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qū)懴碌囊黄牡皿w會。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探索作品中的象征意義和隱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引發(fā)大家的共鳴和討論。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一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生的邀請》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書的海洋中,有很多作家的名作,比如:《紅樓夢》《水滸傳》《茶花女》《三國演義》《西游記》《一生的萬花筒》《十四歲的森林》《一生的邀請》……可是在那么多令人回味無窮的書中,只有一本是我的最愛,因為在這一本書當中,它教給了我很多。
在星期二,我們開心地來到了圖書館,那里仍是那么安靜,眼前一片就是博大精深的知識殿堂。我們走進了書中,和作者一起憂傷,一起興奮,一起著急,一起開心,我拿起了一本書來——《一生的邀請》。
我還記得有個片段是:我顯然一下子感受到了,自己穿得十分土氣,仿佛是一只丑小鴨。我像一只從陌生沙洲來的丑小鴨,棲落到一群在我看來都如天鵝般的新同學中。猶如一朵未綻放的花苞,匯進一朵朵鮮艷的花朵中,就像一滴小小的水珠融入了一個倒也溫暖的湖泊當中。之所以這個片段使我記憶猶新,是因為這樣仿佛是我剛轉到這個學校的感受。這一本書的作者仿佛已經(jīng)讓我走進了他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也有點與我的生活相似,所以我由衷地喜歡這一本書。
這一本書使我有的感悟多深?。±锩婢褪墙虒业拿麕熥屛易兊酶?,它還可以讓我改變許多,使我可以變得更優(yōu)秀,所以讓我們一起走進無窮的書海里吧!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二
有兩個小朋友,問他們的爺爺和奶奶,為什么他們的皮膚皺皺的?爺爺說:每個人小時候都會這樣??!后來他也說了很多他成長的故事;沒有當上科學家,卻當上了電影明星;怎么和阿媽結婚,之后生下爸爸和扶養(yǎng)他的經(jīng)過。
當我剛讀這本書時,覺得很有趣,原來我的小時候也是像老爺爺一樣有很多皺紋,可是我好像沒有像那個小孩一樣這么頑皮,我會幫忙做家事,而且還很喜歡上學哩!
讀到最后時,讓我想到了已經(jīng)往生的外公,想起他還活著的時候常帶我們?nèi)ヅ郎胶唾I糖果,可是一場無藥可醫(yī)治的癌癥奪走了他的性命,讓我了解到生命的可貴——要好好把握現(xiàn)在。
不知道現(xiàn)在外公變成了什么?不過我相信外公人很好,他一定到了極樂世界,在那里保佑我們;我也相信他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會永遠懷念著他。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三
收拾好了行裝,我們便踏上了漫長的旅行。時間在旅程中不斷的改變著我們的空間位置和角色。歲月的流逝讓我們終于明白,最先認識的那兩個人--我們的父母不可能一直陪著我們走向終點。他們會在你無法預知的某一站下車,不管你是否接受、不管你是怎樣的傷心欲絕,這個離別都教你無法挽留,甚至讓你無奈到近乎于殘忍。而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呆呆的坐在那里,看著空蕩蕩的原本是他們的位置,伴著心碎的聲音任淚水肆意的流淌。我們不是悲觀主義者,但愿能用這淚水滌清我們曾經(jīng)被玷污的心靈,讓自己沉靜下來學會思考、學會如何去珍惜、懂得去善待曾坐在你身邊的每一個人以及那些和你擦肩而過的那一個短短的瞬間。
有時候,我們要學著坦然,要學著去面對很多人和事,沒有人會教我們咋樣去做,怎樣去承受?生活是承載不了太多太多的壓力和負荷,就像這場旅行,上車的人很多,下車的人也很多,上上下下,形形色色,生命的載體能承載多大的壓力和枷鎖?有太多太多的傷心和難過都無處訴說,或許風不懂云的漂泊,就像你們不懂我的傷心和難過。人這一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知道還有多少失魂和落寞等著我?在這個時而感覺漫長、時而令人難舍的旅程中,我們經(jīng)歷著無數(shù)次的換乘,有無數(shù)的人從你身邊擦肩而過,總有些人讓你不知道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離開了自己,而有些人卻讓你永遠無法忘懷他(她)曾經(jīng)來過你的世界。他們中有自己的親人、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和自己曾甘心為之付出的人。在這列車里時常會上演著一場場苦辣酸聚散離合,和那一段段亙古不變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有的時候我們很隨意的離開了自己的位置,想去尋找更適合自己或是自己更喜歡的位置??芍挥挟斘覀冊趽頂D的車廂里,找到除了疲憊不堪就是心灰意冷的時候,才驀然回首間發(fā)現(xiàn)只有自己最初選擇的才是真正能夠?qū)儆谧约旱模坪踉诿赖娘L景,也找不到原先感覺。只是在也回不到原先的位置了,此時的自己也只能遠遠的坐在角落里,慢慢的回憶或是美好或是苦澀的過去。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四
在離開德國35年后,1980年,季先生又回到了自己曾經(jīng)留學十年的母校哥廷根大學。
從6歲離開家鄉(xiāng)山東臨清來到省城濟南,然后19歲來到北平清華大學上學,再然后24歲去往德國留學,最后35歲再回到北京大學任教,直至終老燕園,先生一生都在離家一生都在遠行。
“我終于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里畫下的一條鴻溝的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會走到什么地方去;這條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驚。以前我曾羨慕過漂泊的生活,也曾有過到外國去的渴望。然而當希望成為事實的現(xiàn)在,我又渴慕平靜的生活了?!?/p>
這又是先生在《去故國》結尾時的自言自語,他說這條路太渺茫,渺茫到讓他吃驚,但是,當時的他只是不舍故國的默默自語,那知道這一句自語后來卻成了真,去國10年,流落異邦,一語成讖,終生漂泊。
前后的隨筆漫談是先生遺留下來量最大的部分,除了。
文革。
后對牛棚生活的雜憶和對早年的點滴記憶以外,大量的文章屬于應景之作,或者是應時之作。先生視野廣闊、閱歷豐富、知識積累豐厚,文章處處體現(xiàn)大家作風,信手拈來亦成佳作,但已經(jīng)沒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矯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銳利和思索,平實成了先生后期文章最大的特點。
《一生的遠行》這本集子正是最顯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隨筆前后的巨大落差。其中,歐游散記部分是該集子中最讓人愛讀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應時之作,下瀛洲、尼泊爾隨筆、曼谷行、臺游隨筆這四部分則是普通的出游記憶,而延邊行、佛山心影部分我則以為可以歸為應景之作。
有一位讀者曾經(jīng)在微博上對這本書留言:“但是才發(fā)現(xiàn),除了第一篇之外,其余的都達不到,甚至遠不及首頁文章的水平。剩余的文章充滿了對時代的贊美,但不免讓人覺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為什么寫于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灑脫倜儻,全然沒有顧忌與逢迎?”
這位讀者讀后的感覺也是我自己的感覺,為什么經(jīng)過幾十年,先生的那種灑脫倜儻都不見了呢?當然,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書編輯的失策,他將這些文章匯集到一處反而突出了這種前后時期的反差,其實,季先生一生都在游走,他用腳和心靈在游走,他的許多現(xiàn)實和心靈游記都是非常優(yōu)美吸引人的,可惜編者沒有這樣的感悟,沒有選到合適文章,倉促成書,打著先生親定的旗號反而誤了先生的聲譽。
當然,非要從《一生的遠行》中選幾篇吸引人的文章也不是選不出來,我自己覺得《去故國》、《聽詩》、《重返哥廷根》這幾篇還是很不錯的,雖說這幾篇都是先生初到德國留學時的感受,但是,讀來親切、睿智,還有些許感慨,應該是代表了先生游記中的精品。
《去故國》文中除了對自己遠行的顧慮,最讓人感動的是對現(xiàn)實母親的思念。
“讓母親一個人凄清地躺在故鄉(xiāng)的地下,忍受著寂寞的襲擊,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楊簌簌中,淡月朦朧里,我知道母親會借星星的微光到各處去找她的兒子,借西風聽取她兒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與寂寞,西風也只帶給她迷離的夢。”
母親,是先生一生中覺得最愧對的人,也是最最思念的人。無論是遇到困難、遇到傷心,抑或是遇到快樂,先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母親。當他離開故國將要遠行時,首先想到別離的就是自己的母親,其實,那個時候先生的母親已經(jīng)離他而去兩年多了,而在母親去世前他也有8年時間沒有見到母親了,想來這對一位游子來說是莫大的遺憾和傷心。我們不知道這8年母子沒有相見的確切原因,但是我們能夠體會這8年對于母親的煎熬對于游子的困擾。《去故國》讓先生有一個機會去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和愧疚,它遠勝過一個普通游記的意義。
《聽詩》,一個嶄新的話題,但卻是先生難忘的一段記憶。聽,是先生文章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光《聽雨》先生就寫過兩篇文章,而寫于1936年的《聽詩》應該是先生聽系列最早的作品吧。
對于聽詩的興奮,先生有過一段生動的記述:
“終于盼到念詩的日子,從早晨就下起雨來。在哥廷根,下雨并不是什么奇事。而且這里的雨還特別膩人,有時會連著下上七八天。仿佛有誰把天鉆上了無數(shù)的小孔似的,就這樣不急不慢永遠是一股勁地向下滴,抬頭看灰黯的天空,心里便仿佛塞滿了棉花似地窒息。今天的雨仍然同以前一樣,然而我的心情卻似乎有點不同了。我的心里充滿了喜悅,仿佛正有一個幸福就在不遠的前面等我親手去捉;在灰黯的不斷漏著雨絲的天空里也仿佛亮著幸福的星。”
文中可見先生的興奮和期盼!而這種興奮和期盼也是屬于游記范疇嗎?我很困惑。對于編輯選文的動議實在不敢茍同。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五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zhèn)。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六
(10)散文創(chuàng)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余萬字之多,鐘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p>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七
今天,我閱讀了一篇文章,叫《人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
合上書本,作者俞敏洪的話仍深刻地記在我的心里:進步是人一輩子的事情;你的付出永遠也不會是白白付出的。這是他在北京大學四年時間里的體會。
進步是人一輩子的事情。你走過的歲月,會給你留下一連串的美好回憶和痛苦。但只要你在美好和痛苦中不斷進步,你就會靠著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為自己堆砌起偉大的人生。
你的付出永遠也不會是白白付出的。只要你試著去付出,不斷去付出,就一定會有所成就,就終將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有的人可能成績不好,但他可以將自己擁有的與他人分享。這種人表面上看好像很吃虧,但這種與別人分享的精神,卻使得他能夠得到他人的信任,這對他日后的發(fā)展是很重要的。
人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但有的人過得很偉大,有的人過得很瑣碎。如果有一顆善良的心、一個偉大的理想,你就一定能把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為自己創(chuàng)造偉大的人生的。
走完人生的路,沿途卻有無盡的付出,這樣的人生是值得的。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八
聽季老敘述自己的一生,去了三十多個國家,精通九國語言。
讓我不走覺得同樣是人,差距真的是人豬的差距。人終會成為歷史,在時間軸里大多數(shù)人是留不下什么的。
這次回家,不如上次有耐心了,不知道為什么,對于家人越來越?jīng)]有耐心。奶奶在一旁說話也不像以前那么喜歡了,甚至會覺得不如獨處。我討厭這樣的自己,想起回家來的時候,奶奶那么熱的天才門口等了兩三個小時。對比一下自己的態(tài)度,很是不對。
回來之后幫奶奶洗澡洗頭發(fā),可總覺得做的不夠好,總覺得心思不如以前了,多少有些義務的成份在里面。
去了姥姥家,姥姥認不出來我了,問我家里幾口人幾畝地,看樣子是徹底不認識了。半年的時間,變化就這么大。回家四天了,時間過得好快。好像回到學生時代,漫長的假期看不到頭,自在的日子不用算計,不用算計在家的日子還有多久,因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可以用來享受。
都說孩子有出息了不在家了未必是好事,不能陪你了,最多提供物質(zhì)幫助。我不想這樣,喜歡用心去孝敬自己的爸媽,讓別人為自己現(xiàn)在得看法后悔,為爸媽也為自己爭口氣。
家里的風氣好亂,希望自己不要被這種社會風氣有所影響,做個自尊自愛獨立自強的女人,愛家人愛父母!
在家的.日子,可以把工作中的競爭暫時拋開一點,卻做不到徹底。總是告訴自己不要掙名利,不要虛榮,卻覺得自己不夠自信,只有工作讓自己有信心不自卑??磥硇扌胁畹倪€很多,修身的路還很長很長。
耐心,對人對事對這個社會!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九
1、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2、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
3、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4、我認為,我是認識自己的,換句話說,是有點自知之明的。我經(jīng)常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剖析自己。然而結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點過頭,我的自知之明過頭,有時候真感到自己一無是處。
5、昨夜一夜大風,今天仍然沒停,而且其勢更猛。北平真是一個好地方,唯獨這每年春天的大風實在令人討厭。沒做什么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東西。
7、在舊中國,清華西洋文學系名震神州。主要原因是教授幾乎全是外國人,講課當然用外國話,中國教授也多用外語(實際上就是英語)授課。這一點就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夷考其實,外國教授幾乎全部不學無術,在他們本國恐怕連中學都教不上。因此,在本系所有的必修課中,沒有哪一門課我感到滿意。反而是我旁聽和選修的兩門課,令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旁聽的是陳寅恪先生的“佛經(jīng)翻譯文學”,選修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就是美學。
8、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么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9、德國民族是異常勤奮智慧的民族,辦事治學一絲不茍的徹底性名揚世界。他們在短短的一兩百年內(nèi)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業(yè)績,彪炳寰中。
10、我年屆耄耋,前面的路有限。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短文,叫《老貓》,意思很簡明。我一生有個特點:不愿意麻煩人。解我的人都承認的。難道到人生最后一段路上我就要改變這個特點嗎?不,不,不想改變。我真想學一學老貓,到大限來臨時,鉆到一個幽暗的角落里,一個人悄悄地離開人世。
11、人世間,云譎波詭,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12、我原來為自己定下一條守則:寫的時候不要帶刺兒,也不要帶氣兒,只是實事求是地完全客觀地加以敘述。但是,我是一個有感情的`活人,寫著寫著,不禁怒從心上起,淚自眼中流,刺兒也來,氣兒也來。我沒有辦法,就這樣吧。否則我只能說謊。
13、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準備出版我在上?!缎旅裢韴蟆贰耙构獗边@一版上陸續(xù)發(fā)表的“人生漫談”。這當然是極令我欣慰的事。出版這樣一個小冊子,本來是用不著寫什么“自序”的,寫反而像俗話說的那樣“六指子劃拳,多此一指”。但是,我想來想去,似乎還有一些話要說,這一指是必須多的。
14、記得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边@同中國古代一句有名的話,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笔呈菫榻鉀Q生存和溫飽的問題,色是為解決發(fā)展問題,也就是所謂傳宗接代。
15、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但完滿的人生,也需要低潮。
16、吐火羅文殘卷只有中國新疆才有。原來世界上沒有人懂這種語言,是西克和西克靈在比較語言學家w。舒爾策(w.schuze)幫助下,讀通的。他們?nèi)撕现摹锻禄鹆_語語法》,蜚聲全球士林,是這門新學問的經(jīng)典著作。但是,這一部長達五百一十八頁的煌煌巨著,卻決非一般的入門之書,而是異常難讀的。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艱險復雜,歧路極多,沒有人引導,自己想鉆進去,是極為困難的。讀通這一種語言的大師,當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
17、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
18、這幾年,我們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頗為不妙。每年寒暑假回家,返校時籌集學費和膳費,就煞費苦心。清華是國立大學,花費不多。每學期收學費40元;但這只是一種形式,畢業(yè)時學校把收的學費如數(shù)還給學生,供畢業(yè)旅行之用。不收宿費,膳費每月6塊大洋,頓頓有肉。即使是這樣,我也開支不起。我的家鄉(xiāng)清平縣,國立大學生恐怕只有我一個,視若“縣寶”,每年津貼我50元。另外,我還能寫點文章,得點稿費,家里的負擔就能夠大大減輕。我就這樣在頗為拮據(jù)的情況中度過4年,畢業(yè),戴上租來的學士帽照過一張相,結束我的大學生活。
19、四十年代中葉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卻一目然:那時的香港頗有點土氣,沒有一點文化的氣息,找一個書店都異常困難。走在那幾條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頭頂上那些鴿子窩似的房子中鬧聲極大,打麻將洗牌之聲,有如懸河瀉水,雷鳴般地傾瀉下來;又像是暴風驟雨,掃過遼闊的大原。讓我感覺到,自己確確實實是在人間,不容有任何幻想。在當時的香港這個人間里,自然景觀,除海景和夜景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可看的。因為是山城,同重慶一樣,一到夜里,萬燈齊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并輝爭光,使人們覺得,這樣一個人間還是蠻可愛的。
20、我始終主張,老年人應該為青年人活著,而不是相反。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的。吾輩老年人的天職是盡上自己僅存的精力,幫助他們前進,必要時躺在地上,讓他們踏著自己的軀體前進,前進。
21、至于哪幾部書對我影響最大,幾十年來我一貫認為是兩位大師的著作:在德國是亨利希·呂德斯,我老師的老師;在中國是陳寅恪先生。兩個人都是考據(jù)大師,方法縝密到神奇的程度,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個人興趣之所在。我稟性板滯,不喜歡玄之又玄的哲學。我喜歡能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而考據(jù)正合吾意。
22、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23、我從不把自己估計過高,我甘愿當一個平凡的人,而一個平凡的人,如果美歐金光閃閃的博士頭銜,則在搶奪飯碗的搏斗中必然是個失敗者。
24、雖然在清華大學時都是同學,但因行當不同,接觸并不多。此時卻被迫聚在一起,幾乎都成推心置腹的朋友。我們閑坐無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們都是二十三四歲的大孩子,閱世未深,每個人眼前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堆滿玫瑰花,閃耀著彩虹。我們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說起話來,一無顧忌,二無隔閡,從來沒有談不來的時候,小小的車廂里,其樂融融。也有一時無話可談的時候,我們就下象棋。物理學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們五個人,單個兒跟他下,一盤輸,二盤輸,三盤四盤,甚至更多的盤,反正總是輸。后來我們聯(lián)合起來跟他下,依然是輸,輸,輸。哲學家喬冠華的哲學也幫不他。在車上的八九天中,我們就沒有勝過一局。
25、笑聲雖然縈繞在耳際,早已恍如夢中的追憶,我只有一顆心,空虛寂寞的心被安放在一個長方形的小屋里。我看四壁,四壁冰冷像石板,書架上一行行排列著的書,都像一行行的石塊,床上棉被和大衣的折紋也都變成雕刻家手下的作品。
27、我考慮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將來也不會成為圣人。
28、專以學界而論,有的人并沒有讀幾本書,卻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的一點小聰明……中國老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p>
29、夢里遇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
30、一般人雖受相當教育,但缺乏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未能整合,阻礙教育整體的發(fā)展,亦且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
31、她不會做荒唐的夢,極小的得失可以支配她的感情。她有一顆簡單的心。
32、我這樣干的目的究竟是為什么呢?我不愿說謊話,講些為國為民的大道理。我只能說,這樣做能使自己心里平靜。如果有一天我沒能讀寫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內(nèi)疚,認為是白白浪費一天。習慣成自然,工作對我來說已經(jīng)成痼疾,想要改正,只有等待來生。
33、縱觀動物世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雌雄之間,往往是雄的漂亮、高雅,動人心魄,惹人矚目。拿獅子來說,雄獅多么威武雄壯,英氣磅礴。如果張口一吼,則震天動地,無怪有人稱之為獸中之王。再拿孔雀來看,雄的倘一開屏,則遍體金碧耀目,非言語所能形容,儀態(tài)萬方,令人久久不能忘懷。但是,一講到人美,情況竟完全顛倒過來。我們不知道,造物主囊中賣的是什么藥。她(他,它)先創(chuàng)造人中雌(女人)。此時她大概心情清爽,興致昂揚,精雕細琢,刮垢磨光。結果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女子美妙、漂亮、悅目、閃光。她看到自己的作品,左看右看,十分滿意,不禁笑上臉龐。
34、時間終于慢慢地走過去?!滋炖锉匆u擊著我,夜間里黑暗壓住我的心。想到故都學校里的校舍和朋友,恍如回望云天里的仙闕,又像捉住一個荒誕的古代的夢。眼前仍然是一片黃土色。每天接觸到的仍然是一張張陰暗灰白的面孔。他們雖然都用天真又單純的話和舉動來對我表示親熱,但他們哪能解我這一腔的苦水呢?我感覺到寂寞。
35、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與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輩子,倒不如品嘗一點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是甜。
36、人生是一首詩,微笑著對它,拾取點點詩意。
37、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38、越是看慣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丑都難看出。
39、談到匕首和投槍,我必須做一點自我剖析。我舞筆弄墨,七十年于茲矣。但始終認為,這是自己的副業(yè)。我從未敢以作家自居。在我眼目中,作家是一個十分光榮的稱號,并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作家的。我寫文章,只限于散文、隨筆之類的東西,無論是抒情還是敘事,都帶有感情的色彩或者韻味。在這方面,自己頗有一點心得和自信。至于匕首或投槍式的雜文,則絕非自己之所長。像魯迅的雜文,只能是我崇拜的對象,自己決不敢染指的。
40、wadschmidt的教學法是典型的德國方法。第一堂課先教字母讀音,以后的“語音”“詞形變化”等等,就一律不再講解,全由我自己去閱讀。我們每上一堂課,都在讀附在書后的練習例句。19世紀德國一位東方學家說,教學生外語,拿教游泳來做比方,就是把學生帶到游泳池旁,一下子把學生推入水中,倘不淹死,即能學會游泳,而淹死的事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學習外語,讓學生一下子就跟外語實際接觸,一下子就進入實踐,這比無休無止地講解分析效果要好得多。不過這種方法對學生要求極高,每周兩小時的課,我要費上一兩天的時間來備課。
41、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對我都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個人,人人都說他好,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極端圓滑的人,圓滑到琉璃球又能長只腳的程度。
42、我想,現(xiàn)在遍布五湖四海的清華校友也無不如此。清華的一切成就我都感同身受。眼前清華蒸蒸日上的局面,我老漢看也不禁“漫卷詩書喜欲狂”。我相信,清華將同像北大這樣的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遠充滿活力,闊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為我們偉大祖國增添無量光輝。
43、1930年夏天,我們高中一級的學生畢業(yè)。幾十個舉子聯(lián)合“進京趕考”。當時北平的大學五花八門,國立、私立、教會立,紛然雜陳。水平極端參差不齊,吸引力也就大不相同。其中最受尊重的,同今天完全一樣,是北大與清華,兩個“國立”大學。因此,全國所有的趕考的舉子沒有不報考這兩所大學的。這兩所大學就仿佛變成龍門,門檻高得可怕。往往幾十人中錄取一個。
44、在中國,影響我最大的書是陳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別是《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寅恪先生的考據(jù)方法同呂德斯基本上是一致的,從一個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剝春筍,每剝一層,都是信而有證,讓你非跟著他走不行,剝到最后,露出核心,得到結論,讓你恍然大悟。寅恪先生考證不避瑣細,但決不是為考證而考證,小中見大。
45、一個人要想精通本國語和外國語,必須付出極大的勞動;窮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墒且脒_到一般交際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簡單。洋涇浜姑無論矣。有時只會一兩個外國詞兒,也能行動自如。
46、我一輩子考試的次數(shù)成百成千,從小學一直考到獲得最高學位,但我考試的運氣好,從來沒有失敗過。這一次又撞上喜神,北大和清華我都被錄取,一時成人們羨慕的對象。
47、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
48、說不出來,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會;意會之不足,只能贊嘆。
49、如果有一天我沒能讀寫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內(nèi)疚,認為是白白浪費一天。習慣成自然,工作對我來說已經(jīng)成痼疾,想要改正,只能等待來生。
50、晚上之琳來,在長之屋談話,陳夢家亦來,真有詩人的風趣。有點呆板,說話像戲臺上的老旦。談到熄燈以后才散。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
看完《奇特的一生》,最受啟發(fā)的不是柳比歇夫56年堅持如一日的時間統(tǒng)計管理法,而是他在早年的時候就定下的確切的人生目標——創(chuàng)立生物自然分類法。他一生始終忠于他青年時代的`選擇,忠于自己的愛好和理想。
他的時間統(tǒng)計管理方法讓他獲得了大量的時間去做達到目標的事情,為他創(chuàng)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因此”他的一生生氣勃勃、和諧統(tǒng)一”。柳比歇夫的時間統(tǒng)計法我們也許學不來,也不用照搬去學習,因為它只是一種方法。但是我們可以去思考,該如何規(guī)劃我們有限的這一生,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
就像這本書的編者所說:或許我們永遠學不會時間統(tǒng)計法,永遠不能成為柳比歇夫這樣一個人,但至少,我們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光輝的人曾經(jīng)存在過,他自己設定了很好的一生。好像在茫茫人海中,看到這樣一個人,你覺得,甚至自己都亮了。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讀了李白:一生不忘事權貴這篇文章,顛覆了我對李白的看法。
初讀這篇文章,我簡直不敢相信,李白竟是這樣的人。在我的眼里,他一直是個才華橫溢的人,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月下獨釣靜夜思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誰又能想到,他當初讀書是為了做官呢?于是,我又抱著疑問看了第二遍,的確,李白一生確實不忘事權貴,他的朋友眾多,但大多數(shù)都是一些和皇帝有關的人,為的就是可以當官。
當今社會上,也有一些人夢想著當官,因為當了官,他手里會有一定的權力,便會借機發(fā)財,于是,他們托人走后門,或是賄賂別人……總之,想盡一切方法讓自己有機會做官??墒?,官非但沒有做成,還連累了別人。可見,為了當官動歪腦筋是會偷雞不著蝕把米的。
想當官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你只是為了手中的.權力和豐厚的工資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干部。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二
老婆推薦看的,以前以為這種類型的書不過是搜集各種老生常談的故事再往國外已經(jīng)發(fā)展的比較成熟或者是已經(jīng)沒落了的'各種心理流派、心理理論上瞎湊,再無恥的宣稱自己是該領域的中國第一人,畢竟心理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時間還太短,原創(chuàng)性成果還太少,目前仍然在消化吸收國外的成果。心理學又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同一現(xiàn)象公說婆說皆有理,過氣理論沉渣常泛起。所以起初看這本書不大上心,主要是沖著武志紅巨嬰國余威來看的。凌晨五點開始一口氣看完了,發(fā)現(xiàn)自己在生活工作的很多方面多做的很差,認真聽老婆說話的時間太少,不是自說自話就是昏昏欲睡,還推脫是因為工作累。忽略了老婆的感受,實在是hin不應該!四星推薦,戀愛及已婚的朋友們可以認真閱讀防微杜漸。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三
暑假里,我和媽媽一起看了一本《影響孩子一生和101個知識童話》的書,全書以小朋友喜愛的童話形式配以可愛的插圖把一個個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生動的呈現(xiàn)給小朋友,使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喜愛書里面那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揭示了大自然的奧秘,包括宇宙,氣象,海洋,動物,植物等各方面的'知識。例如“落葉”這個小故事告訴了我秋天里什么樹不會掉葉子如松樹等針葉樹,知道了闊葉樹到了秋天掉葉子是為了保持水份少散失,準備過冬。“彩虹姐姐”讓我知道了彩虹是怎么形成的,知道彩虹是雨過天晴,很多小水珠懸浮在空中,太陽光穿過小水珠形成折射,水珠分成了一條條五顏六色的光帶,這就是彩虹。“種子旅行家”告訴了我們睡蓮,櫻桃,蒲公英,鳳仙花和藍矢車菊的種子的傳播方法,他們都是通過自身和利用載體(通過空氣,風,水動物和人等)來把種子傳播出去,使它們的生命得到延續(xù)?!吧饺傅娜諝v”告訴了我們一年有12個月構成,分成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使我懂得了日常生活的小知識。
這樣的一本內(nèi)容豐富的好書,增加了我的課外知識,使我知道了更多大自然的秘密,我很喜歡這本書。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四
《一生的遠行》講述人到了老年,往往喜愛回憶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當然也不能成為例外。英國人常說什么“往日的可愛的時光”,實有會于我心。我這樣的經(jīng)歷,過去的知識分子經(jīng)歷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對世事滄桑的閱歷,人情世態(tài)的社會,恐怕有很值得別人借鑒的地方。今天年輕的知識分子,甚至許多中年知識分子,大都不能體會。有時候同他們談一點過去的情況,他們往往瞪大眼睛,像是在聽“天方夜譚”。我走到了一個歧路口:一條路是桃花,一條路是雪。開滿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堆滿了雪的路上,則是暗淡無光,擺在我眼前是終生青衾,老死學宮,天天為飯碗而搏斗,時時引“安靜”為鑒戒。究竟何去何從?我逢到了生平第一次重大抉擇。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五
讀完后,我受益匪淺。我體會到了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你將選擇一條,最明智的路。即使那是荊棘密布,康莊坦途,你都沒有回頭路。
成功的方式有千萬種,但你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放棄其他的'九百九十九種,不管這種方式會遭到‘‘前夫所指’’還是‘‘萬古傳頌’’,只要做到心中無愧,管它春夏與秋冬,自有后人會給你公正的評論。人生處處充滿了選擇與放棄。岳飛選擇了“精忠報國”放棄了“瞻老養(yǎng)母”因而流芳千古,李世民選擇了天下百姓,放棄了兄父之情,而成就了貞觀之治。袁世凱選擇了復辟爭帝,放棄了民心、民得、而得到百世罵名,蔣1介石選擇了“安內(nèi)剿共”放棄了“攘外抗日”而失卻大片土地和人心,終至結局也不同。身處當今社會的人,應以古人為鑒,認真對待自己的選擇與放棄。
我們雖然沒有偉人的豐功偉績,但我們一樣有一顆渴望成功的心。也許我們不能選擇偉人走過的路,可我們也可以在其他領域一展雄心,而關鍵是看我們?nèi)绾稳ミx擇,如何去放棄。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六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是游記,整本書里,季先生將他的人生分為幾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留德十年和印度行、神洲行,書里不僅有風景描寫,還有他求學的經(jīng)歷,他對各地人文景觀的感想,文章內(nèi)容很豐富。
可是照我看來,這本游記很不盡人意。
季先生是一個很爽朗很開闊的人,他的文字里面婉約善感細膩的成分不多,眼中的風景雖然美且動人,卻難以形諸于筆端。
單舉一兩例就可以窺斑見豹了:在《一個抱小孩的印度人》一文里,他寫道“我們在這里看到的人當然很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工人、農(nóng)民、學生、士兵,還有政府官員模樣的,大學教授模樣的,面型各不相同,衣服也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在《望雪山》一文里,他寫道“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在草地上溜達著?!贝朔N分類方式在書中出現(xiàn)過多次。還有一句詩在這本書里也出現(xiàn)過多次“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以及“千里搭涼棚,沒有不散的宴席”。
寫游記不是件容易的事。山川、河谷、紅花、綠樹,看起來養(yǎng)眼養(yǎng)心,寫起來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大美無言!太美了,就覺得用什么形容都不合適!寫游記不像拍照片,可以拍出千萬種不同的綠色,萬千種不同的紅色來,也不能像畫畫,可以將感情寓于風景里,擦揉皴抹,一支墨筆就能畫盡天下所有顏色。文字在風景面前單薄如篾片,就像少男遇到心儀已久的少女,終于得見,卻是什么話都說不出,只知道“美啊”、“好啊”、“真好”、“好極了”,頂多可以有幾句眼睛像葡萄黑發(fā)像瀑布類的贊美,說完了,又覺得不能總說重復的話,又不知所措了!
這些年來,我走過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景點,卻發(fā)現(xiàn)不管是怎樣的的,不管是當時覺得愉悅的還是覺得一般的,在心里可以有一些印象,但是怎么都寫不出來??催^西安的秦兵馬俑,也被那雄偉的地下兵陣感動著,卻覺得那感動積于心感于懷,并不能遣于字句,更無法形成文章??催^洛陽的龍門石窟,那么大一面山都被鑿成了一個個佛像,盡顯肅穆虔誠之意,卻也不能用語言表達那種動人心魄的美。
我記得在一次公司的小型會議上,領導讓出差的同事講述出差感想。一位女同事說“那里風景很美、工廠很大、工人很累”。當然,話語比這更豐滿更生動??墒牵I導聽完她的講述,只說了一句“你這感想,就好象我家上小學的`女兒,去了兒童公園回來,說好大好漂亮好好玩噢。能不能深刻一點?”領導的這句話一直記得。好象它督促著我不能淺薄不能幼稚一樣。所以我不寫游記。我寧愿被人看作沒人去過那些地方。
《一生的遠行》不夠好,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覺得不能忽略:我認為季老先生對這本游記是敷衍的,理由有二:一是序里,季老寫道“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不關心國家大事,決不是不愛國。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xiàn)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脫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愿違,塵根難斷,自己已經(jīng)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出,季老先生對很多文章是厭煩的,但是又不得不寫,在楔子里,他寫道“我目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沒有太多的余閑,我只能分段解決?!蔽覀兺耆梢韵胂瘢@本書也許就處于他“應景的文章”之列,是他不能推掉的事務,而自己事務繁多,只能簡單了事。理由之二是整本書里,有幾篇游記是寫得相當好的,尤其是神洲行里面的一些篇章《觀秦兵馬俑》、《登黃山記》、《延邊行》等,我認為這幾篇才是體現(xiàn)了季老先生的真正水平。
按說,對季老先生,小如我輩是無權發(fā)言的,再怎么次也比我們這些小朋友強很多倍。但是我覺得對人不可迷信,不能因為他是著名國學大師就認為他什么都寫得好。
我堅定地認為,這本季先生的《一生的遠行》文字真不怎么樣。不過我喜歡他那種爽朗干凈利落的文字風格,我期待著看他更多的“不應景的文章”。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七
五六十年以前,一股濃烈的留學熱彌漫全國,其聲勢之大決不下于今天。留學牽動著成千上萬青年學子的心。我曾親眼看到,一位同學聽到別人出國而自己則無份時,一時渾身發(fā)抖,眼直口呆,滿面流汗,他內(nèi)心震動之劇烈可想而知。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仔細分析其中原因,有的同今天差不多,有的則完全不同。相同的原因我在這里不談了。不同的原因,其根柢是社會制度不同。那時候有兩句名言:“畢業(yè)即失業(yè)”;“要努力搶一只飯碗”。一個大學畢業(yè)生,如果沒有后門,照樣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樣搶不到一只飯碗。如果一個人能出國一趟,當時稱之為“鍍金”,一回國身價百倍,金光閃爍,好多地方會搶著要他,成了“搶手貨”。
當時要想出國,無非走兩條路:一條是私費,一條是官費。前者只有富商、大賈、高官、顯宦的子女才能辦到。后者又有兩種:一種是全國性質(zhì)的官費,比如留英庚款、留美庚款之類;一種是各省舉辦的。二者都要經(jīng)過考試。這兩種官費人數(shù)都極端少,只有一兩個。在蕓蕓學子中,走這條路,比駱駝鉆針眼還要困難。是否有走后門的?我不敢說絕對沒有。但是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一般是比較公道的,錄取的學員中頗多英俊之才。這種官費錢相當多,可以在國外過十分舒適的生活,往往令人羨煞。
我當然也患了留學熱,而且其嚴重程度決不下于別人??上彝短フ义e了地方,我的家庭在鄉(xiāng)下是貧農(nóng),在城里是公務員,連個小官都算不上。平常日子,勉強糊口。我于1934年大學畢業(yè)時,叔父正失業(yè),家庭經(jīng)濟實際上已經(jīng)破了產(chǎn),其貧窘之狀可想而知。私費留學,我想都沒有想過,我這個癩蛤蟆壓根兒不想吃天鵝肉,我還沒有糊涂到那個程度。官費留學呢,當時只送理工科學生,社會科學受到歧視。今天歧視社會科學,源遠流長,我們社會科學者運交華蓋,只好怨我們命苦了。
總而言之,我大學一畢業(yè),立刻就倒了霉,留學無望,飯碗難搶;臨淵羨魚,有網(wǎng)難結;窮途痛哭,無地自容。母校(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要我回母校當國文教員,好像絕處逢生。但是我學的是西洋文學,滿腦袋歌德、莎士比亞,一旦換為屈原、杜甫,我換得過來嗎?當時中學生頗有“駕”教員的風氣。所謂“駕”,就是趕走。我自己“駕”人的經(jīng)驗是有一點的,被“駕”的經(jīng)驗卻無論如何也不想沾邊。我考慮再三,到了暑假離開清華園時,我才咬了咬牙:“你敢請我,我就敢去!”大有破釜沉舟之概了。
省立濟南高中是當時全山東唯一的一所高級中學。國文教員,待遇優(yōu)渥,每月一百六十塊大洋,是大學助教的一倍,折合今天人民幣,至少可以等于三千二百元。這是頗有一些吸引力的。為什么這樣一只“肥”飯碗竟無端落到我手中了呢?原因是有一點的。我雖然讀西洋文學,但從小喜歡舞筆弄墨,發(fā)表了幾篇散文,于是就被認為是作家,而在當時作家都是被認為能教國文的,于是我就成了國文教員。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深知自己能吃幾碗干飯,心虛在所難免。我真是如履薄冰似的走上了講臺。
但是,宋校長真正聘我的原因,還不就這樣簡單。當時山東中學界搶奪飯碗的搏斗是異常激烈的。常常是一換校長,一大批教員也就被撤換。一個校長身邊都有一個行政班子,教務長,總務長,訓育主任,會計,等等,一應俱全,好像是一個內(nèi)閣。在外圍還有一個教員隊伍,這些人都是與校長共進退的。這時山東中學教育界有兩大派系:北大派與師大派,兩者勾心斗角,爭奪地盤。宋校長是北大派的頭領,與當時的教育廳長何思源,是菏澤六中和北京大學的同學,私交頗深。有人說,如果宋校長再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與何在國外也是同學,則他的地位會更上一層樓,不止是校長,而是教育廳的科長了。
總之,宋校長率領著北大派浩蕩大軍,同師大派兩軍對壘。他需要支持,需要一支客軍。于是一眼就看上了我這個超然于兩派之外的清華大學畢業(yè)生,兼高中第一級的畢業(yè)生。他就請我當了國文教員,授意我組織高中畢業(yè)同學會,以壯他的聲勢。我雖涉世未深,但他這一點苦心,我還是能夠體會的??上姨焐皇歉蛇@種事的料,我不會吹牛拍馬,不愿陪什么人的太太打麻將。結果同學會沒有組成,我感到抱歉,但是無能為力。宋校長對別人說:“羨林很安靜!”宋校長不愧是北大國文系畢業(yè)生,深通國故,有很高的古典文學造詣,他使用了“安靜”二字,借用王國維的說法,一著此二字,則境界全出,勝似別人的`千言萬語。不幸的是,我也并非白癡,多少還懂點世故,聆聽之下,心領神會;然而握在手中的那一只飯碗,則搖搖欲飛矣。
因此,我必須想法離開這里。
離開這里,到哪里去呢?“抬眼望盡天涯路”,我只看到人海茫茫,沒有一個歸宿。按理說,我當時的生活和處境是相當好的。我同學生相處得很好。我只有二十三歲,不懂什么叫架子。學生大部分同我年齡差不多,有的比我還要大幾歲,我覺得他們是伙伴。我在一家大報上主編一個文學副刊,可以刊登學生的文章,這對學生是極有吸引力的。同教員同事關系也很融洽,幾乎每周都同幾個志同道合者,出去吃小館,反正工資優(yōu)厚,物價又低,誰也不會吝嗇,感情更易加深。從外表看來,真似神仙生活。
然而我情緒低沉,我必須想法離開這里。
離開這里,至高無上的夢就是出國鍍金。我常常面對屋前的枝葉繁茂花朵鮮艷的木槿花,面對小花園里的亭臺假山,做著出國的夢。同時,在燈紅酒綠中,又會驀地感到手中的飯碗在動搖。二十剛出頭的年齡,卻心懷百歲之憂,我的精神無論如何也振作不起來。我有時候想:就這樣混下去吧,反正自己毫無辦法,空想也白搭。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我這輛車還沒駛到山前,等到了山前再說吧。
然而不行。別人出國留學鍍金的消息,不時傳入自己耳中。一聽到這種消息,就像我看別人一樣,我也是渾身發(fā)抖。我遙望歐山美水,看那些出國者如神仙中人。而自己則像人間凡夫,“更隔蓬山千萬重”了。
我就這樣度過了一整年。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八
季羨林,生于19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fā)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chuàng)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后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華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nèi)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播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十九
在離開德國35年后,1980年,季先生又回到了自己曾經(jīng)留學十年的母校哥廷根大學。
從6歲離開家鄉(xiāng)山東臨清來到省城濟南,然后19歲來到北平清華大學上學,再然后24歲去往德國留學,最后35歲再回到北京大學任教,直至終老燕園,先生一生都在離家一生都在遠行。
“我終于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里畫下的一條鴻溝的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會走到什么地方去;這條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驚。以前我曾羨慕過漂泊的生活,也曾有過到外國去的渴望。然而當希望成為事實的現(xiàn)在,我又渴慕平靜的生活了。”
這又是先生在《去故國》結尾時的自言自語,他說這條路太渺茫,渺茫到讓他吃驚,但是,當時的他只是不舍故國的默默自語,那知道這一句自語后來卻成了真,去國,流落異邦,一語成讖,終生漂泊。
《一生的遠行》,這本書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記,包括歐游散記、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爾隨筆、曼谷行、延邊行、臺游隨筆、佛山心影八個專輯。說實話,這個集子收集的是比較失敗的,在我的了解范圍內(nèi),季先生散文隨筆寫的最上心的時候是大學期間,文筆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學期間的一些記憶,承接了大學時的文風,加入了新的視野,而文革前后的隨筆漫談是先生遺留下來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后對牛棚生活的雜憶和對早年的點滴記憶以外,大量的文章屬于應景之作,或者是應時之作。先生視野廣闊、閱歷豐富、知識積累豐厚,文章處處體現(xiàn)大家作風,信手拈來亦成佳作,但已經(jīng)沒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矯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銳利和思索,平實成了先生后期文章最大的特點。
《一生的遠行》這本集子正是最顯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隨筆前后的巨大落差。其中,歐游散記部分是該集子中最讓人愛讀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應時之作,下瀛洲、尼泊爾隨筆、曼谷行、臺游隨筆這四部分則是普通的'出游記憶,而延邊行、佛山心影部分我則以為可以歸為應景之作。
有一位讀者曾經(jīng)在微博上對這本書留言:“但是才發(fā)現(xiàn),除了第一篇之外,其余的都達不到,甚至遠不及首頁文章的水平。剩余的文章充滿了對時代的贊美,但不免讓人覺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為什么寫于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灑脫倜儻,全然沒有顧忌與逢迎?”
這位讀者讀后的感覺也是我自己的感覺,為什么經(jīng)過幾十年,先生的那種灑脫倜儻都不見了呢?當然,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書編輯的失策,他將這些文章匯集到一處反而突出了這種前后時期的反差,其實,季先生一生都在游走,他用腳和心靈在游走,他的許多現(xiàn)實和心靈游記都是非常優(yōu)美吸引人的,可惜編者沒有這樣的感悟,沒有選到合適文章,倉促成書,打著先生親定的旗號反而誤了先生的聲譽。
當然,非要從《一生的遠行》中選幾篇吸引人的文章也不是選不出來,我自己覺得《去故國》、《聽詩》、《重返哥廷根》這幾篇還是很不錯的,雖說這幾篇都是先生初到德國留學時的感受,但是,讀來親切、睿智,還有些許感慨,應該是代表了先生游記中的精品。
《去故國》文中除了對自己遠行的顧慮,最讓人感動的是對現(xiàn)實母親的思念。
“讓母親一個人凄清地躺在故鄉(xiāng)的地下,忍受著寂寞的襲擊,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楊簌簌中,淡月朦朧里,我知道母親會借星星的微光到各處去找她的兒子,借西風聽取她兒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與寂寞,西風也只帶給她迷離的夢?!?/p>
母親,是先生一生中覺得最愧對的人,也是最最思念的人。無論是遇到困難、遇到傷心,抑或是遇到快樂,先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母親。當他離開故國將要遠行時,首先想到別離的就是自己的母親,其實,那個時候先生的母親已經(jīng)離他而去兩年多了,而在母親去世前他也有8年時間沒有見到母親了,想來這對一位游子來說是莫大的遺憾和傷心。我們不知道這8年母子沒有相見的確切原因,但是我們能夠體會這8年對于母親的煎熬對于游子的困擾?!度ス蕠纷屜壬幸粋€機會去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和愧疚,它遠勝過一個普通游記的意義。
《聽詩》,一個嶄新的話題,但卻是先生難忘的一段記憶。聽,是先生文章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光《聽雨》先生就寫過兩篇文章,而寫于1936年的《聽詩》應該是先生聽系列最早的作品吧。
對于聽詩的興奮,先生有過一段生動的記述:
“終于盼到念詩的日子,從早晨就下起雨來。在哥廷根,下雨并不是什么奇事。而且這里的雨還特別膩人,有時會連著下上七八天。仿佛有誰把天鉆上了無數(shù)的小孔似的,就這樣不急不慢永遠是一股勁地向下滴,抬頭看灰黯的天空,心里便仿佛塞滿了棉花似地窒息。今天的雨仍然同以前一樣,然而我的心情卻似乎有點不同了。我的心里充滿了喜悅,仿佛正有一個幸福就在不遠的前面等我親手去捉;在灰黯的不斷漏著雨絲的天空里也仿佛亮著幸福的星?!?/p>
文中可見先生的興奮和期盼!而這種興奮和期盼也是屬于游記范疇嗎?我很困惑。對于編輯選文的動議實在不敢茍同。
《重返哥廷根》印象最深的是兩首唐詩,第一首就是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
“火車一停,我飛也似的跳了下去,踏上了哥廷根的土地。忽然有一首詩涌現(xiàn)出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鬃毛衰。兒童相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怎么會涌現(xiàn)這樣一首詩呢?我一時有點茫然、懵然。但又立刻意識到,這一座只有十來萬人的異域小城,在我的心靈深處,早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xiāng)了?!?/p>
第二首就是杜甫的《贈衛(wèi)八處士》。
當再次回到哥廷根后,很多故人的記憶涌上心頭,但是,季先生反而不敢打聽他們的情況了?!霸L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苯栌靡痪涮圃妬肀磉_對故人的思念與擔心,因為,畢竟已經(jīng)離開哥廷根35年了,故人的離去在所難免,但卻不忍知道真相。
當見到自己昔日的恩師,圍坐在一起時,季先生又想到了杜甫的詩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人生不易相見,像參商兩星一樣難得相遇,有了相聚的時候就一定要好好珍惜。
再次回到哥廷根,季先生激動萬分,這里在他心目中就是自己的故鄉(xiāng),于是他在文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我曾在這里度過整整十年,是風華正茂的十年。我的足跡印遍了全城的每一寸土地。我曾在這里快樂過,苦惱過,追求過,幻滅過,動搖過。這一座小城實際上決定了我一生要走的道路。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我的心靈上打上永不磨滅的烙印。我在下意識中把它看作第二故鄉(xiāng),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一定程度上這已經(jīng)不是游記了,這是游子歸來的親情自然流露,是親人相見的互訴衷腸,是再次分別時的依依不舍,總之,這并非游記,這是親人相聚的難忘記憶。
沒有收入這個集子文章有些給人印象深刻,《憶章用》是其中的一篇,這篇文章寫于1946年,那個時候先生已經(jīng)回到國內(nèi)在北大任教了,但是文章記述的卻是他在留德期間的事情。
章用,又名俊之,是季先生在哥廷根求學時的同鄉(xiāng),在哥廷根,他們有過一段短暫的交往,這篇文章就是紀念章用的。文中有大量風景描寫,這是其中生動一段:
“哥廷根的秋天是美的,美到神秘的境地,令人說不出,也根本想不出去說。有誰見過未來派的畫沒有?這小城東面的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來派的畫,你抬眼就看到一片耀眼的絢爛。只說黃色,就數(shù)不清有多少等級,從淡黃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黃,參差地抹在這一片秋林的梢上,里面染冬青樹的濃綠,這里那里還點綴上一星星的鮮紅,給這慘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艷?!?/p>
想像一下季老所描繪的那片秋色山林吧,“顏色”令人心馳神往,“凄艷”讓人黯然神傷。這種黯然神傷就是先生對逝去的友人章用的懷念。
《憶章用》里大段的景色描寫都是傷感的,觸景生情,把景色描寫的美麗更激發(fā)了對曾經(jīng)一起賞景的友人的懷念。也是讀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聽詩》中陪同先生前往聽詩的朋友就是章用,可見二人在留學期間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
先生一生都在遠行,但卻一生都想回到人生的起點。
在《去故國》的結尾,先生有了這樣一段感慨:“我看了在豆棚瓜架下閑話的野老,看了在一天工作疲勞之余在門前悠然吸煙的農(nóng)人,都引起我極大的向往。我真不愿意離開這故國,這故國每一方土地,每一棵草木,都能給我溫熱的感覺。但我終于要走的,沿了自己在心里畫下的一條路走。我只希望,當我從異邦轉回來的時候,我能看到一個一切都不變的故國,一切都不變的故鄉(xiāng),使我感覺不到我曾這樣長的時間離開過它,正如從一個短短的午夢轉來一樣?!?/p>
無論走多遠,心靈總是希望回到那個年輕時印象中的故園。
游子在外,心歸故里。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二十
收拾好了行裝,我們便踏上了漫長的旅行。時間在旅程中不斷的改變著我們的空間位置和角色。歲月的流逝讓我們終于明白,最先認識的那兩個人--我們的父母不可能一直陪著我們走向終點。他們會在你無法預知的某一站下車,不管你是否接受、不管你是怎樣的傷心欲絕,這個離別都教你無法挽留,甚至讓你無奈到近乎于殘忍。而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呆呆的坐在那里,看著空蕩蕩的原本是他們的位置,伴著心碎的聲音任淚水肆意的流淌。我們不是悲觀主義者,但愿能用這淚水滌清我們曾經(jīng)被玷污的心靈,讓自己沉靜下來學會思考、學會如何去珍惜、懂得去善待曾坐在你身邊的每一個人以及那些和你擦肩而過的那一個短短的瞬間。
有時候,我們要學著坦然,要學著去面對很多人和事,沒有人會教我們咋樣去做,怎樣去承受?生活是承載不了太多太多的壓力和負荷,就像這場旅行,上車的人很多,下車的人也很多,上上下下,形形色色,生命的載體能承載多大的壓力和枷鎖?有太多太多的傷心和難過都無處訴說,或許風不懂云的漂泊,就像你們不懂我的傷心和難過。人這一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知道還有多少失魂和落寞等著我?在這個時而感覺漫長、時而令人難舍的旅程中,我們經(jīng)歷著無數(shù)次的換乘,有無數(shù)的人從你身邊擦肩而過,總有些人讓你不知道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離開了自己,而有些人卻讓你永遠無法忘懷他(她)曾經(jīng)來過你的世界。他們中有自己的親人、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和自己曾甘心為之付出的人。在這列車里時常會上演著一場場苦辣酸聚散離合,和那一段段亙古不變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有的時候我們很隨意的離開了自己的位置,想去尋找更適合自己或是自己更喜歡的位置??芍挥挟斘覀冊趽頂D的車廂里,找到除了疲憊不堪就是心灰意冷的時候,才驀然回首間發(fā)現(xiàn)只有自己最初選擇的才是真正能夠?qū)儆谧约旱?,似乎在美的風景,也找不到原先感覺。只是在也回不到原先的位置了,此時的自己也只能遠遠的坐在角落里,慢慢的回憶或是美好或是苦澀的過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生的遠行讀后感篇二十一
“使人脫胎換骨的道德和禮儀全書”這是對這本書的評價,而我讀完后,也有同樣的感受。
這本書是查斯特菲爾德爵士在1748年到1768年間寫給兒子菲利普·斯坦霍普的信,作為一名英國的政治家、哲學家,他向兒子傳授優(yōu)雅的福音和為人處世之道,并認為這些是政治家不可獲取的素質(zhì)。在信中,查斯特菲爾德爵士寫到了關于人生的種種道理與理解,從珍惜時間到品格、品行,又從學習到禮儀,還有表達、能力,等等等等。查斯特菲爾德爵士就像一位人生的導師,告訴了兒子各種處世之道。雖然兒子在三十六歲時過世,但菲利普·斯坦霍普在父親的諄諄教導下成為了出色的外交家。悲痛之余,查斯特菲爾德爵士又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繼子菲利普·斯坦霍普。
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寸光陰一寸金,有時,我們在開學之際還咬著筆桿子做作業(yè),又有時候,我們在假期的前半段就把作業(yè)做完了,那后面不就可以安安心心的玩了嗎。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告訴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都要注意自己的禮儀與處世,像他一樣,做一名優(yōu)秀的,文明的,出色的人。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140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