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高中生物教案(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1-14 16:20:46
教資高中生物教案(5篇)
時間:2022-11-14 16:20:46     小編:admin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資高中生物教案篇1

一、預習目標

1、知道染色體的種類及特點,會區(qū)分染色質和染色體

2、知道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及特點

3、會根據圖形分析染色體條數(shù),DNA分子數(shù)

二、復習舊知

1、染色體與染色質的關系: 。

2、染色體主組成成分 和 ,分布在 。

3、有絲分裂

(1)特點:染色體復制 次,細胞分裂 次,結果是形成 個子細胞,且染色體條數(shù) (變?不變?)

(2)圖形分析

A B C

染色體條數(shù)

DNA分子數(shù)

染色單體數(shù)

(3)過程

A 期 B 期 C 期

染色體行為變化

染色體條數(shù)

DNA分子數(shù)

三、預習新知

(一)染色體種類

1、分類依據:

2、種類: 染色體、 染色體、 染色體

3、特點:

(1)每種生物的細胞核中的染色體的 和 是相對恒定的。

(2)大多數(shù)生物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是 存在(用 表示),生殖細胞中則是 存在的(用 表示)

(二)減數(shù)分裂

1、概念:是 生殖生物的 細胞成為 細胞的分裂過程。

2、特點:細胞經過 次連續(xù)的分裂,染色體只復制 次,結果是一個原始生殖細胞經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 個生殖細胞,染色體數(shù)是體細胞的 。

3、 過程:分為 期,減數(shù) 分裂(MI)減數(shù) 分裂(MII)

(以細胞中有4條染色體為例)

減I

前期

聯(lián)會形成

中期

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分離, 自由組合

減II

前期

染色體已減半、無同源染色體

中期

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一分為二, 分別移向兩極

末期

染色體進入兩個核變成染色質

結果 子細胞 含體細胞一半數(shù)目的染色體

(三)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條數(shù)和DNA分子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曲線

染色體條數(shù) DNA分子數(shù)

間期 MI MII 間期 MI MII

(四)同源染色體識別

1、同源染色體:指一條來自 方,一條來自 方,,其形態(tài)、大小 的 條染色體。

2、四分體:減數(shù)第 次分裂的 期,同源染色體相互 ,此時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 條 ,所以稱之為四分體。

3、圖形識別

(1) 對同源染色體 (2) 個四分體

(3) 條染色體 (4) 個DNA分子

(5) 條染色單體

(6) 對姐妹染色單體,分別是 與 , 與 。

(7) 對非姐妹染色單體,分別是 與 , 與

教資高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⑵細胞全能性的概念。解決方法:聯(lián)系初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tǒng)的知識;聯(lián)系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tǒng)的建成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解決方法:從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細胞全能性。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解法。五、教具準備:課件

六、學生活動

1、通過具體實例,啟發(fā)學生得到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點。

七、教學程序

[問題探討]1、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shù)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一、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出示教材P117、118相關圖片講解。

1、細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導學生探討以下問題:

⑴細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實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fā)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qū)的細胞不斷分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qū)的長方體細胞,后來分化成成熟區(qū)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tài)、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干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⑵細胞分化的過程。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xiàn)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zhí)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于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后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

穩(wěn)定的漸變過程。⑶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fā)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并發(fā)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基礎。

3、細胞分化的特點:持久性,不可逆轉。

4、細胞分化的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5、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6、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嗎?

二、細胞的全能性

1、細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師出示教材P119胡蘿卜的組織培養(yǎng)的圖片,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的實驗。由于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有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fā)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細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紹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將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

2、干細胞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著少數(shù)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這些細胞叫做干細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許多造血干細胞。干細胞有多種類型,可分為成體干細胞和胚胎干細胞。也可以分為這樣三種類型:能夠分化產生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全能干細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個生命;不能單獨發(fā)育成完整個體,但能分化為多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多能干細胞;能分化產生與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關的細胞稱為專能干細胞。

[資料搜集和分析]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討論回答教材P120相關問題。

三、總結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業(yè)布置

P120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2節(jié)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的分化及其意義

1、概念:

2、特點:持久的,不可逆轉的

3、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4、意義:

5、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

教資高中生物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fā)后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fā)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fā)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1”,閱讀P79~P80,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yǎng)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yǎng)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yōu)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yōu)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yōu)勢,取代了灌木的優(yōu)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fā)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qū)的農田,在棄耕后開始出現(xiàn)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yōu)勢;2~3年后,黃蒿占優(yōu)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yōu)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2”,閱讀P81,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yōu)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于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后,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yōu)勢植物。于是,就會出現(xiàn)“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qū)有計劃地組織大規(guī)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qū)也開展了規(guī)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yè)生產能力和環(huán)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guī)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并從20xx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試點,20xx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guī)劃在20xx年前退耕還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區(qū)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 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 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范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tài)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zhèn)”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 950 km2“長”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 350 km2。兩大湖區(qū)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于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tài)。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 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yōu)榇笠?guī)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xx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約占西部地區(qū)嚴重退化草原的40%?!巴四吝€草”將采取禁牧、休牧和劃區(qū)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yǎng)。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qū)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yǎng)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xiàn)草原資源的永續(xù)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

⊙要點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取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xiàn)一個頂極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現(xiàn)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fā)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后,農田又會發(fā)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里生長起來,灌木又處于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yōu)橐黄?。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森林群落,而不會被別的群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群落。

2.群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后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后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群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于群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xù)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yōu)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群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群落內部環(huán)境的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情況下,是群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不良的居住環(huán)境,使原來的群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fā)演替。

4.外界環(huán)境條件如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響到群落的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fā)因素。地表形態(tài)(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tài)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鹨彩且粋€重要的誘發(fā)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huán)境條件并不限于上述幾種,凡是與群落發(fā)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tài)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態(tài)關系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發(fā)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教資高中生物教案篇4

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探究一的實驗設計思路,設計出一組呈梯度的pH環(huán)境,以研究不同的pH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能否根據數(shù)學的函數(shù)思想,繪出H2O2酶作用速率與pH之間關系的函數(shù)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shù)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說明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pH范圍;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個特定的最適宜pH;在最適pH范圍內,隨著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過最適pH范圍后,隨著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并最終導致酶失去活性;過酸與過堿對酶活性的破壞都不可以被恢復。

如人體內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適pH范圍是1.5~2.2之間,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適的pH范圍是8.0~9.0。

探究三:酶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實驗假設

酶濃度影響酶作用速率。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濃度范圍以后,再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

實驗器材

燒杯、試管、量筒、干酵母菌、過氧化氫、蒸餾水等。

實驗步驟

①取一定量的酵母菌配制成酵母菌溶液,用容量瓶(或量筒與燒杯)將上述鮮酵母菌溶液分別配制成稀釋10倍、100倍、100倍、1 000倍的酵母菌稀釋液;另取4支試管,分別標記為1、2、3、4,用量筒各量取3 mL的過氧化氫溶液,分別加入上述4支試管。

②將酵母菌稀釋液分別加入上述4支試管,觀察試管中氣泡逸出的速率與氣泡的大小。

實驗數(shù)據與分析

1 2 3 4

加入酵母菌稀釋液后氣泡逸出的速率 ++++ +++ ++ +

數(shù)據分析(酶作用的速率) ++++ +++ ++ +

關于實驗數(shù)據的分析說明:實驗中,加入酵母菌稀釋液后氣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氣泡越大,直接表明過氧化氫被分解得越多,間接證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

能否根據數(shù)學的函數(shù)思想,繪出H2O2酶作用速率與酶濃度之間關系的函數(shù)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shù)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具體來說,在底物濃度一定,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酶的濃度超過一定的范圍以后,再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這主要與反應容器中底物濃度的限制、產物濃度的抑制等因素有關。

探究四:底物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探究三的實驗設計思路,設計出一組呈濃度梯度的過氧化氫溶液環(huán)境,以研究不同的底物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學生探究:進行相關的實驗并進行數(shù)據分析。并畫出底物濃度與酶作用速率關系的函數(shù)圖。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底物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范圍以后,再增加底物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這主要與反應容器中酶濃度的限制、產物濃度的抑制等因素有關。

那么,反應產物的濃度對實驗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響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從化學平衡的角度來分析問題。

反應產物對實驗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隨著反應產物濃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顯。

課堂小結

酶促反應的速率受到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單單考慮一種因素而忽略另一種因素都是不可取的;研究其中一種因素的作用,要注意控制變量。

引導學生閱讀“放眼社會”的“酶與疾病”,讓學生了解酶和疾病的關系,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變化而導致疾病的產生、酶在診斷和治療疾病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體內進行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教師還可鼓勵學生收集社會生活中,尤其是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中有關酶的應用的例子。

用作輔助消化劑的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盡管胃內酸度較高,不適合大多數(shù)酶發(fā)揮作用,但人們可以將某些酶制劑做成腸溶劑型,如糖衣片和膠囊等,讓酶到達腸內后再被釋放出來發(fā)揮作用,從而治療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癥。

學生活動:閱讀“酶與疾病”,并利用網絡、圖書館、報刊等途徑,通過資料收集與整理、實地走訪與考察等多種方法,寫出一篇有關“酶與疾病”的調查報告。

板書設計

3、酶促反應

4、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1)溫度

(2)pH

(3)酶的濃度

(4)底物濃度

活動與探究

“探究胃蛋白酶進入小腸后是否能發(fā)揮活性”的活動建議:

探究原理:

酶的活性受pH的影響,在過酸或過堿的環(huán)境下酶的活性都會喪失。在活性范圍內,酶的活性隨著pH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由于人體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細胞分泌產生,并在胃中催化蛋白質分解的反應,然后隨食糜進入小腸,這時pH由2.0變成7.8,對胃蛋白酶的活性產生了影響。

實驗材料:

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塊,鹽酸,NaOH,pH試紙等。

實驗步驟:

(1)配制pH=2.0和pH=7.8的液體;

(2)在兩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體;

(3)加入兩塊相同形狀的等重量的精肉塊;

(4)向兩試管中同時滴入胃蛋白酶溶液;

(5)定時觀察,記錄;

(6)分析得出結論。

教資高中生物教案篇5

知識精華

來源排出調節(jié)

水的平衡和調節(jié)

飲水、食物物質、代謝由腎、皮膚、大腸排出神經調節(jié)、激素調節(jié)

鈉鹽的平衡和調節(jié)

主要來自食鹽主要經腎、其次由汗液、糞便排出醛固酮(鹽皮質激素)調節(jié)

鉀鹽的平衡和調節(jié)

食物主要經腎、其次未吸收的隨糞便排出醛固酮調節(jié)

意義:水和鈉鹽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wěn)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劇烈運動或某些疾?。▌×覈I吐、嚴重腹瀉)時,會丟失大部分的水和無機鹽,影響血壓、心率的穩(wěn)定。

鉀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穩(wěn)定方面、心肌舒張、興奮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謝廢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于水、鹽調節(jié)的幾個問題:

1)尿激素的釋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應有三:促進鈉的重吸收、促進鉀的分泌排出、促進水的重吸收。

題例領悟

例1:某人患急性腸胃炎,嚴重腹瀉,并且出現(xiàn)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四肢發(fā)冷等癥;要緩解以上癥狀,應:

A、輸入生理鹽水。B、口服生理鹽水。

C、口服鉀鹽水。D、輸入醛固酮。

解析:題意中出現(xiàn)的癥狀是缺少水和鈉鹽,其次輸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體內K和鈉離子的排出特點相比,不同之處是:

A、多吃多排B、少吃少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

解析:鉀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鈉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人體內的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主要途徑是:()

A、來自飲水,食物和由腎排出。

B、來自飲水,食物和由皮膚排出。

C、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肺排出。

D、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大腸排出。

2、離子態(tài)的無機鹽(如血液中的鉀、鈣離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A、細胞結構物之一。

B、維持細正常生理功能

C、維持細胞的形態(tài)。

D、調節(jié)細胞內的PH值。

3、下列有關人體內水分調節(jié)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大量飲水,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覺中樞興奮,則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則尿量增加。

D、細胞外液中滲透壓降低,則尿量減少。

4、調節(jié)無機鹽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B、醛固酮C、腎上腺素D、甲狀腺素。

5、下列僅屬于水分排出的途徑的是:()

A、腎排出B、大腸排出C、皮膚排出D、肺排出。

6、不能對腎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進作用的是:()

A、滲透壓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

C、血漿滲透壓升高。D、醛固酮升高。

二、簡答題:

7、下圖為腎單位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過咸的食物時,通過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的促進()和()對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使細胞外液滲透壓恢復正常。

2)當血鉀升高或降低時,可直接刺激,使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和()對的重吸收和對的分泌,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3)通過顯微鏡檢查發(fā)現(xiàn)構成腎小管的細胞線粒體較多,起生理意義是。線粒體所需的能源物質和氧氣由()提供,產生的二氧化碳由()________帶走。

自我評價答案

一、選擇題:

1、A2、A;3、C;4、B;5、D;6、A。

二、簡答題

1、抗利尿激素1腎小管2集合管

2、腎上腺醛固酮1腎小管2集合管鈉鉀

3、提供能量,有利于納的重吸收和鉀離子的分泌3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3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1810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