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匯總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7 18:21:15
2023年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匯總17篇)
時間:2023-10-27 18:21:15     小編:琴心月

心得體會是對我們所經(jīng)歷的事情的一種思考和總結,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那么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心得體會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寫心得體會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參考。下面是一些愛情大師總結的戀愛經(jīng)驗,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關于愛情和婚姻的思考。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一

第一段:引言(字數(shù):150)

陶淵明,東晉末年的文學家、政治家,被后世譽為“詩圣”。他的詩詞寫盡了人生百態(tài),展現(xiàn)出了深厚的情感和獨立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獨到見解。陶淵明對人生的體驗和心得,以及他對自然、人情、生死的思考都是我們今天可以借鑒和學習的。

第二段:人生無常(字數(shù):250)

陶淵明生逢亂世,他經(jīng)歷了陰霾的政治風云和個人的悲痛。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見到他對人生無常的深思。他曾在《歸園田居》中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边@句詩中蘊含著對逝去的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人生無常的領悟。他告誡我們要珍惜眼前,不要沉溺于過去的榮光或未來的幻想,而要懂得享受當下的美好和平靜。

第三段:人情深厚(字數(shù):250)

陶淵明的詩中常常流露出對人情的深刻體悟。他心懷悲天地之大,憤社稷之不幸,對人倫、社會關系的體悟更是深入人心?!帮嬹R渡秋水,水寒風似刀”這一句中,他用渾然天成的自然景物抒發(fā)了自己的憤怒和苦楚。他也教導我們要真誠待人,寬恕他人的過錯,以寬容和善意去面對他人的不足。

第四段:對自然的敬仰(字數(shù):250)

陶淵明以“臥梅雙檜”的方式來形容他與自然的親密關系。他對自然的敬仰和欣賞可見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彼缘h的心態(tài)融入自然,與天地同榮共舞。他教導我們要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寧靜和平和。

第五段: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字數(shù):250)

陶淵明的詩詞中流露出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他在詩作中多次表達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比如在《歸園田居》中他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詩充滿了期盼和向往,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教導我們要對生活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向上地面對困難和挫折。

結尾(字數(shù):150)

陶淵明心得體會,將人生、自然、人情交織在一起,深刻反映了他對人生的獨到見解和深刻思考。他的詩詞具有廣闊的價值,在今天依然教導著我們要珍惜當下,與自然和諧相處,善待他人,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我,過上簡單而充實的生活。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二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被譽為“田園詩之神”,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哲理和優(yōu)美的詩句聞名。陶淵明的詩歌作品中流露出了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和對自然的熱愛,同時也表達了他的追求真理、向往自由的思想。通過閱讀和研究陶淵明的作品,我深有體會地認識到他的追求和理念,也受到了他的影響。

首先,陶淵明的作品中充滿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陶淵明生活在東漢末年,那個時期的社會風氣混亂,官僚腐敗,百姓生活艱辛。陶淵明在自己的詩歌中多次表達了對官吏的不滿和對社會的失望。比如在《歸園田居》中,他寫道:“蕭條當秋景,白露滿渭關。柳色已蔥郁,菊黃仍照眼。君誰留舊隱,歸者此人也?!边@些詩句流露出了他對當時社會的失望和對虛偽官僚的痛恨。在忍受社會現(xiàn)實的壓力和不公正對待的同時,陶淵明也在他的詩中表達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和渴望。

其次,陶淵明對自然的熱愛和追求可以從他的詩中體會到。陶淵明的詩歌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贊美和詠史,他以獨特的視角和精細的描繪,展現(xiàn)了他對自然景色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比如在《歸園田居》中,他寫到:“野望眺紅豆,山青如貌新。自負湖海論,將安在陶鈞?!边@些詩句中陶淵明再現(xiàn)了他心中理想的生活和對自然美景的向往。他認為大自然是清新、寧靜和平和的,而社會則充滿了病態(tài)和腐朽。他的詩歌可以被視為他逃避現(xiàn)實的手段,通過詩歌他把自己置身于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中,尋求心靈的寧靜。

再次,陶淵明的作品中展現(xiàn)了他對真理和哲學的追求。陶淵明是一個有思想的文人,他的作品中常常表達出對社會現(xiàn)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對人生和意義的探尋。在《歸去來兮辭》中,他寫道:“青春以腐儒,志言行隱居。草萋已亭午,樹密豈宴游。荷憂送余去,楊葉還我舟。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边@些詩句傳達了他對人生追求真實和追求自由的思想。他希望逃離現(xiàn)實的束縛,尋找屬于自己的真理與意義。

最后,陶淵明的作品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閱讀他的詩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洞察力。他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真理的追求,讓我意識到了在生活中追求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和自由的重要性。他的作品也讓我明白了詩歌的力量和人們對自然的熱愛,這些都能夠給我們帶來內(nèi)心的和諧和滿足感。陶淵明的作品對于我來說不僅是一種文學,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啟示。

綜上所述,陶淵明的作品中充滿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和對自然的熱愛。他的追求真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展示。通過閱讀和研究陶淵明的作品,我加深了對他思想和理念的理解,并從中汲取了力量和啟示。陶淵明的作品不僅是文學佳作,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給人們帶來了思考和啟發(fā)。我相信,陶淵明的作品會繼續(xù)影響和啟迪后人,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意義。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三

陶淵明,南朝文學家,作為一位偉大的文人,他的詩詞不僅流傳千古,更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讀陶淵明的作品,我受益匪淺,深深地感受到了他那純真而執(zhí)著的人生態(tài)度。在這次讀陶淵明的心得體會中,我將從他的作品中領悟到他的生活哲理、人際關系、家庭情感和藝術創(chuàng)作等方面展開論述,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共鳴,引發(fā)更多的思考。

陶淵明的作品中,常常寫到的是他與大自然的親密關系。他熱愛大自然,崇尚它的美好與純潔。他的《歸園田居》一文道出了他對于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認為,鄉(xiāng)村才是最真實、最美好的地方。而當時的社會風氣,城市的喧囂與浮躁,讓他心生厭倦。他選擇了離開這個虛榮的世界,回到了自然之中,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田園生活。這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態(tài)度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重新審視了所處的現(xiàn)代社會。

陶淵明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人際關系的態(tài)度也深深地觸動了我。他不計較社會地位和身份,他的朋友可以是出身卑微的農(nóng)夫,也可以是官僚貴族。他認為,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心靈的相通和人格的互敬之上的。他在自己的《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沒有人與人之間爭斗和嫉妒的世界,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可能性。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和親和力的價值,并對自己的處世態(tài)度進行了反思。

陶淵明的家庭情感的描寫深深地觸動了我。在《歸園田居》中,他寫到了自己種田的喜悅和與妻子兒女的快樂。他將家庭看作是人生的港灣,是他遠離紛擾、洗滌心靈的棲息之地。這種對于家庭情感的表達,讓我反思了自己在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是否忽視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在奔波勞累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陶淵明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詩詞洋溢著濃厚的情感,用簡潔卻又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了他對于生活和人情的思考。他的詞作精練而又富有詩意,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他對于美的追求和對于人生的熱愛。陶淵明的藝術創(chuàng)作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體味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品味到純粹的文學情感。

讀陶淵明的作品,使我受益匪淺。他那純真而執(zhí)著的人生態(tài)度令人感動,他對于生活、人際、家庭和藝術的思考和表達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盡管生活和時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人們對于追求純真、美好和溫暖的渴望卻是永恒不變的。讀陶淵明的作品,不僅是對他的致敬,更是對于人性追求的贊美。讓我們懷揣著陶淵明的心靈,追求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追求,過上純粹而又有意義的人生。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四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一位著名文學家和官員,他的詩詞和文章一直備受推崇。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思考。他的文字中融入了他獨特的個性和對人性的觀察。通過閱讀陶淵明的作品,我深受啟發(fā)。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關于陶淵明心得體會的五個方面。

第一段:自然的熱愛

陶淵明的作品中處處都能感受到他對自然的深切熱愛。他熱愛山水,熱愛花草。他觀察細致入微的自然景象,用詩意的文字將它們描繪得栩栩如生。他所表達出的愛自然的情感,讓我意識到自然的美麗與豐富。陶淵明所書寫的自然景色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更多的是從內(nèi)心中流露出來的個人情感和內(nèi)心的抒發(fā)。

第二段:對人生的思考

陶淵明的作品中融入了他對人生的思考。他以生、老、病、死為主題,表達了對人生的深入思考。他在《飲酒》一文中寫道:“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边@句話表達了陶淵明對人生重要性的思考。他通過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告訴我們活在世上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

第三段:獨特的個性

陶淵明的文字中融入了他的個性。他的文字流暢而灑脫,富有情感,在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時不拘泥于形式。他的文字中常常帶有一種自由和不拘一格的特點,這也是他個人特色的體現(xiàn)。他的詩詞表達了他內(nèi)心的感受,他的文章告訴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獨特個性。

第四段:對人性的觀察

陶淵明的作品中,他對人性的觀察非常獨到。他通過對人物形象和行為的描寫,以及對人性的剖析,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人性的復雜和豐富。他的作品中,有善良的人,有固執(zhí)的人,有鄙視他人的人等等。他并未對人性進行評論,而是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展現(xiàn)出人性的多樣性。他的觀察讓我明白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第五段:人與自然的和諧

陶淵明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他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將自然視為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歸宿。他通過對山水風景的描寫,展現(xiàn)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tài)度。他的作品讓我明白到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觸摸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結尾:

通過閱讀陶淵明的作品,感受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思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自然的美麗與人性的多樣性。陶淵明的作品中融入了他獨特的個性和對人性的觀察,他的文字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讓我們明白到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美好。通過閱讀陶淵明的作品,我們可以從他身上汲取靈感和力量,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歸宿。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五

陶淵明,一個名垂千古的文人墨客。他的詩文充滿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人性的思考。作為一名讀者,我們從陶淵明的作品中,沉浸在他對世界的獨特觀察和深刻洞察之中,也受益匪淺。通過讀陶淵明的作品,我領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這對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首先,陶淵明的作品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他的詩文表達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他筆下,山水描繪得如此生動,花草樹木充滿了生命的力量,動物們也有了自己的靈性。通過陶淵明的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和巨大的能量。這讓我明白,自然是我們的朋友,我們需要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才能夠真正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和快樂。

其次,陶淵明的作品告訴我,一個人應當追求真理和善良。陶淵明的詩文中,他對人性的思考和對倫理道德的追尋,讓我深受啟發(fā)。他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追求真實的情感和純凈的感情。這讓我明白,縱使世事變幻,我們?nèi)匀粦摃r刻堅守自己的內(nèi)心和價值觀,追求真理和善良,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此外,陶淵明的作品還教會了我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在他的詩文中,我看到了他對人生坎坷的描摹和對困境的思考。不論是身處逆境還是生活不如意,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的態(tài)度和積極的心態(tài)。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告訴我,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相信自己,相信未來。困境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站,只要我們堅持前進,就一定能夠跨過這個臻。

最后,陶淵明的作品為我提供了一個思考人生的角度。通過他的詩文,我看到了他對人生的溫情與浪漫、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他用他獨特的方式描繪了人生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給了我很多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過他的作品,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追求物質(zhì)的成功,更在于從心靈深處去尋找和追求心靈的滿足和人格的完善。

綜上所述,讀陶淵明的作品讓我受益頗深。他的作品不僅賦予了我對自然的深刻觀察力和感知力,而且引導我認識純真善良對人生的重要性,激勵我在面對困境和挫折時保持堅定的信念并積極面對。他的作品還教誨我從更宏大的角度去思考和認識人生。讀陶淵明的作品如同沐浴在春風中一般,讓我的內(nèi)心得到了凈化和提升。我將繼續(xù)閱讀他的作品,追隨他的足跡,不斷向他學習和進步。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六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以其崇尚自然、熱愛鄉(xiāng)土的作品而聞名于世。在讀陶淵明的作品時,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感悟,對于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我有著許多心得體會。

首先,陶淵明的作品給我?guī)砹艘环N安慰和寬慰的感覺。陶淵明講述了他離開繁華都市,選擇隱居山林的故事,這種追求真實與寧靜的生活態(tài)度讓人心生向往。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感到壓抑和疲憊,而陶淵明的作品則給人一種長在鄉(xiāng)村、親近自然的感覺。他所描述的山水田園風光讓人感到一種寧靜與美好,仿佛能夠撫慰人們的心靈。在讀陶淵明的作品時,我總能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和慰藉。

其次,陶淵明的作品讓我深刻領會到了他對于人生的深刻思考。陶淵明提倡散淡的生活方式,他認為人應該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內(nèi)心的平靜。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對于世事變幻無常的思索,對于人生的虛無和無常的洞察。他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誡了人們需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寧靜的鄉(xiāng)村,只有心靜時才能夠體會到真正的幸福。

此外,陶淵明的作品也展現(xiàn)了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對于人的善良和邪惡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善于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表達并反映人性的復雜和矛盾。他的作品中描繪了許多人物形象,他們或是守志篇,或是閑游篇,或是悲懷篇,他們的形象鮮活而深入人心。他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世態(tài)人情的真實和人性的多面性,使人們能夠更加真實地認知和理解自己。

最后,陶淵明的作品給我?guī)砹艘环N對于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陶淵明深愛著大自然,他將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對于自然界的敬佩和對于生命的尊重。他渴望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他追求的不只是自我與自然的平衡,也包括了自我與社會的和諧。通過他的作品,我深深體會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和宏偉,生命的可貴和奇妙,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親善和和諧。

在讀陶淵明的作品時,我被他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感悟所折服。他的作品讓我感到欣慰和寬慰,給了我以安靜和寧靜的感覺。他對于人生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洞察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他對于自然的敬畏和對于生活的熱愛,讓我重新認識了大自然的博大和生命的奇妙。陶淵明的作品給予了我許多的心得體會,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內(nèi)心,使我對于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七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文學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田園詩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田園牧歌為主題,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思考?!短諟Y明集》是陶淵明的一部代表作,它包含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和思想。讀完《陶淵明集》,我深受感動,并對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下面我將從詩歌的美、田園的樂趣、人生的感悟、行持的修養(yǎng)和對天人合一的追求等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陶淵明集》的體會和感悟。

首先,讀《陶淵明集》使我感受到了詩歌的美。陶淵明的詩歌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詩歌,他將自然界的美景、動人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表達得淋漓盡致。例如,他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宛如人間仙境的桃花源,讀者讀后感覺如同親臨其境。這些詩歌作品使我領悟到了詩歌的力量,它不僅能帶給人快樂和美好,還能引導人們思考人生的意義。

其次,陶淵明的作品讓我感到了田園的樂趣。他深深熱愛著田園生活,用詩歌將大自然的美景和寧靜的生活狀態(tài)表達出來。他在《歸園田居·其二》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田日邊扉。”這些詩句讓我感受到了寧靜與自由,我仿佛看到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陶淵明的作品讓我懷念起小時候在田間地頭玩耍和享受大自然的樂趣,我也渴望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田園。

第三,讀《陶淵明集》讓我體會到了人生的感悟。陶淵明的作品中,不乏對人生的思考和對世態(tài)的批判。例如,他在《歸園田居·其三》中寫道:“灼灼桃李花,無言理芳菲,夫人生得意,須盡歡而散。”這些詩句表達出他對人生短暫和欲望無窮的深刻認識。通過陶淵明的作品,我學會了思考人生的意義,明白了過度追求歡樂和物質(zhì)是無法獲得真正幸福的。

第四,文集中也包含了陶淵明對行持的修養(yǎng)的思考。他在《歸園田居·其一》中寫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边@句名言道出了他對于人們行為準則的看法。他認為人們應該以善行為準則,無論多么細微的好事都應該去做到,而不應因為善行微小而不去做。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操讓我對陶淵明產(chǎn)生了深深的敬意,也激發(fā)起了我自己對于修養(yǎng)和行為準則的思考。

最后,陶淵明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飲酒·其二》中寫道:“機杼一脈落,青山盡可攀?!蓖ㄟ^這些詩句,他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他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實現(xiàn)幸福的關鍵。陶淵明的詩歌使我明白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喚醒了我對于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

通過閱讀《陶淵明集》,我深深感受到了陶淵明作為田園詩人的卓越才華和對生活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使我對詩歌、田園生活、人生哲學、行持修養(yǎng)以及與自然的和諧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讀《陶淵明集》不僅讓我感受到了美好的田園風光,還啟發(fā)了我對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陶淵明的作品將繼續(xù)在我心中發(fā)出光芒,并讓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更多的意義和價值。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八

陶淵明集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文學家陶淵明的一部作品集。這部作品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了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閱讀陶淵明集,我深深體會到陶淵明的追求真理、熱愛自然和關懷民生的情懷,以及對人生的獨特見解。以下是我對陶淵明集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在陶淵明集中,我感受到了陶淵明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對社會現(xiàn)象的觀察和對人性的剖析,體現(xiàn)出他對于真理的追求。在《歸園田居》中,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反思了人們在紛擾的世事中追求名利的虛榮心態(tài)。他提出“遺世獨立”的理念,強調(diào)個體應該遠離塵囂,追求內(nèi)心的安寧與自由。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啟示了我要堅持探索真理,不被物質(zhì)和欲望的誘惑所迷惑。

其次,在陶淵明集中,我感到了陶淵明對自然的熱愛和崇拜。他以自然界的景物和動植物為題材,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敬畏與贊美之情。他筆下的山水、花草樹木,都展現(xiàn)出生機勃勃、美不勝收的景象。在《桃花源記》中,他描繪出一個封閉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熱愛自然的情感,激勵著我去欣賞、保護和探索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恩賜。

再次,在陶淵明集中,我看到了他對于民生的關懷和思考。陶淵明在詩作中反映了社會的不公正和農(nóng)民的苦難,他痛心疾首于社會的腐敗和農(nóng)民的辛酸。在《歸園田居》中,他寫到了農(nóng)民因為苦力過度而身體力行,他倡導改革社會制度,減輕百姓的負擔。這種關懷民生的精神,鼓舞著我窮人民的苦難和生活困境,關心社會問題,為改善百姓生活盡一份力量。

此外,在陶淵明集中,我認識到他對于人生的獨特見解。他對人生的思考深刻而特別。在《歸園田居》中,他揭示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倡導追求內(nèi)心的安寧而非世俗的名利。他強調(diào)人生的意義在于世事變幻中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和淡然。這種對人生的獨特見解,使我意識到人生無常的本質(zhì),告誡我要關注內(nèi)心的培養(yǎng),追求心靈的自由。

綜上所述,陶淵明集中所蘊含的思想和藝術風格,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追求真理的精神、熱愛自然的情感、關懷民生的思考和對人生的獨特見解,都展示了他作為一位偉大詩人和思想家的品質(zhì)。讀完陶淵明集,我對于追求真理、熱愛自然、關懷民生和對人生的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于人生的理解和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陶淵明集的藝術魅力在于對人性的思考與抒發(fā),它不僅提供了美的享受,也引發(fā)了人們對于生活和人生的反思,具有深遠的思想意義。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九

少年時代的陶淵明頗有幾分“大濟于蒼生”的抱負,也很希望建功立業(yè)。作為東晉王朝大官僚的后裔,他必然受到儒家用世思想的熏陶,有著遠大的政治理想。家族的歷史激發(fā)了他的宏志,但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又一直知道他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高尚的人格。然而,時代呈現(xiàn)給他面前的則是等級森嚴、政治紛擾、仕途險惡,充滿著恐怖、黑暗、腐敗及政權走馬燈式血腥更替的亂世。封建門閥制度使得當時人才的選用、進退、,根本不是德才為依據(jù),而要看門第的高下,門閥十足壟斷了高官要職,造成了“出身庶族寒門的人在仕途上難得到發(fā)展,而陶淵明的曾祖雖以軍功官至大司馬,但本身并非門閥士族,到了陶淵明這一代,連這樣的駕駛也沒落了。門第的低微決定了陶淵明無法無法躋身于東進東晉高層統(tǒng)治集團,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也是十分渺茫的。而此時的東晉政治又極其德爾腐敗,總是內(nèi)部的斗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近代的文人們成為政治漩渦中的犧牲品,或死于戰(zhàn)亂,數(shù)量之多令人吃驚:在人命危淺、朝不保夕的社會里,于是為全身而隱遁便成了很現(xiàn)實的問題。在《與子儼等疏》中就有說道自己不肯逢歡機巧,若繼續(xù)為官,難免重蹈嵇康、露氏兄弟等人的覆轍,因而竭力辭官歸田。既然現(xiàn)實拋棄我,我也拋棄現(xiàn)實,所以看慣了戰(zhàn)亂篡奪、陰謀的陶淵明,為避禍保身,其政治雄心也不能不有所消減。

二.本質(zhì)性情使然

熱愛自然是他的天性,他擁有一顆善于體會自然之美的純潔而敏銳的心靈。不必名山大川,極平凡的景物在他眼中一樣美不勝收。就連愉柳垂陰、雞犬相聞這樣普通的農(nóng)家景致也能深深地將他打動。陶淵明性情使然,為官時不為五斗米折腰,為民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性質(zhì)自然的他,躋身仕途就等于甘心當別人的奴隸,再也沒有率性任真的自由。屈節(jié)以保全,著對于陶淵明來講是最痛苦不過了。所以陶淵明的最終歸隱是個痛苦、艱難、迫不得已的選擇。

三.猛志難呈,干進受挫的無奈

縱觀陶淵明的醫(yī)生,其間曾有四次求仕人的經(jīng)歷,卻終以心灰意冷而草草結束。其間由出仕到人仕,再出仕到再入仕,這出仕和歸隱的反復,實際上市一次次復雜的心理煎熬過程。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十

“隱”,即仕的對立面,是相對于仕的隱,脫離開仕,也就無所謂隱?!半[”和“仕”都是一種處世的態(tài)度,即出世或入世?!皻w”是淵明詩文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一個字,如“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歸園田居·其一》),“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飲酒·其十九》),“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等?!皻w”,主要解釋為“返回”之意,“歸隱”即返回到“隱”這種處世態(tài)度或處世方法,也即“出世”。從“返回”一詞中可簡要概括出陶淵明的人生歷程:出世(居田)——入世(時仕時歸)——出世(歸田)。在其《飲酒·其十九》中寫到:“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從中也可知道,陶淵明是在學仕之前先已在田園之中,所以他的歸隱是名副其實地回到了自己的本源,而“投耒去學仕”反而是學著過的一種生活,一種不自然的生活,違背自己本性的生活?!扒榻Y”意為“心中的感情糾葛”或“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歸隱”正是陶淵明“深藏在心底”的一份情。這可從他的詩文中來求證:

(一)“居官”時期的歸隱情結

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彼麖男【蛺酆么笞匀?,對世俗的事情不甚留心,不感興趣。不過,年輕時代的陶淵明也曾抱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八首·其二》)的雄心壯志,他在《榮木》一詩中還寫到:“先師遺訓,余豈云墜?……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所以后來,陶淵明出仕了,但在居官過程中,他卻一再留戀山澤鄉(xiāng)居的生活,時仕時歸。

陶淵明是在二十九歲時去江州做祭酒,但沒有做成什么事情卻看到了許多官場之弊,深深打擊了他的自信心和少壯時期的熱情。所以,他很快就辭官歸田。“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是他當時就下過的決心,也曾想堅持下去,但此時的陶淵明畢竟年紀尚輕,內(nèi)心還埋藏著希望之火,再加上朝廷中又發(fā)生了一些“良性變化”[5],重新激起了陶淵明“大濟于蒼生”的壯志豪情。于是,閑居了幾年后的陶淵明,在三十多歲時再度出仕。但這一次,他依舊不是一路歡欣,而是對官場生活越來越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抵觸情緒,退隱之心更是與日俱增。且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詩》二首:

其一: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途。凱風負我心,戢枼守窮湖。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余。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其二: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這兩首詩寫于晉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淵明36歲(據(jù)王瑤編注《陶淵明集》),他此時是桓玄的幕僚,作為桓玄的使者到建康(南京),請求獲準發(fā)兵討伐孫恩[6]。從詩歌描寫的情形來看,他這次赴京雖然履行了使命,但回來時的情緒卻十分不好,詩中通過征途中遭風浪、阻窮湖而不得盡快到家的苦惱,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厭倦官宦生活,向往田園生活的感情;又以歸路與舊居相對,以行役之苦與園林安靜美好使人留戀作比,表明他對出仕做官所抱的厭倦態(tài)度。在蕭統(tǒng)的《陶淵明傳》中有記載,陶淵明當時到了京都建康之后,由于親眼看到了司馬道子父子及司馬尚之兄弟挾制皇室和他們的專橫暴虐,看到了司馬道子、司馬元顯與桓玄的矛盾實質(zhì)上不過是各派勢力之間的權力爭奪等等,陶淵明不僅對朝廷失去了信心,對桓玄也起了疑慮。這樣,他原先內(nèi)心的熱情消退了,越發(fā)感到這次行役沒有意義,甚至后悔當初的出仕,又轉(zhuǎn)而思念起園林,想重新回去隱居了?!办o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這正寫出了他當時的心境。

但這次的辭官歸隱,沒有像辭去江州祭酒那樣容易,陶淵明的心中充滿了欲隱而不能隱的痛苦,而在仕與隱的矛盾中更加大了他歸隱的趨向?!斑b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挆l隔天涯,惆悵念常餐??犊寄蠚w,路遐無由緣?!?《雜詩三首·其一》),“閑居執(zhí)蕩志,時駛不可稽。驅(qū)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荏苒經(jīng)十載,暫為人所羈。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虧?!?《雜詩三首·其二》)時光悄悄飛逝,而詩人仍陷在“心為形役”的“塵網(wǎng)中”不得自由,在用詩歌來寄托悲凄之情的同時,陶淵明的歸隱情緒也越來越濃。“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南荊?……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在詩文中,陶淵明一在表示辭官之愿和在田園中從文立善的決心。

陶淵明的第三次出仕是在劉裕帳下任參軍。這次出仕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疇昔苦長饑”,才“投耒去學仕”,所以從一開始,陶淵明就沒有抱太多的熱情。且看他的《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一詩: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

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目

倦川涂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本詩寫于晉安帝元興三年(404),陶淵明40歲,本詩是在他去赴任劉裕的參軍的途中所作。在路途中,船在向前行,但歸思卻把詩人向后拉。異鄉(xiāng)的景物沒有使詩人感到新鮮,卻使他感到厭倦,因為詩人心中所懷念的,是身著粗衣也欣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田園筆耕的`素志,才是陶淵明內(nèi)心的真正寄托。自由自在高飛的鳥兒,在水中輕快地游來游去的魚兒,都使他這個有了俗務纏身、不得自由的人感到慚愧。所以詩人強調(diào)他是“暫與田園疏”,表示“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他最終要回到田園隱居。這一次,陶淵明更加堅定地確定了他最終的人生歸宿--歸隱田園。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初,陶淵明離開了劉裕幕府回到了潯陽,在當時任江州刺史的劉敬宣麾下做參軍。同年三月,陶淵明作為劉敬宣的使者到京師給劉裕送辭職表,途中寫下了《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這首詩: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微雨洗高林,清飆矯云翮。

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壑舟,諒哉宜霜柏。

在詩中,陶淵明再次表達了要永久歸田的決心,對自己拋棄田園生活而走仕宦之路一再提出懷疑甚至自責,表示“素襟不可易”,即自己歸隱田園的素志不可改變,并表示自己的德行要像霜中挺拔的松柏那樣堅定高潔。不難看出,陶淵明的歸隱決心是越來越大。終于,在他41歲的這一年,從彭澤縣令任抽身歸隱后,躬耕壟畝,再不出仕。他在《歸去來兮辭》中寫到: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

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開頭兩句,如大聲疾呼,如大聲棒喝,這是詩人對自己發(fā)出的召喚和命令。詩人把自己13年中的仕途生活,看作是失路人走過的一段“迷途”,可見痛悔之深。而對即將到來的田園生活則向往之至,情懷急切,語調(diào)輕快,不難想象詩人當時的心情。

陶淵明出任彭澤縣令為期甚短,他辭官的原因是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最早見于沈約的《宋書·隱逸傳》,后來蕭統(tǒng)作的《陶淵明傳》也有類似的記載,“淵明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在親故的勸說下,決定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適逢郡督郵來縣視察,縣吏說:“應束帶見之?!睖Y明嘆息:“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當即解綬去職,在任僅八十余日?!稓w去來兮辭》就是這件事實和這番心理的自白。他在辭的序言中寫到:

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出仕彭澤令,本是為了溫飽,但卑躬屈膝的官場生活與淵明的個性到底不相容。幾經(jīng)體驗,他終于感到挨餓受凍盡管痛苦,但是違背自己的本性更是難以忍受。為了填飽肚子而勉強從仕是錯誤的,有愧于自己的“平生之志”。陶淵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回到田園后更窮了,甚至不得不去乞討,但他的心卻寧靜了,因為在隱居生活中他找到了心靈的歸宿,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十一

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不僅在文學史上留下了豐富的作品,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的作品表現(xiàn)了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對現(xiàn)實世界的無限關懷。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對人類生存智慧的啟示和對真正意義上的生命之美的感悟。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陶淵明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淡泊名利

陶淵明是一位重視個人道德的人,他在作品中多次表達了淡泊名利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他強調(diào)了自己的人生信條,一定要放棄一切名利,超脫塵世。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擁有多少財富和他擁有多少榮譽,而是在于他的道德和品質(zhì)。他的“清風壯志兩茫茫,一片丹心報天公”和“躬耕于南陽”成了后人常言的代表處世之才的標志,許多人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人生的啟示。

第三段:尊重自然

陶淵明生活在農(nóng)村,他深深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之處。他充分理解自然界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他的作品中,他經(jīng)常描述了自然景色的美麗和自然現(xiàn)象的神奇。他的《桃花源記》以其華麗的語言和超然的思想強調(diào)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他的這些作品對于今天的人們同樣有著很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第四段:親民

陶淵明是一位善于與百姓交流的詩人,他一生都心系百姓。他曾經(jīng)說過:“士為知已者,主張無私;君為民父者,所以行仁”。他追求的是人民的幸福和富裕。他寫的許多作品,如《歸園田居》、《桃花源記》等,描繪了百姓的生活和境況,以此表現(xiàn)出他對人民的關注和熱愛。他的人民思想和人道主義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建設也有重大作用。

第五段:結論

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不僅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自然的感受,還包含著他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對社會文化建設的追求。他的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通過學習陶淵明的思想和經(jīng)驗,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人類歷史和現(xiàn)代社會,認識我們自己的人生和人生價值,從而為我們的未來道路提供精神上的指導和啟示。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十二

不過,就一定是這樣的嗎?一般,人們記憶之中,詩人的歸隱,與“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可分割:陶淵明正在彭澤令任上,督郵來巡視,縣吏告訴詩人“你得整衣束帶去見他”;詩人一聽,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于是掛印而去。可這個生動的場景,出現(xiàn)在后代史書《宋書》里,陶淵明自己可不是這么說的。他的那篇名文《歸去來兮辭》的序里只說自己出來做官是因為家里窮,要錢,可有了錢的官場生活與自己的本性不合,所以也很難受,“深愧平生之志”。這時恰好他嫁到武昌程家的妹妹死了,他急著去吊唁,所以就離職而去了。如果我們相信詩人的自述,那他不是掛冠直接回家的,而是首先從今天九江那兒的彭澤,溯江而上跑武昌去了。一件事,不同的說法,道理其實簡單:人們最熟知的,未必就是事實,而事實是什么,真得多想一想。

一想,就有許多可議。其實詩人之率性而不負責任,不是頭一回了。陶淵明也不是只做了彭澤令這一任官,他最早出仕,是任所謂“江州祭酒”,這官名很可能是“祭酒從事史”的省稱。據(jù)《宋書·百官志》這是“分掌諸曹兵、賊、倉、戶、水、鎧之屬”,職事瑣屑得很。加上這時候的江州刺史是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詩人與這個傲慢的王家子弟大概也不投緣,《宋書》里記載他“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少日”就是沒多久的意思,雖然我們不知道究竟有沒有短過彭澤令的八十天。詩人之所以能一再地一不高興就甩手而去,當然有他的資本,可想而知,他有一定的依憑,是有些家底的,即使到最后他歸隱田園的時候已很落拓,也還有“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其一)。而另一方面,詩人熬到差不多三十歲出來做官(陶淵明的年壽有許多的不同說法,從五十多到七十多都有;這里就照最早也最通常的六十出頭計,生年在公元365年),擔任的卻是事務瑣雜的職位,在當時他只能算是地位不高的寒素之士,大約也是可以肯定的。

前面提到的還有一節(jié)也值得稍加留意:陶淵明丟開彭澤令的位子跑去武昌吊唁妹妹,詩人的家不是在廬山腳下嗎?他的這位程氏妹(過去一般認為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妹,可也有學者認定他們就是親兄妹)怎么遠嫁到武昌了?說起來,武昌當時屬于長江中游的荊州地界,那里可是陶家早先盡顯榮光的地方。

荊州在中古時代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東晉一代,更可謂舉足輕重,以其踞長江中游之勢,往往與下游建康的中央形成對峙。那個時候,曾任荊州刺史的,前后二十余人,東晉最后那些年的亂局時期不計,大抵都是東晉秉執(zhí)權勢的世家大族,如瑯琊王氏家人占有該位置十年,外戚庾氏兄弟連著據(jù)有十年,桓氏更斷續(xù)有四十余年。這些人物里面,除作為外戚的庾氏兄弟,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皇室的勢力,與時據(jù)中樞的名相王導形成抗衡,其余的王敦、桓溫、桓玄等,皆有抗衡中央,乃至不臣之意。陶氏家族的歷史上,陶淵明最崇敬的曾祖陶侃,也曾是東晉荊州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王氏和庾氏之間,他任刺史差不多十年??梢哉f,荊州曾是陶家勢力甚大的所在。雖然我們不清楚陶淵明的這位妹妹嫁在武昌程家的原委,但很可能并不是偶然的。即使是陶淵明本人,荊州也是他一生經(jīng)歷中非常之重要的一個地方。這就得說到詩人的第二次出仕了。

在梟雄桓玄、劉裕手下任職

陶淵明的第二次出仕,即他在當時的梟雄桓玄手下任職的經(jīng)歷,過去人們留心的不多。桓玄是一位文韜武略都十分了得,在東晉晚期歷史中扮演了翻天覆地的重要角色的人物。他的發(fā)跡不妨從公元3說起,當時青、兗二州刺史王恭與荊州刺史殷仲堪聯(lián)合對抗朝中攝政的司馬道子,結果北府軍名將劉牢之倒戈,致使王恭兵敗被殺,桓玄和殷仲堪本來就是玄學辯友,這次事變他們是站在一邊的,此時乘機成了江州刺史;第二年(399)桓玄又攻殺殷仲堪,再一年(400)為荊州刺史,兼領了江、荊二州。而大約就在桓玄先后據(jù)有江州和荊州的這一期間,詩人陶淵明進入桓玄麾下任職。

對此,最確實的證據(jù)是陶淵明自己的幾首詩。公元4的《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詩二首,其中有“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的句子,表明詩人當時人在仕途無疑;詩中的“都”指東晉的都城建康,而“規(guī)林”應在尋陽附近,由此可知,這兩首詩寫于詩人“行役”赴都城建康之后返回西行,在離家鄉(xiāng)不遠處遇風停留之時。那么詩人“從都還”,是要“還”哪里呢?當然不是回“規(guī)林”附近的家,哪有當官出差完事之后便回家的道理?得銷差。去哪兒銷差呢?他在第二年也就是4有一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里面出現(xiàn)了“懷役”二字:“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边@與詩題中“赴假”、“夜行”顯然是相應的,那么,詩題透露的信息乃是詩人在休假之后返還江陵,經(jīng)過距武昌不遠的涂口。這回銷假返回的江陵,理應就是前一年“從都還”的目的地,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3攻殺原荊州刺史殷仲堪而此刻正據(jù)有該地的桓玄的府中。鑒于桓玄398年開始領江州刺史,或許有理由推測,陶淵明早在399年桓玄攻滅殷仲堪之前、其據(jù)江州時就已投身桓玄麾下。無論如何,由詩人的這三首詩看,可以肯定,大約在401年及之前的兩年甚至三年,陶淵明便在桓玄處任職。

毫無疑問,這該是陶淵明一生中最久的仕途經(jīng)歷了。那么,在桓玄手下,詩人有何作為呢?我們已經(jīng)知道,400年的《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顯示他為桓玄擔任了赴京使者,然而使命是什么呢?現(xiàn)代研究陶淵明最深入的學者之一逯欽立先生覺得,詩人很可能是在為桓玄上疏朝廷請求領兵討伐孫恩而奔走。孫恩家世奉五斗米道,399年乘亂起事,為被司馬道子所殺的叔叔孫泰復仇,一時聲勢浩大,攻入會稽,殺了當時的會稽內(nèi)史王凝之,吳地諸郡動蕩不已。這次孫恩雖然被劉牢之率軍擊退,回據(jù)舟山一帶的海島,但第二年的五月又卷土重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桓玄請求討伐孫恩,固然有正當?shù)睦碛?,然而事情往往也是復雜的,背后未必沒有隱藏著桓玄借機東下的意圖和野心。如果陶淵明擔任的是這么一個代桓玄請求東下的使命,那還真是頗關緊要的。

陶淵明結束這段為時最久的仕途經(jīng)歷,倒不像第一次江州祭酒那樣是自行一走了之的,而是他母親孟氏401年冬天去世所致,這在詩人的《祭程氏妹文》里說得很明白:“昔在江陵,重罹天罰?!笨梢姡諟Y明是在江陵桓玄荊州刺史門下得到母親去世消息的。

或許會有疑問,詩人生平最久的這段仕途經(jīng)歷,何以千年以來頗為隱晦,少受留意呢?了解隨后的情勢變幻,大概可以懸揣一二。

就在陶淵明離開桓玄返回故鄉(xiāng)為母親守孝之后的兩年半時間內(nèi),整個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4晉安帝下詔罪桓玄,桓玄因率軍東下,幾乎有反復倒戈習慣的劉牢之再次重演老把戲,投降桓玄,桓玄順利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總攬朝政;次年(403)桓玄篡晉,改元建楚;接著的4初,這一時代的另一位梟雄、后來代晉而立的劉裕起兵討伐桓玄,雙方在尋陽附近便有戰(zhàn)事,而與劉裕站在一邊的就有當時的江州刺史、劉牢之的兒子建德將軍劉敬宣。最后的結果,桓玄兵敗伏誅。在這一連串的變故之中,前半場,詩人是看客,后半場,則進場扮演了一定的角色。陶淵明在這時候有一首詩《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寫詩人雖懷著留戀,但還是告別故鄉(xiāng),一路向東,擔任鎮(zhèn)軍將軍的參軍去了;這位鎮(zhèn)軍將軍,如今的研究者大致確定,就是劉裕,他當時駐京口,陶詩題中提及的曲阿與之相距不遠。

陶淵明在劉裕處不久便離開了,因為第二年(405)年初,他留下一首《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已表明他擔任了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從劉裕麾下轉(zhuǎn)往劉敬宣那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我們弄不清楚,但從劉裕和劉敬宣當時合作密切的關系來看,也并不很奇怪:這位劉敬宣乃是劉牢之的兒子,我們前面提到,402年桓玄東下進攻建康之時,劉牢之反戈投降了桓玄,但反復之人隨即又與兒子劉敬宣蓄意襲擊桓玄,事敗自經(jīng),而劉敬宣則奔竄到北方去了;過了兩年(404),作為劉牢之舊部的劉裕起兵討桓玄,正是劉裕“手書召敬宣”回來的。陶淵明在這首詩中有“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的詩句,已表示他要歸去田園了。確實,就在這年(405),被桓玄廢黜的晉安帝恢復了帝位,劉敬宣隨即上表解職,陶淵明這次“使都”大約就是為此而去的。離開劉敬宣之后大約半年,才有了詩人為人熟知的八十天彭澤令的最后一段仕途。

大致明白了陶淵明就職桓玄、劉裕麾下的始末,或許便能了解這些曲折何以有意無意被隱晦的緣故了。詩人之服務于桓玄,在劉裕這里,是絕對不該被提及而是應竭力忽略、掩埋的事,甚至他投身劉??赡芤彩遣坏貌挥械淖藨B(tài);而詩人與桓玄、劉裕的這些瓜葛,在后世大多數(shù)認定陶淵明忠于晉室的人那里,實在也是難以面對的——這兩位雖是敵手,可在顛覆東晉王朝方面,則并無二致,可謂前仆后繼的梟雄。

毫無疑問,詩人是有用世之心的,在他的詩中或隱或顯有所表露;然而這種用世之心,不是空泛的意念而已,必得有落實之處。對陶淵明來說,用世的理想,如果曾經(jīng)有過一個真正實現(xiàn)的機會,當然不是最初的江州祭酒,也不是最后的彭澤令,甚至劉裕和劉敬宣的參軍也談不上——如前邊談到的,這或許是他曾效力桓玄而不得不付出的努力,想在其中獲得抒展的可能,未免太天真了——而是在桓玄麾下,在那詩人一生最久長的一段仕途。

門閥時代的陶家與桓家

回到陶淵明投身桓玄麾下的那一刻。詩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

其實,為詩人設身處地來想,有很充分的理由。首先我們已經(jīng)知道,桓玄當時據(jù)有江、荊二州,勢力之大,人所矚目;而荊州正是詩人最崇敬的曾祖陶侃曾經(jīng)生活和戰(zhàn)斗的地方。

其次,從陶淵明的切身感受而言,他于桓氏當有相當?shù)挠H切感。東晉是所謂門閥時代,陶淵明與桓玄的關系,似乎也很有必要從這樣一個視野中加以觀測。桓氏家族,如歷史學家田余慶先生所考,東漢大儒桓榮為其先人,中經(jīng)曹魏時代曹氏與司馬氏之間的激烈斗爭,桓范被殺,此后家族孤單勢弱;桓彝渡江,為東晉功臣,其子桓溫權傾一時,為桓玄最終代晉為楚確立基礎。雖然如此,桓氏當初仍很受高門世族的鄙視,《世說新語》里記載桓溫為兒子向當時在自己手下為官的王坦之提親,王坦之不敢自主,答應回家去問問自己的父親、也就是桓溫相中的兒媳的爺爺王述。王述就是那位著名的脾氣急躁的王藍田,曾想吃雞蛋,筷子夾不住,扔下地用鞋跟踩,還踩不著,于是就地抓起來,直接放進口里咬開再吐出來。這回,王述還是很暴躁,本來他是很喜歡王坦之這個兒子的,兒子雖然是大人了,還抱著靠在自己的膝蓋上,但一聽桓溫求婚的事,便大怒,一把推開兒子,罵道:“你犯渾了嗎?怕桓溫嗎?他不過兵家出身,怎么可以將女兒嫁過去!”王坦之于是回報桓溫說:“卑下女兒家里已為她定了婆家了。”桓溫當然是明白人,說:“我曉得了,這是你爹不答應啊。”王述以桓溫為“兵”,當時這是強烈蔑視的表現(xiàn)。至于陶氏家族,陳寅恪先生認為本來出自溪族雜處地區(qū)“業(yè)漁之賤戶”,因而士族勝流視同異類,只因東晉初年以軍功致顯,但仍受到歧視?!妒勒f新語》里記有一則故事:王胡之住在會稽東山的時候很窮,當時陶侃的兒子陶范送一船米給他,結果竟然被拒絕了,王直截了當?shù)卣f:“我王家的人沒米下鍋,自會去找謝家的謝尚討,不要你陶家的米。”研究《世說新語》極為精深的余嘉錫先生對此分析道:“因陶氏本出寒門,士行(陶侃)雖立大功,而王、謝家兒不免猶以老兵視之?!弊钪档昧粢獾氖恰妒勒f新語》的這條記載:

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陶侃)。胡奴(陶范)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勛業(yè)如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宏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無?”因誦曰:“精金百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勛,為史所贊?!?/p>

但對這條文字,劉孝標為《世說新語》做注的時候引了另外一本史書《續(xù)晉陽秋》的記載:

(袁)宏為大司馬(桓溫)記室參軍,后為《東征賦》,悉稱過江諸名望。時桓溫在南州,宏語眾云:“我決不及桓宣城(桓溫之父桓彝)。”時伏滔在溫府,與宏善,苦諫之,宏笑而不答。滔密以啟溫,溫甚忿,以宏一時文宗,又聞此賦有聲,不欲令人顯聞之。后游青山飲酌,既歸,公命宏同載,眾為危懼。行數(shù)里,問宏曰:“聞君作《東征賦》,多稱先賢,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稱謂,自非下官所敢專,故未呈啟,不敢顯之耳?!睖啬嗽疲骸熬麨楹无o?”宏即答云:“風鑒散朗,或搜或引。身雖可亡,道不可隕。則宣城之節(jié),信為允也?!睖劂欢?。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十三

陶淵明本不反對走仕途,相反,他當初是懷著“大濟蒼生”的抱負進入官場的,畢竟,知識分子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最常見、最正統(tǒng)、最容易走通的道路就是當干部。但由于陶淵明不適應官場繁瑣的顯規(guī)則和潛規(guī)則,放不下“臭老九”的架子,不愿意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在理想和現(xiàn)實的尖銳沖突中,陶淵明最后選擇了“守拙歸田園”。辭職后地位沒有了,俸祿沒有了,趨炎附勢的朋友沒有了,雖勤于耕作,“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日子還是很清苦。但他“不戚戚于貧賤”,“銜觴賦詩,以樂其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陶淵明時代人少地多,沒有環(huán)境污染,不難找到山清水秀的清靜之所,他能夠通過原始的農(nóng)耕基本實現(xiàn)自給自足。但因為不求甚解,所以看的書多;因為輒飲必醉,所以喝的酒多。買書買酒在當時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增加了不少經(jīng)濟支出,所以,生活時常窘迫。好在那時文化人少,陶淵明在鄉(xiāng)下更是稀缺資源,識個文、斷個字、當個家庭老師之類的,還是有用的,加上鄉(xiāng)風淳樸,總有人接濟他,使得他能夠忘機于世外桃源,從而給后世樹立了高人逸士的形象。

六百多年之后的蘇東坡是陶淵明的忠實粉絲,他真切推崇陶淵明的隱逸風度,發(fā)掘出其更多的美學價值。

與陶淵明相比,蘇東坡的才學更全面,他既是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又是畫家(如枯木竹石圖)、美食家(如東坡肉)、服裝設計師(如子瞻帽),其最突出的成就是詩文和詞作,尤其是詞作,蘇東坡對當時流行的娛賓遣興、依紅偎翠為格調(diào)的俗詞注入文人高雅的品格,特別是注入了蘇東坡式的超脫、飄逸、思辨的情趣和節(jié)操,這種雅化的.詞風,契合了當時社會的審美發(fā)展思想,影響深遠。

蘇東坡的才學積累和展示得益于北宋偃武修文的國策。當時文壇思想活躍,群星閃爍,文化人占據(jù)了社會上層。蘇東坡立志報國,他思想敏銳,文筆犀利,胸無城府,口無遮攔。改革派上臺他挑刺,保守派上臺他也挑刺,甚至連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敢揶揄,整個一個愣頭“憤青”。同僚雖以敬佩或嫉妒的方式承認他的才學,但往往忍受不了他的個性。

蘇東坡的一生像過山車,滿腹經(jīng)綸變成了“一肚子不合時宜”。他從高考成名開始,幾十年多次下崗、待業(yè)、行政記過、降職甚至判刑入監(jiān),幾乎“斷了老頭皮”,“破灶燒濕葦”的窘迫,“縹緲孤鴻影”的悲涼,“自稼躬耕”的艱辛,雖“長恨此身非我有”,但終未能“忘卻營營”,一生沒有遠離仕途主線,最終在工作調(diào)動途中溘然長逝,“江海寄余生”“一蓑煙雨任平生”只是寄托于詩詞中的理想,留給后人的不只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豪邁,更有“羨長江之無窮”、“人生如夢”的感慨。

陶淵明身心俱隱,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而蘇東坡一直游走于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歸隱,這更符合不同時代許多知識分子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其內(nèi)心的糾結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受陶淵明、蘇東坡們的影響,之后遭遇社會矛盾、仕途坎坷、生活困頓的文人士大夫不再完全服從于傳統(tǒng)的儒家教化,反映到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就是不再以官場為雅、仕進為雅,而是以山野為雅、歸隱為雅。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十四

一般認為,陶淵明的辭官歸隱,是詩人不能“適俗”的個性決定的。真的是如此嗎?陶淵明與此相關的自述都是真話嗎?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陶淵明與東晉后期政治的關系。

《宋書》卷九十三《陶潛傳》:

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で捕洁]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

但束帶面見上級長官,在晉宋時代是通例,為何陶公如此難堪?這能構成他辭官歸隱的原因嗎?因為無論何時何地,辭官歸隱對每個知識分子來說都屬于重大的人生選擇。我們試讀《陶淵明集》卷五《歸去來兮辭序》的相關自述: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一,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媿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這段序文意在表明:

(一)做官是為了解決生活的困難,掙點錢花,因為他實在是太窮了;

(四)作縣令的好處是可以利用公田種糧食釀點酒喝;

(五)當官畢竟是違背自己本性的,所以感到不舒服,這是辭官的精神原因;

(七)“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表明在他擔任彭澤縣令期間沒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至于督郵下來巡視的事他根本就沒提。

我們仔細審視詩人交待的這些情況,可以肯定其所述辭官歸隱的種種理由都很難成立。試想:如果上級領導下來檢查工作就辭官,如果自己感到行動不自由就辭官,如果有親人去世需要奔喪就辭官,天下還有官嗎?事實上,我們看陶淵明在擔任彭澤縣令期間的表現(xiàn),可以發(fā)現(xiàn)與其說他是在做官,不如說是在表演,尤其是和老婆商量種地的事,沒有他本人的廣泛宣傳,他人如何得知?如何能夠進入歷史學家的筆下?如果這不是陶淵明故意施放的劉玄德種圃灌園式的政治煙霧,那就意味著他是求田問舍的許氾了——但是,八十多天后他便離開他和妻子精心伺候的土地——那三頃公田本來就不歸他們夫婦所有!我們不妨對比一下《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關于魏晉易代之際的著名詩人阮籍的記載:“及文帝輔政,籍嘗從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東平,樂其風土?!鄞髳?,即拜東平相。籍乘驢到郡,壞府舍屏鄣,使內(nèi)外相望,法令清簡,旬日而還。……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p>

顯而易見,陶公之求為彭澤縣令不過是阮籍故事的翻版而已。但是,這絕不是王子猷種竹式的名士風流,而是在政治高壓之下岌岌可危的人生命運中的良苦用心和巧妙安排,是一種調(diào)節(jié)、緩和人事關系的`特殊方式。而他所說的為貧而仕,實際上也是掩人耳目的言辭,意在消弭當朝權貴對他在政治上的警覺。因為陶淵明早年在政治上很有抱負。他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薄皯浳疑賶褧r,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睔v數(shù)古代賢士的不遇,也寄托了深沉的政治感慨。因此,陶淵明的出仕,尤其是投身于桓玄幕府,主要是政治選擇的結果,在當時,他認為晉朝必敗,桓玄必勝,其政治前途是一片光明的,故有此種選擇;但是,他沒有料到的是,桓玄集團會被劉裕消滅,由此他仕于桓玄的經(jīng)歷就構成了一個嚴重的“歷史問題”。袁行霈先生在《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云》一文中指出:“陶淵明先后出仕共計五次:第一次起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軍幕,第三次為鎮(zhèn)軍參軍,第四次為建威參軍,第五次任彭澤縣令?!谖宕稳闻頋煽h令,僅八十余日。即賦《歸去來兮辭》,永歸田里。求為彭澤縣令這件事本身就是退出仕途的準備,而這八十余日他已脫離了政治斗爭的漩渦?!倍^去多數(shù)研究者大都認為,陶淵明第三次出仕是做了劉裕的鎮(zhèn)軍參軍,第四次出仕是做了劉敬宣的建威參軍。如此看來,陶淵明的政治選擇是復雜多變的,簡直就是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塑造的葛里高利——一個在歷史的陣風中飄搖不定、昏頭昏腦、亂殺亂砍以致最后一無所成、一無所有的小人物。在東晉末年的混亂政局中,看風使舵的人物所在多有,但是,他們并非葛里高利式的“傻哥”,而是善于撈好處撈便宜撈資本的投機分子——具有清醒的理性的聰明的頭腦,故能夠隨著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和此長彼消而虛與委蛇,機捷多變,或與時俱進,或與時俱退,輾轉(zhuǎn)騰挪,游刃有余,如著名的寒族出身的文人傅亮就是一個典型?!端螘肪硭氖陡盗羵鳌罚骸案盗磷旨居眩钡仂`州人也。……亮博涉經(jīng)史,尤善文詞。初為建威參軍,桓謙中軍行參軍。桓玄篡位,聞其博學有文采,選為秘書郎,欲令整正秘閣,未及拜而玄敗。

義旗初,丹陽尹孟昶以為建威參軍?!彼晒Φ貙崿F(xiàn)了由桓玄陣營向劉裕陣營的角色轉(zhuǎn)換,最后成為劉裕的佐命功臣之一。但陶淵明的情況與他不同,就政治選擇而言,陶淵明自始至終都屬于桓黨,而不是劉黨。在以劉裕為代表的北府軍事集團和以桓玄為代表荊楚政治集團對峙、拼殺的過程中,他的政治立場是堅定的,但是,他對這種政治立場的文字表達卻是含蓄的委婉的不易為人覺察的,而這正是我們要考察的重點。關于陶淵明出仕桓玄一事,袁行霈先生在《陶淵明年譜匯考》中指出:“江陵是荊州治所,桓玄于隆安三年(399)十二月襲殺荊州刺史殷仲堪,隆安四年(400)三月任荊州刺史,至元興三年(404)桓玄敗死,荊州刺史未嘗易人。淵明既然于隆安五年(401)七月赴假還江陵任職,則必在桓玄幕中無疑。陶澍等人諱言淵明仕玄,故于其詩義亦曲為之說,實不足據(jù)也?!痹壬闹饕罁?jù)是《文選》卷二十六陶淵明《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口》詩(以下簡稱為“《夜行》詩”)。事實就是如此,任何形式的遮掩都是徒勞的。陶淵明的這種仕宦經(jīng)歷是由潯陽陶氏與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西部)桓氏深厚的歷史淵源決定的。《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余雪猶濕,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碧召④娭耦^木屑的故事是非常著名的,但他細心收集的竹頭,卻成為桓溫伐蜀戰(zhàn)船上的竹釘,這說明他們彼此是非常信任且默契于心的,其相與之深非同一般?;笢鼐褪腔感母赣H,陶侃則是陶淵明的曾祖父。《晉書·陶侃傳》:“遣子斌與南中郎將桓宣西伐樊城,走石勒將郭敬?!被感亲S國銍(今安宿縣)人,屬于譙國龍亢桓氏的別族(參見王伊同:《五朝門第》附《高門權門世系婚姻表》之十五《譙國龍亢桓氏》及《譙國銍人桓氏》,中華書局2006年版)。而在討論陶潛的政治立場時,陳培基先生指出:

元興元年壬寅(公元402年)二月,桓玄終于引兵東下,攻陷京師,自為侍中、丞相、錄尚書事,接著又自稱太尉,總攬朝政。此行陶潛因其孟氏母去世在家居喪而沒能參加?!?,從他在守喪期間為外祖父孟嘉所寫的傳記——《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對桓玄在京師的顯赫一時是極之向往的?!骸肮獾摯蠓蚰详杽⒌?,昔與君同在溫府,淵明從父太常夔嘗問耽:‘君若在,當已作公否?’答云:‘此本是三司人?!癁闀r所重如此?!眲⒌⑹腔感脑勒纱笕恕!稌x書》卷六十一有他的傳:“桓玄,耽女婿也。及玄輔政,以耽為尚書令,加侍中,不拜,改授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尋卒,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被感o父親的故吏與自己的丈人劉耽加官進爵的時間,正是陶潛為外祖父寫傳之前不久。所謂“本是三司人”者,就是講:劉耽認為孟嘉如果還活著,也會當桓玄的三公之類的大官。這就十分清楚:正當桓玄顯赫之時,陶潛特地為死去已經(jīng)二三十年的外祖父寫出這樣一個傳記,顯然是有其深刻而奧妙的用意,說的是外祖父的事,表現(xiàn)的卻是自己與桓氏集團的親密關系。

從《孟府君傳》可以看出,孟嘉與陶侃,孟嘉與桓溫,孟嘉與劉耽、陶夔三人的關系,都非同尋常。我們再讀陶淵明《夜行》詩:

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叩枻新秋月,臨流別友生。涼風起將夕,夜景湛虛明。昭昭天宇闊,皛皛川上平。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榮。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江陵是楚國舊地,也是荊州治所。從詩題看,這首詩作于晉安帝隆安五年(401),這一年是辛丑,詩題的意思是:辛丑年七月回家鄉(xiāng)潯陽度假,返回江陵時夜行經(jīng)過途口。“遙遙”句,唐李善注:“西荊州也。時京都在東,故謂荊州為西也。”李善注釋又引《淮南子》:“寧戚商歌車下,而桓公慨然而悟?!币约霸S慎《淮南子注》:“寧戚,衛(wèi)人。聞齊桓公興霸,無因自達,將車自往。商,秋聲也?!边@條注做得好,因為陶公正是以賢人寧戚自比,而以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比桓玄?!稌x書》卷九十九《桓玄傳》稱桓溫偏愛桓玄,“臨終,命以為嗣,襲爵南郡公”,所以依照晉人的慣例,桓玄也可稱為桓公,正如桓溫以封臨賀郡公被人們稱為桓公一樣。《晉書》卷八十四《劉牢之傳》載參軍劉襲痛斥劉牢之反復無常,有“今復欲反桓公”一句話,這個“桓公”正是指桓玄。李善注又引《莊子》“卞隨曰”云云以及《論語》“長沮、桀溺耦而耕”和《周易》“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乃至曹植《辯問》“君子隱居以養(yǎng)真也”等語。卞隨的話見《莊子·讓王》:“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卞隨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瘻忠騽展舛\,務光曰:‘非吾事也。’”(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69頁)陶淵明巧妙地吸收古代經(jīng)典作為本詩的“底文”,形成了一套深隱的政治話語,詩人意在表明自己仕于桓玄手下,既不是為了功名富貴,也不是為伐人之國而出謀劃策,其真正的情志寄托仍在于歸隱田園,養(yǎng)真于衡門、茅茨之下,以求得永恒的善名。其實,這些話語不過是詩人的托詞而已,他說的并不是真心話!因為這種言說不符合其“中宵尚孤征”的劬勞于政事的當下狀況。如果將《陶淵明集》卷一《答龐參軍》詩與《夜行》詩對讀的話,我們對這一點會有更深的理解。這首四言詩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冬。詩序說:“龐為衛(wèi)軍參軍,從江陵使上都,過潯陽見贈?!边@位龐參軍當時隸屬于江州刺史、衛(wèi)軍將軍王弘(參見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第29頁)。本詩第一段:“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豈無他好,樂是幽居。朝為灌園,夕偃蓬廬?!彼憩F(xiàn)的思想情緒與《夜行》詩“閑居”等四句以及“商歌”等六句是完全一致的。本詩第四段:“嘉游未斁,誓將離分。送爾于路,銜觴無欣。依依舊楚,邈邈西云。之子之遠,良話曷聞?!币约暗诹危骸皯K慘寒日,肅肅其風。翩彼方舟,容與江中。勖哉征人,在始思終。敬茲良辰,以保爾躬?!迸c《夜行》詩“叩枻”等六句的描寫也非常相似,尤其是“舊楚”的說法,直接來自桓玄?!稌x書》卷九十九《桓玄傳》載桓玄在奔敗之后,“懼法令不肅,遂輕怒妄殺,人多離怨”,殷仲文建議他“宜弘仁風,以收物情”,玄怒曰:“漢高、魏武幾遇敗,但諸將失利耳!以天文惡,故還都舊楚,而群小愚惑,妄生是非,方當糾之以猛,未宜施之以恩也?!痹娙藢憽洞瘕媴④姟吩?,距桓玄于元興二年(403)九月建號楚國之時,已經(jīng)整整二十年了,詩人撫今追昔,深感物是人非,曰“依依”,曰“邈邈”,其對往昔歲月的眷懷昭然可見。

《文選》卷二十六陶淵明《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詩也與桓玄有密切關系。在詩題下,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曰:“宋武帝行鎮(zhèn)軍將軍?!焙笕硕鄵?jù)此認為陶淵明曾任宋武帝劉裕的參軍。但《魏書》卷九十七《島夷桓玄傳》載桓玄的從子桓振在桓玄被殺之后,曾一度襲取江陵,“振自為都督八州、鎮(zhèn)軍將軍、荊州刺史,謙復本職,又加江豫二州刺史”。陳培基先生據(jù)此指出:“這是一個重要材料。都督八州和荊州刺史是桓玄東下京師前的官職,由此可知鎮(zhèn)軍將軍也是桓玄原有的將軍名號?;刚褚u用桓玄生前的官職和將軍名號,顯然是為了便于號召舊部,從而重整旗鼓?;感匀谓荽淌分?,為進一步發(fā)展勢力,曾派人四出與諸兄弟聯(lián)系。當時他的從兄桓謙任吳國(今蘇州市)內(nèi)史。陶潛為替桓玄送信給桓謙而前往吳國,因此經(jīng)過曲阿(今江蘇丹陽縣)。他從尋陽出發(fā),沿長江東下,到了京口(今鎮(zhèn)江市)就轉(zhuǎn)入運河,駛向吳國,中途遇風而在曲阿停留?!妒甲麈?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詩是此行的記錄,也是陶潛出仕桓玄所作的第一首詩,當時他已三十五歲。陶潛對此行念念不忘。后來在《飲酒二十首》之十還寫道:‘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阻中途?!瘡亩芍?,陶潛此行是到達了‘東海隅’的吳國,完成了聯(lián)絡桓謙的使命?!諠撚跁x安帝隆安三年出仕桓玄時,所當?shù)墓倌耸菂④?。至隆安五年冬,陶潛因孟氏母去世而離開桓玄軍幕,其任期雖然不滿三年,但卻是陶潛出仕時間最長的一次?!?《陶潛歸隱真相新解——從陶潛與桓玄的關系說起》)他的這一觀點是很值得關注的?!端螘ぬ諠搨鳌愤€說:“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肯仕?!标愊壬J為,所謂“薄宦,不潔去就之跡”,“這是史臣隱晦地交代了陶潛當過桓玄官吏的史實”,而“自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肯仕”,“這是史臣明確告訴人們,陶潛的不復肯仕,是與劉裕有關”,這也是他文章中極精彩的一筆。

陶淵明出任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也與桓玄有關。今《陶淵明集》卷三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詩,乙巳歲為晉安帝義熙元年(405)。據(jù)《晉書》卷八十四《劉牢之傳附子敬宣傳》,劉牢之及其子劉敬宣在安帝元興元年(402)三月歸降于桓玄,所以劉敬宣也就當了桓玄的咨議參軍,陶淵明結識劉敬宣當在此時,而出任他的參軍,則當在元興三年六月至元熙元年三月間。因為劉敬宣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在元興三年(404)四月,此時劉裕在湓口之戰(zhàn)大勝桓玄,進據(jù)尋陽,而桓玄于元興三年五月敗亡。劉牢之反叛桓玄,窩窩囊囊地自殺了,被桓玄“斲棺斬首,暴尸于市”,“及劉裕建義,追理牢之,乃復本官”(《晉書·劉牢之傳》),所以劉敬宣對桓氏仇恨極深,而對劉裕則頗為感恩。事實上,劉敬宣任建威將軍之時已經(jīng)是劉裕的人。劉敬宣是陶淵明通向劉裕的一座橋梁,盡管如此,陶公卻沒有繼續(xù)向前走,而是當了一個小小的彭澤縣令,在八十多天以后,就徹底辭官歸隱了。此后,特別是在劉宋建國以后,雖然朝廷屢有征召,他再也不肯出仕,因為仕于桓玄的政治經(jīng)歷畢竟是一個“歷史污點”,無論是晉朝的皇室集團還是劉宋皇室集團隨時都可能以此為把柄整治他,陶公對此當然是心存顧忌的。

事實上,陶公求為彭澤令之舉以及出任劉敬宣的建威參軍的選擇,無疑拉近了他與劉裕新貴集團的距離,足以解除劉裕對他的戒心;而隨后的辭官歸隱,又拉開了他與劉裕的距離,從而使自己從容淡出了政治斗爭的漩渦。就當時的歷史情況而言,作為業(yè)已覆滅的桓玄政治集團的一分子,或者說桓玄集團的余黨,陶淵明必須妥善處理與劉裕集團和皇室集團的關系,這是他賴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否則,他就要人頭落地,乃至殃及九族,倘若如此的話,在人類文學史上也就不會有陶淵明這個響亮的名字了。

事實上,陶淵明的文學成就與他的政治閱歷也是密不可分的,因為一個不懂政治的人永遠不會超越政治,一個沒有政治情懷的人也永遠不會有回歸田園的夢想,陶淵明能夠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能夠創(chuàng)寫偉大的田園詩,也是由其政治閱歷和政治素養(yǎng)所決定的。令人欣慰的是,陶淵明妥善地處理了當時復雜的政治關系,他是成功的,當然也是愉悅的,所以在將歸未歸之際唱出了“歸去來兮”那凄美、瀟灑、激越的人生音調(diào)?!肚f子·繕性》:“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碧展巧钔ㄟ@種“存身之道”的。當然,陶淵明能夠免于荼毒之禍,不僅在于他善于自處,謀劃有方,還與其曾祖陶侃將軍對東晉王朝的卓越貢獻以及族叔陶夔在朝中的呵護密不可分,如果沒有祖先的這份蔭蔽,如果他朝中無人,他想輕輕松松地洗刷自己的“歷史污點”,他想隨隨便便地混個縣令干干,他想平平安安地還鄉(xiāng)隱居,吟詩作賦,那簡直是白日做夢!歷史證明,陶淵明選擇歸隱的道路是很有遠見的。

從義熙三年(407)開始,劉裕對桓玄的余黨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和誅殺,這種政治清洗是極其殘酷的,有時不分青紅皂白,難免擴大化,所以有很多人死于非命。而陶淵明早在義熙元年就已經(jīng)摘清了與桓玄的瓜葛,并徹底脫離了桓、劉兩黨斗爭的是是非非,正所謂“久在樊籠里,復得反自然”(《歸園田居》五首其一),他的輕松,他的喜悅,他的幸福,如果不了解上述的政治背景,我們根本是體會不到的。因此,我們很有必要重溫一下袁行霈先生對陶淵明的精彩論斷:“他在政治斗爭中當然不是一個風云人物,但在政治風云中卻也不甘寂寞。僅僅用親老家貧解釋他的出仕,顯然是不夠的;僅僅用生性恬淡解釋它的歸隱,也是不全面的。他在政治漩渦里翻騰過,他的進退出處都有政治原因。把他放到晉宋之際的政治風云之中,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立體的活生生的陶淵明的形象,并通過這個典型看到中國封建時代一類知識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悶?!?《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云》)這才是真實的陶淵明——被后人稱為“亂臣賊子”的桓玄的幕僚和朋友——一條在大軍閥劉裕(此人在后來在篡晉的前后謀殺了兩位皇帝)的政治大清洗中僥幸逃生的小魚。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十五

初入世界,我們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冷酷和無情充滿疑惑和不解,而我們也常常陷入一種頹廢和灰暗的情緒中,若能用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我們便能淡化犬儒主義的頹廢,迎接積極向上的人生。在古代文學中,有著一個乞食的雅士——陶淵明,他以樸素而真誠的生活態(tài)度取得了人生的真諦并感獲生命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一同以陶淵明乞食的身份探索,領悟他的人生哲學與境界,找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段:細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帶來的哲思啟示

在《歸去來兮辭》一篇中,陶淵明以“歸去來兮”為主題,用樸素而深刻的語言,表達出了自己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反思和對于內(nèi)心深處歸宿的渴望。在詠史懷古的基礎上,表達了對人生本質(zhì)的思考。作品中不同尋常的詩歌形式和繽紛的意象裹挾著陶淵明對內(nèi)心廣闊的思考,清晰地折射出一種回歸本真,對自我打造的人生設計觀。而我們也能從中深深獲益,明白回歸本真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段:善化苦痛,從“乞食”中體悟人生的真諦

陶淵明之所以能取得生命的智慧和價值,不僅在于他的文學才華,更在于他內(nèi)心的慈悲和善良,一顆還原本真的心。在《歸去來兮辭》中,他講述了他乞食的經(jīng)歷,而在這過程中他并未沉溺于物質(zhì)的匱乏和痛苦,反而從中領悟到了珍視生命的真理。他用做人的內(nèi)涵,成為了他安身立命的根基。我們也可以從中領悟,善化苦痛,追求一種包容和超越的人生哲學與境界。

第三段:以慈悲心溫潤世界

陶淵明不僅關注自己的人生,更以慈悲和溫潤的心態(tài),關懷他人的生命。而正是這種內(nèi)心的滋養(yǎng),賦予了他樸素而真摯的文學特色。讀陶淵明,感受到內(nèi)心的升華,面對世界的冷酷與無情,我們需要以慈悲心對待世界,用善良和關愛溫暖他人、溫潤自己,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第四段:在自然中尋求心靈的寄托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向我們表達了一種尋求心靈寄托的精神。他不僅通過乞食和歸隱來避世只羨仙鶴,更從自然中尋求生命的內(nèi)涵。他寄情山水間渾然天成之美,從中汲取生命的奧秘。而我們也可以從中明白,自然是我們理清思維和情感的最佳舞臺,我們可以在自然中尋求自我并進而汲取生命的經(jīng)驗。

第五段:生命的智慧,浸染我心

生命是一份饋贈,是一份值得格外珍視的禮物。陶淵明從生命中領悟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獲得了精神上的豐盈。他以文學和哲學創(chuàng)作為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用文字和書卷中描繪出他對人生、社會和生命的理解,用別人的眼睛看清自己的心。而我們也應如同陶淵明,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去領會他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給自己的人生添加一份智慧和珍視。

結尾:在陶淵明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種平和安詳?shù)娜松|(zhì)感。通過他樸素而深刻的筆觸,我們領略到了生命的馨香,也深切意識到了生命的寶貴。知道了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和如何去珍視這份生命饋贈。所以,我們應當用陶淵明的生活方式去探尋屬于自己的人生,去追索生命本真的意義,做一個溫暖、開朗,自適應的人,讓生命更加精彩。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十六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文充滿了情感和哲思,經(jīng)常被人們引用和傳頌。不僅如此,他的作品里還融入了他對人生的理解和領悟。下文將從他的作品以及他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中,探索出陶淵明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心有所向,萬事皆可為

陶淵明非常注重人生價值和目的,他不獨愛景而疏遠世,實際上他從不閉門造車地自漸,而是以文化、以德、以政、以治、以心,嘗試著在人生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宿。他領悟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份心向,而一旦有了心向,那么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條不紊地按照這個方向去完成。

第二段:閑情逸致,身心舒暢

陶淵明認為人的內(nèi)心靈活舒暢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力所在。每個人都應該尋找到自己喜愛的事物并且堅持它,讓自己能夠心情愉快的度過一生。所以他說,無論何時何地,閑情萬丈,身心舒暢,這并沒有什么虛妄。一個人能夠在閑暇時間中,養(yǎng)花、撫蝶、耕田、釣魚,讓自己心情愉快,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

第三段:志存高遠,追求卓越

在陶淵明看來,一個人若想取得長久且大的成功,必須要有高遠的志向。只有去追求卓越,才能夠?qū)嶋H地體現(xiàn)出個人價值,實現(xiàn)心中所想。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敝挥谐掷m(xù)地努力學習,不斷地積累知識,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卓越的人。

第四段:平凡而不凡,尋找精神享受

陶淵明在寫作時,彰顯出的莫過于他的平凡與獨特。他并沒有去過于追求商業(yè)利益的成功,而是在自己生活的小小幸福中尋找到了精神上的享受。他的谷神、歸去來兮等作品,將深刻的感情與楊柳同他流水,把偉大的信念、高尚的情操,閃現(xiàn)在那令人神往的文字之間。陶淵明的作品中,每一篇詩文都散發(fā)著一股張揚與真實的氣息,使讀者從物質(zhì)上到精神上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魅力。

第五段:境遇雖卑,但心有所屬

陶淵明的生平遭受了很大的變故,他憑空捏造了《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表達了他堅定執(zhí)著的心態(tài)。他以平易近人、地道的詩言、散文夢境,反映了作為一個獨立思考者和主體性意識形態(tài)的堅定信仰。他認為,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下,都可以活得精彩,并且活得有價值,一切皆因他心有所屬,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價值。

最后,在陶淵明的世界里,生活可以非常簡單,但卻能夠用智慧和信仰,尋找到人生道理和樂趣。我們應該從他的作品和思想中,學習和領悟到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讓自己成為一個更為優(yōu)秀、更為堅定的人。

陶淵明歸隱心得體會篇十七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沖淡渺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同時對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原因以及他的隱居生活情況表示關注或進行研究分析。下面結合陶淵明的詩歌試對此作出探討。

一、陶淵明少年時受家統(tǒng)和儒經(jīng)的影響,懷有兼濟天下大濟蒼生的壯志。但是,由于門閥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門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陶淵明的理想是難以化為現(xiàn)實的,他理想的夢幻注定會破滅。陶淵明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但終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過是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歲時,多年來的經(jīng)歷使他的思想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他開始轉(zhuǎn)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靈的寧靜與澹泊。此后,他又為彭澤令,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掛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經(jīng)的彷徨,義無返顧地走上了歸隱田園之路。自四十一歲歸隱田園之后,陶淵明確確實實享受了一段“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然而書香門第出來的陶淵明畢竟不是稼穡的好手,“開荒南野際”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過上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義熙四年在陶淵明四十四歲時,一場災禍更使得他全家一貧如洗。這年夏天,詩人筆下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親朋好友的接濟過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淵明五十八歲時生活已近絕境,其情狀反映在《有會而作》一詩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詩人貧病交加,在其《挽歌詩》中第二首自挽詩中,詩人對死后可以“鼓腹無所思”的幻想讀來讓人心酸:“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蟻,何時更能嘗。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歲的陶淵明黯然瞑目。

二、關于陶淵明的出仕與隱退,人們習慣于從社會大環(huán)境崇尚隱逸之風和他內(nèi)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釋。其實,抓住陶淵明五次仕宦經(jīng)歷,歷史地具體地去分析他為何隱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認識??蓺w結為兩點:一是陶淵明本性使然,一是社會現(xiàn)實使然。陶淵明性格的本質(zhì)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tài)的閑適優(yōu)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處于一個崇尚自由、玄風扇熾的時代,政治上的篡奪和殺伐使一意尋求避禍全身的士人極易形成隱逸的品格。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應當說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不無關系。就是這種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使他不堪“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最終掛官歸田。他寫了《歸去來兮辭》,在詩中他十分坦誠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寧可餓肚子,也不愿違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跡官場了。在《歸園田居》中,詩人歌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薄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倍潭處拙洌瑢κ送镜膮拹褐橐缬谘员?。因“質(zhì)性自然”“本愛丘山”,視仕宦之途為樊籠的陶淵明,終辭職歸隱,拋離塵雜,返歸自然。陶淵明歸隱田園不僅要與他率真的個性結合考慮,更要從廣闊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體察,他的入世與出世可以說都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有關。陶淵明雖最終解職歸田,但他少壯時,卻是有一番建功立業(yè)、兼濟天下的思想的。在《飲酒》《雜詩》等詩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開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勛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進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他所處的東晉末年時局動蕩:宗室內(nèi)部的斗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拼。這種社會**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感。這使陶淵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減。另外,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這使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歲的陶淵明第一次出來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這期間,陶淵明一直處于“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斗爭中,這在他的詩中多有體現(xiàn)。在《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等詩中,他嘆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詩中蘊籍著詩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詩人也曾為是否歸田有過痛苦的徘徊和猶豫,但終究“愛丘山”的夙愿壓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終于找到了他最終的路——歸隱田園。所以說,他的歸隱是社會現(xiàn)實使然,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xiàn)實無法調(diào)和的結果。

三、從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來看,陶淵明的歸隱不同于東晉時借歸隱買名邀譽的其他隱士,他是真隱,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且看陶淵明一生大致經(jīng)歷:始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后仕職于桓玄、劉裕、劉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職彭澤令八十余日,因不肯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人折腰,毅然辭職歸耕田園。后有人勸他再度出仕為劉宋王朝服務,他寧愿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場??梢哉f,陶淵明歸隱得真守拙得真。在《歸園田居》、《飲酒》等詩中,詩人對自己歸隱后的生活作了描寫,“白日掩柴扉,對酒絕塵想。時復墟里人,披草共往來。相見天雜言,但道桑麻長?!薄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边@些別人都瞧不上眼的鄉(xiāng)村、平凡的事物、鄉(xiāng)間生活,在詩人筆下卻是那樣的優(yōu)美、寧靜,顯得格外親切。歸隱后的陶淵明還親自參加生產(chǎn)勞動,接近勞動人民,歌頌勞動,這使得他的田園詩更具勞動生活氣息?!豆锩畾q始春懷左田舍》《歸園田居》《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等,都描寫了詩人參加勞動的情況:“在昔聞南苗,當年竟未踐。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夙晨裝吾駕,啟涂情已緬?!惫铩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薄伴_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人負來還。”“溫原長如此,躬耕非所嘆?!痹谠绯鐾須w的辛勤耕作中,詩人與勞動人民的關系更為密切,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也更為真摯:“且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于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壺觚遠見候,疑我與時乘?!睆倪@些詩中,讀者可以看出,在這種閑適的田園生活中,詩人心情自然而寧靜,達到了心靈發(fā)展的真正和諧的`境地,這才是真正的歸隱。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隱居的本身就是對于黑暗現(xiàn)實不同流合污的一種反抗,這和逃避現(xiàn)實不一樣。詩人在農(nóng)村長期參與田間勞作,感情上越來越貼近勞動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詩中對勞動人民的貧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虛偽多有反映。他在詩中寫到:“夏日常抱饑,寒夜無被眠”,“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nóng),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重華去我久,貧上世相尋”。雖然歸隱田園,但詩人心中并不平靜,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拋卻社會現(xiàn)實,他將自己未盡的政治理想寄寓詩中。在《桃花源記》里,詩人描述了一個心中的理想社會:“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重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人人都“怡然自樂”。這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大家過著富庶和平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反映了詩人美好的愿望,它和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它是詩人歸田后對農(nóng)村生活實踐的結晶,是詩人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這也足以證明,歸隱后的陶淵明并未完全脫離現(xiàn)實。

從陶淵明的歸隱和他歸隱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淵明向往的社會是和平與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無身外之求的人生;喜愛的人生環(huán)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之趣的鄉(xiāng)村。由于這些追求,使他大多數(shù)的田園詩呈現(xiàn)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但其背后卻充滿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身感無所感的焦慮。所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93251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