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07:09:02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范文(15篇)
時間:2023-11-21 07:09:02     小編:HT書生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有所欠缺或誤解,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如何通過讀后感發(fā)現(xiàn)和探索書中的深層意義和價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一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雨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上學(xué)期學(xué)的,老師已為我們講解了一番,可是今日再拿來讀時,卻又給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滋味。

蘇軾一直是我最喜愛的詞人,有關(guān)于蘇軾的史料、《百家講壇》、以及他所寫的詩、詞,我都讀過、看過、背過。蘇軾這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仕途上雖然多次遭受貶謫,但是仍然抱著一種自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事實。而《定風(fēng)波》這一首詞,就體現(xiàn)了蘇軾被貶之后,他能夠坦然的去面對,沒有其他文人的那種懷才不遇和滿腹牢騷;他心中想的是“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倍易顨J佩蘇軾的就是這種“不管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钡木?。

這首詞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蘇軾在出去游玩時,不巧遇到途中下雨,后來雨停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了解一點當時的背景的話,再讀這首詞,感覺就會不一樣。蘇軾寫這首詞是在被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這經(jīng)歷許多波折之后的蘇軾就是《定風(fēng)波》中的蘇軾。這雨,就相當于貶謫,而蘇軾在雨中的心情,就代表著他此時此刻的心境。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并不看重這次貶謫,先看“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中略帶俏皮,又帶一些挑戰(zhàn)性,而從“吟嘯”和“徐行”來看,這分明是很輕松嘛,試想,如果你被老師一頓批,還會在雨中漫步,或者時不時的喊幾嗓子?這說明,這點小事對他來說算不得什么,“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都是步行所用,屬于閑人的,而此時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者。這“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煙雨”是一語雙關(guān),代指政治氣候,這不就是說,在這場里,我蘇軾就能夠穿著蓑衣,可以任憑風(fēng)吹雨打,照樣來往自如。

然而到了下闕,看了就會給人一種雨過天晴的感覺,“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仡^看看曾經(jīng)的溝溝坎坎,在轉(zhuǎn)過頭來,還是依然,這樣心中無風(fēng)無雨,自然就不會有什么淋雨之狼狽,也就是懷才不遇的心情。換種說法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边@也正凸顯了蘇軾會抱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仕途上的挫折,也表現(xiàn)出他對人生風(fēng)雨的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胸懷。

這就是蘇軾這首詞所要體現(xiàn)給我們的一種心態(tài)。也許也是我們要在面對挫折時的一種榜樣。

我想,做事情如果抱有一種平常心,那做起來就會順利很多吧!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二

這首詞寫的是一件春天遇到陣雨的事,當時蘇軾在黃州要買地種田,幾個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時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陣雨。這首詞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边@篇小序交代了,當時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蘇軾和其他幾個人,就淋成了落湯雞,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悅,而蘇軾卻說:“余獨不覺。”他不這么看,雨過之后天又放晴了,詩人領(lǐng)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這首詞便由此而生。

人生在世,難免會經(jīng)歷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會有過去的時候。經(jīng)歷過,再回頭看看,其實也沒什么。誰的人生不曾風(fēng)里來雨里去?既然無法避免,盡力不虛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讓挫折打敗、一蹶不振;遇事盡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懷,應(yīng)該總結(jié)經(jīng)驗,繼續(xù)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會為你積累生命的厚度。也許,這就是生活給你最好的饋贈。

作為一名教育戰(zhàn)線上的老兵,幾十年如一日,點點滴滴的歲月里,寫滿了自己與學(xué)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老師;我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我努力做好學(xué)生健康成長指導(dǎo)者和引路人。盡管我用盡渾身解數(shù),也難免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對繁瑣的工作,我抱怨過;面對不懂事的學(xué)生,我發(fā)怒過;面對教育中的挫折和失敗,我無助過??墒敲慨斘易x到蘇大學(xué)士的這首詞,心靈都會得到觸動,靈魂都會得到洗禮。我勸慰自己應(yīng)該時刻保持一種淡然、清雅、平和、從容的心態(tài),順境或逆境,都淡然從容地去面對。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驕傲自滿,失敗之時不灰心喪氣,收獲的時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時候不抱怨。學(xué)習(xí)蘇學(xué)士淡定自若,寵辱不驚的胸懷與魄力。不斷調(diào)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態(tài)潛心育人。

作為教師,我希望,我的育人過程如夏花綻放,我內(nèi)心的淡定從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優(yōu)雅美麗,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著淡然平靜。當嘗過工作中的五味雜陳、歷盡育人世事后,讓自己更從容淡定地面對教育過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問收獲,讓歲月賜予我更多的閱歷和經(jīng)驗。未來的日子或許是一路風(fēng)景一路歌;或許是含著眼淚在奔跑。無論為人師的過程中波瀾如何折騰翻滾,始終保持著一種平常心態(tài),只有這樣,教育的過程中才會永遠是春天。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三

蘇軾的《定風(fēng)波》,作于他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言似簡,意實豐;景雖常,理卻濃??芍^理趣盎然,啟人心智。

《定風(fēng)波》,尤其是作者工于煉字選詞,比如“獨、遂、輕、任、微、歸”等字,“莫聽、何妨、吟嘯、竹杖、芒鞋、一蓑”等詞。這些字詞分別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風(fēng)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態(tài)度、無常歸心的佛家思想。

高一的學(xué)生正處于如詩如夢的年齡,普遍對詩詞有興趣。但是他們多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層的優(yōu)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較難深入理趣的內(nèi)核。這就要求教師結(jié)合高一學(xué)生的原有基礎(chǔ)、情感特點、思維習(xí)慣進行啟發(fā)誘導(dǎo),并適時補充相關(guān)資料,搭好階梯,讓學(xué)生越學(xué)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讓學(xué)生誦讀涵泳文意。學(xué)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理趣。

過程與方法目標:課件呈現(xiàn)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lián)想聯(lián)系法、點撥法、探究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對人生的風(fēng)雨。

1.導(dǎo)入:

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2)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愿。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學(xué)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并因此寫下一首《定風(fēng)波》詞,讓我們來探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讀一遍全詞,了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

3.再齊讀一遍,再次領(lǐng)會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

4.學(xué)生發(fā)言,老師點評,并設(shè)問誘導(dǎo)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

(一) 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呢?

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征含義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風(fēng)雨已無,斜照暖人,蘇軾為何還要歸去?歸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

聯(lián)系陶淵明《歸園 田居(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大體對應(yīng)道、儒、佛思想。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定風(fēng)波》吧。(配《竹林聽風(fēng)》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fēng)波三轉(zhuǎn)圖,最后歸結(jié)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fēng)波”,突出一個字:定!

課后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yīng)》

:感謝親愛的同學(xué)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

首先我一直喜歡上古詩詞鑒賞課。古詩詞因其精煉的語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觀、抑揚的節(jié)奏、悠遠的畫面等吸引著我。作為教師,應(yīng)深入探索詩中的景、情、理。自己潛入越深,發(fā)現(xiàn)就越多。自己喜歡,就會讓學(xué)生喜歡。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學(xué)生。

在參加市里組織的一次骨干教師課堂教學(xué)選拔賽上,我們這些選手共同上蘇軾的《定風(fēng)波》詞,所謂同課異構(gòu)。如何能出類拔萃?我頗費苦心。

古詩鑒賞應(yīng)該上出特色來!《定風(fēng)波》的特色有:序詞對應(yīng)、象征比喻、誦讀品味、煉字煉詞、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對于趣味很著迷,就選擇了趣味。經(jīng)過涵泳文本,我發(fā)現(xiàn)了20種趣味。我在試講課上,全部點到了這些。課后老師們提出建議,不要面面俱到了,給學(xué)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點即可。

我覺得有道理,馬上選準了一個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來又試講了,有老師又提出建議,理趣繁雜,學(xué)生自主性不夠,教學(xué)語言不干脆。我根據(jù)這些建議,進行了修改。總共五易其稿,敲定為三個理趣,三種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畫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fēng)波三轉(zhuǎn)圖,最后歸結(jié)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fēng)波”,突出一個字:定!

另外,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樂,有效地助推了課的豐富性和流暢性,加之使用遙控筆,我可以靈活地掌握課的節(jié)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學(xué)生面前進行交流。信息技術(shù)助我一臂之力了。這節(jié)競賽課,評委和學(xué)生反應(yīng)都較好。

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古詩詞鑒賞課要突出特色,詳略得當,教學(xué)語言要干脆利落,多讓學(xué)生解讀,板書要精煉,再輔之以有創(chuàng)新的信息技術(shù),定能打造出高效、長效的優(yōu)質(zhì)課堂!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四

此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從習(xí)以為常的自然現(xiàn)象,生發(fā)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xiàn)了作者藐視禍難、達觀自信的智者襟懷。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憋L(fēng)很大,雨點很猛,穿林打葉,風(fēng)聲呼叫,面對這樣的情勢,一般人都會驚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聽”二字來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無所謂,從容處之,外物不足縈懷,緊張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閑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昂畏痢?、“吟嘯”活現(xiàn)了抒情主體的泰然自若的心態(tài)。

“竹杖芒鞋輕勝馬”,超曠達觀之狀可掬。“竹杖芒鞋”比騎馬輕快的多!這種自嘲的背后,隱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耙凰驘熡耆纹缴?,點明了詞中所說的風(fēng)雨,并不是單純的自然界的風(fēng)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氣度來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政治風(fēng)雨的考驗?,F(xiàn)在所面對的政治禍難又算得了什么?一個“任”字,見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本唧w落實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這是眼前實景實寫,也暗示對未來際遇的一種自信的預(yù)測。

中的心理體驗。只要能經(jīng)得起狂風(fēng)驟雨的吹打,必然會有清風(fēng)麗日跟著到來。“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順和逆,窮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無所謂的。超脫,曠達自適,但并不是頹喪沉淪。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五

微雨朦朧的午后,倚在窗邊,聽雨聲,讀宋詞。

偶然間翻看到蘇軾的詞,“一身蓑衣、昂首前行”的配圖吸引了我,遠方的山模糊高大,近處的人平靜渺小,很有意境。然后是一行小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通俗易懂,讓人忍不住往下看。最后是詞句,字字讀來,意境悠遠,讓人感慨萬干。

雨落成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在平生?!鄙搅珠g趕路偶遇風(fēng)雨,同行皆狼狽,但他卻能以平和心態(tài)不畏山路崎嶇,笑傲人生,自在輕松,傳唱千古。

蘇軾的樂觀、自信、瀟灑、曠達的形象在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粗斑叢粩鄩嬄涞挠曛椋粼诖芭_上,激起大大小小的水花,我不禁想起了自已的經(jīng)歷。

樂觀的人,心中永遠有陽光。拿破侖與敵軍作戰(zhàn)時,損失慘重,他不慎掉入泥坑,但渾然不顧,大吼著“沖?。 睉?zhàn)士們看到他那幅模樣哈哈大笑,在樂觀的心態(tài)下,沖破險境,取得勝利。我想,那時的拿破侖一定像蘇軾一樣,心中陽光普照。

“四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人生不過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笑對人生坎坷崎嶇,懷著平和心態(tài)。

合上書本,人生哲理如洪水奔流,在我心中激動起朵朵美麗的浪花。愿我們做一個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的`蘇軾,無畏風(fēng)雨,獨自前行。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六

這首詞是上學(xué)期學(xué)的,老師已為我們講解了一番,可是今日再拿來讀時,卻又給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滋味。

蘇軾一直是我最喜愛的詞人,有關(guān)于蘇軾的史料、《百家講壇》、以及他所寫的詩、詞,我都讀過、看過、背過。蘇軾這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仕途上雖然多次遭受貶謫,但是仍然抱著一種自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事實。而《定風(fēng)波》這一首詞,就體現(xiàn)了蘇軾被貶之后,他能夠坦然的去面對,沒有其他文人的那種懷才不遇和滿腹牢騷;他心中想的是“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而我最欽佩蘇軾的就是這種“不管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钡木瘛?/p>

這首詞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蘇軾在出去游玩時,不巧遇到途中下雨,后來雨停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了解一點當時的背景的話,再讀這首詞,感覺就會不一樣。蘇軾寫這首詞是在被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這經(jīng)歷許多波折之后的蘇軾就是《定風(fēng)波》中的蘇軾。這雨,就相當于貶謫,而蘇軾在雨中的心情,就代表著他此時此刻的心境。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并不看重這次貶謫,先看“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中略帶俏皮,又帶一些挑戰(zhàn)性,而從“吟嘯”和“徐行”來看,這分明是很輕松嘛,試想,如果你被老師一頓批,還會在雨中漫步,或者時不時的喊幾嗓子?這說明,這點小事對他來說算不得什么,“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都是步行所用,屬于閑人的,而此時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者。這“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煙雨”是一語雙關(guān),代指政治氣候,這不就是說,在這場里,我蘇軾就能夠穿著蓑衣,可以任憑風(fēng)吹雨打,照樣來往自如。

然而到了下闕,看了就會給人一種雨過天晴的感覺,“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回頭看看曾經(jīng)的溝溝坎坎,在轉(zhuǎn)過頭來,還是依然,這樣心中無風(fēng)無雨,自然就不會有什么淋雨之狼狽,也就是懷才不遇的心情。換種說法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也正凸顯了蘇軾會抱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仕途上的挫折,也表現(xiàn)出他對人生風(fēng)雨的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胸懷。

這就是蘇軾這首詞所要體現(xiàn)給我們的一種心態(tài)。也許也是我們要在面對挫折時的一種榜樣。

我想,做事情如果抱有一種平常心,那做起來就會順利很多吧!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七

以前讀蘇軾的詩詞,只覺得他才華出眾,對他了解并不多。最近讀《蘇軾傳》才對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蘇軾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有著富足的家境、善良又有學(xué)識的母親、才華橫溢的父親。這些外在條件為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即使我們都知道他之后在官場經(jīng)歷起起伏伏,但他依然在文學(xué)和政務(wù)上做出不菲的成績。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呢,后來他隨父親和弟弟進京趕考,文學(xué)大家歐陽修對他的文章大為贊賞,蘇軾因此少年成名。

蘇軾在文學(xué)上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我更欣賞的是他做官期間深入百姓,急民眾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做出來許多非常好的政績,當一位愛民如子的父母官,他做到了。

在杭州的日子,因著蘇東坡留下許多游山玩水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彼時的杭州是座怎樣豐滿而美麗的城市,也因著他留下許多展現(xiàn)民間疾苦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底層百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最真實的生存現(xiàn)狀。

在密州做官期間,密州鄰近的數(shù)千里地區(qū)全部陷入了嚴重的饑荒,窮苦的百姓甚至連逃荒也無處可走。餓殍遍野,被遺棄的孩子隨處可見。蘇軾常常懷著沉痛的心情“灑淚循城拾棄孩”,又幾經(jīng)周折,設(shè)法撥出數(shù)百擔糧米,單獨儲存,專門用于收養(yǎng)這些可憐的棄兒。并且在各處張貼告示,明文規(guī)定:愿意領(lǐng)養(yǎng)孩子的家庭,每月由官府補助六斗米。以此來鼓勵和勸諭人們憐惜這些幼小的生命,使這些失去怙恃的孩子重得家庭的溫暖。隨著時間的推移,領(lǐng)養(yǎng)者對自己撫養(yǎng)的孩子產(chǎn)生了深厚的骨肉之情,即使生活再苦,也不肯輕易舍棄。就這樣,蘇軾懷著偉大的人道精神,救活了數(shù)千名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兒童。

后來他到了徐州做官,徐州知州蘇軾,帶領(lǐng)軍民抗洪救災(zāi),連續(xù)數(shù)周住在城墻上,堅守在抗洪救災(zāi)第一線。并在洪水退后,加筑防御工程,帶領(lǐng)群眾恢復(fù)生產(chǎn)。作為一個深切體會民間疾苦的的官員,他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所以當他外出謝雨時,人們將他包圍了起來。那是多么和諧的與民同樂的畫面呀。

“烏臺詩案”讓蘇軾墜入人生低谷,蘇軾被小人陷害時,不僅有百姓和許多好友為他說話,還有那個曾經(jīng)與他政見不合的王安石。都是一代大文學(xué)家,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氣量和胸襟。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從知州到農(nóng)民,蘇軾雖然失去了從政的機會,卻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民間疾苦。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讀書、寫字、作詩、畫畫、游山玩水、結(jié)交朋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活上的貧困,與精神上的富足形成了強大的反差。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蘇軾最終等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重回廟堂,成了帝王之師。在官場奢華享樂的大環(huán)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這才是東坡居士最大的人格魅力吧。

盡管后來蘇東坡還是被政敵所害,被貶海南,在極其貧瘠的地方,他依舊能與當?shù)匚娜宿r(nóng)民打成一片,竭盡所能的興辦教育,提倡開化。被當?shù)厝嗣駩鄞鳌?/p>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八

蘇軾在1037年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父親蘇洵是北宋頗為成就的文學(xué)家,母親是一名有修養(yǎng)的婦女。

1061年,蘇軾參加了考試,蘇軾批評當時直言批評當時的政治的漏洞,就連當時赫赫有名的歐陽修也稱贊蘇軾,宋仁宗非常賞識蘇軾,邊讓蘇軾做了官。

1069年,王安石進京變法,開始大刀闊斧的改變政治,而蘇軾非常的反對。王安石主張理財,而蘇軾主張節(jié)儉,于是兩人非常不合,后來成為了兩種分歧,是因為蘇軾和王安石的對抗。

后來,蘇軾在杭州做官,在杭州訪問寺廟,在西湖邊喝酒,并且還作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為杭州的據(jù)民民解決了用水的問題。

有一年,蘇軾被逮捕了,這個案子被稱為烏巢詩案。既然是烏巢詩案,肯定是作詩引起的,其實情況是這樣的,蘇軾因為在政治上和王安石有分歧,所以就親自寫了出來。因為新舊黨的分歧很厲害,有一些小人就發(fā)現(xiàn)蘇軾是最好打擊的對象,便誣陷蘇軾,說蘇軾罵皇帝。于是皇帝大怒,讓蘇軾進了監(jiān)獄。

因為眾人的營救,所以蘇軾在被關(guān)押一百多天后,并沒有放下自己的筆,一直寫下去。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九

名動京師-任職京官自請外放-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杭州-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北還,這便是蘇軾一生的遷徙軌跡,即使我們身處當代,看到這樣的人生軌跡,也不免謂之勞累。

首選1072年任杭州通判時所作-浪淘沙(昨日出東城,試探春情。)鳳凰山下,西興渡口,漁浦山頭,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余杭門外,沙河塘,臨平山上等杭州地名,見諸其詞,真是意氣風(fēng)發(fā),爽朗俊逸。

“軾一生罪過,開口常是不在徙二年以下”-自烏臺詩案后,便是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的曠達疏放。且因為身處人生逆境,多以議論入詞,以哲理入詞,以敘事入詞。少有詞應(yīng)有的綺麗雅致,讓人心情郁郁,甚至讓人懷念作者早年仙風(fēng)吹下御爐香,一朵紅云捧玉皇這樣應(yīng)制詩的暢快心情。

還未讀完之際,覺得這85首詞集,不如集蘇子85首詩詞文賦來的好,可是讀完之際,卻覺得這樣甚好,這樣蘇子一生對讀者的觸動,比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來的更為深刻。

p.s.蘇子文章之天才,回文、次韻、集句,獨木橋,皆可見于此詞集,且作者評析,中肯又別出心裁,確實是本好書。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十

大家聽說過唐宋八大家嗎?就是唐朝和宋朝的八位文學(xué)大師,他們寫出了很多輝映千古的文章。唐宋八大家里有: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其中蘇洵、蘇軾和蘇轍為父子三人,又被稱為三蘇。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說蘇軾。

讀了《百代楷模蘇軾》這部書,我知道了蘇軾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為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他仕途失意,屢遭貶謫,一生坎坷。

讓我吃驚的是書中的第七章,王安石和蘇軾之間的恩怨。王安石是個剛愎自用、個性偏執(zhí)的人。他目中無人的行為使當時很多人對他不滿,可宋神宗卻對王安石很滿意,封他做了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時開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他所做的第一項改革,就是設(shè)置“制置三司條例司”,可蘇軾卻反對王安石制定的新政。因為他認為王安石的新政就是以國家的強制力達到富國的目的,而最終受害的確實老百姓。

王安石對蘇軾十分不滿,每次提到蘇軾的時候,王安石就會表現(xiàn)出一副不屑一顧的神情。還貶了蘇軾幾次官,最終將蘇軾貶到了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蠻夷之地——海南島。當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在我心里,一直以為這些詩人之間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卻沒想到王安石和蘇軾這兩位文學(xué)大師之間還有這么多的恩恩怨怨,心里感覺還挺不是滋味的。

最讓我感動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在書中的第六章,和蘇軾感情很深的妻子王弗不幸去世了,蘇軾一天夜里夢到了妻子,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是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讀完這首凄婉動人,情深義厚的詞,爸爸又給我講了這首詞里面的含義,令我感動不已,也更喜歡蘇軾這位真性情的文學(xué)巨匠了。

看完了《百代楷模蘇軾》這本書,我知道了很多歷史知識,對歷史人物,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一

我讀了古詩,我感受到了古詩的豐富含義和詩人的智慧。

我在小學(xué)二年級就養(yǎng)成背誦古詩的習(xí)慣。我每讀完一篇詩,就有一個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我讀古詩的方法與樂趣吧!

相信同學(xué)們都聽過古人說的一句話吧。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際在于晨。意思就是說:“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時間,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時間,這樣既增加了你的記憶力,也增加你平淡無味的一天。中國向來以詩歌王國垂名千古。在詩國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閃爍。如才華橫溢的詩人白居易,就躋身于這繁星之群。

在一個陽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誦古詩,這首詩的名字叫做《草》。背誦完后,突然發(fā)現(xiàn)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這首詩很有教育意義。詩中有一句詩叫做: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這句詩,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說野地上被燒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會重新長出來。這句詩同時也贊揚了草的頑強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為名句,用來比作百折不撓的頑強的斗爭精神和不可消滅的革命力量。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嗎?在生活中,當我遇到一道題不會做時;當我厭學(xué)時;當我成績差時,就會想到草。草的這種不被困難所屈服的精神鼓勵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難。如此可見,背誦古詩對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處?。〗逃铱鬃釉f過這么一句話“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可以有志本矣”用來教育后代。我們可要牢記這句話呀!

聽了我的事情,你們肯定也有所啟發(fā)吧!心動不如行動,馬上和我攜起手來,走進朗讀古詩的道路吧!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二

亭午時分,窗外蟬鳴嘈雜,習(xí)題作業(yè)未有一字入心,隧無奈擱筆,揉了揉眉心。正在思考是否要等待噪聲過去再提筆時,余光瞥見那本《宋詞三百首》,于是欣然起身。

淺讀深品,藍字摘錄。一翻頁卻看到了放假前自己閱讀的痕跡:那是蘇軾的《江城子》,一條紅線,畫出的是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被后人評為“千古悼亡之音”,蘇子瞻悼的是發(fā)妻王弗。王弗出身書香門第,16歲嫁于子瞻,26歲亡故,期間正好十年。這是蘇軾最順心如意的十年,名滿天下,層層提拔,“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然而在王弗去世幾年間,蘇軾卷進了變法**,新黨得勢時,他由于政見不合,上書談?wù)撔路ū锥耍恍曼h壓迫。在他43歲調(diào)任湖州刺史后,一封《湖州謝表》被新黨抓了辮子,爆發(fā)了宋史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鋃鐺入獄,幾次瀕臨砍頭之刑。后來舊黨得勢,他強調(diào)王安石新法也有可取之處,又被舊黨排擠,自請外調(diào)。

他把人生苦楚寫進詩詞,寫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十年間歷經(jīng)宦海浮沉,塵滿面,鬢如霜。

可蘇軾是曠達的,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笔恰耙稽c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笔恰耙欢亲硬缓蠒r宜?!倍粋€人胸中有天地丘壑,自然不會在意那些蠅營狗茍的事,他的樂觀不是樂觀,因為他的磨難不是磨難。

可是,只有讀過詩詞的人才會知道蘇軾歷典八州,“眼前天下午一個不好人”的豁達,知道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節(jié)氣,懂得李清照“卻把青梅嗅”的婉約。水域邊緣,藕花深處,淺淺漣漪層層暈開,卻是綠羅裙的采蓮女“芙蓉向臉兩邊開”,白雪紛飛,是天人“剪水作飛花”,飄絮之間,新釀米酒,紅泥火爐,是友人“能飲一杯無?!备袞|坡居士淡煙疏柳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敝两癃q存我心。

殊不知這一字一句,皆是文人的苦心推敲,一意一蘊,藏著多少墨客的匠心獨運。

何處清歡?

不禁想起小時候母親教導(dǎo)我背詩,那時只覺得朗朗上口,跟玩兒似的就背下去了。慢慢長大之后,看到春日桃花,知道了什么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笨吹较募臼⒑?,便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狈謩e方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不懂的東西記下來,便是在心理生根,日后觸景生情,總會懂的。

人間清歡,詩詞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三

《蘇軾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軾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軾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軾,而又能將《蘇軾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軾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xiàn)。

蘇軾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xué)”時,引用《詩經(jīng)》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guān)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源藖砀嬷笥巡槐負鷳n。

蘇軾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shù)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軾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fēng)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軾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fēng)。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軾“像一陣清風(fēng)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十四

不得不講,蘇軾,他實為一位千古風(fēng)流人物。

初遇此書,便想起老師口中有趣的他,帶著期待,我浸入了這本書。

他才華熠熠,得歐陽修賞識,后入朝為官,雖是睿智,但終究年輕氣盛,人微言輕,也因著口無遮攔,對王安石變法反對,而在官場吃虧。如祝勇所言,官場潛規(guī)則,傾軋皆在暗處,霧里看花,神龍見首不見尾,殺人不見血。終是中了沈括的計,便有了烏臺詩案,牢獄中的那一百三十日。代兒子送飯的,因著不曉得父子間約定而送去魚,蘇軾以為是死期至,安然落淚。幸得因著太后,而大釋天下,就此去了黃州。朝堂上,便盡為小人猖狂之地。

此一番被貶去黃州,造就了名流千古的東坡居士,有了那膾炙人口的東坡肉。沒有了官場的束縛,在陶淵明的影響下,帶著對自然的審美而勞動,詩詞上,大為進展,那些驚世之作,便是在此地造就。許是人必須經(jīng)歷些什么,才能知曉更多吧,心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停改變吧。

世事無常,他回到了官場。再見當年的王安石,談?wù)撝螅f日政敵,成了友人,皆為官場清流,卻皆是敗于小人。

他的一生,八三四一,官場失意,但有著三位夫人的陪伴,應(yīng)是老天的眷顧吧。

正如人們所言,他是謫仙。在美國的千古英雄人物評選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評上的中國人。

他的一生,不是在與官場作斗爭,而是與他的命運作爭。浸入他的一生路過一番,我懂得了這句話是為何。五位皇帝,或是荒,或是無力而為,皆使東坡無以在官場施展才華,讓其生活一生艱苦。

一生苦難,創(chuàng)就了這位千古風(fēng)流人物。即使,是美人,就有遲暮,是英雄,終有末路。但他真的會,深深印刻于后人心中,如我,便是之一。

定風(fēng)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五

東坡的一生極復(fù)雜又既簡單。說復(fù)雜指其仕途上幾番沉浮,任職多地;思想上儒釋道兼而有之,互生互補。說簡單是因為,讀其生平與作品,蘇軾給你的感覺始終如一,即一個元氣淋漓,思想與情感豐富,才華橫溢而能永葆赤子之心的真人。

關(guān)于蘇子的文章多矣,這些文章大都關(guān)注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幾年的生平和詩文。此時是元豐三年到元豐七年,蘇軾是45到49歲,正處壯年,處于思想和藝術(shù)水平的成熟期,仕途的坎坷造成思想情感的波瀾起伏,醞釀出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彪炳千古的華章。讀這一時期的詩文時,你能感受到一種屬于壯年的氣息。雖然烏臺詩案中,蘇子被“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qū)犬雞”,在囚禁了整整130后貶到黃州任一閑置,但我們?nèi)阅軓钠渥髌分凶x出一種浩然之氣,這種豪氣是只屬于這一階段的。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樣的曠達,讀來讓人心胸為之開闊。這也大致代表了這位曠世奇才在人們心中的主要形象。

但我這次讀其傳記,對其第二次被貶謫后的詩文卻尤其印象深刻。這一階段的詩文少了些豪氣,而更了些逸氣。不僅行文自然巧妙,文本天成,少了些前一階段的雕琢與修飾;而且思想上更加富于哲理與禪機,發(fā)人深省。東坡在給子侄的信中寫道:“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周紫芝《竹坡詩話》)如果說黃州時期的作品是“氣象崢嶸,五色絢爛”,那么惠州儋州時期的作品則稱得上“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了,這其實是文章的更高境。孫過庭論書道:“初學(xué)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既能險絕,復(fù)歸平正?!睂W(xué)書如此,其實為文也這樣,絢爛之后的平和沖淡,真正代表了人文俱老的最高境界。

來看看這一時期蘇軾的處境和作品吧。

元祐八年(1093),蘇軾,身至端明殿學(xué)士、翰林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下任宰相的最佳人選,正是“冠蓋滿京華”的時期。然而高太后去世,政壇巨變,于是紹圣元年(1094),蘇軾千里迢迢奔赴貶所(英州),一路上朝廷五改謫命,最終貶到惠州。

此時的蘇軾已是59歲的老人,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已于去年去世,身邊只有小兒蘇過,和侍妾朝云。白須瀟散謫嶺海之際,其心境可想而知,也正因此其詩文中流露出的哲思是那么真切動人。

貶往惠州路上,過大庾嶺時,他寫道: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凈。

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

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撫我頂,結(jié)發(fā)受長生。

沒有悲傷,沒有哀怨,一切的辱與榮,垢與凈,執(zhí)迷與覺悟仿佛都在大庾嶺上分開,此時的東坡居士已將過去的所有塵世染污拋下,等待的是仙人為之撫頂,助其修道成功。

于是經(jīng)過曹溪南華寺時他寫道: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練。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他認為自己本事修行之人,只不過因中途一念之失,誤落塵網(wǎng)中,遭受了這么多年的坎坷??梢姶藭r的佛老思想成為了其意識的主導(dǎo)。

紹圣元年十月抵達惠州貶所時感嘆道:

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

這難道是夢中嗎?我以前仿佛到過這個地方。這真是太富禪機了,《紅樓夢》中的寶玉第一次見到林妹妹就說,這個妹妹我以前見過。正所謂世間的一切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寶玉之語和東坡之詩,真是靈性之人的睿智之語。

東坡惠州的詩文,正是借助佛老思想,取得一種精神上的超脫:

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與程正輔提刑》)。

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后,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與參寥書》)。

此時的文章真的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臻于化境。隨意的一篇游記,給人無限啟迪: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fēng)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記游松風(fēng)亭》)。

這已不是早期的五色絢爛,流光溢彩,思想上也不再有那么多的豪氣與執(zhí)念;而是一任天成,平和沖淡而哲思深宏。就連一次小小的搬家,隨筆寫來也能發(fā)人深?。?/p>

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軾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風(fēng)亭。杖屨所及,雞犬皆相識。明年三月,遷于合江之行館。得江樓廓徹之觀,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見所欣戚也。嶺南嶺北,亦何異此?(《題嘉祐寺壁》)。

他認為身處高位和謫居嶺南就像搬家一樣,一處有一處的妙處,一處有一處的局限,這樣看來,便可隨遇而安了。

果然,稍后來到“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儋州,他也能怡然處之。此時,他已能夠?qū)⒗锨f與佛家的思想出神入化的運用了,可謂用一生之浮沉闡釋了釋道之哲學(xué):

始至南海,環(huán)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fù)與子相見?!必M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人生的局限無處無境不在,如此觀之,一切便可釋然了。這種文字置于《莊子》三十三篇中,也別無二致了。

謫居儋州之際,朝云已經(jīng)去世,身邊的親人只有蘇過一個,積蓄已基本花光,而自然環(huán)境險惡。而這位精神的富翁,卻能用自己的達觀,將如此貶謫之地,變?yōu)闃吠?。并寫出《謫居三適》這樣平易而富于哲思的詩作。

茲錄其一:

旦起理發(fā)。

安眠海自運,浩浩潮黃宮。

日出露未晞,郁郁蒙霜松。

老櫛從我久,齒疏含清風(fēng)。

一洗耳目明,習(xí)習(xí)萬竅通。

少年苦嗜睡,朝謁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異服轅馬,沙塵滿風(fēng)鬃。

琱鞍響珂月,實與杻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豈易逢。

誰能書此樂,獻與腰金翁。

早起梳頭百下,是蘇軾堅持一生的習(xí)慣,以此養(yǎng)生能“一洗耳目明,習(xí)習(xí)萬竅通”。在這貧瘠險惡的海島之上,如此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竟成了豐厚的精神享受。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不是那個“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東坡居士,而純?nèi)皇且晃伙枃L甘苦歸于平和的老人,于日常細節(jié)中品出人生真諦。于是他感嘆,年少時嗜睡,但為了上朝總不免匆匆早起,只能隨便搔幾下頭發(fā),還要佩戴重重的冠巾。現(xiàn)在想來與駕轅之馬沒什么不同,都是滿頭風(fēng)塵,身上佩戴的玉飾發(fā)出的聲音,實在和犯人身上刑具發(fā)出的聲音一樣。

至此,蘇軾還是那個蘇軾。但已從當年的豪放曠達,變?yōu)轭V峭?由流光溢彩,變?yōu)槠降瓫_和;由辭采華茂,變?yōu)闇喨惶斐闪恕?耿世濤)。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398867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