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觀課議課心得體會500字篇一
1、 教師的讀
教師首先應是一位樂讀的人,讀教育理論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讀經(jīng)典美文豐富自己的內涵;研讀課程標準及教材,準確把握每節(jié)課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教師還應是一位善讀的人,能讀出文章的內涵與外延,更要善于將讀書的方法經(jīng)驗梳理概括以便授之于學生。
2、 學生的讀
讀是“獨學”的最基本的途徑,李智民老師對學生“我能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讀書時,要不斷提高要求,培養(yǎng)學生會讀書、善讀書,進而愛讀書,形成終身受用的自學能力。
學生不是產(chǎn)品,不可以用模具來進行規(guī)模生產(chǎn),他們是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個體,只有讓他們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自己的閱讀、觀察、思考、操作、表達等一系列活動,才能形成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尹娜老師的課堂思路清晰,一步一步的隨著學生的認知需求通過觀察、抽象出三角形的數(shù)學圖形,再畫三角形、進而去讀一讀知曉定義,深刻理解,明晰特征,輔以及時恰當?shù)臋z測活動,一直把學生放在構建知識的主體位置,很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每參加一次教研活動,都會帶來心靈的觸動,都有沉甸甸的收獲,教學的方向越來越明,思路越來越清,真誠地感謝領導組織的教研活動讓我們更快的成長,希望這樣的活動能經(jīng)常開展,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聆聽專家的引領,實地感受精彩紛呈的課堂。
觀課議課心得體會500字篇二
今天,全市數(shù)學教師匯聚一堂,一起享受了一次精神大餐——“獨學”環(huán)節(jié)研討課。
從今天的兩節(jié)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下亮點:
和諧的教學氛圍,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構建知識結構的重要條件。尹老師課前和學生一起玩做相反的游戲,師生臉上掛著開心的笑容,真正做到學生溝通,拉近師生距離,做好“高效課堂”的前奏。
教材既是教本,更是學本,自主學習首先應從“我能讀”教材做起。尹教師從生活中的圖形去掉花外衣引出數(shù)學中的三角形,讓學生動手畫和用自己的話說“你認為什么是三角形?”學生看著自己畫的三角形試著總結,“我們概括的和書上的一樣嗎?”讓學生在想說出來卻說不出或說的不完全正確的時候,老師讓學生第一次讀書。李老師讓學生獨立解放程,并找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同學進行板演,學生的書寫格式肯定是有對有錯,是在學生想做卻做不出或者不能判斷做的是否完全正確的時候,李老師抓住這個閱讀時機讓學生二讀課本,會解方程——這就是學生真正需要“讀”。
練習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兩位教師精心設計的練習題由淺入深,形式多樣,讓每個學生練習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感悟數(shù)學的魅力,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等在編織精巧的練習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自主—快樂地學習數(shù)學。
聽完這兩節(jié)課,使我想到這樣一句話:你講給我聽,我是要忘記的,你做給我,我說不定記住了,你若讓我參與,我肯定能夠學會。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中自主起來,靈動起來吧!
觀課議課心得體會500字篇三
今天,豫靈各校骨干教師代表9人,參加了市二小教研室組織的小學數(shù)學“獨學”研討會。五樓偌大的會議室里早早坐滿了前來聽課的師生近五百人,教研室薛艷云老師主持會議,仁杰主任、李智民老師、許紅娟老師前來聽課,就連張建超、雷藝芳老師也前來參加,和大家一樣,都急于想知道課堂上怎樣組織“獨學”。
研討會在市二小尹娜老師的《三角行認識》中拉開了序幕,在建設小學李淑娟老師的《解方程》中推向了高潮,李智民老師的精彩點評,仁杰主任的精辟見解,使我對“獨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今天的課已改常態(tài),變轟轟烈烈為靜靜自學,大膽放手讓學生“獨學”。第一節(jié)課四讀教材,一讀課本,看自己說的對不對;二讀課本,找出重點字詞理解概念;三讀課本,明晰三角形的特征;四讀課本,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畫高;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第二節(jié)課三讀教材,一讀課本會列方程,二讀課本會解方程,三讀課本理解概念,在三讀中,學生經(jīng)歷自學體驗,掌握知識。
這兩節(jié)課是市二小、建設小學兩個優(yōu)秀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整節(jié)課以讀貫穿始終,以獨學為課堂主線,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獨到、新穎,使學生在“讀”教材中發(fā)現(xiàn)、感悟、思考。
一個不會讀書的教師,決不會培養(yǎng)出會讀書的學生。要求學生讀書,教師要先讀書,要求學生獨學,教師先要深入的獨學。教師只有會讀教材,理解編者意圖,才能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教材,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才能設計出具有層次性引導學生自學課本的問題鏈。
教師讀書要站在更高的層次,讀教育理論、教育專著,養(yǎng)成多讀書、勤讀書的好習慣,才能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提高閱讀水平,形成自學能力。
今天,你讀書了嗎?今天的課堂,你組織學生獨學了嗎?盡管這兩節(jié)課經(jīng)過精心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盡善盡美,還是被任主任聽出了破綻,“獨學”時間沒留夠,老師的問題剛出示,三分鐘、甚至一分鐘不到、老師就讓學生匯報。反思我們的課堂,急于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學生搶時間,再加上學生閱讀能力差,獨學時間更短,學生的學習真正體現(xiàn)多少?
獨學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起點,獨學的背后是對學、群學,只有獨學在課堂上真正發(fā)揮了作用,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才算落到實處。
今天我校有幸承接了市教研室主辦的“獨學”研討課任務,由我校長期以來參與“引導—自學”課題實驗的李淑娟老師主講《解方程》一課,接到任務后,我校備課組采取“個人初備、集體研討、完善整理、結合實際、教后反思”的思路,最終達成共識,形成定案。
打造高校課堂的核心就是讓教師由傳統(tǒng)的“二傳手”角色,鼓勵學生“一傳”,放手發(fā)動學生自學。在課堂上,如何組織學生獨立學習教材,自己解決問題,提出問題,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之一。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發(fā)展學生、利用學生是我們整堂課教學設計的觀念。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們采取“三讀教材”的方法,即:一讀教材,會列方程;二讀教材,會解方程;三讀教材,理解定義。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一讀教材中,通過讓學生仔細閱讀例題及主題圖,獨立思考、想一想能列出哪些方程,并讓學生講出列方程的依據(jù),最終確定以4x=12為例來研究方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就是讓學生自己學,找出“不會的”。在二讀教材中,我們大膽放手讓學生先嘗試去解決,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解法(甚至是學生錯誤的解法),然后通過同桌對學,小組群學,讓學生對各種解法進行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表達想法。當學生對各自的想法爭論不休時,到底哪種解法是正確的呢?這時老師適時的引導學生“他們的解法對嗎?如何正確書寫,課本是最好的老師,繼續(xù)閱讀課本。”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教材中“x是12的因數(shù)”、“等式兩邊都除以4”兩個對話框,使學生理解兩種解法的思路,同時通過閱讀,使學生“讀”會解方程的書寫格式。為了使學生對所“讀”的知識能夠熟練掌握,接著又讓學生再解4x=12這個方程,從中發(fā)現(xiàn)解方程的解題步驟。在三讀教材中,老師讓學生先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試說方程的定義,之后讓學生對照課本再讀教材,并畫出重點的字詞,并說出這些字詞為什么重要,你是怎么想的,從而理解解方程的定義。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還是以“獨學”為主線,教師加以適時點撥,讓學生準確把握“解方程”的內涵。最后通過對“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區(qū)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解方程”這一知識的理解。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教學藝術的探索也是無窮盡的。老師們,成功往往寵幸勤奮的探索者,讓我們堅持學習與研究、實踐與反思,讓高效課堂成為我們探索的終極目標,讓學生在“我會讀”中獲得自主發(fā)展。相信有市教研室的科學引領,我們一定能用智慧演繹多彩的教育生活。今天我所說的僅僅是我校的一點做法和體會,希望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1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