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實用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13:26:27
文化苦旅讀后感(實用19篇)
時間:2023-11-11 13:26:27     小編:文鋒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對作品進行評述和總結(jié)的一種表達方式。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的內(nèi)容,同時也可以提升我們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我想我應(yīng)該寫一篇讀后感了吧。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度,力求用恰當?shù)脑~匯和句式表達自己的思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閱讀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它讓我們虛實之間穿越,感悟人生的真諦。通過閱讀,我們不僅可以獲得知識和智慧,更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的力量。每一本好書都是一位智者的傾情奉獻,每一篇讀后感都是讀者內(nèi)心的流露和感悟。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閱讀,發(fā)掘更多的精神財富,感悟生活的真諦,用文字記錄并分享自己的讀后感,讓閱讀的快樂延續(xù)下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一

《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從莫高窟外的一座道士圓寂塔寫起,講述了20世紀初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以謊言和微不足道的金錢從王道士手里掠奪走了石窟藏經(jīng)洞內(nèi)的大量的經(jīng)文,經(jīng)書,經(jīng)卷的故事。在這篇文章中,余秋雨教授表達了一種“恨”的情緒。恨外國的那些巧取豪奪的文化海盜,恨愚昧無知,貪圖小利的王道士,恨尸位素餐,昏庸無能的官吏,恨喪權(quán)辱國,腐敗無能的封建政府,……,還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及時阻止強盜們的野蠻行徑。

恨外國人,恨他們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來到中國,恨他們用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經(jīng)卷。可他們是怎樣來到中國的又是怎樣用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無價之寶的經(jīng)卷文中已有明確的回答:”沒有任何關(guān)卡,沒有任何手續(xù),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掛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nèi)f里沖刺的最后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wèi)”,還有:“王道士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銀元,這是平?;墪r很難得到的”。看看,“化緣”,說難聽點就是“要飯”,那能要到什么呢王道士根本就是一個沒見過世面,沒有文化的人,他哪里知道經(jīng)卷的重要性!要是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這些經(jīng)卷讓外國人運到他們那兒,總比在中國受不到一點保護要強。然而余教授說了:“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

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不僅得到了傳承,經(jīng)歷代得道高僧地弘揚,更是博大精深。其精髓所在,皆可在經(jīng)卷上得以體現(xiàn)。可是現(xiàn)在看來,佛教再昌盛,經(jīng)卷再多,如果國家不富強,以至于外國人“出入自由“,那不管你有多少寶貝,也會被一一搬空,成為別人的手中之物。

也曾有人認識到“寶貝”的價值,“(葉熾昌),是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也有人想到過“保護”,“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難道中國就真的湊不出那些運費嗎不,“朱門酒肉臭”,人家當官的不想出運費,即使有一批送京的,也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結(jié)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如果真如余教授所想有有識之士去攔外國人運經(jīng)卷的車隊,沒準還會被當作劫匪被抓被殺呢。國家已如此懦弱,如此混亂,老百姓還怎么過日子,佛教恐怕也會沒落了。

這件事也反應(yīng)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政府的無能。讀罷文章,我也同余教授一樣“恨”。要想不再添“恨”,只有國家強盛了,公民的素質(zhì)提高了,所謂“盛世興收藏”是也。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二

思,歷史之長河。

——題記。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凋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物構(gòu)成?;蛟S在常人眼中山水僅是高山流水,不無特別之處,象征大自然的美好。但在作者心底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由此可見,當他泛舟于千年文明的長河之中,對自然風光情由獨忠,才會有獨樹一幟的思想見解。他超越了現(xiàn)實中的詩情畫意,還回顧與歷史,欣賞著了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在游歷的途中,再翻開歷史的長卷,疊加自身的觀念,呈現(xiàn)給讀者新的“文化之旅”。

他踏遍中國河川。第一站就是莫高窟。在莫高窟外,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塔的主人竟然是敦煌的罪人。他目光呆滯,畏畏縮縮。他買掉了一車又一車的文化古物。這不僅是自取其辱,對于中國也是莫大的侮辱。他是中國的罪人,也是歷史的罪人。余秋雨恨他,那些專家們也恨之入骨。我猜想他是恨自己的渺小,眼睜睜地看者外國人運走中國的東西,卻無能為力,也恨世界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罪人,恨歷史無法改變。但值得慶幸得是,無論敦煌運到倫敦,巴黎,運到彼得堡,東京。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他們可以帶走文化,卻帶不走文化。

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境。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悠久燦爛中華文化的苦苦求索。

他又來到了工程浩大的都江堰。只要被問到中國歷史上令人最激動的工程是什么?幾乎每個人都會毫不憂郁地回答道是長城。而余教卻說是都江堰。他總有獨特觀點。著要說服人們得要花點工夫。因為他必須把自己的思維灌輸?shù)絼e人的腦袋里。在描述長城時,他大力贊揚,從孟姜女痛苦流涕到全身投入到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慷悸。感覺深厚多了。如此力褒長城,想要突出都江堰的宏偉就更難了??伤告傅絹怼男藿ǖ臅r間看,他比長城早數(shù)十年,早已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卦旄G?;從對社會功用看,長城早已頹廢,而他還在為無數(shù)民眾輸送汩汩請流;從歷史人物看,他造就了孔明著一代英雄人物;他讓中國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有一個安定的后方;從建造的歷史人物看,秦始皇筑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而李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妙趣橫生,甚至打動了我。想想也如此,想當年秦始皇筑長城的目的是阻止匈奴南侵的積極作用。如今,世界和平統(tǒng)一,他常常成為了排場。

我非常佩服余教的獨特的審美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揭示中國文化的巨大的內(nèi)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lǐng)域提供了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三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身為一介文人的余秋雨先生或許已厭煩世間繁華,所以他踏上了這趟“文化苦旅”。在他褪色的青衫里,歷史的神秘感更加濃厚了。

隨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我踏過了風景秀麗的江南、冰天雪地的北國、大漠孤煙的西北、異域濃情的西南,游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領(lǐng)略了那鮮為人知的歷史滄?!瓉淼侥呖?,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吹侥求@為天人的壁畫,很難想象那是經(jīng)過了多少個王朝的共同守護。其中唐朝的`壁畫最為最經(jīng)典,情景也最為歡樂。在歷史長河中,唐朝永遠是那顆璀璨的明珠,到了明清時期的莫高窟,已沒有太多東西能讓人記住,這是文化的輝煌與寂寞。陳寅恪先生曾說過:“敦煌者,吾國學術(shù)之傷心史也”,敦煌文物的流失,是中國文物流失的一個代表和縮影。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終究會遭到別人的唾棄,但文化卻也在這無聲的寂寞中消失了,只剩些許斷壁殘垣。

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仍有余溫?!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名句流傳至今,走到陽關(guān)后,看到當年文化的巔峰變成眼前的荒涼: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陽關(guān)終成廢墟!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盡”的不再是“一杯酒”,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與憐憫;“無”的不再是“故人”,而是這千年的文明!看透了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jié)果巔峰只是一塊剛能立足的狹地,居高臨下的高度到頭來只構(gòu)成自我嘲諷。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萬眾矚目,可真正得到后卻發(fā)現(xiàn)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余秋雨先生似乎很早就明白這一點,因此他脫離世俗的生活,開啟了自己的旅程?!段幕嗦谩仿?lián)通了虛幻與現(xiàn)實,古代與現(xiàn)代,情感與文字,在千年的嘆息中講述文化故事。就這樣,我跟隨他的文筆一路走過,一路收獲。

茶,歷久彌香,因為其散發(fā)的是歲月的味道和風雨的氣息;文化,歷久彌珍,因為其彰顯的是民族的靈魂和人文的力量。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四

說到清朝,讓人聯(lián)想到一系列的清宮電視劇,讓人聯(lián)想到康熙盛世,讓人聯(lián)想到晚清的沒落...讀完《寧古塔》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不同的清朝。

清朝建立之初,反清復(fù)明的勢力十分強大,大多數(shù)漢族知識分子都堅持反清復(fù)明,甚至在武夫們紛紛投降后,一群柔弱的書生還寧死不屈。這時,康熙出現(xiàn)了,他下令宣揚崇儒重道的精神以大量錄用漢族士子。但這并沒有改變一些”頑固分子“,康熙于是用自己的熱情和誠懇打動了他們。這便是文化的認同與融合,使清朝開始了穩(wěn)定的統(tǒng)治。

文化的壓抑與摧殘。

誰都知道那滿清十大酷刑,殺的花樣十分多,每一種殺戮都慘不忍睹,他們的花樣是把死這件事變成了一個可供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漫長過程。這種方式充斥著殺戮的快感,并扭曲著人性,人道基礎(chǔ),影響深遠,至今還未根除。

再說流放與株連,更是讓人痛心疾首。流放是一種折磨,一種慢慢的心靈上的折磨,流放往往伴隨著株連,一個人不小心說錯了話,辦錯了事,那么就有可能株連九族,一些根本沒見過面的遠房親戚甚至是鄰居也會被牽扯進來。于是人們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再沒有人格也沒有聲音了。文化仿佛在顫抖,在這死一般冷靜的樹林中,身上的傷痕讓他不敢再邁出一步。

對于清朝,就像其經(jīng)濟一樣,經(jīng)歷了盛世與沒落,文化亦是如此,經(jīng)歷過融合與摧殘。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五

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我國著名作家、中國文化史學者。

他有一本共有三十七篇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我所介紹的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

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察其書名,文化和旅游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旅游的同時,卻感受文化之苦。也許你會在此留下疑問。同樣我?guī)е蓡栕x完這本書,才明白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走進文化苦旅。

的無知葬送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但是當時的官僚文人又怎樣?忽略洞窟的價值,因為“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猶豫了?!彼麄円苍\送一批文獻進京,其情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歇息又得留下幾捆,結(jié)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當歐洲的學者文人們冒著被打被殺的危險,不遠萬里,變賣家財,只是為了得到莫高窟的一兩件文物時,中國官員的客廳里,卻茶香縷縷。也許就是這樣,沒有任何關(guān)卡,沒有任何手續(xù),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他們一切精心的準備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和王道士溝通好,一筆輕松的買賣交易就換來巨大的文物財富。聽到這里,也許你會心痛那些文物就這樣不翼而飛,痛心王道士的無知,痛恨于那些外國人的趁火打劫……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面對。王道士出身農(nóng)民,生活所迫,當了道士,有幸當了莫高窟的家,可當時的莫高窟無人看管,年久失修,洞中大量積沙,一片殘敗。他憑著對宗教的虔誠,清沙修窟,他也曾向政府提議保護文物,但晚清政府一再推卸責任。此時又恰逢當朝政權(quán)風雨飄搖之際,“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打到北京,朝廷岌岌可危。自身的落后讓我們已無心理睬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的文物。人們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更沒有人去重視。于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上演了。一個不拿朝廷一分錢俸祿,靠化緣維持生計的道士,做了他能做的一切??杀氖牵瑤啄甑呐?,這些文物的管理處置權(quán)還在他手里,政府沒有絲毫的舉動?,F(xiàn)在看來,這些文物怎么估價都不過分,而在當時并非如此,被視為“國寶”也是后來的事。文物的流失和損毀,一個民族文化遺產(chǎn)被如此嚴重的肢解,這一切不僅僅是王道士的愚昧,更是社會各階層許多人的愚昧!是極貧極弱的國家之心痛,民族之悲哀。這才是作者的“苦”之所在,“苦”之由來,“苦”之際遇。

一路風雨顛簸,余先生沒有做沉默者,他總是要竭盡全力的悲切的喊上幾句。也許這聲音不驚天動地,但是足以懾服讀者的心。因為當他喊上幾句時,足以蕩起生命的音量,讓我們產(chǎn)生共鳴。聽罷,在這吶喊中,翻滾的是怎樣的一腔熱血。

在文中,作者一展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使我由衷的體會到文化的車輪在我身邊碾過,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的感動,無端的震撼,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底蘊。而這些,正是我們炎黃子孫驚醒的地方,他對我們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一次考驗,讓我們真正明白“苦”字的意義所在!

品味《文化苦旅》,即在品味百態(tài)人生。讓我們對文化傳承,對文化保護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六

我看的是新版的《文化苦旅》,舊版的因某些原因成了眾人連年惡語傾瀉的對象,但即使如此它仍憑借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獲得了許多榮譽,于是有了新版的《文化苦旅》。我不禁想到,如果哥倫布當時發(fā)表了日心說,是否能實現(xiàn)科學戰(zhàn)勝神學的轉(zhuǎn)變。但布魯諾的下場告訴我,從個人生命角度看,哥倫布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世人皆知杭州之美,但很少人知道,杭州的這份動人是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努力創(chuàng)造的。不管是多有才的白居易還是蘇東坡,在杭州面前都首先是一個水利工程師。杭州長官錢镠,為了保存完整的杭州,忍下頑潑傲氣,不與強權(quán)開戰(zhàn)。由此觀之,今人對環(huán)境保護的思想深度遠不及古人??吹揭驗楹宋鬯判挂鸬臓巿?zhí),看到溫帶國家因極端天氣曬熟海灘貝類,我想,我們也應(yīng)學學古人,念念杭州宣言了。

“即使是巧合,也是一種偉大的巧合?!睆挠嗲镉甑倪@句話里,我看到了一種大氣的、使人心折的,對歷史和對文化的尊敬。在道士王圓箓對莫高窟進行破壞性的整改時,在斯坦因?qū)⑷谪灹巳笪拿鞯哪呖呶奈飵ё邥r,余秋雨先生字里行間的惋惜和懇求令人動容。他這樣說:“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場?!蔽蚁?,文化的尊重和認同感是我們?nèi)藚^(qū)別于低等生物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數(shù)千年的人類進化里,我們?nèi)祟愔饾u建立起了一套套文明體系,將不同的人或物聯(lián)系在一起。龍應(yīng)臺先生說過:“人本是散落的珠子,文化是柔韌的細絲,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睆那嚆~鐵器到琉璃瓷瓦,從以葉蔽體到霓裳羽衣,中國的文化泉流從不間斷。我們用數(shù)千年的時間去沉淀文化,同時也在用相同的時間去與文化共舞。通過余秋雨先生的手記,我讀到了文化人的堅守與長情。他們的力量穿過時空奏響,那樣鏗鏘有力,使我潸然淚下。

在袁隆平院士去世的那一天里,無數(shù)的人民自發(fā)地為他送別,無數(shù)的人民為他悼念。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希望”這一句話,我于是懵懂地明白,使中國成為這樣一個文明古國的,不僅是有意識的傳遞,還要這個民族的胸膛有一把火,不絕地燃燒。同時我也看到,不是所有的人,胸腔里都有這樣一把火焰。文中,作者也描述了蔣孝琬這樣一個對于“背叛文化”幾乎沒有感受和心靈煎熬的人物。他生不知年月,死不知歸處,卻在敦煌石窟文物外運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對這落差,誰都只能嘆聲這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

書里,余秋雨先生有時用文化講述故事,有時用故事引出文化。跟著他的墨跡,我仿佛也游歷了大山大河。在喀什,我跟著一群考古學家為這昆侖第一城跪身;找蘇東的舊路,用文字為這位可愛的詩人平冤;看見那座見證了太久歷史的廢井的冷眼;贊頌?zāi)俏患饶茏龀鲋卮髧聸Q策,又能演算歐幾里得幾何學,還能一天射獵三百一十八只野兔的康熙皇帝。每讀一處,就收獲一處。

縱使很多人認為這本《文化苦旅》比起舊版的來說主觀性更強,但我讀來也仍感驚嘆。它向我展示了文化的神采奕奕與生命力。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七

這場說走就走的苦旅,異常艱辛,卻能讓人感觸那么深刻,這文化之旅,還是苦?。∵@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這一點,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點點加深。當然,由于我才識淺薄,在此,我就和各位談?wù)勥@中國之旅。

中國,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出生地,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以及文化,同時這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多少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又是有多少無情毀滅后像野草一樣頑強。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富強民族。

而余秋雨先生這次中國之旅讓我感觸最深,首先提到了——我的山河。作者在感慨,中國原來的封閉,自己埋頭耕種,自給自足,對于外面的世界,連看的興趣都沒有。用穩(wěn)定、保守、統(tǒng)一、集政的方式來維持下去。雖然中國的缺點很多,但是最看不上十九世紀的歐洲國家用非常資本的手段來侵犯安靜的中國。

作者像古代的詩人一樣,行走在山河之間,那么作者筆下的第二站——都江堰,讓我有了新的體會。

萬里長城,守護了千千萬萬子民,都江堰,工程雖小,只是一個水利工程,但也可以成為一個長城的后輩。它保住了一個天府之國——四川。

這都江堰是尤為震撼,文中有寫道“這種比賽又極有規(guī)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zhuǎn)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于是有根據(jù)筑壩者指令來一番調(diào)整”。而這歸功于遙遠的李冰。

看似是在治水,事實上,確實人領(lǐng)悟了水,順應(yīng)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道便如此。

莫高窟大家誰不知道,敦煌莫高窟,中國的又一大財寶,佛教從印度帶來和希臘的文明包羅在里面,這里所蘊含的,是兩個大文明的精彩,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就連歷史上,最殘忍的暴君,都愿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不過這又能發(fā)生什么故事呢?我們?nèi)タ纯础?/p>

時間說起1900年6月22日。王圓箓王道士在一處洞窟的墻壁是空的,也許還會有洞穴,和一個姓楊的人挖開一看,果然是驚喜,一個滿滿的藏經(jīng)洞!可惜我們的王道士,不知道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的學問,無數(shù)位為此耗盡終生的才華橫溢的學者,只可惜,他不知道。

這莫高窟的文化,像甲骨文一樣重要,可惜,因為那次,就再也無法解讀了。

匈牙利的一位學者名叫斯坦因,以及一位賣國賊蔣孝琬,和王圓篆談判,從一開始幾部經(jīng)書到最后九千多個經(jīng)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整整花了七天,用了二十九個大箱子,三匹馬才能拉動。果然,最后王圓箓還是沒有抗拒那一點馬蹄銀的誘惑。唉,就如詩人李曉樺的詩歌一般“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一個世紀!”對于斯坦因這樣的學者,我何嘗不硬一些呢?今天,那位名叫斯坦因的學者不再引人關(guān)注永遠闃寂無人,反倒是王圓箓的那個道士塔,卻天天游人如潮,不過誰也沒有投來尊重的目光。

轉(zhuǎn)眼間又來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群美國學者宣稱,因為白俄羅斯士兵的破壞,要“拯救”莫高窟,拯救?哪是拯救?用化學溶劑把墻上的壁畫粘到紗布上帶回美國,欲望的強烈促使他們又一次來,居然這次還要在莫高窟大動手腳。這里,我們不得不感謝一位叫做陳萬里的翻譯,雖然是美國雇來的翻譯,卻心中有國,在來的第二天,騙那些人身體不適,其實就是告訴那些村民美國人要破壞。至此,我們要對這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表示致敬,“敦煌者,吾國學術(shù)之傷心史也?!?/p>

莫高窟,是如此的神圣,就連最有權(quán)威的皇帝,在它的面前,乖的像個孩子,莫高窟,就如活的歷史一樣,一批一批的工藝家,在這里雕刻出只屬于自己朝代的風彩,看著看著,一批批歷史就如仙女一般飛到面前。它記錄著我們歷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歡,長久凝視,百般叮嚀。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八

第一次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時日已經(jīng)頗久了,只記得當時讀完其中的一篇便已被余秋雨先生嚴肅深沉卻又遼闊邃遠的筆觸深深折服了。之后這本書便在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輾轉(zhuǎn)良久,在一家書店購得此書,心里甚為歡喜。讀完這本書卻還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至于如此,一是正因自己生性懶散,雖喜愛讀書卻極少認真坐下來耐住性子讀書,當時學業(yè)也頗為繁重,二是此書實在太過于厚重,整個散落于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一代一代的中國文化都被余秋雨先生拖曳、描摹出來,若匆匆瀏覽此書也罷,要是細細品味的活,不啻于同余秋雨先生一道在那些隱匿著中華文化的山川河流、塔窟寺廟、湖鎮(zhèn)樓閣走了一遭,原本頗為閑散的心境變得肅然,也會被這些撲面而來的還帶著些山水氣息卻磅礴浩蕩的文化格律壓抑的靈魂一緊,心頭便沒由來的多了幾許沉重之感。便再也簡單不起來了。余秋雨先生也在自序中說,“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要蒼老?!?/p>

中國古代的文人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定位,大都有“學而優(yōu)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報效祖國的理想,世世代代也都背負著這種宿命。于是,他們十載寒窗苦讀,只為有朝一日能夠入朝為官,既光耀了門第,有為國家盡了些許力量。然而,官場的黑暗卻是他們沒有想到的,帝王的昏庸也是他們沒料到的,奸佞之臣蒙蔽著皇帝的眼睛,魅惑著皇帝的心術(shù),整日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們無奈了,彷徨了,想要喚醒著腐朽的朝廷,卻觸怒了權(quán)貴,被佞臣們視為骨中之刺,于是,幾番讒言便被罷黜貶謫,流放到千里之外。滿腹才華卻遭人妒忌,也罷,這高堂容不下我,便揮揮衣袖,整整衣冠,去那些個山水之間吟詩作對罷。只是這離去的背影,多少有些踉蹌。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處,便把滿腹衷腸向那里的山水吐露,滿腹悲哀與無奈也向這山水吐露,醉于山水,嘆于人生,他們不想這樣,卻只能這樣。在這種與自然互相傾吐的過程中,生命和自然交融,自己的文化人格深深淺淺也就烙印在這些山山水水里了。這幽翳的高山綠水之間,藏著多少故事,多少無奈與控訴,可惜,這山常青,水長流,這無聲的嘆息與詢問只換來幾聲山澗鳥鳴罷了。

如今,我們在人類禮貌建造的城市里研究思考著古文化,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fù)、莽莽蒼蒼的大地上。而一個有著極其敏銳的文化視覺和極其敏感的文化良知的人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處,那些個亭臺樓閣湖光山色中藏匿倒映著的文化脈搏豈能不跳出來訴說著自己千百年來的寂寞和無奈,這樣的旅途,豈會簡單。跋山涉水勞累的身體,疾筆思索勞累了靈魂,不正是一場“苦旅”嗎。

歷史總是嚴肅的,維系著一個民族靈魂發(fā)展以及走向的文化也是輕率不了的,當我們從歷史當中尋找文化存留下來的腳印的時候,這無疑會變成最嚴肅枯燥甚至有些沉悶卻又絲毫不敢懈怠的工作了。哪怕他們藏匿于山水之中,帶來了山的靈動與水的柔美,更多的是增添了幾分山的巍峨與水的磅礴。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民族,五千年的積淀凝聚著這個民族的血脈根源。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這個民族,凝練了這股血脈,也鑄就了這種人格。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年,早就和這片土地融為了一體,她記載著我們的歷史,蘊藏著我們的文化,昭示著我們的人格,每走一步都能找到讓人思索回味的事跡。這天,物質(zhì)生活日益滿足,可我們的精神又該向哪個方向走呢?歷史流淌到這天,前路該怎樣走,或許該回頭看看來時的路,看看古人走過的那些山山水水、樓閣棧道。我們的歷史文化藏在于山水之間,腳步太過幽深,不踏破鐵鞋又怎會柳暗花明。我們現(xiàn)代人的人格該如何構(gòu)建,或許還是該看看古人的人格構(gòu)建,這是我們的血脈,而這又該去問那些個高山深谷。

歷史在嘆息,在訴說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愿那些先知先覺關(guān)心著我們精神走向的站在時代之前的人們,多去聽聽這山谷的足音,或許我們就該知道明天該往哪兒走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九

國人向以”燦爛文化“、”文明古國“而自居,一拿自己與先進國家作比較,總是先打出孔孟先哲、諸子百家和”四大發(fā)明“的招牌,當言及國度興榮之時又多以”唐盛宋興“為佐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式:”今不如夕“。

讀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全書的主基調(diào)是憑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力量。書中既有像《道士塔》、《陽關(guān)雪》一樣,通過一個個古老的遺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興衰,是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卻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麗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表現(xiàn)得形神俱佳,而我卻由此深感我們的文化太古老、太陳舊、太暮氣。沿著余先生的足跡,我進行了一次巡禮式的文化游歷,留下的印象不是輝煌,卻是滄桑、悲涼和無法忍受的孤獨和壓抑。在沒讀到余先生這本書之前,我始終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并總以”老子天下第一“的阿q精神麻醉、安慰自己,殊不知輝煌早以成為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代文明的光環(huán)開始暗淡,而不敢直面現(xiàn)實又無太多造詣和激情的我們又總是隱遁于古代文化的背后,這大概就是吾輩無法超越前人的緣故之一吧!

余秋雨散文帶給我們的文化語境是不多見的,他采用的寫作手法是文人專用的書面語言,讀起來有些晦澀、深奧、思辯并賦有哲理。這樣的寫作風格使其作品產(chǎn)生一種憂郁的美、典雅的美。

讀余秋雨的散文一方面感到內(nèi)心十分孤寂,另一方面又有心靈解脫之感。他把我想說卻不知如何表達的心境合盤托出,真是痛快。中國文人有個怪癖:在危難的時候總是罵祖宗;在關(guān)鍵的時候抬出祖宗,在發(fā)跡的時候瞧不起祖宗,在發(fā)展的時候又擺脫不了祖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把中國人這種劣根性揭露的淋漓盡致,真可謂有膽、有識、有勇、有謀。

余先生的”苦旅“沒有白行,他給中國人文知識分子揭示出一種文化現(xiàn),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即古代文化雖然很輝煌,但它畢竟時過境遷,并日益被敗枝枯草所”掩埋“。作為繼承者——祖先們的后代,我們還有什么能夠炫耀的呢?難道我們的父輩們炫耀得還不夠嗎?炫耀的結(jié)果不仍舊是被異族欺負嗎。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

我一直不明白余秋雨先生為什么要把他的旅途稱為苦旅,直到我把目光投向窗外那縱橫的土地,我才明白,用身體去丈量土地,用心智去打磨文明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余秋雨要做的不是頓悟、揭秘,而是體驗,僅僅如此,足以讓他名留史冊。

因為存在的本身比他的衍生更有意義。

秋雨先生無法做到重建,因為散文不是小說,《文化苦旅》更不是《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歷史已實實在在地發(fā)生了,存在了,即使再巧的筆已無法更改歷史的選擇,再靈的口也辯不贏已成的事實。余秋雨只是用自己的巧手給厚重的歷史添加了一縷清幽,僅僅如此,就足以讓《文化苦旅》傳遍大江南北。

因為歷史的本身比任何浮華的余綴都更為厚重。

余秋雨的文才并不突兀,也不虛浮,是一種淡然的雅。他深知天賦不過是一種巧合與上蒼的遺棄,所以他不張狂,不恃才。他把一切文才與天賦都化作了一句句對古人的追問與一卷卷對山河的摩挲。因為他已見過太多從山峰到谷底的摔落,所以他深知救贖之路固然如朝圣般潔凈,但除非墮到谷底,誰也不想走這條不能回頭的路,所以他選擇把自我之才徹底熔化,鑄成一把利刃,插進中華的大地中,深深地聽著大地的脈搏。

苦旅是艱辛的,他到了莫高窟,對神秘的深窟投向了一束同樣神秘的目光,向躲在暗處竊喜的蔣孝琬投去一個祖國的蔑視。他到寧古塔,看著中原名士與南國佳人流徙在塞北遼陽。他到了杭州,看到了水龍王錢镠,看到了白居易和蘇軾,他看到了一切,卻又像什么也沒看到一樣走了,把所有胸中的感嘆都寄托給了一枝枝瘦削的筆和一張張單薄的紙。

苦旅更是心靈之旅。

先生的感悟都埋在心底,秘不示人。歷史的虛妄與蒼桑都是引子而已,心中的靈感一旦爆發(fā)就如黃河泛濫一發(fā)而不可收。黃州于蘇軾,琵琶女之于白居易,苦旅之于余秋雨,都是產(chǎn)生偉大藝術(shù)前的鳴奏,通往陡峭山峰上的臺階。

苦旅不是為了弄清楚什么,而是為了探索的過程,有些東西并非人類一朝一夕間可以明曉,但過程可以在瞬息間積累。換句話說,探索是為了安撫自己的內(nèi)心,因為一切你未經(jīng)探索深究就深信不疑的事情,一定受到了主觀喜好的影響,一切你未經(jīng)深思熟慮就極力排斥的事情,一定受到了內(nèi)心恐懼的左右。

先生顯然不想在歷史中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他想要的是真實的歷史,哪怕在此基礎(chǔ)上再加以評判。

余秋雨先生在“巴金百年”中說過:“憂郁,是巴金對社會的審視,對未來的疑慮,對人性的質(zhì)問?!蹦菢樱嗦?,是余秋雨對文明的融入,對歷史的敬畏,對自我的剖析。

苦旅絕非是一條實實在在的道路,即使是,它也不會有盡頭。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一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這個名字時,我大概只有十三四歲。從書攤上拿起那本《文化苦旅》時,封皮泛出的灰黑、書名中的“苦”、作者名字中的“秋雨”,給人帶來一股莫名的涼意。在那個網(wǎng)絡(luò)并不發(fā)達的年代,我還遠沒有意識到這本書、這個人會帶給我的震撼。

初讀《文化苦旅》時,其實是帶著一些獵奇的心思在走馬觀花似的瀏覽。書中有那個年紀的我尚不了解的柳侯祠、天一閣、天柱山,還有與我所知并不相同的莫高窟、三峽、都江堰,粗略的瀏覽下來,似乎覺得見識已超過了同齡人不少,如今回頭來看那時的自己,原來也只是在管中窺豹。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作者其實也在努力向我們傳達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jié)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guī)缀醪粫詣?,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zhuǎn)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是的,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作者對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滿,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又寫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毀掉那一個個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歷史,歷史!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無比的惋惜,相信在讀《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讀者也會感到深深的嘆息和心痛吧。這就是為什么《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苦”字意義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讓我領(lǐng)悟到了“苦”字的意義所在,更讓我學會了惋惜,更學會了如何不讓惋惜存在。

對寧波天一閣,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間藏書樓上,但對于其藏書的艱辛,我直到讀了《風雨天一閣》之后才解一、二。那是一種不顧旁人的不解與嘲笑,不顧財富上的巨大開支,不顧歲月的流逝,不顧王朝的興替,日復(fù)一日、月復(fù)一月、年復(fù)一年,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在他們的眼中藏書樓這時不是一個單純的收藏著珍本、孤本的知識儲蓄所,而是一個古典文化事業(yè)的象征。他們藏書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為了某一個王朝,而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他們是為了用一本本書籍,讓我們長期處于散亂狀態(tài)和自發(fā)狀態(tài)的精神天地變得整齊連貫、充滿凝聚力??梢哉f他們的行為是中國文化保存與流傳艱辛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如范氏一樣的家族、機構(gòu)組成了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

文化,在我看來是一個沉重而又艱澀的字眼。上下五千年的積累,使文化的沉積愈加深厚。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代表著這個民族最為珍重的事物。如果一個民族連文化都不存在了,那么便不足以被稱為一個民族。評味文化,余秋雨在文化中行走,又在行走中思索。

20幾歲時再讀《文化苦旅》,我覺得自己之前認識太過膚淺。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于心才真是苦。當走過一座城市古跡,了解一段段歷史,在苦澀的回憶中,我們似乎才可以真正理解文化、感悟歷史,從而苦盡甘來,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離夢想越來越近。在斑斕的夢想里,我聽見內(nèi)心的聲音呼喊著:傳統(tǒng)文化絕不能被遺忘,要傳承延續(xù)下去,這是一個民族的魂!我們與古人是一脈相承的,傳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但我堅信,明晰并堅定自己澄澈的信仰,它就會滋潤一生,而我們的內(nèi)心,終將如菩提一般開花。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二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贊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zhì)樸典雅·精辟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松灑脫,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岸嗲閼?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生疏而又認識的名字,在這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jīng)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chǎn)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边@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宏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魄,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jié)果就在這看似尋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guān)雪”中,作者尋陽關(guān),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于文化的思考和追求,以及一種對于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三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本好書,下面小編整理了《文化苦旅》讀后感2000字,歡迎閱讀!

還記得新浪上這樣評價過余秋雨:余秋雨以歷史文化。

散文。

而名世。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余秋雨的藝術(shù)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shù)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xiàn)代的戲劇思想發(fā)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于淺薄;右手撰述藝術(shù)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

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jīng)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zhuǎn)換。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jié)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折怎么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時已是20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shù)家正在醞釀著新世紀的突破。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于創(chuàng)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shù)家投來羨慕的眼光,而敦煌藝術(shù),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里轉(zhuǎn)轉(zhuǎn),就像一個老農(nóng),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里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xiàn),農(nóng)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干燥,一會兒石灰已經(jīng)干透。什么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

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干干凈凈的農(nóng)舍里,她們婀娜的體態(tài)過于招搖,她們?nèi)崛岬臏\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個道士,何不在這里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干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于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里是鼻子,這里是手腳,總算也能穩(wěn)穩(wěn)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們刷白。

畫一雙眼,還有胡子,像模象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guī)缀醪粫詣樱矍爸被蝿又切┧押丸F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zhuǎn)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钡堑仁裁茨?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這,野趣也就是我想說的了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四

看完《文化苦旅》,我心中思緒萬千。從中國走向世界,留下無數(shù)足跡,見證了古埃及王朝前所未有的盛贊,驚嘆羅馬軍隊不朽的戰(zhàn)歌,看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無情的大火吞噬了整個世界。在旅行的最后,他終于領(lǐng)悟了人生的困惑,回到了最原始的“生態(tài)文化”。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人現(xiàn)在都上了年紀,舊版本已經(jīng)成為中國三代家庭共同討論的話題。時間和文字在古老的庭院里磨礪,這是一種極其溫暖的文化存在方式。

萬千凄涼,如一場夢。能寫這樣一本書的作家必須是有故事的人。余秋雨先生恢復(fù)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尊嚴。在復(fù)旦大學空蕩蕩的外文圖書館里,一盞燈,一支筆,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年輕人,共同編寫了頗具影響力的名著《世界戲劇學》,至今仍是該學科唯一權(quán)威的教科書。

他也是一個不在乎名利的人,他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wù),獨自一人游覽了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遺跡,對當代世界產(chǎn)生了新的思考。

許多世界著名的學術(shù)機構(gòu)曾多次將他譽為“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于高位的文學巨匠”。如果要問我崇拜的作家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余秋雨先生。

生命很長,如何計算它的長短?

雖然他很擔心,就像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雖然他很掛念家人掛念,但他知道,自己肩負的使命是多么重要。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五

《文化苦旅》介紹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背后卻使我看到作者的文化底蘊,妙筆生花,給我心靈的“震撼”是巨大的。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余輝在這里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這些軌跡,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或者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

《文化苦旅》,聽這個名字就不一般,即是講的文化又是講的苦旅??梢哉f這本書本身的內(nèi)容并不甘甜,因為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嗫嗟奈兜罏檫@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千年的漂泊,苦難的中華何嘗不是那艘滔天巨浪中的航船。瘋狂的浪濤肆意撕扯著船身,怒吼的臺風蠻橫的搖晃著船體。當我們新奇地看著漫天的煙火,外國人的槍炮已經(jīng)射向我們的胸膛;當文人志士竭力挽回王朝的衰落,昏庸的統(tǒng)治者卻在酒池肉林荒淫縱欲;當國將不國的危難時刻,還有那么多麻木不仁的民眾甘愿為奴。歷史的大船即將傾覆,千鈞一發(fā),勇敢的舵手毅然挺立,搏擊海浪。在站出來的一刻,壯士已經(jīng)忘卻生死。“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殷殷熱血化作鮮艷的路標,得之,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

合上書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往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yīng)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六

《文化苦旅》這本書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全書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性散文。它主要通過山水探求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它既表現(xiàn)了中國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xiàn)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tài)人情。

我今年讀了這本書,被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和深邃鋒利的思想所震撼。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諾大的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心中的故鄉(xiāng)?!蔽蚁朊恳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與文化留下的較深較淺的腳印。作者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和對它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被蛟S,這就是一種文化情結(jié)吧。

我們?nèi)ツ骋粋€地方旅游都總會不自覺的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有誰在這里灑下熱血,有誰在這里……一瞬間,把歷史、人文、自然全混然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文的滄桑感便將人籠罩,歷史的古跡所蘊藏的精神與文化也便奔瀉而出,使參觀者無端感動,無端的喟嘆。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洞悉能力去思考去表達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細膩的筆觸去縱觀華夏文化。文化“苦”旅,它不甘甜??嗫嗟奈兜溃赋隽藭?,讓我們讀這本書更多了一道滋味。在讀這本書之前,誰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背后竟會有這么多的涵義和故事,文化給人的包袱也越來越重。

《文化苦旅》給你展現(xiàn)作者優(yōu)美的文字與深刻的思想。從華夏大路上走來,體會民族深重的苦難與燦爛的文化,這本書給與有思維的碰撞、真諦火花。讓我們打開此書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在中華大地上。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七

暮色回合,喧嘩的一切復(fù)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氤氳的燈光,桌前一本青綠而又有些黯淡的書,我似正與一位道友交談,談?wù)撝郎系南脖m樦淖阚E,我領(lǐng)略了各地的風俗與人情,真正懂得了人性的魅力。

但對于所描述的風土人情,我更關(guān)注的是他對文化的省思和詩化的語言。

《文化苦旅》中,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巧與嬌艷,還有廟堂的虔誠與悠遠。一個個偉岸的建筑總有深奧讓人摸不著邊際的歷史,只有人們深刻的研究才能明白些許。對于每個人來說,閱歷不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見解。隨著時代的變遷,對這些的理解也是潛移默化的,但從中能明辨是與非。憶起書中一篇文章《道士塔》,敦煌失竊,本以為錯在道士,但作者聯(lián)系到歷史,從更深層次中,將錯誤歸咎于官僚,正是這一對文化的省思,讓讀者明白當時社會的殘忍和冷酷。這一封建弊端應(yīng)及時消除,否則會釀成不必要的后患。如此美好的時代易逝,應(yīng)認真呵護。

“這條路漫長而又艱難,但幾步一景,美不可言,一邊是碧綠的峭壁,一邊是浩蕩的急流,層巒疊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筆,一撇一捺都氣勢奪人?!边@一番詩化般的語言將我?guī)胂删?,游遍世界,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美。此時此刻此分,拋去雜念,世間只有我一人,那是多么的悵然。這段路途有苦楚,也有喜悅。些許人情有點寒酸,但有景相伴足以,正如我們生活中,在奮斗的道路上,一塊塊絆腳石,都需要自己拾起,一段段荊棘路,都需要自己越過,但相信身后有堅強的后盾,不僅僅是父母老師朋友,更是自己永不言敗的志氣。

自己品嘗苦中絲絲甜味,如甘露滋潤心田,莫過于他人的提供。漫漫人生路,不要學會避讓和退縮,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拼搏,拼盡全力,勇往直前,余秋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心靈的震撼更是情操上的感化。懷揣著這一份不忘初心的堅強內(nèi)心,在最后一場暴風雨襲擊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被擊垮,靜待明年夏日的綻放。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八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也許真如趙翼所說,文化就如一顆星辰,它倏然升起,當人們忙于兵戈,帝王對它慘不忍睹、門可羅雀時它便簌簌地隕落,劃破星空的臉頰,涔涔地滑過一道血紅的溝壑。

從敦煌的洗劫到近代文革的浩劫,道士塔也好,寧古塔也罷,歷史從未停止對文化的摧殘,原以為它會凋敝,但仍有無數(shù)人用他們的臂膀支持著這面即將轟然倒塌的圍墻,因為他們絕不允許那些愚蠢的人踏進他們的園子,去鏟除大樹的根須,去踐踏它的果實,那面墻終究還是倒了,但這些為文化獻身的亡魂并不后悔,因為在廢墟上很快就會有人建立起新的圍墻,他們也許是蘇軾,是康熙,是永遠守護天一閣的范欽……他們都在為自己的文化堅守,哪怕他們知道“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自己不過只是歷史中的滄海一粟,但他們依舊堅持自己的文化,哪怕身處逆境,哪怕是他人另類的眼光,哪怕賠上子孫的幸福,這就是文化中的“苦人”,翰墨里的孤魂吧。

一世孤獨,走自己的路,有文化在足矣,也許他們守候的會像敦煌中的經(jīng)卷轉(zhuǎn)瞬即逝,會像天一閣中的書籍人去樓空,文化本身就是脆弱的,但當他們看著自己守候的,即使是滿地破碎的文化江山,也就能心滿意足地離開。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在中華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中,即使多次經(jīng)歷浩劫,但文化卻沒有永遠被淤泥掩埋在黑暗的地下,它總是在經(jīng)歷風雨的打擊后,猶如雨后春筍般煥然新生,而他們就像雨后的彩虹般絢爛地籠罩著。

三月的柳絮,在風中的最后一段舞蹈,攝魂奪魄,生命的最后一段飛翔,舞得傾國傾城。輪回路上,不知幾個孤魂還在徘徊,注視著那片守住或守不住的江山,也許來生會是一粒游走在煙火中的塵埃,但文化里永遠會有他們的印記,薪火相傳!

文化苦旅讀后感篇十九

再也看不到翩翩青衿吟賞煙霞詩酒趁年華,再也看不到揚州十年一覺夢醒多情酬紅顏,再也不見金戈鐵馬征戰(zhàn)四方的慷慨遺恨,再也不見無奈歸隱閑云野鶴的生不逢時。歷史的風沙淹沒了繁華盛極,埋葬了枯死白骨,凜然安坐的萬古湖山下沉睡著一條名為文化的古旅,深長且艱阻,途有芳草萋萋風景如畫,亦有滄桑血淚徹骨慟哭,蜿蜒曲折一直通向五千年文明的深處。

古旅有美?!皽\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江南美,美在水墨淡雅,美在淡泊安定,美在詩詞古韻。穿鎮(zhèn)而過的狹窄河道,古樸精致的蒼老石橋,傍河而筑的民居,浣洗單衣的女人。離她們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上正升起縷縷炊煙如清晨的殘夢,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河邊的石欄那里看著過往的船只。江南有安詳疏淡的面容,都說人淡如菊,而江南清雅的鎮(zhèn)邑無不如是。人生不如意的失意人在此蟄居,感悟到喧囂官場鐘鳴鼎食中難以尋覓的清空安然;早年離鄉(xiāng)遠去的游子登高遠眸、月夜苦思、夢中輕笑,無不是心心念念著江南小鎮(zhèn)的美色,遠離故鄉(xiāng)后他們方知世上縱有美景三千,然江南之景只有此弱水一瓢。

古旅有思?!叭耸且桓兴枷氲奶J葦。”誠然如是,讀《文化苦旅》最受益之處莫過于余秋雨先生的憂思深思漫思。寫藏書之憂,余先生從嗜書如命的中國文人一生傾盡心血與錢財擁有豐富藏書,在其死后藏書卻隨意流散無人問津,感慨“社會上多的是隨手翻翻的借書者。而少數(shù)好不容易走向相對完整的靈魂,隨著須發(fā)皓然的軀體,快速地在書房中隕滅”。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床,居之有書,便是窗外時過境遷或是凄風苦雨,仍可心無旁雜,享受人生的大安詳。文人愛書如是,但生時卻飽含對他人借書之憂,死時又為藏書不得善置而心神難寧,讀來竟也有些許悲涼與嘆息。

古旅有恨。敦煌莫高窟,無數(shù)才華橫溢的學者為它耗盡終生,無數(shù)中國的榮耀與恥辱由它吞吐。這里閃爍的本應(yīng)是無盡榮光,但在外國人用微薄的財物從王道士那里運走成千上萬的無價文物時,衰老的民族匍匐倒地,深至血脈的傷口再滴著悲哀的鮮血。我好恨!可是恨又有何用?即使重回當場,渺小的我們?nèi)允菬o能為力,縱使攔下斯坦因的車隊,截阻下祖先給我們的饋贈,可是偌大的中國官場腐敗竟也是存不下這幾卷經(jīng)文的!那個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不過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腐朽的封建車輪吱呀而過,它已無力再支撐這大好河山綿延江山,它也無法再現(xiàn)那千里錦繡萬里升平。一個時代的毀滅總會有物為之陪葬,只是這次,代價昂貴得讓后世遺恨了一代又一代。

這是一條古旅,有過風輕日薄桃花十里,也有過萬徑蹤滅暮雪千山。這是一條苦旅,它隱沒在字字珠璣句句佳文里,唯有你讀破萬卷行萬里路,你方懂得文化柔美的微笑和哀痛的血淚。

古旅深深,苦旅侁侁。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73549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