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三化學教學設計匯總(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5 16:07:50
2023年初三化學教學設計匯總(5篇)
時間:2023-04-05 16:07:50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②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從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guī)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本課題安排在學生學習定性認識化學反應之后,是對化學反應的后續(xù)學習,又是化學方程式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在書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教學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學設計思路

(一)課前準備

1、在課前就進行實驗分組,將實驗能力強和實驗能力弱的同學混合搭配,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

2、布置每個實驗小組先對學案中的四個實驗方案進行探討,對實驗內容和如何進行實驗操作有個大致了解。

(二)教法選擇

直觀性教學、 小組合作式教學 、實驗探究教學法、練習法等。

(三)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學生觀看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激趣 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發(fā)現 學生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動手畫水分子分解圖、

突破難點 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以實驗為主,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體驗,在發(fā)現中學習,引導學生采用“觀察、 實驗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 討論 、分析、練習 、小結反思”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的科學實驗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組織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第1步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激趣)

[課時引入]演示實驗1、火柴燃燒2、酒精燃燒

[設問] 火柴燃燒后留下灰燼而酒精燃燒后什么也沒留下,難道物質從世界上消失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有沒有變化呢?

傾聽學生的見解

(第2步實驗探究、引導發(fā)現)

[實驗探究]演示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的實驗

[引導]1。稱量時天平應注意調平;2。白磷燃燒時,錐形瓶底部應預先裝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燒紅后往錐形瓶中塞時動作要快,塞子要塞緊,不能漏氣。4、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天平的變化。

[歸納]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將天平用于實驗,用定量的實驗法研究_分解與合成中各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質量守恒定律的發(fā)現簡史。

(第3步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提問] 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后其總質量到底是增加?不變?還是減小呢?如果你們按照學案上的四個實驗設計方案中任選其中兩個再進行實驗,所得到的結論又會是怎樣呢?與老師剛才所演示實驗的結論是否相同?

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每一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有個別小組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設問]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著質量不守恒?實驗結果與質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問]請同學們討論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難點)

[設問]為什么物質在發(fā)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讓同學們用圖畫方式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并思考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原子種類、原子數目的變化情況

(第5步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練習] 讓學生做學案中的練習,在學生做完后進行練習講解。

[小結]談談本課題學習后你有什么收獲與啟示?

[教師評價]1、通過本課題,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

2、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guī)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

[布置作業(yè)]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觀察實驗

分組交流、討論,學生代表發(fā)言。

學生的猜想有: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③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觀察、聽講、思考]

[小結]天平最終還是保持平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傾聽。

[實驗與探究]方案一: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方案三: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氣前后質量的測定。

學生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任選兩個進行實驗探究。實驗前,小組內討論學案上的實驗步驟后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并根據所做實驗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實驗后小組內交流討論

[分析與交流]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所得結論,組內分析原因,組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交流]學生思考、討論后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與措施。

[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為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氣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轉是因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反應前并沒稱量二氧化碳的質量。

2、如果設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杜絕反應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天平指針就不會偏轉了。

3、無論是密閉還是敞口系統(tǒng),質量守恒的規(guī)律都客觀存在,也就是說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任何化學反應。

學生欣賞動畫

[學生分析、交流、發(fā)言]

[歸納]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練習] 做學案中的基礎題及提高題

[學生交流]

激發(fā)學生興趣,設疑引入

幫助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識,為后面分組驗證實驗打下基礎。

使學生了解一些化學史,引導學生樹立自己也能夠像化學家一樣學好化學的信心。

讓學生親自動手,象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發(fā)現,從而感覺科學探究的神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激發(fā)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悅。

追求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圍。

利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情境,及時進行分析,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正確操作重要性的認識,發(fā)展和提高學生分析、思辯等多種能力,并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過用圖畫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變化過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量守恒定律,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遇到的問題,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的反思。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升華的過程。

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篇二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

本節(jié)內容屬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jié)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fā),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于“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jié)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fā)生的不少奇妙變化,并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說出分子的三條性質。

2.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F象,學習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提高對奇妙的化學世界的探索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子的性質。

【難點】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chuàng)設法、講授法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yè)。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結合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臺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的興致。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在這里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出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猜想。接著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并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說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2.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間有間隔

接著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于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并解釋原因。之后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系,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3)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干、酒精蒸發(fā)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么性質”引發(fā)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我會采用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并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fā)、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鐘菜就可以變咸,腌蘿卜需要很多天,引發(fā)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jié)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業(yè):預習下一節(jié)內容并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說,水的蒸發(fā)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為下節(jié)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并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抓住要領。

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篇三

常見的酸和堿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常見酸堿指示劑及其變色情況。

(2)了解幾種常見的酸及酸的通性。

(3)認識濃硫酸的腐蝕性。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2)運用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運用比較概括的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yǎng)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運用酸堿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2.濃硫酸的腐蝕性。

3.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1.酸堿指示劑的變色情況。

2.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 白醋、蘋果汁、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試管(若干)、牽牛花、萬壽菊、蝴蝶蘭花、玫瑰、 月季、紫甘藍、硫酸、玻璃棒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你聽說過、接觸過酸和堿嗎?

【交流回答】

接觸過的酸有:碳酸、醋酸、鹽酸、硫酸;堿有:氨水、石灰水、燒堿。

【提出問題】

用什么較簡單的方法區(qū)分酸和堿呢?

【展示交流】

請同學們做教材p50實驗10-1,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并理解教材p51內容,歸納什么叫指示劑?指示劑遇酸和堿溶液變色有什么規(guī)律?

【閱讀回答】

石蕊試液遇酸溶液變紅,遇堿溶液變藍;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變色,遇堿溶液變紅。

【提出問題】

請同學討論白醋、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這4種物質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堿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鹽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氫氧化鈉是堿溶液。

【歸納總結】

檢驗溶液酸堿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幾滴石蕊試液,若溶液呈紅色,則說明該溶液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藍色,則說明該溶液為堿性溶液。

【過渡】

酸堿指示劑的種類很多,不只是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劑隨處可見,同學們可通過后面的活動體驗一下。

【活動與探究1】

請同學們按教材p51“探究”進行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

【展示交流】

實驗完成后請各組同學展示你們的實驗成果。

【提出問題】

通過上述實驗你們有什么新的發(fā)現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劑,如牽?;?、蝴蝶蘭花、玫瑰、紫甘藍。

【過渡】

上面我們學習了酸堿指示劑,并熟悉了幾種酸和堿,下面我們重點探討幾種常見酸的性質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52鹽酸與硫酸的用途,并熟記它們的主要用途。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們完成p53實驗10-3并作好實驗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有強烈腐蝕性(即脫水性),因此使用濃硫酸時要特別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膚和衣服上;其次濃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堿性氣體的干燥劑。

【活動與探究3】

教師先分步演示,要求學生觀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師先演示p53實驗10 -4,第一步:向小燒杯中傾倒20毫升水,再沿燒杯內壁注入10毫升濃硫酸,此時不攪拌;第二步:學生近距離觀看無色液體分為兩層,分析討論原因,第三步,邊攪拌混合液邊讓同學們摸燒杯的外壁。教師再按圖10 -6演示實驗,強調稀釋濃硫酸方法不當時導致的危害。學生作好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溶于水時放出大量的熱,故燒杯外壁發(fā)燙,另外水的密度比濃硫酸小,浮在濃硫酸表面,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會使水立刻沸騰,使硫酸向四周飛濺。若不慎將濃硫酸沾到皮膚或衣服上后的正確處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對于嚴重者應盡快送到醫(yī)院治療。

特別提醒:在濃硫酸稀釋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斷攪拌,切不可將水倒進濃硫酸里。濃硫酸具有腐蝕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脫水性。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酸堿指示劑,熟悉了石蕊試液,酚酞試液在酸堿溶液中的變色規(guī)律,并能利用這一點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另外了解了幾種常見酸的性質與用途。

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篇四

二氧化碳的性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聯(lián)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課堂演示實驗,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通過實驗及實驗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實驗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

聯(lián)系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為主,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而不是教師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然后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為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一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強調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有利于學生理解滅火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近來地球上氣溫正在逐漸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氣溫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方法二:據紙報道,某農村一戶農民挖了一口井,約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時在井下燒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悲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tài)化合物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通過這節(jié)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與前面的物質學習聯(lián)系起來,織成知識網。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完善并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后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到物質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色、味、態(tài)、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jié)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內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學科中已經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建議: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采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采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lián)系實際生活、生產學習二氧化碳。

課程結束指導

引導學生依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復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課外實驗指導

二氧化碳性質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干冰來制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干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并為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篇五

生活中常見的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判斷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fā)生。

(2)歸納鹽的相似化學性質。

(3)根據不同標準將物質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會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

(2)會觀察實驗現象,并能通過討論、歸納整理實驗現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化學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2)進一步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而學習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1. 鹽的相似化學性質。

2. 物質的分類。

【教學難點】

鹽的化學性質。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碳酸鈉、碳酸氫鈉、試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帶橡皮塞的導管、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生活中幾種常見的鹽及c032-(或hc03-)離子的檢驗,這節(jié)課我們來繼續(xù)學習鹽的相關知識。

【活動與探究1】

請同學們按教材p75“探究”要求進行活動。

1. 歸納出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斷表中物質能否發(fā)生復分解反應。

【歸納總結】

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堿有五種: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

2. 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都溶于水。

3.鹽酸鹽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鹽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鹽大多數不溶于水。

【提出問題】

上一單元我們學習酸堿的化學性質時,發(fā)現并歸納出了酸、堿的通性,那么鹽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呢?

【交流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并交流鹽有哪些化學性質。

【歸納總結】

師生互動,歸納鹽的化學性質

1. 鹽+金屬→新鹽+新金屬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

反應條件:①鹽必須為可溶性鹽;②“前換后”即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屬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除k、ca、na外)。

2. 鹽+酸→新鹽+新酸條件:滿足復分解反應條件即可。

3.鹽+堿→新鹽+新堿條件:①滿足復分解條件,②反應物均必須可溶。

4. 鹽+鹽→新鹽+新鹽條件:①滿足復分解條件,②反應物均必須可溶。

【隨堂鞏固練習】

依據鹽的化學性質及反應條件,判斷下列反應能否發(fā)生,能的請完成化學方程式,并說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們分組按教材p76‘討論”中的要求進行活動,然后做好歸納。

【交流討論】

1. 根據物質的組成是否單一,可以把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

2. 在純凈物中,根據組成元素的異同,可以把它們分成單質和化合物。

3.在單質中,可以按性質的差異把它們分為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

4. 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組成的差異把它們分成酸、堿、鹽和氧化物。

【歸納總結】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歸納出鹽的化學性質及物質的分類,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應學會利用復分解反應條件及酸、堿、鹽間的反應規(guī)律,判斷酸、堿、鹽間的復分解反應能否發(fā)生,并能寫出正確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課后習題

【布置作業(yè)】

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jié)的內容。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32523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