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突圍讀后感(匯總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1 08:31:07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匯總12篇)
時間:2023-10-21 08:31:07     小編:LZ文人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一

他很疲倦,很狼狽,出汴梁,抵黃州,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

——題記

近日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手中這冊已泛黃的與我同歲出版的舊書,竟每每讀來都令我感嘆不已,心神俱震。故記下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蘇東坡突圍》。

翻開歷史長卷,我們先來端詳一下本文主人公蘇東坡的一生,那可謂是“悲慘”故事。旁人是起起落落,而他是一起,落落落:本來他出場蠻好的,文豪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自身又具文學天賦,也年少成名,一考中舉得主考官歐陽修青睞,連這第二名都是因誤避嫌才屈尊的。而這樣一位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所有人都認為本該在他的時代里意氣風發(fā),在幾千年間難尋的可愛的人,卻屢遭貶謫,被誣告摧殘,甚至一度一心求死。

究竟是誰如此有能耐,能將一代風流險些扼殺呢?是與他有觀點沖突的政敵王安石嗎?是皇親國戚嗎?都不是,是一群小人:舒亶、李定,王圭、李宜之……這些人物你一個都對不上號,而就是這群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與歷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究竟何罪?審著看啊。怎么審?打!罵!通宵罵,罵得隔壁都言“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聽”。不消多思都可窺見清白如他,溫和如他,面對著這樣低俗至徹底陌生的語言行為系統(tǒng),他該是多么的笨拙,多么的嘶啞,他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呀。

而好在上天惜才,就在一聲聲哀嚎,一個個文化良知的顫栗中,他被送往了黃州。突圍,終于開始了。

而等待他的,是一座破廟,一片寂靜,一場文化苦旅。

林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為此著有《蘇東坡傳》。然還是描繪的很理想。誰也想不到蘇東坡艱難寄出的給友人的信,竟沒有一絲回音?!暗米镆詠?,深自閉塞”,“朝伏夜出,少飲酒”,“福禍得喪,付與造物”,甚至還有句“讀后焚矣”。天真了大半輩子的蘇東坡筆下出了這些字句,詫異之余又覺得全然可信。

他怕了嗎?不是,只不過是明白了染缸之下,要謹言慎行了。他成熟了,在40歲至48歲之間,這于人而言尤為重要的年歲,日后還大有可為的年歲,學的了真正的曠達。而人常道“詞窮而后工”,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降入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要誕生了。

此于今日之你我,收益也是良多的。自省不是走向乖巧,而是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遇劫不是死到臨頭,而是生逢機遇,你我終要歷上一場圍攻,只有學會突圍,在被“打”的日子不動聲色地去沉淀,才能學會成熟,成為一抹明亮而又不刺眼的光芒。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二

路過一間教室,聽到學生誦讀《飲湖上初晴后雨》,加上最近陰雨連天,睹物思人,便想起此詩的作者蘇軾。為顯尊重,我還是叫他蘇東坡吧,多一個字,我不覺麻煩。

余秋雨的散文如《遙遠的絕響》、《歷史的暗角》、《抱愧山西》、《一個王朝的背影》等我都看了好多遍。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蘇東坡的突圍》。

學生時代的語文課,每當學習蘇東坡的詩詞時,老師都說蘇東坡是豪放派。豪放派嘛,給我的刻板影響是,肯定吃不愁,穿不愁,沒有煩心的事兒,游山玩水,寫寫詩詞,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在沒讀《蘇東坡的突圍》以前,從不理解蘇東坡的命運多舛,更不了解蘇東坡在精神世界的壯舉:自我突圍。

蘇東坡才華出眾,在朝為官,因烏臺詩案,被流放黃州。起因是蘇東坡政見不同于新黨,新黨內(nèi)別有用心的人,想給蘇東坡扣帽子,說他寫的詩詞是反詩,還拿出曾經(jīng)的詩詞,斷章取義,牽強附會,滋事說他造反,極盡誣陷之能事。后來蘇東坡被抓了起來,參與誣陷的那些官員,輪番地嚴刑拷問他,最后蘇東坡大概也覺得,雖然自己造反子虛烏有,但可能真得要被這些人折磨致死,還不如少受點皮肉之苦,基于這種想法,蘇東坡稀里糊涂的被定了死罪。當時為官的人群中,除了誣陷蘇東坡的新黨,還有部分人搞投機,為了贏取政治資本,落井下石,向蘇東坡潑臟水。而更多的人真正知道蘇東坡并沒有罪,為了自保,雖沒有參與迫害,卻都集體選擇了沉默,其中有經(jīng)常和蘇東坡一起吟詩作賦的朋友。蘇東坡當時的處境是極其危險的。好在極少數(shù)的有良知的人,還是敢于替蘇東坡說話?;实燮鋵嵰膊幌嘈盘K東坡寫的詩詞,真有什么不妥,內(nèi)心并不想殺他,但為迎合針對蘇東坡的輿論導向,便于繼續(xù)進行新政,才抓了蘇東坡。最終皇帝改判蘇東坡流放黃州。

蘇東坡被貶黃州后,在群山惡水的蠻荒之地,寫下了許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冻啾谫x》、《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

流放后的生活,缺吃少穿,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困難。沒有糧食,那就自己開荒耕地,沒有蔬菜,那就自己建園種菜。望著荒蕪人煙的黃州,起初最難忍的是孤獨,因為孤獨,他給以前的好朋友寫信,向他們訴說苦楚,結(jié)果沒有人回信給他,后來無望,也就不再寫了。失望,孤獨,困苦之中,他選擇了享受孤獨,逆流而上,耕地、種菜、烹飪、尋訪古跡、禮佛……流放帶來的消沉,被一種孤獨之后的,煥發(fā)著新生命力的蓬勃所取代。

此時蘇東坡是豪放派,洗凈鉛華的豪放,突圍荊棘的豪放,徹悟的豪放。

上課鐘聲已響,我早已來到教室,學生集體朗誦:"這梅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

窗外依然飄著雨,學生的朗讀,很有帶入感,我能不想到蘇東坡嗎?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決定先從此刻開始,不抱怨:陰雨帶給道路的泥濘。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三

初讀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儼然被一種才華橫溢的文風所吸引,讀罷久久不能平復(fù)心情,一代文豪蘇東坡命運之坎坷是身為凡人的我們所無法想象的,這是第一次穿越古今文化深入了解一個人,歷史隔著斑駁的'圍墻印記,展露給我們一個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對東坡,轉(zhuǎn)而深深膜拜。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边@是蘇東坡,余秋雨筆下的蘇東坡,憑吊歷史文人,這種表達無疑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些許心酸,些許感嘆,流芳百世的蘇東坡在他生活的時代竟如此不堪,“烏臺詩案”竟涌現(xiàn)出如此多的小人,盡管平日里毫無過節(jié)卻還是會隨大流落井下石,令人心寒的遠不止這些,東坡昔日好友竟無人現(xiàn)身求情,淪落到如此孤寡地步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吧!

在《蘇東坡突圍》里處處體現(xiàn)著命運的嗟嘆,著實被余秋雨先生的文人風度深深感動了一把,文人與文人,惺惺相惜,本該如此。讀書的人在有所感悟之后也是該戛然而止,不去追究過多細節(jié),心里的那份執(zhí)拗還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刨根問底,朱大可先生的《甜蜜的行旅——論余秋雨現(xiàn)象》被捧在手上,所謂的余秋雨現(xiàn)象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呢?懷著疑問讀完這本書,竟有些晦澀難懂,但文章里的肯定與批評還是讀出一二,朱大可先生說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煽情成分頗多,有一種自覺地把文人精神上升到國家與民族意識的高度,仔細想來,不無道理。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這句話歷來被人們所指摘,“試問,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行徑使得“烏臺詩案”這一歷史事件隔著千年光陰來光明正大地拷問現(xiàn)代人,余秋雨先生怕是多慮了吧!”已看過諸如此類不少的爭論,大多情況作為一名默默無聞的小卒選擇保持沉默,文人自有文人的想法,我始終不敢茍同或反對,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寫文章始終是一件自得其樂的事情,對文章越是保持一種純粹的想法,越能從中收益良多。不否認有市場的文學作品更容易在短時間獲得讀者的青睞,而那些真正能夠體現(xiàn)文學精神,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高度,能夠長久的為人民大眾所服務(wù)的文學作品才能夠有更為長遠的保存價值。

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也是一份需要用時間來醞釀的情緒。在急功近利的當今時代,作家更應(yīng)該保持一種倚世獨立的品格,那樣寫出的文字更能獲得時代的認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或許能與所有寫文章的人共勉。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四

有人將評論余秋雨先生的歷史散文見諸報端,言語之間頗有些不恭之詞。秋雨先生十分惱火,于是連篇累牘地一通發(fā)泄,他發(fā)表的一些散文中,這種情緒溢于文字之間。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筆記》當中一篇叫作《蘇東坡突圍》的文字。

我喜歡讀散文,當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寫得不錯的散文。但對他以歷史為題材的散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情緒和理念,讀后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特別是那篇《蘇東坡突圍》。英雄氣短,偉人困厄,這本來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帶有規(guī)律性的事情,更何況是在黑暗的中世紀。因為他們杰出,因為他們超越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人。他們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別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

東坡先生也常有"高處不勝寒"的感受。東坡先生在宋代文壇獨樹一幟,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為一位文學天才,一位書法大師,他是出類拔萃的。他又是當時一位著名政治家,顯赫一時。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團,政治主張及自身的歷史局限等十分復(fù)雜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貶謫,這也是歷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許正因為如此,正因為這種特有的身世與經(jīng)歷,才造就了東坡先生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與不同群倫的政治才干??v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去考察歷史人物,那種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壇得意,又在政壇顯赫,名利場中雙雙獲利的杰出人物,實在難尋難覓。

八百年前東坡先生的遭際,本已塵封于歷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愛英雄,惺惺惜惺惺,張起討伐之幟,一篇《蘇東坡突圍》的檄文,對當時曾攻訐過東坡先生的人口誅筆伐,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極盡鋪張。其中一段文中這樣寫道:"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真可謂一誦三嘆。東坡先生在天之靈,如果能拜讀到秋雨先生這篇激揚文字,想必也會為之動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為何為東坡先生打這樣一樁歷史公案?最近看到《中華讀書報》轉(zhuǎn)載的一篇批評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為什么這樣憤憤不平。在當今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言論如此之自由,當然不可能阻止別人的批評。于是想到蘇東坡,想到東坡先生的遭遇,想到東坡先生的杰出與偉大,這種同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去為蘇東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圍。

東坡先生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在逆境中沒有沉淪,仍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他那些著名的詞篇,散文及書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貶黃州的十年中所作??墒菛|坡先生當時并沒有突圍的意圖,也沒有怨天尤人的憤慨,反而有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英雄氣概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豁達與傲岸。

拋開歷史的真實性不談,單就一個替蘇東坡突圍的命題,會不會使人有借題發(fā)揮之嫌呢?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五

1082年春,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他和朋友在林間游玩,卻和一場突如其來的雨不期而遇,但蘇軾仍且行且歌,吟出“何妨吟嘯且徐行”,“也無風雨也無晴”。

1079年,蘇軾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結(jié)果被小人算計,提捕入京。好在最后蘇軾被免了死罪,流放黃州。經(jīng)歷如此風雨而沒有脆敗,這讓蘇軾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蘇軾剛到黃州之時,經(jīng)受了物質(zhì)上的孤苦與精神上的孤獨。

他的物質(zhì)生活“日以困匱”,迫于生計只能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而在他還在信里對李端叔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缴H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辈豢杀苊獾?,他陷入了極度孤獨的境地。但也正如余秋雨所說,“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于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蘇東坡這樣的靈魂竟然寂然無聲,那么,遲早總會突然冒出一種宏大的奇跡,讓這個世界大吃一驚。”

的確,蘇軾開始屬于他的突圍。

他將自己轉(zhuǎn)向自然。在黃州游山玩水,泛長江、吊赤壁,蘇軾在自然中無拘無束,可謂“放浪山水間”——世事的風雨滄桑,草木的萬千變化,都被收納進蘇軾的生命里?!耙矡o風雨也無晴”,就是一種曠達瀟灑、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他向世人與世俗突圍的宣告。

蘇軾又將自己轉(zhuǎn)向了生活。在黃州的他一大早就要出去找人聊天,聊到天昏地暗,從閑情逸事再到仙狐鬼怪。買不起羊肉,他便把目光放到了當時沒人肯吃的豬肉上,終于搗鼓出“東坡肉”,還搞出了東坡魚、東坡羹、東坡肘子這樣的新花樣。飲酒賦詩,煮“東坡羹”,做“東坡肉”,釀“東坡酒”,盡情享受著生活的美好——生活對蘇東坡一點都不溫柔,但蘇東坡卻溫柔待之。把一切不美好的東西,變成賞心悅目的樣子,即使確實不美好,蘇東坡也能讓它變得美好。

除了自然和生活,蘇軾還轉(zhuǎn)向了真正的自我。他從名滿天下到無人問津,在被誣陷、受詬辱之后,在東坡的辛勤勞作之后,蘇軾脫胎換骨了,他變得成熟。如余秋雨所說,“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辈⑶矣辛嗽邳S州的自我突圍,才會有蘇軾在快哉亭吟唱的“黃州快哉亭上快哉風”,在武昌九曲亭反問的“茲欲以成吾亭邪”。正是因為在黃州,蘇軾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剝除了身上的每一點異己成分;在黃州,蘇軾徹底地脫胎換骨,獲取了真正的自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寫于黃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蘇軾,黃州,突圍!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六

看完《蘇東坡突圍》,是的,他突破了眼紅者一拳一腳的糟踐,突破了那越發(fā)起勁的搓捏。在我看來。蘇東坡被貶謫黃州,確是一種突圍。

如此璀璨的光芒環(huán)繞在這位大文豪身邊,越發(fā)的明亮,就越顯出它周圍的暗淡無光。忌妒,多么可恨的字眼,不敢說每個人會有這種心理,但至少我承認自己曾經(jīng)有過那么一秒鐘。于是我知道該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或許我也需要突圍,突破這丑陋人性的羈絆,追求一種寬闊的胸襟,才能超脫自己。

我替蘇東坡哭泣,就如同一顆珍珠被一股酸溜溜的唾液慢慢腐蝕著。美好的篇章被加工得面目全非,原本作詩那種優(yōu)雅清靜的心境被浮華的紛世擾亂了。太過優(yōu)秀卻成了罪名把他扣壓鐵欄中。更可悲的是,還得親口扭曲自己作詩的心情以求息事寧人。我沒有華麗的文藻,可作為執(zhí)筆者,和蘇東坡一樣我也愛護自己寫下的一字一句,因此,倘若要我說這是一篇反帝的文章,該是多么的痛苦?。?/p>

但我也替蘇東坡高興。雖說被貶謫了,可落得兩袖清風,一身清閑,不是一種解脫嗎?脫去那件華麗卻又沉甸的外衣,當一個漁樵于江渚之上的閑人,他在大起大落后豁然開朗,一笑泯滅了過去的恩仇。40歲左右的他已知曉風殘燭的老人那份看破紅塵的心態(tài),那刻,他成熟了許多。也是這份豁達,他不會像我們一樣記恨那張張向自己吐過口水的嘴臉,而是灑脫地揮揮衣袖作別那渾濁的空氣。

總是要在這時,才知道自己有多幼稚,有多自以為是,才發(fā)現(xiàn)曾苦苦追尋,引以為傲的都是過眼云煙,我渴望有一泓清泉洗滌心靈里的污垢,渴望狹窄的心胸會開闊起來。

[]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七

在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中,他為我們展現(xiàn)了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舍生忘己。

正如作者所言,“高處不勝寒”?!盀跖_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小人鉆了空子,他被無數(shù)骯臟之手推進了監(jiān)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后茍全性命,帶著官場文壇潑給他的滿身污水走向黃州。于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戚相關(guān)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jīng)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生炎涼,東坡在此思索,悔不該?!伴L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比朦S州,生活困苦,卻又在這里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他在這種現(xiàn)實中進行著反省。他無情地剝除了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它們曾給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回歸于一種完全的自我。

他的一生,如同鉆石的產(chǎn)生,深藏在地殼之中,必須承受地層的高壓、高溫,長時間的探勘、發(fā)掘、切割、琢磨,才呈現(xiàn)出光芒璀璨的美鉆。

遭受磨難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難之于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呢?試想,假如蘇東坡沒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貶黃州,那他又怎么會看清官場之黑暗,體會到真正的孤獨寂寞呢?也許,他不會失去朋友的聯(lián)系,但他絕不會體味到忽然間整個世界在身邊轟然消失的寂寞、孤獨與恐慌。也許,他會照常作詩,但我們絕不會從他的詩作中看到受挫后的憤憤不平和再生后的淡泊寧靜。在不少情況下,才氣會招致磨難,但磨難更可能成就輝煌,因為正是磨難增加了東坡的人生閱歷,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漫漫人生路,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出現(xiàn)磨難,但你無論如何設(shè)計,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失敗與磨難總會光臨你的溫馨小屋。此時,我們應(yīng)該直面人生,戰(zhàn)勝磨難,隨蘇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東去”,淺唱一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p>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八

讀你的時候,你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時候,只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問你的時候,你卻說“一蓑風雨任平生”。

——題記

近日拜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隨他走進歷史洪流,觸摸早已風干了的淚痕,或悲或嘆,或思或悟,一時感動縈繞心中。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歲月里,你陷于“烏臺詩案”中,因心懷叵測的小人的惡意圍攻,你被長途押解,貶謫黃州,風雪交加,空余你孤獨的身影,一句“一蓑風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滄桑老者的熱淚,打動了多少后人迷茫的心!

你,一個后起之秀,名震文壇,作為蘇家三杰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卻因此而落難,就像你弟弟所說的一樣“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在監(jiān)獄里,你被侮辱,被摧殘,你用純銀般的嗓子哀嚎著,哀嚎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寫那么美麗的詩就已經(jīng)荒唐到底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濃妝淡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就這樣,你經(jīng)受不住日復(fù)一日,通宵達旦的逼供,你閉了閉眼,就承認了,你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你的渾身臟水,孤獨的走進了荒涼的黃州,你如同一只小蝌蚪在洶涌澎湃的大海里顛簸,“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雖然屬于美麗,現(xiàn)實畢竟歸于澀意,你品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盡受了官場的煉獄洗禮,于是乎,余秋雨先生告訴我:“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慣于淡泊和靜定,在艱苦的中墾荒種地中,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蔽蚁?,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世與經(jīng)歷,才造就了你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吧!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走到黃州赤壁,面對著赭紅色的陡峭石坡,浩蕩東去的大江,你閉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注入了意味,結(jié)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不朽的篇章終于在黃州誕生了!余秋雨先生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p>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于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你不再悲觀,不再耿耿于懷。你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黃州。

現(xiàn)實的殘酷,競爭的激烈使你內(nèi)心深處傷痕累累,但你卻一貫保持著那樣豁達的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你,想你,你的詩篇讓我感動,你的心境讓我震撼、感慨。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九

偶然的機會,讓我讀到了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確實如余秋雨先生所說,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確實閱讀過蘇東坡的作品,但是絕大多數(shù)都是從課本上了解到的。但是對于東坡先生的個人經(jīng)歷,我并沒有做更多的了解和研究。直到讀了這篇文章。

蘇東坡的一生是坎坷的。非凡的文采與驕傲的個性總讓他在不經(jīng)意間招惹來同時代文人的嫉恨,他也因此多次遭到貶職甚至是殺身之禍。最讓我驚訝的是蘇軾的朋友,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沈括,也因皇上對蘇的小小稱贊由此記恨蘇軾。他舉報蘇的文中有譏諷政府的詩句,而且明知王安石是蘇軾的政敵,還投注到了王安石的一邊。諸如此類的人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些“挑刺著”,使東坡一次又一次的深陷危難之中。日復(fù)一日的嚴刑逼供沒有讓東坡就此打住向文學探索的腳步,多次的劫難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是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學會收斂鋒芒,用成熟的語句驕傲的將詩作推上文學的頂峰。

孔子曾對其得意門生說過:“用則行之,舍之則藏?!比欢湴寥鐤|坡,一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當真是驚艷了時光,流傳于千古。這樣瀟灑而爽朗,不拘泥于塵世紛擾的個性,令我沉醉,是我迷戀。

真羨慕蘇軾,能夠不畏懼阻撓,盡情的用文字宣泄內(nèi)心的情感。再想想自己,總因為害羞膽怯而將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底,壓抑情感,隨波逐流。但是我不想這樣繼續(xù)下去了。

當一個人不受任何拘束而活,而創(chuàng)作時,他的心一定是自由的。就像余秋雨先生描繪的蘇軾一樣。我也想要成為一個像蘇軾這樣的人,不被無關(guān)的事牽絆住向文學探索的腳步,勇敢的表達出屬于自己的想法。

就讓蘇東坡的文學精神給我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思想突圍吧!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十

說到蘇東坡這個人,我們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華橫溢,文學了得。這人倒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樂觀。老師說,蘇東坡這個人,既有作為道者的“因緣而適,隨遇而安”,又有作為儒者的“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我喜歡蘇東坡的樂觀精神,笑對人生,一切都會過去。后來,在老師的介紹下看了余秋雨寫的《蘇東坡突圍》。終于明白,這讓人驚嘆的笑對磨難的樂觀,就是磨難一手培養(yǎng)而成的。我不禁在心里,把磨難比成了一柄雕玉刀。

不得不說余秋雨先生果然是一代散文家。蘇東坡被貶黃州前的經(jīng)歷在他的筆下一點點展現(xiàn)。關(guān)于蘇東坡,我慚愧地表示我只知道他那光鮮亮麗的外表,并不知道他背后的艱辛。在余秋雨的筆下,蘇東坡的形象在我面前一點點地開始展現(xiàn),然后色彩一點點地開始顯現(xiàn),輪廓一點點地開始鮮明,他人生最為艱苦的一段,通過余秋雨先生的筆,在我面前,如同展開的一幅畫。

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舉世聞名的人往往有著你難以想象的過去。很多時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人們都望著他們的外表艷麗的光華,而忽略了他們背后所經(jīng)歷的故事罷了。我倒是要感謝余秋雨先生了,他把蘇東坡的磨難呈現(xiàn)在我面前,如要把這比成一道菜肴,品一品,自然是苦的。

蘇東坡的`才華橫溢,鋒芒畢露。這個超時代的文化名人,竟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小人們因妒忌而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最后終于讓他被送入獄牢,命懸一線。而把他送到到這離死亡就差一步的路上的,不是別的,是詩句,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所幸還有一些人懂得他的價值,在皇帝面前數(shù)次求情,終于,他得以釋放,被貶黃州。他開始自省,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慣于淡泊和靜定。從而作出了舉世聞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這些千古杰作。遭遇磨難不僅是痛苦,更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磨難,就像一柄雕玉刀,而蘇東坡就是一塊玉。讓蘇東坡變得堅強,成熟的,正是這柄雕玉刀。風雨過后是彩虹,他已經(jīng)熬過了風雨,接下里,屬于他的彩虹,那三部千古杰作,就在這里,在黃州,誕生。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已然變成了他成為偉人的催化劑!促使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

感謝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彩虹背后必曾有過風雨。蘇東坡那樂觀的精神,史詩級的作品,終是由挫折這把雕玉的刀雕成。“玉不琢不成器”感謝那把雕玉刀,造就了中國史上一代文學奇才。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時不時被自己的雕玉刀雕刻,請不要因為疼痛而放棄,因為,屬于你的明天,馬上就要到來!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十一

近日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手中這冊已泛黃的與我同歲出版的舊書,竟每每讀來都令我感嘆不已,心神俱震。故記下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蘇東坡突圍》。

翻開歷史長卷,我們先來端詳一下本文主人公蘇東坡的一生,那可謂是“悲慘”故事。旁人是起起落落,而他是一起,落落落:本來他出場蠻好的,文豪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自身又具文學天賦,也年少成名,一考中舉得主考官歐陽修青睞,連這第二名都是因誤避嫌才屈尊的。而這樣一位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所有人都認為本該在他的時代里意氣風發(fā),在幾千年間難尋的可愛的人,卻屢遭貶謫,被誣告摧殘,甚至一度一心求死。

究竟是誰如此有能耐,能將一代風流險些扼殺呢?是與他有觀點沖突的政敵王安石嗎?是皇親國戚嗎?都不是,是一群小人:舒亶、李定,王圭、李宜之……這些人物你一個都對不上號,而就是這群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與歷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究竟何罪?審著看啊。怎么審?打!罵!通宵罵,罵得隔壁都言“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聽”。不消多思都可窺見清白如他,溫和如他,面對著這樣低俗至徹底陌生的語言行為系統(tǒng),他該是多么的笨拙,多么的嘶啞,他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呀。

而好在上天惜才,就在一聲聲哀嚎,一個個文化良知的顫栗中,他被送往了黃州。突圍,終于開始了。

而等待他的,是一座破廟,一片寂靜,一場文化苦旅。

竟沒有一絲回音。“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朝伏夜出,少飲酒”,“福禍得喪,付與造物”,甚至還有句“讀后焚矣”。天真了大半輩子的蘇東坡筆下出了這些字句,詫異之余又覺得全然可信。

他怕了嗎?不是,只不過是明白了染缸之下,要謹言慎行了。他成熟了,在40歲至48歲之間,這于人而言尤為重要的年歲,日后還大有可為的年歲,學的了真正的曠達。而人常道“詞窮而后工”,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降入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要誕生了。

蘇東坡突圍讀后感篇十二

假期里,去了一趟大觀園。

讀了《紅樓夢》,不去看看大觀園(雖然只是人為臆造的),多少有些可惜。雖然在“怡紅快綠”的匾下冒失地豎著“十塊錢點一出戲”的牌子;雖然在瀟湘館的曲折游廊里不時傳來“這個便宜”、“那個合算”的吆喝聲;雖然黛玉的花鋤里塑料鮮花盛開;雖然稻香村里的紙窗木榻成了“稻香村茶室"里的擺設(shè);雖然《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瑰影已被抹煞得斑斑駁駁。但,還是應(yīng)該去看看,好在怡紅院的海棠還蓬勃,瀟湘館的竹子還蒼翠。

讀《紅樓夢》是初二下半學期開始的。那時候,明顯地感到自己的思想觀念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有兩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和鼓勵:一本是《紅樓夢》,另一本是余秋雨的《山居筆記》。那時侯,也許是迫于學習的壓力,也許是受到了一點《威風凜凜進行曲》的靈感,我一下子很渴望自由一一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天,甚至只給我一分鐘,讓我毫無顧忌地放聲大叫:“啊一一”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抓住了這個小小的想法,竟讓我思考起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讀書為了什么?物質(zhì)條件嗎?很多人都認為是這樣,那我呢?我想,我寧肯舍棄一切物質(zhì)條件,我不要像大人們一樣被功名利祿所羈絆;我決定,我要按我的想法去生活,活在我自己的理想中。真實美好的時刻?。〉胰孕⌒囊硪恚驗槲也淮_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和合理。當讀了《紅樓夢》,不管是不是一廂情愿,我驚喜地感到,我和寶黛二人似乎有著共鳴之處。我,一個正在為將來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而苦讀的學生;他們,被逼走仕途之路的叛逆者,同樣的十五六歲,同樣的愛和怨,喜和悲。我的這種想法至此便如一股激流從巖石中迸發(fā)而出。不論將來如何,至少它能奔騰一段日子。中考的那段日子令每個人難忘。幾乎每時每刻,我都激勵自己“抓緊時間”一一我像一頭餓狼一樣到處覓“食”。

但是,當迷失在題海里時,一股更大的悲哀和困惑向我襲來:我這樣讀書到底有沒有價值?中考和我的理想有多大關(guān)系嗎?考完數(shù)學,對下來錯了許多。我忐忑不安地迎著媽媽略帶緊張的笑臉走過去。我尷尬地提著嘴角,勉強地笑著,笑著,眼淚卻不聽話地蹦了出來。晚上,我躺在床上??荚伊?,這輩子似乎也就完了。我想一陣,哭一陣,枕頭上濕了一大片。現(xiàn)實像白紙黑字般殘酷地擺在眼前。我茫然。我想:現(xiàn)實,離理想有多遠?我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后。會怎樣?我,寶玉,黛玉,都還未經(jīng)歷過最殘酷的現(xiàn)實:我呢,依靠著父母;他們呢,本身就居于“拂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的大觀園。至少我們從未脫離過相對富足的物質(zhì)條件。也許只因為這樣,我們才敢輕視它?對它不以為然?一個大問號油然升起:我們自認為“高出俗流”的想法是否天真、幼稚、荒唐、不堪一擊?不知道。也不愿想。我似乎已身處矛盾的旋渦中。矛盾越加白熱化,我稍一動就會下沉。

如果蘇軾在黃州的殘酷中找到了自我,那么我們又為何懷疑和“確信”現(xiàn)實會打倒我們自己呢?是的,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fā),越走越遠,由此展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打交道。打交道的結(jié)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我會在現(xiàn)實中遇到很多異己的人,異己的事,異己的思想,但我越來越相信,我能保護這還未遭到打擊和扭曲的最理想的信念,我能把對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的這份執(zhí)著、憧憬,保存、延續(xù)……“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边@是十五六歲的黛玉的悲嘆?!罢l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边@是四十出頭的蘇軾的惆悵。他們站在相隔二三十年的山頭上,遙相呼應(yīng):“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是宋朝赤壁下的深深嘆息;“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边@是清初悼紅軒里的孤獨無告。他們隔著幾百年的歷史,結(jié)為知音。風過,瀟湘館中那片竹海似又傳來了遙遠的低吟。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79552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