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一等獎篇一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高一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1、教材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冊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節(jié)的知識。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定律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為后續(xù)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針對教材,提出本節(jié)教學目標。
3、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況、推理)
(3)通過對慣性現(xiàn)象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2)通過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4、教學重點及依據(jù)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作為重點理由是: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物理規(guī)律教學課,通過這節(jié)課的科學探究急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及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5、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利于運動的關系。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xiàn)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這種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的觀點。
高一學生在初中已學習慣性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于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針對學情及重難點,采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多媒體教學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科學探究法。有利于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1、導入新課
問題引入:
(1)原來靜止的黑板擦,現(xiàn)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黑板擦會如何呢?(現(xiàn)場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
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2、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用多媒體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別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讓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為什么滑行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
學生發(fā)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發(fā)表看法)
教師介紹物理學史:談伽利略之前對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及猜想。
提出問題:如果沒有摩擦力,物體會怎樣運動?
學生跟著猜想:一直運動下去。(科學探究過程二:猜想與假設)
理想實驗--探究過程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展示理想實驗,學生很想了解伽利略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科學探究過程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一: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問題二:第二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問題三:為了達到原來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變化?
問題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運動?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一等獎篇二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jié)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程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本節(jié)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節(jié),主要資料有牛頓第必須律的概念和發(fā)現(xiàn)歷程,是對前面所學慣性等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學習,也是對后續(xù)所學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識的鋪墊,是物理學中的基礎,需要學生準確把握。
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及時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發(fā)展變化,我所應對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由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的階段,需要由我運用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學生對物理學建立起嚴謹、深刻的認識,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中,要以知識與技能為中心,滲透以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并將兩者充分體此刻過程與方法之中,所以,本節(jié)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明白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及推理過程,明白牛頓第必須律,并理解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經過對夢想實驗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本事。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課程目標的確立,本節(jié)的重點有:
重點:牛頓第必須律
難點:探討力和運動的關系
為了順利的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實現(xiàn)教與學的完美統(tǒng)一,本節(jié)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經過這些方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到達良好的教學效果。
下頭主要談談我對本節(jié)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本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導入方法,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1學生實驗,如何讓課桌上的字典運動停止用力會怎樣樣經過這個實驗學生容易得出與亞里士多德相同的謬論:物體運動需要靠力維持。這時我演示第二個實驗:推動一個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沒有立即停下,這樣學生就得出了與之前相反的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在學生好奇之時,我順勢出示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兩個截然不一樣的觀點,并告訴學生們,在學習了本節(jié)的知識后,你們就明白誰對誰錯了。
意圖:這樣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二)新課講授
然后是學習新課環(huán)節(jié),經過ppt我向學生演示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動態(tài)圖,并加以解說。學生觀察實驗后思考問題:如果軌道的表面絕對光滑,小球將受到哪些力這些力是怎樣的對小球的運動有沒有影響小球會如何運動下去思考完畢后學生自由發(fā)言,并由我進行點評歸納,經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問題的思考學生不難總結出:當物體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為0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為了引出牛頓第必須律,我向學生解釋,在伽利略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xiàn)力這個概念,所以直到牛頓的出現(xiàn),在引入力這個概念并對前人的成果總結后,才有了今日的牛頓第必須律也稱慣性定律。
意圖:這樣設計體現(xiàn)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經過演示實驗,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難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鞏固提高
為了加深對牛頓第必須律的學習和應用,我?guī)ьI學生進入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學生先自主閱讀“牛頓第必須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慣性。然后由我演示實驗,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鉛塊,在斜面頂端先后兩次釋放同體積的木球和鐵球,觀察鉛塊被撞開的距離。觀察試驗后思考討論:慣性跟什么因素有關根據(jù)實驗結合生活實際,學生不難回答,慣性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在學生回答后,我及時給予鼓勵,并強調:慣性是標量,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沒關系。
意圖:這樣設計,學生能夠經過實驗自主思考問題,總結規(guī)律,鍛煉學生了的觀察力和分析本事。
(四)小結作業(yè)
教學過程的最終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同桌之間以互問互答的方式回顧本節(jié)資料,提問的問題能夠是:夢想斜面實驗說明了什么,牛頓第必須律的資料是什么影響慣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課后獨立完成思考與練習,并書面上交作業(yè),作為下節(jié)課復習的載體。
意圖:學生經過問答和練習,了解了自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了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在后續(xù)的學習中有的放矢。
為了使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書設計,這樣設計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說課完畢,多謝大家!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一等獎篇三
尊敬的各位評委、教師們:
大家好!
我是xx號考生,我今日說課的資料是《牛頓第必須律》。下頭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牛頓第必須律》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jié)資料。包括牛頓第必須律和慣性兩方面的資料。牛頓第必須律是整個力學的基礎,因為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lián)系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牛頓第必須律》是本章的重點。
二、說學情
(過渡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jù)與出發(fā)點。)
本節(jié)課的學習者是八年級學生,經過半年多的物理學習,學生們已經具備了必須的實驗探究本事,并且學習了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為本節(jié)學習做好了鋪墊??墒怯捎趯W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jù)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資料以及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基礎,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明白牛頓第必須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夢想實驗的推理過程,明白什么是慣性,能夠用慣性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明白慣性與質量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經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本事,動手本事,經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學會分工與合作,提高團結協(xié)作的本事,感悟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曲折,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這也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
【重點】
對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的正確理解,體會科學思想的建立過程。
【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明確斜面實驗的整個過程。
3.經過對斜面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必須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
本課時我主要采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經過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知識,總結規(guī)律。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采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新課導入
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能夠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樣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學生實驗后上臺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在桌面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一樣的觀點,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由此引出今日的課題《牛頓第必須律》。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我會以敘述的方式講述自古以來人們對于物體運動的認識---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可是伽利略經過實驗分析得出: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
引出演示實驗“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棉布鋪在水平木板上,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
并提問,兩次實驗為什么都讓小車在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
提問同學們總結實驗現(xiàn)象:小車所受的阻力減小,向前滑行的距離變大。
經過斜面實驗引導同學們進一步推理出:如果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速度就不會減小,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講述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牛頓第必須律。
強調雖然牛頓第必須律建立在很多經驗事實的基礎上,但卻是一個推理而概括出來的規(guī)律。
經過牛頓第必須律,引領同學們總結物體在受力與不受力兩種情景下對應各自的運動狀態(tài)。
提問:牛頓第必須律蘊涵幾部分知識,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得出牛頓第必須律包含三部分資料:
(1)物體在不受力時,總堅持勻速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2)物體有堅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叫做慣性。
(3)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需要外力。
經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問與引導,導出慣性這一概念,經過列舉生活中汽車剎車和跳遠運動員助跑來說明慣性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并強調慣性僅與質量有關。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學完本節(jié)課的新資料之后,提問同學們牛頓第必須律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什么是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隨機提問幾個學生,最終教師進行總結。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在小結時,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提問總結,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點。
在作業(yè)布置環(huán)節(jié),我讓同學們放學后去查閱伽利略斜面實驗的完整設計過程,同時觀察生活中有關利用慣性的事例。
七、說板書設計
(過渡句:為體現(xiàn)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一等獎篇四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級物理第六章《力與運動》第一節(jié)的內容。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論證和表述信息的能力;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xiàn)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學習者是初二的學生。
本節(jié)通過實驗進一步研究力產生的作用效果:即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tài)。學生在前一章節(jié)中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和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為本節(jié)課的實驗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識準備。
初二學生的認識主要是感性的,在學習物理時容易受日常生活經驗的干擾。本節(jié)課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來反駁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點與難點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歷年中考的考點,我把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和理解慣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設定為本節(jié)的重點。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設定為本節(jié)的難點。
我把本節(jié)分成4個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課
大概花5分鐘時間。先由與學生日常生活結合緊密的現(xiàn)象,如“推箱子”、“敲鐵釘”、“踢球”、“車”入手。讓學生思考、討論“運動需不需要力來維持”,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矛盾,提出問題,從而引入新課。這樣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部分:牛頓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鐘的時間,分成三個小部分。
(一)回顧歷史:先提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觀點;再用flash課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的不可批駁。通過回顧歷史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并激化矛盾。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方法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接下去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二)分組實驗:實驗前,讓學生觀察后自己說出小車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之后引導學生明確實驗中哪些條件保持不變,哪些條件在發(fā)生變化,并在該過程中進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開始實驗,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xiàn)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結論表述出來。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來解決提出的問題,能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分組實驗,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論證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學生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三)關于牛頓第一定律:先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平面足夠光滑時,小車的運動情況”,從而導出牛頓第一定律。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的含義,并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慣性
大概花15分鐘的時間。先由“突然剎車時,乘客向前傾”這一學生熟悉的現(xiàn)象入手,引導學生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這一現(xiàn)象;再提出慣性的概念,并通過書本中的慣性小實驗,讓學生認識慣性;接著通過一個證明空氣也具有慣性的小實驗(在一小試管內裝滿水,留有一個小氣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試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沿小試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動,可看到試管內小氣泡的位置并不發(fā)生改變。從而證明空氣是具有慣性的。)強調慣性是物體本身具有的一種性質,以及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然后通過課本中的“勞動時利用慣性”和“急剎車時防止慣性”兩個例子,使學生知道如何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的危害;最后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解釋生活中與慣性有關的現(xiàn)象。這樣通過具體的事例,能使學生認識抽象的概念,并將抽象的慣性應用于實際的生活情景,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xiàn)象。通過生動的實驗強調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使學生對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qū)別有明確的認識。
第四部分:課堂小節(jié)
大概花5分鐘的時間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一等獎篇五
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學生實驗后上臺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fā)
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樣的實驗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感受活動,總結觀點(約3分鐘)
讓學生用力推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體會慢慢停下來。讓學生體會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運動的物體停下來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緣故。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自身感受體驗,觀察現(xiàn)象,并提出自己的論點,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三環(huán)節(jié):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約20分鐘)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flash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通過回顧歷史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接下去的分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第二步:學生分組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學習教材,小組自選器材完成實驗。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中觀察什么?
2、幾種不同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實驗,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第三步:用flash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肯定和總結。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說,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tài),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力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zhí)著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2000年的錯誤理論,為后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通過演示和總結,對前面提出的觀點進行判斷,為學生確立正確的觀點。結合伽利略的實驗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堅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第四環(huán)節(jié):科學推理,得出新知(約5分鐘)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tài)。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fā)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第五環(huán)節(jié):剖析定律,強化理解(3分鐘)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jié)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3、力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的含義,并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用視頻冰球比賽展示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強調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并闡述實驗推理法的應用。
第六環(huán)節(jié):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回歸課本
分析課本開頭三幅圖片,分析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
2、情景討論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知識得到升華,通過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第3題為下一節(jié)的慣性學習做好鋪墊。
第七環(huán)節(jié):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約4分鐘)
讓學生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和困惑。用5分鐘的時間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布置作業(yè):
1、書面作業(yè)::
(1)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開幕,我國運動員將奮力拼搏,為國爭光在下列比賽項目中,有關運動和力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頭球攻門,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b用力拉弓,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c用力向后劃水,皮艇才能前進,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賽跑時,很難停下,是因為運動員的慣性消失了。
(2)用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
(1)每次都讓小車從同一個斜面的( )位
置由靜止開始滑下 ,是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斜面底 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較圖中小車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離,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條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車運動的越( )。
(3)在此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運動物體不受外力時,它將( )。
(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狀態(tài),而是( )
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2、實踐作業(yè):
(1)上網查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相關資料,了解他們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貢獻。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有兩個:通過書面作業(yè),加深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實踐作業(yè)的完成可以形成對知識的復習回顧。
四、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第五節(jié) 牛頓第一定律
五、課堂反思
本節(jié)課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力求教給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通過“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讓學生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探求,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xiàn)物理知識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第一課時教材的認識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一等獎篇六
克服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精神,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實現(xiàn)師生,生生積極互動,使學生在質疑,調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養(yǎng)學生充分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二、教學任務分析
1、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xiàn)象看作一座大廈,那么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guī)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lián)系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梁,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jié)、本章的重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實驗、討論建立概念和規(guī)律的過程中,感受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感悟觀察、實驗、推理、尤其是"理想實驗"對形成概念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于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經驗的影響。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及依據(jù):
教學重點及依據(jù)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之所以認為它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是在于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物理規(guī)律教學課,通過這節(jié)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及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及依據(jù):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xiàn)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觀點。
四、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2. 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得嚴密的科學態(tài)度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2)通過對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五、教學程序
(一) .導入新課:問題引入:
1.物體原來是靜止,現(xiàn)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物體會如何呢?誤導學生:物體受力就會運動,物體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請學生思考原因實驗事實與經驗相違背,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1)"物體"選用什么?
(2)要使物體"運動"起來,你認為怎樣做更合理?
(7)結合上述要點討論實驗步驟(可參照p66)并做一做完成表格。
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交流,并進行試驗。再思考問題;
(8)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9)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學生在完成上面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在經對其中一些關鍵詞的講解和課堂練習,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一等獎篇七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jié)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程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本節(jié)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節(jié),主要資料有牛頓第必須律的概念和發(fā)現(xiàn)歷程,是對前面所學慣性等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學習,也是對后續(xù)所學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識的鋪墊,是物理學中的基礎,需要學生準確把握。
二、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及時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發(fā)展變化,我所應對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由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的階段,需要由我運用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學生對物理學建立起嚴謹、深刻的認識,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中,要以知識與技能為中心,滲透以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并將兩者充分體此刻過程與方法之中,所以,本節(jié)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明白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及推理過程,明白牛頓第必須律,并理解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經過對夢想實驗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本事。
四、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課程目標的確立,本節(jié)的重點有:
重點:牛頓第必須律
難點:探討力和運動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
為了順利的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實現(xiàn)教與學的完美統(tǒng)一,本節(jié)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經過這些方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到達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過程
下頭主要談談我對本節(jié)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本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導入方法,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1學生實驗,如何讓課桌上的字典運動停止用力會怎樣樣經過這個實驗學生容易得出與亞里士多德相同的謬論:物體運動需要靠力維持。這時我演示第二個實驗:推動一個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沒有立即停下,這樣學生就得出了與之前相反的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在學生好奇之時,我順勢出示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兩個截然不一樣的觀點,并告訴學生們,在學習了本節(jié)的知識后,你們就明白誰對誰錯了。
意圖:這樣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二)新課講授
然后是學習新課環(huán)節(jié),經過ppt我向學生演示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動態(tài)圖,并加以解說。學生觀察實驗后思考問題:如果軌道的表面絕對光滑,小球將受到哪些力這些力是怎樣的對小球的運動有沒有影響小球會如何運動下去思考完畢后學生自由發(fā)言,并由我進行點評歸納,經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問題的思考學生不難總結出:當物體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為0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為了引出牛頓第必須律,我向學生解釋,在伽利略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xiàn)力這個概念,所以直到牛頓的出現(xiàn),在引入力這個概念并對前人的成果總結后,才有了今日的牛頓第必須律也稱慣性定律。
意圖:這樣設計體現(xiàn)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經過演示實驗,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難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鞏固提高
為了加深對牛頓第必須律的學習和應用,我?guī)ьI學生進入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學生先自主閱讀“牛頓第必須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慣性。然后由我演示實驗,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鉛塊,在斜面頂端先后兩次釋放同體積的木球和鐵球,觀察鉛塊被撞開的距離。觀察試驗后思考討論:慣性跟什么因素有關根據(jù)實驗結合生活實際,學生不難回答,慣性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在學生回答后,我及時給予鼓勵,并強調:慣性是標量,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沒關系。
意圖:這樣設計,學生能夠經過實驗自主思考問題,總結規(guī)律,鍛煉學生了的觀察力和分析本事。
(四)小結作業(yè)
教學過程的最終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同桌之間以互問互答的方式回顧本節(jié)資料,提問的問題能夠是:夢想斜面實驗說明了什么,牛頓第必須律的資料是什么影響慣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課后獨立完成思考與練習,并書面上交作業(yè),作為下節(jié)課復習的載體。
意圖:學生經過問答和練習,了解了自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了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在后續(xù)的學習中有的放矢。
七、板書設計
為了使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書設計,這樣設計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說課完畢,多謝大家!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一等獎篇八
老師以玩一個游戲開頭作為引課的開端,這個很好,“玩是每個人的天性”,確實,處于高中生的他們,認知水平還處于對事物的主體認識,玩一個游戲可以很好的提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的體會到力和運動,體會到物理,這一點很好。但是我有看在整個的實驗過程中,最前面的一組對試驗只做了三次,而且試驗失敗的是兩次,應為對于人來說,這個實驗還要考慮到人自己控制平衡的原因,所以,書可能是從前面掉下去,那么這個游戲可以改一下,讓一個的手上放一本書,另一個去拍拿書人的手臂,這樣,是不是要好一點點啊。
之后,老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實驗現(xiàn)象,而是由同學回答的,這樣的效果是要好一點的,之后才解釋學生的問題,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然后引出課題。之后提出疑問,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更近一步的分析和學習。
以比較客觀的推,拉,踢開始課程,也以最大家所熟知的那些中外古今的各種好玩的例子來進行解說,提到神話可以照進現(xiàn)實,同樣也提到了力與運動的關系,講到了古老的物理之路,讓人升起了一種敬畏,一種對物理學道路的敬畏,這一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物理學修養(yǎng),我們在課堂中也要這樣,將物理和歷史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以兩個現(xiàn)象的提出,引出了所有物體的本性是靜止的,然后也提出了力是物體運動的維持。這個老師講話很風趣,喜歡引精據(jù)典,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同樣,這個老師也用了伽利略斜面實驗,也用了控制變量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這一點也很好,然后也一直以疑問的方式提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去思考,并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這一點,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思考。
之后開始把試驗從等高轉換到減小傾斜角來進行教學,也在這樣進行試驗,來驗證,語言風趣幽默,跟講故事一樣的,作為觀看者,應該不會感到疲憊,很可愛。之后做試驗的時候有用到夾子,這一點試驗的素養(yǎng)很重要,讓學生真的能夠看到變化,同樣,自己做了試驗也驗證到理想試驗時不能夠完全復制下來,再一次提到了摩擦不能夠忽略,提到理想試驗與現(xiàn)實的差異。同樣老師的大動作也讓學生感覺不到枯燥。
然后又是一個試驗,拿出儀器的時候并不是直接開始試驗了,是先介紹了試驗的原理和試驗器材室什么怎么工作的,之后在試驗開始和結尾的時候也講求了試驗的素養(yǎng),這一點對實驗很重要,同樣,對物理也是很重要的。這一部分,老師也是很會用一些物理學史來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物理的高度,對物理產生一種敬畏和崇敬,老師語言風趣,讓學生很容易接受,不覺得枯燥。之后從實驗回到了生活,講到車的運動,從生活中又提到了物理的重要。
總之,在這堂課中,老師帶領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次物理課,很多可以學習的,這位老師很喜歡用物理學史來說明問題,來講解問題,讓學生不覺的很無趣,同樣大動作讓學生學在其中,很有趣,同樣,也感受到物理學的奧妙,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這是堂值得我們學習的好課。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59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