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指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所制定出來的一份詳細的教學計劃和指導材料,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F(xiàn)在我們開始備課了吧,教案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教案的編寫需要細致入微,有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因此我們要注意一些編寫技巧和規(guī)范。如何編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是每個教師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如果你正在備課,不妨參考一下下面的教案范文,或許會有所啟發(fā)。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一
1、借助工具書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這篇文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熟讀課文,初步讀懂課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幾件。你喜歡這樣的童年生活嗎?為什么?
第一塊:整體感知,精讀課文
1、教師活動:糾正錯誤,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巡視過程中,隨時幫助學生解答疑難。
學生活動: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結合書下注釋,運用工具書,盡量掃除文字解釋的障礙。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討論、評價
3、教師活動:指出重要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
學生活動:學生進行標注,劃出重點。
4、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再次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學生熟悉字詞句的翻譯
第二塊:語文活動:看誰復述文章最棒
1、教師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先組內復述,選派代表,然后集體交流
學生活動:學生推薦代表
1、回家將文章內容復述給自己的家人聽。
2、抄寫一定量的字詞句解釋,是自己不熟練的。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二
教學目的:
2、讓學生初步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營造氛圍,讓學生走進自己所不熟悉的鄉(xiāng)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結合,初步學習詩歌的鑒賞方法。
教學方法:
聯(lián)想法,誦讀法,欣賞法,討論法,比較法,發(fā)現(xiàn)法,評價法。
媒體設計:
2、《歸鄉(xiāng)》、《思鄉(xiāng)曲》音樂比較。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一教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上課伊始,放鋼琴曲《思鄉(xiāng)》(配以秋日落葉的畫面)。
二、導入語。聽了這段音樂,你心中有怎樣的感受?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適時給以肯定)。
解說:老師想到了深秋季節(jié),想起了一段寫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后幾句師生齊聲朗誦)。是啊,深秋是個讓人傷感的季節(jié),總讓人心中涌起一種離愁別緒。無怪乎有些人,在他們人生的秋天,依然遠離故園的時候,會產生濃濃的鄉(xiāng)愁。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詩人的鄉(xiāng)愁世界。
三、賞析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1、自讀全詩。
2、好的詩歌配以合適的音樂朗誦,會更有感染力。下面請同學們聽兩首曲子,你來選擇一下,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配什么音樂比較好?(畫面配樂,屏幕顯示為背景音樂一、背景音樂二)。
3、評價選擇適合的音樂。(學生迅速選擇出背景音樂二,并說出感受。教師加以肯定。介紹兩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馬思聰的小提琴曲〈思鄉(xiāng)曲〉)。
4、請一同學配樂朗讀。
5、放多媒體(畫面及配樂朗誦)。請剛才朗誦的同學比較差異。
6、學生邊聽錄音邊跟讀。
7、齊讀。教師作出評價。
明確: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現(xiàn)。將抽象的情緒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有類似的寫法,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明確:這是正語反說,反襯出思鄉(xiāng)之情的濃烈。
9、一般來說,詩比較跳躍,讀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補其中的空白,請同學就一、四兩節(jié)詩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中所想。從而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不斷挖掘詩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想象)。
10、請同學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每節(jié)詩的大意。(屏幕出示板書)。
11、根據板書找出詩的順序。(學生著重于時間順序)。
12、交流其他鄉(xiāng)愁詩。(學生回憶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等詩句,有個學生說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教師提醒這不是鄉(xiāng)愁,而有一種回鄉(xiāng)后的喜悅和感慨。)比較與本詩的不同。經過點撥,學生明白了本詩超越了個人情感,注入了愛國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四、1、聽席慕蓉的〈鄉(xiāng)愁〉朗誦帶。
2、齊讀(教師點撥朗讀不到位的地方)。
3、看錄象(中秋之夜,海峽兩岸共度佳節(jié)的聯(lián)歡晚會上,主持人即席朗誦席慕蓉的〈鄉(xiāng)愁〉,提醒同學注意離別大陸多年的觀眾的表情)。
4、根據這兩首詩的提示,結合你的課外歷史知識、生活體驗從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內心。
五、我們同學人生走到十五、六,總也體驗了一些酸甜苦辣,請大家用一兩句詩意的話寫自己的鄉(xiāng)愁或其他情緒。盡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詩句)。
六、學生思考時,播放背景音樂(羅大佑的《鄉(xiāng)愁四韻》)。
七、學生交流。
八、布置作業(yè)。(任選一題)。
1、給席慕蓉的〈鄉(xiāng)愁〉寫教案或賞析文章。
2、談談你對詩歌這種體裁的理解。
3、任選一個角度或物象(如:季節(jié)、色彩、情緒、校園)寫一首詩。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三
1.下面對《鄉(xiāng)愁》一詩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祖國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祖國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故鄉(xiāng)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故鄉(xiāng)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殷切期望。
2.簡要分析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中疊詞運用的表達作用。
二、鞏固題。
3.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調應該是什么?
4.把鄉(xiāng)愁推向頂點的是哪一節(ji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愿望?
三.提高題。
5.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xiàn)其鄉(xiāng)愁的?
6.詩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達效果?
7.用“鄉(xiāng)愁是……”說一句話或幾句話。
四、閱讀理解:
世間最美的墳墓。
(1)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這將被后代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莊嚴圣地,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陰里。順著一條羊腸小道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這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數陰庇。她的外孫女跟我講,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風中微微搖動的樹木是托爾斯泰親手栽種的。小的時候,他的哥哥尼古萊和他在他們聽保姆或村婦講過一個古老傳說時,提到親手種樹的地方會變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們倆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栽了幾株樹苗,這個兒童游戲不久也就忘了。托爾斯泰晚年才想起這樁兒時往事和關于幸福的奇妙許諾,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到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他當即表示愿意將來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
(2)后來就這樣辦了,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愿望;他的墳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的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這個比誰都感到受自己的聲名所累的偉人,就像偶爾被發(fā)現(xiàn)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誰都可以踏進他最后的安息地,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一一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惟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卻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這里,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并且不允許你大聲說話。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林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著這片幽暗的土地。無論你在夏天和冬天經過這兒,你都想象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著當代最偉大的人物當中的一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大理石和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最后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殘廢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靈寢,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亞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樹林中的這個只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那樣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
8.本文的記敘線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從文中找出兩個具體描寫人們懷著“敬畏”之情的句子。
11.作者說這座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墳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2.本文多處用了襯托的寫法,請舉兩例。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四
余光中。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詩歌評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tǒng)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閱讀此詩,首先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jié):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jié):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xiāng)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jié):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jié):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tǒng)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xiāng)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lián)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詩人,他的鄉(xiāng)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xiāng)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xiāng)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使人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多l(xiāng)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庇腥绨俅ū枷驏|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xiàn)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xiāng)愁》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鄉(xiāng)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xiāng)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培養(yǎng)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理解詩歌的內涵。
2、能力目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及詩歌寫作技巧和詩歌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跡的講解和掌握。
三、教學難點: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和寫作手法?
四、教學準備:林徽因的資料介紹、幻燈片、視頻。
五、教學方法:“定向——自讀——答疑——小結”四步。
六、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案設計安排表。
時間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案設計說明。
第
一
課
時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1、大家知道我國有一位非常著。
名的女建筑家是誰嗎?是徐志摩先生真正愛了一輩子的人,金岳霖為了她可是終身未娶!
2、播放一段視頻《人間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根據課外知識,回答問題1、活躍氣氛。
2、帶入課堂教學內容。
二、人物介紹1、傳奇女子林徽因的生平簡介。
2、徐志摩及其人生的簡介。
3、梁思成的簡介。
4、陸小曼的簡介。
5、金岳霖的簡介。
注意做筆記1、拓寬教學知識。
2、利于詩歌的講解。
時間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設計說明。
第
二
課
時
一、進入詩歌的學習1、播放幻燈片,教師朗誦詩歌。
2、學生齊讀詩歌。
3、用超鏈接播放詩歌朗誦《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學生齊讀1、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
2、了解詩歌的內容。
二、賞析詩歌1、簡介詩歌的寫作背景。
2、講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
3、分析詩歌所運用的意象和蘊含。
4、分析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技巧。
1、做筆記。
2自由回答問題。
(1)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2)詩歌運用的哪些意象,有什么韻味感。
(3)這首詩歌用了什么手法。
(4)詩歌寫作有什么技巧1、這首詩歌所寫所表達的意思。
2、詩歌賞析的方法和步驟以及技巧。
三、小結詩歌1、小結《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小結寫作詩歌的寫作方法1、加深記憶,復習所學習的內容。
四、附帶講解徐志摩的《偶然》1、寫作背景。
2、詩歌表達的內涵和主題拓寬知識。
五、作業(yè)1、背誦《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寫一首詩歌。
復習寫作技巧和方法。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chuàng)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教學難點: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想家的時候》,創(chuàng)設氛圍。
一、導入新課。
故鄉(xiāng),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xiāng),有時帶著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xiāng)總是游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xiāng)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xiāng)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jié)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jié)奏。
詩歌是講究節(jié)奏的藝術,節(jié)奏是感情的外在體現(xiàn),“感情動于中而節(jié)奏形于外”朗讀詩歌必須講究節(jié)奏,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根據課后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jié)奏邊小聲朗讀(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jié)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4、老師作示范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xiāng)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fā)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抒發(fā)詩人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xiāng)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xiàn)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灣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么時候祖國才能統(tǒng)一啊!板書:思鄉(xiāng)、懷親、愛國)。
4、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xiàn)在,富有結構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誦(三分鐘后,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xiāng)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向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里會想些什么?你又想對大陸說些什么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xiāng)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2、各領風騷話說愁。
鄉(xiāng)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說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板書設計。
鄉(xiāng)愁。
于光中。
小時侯郵票思鄉(xiāng)。
長大后船票。
后來墳墓懷親。
現(xiàn)在海峽愛國。
拓展閱讀:鄉(xiāng)愁讀后感。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么是鄉(xiāng)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著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為“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發(fā)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墓把外婆隔在里頭。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最深。但她活著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一年,年復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著。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xiāng)愁嗎?多想聞聞故鄉(xiāng)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xiāng)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啊!小時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里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發(fā)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么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沒有相見?,F(xiàn)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臺灣啊,母親的頭發(fā)白了又白,那聲聲親喃的呼喚,喚不醒沉睡的你嗎?同樣的炎黃子孫卻要有兩種身份嗎?外公的墳墓就埋葬在故鄉(xiāng)的山坡上,遠處是澎湃的大海,墳前是開滿一地的蝴蝶花。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七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去參加歌詠隊,去演戲,
去建設鐵路,去做飛行師,
去坐在實驗室里,去寫詩,
去高山上滑雪,去駕一只船顛簸在波濤上,
去北極探險,去熱帶搜集植物,
去帶一個帳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過極尋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發(fā)現(xiàn)心。
生活是多么廣闊。
生活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1941年于延安)。
【我讀我思】第二、三節(jié)里,詩人為什么使用一連串的排比句?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八
尊敬的各位領導們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的課題是《鄉(xiāng)愁》,下面我從五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程序、說板書。
一、教材分析:
《鄉(xiāng)愁》是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兩首詩都是現(xiàn)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抒發(fā)了千萬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盡快實現(xiàn)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學生的學情:《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基于此,對整首詩的教學設計上我推出了這樣一條主線:聽讀——朗讀——品味——遷移。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習現(xiàn)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jié)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體會與欣賞詩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愛國之情。
這3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jié)課的訓練重點是一二點,難點是第三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具體做法如下:
1欣賞法:通過欣賞歌曲《鄉(xiāng)愁四韻》和配樂詩《鄉(xiāng)愁》,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誦讀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誦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jié)奏美。
3發(fā)現(xiàn)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4聯(lián)想法: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其中誦讀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導好學生的誦讀,不僅可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而且可以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是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xiàn)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激發(fā)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
學法具體如下:聽讀——朗讀——品味——遷移。
聽——美美的聽讀——美美的讀品——美美的品遷移——美美的說。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
音樂家陳剛說的好:“樂為心聲?!彼砸魳繁绕渌Z言更容易溝通人的心靈。因此在本篇文章導入的時候,我選取播放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時的錄像片段并配以羅大佑演唱的歌曲《鄉(xiāng)愁四韻》,通過音與畫結合,引導學生感受思鄉(xiāng)之情、欣賞鄉(xiāng)愁之美。然后再簡要介紹一下余光中的經歷及其作品,總結出來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題就是:鄉(xiāng)愁。
在聽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要讓學生聽的引人入勝:播放配樂詩朗誦《鄉(xiāng)愁》,讓學生仔細聆聽。
二是感情層次上的要求,把感情加進去。
三是在二讀的基礎上進行指導,爭取讀得更美。
接下來是品,讓學生品頭論足,從語言、節(jié)奏、情感品評詩歌的句子。
從內容、語言、音韻等方面引導,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機會。最后再以朗讀結束課堂。
接下來是拓展與實踐環(huán)節(jié):可以從背誦、搜集古代有關鄉(xiāng)愁的詩歌,還有發(fā)展想象補全詩歌這三個方面進行練習。
最后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九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復印余光中《鄉(xiāng)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于作者43歲時),制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fā)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xiāng)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chuàng)作手稿。
讓學生照著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抄好后,要求輕聲讀一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借此點出現(xiàn)代詩歌“詩行”和“詩節(jié)”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jié)是現(xiàn)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一共4小節(jié),共16行。外觀布局排列整齊,一行行、一節(jié)節(jié)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為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并不押韻。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jié)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復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xiàn)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回環(huán)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一種回環(huán)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一)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一節(jié)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xiāng)祖國的深沉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后順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jié)節(jié)升華。
3.聯(lián)系詩中的“這頭”“那頭”“里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huán)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xiāng)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復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為具體,表達自己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一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范: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jié),仿寫一個小節(jié)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yōu)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后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一節(jié)“郵票”重復,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點撥:過于直白,讓讀者一覽無余,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xiāng)愁是一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致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chuàng)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致,那份濃濃的鄉(xiāng)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一種虹吸,一種糾纏,一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布置課后作業(yè)。
1、閱讀余光中《鄉(xiāng)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2、模仿《鄉(xiāng)愁》的格式,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首三段構成的詩歌。
選擇題目:“友誼”“青春”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和朗讀,培養(yǎng)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品味詩歌的能力,并體會詩人內心的思鄉(xiāng)愛國情感。
3.學習詩歌中將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體意象上的寫法,體會其意蘊。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藝術美,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
2.學習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xiàn)的具體含義。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美;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握其內在感情基調。
課時安排:
2課時(此為第1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讓學生收集寫鄉(xiāng)愁的有關詩句。
2.網絡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導入新課。
老師請同學們欣賞一首歌《故鄉(xiāng)的云》。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十一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xiàn)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愛國情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意識。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jié)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fā)抽象情感的方法。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xiàn)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一、課前播放思鄉(xiāng)歌曲,創(chuàng)設情境:
(思鄉(xiāng)之情)
“游子思鄉(xiāng)”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fā)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xiāng)愁的詩,詞,曲。
是?。∮巫铀监l(xiāng),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xiāng)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xiāng),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xiāng)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xiāng)愁詩也是異彩分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二、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xiāng)愁寄托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復手法(鄉(xiāng)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xiàn)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愛國情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意識。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jié)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fā)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xiàn)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xiāng)歌曲,創(chuàng)設情境:
(思鄉(xiāng)之情)。
“游子思鄉(xiāng)”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fā)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xiāng)愁的詩,詞,曲。
是啊!游子思鄉(xiāng),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xiāng)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xiāng),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xiāng)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xiāng)愁詩也是異彩分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二、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xiāng)愁寄托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復手法(鄉(xiāng)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十三
1、檢查指導學生歸納整理詞語,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引導學生感悟哈爾威船長的崇高形象,并教給學生感悟的一般方法。
3、激發(fā)學生親近文學、熱愛文學、走進文學之門的興趣。
怎樣進行語文教學(特別是日常的語文教學)才能體現(xiàn)新課程大綱的精神,才能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這是擺在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經過教研室的假期培訓,對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對這篇課文如何上,我有了幾點粗淺的想法,不當之處,請斧正。
1、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了界定,這也給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方向,當然并不是每篇課文都要完全體現(xiàn)這三方面的目標,理應有所側重。這篇課文側重的是后兩點。所以課堂學習的大部分時用在完成目標2上。
2、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如何落實到教學中去?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十四
初中作文教案(10)2011-02-1917:00初中作文教案按教材內容分配為兩個課時,包括初中作文教案第一課時和初中作文教案第二課時,本篇為初中作文教案的第1課時,可能內。
中作文教案的使用,請各位語文教師對初中作文教案及本空間其他有關內容提出好的建議。
課題寫自己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課型寫作課時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習根據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選擇材料。
2.訓練學生如何將紛繁復雜的材料寫成一篇生動的記敘文。
重點目標1難點目標2。
教法討論、交流、互動教具。
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激
情
導
入怎樣才能使自己寫起文章來文思泉涌,一揮而就呢?解決這個問題比較便捷的途徑在哪里呢?都有這樣的體會,寫作文時,凡是自己平時熟悉、關心的東西,可寫的內容就很多,而且也容易寫好;相反,要是碰到自己不熟悉,沒什么感受的話題,寫起來就費勁了。可見寫自己熟悉的東西非常重要。
聽,體會選材的重要性。
寫
作
指
導(一)凡作文要感人,必須先感動自己。換位思考,探究原因,醞釀感情。
(二)抓住細節(jié),寫出動人點,爭取有現(xiàn)場感,使人如身臨其境。
(三)借用技巧,注意渲染,將人、事、景、情、理巧妙結合,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大膽創(chuàng)新。
口訣:灌注真情,以情馭文;善抓平淡,寫出神奇;借用技巧,大膽創(chuàng)新。
寫
作
要
求1、要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要有意義。
2、寫的事情最多兩件即可,經過要詳細,有細節(jié)描寫,記敘要素要完整。
3、記敘中要有一定的抒情和議論語言。
明確寫作注意的事項。
范
文寫給父親。
父親躺在病床上,一雙干枯的手緊緊地拉住我的手。那張飽經風霜的臉已經瘦得皮包骨頭了;只有那雙眼睛睜得大大的,無限依戀地看著我。他已是癌癥晚期了。我望著他,眼淚簌簌地流了下來…在我淚眼的模糊中,健康的父親出現(xiàn)了。他含笑地看著我,我也親昵地看著他。我多少次在父親的眼睛里照見了自己的身影,啊,我的身影一映到那愛的海洋中便變得十分美麗了。記得我童年時體弱多病,父親每天清晨帶著我去跑步,手把手教我練健身操,就這樣,我慢慢強壯了。父親就像棵大樹,我就是在這棵大樹的蔭蔽、保護下長大的。
父親緊握著我的手微微地顫抖起來…忽然,他的手漸漸地松開了。從他的眼角流下了一滴眼淚,但嘴角卻帶著一絲微笑…我凝視著,凝視著父親的臉,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移開。
我思索著,思索著那最后一絲微笑的含意…啊!我終于明白:那微笑是父親勤勞一生,為教育事業(yè)奉獻一生的甜蜜;是父親對我在教育戰(zhàn)線上工作的殷切希望。
道自己的女兒取得一點成績時定會含笑九泉的。
閱讀范文,并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討論文章是否符合剛才的寫作要求。
思考:假如我寫這篇文章,我會怎么寫?談談自己的寫作思路,與之比較異同。并摘抄精彩語句或段落。
寫
作
練
習1、回顧上學以來的經歷,寫一件你最動情的事。
2、想一想,在家中,哪些事你最熟悉?寫出來,500字左右。
明確寫作要求,思考,寫作。
(原創(chuàng)作者:山東省莘縣妹冢鎮(zhèn)中心初中鄧銀鳳)。
初中語文鄉(xiāng)愁的教案篇十五
《鄉(xiāng)愁》是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詩都是現(xiàn)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盡快實現(xiàn)的心情。
(一)學情分析:《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初三學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xiāng)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四大模塊,即“聽讀――朗讀――品味――遷移”。通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對鄉(xiāng)愁這一中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
(二)根據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能力目標:
1、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并能準確的背誦。
3、了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
4、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過程方法目標:
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著重理解詩人的鄉(xiāng)愁是怎樣升華為家國之思的。
情感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特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體會本詩運用獨創(chuàng)的詩歌形象,表現(xiàn)主題的特點。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教材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我決定花兩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第一課時重在文本解讀,在聽說讀品等一系列活動中,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情感美;第二課時是拓展與實踐,讓學生了解不同作家就鄉(xiāng)愁這一主題寫的不同風格與類型的詩文,還有學生自身對詩的解讀與拓充。這次我說的是第一課時的設計。
二、說教法。
《鄉(xiāng)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說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欣賞法、誦讀法、發(fā)現(xiàn)法、聯(lián)想法。
欣賞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勵理智感和培養(yǎng)審美感的教學方法。通過對音樂、美術、文學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學習這首詩時欣賞配樂詩《鄉(xiāng)愁》和歌曲《鄉(xiāng)愁四韻》,從而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誦讀法: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詩歌的學習如果缺少了誦讀,就如同一部優(yōu)美的舞劇缺少了音樂,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播放名家的配樂朗讀,讓學生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jié)奏、朗讀重音,再采用多種方法的朗讀練習,如自由讀、齊讀、男女生間讀、小組內讀等。學生在老師精心安排的朗讀練習中,對課文的情感基調初步把握,最后學生配樂朗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闭b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jié)奏美。
發(fā)現(xiàn)法:是指教師在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不是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只是給學生一些事實(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fā)現(xiàn)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發(fā)現(xiàn)法能使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的試探方法,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態(tài)度;本文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體會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國愁的升華。
聯(lián)想法:就是利用聯(lián)想思維進行創(chuàng)造的方法,俄國劇作家、詩人克尼雅寧說:“讀書有三種方法,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而又懂得書上所沒有的東西。”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并不只滿足于“讀懂”“紙面上的話”,其主要目的在于讀到書上所沒有的東西。這就要求閱讀者對所讀的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的聯(lián)想,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
只有通過聯(lián)想,閱讀者才能知疑善思,舉一反三,聞一而知十。本詩通過讓學生對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聯(lián)想來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三、說學法。
本詩可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美”。我將結合教學中的四大模塊,聽、讀、品味、遷移,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的品”、“美美地說”。在讀中品味詩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導朗讀。朗讀貫穿全文的始末,力爭能通過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聽讀,――美美地聽多媒體導入,激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氛圍。
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課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陸省親的照片并配以羅大佑演唱的歌曲《鄉(xiāng)愁四韻》,營造氛圍。設計意圖:(圖片的播放是為了使學生對游子的思鄉(xiāng)情節(jié)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歌曲《鄉(xiāng)愁四韻》是根據余光中《鄉(xiāng)愁四韻》所譜的曲子,播放這首曲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鄉(xiāng)愁》的印象。通過音畫結合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詩的主題,所以我將在教學本課前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進而總結出本詩的主題:鄉(xiāng)愁。
(二)朗讀――美美地讀。
朗誦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因此,學習這首詩,指導好學生朗讀是關鍵。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處理好輕重音和語速。這首詩抒發(fā)的是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祖國的憂愁。讀的時候要用稍慢且舒緩的語速。四節(jié)中,第一節(jié)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jié)增加了遺憾卻又有絲絲甜蜜的語氣;第三節(jié),要體現(xiàn)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jié),表現(xiàn)出而今的惆悵。
(三)品味――美美的品。
《鄉(xiāng)愁》全詩共四節(jié)。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xiàn)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xiàn)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xiàn)在的海峽。通過一系列的閱讀品味,最終讓學生體會到詩人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和眷戀祖國無限感慨!
接著,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分析鑒賞這首詩的語言。讓學生體會本詩的意境美,語言美。如此美的詩確實讓人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遷移――美美的說。
愁,有鄉(xiāng)愁,離愁,國愁,也有家愁,古往今來,愁是許多文人筆下的主題,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說一句含有“愁”的古詩詞句。最好能夠說出作者。比如說,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中國詩歌“愁”這一主題,培養(yǎng)學生欣賞詩歌鑒賞詩歌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三)深情朗讀,課堂小結。
設計理念: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為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從內容、語言、音韻等方面引導,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機會。最后再以朗讀結束課堂。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鄉(xiāng)愁》――下節(jié)課課前背誦比賽。
設計意圖:寓教于樂,讓學生自愿而又歡快地背誦詩歌,同時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誦詩歌。在語音、感情、流暢度上下功夫。
2、選取課文中任選一節(jié)詩,發(fā)揮想象,給它補充情節(jié),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詩的感情――鄉(xiāng)愁,可借助景物描寫來渲染。想象情節(jié)應緊扣郵票、船票等。準備下節(jié)課共同賞析。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11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