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園長工作計劃(優(yōu)質(zhì)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1-12-25 00:19:57
幼兒園園長工作計劃(優(yōu)質(zhì)12篇)
時間:2021-12-25 00:19:57     小編:LCQ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800個字,《我們是第一書記》這是國內(nèi)新聞界第一部嘗試整合新聞素材,依托電影創(chuàng)作大熒幕作品。下面就是學分網(wǎng)小編整理的相關內(nèi)容,快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800個字(一)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自3日起在全國上映以來激發(fā)廣大干部群眾闊步新征程的昂揚斗志。影片用一個個真實故事生動刻畫第一書記們扎根扶貧一線,用熱血揮灑青春、用行動詮釋奉獻的動人事跡,勾勒出一幅有關青春、奉獻、責任、勇氣的時代畫卷。

“在熱火朝天的脫貧戰(zhàn)場上,第一書記們把青春熱血和智慧力量傾注在祖國大地的村落上。”貴州省興義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范春明,用“震撼人心、觸動靈魂、激發(fā)斗志”形容看完影片后的感受。

影片中,貴州省望謨縣樂旺鎮(zhèn)坡頭村第一書記劉恭利的堅毅眼神令范春明無比動容:“她的眼神透露著‘必須行’的堅定、‘必須干’的果敢、‘必須成’的信心。”在范春明看來,影片正是通過對劉恭利這樣的第一書記進行精心刻畫,喚起無數(shù)基層一線干部群眾的情感共鳴,也激發(fā)了他們投身鄉(xiāng)村振興、昂首闊步新征程的豪邁斗志。

35歲的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工部附中學生科科長頡順虎,曾擔任第一書記,看完電影感慨萬千。

“影片中第一書記們的工作能力、樸實作風、奉獻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觀影時我總是不自覺地對比,如果我是他們該怎么辦?我該從何處著手帶動百姓增收致富?”頡順虎表示,“我要向這些第一書記們致敬,致敬他們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勇氣和魄力。”

平凡之處見證偉大。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許多基層干部都有過和影片人物類似的經(jīng)歷。他們因為奮斗過、努力過,在觀看影片后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觸。

身處青藏高原,中共西藏自治區(qū)委員會黨校駐西藏那曲市央慶布吉卡村工作隊隊長王煦樟,對影片講述日喀則市定日縣尼轄鄉(xiāng)宗措村的故事感同身受:“和農(nóng)牧區(qū)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聽民意、解民憂、幫民富,讓黨和政府的政策在基層落實好,幫助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不變的目標和心愿。”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成都動車段黨委副書記代林均,曾擔任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煙囪村第一書記。“影片的一幕幕,讓我回憶起擔任第一書記時的點點滴滴。我要把這些回憶化為前進的動力,立足本職崗位,繼續(xù)披荊斬棘,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代林均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許多青年觀眾也從《我們是第一書記》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用一部電影專門講述第一書記的故事,在當前的電影院線并不多見,但很有必要。”來自安徽省合肥市的25歲觀眾陳晨在看完影片后,為第一書記的故事所感動。

“影片讓我深刻體會到第一書記們艱辛的付出、執(zhí)著的堅守和攻堅克難的勇毅。”陳晨說,“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我將以他們?yōu)榘駱?,用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奮勇拼搏,在最美好的年華寫下洋溢青春活力的篇章。”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800個字(二)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正在熱映中,該片是國內(nèi)新聞領域首次嘗試以新聞素材依托電影方式進行融合創(chuàng)作的大銀幕作品,以“第一書記”為引,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們的“情感記事簿”,是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的精神豐碑,是向所有參與脫貧攻堅的“戰(zhàn)士”致敬。

有這樣一群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20_年_月_日,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現(xiàn)行標準下9899萬農(nóng)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千年夢想,一朝夢圓。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勝戰(zhàn)背后,是數(shù)以百萬計的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們的日夜奔赴,他們暫別年幼的兒女、摯愛的伴侶、年邁的父母,懷抱著改變貧困群眾命運的滿腔豪情,走進祖國各地的深溝巨壑,向貧困發(fā)起沖鋒。其中,超過1800多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

他們是因山洪不幸遇難的廣西百坭村原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因病去世的廣東鎮(zhèn)武村原駐村第一書記馮永成、因工作觸電犧牲的貴州大坪村原駐村第一書記文偉紅、因過度勞累突發(fā)心梗去世的湖南薛家村名譽村長王新法、因工殉職的湖南陽坪村原駐村第一書記龍俊,是因車禍不幸遇難的王秋婷、因排查災情觸電犧牲的曾翙翔、因突發(fā)心臟病去世的王新杰、因腦出血倒在扶貧一線的曾紅梅……無法一一列舉。

他們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承諾,生動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使命。他們倒在了扶貧的路上,卻永遠活在人民群眾心里。預告片中,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誓言,一個個攻堅克難的決心,一幕幕催人淚下的場景,盡顯第一書記的責任與擔當。

今天,我們回望這場可歌可泣的偉大征程,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奉獻犧牲。

有這樣一種精神,值得我們代代傳承

偉大的脫貧攻堅斗爭,鍛造出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上下同心、盡銳出戰(zhàn)、精準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第一書記正是這種精神的締造者、實踐者。

“我一輩子都是一個人在干活”“我希望有盞燈”“恨是恨這個地方,但是無法走出去嘛”……預告中,一張張無助的臉龐,一句句無奈的心聲,讓觀眾深切地感受到,貧困就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壓在了這些村民的身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為了讓貧困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第一書記們跨越高峰、穿越山河,來到了這些村民的身邊。

“你們放心,咱們一定是管到底干到底”、“我們一定要和貧窮打一場硬仗”。他們把村民當成自己的家人,把自己當成村里孩子的父母;為被群山包圍的山村修公路、通水飲,為這里的人打開通往大山外的路;用血肉之軀撐起村民的希望,用雙手守住豐收的希望;在海報4300米的雪域高原養(yǎng)羊,為這里的牧民尋找到了脫貧之路……他們一步一步走,一句一句問,一條一條記,一件一件做,千方百計、傾盡全力,真正做到了不負人民。

他們卻有愧于家人。村里的每一個老鄉(xiāng)都認識胡小明書記,但是病床上的母親不認得他了;將“家”搬進大山里的劉恭利書記,母親骨折只在門口看了一眼就匆匆離去;30歲人生戛然而止的黃文秀,留給家人永遠的思念……預告片中的這些片段,讓我們看到了第一書記們舍小家為大家的感人經(jīng)歷、崇高品格。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第一書記的奉獻和犧牲,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通過大銀幕真實再現(xiàn)了這群“為你而來”、為時代而來的共產(chǎn)黨員的偉大和不凡,為下一代留下了可供追尋和回望的腳步與精神。

這一次,就換我們“為他們而來”。讓我們一起去電影院,重溫那些熱血與青春,體會那份真實與感動。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問我們美好生活從何而來,這部電影就是很好的回答。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800個字(三)

8年間,中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這一“奇跡”背后,是300多萬名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數(shù)百萬名基層工作者日夜奮戰(zhàn),1800多人犧牲在脫貧一線。17日,由_出品,任杰導演的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來漢路演,該片聚焦全國各地扶貧駐村第一書記,講述他們在扶貧攻堅一線默默奉獻的動人故事。

扶貧事業(yè)中的動人瞬間

“什么樣的青春才算無悔?什么樣的諾言可以生命赴約?什么樣的奮斗值得一生奉獻?”這是《我們是第一書記》想要解答的問題。

電影中,西藏定日縣宗措村第一書記旺青羅布帶領村民養(yǎng)殖珠峰綿羊,帶動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雖千里猶無悔”令人感佩;四川布拖縣博作村原第一書記胡小明篤信“少年強則國強”,在當?shù)亟逃聵I(yè)中堅持“一個都不能少”,因為他認為自己在“做最有意義的事”;貴州望謨縣坡頭村第一書記劉恭利帶領貧困群眾搬出大山,被譽為“敢啃‘硬骨頭’的駐村書記”,但面對鏡頭她只淡然道,“他們過得好了,我發(fā)自內(nèi)心高興。”

一位位樸實的書記們,一項項扎實的脫貧舉措,一句句觸動心靈的金句語錄——《我們是第一書記》帶觀眾看到了扶貧攻堅事業(yè)里無數(shù)個動人瞬間。

據(jù)制片人魏驊介紹,“第一書記”原本是新華社主導的一個新聞選題,因為采集到的素材讓整個團隊都非常震撼,便對其進行了影像化包裝,以新聞紀錄電影的形式走進電影院,讓更多的觀眾記住這些一心為民的書記們。極目新聞記者觀影過程中看到,不少觀眾被第一書記們的事跡打動落淚,而當片尾字幕顯示片中幾位第一書記已經(jīng)不幸離世時,全場觀眾都陷入靜默。

第一書記們的經(jīng)歷,比想象中更感人

在《我們是第一書記》里,觀眾看到了許多真實、生動的脫貧事跡。胡小明和羅洪這兩任第一書記接力為大涼山的孩子們解決受教育問題,駐扎在黑龍江的第一書記王路在臺風后帶領村民們搶收糧食,第一書記旺青羅布則在平均海拔4400米的喜馬拉雅山北麓帶領村民們養(yǎng)羊脫貧。來自武漢傳媒學院的一位大學生說道:“在此之前,我無法想象祖國還有如此貧苦、困難的地方,更無法想象脫貧是這樣一點一滴、艱難實現(xiàn)的。”

“最開始,我也以為第一書記就是村官。”制片人魏驊說道,“真正接觸了第一書記,才發(fā)現(xiàn)‘第一’二字的意義特別深厚,東家的豬跑了、西家的房漏了,都是他們?nèi)ソ鉀Q。就像片中第一書記劉恭利告訴小朋友們的一句口頭禪:‘有事找誰?第一書記。’”

武漢路演活動中,劇組為觀眾們帶來了一些特別的雞蛋。而在電影里,這些雞蛋的故事幾度令觀眾落淚。在完成任務離開博作村后,所有人都反對第一書記胡小明再次回到村中,不是因為他工作失職,而是他太認真負責,而他的母親已罹患了阿爾茲海默癥,“母親不認識兒子,但村里的所有老太太都知道胡書記”。最終讓胡小明決定重返脫貧戰(zhàn)場的是這樣一個畫面:“扶貧初期,村中辦起養(yǎng)雞場,多出來的雞蛋煮給孩子們吃,誰知孩子們第一次吃雞蛋時,竟不知道要剝殼。”

魏驊說道:“很多人以為當?shù)谝粫浭菫榱怂⒙臍v,但去到村里的第二天你就會明白,當什么官不重要,老百姓的訴求、需要才最重要。每天太陽下山之后,滿是煙火氣的鄉(xiāng)村是第一書記們的戰(zhàn)場。如何讓村民們脫貧、過上好日子,是第一書記們的使命。”

不煽情不擺拍,攝影師坐在輪椅上拍下真實畫面

《我們是第一書記》劇組最初搜集了1000多位第一書記的感人事跡,經(jīng)過艱難抉擇,最終選取了十余位擔任影片主角。在魏驊看來,《我們是第一書記》的最大特點就是真實。據(jù)他介紹,為了融入每位第一書記的生活環(huán)境,攝制組前期投入了大量時間和書記、當?shù)鼐用窠涣鳎驗橹挥谐蔀榱怂麄兩磉叺娜?,沉浸到每個村子里以后,攝制組才能拍到最真實的素材,“所以我們這個電影大概拍了3年才完成。”

《我們是第一書記》作為新聞紀錄電影,是國內(nèi)新聞領域首次嘗試以新聞素材依托電影方式進行融合創(chuàng)作的大銀幕作品。劇組自2019年起開始關注第一書記群體,耗時三年進行創(chuàng)作。魏驊透露,創(chuàng)作之初收到了1200多個故事,從中篩選出15個,每個案例耗時三四個月拍攝,最終形成了大銀幕上的4個故事。

“新聞要求快速準確,而電影有很長的工業(yè)流程,對畫面的要求非常高。”在這部電影中,新聞與電影的基因各占50%,“既有新聞觸角發(fā)現(xiàn)到的真實故事,也有電影藝術帶來的視聽沖擊。”

而作為一部紀錄片,真實成為《我們是第一書記》的更高要求。魏驊透露,攝影師們甚至用起了“偷拍”,把攝影機的紅色指示燈遮擋起來,或是干脆把機器藏起來。因為擔心采訪對象講述不清晰,劇組曾擺拍了部分鏡頭,但為了真實呈現(xiàn),這些擺拍鏡頭全部被舍棄,“最終大家看到的畫面里,99.9%都是真實拍攝”。

在影片的末尾,“七一勛章”獲得者黃文秀等犧牲在脫貧一線的基層工作者出現(xiàn)在鏡頭中,觀眾為之淚流不止。但在影片的其他部分,第一書記們在逆境中也不間斷的笑容更令人敬佩。魏驊說道:“在拍攝過程中,我們的想法非常一致,不要過多的包裝,不要賣慘,不要刻意煽情,只要平實、樸素地把故事講出來,讓大家有所思考就夠了。”

第一書記們奮戰(zhàn)的地方,很多都位于崇山峻嶺、山野鄉(xiāng)村中,劇組也隨之走遍大江南北。在拍攝過程中,三位攝影師都曾身受重傷。“一次拍攝中突發(fā)山體滑坡,攝制組的車被沖走,攝影師鼻梁骨、膝蓋都骨折了。但他不愿意撤回來,也不愿意在當?shù)匦菹?,第二天就開始繼續(xù)拍攝,他說坐在輪椅上拍攝,鏡頭更穩(wěn)。”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800個字(四)

正在上映的《我們是第一書記》是國內(nèi)新聞領域首次嘗試以新聞素材依托電影方式進行融合創(chuàng)作的大銀幕作品,以“第一書記”為引,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們的“情感記事簿”,是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的精神豐碑,是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尋和回望的腳步與精神。

《我們是第一書記》由_出品,任杰導演,入選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扶持項目。

談到創(chuàng)作這部電影的初衷,出品人兼制片人兼發(fā)行人張苗:“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我認為有責任用電影這個我們擅長的表達方式,把這個時代的溫度和感動記錄下來。感謝中宣部國家電影局、中宣部新聞局和新華社,在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下,新聞人和電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嘗試。”

《我們是第一書記》耗時三年拍攝,拍攝團隊深入多個貧困地區(qū),真實再現(xiàn)了脫貧攻堅背后第一書記們的動人事跡。該片制片人魏驊說,他在海南當過六年記者,采訪過很多扶貧干部和第一書記。“有的人質(zhì)疑第一書記,說他們就是去貼標簽、爭榮譽的,可是當你跟他們同吃同住的第一個晚上,你就明白了。因為當萬家燈火亮起,第一書記都是駐村的,家人不在這里,他們只有一個人、一盞燈,繼續(xù)工作。”他說,過去他的工作只需要把有關脫貧攻堅的信息流推送到大家手機就完成了,但當新聞與電影工業(yè)相結(jié)合時,觀眾可以在電影里看到手機上看不到的更豐滿的細節(jié)、更感人的故事。

有觀眾表示在觀看電影時,會有一種“沉浸式”的感覺。魏驊解釋,因為拍攝經(jīng)歷了三年時間,第一書記們和攝制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書記的鏡頭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在被拍,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把最真實的故事帶給大家”。

電影中,西藏定日縣宗措村原第一書記旺青羅布帶領村民養(yǎng)殖珠峰綿羊,帶動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雖千里猶無悔”令人感佩;四川布拖縣博作村原第一書記胡小明篤信“少年強則國強”,在當?shù)亟逃聵I(yè)中堅持“一個都不能少”,他堅信自己在“做最有意義的事”;貴州望謨縣坡頭村原第一書記劉恭利被譽為“敢啃‘硬骨頭’的駐村書記”,他帶領貧困群眾搬出大山……山高路遠,總有人為你而來。電影讓觀眾看到這群年輕共產(chǎn)黨員有召必應、使命必達的偉大和不凡。片尾,那些在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犧牲的第一書記的照片一張張閃現(xiàn),他們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奉獻詮釋時代擔當,用真實的力量感動無數(shù)被他們守護的人。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區(qū)尼轄鄉(xiāng)宗措村第一書記旺青羅布日前還來到了影片的首映現(xiàn)場。被問看到電影中自己的感受,旺青坦言,“從來沒想過自己職責所在的事情會被搬上大銀幕,一開始答應拍攝其實只是為了能幫村子中的羊宣傳宣傳。”談到“奉獻”這件事,他說:“比我優(yōu)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趁著年富力強,還能為家鄉(xiāng)和人民做貢獻的時候,盡自己的一份力。”

談到自己心中好電影的標準,導演任杰說:“除了感動之外,一部好電影還需要能帶給人愛和力量,希望《我們是第一書記》就是這樣一部好作品。”他感慨,三年時間不僅僅只是拍攝過程,也是所有攝制組成員一起伴隨第一書記們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一起成長的過程。記錄脫貧攻堅的新聞和電影,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段歷史。這段光榮的歷史,是屬于第一書記們的,更屬于為脫貧攻堅戰(zhàn)斗、為鄉(xiāng)村振興事業(yè)奮斗的每一個人。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800個字(五)

“文藝是時代的鏡子,是歷史的回響。”偉大時代的“主旋律”,都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我和我的時代”同頻共振的互動,“我和我的祖國”血肉相連的信任,這份在全社會涌動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基礎,也是中國發(fā)展的根基。

近日,新聞紀錄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開啟全國公映。沒有炫酷的特效,沒有花哨的包裝,沒有所謂流量明星參演,但這部全程聚焦“第一書記”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卻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真摯真切的情感,吸引了眾多“自來水”,被譽為“年度最催淚電影”。

《我們是第一書記》為什么火,一位觀眾的留言很有代表性:“這里面的故事令我感同身受,和我平時看到的一樣,特別真實。”事實上,正是這份深度親歷感,讓脫貧攻堅主題作品頻頻成為爆款。講述西海固移民搬遷故事的《山海情》,以個體的成長和經(jīng)歷再現(xiàn)“干沙灘”如何變身“金沙灘”;著眼村支書帶領碗米溪村摘帽的《江山如此多嬌》,以細膩筆觸描繪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脫貧的曲折不易;聚焦青年共產(chǎn)黨員響應國家號召“走基層”的《最美的鄉(xiāng)村》,以心路歷程刻畫主人公從抵觸落后農(nóng)村到積極投身改變的復雜情感……拍攝風格各具特色,結(jié)構情節(jié)各有千秋,但求真求實卻是它們的共同底色。大家身邊的真實故事、鮮活人物、現(xiàn)實問題,讓觀眾們對這些影視作品產(chǎn)生強烈共情。

“文藝是時代的鏡子,是歷史的回響。”面對貧困這個人類社會的頑疾,幾十年間,中國人披荊斬棘、櫛風沐雨,不僅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書寫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鍛造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也為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饒的素材。而那些山川換顏、百姓致富的故事背后,又有太多俯身一線、不計回報的奮斗身影。為讓大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堅守村小數(shù)十年;為幫靠天吃飯的村民掌握一技之長,技術專家鉆菇棚、掏腰包、挨拳頭;為促村民加入養(yǎng)殖合作社,駐村書記行萬里路、進萬戶家……舍小家、顧大家,肯奉獻、敢擔當,正是一個個這樣的“人”,選擇了一條叫做“沒有退路”的路,才成就了中國式扶貧的壯麗傳奇。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見證了無數(shù)人的奮起和改變,浸透著無數(shù)人的心血和汗水,也自然成就了一部“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偉大作品。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事實說明,偉大時代的“主旋律”,都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新中國的成長史,本身就是一座座“干”字豐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成就是這樣干出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就是在這樣的實干中呈現(xiàn)出歷史性新面貌。“國家需要什么就奉獻什么,哪里需要自己就去到哪里”,如果說,一代代共和國的脊梁們以自己對“大我”與“小我”的抉擇,引領國家前行的腳步,書寫了這個日新月異的偉大時代,那么他們的奮斗,則早已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最深厚的精神滋養(yǎng)。有什么樣的時代就有什么樣的奮斗者,有什么樣的奮斗者就有什么樣的文藝作品,這份內(nèi)在的價值關聯(lián),正是“主旋律”作品紛紛成為爆款的動因所在。

這些年,“主旋律”作品漸成頂流,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現(xiàn)象級的文化景觀,這固然有作品本身硬核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切身經(jīng)歷讓大家對“那年、那事、那人”有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說白了,真正的“爆款”建立在人民心里。脫貧路上的“一個都不能少”,災難當前的使命擔當,面向世界的開放包容,樁樁件件清晰可感,也豐富著國人對家國的體認。作為親歷者、見證者,中國人對自己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也對主流價值和家國大事有了更多了解的熱忱。“我和我的時代”同頻共振的互動,“我和我的祖國”血肉相連的信任,這份在全社會涌動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基礎,也是中國發(fā)展的根基。

在觀影團現(xiàn)場,有人問之前主要操刀商業(yè)影片的制片人,為什么會擔任《我們是第一書記》這樣一部電影的制片人?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問了現(xiàn)場剛剛看完影片的觀眾一個問題,中國應不應該有像《我們是第一書記》這樣的電影?答案毋庸置疑。

中國的事得中國人自己干,中國故事更得中國人自己講。腳下的熱土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些都是文藝作品取之不盡的題材富礦,也開啟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激揚精神、感召奮斗,期待更多優(yōu)秀作品不負時代,講述更精彩的中國故事。

以上就是學分網(wǎng)小編整理的全部關于“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800個字”的內(nèi)容,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還有更多有關電影的觀后感素材請持續(xù)關注我們學分網(wǎng)。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800個字】相關推薦文章:

電影八佰觀后感800字左右 電影八佰觀后感

電影第十一回觀后感 第十一回電影觀后感作文

電影《董存瑞》觀后感

情書電影觀后感 情書電影觀后感精選三篇

電影《長征》觀后感600字 黨員電影《長征》觀后感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147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