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安史之亂始末路線圖篇一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后,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對唐朝的發(fā)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藩鎮(zhèn)崛起
主詞條:節(jié)度使、藩鎮(zhèn)
隨著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后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qū),使唐朝成為一個國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疆域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疆域
境極為遼闊的國家。同時,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tǒng)理異族,唐玄宗于開元十年便于邊地設十個兵鎮(zhèn),由九個節(jié)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zhèn)的節(jié)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qū)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就使得原來為一方之長的州刺史變?yōu)槠洳繉?。據《新唐?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jié)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皇室隱憂。
外重內輕
主詞條:折沖府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沖府,其中有261個位于保衛(wèi)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wèi)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置節(jié)度使,許其率兵鎮(zhèn)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wèi)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zhèn)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于諸鎮(zhèn)之中最強,擁兵20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玄宗怠政
主詞條:楊貴妃、李林甫、楊國忠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后,政治愈加腐敗。唐玄宗更耽于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jié)儉變?yōu)閾]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河北胡化
主詞條:東突厥、胡人、安祿山
唐太宗時平定東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將其內徙至河北一帶,河北于是成為胡人雜居之地。當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漢文化影響很淺,因此與唐室的中原關系疏離。唐室為了便于統(tǒng)治,倚重能通多種胡語及了解外族民風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時,為鞏固權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稱胡人忠勇無異心,建議玄宗用胡人為鎮(zhèn)守邊界的節(jié)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因此安祿山身為胡人得以取得權力,東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祿山部隊中最驍勇勁捷的一支部隊。而安祿山也因兼三大兵鎮(zhèn)獨掌十八萬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實力及野心。
將相不和
安祿山兼三大兵鎮(zhèn)獨掌15萬的兵力,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zhàn),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
安史之亂始末路線圖篇二
安史之亂始末
安史之亂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開始,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結束,前后歷時七年又兩個月。
1、安祿山起兵
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時任范陽、平盧、河東三節(jié)度使)聯(lián)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朝內部空虛腐敗,民疏于戰(zhàn),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長驅直入,僅用了35天時間,至十二月十三日便攻占了東都洛陽,控制了河北大部分、河南部分郡縣。
十一月十四日,唐玄宗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立即任命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jié)度使,準備防守,接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2、兵臨長安
十一月十五日,畢思琛奉旨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使安祿山的大軍遇上阻礙。但由于楊國忠的無能,安祿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衛(wèi)洛陽的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堅守潼關不出,但因為唐玄宗聽了監(jiān)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任命哥舒翰為統(tǒng)帥鎮(zhèn)守潼關。唐朝本可利用此優(yōu)勢以守保衛(wèi)京師。可是由于唐玄宗想盡快平定亂事,加之楊國忠挑唆皇上,迫使哥舒翰帶領20萬大軍主動出戰(zhàn),結果慘敗。潼關一破,都城長安失陷在即。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3、馬嵬兵變
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陜西興平市西北23里)將士勞頓,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縊死楊貴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4、肅宗即位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靈州(今寧夏靈武市區(qū))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jié)度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jié)度使,聯(lián)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因此,歷史上也有人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5、安祿山被殺
安祿山患有疽病,本來又患有眼疾,起兵后視力更加減退,直至雙目失明。因此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他稱帝后,諸將很少能面見他議事,都通過親侍嚴莊轉達,但嚴莊也少不了被打?;鹿倮钬i兒服侍安祿山左右,但挨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幸的一個妃子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受祿山寵愛,安祿山常想以慶恩代大兒子慶緒。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于己不利,于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1月29日)夜,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侍衛(wèi)見是嚴莊和安慶緒,誰也不敢動。于是嚴莊、安慶緒持刀站立在帳外,李豬兒手持大刀直入帳內,對準躺在床上的安祿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祿山平時總把佩刀放在床頭防身,事前已被李豬兒偷偷拿走,這時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里還摸得著?他氣急敗壞地搖著帳竿大聲喝叫:“賊由嚴莊?!痹诤敖新曋?,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尸體,連夜埋在坑中。并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繼承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后發(fā)喪。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后,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xù)圍攻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從洛陽敗逃退至鄴(今河北臨漳),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
6、史思明復叛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后,回到范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范陽節(jié)度使。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里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范陽占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jié)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愿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范陽節(jié)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泄,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儀等統(tǒng)兵20余萬圍困安慶緒,后增至60萬,但由于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tǒng)帥,以致戰(zhàn)事久拖不下。第二年春,叛軍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jié)度使60萬大軍。而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于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7、平定亂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并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廣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于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不料被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于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為安撫降臣,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jié)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jié)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jié)度使,薛嵩為相衛(wèi)節(jié)度使,此后唐朝進入藩鎮(zhèn)割據的紛爭年代。
安史之亂始末路線圖篇三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fā)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zhèn)割據。由于發(fā)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發(fā)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三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且對中國后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fā)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
基本信息
? 名稱
安史之亂
? 地點
中國北方
? 主要指揮官
郭子儀、哥舒翰、安祿山、史思明
? 時間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 參戰(zhàn)方
唐朝、大燕
? 結果 唐朝獲勝
? 參戰(zhàn)方兵力
唐朝60萬
基本信息:
名稱:安史之亂 地點:中國北方
時間: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參戰(zhàn)方:唐朝、大燕
結果:唐朝獲勝,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參戰(zhàn)方兵力:唐朝60萬(安史之亂中期)傷亡情況:大燕30萬(安史之亂中期)
唐方主要指揮官:李隆基、郭子儀、高仙芝、哥舒翰 燕方主要指揮官:安祿山、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 開始時間:755年12月16日(天寶十四年)結束時間:763年2月17日(廣德元年)
基本簡介
安史之亂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fā)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zhèn)割據。由于發(fā)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fā)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后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fā)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p>
藩鎮(zhèn)的設立與勢力壯大
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屢次開疆拓土,先后討平東、西突厥、高句麗等,使初唐時期建立一個很遼闊的邊境。中央朝廷為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tǒng)理異族,便于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在邊地設十個兵鎮(zhèn),由九個節(jié)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zhèn)的節(jié)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節(jié)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qū)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yōu)槠洳繉?。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軍事與行政的統(tǒng)合使得節(jié)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室隱憂。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沖府,當中261個位于保衛(wèi)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事戰(zhàn)略相對來說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wèi)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設之節(jié)度使,許其率兵鎮(zhèn)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726年)時,京師守衛(wèi)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中期,邊鎮(zhèn)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于諸鎮(zhèn)之中最強,擁兵18.39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13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玄宗怠政
開元末年,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后,政治愈加腐敗。唐玄宗更耽于享樂,寵幸楊貴妃,成就楊貴妃的禍水之名,由提倡節(jié)儉變?yōu)閾]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為人陰險,有“口蜜腹劍”之稱,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六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以致言路壅蔽、諂媚當道、忠貞去國、貪饕升天、社鼠殘害、民不堪命。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河北胡化
唐太宗至唐高宗、武則天時平定東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將其內徙至河北北部一帶,河北北部于是成為胡人雜居之地。當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漢文化影響很淺,因此與唐室的中原關系疏離。唐室為了便于統(tǒng)治,倚重能通多種胡語及了解外族民風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時,為鞏固權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稱胡人忠勇無異心,建議玄宗用胡人為鎮(zhèn)守邊界的節(jié)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因此安祿山身為胡人等得以取得權力,東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祿山部隊中最驍勇勁捷。而安祿山也因兼三大兵鎮(zhèn)獨掌十八萬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實力及野心。
將相不和
安祿山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zhàn),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
安祿山起兵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趁唐朝廷內部空虛腐敗,聯(lián)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約18.4萬士兵,號稱20萬,在薊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師,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為借口于范陽(今北京)起兵。當時全國承平日久,民不知戰(zhàn),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太守、縣令或逃或降。唐軍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安祿山反訊,猶豫后任命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今遼寧朝陽)節(jié)度使,準備防守;命皇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長安失守與玄宗退位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進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遇阻礙,但由于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邑。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降,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衛(wèi)洛陽的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唐玄宗聽信監(jiān)軍宦官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載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朝廷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為統(tǒng)帥,鎮(zhèn)守潼關。唐室本可利用險要地勢暫時死守,保衛(wèi)京師;但唐玄宗與楊國忠急于平亂,迫哥舒翰領20萬大軍出戰(zhàn),最后以失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陜西興平西北23里)。途中士兵饑疲,六軍不發(fā),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率兵請求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已經被士兵亂刀砍死,玄宗本欲赦免楊貴妃,但士兵繼續(xù)喧嘩,高力士苦勸之下,于是玄宗賜死楊貴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州(今寧夏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jié)度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jié)度使,聯(lián)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恒州(今日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史思明奪權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續(xù)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邑敗逃退據鄴(今河南臨漳),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封其為歸義王,任范陽節(jié)度使。唐廷對史思明存有猜疑,欲策劃消滅之,不料計劃外泄,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tǒng)兵20余萬所圍困,后增至60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jié)度使之60萬軍,其圍遂解(鄴城之戰(zhàn))?;鹿亵~朝恩讒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于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戰(zhàn)亂結束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并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于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走投無路,于林中自縊,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唐廷基于迅速結束戰(zhàn)爭的考量,任命安史余部田承嗣為魏博節(jié)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節(jié)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jié)度使,薛嵩為昭義節(jié)度使,此后唐朝進入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事件影響
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且對中國后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fā)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
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zhàn)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節(jié)度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qū)與兵力,于是藩鎮(zhèn)(方鎮(zhèn))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jié)度使。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zhèn)廢置,不自朝廷",中央無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鎮(zhèn)割據的問題。如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李寶臣據成德、李懷仙據范陽,皆領節(jié)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zhèn)。當時方鎮(zhèn)表面上臣服于唐室,但事實上卻割據一方,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tài),當中以河朔三鎮(zhèn)為甚[7]。此一割據狀態(tài)可謂一直維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國。唐末年,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帶兵進入京師長安,控制唐室。其后當朱溫廢唐哀宗,建立后梁,自立為帝,全國各地隨即各自獨立。
安史之亂之影響也包括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自秦漢、隋唐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qū)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后,因戰(zhàn)亂持續(xù)而殘破不堪,李庾《東都賦》描寫安史叛軍“殺人如刈,焚廬若薙”;洛陽“世治則都,世亂則墟;時清則優(yōu)偃,政弊則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于西安或者洛邑。
財經上,華北經濟因此而殘破,經濟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經濟地位。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的戰(zhàn)亂主要蹂躪黃河中下游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產大受破壞;相反,安祿山軍隊雖也曾想攻打江南,擴張勢力范圍,但唐室因許遠、張巡等名臣死守睢陽,使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戰(zhàn)亂的摧殘,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為南方帶來勞動力,使江南的經濟則日益發(fā)達,最終其經濟規(guī)模凌駕于中原之上。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借兵,回紇自持憑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的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于唐朝的西域地區(qū)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xù)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占領。
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其中,安指安祿山.史指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二人先后發(fā)動叛亂.攪得中原大地民生凋敝.安史之亂起于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結束于763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前后近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后期的影響尤其巨大。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tǒng)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tǒng)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過程: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寶年間,已經失去了開元年間的進取心,朝政腐敗,任用奸臣,如李林輔,楊國忠等人.結果導致軍閥擁兵自重.安祿山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乘中原地區(qū)兵力空虛,發(fā)動了叛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lián)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zhàn),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jié)度使,準備防守;接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隨著長安的失守,玄宗逃亡蜀中,急忙讓位于太子,于是呼唐肅宗即位,繼續(xù)指揮唐軍平定叛亂的戰(zhàn)爭, 由于安祿山的叛亂不得人心,且自身好享樂,沒兩年,他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畢竟不如其父,即位之后,屢戰(zhàn)不勝.敗退鄴城.不料被其部將史思明所殺.史思明繼承了叛軍的軍隊,繼續(xù)發(fā)動叛亂.可是他犯了和安祿山一樣的錯誤,不喜長子,喜幼子.結果他和安一樣,被兒子所殺,他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繼任大燕皇帝,由于史朝義殺父不被其他叛軍擁戴,結果叛軍內部紛爭,屢被唐軍所敗.,直到763年,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于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于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這就是安史之亂的基本經過.
安史之亂始末路線圖篇四
原因及影響
摘要: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后,國勢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狀態(tài)。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fā)使唐朝由盛轉衰,也造成唐代藩鎮(zhèn)割據。一介天朝為何如此不堪一擊,造成此局面的安史之亂的原因為何?它又產生了何種影響?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安史之亂 安綠山 楊國忠 原因 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fā)生的一場政治叛亂。由于發(fā)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fā)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后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fā)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經濟方面: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其《憶惜》一詩中,所倍加贊譽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馀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國富民殷,繁榮昌盛,祥和安泰的表象背后,作為奠定開元天寶社會經濟繁榮昌盛的基礎——均田制由于土地的買賣和兼并的日益猖獗卻在悄悄瓦解。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對此曾云:“開元之季,天寶以來,法令弛壞,兼并之弊,有逾于漢成哀之間?!保?)但同時由于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方面: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于均田制的瓦解崩潰,農戶的大量逃亡,致使建立于均田制之上的作為唐王朝武裝力量基礎的府兵制亦遭到空前的破壞,無法照樣維持下去。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yè)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jié)、牢不可分的關系。加之,開元以后,在邊防普遍設立節(jié)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zhàn)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jié)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于爆發(fā)成為安史之亂。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方面: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他專權用事飛揚跋扈,加劇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與斗爭。唐朝初年,邊鎮(zhèn)的將帥多由名臣出任,而且“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但李林甫執(zhí)政后,為了堵塞“邊帥入相之路”(3),保住自己的的宰相地位,極力提拔安綠山,安思順等素名無望,地位不高的將領為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隨著其實力的惡性膨脹,相互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與朝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安綠山正是利用唐王朝的內外矛盾,實力日趨衰落的情勢二起兵反唐的。因此不得不說李林甫為安綠山的反叛助了一臂之力。繼李林甫之后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楊國忠曾“屢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狀”(4)向唐玄宗告狀,后安祿山以“清君則,誅殺楊國忠”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叛唐,司馬光曾說:“安綠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志,怠將十年,以上待之厚,欲。。。(5).即安綠山與楊國忠之間的政治經濟的方面不可調和的尖銳的矛盾,才是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fā)的根源。之后各種矛盾交織,使唐玄宗后期統(tǒng)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化。
在民族矛盾方面: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fā)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后,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視為“二圣”。這就為安史之亂的爆發(fā)贏得部分人心。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斗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并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zhàn)亂中由于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發(fā)局部斗爭,這些局部地區(qū)反暴政的斗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zhàn)爭的性質
安史之亂的影響 一)政治方面:
1.藩鎮(zhèn)割據:安史之亂,摧毀了統(tǒng)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實際上統(tǒng)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黨在北方形成藩鎮(zhèn)割據,各自為政,后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
2.邊患嚴重: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zhèn)隨之全部喪失。此后,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wěn)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宦官擅政 :宦官乘安史之亂,得以掌握禁軍,左右朝政,又與大臣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終釀成宦官之禍及朋黨之爭。二)經濟方面:
1.物資短缺 :安史之亂,地方殘破,物資短缺,造成物價飛漲現(xiàn)象,例如米價比開元時高漲三百多倍,斗米萬錢。且回紇恃助唐平亂有功,繳索歲帛二萬匹,由是中央經濟日漸枯竭。2.增加稅收: 安史之亂,人民流散,戶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調制」遭受嚴重破壞,國庫歲入大減,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資彌補,致影響民生。三)社會方面
戰(zhàn)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杜f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zhàn)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中。
總括而言,自安史之亂以后,唐代由盛轉衰,可說是中國 歷史上盛衰的分界線。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國勢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對中國的破壞力很強,對中國的影響甚大。
安史之亂始末路線圖篇五
安史之亂探秘
對于安史之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安是指安祿山父子,史是指史思明父子,而安祿山就是安史之亂的發(fā)起者,安情緒、史思明及其子史朝義則使得這場叛亂持續(xù)了八年之久。下面我主要就安史之亂的背景、過程及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安史之亂的背景。
唐朝自開朝以來,除了武則天代李治行使皇帝之權外皆為太平盛世,經歷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即使是武則天在穩(wěn)定超綱后也開創(chuàng)了“貞觀遺風”,而李隆基在位前三十年亦有“開元之治”的美名,在此期間唐朝國力大增,并在開元中期創(chuàng)造了史無前例的盛世。
也許是人老了都會有點享樂的思想吧,在玄宗后期,玄宗做出了一些列昏庸的決策。比如重用高力士,違反了太宗定下的宦官官不過三品的規(guī)定;還有就是先后放權李林甫、楊國忠,使得其獨攬朝政,超綱混亂,杜絕言路,排斥忠良,只知道搜刮民財,以致奸佞當道,朝政腐敗。而在李林甫出任宰相時,為了鞏固其權位,杜絕邊將入相的可能,所以對玄宗稱胡人皆以歸順,并無異心,并建議玄宗任用胡人為鎮(zhèn)守邊界的節(jié)度使,而安祿山每年都向玄宗獻上大批雜蓄、奇禽、異獸、珍玩等東西,博得玄宗的歡喜,因此安祿山得以擔任節(jié)度使,是得他的叛變成為了可能。
其次,唐朝初期多次開疆拓土,先后平定了東、西突厥和高句麗等,故唐初疆域遼闊。而朝廷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穩(wěn)固異族,且因為府兵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中央政府的軍事力量嚴重不足,玄宗為此設置了九個節(jié)度使和一個經略使,下令節(jié)度使在邊地征兵。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次以數州為一鎮(zhèn)的節(jié)度使不單單是管理軍事,而且兼領按察使、安撫使、節(jié)度使等職,管理豁區(qū)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使得州刺史變?yōu)楣?jié)度使的下屬。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這也就相當于把那些區(qū)域單獨有節(jié)度使管理,個人感覺和以前的諸侯有些類似,所以也有一些諸侯王的特點,即軍事與行政均有使得節(jié)度使管理使得其雄據一方,尾大不掉,這也為安祿山叛亂提供了條件。而且當時安祿山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就是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所以每個州的兵馬都很多,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地域相連,兵力又于諸鎮(zhèn)之中是最強的,擁兵18.4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13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而此時玄宗依然沉迷于楊玉環(huán)的美色。
而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則是因為將相不和,安祿山擁兵邊陲,并且其手下驍勇善戰(zhàn),很受玄宗的寵信,這引來了當時宰相楊國忠的忌恨。兩人也因此交惡,但是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身為胡人,本就生有異心,陳寅恪也提出“凡河朔及其他藩鎮(zhèn)與中央政府之問題,其核心實屬種族文化之關系也”,再加上手上握有重兵,就以清君側之名舉兵叛唐。歷史上有名的以清君側之名叛亂的還有朱棣,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以下。
綜合起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腐化、階級矛盾的加劇、割據勢力的形成、在邊疆還存在民族矛盾、唐玄宗的對安祿山的錯誤信任等導致的安史之亂的爆發(fā)。
2.安史之亂的經過
在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趁著唐王朝內部空虛腐敗,就聯(lián)合了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8萬士兵,號稱20萬,在薊城南郊誓師,以“憂國之?!?、“清君側”、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于范陽起兵。當時全國已不打仗多年,軍士都過著安逸的日子,軍隊缺乏訓練,早已不復反隋時的驍勇。安祿山剛造反,內地各地有的逃有的降,即便抵抗的也不是叛軍的對手。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得知安祿山造反的急報,立即任命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jié)度使,準備防守;并任命皇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同年十二月,叛軍占領了東都,封、高二將被迫堅守潼關。唐玄宗誤聽讒言,說高仙芝等人貽誤軍機,處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天寶十五載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圣武。高仙芝是高麗族人,年少時隨父從軍安西,驍勇善騎射,曾率數十萬大軍翻越帕米爾高原進軍費爾納干盆地,這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封常清當時擔任安西節(jié)度使,也是一元驍將。個人認為說高仙芝、封常清是安史之亂的小長城也不為過。處死封高后改派哥舒翰任兵馬副元帥,領兵八萬,進駐潼關,但唐玄宗與楊國忠急于平亂,令哥舒翰領20萬大軍出戰(zhàn),最后以失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同年六月,唐玄宗與楊貴妃、楊國忠及部分大臣、皇子,連同禁軍將士一千多人向蜀地逃竄。行至馬嵬驛,禁軍嘩變,殺宰相楊國忠,然后又逼迫唐玄宗縊死楊貴妃。
玄宗入蜀之后,太子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擁護下于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jié)度使,奉詔討伐。第二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jié)度使,聯(lián)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于恒州,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757年一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同年,唐軍收復長安。而叛軍內部因安祿山之死有了分歧,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部將史思明,安慶緒擔心史思明造反,所以就謀劃除掉他,史思明遂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但唐朝對史思明不放心,想除掉他,故史思明再次叛變,與安慶緒遙相聲援。758年安慶緒被郭子儀等統(tǒng)兵20余萬所圍困,后增兵至60萬。次年史思明支援安情緒,大敗唐軍。同樣因為宦官進讒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了兵權。不久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并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返兵范陽,稱“大燕皇帝”。
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開始分崩離析,屢為唐軍所敗。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收復洛陽,史朝義逃至莫州。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于唐軍。史朝義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于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3.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了,但這場戰(zhàn)亂的影響還遠遠沒有結束,戰(zhàn)亂使得生靈涂炭,北部遭到戰(zhàn)亂的影響最大,南方因為堅守而受影響較小,因此大量的人民移居南方,安史之亂使得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自秦漢以來,關中地區(qū)均為政治上的首都,同時也是經濟極為發(fā)達的區(qū)域,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而安史之亂后,因戰(zhàn)亂持續(xù)而殘破不堪,故唐滅亡后的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于西安或者洛邑。
經濟上,華北經濟因安史之亂而遭到了致命的打擊,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因此也就取代了北方的經濟地位。相反,安祿山也曾想攻打江南,擴張勢力范圍,但唐室因許遠、張巡等名臣死守睢陽,使得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戰(zhàn)亂的摧殘,南方得以保全。而因為大量難逃的北方居民給南方帶來的豐富的勞動力,使江南的經濟則日益發(fā)達,最終其經濟規(guī)模凌駕于中原之上,其影響至今依舊能看到。而戰(zhàn)亂時期唐王朝為了平復叛亂而向外族借兵,外族自恃憑平亂有功,也多次向唐王朝索要金錢及物品,連年的侵擾邊境,唐的聲威也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于唐朝的西域地區(qū)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xù)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占領。
所以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藩鎮(zhèn)割據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戰(zhàn)亂地區(qū)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階級壓迫和統(tǒng)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吐蕃對唐的侵擾也日益頻繁,唐朝衰敗下去了。
但我認為安史之亂不能全部歸咎于玄宗,每個人都想安逸的度過晚年,太宗晚年也曾玩樂,但他有魏征,所以太宗的美名得以流芳百世,玄宗時期則沒有特別著名的諫臣,在位前三十年為了國事鞠躬盡瘁實屬不易,所以我們說安史之亂全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8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