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5:15:21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通用17篇)
時間:2023-11-13 05:15:21     小編:飛雪

總結(jié)是對自己經(jīng)歷的一種記錄,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分享。鍛煉語感,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條件??偨Y(jié)范文中的觀點和建議,或許能給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提供一些啟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一

而杜甫的茅屋卻在凄冷秋風中破損。

1、“茅屋”——

為什么寫“茅屋”?

圍繞茅屋寫了哪些事?

忍能、公然、欺我、老無力、呼不得、自嘆息——

(可疑的是“倚”杖,為什么是“倚”?)

質(zhì)疑:

那些氣憤和無奈,應該怎樣理解呢?

孩子只是頑皮,詩人為何要與一群孩子較勁?

(茅屋,是詩人賴以活命的居所;

是一個縱然殘破,卻可能給他最多溫暖的家;

下文“床頭屋漏無干處”的應證;

作為側(cè)面,家境的破敗人生的不幸可見一斑)

2、“所破”——

“所破”的,僅僅是一個茅屋嗎?

1、茅屋破損

2、身體老邁

3、家境破敗

4、國家殘破

5、一個個家庭破碎

(注意“寒士”與“喪亂”的聯(lián)系——

喪亂之后,多少寒士在饑寒交迫中生存)

“破”字中,你讀出了什么?

(怎樣的一顆心;“憂”天下)

質(zhì)疑:

為何不寫天下,卻寫——

我的茅屋為秋風所破?

(我的遭遇就是千萬人的遭遇)

小結(jié):

正因為有著切身的體會:

我才會推己及人地——

大庇天下貧寒之士

凍死了也無怨無悔

只要他們能夠——

“俱歡顏”、“安如山”。

3、“秋風”——

為什么是“秋風”?

課文中的“秋風”,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

(風雨相聯(lián)——陰冷黑暗的時代、衰頹敗落的國勢)

解讀:

“風雨”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雨,更是時代的風雨。

“安如山”的也不僅是房屋,更是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

“風雨”是現(xiàn)實,“安如山”是詩人遙不可及的理想。

——即使“吾廬獨破”、犧牲自我也換不來它的實現(xiàn)。

詩人心有深深的無奈和嘆息;表現(xiàn)在怎樣的字眼里?

(再讀體會)——

“安得”,“嗚呼”;“呼不得”,“自嘆息”,“老無力”等等。

(“老無力”,豈止是身體上的老無力,還有無以拯救蒼生的無力)

其中,藏了多少渴望、多少無奈,又藏了多少悲愁!

陰冷的風雨中,我們仿佛看見了一道永世不滅的光。

在歷史的長河中,照亮了一顆一顆善良、仁愛的心。

《石壕吏》末段中的“獨(獨與老翁別)”,是獨自前行、奔赴遠方,是獨自保全、分道揚鑣,是“你還是你,我還是我”!——盡管也有同情和悲憫,卻終究相離相分、劃清了彼此界限。而本篇課文中的“獨”,則是置身于茫茫大眾之中,作為其中的一員,而去承擔、去背荷!感同身受。這竟讓我想起了《老王》,想起了知識分子的事兒。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二

民間疾苦,筆底生瀾。

詩圣杜甫筆下記載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春望》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今天要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二、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

子美早年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專權(quán)當?shù)?,屢試不第?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亂時被叛軍擄到長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肅宗,除為左拾遺,后因上書營救房琯的罷相,觸怒肅宗,幾受刑戮,759年棄官西行,歷經(jīng)千辛萬苦于年底到達成都求親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廬,在飄泊多年之后,終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詩人的心情是愉快的,這在他的詩歌中也表現(xiàn)了出來。他曾到江畔獨步尋花: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也曾在水檻遣心: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不料當年深秋,風雨破屋,長夜沾濕,詩人在風雨飄搖之中寫成此詩,于是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

三、學生自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師范讀詩歌,讀出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五、講析詩歌,感悟詩人憂國憂民情懷。

詩人好不容易蓋起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與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卷起屋上層層茅草,怎能不讓詩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而是飛過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到一個衣衫單薄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茅草一層一層卷了起來。而他面對大風破屋的焦灼與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前節(jié)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詩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終因年邁無力而無法趕上。無可奈何之余,只能“歸來倚杖自嘆息”。如果不是貧困,詩人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貧困,群童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并不值錢的茅草。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茅屋蓋得不夠結(jié)實,因而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并沒有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世態(tài)炎涼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嘆息的內(nèi)容十分深廣。

“俄頃”兩句用飽蘸濃墨之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安剪馈眱删洳粌H是布被又舊又破,更是為下文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無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風苦雨寒徹骨。詩人徹夜難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處境相當艱難。但詩人并沒有因為自己處境艱難哀嘆聲聲,而是由個人的處境聯(lián)想到了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地過度到了詩歌的結(jié)尾。

“安得”三句聲音響亮,構(gòu)成了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貼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fā)出來的奔放的激情與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與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句則把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廬俱破……因此老杜在這首詩里不是孤立單純地描寫自己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自己的痛苦來表現(xiàn)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nèi)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么讀到“嗚呼“句總該看出詩人是在為天下寒士大聲疾呼吧。

六、以詩賞詩,向課外延伸。

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胃瘮。毟徊痪?。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甌尚缺。

3、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垂老別》)。

——戰(zhàn)亂中子孫亡盡的老漢憤然參軍告別老妻的凄慘場面。

4、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孝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連年戰(zhàn)爭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訴,這是人亡村衰、空寂蕭條的那個社會的縮影。

5、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月夜》(756年))。

——寫安史之亂中逃亡和被俘長安的遭遇,痛訴妻離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寫戰(zhàn)斗殘酷,死傷慘重,民不聊生,就連老婦人也要被迫上戰(zhàn)場。

七、小結(jié)。

詩由事而作,屋憑人而傳。詩圣杜甫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詩篇中表現(xiàn)出來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實現(xiàn),如果詩人在天有靈,定會感到欣慰!

附板書。

群童抱茅。

抒情長夜沾濕。

抒發(fā)理想推己及人。

憂國憂民。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三

1.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2.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誦全詩。

1.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

2.朗讀、背誦詩歌。

一課時。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為他的個性浪漫灑脫,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詩仙”。杜甫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被人們稱為“詩圣”。

知道他為什么被稱為“詩圣”嗎?

(因為杜甫的大多數(shù)詩歌傳達了人民的心聲,表現(xiàn)了人們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們尊稱為“詩圣”。)。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杜甫所寫的一首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歌。

板書:(放課件,出示課題)。

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題目。(學生讀題目)注意,“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種比較固定的被動句式,表示被動的意思?!懊┪轂榍镲L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風吹破了”?!案琛?,是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寫法上比較自由靈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雜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弄清了題目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說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說,窮愁潦倒伴隨了詩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來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xiàn)他偉大的政治抱負,但唐肅宗昏庸、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chǎn)。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歲那年,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亂。你們知道是什么戰(zhàn)亂嗎?(安史之亂)(我覺得學習唐詩,了解唐朝歷史,安史之亂是應該要知道的。安史之亂:這是發(fā)生在唐朝中葉的一場叛亂。公元755年,叛將安祿山、史思明發(fā)動兵變,攻入長安,唐朝開始由盛轉(zhuǎn)衰,直到公元763年,這場戰(zhàn)亂才被平息。時間長達8年)安史之亂,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那個時候社會的真實寫照。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棄官西行,帶著一家老小,來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在成都郊區(qū)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暫時安定了下來,結(jié)束了他那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風怒號,卷走了茅屋頂上的茅草,接著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因此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下面我們先聽錄音,請注意藝術(shù)家是怎樣朗讀這首詩的,等會兒我們也要學著朗讀。(放課件,錄音朗讀)。

現(xiàn)在同學們也學著讀一讀。(讀書,檢查范讀)。

這首詩一共分為四節(jié),我們先請一個同學讀一讀詩歌的第一節(jié)。

問:我們剛才讀了第一節(jié),你們看看第一節(jié)寫了哪兩個事物?(比如說,第一個是秋風,那么第二個是什么?)(茅草)。

問:我們再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茅草的?(注意詩中的動詞啊,看看詩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分析,討論)。

師:對的,詩人就是這樣寫秋風,寫茅草的?!熬怼?、“飛”、“渡”、“灑”、“掛罥”、“飄轉(zhuǎn)”,一個接一個的動詞,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圖畫,緊緊地牽動著詩人的視線,撥動著詩人的心弦。詩人通過描寫把這一幕幕慘境,真實地“拍攝”了下來。風戲人,風弄草,何等無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無奈!

問:講解了這一節(jié),我想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jié)詩的內(nèi)容。允許同學先討論一下。(秋風破屋、風卷茅草……等)。

(出示課件:風卷茅草)。

問:這一節(jié)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一下。我提供幾個詞,你們選一選。(提示選擇:急、惜、悲、慘、憂。)請說出理由。(擔憂、焦急、痛惜等)。

(出示課件:痛惜)。

師:將第一節(jié)詩大聲齊讀一遍。

學習第二節(jié)。

(過渡語:茅屋被秋風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過了浣花溪,有的被掛在了高高的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難道就沒有飄在地上可以撿回來的嗎?我們來一起看看詩歌的第二節(jié)。我也想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

(老師提醒:這一節(jié)中,老無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讀。嘆息這個詞,要讀出詩人的那種無奈嘆息的感情。請再讀一讀這一節(jié))。

問: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jié)詩的內(nèi)容。大家討論一下。(點人回答,教師注意點評,也可以請學生進行點評)(群童抱茅、倚杖嘆息等)。

(出示課件:群童抱茅)。

師:詩人一嘆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風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辦呢?二嘆自己年老力衰,沒法將茅草揀回來。三嘆自己的周圍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貧苦的人,雖然是一些不值錢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還是有人在風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嘆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為之。這一個“嘆”字真是寫盡了詩人內(nèi)心的凄苦、凄涼。

問:在這一節(jié)中,詩人稱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為“盜賊”,你認為妥當嗎?

(學生討論、發(fā)言,注意點撥;出示課件《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

總結(jié):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杜甫曾經(jīng)離開過草堂,他把草堂暫時交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邊的鄰居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婦人,老婦人因為窮困就經(jīng)常來草堂打棗充饑。杜甫走后,姓吳的親戚為了防止老婦人過來打棗,卻筑起了一道籬笆。這一下,老婦人生活沒著落了,就托人帶口信給杜甫。杜甫聽說后,就寫了一首詩給姓吳的親戚,其中有這樣幾句,“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意思是說,老婦人也是窮得沒有辦法才來打棗吃,如果不是因為“困窮”又怎么可能到這個樣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來打棗的。希望你也這樣做。那么,在本節(jié)詩中,詩人稱孩童為“盜賊”,也不過是一時氣急的話,并不是真的說這些孩童是盜賊,也就應了詩中的一句話“不為困窮寧有此”。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因為戰(zhàn)禍連連,人民已經(jīng)是窮困不堪了,“路有凍死骨”是經(jīng)常能看到的現(xiàn)象。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學齊讀第二節(jié)。

學習第三節(jié)。

(過渡語:茅草沒了,屋破了,詩人這個時候最擔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節(jié),詩人杜甫正碰上了這樣的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真是禍不單行啊!老師范讀第三節(jié)。注意,“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朗讀的重音應該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師:對的,這一夜詩人是徹夜未眠。為什么?睡不好。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蓋著舊被子,孩子又把舊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們現(xiàn)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計同學們可能沒有這樣的體會,我是有這樣的體會的。被子如果時間蓋長了,就會變得又硬又冰,睡覺就會睡不好,正因為這樣,所以小孩子才把舊被子踏破了。由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當時已經(jīng)困窮到什么地步了。

問:接下來我想提一個小問題:聯(lián)系到我上面講的安史之亂,你們想一想,這一節(jié)詩中所講的“喪亂”是指什么?“長夜”這個詞有沒有雙關(guān)的意思?(學生討論,教師注意點評)。

師:“喪”在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亂”在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亂”,一個“安史之亂”不僅使唐朝由強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給人民帶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離失所,這樣的長夜何時是一個盡頭!所以這里的“長夜”不妨理解為既指眼前難眠的長夜,也指戰(zhàn)亂的生活沒有一個盡頭。

問:如果說,在第一節(jié)詩中,因為風吹破了茅草屋,詩人的心情是“憂”,是“著急”,是“痛惜”,在第二節(jié)詩中,詩人是“嘆”,是“無奈”。那么,這節(jié)詩中詩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說說。(教師也說幾個詞,供學生選擇。選擇:慘、愁、苦、憐、悲,學生討論,出示課件:憂傷)(憂傷、悲苦、凄苦等)。

全班齊讀第三節(jié)。

學習第四節(jié)。

(過渡語: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庇蓚€人的艱苦處境聯(lián)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這就是偉大的杜甫,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詩人又是怎樣表達這份感情的呢?我們來欣賞最后一部分,請先讀一讀這一節(jié))。

問:請仍然用四個字概括本節(jié)內(nèi)容。(大庇天下、廣廈萬間、企盼廣廈等)(出示課件:企盼廣廈)。

師:“企盼廣廈”是詩人的一個美好愿望?!拔釓]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錚錚壯語,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這讓我想到了曾經(jīng)在陜西流傳的一首民歌,其中有這樣兩句:“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千百年來一直震撼著讀者的心靈。這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所說:

(出示課件)“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請齊讀這一節(jié)。

(過渡語:這首詩,我們已經(jīng)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地講解完了,我們最后全班齊讀一遍,整體感知一下詩人當時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老師提醒的一些該重讀的字詞)。

總結(jié):詩為事作,屋因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燦爛,草堂的浣花溪邊也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得以實現(xiàn)。如果詩人在天有靈,我想他定會感到欣慰了。出示課件:

草堂留后世,

詩圣著千秋。

這是朱德參觀杜甫草堂后題的一副對聯(lián)。我們來一起讀一讀。

最后給同學們布置一個練習。請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并完成課后練習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經(jīng)歷及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2、借助注釋學習字詞,引導學生感知詩意并領(lǐng)會詩歌的內(nèi)涵。

3、體會詩人推已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

能力目標:

1、回顧以往學生讀過的杜詩,從而對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認識。

2、朗讀與品味相結(jié)合,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同步提高。

情感目標:

感受杜甫的博愛情懷。

重點難點:

1、揣摩詩歌語言,進行朗讀訓練。

2、品味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民間疾苦,筆底生瀾。

提問:詩圣杜甫筆下記載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的作品有哪些?

明確:《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春望》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今天要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二、作者簡介。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出生“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jīng)禍亂,因而能夠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jié)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后世稱為“詩史”。杜甫創(chuàng)造地發(fā)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fā)展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2、解題: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

三、朗讀詩歌。

1、學生齊讀,并提醒學生在齊讀時注意字的讀音。師糾正“俄頃”、“喪亂”、“突?!薄ⅰ耙姶宋荨钡葞讉€詞的讀音。

2、教師朗讀指導,強調(diào)如何深入領(lǐng)會詩的意境,讀出詩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來。指導前三節(jié)基本用降調(diào),但降中有逐層遞升,語速宜緩慢,詩中“怒”“三”“灑”“掛”“飄”“老”“忍”“抱”等字須重讀,讀出風之大、茅草翻飛的意境;“呼-不得-”“自-嘆-息-”等字須拖長讀音,讀出杜甫面對群童抱茅無可奈何的情狀來。后一節(jié)用升調(diào),語速適中,“安得”“千萬”“大庇”“寒士”“嗚呼”“何時”“受凍”等字須重讀,“死-亦足”中“死”字須拖長讀音。這樣處理,能讀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來,較好地表達出詩歌的意境。

3、學生再次齊讀,注意領(lǐng)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4、指名朗讀。師指導學生要根據(jù)詩歌感情的需要處理好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五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朗誦詩歌并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2、品析詩歌語言,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語言初步的鑒賞能力。

3、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懷。

教學重點:

反復吟誦,把握詩歌內(nèi)容,理解詩人情感,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中。

教學難點:

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背古詩《春望》導入課題,

(ppt出示課題)。

二、詩歌學法指導。

問:學習古詩我們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1、析詩題。

2、知作者。

3、想畫面(故事)。

4、品語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詩題、簡介作者。

1、簡介作者。

2、解析詩題:

(板書課題)。

(1)“為”的讀音,

(2)“為.....所”被動句式。

(3)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chuàng)作興致所至,抒發(fā)感情,句數(shù)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

(4)從詩題看,這首詩寫了什么事?你覺得作者會抒發(fā)什么感情?

四、初讀,知內(nèi)容。

過渡:帶著這些猜測,讓我們來讀這首詩——。

1、師范讀,生畫出朗讀節(jié)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頓。

2、學生試讀:(正音,糾正朗讀中的問題)。

思考:你讀到了什么,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秋風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幾個詞或短句概括詩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嗎?

例秋風破茅屋。

指導歸納:秋風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喪亂長夜苦。

五、默讀,想畫面。(配樂)。

過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剛才概括的內(nèi)容描述出來嗎?

在前三節(ji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節(jié)讀一讀,

邊讀邊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腦里浮現(xiàn)的畫面。

例:略(ppt)。

六、自讀,品語言。

過渡:之所以能在我們的大腦里浮現(xiàn)出一個個畫面,那是因為詩中那些生動傳神的。

詞,然我們一起來欣賞他們——。

1、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很精彩的字、詞、句進行賞析。并在班內(nèi)交流。

2、對比閱讀: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虛數(shù),“幾”的意思,那你認為在這里究竟表示多還是少,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鐵。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讀,悟情感。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過渡:這些詞語,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寫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讓我們結(jié)合背景來體會詩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這首詩那個詞暗示了時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資料)。

2、詩人寫這首詩僅僅是為了發(fā)泄因秋風破屋的不幸而產(chǎn)生的不滿嗎?

3、換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樣的處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損的舉手!

面對當時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導理解“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見。

一度時期,人們很喜歡看穿越劇,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詩圣”杜甫,

現(xiàn)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請看——“杜甫很忙”

(一分為二看問題:放松,調(diào)侃,對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

1、看漫畫,說看法。

2、填詩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六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領(lǐng)會詩歌的內(nèi)涵。

2、體會詩人推已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學習敘事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1、杜甫的這首借景抒情的詩,從內(nèi)容到藝術(shù)都有很高的成就,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杜甫作為現(xiàn)實主義義詩人的偉大,而且可以從他關(guān)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體味本詩和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訓練,因此本節(jié)課我考慮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使學生充分領(lǐng)會詩歌的內(nèi)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進學生從基礎(chǔ)性學習到研究性學習的質(zhì)的飛躍。

2、教學方法。

(1)、朗讀與鑒賞相結(jié)合。

(2)、交流、合作與探究相結(jié)合。

3、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有關(guān)杜甫的詩及資料。

4、教學用具:多媒體。

5、課時:一課時。

1、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導入新課。

2、整體感知課文,領(lǐng)悟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點字。(見多媒體)。

(2)、聽一聽錄音。

(3)、教師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等。

(4)、學生個人讀,學生對朗讀作簡單評價。

(5)、學生齊讀。

3、比一比(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jié)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2)、請各用四個字概括每節(jié)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

(3)、請各用一個字概括作者當時的心情。

(4)、以作者此時的心情為感情基調(diào)朗讀,并對朗讀作評價。

4、品一品(學生再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寫好批注,與同學作交流并作匯報)。

5、賽一賽(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實行分組背誦競賽)。

6、議一議(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談一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像杜甫這樣具有偉大情懷和理想的古仁人還有很多,請列舉兩個。

7、教師總結(jié),學生再讀全詩。

8、理一理(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已在這節(jié)課的收獲。)。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七

1、通過誦讀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及把握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2、通過品味語言體會杜甫詩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煉字藝術(shù)。

3、感受杜甫心系蒼生、胸懷天下的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二、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讀,品味語言把握杜詩的特點及感受杜甫的濟世情懷。

三、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讓我們沿著時光的河船逆流而上回到1200多年前,在成都美麗的浣花溪畔有一座最簡陋、最普通的茅屋,然而就在這草堂內(nèi)頑強地跳動著一顆想黎民、思百姓、憂天下的心,被后世尊為中國“詩圣”的杜甫就在這里棲居。然而上蒼卻連這一點點的憐憫也不肯給他,面對茅草紛飛和群童搶奪,瘦骨嶙峋的詩人唇焦口燥、倚杖嘆息之余,卻由“吾廬獨破”推及到“天下寒士”,他那顆博大的愛國愛民的心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古絕響。

(二)。

感知。

1、聽課文錄音,思考:你眼前浮現(xiàn)出哪些畫面,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聽錄音并思考,教師引導學生概括了解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三幅畫面:

(三)研讀。

過渡語:一場狂風無情地卷走了詩人辛辛苦苦蓋起來的茅草,那么文中是怎樣描寫這一場景的呢?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這一問題。

1、學生思考并回答:用了一系列動詞,如怒號、卷、飛、灑、掛、飄等。

3、本段哪些字詞應該讀重音,應該讀出什么語氣?“怒號”、“卷”“三”等應該讀重音,突出秋風猛烈、聲勢大、破壞性強,語速稍快。教師請個別同學讀,評議,再全班讀,背誦。

過渡語:天災又遭人欺,一群頑童“趁風打劫”,把茅草抱到竹林里去了,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有什么表現(xiàn)呢?請一個同學朗讀第二小節(jié),其他同學思考。

1、學生聽朗讀并思考。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2、作者嘆息什么呢?教師出示資料一:唐朝的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zhàn)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飽受了戰(zhàn)亂之苦,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zhuǎn)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塊荒地,蓋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暫時結(jié)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親戚朋友的幫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堅固,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嘆息自己遭天災人欺,更嘆民不聊生,戰(zhàn)亂之苦。

3、本段要讀出作者怎樣一種心情?無可奈何,痛心不以。呼――不――得。

自――嘆――息。學生齊讀、背誦。

過渡語:屋漏偏逢連夜雨,課文第三段哪些詞句可以看出雨大?

1、教師讀,學生找出相關(guān)詞句?!按差^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2、分析“麻”字的含義。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3、從本段中你還可以讀出什么?杜甫家境的貧寒,“布衾多年冷似鐵”中“鐵”的含義。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破舊,很臟――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還破了。遭受戰(zhàn)亂之苦,“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中“喪亂”杜甫回家的時候,他的一個孩子已經(jīng)餓死了,妻子抱著餓死的孩子,這是“喪”,另外“安史之亂”給國家?guī)砹司薮蟮臑碾y,這是“亂”?!白越?jīng)喪亂”,自從經(jīng)歷了喪亂以后,他就常常是長夜難眠。

4、帶著無限的悲情和渴望戰(zhàn)亂的結(jié)束讀這一段。

過渡語:長夜漫漫,戰(zhàn)亂不斷,詩人無法睡眠,他在想什么呢?

1、齊讀最后一段,思考:他期盼戰(zhàn)爭快點結(jié)束,他期盼普天下還有和他一樣遭受戰(zhàn)亂的人民能夠過上安定的生活。

2、你讀出作者怎樣一種情懷?心系蒼生、胸懷天下的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3、小結(jié):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然而杜甫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歷經(jīng)戰(zhàn)亂折騰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zhàn)亂中的整個國家,因此徹夜難眠,“憂”,憂風憂雨,憂國憂民,憂天下。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詩人從自己痛苦生活體驗中發(fā)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呼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愛凍死亦足”的錚錚壯語。這樣擲地有聲的鏗鏘詩句,歷史過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邊回旋。

4、有感情背誦最后一段,注意“千萬”“大庇”“俱歡顏”“安如山”“死亦足”等詞的感情。

(三)。

拓展。

1、

杜甫其它詩歌中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詩句。

(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2)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3)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無家別》)。

(4)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5)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

(同上)。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社會病態(tài),振筆疾呼。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

2、

古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的詩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的《病起書懷》〉。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wěn)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八

課堂教學回顧:

一、導入新課。

1、欣賞“杜甫草堂”視頻。

2、走進作者。

(1)學生介紹杜甫。

(2)屏幕展示“名人風采”,學生齊誦。

3、出示背景鏈接,學生朗讀。

二、閱讀三部曲。

(一)、聽讀篇。

1、播放范讀錄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調(diào);注意節(jié)奏、重音、語速。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

3、指名讀,師生評價。

4、齊誦。

(二)、解讀篇。

1、示范解讀第一小節(jié)。

a、這就是一個精彩的畫面,請你用最生動的文字來描述,并將其凝煉成四字小標題。

b、將詩人的心理活動或思想感情凝煉成一個字。

(1)學生小組間交流。

(2)成果驗收,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

怒風灑茅急。

用“急”的情感讀第一小節(jié)。

2、自學提示。

a、請你用最生動的文字來描述每一個小節(jié)的內(nèi)容,并將其凝煉成四字小標題。

b、將詩人的心理活動或思想感情凝煉成一個字。

c、學習過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疑問,提出來。

(1)學生分三大組交流討論,每組完成一小節(jié)。

(2)代表發(fā)言,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完善板書。

群童盜茅嘆。

漏雨難眠悲。

渴望廣廈憂。

(3)解答學生疑問。

(三)、品讀篇。

用“掘詞法”品讀,即挖掘詩中的關(guān)鍵詞,充分展現(xiàn)詩歌的節(jié)奏感與韻律美。

2、學生用“掘詞法”品讀,教師評價。

3、我是“杜甫”,我來讀!

學生自讀后分小節(jié)朗讀展示。

三、雨夜聽心。

一首詩就是一顆心,它載著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聲飄到我們的耳畔,讓我們聽到了一顆()的心的吶喊。

憂國憂民、推己及人(完善板書)。

四、千古絕“暢”

假如你能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唐朝,你會對杜甫說些什么呢?

(此環(huán)節(jié)由于時間關(guān)系留作課下作業(yè))。

粗淺點評: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的佳作,也是中學古詩文教學中的名篇。本課教學教師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教學思路,課堂教學流程設(shè)計清晰流暢。主體部分“閱讀三部曲”的設(shè)計由聽讀、解讀到品讀,步步深入,真正體現(xiàn)了古詩文教學“以讀促教”的教學理念。

古詩語言精美生動,教學時不能串講支解。教師有效利用誦讀、想象等手段,有導學有自學,讓學生通過朗讀自悟,入境入境,從而領(lǐng)悟詩意,體驗詩情,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讀,在古詩文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讀是理解感悟的基礎(chǔ),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在創(chuàng)設(shè)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chǔ)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意境,重新煥發(fā)了古詩文的生命活力。

古詩教學課堂要讓學生思緒飛揚,真情涌動,閃現(xiàn)自己的真知灼見,就應該讓學生積極思考,在初步的整體感知階段發(fā)揮想象,結(jié)合自己的審美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深入品味詩句,理解詩文的內(nèi)容,真正實現(xiàn)和詩文對話。這在本節(jié)課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相交流的活動過程,此間教師的評價引導作用不可小覷,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只言片語卻可以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推波助瀾。八年級的學生,從認知的特點來看愛問好動、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對學習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對直觀的事物感知較強,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階段,他們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現(xiàn),本課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采取讓學生自己感受、大膽想象、進行小組間的討論和交流、利用課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另外,“課本無非是個例子”,是教學的例子,是課程創(chuàng)生和開發(fā)的過程。教師傳授學生品讀詩句的方法――掘詞法,定對學生大有裨益。不過我想,如果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配合圈點批注的方法,效果一定會更好。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九

1、引導學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經(jīng)歷及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2、借助注釋學習字詞,引導學生感知詩意并領(lǐng)會詩歌的內(nèi)涵。

3、體會詩人推已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

1、回顧以往學生讀過的杜詩,從而對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認識。

2、朗讀與品味相結(jié)合,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同步提高。

感受杜甫的博愛情懷。

1、揣摩詩歌語言,進行朗讀訓練。

2、品味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民間疾苦,筆底生瀾。

提問:詩圣杜甫筆下記載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的作品有哪些?

明確:《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春望》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今天要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出生“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jīng)禍亂,因而能夠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jié)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后世稱為“詩史”。杜甫創(chuàng)造地發(fā)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fā)展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2、解題: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

1、學生齊讀,并提醒學生在齊讀時注意字的讀音。師糾正“俄頃”、“喪亂”、“突兀”、“見此屋”等幾個詞的讀音。

2、教師朗讀指導,強調(diào)如何深入領(lǐng)會詩的意境,讀出詩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來。指導前三節(jié)基本用降調(diào),但降中有逐層遞升,語速宜緩慢,詩中“怒”“三”“灑”“掛”“飄”“老”“忍”“抱”等字須重讀,讀出風之大、茅草翻飛的意境;“呼-不得-”“自-嘆-息-”等字須拖長讀音,讀出杜甫面對群童抱茅無可奈何的情狀來。后一節(jié)用升調(diào),語速適中,“安得”“千萬”“大庇”“寒士”“嗚呼”“何時”“受凍”等字須重讀,“死-亦足”中“死”字須拖長讀音。這樣處理,能讀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來,較好地表達出詩歌的意境。

3、學生再次齊讀,注意領(lǐng)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4、指名朗讀。師指導學生要根據(jù)詩歌感情的需要處理好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十

1、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2、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

2、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為他的個性浪漫灑脫,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詩仙”。杜甫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被人們稱為“詩圣”。

知道他為什么被稱為“詩圣”嗎?

(因為杜甫的大多數(shù)詩歌傳達了人民的心聲,表現(xiàn)了人們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們尊稱為“詩圣”。)。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杜甫所寫的一首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歌。

板書:(放課件,出示課題)。

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題目。(學生讀題目)注意,“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種比較固定的被動句式,表示被動的意思。“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風吹破了”。“歌”,是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寫法上比較自由靈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雜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二、講解寫作背景。

弄清了題目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說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說,窮愁潦倒伴隨了詩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來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xiàn)他偉大的政治抱負,但唐肅宗昏庸、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chǎn)。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歲那年,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亂。你們知道是什么戰(zhàn)亂嗎?(安史之亂)(我覺得學習唐詩,了解唐朝歷史,安史之亂是應該要知道的。安史之亂:這是發(fā)生在唐朝中葉的一場叛亂。公元755年,叛將安祿山、史思明發(fā)動兵變,攻入長安,唐朝開始由盛轉(zhuǎn)衰,直到公元763年,這場戰(zhàn)亂才被平息。時間長達8年)安史之亂,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那個時候社會的真實寫照。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棄官西行,帶著一家老小,來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在成都郊區(qū)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暫時安定了下來,結(jié)束了他那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風怒號,卷走了茅屋頂上的茅草,接著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因此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下面我們先聽錄音,請注意藝術(shù)家是怎樣朗讀這首詩的,等會兒我們也要學著朗讀。(放課件,錄音朗讀)。

現(xiàn)在同學們也學著讀一讀。(讀書,檢查范讀)。

三、文本分析。

這首詩一共分為四節(jié),我們先請一個同學讀一讀詩歌的第一節(jié)。

問:我們剛才讀了第一節(jié),你們看看第一節(jié)寫了哪兩個事物?(比如說,第一個是秋風,那么第二個是什么?)(茅草)。

問:我們再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茅草的?(注意詩中的動詞啊,看看詩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分析,討論)。

師:對的,詩人就是這樣寫秋風,寫茅草的?!熬怼?、“飛”、“渡”、“灑”、“掛罥”、“飄轉(zhuǎn)”,一個接一個的動詞,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圖畫,緊緊地牽動著詩人的視線,撥動著詩人的心弦。詩人通過描寫把這一幕幕慘境,真實地“拍攝”了下來。風戲人,風弄草,何等無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無奈!

問:講解了這一節(jié),我想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jié)詩的內(nèi)容。允許同學先討論一下。(秋風破屋、風卷茅草……等)。

(出示課件:風卷茅草)。

問:這一節(jié)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一下。我提供幾個詞,你們選一選。(提示選擇:急、惜、悲、慘、憂。)請說出理由。(擔憂、焦急、痛惜等)。

(出示課件:痛惜)。

師:將第一節(jié)詩大聲齊讀一遍。

學習第二節(jié)。

(過渡語:茅屋被秋風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過了浣花溪,有的被掛在了高高的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難道就沒有飄在地上可以撿回來的嗎?我們來一起看看詩歌的.第二節(jié)。我也想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

(老師提醒:這一節(jié)中,老無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讀。嘆息這個詞,要讀出詩人的那種無奈嘆息的感情。請再讀一讀這一節(jié))。

問: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jié)詩的內(nèi)容。大家討論一下。(點人回答,教師注意點評,也可以請學生進行點評)(群童抱茅、倚杖嘆息等)。

(出示課件:群童抱茅)。

師:詩人一嘆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風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辦呢?二嘆自己年老力衰,沒法將茅草揀回來。三嘆自己的周圍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貧苦的人,雖然是一些不值錢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還是有人在風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嘆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為之。這一個“嘆”字真是寫盡了詩人內(nèi)心的凄苦、凄涼。

問:在這一節(jié)中,詩人稱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為“盜賊”,你認為妥當嗎?

(學生討論、發(fā)言,注意點撥;出示課件《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

總結(jié):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杜甫曾經(jīng)離開過草堂,他把草堂暫時交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邊的鄰居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婦人,老婦人因為窮困就經(jīng)常來草堂打棗充饑。杜甫走后,姓吳的親戚為了防止老婦人過來打棗,卻筑起了一道籬笆。

這一下,老婦人生活沒著落了,就托人帶口信給杜甫。杜甫聽說后,就寫了一首詩給姓吳的親戚,其中有這樣幾句,“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币馑际钦f,老婦人也是窮得沒有辦法才來打棗吃,如果不是因為“困窮”又怎么可能到這個樣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來打棗的。希望你也這樣做。

那么,在本節(jié)詩中,詩人稱孩童為“盜賊”,也不過是一時氣急的話,并不是真的說這些孩童是盜賊,也就應了詩中的一句話“不為困窮寧有此”。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因為戰(zhàn)禍連連,人民已經(jīng)是窮困不堪了,“路有凍死骨”是經(jīng)常能看到的現(xiàn)象。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學齊讀第二節(jié)。

學習第三節(jié)。

(過渡語:茅草沒了,屋破了,詩人這個時候最擔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節(jié),詩人杜甫正碰上了這樣的遭遇?!拔萋┢赀B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真是禍不單行啊!老師范讀第三節(jié)。注意,“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朗讀的重音應該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師:對的,這一夜詩人是徹夜未眠。為什么?睡不好。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蓋著舊被子,孩子又把舊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們現(xiàn)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計同學們可能沒有這樣的體會,我是有這樣的體會的。被子如果時間蓋長了,就會變得又硬又冰,睡覺就會睡不好,正因為這樣,所以小孩子才把舊被子踏破了。由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當時已經(jīng)困窮到什么地步了。

問:接下來我想提一個小問題:聯(lián)系到我上面講的安史之亂,你們想一想,這一節(jié)詩中所講的“喪亂”是指什么?“長夜”這個詞有沒有雙關(guān)的意思?(學生討論,教師注意點評)。

師:“喪”在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亂”在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亂”,一個“安史之亂”不僅使唐朝由強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給人民帶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離失所,這樣的長夜何時是一個盡頭!所以這里的“長夜”不妨理解為既指眼前難眠的長夜,也指戰(zhàn)亂的生活沒有一個盡頭。

問:如果說,在第一節(jié)詩中,因為風吹破了茅草屋,詩人的心情是“憂”,是“著急”,是“痛惜”,在第二節(jié)詩中,詩人是“嘆”,是“無奈”。那么,這節(jié)詩中詩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說說。(教師也說幾個詞,供學生選擇。選擇:慘、愁、苦、憐、悲,學生討論,出示課件:憂傷)(憂傷、悲苦、凄苦等)。

全班齊讀第三節(jié)。

學習第四節(jié)。

(過渡語: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庇蓚€人的艱苦處境聯(lián)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這就是偉大的杜甫,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詩人又是怎樣表達這份感情的呢?我們來欣賞最后一部分,請先讀一讀這一節(jié))。

問:請仍然用四個字概括本節(jié)內(nèi)容。(大庇天下、廣廈萬間、企盼廣廈等)(出示課件:企盼廣廈)。

師:“企盼廣廈”是詩人的一個美好愿望。“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錚錚壯語,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這讓我想到了曾經(jīng)在陜西流傳的一首民歌,其中有這樣兩句:“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倍鸥@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千百年來一直震撼著讀者的心靈。這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所說:

(出示課件)“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p>

請齊讀這一節(jié)。

四、結(jié)束講授。

(過渡語:這首詩,我們已經(jīng)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地講解完了,我們最后全班齊讀一遍,整體感知一下詩人當時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老師提醒的一些該重讀的字詞)。

總結(jié):詩為事作,屋因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燦爛,草堂的浣花溪邊也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得以實現(xiàn)。如果詩人在天有靈,我想他定會感到欣慰了。出示課件:

草堂留后世,

詩圣著千秋。

這是朱德參觀杜甫草堂后題的一副對聯(lián)。我們來一起讀一讀。

最后給同學們布置一個練習。請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并完成課后練習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十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記敘、抒情想結(jié)合的寫法。

3、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吟誦、聯(lián)想,把握詩歌意象,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品味詩歌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人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記敘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手法。

教學難點:

個別語句的理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shè)計: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對聯(lián)激趣:

出示對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請同學們從對聯(lián)中找出相關(guān)的文學知識,看誰找得又多又快。

[點撥]學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課外積累的積極性。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的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最為著名的有“三吏”“三別”,還有我們學過的《春望》等等。今天,我們就再次感受一下“詩圣”的魅力,一起走進他的“草堂”。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聽讀。

[學生活動]:仔細聽錄音,注意個別字詞的讀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頓。

2、自讀。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想象、聯(lián)想理解課文。

3、審讀。

[學生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

a、秋風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嘆。

c、長夜沾濕的苦痛。

d、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圍繞“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三個話題,結(jié)合課文1、2、3段,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按照“讀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驟學習詩文。

[學生活動]。

第一、二小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風怒號”、“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風肆虐、烏云密布、大雨將至、暗淡愁慘。

想象:描寫環(huán)境時不應僅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鑒《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寫方法。

第三、四小組:踏訪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i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薄ⅰ肮槐┤胫袢ァ?、“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p>

特征:破爛不堪、不蔽風雨、千瘡百孔、生活艱難。

想象:重點表現(xiàn)茅屋的破爛,孩童的頑皮,可加入細節(jié)描寫。

第五、六小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無力”、“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p>

特征:年老體弱、孤苦無助、焦灼痛苦、徹夜難眠。

想象:可從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心理、動作等方面進行描述。

小結(jié):

2、探究。

[學生活動]:齊讀最后一段,暢所欲言。

[提示]。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表現(xiàn)了作者舍己為人的濟世情懷。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xiàn)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總結(jié)拓展。

本文敘寫了大風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露出詩人寧愿“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同學們,大家還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樣的憂國憂民的文人,還記得他們的肺腑之言嗎?

[學生活動]:積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

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p>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十二

一.朗讀。

1.聽讀?(錄音機或老師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拖音。

2.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3.學生個讀,老師指導.

4.齊讀.

二.譯讀。

1.因時間關(guān)系,一組一段,討論準備譯讀.(沒要求學生壓韻)。

2.兩個學生一個吟讀,一個譯文,全班交流.

三.說讀。

1.學生自己揣摩詩歌,用“我讀懂了這句......”說話?。

學生提問,其余學生解答。

(說明:說讀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老師完成板書的環(huán)節(jié)了.要自己靈活掌握)。

四.背讀。

用以往學過的方法背誦,這里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十三

民間疾苦,筆底生瀾。

詩圣杜甫筆下記載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春望》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今天要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二、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

子美早年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臣李林甫專權(quán)當?shù)?,屢試不第?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亂時被叛軍擄到長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肅宗,除為左拾遺,后因上書營救房琯的罷相,觸怒肅宗,幾受刑戮,759年棄官西行,歷經(jīng)千辛萬苦于年底到達成都求親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廬,在飄泊多年之后,終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詩人的心情是愉快的,這在他的詩歌中也表現(xiàn)了出來。他曾到江畔獨步尋花: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也曾在水檻遣心: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不料當年深秋,風雨破屋,長夜沾濕,詩人在風雨飄搖之中寫成此詩,于是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

三、學生自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師范讀詩歌,讀出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五、講析詩歌,感悟詩人憂國憂民情懷。

詩人好不容易蓋起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與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卷起屋上層層茅草,怎能不讓詩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而是飛過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到一個衣衫單薄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茅草一層一層卷了起來。而他面對大風破屋的焦灼與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前節(jié)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詩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終因年邁無力而無法趕上。無可奈何之余,只能“歸來倚杖自嘆息”。如果不是貧困,詩人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貧困,群童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并不值錢的茅草。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茅屋蓋得不夠結(jié)實,因而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并沒有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世態(tài)炎涼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嘆息的內(nèi)容十分深廣。

“俄頃”兩句用飽蘸濃墨之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安剪馈眱删洳粌H是布被又舊又破,更是為下文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無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風苦雨寒徹骨。詩人徹夜難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處境相當艱難。但詩人并沒有因為自己處境艱難哀嘆聲聲,而是由個人的處境聯(lián)想到了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地過度到了詩歌的結(jié)尾。

“安得”三句聲音響亮,構(gòu)成了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貼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fā)出來的奔放的激情與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與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句則把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廬俱破……因此老杜在這首詩里不是孤立單純地描寫自己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自己的痛苦來表現(xiàn)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nèi)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么讀到“嗚呼“句總該看出詩人是在為天下寒士大聲疾呼吧。

六、以詩賞詩,向課外延伸。

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胃瘮。毟徊痪?。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甌尚缺。

3、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垂老別》)。

——戰(zhàn)亂中子孫亡盡的老漢憤然參軍告別老妻的凄慘場面。

4、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孝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連年戰(zhàn)爭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訴,這是人亡村衰、空寂蕭條的那個社會的縮影。

5、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月夜》(756年))。

——寫安史之亂中逃亡和被俘長安的遭遇,痛訴妻離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抑懈鼰o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寫戰(zhàn)斗殘酷,死傷慘重,民不聊生,就連老婦人也要被迫上戰(zhàn)場。

七、小結(jié)。

詩由事而作,屋憑人而傳。詩圣杜甫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詩篇中表現(xiàn)出來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實現(xiàn),如果詩人在天有靈,定會感到欣慰!

附板書。

敘事秋風破屋。

群童抱茅。

抒情長夜沾濕。

抒發(fā)理想推己及人。

憂國憂民。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十四

教學目標:

1.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2.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朗讀、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

2.、背誦詩歌。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流程。

溫故知新。用杜甫的《春望》引出課題。

讓學生讀一讀,檢查預習情況。

強調(diào)重點字的讀音。

三.講解寫作背景。

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杜甫的這首詩是公元761年創(chuàng)作于四川成都。當時唐朝正處于安史之亂時期。因為復雜的政治斗爭,杜甫得罪了皇帝,被貶去官職,為了生計,公元759年歲末,帶著一家老小,由甘肅輾轉(zhuǎn)來到了四川成都。在好友的幫助下,在成都郊區(qū)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暫時安定了下來,結(jié)束了他那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風怒號,卷走了茅屋頂上的茅草,接著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因此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1)有感情的美讀詩歌,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

(2)要求:我從第___節(jié)_______這幾句詩中讀出_____________(內(nèi)容),感受到了詩人____________的情感。

學法指導: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讓你感受到的畫面??蓪W生分為四個小組,分別學習一小節(jié)。分組討論學習,然后展示交流。

詩中那一句集中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情懷?你從詩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杜甫詩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廣闊胸襟,讓我們看到了杜甫的那顆拳拳愛國之心,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讓我們敬仰,讓我們感動。值得慶幸的是杜甫所期盼的廣廈千萬間,在如今已成為現(xiàn)實,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人民正在為全面決勝小康社會而奮斗!而且,新中國成立后,杜甫的草堂幾經(jīng)修葺完善,已成為著名的風景區(qū),最后給同學們分享一副對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這是朱德參觀杜甫草堂后題的一副對聯(lián)。

2、背誦這首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十五

1、把握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朗誦詩歌并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2、品析詩歌語言,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語言初步的鑒賞能力。

3、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懷。

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一、導入

背古詩《春望》導入課題,

(ppt出示課題)

二、詩歌學法指導

問:學習古詩我們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1、析詩題

2、知作者

3、想畫面(故事)

4、品語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詩題、簡介作者

1、簡介作者

2、解析詩題:

(板書課題)

(1)“為”的讀音,(2)“為-----所”被動句式(3)歌行體

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chuàng)作興致所至,抒發(fā)感情,句數(shù)多少

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

(4)從詩題看,這首詩寫了什么事?你覺得作者會抒發(fā)什么感情?

四、初讀,知內(nèi)容。

過渡:帶著這些猜測,讓我們來讀這首詩——

1、師范讀,生畫出朗讀節(jié)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頓

2、學生試讀:(正音,糾正朗讀中的問題)

思考:你讀到了什么,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秋風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幾個詞或短句概括詩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嗎?

例秋風破茅屋

指導歸納:秋風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喪亂長夜苦

五、默讀,想畫面。(配樂)

過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剛才概括的內(nèi)容描述出來嗎?

在前三節(ji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節(jié)讀一讀,

邊讀邊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腦里浮現(xiàn)的畫面

例:略(ppt)

六、自讀,品語言。

過渡:之所以能在我們的大腦里浮現(xiàn)出一個個畫面,那是因為詩中那些生動傳神的

詞,然我們一起來欣賞他們——

1、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很精彩的字、詞、句進行賞析。并在班內(nèi)交流

2、對比閱讀: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虛數(shù),“幾”的意思,那你認為在這里究竟表示多還是少,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鐵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讀,悟情感。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過渡:這些詞語,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寫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讓我們結(jié)合背景來體會詩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這首詩那個詞暗示了時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資料)

2、詩人寫這首詩僅僅是為了發(fā)泄因秋風破屋的不幸而產(chǎn)生的不滿嗎?

3、換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樣的處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損的舉手!

面對當時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導理解“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見。

一度時期,人們很喜歡看穿越劇,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詩圣”杜甫,

現(xiàn)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請看——“杜甫很忙”

(一分為二看問題:放松,調(diào)侃,對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

1、看漫畫,說看法

2、填詩句:

九、小結(jié)

(記一記)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fā)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里象火燒似的焦急。)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十六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杜甫的詩風,體會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境界;

2、培養(yǎng)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與討論相結(jié)合。

教學過程:

一、師介紹本詩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杜甫生于盛唐,長于安史之亂。寫此詩前,詩人剛剛結(jié)束了動亂、貶謫、流亡的生活,在成都浣花溪畔經(jīng)求親告友才蓋起一所草堂賴以棲身,不料又遭風襲,凄風苦雨之夜,詩人百感交集,遂吟此詩。

二、朗讀(師范讀、生自讀):

1、注意語調(diào)、節(jié)奏、重音和感情;

2、注意個別字詞的讀音。

三、詩歌內(nèi)容簡析:

2、詩中傾注了詩人何種感情?(自由發(fā)言)[焦急、無奈、嘆息、痛苦等]。

3、延伸:素質(zhì)教育的推行,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學習更多的內(nèi)容,也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向思維,還記得他們曾賦予孔已己“誠信君子”,范進“執(zhí)著學子”的美譽。我就想借此機會測試一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提問:假如生活中的你也遇到了類似杜甫這樣的遭遇,你會怎么做?你認為詩人會怎么做?(有些學生的回答令我吃驚,甚至有些措手不及。他們的選擇是“自殺”。聽到他們?nèi)绱舜嗳醯拇鸢?,我有幾分心酸,又有幾分震撼,于是就借此機會組織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以下是辯論的有關(guān)內(nèi)容。)。

辯論雙方:自殺派(甲方)和求生派(乙方)。

辯論要求:陳述理由闡明本方觀點,批駁對方觀點。

精彩辯論實錄:

甲1:一個人的力量相對于整個黑暗社會而言無疑于滄海之一粟,社會的變故,自然的無情已經(jīng)讓人不具備生存的條件和希望,與其茍且偷生,不如一死了之。

乙2:你雖不能抵擋狂風暴雨,但你可以憑自己的努力重建家園。古代愚公尚有移山精神,更何況生在新世紀,長在陽光下的我們!杜甫不會選擇自殺,因為如果自殺,他就不是杜甫;如果自殺,早在多年前,他有太多的機會,太多的應該。

甲3:據(jù)某報紙報道:內(nèi)蒙一女同學因老師對其錯誤核實不準,為維護“尊嚴”自殺;陜西一學生因估計自己中考成績不好服毒自殺;另有某學生因與同學發(fā)生矛盾輕生;某中學生因父母的一頓批評自殘等等。這些同學的境遇和杜甫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他們尚且如此,所以我認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有很多脆弱之人都會做此了斷。

……。

師小結(jié):生命之價值不在于你成功地做了幾件事,而在于你盡心盡力地做了幾件事。在實際生活中,擁有挫折是一筆財富,經(jīng)受挫折是一種磨練,戰(zhàn)勝挫折是一種成功。在有些時候,人活著需要勇氣,而創(chuàng)造活著的機會則需要勇氣和智慧,生命之可貴就在于用心去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很多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所以人生真正的意義在于懂得的過程。為此,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生命嗎?(教師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為這場精彩的辯論,更為這節(jié)終生難忘的教育課)。

(趁機反饋)提問:這場辯論對你有何啟示?(自由發(fā)言)。

生1:懂得了生命的可貴。

生2:知道如何面隊生活中的挫折。

生3:明白有陽光的日子真好!

生4:無論如何,我不會輕生。

生5:努力就有希望。

生6: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生7:笑迎困難!

生8:珍愛生活!

生9:善待生命……。

四、小結(jié):

1、朗讀訓練。

2、背誦。

3、主旨及主旨句。

4、啟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篇十七

教學目標:

一、理解詩的內(nèi)容及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

二、培養(yǎng)詩歌朗讀能力,在誦讀中進一步感悟。

三、培養(yǎng)關(guān)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yōu)秀品德。

重點、難點:

一、重點:理解本詩所體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之中。

二、難點:對“長夜”的理解,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教學設(shè)想:

一、安排一課時。

二、誦讀討論,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我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墒聦嵾h非如此?!拔恼略髅_”,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chǎn)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他一生中,幾乎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jié)束了輾轉(zhuǎn)飄零的流浪生活,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對似的,到了八月,一陣秋風掀去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讓人不愉快的事,可詩人卻要歌詩一首,這是為什么呢?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

二、師生互動,研讀課文。

1.教師范讀。(演示文稿1,音效,配樂)。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然后概括每一節(jié)的內(nèi)容。

3.研讀第一節(jié)。

第一節(jié)寫什么內(nèi)容?(生答)能否用四個字概括出來?(秋風破屋)。

這節(jié)中,你認為哪一詞用得比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飛……)指名朗讀第一節(jié),師生評議。

這節(ji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詩人的這種心情讀出來嗎?(生齊讀)。

4.研讀第二節(jié)。

指名朗讀第二節(jié)。這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四個字概括出來。(群童抱茅)。

你認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燒火,鋪床……)。

“歸來倚杖自嘆息”,詩人嘆息的是什么?(嘆息自己遭天災人欺,更嘆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為困窮寧有此?”――《又呈吳郎》;“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陜西民歌:“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課堂上來不及提這些了,關(guān)于嘆息什么,只以“詩人究竟嘆息什么,讀完全詩,大家自然會有全面的理解”帶過。

5.齊讀第三節(jié)?!伴L夜”僅指詩人筆下這凄風苦雨的秋夜嗎?(“長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

請概括這節(jié)內(nèi)容。(長夜沾濕、長夜難眠)。

詩的前三節(jié)寫出了詩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讓我們再齊讀前三節(jié),體會詩人的感情。(生齊讀)。

7.而詩人的表現(xiàn)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嗎?請同學們朗讀詩的最后一節(jié)。

這節(jié)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怎樣的愿望?(憂國憂民)。

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飽經(jīng)磨難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zhàn)亂中的整個國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國。甚至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甘愿犧牲自己,這是何等恢弘的氣度,何等博大的襟懷,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這首詩之所以光焰萬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選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帶著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飽含感情地朗誦全詩。)。

三、拓展訓練:

讀詩,就是讀作者的人,讀作者的心。讀作者的思想,讀作者的人格。同學們,假如我們能夠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詩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結(jié):

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倍鸥υ谶@首詩里不是單純地寫自身之苦,而是通過個人的不幸來反映時代的不幸。在這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其實,具有這種偉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無饑寒”的白居易,從“先憂后樂”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從“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一直秉承了這樣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們以天下人為念,執(zhí)著追求著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這種思想,這種傳統(tǒng),使我們看到人性的閃光,看到了民族的未來,看到了人類的希望!

[4][5]。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40971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