最新高一語文名師指導教案(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1 21:03:18
最新高一語文名師指導教案(5篇)
時間:2023-01-01 21:03:18     小編:zdfb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名師指導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繼續(xù)積累文言常用詞,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語、語法現(xiàn)象和特殊句式

2、領(lǐng)會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zhì)的可貴之處,培養(yǎng)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學生嚴于律己,有錯就改的品格

【教學重點】

1、歸納文中重點詞語、語法現(xiàn)象和特殊句式;學習辨析詞義,文言特殊語法現(xiàn)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賞文中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教學難點】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shù)手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對比閱讀法、“引導—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本文故事性很強,可以先布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對照理解和使用工具書,初步了解課文中三個故事的大意

一、導入新課(課件展示時代背景,分析戰(zhàn)國形勢圖)

戰(zhàn)國時期,有戰(zhàn)國七雄,他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國實力大,他采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企圖各個擊破,力圖吞并六國趙國是當時還有點實力的國家,秦國一時很難吞并,便采用了各個擊破的戰(zhàn)略,對外抗張本文就著重記敘了廉頗和藺相如二人合作,與強大的秦國抗爭的故事

二、司馬遷和《史記》簡介(課件展示作者、作品)

1、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任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司馬遷少年時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歲以后,司馬遷遍游祖國南北,考察風土人情、文物古跡、搜集史料、研究社會,為他以后創(chuàng)作史記準備的豐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了匈奴,他因為替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被迫入獄,受到了宮刑他在獄中完成了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

2、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文學巨著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分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2篇)、書(18篇)、表(8篇)等五種體裁,共130篇,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記是其中的第一部魯迅贊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所以說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

三、課文說明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史記》中的一篇重要的合傳《史記》中的合傳有兩類:一類是將同類型人物合,一類是將處于同時期并在事件上密切的人物合《廉頗藺相如列傳》屬后者

戰(zhàn)國時期(前403~前221)是一個兼并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fā)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zhàn)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lǐng)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tǒng)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zhàn)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guān)鍵作用的人物

趙國大事紀年表:(小黑板展示)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趙惠文王十七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趙惠文王十九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

澠池之會

四、整體感知課文

1、本文寫了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后又有傳

2、請學生復述故事情節(jié),討論人物思想性格(課件展示相關(guān)圖片)

藺相如:趙國宦官首領(lǐng)繆賢門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頗:趙國良將,屢立戰(zhàn)功,位居上卿,以勇聞名

完璧歸趙

背景

①秦要求:以十五城換璧

②趙猶豫不決,進退兩難:a)送璧入秦可能被騙,得不到城池

b)若不送璧,可能會使秦王生氣,進攻趙國

③繆賢推薦相如出使

④相如主張送璧入秦:a)秦強趙弱,不得不答允秦國

b)寧可讓秦承擔理虧之過,亦不可被秦國找到進攻的借口

⑤相如自薦出使,并言若不得城,必完璧歸趙

⑥趙王派相如出使

經(jīng)過

秦王無意賞城

無禮:只在章臺接見相如,禮節(jié)傲慢

失信:秦王把璧傳給美人和侍從觀賞,沒有提賞城之事

相如妙計取壁

假稱璧有瑕,把璧騙回

怒斥秦王無禮,持璧倚柱而立,以同歸于盡作要脅,令秦王不敢強奪

勇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拖延時間

派隨從換上平民服裝,由小路把璧帶回秦國

相如陳詞

指斥秦歷代君主皆不守信約,故已把璧運回趙國

要求秦國先割城,趙國才交出璧

愿以死謝罪

結(jié)果

①秦王明白即使殺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斷絕秦趙的友好關(guān)系,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國

②相如被封為大夫③秦不予趙城,趙不予秦璧

澠池之會

背景

①秦王約趙王于澠池相會(秦王對完璧歸趙一事仍懷恨在心,要悔辱趙王)

②趙王害怕強秦,不愿前去

③廉頗和相如皆主張趙王應約,否則會表示趙王軟弱膽怯

④廉頗部署:a)趙王三十日內(nèi)未返國,立太子為王,打消秦王要脅趙國的念頭

b)在邊境集結(jié)大量軍隊,防秦進攻

經(jīng)過

①秦王請趙王奏瑟,令御史記下此事,相如以性命脅迫秦王擊,令御史記下

②秦臣請趙王以十五城給秦王祝壽,相如請秦王以咸陽城給趙王祝壽

結(jié)果

①秦未能在外交上占上風,讓他們離開②相如功勞,被封為上卿

負荊請罪

背景

廉頗為國立下汗馬功勞,但相如出身卑賤,只因口舌之能,卻被拜為上卿,故對相如有所不滿,更揚言要辱相如

經(jīng)過

①相如于朝會時常詐病,不愿與廉頗排座次

②遠遠看見廉頗,便令車繞路離去(因為相如把國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將相不和,趙國必亡的道理)

③廉頗知道相如苦心,自覺慚愧,負荊請罪認錯

結(jié)果

兩人和好,成為刎頸之交

主旨:贊揚藺相如機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闊大、顧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頗忠心報國、勇于改過的崇高品格(板書)

五、布置作業(yè)

1、找出文中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以及章節(jié),精心研讀課文

2、用500字左右描繪本文的故事情節(jié),文體不限

第二課時

一、研析課文,邊歸納邊講解重點詞句

1、完璧歸趙: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問題]:

①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

②藺相如出使秦國后,與秦國圍繞著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較量?由此可見藺相如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

①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城求璧,趙國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兩難,才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誠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為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銳,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為“兩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顯示了他胸有成竹,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后,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章臺接見,美人相伴,狂呼萬歲,君臣上下,沒有一點迎見外臣的禮貌和誠意,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玉然后,對比趙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責秦王無理,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辭謝”割城第二個回合,歸璧于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斷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歷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并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徹底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捍衛(wèi)了趙國的尊嚴

2、澠池之會:品味語言,把握人物

[問題]:

①“澠池之會”在記載會見時,分別怎樣描寫秦趙御史的?表現(xiàn)了雙方怎樣的心態(tài)智謀?

②“澠池之會”在記載秦趙君王會見,以樂助興的內(nèi)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樣的不同?

③藺相如的“五步之內(nèi),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么含義?

[明確]:

①記載會見情況時,秦御史“前書曰”,而趙御史卻是藺相如“顧召”而書的,只待趙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筆一揮,借以羞辱趙國;而當藺相如反擊成功,需要記載時,卻要“顧召”趙御史“顧召”即回頭招呼可見,趙國君臣在秦國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該記載時,趙御史尚須相如回頭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顧召”也同“前書”構(gòu)成了三層對比:一是秦趙雙方對比,秦蓄謀已久,奸詐陰險,趙呆若木雞,不知所措;二是藺相如與趙王君臣對比,趙國君臣手足無措,怯懦無能,藺相如有膽有識,智勇拔俗;三是藺相如與秦國君臣對比,秦國君臣傲慢霸道,藺相如有理有節(jié),士可殺不可辱

②在記載內(nèi)容上,秦御史用一“令”字,藺相如則用一“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為;秦國君臣依靠其強力威壓,逼迫趙王就范“為”者,替也,給也,非為威逼,主動請擊也,非為人請,自愿為之也藺相如挽狂瀾于,反令秦王擊缶缶乃市井盛酒漿之容器,其為樂器則為劣等,秦王無奈,擊缶助興,無地自容!兩個動詞,意蘊豐富,一個是鼓瑟,一個是擊缶;一個是被逼無奈,一個是死皮賴臉要獻丑,秦國君臣滿盤皆輸!

③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nèi),請以頸血濺大王矣!”無須高聲,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是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zhì);二是在秦王面前是一個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敢說敢為的人,是一個不顧生死的人一個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于盡!無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

3、“負荊請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問題]:“負荊請罪”這故事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來刻繪人物形象?

[明確]對比反襯手法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這時,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斗爭,輕視外交,反襯藺相如的見識超人一等

二、分析文章選材特點(課件展示文章結(jié)構(gòu))

1、文章寫的是合傳兩個人物一生事跡很多,在紛繁龐雜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的?

明確:作者緊緊圍繞主旨,從廉藺二人一生紛繁的材料中,從不同的側(cè)面選取了既分別突出兩人功績又與兩人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三件事這三件事既有獨立性,又有連貫性,情節(jié)相當完整,最能表現(xiàn)人物思想性格,代表性前兩件反映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國內(nèi)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發(fā)展中得以體現(xiàn)選材是相當?shù)湫偷?/p>

第一部分(1、2段)介紹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這是對兩個人物出身情況作必要交待這是史傳文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對后文作了鋪墊,一個是戰(zhàn)功赫赫、地位顯貴、天下聞名的良將,一個是地位卑微、不為人知的小小食客對比鮮明,為下文兩人矛盾的產(chǎn)生埋下伏筆秦求趙璧,秦趙澠池之會,秦國雖無禮,終不敢對趙用強,其原因之一是忌憚廉頗之勇,介紹廉頗,既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氣聞于諸侯”,同時又為廉頗居功自傲作了鋪墊介紹藺相如,則顯出他出身低賤,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愛國的品質(zhì)作了反襯:出身低賤,但品格崇高,才能出眾)

第二部分(313段)完璧歸趙

(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能言善辯、善于把握時機,同時也暗寫廉頗的軍事才能和勇氣虛實明暗相映襯,情節(jié)上環(huán)環(huán)緊扣)

第三部分(1416段)澠池之會

第四部分(1721段)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2、作者對于已選材料又是怎樣精當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詳略得當?shù)?

明確:作者根據(jù)主旨的需要,對于已選材料,分別采取了明寫、暗寫、詳寫、略寫的方法明寫者詳,暗寫者略

表現(xiàn)在人物描寫上,作者以藺相如為主,詳寫、明寫;以廉頗為輔,略寫、暗寫但文中都能做到各盡其妙,使廉、藺二人的性格同樣鮮明、突出“完璧歸趙”完全寫藺相如,主要表現(xiàn)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和智勇雙全的品質(zhì)“澠池之會”詳寫藺相如,主要表現(xiàn)他的機智果敢;略寫廉頗,表現(xiàn)他參與決策,勇而有謀,以軍事力量支持藺相如外交斗爭的愛國行動“將相和好”合寫兩人,還是以藺相如為主,通過藺相如的先國后私,廉頗的勇于改過,把兩人的思想統(tǒng)一到愛國這一基本點和共同點上(板書)

在事件經(jīng)過的敘述上也有詳略之分,如“完璧歸趙”部分,對秦決策寫得詳,入秦經(jīng)過寫得略;對秦斗爭寫得詳,斗爭結(jié)果寫得略

第三課時

一、圍繞課文開展語文活動,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豐富性的理解,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zhì)的可貴之處

1、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

2、各組依次表演“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盡可能全組參與,注意人物語言的運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師生評議各組表演

4、總結(jié):思考藺相如、廉頗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板書)

藺相如:機智勇敢、忠心報國、胸襟闊大、顧全大局、

廉頗:忠誠獻策、勇武有功、忠心報國、勇于改過

5、各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為例,說說課文在運用語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組分別討論,將討論結(jié)果匯總

7、各組請一位代表交流本組討論結(jié)果

二、教師總結(jié),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明確:以藺相如為例,作者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段刻畫人物形象

①側(cè)面描寫如繆賢推薦藺相如,從他的推薦中,可見藺相如的膽識與智謀

②正面描寫如直接描寫藺相如的語言、行動、表情和神態(tài)在正面描寫時,有時集中筆力寫一個人;有時同時寫兩個人,通過對照,表現(xiàn)藺相如;有時用環(huán)境氣氛烘托,如藺相如獻璧時,秦王“傳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顯示了秦廷的威嚴氣氛,烘托出藺相如不為威勢所懾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以“完璧歸趙”為例,出使秦國之前,擺在趙國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趙國君臣一籌莫展、久計不決的情況下,藺相如一番誠懇有禮的分析點醒了趙王,表現(xiàn)了藺相如處事果斷機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國后,強秦和弱趙之間“奪璧”和“保璧”,“殺藺”和“保藺”的矛盾更加尖銳突出在秦廷之上,藺相如審時度勢,巧設妙計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陳詞,怒斥秦國君臣不守信用在這場斗智斗勇的較量中,藺相如最終以他有禮有節(jié),機智勇敢的個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這一個又一個以弱對強、困難重重、險象環(huán)生的矛盾沖突中,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個性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2、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在三個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對話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節(jié)干脆由對話來表達,許多對話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們?nèi)缏勂渎?,如見其人先說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陳詞,有時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松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jù),雄辯折人;有時堅決表態(tài),分析利害,暗示對方;有時怒不可遏,咄咄逼人總之,詞鋒犀利,剛?cè)峒媸?,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xiàn)了他是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有智有勇,長于辭令的外交家再說廉頗,在將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說的這一番話,表現(xiàn)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狹窄,非常符合武將廉頗的性格特點,后來寫他知過改過,負荊請罪時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語言不多,坦誠直率,可敬可愛

3、選取典型事件(前面已總結(jié))

第四課時

一、查閱討論,歸納重點

1、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并互相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2、先由學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詞句,并由學生先解答,最后教師更正

3、教師出示投影,歸納重難點(課件展示)

a.通假字

①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②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⑤設九賓禮于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⑥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⑦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b.一詞多義

負: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使: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至趙(使臣)

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里引申為調(diào)轉(zhuǎn))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使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僥幸)

②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以:①以勇氣聞于諸侯(憑)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為)

c.古今異義(在此只列出古義)

①拜為上卿(授予官職)

②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憂慮,擔心)

③請以咸陽為趙王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④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離開)(近親及姻親)

⑤請指示王(指給……看)

⑥于是相如前進缶(上前進獻)

⑦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揚言,到處說)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穿)

b.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從小路)

c.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使……回去)

d.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為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為先;以……為后)

e.形容詞作動詞:

①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待)

e.特殊句式

a.判斷句: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③我為趙將

b.被動句:①而君幸于趙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語后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介賓短語后置:拜送書于廷

(解說: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教師糾正錯誤,強調(diào)重點,幫助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

二、對比閱讀

1.發(fā)放《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刺秦王》資料選段,學生自行閱讀

2.分析:藺相如和荊軻同是門客,同是面對暴虐的秦王,同是處理非常事件,為什么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呢?你從中能得到哪些啟示?請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說:對比閱讀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方法,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激發(fā)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閱讀消化可在課上完成,分析寫文章可放在課下完成)

高一語文名師指導教案篇二

《蜀道難》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我是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蜀道難》。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法與學法、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課。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唐朝詩歌?!妒竦离y》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擔憂,從藝術(shù)特點上看,詩歌想象奇特,筆法夸張,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學習本詩對學生認識唐詩,鑒賞詩歌,培養(yǎng)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對古典詩歌并不陌生,但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層,還沒用真正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景,增強詩歌的鑒賞能力。

三、說目標

根據(jù)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shù)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詩的意境美、聲韻美,激發(fā)他們對于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于浪漫色彩的藝術(shù)特色,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3、交流討論法;4、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搜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蜀道難》,再次感受李白詩歌的風格。(板書)。

(二)作者簡介[學生演說]

(三)誦讀感知

1、第一遍,個別學生堂上朗讀,讀后師生議論不足之處。

2、第二遍,聽錄音或老師范讀,學生圈點矯正。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

4、第四遍,學生結(jié)合注釋默讀,疏通詩意,圈出難點,合作交流。

(四)問題探究:

1、《蜀道難》中貫穿全詩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詩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2)全詩的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有一唱三嘆之效!

2、蜀道“難”在哪里?

三難: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辟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xiàn)實角度說安居之難

3、詩人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五)延伸拓展: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總結(jié)

這首詩想象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zhì)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yè):背誦該詩。

(八)板書設計: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

蜀道難(李白)

開辟之難攀越之難安居之難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jié)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我的說課結(jié)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高一語文名師指導教案篇三

《紀念劉和珍君》

教學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據(jù)思路,探索語句的含義和作用。

(3)了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jīng)過,認識反動政

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八”慘案的教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勤奮學_。

教學重點:理清總體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教學難點:關(guān)鍵文句的理解。

教學設想:著生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礎上,理解關(guān)鍵文句,

進而把握作者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一、預_檢查總結(jié)疑惑

聽寫字詞

檢查詞語含義

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1導入:在我國文學,閃爍著一顆璀璨的巨星,他領(lǐng)著我們回過《故鄉(xiāng)》《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了《社戲》,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們再隨著他重溫“三一八”慘案的歷史,一起《記念劉和珍君》(板書)。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魯迅先生(板書)。

設計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館被炸的硝煙;忘不掉那打著“民主”旗號的美國的卑劣行徑和無恥讕言;更忘不掉我們的三位記者不幸以身殉職。同學們,假如你是他們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要為這三位烈士寫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你將如何安排文章的整體思路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看看魯迅先生為了“記念劉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2、展示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背景資料

“三一八”慘案是繼“五”慘案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又一次_,它的直接導火線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quán)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在黨的領(lǐng)導下,一場聲勢浩大的_運動展開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政務院_,執(zhí)政府衛(wèi)隊竟用_刺傷代表多人,廣大群眾更加憤怒。3月18日上午10時,李大釗作了演說,正午12時,兩千多群眾高唱《國民革命歌》,高呼“_帝國主義”“_段祺瑞”“驅(qū)逐帝國主義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條約”等口號,進行_。女師大學生會主席劉和珍欣然前往,并擔任指揮;女師大進步學生楊德群等沿途散發(fā)傳單,群情激昂。

劉和珍等到就是此時遇難的。3月25日,女師大師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劉和珍、楊德群烈士,魯迅先生親自參加了追悼活動。對烈士犧牲的悼念,對_罪行的憤慨,對未來戰(zhàn)斗的渴望,交織在魯迅心中。4月1日,魯迅飽蘸著血淚,用慍怒而悲憤的筆調(diào),寫出了《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二)、通讀全文,理清總體思路。

問題設計:本文思路的起點是什么?(分解為以下幾個小問題)

1.本文是一篇紀念性文章,紀念的中心人物是劉和珍。那么課文的七節(jié)中哪些小節(jié)集中寫紀念劉和珍君?——明確:三、四、五節(jié)。

2.那么第一、二節(ji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確:交代寫作緣起。

3.六、七節(jié)又起什么作用?——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教師總結(jié):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起,即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然后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和遇難經(jīng)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交錯,始終統(tǒng)一于“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至此形成板書)

記念劉和珍君魯迅

訓練重點:理清思路

一、寫作緣起(1-2)

二、記念主體(3-5)

三、教訓、意義(6-7)

(三)、分析局部思路

關(guān)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個語段中的幾個句子的思路,也指一個部分中幾個層次的思路。

高一語文名師指導教案篇四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學_目標

1、認識大堰河這個人物形象

2、誦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標:加深對母愛的認識

二、學_重點、難點

1、重點:對大堰河形象的認識

2、難點:

(1)作品寫作時代、背景離現(xiàn)實時代較遠,學生熱情較難調(diào)動

(2)文章篇幅較長,四十分鐘學_較緊張

三、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四、教學流程:

(一)導入:

此詩是艾青在獄中寫的,在一個飛雪的早晨寫的,人在困境中,在饑寒中,總會想親人,想家人,而此時艾青想的卻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普通農(nóng)婦——大堰河。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自讀問題:試在腦海中為大堰河“畫像”。

(三)合作探究

1、自讀課文后,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合作學_: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發(fā)揮想象,給大堰河填寫一份“檔案”,可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設計。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讓學生自由發(fā)揮。

五分鐘后,教師提問,檢查學生討論情況。并讓學生說明理由,并讓學生朗讀詩文,體會感情。

預想可能出現(xiàn)不一致的回答:

屬相:牛——忍辱負重、默默奉獻、腳踏實地

豬——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溫順善良

血型:o——奉獻型,萬能獻血者

身高、體重——體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狀況而偏輕。

健康狀況——估計學生會寫出“營養(yǎng)不良、椎間盤突出”等,能自圓其說即可。

人生信條——魯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來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2、教師:“既然是檔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師這兒有幾副圖片,你們幫我看看哪副圖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p>

依次投影四副_圖,最后將四副圖定格在屏幕上,讓學生討論爭鳴。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興趣,對大堰河的認識由抽象的概念上升為具體的外在形象。讓學生在爭鳴中進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誦讀課文

讓學生再讀課文。

同時投影要求:

1、哪些語段讓你聯(lián)想到自己的母親?

2、找出讓你感動的語段,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學生任意挑選一段朗讀,教師相機評價。必要時反復讀,直至教師范讀一段。

學生朗讀后,教師可適時提問:

“你讀的這段是否讓你想到自己的媽媽?能給大家介紹一下_媽嗎?”

“媽媽疼愛你嗎?能給大家講講嗎?”

之后讓學生讀課文最后一段。將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換成“媽媽”,再反復讀。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過誦讀課文,體會感情。

(五)結(jié)束語:

“只有平凡的兒女,沒有平凡的母親。我們的母親都是可親、可敬、可愛的……母愛,人類情感走廊中的上品,偉大永遠是它的同義語。母親的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一聲輕輕的呼喚,還有那眼角的皺紋、滿手的老繭,微駝的背影,哪一個做子女的不應刻骨銘心?”

用我們的筆、用我們的心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吧!”

高一語文名師指導教案篇五

《過秦論》

【教學目的】

1、學_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_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于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jù),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后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_只要求背誦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采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據(jù)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后,至于六大國中孰前孰后并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傊?,要從總體著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guān)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xiàn)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布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_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從(zòng)翟景(zhái)將數(shù)百之眾(jiàng)鏃(zú)笞(chī)膏腴(yú)萬乘勢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問題:

⑴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么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么目的?

⑵文章將秦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么這樣劃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xù)實行_,“重之以無道”,然后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xiàn)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jīng)過500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哆^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⑴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⑵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⑴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⑵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_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nèi)容要點:

1、秦的地理優(yōu)勢;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tǒng)一天下;

3、基本國策(耕戰(zhàn)、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

1、“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nèi)立法度……修守戰(zhàn)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chuàng)立人張儀聯(lián)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薄皷|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1、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lǐng)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2、寫秦擴大領(lǐng)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3、統(tǒng)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shù)概括方式,本質(zhì)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扒乇桓腋Q函谷關(guān)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lián)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nèi)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1、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yè)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xiàn)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斗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tǒng)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2、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nèi)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3、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⑴首句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⑵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xiàn)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02262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