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可以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題和內(nèi)涵,進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分析書中的主題和意義,探討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和價值觀念。以下的讀后感范文具有個性化和獨特性,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碌乃伎己鸵暯恰?/p>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工作之余偶爾讀讀史書,也是件愜意的事兒。如果問我喜歡讀哪個朝代,我無法給你答案;但是我可以非??隙ǖ母嬖V你,我最不喜歡讀的是1840年后的清史,充滿了屈辱。
讀《李鴻章傳》極其偶然,這個想法來自于讀《曾國藩家書》,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弟子,書中記載了二人的書信往來。眾所周知,毛和蔣介石都是非常欣賞和敬佩曾國藩的。想必,作為得意弟子的李鴻章也差不到哪兒去,故想對李鴻章多一些了解,這才讀了《李鴻章傳》,也算是愛屋及烏吧。
我從不敢輕易提筆對歷史人物做評述,因為我可能無法準確的捕捉當時的歷史背景,任何人物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和時代交融在一起的,脫離開時代背景的評述本身就具有歷史局限的,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但是,讀完《李鴻章傳》,內(nèi)心一直有一種想對其做評述的沖動,可能是我們又處在了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里,國雖大,但列強環(huán)顧,亡我中華之心不死!
自開始寫《李鴻章傳》讀后感,腦子里總會閃現(xiàn)出一些零星的片段:既有其少不得志的彷徨,又于其中年的意氣風發(fā);既有其晚年的心力憔悴,又有其臨終前的壯志未酬。
李鴻章無論生前還是死后,都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該傳記中不乏古今中外、社會名流對其一生的評價,褒貶不一。其長處與不足也都加以闡述,但整體來說對其一生之貢獻,以及才能予以肯定。
眾多評價之中,我尤為推崇梁啟超先生對其一生的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不學無術(shù)、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李鴻章最大的功勞,我認為是在甲午戰(zhàn)爭處于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盡力維護了中國的國體基本完整,使中國沒有像南亞各國那樣徹底的淪為殖民地,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復(fù)興保留了一份堅實的基礎(chǔ)。同時積極開展洋務(wù)運動,努力發(fā)展中華民族工業(yè),為今后的國家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工業(yè)基礎(chǔ)。
客觀來說,李鴻章的一生是輝煌的,也是屈辱的。為了挽救大清,他力挽狂瀾,強勢鎮(zhèn)壓太平軍,捻軍,從而維護了大清朝的相對安定。他效法西洋,出訪歐美各國,開展洋務(wù)運動,辦學堂,造船廠,志在強大中國。他與眾列強唇槍舌戰(zhàn),以一人之力周旋于列強之間,雖簽眾多不平等條約,實則力不從心,無奈之舉。我甚至認為,李鴻章無絲毫利己之心,處處以江山社稷為重,其一生矜矜業(yè)業(yè),不辭辛苦,至死不渝。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二
讀了梁啟超的《李鴻章傳》,驚嘆于梁公雄健的筆力、宏大的格局,以及精辟的見解。梁和李“政治上為公敵,私交亦泛泛不深”,但仍然能夠不失公允,殊為不易。
有人認為李是叱咤風云的大政治家,也有人罵李是漢奸賣國賊,其實都是不對??偠灾?,李鴻章是個“不學無術(shù)”之人,不知道國民的原理,不知道世界大勢,不知道政治的本源,只知道耍弄“小智小術(shù)”,縫縫補補。
梁啟超認為,世界列強的競爭,不在君主,而在國民,改革的動力都是從群眾之中蓄積,通過先行者的引領(lǐng),形成風氣,只要因勢利導(dǎo),就能形成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李鴻章位高權(quán)重,上可借力君王指揮臣下,下可造輿論引導(dǎo)萬民,只要善加利用,就可能為中國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但可惜的是,在帝國爭雄的時代,李鴻章卻只想著修修補補,圖一時之茍安。不想著富民強國,除舊迎新,只想學西方的皮毛,純屬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更可笑者,李鴻章還希望通過玩弄一些“小智小術(shù)”,和世界上的大政治家相抗衡,怎能有用?可從幾件事中管窺李鴻章的“小智小術(shù)”。
第一,蘇州殺降。征伐太平天國后期,蘇州守將投降,外國人戈登作保。不料李鴻章?lián)慕祵㈦y治,于是安排在酒宴上屠戮眾人?!安粴⒔祵ⅰ毕騺硎菓?zhàn)場慣例,更何況還有人作保?對降將是負約食言,對戈登是出賣朋友,對社會是違背公理。李鴻章的“小智小術(shù)”可見其一。
第二,甲午起釁。正常來說,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朝鮮外交應(yīng)由我國做主,但李鴻章卻怕公開承認朝鮮是我國藩屬,遇上事情國際社會唯我是問,騎虎難下,還不如私下保護。于是列強認為朝鮮是自主的國家。后來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李鴻章派兵進入朝鮮。在李鴻章看來,作為宗主國,理應(yīng)維護藩屬國穩(wěn)定,平定禍亂;但在日本看來,清兵進入“獨立自主”的朝鮮,用心險惡,為防不測,日本也派了軍隊。雙方電文往來,都認為自己有道理,于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李鴻章貪圖一時省事,造成外交、軍事上的困局,其“小智小術(shù)”可見其二。
中日戰(zhàn)爭中,希望聯(lián)絡(luò)英俄牽制日本;膠州戰(zhàn)爭中,又希望聯(lián)絡(luò)英法俄牽制德國。但反觀結(jié)果,對外國的割地、賠款可謂司空見慣。試問天下有哪個國家只依靠他國可以自立呢!雖然這些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能全怪罪于李鴻章,但是他在外交上沒有手段,只有“小智小術(shù)”也是顯而易見的。
對比霍光。兩人都“不學無術(shù)”,但李鴻章沒有霍光的權(quán)位和魄力,只是畏畏縮縮,畫地為牢,比不上霍光。
對比諸葛亮。李鴻章以微小的兵力起家,最后和曾國藩一起平定了江南,軍事上的成就不弱于諸葛亮,但諸葛亮管理蜀國井井有條,民豐物阜,這一點李鴻章卻又及不上。
對比郭子儀。兩人平亂之功仿佛,但郭子儀除軍事外,其他方面沒有建樹,整體比不上李鴻章。
對比張之洞。張之洞愛惜名聲,不肯擔勞任怨氣,就像鳥兒愛惜羽毛舍不得飛翔一樣;而李鴻章卻敢擔大任,不計得失。張之洞遠比不上李鴻章。
對比俾斯麥。軍事上,俾斯麥戰(zhàn)勝敵國,李鴻章屠戮的是同胞;內(nèi)政上,俾斯麥完成德意志統(tǒng)一,李鴻章卻讓大清任人宰割;外交上,俾斯麥讓奧、英為我所用;李鴻章卻被列強驅(qū)使。因此,李鴻章在學問、手段、膽識方面都遠不上俾斯麥。
對比梅特涅。梅特涅的外交政策,可以引領(lǐng)群雄,指揮全歐,李鴻章的外交政策,連朝鮮都無力安頓,所以李鴻章的心術(shù)、才調(diào)都不如梅特涅。
對比伊藤博文。以甲午戰(zhàn)爭的成敗來說,當然是伊藤博文勝出,但實際上,伊藤博文是比不上李鴻章的。明治維新當中,伊藤博文沒有大的功勞,櫛風沐雨,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閱歷,不如李鴻章。另一方面,伊藤對于日本,也不如李鴻章對于中國那么重要??偟膩碚f,伊藤博文際遇比較好,但假使和李鴻章易地而處,恐怕是及不上李的。
總的來說,李鴻章只是尋常英雄,而不是造時勢的英雄。難怪李鴻章自評是“大清裱糊匠”——糊得了表面,卻修不好大樓。
以我中國之地大物博,人數(shù)眾多,竟然沒有力挽狂瀾的英雄,在內(nèi)憂外患的局勢當中,只能依靠一個李鴻章修修補補,拆東墻補西墻,真是可悲、可嘆、可笑。
世界列強虎視眈眈,局勢風雨如晦。拯救中國的英雄在哪里?中國的路該往何處走?梁啟超想到此處,也不禁憂慮重重,冷汗涔涔。
好在歷史并沒有讓中國人民等太久,就在梁啟超執(zhí)筆的當下,兩個更偉大的英雄已經(jīng)呼之欲出,他們將會完成推翻暴政,驅(qū)逐列強,建立新中國的偉大使命,他們的名字是:孫中山!毛澤東!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三
李氏家族入仕之前結(jié)交恩師李氏家族。
李鴻章(1823年-19)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名字出自《周易?漸卦》“鴻漸于陸”,號少荃(泉),漢族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李傅相,亦稱李合肥,被西方人稱呼為“東方的俾斯麥”。其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莊。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于勤儉致富,有田二頃。父親李文安(1801年-1855年)經(jīng)多年苦讀,終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與曾國藩同年考取同榜進士,使李氏家族成為當?shù)孛T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于合肥肥東縣東鄉(xiāng)(現(xiàn)屬合肥瑤海區(qū))磨店鄉(xiāng)。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18),后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1835年-1873年),后來也都非富即貴。
至于李鴻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稱贊為“再造玄黃”之人。清朝追贈其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父親。
李文安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進士,榜名李文。任刑部主事,歷官員外郎、督捕司郎中,記名御史。李文安與曾國藩同年登科,并令其子李瀚章、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
兄弟:
大哥:李翰章。
女兒:李經(jīng)萱,嫁曾國藩女兒曾紀芬之子聶其。
三弟:李蘊章,追隨李瀚章,辦理軍餉,稅務(wù)厘金,后以殘廢之,身居家不出。
四弟:李鶴章,同治三年,捐贈黃馬褂,授甘肅甘涼道。
其子:
李經(jīng)義:官至云貴總督。
李經(jīng)馥:娶曾氏系曾國藩次子曾紀澤之女。其子李國芝娶清末政治家、二品工部左侍郎、企業(yè)家盛宣懷孫女盛毓菊。
五弟:李鳳章,李家首富。兒子李經(jīng)翊,孫李國洵,曾孫女李家英,
六弟:李昭慶,雷擢至記名鹽運使。
長子:李經(jīng)榘,候選知州,候補知府,賞戴花翎,賞給一品封典,1895年誥授光祿大夫,娶郭氏系首任英國公使郭嵩燾之女。
次子:李經(jīng)敘,上海制造局會辦,金陵制造局總辦,18隨駐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參贊住駐秘魯,代辦出使大臣事物。其子李國源娶皖系軍閥、北洋政府國務(wù)院總理、中華民國臨時執(zhí)政段祺瑞長女段式萱。
后代。
兒子:
李經(jīng)方:駐美參贊,駐日公使,出使英國大臣。娶駱氏姐妹,系四川總督駱秉璋之女。
李經(jīng)述:詩人,三品參贊官。
李經(jīng)邁:出事奧國欽差大臣。其子李國杰娶狀元張之萬即兩江總督張之洞侄女張氏。
李經(jīng)溥。
女兒:
李經(jīng)q:嫁張佩綸系同治進士。孫女就是張愛玲。
入仕之前。
其父李文安在科舉入仕前,長期在家鄉(xiāng)以課館為業(yè)。
李鴻章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jīng)史,打下扎實的學問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yōu)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望子成龍,函催鴻章入北京,準備來年順天府的鄉(xiāng)試。鴻章謹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詩10首,以抒發(fā)胸懷。其一云: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閑情逐水鷗?
遙指蘆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國藩宅邸受曾補習教導(dǎo);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yè)曾國藩門下,講求經(jīng)世之學。三年后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翰林院編修之職。
結(jié)交恩師。
赴京途中,曾寫下膾炙人口的《入都》詩十首,為世所傳誦。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詩言志,有“遍交海內(nèi)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時任刑部郎中的父親引領(lǐng)下,遍訪了呂賢基、王茂蔭、趙s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們的器重和賞識;同時,由于科場順利,使他得以有廣泛的交游和開闊的眼界,當時與他同榜的甲辰(舉人)、丁未(進士)兩科中,人才濟濟,不少人日后膺任樞臣疆寄,李鴻章與這些同年一直保持著密切而特殊的關(guān)系。就科舉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為蘇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為李鴻章太老師的翁心存(孫鏘鳴之師),在青年李鴻章任翰林院編修時,對其經(jīng)世致用世界觀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啟迪;而以潘、翁為領(lǐng)袖的蘇南豪紳,對李鴻章后來組建淮軍迅速崛起于江蘇,也予以極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鴻章慶幸的是,他在初次會試落榜后的“乙丙之際”(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jīng)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yè)和思想的基礎(chǔ)。
當時,曾國藩患肺病,僦居城南報國寺,與經(jīng)學家劉傳瑩等談經(jīng)論道。報國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面對內(nèi)憂外患,強烈的參與意識使曾國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義理、辭章、考據(jù)三條傳統(tǒng)的治學標準外,旗幟鮮明地增加了“經(jīng)濟”,亦即經(jīng)世致用之學一條。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受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督?jīng)史百家雜鈔》,所以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門下同時中進士的郭嵩燾、陳鼐、帥遠鐸等一起,稱為“丁未四君子”。太平軍起,曾、李各自回鄉(xiāng)辦理團練,曾氏又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四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鴻章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次讀完,沉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fù),那樣一位幾乎統(tǒng)領(lǐng)半壁江山的首輔就隨著書頁閉合永遠地沉睡在屈辱的塵泥中,所有的不甘和憤怒也一并沉寂,似乎一個時代的頹敗都由他一人負擔。
還記得書中有一段對李鴻章先生的評價:“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shù)、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背鯐r不覺,待通覽全篇后好似醍醐灌頂,而后便覺愧疚。我想,我欠李鴻章先生一個莊重的道歉。我曾在初中第一次接觸晚清歷史時看到課本上羅列的一堆屈辱不堪的不平等條約以及它們的簽訂者——李鴻章。于是,我心中就為這個“賣國賊”狠狠記上了一筆,從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不曾細細了解晚清歷史,猶如管中窺豹,將大部分過錯算在李鴻章頭上。不知道那個時代,會有多少像我一樣不明時事便指責詆毀的人。偌大的清王朝,只李鴻章一人聞名于世,在萬馬齊喑的混亂時代、極盛轉(zhuǎn)衰的封建時代、西方文明侵略瓜分的時代、國內(nèi)階級矛盾頻發(fā)的時代、中國與世界艱難融合的時代,如果不是李鴻章先生,換成其他人,恐怕沒人能做到如此。
歷史總是無情的,再凄美的故事、再慘痛的犧牲也不過留在史書一隅的幾點淡墨,如同青銅上的刻痕般冰冷。三十五年的堅持與努力,被一次戰(zhàn)爭的失敗、一則條約的簽訂宣告失敗,一場轟轟烈烈的犧牲,最終成為了人們口中封建地主階級一場可笑的自救運動,強弩之末而已。
也許他是知道的。他看穿了皇家的無能怯弱,洞悉了制度的落后頹敗,也預(yù)料到了掙扎的無用;可是他不甘心,不甘就此沉淪庸碌,也不愿靜靜等待子夜降臨,他必須做點什么,哪怕只是蚍蜉撼樹、螳臂當車。會有那么一天,有人告訴他“你來過,我記得”,人之一死,或泰山之重,或鴻毛之輕,區(qū)別只不過在如何抉擇。他若看清世事歸隱一方,不過少了個叱咤朝堂的軍機大臣;而若拋卻雜念殊死一戰(zhàn),不過少了個仙風道骨的少荃老道。在廟堂與田隴之間他選擇了前者,從此俯身躬行,車馬勞勞不離鞍,但守山河萬里了余生。
可當我跳出泛濫的同情與憐憫,能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居其位無其謀的忠臣,若他生在康乾盛世,或許會成為與房玄齡杜如晦齊名的賢臣良相,可他偏偏陷入了民生凋敝腐敗無能的晚清。他有著文人的才華,外交的能力,卻始終缺少政治的遠見。有人這樣評價過他:“李鴻章不懂得什么是國家,不知道政府與國家是怎樣的關(guān)系,不知道政府與人民的`關(guān)聯(lián),不知道大臣應(yīng)盡的職責。他秉持著我國政治文明物產(chǎn)風俗無一不優(yōu)于其他各國的觀念,認為只要有了西方的槍炮輪船機械,大清還是那個萬國來朝的烏托邦世界。于是他們邯鄲學步、東施效顰,推出了洋務(wù)運動?!?/p>
終究是個飽受爭議的人,所以他非英雄也非奸雄,而是“晚清時期的一代權(quán)臣”?!皻v史人物從來都先是政治的,再是歷史的。一個咽了氣的人,就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被戴上了帽子,打扮成或美或丑的玩偶?!?/p>
突然又想起最初搜索到的一些對李鴻章的評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淺淺看去都是溢美之詞,發(fā)自肺腑;而后細細品味,卻發(fā)覺不似表面這么簡單。若李鴻章真如他們所言,豈非同上古神祗無所不能,又怎會目光淺陋至此?更何況,當涉及到權(quán)力地位甚至性命時,像小說情節(jié)般敵逢對手惺惺相惜者,自古以來又有幾人?慈禧一介深宮老嫗,貪生茍且不愿回京,我們又怎知她不是為了給自己一個虛假的安慰才如此吹捧一個漢人?有一個詞叫“捧殺”,是家宅內(nèi)院婦人斗爭的常見手段,放置國事也未嘗不可。
說來慚愧,《李鴻章傳》雖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的衍生讀物,我卻沒能從中窺見更深層的中國近代歷史,而是偏離方向,更深刻地體會到“未知全貌,不予置評”,更多了對歷史的敬畏,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五
讀完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有半個月了,想寫點什么,卻不知道如何啟筆。但是不寫,卻又覺得憋得慌,這也是奇怪了。
不知什么緣故,我從小對歷史就沒什么興趣,讀書時歷史總考不及格,記得最高一次考了73分,老師還表揚了好半天。對于歷史,我學過跟沒有學過差不多,對于年代,人名我常常是暈的。正因如此,這次看李鴻章傳,還像是第一次讀史,興許是歲數(shù)大了的緣故,這次讀完李鴻章傳,心情異常的沉重。有種感覺,如果早點喜歡歷史,讀點歷史,可能我的人生會大不相同。
傳記一開始梁啟超說“普天之下只有那些平庸的人既不會遭人唾罵,也不會得到他人的贊譽。假如全天下的人都異口同聲罵一個人,這個人就可以稱得上是遺臭萬年的大奸雄了;假如全天下的人都異口同聲贊美一個人,這個人就可以稱得上是千古流芳的英雄豪杰了。但是,說這些話的人幾乎全是平庸之人,在他們之中找不到一個有見識、有才華的人,如果讓平庸之人去評論超乎尋常的人,這件事本身就不值得可信?!?/p>
“先不說這樣的人到底是奸雄還是豪杰,就他所處的位置和層次而言,并非平庸之人目光所能達到的,也不是平庸之人隨便張口胡說的。只有能夠理解我說話意思的人,才可以真正讀懂我的這本《李鴻章》。”
梁啟超一開場沒有說李鴻章是奸雄,也沒有說李鴻章是豪杰,他對李鴻章暫定義為一個“非凡的人”。對梁啟超的這個開場,我倒是感慨萬千,我們作為一平庸之輩,而且是后世之輩,是沒有資格對那些“奸雄”也好,“豪杰”也好妄加評價的,更不可胡說瞎吹??墒牵瑥男〉酱?,身邊總會遇到那么一些人,好像他們跟“偉人或者是非凡的人”共事過似的,總喜歡評頭論足,頭頭是道的,常常讓人覺得那些“偉人或者是非凡的人”還不如他們,如果是他們,難道能力挽狂瀾。想想這些自以為是的人也是挺可怕的。
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應(yīng)該警覺,你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何況道聽途說的,我們不要隨便去評價任何一個人,更不要隨便去評價那些歷史的人物。做人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目中無人”?!傲私庖粋€人,必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那些“妄自批評李鴻章,主要原因是他們不過是一群只能指手畫腳,圖口舌之快的旁觀者罷了”。工作中也會遇見這樣的一些人,他們什么都不干,卻喜歡指手畫腳,評頭論足的。大概從古到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shù)。平庸的人們總是在不斷地對一些人或事進行指責,卻沒有很好地去考慮環(huán)境、個人等因素,更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讀《李鴻章傳》,又重溫了小時候看過的電影《甲午風云》,模糊的記憶里除了海上戰(zhàn)艦戰(zhàn)火紛飛以外,還記住了一個人——鄧世昌,他是“致遠”號的艦長,他的勇猛刻骨銘心,梁啟超對甲午戰(zhàn)爭的文字描述也是精彩、精準的。當年電影院里小小的我,根本不知道這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余年的洋務(wù)運動的失敗,割地賠款,主權(quán)淪喪,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戰(zhàn)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讀李鴻章傳記還繞不開的就是那一堆的不平等條約,特別是《馬關(guān)條約》和《辛丑條約》,讓李鴻章在當時乃至到現(xiàn)在都背負了世人的種種指責與謾罵。就在他快八十歲的時候,重病在身,快咽氣的前一個小時,俄國公使還催促他畫押,當讀到李鴻章“手捂胸口,口吐鮮血”,只是“咬牙切齒”地說“可恨啊,毓賢把國家耽誤到這個地步?!?。然后又長嘆道:“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隨即閉目死去。不由感嘆,國將不國,死不冪目啊,可悲,可嘆,可憐,可恨。似乎一個時代的衰敗,都壓在了他一個人身上,其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人都有無法推卸的責任。梁啟超筆下的那個真實的、立體的、多維的李鴻章就這樣在悲憤無奈中閉上了眼睛。
看完書,心情沉重,無法想象,晚清四十年,祖國大地戰(zhàn)火紛飛,民不聊生。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各國列強在祖國大地上隨意踐踏,有種強烈的感覺:“沒有一個好東西”。突然想起歷史老師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說過“落后是要挨打的”,人不能落后,國家一樣,更加不能落后,“落后是要挨打的”。
從8月23日起,澳大利亞政府在以國家安全擔憂為由,禁止華為和中興為其規(guī)劃中的5g移動網(wǎng)絡(luò)供應(yīng)設(shè)備起,華為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3月,華為在深圳總部發(fā)布會上向外界透露,美國政府涉嫌攻擊華為的服務(wù)器,竊取郵件和源代碼。稍早前,華為在深圳總部發(fā)布重要聲明:決定起訴美國政府。205月16日,美國商務(wù)部工業(yè)和安全局將華為及其68個附屬公司加入限制名單。年5月20日,美國宣布對華為禁令推遲90天實施。還有孟晚舟被捕,海思“備胎”計劃,到“鴻蒙”操作系統(tǒng)等等事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guān)注,國際反響。深深感覺企業(yè)同樣肩負著國家強大的重任和使命。我們每個人中國人又怎么能夠懈怠呢,還是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強大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實際行動,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支持國產(chǎn)品牌,宣傳國產(chǎn)品牌,使用國產(chǎn)品牌。
當然,國產(chǎn)品牌也一定要有良心、有品質(zhì)、有實力、有核心競爭力。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六
我讀了《李鴻章傳》頗有感觸,不禁贊嘆梁啟超國學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觀而公允的評價以及中西對照的寫法,使讀者在了解李鴻章生平的同時,也使人對當時國民性和國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開始并未直接給李鴻章蓋棺定論,而是要讀者樹立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杰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蔽覀€人覺得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評價一個人并不能單純的說他是好或者壞,而是應(yīng)該站在他當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所處的位置去看待這個人。以前在我對李有粗略認識的時候覺得他實在是賣國-賊一個,然而看了此書之后覺得李的內(nèi)心是愛國的,其愛國主義精神在當時沒幾個人可以超越。雖然也知道李也有過錯,但是李確實是可稱為一代豪杰人物。
一開始李投奔于曾國藩門下,在圍剿”義和團”戰(zhàn)斗中其軍事才能嶄露頭角,用兵謀定后動,料敵如神,還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軍和常勝軍,且其品德氣量也為人所道,故作者評論說:“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為文也,詔會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懷嫉妒于薦主,其德量有過人者焉。名下無虛,非茍焉已耳。”后來又寫李興辦洋務(wù),實乃為了救國圖存而已。他所辦的洋務(wù),主要在軍事和商務(wù)兩方面。然最主要的還是軍事,他創(chuàng)立北洋水師艦隊,成為中國水軍的主力。作者也說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代表中國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就是李“兵事上之聲譽終,而外交上之困難起?!睆拇死畹耐饨簧拈_始,然而這也是他人生的失敗之處。后人多因此事而罵李之賣國,“李鴻章之外交術(shù),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后也?!彪m然李之外交確實不夠英明,然而這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要知道“弱國無外交”。試想當時中國之處境,李之舉措實在是迫于無奈,后人也應(yīng)該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閑時代,在朝中沒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義和團”起,李又被重用。實在是說明李在當時中國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觀地把李同許多歷史名人相比較,李也是有長有短,說明作者治學嚴謹,也說明李雖為當時英雄,也有缺點。從中我們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李,看待歷史。
我對于李的評價是功過參半,但是我還是十分佩服他的。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wù)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后的現(xiàn)實。對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jù)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圖有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當時的中國實在是無藥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這樣吧,當時國民的愚昧麻木,實在是讓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卻安于現(xiàn)狀不愿改變現(xiàn)狀,這實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個想救國的人,然而黑暗的社會終究不能讓他實現(xiàn)心中的抱負。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七
我這人歷來對讀中國的歷史發(fā)怵。記得上中學時學中國古代史,一朝朝的年歷,一代代的皇帝,一起起的農(nóng)民起義,真是讓我頭腦發(fā)脹。即使當年如此的不喜歡學歷史,我也知道李鴻章其名。自然,當年的電影《甲午海戰(zhàn)》加深了我對這位歷史上的賣國賊的記憶。去年,從朋友那借來電視劇《走向共和》。劇中的李鴻章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不僅因為老演員王冰演技精湛,把個一百多年前的李鴻章演得活人一般,更重要的是此劇給了我一個和我的記憶里,和世人所言的賣國賊截然不同的李鴻章。看過此劇,很是震驚。
我這一輩子真是沒少上當受騙,害得自己這些年沒少痛心疾首?,F(xiàn)在,又是一個要弄明白的事:此劇是涂改了歷史,還是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李鴻章呢?這個問題趨使著我停不下來的思索。上網(wǎng)一通查詢,得知此劇作者是在讀了不少歷史書籍之后而作,書單中有一本就是梁啟超的《李鴻章傳》。于是,決定拋棄對李老先生的前嫌,也不以《走向共和》為據(jù),做點研究,讀此書為第一步。一來是我文言文的底子有限,二來大概就是我的歷史知識的底子不厚了,讀這本一百五十三頁的小書,竟費去了我兩個星期的時間。今天,總算讀完了。
書中簡明地述說了李鴻章自咸豐八年,三十五歲投于曾國藩開始他的兵家生涯,到光緒二十七年,七十八歲,薨于北京賢良司的經(jīng)歷。雖然名為“傳”,其實讀起來更像“論”。書中對李鴻章的所述所論,即不是如我過去所聞的罪惡滔天的賣國賊,也不是《走向共和》中那個忍辱負重,嘔心瀝血的愛國忠臣。而是居于其間,但據(jù)理而言,據(jù)史而論,自覺其言更可信。我想,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原本是學術(shù)上的事情,各家有各自的論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求的是還歷史一個本來的真實面目。因此,無論是賣國賊論,還是愛國人說,還是梁啟超先生的觀點,都可以在學術(shù)上有一席之地。
讀了此書,對李鴻章其人有了一個比以前深刻多的了解。然而,讓我想得很多的是先人梁啟超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他在此書的“序”中說:“合肥(指李鴻章)之負謗與中國甚矣。著者與彼,與政治上為公敵,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為之作冤詞也。故書中多為解免之言,頗有與俗論異同者,蓋作史必當以公平之心行之?!蔽蚁?,這正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以“公平之心”評說“政治上的公敵”,是如此的大家之氣。這需要的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品質(zhì),一種尊重歷史的胸懷。這不禁讓我聯(lián)想起近日看的一出話劇《thegeneralfromamerica(來自美國的將軍)》。它講的是美國早期歷史上曾經(jīng)是個英雄的將軍,benedictarnold。他的左腿因為負傷而廢掉了。以后,投降與英國軍隊,成了美國歷史上有名的背叛者。美國人甚至用他的名字比喻背叛者。這個話劇展示給觀眾的首先是一個血肉感情個性的人類,并且告訴了人們他之所以叛變的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原因。當觀眾走出劇院的時候,盡管各有評說,卻誰也沒有忘記他是個叛變者。這個話劇的作者雖然在美國話劇界名不見經(jīng)傳,卻和我們的先人梁先生有著共同的尊史之優(yōu)點。歷史上的人物,就是生活在他們那個時代的一個大活人,不是神,也不是鬼,評價他們在歷史上的作用,離不開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離不開他們個人的經(jīng)歷和個性。
對歷史的研究,要的是一個實事求是,求得是一個不以歷史為政治所脅,所改,所用。即不該把歷史人物一棒子打死,也不應(yīng)該把歷史人物捧做神仙一般。我們國家?guī)资陙淼倪\動,尤其中,把幾千年的歷史人物,歷史史實作為攻擊當代政治人物的工具,把個大中華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搞得面目全非,搞得我們這些中華子孫對自己的歷史無所適從。實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劇。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八
近期一直在讀李鴻章,本人喜歡讀一些歷史故事、人物之類的書籍,不經(jīng)意間看到了李鴻章這本書的推送,覺得這個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校的歷史課上學過,知道他是清末重臣,且名聲也不怎么好,好像還被扣上了漢奸的帽子。陌生是因為除了課本上的介紹,其他的一概不知。處于好奇,就開始讀李鴻章這本書了。
剛打開書時,發(fā)現(xiàn)有4800頁,哇,這么多頁,不知道有沒有勇氣讀完。讀書和做事相反,開頭容易讀進去,讀著讀著就覺得沒意思了,或讀了開頭就知道結(jié)尾了,就缺少激情去讀完了。剛看到4800頁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可能又要虎頭蛇尾了,抱著試著讀的心態(tài)開始了。讀著讀著發(fā)現(xiàn)這本書挺有意思,就像一部好的電視劇一樣,不斷的吸引著我繼續(xù)讀下去,現(xiàn)在已經(jīng)讀完,難得讀一本厚書,寫一下讀后感。
李鴻章這本書不像其它人物傳記的書,從人物的出生小時候開始寫。這本書由太平天國與清軍作戰(zhàn)寫起,引出在曾國藩府做幕僚的李鴻章,后來天平天國圍攻上海,上海危機,曾國藩派李鴻章到上海救火。從這時起,李鴻章才正式登場。
在曾國藩幕府時,李鴻章是個舞文弄墨的文章高手,沒有自己的一兵一卒。去上海時,李鴻章想向曾國藩借兵,畢竟面對虎視眈眈的太平軍,光靠兩張嘴皮子是不管用的。曾國藩告誡他,要想士兵死心塌地的跟著你,需要自己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借的兵永遠是別人的,出工不出力,有利往前涌,遇事往后跑,打起仗來臨陣潰逃,往往適得其反。聽人勸吃飽飯,李鴻章開始招募自己的軍隊,由于自己的安徽人,自己的士兵大多數(shù)是從安徽老家招募來的,就稱自己的軍隊為淮軍。帶領(lǐng)著自己新招募的淮軍,李鴻章雄赳赳氣昂昂的就奔赴上海了,到了上海才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那么美好。四周太平軍環(huán)伺,城內(nèi)官商各種勢力催著開戰(zhàn)要打跑太平軍,面對各種壓力,李鴻章不為所動,在自己的士兵訓練好之前堅持不開戰(zhàn)。自己的士兵自己知道心疼,別人上嘴皮子碰下嘴皮子說的輕松,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當時的上海英租界、法租界已經(jīng)形成,長江兩岸也不乏外國軍艦。在練兵期間,他還參觀了外國的軍艦槍炮,大為震撼,外國的大炮指哪打哪,威力還特別大。想想這要有一天和外國開戰(zhàn),自己的士兵只有當炮灰了。也正是這次參觀影響了他一生,李鴻章下定決心要向列強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裝備自己的洋槍隊,建設(shè)自己的軍艦。
憑借自己的淮軍和相對先進的裝備,李鴻章解上海之圍,順勢幫助消滅太平軍,后來又消滅國內(nèi)的另一撥造反勢力捻軍。等國內(nèi)稍微安定時,李鴻章靠自己的軍功順利坐上了天下第一督撫--直隸總督的位置。這個時候清政府算是進入了一個難得的平靜期,鴉片戰(zhàn)爭后各國得到了各自的利益,稍微穩(wěn)當了,國內(nèi)農(nóng)民造反運動也剛剛平定,只有西北甘肅新疆等地,左宗棠還在哼哧哼哧的收復(fù)中,不過天高皇帝遠的,眼不見心不煩。李鴻章也借這個時間開始發(fā)展洋務(wù)運動了。萬事開頭難,中間難,之后更難。這個難,不僅是做事難,更重要是朝廷各方勢力相互掣肘,想做事難。當時的政府高層,基本分成兩派:清流和洋務(wù),清流就是滿嘴之乎者也,只會紙上談兵的老夫子,他們由于受幾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沒出過京城,沒見過世面,基本是經(jīng)驗主義者,夜郎自大,以泱泱大國自居,不屑于學習列國。這也怨不得他們,中國自秦朝一統(tǒng)以來,中國分分合合,從沒被外夷征服過,即使有蒙古,金這樣的關(guān)外民族建立的王朝也會很快被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同化,逐漸變成自己人。由于這樣一種強大的意識統(tǒng)治,讓以泱泱大國自居的文人,視西洋文明為奇技淫巧,不屑于學習他們?!叭诵?,必有我?guī)煛?,這個能成為老師的三人中,在文人眼中是要比自己強的,至少也應(yīng)該是平級才行。這樣對于向蠻夷學習,顯然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清流人士無法接受的。另一就是洋務(wù)派,他們就比較務(wù)實了,基本都是一些和洋人打過交道的人,見識過洋槍洋炮,知道洋人技術(shù)的厲害,如果不向洋人學習還真干不過。由于兩派的較勁,洋務(wù)這兒剛提出個要建軍艦,加強國家的海防,清流那邊馬上提出一大推反對的理由,導(dǎo)致一個問題反復(fù)討論,反復(fù)權(quán)衡,往往是今天準了,明天又改主意了,今天進兩步,明天又退一步,來來回回折騰好幾個月,最后即使勉強建起了,也是一塌糊涂。建鐵路、建郵報、開煤礦都是這樣朝廷各派難以達成一致,做起事來相互掣肘,難以形成規(guī)模,最后一塌糊涂變成雞肋。
跌跌撞撞幾年過去了,這時候日本也強大起來,企圖占領(lǐng)臺灣、朝鮮,薅一薅清政府的羊毛。這時候的朝中清流派更是咋呼了,小小的日本,自古以來我中原王朝就沒正眼瞧過你,這時候敢在我泱泱大國面前比劃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清流內(nèi)部一致高呼要和小日本打一仗,讓小日本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不過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wù)派卻能清醒的認識到,如今的日本已今非昔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改革從天皇到內(nèi)閣大臣再到各級官員甚至到普通百姓,都取得了一致,在學習歐美上幾乎沒有一點雜音,不光購買西方的先進武器,還學習西方的法律、技術(shù)、天文知識等全套的東西,培養(yǎng)自己的工程師研究制造更牛的裝備。舉個小例子,當時日本天皇接見大臣時,大臣看到天皇竟然穿的是西裝而不是自己國家的服飾,大臣說:我們學習西方的技術(shù)、知識,沒必要連服飾也學習西方吧。天皇說:‘既然向西方學習,就要學的徹底,我連服飾都能學習西方,還有什么不能學習的呢?!@么看,日本確實不要臉,只要別人比自己強就向人學習,拋棄自己一切的學,缺少自己的文化。李鴻章曾經(jīng)這么評價過日本:日本是個可怕的民族,在我們國家強大的時候,即使打它、罵它,日本也會跪著笑臉相迎的來中國學習,當我們衰敗的時候,日本會反手一個大招,想狠狠的咬死我們,這樣的一個民族是多么的可恨、可怕啊。正是這樣一種臭不要臉的精神,使日本迅速強大起來,開始對清政府虎視眈眈。日本想要發(fā)動戰(zhàn)爭,即使清政府有意避讓也是枉然,更何況還有一幫清流派在不斷的叫囂要干死小日本,李鴻章你的洋務(wù)運動搞了這么多年,趕緊出去教訓一下日本這幫孫子。這時的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也覺得,軍艦大炮都買了,小日本個子這么矮還這么囂張,就拉出去打打唄,殺殺他們的威風。日本要打,清政府想打,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這就是著名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結(jié)果清政府被打的一敗涂地,割地賠款,李鴻章十幾年的心血北洋艦隊也打沒了,朝鮮、臺灣也丟了。這時候的清流派,直跺腳不說話,哎!
分析一下清政府為什么會戰(zhàn)敗。
1.硬件裝備比較:
中國的洋務(wù)時間比日本的明治維新還要略早,而且當時中國人口眾多、物產(chǎn)豐富,每年的稅收也比日本多出好幾倍,一開始就購買了幾條當時的巨型軍艦,可以說開了個好頭,可是后來暫且沒有戰(zhàn)爭,稍微安定以后,朝廷內(nèi)部的兩撥人又開始掐架了,清流們覺得有幾條軍艦就行了,咱又不出去打別人,能守就行,沒必要再購買了,而且慈禧太后又要重修頤和園,大批的經(jīng)費都挪到修園子上了,沒有多余的銀子建設(shè)洋務(wù)。當時是工業(yè)革命大發(fā)展時期,技術(shù)改革日新月異,只有不斷的引進新技術(shù)才能保持長盛,而北洋引進新的軍艦,建設(shè)新的項目得不到支持,十幾年來只能依靠最早一批購買的軍艦,雖說后面有小打小鬧的補充,但都不成氣候。更可笑的是在修鐵路這件事上,唐山到天津一段不長的鐵路上,由于清流的反對,幾年來一直用馬拉著火車在鐵路上跑著運煤。而清流的反對說法更是可笑:火車跑起來的聲音太大,咚咚咚,地動山搖的,怕驚動了地下的祖宗。哎媽呀,這幫人就不怕外國人打進來,丟掉祖宗的江山嗎。折騰來折騰去,洋務(wù)派和清流們的頻頻過招,最后是國外有的咱們也有,也就僅僅是有而已。
再看看日本,在決定學習西方后,從天皇到百姓目標達到空前的一致,為了讓國民親身感受這場改革的必要性,日本天皇還假惺惺的邀請中國的北洋艦隊出使日本,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好面子的民族,面對出使日本這么個裝逼的機會,朝廷的各派之間竟然達成了空前的一致,清流們想利用這次機會向日本展示一下我大清朝的強大,即使現(xiàn)在遇到了一點小挫折,但你小日本也只有仰視的份。而洋務(wù)們就比較務(wù)實一點了,想用自己強大的北洋軍艦震懾一下日本,讓他們知道我大清朝的強大實力,打消對我大清的覬覦之心。而日本的這次邀請也是處心積慮,正是利用了北洋艦隊表面的強大,讓日本民眾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勒緊褲腰帶,捐錢出力,發(fā)展自己的軍艦,實現(xiàn)強國夢。別說,效果還出奇的好,沒過幾年,日本就擁有的自己的艦隊,而且數(shù)量還比中國的多,雖然噸位沒有北洋艦隊的大,但是靈活機動性很強。最重要的是他們還研制出了世界少有的開花炮彈,擁有自己的自主產(chǎn)品。
2.人心士氣比較:
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如果雙方的實力差距非常大,一方裝備槍炮,一方手持大刀,這不用猜也知道誰勝誰負。如果雙方的實力差距不太大,你方有槍炮,我方也有,只不過武器質(zhì)量,武器先進程度有些差距,這時候打的就是氣勢,打的就是人心了,氣勢如虹就會彌補武器上的差距,從而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這就是朝廷中的清流們所強調(diào)的,清流們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們深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知道打仗打的是人心是士氣,他們一味的認為只要將士用命,打退洋人指日可待,我大清有四萬萬五千萬人,只要一致對外,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洋人淹死。清流們認為,現(xiàn)在不是武器的不濟,是將領(lǐng)畏死,士兵不用命才導(dǎo)致的一次次的潰敗,現(xiàn)在要做的是整頓軍紀,任命不怕死的將領(lǐng)。說的容易,當時的清政府從芝麻小官到京畿重臣沒有一個不腐敗的,當時清流中有名的清官、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每天至少參加兩場應(yīng)酬飯局,這真是一邊口號喊得震天響,一邊瘋狂的觥籌交錯。這么腐朽的大環(huán)境下,別人憑什么拋家舍業(yè)的為你們?nèi)ゴ蛘?。再說說清朝末期國家的正規(guī)軍和地方武裝,綠營和八旗兵算是國家的正規(guī)軍了,卻天天提籠架鳥斗蛐蛐,士氣早就消耗殆盡,在和太平天國打仗時就不堪一擊、一敗涂地了。而各地招募的地方軍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在平叛內(nèi)亂將領(lǐng)身先士卒,士兵英勇沖鋒看似士氣高昂,而這高昂的士氣背后是無盡的利益,湘淮各軍中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破城之日,士兵搶掠三天,正是看到圍墻里的金銀珠寶,士兵們才跟打了雞血似的不要命。當時有個說法,每破一城,湘軍中的九帥都要請假回家休息幾天,而這回家休息正是九帥一車車的往老家拉搶掠來的金銀珠寶。將領(lǐng)這般,士兵更是如此。當一支軍隊開始追逐利益時,離分崩離析也就不遠了。中日戰(zhàn)爭湘淮各軍遇到了硬骨頭,結(jié)果一觸即潰,將領(lǐng)帶頭跑路。
而日本,除了上文提到的上下同心外,他們還特別注重對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大臣制定在所有學校中全部實行寄宿制,日常生活仿效兵營組織,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未來的準軍人?!缎W教育大綱》從小培養(yǎng)小孩的尚武、忠勇的精神,深化效忠天皇的思想,讓學生從小明白天皇乃是‘萬世一系’的神,長大之后能夠絕對服從天皇,無怨無悔的為天皇為國家獻身。而且海軍部還請人編了‘打敗中國軍艦’的游戲,在每個學校進行推廣,要讓在校學生從小樹立打敗中國艦隊的責任和信心。日本想強國,想打敗中國,已經(jīng)進入瘋狂的階段,好多行為看起來簡直喪心病狂。這也正是一個國家的可怕之處。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失敗之后,李鴻章由于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被人彈劾辭去了直隸總督的職務(wù),跌跌撞撞基本很少出現(xiàn)在主流舞臺上了。封建王朝自古以來就有一個傳統(tǒng),一個朝廷出了問題,往往推出一兩個奸臣來,大家痛痛快快的罵一通,反而把真正的原因掩蓋了。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衰敗歸罪于一人,是安撫民心最有效、最簡單的辦法,可這也是最無恥的辦法。如果大家都不坐下來反思一下,反省一下,吃一塹未必能長一智。
之后又經(jīng)歷了百日維新,后來義和團也粉墨登場。義和團是由清末的山東、直隸地區(qū)的民間習武練拳的百姓組織,由于長期和外國教會和教民產(chǎn)生沖突,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之后不斷壯大,后來發(fā)展成抵制一切洋人、洋物、親洋勢力,打砸洋行、拆毀鐵路。清朝政府在和日本簽訂完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后,其他各國看到了清政府的懦弱,也都在加緊變本加厲的欺負清政府,而這個時候義和團的出現(xiàn),并且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讓腐朽的清政府感到一絲興奮,可以利用這股民間勢力,好好打壓一下外國勢力。而且這些義和團還宣稱刀槍不入,不懼怕洋人的洋槍洋炮。這樣的鬼話清朝的高層竟然有人信了,將義和團引入北京、天津,和列強各國宣戰(zhàn),打砸外國使館??蛇@幫幾萬人的烏合之眾攻打只有兩千人的使館,幾個月沒有打下來,自己還傷亡慘重。最后列強十一個國家的聯(lián)軍從天津登陸,占領(lǐng)天津、北京,燒殺搶掠,簡直就是翻版的旅順大屠殺。面對野蠻的洋人,清政府沒辦法了,又一次征召李鴻章去談判,洋洋大清除了李鴻章,當時連一個能和外國人議和談判的人都沒有,可笑至極啊。這次議和又是屈辱性的,說是談判,清為魚肉,洋為刀俎,哪有清代表說話的機會。談到賠償時,列強十一國提出四億五千萬兩的白銀賠款,面對這樣一個天文數(shù)字,李鴻章問他們的依據(jù)是什么,洋人代表回答:‘何須依據(jù),各國都認為這個數(shù)最為合適。中國向來自大,號稱是泱泱大國,人口有四萬萬五千萬,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把洋人淹沒,一人一兩賠款,就是讓你們明白,人多不等于國強,如果愚昧不開化,人多反而容易惹禍?!@次簽約史稱辛丑條約,也是清政府簽訂的最屈辱性的一個條約,這次簽約也耗盡了李鴻章的最后一點精氣,之后不久便郁郁而歿。
評價一下義和團,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僅有的海上力量北洋艦隊被打沒了,而且稍微有些戰(zhàn)斗力的軍隊也都被打散了,這樣清朝屬于有疆無兵的狀態(tài)。馬關(guān)條約簽訂以后,各國列強更是發(fā)現(xiàn)清政府外強中干,軟弱無能,從而更加加緊了對清朝的侵略。清政府默默忍受著列強的侵略,痛恨的牙根癢癢,卻無可奈何。這時候突然冒出個義和團,還打出‘扶清滅洋’這樣無比誘惑的口號,朝廷也許知道‘刀槍不入’這樣的夸大宣傳難免名不副實,但是義和團的這股骨氣可用,希望利用義和團的這股民氣,殺一殺各國的銳氣,也出一下自己這么憋屈的一口氣。但是義和團本來就是一幫毫無紀律的烏合之眾,清政府想加以利用但卻無法掌控,直到事態(tài)發(fā)展到不可收拾,最后偷雞不成蝕把米,差點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李鴻章從上海起家,看到中外軍隊槍炮上的巨大差距,大半輩子以縮小這個差距為己任。組建的淮軍當時號稱大清最精銳的軍隊,就是因為裝備了最新式的槍炮。但甲午之戰(zhàn),仍然一敗涂地。軍隊只有忠義之氣而無精銳裝備不行,只有精銳裝備而軍心敗壞更不行。大清從上到下貪腐成性,已經(jīng)把民心民氣耗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氣神沒了,血性沒了,那真就沒希望了。
這本書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后來的清政府搖搖晃晃,沒幾年隨著溥儀的退位也就結(jié)束了。感觸很深,大廈將傾,只通過表面的修修補補是無濟于事的。先破后立,不破不立,面對搖搖欲墜的大廈,必須將其推到,破除舊思想,才能接受新思想,之后民族才有新希望。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九
目錄圖書信息內(nèi)容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收縮展開圖書信息。
出版社: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安徽文藝出版?第1版(2011年1月1日)。
叢書名:歷史風云人物系列。
平裝:478頁。
作者于東來。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39634883,753963488x。
條形碼:9787539634883。
商品尺寸:25x18.6x3.6cm。
商品重量:839g。
品牌:浩典圖書。
asin:b004h3w7g6。
內(nèi)容簡介。
《李鴻章》中述說的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一生。李鴻章是晚清權(quán)傾一時的人物,他的一生與晚清的命運密切相關(guān)。李鴻章最初以科舉入仕,幾年后棄文從武,先是投身曾國藩的湘軍,之后自己組建淮軍,在與太平天國的`戰(zhàn)斗中一路青云直上。他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企業(yè),是洋務(wù)運動的先驅(qū);他出訪歐美等國,試圖以一己之力挽狂瀾于既倒,為日漸沒落的清政府掙得一點兒喘息的空間?!恶R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都是由他代表清政府出面締結(jié)的,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關(guān)涉到晚清政府的命運。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曾經(jīng)這樣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guān)系。”
《李鴻章》:歷史上有的人弄潮搏浪有的人折戟沉沙,還有的人。多年難以蓋棺定論功過尚待評說;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得意門生,他是風光無限的“朝廷棟梁”是放眼中西的“開明人士”卻遭世人痛責,是晚節(jié)不保還是力不從心。
他是欲力挽狂瀾而不能,還是割地賣國以偷生?
他“師夷長技以自強”,是當仁不讓的“國之棟梁”。一紙《馬關(guān)條約》,讓他背負“賣國”的罵名。
清朝歷史上最富爭議的人物――李鴻章,功過只待后人評說。
敢與世界列強一較長短的清帝國第一人!
時代的“大人物”古今互動版。
他本是翰林院中一書生,因緣際會,卻憑借戰(zhàn)功平步青云。憂患之間,他歷經(jīng)四代帝王,縱橫政治舞臺數(shù)十載,創(chuàng)下四大軍工企業(yè)。人到暮年,出面簽訂數(shù)十條有辱國家的條約,遂為千夫所指。時人評價他是:權(quán)傾一時,謗滿天下。他就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
圖書目錄。
第壹話魚躍龍門龍足一踏。
第貳話亂世英雄招兵買馬。
第叁話痛失家園投靠湘軍。
第肆話祁門內(nèi)訌重返曾門。
第伍話編練淮軍升任蘇撫。
第陸話坐鎮(zhèn)上海羽翼初豐。
第柒話血洗姑蘇勾心斗角。
第捌話禮讓恩師坐鎮(zhèn)兩江。
第玖話剿捻入閣禁城騎馬。
第拾話移督直隸創(chuàng)辦海軍。
第拾壹話替罪羔羊禍起朝鮮。
第拾貳話喋血黃海瘋狂遼東。
第拾叁話北洋挽歌屈約遺恨。
第拾肆話銜命西行人生盡頭。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
讀歷史,從故事開始。李鴻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銀幕,將注定會是一出悲劇。
時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縱有文士之大才,卻難以一人之力抵抗國家分崩離析的命運。身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鴻章先生,背負著沉重的枷鎖,試圖帶著鐐銬跳舞,在既有現(xiàn)狀的束縛下舉步維艱地前行。誰說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負,辦洋務(wù),搞外交,重整軍隊,建設(shè)軍工,他也曾尋尋覓覓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們所說,
"雖然他(李鴻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絕佳的機會,但是他不能從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無數(shù)代的狹隘、頑固、變態(tài)的體制中解放出來。他對西方世界的所見所聞,都沒有絲毫動搖他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沒有改變他在面對其他國家時,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態(tài)。"。
我們"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我們評論李鴻章先生在這內(nèi)憂外患大環(huán)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國制。但換作另一個人,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做得更好。
書本中反射的亮光。
《李鴻章傳》一書選材來自媒體,但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傳播學渣,我始終對媒體傳播的內(nèi)容保持懷疑。媒體反映的事實通常是媒體想要傳播給你的事實(但這種對真實性的懷疑容易讓我們陷入不可知論),作者選取媒體的材料,單憑媒體的評價考量外交和中國官場的博弈,加之身為英國研究員帶著既有立場來評論和展現(xiàn)材料,文章難免帶有對中國的偏見。
作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鴻章傳記,這本書其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的人物傳記作品。文中的許多內(nèi)容都是從當時現(xiàn)有的文章和媒體中選取并附加上從自身立場出發(fā)的.一些政見,這里說的自身立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者本人作為一位英國學者,他的研究視角不免帶有大英帝國在當時當?shù)氐膰伊?。由于作者本人的研究員身份,相信這部對中國近代大臣的記錄不僅僅是作者本人的一些意見和觀點,對于英國政府對中國的了解和策略的制定都起到了國家智庫的作用。
或許這些材料有失公允,或許這些評論略有偏頗,讀罷心中卻依舊感慨良多。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書的外圍反觀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從中得出一二對個人或國家發(fā)展有用的結(jié)論。
有時,我們很難將自己置身于大局勢的視角來判斷優(yōu)劣。即便清楚地知曉大局,可我們卻無力撼動大局。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是局部的改進,依靠一點點小小的力量積蓄,一些些飄渺的意識變革。從變革和細微的捕捉到一絲亮光,這是從書本中折射出的光芒。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一
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李鴻章的印象僅僅停留在歷史書中對他的簡單概括:剿滅太平天國,洋務(wù)運動,簽署不平等條約。鎮(zhèn)壓太平軍,讓我感到可氣,簽署不平等條約讓我干都心痛,即使實操辦洋務(wù)運動,但北洋水師的覆滅讓我徹底的認為他是個無能賣國賊。
在一次去圖書館找關(guān)于曾國藩的圖書時,我看到了梁啟超先生寫的《李鴻章傳》。對于梁啟超,在我們心中無疑是變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史學家、文學家,并且他們在政治上還是敵人。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筆下,李鴻章又是個怎樣的人。
這本書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為自己的學識感到羞愧,對梁公的見解感到由衷的敬佩。并且讓我們從新認識了這的備受指責的晚清重臣—李鴻章。書中,梁公對這位飽受爭議的人物評價頗高,開篇就是“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針對世人人對李鴻章的貶諷,梁公用客觀的事實,理性地定位李鴻章,評價李鴻章一生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寫的一句評價:李鴻章是事勢所造英雄,而非造勢之英雄。
李鴻章是晚清統(tǒng)治階層里為數(shù)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見識超出同儕,對當時中國現(xiàn)狀深切憂慮,深知中國處于“三千年來一大變局”,于是他倡導(dǎo)洋務(wù)運動。他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主要開拓者,洋務(wù)運動時期他開辦工廠,修建鐵路,建設(shè)海軍,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留洋,這些方面無不對中國近代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只可惜他學習洋務(wù)之皮毛、改良經(jīng)濟而不改良政治,最終沒有把中國帶向富強。再加上甲午海戰(zhàn)的失敗以及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他被當時四萬萬國人咒罵著及后世之人痛斥著,而他的功績也在無形中被否認。
縱觀其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蕩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李鴻章所居“乃數(shù)千年君權(quán)專制之國,而又當專制政體進化完滿,達于極點之時代”另外他又是個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人,鑄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看完書之后,感慨頗多,心中也難以掩蓋對李鴻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時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在燈枯油盡之際,還被迫與俄國公使簽下密約,還仍放心不下國家…這一切也深深的打動了我。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讀了有關(guān)動物故事的書——《和烏鴉做鄰居》。書中寫了鷹、天鵝、相思鳥,寫了鳥兒們的愛情故事、友誼故事。沈石溪爺爺真不愧是動物小說大王,書里面的所有動物都栩栩如生、一個個躍然紙上,所有故事都引人入勝、感人至深,但最讓我有感觸的是第一篇——《雄鷹金閃子》。
雄鷹金閃子有一片廣袤的領(lǐng)地——納壺河谷。在它為捍衛(wèi)領(lǐng)地對入侵者白羽臀使殺手锏的瞬間,攻擊目標轉(zhuǎn)向了殺害自己妻兒的仇敵銀環(huán)蛇。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白羽臀沒有坐視漁翁得利,而是出手相救,使金閃子轉(zhuǎn)危為安并報仇雪恨,隨后它們共同分享了一頓美味的蛇肉大餐。在此后食物匱乏鬧饑荒的季節(jié)里,它們團結(jié)合作以捕獵幼豺為食,共度難關(guān)。即使在非死即傷的爭偶決斗中,它們也采取空博的和平競爭方式。
這個故事讀了一遍又一遍,我掩卷沉思,從中得到了許多啟迪。
從金閃子身上,我讀出了自強的精神。只有金閃子自己強大了,它才趕走了一個又一個覬覦這片肥沃土地的野心家,捍衛(wèi)了自己神圣的領(lǐng)地,從而擁有一片食源豐富方圓百里的廣袤領(lǐng)地、擁有嬌媚的妻子。自強是一種困難壓不倒、厄運不低頭、危險無所懼的亮麗操守。我們?nèi)祟惛切枰詮姷木瘛!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睆埡5厦銊顨埣才笥炎粤⒆詮?牛頓是班級中成績最差的學生,因為自強終于使他成為了“科學巨人”。
從金閃子的身上,我讀出了知恩圖報、敢于標新立異的精神。一山不容二虎、同性相斥這鷹類中的至理名言,為什么被金閃子土崩瓦解了呢?我想金閃子是被白羽臀的救命之恩感化了,變成了一只懂得知恩圖報的雄鷹。它不再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它敢于突破世俗的觀念、敢于標新立異,它的思維轉(zhuǎn)變了。就像田忌賽馬,田忌改變了自己的思維和策略,最后贏了齊威王。
退一步海闊天空。金閃子從此贏得了一份沉甸甸的感情、一種同生死共患難的友誼,贏得了一位忠誠的朋友。所以在后來食物匱乏鬧饑荒的季節(jié),它們團結(jié)合作、互幫互助,戰(zhàn)勝了饑餓和困難。此時的金閃子真正明白:一只雄鷹加另一只雄鷹,等于所向披靡;兩只雄鷹在一起不一定要搏斗,團結(jié)合作可以共度難關(guān)。
從金閃子與白羽臀的爭偶決斗中,我讀出了它們對友誼的珍惜。它們采用了表現(xiàn)各自搏殺技巧與決斗風范的表演式的和平競爭,這種友好的競爭方式更值得我們學習。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會遇到許多的競爭,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攻擊、誹謗對方,我們也要用友好的方式去面對。就像“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句口號。
故事中的鳥禽都懂得那么多,我們?nèi)烁鼞?yīng)如此。首先要自強,然后懂得知恩圖報、珍惜友誼、團結(jié)合作、互幫互助,同時還要改變世俗的觀念。自己活,讓別人也活,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重讀了梁啟超先生之《李鴻章傳》,作者仿作文500字照西方人物傳記題材,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不學無術(shù),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這本傳記對于我們后來人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史、了解那個時代,近距離感知歷史人物頗有益處,傳記的獨特視角也有助于我們逐步接近歷史的真相。
進入21世紀,社會更加多元化,歷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臉譜化,逐步變得有血有肉,枝葉繁茂起來。不知從何時起,由史學界到文藝界,不知不覺間掀起了歷史人物的“翻案風”。一部電視大戲《走向共和》,讓人們對李鴻章等歷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認識,雖然電視劇不代表正史,文藝創(chuàng)作的精彩不能替代歷史之事實,但畢竟在眾人的心頭蕩起了一絲絲漣漪,人們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這一波浪潮持續(xù)至今,影響頗為深遠,加上如今不少的戲說歷史、架空歷史等等文藝作品的影響,還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的錯誤引領(lǐng),當代人特別是青少年如果沒有嚴肅閱讀、深度閱讀、廣泛閱讀的習慣,要想觸摸一點歷史的真相,也是難!
梁任公是清末民初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以他的視角觀李鴻章行事,評李鴻章才識,定李鴻章功過,自然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梁任公也有梁任公的局限,他的認知自然也受限于他所處的時代,不必奢求亦不必苛求那所謂的“上帝視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讀書求學如此,做人行事亦如此,欲跳出此“山”的局限,還得博覽群書、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高度吧!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四
《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描寫了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況,表現(xiàn)了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表達了我們隊周總理的敬愛之情。學了這篇課文之后,我感觸頗深,從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使我們更加深深地崇敬這位新中國的總理,我為我們新中國有這樣的總理感到驕傲自豪。
當我讀到“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nèi)陳設(shè)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zhuǎn)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睍r,我想到周總理的生活是多么簡樸呀!和我們現(xiàn)在比起來簡直差遠了。雖然總理辦公室設(shè)備簡單,但是這間簡陋的房子見證了總理認真工作的一個個不眠之夜。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條件,和周總理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們現(xiàn)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著高科技的教學資源,有辛勤澆灌我們祖國花朵的老師在培育我們,我們應(yīng)該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發(fā)奮讀書,以優(yōu)異的成績報效祖國。
當我讀到“他指著桌上一尺來高的一疊文件,說“我今晚要審閱這批文件”時,我心里有點過意不去,一尺來高的文件,那該有多少頁,該有多少本啊!這么多文件,看一遍也夠累了,何況還要動腦筋一遍一遍地審閱呢!周總理啊!你對工作多么認真啊,為了祖國的解放,為了人民的幸福,你做出了多大的犧牲,你真是日理萬機啊!
當我讀到“總理讓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shù)的清顆數(shù),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的時候,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偫硇燎诠ぷ髁艘灰梗缘膮s是如此簡單。看得出總理是一個很節(jié)約的人。
老師還常常給我們講:總理在病中,還念念不忘國事,晚上只睡一點點時間,還帶病審閱稿件……想到這一幕幕動人的情景,我們中國人不禁會流下熱淚。
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好總理,應(yīng)該感到驕傲!我們要以周總理為榜樣,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五
不讀歷史,我們很難想象那個曾經(jīng)的中國。
帶有遺憾的敬仰。
讀歷史,從故事開始。李鴻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銀幕,將注定會是一出悲劇。
時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縱有文士之大才,卻難以一人之力抵抗國家分崩離析的命運。身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鴻章先生,背負著沉重的枷鎖,試圖帶著鐐銬跳舞,在既有現(xiàn)狀的束縛下舉步維艱地前行。誰說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負,辦洋務(wù),搞外交,重整軍隊,建設(shè)軍工,他也曾尋尋覓覓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們所說,
“雖然他(李鴻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絕佳的機會,但是他不能從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無數(shù)代的狹隘、頑固、變態(tài)的體制中解放出來。他對西方世界的所見所聞,都沒有絲毫動搖他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沒有改變他在面對其他國家時,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態(tài)?!?/p>
我們“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我們評論李鴻章先生在這內(nèi)憂外患大環(huán)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國制。但換作另一個人,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做得更好。
書本中反射的亮光。
《李鴻章傳》一書選材來自媒體,但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傳播學渣,我始終對媒體傳播的內(nèi)容保持懷疑。媒體反映的事實通常是媒體想要傳播給你的事實(但這種對真實性的懷疑容易讓我們陷入不可知論),作者選取媒體的材料,單憑媒體的評價考量外交和中國官場的博弈,加之身為英國研究員帶著既有立場來評論和展現(xiàn)材料,文章難免帶有對中國的偏見。
作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鴻章傳記,這本書其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的人物傳記作品。文中的許多內(nèi)容都是從當時現(xiàn)有的文章和媒體中選取并附加上從自身立場出發(fā)的一些政見,這里說的自身立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者本人作為一位英國學者,他的研究視角不免帶有大英帝國在當時當?shù)氐膰伊?。由于作者本人的研究員身份,相信這部對中國近代大臣的記錄不僅僅是作者本人的一些意見和觀點,對于英國政府對中國的了解和策略的制定都起到了國家智庫的作用。
或許這些材料有失公允,或許這些評論略有偏頗,讀罷心中卻依舊感慨良多。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書的外圍反觀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從中得出一二對個人或國家發(fā)展有用的結(jié)論。
對世界的探求是人類永不枯竭的欲望,當一個國家不遺余力地為民眾普及知識,以媒介為武器強大自己的知識構(gòu)成,當他們在竭盡全力地開眼看世界,這時我們的中國卻在故步自封地閉關(guān)鎖國,我相信,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就是從這些薄若無物的文字中拉開的?!独铠櫿聜鳌分袑χ袊鷼v史及個人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背后反映的對知識和世界的探求精神,在提升國民智識和健全國家文化體系的方面,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有時,我們很難將自己置身于大局勢的視角來判斷優(yōu)劣。即便清楚地知曉大局,可我們卻無力撼動大局。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是局部的改進,依靠一點點小小的力量積蓄,一些些飄渺的意識變革。從變革和細微的捕捉到一絲亮光,這是從書本中折射出的光芒。
李鴻章。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六
少年科甲,中年戎馬,晚年洋務(wù)。
少時立志水擊三千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面對亂華匪賊,起兵靖亂,終得位極人臣,
卻了了拂過,八十余載,
化作不得已的“肅”跡落款,
喋血而亡。
大部分人的觀點,對于李鴻章的刻板印象多是亡國之臣,恥辱見證等負面標簽化臉譜,然后通讀一遍李鴻章生平傳記,其實遍很難再說出這種不太負責任的以偏概全之言。歷史就是如此,何嘗是一句話就能說清的,北宋真的只是因為完全沒有軍備意識而空筑華巢么,高宗賜死岳飛真的只是秦檜的小人讒言嗎,李鴻章難道也只是為了賣國求榮而一次次簽下自己那蒼健有力的刻印么。
也許他是一個只懂借力不懂借勢的外交家,一個內(nèi)戰(zhàn)內(nèi)行外戰(zhàn)外行的軍事家,一個只改商體不改政體的改革家罷了,不過老爺子真的只會同俄使可愛地炫耀自己于天朝上國那點欺上瞞下的生存之道么,并不然,這也是一個遇刺之時穩(wěn)如泰山的外交大家,頂著滿面鮮血并以此為條件為馬關(guān)條約挽回一絲屈辱的籌碼,你還能說他只是一個茍且無為的老人嗎?或許他是一個嘬煙袋鍋子除了嘴哪兒也不用動的上官,但他也是努力,至少試圖洋務(wù)的非木魚疙瘩。
他面對的是一個從軟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無法和周遭對話的中華。頂頭上司是個不無才華、御下有方,但同時悍辣固執(zhí),拒絕與世界交流的老潑皮。所以他很難用正常的方式來促進一切。只好用盡各類方式,委婉、迂回、偶爾不免卑鄙、甚至為虎作倀地,推進著宏圖大業(yè)。一點點試圖讓中華納入與世界其他國家對話的軌道上。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一個同受伊藤博文賞識欽佩的清國重臣,在這樣特殊的時代,也知道為奴盡職,如是而已。
鄧小平曾說過:“中國不是清政府,我更不是李鴻章。”但這位總設(shè)計師領(lǐng)導(dǎo)下的改革開放,或多或少具有李鴻章洋務(wù)運動的影子。從李鴻章到鄧小平,在失敗經(jīng)驗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歷史留給了我們太多借鑒與反思。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七
最近重讀了梁啟超先生之《李鴻章傳》,作者仿照西方人物傳記題材,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不學無術(shù),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這本傳記對于我們后來人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史、了解那個時代,近距離感知歷史人物頗有益處,傳記的獨特視角也有助于我們逐步接近歷史的真相。
進入21世紀,社會更加多元化,歷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臉譜化,逐步變得有血有肉,枝葉繁茂起來。不知從何時起,由史學界到文藝界,不知不覺間掀起了歷史人物的“翻案風”。一部電視大戲《走向共和》,讓人們對李鴻章等歷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認識,雖然電視劇不代表正史,文藝創(chuàng)作的精彩不能替代歷史之事實,但畢竟在眾人的心頭蕩起了一絲絲漣漪,人們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這一波浪潮持續(xù)至今,影響頗為深遠,加上如今不少的戲說歷史、架空歷史等等文藝作品的影響,還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的錯誤引領(lǐng),當代人特別是青少年如果沒有嚴肅閱讀、深度閱讀、廣泛閱讀的習慣,要想觸摸一點歷史的真相,也是難!
梁任公是清末民初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以他的視角觀李鴻章行事,評李鴻章才識,定李鴻章功過,自然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梁任公也有梁任公的局限,他的認知自然也受限于他所處的時代,不必奢求亦不必苛求那所謂的“上帝視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讀書求學如此,做人行事亦如此,欲跳出此“山”的局限,還得博覽群書、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高度吧!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八
讀此書前,我只知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創(chuàng)辦洋務(wù)運動,建立北洋水師。另者,其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致被國人痛斥為“賣國賊”。但讀此書后,我對李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晚清風雨飄搖的境況有了初步的認識。對于梁啟超先生所說的“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我深以為是。
李鴻章,出生于1823年,距離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還有2019年,距離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還有30年。而他卒于192019年,距離中日甲午這戰(zhàn)爭已有6年,距離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也已有1年。李的一生,不算長,卻見證了大清王朝的窮途末路,見證了中華泱泱大國飽受前所未有的欺凌;不算短,卻經(jīng)歷了政治風波中的大起大落,經(jīng)歷了至高的榮譽和至極的唾罵。
李是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謚文忠。李氏其時是合肥東縣東鄉(xiāng)名門望族,其父李文安和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是同榜進士。也因此,李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和所有讀書人一樣,李也希望將來金榜題名,實現(xiàn)凌云之志,開府建制,光宗耀祖。事實也確如此,李二十多歲便高中,躋身翰林,并寫下“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這般雄渾的詩句。而李少懷奇志,才華出眾于此亦可見一斑。
盡管一舉高中,李的仕途并未如想象中的一帆風順,他只是數(shù)不清的翰林中的一個而已。但隨著道光帝的逝去,咸豐帝的年幼,晚清社會矛盾的加劇,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亂世出英雄,自古使然。李鴻章就是亂世所造就的英雄,這是他的運氣,也是他一生悲劇的源頭。因為他只是時勢造的英雄,而非造時勢的英雄。而后李師從曾國藩,居幕僚之位,雖然有點屈才,但這段時間讓他學到了不少東西,尤其在對如何做官這方面長生了極大影響。再至李奉命組建淮軍,費盡心血,招募并訓練出一支屬于自己的軍隊,李這時才真稱得上有一展抱負的籌碼?;窜娺M入上海時,竟被嘲笑為乞丐軍,而李絲毫不氣惱。因為他自信淮軍的戰(zhàn)斗力會讓人們驚嘆。果不其然,李帶著他的淮軍勇敢地抗擊太平軍,接著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又打敗了連他的老師曾國藩都打不敗的捻軍。循著人生軌跡,李不斷加官進爵,一步步走向權(quán)力的巔峰。
李的一生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佩三眼花翎,西方報端喻其為東方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各國已爭長短之人,這是李的獨到和令人敬佩之處。李的一生,訪問過西方列國,也意識到中西方國力之懸殊,武器之強弱,所以他至始至終都煞費苦心地經(jīng)營著洋務(wù)運動。他最引以為傲也最倚重的是他的北洋海軍,為創(chuàng)建北洋海軍,李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至甲午中日戰(zhàn)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不可謂不對日軍痛心疾首。但是若說北洋海軍一點作用也沒起到,那卻是大大的錯了。它起碼對日產(chǎn)生了威懾作用,為清政府迎來了幾十年海域的安寧。而訓練數(shù)十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之責究竟在誰,我以為李必須承擔部分責任。要不是他堅持認為不可戰(zhàn),想通過外交手段停止戰(zhàn)爭以致耽誤戰(zhàn)機,北洋海軍不會那么快潰敗。此外,清政府之責任當不可推卸,試想,以李一人之北洋海軍如何能勝日本傾全國之力發(fā)動的蓄謀已久的戰(zhàn)爭。李一生的悲劇也始于此。他被迫派去和談,簽訂馬關(guān)條約。本已痛不欲生的老人更身背賣國的惡名,這是一種多么不堪的境地。書中所錄的“趕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但話說回來,李秉著“笑罵由他,好官自為”的宗旨,倒也不那么心如死灰。這充分證明了曾國藩說他一心做官的正確性。
李的一生,經(jīng)歷了太多,他似乎是做了一輩子的裱糊匠,終究還是沒能修補好清王朝這搖搖欲墜的破樓房。但是他似乎盡力了,身處末世,做一落日孤臣何其難也?!袄卫诬囻R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閑看”,這是李的絕筆詩,其中,飽含著他對清朝的忠心,對國土淪喪的傷懷,對國民歷盡苦難的不忍,對自己即將西去再也不能效勞的無奈,還有,對祖國未來的擔憂。我覺得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也就這樣被定格于歷史之中。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十九
剛看完《無聲告白》這本書的時候,并沒有什么確切的感受。只是覺得,對于人物的人格和內(nèi)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準確。
然后就沒有什么想說的了。
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來才覺得,其實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最普通的女性的命運。故事的悲劇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試圖與命運抗爭,可是卻一次又一次被命運拉回來,以愛的名義,以婚姻,家庭,責任的名義。真的,就像碰觸毒品一樣,對有些女性來說,婚姻和家庭這種東西一旦碰觸,就無法回頭。
我總是說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為孩子就像一根線,一旦出生就種植在了你的腦海里,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牽絆住你。當然,這種牽絆有可能是極其幸福的,比如我認識的兩個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就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并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么她們的人生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悲劇。
而《無聲告白》中的女主角瑪麗琳,她一生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屑于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當成理想。她想要成為一名醫(y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yè)女性。但當她在大三那年的課堂上與作為教師的華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墜入愛河的女性一樣開始了戀愛,并懷了孕結(jié)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業(yè)和夢想。
對于我的朋友那樣的女性來說,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溫馨開啟。但是對于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她很難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終于有一天,她試圖逃離,她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報名了社區(qū)大學想繼續(xù)完成她的學業(yè)。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fā)現(xiàn)自己又懷孕了。
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于她的人生軌跡。而在瑪麗琳看來,自己是被命運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設(shè)計好的人生。而對此一切,瑪麗琳的丈夫似乎一無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愛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著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因為是華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成為最普通的一個美國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與眾不同。兩個人從內(nèi)心深處對生活就有著截然不同的期待,命運卻讓這兩個人相愛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歸家庭的瑪麗琳,內(nèi)心并沒有真正妥協(xié)。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并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yī)生。莉迪亞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著母親,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而投河自盡。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仿佛身處一個皆然不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說不出來的痛苦,每個人都無處宣泄。長子內(nèi)斯用拼命讀書考上大學來擺脫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兒漢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她在家中就像一個隱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終于在女兒自殺后爆發(fā),與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個人看起來都極其無辜,詹姆斯無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亞更是無辜,她只是為了討好母親,卻被母親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內(nèi)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內(nèi)斯要去讀大學開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亞絕望無助,最終選擇了了斷自己。
而瑪麗琳,一切都只源于瑪麗琳的夢想和生活無法完美統(tǒng)一?,旣惲盏耐纯嘁彩菬o比真實的,她愛著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卻又過著不是她真正想要過的生活,這種分裂的痛苦簡直可以把人逼瘋。
莉迪亞的死換來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終,生活仍然要繼續(xù)?,旣惲諢o法成為醫(yī)生,詹姆斯從狂亂中恢復(fù)了理智重新回歸家庭。小女兒漢娜終于得到了父母的關(guān)注和擁抱,內(nèi)斯如愿去哈佛讀大學。一切似乎都恢復(fù)了平靜,而莉迪亞死了。
莉迪亞本來可以不死的。但是她就這樣死了。
一家人從來沒有把事情拿出來述說或者溝通過。每個人都因為愛著對方,而壓抑著自己。沒有人告白,沒有人反抗,甚至是瑪麗琳自己,被夢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棄家庭,也沒有試圖跟詹姆斯透露心跡。
也許每個人內(nèi)心里都覺得,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只有妥協(xié)于命運或者打破平靜。沒有中間地帶,沒有兩全其美,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那么多的誤解都在寂靜無聲中被莉迪亞的死亡消融。最終完成了一個真正的妥協(xié)。
莉迪亞的死亡,徹底打破了瑪麗琳的夢。她放棄幻想,重新?lián)肀КF(xiàn)實,接受了命運的饋贈。
故事的結(jié)尾,一切柔軟地展開,終于像極了一個溫馨的家庭生活的場景。而這一切,卻是用大女兒的死亡換回來的。然而,還是不能不讓人覺得,一個女人無法自控的人生,是那么悲情。
《無聲告白》的故事設(shè)定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其中有很多是屬于時代的局限性。但是想想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仍然有多少瑪麗琳一樣的女人。女性的命運并沒有因為時代的進步而有著逆襲的反轉(zhuǎn)。除了少部分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人,大多數(shù)女性仍然過著家庭主婦的生活,卻憧憬著另一種人生。人的一生太過于短暫,女人的角色總是很難兩全。既想享受愛情,又想擁抱夢想,既想做一個稱職的母親,又想實現(xiàn)自己的自我價值。女人分身乏術(shù),沒有三頭六臂,只能拼命在其中尋找平衡。而我又見過多少女性做了母親之后就放棄了自己鐘愛的事業(yè),只因為天生的母性讓她們沒有辦法放棄與孩子相伴的時光,于是忍痛割舍了對夢想的追逐。也有多少女性不屈不撓地去追求夢想和事業(yè),最終換來了孩子的怨懟和不健康的家庭關(guān)系。
有的時候,就像瑪麗琳不肯說出來一樣,說出來其實也未必有完美的解決辦法。只能在內(nèi)心和漫長的歲月中彼此對峙,做一個拉鋸戰(zhàn),一個戰(zhàn)勝了另一個。
我想起了為了舞蹈事業(yè)放棄結(jié)婚生子的楊麗萍。她是瑪麗琳的另一面。而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幾個人可以有如此強大的信念和毅力,放棄平常人擁有的生活。而我覺得,不管是選擇為了夢想沖破傳統(tǒng)的束縛,還是為了保全家庭而放棄自我,總有人會做出犧牲,總有人會感覺到受傷。這個世界沒有兩全其美,沒有完美生活和完美的設(shè)定。
不管是楊麗萍還是瑪麗琳,她們的內(nèi)心都會有自己的遺憾和掛念。但是惟愿做到這一生走到最后的時候,我們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書的封面上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p>
我想這句話大概是可以對死去的莉迪亞說的。然而,她的母親瑪麗琳雖然一直與他人的期待抗爭,但也并不算是找到了自己。她只是學會了順從命運。
我愿意對瑪麗琳再說一句。我會告訴她:我們終此一生只是要學會做出選擇,前進或是妥協(xié),并承擔一切。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二十
我讀了《李鴻章傳》頗有感觸,不禁贊嘆梁啟超國學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觀或者壞,而是應(yīng)該站在他當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所處的位置去看待這個人。以前在我對李有粗略認識的時候覺得他實在是賣國—賊一個,然而看了此書之后覺得李的內(nèi)心是愛國的,其愛國主義精神在當時沒幾個人可以超越。雖然也知道李也有過錯,但是李確實是可稱為一代豪杰人物。
一開始李投奔于曾國藩門下,在圍剿”義和團”戰(zhàn)斗中其軍事才能嶄露頭角,用兵謀定后動,料敵如神,還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軍和常勝軍,且其品德氣量也為人所道,故作者評論說:“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為文也,詔會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懷嫉妒于薦主,其德量有過人者焉。名下無虛,非茍焉已耳?!焙髞碛謱懤钆d辦洋務(wù),實乃為了救國圖存而已。他所辦的洋務(wù),主要在軍事和商務(wù)兩方面。然最主要的還是軍事,他創(chuàng)立北洋水師艦隊,成為中國水軍的主力。作者也說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代表中國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就是李“兵事上之聲譽終,而外交上之困難起?!睆拇死畹耐饨簧拈_始,然而這也是他人生的失敗之處。后人多因此事而罵李之賣國,“李鴻章之外交術(shù),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后也。”雖然李之外交確實不夠英明,然而這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要知道“弱國無外交”。試想當時中國之處境,李之舉措實在是迫于無奈,后人也應(yīng)該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閑時代,在朝中沒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義和團”起,李又被重用。實在是說明李在當時中國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觀地把李同許多歷史名人相比較,李也是有長有短,說明作者治學嚴謹,也說明李雖為當時英雄,也有缺點。從中我們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李,看待歷史。
我對于李的評價是功過參半,但是我還是十分佩服他的。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wù)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后的`現(xiàn)實。對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jù)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圖有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當時的中國實在是無藥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這樣吧,當時國民的愚昧麻木,實在是讓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卻安于現(xiàn)狀不愿改變現(xiàn)狀,這實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個想救國的人,然而黑暗的社會終究不能讓他實現(xiàn)心中的抱負。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二十一
不讀歷史,我們很難想象那個曾經(jīng)的中國。
帶有遺憾的敬仰。
讀歷史,從故事開始。李鴻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銀幕,將注定會是一出悲劇。
時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縱有文士之大才,卻難以一人之力抵抗國家分崩離析的命運。身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鴻章先生,背負著沉重的枷鎖,試圖帶著鐐銬跳舞,在既有現(xiàn)狀的束縛下舉步維艱地前行。誰說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負,辦洋務(wù),搞外交,重整軍隊,建設(shè)軍工,他也曾尋尋覓覓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們所說,
"雖然他(李鴻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絕佳的機會,但是他不能從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無數(shù)代的狹隘、頑固、變態(tài)的體制中解放出來。他對西方世界的所見所聞,都沒有絲毫動搖他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沒有改變他在面對其他國家時,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態(tài)。"。
我們"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我們評論李鴻章先生在這內(nèi)憂外患大環(huán)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國制。但換作另一個人,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做得更好。
書本中反射的亮光。
《李鴻章傳》一書選材來自媒體,但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傳播學渣,我始終對媒體傳播的內(nèi)容保持懷疑。媒體反映的事實通常是媒體想要傳播給你的事實(但這種對真實性的懷疑容易讓我們陷入不可知論),作者選取媒體的材料,單憑媒體的評價考量外交和中國官場的博弈,加之身為英國研究員帶著既有立場來評論和展現(xiàn)材料,文章難免帶有對中國的偏見。
作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鴻章傳記,這本書其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的人物傳記作品。文中的許多內(nèi)容都是從當時現(xiàn)有的文章和媒體中選取并附加上從自身立場出發(fā)的一些政見,這里說的自身立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者本人作為一位英國學者,他的研究視角不免帶有大英帝國在當時當?shù)氐膰伊觥S捎谧髡弑救说难芯繂T身份,相信這部對中國近代大臣的'記錄不僅僅是作者本人的一些意見和觀點,對于英國政府對中國的了解和策略的制定都起到了國家智庫的作用。
或許這些材料有失公允,或許這些評論略有偏頗,讀罷心中卻依舊感慨良多。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書的外圍反觀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從中得出一二對個人或國家發(fā)展有用的結(jié)論。
對世界的探求是人類永不枯竭的欲望,當一個國家不遺余力地為民眾普及知識,以媒介為武器強大自己的知識構(gòu)成,當他們在竭盡全力地開眼看世界,這時我們的中國卻在故步自封地閉關(guān)鎖國,我相信,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就是從這些薄若無物的文字中拉開的?!独铠櫿聜鳌分袑χ袊鷼v史及個人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背后反映的對知識和世界的探求精神,在提升國民智識和健全國家文化體系的方面,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有時,我們很難將自己置身于大局勢的視角來判斷優(yōu)劣。即便清楚地知曉大局,可我們卻無力撼動大局。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是局部的改進,依靠一點點小小的力量積蓄,一些些飄渺的意識變革。從變革和細微的捕捉到一絲亮光,這是從書本中折射出的光芒。
李鴻章傳讀后感篇二十二
幾天前,我讀了《詹天佑》這篇文章,頗有感受。
《詹天佑》這篇文章先概括介紹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接著從三方面具體描寫:修筑京張鐵路的歷史背景,修筑的全過程——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shè)計“人”字形線路,以及修筑京張鐵路的歷史意義和人們對詹天佑的懷念,表達了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杰出的創(chuàng)造才能。
在那些帝國主義者輕蔑地笑我們中國人時,“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wù)?!闭蔡煊诱?zhèn)ゴ?他不怕帝國主義者的譏諷,敢站出來接受任務(wù),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單是這一份勇敢與愛國的精神,足以讓我折服,若換成我,早不知道躲到哪里當縮頭烏龜了。
“詹天佑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yīng)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白x到這句話,我深深地震撼了。詹天佑沒有因就我站出來了而驕傲,也沒有借中國人鐵路修不好的理由而做作。而是一絲不茍地嚴格要求自己與工作人員,讓我體會到了他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他親自帶著學生與工人,打著標欄,背著經(jīng)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測繪。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罢蔡煊由頌轭I(lǐng)導(dǎo),沒有因職位高而懶惰,而是身先士卒,任勞任怨,以身作則,我為他的這種精神而感到驕傲。
遇到困難,他常常請教當?shù)氐霓r(nóng)民,為了使中國的工程師有信心,他下定決心要把鐵路修好。從這里,我看出了詹天佑虛心請教,以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為國爭光的堅強決心。
在開鑿隧道時,詹天佑決定選擇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與中部鑿進法的方法,體現(xiàn)了詹天佑的智慧。
因為火車爬不上青龍橋的陡坡,設(shè)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我體會到了詹天佑杰出的創(chuàng)造才能。
在生活中,我們也該有詹天佑身上那種一絲不茍,任勞任怨,身先士卒的精神以及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感情,和為祖國、為集體爭光的堅強決心。
讀了《詹天佑》這篇文章,我已經(jīng)被詹天佑身上那種優(yōu)秀品質(zhì)所折服。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汲取他的優(yōu)點,是自己更加完美。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21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