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9 11:49:16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范文(16篇)
時間:2023-11-09 11:49:16     小編:薇兒

教案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預先規(guī)劃和設計,它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在編寫教案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策略。以下是一些教具和多媒體資源的應用示例,可供大家在教案中參考使用。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教學難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問題:(1)說說你對上圖體現(xiàn)的制度的認識。(2)我國還有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1)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談認識。(2)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活動一:走近食品安全。

設計意圖:本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具體材料,感受在食品安全治理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發(fā)揮的作用,民主黨派發(fā)揮的作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我國實行的政黨制度。

1.閱讀教材“運用你的經驗”欄目。

2.圍繞教材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理解材料所蘊含的道理。

提示:我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4.我國為什么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提示:(1)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2)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戰(zhàn)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3)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黨是政治領導力量。(4)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資料鏈接:《中國共產黨章程》的總綱內容: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

活動二:時事鏈接。

設計意圖:一是幫助學生感受民主黨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的作用。二是讓學生了解民主黨派發(fā)揮作用的重要機構——人民政協(xié)。

1.閱讀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

2.研讀材料,提取信息。結合兩個鏡頭,談談民主黨派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3.展示觀點。

鏡頭一的主要信息是: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提出多項建議,推動國務院《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出臺,對應的作用是,民主黨派通過參政議政,推動國家政策的制定。

鏡頭二的主要信息是: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等民主黨派的提案從不同方面推動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對應的作用是,民主黨派通過參政議政,推動國家政策的實施。

4.鼓勵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

活動三:情景再現(xiàn)。

2018年3月15日,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一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建睿智謀事之言,獻務實管用之策,聚共襄偉業(yè)之力,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揚起奮進新時代的風帆,開啟團結奮斗的新征程。

這是共商國是的殿堂,這是集思廣益的平臺。來自34個界別的2100多名全國政協(xié)委員認真履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審議通過全國政協(xié)常委會工作報告、提案審查情況報告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章程修正案,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及其他有關報告,討論憲法修正案草案和監(jiān)察法草案……圍繞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聚焦事關全局的重點難點問題獻計出力,提出大量真知灼見,充分發(fā)揮人民政協(xié)作為協(xié)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xié)商機構的重要作用,生動詮釋了“中國式民主”的活力與品質。

問題:談談你對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認識。

提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xi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人民政協(xié)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教師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進科學民主決策;有利于協(xié)調關系,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對分裂,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

目標導學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活動四:圖片展示。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徽標。

問題:(1)你對民族區(qū)域自治是怎么認識的?(2)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義?

提示:(1)我國憲法規(guī)定,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2)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有利于把國家的集中、統(tǒng)一與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結合起來,有利于把國家的法律、政策與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實際、特殊情況結合起來,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與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有力促進了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師強調: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是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民族自治機關必須服從中央的領導。

目標導學三: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活動五:走進生活中的小鏡頭。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情境材料讓學生認識居民自治,體會城市居民委員會是城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1.閱讀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

2.分小組分別探究三個鏡頭,結合鏡頭內容談談對居民自治的認識。

3.小組代表展示成果。

4.教師評價,展示觀點。鏡頭一表明居民的意愿在居委會換屆選舉中得到尊重;鏡頭二表明居委會在調解民事糾紛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鏡頭三表明居委會要對居民負責,居民有權監(jiān)督居委會工作。從這三個鏡頭可以看出,城市居民自治就是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

活動六:了解會議通知。

1.閱讀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

2.閱讀這則會議通知,說說該村村民是如何管理村務的。

提示:村民議事會成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村民可以通過村民會議等形式,參與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的決策與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規(guī)民約,規(guī)范村民議事會和村民的行為。

教師總結:實行城市居民自治和農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推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學習,提高了認識,懂得了通過這些政治制度確保了人民當家作主。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學習了基本政治制度,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要結合典型案例,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提高認識。選取案例要選有新穎性、針對性和學生較為熟悉的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提高認識,增強學生熱愛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情感。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二

基礎知識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掌握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討論探索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教學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jié)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么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tǒng)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批近代工業(yè)。它為中國近代企業(yè)積累了經驗,培養(yǎng)了技術力量,刺激并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繼續(xù)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國的大規(guī)模運動。(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公車上書。

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車”(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提示學生從條約危害性和“公車”愛國情感方面分析)。

2、為什么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提示學生從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內部矛盾、人民起義、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yōu)良的愛國傳統(tǒng),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

1、公車上書后百日維新前,康有為和梁啟超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組織政治團體“強國會”,上書光緒帝等)。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先組織學生集體朗讀,然后討論回答:

a.怎樣改革政府機構?為什么沒有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等措施?

b.在開辦企業(yè)和新式學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國防軍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變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這些法令對頑固派作了重大讓步,說明維新派沒有實權,顯得十分軟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頑固派雖然掌握實權,勢力強大,但他們畢竟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趨勢,不得不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管理,不得不同意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不得不放松輿論控制,準許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等等。)。

3、請出幾位組學生,根據30頁第2段“閱讀文字”和32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表演康有為與榮祿在總理衙門的那一場對話以及康有為與自己女兒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fā)引導,調控課堂紀律和氛圍)。

4、想一想,當時社會上哪些人贊成維新變法?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造成什么后果?(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yè)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因此,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5、根據32頁“活動與探究”: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撓維新變法的頑固派)他們?yōu)槭裁从X得“無力回天”?(實權掌握在頑固派手里)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品格高尚)。

6、根據31頁“動腦筋”:你同意誰說的意見?為什么?(賦于學生人格多元化的選擇權,允許他們自圓其說。但是教師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他的獻身精神對后人有什么激勵作用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脫逃后,有沒有繼續(xù)斗爭?由此對學生進行正面導向)。

7、有人說:“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只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蹦闶欠裢膺@種觀點?請亮出你的理由。(讓學生討論,不必統(tǒng)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結論也無妨,可以介紹123頁的《附錄》給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為什么戊戌變法又叫做“百日維新”?(變法法令的頒布,從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經歷了103天就被頑固派扼殺了,所以叫“百日維新”。實際上,維新變法運動從1895年“公車上書”就開始了。)。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三

《竊讀記》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五年級第一組課文的第一篇課文,作者林海音。這篇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我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于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xiàn)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以“我愛閱讀”為主題,訓練重點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讀書的樂趣,學習一些讀書的方法”。本文在單元中起著以篇帶篇的作用。

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識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學目標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為了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引導學生抓住相關語句,體會竊讀的滋味,感受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個板塊——說教學策略: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結合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交流的學習特點,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讀書、合作學習、自己感悟”的教學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伙伴中的首席。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

在學法上,本課擬引導學生通過讀讀、劃劃、議議、想想,合作探究來讀懂課文,讓學生眼口手腦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第三個板塊:說教學程序。

一、導語激情,引入新課。

一堂新授課,導入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嘛。富有情趣的導入,就像在師生之間架起的溝通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師生的心會更接近。正如俗話所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p>

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談談課外閱讀給自己所帶來的快樂和享受,之后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的作者在課外閱讀時的感受與眾不同,你想知道是為什么嗎”這個看似很簡單很隨意的聊天,其實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之后揭示課題。

二、疏通字句,整體感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時,引入新課后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請同學們自由大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正確,并且標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讀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內容,隨機指導生字讀音及書寫,重點是“竊、腋”等幾個,理解“竊讀”等詞語。

第三步:默讀全文,引導學生交流“竊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本環(huán)節(jié)安排了“三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讀中幫助學生掃除文字障礙,在讀中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后續(xù)的研讀、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謂一箭多雕。

三、潛心賞讀,品文悟情。

抓住重點,體會是關鍵,在學生交流“‘竊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時,要引導他們結合有關語句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復雜感受,并重點體會“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句。

引導學生圍繞“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樂和恐懼”展開討論。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尊重學生的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好的語文教學,就應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交流情況應抓住課文的重點句:

1)“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惡狼,貪婪地讀著?!?/p>

這句話寫出了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讀書的渴望。同時要體會作者貪狼一詞的“貶詞褒用”的精妙。

2)“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著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鋵?,我的心里卻高興的喊著:‘大些,再大些!”

這句話通過發(fā)愁的表情和快樂的的內心對比描寫,表現(xiàn)了我對讀書的喜愛。

3)“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書放回書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這個動作,寫出了此時的我盡管是腿酸腳麻、饑腸轆轆,卻在兩個多鐘頭的飽讀之后有一種滿足感、充實感。這種竊讀猶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獲了知識和智慧。

我們要從這些語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滋味的,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課文。要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讀了。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能把體會到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同時又能加深對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對讀書的渴望,對知識的熱愛。

四、回歸整體,拓寬延伸。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通過總結,可以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儲存信息,鞏固記憶。

在學生讀懂課文后,結合生活實際,仔細揣摩“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明白并受到啟發(fā),在黃金年齡進行閱讀,多看書,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的結尾把學習的觸角向課外拓展延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表示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

2、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xiàn)象.

3、通過探究活動感悟影響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觀察和活動,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樂于參與觀察、實驗等科學實踐活動.

2、通過作力的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嚴謹、規(guī)范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教具:實物投影儀、磁鐵、鐵釘、鐵球、兩個刷子、三角板教學過程:

一、什么是力。

教師先投影圖片“人壓跳板跳水,運動員踢球”:或觀察教材90頁中前四幅圖片(通過課件),從不同側面展示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等情況.

演示:起重機吊起鋼管,磁鐵吸引鐵棒.

總結這些實例的特點:這些都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作用.從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說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分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fā)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磁鐵吸引鐵釘。

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來了.說明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兩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變彎曲.

2.兩小車上各放一條形磁鐵,松手后兩車同時開始運動、手托球.

3.穿旱冰鞋的同學互推。

力的單位:

力的單位:牛頓,簡稱“?!?n).在這里介紹牛頓的資料。

那么,“牛頓”這個單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兩個雞蛋,告訴學生,手托住兩個中等大小雞蛋,大約需要1牛的力.然后舉起我們用的物理書放在手上,該書對手的壓力大約2.5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實物投影儀展示:

用磁鐵吸引靜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個小鐵球,鐵球在磁鐵的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tài),由靜止變?yōu)檫\動.教師繼續(xù)用磁鐵吸引小鐵球,小鐵球的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

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的實例.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師可以從“開門”或用板手擰螺母的實例來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離門軸較遠,比推力離門軸較近易推開門.用扳手擰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間容易把螺母擰緊.

力的圖示。

在力的圖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要注意作圖順序,應先定標度,再定點,定方向,定長度,最后畫箭頭,箭頭的尖端正好對齊線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圖。

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箭頭。

教師介紹力的示意圖,并指出力的圖示和示意圖的區(qū)別.教師可對一個力分別作出圖示和示意圖,從畫圖的對照中找出二者的區(qū)別.

布置作業(yè):

p171~3。

練習冊本節(jié)練習。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五

學習。

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掌握生字詞;了解紅軍雨夜強渡烏江的經過及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合作中領悟文章主旨、分析紅軍出奇制勝的原因;在語言品味中體會本文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紅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氣概。

重點。

難點重點:了解紅軍雨夜強渡烏江的經過及出奇制勝的原因。

難點:分析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體會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

教法。

選擇閱讀法、啟發(fā)引導法課型新授。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是否采用多媒體是。

教學。

時數(shù)1課時教學。

時數(shù)第1課時備課。

總數(shù)第66課時。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出示教學目標。

(一)課前活動(積累自勵格言)。

海浪的'品格,就是無數(shù)次被礁石擊碎又無數(shù)次地撲向礁石……。

(二)課件出示教學目標。

二、學法指導。

(一)搜集有關本文的背景材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二)學會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及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三、學生先學,教師巡視指導。

(一)動手自主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二)讀通課文,勾畫、識記文中的生字詞。

(三)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析課文內容劃分段落層次,理清結構。

四、檢查學生先學效果。

(一)查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肖華(191月12日-1985年8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生于江西省興國。主要著作有:《怎樣進行戰(zhàn)時政治工作》、《長征組歌》、《鐵流之歌》等。

(二)檢查生字。

(三)詞語。

羊腸小道:曲折而極窄的路(多指山路)。

扼守:把守(險要的地方)。

斗志昂揚:昂揚,情緒高漲。斗爭的意志旺盛。

談話引入新課。課件出示課題。

媒體展示教學目標。

多媒體出示學法,提出學習要求,做相應的學法指導。

學生反饋資料,了解有關文學常識。

用媒體展示:明確要點傾聽并明確學習內容,默讀課題。

看屏幕感知學習目標。

看媒體明確學習任務,掌握先學方法。

查閱配套練,了解相關常識。

匯報交流學習結果、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驚濤駭浪:濤:大波浪;駭:使驚怕。洶涌嚇人的浪濤。比喻險惡的環(huán)境或尖銳激烈的斗爭。

麻痹:失去警覺,疏忽大意。

出奇制勝: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奇兵戰(zhàn)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p>

隘口:狹隘的山口。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四)閱讀課文,理清結構。

(五)自主、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就課文內容來說,前五個段落是“夜襲”的前奏和鋪墊;就表現(xiàn)主題來講,“夜襲”反映出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前五個段落極言作戰(zhàn)條件對紅軍很不利,而戰(zhàn)士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的情況下尚能突發(fā)奇兵,克敵制勝,這同樣體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課文開始寫天氣陰云密布和環(huán)境的險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課文一開始寫環(huán)境:“烏江岸上驚人的沉靜。天口中陰云密布?!边@樣寫戰(zhàn)斗的前奏,為后來的戰(zhàn)斗做鋪墊。)。

(六)寫法歸納。

1.本文以時間為線索,時間貫穿全文,思路清晰條理,銜接緊湊,利于讀者快速把握文章內容。

2.環(huán)境描寫或渲染氣憤、提示情節(jié)、或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從而烘托出紅軍戰(zhàn)士崇高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五、學生討論、更正,教師點撥。

比較探究:三篇文章寫“雨”的角度有何不同?

《夜雨詩意》并沒有對夜雨進行具體的描摹,而是主要寫夜雨中人的思緒及所為,表現(xiàn)出了夜雨對人的思想感情、行為的影響?!堵犅犇抢溆辍窂穆犛X、視覺、嗅覺等角度對雨作了細致入微的描繪,然后聯(lián)想到人生的風風雨雨,感慨萬千。作者是在借自然界中的雨來抒發(fā)自己的情。《雨夜奇襲》中的雨表明了一次戰(zhàn)斗的天氣狀況,它對我軍的進攻起到了很好的掩護作用,也從側面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不畏艱險,勇于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六、當堂訓練:見課件。

課件出示生字詞注音、詞語解釋。

教師指導、點撥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教師進行評議、歸納,并板書要點。

教師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明確要點。

指名學生回答探究結果,并補充歸納。

組織學生練習,巡視、指導、了解學習進展,對后進生做適當?shù)妮o導。

預習反饋:生字、詞語解釋。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接著先獨立思考,然后再小組討論。

快速閱讀課文后,思考并回答。

小組合作探究問題,回報交流探究結果。

學生自主練習、互相檢查學習效果。

作業(yè)設置完成語文配套練5--8題。

思等級評價。

(a/b/c/d)。

劉占英。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六

一只螞蟻畏畏縮縮地爬上了我的書桌,如同一個成功的偷渡者。

一縷陽光穿過窗簾的縫隙投射到桌面上。這只螞蟻越過陽光地帶,微小的身軀透徹晶瑩,沒有一點雜質。

書桌是一塊陌生的大陸。這只孤獨的螞蟻有一點膽怯。它謹慎地左顧右盼,慢慢地朝一個方向邁出了幾步,隨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來,往另一個方向試探。它的小腦袋不停地搖晃,仿佛在認真地嗅著什么,作出某種重大的判斷。終于,它下定了決心,義無反顧地對準一個方向前進。此刻,這只螞蟻從我面前的稿紙上面爬過,信念堅定。

我在稿紙上寫下兩個字:“螞蟻”。

這只螞蟻在桌面上發(fā)現(xiàn)了我丟下的一粒餅干屑,它驚奇地停了下來,快樂得就要暈過去了。螞蟻圍繞著這粒餅干屑不停地打圈子,沖上去嘗了嘗,隨即又退回原處,遠遠地打量這個意外的戰(zhàn)利品。它在瞬息之間明白了運氣的涵義。

我在心里想,可憐的小東西,多么渺小的幸福。它的世界僅僅是這一張桌面。它無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憐憫的眼光居高臨下地觀察它,更不知道莫一根手指頃刻之間就能將它捻成碎末。

我并沒有感到自己比螞蟻優(yōu)越。也許,另一個高度上面,同樣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視著我,主宰我的命運——一切如同我之于螞蟻一樣。

這只螞蟻竭盡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餅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蹣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貨真價實的,我實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樂。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學會區(qū)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2、學習掌握一些安全用藥的常識。

3、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重點: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教學難點: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搜集藥品的使用說明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提問的方式,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免疫,知道人體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個人食五谷雜糧,還是免不了會生病;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危急情況或意外傷害,面對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學習第二章《用藥和急救》。請同學們看兩個有關用藥的資料,我們再下結論。

資料1:據統(tǒng)計,我國每年5000多萬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入院治療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其中50萬人是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致死的人數(shù)每年約有19.2萬人,比傳染病致死的人數(shù)還要高出許多倍。

資料2:據調查,我國現(xiàn)有的180萬聾啞兒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藥造成的;我國1000萬聾啞人中,60%-80%也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

教師:當我們遇到一些小病時,如果家長有一定的醫(yī)學常識,對輕微病癥的診斷和用藥方法正確,這樣做是可以的。同時又起到節(jié)省時間,及時治病的效果。但,俗話說得好,“是藥三分毒”,在自己用藥的時候,怎樣選擇藥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發(fā)揮藥物的效果,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呢?我們這節(jié)課來探討有關“安全用藥”的知識。

二、講授新課。

一、安全用藥。

教師:安全用藥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要恰到好處,充分發(fā)揮藥物的效果,盡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藥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們了解藥物的分類。

(一)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1、學生分析小活動:

(生分組討論嘗試回答)。

這些藥物我們可以在哪些地方買到?

生討論答出:醫(yī)院、藥店、醫(yī)藥超市等。

2、處方藥。

需要醫(yī)生給我們開出藥方,然后按照藥方去抓藥,按照醫(yī)生的要求服用。這類藥和我們剛才學的非處方藥不同,我們稱為處方藥,處方藥必須憑執(zhí)業(yè)醫(yī)師或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并按照醫(yī)囑服用藥物。

3、了解什么是非處方藥。

上述這些藥我們可以不用醫(yī)師開藥方,直接去買到,按照說明書使用即可,這一類藥稱為非處方藥,簡稱otc,非處方藥用于治療一些消費者容易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病癥。比如,同學們有時覺得自己在發(fā)燒、流鼻涕等癥狀,就判斷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購買一些感冒藥,這種現(xiàn)象在生活中經常發(fā)生,也體現(xiàn)了非處方藥的優(yōu)越性,質量穩(wěn)定,療效好,使用方便。

(二)藥品的服用。

1、教師: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在使用前都要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確保用藥安全。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閱讀自己的那份兒《使用說明書》并進行交換閱讀。解讀說明書中的各項信息,然后對教材88頁的問題進行討論,并選一名記錄員記錄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

(1)哪些是中藥,哪些是西藥,你是怎樣分辨的。

(2)藥物的使用說明中有哪些信息對于安全用藥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從使用說明中概括出一些藥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關于安全用藥,你還有哪些希望與大家討論的問題?

教師:請每小組的記錄員根據本小組的情況向大家匯報討論的結果。

學生1:我們小組的中藥有……,西藥有……,我們是根據藥物的主要成分來分辨中藥和西藥的。

學生2:《使用說明書》中的作用與用途或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規(guī)格、有效期、批準文號、制造單位和注意事項對于安全用藥都是十分重要的。

學生3:藥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閉保存,避免受潮,藥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發(fā)生霉變,影響療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鼓勵性評價,同時及時糾正某些不正確的觀點,歸納出討論題的參考答案。)。

2、對照同學們搜集的藥品說明書,尋找在藥物說明書上有沒有藥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癥、用法和用量、藥片規(guī)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批號等。

教師補充講解:一般來說藥品的有效期為1-5年,沒有規(guī)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來算,失效期指藥品在規(guī)定的儲存條件下,其質量不符合國家認可的質量標準和要求,不能繼續(xù)使用的日期。

舉例:1、“有效期為7月”指該藥可用到197月31日。

2、“失效期為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們掌握了以上的常識也是安全用藥的必備,我們購買了非處方藥必須嚴格認真閱讀說明書,按照要求進行服用,而處方藥則必須在醫(yī)師的具體指導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藥箱的配備。

學生進行小組設計,設計完成后小組交流。

三、鞏固練習。

看誰選得對。

1.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處方藥是必須憑執(zhí)業(yè)醫(yī)師或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的藥物。

c.中藥和西藥是根據其有效成分的不同來區(qū)分的。

d.無論何種藥物,在使用之前都應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

答案:b。

2.當你的家人因腹瀉需要服藥時,你應該選擇下列哪種非處方藥。

a.感冒沖劑。

b.牛黃解毒片。

c.阿司匹林。

d.諾氟沙星膠囊。

答案:d。

3.下列藥物已經過期不能使用的是(假設教學時間為6月1日)。

a.生產日期為6月,有效期:三年

b.生產批號為020601,有效期:二年。

c.有效期至206月。

d.失效期至年6月。

答案:d。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聯(lián)系——食物鏈。學會正確使用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等詞語描述生物之間的食物聯(lián)系。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

建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的概念,并會畫簡單的食物鏈。

教學難點:

理解食物網所反映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植物間的關系。

教學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這堂科學課先請5位小助手來幫個忙。

2、菜青蟲與青菜這兩種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系?我們用一個箭頭表示吃與被吃的關系(青菜菜青蟲)。注意:箭頭的方向,從被吃的生物指出來。

3、安排其他同學的生物頭飾。

二、探究活動。

(一)食物鏈概念。

1、五位同學代表的生物以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來排個隊,排頭朝著老師。

2、誰來說說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食物鏈)。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下有趣的食物鏈。板書:有趣的食物鏈——生物之間普遍存在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這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生物學家給起名叫做食物鏈。

4、回憶下,自然界中還有沒有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呢?

5、成語中的食物鏈:“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中有沒有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誰來說說看。怎么用書面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蟬螳螂黃雀)。

6、蟬要吃什么?黃雀又會被誰吃?將食物鏈補充完整。

7、比較兩條食物鏈,總結出食物鏈的特點。(完整的食物鏈一般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食肉動物結束。)。

(二)生產者和消費者。

1、植物是如何獲取食物的?除了植物其他生物是如何獲取食物的?食物鏈中,我們按照獲取食物途徑的不同給它分成:生產者和消費者(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叫做消費者。)。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九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搜集有關三大改造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xiàn)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引導學生認識在過渡時期,我黨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本單元第二課。三大改造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變革,創(chuàng)造性開辟了一條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一個創(chuàng)舉。三大改造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它使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都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養(yǎng)成一定的學習歷史的習慣,也有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他們未接觸過政治經濟學方面知識,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比較膚淺,但是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知的、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義。

難點: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實質。

六、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軍:《對“三大改造”歷史必然性的思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

(5)張旭東:《三大改造與中國現(xiàn)代化》,《社科與經濟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炎黃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方案一:地方史導入。

無錫梅園與無錫榮家。

梅園何以從榮家的私家花園變?yōu)閲夜珗@?榮家又為何受到毛主席的贊嘆?答案就在我們今天這一課之中。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方案二: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

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建設高潮。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是什么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一)農業(yè)、手工業(yè)合作化。

1.農業(yè)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幾組調查材料:1952年對山西49村農民的調查:有10780畝土地被出賣;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有12.52%的農戶出租土地;1952年對山西忻縣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86戶農民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戶。

——《中國近代現(xiàn)代歷史講座》教學參考書。

史料2建國后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9月大規(guī)模開展,到1953年基本結束,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去以及臺灣省外,全國大約有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總數(shù)約七億畝的土地和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包括297萬頭耕畜,3954萬件農具,3708萬間房屋,105億斤糧食等。

——劉花章《試論建國后土地改革及其歷史作用》。

結合史料和教材23頁第一段分析對農業(yè)進行改造的原因。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交流。分享討論成果。

學生: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到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史料3在目前情況下,用什么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珖业膸椭怯邢薅鹊?,不可能全部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困難。那么靠什么辦法來解決呢?有兩條道路、兩種辦法:一種是舊的辦法,舊的道路,讓個體農民向富農、高利貸者去借貸,去當雇工、出賣勞動力,廉價出賣農產品,結果就增加富農、高利貸者、投機商人的剝削對象,讓農村資本主義泛濫發(fā)展。這就是讓少數(shù)人發(fā)財致富,多數(shù)人破產貧困。這是舊道路,是讓農村資本主義漫無限制泛濫發(fā)展的道路。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國家?guī)椭鷣斫鉀Q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農的發(fā)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裕的道路。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學生: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師:為了推動農業(yè)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則和方法?

學生: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經歷了由農業(yè)互助組、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教師介紹三個階段。

史料4毛澤東親自主持編寫了怎樣辦合作社的書,這使得農業(yè)合作化進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過渡,這比毛澤東的計劃早三年。農業(yè)合作化完成。

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掀起有何影響?

學生:農民看到合作化的優(yōu)越性,踴躍參加合作社,全國掀起了農業(yè)合作化高潮。

2.手工業(yè)合作化運動。

史料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得到了普遍發(fā)展。到1953年,全國共組織起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4700多個,社員達32.6萬人。1957年,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有7.5萬個,占全部手工業(yè)合作組織的70.5%;社員377.15萬人,占合作組織成員總數(shù)的76.7%;產值74.64億元,占手工業(yè)合作組織總產值的87.8%。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

學生: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yè)者參加了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營。

史料6據我們看,經過這幾年,整個工商界是有進步的,各民主黨派的工作是有進步的,基本情況是好的,是向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的?!斎豢隙ǔ煽儾⒉皇悄⑷秉c,是會有缺點的?!Y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tǒng)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因為它是無政府性質的,跟計劃經濟是抵觸的。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教師:為什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討論后老師點撥。

1.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妨礙統(tǒng)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跟計劃經濟抵觸。

2.一些私營工商業(yè)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

學生:公私合營。

教師:什么是“公私合營”?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教師:“公私合營”中的“公”指國家,“私”指資本主義工商業(yè)中的資本家;。

“公私合營”就是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yè)。

教師:在改造過程中國家是如何補償資本家的?

學生:和平贖買政策。

教師:國家為什么采取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贖買政策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資本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實現(xiàn)和平過渡,將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教師:1956年初,出現(xiàn)了全行業(yè)公私合營的高潮。

學生:說說身邊了解的進行“公私合營”的企業(yè)。(結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義。

學生: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更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學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史料7毛澤東的報道一直傳達到農村黨支部……合作社運動迅速盲目發(fā)展,才十幾個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shù)的96.3%……在農業(yè)合作化高潮的壓力推動下,到1956年滴,全國私營工業(yè)總戶數(shù)的99%、私營商業(yè)戶總數(shù)的82.2%分別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yè)人員占全體手工業(yè)人員的91.7%。就是說,原來預計用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一般說共18年)完成的“三改”,實際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李凌,刊載于《炎黃春秋》。

學生: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教師: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瑕不掩瑜,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yè)者轉變?yōu)楹献骰霓r民和手工業(yè)者,絕大多數(shù)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yǎng)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shù)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還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二、判斷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機器人鐘乳石珊瑚珊瑚蟲太陽水樹人動物。

第二節(jié)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調查的一般方法:

1、明確調查目的。2、選擇材料用具。3、方法步驟:

(1)選擇調查范圍。(2)分組。(3)設計調查路線。(4)調查記錄。(5)歸類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類。

1、按形態(tài)結構分:植物、動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環(huán)境分: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jié)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huán)境的整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個家。

二、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yǎng)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jié)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影響生物生活的環(huán)境因素分兩類:1、光、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所有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huán)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fā)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其他生物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等。

四、探究實驗的步驟:

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5、得出結論6、表達和交流。

五、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方法是:對照實驗。

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第三節(jié)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一、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風固沙等。

三、在自然環(huán)境中,各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響著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發(fā)展中不斷地適應環(huán)境和影響環(huán)境。在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中,環(huán)境在不斷改變;生物也在不斷進化,適應環(huán)境。生物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第四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

一、定義: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huán)境所形成的統(tǒng)一的整體叫做生態(tài)系統(tǒng)。

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

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

1、生物成分:消費者(主要指動物)2、非生物成分:陽光、空氣、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構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鏈的定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系,把生物與生物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yǎng)關系彼此聯(lián)系起來的序列,稱為食物鏈。

四、食物網的定義: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多條食物鏈交錯連接,構成了食物網。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物質能夠沿食物鏈積累。

五、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

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使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的數(shù)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但是這種調節(jié)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該限度,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遭到破壞。

第五節(jié)生物圈是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一、多種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1、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2、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3、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4、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5、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6、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7、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8、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等。

二、生物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1、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來好像毫不相干,但實際上都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

2、整個生物圈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它是地球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1.課前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后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

通過這樣的預習,為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對于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于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為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該背就要背。

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誦的內容。數(shù)學、物理、化學有相應的公式,地理有地圖,而生物需要背誦的內容就相對冗雜。其實只要上課聽講足夠仔細,概念理解較為透徹,背誦不會太難,只需要多多重復。

剛開始背的時候,可以先結合著圖進行復述,再與課本原話進行對照,找出自己說的不規(guī)范的地方,然后把課本上的原話背下來;考前突擊的背誦,則要一遍一遍重復課本上的原話,力求語言表達準確。

考試是要落實到筆上,所以,背的時候同時也要進行默寫。大學考前復習期間,我?guī)缀醪槐硶际浅瓡?,默寫,默不對就再?另外還把書上重要的圖都畫一遍。結果有一次考試真的考了畫圖,我就賺到了。

3.善于總結。

總結是指在學習完某一章知識,對此章知識進行整理、重組,總結出該章知識的聯(lián)系、知識的系統(tǒng)或知識的結構,以便我們能從知識的整體上把握知識,從而加深理解知識和靈活掌握知識。總結的方法一般可用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和綱要法。

總之,做好總結是我們學習常規(guī)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通過總結,不但可以復習鞏固所學過的知識,而且能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使知識連貫起來、綜合起來,使知識建立起各種聯(lián)系。

這樣,就使我們能在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上來對待知識,就好像我們站在山頂上來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樣,不但能看清所有景點,而且能看清各景點間的關系。由于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上來看待知識,我們也就有了駕馭知識的能力,就是說我們能靈活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了。

初中生物怎么學習。

想要學好初中生物,首先要保證認真預習,上課專心聽講,做好筆記。預習是為了讓同學們可以提前了解知識點,而上課專心聽講則是學生學好生物知識的關鍵。

聽講也是有技巧的,學生們每天上課的時間是一樣的,但學習成績就不一樣,這就證明大家的聽課效率不同。初中生在上生物課的時候,要全神貫注,并且思考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

做筆記則是為了簡化生物重要的知識點,聽課的時候,記下老師講授的知識點,可以加深印象,減輕考試復習的負擔。

另外,學習生物切記死記硬背,想要取得好成績,就要活學活用。生物是一門生活科學,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緊密的聯(lián)系生活實際,知識就會為你所用。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十一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進步,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生發(fā)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之情。認識到社會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yè)觀念,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掌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yè)制度發(fā)生的變化及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漫畫、地圖、實物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間的團結協(xié)作;設計課后延伸內容,讓學生拓展知識,提出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合理方案。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分四個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變化。

2.難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yè)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教師的適時引導突破難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授:過去男女談婚論嫁,常以“四大件”作為物質基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課件展示新舊“四大件”圖片)。“四大件”的演變,足以說明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衣食住行的變遷。

(一)服飾看變遷。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

2.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服飾被稱為“藍(灰)色的海洋”這一時期人們的衣著不僅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shù)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

3.“-”時,青少年喜歡穿綠色的軍裝。

4.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日益豐富的飲食。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吃”的方面有何變化呢?

1.改革開放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人們“吃”的水平也很低,營養(yǎng)嚴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難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糧充饑。城鎮(zhèn)居民吃糧油要憑票供應,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等獲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開放后,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yǎng)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為百姓飲食“主旋律”。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吃出營養(yǎng)、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人均居住面積: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zhèn)只有3.6平方米,農村是8.1平方米。改革開放后在,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十幾年里,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zhèn)超過了10平方米,農村超過24平方米。

提問:你在家里有獨立的房間嗎?請說說你家現(xiàn)在的居住條件怎樣?

2.配套設施、房屋裝修:改革開放前隨處可見破舊木板房,改革開放后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城鎮(zhèn)居民住上了高樓大廈,而且裝飾講究,寬敞明亮,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

(四)四通八達的交通。

改革開放前,農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車和開私家車的人多了起來,除此之外,我國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坐飛機不再是件稀罕事,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說明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緊張,道路擁擠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提問:

1、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汽車的發(fā)展,隨之帶來了什么嚴重的問題?

2、如何緩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

教師過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狀況,我們再來看一下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兩個內容:

就業(yè)和社會保障。

提問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yè)制度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提問2:鐵飯碗要不要打破?為什么?

提問3:對于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弱勢群體”應該怎么幫助?

課后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由于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課后習題。

1、改革開放前,人們買糧食要憑糧票,主要是因為當時()。

a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鎮(zhèn)人口規(guī)模。

c政府提倡節(jié)約糧食。

d經濟發(fā)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時期人們服飾特點的是()。

a服裝爭奇斗艷。

b時裝表演成為風景線。

c穿解放裝,千篇一律。

d西服革履,風度翩翩。

3、下列各項就業(yè)辦法中屬于。

“鐵飯碗”的是()。

a持證上崗。

b畢業(yè)分配。

c就業(yè)培訓。

d公開招聘。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適植物會生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留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一、交流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fā)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填表后再討論)。

綠豆芽的總數(shù)量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實驗說明。

陽光下的綠豆芽。

黑暗處的綠豆芽3(。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生長有什么不同?

(3)改變了條件對綠豆芽的生長產生了什么影響?

3、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后并交流。

4、交實驗記錄表前,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fā)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紙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四、觀察自然界里許多的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生長圖片:

1、比較香蕉樹、松樹、仙人掌的葉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樹、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自己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結:。

夠生長在干旱的地方.

六布置作業(yè)。

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夠在環(huán)境改變后,適應環(huán)境而生存的例子?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十三

原文:

《采蓮曲二首》其二·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對這首詩的前兩句,歷來釋家大同小異。關鍵是對第三句中“亂”的解釋。它決定了這首《采蓮曲》主旨。

第一種,主流解釋。以《唐詩鑒賞辭典》為例,劉學鍇先生就把“亂”字解釋為“雜”和“混”,詩中的“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不過我倒認為這個“亂”字還不如解釋為“以假亂真”好。劉學鍇先生接下來對整句的解釋為:“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解,只有再定睛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少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詳見《唐詩鑒賞辭典》12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版)由此得出這首詩的主旨: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描寫了采蓮姑娘的美麗容貌,以及江南采蓮姑娘的勞動生活和青春歡樂。詩歌巧妙地級昂采蓮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不過這里有個常識性的問題,詩歌第四句的“聞歌始覺有人來”,是“誰”“聞歌”?又是“誰”“人來”?如果以劉先生所說,是作者“聞”采蓮歌,而感覺感覺采蓮女在,并大贊這是詩歌的精妙之處,是詩歌從視覺之美(前兩句的荷葉荷花之美、采蓮女之美)轉換到聽覺之美(“聞歌始覺有人來”的歌聲美),是不見其人,卻聞其聲,是一聲只甜美悅耳,暗襯人之美麗。從而使詩歌更有想象性,更有延續(xù)性。那么,詩歌的第一、二句所描繪的羅裙之綠、臉頰之紅,似乎應該是想象之筆。因為作者從頭至尾是沒有看見采蓮女的。劉學鍇先生引用唐代詩人崔國輔的《小長干曲》“菱歌唱不徹,只在此塘中”,來應征自己的觀點,并在文章結尾強調:“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xiàn)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詳見《唐詩鑒賞辭典》12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版)可是,我們反復吟誦“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兩句詩,那像少女般亭亭玉立的荷花,那像荷花嬌姿欲滴的少女,形象而生動,呼之似欲出,絕不應是想象之筆。如果我們?yōu)榱俗詧A其說,硬說是作者的一種手法,似乎太牽強附會,不是作者真意。而絕大多數(shù)的作者也不理解。

第二種,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課本編者之觀念。我們先看編者對“亂入”的注解:“亂入”,“爭先恐后地進入”。那“亂”自然就是“爭先恐后”之意。順著這個思路,采蓮女就不是一個,而是一群。她們“輕舟競采,繁忙不息”,應該是正進行著一場“勞動競賽”!詩歌的主旨和第一種也差不多,不過重點是表現(xiàn)采蓮女的“繁忙不息”的勞動場面。編者大概還是受唐朝詩人崔國輔《采蓮曲》的影響。

《采蓮曲》·崔國輔。

玉溆花爭發(fā),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蘭舟。

其中“金塘水亂流”的“亂”字,就是表現(xiàn)采蓮男女爭先恐后,輕舟競渡的勞動競賽場面,這大概和編者的注解相吻合。

不過,這同樣有一個常識性問題。既然“亂”是“爭先恐后”,那作者所描繪的就應該是一個熱后朝天的勞動場面,也應該在那蓮葉荷花不怎么“田田”之處,要不何來“輕舟競采”、“爭先恐后”?如果是這樣,作者就應該早看見采蓮女了,而不是“聞歌”才知有采蓮女。顯然,北師大八年級語文下冊課本的編者是不同意劉學鍇先生的上述觀點的。也就是說,不是作者“聞歌”,而是采蓮女“聞歌”?!坝腥藖怼钡摹叭恕辈皇遣缮徟?,而是出詩人之外的第三方人。

第三種,嬌羞說。筆者認為,全詩描寫的是采蓮女的美麗、純真和嬌羞,抒發(fā)的是作者一種歡快和閑適的心情。理由如下:

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應該是位置顛倒。正是采蓮女聞歌警覺有人來,才會慌亂地駛入荷花深處,讓人看不見。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僅符合《采蓮曲》“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域風光,采蓮女勞動生活場面,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的主旨,也巧妙地解決了劉學鍇先生那種前后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更主要的詩歌依然情趣盎然,“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王昌齡是唐代的“七絕圣手”,特別善于處理絕句的第三句,他不會留下不能自圓其說的硬傷讓后人詬病。有時,我們在解說前人的詩句時,首先要考慮一個通暢,而不是因為追求這個美,那個美,而傷害了詩歌的本意。

簡單的才是最美的。

參考文獻:《唐詩鑒賞辭典》12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版劉學鍇文。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十四

1、了解作家作品,積累生字新詞,整體把握文意。

2、體味作者對天氣悶熱的妥帖表達,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3、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體會作者渴望革命風暴滌蕩一切舊勢力的火熱激情和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資料鏈接。

(一)作者簡介。

茅盾(1846—1981),我國現(xiàn)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學運動先驅之一。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發(fā)表第一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他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蝕》、《三人行》、《子夜》、《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腐蝕》、《霜葉紅于二月花》等,劇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楊禮贊》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guī)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學寶庫創(chuàng)造了珍貴財富。

(二)文章主旨。

30年代的中國,社會極其黑暗,1934年,國民黨政府加緊在軍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對革命力量大舉圍剿的一年,而此時蕩滌一切污濁的風暴卻正在醞釀,即將來臨,黑夜即將過去。本文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人們常把它和高爾基的《海燕》相媲美。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十五

1、請用規(guī)范的正楷字默寫《敕勒歌》: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敕勒()()穹廬()籠蓋()見牛羊()。

3、《敕勒歌》選自,是時期北方族的一首(體裁)。詩歌表達了草原牧民的情感。同時,也表現(xiàn)了草原牧民們的生活景象。

二、理解運用。

蒙古人。

騰格爾。

潔白的氈房炊煙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遼闊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長的搖籃。

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案篇十六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學會從物理現(xiàn)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物理規(guī)律,樂于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

(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功的概念。

2、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三)教學準備。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一、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fā)現(xiàn)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

接下來看老師這里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二、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guī)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題,啟發(fā)學生分析計算。

三、功的原理。

1.啟發(fā)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shù)據,啟發(fā)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注:這里強調使用機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與后面的機械效率對應,指的是使用機械會做額外功。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jié)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小結。

(六)作業(yè)。

動手動腦學物理。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972276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