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新計劃日記(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1 08:10:49
新學期新計劃日記(4篇)
時間:2023-03-21 08:10:49     小編:儲心悅Y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請一起努力,寫一份計劃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計劃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計劃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學期新計劃日記篇一

第一:上課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這五到。

第二:上課不吃零食,不東張西望,左顧右盼,不開小差,課前認真預習。

第三:上課前,準備好上課的書本,迎接上課,上課時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認真思考,盡量多舉手發(fā)言。不講閑話,就算別人主動來跟我講話,也不能理會,不做小動作。

第四:認真完成老師、家長布置給我的每一個作業(yè)和任務。并且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和爸爸媽媽的乖乖女。

第五:不打人,不罵人,禮貌用語,友好地對待他人,成為每一個人的朋友,如果有人問我問題,一定耐心講解。發(fā)現(xiàn)校園中,有果皮、紙屑,一定撿起放入垃圾桶里。每次值日都認真打掃,不放過每個角落,維護班集體榮譽。

第六:聽老師家長及校領導的話,升旗時要站好隊,不交頭接耳,不亂丟東西,要品德好。

我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六點“德、智、體、美、勞”這五科一定會非常好。同學們讓我們?yōu)樽约捍舐曊f“加油”吧!我相信,我們以后的成績會更加優(yōu)異,也為這六年的小學生活畫一個圓滿的句號吧!

新學期新計劃日記篇二

一個愉快的暑假過去了,又盼來了一個新的學期。

一、做好預習。預習是學好各科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預習應做到:

1、粗讀教材,找出這節(jié)與哪些舊知識有聯(lián)系,并復習這些知識;2、列寫出這節(jié)的內容提要;

3、找出這節(jié)的重點與難點;

4、找出課堂上應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聽課。學習每門功課,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聽課,一些知識取決于聽課,分析。

三、做課堂筆記。筆記每節(jié)課都要做,而且要簡單明了。

二、做作業(yè)。做作業(yè)之前,對當天學習的'知識進行整理還要認真審題,弄清楚要求認真仔細做題做完后還要認真檢查。

五、課后復習計劃復習課本、筆記和教輔資料一起運用可以提高復習質量。

這就是我的新學期目標,我會爭取朝著這幾個方向繼續(xù)努力的。

在這個新的學期里一定要做個榜樣。

新學期新計劃日記篇三

今天,媽媽把我訓斥了一番,她說這個學期對我太放松,所以期末沒考好,寒假表現(xiàn)也不好,還說我越來越退步了等。

媽媽說得的確沒錯,我太放松了,明天就要開學了,但我一點也沒準備好。整個寒假,我只想著有空了就玩電腦,連寫作業(yè)的時候都想著電腦。在期中考試后,我還驕傲地說:“我考這么好,都是老媽沒管我!”可是,我太驕傲了,期末考試就沒考好。當時知道分數(shù)時,我心里還想:我不應該考這么差呀。覺得很羞愧。后來就不以為然了。

寒假里,我整天想著玩了,今天我估算了一下,我每天玩電腦的時間有好幾個小時,而學習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要開學了,我必須改正缺點,因此,我制定了一個新學期計劃表,告訴自己下學期該怎么做。計劃如下:

1、星期一至星期五不能玩電腦,星期五想玩必須是作業(yè)寫完后;

2、每天中午聽讀大山外語,晚上聽讀學校的英語;

3、每天走路上學、放學,每天四趟(除天氣不好外);

4、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不能拖到明天;

5、能在學校完成作業(yè)就完成。

我一定按照這張表去做,爭取做個自覺的孩子。

新學期新計劃日記篇四

一個人的生命紀錄是被不斷更新的。也就是說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有許多次開始和結束。每年是一個新的開始,面對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注定要用新的面貌來適應它。

我也迎來了我新的開始,因為新學期即將開始。

我必須調整好精神狀態(tài),絕不能用假期的散漫習慣對待學習,要積極調動學習的熱情,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要珍惜時間,集中精力搞好學習。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勤奮,因此我要上好每一節(jié)課,積極思維,大膽發(fā)言,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當天的學習任務當天完成,決不拖到明天,只有這樣才能成功。

關注新聞,關注國家大事,這樣才能了解更多知識。

其次,每周做周小結,把一周學習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

新學期開始了,生命紀錄再度更新。一切已成過往,何必再去記掛呢?它們只不過是舊檔案而已。在新學期伊始,以一個全新的面貌來面對即將開始的一切,不留遺憾,向舊紀錄挑戰(zhàn)是我們應該做,也是將要做的。來吧,讓我們一起展現(xiàn)一個新的自我!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2281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