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應當符合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既要注重理論指導,也要注重實際操作。教案應該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分層設計。通過參考這些教案,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要點和教學技巧。
學寫小說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橫折折撇、橫撇彎鉤的寫法。
2、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含有橫折折撇、橫撇彎鉤筆畫的漢字。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橫折折撇、橫撇彎鉤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豎折折鉤、橫折折折鉤的寫法,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學習橫折折撇、橫撇彎鉤的寫法。
1、師邊講解邊示范:
橫折折撇:兩折上小下大,上折方,下折圓,撇畫要長,形微彎。
橫撇彎鉤:橫撇短而方,彎鉤圓而小。
2、學生練習書寫筆畫。
三、書寫漢字。
1、出示漢字:遠建級陽隊都。
2、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書寫這些漢字時要注意什么?
遠:點與右邊部分上橫平齊,長捺后段較平。
建:建字底略低,長捺稍斜。
級:絞絲旁兩個撇折上下對正,“及”的撇較長,下段伸向提下,捺略向外伸。
陽:雙耳旁中部的橫撇彎鉤較小,豎長、直而正?!叭铡毙味叹又?。
隊:“人”的長撇上正下彎并斜向橫撇彎鉤的下方。
都:“者”較寬,略靠上,雙耳旁偏下,橫撇彎鉤略大。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回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4、描一描,寫一寫及部。
5、比一比,改一改。
四、總結,小組內評一評誰的字寫得漂亮。
教學反思:通過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含有橫折折撇、橫撇彎鉤筆畫的漢字,學生對這兩個筆畫掌握較好。
學寫小說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掌握橫、豎兩種筆畫在漢字中的書寫方法。
2、在書寫漢字時做到橫平豎直。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漢字書寫中橫平豎直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左右結構和包圍結構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學習橫、豎的書寫方法。
1、出示漢字:十。
請小朋友觀察:寫“十”字時橫、豎要做到什么?
2、老師講解、示范:
字中的.橫畫,尤其是長橫,要寫得平穩(wěn),不能太斜。字中的長豎及中間的短豎,要寫得正、直有力,端正穩(wěn)定。
三、書寫漢字:
1、出示漢字:立再千剛百量可井真。
2、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書寫這些漢字時要注意什么?
立:上點居中,中間點、撇對稱,下橫長而平穩(wěn)。
再:三豎畫直而正,下橫長而平穩(wěn)。
千:短撇略斜,橫長偏上,豎長、居中。
剛:豎向筆畫排列均勻,豎鉤的豎畫要長而有力。
百:字形略小,要注意橫平豎直。
量、真:字形較長,橫畫緊湊均勻。
井:橫、豎皆向中靠攏,要寫得橫平豎直。
可:豎鉤的豎畫正、直,“口”略小。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回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4、描一描,寫一寫。
注意橫平豎直苗問共什才蟲。
5、評一評,改一改。
四、總結,小組內評一評誰的字寫得漂亮。
教學反思:橫和豎是比較簡單的筆畫,但橫要寫平豎要寫直不是很多同學能寫好,所以要在田字格里多練習。
學寫小說教案篇三
寫好參觀記要點:條理清楚,依序記敘;選好重點,詳略得當。
(一)按照參觀順序寫。
作文的時候要按參觀順序寫出來,先參觀的內容先寫,后參觀的內容后寫。這樣寫出的文章,別人讀了以后,才能清楚地了解當時參觀的情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詳寫主要的內容。
記敘一次參觀活動,不是要面面俱到地敘述所見所聞,那樣就會眉毛胡子一把抓,給人留下的印象反而淡漠了。記述時要注意有詳有略,把那些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寫出來。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哪些不寫,要圍繞中心,恰當?shù)剡M行選擇。
怎樣在重點段展開描寫呢?那就是要把自己參觀時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所說、所為,真實地敘述出來。使人仿佛身臨其境。
(三)重視文章的過渡。
當一層意思敘述完了轉到敘述另一層意思的時候,要注意內容上的自然轉換,這就是說要重視文章的過渡。參觀記過渡的寫法,一般采用地點變換法來寫。
題目:參觀奧輝造紙廠。
主要內容:記述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奧輝造紙廠。
中心:(根據(jù)自己的.感受確定一個)。
1、工人們很辛苦,造紙的工序復雜,紙來之不易。
2、贊揚造紙廠的環(huán)保意識、環(huán)保技術。
寫作提綱提示:
一、得到這個消息的反映,你心里想什么?去的路上什么心情?
二、你參觀了造紙廠的幾處地方?那個車間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詳細寫出你參觀時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所說、所為。
三、參觀完之后你有什么收獲和感想?
學寫小說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復習橫撇、橫鉤、豎折、豎提等八種筆畫的寫法。
2、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獨體字、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的漢字,做到橫平豎直。
教學重點、難點:
復習橫撇、橫鉤等八種筆畫的寫法,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漢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筆畫的寫法。
1、復習橫撇、橫鉤、豎折、豎提、斜鉤、臥鉤、撇折、撇點八種筆畫的寫法。
2、練習書寫筆畫。
二、按橫平豎直的要求寫下面的字。
1、出示漢字:早丁到主伴。
請小朋友觀察,說說寫這些字要注意什么。
2、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漢字。
三、書寫漢字,注意字的結構。
1、出示漢字:樂親貝空帶明師做處趕習同座因。
2、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書寫這些漢字是什么結構,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回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4、寫下面的詞語。
和風細雨花草友好共處。
四、總結,小組內評一評誰的字寫得漂亮。
教學反思:在書寫這些漢字前,學生在寫獨體字和包圍結構的字掌握的不夠好,通過練習后有了提高。
學寫小說教案篇五
教學要求:
1、復習什么叫字根;
2、使學生明白怎樣寫好和字根“主”組合的字;
3、使學生會書寫和字根“主”組合成的字。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課題怎樣寫和“主”組合的字。
2、激發(fā)興趣和字根“主”組合的字該怎樣寫呢?
二、新授。
(一)復習什么叫字根。
指名回答什么叫字根。
你知道有哪些字根嗎?
(二)“主”是一個組字能力很強的字。
哪些字是由“主”組成的?讓學生舉例。
(三)和“主”組合的字舉例。
出示“注”、“駐”、“住”、“蛀”等字。
(四)“主”字與作為字的部件的“主”在書寫上的差別。
1、出示“主”和“注”字。
2、學生觀察分析“主”字與作為字的部件“主”在書寫上的差別。
小組討論。
全班討論。
教師總結:
a、獨體字“主”的結構特點是左右對稱。
“主”字形體上的另一特點是上窄下寬,重心很穩(wěn)。
b、“主”做字的部件多在字右,所以形體變窄。
(五)字根“主”組合成的字。
這兩個字中字根“主”是如何變化的?應注意什么?
三練習。
寫一寫。
練習書寫和字根“主”組合成的字。
四、小結。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
學寫小說教案篇六
培養(yǎng)正確的寫字姿勢,執(zhí)筆方法,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良好的寫字姿勢,執(zhí)筆方法的養(yǎng)成。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今年你們讀二年級了,這是你們的第一節(jié)寫字課,誰知道怎樣才算正確的寫字姿勢、執(zhí)筆方法。
二、演示。
1、請舉手的學生上臺演示。
評講:誰做得最正確?
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
2、同學合作上臺表演。
評評:看誰是同座的黃金搭檔。
表揚黃金搭檔。
三、全班演示。
寫字姿勢:寫鉛筆字一般坐著寫,要求頭正、身直、臂開,兩腳蹋在地面上,眼睛離紙面一尺遠,胸離桌子內邊緣一拳遠,大拇指離筆尖一寸遠。
執(zhí)筆方法:拇指、食指指尖相對捏住筆桿,中指第骨節(jié)側面下一點的位置抵住筆桿,不要捏得太緊。無名指抵住中指,小指緊靠無名指,小指和手腕外側擱在桌子上面,作為寫字的支撐點,筆桿斜著約45度左右。
四、比一比,誰的姿勢最正確。
五、小結。
學寫小說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掌握左右結構與包圍結構的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
2、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左右結構和包圍結構的漢字。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左右結構和包圍結構的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獨體字和上下結構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學習左右結構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
1、介紹左右結構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
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應注意左右各部的大小位置,并互相靠攏,不能寫得太寬。
2、出示漢字:聽得街。
3、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書寫這些漢字時要注意什么?
聽:“口”小靠上,“斤”的短撇較平。
得:左窄右寬,“日”的兩豎略斜,右下部分的下橫較長,豎鉤偏右。
街:中間為兩個“土”相連,橫較短,略向上斜,右邊部分偏下,豎鉤中的豎畫直而正。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回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三、學習包圍結構字的書寫規(guī)則。
1、介紹包圍結構字的書寫規(guī)則。
包圍結構的字,書寫時應注意,在筆畫均勻的基礎上互相靠攏,要寫得緊湊。
2、出示漢字:看句連向區(qū)畫園。
3、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書寫這些漢字時要注意什么?
看:首撇較平,長橫略斜,“目”較窄,與上面靠緊。
句:字形略小,“口”向上靠,并與撇對正。
連:“車”較窄,略偏右,走之兒略低,捺后段較平,托起“車”。
向:形較方,“口”略向上靠。
區(qū):形略窄,兩橫畫上短下略長。
畫:左右對稱,下面部分兩豎畫較短。
園:形方,略長。“元”的筆畫均勻,“兒”不可太長。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回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四、總結,小組內評一評誰的字寫得漂亮。
教學反思:左右結構的字要寫得左窄右寬或右窄左寬,而包圍結構的字。
要寫得緊湊。
學寫小說教案篇八
對創(chuàng)作心理的探究是解讀作家作品的重要途徑之一。
本文通過對莫言的成長經歷,代表作品的分析,去探究其小說的創(chuàng)作心理,從而更深層的去挖掘貫穿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情緒基調。
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是心理學批評的主要對象之一,借助心理學批評,可以分析作家與作品的各種深層的復雜關系。心理分析學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與他所受到的壓抑、精神的創(chuàng)傷有著直接的關系,作家內心深處的沖突構成了作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原因和動力。心理批評要求在了解作家的生活經歷的基礎上,反觀作家作品以揭示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義或深層內容,并認為作品是作家受到壓抑而創(chuàng)作的產物,他記錄了作家的隱秘和痛苦。借助以上觀點,分析莫言的創(chuàng)作心理,筆者認為莫言的創(chuàng)作動因在于其受到的壓抑和深層精神創(chuàng)傷,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創(chuàng)傷的間接或直接的表現(xiàn),是他壓抑的情感的釋放。
莫言的精神創(chuàng)傷首先在于其痛苦壓抑的童年體驗,使得他形成了內向而敏感、自卑而又孤傲的性格,體現(xiàn)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則呈現(xiàn)出強烈的悲劇色彩。童年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發(fā)展階段,童年體驗是一個人心理發(fā)展的一個不可逾越的中介。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思維方式等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童年體驗常常為他的整個人生定下了基調,規(guī)范了他以后的發(fā)展方向和程度,在個體發(fā)展史上打下不可磨滅的烙印。正如冰心所說:“不論童年生活是快樂,是悲哀,人們總覺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許多印象,許多習慣,頑固地刻畫在他的人格及氣質上,而影響他的一生?!?/p>
莫言的童年過早地嘗到了生活的痛苦。1956年出生的.莫言,其童年時期正置左傾思潮橫行的時代,莫言家里是上中農成分,經濟的貧困和政治的歧視,給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強烈的創(chuàng)傷記憶。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因父母的管教過于嚴厲,使他未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他少年時最大的興趣是喂養(yǎng)鳥雀,但卻被其父扼殺了這一童趣。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魯迅先生早就呼吁要對父母們進行訓練,他說僅僅會愛并不及格,因為母雞也會愛。何況最真摯的愛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谀撤N意義上父母與子女是仇敵”?,F(xiàn)實生活中的陰影和無愛的童年,使莫言在心理上壓抑而孤獨,逐漸形成了內傾、自卑的氣質特征,在文學系的同學這樣描述他:“一顆天真爛漫而又騷動不安的童心,一副憂郁甚至變態(tài)的眼光,寡言而有敏感多情,自卑而又孤僻冷傲,內向而又耽于幻想”。人格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兒童與那些所依賴的強壯的成年人相比感到極其無能。這種虛弱、無能、自卑的情感激起兒童追求力量的強烈愿望,從而克服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就后面的主要推動力。一個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動他去完成某些事業(yè)?!蹦栽f到,“我的寫作動機一點也不高尚。當初就是想出名,想出人頭地,想給父母爭氣,想證實我的存在并不是一個虛幻。”由此可以說,莫言的小說創(chuàng)作動機,正是基于自卑心理所產生的推動力作用的結果。
然而,這也導致莫言對世界、人生的把握和對藝術的理解,帶著一種濃厚的悲劇色彩,并把它投射到其作品中去,表現(xiàn)為對生命本體悲劇的展示,即對生的悲劇、死的悲劇和性愛的悲劇的體驗性描述。
《透明的紅蘿卜》中,黑孩把他的全部欲望凝結到透明的紅蘿卜上,但是,他卻徒然地拔光了滿地的蘿卜也毫無所得,欲望是難以實現(xiàn)的,稍縱即逝的幻象則使人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
在《紅高粱》系列小說中,羅漢大爺被活剝時凄厲的呼喊和血肉模糊的尸體撼人心魄;似錦年華的戴鳳蓮在對生命的歡樂的回憶中死去;還有戀兒、成麻子、耿十八刀的死,“在幾萬發(fā)子彈的鉆擊下,幾百個衣衫襤褸的鄉(xiāng)親,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里”,以及余占螯幾起幾落、直到從日本北海道返回村莊后的英雄末路之狀,無一不充滿強烈的悲劇色彩。余占螯與戴鳳蓮的愛情也充滿悲劇色彩,一方面余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愛情,不惜殺人放火,還差點被曹夢九抓去坐大牢,一旦實現(xiàn)了對戴的占有,又別有所求,另一方面,二者的愛情又以戴的死去,而表明這種愛情的難以持續(xù)。在莫言看來,生是痛苦的,死也是痛苦的,饑餓是痛苦的,愛情也是痛苦的,它不是由于社會狀況帶來的個人之苦,而是與生俱來的痛苦。
在《我想到痛苦、愛情與藝術》一文中,他寫到:“人生的根本要義我以為就是悲壯或凄婉的痛苦。英雄痛苦懦夫也痛苦;高貴者痛苦卑賤者也痛苦;鼻涕一把淚一把痛苦暢懷大笑未必就不痛苦。大家都在痛苦中誕生在痛苦中成長在痛苦中升華在痛苦中死亡。死亡是痛苦的解脫。但如果有靈魂,死亡也僅僅是痛苦肉體的解脫而不是痛苦靈魂的解脫。古往今來的痛苦靈魂在茫茫宇宙中徘徊著,游蕩著,尋求解脫的方式。寄托痛苦靈魂的是藝術,解脫痛苦靈魂的也是藝術……真正的、偉大的藝術品里都搏動著一顆真正痛苦的靈魂?!笨梢哉f,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藝術觀念和創(chuàng)作心理,使得莫言的小說充滿著濃厚的悲劇色彩。
此外,莫言的精神創(chuàng)傷還表現(xiàn)為作家在生存中的缺失性體驗,使得其小說創(chuàng)作具有叛逆與審丑傾向。作家的缺失性體驗指的是作家處于生存中的某種缺乏或痛苦之中而產生的關于人生的意義、目的和價值的審美把握。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缺失性體驗可以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的心理動機。
物質的匱乏,愛的缺失,使得莫言在心理上滋生出強烈的反叛意識。
他在名為《我痛恨所有的神靈》這篇文章中,宣揚瀆神精神和自我意識,強調文學的批判性。他認為,“如果沒有對固定的、僵化的、以不變應萬變的傳統(tǒng)和信條的叛逆,很難有社會的變革……敢跟父母作對的孩子,他身上自有一種天才的素質”,莫言在藝術上有意識地與流行的作品、流行的理論劃清界限,獨辟蹊徑。他說,“創(chuàng)作過程中,每個人都各有高招,有陽光大道,也有獨木小橋……你是仙音繚繞,三月繞梁不絕,那是你的福氣。我是鬼哭狼嚎,牛鬼蛇神一齊出籠,你敢說這不是我的福氣嗎?”正因如此,從莫言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叛逆精神滲透于字里行間,不管是在早期的《紅高粱》系列、《透明的紅蘿卜》,還是近年來的《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檀香刑》等小說皆表現(xiàn)出離經叛道的精神。也正是這種反叛道德、倫理,破壞規(guī)范和權威的叛逆精神,使得他對文學的審美把握表現(xiàn)出審丑傾向。
可以說,莫言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審丑傾向是他反叛的一種姿態(tài)。傳統(tǒng)文學大多數(shù)處于古典美學的范疇,以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作為評判文學作品的標準?!白硬徽Z,怪、力、亂、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國儒家?guī)浊辍皽厝岫睾瘛钡脑娊虃鹘y(tǒng),以一種話語霸權的方式影響和制約了文學的多元化發(fā)展。莫言心靈的創(chuàng)傷是因為生活中的弊端和丑行而產生,生存中的缺失需要在作品中得到補償,內心的壓抑與痛苦也需要在其中得到宣泄。因此,審丑是莫言的一種自覺的選擇,是他張揚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對傳統(tǒng)美學的一種挑戰(zhàn)。在這里,審丑便有了積極的意義,它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忠實于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從而超越了美與丑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在莫言的小說中,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活剝人皮場面的描寫,有戀兒大難臨頭之際黑色預感的渲染和神秘體驗,有襁褓之中的嬰兒被粗暴、殘酷地扼死的場景,一支農民游擊隊在墨水河全軍覆滅、橫尸沙場的畫面,一個心情抑郁地懺悔著自己莫須有的罪過、以自己的失語為自己贖罪的孩子的心聲,乃至于肢體上的殘缺,獨眼、斷手、啞巴,蒼蠅和大便,月經和生殖器,死魚樣的眼睛等等諸如此類讓人厭惡與不快的場景和形象。莫言把它們作為自己的審美對象,正是其對傳統(tǒng)美學價值的反叛與意義的消解。
由上述可知,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因,主要是緣于其痛苦壓抑的童年記憶和生存中的缺失性體驗所產生的精神創(chuàng)傷,二者的交互作用使得莫言的小說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濃厚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反叛精神,并表現(xiàn)出審丑的美學傾向。
學寫小說教案篇九
一、教學目標:
1、閱讀文章感悟作者的評論觀點。
2、閱讀《百合花》,簡述故事的情節(jié)。
3、結合作者的觀點和自己的體會,選取一個角度賞析作品,談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二、教學課時:三課時。
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如何閱讀小說:
小說閱讀法特指根據(jù)小說的體裁特點提出的一種閱讀方法。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以刻畫典型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活動著的環(huán)境的描寫,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節(jié)、典型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閱讀小說,與閱讀一般的記敘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尤其要重點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2、著重分析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huán)境的矛盾沖突;。
3、思考和發(fā)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節(jié)。熟悉情節(jié)可采用朗讀、編寫提綱、復述內容等方式;分析情節(jié),要與分析人物性格結合起來,因為小說的任何一個情節(jié)都是為塑造人物和表現(xiàn)主題(中心思想)服務的。分析時既要掌握情節(jié)發(fā)展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從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全過程來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又不能對情節(jié)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平均用力,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高潮部分。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
1、寫一篇讀后感,題目自擬。
2、從最近讀的書中,選擇印象最深的寫一篇讀后感。
3、要說清楚讀的什么書,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看法。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一)激發(fā)興趣,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讀書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嗎?(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作文水平。)
師:確實如此,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可以使我們獲取很多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書也是我們的朋友,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朋友交往。
(二)新課
1、那你們知道讀一篇課文以后我們都應該知道些什么呢?
(文章的主要內容,結構層次,認識字詞,學習寫作方法,修辭方法,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師:是啊,讀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內容,結構層次,認識字詞,學習寫作方法,修辭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夠與作者當時的思想產生共鳴,并且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讀有所感,讀有所悟。把我們的感受寫下來就是讀后感。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習怎樣寫讀后感。
2、讀后感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的內容用四個字概括為引、議、聯(lián)、結。(板書)
3、教師講解什么是“引”并板書:簡述文章內容。
所謂引就是對所讀文章內容的敘述。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引得內容如所讀課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文的內容概要。也可以是課文的一個片段或一句話。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不能是整篇文章的復述或摘抄。
4、本單元我們學習了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你對那篇文章最感興趣,打開書,快速默讀你喜歡的課文,想想你怎樣介紹這篇課文。
5、學生默讀后思考并回答。
6、教師講解第二部分“議”,板書:評議所引內容
(對你所讀文章中人物或事件進行簡單的評價,也就是對文中的人物或事件你有什么看法,體會到了什么?讓你懂得了什么?比如我們學過的地平線,通過學習,讓我們知道)
教師強調:這部分內容是針對課文內容談的,先不要聯(lián)系自己。
7、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所寫課文的評價。
8、教師引出第三部分“聯(lián)”板書:聯(lián)系生活實際
(再好的評價,再多的感受,如果不能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那么都會顯得蒼白無力,顯得空洞無味。所以必須把感受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做一下對比,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或者見到過和課文中所寫的相類似的'情況,我們又是怎么樣做的呢?)
9、誰能說一說自己的生活中的故事呢?請同學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談談。
10、教師強調:你舉例子的時候要寫長一點要加多一些描寫語言、動作、心理的詞。這段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盡量寫好。我教你一個訣竅:可以把與文中主人公截然不同的人與主人公進行比較,(最好是你自己,才可以顯現(xiàn)出你要向他(她)學習的決心)
11、教師引出最后一部分“結”板書:總結我怎樣做
12、學生思考后進行交流。
13、教師總結:以上就是我們寫有關人物文章讀后感的基本思路。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相應的進行調整,但一定要保證你所寫的讀后感通順,完整。
14、讓學生把自己最想寫的部分寫出來。然后全班交流,評價。
板書設計
引 簡述文章內容
議 評議所引內容
聯(lián) 聯(lián)系生活實際
結 總結我怎樣做
附范文:
《詹天佑》讀后感
《詹天佑》一文描寫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國工程人員獨立修筑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在英俄等多數(shù)帝國主義國家的要挾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張鐵路的艱巨任務。
在勘測過程中,詹天佑常勉勵工作人員:“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工程人員之口。” 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他總是把這句話作為前進的動力,所以他遇到困難總是毫不畏懼。這讓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開鑿隧道時,山頂?shù)娜淼览餄B,詹天佑身先士卒,帶頭提著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們同吃同住,不離開工地。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于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那些帝國主義國家估價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話語,一個個片段充分表達了詹天佑對工程的負責,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顆愛國心。
雖然我們不能像詹天佑那樣有那么偉大的業(yè)績,但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和他的優(yōu)秀品質,讓“中國近代工程師之父”——詹天佑的偉人事跡和他那不屈不撓,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傳下去。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一
莫言是當今文壇屈指可數(shù)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他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的作品極具個性。他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使他超越了中國所有作家同行,進入了世界文學之列。他的作品創(chuàng)作不斷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間風格,語言上也不斷追求民間口語、戲劇的特點。他的小說運用了很多表現(xiàn)力極強的細節(jié),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心理,濃墨重彩的語言風格,給人以震撼力。莫言早期的作品描寫童年記憶的鄉(xiāng)村世界,表現(xiàn)獨特的生命體驗;中期受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現(xiàn)實的對象世界,給人以先鋒色彩;而后進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發(fā),畫面五彩斑斕,語言充滿進攻型、反叛型。以上只是簡單的概述莫言的創(chuàng)作特點,下面的內容將會從我個人的角度,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我對莫言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看法。
一、莫言小說的題材內容方面。
莫言小說的創(chuàng)作一直都把視線定格在農村,可以說是一直關注農村表現(xiàn)農村。莫言自己認為他選擇寫農村好像是一種命定,因為他在農村生活了整整二十年,盡管他一直罵這個地方,恨這個地方,但他沒有辦法隔斷與這個地方的聯(lián)系。他生在那里,長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只要他一離開農村,離開土地,進入都市,就會產生一種眷念。因此在以后的一系列創(chuàng)作中,農村的生活就成了他靈感的來源。比如說莫言十三歲時曾在一個橋梁工地上當過小工,給一個打鐵的師傅拉風箱生火,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的產生就與他的這段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小說中的黑孩雖不是莫言本人,但與他是一體的,心靈相通的。他在農村二十多年的生活,就像電影膠卷一樣,一部一部的儲存在他的腦海中,這些內容可以寫成小說,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農村題材在他的筆下還沒有寫完,還有許多有意義的東西值得他去寫。莫言能一直用農村題材繼續(xù)小說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一味的編造,而是他掌握了一種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可以把聽來的別人的生活當做自己的生活來寫,可以把從某個角度生發(fā)想象出來的東西當做真實來寫,這也就是一種想象力。莫言故鄉(xiāng)的一些奇人奇事也有很多被寫入了小說中,《紅高粱家族》就是融入了許多這種故事。莫言的故鄉(xiāng)與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的關系也是十分復雜的,故鄉(xiāng)對于莫言來說是一個久遠的夢境,是一種傷感的情緒,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也是一個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巢穴。那個地方在他的腦中會永遠的存在下去,并提供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素材。
二、莫言小說的語言表達方面。
莫言小說的語言是最使我們感到陌生的,是成語的任意性搭配。其中有大量的方言俚語,當代城市的流行熟語,詩詞斷句,成語乏詞,以及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大量專業(yè)術語,混雜在一起,一股腦出現(xiàn)在小說文本中。對于習慣語體統(tǒng)一、語調純凈的讀者來說,這帶來了信息超載的一種心理沖擊,產生紛繁甚至有點蕪雜的基本印象。他的語言就是繼承了民間的,和民間藝術家的口頭傳說是一脈相承的。第一,這種語言是夸張的、流暢的、滔滔不絕的;第二,這種語言是生動的、有鄉(xiāng)土氣息的;第三,這種語言是中華民族的傳奇文學的源頭,或者是一種文學表達的方式。莫言總是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感覺特征,陳述、修飾、評價著鄉(xiāng)土社會的生存歷史與傳統(tǒng)。莫言小說語言的另一個特色是指稱色彩的語詞概念大量出現(xiàn)。這些概念在文本中的能指意義,一方面與寫實的狀物有關,比如紅蘿卜、紅高粱,沿用著其概念的基本內涵;另一方面,也帶有極強的主觀隨意性,比如狗有紅、綠、藍已屬稀罕,而太陽也可以是綠的,血也可以是金黃色的、藍色的......而這些超自然的色彩感覺形式,不僅服務于表現(xiàn)人物特殊內心體驗的寫實需要,更多的時候,是表現(xiàn)敘事人強烈的主觀情感指向,這使莫言的世界色彩繽紛且?guī)в衅婊眯Ч?,難怪有人將其比作西方晚期印象派的繪畫。莫言善于將兩種外在的語言系統(tǒng),在特定的敘事方式規(guī)定下,經過感知方式協(xié)調,由特定的敘述方式推動著,組成新的語法關系,并以散文與詩歌相結合的修辭手段,經過不斷轉換生成,不斷耗盡原有的能指意義,不斷形成新的語言,最終完成了主體深層的語義表達。莫言的語言特色,作為其風格的骨干,是非常成功的。
三、莫言小說的敘事方式方面。
莫言小說的敘事方式十分的復雜,或以第三人稱的全知與部分全知視角,低調敘述,使情節(jié)的安排幾近于故事敘述的時序,如《透明的紅蘿卜》的敘述語調則呈現(xiàn)為由低到高的漸次發(fā)展;或以第一人稱的語調轉述往昔的故事;或以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為主,間雜轉述、旁述的頻繁變化,且意象紛呈,時空交錯?!锻该鞯募t蘿卜》是最能體現(xiàn)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敘事特色。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語言樸實,全部語義都與特定的時代鄉(xiāng)土生活相關聯(lián)。而自“紅蘿卜”的意象出現(xiàn)后,作者逐漸轉為以黑孩的感覺為視角,在他朦朧的向往中,出現(xiàn)了一個異彩紛呈的童話世界,到結尾處,一直沉默著的莫言,再也按捺不住了,從那個瘦小黝黑的身軀中跳了出來,以至于用完全不同于前半部分的湖光瀲滟這個詩詞斷句,來壯寫黑孩眼中的淚水。他幾乎調動了現(xiàn)代小說的全部視聽知覺形式,使作品的容量迅速膨脹,大量主體心理體驗的內容帶來多層次的隱喻與象征效果。莫言小說尤為突出的敘事方式是,他以超體驗的感知方式,表現(xiàn)了充分矛盾的內在紛擾,幾乎是將一種最初使狀態(tài)的情緒直接地表達出來。一方面是凄楚、蒼涼、沉滯、壓抑,另一方面則是歡樂、激憤、狂喜、抗爭。這極像交響樂中兩個相輔相成的旋律,彼此糾結著對話。前者是經驗性的,后者則是超經驗性的,前者是感受、體驗,是對外部生活的情緒性概括,后者則是向往、是追求,是靈魂永不止息的吶喊。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二
小說應該都是有讀者的,即使有人明確地說只是寫給自己看。一部小說,它至少存在一個讀者,就如前面所說純粹為自己而寫,那人也在無形中演繹了兩種角色:作者與讀者。
既然小說都存在著讀者,那么小說就一定存在著讀者看小說時的感受。試問:如果讀者讀某部小說的或人物或情節(jié)或環(huán)境甚至細節(jié)時的感受是——這是虛構的,不是真實的。那么,讀者還會繼續(xù)讀下去么?我想,沒有讀者愿意去讀一部自己感覺不真實的小說。沒有人愿意去讀某部小說,就意味著這部小說沒有讀者,而沒有讀者的小說是絕對不能稱之為小說的。
也就是說,一部成功的小說,一定是能讓讀者讀出“真實”的小說,縱然這種“真實”明明是“虛構”的。我國古典小說《西游記》、《聊齋志異》情節(jié)是何等離奇,妖魔鬼怪各逞兇頑,飛禽走獸盡顯神通,講的是神怪,但是我們并不感到荒誕,相反受到感染得到啟迪進而百讀不厭。這些作品千百年來久傳不衰,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還在于它們都讓讀者讀出了真實。
怎樣才能讓讀者從小說中讀出真實,這是作者寫小說時應該注重并落實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要讓讀者讀出真實,作者必須寫出真實,這就好比你手中必須有饅頭,才能給乞丐饅頭吃。否則你把一雙空手伸給乞丐,對他說:給!饅頭!那你一定是在騙人。乞丐不會接受你的“空手饅頭”,讀者更會拒絕你的失真文字。
怎樣才能寫出真實?竊以為作者必須本著一顆真心去寫作。所謂真心,其實就是對小說中每個人物每個情節(jié)每個環(huán)境都傾注都寄予真情實感。美國作家利昂·塞米利安說:“在一個真正作家的氣質中,總有一種近于癡狂的激情”,而這種“近于癡狂的激情”無疑是“真心”“真情實感”最好的詮釋與體現(xiàn)。早先曾聽許多人說寫小說的都是瘋子,起初很是反感,認為是對自己的污蔑與誹謗。但后來卻無數(shù)次地在深夜為筆下的人物為筆下的情節(jié)大哭特哭,傷心欲絕感動欲絕悲憤欲絕,到那時我才終于知道自己的真心已經融入筆下的人物,痛著他們的痛、樂著他們的樂,甚至為他們神思恍惚、物我兩忘。說到底,不也是進入了一種癡狂的境界,難以自拔么?當然,也正因為小說的字里行間傾注了我全部的真心真情、浸透了我太多的心血淚水,讀者在讀的過程中才會覺得真實感人,才會熱淚奔涌秉燭夜讀。
從小說創(chuàng)作而言,作者的確需要有一種“近于癡狂的激情”,但這種激情又必須有所節(jié)制,切忌讓那種“癡狂的激情”完全左右了作者的頭腦,那就近乎危險了。正如美國作家利昂·塞米利安說:“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受節(jié)制的激情只是激情而已,而有所節(jié)制的激情則是天才?!彼宰髡邔懶≌f時千萬不要“走火入魔”,否則寫完主人公跳樓自己就會爬到樓頂,那么癡情的讀者讀小說時也會“走火入魔”,會因為主人公的跳樓而跳樓。
寫出真實,不能等同于照錄生活。在日常寫作與閱讀中,我們也常常有這樣的體驗:有時,一些記述真實生活的文字,讀起來反而味同嚼蠟,有隔膜之感、虛假之感。這就是小說與生活的區(qū)別,有些事在生活中毫無疑問是真實的,而一旦被寫成文字,冠名于小說,就毫無疑問是虛假的。因為小說是藝術,小說雖然取材于生活,但一定要高于生活。而這個“高于生活”,便是我們耳熟目悉的藝術加工——虛構。
寫小說就得虛構,如果不虛構,那就正如作家張?zhí)煲硐壬赋龅模骸耙粋€作家要是只限于寫真人真事,那就是自己束縛自己了。”這是從作者的角度來說,如果從讀者的角度去說,當我們讀《西游記》《聊齋志異》時,明明知道它們全是虛構的,卻在心底依然被其感染感動,或者我們一直不曾有半分懷疑的人和事甚至一直感動著的情景、狀態(tài)、細節(jié),卻突然在某一天因被作者親口證實是他虛構的而義憤填膺等等,這就是藝術真實的魔力或曰魅力。
對生活進行藝術的加工,這便是小說的創(chuàng)作。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虛構,在虛構中傾注真心真情,這便是小說創(chuàng)作之核心。實者虛也,虛者實也,虛虛實實如能恰倒好處,縱然假,也足以以假亂真,無人質疑。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三
北大教授戴錦華曾評價安妮寶貝:“在安妮的筆下,都市是永遠的漂泊流浪的現(xiàn)代叢林,也是無家可歸的唯一歸屬。我為安妮筆下的頹靡和綺麗所震動,在那里生命如同脆弱的琴弦,個人如同湍流中的落葉……安妮寶貝的作品,展現(xiàn)了一脈中國大陸版的世紀末的華麗,一份灰燼間的火光的彌留?!闭沁@樣的作品,在一遍遍回放著都市悖論下的人生困境,但是讀者卻從她細膩地情感文學中開始追溯她的創(chuàng)作特色。今天就隨我們的探尋開始了解一下安妮寶貝的創(chuàng)作特色。
2.1孤獨的流浪者。
安妮的小說創(chuàng)作總像是一個孤獨的流浪者,隔離了外界之后,簡裝出行,因而她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是極其的個性化,同時也具備了異于常文的尖銳與冷漠。剛開始接觸的人,很容易就被她的文字刺傷,但是心中的沮喪與懊惱卻會在細細品味后又變成情理之中的體諒。所以與其說安妮是個孤獨的流浪者,不如說她是一位看破世間冷暖之后能平心靜氣應付各類事態(tài)的智者。
讀過安妮的小說的人,難免都會沾染上她的惆悵氣息。青春年華,卻總黏附這傷感的情調,旁人投來不解的目光時,這些略顯成熟的青春卻總是道出撫慰那些流浪心靈的話語。或許,這就是安妮小說的一大魅力,以其孤獨的心,去慰藉一群被社會遺棄的生靈。而這群被遺棄的生靈,在安妮的筆下尋找到了一個合群的社會,一種安撫。
2.2杜撰的小說人生。
讀過安妮小說的人都能感受她文中沖刺的孤獨、漂泊、死亡、愛情、傷害,這似乎是她對這個社會的一種詮釋。然而,她總習慣于將小說的背景描繪成物質奢糜的大都市生活,這從某個層面又反映出這一都市存在的悖論:物欲橫流的社會,有很多耀眼的奢華,那是上層人物所顯擺的舞臺,但燈光浮華背后又是一群困窘的人生。這樣的筆調總讓安妮俘獲一群讀者的心,因為純困境式地刻畫這個社會的悲哀永遠敵不過這一亮一黯的對比。人是屬于感官主導的動物,對比這一形象的感官刺激每時每刻都在文章中拉緊了讀者的神經,讓讀者的心跳隨著故事的發(fā)展時緩時快。
2.3自我的人生百態(tài)。
安妮的早期作品大多圍繞愛情這類主題來創(chuàng)作,沒有復雜的情節(jié),也沒有入木三分的分析,有的只是坦誠地在描述她內心情緒的流淌。仿佛她早期的作品就是在極力刻畫一個剛剛出世的青年,望眼這落寞凄涼的都市人情世界。然而,安妮一貫就認為,她的小說并非憑空捏造,她寫的就是她的人生往事,往事就如同她的瑰寶,她只是把往事珍藏起來,而今又拿出來寫成文字供大家一起分享這其中的酸甜苦辣。這樣的態(tài)度就成就了安妮的文章總是與社會現(xiàn)實接軌,讓喧囂的鬧市里,有一份真實的空間留個讀者去品茗,去評判。
到了后期,安妮隨著十多載光陰的流逝,她對小說創(chuàng)作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在擴展和蔓延,不再借助愛情生活中的花前月下,細語綿綿來征服讀者。這一點在她的《蓮花》中得到了最好的證明。還是采用其慣用的敘述方式,但是創(chuàng)作的主題和思維方式,卻與以往的作品大相徑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道明了安妮為什么能有一名成功的網絡寫手躋身到文學領域的紅人。她絕不會拘泥于一貫的特色,總會在她自身的成長中尋求靈感,然后賦予其作品當中,這就時不時地給讀者一種橫空出世的驚艷。
2.4細節(jié)的出奇捕捉。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安妮的作品是很注重情感的描述,其實這也體現(xiàn)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一大特點:捕捉細節(jié)。除了情感方面的細節(jié),許多背景中存在的細節(jié)也都未能逃過她的創(chuàng)作應用。
安妮喜歡都市的氣息,當然小說中就少不了那些高樓林宇,喧囂擁擠的街道。但除此之外,地鐵這一都市的標志在安妮的創(chuàng)作中,多次被利用到。她借這一城市的標簽來作為她作品中內日故事發(fā)生的載體。這同時凸顯了她雙關的用意,既描述了都市悖論下的困苦人生,人們的整日流浪,毫無半點歸屬感可言,又體現(xiàn)了這個年年歲歲都無半點漣漪的枯燥都市生活。這類意象不管從哪一角度都領讀者對安妮筆下的都市產生了一種心灰意冷的厭倦。
2.5畸形的主角。
“我是一個生性自由散漫的女子?!话凑兆约旱谋拘陨??!夷J匠鲎约宏P注和重視之外的一切感覺和現(xiàn)象。不太容易付出,有享受孤獨的需要。……喜歡簡單生活。做喜歡的事情?!?/p>
如果你想用妙筆生花來形容安妮的小說創(chuàng)作,不如選擇用一個較為刺耳的詞“變態(tài)的另類”。安妮的小說人物,稀松平常地就具備著引人唏噓的性情。這些角色大都對自我過度崇尚,對自由具備極端地追求。他們可以在眾目睽睽下,漠視旁人的言語,而赤裸裸地追求自我的滿足,也可以在大庭廣眾下暴露自己肆虐的一面。安妮的筆下毫不忌諱這類文學的血腥,這也是她個人棱角分明的表現(xiàn),愛及大愛,恨及深恨。很多讀者也是對安妮的真性情所傾倒,對于社會的詮釋永遠不刻意隱藏那陰暗的一面。
2.6寂寞的文字。
所謂安妮“寂寞的文字”就是從處女作開始便流傳在讀者心中的語錄,這些語錄中每一句都透露著安妮的特色,可以說絕無僅有的罕見。
“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遺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記念的,有些事情能夠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無能為力。我愛你,這是我的劫難。”乍一看,文字卻也平淡無奇,但是就是一股平實的風格中隱約透漏的不尋常的韻味,著實讓讀者傾倒。簡簡單單一個“劫難”,將一個深陷情網,卻無法自拔的人的那般心境刻畫得淋漓盡致。
“愛情原來是很象我們去觀望的一場煙花。它綻放的瞬間,充滿勇氣的灼熱和即將幻滅的絢爛,我們看著它,想著自己的心里原來有這么多的激情。后來煙花熄滅了,夜空沉寂了。我們也就回家了。就是如此?!辈皇寝o藻有多浮華,也不是修辭有多特色,而是一句描述之后,總會在筆末加上那一句點睛之句,仿佛前面的語言黯淡了,襯托出的是末尾的精華。
2.7毒品般的誘惑。
最開始接觸安妮的作品時,只是聽旁人的描述,總覺得在她們眼里,安妮是想一個狐媚一樣的女子。并不是外貌妖媚,而是她的小說透露著那個攝人神魂的魅力。帶著像看懸疑劇一般的心境我開始咀嚼她的文字,“……我還是寧愿相信,她的往事,只是為我而曾經透明過……不相信愛情。卻相信世界的某處有一個人……帶著溫暖的心情離開,要比蒼白的真相要好,純粹的東西死的太快了……”。果不其然,讀著是一頁又一頁,卻發(fā)現(xiàn)越來越有欲罷不能的感覺。你的心里還會時不時地幻想,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寫出這樣的文字,或許也正是這種冒險式地好奇體驗,讓我們“彌足深陷”,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冥想許久時,你一來不及抽身而去了。
安妮寶貝的文章對于很多讀者有著這樣一種感覺,或者是大家對她的文章不屑理睬,覺得是太悲觀,太灰暗,或者是大家對她的文章如同心頭好一般,愛不釋手,追隨著安妮的筆墨,跨越一個世紀。這也如同毒品般,恨它的人,永遠不會去沾染上它,愛它的人永遠割舍不掉它?;蛟S,這就是安妮寶貝創(chuàng)作的魔力。
三、結語。
細品安妮的小說,你很難去點評她的好。不是因為她的語言有多深奧,而是她看似平常卻極其不平常的語言都會讓你想去珍藏。有人說她是無病呻吟,靡靡之音;有人說她是壓抑頹廢,造亂社會。而當你心靜下來,捧起一本文集,你會發(fā)現(xiàn)她筆下那自由綻放著色彩的人生并非黑白兩色,而是各有內在,各呈繽紛。
安妮也曾在她的小說中提到過她理想的世界“有時候我想,這個城市也許應該分為兩層。地上的那些人,就讓他們在陽光下廝殺,掙扎,為了物質和欲望盡情施展十八般武藝。所向披靡,一往無前。地下的那些人,就讓他們在黑暗中很安全地存活著。他們可以安靜地相愛,快樂地流淚”?!皟蓪印?,看到這里你是否恍然大悟,她創(chuàng)作中多次凸顯的那種悖論社會,物質奢華與人生困窘的鮮明對比一下明朗了。為何她的作品如此縈繞著我們的心,為何讓我們如此割舍不下,也就是她一心營造的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罷了。
參考文獻: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1、閱讀文章感悟作者的評論觀點。
2、閱讀《百合花》,簡述故事的情節(jié)。
3、結合作者的觀點和自己的體會,選取一個角度賞析作品,談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二、教學課時:三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如何閱讀小說:
小說閱讀法特指根據(jù)小說的體裁特點提出的一種閱讀方法。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以刻畫典型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活動著的環(huán)境的描寫,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節(jié)、典型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閱讀小說,與閱讀一般的記敘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尤其要重點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2、著重分析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huán)境的矛盾沖突;。
3、思考和發(fā)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節(jié)。熟悉情節(jié)可采用朗讀、編寫提綱、復述內容等方式;分析情節(jié),要與分析人物性格結合起來,因為小說的任何一個情節(jié)都是為塑造人物和表現(xiàn)主題(中心思想)服務的。分析時既要掌握情節(jié)發(fā)展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從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全過程來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又不能對情節(jié)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平均用力,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高潮部分。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要根據(jù)各篇小說的特點和讀者自己的具體情況(如閱讀目的、時間、水平等),可以有所側重。
二、學習《百合花》:
(一)整體感知,掌握小說的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題:
1、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
我軍前沿包扎所里發(fā)生的一個小插曲。小說中的“原來是文工團員,因戰(zhàn)時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護送任務派給一個見到女性就臉紅的小通訊員,他的靦腆和害羞使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婦出現(xiàn),她起初不愿借被子,為此事通訊員蒙羞兩次,且掛破上衣,新媳婦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內疚,她執(zhí)意尋找機會彌補。后來,通訊員在救人時犧牲了,新媳婦毫不猶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獻給這位年輕的戰(zhàn)士。
2、本文的主題:
小說通過護送、借被、救護和獻身獻被等情節(jié)的描寫,塑造了通訊員、新媳婦兩個人物形象,謳歌了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獻出一切的人,贊美了嚴酷環(huán)境下年輕戰(zhàn)士的革命精神和軍民魚水情。
小說表現(xiàn)出的主題,有它獨特的風格。通訊員和新媳婦之所以成為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為他們是生活在我們中間的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不一定“高、大、全”但卻使我們倍感親切動人,具有藝術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說:“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這些人物??他們雖然不是‘風口浪尖’上的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風云的英雄,但他們都是實在的,從各自的起點邁步向前??,他們一不嬌柔造作,二不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隊伍行列中的人”。
第二課時。
(二)細讀課文,理解本文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
1、小通訊員的形象: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我強忍著淚水”,“磕磕絆絆地跑去找醫(yī)生”。隨著這些情節(jié)的步步發(fā)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發(fā)生著變化,通訊員的性格也在不斷的展示,從他總和“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看出他細心地關懷同志;從他的靦腆羞澀,看出他的樸實、純潔;從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舉動,看出他勇于改正錯誤的精神;從他掩護群眾和傷員,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評這篇小說時談到,這篇小說“人物的形象是由談而濃,好比一個人迎面而來,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內心”。
2、新媳婦的形象:
另一個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婦,過門才三天,渾身上下洋溢著喜氣。她盡咬著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沒笑完。這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善良純樸,對“同志弟”有著樸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戰(zhàn)爭的意義,理解了小通訊員生命的價值,她便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唯一的最心愛的嫁妝敬獻出來。小說主要寫了她在兩件事情上態(tài)度的前后變化。
第一件事:對那作為新娘子唯一嫁妝的新被子,開頭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給傷員蓋,后來卻主動用它來給烈士收殮遺體。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護理傷員時,開始又羞又怕,放不開手,后來卻莊嚴、虔誠地給重傷員解衣拭身子,通訊員犧牲后,她以極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著淚為他縫補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鋪在棺材里。
新媳婦的性格變化,我們也是逐步認識的。開始作者讓我們著眼的是新媳婦的嫻靜、美麗、忸怩、羞澀,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們越來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內心,她對解放軍的熱愛。
作者就是這樣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越來越鮮明,越來越有光彩。
(三)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細節(jié)描寫的。
大量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另一方面表現(xiàn)新媳婦對通訊員的關心、痛惜。再如饅頭這一細節(jié),出現(xiàn)兩次;第一次通訊員要去時給“我”留下的兩個饅頭,說是給我開飯,這是他對同志的關心、體貼;而第二次是當通訊員犧牲后,“我”無意中摸到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撫物思人,幾小時前,通訊員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讓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婦的五次笑,步槍筒里的樹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細節(jié)。
第三課時。
一、繼續(xù)探討小說《百合花》:
(四)探討小說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
小說中的景物描寫,也起著刻畫主題的作用。比如“早上下過一陣小雨??空氣里也帶有一股新鮮溫潤的香味”。這一景物描寫有色有味,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殘酷的戰(zhàn)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卻是這樣的景象,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個革命戰(zhàn)士,不僅臨危不懼,而且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還有天黑了,天邊涌現(xiàn)一輪滿月??那一輪皎潔的月亮,我也憎惡起來了。這一景物描寫對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烘托人物心情,起著重要作用。由于整個戰(zhàn)場被皎潔的月光朗照著,所以戰(zhàn)斗才會那樣激烈,那樣殘酷,付出的代價才會那樣大,通訊員就是在白夜的攻擊中壯烈犧牲的。
(五)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比手法富有詩意。
第一處是通訊員出場時他的槍筒里插著幾根樹枝作偽裝,在他離開我時,槍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槍是戰(zhàn)爭工具,戰(zhàn)爭中誰也無心賞花,在能射出殺人子彈的槍筒里插著象征自然與和平的樹枝與菊花,這本身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是一個戰(zhàn)地寓言,讓我們在無言中感受戰(zhàn)爭與和平的劇烈沖突。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人的英勇無畏宛在眼前??也許她又什么也沒想,只是這樣一針一線地縫著,只求內心一片安寧。這是情感與理智的鮮明對比,是情感對死亡的戰(zhàn)勝。
第三處對比發(fā)生在小說結尾。在把通訊員的尸體放進棺材前,衛(wèi)生員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婦卻“劈手奪過被子”,將這條灑滿“象征著純潔與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在通訊員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訊員只是睡著了。在這樣的對比中,通訊員、新媳婦的形象更加完美,文章也劃上了詩意的句號。
二、在了解了小說《百合花》的基礎上,閱讀茅盾的這篇評論。
茅盾的《簡單的故事精致的情節(jié)》一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評論這篇小說的?
文章第一段先概括情節(jié),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風格。
第二段明確評論的重點:怎樣展開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三段說明作品通過發(fā)展的細節(jié),描寫人物的精神風貌和精神世界。
第四段說明作品通過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段說明作品通過細節(jié)描寫使情節(jié)一氣貫通。
第六段概括寫閱讀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點。
三、完成課后的練習題:
1、小說的結尾,描寫新媳婦為犧牲的戰(zhàn)士細細密密地縫著衣服上的破洞,并蓋上她惟一的嫁妝——全新的百合花被子,這讓我們自然回憶起前文有關的細節(jié):新媳婦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戰(zhàn)士刮破了衣服卻死活不讓新媳婦縫補,戰(zhàn)士給我兩個饅頭開飯,新媳婦在包扎所的忸怩羞澀??借助這些前后呼應的細節(jié)描寫,我們不難讀出少婦平靜外表下內心翻騰的情感波瀾:對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惱,對先前忸怩的慚愧,對小戰(zhàn)士獻身精神的崇敬??這個極富藝術張力的細節(jié)描寫折射出少婦純潔而又美好的心靈,這種人性美對讀者的心靈也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引起了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一起;借給包扎所,表現(xiàn)出新媳婦的覺悟,因為她只有這一條被子;把他蓋在烈士身上,表現(xiàn)出新媳婦對犧牲者的崇敬和愛戴。
3、新媳婦的話少,和她的性格有關系,也和她是“新媳婦”有關。在借被子時反復寫她笑而不言,羞澀而可愛;補軍衣一節(jié),新媳婦的形象莊嚴而圣潔。
河南教師資格網http:///。
河南教師考試網:http:///。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五
閱讀《百合花》,簡述故事的情節(jié)。
選取一個角度賞析作品,談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選取一個角度賞析作品,談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討論法。
布置課前學生讀課文。
1、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
我軍前沿包扎所里發(fā)生的一個小插曲。小說中的“原來是文工團員,因戰(zhàn)時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護送任務派給一個見訊員,他的靦腆和害羞使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婦出現(xiàn),她起初不愿借被子,為此事通訊員蒙羞兩次,且掛破上衣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內疚,她執(zhí)意尋找機會彌補。后來,通訊員在救人時犧牲了,新媳婦毫不猶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獻給這位年輕的戰(zhàn)士。
2、本文的主題:
小說通過護送、借被、救護和獻身獻被等情節(jié)的描寫,塑造了通訊員、新媳婦兩個人物形象,謳歌了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獻了嚴酷環(huán)境下年輕戰(zhàn)士的革命精神和軍民魚水情。小說表現(xiàn)出的主題,有它獨特的風格。通訊員和新媳婦之所以成為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為他們是生活在我們人,他們不一定“高、大、全”但卻使我們倍感親切動人,具有藝術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說:“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雖然不是‘風口浪尖’上的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風云的英雄,但他們都是實在的,從各自的起點邁步向前……,他們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隊伍行列中的人”。
1、小通訊員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而越來越鮮明。開始,從“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訊員。,當初,“我”對通訊員并因通訊員一下“把我撂下幾丈遠”而對他“生起氣來”,進而,對通訊員“總和我保持著丈把遠的距離”感到好奇,并且對當我與通訊員通過艱難而有趣的對話,便對他“越加親熱起來”;當通訊員和“我”一起把被子借來之后,“我”已“從心底上的小同鄉(xiāng)”;戰(zhàn)斗打響,不斷有傷員被送到包扎所的時候,“我”掛念著通訊員的安危,待通訊員身負重傷被送到包扎所時,“我強人著淚水”,“磕磕絆絆地跑去找醫(yī)生”。隨著這些情節(jié)的步步發(fā)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發(fā)生著變化,通訊員的性格也在不斷“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看出他細心地關懷同志;從他的靦腆羞澀,看出他的樸實、純潔;從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舉動錯誤的精神;從他掩護群眾和傷員,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評這篇小說時談到,這篇小說“人物的形象是由人迎面而來,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內心”。
2、新媳婦的形象:
另一個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婦,過門才三天,渾身上下洋溢著喜氣。她盡咬著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沒笑完。這是一個她善良純樸,對“同志弟”有著樸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戰(zhàn)爭的意義,理解了小通訊員生命的價值,她便毫不猶豫地愛的嫁妝敬獻出來。小說主要寫了她在兩件事情上態(tài)度的前后變化。?第一件事:對那作為新娘子唯一嫁妝的新被子,開頭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給傷員蓋,后來卻主動用它來給烈士收殮遺體。第二件事:在包扎所護理傷員時,開始又羞又怕,放不開手,后來卻莊嚴、虔誠地給重傷員解衣拭身子,通訊員犧牲后,她情,流著淚為他縫補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鋪在棺材里。新媳婦的性格變化,我們也是逐步認識的。開始作者讓我們著眼的是新媳婦的嫻靜、美麗、忸怩、羞澀,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地了解了她的內心,她對解放軍的熱愛。作者就是這樣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越來越鮮明,越來越有光彩。
大量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讀完《百合花》這篇小說,通訊員的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卻仿佛歷歷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特的人物性格,還得益于許多典型細節(jié)描寫,尤其是前后呼應的細節(jié)刻畫,在全篇中就有這么幾處:通訊員槍筒插的樹枝和野菊花“我”兩個饅頭,通訊員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婦的棗底百合花新被,特別是通訊員被門鉤撕破衣服這一細節(jié)描寫,前后用了四次抱被子時因慌張而掛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訊員要給“我”開飯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見他安詳?shù)暮现?,軍裝的肩頭塊布還掛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婦縫那個破洞。通過這前后呼應的細節(jié)描寫,一方面表現(xiàn)通訊員不顧個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質。另一方面表現(xiàn)新媳婦對通訊員的關心、痛惜。再如饅頭這一細節(jié),出現(xiàn)兩次;第一次通訊員要去時給“我”留下的兩個飯,這是他對同志的關心、體貼;而第二次是當通訊員犧牲后,“我”無意中摸到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撫通訊員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讓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婦的五次笑,步槍筒里的樹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細節(jié)。有些細節(jié)描寫不但深刻地刻畫了人物性格,而且對于表現(xiàn)主題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說結尾對那條百合花被子的描寫,它不用,說明新媳婦對解放軍的真摯情感,而且巧妙地點了小說的主題:我們的戰(zhàn)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熱愛是當之無愧的人民對戰(zhàn)士的赤誠感情,猶如百合花那樣純潔、美好,又如通訊員槍筒里的樹枝和野菊花,這一細節(jié),不僅直接表現(xiàn)通訊員加戰(zhàn)斗的樂觀情緒,而且說明他對大自然、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熱愛。
小說中的景物描寫,也起著刻畫主題的作用。比如“早上下過一陣小雨……空氣里也帶有一股新鮮溫潤的香味”。這一景物描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殘酷的戰(zhàn)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卻是這樣的景象,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命戰(zhàn)士,不僅臨危不懼,而且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還有天黑了,天邊涌現(xiàn)一輪滿月……那一輪皎潔的月亮,我也憎惡起來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烘托人物心情,起著重要作用。由于整個戰(zhàn)場被皎潔的月光朗照著,所以戰(zhàn)斗才會那樣激烈,那樣殘酷,付出的代價才大,通訊員就是在白夜的攻擊中壯烈犧牲的。
本文的寫作特色:
對比手法富有詩意。第一處是通訊員出場時他的槍筒里插著幾根樹枝作偽裝,在他離開我時,槍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槍是戰(zhàn)爭工具,戰(zhàn)爭能射出殺人子彈的槍筒里插著象征自然與和平的樹枝與菊花,這本身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是一個戰(zhàn)地寓言,讓我們在無言中感受劇烈沖突。第二處對比是通訊員犧牲后新媳婦與醫(yī)生、“我”的態(tài)度之不同。醫(yī)生聽了聽通訊員的心臟后,默默起身說:“不用打針了的角度來作出這一決定的;對于通訊員衣服上的破洞,“我”勸道:“不用縫了?!边@是從理智出發(fā)而言;而新媳婦卻拿著縫著那個破洞”,此時,她一定想起了通訊員借被子時的靦腆與局促,臨走時的狼狽模樣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無畏宛在眼前什么也沒想,只是這樣一針一線地縫著,只求內心一片安寧。這是情感與理智的鮮明對比,是情感對死亡的戰(zhàn)勝。第三處對比發(fā)生在小說結尾。在把通訊員的尸體放進棺材前,衛(wèi)生員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婦卻“劈手奪過被子”,將這條灑滿“象征著純潔與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在通訊員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訊員只是睡著了。在這樣的對比中,通訊員、新媳婦的形象更加完美也劃上了詩意的句號。
完成練習冊相關內容。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六
摘要:在中外影視作品中,有將近半數(shù)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特別是那些偉大的文學巨著,多次被搬上熒屏??梢娪耙曀囆g與文學有著血脈相通的親緣關系,對小說的借鑒使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獲得了靈感與啟發(fā)。而將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第一步就是將文學原著改編成劇本,從這點上來說,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必然離不開劇本的成功改編。因此,劇本是連接影視和文學的橋梁。
關鍵詞:劇本;小說;影視。
劇本可以算作是一種以代言體方式為主,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的文學樣式。它是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必不可少的基礎,導演和演員根據(jù)劇本進行演出,是劇中人物對話的參考語言。經典小說的影視改編中,劇本是對小說原著的二度創(chuàng)作,它雖然來源于小說,但區(qū)別于小說,現(xiàn)就《紅樓夢》為例,對二者進行比較:首先,場景的表現(xiàn)不同。小說中對場景的描述不可謂不細致,比如《紅樓夢》中第三回林黛玉拋父進京都,對于寧國府的描寫,從街道到大門,從雕廊畫柱到插屏鳥雀用了不少文字來進行描述,體現(xiàn)了寧國府的權勢和繁榮,突顯了黛玉初進賈家小心翼翼地心理狀態(tài)。所以,在小說中對場景的大量描寫往往是為了襯托或者來暗示人物當前的心情以及態(tài)度,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在劇本中,場景的布置雖然花費了不少工夫,但具體的拍攝只是涉及幾個簡單的鏡頭,電視劇版的《紅樓夢》中只需要鏡頭跟隨林黛玉的行動就可以,從下轎到進屋這一路的跟鏡頭很容易就把榮國府的環(huán)境和格局交代清楚,并且更加直觀具體。所以對于小說中場景的描寫,落實到劇本中是刪減最多的地方。而在影視的改編中場景的布置往往涉及選景、搭棚、燈光等具體工作,需要專業(yè)的團隊去完成。其次,人物形象的表現(xiàn)不同。
“歷史上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都是因為塑造了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有著新穎的藝術構思,而受到人們好評的?!币虼?,人物的塑造格外重要。在《紅樓夢》中賈寶玉第一次見到黛玉時,對黛玉的一段描寫特別生動: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小說中,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可以很直接地用形容詞、修飾詞來表現(xiàn),甚至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將黛玉的風姿比作比干和西施,我們的眼前馬上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位鐘靈毓秀,弱不禁風的女子。但在劇本中,就需要神態(tài)、動作甚至是衣著打扮才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特點,這就需要調動各種因素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展現(xiàn)出來。再以黛玉葬花為例,小說中只是說黛玉感花傷己,哭了幾聲,隨口念了幾句《葬花吟》,但落實在劇本中,這哭要怎樣的哭法,念詩要怎樣的念法,都需要進行仔細地推敲和設計。再次,寫作手法不同。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以敘述為主,劇本的表現(xiàn)手法以對白為主。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就是劇本和文學作品最明顯的區(qū)別。小說需要各種各樣的描寫、敘述來刻畫人物、鋪墊情節(jié),還要交代歷史背景來使得情節(jié)合理,且使讀者能在自己的腦海中更加清楚地呈現(xiàn)場景。所以,寫小說就像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而劇本則是以對白為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所以當編劇在創(chuàng)作劇本的時候,更多的是旁觀劇本中兩人之間的對話,揣摩作者的意圖,思索要如何將對白合理地表現(xiàn)出來。研究紅學的人都知道,《紅樓夢》的原型就是來源于曹雪芹本身所處的時代和背景,作者只需要剖析自己的內心即可。但是劇本改編者就需要對小說進行深入了解,比如賈蓉和王熙鳳之間的調笑,在小說中帶著一些曖昧不明的意味,編劇就需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處理這些對白,人物說話的語調、語速是要帶著戲謔還是應該收斂些,必須有清晰的認識和判斷。最后,調動的資源不同。小說中塑造人物可以調動一切手段,而劇本塑造人物只有靠臺詞、神情和動作。在小說中,刻畫人物可以用敘述、抒情、心理描寫,甚至是倒敘的寫作手法來表現(xiàn),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只要達成預期效果就可以。但對于劇本來說,人物的塑造就只能靠臺詞和動作這兩項了,也就是說人物的性格特點、思想活動、身份背景等都必須通過有限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相對于小說來說,就需要拿捏到位。
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薛寶釵要去瀟湘館找黛玉,見到寶玉進去了后,怕惹黛玉猜疑,自己抽身回來。作者在此處對薛寶釵有一段細致的心理描寫:“寶玉和林黛玉是從小兒一處長大,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不忌,喜怒無常;況且黛玉素喜猜忌,好弄小性兒,此刻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倒是回來得妙?!边@樣的內心描寫讓讀者看到了寶釵平和穩(wěn)重的性格。但在劇本中,編劇只能詳細地設計寶釵在瀟湘館外駐足抽身時的神態(tài)和動作,以具體畫面讓觀眾感知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劇本對人物塑造的手段較為單一,不能像小說那樣調動各種寫作手法,從這一點看,劇本的改編是一項不容易的工作??傊?,很多優(yōu)秀的現(xiàn)象級的電視劇都是根據(jù)原創(chuàng)小說劇本進行改編的,制片人在選取拍攝劇本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小說的閱讀量與粉絲數(shù)量,在爭取到原創(chuàng)小說粉絲的基礎上,通過后期的播放與宣傳產生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因此,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將成為電視劇市場的發(fā)展趨勢,帶給觀眾更為豐富的娛樂享受。
參考文獻:
[1]盧興荃,高鳴鴛。《紅樓夢》的語言藝術[m]。語文出版社,1985。
[2]朱怡璇。從傳播學視角看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的熱播[j]。電影評介,2012(05):20—22。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七
一段時間以來,有一些交流比較多的網友,問我怎么能寫一篇好文章。
為了不辜負這些網友的期待,我就把我的想法說一說,供大家參考。
一般來說,寫文章就是說事。
事情說清了,文章也就寫完了。
但是,寫文章又和說事不同,因為文學是形象思維的,寫出來的東西是要人看的,為了讓人愛看,看了后感同身受,要達到說的事動人、被說的人感人,需要有高超的語言手段,高妙的語言技巧,這就需要講求語法修辭,語言能力。
寫文章要有中心,要讓看文章的人知道你要說的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事,就要突出中心。
在寫的時候,要考慮布局合理,還要講求藝術手法等等。
為了把寫作過程說明白,下邊,我分幾個方面加以敘述:
一、選材。
選材很重要。
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大千世界的生活異彩紛呈,萬花盛開,我們周圍的各個方面都有許多動人的事跡,古今中外,有好多事情值得我們研究,有好多的事物值得我們探討、歌頌和贊揚。
對于作者來說,他的興趣、愛好、感受、、熟悉程度和探討愿望又不同,面對的對象也不同,這就有個選材的問題。
首先,你要確定這篇文章為誰寫,為什么寫,給什么人看,這是一個前提。
是批評還是歌頌,批評的要切中時弊,歌頌的要恰到好處,要批評或歌頌,觀點要對,論據(jù)要充分,就是手里要有好多雄辯的論據(jù),能說明問題,就是說理要有說服力;要歌頌,要說出原因,要明確歌頌的理由,有哪些方面值得歌頌,為什么歌頌,佩服在哪里,也就是先要搞清楚要寫的文章的中心思想。
這就要先做到心中有數(shù)。
選材就是要先在頭腦中思慮一下,什么事在我的心中最想寫,我的頭腦里已經有了那些思考好了的東西,必須把它遣于筆端。
有時,想寫,但又不知寫什么好,那就先不要動筆,硬寫是不行的。
南北朝時,南朝有個才子叫江淹,很有文采,詩賦名聲遠播。
有句詩是“江淹得筆聰”,說他做夢想要寫出最好的詩賦,結果,有人贈他一只好筆,從此,他詩興大發(fā),寫出了好多的好文章,好詩賦。
后來他不行了,頭腦混亂,寫不出東西來,人們說是“江郎才盡”了。
這是說要有靈感,很多時候,你的靈感上來了,頭腦中的東西在翻騰,心中的思緒在撞擊,已經到了不寫不行了的程度,那就好辦了。
如果沒有想好,那就翻翻書,或看看報,啟發(fā)啟發(fā)自己的思維。
必須有自己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好辦了,就是確定想法是第一步。
然后,像蓋房子似的,看看都需要寫什么料,要先把需要的原料置辦好,要先把需要的磚瓦沙石,鋼材水泥,木料白灰搞齊全了,料全了,就可以動工了。
二、列提綱。
列提綱很重要,列提綱的過程也是打腹稿的過程。
要列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再寫什么,怎么開頭,怎么結尾,在什么地方議論,怎么議論,議論幾個觀點;在什么地方抒情,抒發(fā)哪幾個方面的感情,怎么抒情。
這里要強調,文章的開頭結尾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常說要“虎頭蛇尾”,就是開頭要有力,像老虎的頭似的,結尾要像蟒蛇的尾巴似的,有氣魄。
這當然要看寫什么樣的文章而定。
對于記敘、抒情一類的文章,有的以開頭總領全篇,有的以最充沛的感情抒情開篇,有的開宗明義,交代出事情的來龍去脈,這都不能一概而論。
要看怎么布局。
像有的作者用“題記”,也是一種方式。
但是,要強調的是,一定要新穎,不落俗套。
列提綱最好細一點,甚至最典型的句子也要列進去。
提綱要把你想說的都囊括進去,列完之后,縷一縷,看看該說的落沒落,有沒有啰嗦的地方,啰嗦的、不該說的堅決砍下去。
所謂該砍的,就是那些與主題聯(lián)系不大的內容,或者與主題聯(lián)系不是很緊密的部分。
這樣,你要寫什么心理基本有數(shù)了,怎么寫、寫什么,文章的脈絡都基本清楚了,心里也有底了,就可以動筆寫了。
三、起稿。
起稿的過程是文章好壞的關鍵。
因為在起稿中,除了按著提綱所列的順序寫之外,還要考慮語法修辭的運用,什么地方運用比喻、夸張、借喻的手法,什么地方運用擬人、夸張的手法,排比句手法在什么地方用,敘述、議論、抒情的運用怎么擺布,詞語怎么搭配用,語言怎么取舍等等。
寫的時候不要拘泥,要放開筆,放開思維,大膽寫。
北宋的大文豪蘇東坡有一句名言,所謂“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當行于不可以不行,當止于不可不止”,就是說,該說的一定要說到,該停下來時一定要停。
敘事要簡潔明了,言簡意賅,不能拖沓,這里有一個故事,不妨借鑒一下:
北宋的詩人秦觀(字少游),與黃庭堅、晁無咎、張耒齊名,由于他們共同尊奉蘇軾(蘇東坡)為師,時人稱之為蘇門四學土。
據(jù)《花庵詞選注》說,蘇東坡在四學士中最喜歡秦觀,對他的詩文常常贊譽不已。
有一次,秦觀從會稽遠路回京后,前去拜望蘇軾,正巧晁無咎也在座。
大家談起了創(chuàng)作,東坡問少游近日作了哪些詩詞,少游說出了自己喜歡的:“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幾句。
東坡聽了微笑著說道:“十三字只說得一人騎馬樓前過?!比秉c是“字多意少”。
秦觀也問東坡近日作品,蘇軾念了一首:“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标藷o咎聽了高興地說道:“三句話說盡了張建封燕子樓的一段故事?!眱扇耸謬@服。
像這樣在文學史上都很有名氣的人,同是用了13字,尚且反映出不同的效果,我們這些人在寫文章選用詞句時,就更不可不多費點斟酌。
要盡量做到運用極其精練的文字,表現(xiàn)豐富的思想內容,去掉“字多意少”冗長拖沓的毛病。
我們在寫文章敘事時,免不了要用到一些典故,這些典故一定要有出處,讓人們一看就能明白,理解為什么要用。
但是,也大可不必拘泥。
據(jù)說,蘇軾在一次應考中,作了篇春秋大義之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zhí)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
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圣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考官梅堯臣對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但對取典拿捏不準。
在蘇軾拜見他時,梅問及堯和皋陶對話的出處。
蘇軾笑答:“想當然耳?!睂嶋H上,上面典故出自《禮記》,發(fā)生在周公身上,蘇軾考試時候記到堯的身上了,但居然蒙過了老師梅堯臣,可見功力非凡。
這就是說,為了達到文章效果,也不一定都那么死板,也可以適當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以達到文章的更好效果。
這里要強調,寫不同的文章,手法是不同的。
說明文是以說明問題為主,基本是論述、說明問題,說明某種事物,一般不用抒情,少有議論;敘述文以敘述為主,講清事情的起止始末,適當議論,而少有抒情的文字;抒情散文是以抒情為主,加以適當?shù)臄⑹龊妥h論。
但做為我們平時寫文章,似乎可以不必那么刻板。
當然,說明文和敘述文都屬于散文范疇,但抒情散文有它的獨特的地方,我們不妨重點說一下:
抒情散文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詩,所以抒情散文也叫做散文詩,但它不講韻律、不求押韻。
可是,它有詩的意境,詩的韻味,詩的句式,就是它具備了詩家三味,簡言之就是它意濃、語淺、情真。
而那些最普通的語言,往往最能表達出深刻的思想內涵。
散文雖稱散,是形散而意不散,按著《文心雕龍》的思想,散文是有心的。
散文的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切的展開都是圍繞著中心思想展開,文心是支配通篇文章的總司令,所以在寫散文的的時候,敘述也往往多比喻、夸張、排比之之類的句子,抒情熱烈奔放,愛恨寓于字里行間,議論也往往含有很濃的.激情。
但這些都必須匯聚于一心,不離主題,像一個人似的,全身由心腦支配。
散文以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為根本,既可以夾敘夾議,又可以敘述、議論、抒情相間錯,也可以邊敘、邊議、邊抒情。
總之,抒情散文是以情贏人的。
四、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文章需要功夫。
有的文章可以當時改,有的文章可以先放一放,放的時間長一些更好,到那時再改,你會發(fā)現(xiàn)有好多新的看法,新的補充,對文章會很有益處。
改文章的時候,不要忙,要先通讀一遍,先要看清在觀點、立場上有沒有問題,是否對社會、對人民有利,觀點有沒有問題,立場有沒有錯。
觀點立場錯了,那這篇文章就不行了。
如果觀點立場沒問題,接下來看看文章是否通順,有沒有蹩腳的地方,如果有,那要堅決地改過來。
看有沒有斷檔的地方,有斷檔的地方那要彌補上,或者用過渡性的語言把它連接上。
這種過渡性的語言,一定要恰當、巧妙,否則,就會給人以極不舒服的感覺,文章就失去了光彩。
文章經過捋順,基本通暢了,那就可以進入細改階段了。
細改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句子的推敲。
句子推敲,首先要注意句子的通順,句子的主、謂、賓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不該省略的主、謂、賓省略了;是否該加的補、定、狀語沒有加;動賓搭配合理不合理,這些弄明白了,才能保證句子的通暢。
句子通暢了,才能保證文章的通暢。
另外,要確定好,所用的句子用在這里是否合理,表達的意思是否恰當、確切。
都需要逐字逐句地認真地審視,不可馬虎大意。
2、詞語的推敲。
“推敲”一詞,本出自唐代詩人賈島《題李凝幽居》一詩,此聯(lián)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在是“推”還是“敲”的運用上,頗費思索。
如果用“推字”,一是有魯莽之意,二是有醉酒之意;三是有與詩意不符;;而用“敲”字,不僅沒有了魯莽和醉酒之意,還和詩意相吻合。
他反復演示琢磨,又遇見了韓愈,最后做了用“敲”字的決定,而且完全符合夜深人靜、幽隱闃寂的月夜境域。
我們在遣詞造句中,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詞性不準的詞,要弄清后再用,就是同義詞、近義詞,也要加以斟酌,盡量達到確切;詞的褒貶意一定搞準,特別是介于兩意之間的詞、或稍偏于一面的詞一定慎用,不可疏忽。
另外,形容詞或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也是要注意準確、恰當。
形容詞、動詞的重疊用法,也要按照規(guī)則去用。
至于副詞、副詞結構的狀語作用、補語的運用,也要恰如其分地使用。
3、修辭法的推敲。
我們的漢語的修辭法,共有十二個大類,稱十二大修辭法,其中: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比擬(包括擬人、擬物)、夸張、引用、排比、設問、反問、對偶、(也稱對仗)、反語、反復(也稱重復)、對比(也稱對照)、借代,這些修辭法也稱十二個修辭格。
其中較為常用的是:比喻、比擬、夸張、排比這幾種。
這些修辭法的運用,是并不容易的,如果使用了,一定要認真推敲,要做到貼切、逼真,才能對我們的文章祈禱給力的作用。
修辭法的運用,不能僅從理論上去學習,是要經過反復地實際地練習,才能用好。
五、文章名字的推敲。
文章的名字和文章的水平雖然未必完全一致,但是,它十分重要。
人們在沒看到那篇文章時,無論在網上,還是在平面媒體上,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名字。
好的文題,當然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讓人們會有要看一看的欲望。
如果文章的題目和內容相符,那么,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文章提升品味。
就像一個人,雖然沒有見面,但是名字完全可以讓人喜歡一樣。
此外,標點的運用也要妥善。
特別是問好、說明號、嘆號、省略號,它們的活用,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有特殊的效果。
我們不能不加以注意。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八
2、培養(yǎng)學生的虛構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誤會法、巧合法、峭收法三種創(chuàng)作技法。
【教學難點】。
如何指導學生將三種創(chuàng)作技法運用到小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中。
【教學方法】。
活動教學法,討論法,對話法。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想】。
1、將合作對話表達的理念融入小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體現(xiàn)新課程的`教育理念。
2、提倡課堂民主,對作品的評價由學生協(xié)商完成;在有爭議的情況下,由學生民主表決。
3、注重課堂的生成性,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下生成新的課堂內容;將學生的思維和生活看成語文課堂的教學資源。
4、本設計是軟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可能根據(jù)課堂情境進行隨機調整,也體現(xiàn)執(zhí)教者隨機教學的理念。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學過兩篇小小說《差別》和《等待散場》,小小說有什么特點呢?明確:內容濃縮,文字簡練,情節(jié)曲折,以小見大。
今天我們一起來創(chuàng)作幾篇小小說,學習小小情節(jié)曲折的創(chuàng)作方法。
二創(chuàng)作。
(一)巧合法。
1、教師展示ppt課件,解釋巧合法。
明確:通過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種巧合,構成曲折的故事來表現(xiàn)主題。
2、教師讀一個小小說,揭示情節(jié)特點。
學寫小說教案篇十九
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百合花》的故事情節(jié),分析其人物形象,認識其藝術特點。
2、理解茅盾對《百合花》的評論觀點。
3、學習鑒賞小說的一般方法,選取一個角度賞析作品,談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教學重點:了解小說;把握評論的基本觀點。教學難點: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聆聽完散文家娓娓談散文,正陶醉于《白鷺》那精巧的詩篇之中。白鷺那“雪白的蓑毛,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那悠然站在小樹絕頂?shù)男蜗?,那?yōu)美的低飛,宛如在我們面前。正在此時,我們耳邊又傳來了小說家朗朗談小說的聲音。這是文學泰斗茅盾的聲音?,F(xiàn)在讓我們跟隨他步入《百合花》的文學殿堂,共同欣賞《百合花》那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吧。
二、課前熱身:
要求:正確讀出下列詞語,并注音:
寬恕()點綴()害臊()撂()木訥()憨()厚挪()步訕()笑尷尬()掂()量鹿砦()顫()動虔()誠忸怩()跌宕()執(zhí)拗()。
四、學法指導: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以刻畫典型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活動著的環(huán)境的描寫,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節(jié)、典型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閱讀小說,與閱讀一般的記敘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尤其要重點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2、著重分析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huán)境的矛盾沖突;
3、思考和發(fā)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節(jié)。熟悉情節(jié)可采用朗讀、編寫提綱、復述內容等方式;分析情節(jié),要與分析人物性格結合起來,因為小說的任何一個情節(jié)都是為塑造人物和表現(xiàn)主題(中心思想)服務的。分析時既要掌握情節(jié)發(fā)展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從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全過程來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又不能對情節(jié)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平均用力,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義。分析環(huán)境描寫,不應當孤立地進行,而應當與人物形象的分析結合在一起,當然,有時為了弄清小說的寫作特點,也可以單獨抽出環(huán)境描寫來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內容以后再進行。以上各點,并不是在閱讀每篇小說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據(jù)各篇小說的特點和讀者自己的具體情況(如閱讀目的、時間、水平等),可以有所側重。
五、自主閱讀:
要求:自主閱讀小說《百合花》,結合小說閱讀方法,探究以下幾個問題(即自學提綱),并做好圈點批注:
1、閱讀小說《百合花》,了解故事情節(jié),并能用語言進行概括。
2、結合有關描寫,分別談談你對小通訊員、新媳婦等人物形象的認識。
3、從藝術手法的角度說說,你認為這篇小說最成功的地方在哪兒?
4、作者以“百合花”為題,有哪些好處?
六、小組交流:
要求:就每個問題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一致的認識,有問題可以在班里集體交流。
第二課時:《簡單的故事精致的情節(jié)》。
一、閱讀茅盾的這篇評論。
二、小組合作交流對以上問題的理解.明確:
1〉第一段(1):作者認為《百合花》在同題材作品中風格獨特。
第二段(2—5)寫小說中展開故事情節(jié)與塑造人物形象結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應的手法布置作品細節(jié)的好處。
第三段(6)給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評價。
2〉這篇小說風格上清新俊逸;故事簡單、情節(jié)精致;善用細節(jié)描寫,不僅生動地描寫了人物的風貌,描寫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形成前后呼應,使“通篇一氣貫穿,首尾靈活”。
三、對比閱讀;。
1、將你讀《百合花》的感受與茅盾的文章進行比較,看看有哪些相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并找一找原因,以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
2、通過本文,你學到了哪些分析、鑒賞小說的方法?學生自由交流。教師總結:
1、分析小說,要緊扣小說的要素——人物、環(huán)境、故事情節(jié),如茅盾先生緊緊抓住小說評論的兩個核心內容——展開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時又突出小說最成功的特點——細節(jié)描寫展開評論。
2、有新穎獨到的觀點。評論是議論文的一種,議論文都必須有明確的觀點;好的評論都應該有獨到的見解。
3、要有有力的分析論證??梢赃\用列舉事例的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見解,并運用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適當進行理論分析。
四、活學活用:
從初中階段所學小說中任選一篇,自選角度,寫一篇小評論。要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觀點要明確。
五、教后反思:
附:板書:護送純樸、靦腆、熱愛生活。
(一)小通訊員舍身忘我、關心別人百合花借被。
新媳婦善良純樸、熱愛解放軍獻被。
(二)抓住小說要素。
鑒賞小說有新穎獨到的觀點有有力的分析論證練習題:
(一)正確讀出下列詞語,并注音:
寬?。ǎc綴()害臊()撂()木訥()憨()厚挪()步訕()笑尷尬()掂()量鹿砦()顫()動虔()誠忸怩()跌宕()執(zhí)拗()。
(二)從初中階段所學小說中任選一篇,自選角度,寫一篇小評論。要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觀點要明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82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