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作品中人物、情節(jié)、主題等方面的分析和評論。需要充分閱讀并理解書籍,才能寫出有深度和亮點的讀后感。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寫作讀后感,下面整理了一些經(jīng)典讀后感的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一
很抱歉因為沒有孩子,無法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那種深刻到骨子里的母愛,想不出什么好的箴言來告訴ta,媽媽多么愛你,多希望你能真正活得快樂。所以,把你拉過來作為訴說對象。
你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對父母的愛從來都是不對等的。例如,父母會為了你有口吃的,早早起床張羅,或者只為了看你一眼,忍受著水土不服長途而來,抑或者為了你有個好的出路,四處求人,最可憎的是,會為了成全你的一輩子,毫無怨言地犧牲掉自己的一輩子。
你看不上這種行為,所以你努力掙脫這樣的虧欠,你希望自己能活得自由點,也希望父母如此,不必為了孩子遭受任何妥協(xié)。
可是你也知道,這事情擱你身上,也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可勁付出。
好在,你在這個家的成長果然是獨立的,是自由的,任何想法都能夠被尊重,被鼓勵,即使大的分歧,也總是勸說多過打壓。
所以你五歲逃學,八歲開始長達七年的厭學,再到十五歲幡然醒悟確立目標并為之努力,我會覺得慶幸。
當然這中間的功勞一半在你,一半在一位教育家。那時候你愛待書店,甚至一個小書攤都能引起你的興趣,雖然不知道那些深奧的書你看懂了多少,但至少,劉墉的書你沒少看,并且你真的看進去了。
所以又是一個十年過去了,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愿你慢慢長大》時,我才想起了你。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書里分了三個版塊——“親愛的小孩”“大師的叮嚀”“愛的手記”,里面都是中外的教育家或者大師們在與自己孩子的羈絆中催生出的.或理性或感性的寶貴成果。無論為人父母的是精英、大師還是普通人,都能夠從中汲取關于“教”“養(yǎng)”的養(yǎng)分;無論為人子女的是學霸、中等生還是學渣,也都能夠找到讓自己會心一擊的部分。在這場溫柔的教養(yǎng)旅程的盡頭,便是父母與子女雙方的成長與和解。
從前看一個演講,是說(古今中外)我們從來都希望把男孩子教養(yǎng)成勇敢的人,卻從來只讓女孩子完美。男孩子可以玩得一臉泥巴,女孩子不能;男孩子被允許從高處跳下來這種行為,女孩子則是被明令禁止的。男孩子定要臉皮厚,女孩子絕不能丟人。所以,最后形成了男女心理上的巨大差異以及對對方的不理解。實在值得詬病。
我不要你成為不犯錯誤、完美的人偶,而是勇敢、堅強、自信的人。
勇敢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害怕失敗,不要去考慮力所不及的事情,即使不斷碰壁,也要拐個彎想法子再來。
所以,你得堅強,考試分數(shù)什么的不要太在意,什么地方該扎實地積累,什么地方該放任自己自由想象,自己心里有底。玻璃心要不得,看準的目標得持之以恒,讓別人的“不可能”見鬼去吧。
當然,所有這一切,都來自自信,這個東西,我強烈要求你一定攜帶終生,我們這個時代有個詞“迷之自信”,我希望你有。
其他的什么諸如熱情、努力、有趣、多看書之類詞匯我就不灌輸給你了,這三點,是我一個過來人實在要你學會的。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二
我很喜歡董卿對于遇見的闡述,她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蔽蚁耄汉⒆佑鲆姼赣H和母親,就有了親情和溫暖。
最近,我和媽媽一起閱讀了劉瑜寫的《愿你慢慢長大》,劉瑜寫自己生孩子的原因,是想讓人生變得更完整。我也問媽媽生我的原因,媽媽是這樣回答我的,她說:“我已經(jīng)有了一個兒子,我還想有一個女兒,做我貼心的小棉襖,有兒有女的家庭是完美的。當然我也希望當媽媽和爸爸老去時,孩子們可以互相照顧?!蔽蚁肫鹞液透绺缫黄鸲冗^的.快樂時光,由衷地感謝媽媽生下了我。
劉瑜在書中寫到對孩子的希望,她希望她的孩子是一個愛科學、有求知欲、有夢想、有勇氣、有責任感、有同情心的人,還希望自己能和孩子成為好朋友。
我的媽媽也希望我熱愛運動;誠實守信;有禮貌,見到老師、長輩要問好;
要有責任感;要堅強,不能因為一點點的小事就哭;要有夢想;要有同情心,哪怕只是幫助小貓小狗也好;同學之間要有愛,不能打架、吵架、罵人;對哥哥也是一樣,兩兄妹不能吵吵鬧鬧,一定要友好相處;要有勇氣,就像去夏令營時大家都要攀巖、涉水,雖然害怕也要鼓起勇氣去嘗試;要敏感,知道美與不美,好與不好,最后還希望我能幸福美滿地過一生。
劉瑜還寫了養(yǎng)育孩子很辛苦,比如:她女兒常常腸絞痛,腸絞痛好了之后又開始發(fā)低燒,發(fā)燒剛好又開始得濕疹……我的媽媽在養(yǎng)育我的過程中也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一周歲左右時一直斷斷續(xù)續(xù)拉肚子,媽媽三天兩頭帶我去醫(yī)院,醫(yī)生也沒什么好辦法,這可把爸爸媽媽給急壞了。后來媽媽給我斷了母乳,只喝粥和羊奶,終于有了好轉。但是有一天外婆給我吃了一塊餅干,然后我又開始拉肚子了,這次更加嚴重,可把爸爸媽媽嚇壞了。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一大早,爸爸開車帶我去杭州看病,一路上我哭鬧不停,弄得爸爸媽媽不知所措。終于熬到了杭州,醫(yī)院里的人實在太多了,從早上一直等到傍晚才輪到我們,可把媽媽急壞了。我吃了醫(yī)生開的藥,又掛了兩瓶點滴,因為太晚了,我們就住在了杭州。一晚上,媽媽幾乎沒睡,守著我直到天明。在媽媽的精心照料下,我的病終于好了。
文中劉瑜也有說到她養(yǎng)育孩子時的幸福,媽媽說,在養(yǎng)育我的時候,她也有感到幸福。在我十個月大的時候,媽媽開始教我說話,教我叫“媽媽”.雖然很簡單,但是我一直學不會。媽媽一點都不灰心,一直耐心地教我,給我示范。有一次,我蹣跚著張開雙手向媽媽走去,口中竟然呢喃著“媽媽,媽媽”,雖然發(fā)音不標準,但媽媽卻感到很幸福,當場流下了眼淚,因為這是她第一次聽到我叫她“媽媽”.
我慢慢地長大了,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會自己洗頭發(fā)了,會跳舞了,能在媽媽喝醉酒后照顧她了,會上臺演出了,會背古詩了,有責任感了,會養(yǎng)寵物了……每次見證我的成長,媽媽都會感到很幸福。
劉瑜寫道:“愿女兒慢慢長大,愿她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她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她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她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她一生一世都可以睡到自然醒。”我想這也是媽媽對我的希望吧!
就讓媽媽陪我長大,我陪媽媽變老。我們一生一世幸福地走下去吧!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三
這樣的觀點由一個母親寫出來,太震撼了,太有說服力了!
別的人也可以寫明白,但總會有些“圣母”級人物說你不是母親你說的無用。
這篇文章和我以前寫的《父母之愛從來不是偉大的》的觀點是一致的:
父母之愛不是偉大的,是自私的。
只有承認父母之愛是自私的。窮人病人才有生孩子的理由。
很多人覺得孩子應該對父母感恩。其實父母應該對孩子感恩,是孩子讓父母的生活增加了樂趣,增加了保障。說到底,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要求孩子感恩,其實就是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
國外把孩子養(yǎng)到18歲就不管了也不要求孩子養(yǎng)老比較合理。國內還要花錢給孩子買房結婚養(yǎng)孩子,當然孩子有責任給父母養(yǎng)老,但也只是責任,不是因為父母之愛偉不偉大。
生孩子本來就是一件私事。非要說偉大就太扯淡了。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四
《愿你慢慢長大》,是劉瑜寫給女兒小布谷100天時的信,想分享文中部分語句,愿你我都有所收獲。
"也因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我不敢對你的未來有什么寄望。"
從我們父輩開始,總能聽到“望子成龍”這四個字,也老是聽到他們口中的“好孩子”,這個說法不知道傷害了多少孩子的自尊心。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是父母親,也沒有權力來左右自己孩子的人生。拿我自己來說,本身比較叛逆,認為爸媽不能決定我的工作和結婚對象。但我知道骨子里還是受了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些事情的判斷還是會妥協(xié)。
這點不能延續(xù)到自己女兒身上,或許固有思維的形成不能輕易被改變,但至少可以多拿出來看看,提醒自己在往后家教上的方向。
"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敬畏和熱情。"
每個人對于成功有不同的見解,但是我贊同劉瑜的看法。
她說,一個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上班是個負擔的律師,并不比一個驕傲地對顧客說“看,這個發(fā)型剪得漂亮吧”的理發(fā)師更加成功。
這就是熱情,只有熱情才會使人不懼險阻,只有熱情才會使人富足。如果能一直活在自己的熱情里,那才是成功的人生。
"作為一個女孩,我還希望你有夢想,你的青春和人生不僅僅為愛情和婚姻所定義。"
我也有個女兒,這個也是我想傳達給我女兒的話。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有夢想的人生和沒有夢想的人生有多大的區(qū)別。女孩子不能被婚姻定義,即使成為媽媽之后,你的字典里也要有“自我”兩個字。這也是我現(xiàn)在正在經(jīng)歷的時刻。
與其說這些是我想告知小魚兒的話,不如說是送給自己的。慚愧自己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好,慶幸能讀到劉瑜的文字,讓我有所收獲。希望警示自己做好自己,明白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一起共勉。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五
央視董卿主持的“朗讀者”首期節(jié)目中,其中梓琳朗誦的劉瑜的作品“愿你慢慢長大”,文章讓人頗有共鳴,引人深思。
其中,作者對女兒的“成功”的期許抱持的開放心態(tài),而對“品格”的愿望則心懷殷切期望,展現(xiàn)了作者對孕育生命意義和“三觀”的開明認識;對女兒的品格期許中,作者“相信人的本質是無窮綻放,人的尊嚴體現(xiàn)在向著真善美無盡奔跑。”作者深刻地且富有感性和通俗地闡釋了關于求知欲、好奇心、勇氣與求真的關系,同情心、想像力、戒備心與求善的關系,責任感、努力付出與自由公正和平的關系,敏銳感受力與藝術和求美的關系,還有期待女兒,在追求現(xiàn)實功利的需要滿足之外更要有夢想。最后,作者對運氣、不幸與慈悲,愛、寂寞與寬容的話語,更是值得背誦于口,內化于心,外顯于行。順境是幸運,不順,亦要學會慈悲和寬容,這樣人才活得自由快樂?!霸改阌泻眠\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p>
附原文:
親愛的小布谷:
今年六一兒童節(jié),正好是你滿百天的日子。
當我寫下“百天”這個字眼的時候,著實被它嚇了一跳——一個人竟然可以這樣小,小到以天計。在過去一百天里,你像個小魔術師一樣,每天變出一堆糖果給爸爸媽媽吃。如果沒有你,這一百天,就會像它之前的一百天,以及它之后的一百天一樣,陷入混沌的時間之流,綿綿不絕而不知所終。
就在幾天前,媽媽和一個阿姨聊天,她問我:為什么你決定要孩子?我用了一個很常見也很偷懶的回答:為了讓人生更完整。她反問:這豈不是很自私?用別人的生命來使你的生命更“完整”?是啊,我想她是對的。但我想不出一個不自私的生孩子的理由。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自私嗎?現(xiàn)代人說:“我喜歡小孩”,不自私嗎?生物學家說:“為了人類的繁衍”,哎呀,聽上去多么神圣,但也不過是將一個人的自私替換成了一個物種甚至一群基因的自私而已。對了,有個叫道金斯的英國老頭寫過一本書叫《自私的基因》,你長大了一定要找來這本書讀讀,你還可以找來他的其他書讀讀,媽媽希望你以后是個愛科學的孩子,當然媽媽也希望你在愛科學的同時,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式掙脫虛無。
因為生孩子是件很“自私”的事情,所以母親節(jié)那天,看到鋪天蓋地“感謝母親”“偉大的母愛”之類的口號時,我只覺得不安甚至難堪。我一直有個不太正確的看法: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她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后果而已,談不上什么“偉大”。
以前我不是母親的時候不敢說這話,現(xiàn)在終于可以坦然說出來了。甚至,我想,應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讓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托,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到盡情地愛——那是一種自由,不是嗎?能夠放下所有戒備去信馬由韁地愛,那簡直是最大的自由。作為母親,我感謝你給我這種自由。
也因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我不敢對你的未來有什么“寄望”。
沒有幾個漢語詞匯比“望子成龍”更令我不安,事實上這四個字簡直令我感到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龍”好了,為什么要望子成龍?如果漢語里有個成語叫“望爸成龍”或者“望媽成龍”,當父母的會不會覺得很無禮?所以,小布谷,等你長大,如果你想當一個華爾街的銀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僅僅想當一個面包師,那也不錯。如果你想從政,只要出于恰當?shù)睦碛?,媽媽一定支持,但如果你只想做個動物園飼養(yǎng)員,那也挺好。我所希望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你能幸運地找到自己的夢想——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感,又恰好擁有與這個夢想相匹配的能力——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與其夢想成比例的能力。
是的,我祈禱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與熱情——在媽媽看來,一個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上班是個負擔的律師,并不比一個驕傲地對顧客說“看,這個發(fā)型剪得漂亮吧”的理發(fā)師更加成功。
但是,對你的“成就”無所寄望并不等于對你的品格無所寄望。媽媽希望你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白來一趟,能有愿望和能力領略它波光瀲滟的好,并以自己的好來成全它的更好。
媽媽相信人的本質是無窮綻放,人的尊嚴體現(xiàn)在向著真善美無盡奔跑。
作為一個女孩,我還希望你有夢想,你的青春與人生不僅僅為愛情和婚姻所定義。這個清單已經(jīng)太長了是嗎?對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種苛刻是嗎?好吧,與其說媽媽希望你成為那樣的人,不如說媽媽希望你能和媽媽相互勉勵,幫助對方成為那樣的人。
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六
董卿制作的《朗讀者》節(jié)目中,張梓琳朗讀了劉瑜的一文,實在是令人感動。通過劉瑜這篇文章,不難看出她對女兒最真切的期盼,她不是期盼女兒成功,而是期盼女兒學會愛,學會善良,即使沒有人愛,也要善良。這是劉瑜寫給百天女兒的文章,同樣也是億萬母親內心最真誠的聲音。
如今,鳳凰聯(lián)動編輯部出版的《愿你慢慢長大:給孩子朗讀》一書,其目的就是給孩子朗讀,讀出父母內心深處的聲音。這本書收錄了60多位中外作家的文章,以表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全書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天使,降臨人間;帶你看這個世界;你是我人生最動聽的歌;正好的你,成為自己;很多時候,你需要獨自面對。只通過這些小標題,就已經(jīng)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期盼,期盼孩子能夠成為自己,能夠將來獨當一面。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眲⑾颉队|龍說趙太后》一文中有這樣一句。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并不是為他遮風擋雨,不是將孩子當做溫室里的花朵,只要安好就可以。因為沒有人可以陪伴別人一生,那么最好的愛就是能夠讓孩子成長,即使將來父母不在,孩子依然可以健康成長。這正是《愿你慢慢長大:給孩子朗讀》一書的主題。
葉芝《當你老了》一首詩,感動過無數(shù)人,還被改編成歌曲被人吟唱。為什么它會如此流行,因為它說出了人的心聲?!爱斈憷狭耍^發(fā)花白,睡意昏沉,坐在爐火邊打盹,你取下這本書,用心品讀,回憶曾經(jīng)美麗的容顏,你那柔美的雙眸,和眼中深幽的暗影?!边@首詩適合送給愛人,也適合送給父母,當然也適合送給孩子。只因為,任何人都會有變老的一天,若是能在變老的過程中,留下美好的瞬間,即使有一天變老了,內心也盛裝了溫暖。
徐志摩《雪花的快樂》中這樣寫道:“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飛揚,飛揚,飛揚——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痹姼柚?,雖然寫雪花的方向,何嘗又不是說人要尋找自己的方向?讀這首詩給孩子,是期盼孩子能夠在將來的道路上,尋找到自己的方向。這首詩是徐志摩對自己的要求,但也值得人借鑒。任何一個孩子,若是能在年少時,就有了對理想、自由的追求,這一生想必能夠走出自己精彩的道路。
愿你慢慢長大,是無數(shù)父母的心聲。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成長為一個有自我,有追求的人,這也是我對將來孩子的期盼。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七
清晨,寶貝兒還在香甜的睡著,吃過早餐,決定看看這本《愿你慢慢長大》。
我看到有的評論說,自己還不是做父母的,體會不出其中的滋味兒,其實從父母角度看待孩子問題,和孩子看待父母,我覺得都是一回事兒。
這本書合上的一瞬間,想想我們的父母,進入年邁,也何嘗不是我們的孩子呢?需要慢慢地講道理,去調節(jié)他們的情緒低落,敏感神經(jīng)。
這些關于未來的種種美好期望,是我們每個人都喜聞樂見的,這本書里有我們熟悉的作家,周國平,賈平凹,李銀河等等……以散文敘述的形式,每一位作者的親筆書信里,承載了對孩子們滿滿的愛與溫柔,思考人生和定義成長的記錄。
孩子們還小,天馬行空的想法肆無忌憚地拋出來,我們要接的住,回的響。
我個人喜歡胡適寫的文兒,也是我經(jīng)常鞭策自己用的。
生活到個人個體的時候,就是自己能供應自己,服事自己,這才是獨立的生活。
講到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huán)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
以前父母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教育談不上多么精準無誤,更多的是吃喝拉撒睡盼著你快點長大的模式,甚至我們這一代也是根深蒂固效仿。
成長的路上有愛相隨,慢慢長大也不是一種口號,與其用嘴,不如用心去愛,溫柔去呵護,我們的孩子和自己,一起慢慢享受生活里的每一天。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八
我爸爸很早以前精神上就有些病,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療。爸爸有時候工作不順心,就會對我們發(fā)氣,一直不說話,很難和他交流。有時我有什么地方?jīng)]有做好,爸爸就會很嚴厲地批評我,我能理解,這都是爸爸望子成龍心切。對此,我也不會有太多的抱怨,雖然以前我有些接受不了。但是時間能沖淡一切,慢慢地,我就習慣了……爸爸很愛亂想,遇到一點事就會把很多事無端地聯(lián)想起來,結果他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無法自拔。我和媽媽經(jīng)常勸他,他有時也會聽,多數(shù)時候會反過來說我們不懂。我知道精神上有問題的人是有點自大的'。我會慢慢體諒父親的!
爸爸他向往和平,可是太過分了。他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和“杞人憂天”差不多,天天都感到會有人來入侵我們。于是,他又迷上了軍事,經(jīng)常看一些和軍事有關的節(jié)目。有時看到了什么,就把那些胡亂聯(lián)想起來。甚至要我們和他一起準備。
暑假里,因為媽媽工作太忙,和爸爸在一起時,我會負責爸爸的飲食,不說是一天三頓飯是給爸爸做。也有一天兩頓是給爸爸做的。我覺得這不算什么,因為在暑假,每天差不多有三次都是我洗的碗。我感受到了母親的辛苦,一邊要照顧爸爸,叫他不要亂想,一邊又要負責全家的飲食。我知道雖然我?guī)筒涣藡寢屖裁疵?,但我可以在學習上讓媽媽減輕一些負擔。啊,我終于懂事了!
在這個暑假里,發(fā)生的一切一切我都很難忘,我在家里學到了很多!我現(xiàn)在是一個小大人了。在對待爸爸的這件事上,我覺得這是上天給我的一次鍛煉,如果鍛煉通過了,我將比每個人都多一顆關愛他人的心,這對我來說還算是一個禍嗎?不,這是我的福氣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九
近期,我捧著吳蓓的《請讓我慢慢長大》用心品讀,感觸頗多。華德福教育判斷孩子是否適宜入學的標準是孩子開始更換乳牙,通常是到6歲以后,斯坦納強調在孩子們換牙前是不應該入學的,不僅如此,在這之前給予任何正規(guī)教學都是錯誤的。教室里甚至見不到圖書,老師們有意地避免孩子過早地接觸抽象的文字,幼兒期孩子獲得豐富自然的感性經(jīng)驗比什么都重要。
什么時候可以教孩子學習?比如老是在一旁彈琴,一位孩子看到了,走到老師身邊表示想學習彈琴,這時老師就可以教孩子。如果孩子沒有顯示出任何想學的愿望或興趣,老師千萬不能強求。
華德福教育中引用的一個故事:記得有一天早晨,我發(fā)現(xiàn)一只繭在樹上躺著,里面有一只蝴蝶正在破繭。我等了一會兒,但是遲遲不見動靜,我很不耐煩,就彎腰呼氣給她溫暖。我使勁地呼氣,想讓她得到等多的熱氣,這時奇跡發(fā)生了。
繭破了,蝴蝶在慢慢地蠕動,我永遠難以忘懷心中的驚訝,但蝴蝶的雙翼沒有展開,又皺又褶??蓱z的蝴蝶用盡身體的全部力量,也無法展開她的雙翼。我又一次彎腰,還想用呼出的熱氣來幫助她,但完全無用!我明白了,她需要的是耐心地在陽光下慢慢地孵化,雙翼的展開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可惜一些都晚了,我的好心加速了破繭,但她褶皺的雙翼還沒有展開。她全力掙扎,但數(shù)秒鐘后,她就死在我溫暖的手心中。
那個小小的身體,是我良心上不能承受之重。我意識到,違背大自然的`法則就是道德上的犯罪。我們沒有必要這么匆忙,這么急切。我們應該從容地遵循大自然的安排。
報紙上曾看到,自1982年以來,中國學生中途退學的原因不再是以身體疾病為主,而是心理和精神疾病為主。青少年犯罪,少女懷孕,流浪兒增多等現(xiàn)象越來越多。當然,沒有人會把所有這些原因歸因于4-5歲上學,兒童承受的學習壓力。
由此可見,為了孩子保持長期持續(xù)的學習興趣,為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給予孩子正常歡樂的童年時多么重要。作為家長,我們要保護孩子擁有快樂童年的權利,不能屈從于周圍人的壓力,不能拿孩子的幸福區(qū)換取考試成績。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十
讀劉瑜老師的《愿你慢慢長大》很多次了,特別喜歡這一句話:愿你有好運,如果沒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人生就是這樣,我們的努力是沒有邊界的,我們千差萬別,不管生活看上去有多糟糕,總有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并且能夠成功。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希望。有時候,越是堅持一種理念,腳踏實地的走下去,就越容易獲得成功。
希望大家都有前進一寸的勇氣,亦有后退一尺的從容。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十一
近期,我一直在拜讀吳蓓的《請讓我慢慢長大》——親歷華德福教育這部著作。從這本書的封面上的一句話中讓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句話是這樣說的:“是否有一種更適合人類的教育。”讀著這句話,我的腦海中立即跳出這樣的問題,難道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教育都不適合人類?難道我們所做的教育都是徒勞的?帶著這樣的問題,我細細地瀏覽著每一句話,揣摩著每一個字是什么意思,思量著每一篇文章帶給我們的啟示。
“教育是改變社會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必須通過正確的教育來促進社會文明。”這句話說得很經(jīng)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條真理,不管是歷朝歷代,能夠離開教育嗎?社會的文明,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教育。
華德福教育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教育。首先表現(xiàn)在教室的布置上,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教室,桌椅都擺放得整整齊齊,橫豎都成一條線,這樣給人的感覺是整齊劃一,就像街道兩旁綠化帶中的灌木一樣被修剪得平平整整,給人一目了然的感覺。現(xiàn)在當然我們也重視對教室的環(huán)境進行美化與布置,竭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自由、活潑的環(huán)境。但我們做得還不夠。再來看看華德福學校教室的布置吧,教室的桌子圍成長方形,四周有各種造型的植物標本,每一件標本的制作和擺放都好像來自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充滿著靈性。房頂上垂下十束美麗的花束,燦爛的顏色和優(yōu)雅的形態(tài)宛如從天而降的瀑布。
整個教師猶如展覽室,展現(xiàn)著大自然的奇跡,又像是一個鄉(xiāng)村之家,溫馨而又豐盛。這就是華德福學校的教室,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用美塑造著兒童的心靈。我覺得小學階段的兒童,應該讓他們的身、心和靈性都被環(huán)境塑造著,感覺到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個分子,時刻都在享受著大自然的美麗與溫馨。所以,我們以后在設計和布置教室的時候,要讓孩子感到美、親切和溫暖,孩子可以像一家人那樣在一起玩、聊天和分享喜樂。
什么事最好的成績呢?可能會有很多人說:“這么幼稚的問題也好意思提!最好的成績就是不管什么考試都考滿分唄?!笔堑?,我以前也是這么認為的,那什么去衡量學生,不就是分數(shù)嗎?除了分數(shù)還能有什么,分數(shù)就是實力的象征,就是最好的證明,也是最好的成績??墒?,你不知道,有人會不同意你的看法,他們說:“相對自己有了進步,就是最好的成績!”這就是華德福的教育,這就是華德福教育對待什么是最好的成績的回答。
是的,我們平時太習慣于用一種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學生,用一個最高的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學生,這對于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司空見慣了。我們經(jīng)常拿一個優(yōu)秀生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各個方面都后進的學生,哪怕這樣的學生有了進步,我們都會視而不見,仍然認為沒有進步,因為他與優(yōu)秀生之間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赡芪覀兤綍r太習慣于橫向比較了,卻很少進行縱向比較,因為我們腦海中的評價制度就是這樣的。也許我們平時有可能也想到縱向比較,但一對照我們現(xiàn)有的考核制度就會把這些學生訓得不行。華德福教育堅信:“相對自己有了進步,就是最好的成績?!?/p>
細細思量之后,我發(fā)現(xiàn)華德福教育確實有它的高明之處。
首先,我們得承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人與人之間都是有差異的。不僅每個人的外表迥異,而且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各種能力都是不一樣的。就好比有的學生擅長數(shù)學,有的學生擅長語文,而有的學生擅長藝術等等,各有所長。我們不能拿一個學生的語文去跟另一個學生的數(shù)學去比,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馬丁·洛森說:“如果我們?yōu)樽约旱暮⒆釉O置標準,這類標準必須是可達到的,并結合孩子現(xiàn)狀制度,使孩子能被激發(fā)去超過他以前的成績。
如果總是和別人比較,孩子就會喪失信心?!蔽覀兪紫葢搶W生進行一個縱向比較,看他跟以前比較有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我們還是應該表揚和鼓勵的,然后再進行橫向的比較,讓他自己找到自身的不足,這樣他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學習才會有激情,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其次,我們得樹立任何一種才能都很重要的理念,這種才能不分主次、貴賤。我們的老師其實都懂這樣的道理,但在真正實施的時候卻很難做到,因為當前的評分和考試制度就是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的孩子的。當然,就目前而言,我們不能為每一種才能設置一個考試,也不能改變考試科目的要求,但我們老師必須要明白,考試只能說明這個孩子在某個方面的狀況,絕對不能成為衡量孩子整體的標準。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種智力,只是表現(xiàn)程度不同。但愿這不只是我們的美好愿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真正做到孩子的進步就是最好的成績。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十二
有一名叫小樹的男孩發(fā)現(xiàn)了像玉米桿的還沒成熟的甜粟桿,小樹發(fā)誓要保護它,因為成熟之后中間的桿是能吃的,很甜!有一次,雨連下了一個星期,小樹每天都去看甜粟桿,擔心時間長甜粟桿被雨淋壞,最后他拿幾根竹竿支成一個帳棚,用樹葉把它蓋好,等雨下完再把帳棚拆掉,就這樣小樹每天都很辛勤看守甜粟桿。
在這之后,每天艷陽高照,小樹一看甜粟桿又長了許多,就快成熟了!一天,小樹給甜粟桿澆水的時候,忽然看見了一個人,他只要見到稀奇的東西都會搶過來咬上一口,不管他能不能吃,所以大家都叫他大嘴。大嘴問:“這是什么寶貝呀?”小樹很害怕,如果讓大嘴知道甜粟桿是能吃的,肯定等不到它成熟的時候就吃掉了,小樹就說:“這,這是一棵能長很高的草,沒什么特別的”。大嘴反駁到:“這才不是草,它的桿是能吃的,甜的!”小樹說:“好吧!這不是草它叫甜粟桿,等成熱后我一口都不吃全給你,但你要保證現(xiàn)在不能吃它“。大觜想了想說:”好!可以“。之后他們就一起守護甜粟桿,最后他們覺得這株甜粟桿是一起精心培養(yǎng)的,舍不得吃它。
我讀完這本書非常感動,小樹為了甜粟桿都把自己弄感冒了,這是多么堅強的毅力呀!我們大家應像小樹學習,做事堅持不懈。而大嘴和小樹為甜粟桿做草簾子保護它的時侯,就已經(jīng)慢慢的改變了,以前不管什么東西都要搶過來咬一口,但經(jīng)歷了和小樹一起守護甜粟桿的事情后,也改過自新了。還和小樹成為了好朋友呢!兩個人都付出了許多,也得到了長大的糖,付出就總會有收獲!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的靜子的生日,現(xiàn)在的靜子已經(jīng)能自己給自己做早餐了。她起得比以前早了許多,她給自己和媽媽準備早餐,和媽媽一起出門,擁有了早晨和媽媽微笑告別的機會。今天趁著和媽媽一起吃早餐,靜子成功地央求媽媽答應晚上回家吃飯。靜子簡直樂瘋了,媽媽還沒有嘗過她的手藝,現(xiàn)在終于有機會了!
這一天可真是漫長啊,靜子這一整天不知在心里感嘆了多少次。她今天幾乎都沒怎么聽課,她一邊思考課上的數(shù)學題,一邊又想著晚上要做什么菜,怎么聽課?她還趁老師沒注意到的時候在一張卡片上寫寫畫畫,然后在自習課對著這張卡片傻笑出聲。
“好了,放學!”太好了,終于放學了!靜子一改從前的拖沓,迅速收拾好了書包沖出教室。
她去學校附近的蛋糕店取回了事先就訂好的蛋糕,然后去超市買回想要的食材,才坐公交車回家。只是,在她匆匆忙忙下車的時候,她的錢包落在了座位上。
靜子三步并作兩步地爬上樓,“呼!呼!”她跑得有些氣喘,正準備拿鑰匙開門,,卻忽然想起來什么,她猶豫著舉起了右手,試探性地敲了敲門,“咚咚”兩聲過后,再無回應。今天的樓梯間格外安靜。
靜子說不失望是假的,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媽媽現(xiàn)在沒回來也好,太早回來她就沒有施展的空間了。想到這里,靜子又元氣滿滿了,她打開門,書包往沙發(fā)上一扔就進了廚房。
她做完菜,收拾好廚房,窗外已是落日殘陽。她顧不得疲憊,又布置餐桌。桌布,燭臺,哦,還有賀卡!靜子急忙從書包里翻出白天那張卡片,“呼!幸好沒弄皺。”她趴在布置好的餐桌上,心滿意足地笑了?!斑祝课以趺此??”靜子揉了揉眼睛,家里一片漆黑,燈都沒開。靜子打開燈,一看時間,十點多了,媽媽還沒回來。這時她看到了手機上被她忽略的未接短信,是媽媽發(fā)來的!
“靜子,媽媽今天晚上有事要加班,就不回來了……”
短信是下午六點多發(fā)來的,那時她剛到家。
騙子!
靜子看到桌子上冷掉的飯菜,再無美味的樣子,鼻子不爭氣地酸了。好吧!你不吃,我自己吃!
靜子又去盛了一碗飯,草草地扒了幾口冷菜,再無胃口!她放下碗,回了房間。
她蜷縮在被子的角落里,再沒像從前那樣號啕大哭。這已經(jīng)不知道是多少次了。但她仍然忍不住悲傷地想:這明明是我的生日啊……我明明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去看電影,一起吃蛋糕吹蠟燭許愿……我再也不要信你的鬼話了!
沒人注意到,餐桌上那張寫滿幸福的卡片,偷偷地染上了悲傷。
(尾聲)。
靜子打開家門,她放月假回家,雖然還是一個人,但她已經(jīng)習慣了孤獨,也學會了應對孤獨。
她打開電視,打了一通電話。
“媽,今晚也不回來了嗎……哦,好……工作別太晚注意休息,掛了啊!”
打完電話,她臉上是習以為常的平靜。這個家里,再也不會有一個小女孩偷偷哭泣了。沒辦法,她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長大。
忽然,一段輕柔的音樂響起,是他打來的電話。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十四
在閑暇里,讀了畢淑敏的文章《讓人生慢慢完美》,和她一起分享了心靈的顫動,受益匪淺。
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人生總是有取有舍的,誰都渴望完美,慢慢就會明白,有些事,只能自己扛;這世界上,有一種心情叫承重,舉得起放得下的叫舉重,舉得起放不下的叫負重。用加法方式去愛人,用減法方式去怨恨,用乘法方式去感恩。人生長途漫漫,我們不可能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完美,摔上幾跤,走幾段彎路,這并非壞事,至少讓我們品嘗了挫敗,增添的閱歷,讓我們的人生多姿多彩?;蛟S走過終點時我們才明白,一路平坦卻少了風景,沒有轉折也多了平淡。只要經(jīng)歷了,嘗試了,走過了,我們贏得的.,就是一個全新的自己!
當我們不斷追求完美的時候,其實我們是無法完美的。完美沒有答案,你只能在完成它的過程中完善。是??!歲月就像一條河,左岸是無法忘卻的回憶,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華,中間飛快流淌的,是隱隱的傷感。世間有許多美好的東西,但真正屬于自己的卻并不多??赐デ盎ㄩ_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在這個紛繞的世界里,能夠學會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一切,也是一種境界!
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美麗的人間。每個人從來到塵寰到升入天堂,整個生命的歷程都是一本書,至于寫得好寫得壞、寫得厚寫得薄、寫得精彩還是寫得平庸,全看你自己如何下筆,別人是無法代替的。
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就應該把握今天,做好今天該做的事情;在回味昨天的時候,就不會留下悔恨;展望明天,懷揣夢想。有了夢想,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燦爛的陽光。時光就不會虛度,心也不會彷徨,內心也會充滿了無限的力量。那一幅幅美景也會駐留在你人生的道路上,回眸時,心中無比歡暢!
當我們戰(zhàn)勝困難后就會有一種自豪感,不要因為遇到困難而否定自己的一生,只要我們用笑容去面對,沒什么過不了,人生有起有伏,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這樣人的一生就會不管以后如何生活,只要到老時,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也是不為過的。
人生這段路,有很長的旅途,我們會在當中遇見很多美妙的風景,也許也會流很多淚,但是我們要在一段段風景中學會成長,不斷的修煉自己,讓人生慢慢完美。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十五
但凡你我俗人看一本書,希望所獲,大多三種――其一,看情感,我們希望在在市井生活里體會人性的拉扯,或溫情脈脈,或悲苦離合。其二,看思想,中國人自古就是哲學化思想的產(chǎn)物,人們盼望從書中與精神宇宙對話,掙脫塵世的苦悶。其三,為功用,但愿能循著前人的軌跡,自我改進生活的方法。
而在本書之中,你會驚喜的發(fā)現(xiàn),所需皆可尋得。隨意翻閱,皆是對于子女的默默溫情流淌于字里行間。或是柔柔細語,或是諄諄教誨,但是無一不是至真、至誠、至善、至美,千言萬語,皆離不開父輩的良苦用心,離不開希冀二字。然而這一封封出自名家大師的家書,又往往能在無形之中啟人思考――孩子面前,無論是多么精明世事、博古通今的大才,都要面對的是一地瑣碎,和所有人一樣,望子成人,望子成龍。也許跳開眼前,最該關注的,是如何讓孩子在這俗世洪流中找到自己,活出精彩,而不僅僅是成功。所以吾家有兒初長成,或正在成長的各位讀者,我們也許不能最為成功的為國家培養(yǎng)出一個滿分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但我們也應該去書中讀一讀,至少,去做一個能與世界和平相處的父母。
在這個快餐時代,父母應該靜一靜;孩子,只愿看你慢慢長大。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十六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另一種教育——華德福教育。盡管我并沒有讀透它,但至少它給了我一些啟發(fā),讓我在今后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的學生時想起這種教育中可以吸收和運用的觀念。
書中的少給孩子買成品玩具,多給孩子毛線、木頭、鐵等材料,讓孩子自己做手工,自己做玩具,這樣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會有更好地發(fā)展讓我知道了另一種觀念:買來的玩具并不一定好,自己動手做的會讓孩子更受益。
書中的“從生活中學習”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從廚房開始,看到食物是怎樣來的,從媽媽做的事情如洗衣服知道洗衣服的過程,從菜園里種的農(nóng)作物了解蔬菜的來歷……這種親身體驗,遠比父母或教師讓孩子通過看電視、圖片,通過單純的說教來得有意義,也更深刻。
書中提倡的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感受花香,感受水清,感受鳥鳴,更是和我的觀念非常契合。我一直覺得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到了大自然中就會有一種身心愉悅的感覺,大自然會給你無窮的想象力,給你很多的啟發(fā),很多的靈感。所以總喜歡和丈夫帶著兒子到大自然中走走。
華德福學校的老師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敬業(yè)、愛學生,從有益于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為孩子親手做玩具,教孩子做餅干、蛋糕等食物,帶孩子去大自然中遠足,給孩子自由爬樹、玩沙、玩泥的機會,讓孩子的天性盡情釋放,順其自然地長大,不過早地灌輸知識,真正享受了童年,從而為孩子的一生發(fā)展奠定基礎。受到這樣的教育,孩子該是多么幸福!
書中關于國外華德福幼兒園教師的年齡也給我很大的'啟發(fā)。他們的教師很多是60多歲的,一般都喜歡年紀大的。因為他們認為年齡大的,特別是做過媽媽的能更好的照顧幼兒。這和我們平時的觀念認為幼兒教師應該年輕化就有很大的差別了。是的,經(jīng)過4年的幼兒教師的經(jīng)驗,我也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在于年齡,而在于自己的心態(tài),如果始終有一顆童心,能走人幼兒的心靈,年齡絕不是問題。
書中還有許多讓深思、值得借鑒的地方。但這本書中的部分觀點,我也非常疑惑。例如“華德福教育堅決反對提前智力開發(fā),而是提倡給予孩子充分地去做、去體驗的空間和時間,借此發(fā)展孩子的意志力。如果我們把孩子生命成長的能量從手腳轉移到大腦,本來應該動手做的年齡,卻在用腦;應該是圖像式思考的年齡,卻變成了理性的概念式的思考;短期來看,孩子學到不少知識;長期來看,他很可能成為一個消極的人,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甚至可能以疾病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边@樣的說法,他們似乎也有理論依據(jù),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許多的古人都是很早就識字,很早就能閱讀,但是并不是如他們說的這樣,就會沒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F(xiàn)代的教育倡導早期教育的人有很多,從國外的到國內的例子很多,似乎并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會有可能成為一個消極的人,難倒華德福教育出來的學生長大后就沒有生病或是消極的人了。
我想作為一種教育觀念,可以進行推廣,但是不能由此就說只有自己的這種是最好的,畢竟理論依據(jù)每一種教育理念都有。何況早期教育,如早期閱讀并不是以灌輸?shù)姆绞竭M行的,識字現(xiàn)在許多幼兒也不是在專門的枯燥的氛圍中學會的,有的是自然而然學會的,更多的是在幼兒感興趣的基礎上學會的。何況如閱讀并不是占據(jù)幼兒所有的時間,只是部分時間而已,他同樣還有大量的時間玩沙、玩水,和螞蟻、小魚說話,做自己喜歡的玩具。所以這并不矛盾。當然,一味的強調智力開發(fā),只是不斷的灌輸想要給幼兒的一切知識,剝奪了幼兒玩的時間,忽視了幼兒以游戲為主的學習方式等等顯然也是我們所不提倡的。
這是一個多元化教育理論存在的時期,不管怎樣,華德福教育在今天這樣一個大喊素質教育,但確實存在許多教育問題的時代,還是如徐徐的春風吹進了我的心田,讓我在今后的教育中更加注重從幼兒的身心健康出發(fā),從幼兒終身的發(fā)展出發(fā),做一個心中有幼兒、盡量讓幼兒成為幼兒,真正讓幼兒享受童年快樂的老師。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十七
我曾那么執(zhí)著的去愛你,不顧一切!
忘了從什么時候起開始記不起你的樣子,也忘了我們曾經(jīng)有過的海誓山盟。只是在內心深處有著你那個名字,僅名字而已,然而卻讓人難以忘懷。每每想到那兩個字內心深處卻難以平靜下來。只是那兩個字卻能讓心難受起來。
資料。
-
我的生命只有你一半,但如果你要,我真的都給你。-。
愿你慢慢長大讀后感篇十八
假期,我讀了一本書叫《慢慢長大的糖》我很喜歡看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樹生病的時候外婆用甜粟稈喂他。外婆去世后小樹沒有了外婆和外婆的甜粟稈后,也沒有了一家團圓的日子。小樹很想念外婆,也很想念團圓的舊子。
一天,小樹在上學的路上,發(fā)現(xiàn)了一株甜栗稈,讓他又想起了和外婆在起的日子。小樹決定保護這根甜粟稈,給它遮雨、搭墻……又怕別人發(fā)現(xiàn)這株甜粟稈。結果被他的同學大嘴發(fā)現(xiàn)了,大嘴曾經(jīng)和小樹打過架,還特別貪吃。小樹怕大嘴吃掉甜粟稈,就和大嘴說“我們一起保護甜粟桿,到時候甜粟稈成熟了了,都給你吃!”大嘴答應了。大嘴和小樹一起給甜栗稈澆水、遮陽、施肥…他們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
最后,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甜粟稈終于成熟了。面對著他們辛苦保護出來的甜粟稈,卻誰也不舍得吃。但他們都認為這是一株世界上最甜的甜粟稈。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能有最好的做獲。只有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的收獲,才更讓人感到甜蜜。同時,我也覺的我就像是那株甜粟稈爸媽像小樹和大嘴一樣呵護著我,讓我慢慢長大。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98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