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讀后感(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21:51:07
李鴻章讀后感(通用10篇)
時間:2023-11-12 21:51:07     小編:字海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李鴻章讀后感篇一

《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描寫了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況,表現(xiàn)了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表達了我們隊周總理的敬愛之情。學了這篇課文之后,我感觸頗深,從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使我們更加深深地崇敬這位新中國的總理,我為我們新中國有這樣的總理感到驕傲自豪。

當我讀到“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nèi)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時,我想到周總理的生活是多么簡樸呀!和我們現(xiàn)在比起來簡直差遠了。雖然總理辦公室設備簡單,但是這間簡陋的房子見證了總理認真工作的一個個不眠之夜。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條件,和周總理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們現(xiàn)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著高科技的教學資源,有辛勤澆灌我們祖國花朵的老師在培育我們,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發(fā)奮讀書,以優(yōu)異的成績報效祖國。

當我讀到“他指著桌上一尺來高的一疊文件,說“我今晚要審閱這批文件”時,我心里有點過意不去,一尺來高的文件,那該有多少頁,該有多少本啊!這么多文件,看一遍也夠累了,何況還要動腦筋一遍一遍地審閱呢!周總理啊!你對工作多么認真啊,為了祖國的解放,為了人民的幸福,你做出了多大的犧牲,你真是日理萬機啊!

當我讀到“總理讓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shù)的清顆數(shù),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钡臅r候,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偫硇燎诠ぷ髁艘灰梗缘膮s是如此簡單??吹贸隹偫硎且粋€很節(jié)約的人。

老師還常常給我們講:總理在病中,還念念不忘國事,晚上只睡一點點時間,還帶病審閱稿件……想到這一幕幕動人的情景,我們中國人不禁會流下熱淚。

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好總理,應該感到驕傲!我們要以周總理為榜樣,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李鴻章讀后感篇二

我歷來比較喜歡史書和人物傳記,對許多歷史人物如王陽明、張居正、曾國藩等的生平傳記更是愛不釋手。讀史書和人物傳記不僅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讓人看到家國興衰、人生浮沉,更能從中體味到家國興衰和人生浮沉的背后因素,正所謂“鑒古知今”。也可以避免杜牧所說的“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的困境。

在讀梁啟超先生所著的《李鴻章傳》之前,我對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印象只局限于歷史書中的介紹,負面評價較多,如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但是看了這本書后,對李鴻章的印象大為改觀,而且受益良多。

對于為什么給李鴻章寫傳記,梁啟超先生有一段闡述:“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故為李鴻章作傳,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筆力行之。著者于時局稍有所見,不敢隱諱,意不在古人,在來者也。”闡明了兩個目的:一是李鴻章對于中國近代史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要寫中國近代史就必須寫李鴻章;二是為古人著書立傳,更重要的是讓后人明白形勢,得到啟示,而李鴻章正是這樣一個極具借鑒意義的人物。

梁啟超先生文筆極好,開篇緒論立論穩(wěn)妥,大開大合:“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杰矣乎。

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也只有勤奮者、擔當者才能對成功者這個稱號受之無愧。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讀史使人明智,明智的并不只是開闊了視野,并不是知道了別人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自己該怎么做,啟示就是意義,偉人就是標桿,讀完了書,就該身體力行,就開始知行合一。

李鴻章讀后感篇三

讀此書前,我只知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創(chuàng)辦洋務運動,建立北洋水師。另者,其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致被國人痛斥為“賣國賊”。但讀此書后,我對李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晚清風雨飄搖的境況有了初步的認識。對于梁啟超先生所說的“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我深以為是。

李鴻章,出生于1823年,距離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還有2019年,距離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還有30年。而他卒于192019年,距離中日甲午這戰(zhàn)爭已有6年,距離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也已有1年。李的一生,不算長,卻見證了大清王朝的窮途末路,見證了中華泱泱大國飽受前所未有的欺凌;不算短,卻經(jīng)歷了政治風波中的大起大落,經(jīng)歷了至高的榮譽和至極的唾罵。

李是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謚文忠。李氏其時是合肥東縣東鄉(xiāng)名門望族,其父李文安和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是同榜進士。也因此,李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和所有讀書人一樣,李也希望將來金榜題名,實現(xiàn)凌云之志,開府建制,光宗耀祖。事實也確如此,李二十多歲便高中,躋身翰林,并寫下“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這般雄渾的詩句。而李少懷奇志,才華出眾于此亦可見一斑。

盡管一舉高中,李的仕途并未如想象中的一帆風順,他只是數(shù)不清的翰林中的一個而已。但隨著道光帝的逝去,咸豐帝的年幼,晚清社會矛盾的加劇,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亂世出英雄,自古使然。李鴻章就是亂世所造就的英雄,這是他的運氣,也是他一生悲劇的源頭。因為他只是時勢造的英雄,而非造時勢的英雄。而后李師從曾國藩,居幕僚之位,雖然有點屈才,但這段時間讓他學到了不少東西,尤其在對如何做官這方面長生了極大影響。再至李奉命組建淮軍,費盡心血,招募并訓練出一支屬于自己的軍隊,李這時才真稱得上有一展抱負的籌碼?;窜娺M入上海時,竟被嘲笑為乞丐軍,而李絲毫不氣惱。因為他自信淮軍的戰(zhàn)斗力會讓人們驚嘆。果不其然,李帶著他的淮軍勇敢地抗擊太平軍,接著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又打敗了連他的老師曾國藩都打不敗的捻軍。循著人生軌跡,李不斷加官進爵,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

李的一生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佩三眼花翎,西方報端喻其為東方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各國已爭長短之人,這是李的獨到和令人敬佩之處。李的一生,訪問過西方列國,也意識到中西方國力之懸殊,武器之強弱,所以他至始至終都煞費苦心地經(jīng)營著洋務運動。他最引以為傲也最倚重的是他的北洋海軍,為創(chuàng)建北洋海軍,李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至甲午中日戰(zhàn)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不可謂不對日軍痛心疾首。但是若說北洋海軍一點作用也沒起到,那卻是大大的錯了。它起碼對日產(chǎn)生了威懾作用,為清政府迎來了幾十年海域的安寧。而訓練數(shù)十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之責究竟在誰,我以為李必須承擔部分責任。要不是他堅持認為不可戰(zhàn),想通過外交手段停止戰(zhàn)爭以致耽誤戰(zhàn)機,北洋海軍不會那么快潰敗。此外,清政府之責任當不可推卸,試想,以李一人之北洋海軍如何能勝日本傾全國之力發(fā)動的蓄謀已久的戰(zhàn)爭。李一生的悲劇也始于此。他被迫派去和談,簽訂馬關條約。本已痛不欲生的老人更身背賣國的惡名,這是一種多么不堪的境地。書中所錄的“趕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但話說回來,李秉著“笑罵由他,好官自為”的宗旨,倒也不那么心如死灰。這充分證明了曾國藩說他一心做官的正確性。

李的一生,經(jīng)歷了太多,他似乎是做了一輩子的裱糊匠,終究還是沒能修補好清王朝這搖搖欲墜的破樓房。但是他似乎盡力了,身處末世,做一落日孤臣何其難也。“牢牢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閑看”,這是李的絕筆詩,其中,飽含著他對清朝的忠心,對國土淪喪的傷懷,對國民歷盡苦難的不忍,對自己即將西去再也不能效勞的無奈,還有,對祖國未來的擔憂。我覺得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也就這樣被定格于歷史之中。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鴻章讀后感篇四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工作之余偶爾讀讀史書,也是件愜意的事兒。如果問我喜歡讀哪個朝代,我無法給你答案;但是我可以非??隙ǖ母嬖V你,我最不喜歡讀的是1840年后的清史,充滿了屈辱。

讀《李鴻章傳》極其偶然,這個想法來自于讀《曾國藩家書》,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弟子,書中記載了二人的書信往來。眾所周知,毛和蔣介石都是非常欣賞和敬佩曾國藩的。想必,作為得意弟子的李鴻章也差不到哪兒去,故想對李鴻章多一些了解,這才讀了《李鴻章傳》,也算是愛屋及烏吧。

我從不敢輕易提筆對歷史人物做評述,因為我可能無法準確的捕捉當時的歷史背景,任何人物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和時代交融在一起的,脫離開時代背景的評述本身就具有歷史局限的,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但是,讀完《李鴻章傳》,內(nèi)心一直有一種想對其做評述的沖動,可能是我們又處在了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里,國雖大,但列強環(huán)顧,亡我中華之心不死!

自開始寫《李鴻章傳》讀后感,腦子里總會閃現(xiàn)出一些零星的片段:既有其少不得志的彷徨,又于其中年的意氣風發(fā);既有其晚年的心力憔悴,又有其臨終前的壯志未酬。

李鴻章無論生前還是死后,都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該傳記中不乏古今中外、社會名流對其一生的評價,褒貶不一。其長處與不足也都加以闡述,但整體來說對其一生之貢獻,以及才能予以肯定。

眾多評價之中,我尤為推崇梁啟超先生對其一生的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李鴻章最大的功勞,我認為是在甲午戰(zhàn)爭處于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盡力維護了中國的國體基本完整,使中國沒有像南亞各國那樣徹底的淪為殖民地,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復興保留了一份堅實的基礎。同時積極開展洋務運動,努力發(fā)展中華民族工業(yè),為今后的國家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工業(yè)基礎。

客觀來說,李鴻章的一生是輝煌的,也是屈辱的。為了挽救大清,他力挽狂瀾,強勢鎮(zhèn)壓太平軍,捻軍,從而維護了大清朝的相對安定。他效法西洋,出訪歐美各國,開展洋務運動,辦學堂,造船廠,志在強大中國。他與眾列強唇槍舌戰(zhàn),以一人之力周旋于列強之間,雖簽眾多不平等條約,實則力不從心,無奈之舉。我甚至認為,李鴻章無絲毫利己之心,處處以江山社稷為重,其一生矜矜業(yè)業(yè),不辭辛苦,至死不渝。

李鴻章讀后感篇五

記得年輕的時候,無論是政治課本,回憶錄或者高級口譯的聽力教材,都記得鄧小平關于香港回歸與撒切爾夫人的談話,里面有一句話大意如下:“如果新中國不能按期收回香港,人民就會認為中央政府是晚清政府,是李鴻章,人民就不會愿意再支持這個政府?!?/p>

這種感情,隨著近來整個輿論的越來越開放或者右傾,越來越清晰,畢竟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畢竟李鴻章創(chuàng)建了北洋集團,也曾經(jīng)有過新式陸軍,鐵甲海軍和堪稱龐大的軍事工業(yè)集團,縱然李鴻章有各種缺點,難道當時中國換個人就能搞好嗎?李鴻章畢竟不是秦檜,不是賣國賊啊。

記得在合肥李鴻章府邸,明顯經(jīng)過了修繕,而且還看到后世很多名人都是李家之后,包括張愛玲和李道豫等等,似乎對李的評價也愈發(fā)寬容了。

直到我在成都四川博物館買了梁啟超寫的這本薄薄的《李鴻章傳》,覺得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才是中肯。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一言蔽之,就是李鴻章的失敗完全是因為他不知實事,不學無術。

先就甲午海戰(zhàn)的緣起說說吧,朝鮮本來是中國的屬國,那么朝鮮的外交權力在中國;可是當西方各國和日本找到李鴻章(他當時梳理總理衙門),請求談判在朝鮮的商務,口岸開放等事宜,李鴻章居然說朝鮮外交由朝鮮負責,中國該部干預,從此列強就直接與朝鮮談判。

最后,就是李鴻章經(jīng)營北洋二十年,最后北洋艦隊出發(fā)的時候,主力艦只有各個大口徑主炮的炮彈居然都不夠,天津機械局每年都從德國進口炮彈的啊,而且每年自己也都生產(chǎn)的,這些預算都用到哪里去了,這種腐敗即使在封建王朝也是不能容忍的,雖然誰都知道封建王朝必然最后腐敗如斯;李鴻章在二十年中,每年都派遣年輕的英才去各個軍事先進國家學習,可是這些人回國都只能從事低級職務,指揮職務都是李鴻章在淮軍的親信,無論其人在專業(yè)上,操守上是否合格。就拿北洋提督丁汝昌來說,本身也不是海軍出身,這樣任人唯親,對后來的軍事失敗的影響無可估量,這還是要怪李鴻章的。

就憑以上三條,鄧小平把李鴻章作為晚清腐敗的標簽,我個人覺得沒有什么不妥。他當然不是賣國賊,可是他的確對后來清王朝的外交軍事都造成重大負面影響,至于這些影響是否可以消除,看看日本就知道。

李鴻章讀后感篇六

少年科甲,中年戎馬,晚年洋務。

少時立志水擊三千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面對亂華匪賊,起兵靖亂,終得位極人臣,

卻了了拂過,八十余載,

化作不得已的"肅"跡落款,

喋血而亡。

大部分人的觀點,對于李鴻章的刻板印象多是亡國之臣,恥辱見證等負面標簽化臉譜,然后通讀一遍李鴻章生平傳記,其實遍很難再說出這種不太負責任的以偏概全之言。歷史就是如此,何嘗是一句話就能說清的,北宋真的只是因為完全沒有軍備意識而空筑華巢么,高宗賜死岳飛真的只是秦檜的小人讒言嗎,李鴻章難道也只是為了賣國求榮而一次次簽下自己那蒼健有力的刻印么。

也許他是一個只懂借力不懂借勢的外交家,一個內(nèi)戰(zhàn)內(nèi)行外戰(zhàn)外行的軍事家,一個只改商體不改政體的改革家罷了,不過老爺子真的只會同俄使可愛地炫耀自己于天朝上國那點欺上瞞下的生存之道么,并不然,這也是一個遇刺之時穩(wěn)如泰山的外交大家,頂著滿面鮮血并以此為條件為馬關條約挽回一絲屈辱的籌碼,你還能說他只是一個茍且無為的老人嗎?或許他是一個嘬煙袋鍋子除了嘴哪兒也不用動的上官,但他也是努力,至少試圖洋務的非木魚疙瘩。

他面對的是一個從軟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無法和周遭對話的中華。頂頭上司是個不無才華、御下有方,但同時悍辣固執(zhí),拒絕與世界交流的老潑皮。所以他很難用正常的方式來促進一切。只好用盡各類方式,委婉、迂回、偶爾不免卑鄙、甚至為虎作倀地,推進著宏圖大業(yè)。一點點試圖讓中華納入與世界其他國家對話的軌道上。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一個同受伊藤博文賞識欽佩的清國重臣,在這樣特殊的時代,也知道為奴盡職,如是而已。

鄧小平曾說過:"中國不是清政府,我更不是李鴻章。"但這位總設計師領導下的改革開放,或多或少具有李鴻章洋務運動的影子。從李鴻章到鄧小平,在失敗經(jīng)驗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歷史留給了我們太多借鑒與反思。

李鴻章讀后感篇七

悲情宰相——李鴻章——讀梁啟超《李鴻章傳》數(shù)歷朝歷代,吾最不喜乃元及清,以一外族而入主中原,籍野蠻而統(tǒng)治文明,以虐為樂,嗜殺成性,殘酷成性,流毒遺萬年,對華夏對人類沒絲毫的進步意義,徹底的反人類政權。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故吾對清臣無一好感——蓋一眾言必稱奴才之犬儒也。然小兒學史,常言及李鴻章,吾知之甚少,遂購書一冊,乃梁啟超著《李鴻章傳》也。細讀研讀,竟為之擊節(jié),為之嘆惋。梁為康梁“百日維新”之首,與李鴻章于政治上為公敵,其私交亦泛泛不深,更有挖祖墳之仇(李鴻章任兩廣總督時,奉旨鏟平康梁祖墳?!畹淖鎵炓苍惶教靽P平過。)然任公能在李鴻章死后僅兩月便著成此書,且書中并沒私憤之言,還頗多為李解免之言,確乃真君子也。李鴻章之于晚清,功過大事,愚以為有四:一曰平吳,一曰剿捻,一曰洋務,一曰外交。

李鴻章讀后感篇八

讀了梁啟超的《李鴻章傳》,驚嘆于梁公雄健的筆力、宏大的格局,以及精辟的見解。梁和李“政治上為公敵,私交亦泛泛不深”,但仍然能夠不失公允,殊為不易。

有人認為李是叱咤風云的大政治家,也有人罵李是漢奸賣國賊,其實都是不對??偠灾?,李鴻章是個“不學無術”之人,不知道國民的原理,不知道世界大勢,不知道政治的本源,只知道耍弄“小智小術”,縫縫補補。

梁啟超認為,世界列強的競爭,不在君主,而在國民,改革的動力都是從群眾之中蓄積,通過先行者的引領,形成風氣,只要因勢利導,就能形成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李鴻章位高權重,上可借力君王指揮臣下,下可造輿論引導萬民,只要善加利用,就可能為中國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但可惜的是,在帝國爭雄的時代,李鴻章卻只想著修修補補,圖一時之茍安。不想著富民強國,除舊迎新,只想學西方的皮毛,純屬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更可笑者,李鴻章還希望通過玩弄一些“小智小術”,和世界上的大政治家相抗衡,怎能有用?可從幾件事中管窺李鴻章的“小智小術”。

第一,蘇州殺降。征伐太平天國后期,蘇州守將投降,外國人戈登作保。不料李鴻章?lián)慕祵㈦y治,于是安排在酒宴上屠戮眾人。“不殺降將”向來是戰(zhàn)場慣例,更何況還有人作保?對降將是負約食言,對戈登是出賣朋友,對社會是違背公理。李鴻章的“小智小術”可見其一。

第二,甲午起釁。正常來說,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朝鮮外交應由我國做主,但李鴻章卻怕公開承認朝鮮是我國藩屬,遇上事情國際社會唯我是問,騎虎難下,還不如私下保護。于是列強認為朝鮮是自主的國家。后來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李鴻章派兵進入朝鮮。在李鴻章看來,作為宗主國,理應維護藩屬國穩(wěn)定,平定禍亂;但在日本看來,清兵進入“獨立自主”的朝鮮,用心險惡,為防不測,日本也派了軍隊。雙方電文往來,都認為自己有道理,于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李鴻章貪圖一時省事,造成外交、軍事上的困局,其“小智小術”可見其二。

中日戰(zhàn)爭中,希望聯(lián)絡英俄牽制日本;膠州戰(zhàn)爭中,又希望聯(lián)絡英法俄牽制德國。但反觀結果,對外國的割地、賠款可謂司空見慣。試問天下有哪個國家只依靠他國可以自立呢!雖然這些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能全怪罪于李鴻章,但是他在外交上沒有手段,只有“小智小術”也是顯而易見的。

對比霍光。兩人都“不學無術”,但李鴻章沒有霍光的權位和魄力,只是畏畏縮縮,畫地為牢,比不上霍光。

對比諸葛亮。李鴻章以微小的兵力起家,最后和曾國藩一起平定了江南,軍事上的成就不弱于諸葛亮,但諸葛亮管理蜀國井井有條,民豐物阜,這一點李鴻章卻又及不上。

對比郭子儀。兩人平亂之功仿佛,但郭子儀除軍事外,其他方面沒有建樹,整體比不上李鴻章。

對比張之洞。張之洞愛惜名聲,不肯擔勞任怨氣,就像鳥兒愛惜羽毛舍不得飛翔一樣;而李鴻章卻敢擔大任,不計得失。張之洞遠比不上李鴻章。

對比俾斯麥。軍事上,俾斯麥戰(zhàn)勝敵國,李鴻章屠戮的是同胞;內(nèi)政上,俾斯麥完成德意志統(tǒng)一,李鴻章卻讓大清任人宰割;外交上,俾斯麥讓奧、英為我所用;李鴻章卻被列強驅使。因此,李鴻章在學問、手段、膽識方面都遠不上俾斯麥。

對比梅特涅。梅特涅的外交政策,可以引領群雄,指揮全歐,李鴻章的外交政策,連朝鮮都無力安頓,所以李鴻章的心術、才調(diào)都不如梅特涅。

對比伊藤博文。以甲午戰(zhàn)爭的成敗來說,當然是伊藤博文勝出,但實際上,伊藤博文是比不上李鴻章的。明治維新當中,伊藤博文沒有大的功勞,櫛風沐雨,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閱歷,不如李鴻章。另一方面,伊藤對于日本,也不如李鴻章對于中國那么重要??偟膩碚f,伊藤博文際遇比較好,但假使和李鴻章易地而處,恐怕是及不上李的。

總的來說,李鴻章只是尋常英雄,而不是造時勢的英雄。難怪李鴻章自評是“大清裱糊匠”——糊得了表面,卻修不好大樓。

以我中國之地大物博,人數(shù)眾多,竟然沒有力挽狂瀾的英雄,在內(nèi)憂外患的局勢當中,只能依靠一個李鴻章修修補補,拆東墻補西墻,真是可悲、可嘆、可笑。

世界列強虎視眈眈,局勢風雨如晦。拯救中國的英雄在哪里?中國的路該往何處走?梁啟超想到此處,也不禁憂慮重重,冷汗涔涔。

好在歷史并沒有讓中國人民等太久,就在梁啟超執(zhí)筆的當下,兩個更偉大的英雄已經(jīng)呼之欲出,他們將會完成推翻暴政,驅逐列強,建立新中國的偉大使命,他們的名字是:孫中山!毛澤東!

李鴻章讀后感篇九

回憶里卻是滿目蒼痍的中國,

不讀歷史,我們很難想象那個曾經(jīng)的中國。

帶有遺憾的敬仰

讀歷史,從故事開始。李鴻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銀幕,將注定會是一出悲劇。

時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縱有文士之大才,卻難以一人之力抵抗國家分崩離析的命運。身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鴻章先生,背負著沉重的枷鎖,試圖帶著鐐銬跳舞,在既有現(xiàn)狀的束縛下舉步維艱地前行。誰說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負,辦洋務,搞外交,重整軍隊,建設軍工,他也曾尋尋覓覓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們所說,

"雖然他(李鴻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絕佳的機會,但是他不能從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無數(shù)代的狹隘、頑固、變態(tài)的體制中解放出來。他對西方世界的所見所聞,都沒有絲毫動搖他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沒有改變他在面對其他國家時,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態(tài)。"

我們"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我們評論李鴻章先生在這內(nèi)憂外患大環(huán)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國制。但換作另一個人,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做得更好。

書本中反射的亮光

《李鴻章傳》一書選材來自媒體,但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傳播學渣,我始終對媒體傳播的內(nèi)容保持懷疑。媒體反映的事實通常是媒體想要傳播給你的事實(但這種對真實性的懷疑容易讓我們陷入不可知論),作者選取媒體的材料,單憑媒體的評價考量外交和中國官場的博弈,加之身為英國研究員帶著既有立場來評論和展現(xiàn)材料,文章難免帶有對中國的偏見。

作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鴻章傳記,這本書其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的人物傳記作品。文中的許多內(nèi)容都是從當時現(xiàn)有的文章和媒體中選取并附加上從自身立場出發(fā)的一些政見,這里說的自身立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者本人作為一位英國學者,他的研究視角不免帶有大英帝國在當時當?shù)氐膰伊?。由于作者本人的研究員身份,相信這部對中國近代大臣的'記錄不僅僅是作者本人的一些意見和觀點,對于英國政府對中國的了解和策略的制定都起到了國家智庫的作用。

或許這些材料有失公允,或許這些評論略有偏頗,讀罷心中卻依舊感慨良多。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書的外圍反觀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從中得出一二對個人或國家發(fā)展有用的結論。

對世界的探求是人類永不枯竭的欲望,當一個國家不遺余力地為民眾普及知識,以媒介為武器強大自己的知識構成,當他們在竭盡全力地開眼看世界,這時我們的中國卻在故步自封地閉關鎖國,我相信,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就是從這些薄若無物的文字中拉開的?!独铠櫿聜鳌分袑χ袊鷼v史及個人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背后反映的對知識和世界的探求精神,在提升國民智識和健全國家文化體系的方面,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有時,我們很難將自己置身于大局勢的視角來判斷優(yōu)劣。即便清楚地知曉大局,可我們卻無力撼動大局。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是局部的改進,依靠一點點小小的力量積蓄,一些些飄渺的意識變革。從變革和細微的捕捉到一絲亮光,這是從書本中折射出的光芒。

李鴻章讀后感篇十

《李鴻章發(fā)跡史》讀后感

3月30日至4月10日,通讀了汪衍振先生的大作《李鴻章發(fā)跡史》上下冊,讀后頗多感觸,今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1、李鴻章不容易,慈禧太后不容易,后期的大清朝更是不容易。清朝后期,從1840年至19清朝結束,真是多事之秋,內(nèi)憂外患,內(nèi)有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義和團運動等,外有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等,在此情況下,大清國居然延長了71年壽命。大清朝真是不容易啊。幸虧有曾國藩、李鴻章等一批中興之臣保駕護航。

2、解放思想,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時至今日,仍然十分重要。當年,福建巡撫劉銘傳在李鴻章的支持下在福建修鐵路,鋪好的鐵路都被老百姓拆毀,火車頭被人澆上狗血??梢姡敃r國人的思想是多么的.愚昧落后。曾國藩提出了“開民智”,開民智是何等的重要。曾國藩、李鴻章大興洋務,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有的成功了,還有許多不為大臣們和國人所支持、理解。聯(lián)想到今天,部分國人的思想仍然保守、落后。可見,總設計師提出的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線是何等的正確。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時至今日,仍然十分重要,是國家的國策!

3、開明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能夠重用李鴻章,并且,李鴻章的許多好建議如設電報局、架設電線、派留學生、建海軍、開礦等被一一采納并執(zhí)行。可見。慈禧太后還算比較開明。

5、李鴻章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他切實維護了國家利益。

舉例一: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前,日本要求中國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李鴻章不甘心割讓如此多的土地,于是他約見了俄國、德國、法國駐日公使,向他們透露了內(nèi)情。李鴻章當時是這樣想的:遼東半島不僅是俄國通商的主要地區(qū),也是法國和德國通商的區(qū)域,李鴻章想利用列強均想在中國得到利益這一貪婪的心理,通過列強之間的爭奪,達到保住遼東半島的目的。結果李鴻章的目的達到了。(而當時光緒帝已要求李鴻章快速答應日本提出的割地條款,即皇帝都同意了,而李鴻章不同意,他把國家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舉例二:《辛丑條約》簽訂前,八國要求中國賠款是十七億五千萬兩銀子,年息六厘,分十年還清。經(jīng)李鴻章?lián)砹?,議成賠款四億五千萬兩銀子,分三十九年還清,年息四厘。

年4月10日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36836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