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燦爛千陽讀后感篇一
第一次接觸到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是“追風箏的人”,非常欣賞這本書,現在每當做一件事情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做了這件事我會后悔嗎’當然,我會追尋內心深處找到答案再做決定。
“燦爛千陽”中,瑪麗雅姆和萊拉的故事在我腦海中不時拋出一系列問題,我們的社會給女人是怎么定位的, 女權怎么定位才算平等,等一系列問題。
瑪麗雅姆被施家暴,剝奪基本的人格自由,受教育權利,她丈夫的大男子主義思想,重男輕女觀念,保守的思想等等不斷使我陷入沉思,讓我開始留意周圍的環(huán)境,觀察親朋好友的生活,透過在他們生活中看到的燦爛輝煌,拉開面紗看到他們生活的本質等。
國家安寧是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活,一個城市的社會環(huán)境是多么的重要, 做為一名女性,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如此平安的國度,生在和平時代,生活在一個男女平等,民主管理,有先進,遠見卓識思想的家庭,不知,這是不是我前輩子修來的福分,但是我萬分感激。
兩個女人的命運多舛非常影響了我,我觀察自己周圍的家庭,也發(fā)現了不少我以前不以為然,不注意到的細節(jié),在我們的環(huán)境中,原生家庭也不在少數,在家施家暴的,在家有妻兒老小還在外面搞外遇的丈夫,在家庭中不給女人相應的地位的家庭,大男子主義思想的家庭,以保守思想教兒育女的家庭非常多, 這本書只是社會的小縮影, 雖然在不斷發(fā)展,不斷改變, 但是老一代保守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影響年輕一代的成長,發(fā)展。
當然,就像這本書起名的一樣,只要有無數個燦爛千陽的光照,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燦爛千陽讀后感篇二
《燦爛千陽》是胡塞尼繼《追風箏的人》后,第二部描寫阿富汗生活的小說,上一部是描寫友誼,是一個關于“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付出與犯錯后的自我救贖的故事。這一部的視角則更加廣闊,作者視野投向了30年里飽經戰(zhàn)亂的阿富汗的生活。在小說中,作者以阿富汗戰(zhàn)爭為背景,以細膩的筆法描寫了在阿富汗舊制度下苦苦掙扎的婦女的生活,展示的是那些裹在布卡深處堅韌的靈魂。
書名出自于詩人賽依伯的詩《喀布爾》:“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边@首詩創(chuàng)作于1627年,詩人用太陽來比喻美麗的喀布爾婦女。然而小說中,作者描繪的是兩名命運悲慘的女性,私生女瑪麗雅姆的童年在15歲一去不復返,母親自殺后,她被迫嫁給了中年鞋匠拉希德,從此在暴力和戰(zhàn)亂中無依無靠的生活。
18年后,少女萊拉在戰(zhàn)亂中失去了父母和戀人塔里克,也被迫嫁給拉希德。兩名經歷了不幸和戰(zhàn)亂、以及在生活的重壓下的女性,一開始水火不相容,后來在共同反抗拉希德的家暴中結下情誼,在苦難中相互扶持。多年之后,秘密揭開,為救萊拉,逆來順受的瑪麗雅姆拿起了榔頭打死了拉希德,自首后被處決。萊拉帶著與塔里克的女兒和拉希德的兒子與塔里克重新生活在一起。
小說中,兩個主人公的生活不能用燦爛來形容,她們飽經戰(zhàn)亂苦、離別恨,生活在貧困與家暴的陰影里,我時常能從作者的描繪中看到那一個飽經風霜的眼里浸滿淚水的面龐。但是她們依舊堅強、隱忍甚至卑微的活著。盡管她們知道對暴力的反抗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暴力,可是她們還是努力的反抗現實,尋找希望,在作者的筆下,我看到那些被包裹在布卡之中的不是一個卑微恭順的木偶,而是隱忍堅強,值得我們肅然起敬的靈魂。
雖然胡塞尼不是專業(yè)作家,但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對細節(jié)的刻畫、情境創(chuàng)設和人物的描寫都鮮活富有生命力,在小說中作者以悲憫的情懷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了幾個主題。
一方面作者通過對戰(zhàn)爭現場的描寫著力展現了戰(zhàn)爭的慘烈?!盎鸺龔椩谔炜罩酗w來飛去,一陣黑煙正在某座被炸成一堆飄揚的塵土的建筑上裊裊升起。第二天,人們將會發(fā)現一些尸體。有的尸體會有人認領,有的不會。然后喀布爾那些吃慣了人肉的狗又會飽餐一頓。”把鮮血淋淋的災難場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同時,作者對戰(zhàn)亂中人們對死亡的司空見慣甚至無力安葬死者的遺體的描寫更加震撼人心,戰(zhàn)火中,普通民眾最基本的生存的尊嚴也消失殆盡。
作者通過對這種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描寫更加突出了戰(zhàn)爭的罪惡,它可以使所有的秩序被打破,美好被破壞,生命隨時有可能被失去,而生者也要面對沒有尊嚴的生活,只要還有戰(zhàn)爭,無論勝敗,人民都是最大的受害者和輸家,只有在安定和平的環(huán)境里,普通的民眾才能有尊嚴的生存。
除此之外,作者對戰(zhàn)爭更進一步的思考是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在書的21章,萊拉的父親帶她去還沒有遭遇戰(zhàn)爭的地方看大佛。其中有一段特別動人的描寫,在他們登上山丘,萬千景色收入眼底的時候。父親說:“在我記憶中,這里一直是這樣的。寂靜、祥和。我希望你們來感受一下。
但我也希望你們來看看祖國的遺產,孩子們,來了解他的過去?!焙髞砟切┐蠓鸨恍欧钜了固m教的武裝份子炸毀,幾千年的文明成為粉末。在戰(zhàn)爭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被重視的,所有的異己者的下場都只有滅亡。戰(zhàn)火帶來的不光光是看得見的死亡,還有再也無法重建的文明,這是比軍費、傷亡人數等顯性成本更大的危害。
私生女瑪麗雅姆的母親娜娜說:“就像指南針指向北方一樣,男人怪罪的手指永遠指向女人?!边@句話也從側面描述了阿富汗社會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現象。
在小說中,男性與女性的關系始終是支配者與被支配者,女性被當做男性的私人物品一樣對待。首先,在社會立法方面,女性的權利就被縮減到極致,女性沒有就業(yè)的權利也就只能嫁為人婦,做一個依附品,甚至女性不可以單獨逛街,購物,出門,不可以展示出自己的面貌,只能做一個裝在布卡里的木偶。
其次,在家庭中,女性受到慘無人道的家暴,由于男性本身在體能上就優(yōu)于女性,所以在爭斗中女性始終是弱勢方,加上社會觀念對于女性的歧視,家庭生活中女性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小說中拉希德稍有不順,就會對毒打瑪麗雅姆和萊拉,家暴成了常態(tài)。
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小說中描繪瑪麗雅姆被打的場景?!澳切┞曇羰且恍C械的、習以為常的程序的聲音。沒有咒罵,沒有哭喊,沒有哀求,沒有突然的大叫,只有對稱的毆打與被毆打,只有某種僵硬的東西反復擊打肉體的撲撲聲。”無論是社會中還是家庭中,女性的價值只體現在勞動和生育,得不到任何的同情和尊重。
這源于整個社會文化里對于女性的定位,在那樣一個連就業(yè)的權利都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女性永遠只能是被支配的一方,這種悲劇不來源于個體,而是來源于整個群體。這使我想到許多國家包括中國的一些女權主義者所宣稱的女權運動。那些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反對性別歧視,要求女性擁有與男子同等的地位,按自己的意愿選擇職業(yè)和生活方式。在中國,也始終存在著對男女平等的呼吁。
這不是一個意識的問題,而是一個權利與義務相匹配,能力與空間相契合的過程。什么時候我們可以說真正實現男女平等那?大概就是只有把女性當做和男性具有同等權利、肩負同樣責任的社會公民,而不是柔弱可憐的妹妹、沒有必要努力的妻子和要忍受家暴的母親,我們才可以實現真正的平等。
燦爛千陽讀后感篇三
故事,從主人公瑪麗雅姆的十五歲生日開始。
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作為一個私生女,她從小就受盡人們的鄙視和辱罵。隨著母親的自殺,本來定期探訪的父親也仿佛陌路。為了面子,狠心的父親將她嫁給了咯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為妻。誰料上天不公,瑪麗雅姆七次懷孕卻七次流產。動蕩年代下又加了家庭暴力,使得她永遠走不出生活的陰影。
十八年過去了,戰(zhàn)亂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萊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毀。她青梅竹馬的連任塔里克舉家搬遷,兩個哥哥在戰(zhàn)爭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彈,送她父母上了天堂。無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給了此時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于是,瑪麗雅姆與萊拉,這兩名阿富汗女子,帶著屬于不同時代的悲慘會議,忍受著家庭暴力的重壓,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曾經,為了一個并無良心的丈夫,她們水火不溶;卻在經歷無數磨難之后,締結了情誼,相濡以沫。
然而,最終拉希得發(fā)現,萊拉的女兒竟是塔里克的孩子。而萊拉亦發(fā)覺,當年告訴她塔里克死訊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并雇傭的。于是,他們爭吵、打斗。殘忍拉希德竟欲掐死萊拉。危急時刻,瑪麗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卻毀滅了她一生的舉動——殺死拉希德。
整本書的語調凄哀,色彩陰暗,當名字卻叫做“燦爛千陽”。以前我不明白為什么,但現在我明白了。
這是怎樣的一副巨大的絕望與微弱的希望共存的、堅強、悲劇的生命畫卷?。?/p>
同樣是人,與生活在戰(zhàn)亂中的阿富汗人相比,我們是多么幸福。想要什么,幾乎就有什么。如此多吃多占,我們平日里卻從未想到要為那些不幸的人們做些什么。在社會底層,陰暗的角落里,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在苦苦掙扎。也許只是為了一滴水,也許只是為了一粒米,但那卻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希望??!雖然上天不公平,雖然它無數次地摧毀他們的希望,但堅強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反抗。面對動蕩的社會,殘忍的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拯救自己,拯救他人。很多人,像瑪麗雅姆一樣,有著并不幸福的生活開端,和無比悲慘的結局。但請永遠記得,她們曾經為之付出,努力。她們沒錯,錯的是這個世界,是我們!
能想什么呢?
希望?
是永遠的絕望吧!
祝,在天堂安息!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54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