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讀后感:《資治通鑒》有感

2018/05/22 08:32:28文/admin

學分網(wǎng)給各位考生篩選整理了《資治通鑒》讀后感,觀《資治通鑒》有感,名著讀后感:《資治通鑒》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xù)關注學分網(wǎng)。資治通鑒.jpg

名著讀后感:《資治通鑒》有感

當我拿到《資治通鑒》這本書時,我仿佛看見,歷史向我打開了一扇金光閃閃而厚重的大門。

《資治通鑒》問世于北宋年間,是由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我從小只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不知道,他竟然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司馬光前前后后總共花費了19年的時候,完成了這部史書巨著,主要的編纂工作全由他一個人負責,書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結晶。他為了這部書殫粗竭慮,《資治通鑒》成書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開這本書,第一個故事,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智家想立智瑤為繼承人時,智果曾經(jīng)說過:智瑤有好多優(yōu)點,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心胸狹隘,不能寬厚待人。但是智家不聽智果的勸告,智果為了躲避災難,脫離智氏,改姓為“輔”。

果然跟智果說的一樣,智瑤狂妄自大,他說:“災禍只能由我?guī)Ыo別人。我不給他們降臨災禍就罷了,誰敢給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瑤卻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滅掉了整個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書中說,一個人多次犯錯誤,結下的仇怨不會在明處,應該在它表現(xiàn)出來之前就提防,賢明的人處理小事都非常謹慎。這就是平時老師教我們的“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差不多吧自己滿足已獲得的成績,并且狂妄自大起來,這樣的人,怎么才能持續(xù)進步呢

《資治通鑒》的每個故事里,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英雄人物,用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喻之有理地向我講述了淺顯又深奧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萬之師還要厲害的毛遂,有氣魄有擔當卻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堅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蘇武,忍辱負重、嶄露頭角的韓信……歷史的長河興衰盛敗,都會發(fā)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部《資治通鑒》讓我了解了歷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觀《資治通鑒》有感

【篇一:讀《資治通鑒》讀后感 】

有些慚愧的說,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居然沒有怎么仔細閱讀過中國的歷史,一直都無法由衷的感觸些什么。但當我通讀過《資治通鑒》后,我發(fā)現(xiàn)心中竟不住的洶涌澎湃。那些歷史情節(jié),仿佛歷歷在目。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干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英雄們?yōu)榱私夥牛瑸榱撕推?,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并不是全因為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后,浮現(xiàn)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偽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于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開始,但楊廣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眾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yōu)楣賳T和軍人自救的結果。楊廣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其父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卻做到了,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每次兵變,更是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fā)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詭詐、殘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錦的前程,卻看不到人民苦難。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因為,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么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余,還為他們痛惜:為什么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鑒》,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為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為我在這里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篇二:《資治通鑒》讀后感】

最近,學習了《孫權勸學》這一課,這一篇文章出自《資治通鑒》。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對《資治通鑒》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興趣。于是,這幾天,我用心閱讀了這本巨著。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顿Y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謂資治通鑒,即鑒于往事,有資于治世,這四個字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資治育人意識。司馬光自己也說《資治通鑒》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

讀完《資治通鑒》這本書后,里面的故事讓我有許多很深的體會。掩卷回首,無數(shù)人物,許多場景,總要在眼前紛然活躍,讓我或是贊嘆,或是鄙棄,或是激動,或是沉思,從歷史事實中得到警悟的啟迪,同時很自然地對此書的編輯者司馬光油然而生欽佩之心。書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廉頗的知錯就改,蘇武的正氣,韓信忍受侮辱終于成就大事的胸懷等等。從韓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要不然反而自己吃虧。韓信身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卻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場,全因沒有聽取正確的計謀,真是可惜。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人心,最終逼使項羽**、創(chuàng)造了擁有四百年歷史的漢朝,把我國的文明又推進了一步。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后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后,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伤麉s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然后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后,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資治通鑒》是一部至今還無法替代的編年史的歷史巨著,問世千余來年,給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啟迪!司馬光的勞績是永遠令人敬佩的!

【篇三:《資治通鑒》讀后感作文】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后,將戰(zhàn)國和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贊賞,命他繼續(xù)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范祖禹和劉攽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穩(wěn)定,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可以任意參考。

《資治通鑒》中唐朝中后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樣慢慢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tài)。

在割據(jù)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始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后來轉變態(tài)度,對藩鎮(zhèn)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復興,實施革新。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篇四:《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偉大的編年史書,作者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乃抉R光。這套書非常厚重,五號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頁,雖然譯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還是可見司馬光在編此書時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第一次看到《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在我六歲的時候,那時我在書房亂翻,無意間看到了外包裝是金黃色的《資治通鑒》。我小心翼翼地打開一看,發(fā)現(xiàn)里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東西,我一點兒都看不懂,最后我還是找到了一點有意思的東西地圖。這張地圖生動地向我展示了戰(zhàn)國時期中國勢力的分布,非常好看,看完這一本,又接著看第二本半天看下來,我對春秋、戰(zhàn)國、漢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圖都了如指掌,還了解了中國朝代的變化,這對以后的我有非常大的幫助。

后來,我漸漸長大了,對于《三國志》、《史記》等古籍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那本在我小時候幫了我很多忙的《資治通鑒》也被我重新誦讀,里面那些我小時候還不怎么理解的字句現(xiàn)在都準確地知道了。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實是臣司馬光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貴,地卑微,于是陽陰由此確定。

我還發(fā)現(xiàn)了里面的許多非常好看的故事,比如漢高祖劉邦滅秦立漢的故事就很好看,那里面講了楚漢相爭的故事,日前在熱映、我也看過的電影《鴻門宴》就是根據(jù)這里改的。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人心,最終逼使項羽自殺、創(chuàng)造了四百年漢朝。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老是殺人,后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后,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伤麉s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然后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后,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在我閱讀《資治通鑒》的這里的時候,甚至是閱讀原文時,都非常地流暢,我不得不佩服司馬光。他用詞既簡練又傳神,讓人一看就懂。

《資治通鑒》這本偉大的編年史書應該永遠受到我們的熱愛與敬仰。

【篇五:資治通鑒故事讀后感】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資治通鑒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春秋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故事。這本書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的,有:三家分晉、陳勝起義、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

這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這個故事講的是武則天是如何從一個平常的宮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間有很多勾心斗角和爾虞我詐,經(jīng)歷千辛萬苦終于成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有:邊防得以鞏固,生產得以發(fā)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壞的有:濫殺無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后人對她的評價是功過參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移居長生殿療養(yǎng),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因病駕崩。

這本書的其它故事同樣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讀。

【篇六:《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是舊史書中一部著名的大書,簡稱《通鑒》。北宋中期,史學家兼政治家司馬光,在一些優(yōu)秀的助手協(xié)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編寫完成?!锻ㄨb》以編年體形式,敘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前403公元959年)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為十六紀,如《周紀》、《秦紀》、《漢紀》、《魏紀》等。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后,將戰(zhàn)國和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贊賞,命他繼續(xù)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范祖禹和劉攽作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穩(wěn)定,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可以任意參考。作書的方法是先盡量搜集資料,將有關之事匯合在一起,稱為叢目。在詳細占有資料的基礎上,按照時間順序略作整理,寫成長編,再進一步刪成為廣本。這些工作,是司馬光和助手們共同作的。助手之間也有分工,大致劉攽任兩漢階段,劉恕任三國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們協(xié)助作的長編和廣本,分量還相當大,最后由司馬光一手筆削成書,如《唐紀》代宗以前部分,長編稿達二百多卷,最后刪定為四十一卷。可見為編寫這一部書,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都付出了很大的勞動。全書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個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后來胡三省為《通鑒》作注,將考異散入注文中,目錄實際是個提綱,遠比正文簡略,所以一般讀《通鑒》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書也就減縮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時期的政治局勢雖然比較穩(wěn)定,由于階級社會中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被統(tǒng)治的農民和小手工業(yè)者,對于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壓榨,時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時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順領導的起義。到仁宗時期,小規(guī)模的起義活動更多。在統(tǒng)治集團內部,黨派之爭常常熾熱到表面化,當時稱為朋黨,這種分歧,有時是因政見不同而發(fā)生爭論,而多數(shù)是為了爭權奪位。在對外方面,更有和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之間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廣源等,在這些斗爭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償失。以上這些問題,即社會上動蕩不安,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和邊疆地區(qū)的安全問題,都迫使統(tǒng)治者要從各朝的歷史中總結經(jīng)驗,尋求解決的辦法。所以司馬光編這部書時,不僅重視政治和軍事活動,凡與加強統(tǒng)治有關的制度、理論、用人、行政、禮樂、歷數(shù)、習俗風氣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等等,不論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經(jīng)驗,都收入這部書中,也就是以加強文官統(tǒng)治為歸宿。本來司馬光為這部書擬定的名稱是歷代君臣事跡,表明他是著重在君和臣的有關活動。后來宋神宗對于這部書很感興趣,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并且寫了序文,于是改稱為資治通鑒。在書名中特別標出一個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顯了。

《資治通鑒》所取的形式稱為編年體,按照年、時、月、日的順序記載史事,即以時間為中心,敘述有關史實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敘來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評論,而不是像流水帳目那樣機械地排年記事。這個體裁創(chuàng)始于《左氏春秋》(即《左傳》),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一種史書體裁。西漢以后,由于司馬遷編寫了《史記》,紀傳體成為古代史書的主要體裁,編年體反落到無足輕重的地位。自從司馬光編成了《資治通鑒》,編年體史書才重新為世人重視,其后多用這個體裁編著史書,并由此發(fā)展出來綱目體和紀事本末體?!顿Y治通鑒》的成書,不僅復興了編年體,并導致了幾種新的史書體裁的產生,這在史書編纂學上是有重大意義的。

《資治通鑒》本身的編纂,具有很多特點或優(yōu)點。首先是它取材廣博和編寫精審,所記敘的歷史是幅員超過萬里,人口超過千萬,時間長達一千多年,而全書不到三百卷,組織精密,條理清楚,詳略得宜,言簡事明,有深入淺出之妙,這是一般史書不能與之相比的。其次,司馬光的治學態(tài)度非常嚴謹,所用史料都經(jīng)過仔細選擇,并將選用的過程和選定的理由,一一記載下來,編成考異,成為《通鑒》一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后世流傳中,人們才把它分開了,這項治學方法,因此稱為考異法。這都是在組織形式方面比較突出的優(yōu)點。

曾鞏是宋代一位著名的文史學家,與司馬光同時而年稍長,曾校定南北朝各史書,在校定《南齊書》后寫的進書表中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fā)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這四項條件是當時人對于史書作者的共同要求。前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通鑒》的內容不僅著重在歷代的政治軍事活動,對于禮樂制度和政策理論等,不論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兼收并蓄,作了適當?shù)木幹冒才?,對照曾鞏所提的四項條件,司馬光編寫的這部大書是大致符合的。所以從內容方面說,這部書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發(fā)揮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道,即求所以適天下之用,是司馬光的主要目的所在,可是實際上以這方面的評價為最低,不僅從現(xiàn)代觀點看多是些糟粕,就是古人也指出了其中的偏失。原來司馬光在政治上是個保守分子,當時主政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主張變法自強,司馬光反對無效,于是退出政府,住在西京洛陽,以在野的身分編著史書,所以常常有不滿的情緒流露在書中。如宋神宗時對西夏用兵,原有鞏固邊防的作用,不是宋統(tǒng)治者無故生事。司馬光在寫到唐朝和吐蕃爭奪維州的事件時,便批評了當時的主戰(zhàn)派李德裕等,以暗斥宋朝的主戰(zhàn)派。又如寫到智伯滅亡之事,乘機發(fā)表了一篇有名的才德論,認為有才無德者必致敗事,暗示宋代主張變法者都是有才無德的人。這些主張已失于偏激,胡三省在《通鑒音注序》中便說:其忠憤感慨不能自已于言者,則智伯才德之論,樊英名實之說,唐太宗君臣之議樂,李德裕、牛僧孺爭奪維州之類是也。這在《通鑒》中所占的篇幅雖不多,而為司馬光著意重視之處,故不能不特予指出。同時也應注意到,在糟粕的成分之外,有時也有可取的部分。如關于封建時代學者反復爭論的正統(tǒng)問題,他說:正閏之際,非所敢知。但據(jù)其功業(yè)之實,而言其善惡得失。(《魏紀》一黃初二年)這個態(tài)度就是實事求是的。

在史實敘述方面,司馬光自然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說話,起義軍照例被稱為賊,但說到農民發(fā)動起義時,常常詳細列舉其被迫發(fā)動的原因,這就接觸到實際的社會政治問題。如敘述唐末王仙芝、黃巢發(fā)動起義時,先歷述僖宗即位前后的天災人禍,而后用概括的寫法:上(僖宗)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無所控訴,相聚為盜,所在蜂起。州縣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習戰(zhàn),每與盜遇,官軍多敗。下面才說:是歲,濮州人王仙芝始聚眾數(shù)千,起于長垣。(《唐紀》六八干符元年)唐末農民起義似為一時突然暴發(fā),伏因則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通鑒》既歷舉其事,在敘述到起義發(fā)動時,又作概括的說明,使讀者可以得到完整的概念。又如蜀中韓秀昇參加了起義,后為高仁厚所擒,仁厚親自審訊,問:何故反秀昇曰:自大中皇帝(唐宣宗)晏駕,天下無復公道,紐解綱絕,今日反者,豈惟秀昇成是敗非,機上之肉,惟所烹醢耳!仁厚愀然(《唐紀》七一中和三年)。雖然用了一些美化統(tǒng)治者的話,而當時階級斗爭的高漲,已經(jīng)躍然紙上。

迷信思想,在統(tǒng)治者可謂根深蒂固,司馬光常常依據(jù)事實揭破其底細。如記武則天之事:太后好祥瑞。有獻白石赤文者,執(zhí)政詰其異,對曰:以其赤心。(李)昭德怒曰:此石赤心,它石盡反耶!左右皆笑。又:太后習貓,使與鸚鵡共處,出示百官。傳觀未遍,貓饑,搏鸚鵡食之。太后甚慚。(并見《唐紀》二一長壽元年)事雖細微,意義則甚為重大。又如鎮(zhèn)壓黃巢起義的高駢,據(jù)有揚州,為霸一方,而聽信玩弄神仙之術的呂用之,終至于城破身死?!锻ㄨb》詳記其事,不掩飾,亦不夸大,讀者自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唐紀》七○至七三)。此類記載不僅表明司馬光的見解正確,同時也表明其文學手法高妙。關于幾次大戰(zhàn)役的描寫,如昆陽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淮西之戰(zhàn)等,都極簡練而生動,稱為古代敘述戰(zhàn)爭的典型之作。

《通鑒》在取材和記述方面,雖都達到了當時的最高要求,而由于時代的局限,謬誤亦所難免。如《史記》錯記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年代,因而將齊宣王伐燕記為湣王之事,與《孟子》、《國策》諸書的記載均不合,現(xiàn)在根據(jù)《竹書紀年》已經(jīng)糾正了這個錯誤?!吨駮o年》是魏國的史書,因與儒家經(jīng)典記載多不一致,在宋代不受人重視,以致后來逐漸失傳,現(xiàn)在看到的是輯錄本。司馬光雖然看到過原本的《竹書紀年》,而不知利用,于是硬將齊宣王的年代比《史記》拉后十年,避免了與《孟子》等書的矛盾,其實毫無根據(jù),不能作為史實看待。又如著作《后漢書》的范嘩,在朝臣爭權中被殺,而誣加以叛逆的罪名,編造了很詳細的情節(jié),《宋書》全收于《范嘩傳》中,司馬光未作分辨,也照樣采用了(《宋紀》六),到清朝,王鳴盛才辨明了當時的史實(參看《十七史商榷》卷六一)。又如東晉時期世家大族當權,陶侃為一代名臣而出身于寒門,世家出身的當權者對他多加誣蔑,《晉書》不辨真?zhèn)味际珍浵聛??!锻ㄨb》已多予刪汰,但亦有刪汰不盡者,如云侃以不豫顧命為恨(《晉紀》一六)。陶侃為地方長官,與晉明帝也無特殊關系,自然無必要參豫顧命,清王懋竑為陶侃作了正確的辨白(參看《白田草堂存稿》卷四)。這都是北宋時人認識不到的。千慮而有一失,雖智者不能免,我們自然不能因小瑕而掩其大瑜。

《資治通鑒》是一部分量比較大的書,同時也是值得通讀的一部書。如何通讀這樣一部大書是我們需要適當解決的一個問題。讓我們先看一看古人關于讀這一部書有什么問題或意見。司馬光自己說過:修《通鑒》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伸欠思睡。(胡三省《通鑒音注序》)司馬光的話含有牢騷的成分,但對于一部大書望而生畏,是古人已經(jīng)首開此例。胡三省為這部書作了詳細的音注,他在注中順便說了一句:讀《通鑒》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唐紀》二八開元十二年)這句話的實際含義是要讀者對于《通鑒》的內容全盤接受,這個態(tài)度當然也是錯誤的。所以讀此書時,首先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既不因為部頭大望而生畏,也不因其評價較高而盲目接受,要在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在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按照實際可行的計劃,一步一步地讀下去,直到將全書讀完。這是讀這部書時應有的基本態(tài)度,下面分別說一下幾點應注意之處。

針對《通鑒》部頭大的特點,便不能抱著一口氣讀完的想法,要將全書分為若干部分,(如按照原書的《周紀》、《秦紀》、《漢紀》、《魏紀》等來劃分)在每部分之內再劃分范圍較小的部分(如按照帝王的年號或重大的歷史事件來劃分),最后再劃定一個時期之內能讀完的部分,這應結合原書的內容和自己的時間而定,不必強求一律,大致可以卷次或年代為劃分的標準。每讀完一個小單元部分,便如攻下敵人一個陣地,不僅是取得一次戰(zhàn)役的勝利,并為打好下一個戰(zhàn)役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讀完一部分之后,可以隨時寫出筆記,或摘錄書中的要點,或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或記出有關的問題。筆記不求其詳,也不求其全,只是為了有助于記憶理解。讀書作筆記本是一個很有成效的方法,讀《通鑒》這樣的大書,更不可不利用它。

每讀完一個較大的單元后,最好再重讀一遍。一般的部分可以略讀,而細讀其中重要的部分,這樣可以得到更完整的概念和較深的印象。

遇有難解的問題,可以先看注解??戳俗⒔馊圆幻靼?,可以記下這個問題,留待求師問友,暫時跳過去,先看下文,常常在讀完全文后,前面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如果古文基礎較差,讀時速度應稍放慢,但要堅持讀下去,不但增加了我國古代歷史的知識,并可以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收到一舉雙得之效。如果古文基礎較好,那就可以著重在取得歷史知識方面。

對于初學者來說,讀舊史書首先要求讀通,只有讀通了,才能進一步作分析批判,從而得到真正的歷史知識。《通鑒》是封建時代學者寫給封建統(tǒng)治者看的,所以這一點更應受到重視。

讀本問題,最好是看整部的,現(xiàn)在有了標點本,這方面的困難已經(jīng)排除。如果只看選錄本,一般地說,可供文學欣賞之用,從取得歷史知識方面說,差距就太大了。

細水長流,持之以恒。有恒是完成工作的必要條件,讀一部大書時也是這樣。這個道理幾乎是人所共知,但許多人不能堅持下來。

【篇七:《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編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的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通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通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來,有幸在局圖書室借到臺灣黃錦鋐等27位教授撰譯的《資治通鑒》第一輯(戰(zhàn)國、秦、西漢)和第五輯(隋、唐)。閑暇之時,認真進行了閱讀,對秦-漢、隋-唐朝代更替時期統(tǒng)治階段執(zhí)政政策的變化及所帶來的國家興衰感想很多。

縱觀秦朝、隋朝統(tǒng)治史,都是中國古代大統(tǒng)一形勢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制國家,可謂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績,但秦王朝統(tǒng)治僅持續(xù)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國經(jīng)歷長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統(tǒng)一王朝,建國初期,也有隋文帝開創(chuàng)的開皇之治,但統(tǒng)治時間也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滅亡,究其原因,與秦朝、隋朝統(tǒng)治階級實施苛政,毫無限制地奴役勞動人民有直接關系。秦朝在統(tǒng)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養(yǎng),國力尚未得到恢復的情況下,就大興徭役,僅建造阿房宮、秦始皇陵和長城所征發(fā)的民工就達300萬人以上,農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繳。隋煬帝統(tǒng)治期間,百役繁興,征斂無度,揮霍浪費,窮兵黷武,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征伐高麗,每年役使民眾數(shù)百萬人,弄得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官逼民反。西漢、唐兩朝統(tǒng)治階級在總結吸取秦朝和隋朝滅亡的的歷史教訓基礎上,施行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農民生產,注重節(jié)儉,實現(xiàn)統(tǒng)治分別達到210年、289年,期間出現(xiàn)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如果不能正視歷史,擺不正與人民的關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為是,肆意妄為,其后果輕則脫離人民,重則損害人民,必然受到歷史規(guī)律的懲罰。

中國共產黨在充分總結吸取國內外歷史更替和封建王朝興衰的經(jīng)驗教訓基礎上,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奮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和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取消農業(yè)稅,發(fā)放糧食補貼;探索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和養(yǎng)老保險試點,免除了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學雜費;建立了以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但我們也清醒看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有擴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等。這就要求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為民辦事實,使人民群眾覺得有盼頭、有奔頭。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告誡全黨要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篇八:《資治通鑒》讀后感 】

《資治通鑒》是一本編年體史書,說的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通過對這本的閱讀,我了解到了很多關于歷史朝代更替的故事。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對歷史的分析思考,個人得出一些關于歷史朝代更替,制度更替的結論。我認為,分析歷史,不應該存在個人英雄主義,社會歷史是人民群眾決定的,這是一個完全正確的結論。為什么呢因為歷史發(fā)展具有其必然性,從各件事情的根本去分析,就可以知道,這件事情為什么必然發(fā)生。當然,歷史上發(fā)生的故事是由各種必然和偶然拼湊起來的。必然的是生產力的提高,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隨著生產力經(jīng)濟發(fā)展而需要不斷完善的制度。這些事情是必定發(fā)生的。好像,為什么遠中國會由原始母系社會的公天下變成夏朝的家天下呢答案不是大禹多么強悍,多么能干,就算沒有大禹,家天下一樣會在那時的中華大地上發(fā)展,因為此時的生產技術已遠遠超過三皇五帝的時代,因為人對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性追求,生產力急需發(fā)展,急需提高,那就必須成立一個政權,結束各自為政,自給自足的年代,利用這個政權的強制性,組織人們一起合作勞動,一起建設社會各個方面,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素質??梢哉f,那時的人們需要一個家天下的政權,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家族政權去通知他們,組織他們一起創(chuàng)造價值,發(fā)展社會。所以,家天下在此時是必然發(fā)生的,誰也阻止不了,包括大禹本人。那么為什么這個王朝是姓夏的了,那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假如當年大禹夭折了,就是說沒有大禹這個人了,就肯定會有另外一個人,做著跟大禹一樣的事,最后建立家天下政權,而這個政權有可能就不姓夏。這就是偶然性。

我們再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分析一下。我們說,為什么秦始皇能一三六合,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呢是不是真的就因為秦始皇這個人雄才大略,或者說是因為秦國有像李斯,白起,蒙恬這樣能干的政治家,軍事家呢通過分析,很容易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正確的答案是什么了,就是,當時,秦與關東六國不同,它的變法比較徹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廢除了領主制的農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獎勵耕織,促進了生產。就是說,秦國當時的生產技術要比六國高,生產力要比六國強,經(jīng)濟實力遠超六國,秦國百姓的生活質量要比六國百姓高。之前已經(jīng)說過,追求高質量生活,追求更好的享受,那時人類的本能,當時的人們也不例外,他們渴望能有更好的生活質量,渴望生活在能帶給他們這種好生活的制度下,這樣的社會下,這樣的統(tǒng)治下,所以他們那時更愿意接受秦國的統(tǒng)治,所以秦國的統(tǒng)一是必然的,這就是所謂的人民群眾決定社會歷史。至于秦國暴政,那是秦統(tǒng)一后的事情,由于秦的強制過頭了,在他們統(tǒng)一全國后,他們的統(tǒng)治,他們的制度,很快就變得不太合適當時的人民群眾了,所以秦也很快滅了??梢哉f,沒有秦始皇,沒有李斯等人,秦掃六和的事情一樣發(fā)生。拿秦趙長平之戰(zhàn)為例,人們習慣把責任歸到趙括的紙上談兵上,歸到趙王選將不當上,把功勞歸到白起用兵如神上。其實,就算趙王不以趙括為將,秦國也沒有白起這號人物,戰(zhàn)爭的勝利一樣屬于秦國,因為戰(zhàn)爭歸根結底是經(jīng)濟實力的比拼,就算兩軍不交戰(zhàn),晾在那,那么需要消耗糧草啊,那么秦國生產力這么高,糧食儲備遠遠高于趙國,那么就晾在那,最后贏的還是秦國。所以說,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至于,趙國以這樣的方式輸?shù)魬?zhàn)爭,秦國領軍的叫白起,趙國領軍的叫趙括,這些等等,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

我們還可以拿大家最感興趣的三國,來分析一下。那為什么會有三國呢《三國演義》序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為什么呢是因為魏晉南北朝這個士族地主階級做統(tǒng)治階級的時代我們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就是由貴族轉化為庶族的時候要經(jīng)過士族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因為士族他是一半象貴族,一半象庶族,為什么說他象庶族呢因為他歸根結底是平民,他不是貴族,這個象庶族。為什么說象貴族呢因為他實際上世襲和壟斷了仕途,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啊,魏 晉南北朝這個歷史階段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何況到了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jīng)壟斷了仕途,這就是占領了上層建筑,已經(jīng)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態(tài),已 經(jīng)成為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jīng)濟基礎,這個階級遲早要登上歷史舞臺,但是三國插進來了,三國是什么我們前面講過了,魏、蜀、吳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 權,這我們前面已經(jīng)交待過了,所以三國是插曲中的插曲。至于,那些什么諸葛亮,關云長,曹孟德,孫仲謀,司馬仲達的風云人物的出現(xiàn),和他們的某些故事,就是偶然性了。如果沒有關云長,那么就或者會有一個長云關,干著跟關云長差不多的事。但是由于他畢竟不是關云長,兩人或者性格不同,那么換成長云關,可能就在華容道口砍死了曹操。那么曹操那時死了,代不代表劉備或者孫權就能馬上滅魏了,那肯定是不能的。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應該這么分著,還沒到合的時候。具體來說就是,魏國那時的實力是客觀實在的,這種客觀實在不受曹操個人是否存在而影響,曹操死了,曹丕就提前登上舞臺,拿著魏國已有的客觀實在,跟孫劉繼續(xù)抗衡,其它以后的故事,也會類似地發(fā)生,只不過主角換成曹丕而已。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就是這種結合,構成了中國五千多年來這么精彩斑斕的故事。

所以,通過讀歷史,我們除了增加了個人歷史知識的儲備,我們還要學會思考,學會通過對事件的分析,得出關于社會如何發(fā)展,為什么會這樣發(fā)展的結論。所以,讀歷史,提高了我們對社會事件的分析能力,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社會發(fā)展的形勢與方向,有助于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就是唐太宗說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學分網(wǎng)小編提示:以上是《資治通鑒》讀后感,觀《資治通鑒》有感,名著讀后感:《資治通鑒》有感。學分網(wǎng)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

2022北京合格考成績什么時候出 2022北京合格考成績查詢時間
2021上海嘉定區(qū)轉學政策 上海嘉定區(qū)轉學需要什么條件
2021清華附中合肥學校小升初招生簡章 清華附中合肥學校入學條件
初中語文必背基礎知識 初中語文必備文化常識
中學生身高標準表 中學生正常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