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時,教師應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專業(yè)知識,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案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需要與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相匹配。教案的設計和教學過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目標的要求。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一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2、理解作者給兩個兒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寫作目的。
3、鑒賞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蘊深的寫作特點。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2、理解作者給兩個兒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寫作目的。
慶歷六年(1046),蘇洵赴京應制舉。盡管他才學可為“帝王師”,結果還是落榜了。他對科舉、對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次年返鄉(xiāng),寫了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時蘇軾11歲,蘇轍8歲。
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對他們的生活道路充滿憂慮。《名二子說》正是通過闡釋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達他對愛子的勸誡與勉勵的。
1、第一段,“軾”名說。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車子的各部件,輪子、輻條、車蓋、軫木(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就像各有職分,不可或缺,只有車前的軾木沒有實際用處。軾是車前的橫木,乘車人可將手俯按在上面,有裝飾車子的作用。所以,“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行文幾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題:“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蘇軾呀,我擔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啊。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觀點。自幼父親就看清了這一特點,勸誡他多加外飾以免遭禍。這正是為他取名“軾”的初心。
2、第二段,“轍”名說。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但論到車的功用卻沒有轍的份?!半m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轍無論功之福,也不遭仆斃之禍?!笆寝H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爸狻保钦f蘇轍的性格會免于災禍。一說“免”同“勉”,勉力、盡力的意思。善處于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這正是為他取名“轍”的深意。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盡力王事,后位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
3、補充介紹:蘇洵寫《名二子說》十年后,送二子入京應試,過成都辭別張方平,張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自己則于壁問密窺。兩人得題后,即各自思考。轍有疑問,指以問軾,軾舉筆倒敲幾案,意為“管子注”。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因為并無出處,開始答卷??纪旰?,張方平對蘇洵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p>
4、拓展思考:蘇軾兄弟處于北宋新舊黨爭、矛盾激烈的時代,而兩人立身之術不同。蘇軾性格“不外飾”,論事激烈,不為世容,幾次入朝,又幾次“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宋史?蘇軾傳》)而外任,還差點被殺。蘇轍遇事能自持論,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禍?!端问??蘇轍傳》說:“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韜戢”就是“外飾”。確實,那種不可掩抑的英邁之氣,正是蘇軾之為蘇軾的特點?!短K轍傳》論蘇轍“寡言鮮欲”“君子不黨”,這正是他能處于“禍福之間”“齒爵皆優(yōu)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蘇洵早已預見到了這一切。
1。試摹擬作者的口氣說說“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轍乎,吾知免矣”這兩句話的意思,然后談談作者對兩個兒子不同的希望。
“軾啊,我擔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飾??!”“轍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災殃了!”
勸誡蘇軾多加外飾以免遭禍;勸誡蘇轍善處于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
2。楊慎說作者“深知二子”,從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兩個兒子各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觀點;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的科學成就,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情感。
2.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歲穰患貽履等,
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之其以悉等。
3.學習詳略得當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好幻燈片。
2.學生預習:
(1)簡介作者作品。
(2)借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試著翻譯全文。
(3)朗讀課文,讀清句讀。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以夢溪園--沈括--《夢溪筆談》為話題導入。
1.熟讀課文,注意停頓和重音。
2.小組合作,疏通文意,記下疑難詞句。
3.小組提問,學生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點撥。
4.理解、探究。
(1)用自己的話說說傍不肯這種蟲子的形狀和消滅子方蟲的方法。
(出示圖片,加強直觀感)。
(2)你還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嗎?
(3)說說以蟲治蟲給我們的啟示。
5.出示幻燈片,檢測重點詞句的解釋。
(1)方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鉗。
(3)如途中狗蝎。
(4)千萬蔽地。
(5)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
(6)土人謂之傍不肯。
(7)則以鉗搏之。
(8)悉為兩段。
6.小結課文。
1.分類積累文言詞匯。
2.預習《梵天寺木塔》。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出示實物模型導入。
二、檢查預習。
1.聽寫字詞(包括第一則)。
2.朗讀課文。
1.討論探究、練習二。
2.用自己的話說說喻皓的高超技藝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3.結合課文談談兩篇課文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詳略?
1.患其塔動。
2.故如此。
3.貽以金釵。
4.但逐層布板訖。
5.匠師如其言。
6.蓋釘板上下彌束。
7.人履其板。
8.人皆伏其精練。
1.積累文言詞匯(尤其注意多義詞及語境義的使用)。
2.借助工具書,課外閱讀《喻皓的〈木經〉》。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三
師:上節(jié)課,我們聽培根給我們講了讀書的作用,相信大家一定受益匪淺。讀書,既有千般樂趣,又有萬種讀法。這里,我給大家推薦一種全新的讀書方法――不求甚解。
(板書:不求甚解)。
師:對這咱讀書方法,你有沒有什么疑問?如果有,盡管說出來。
生:我不知道“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師:對別的同學提出的疑問,如果你就能解答,你隨時可以站起來回答。
生1:我覺得它意思是說讀書不要求深入理解,我不懂的是不深入理解,又談何讀書呢!
生2:我想知道這種說法是怎么來的?
師: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讀――《不求甚解》。
師:現在,請帶上疑問速讀《不求甚解》。
(學生速讀)〕。
師:讀完本文,對“不求甚解”這種說法你不沒有還沒弄明白的地方?有的話就請?zhí)岢鰜恚蠹乙欢〞湍憬獯鸬摹?/p>
生:我還是不懂,既然“不求甚解”,讀書有什么益處?
師:現在請大家結合課文思考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
生:作者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師:有補充意見或不同意見嗎?
生:我補充一點,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不認真,而是說讀書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師:如果沒有這兩段的論述行不行?為什么?
生:不行。如果沒有這幾段論述會讓人誤以為“不求甚解”就是讀書可以不認真,不需要讀懂。
師:現在,我們再來一起闡述一下作者對“不求甚解”的理解。
(師生一起口頭闡述)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讀書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當然,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可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結果仍然要讀懂才行。
師:《談讀書》和《不求甚解》同是針對讀書這一問題展開論述。它們之間有許多相同點,也有許多不同點。下面請大家采用小組全作學習的形式對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請結合具體例子加以說明。
(小組合作進行比較閱讀)。
師:大家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拿出來與別人交換嗎?
生:(齊)愿意!
師:那就開始吧。后面發(fā)言的同學不再重復前面已經陳述的觀點,只要對其進行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
特別提醒:學會傾聽,學會做筆記!
師:對不起,我打斷一下,聽得出來,你們這小組的理解比較透徹??梢越o其也同學留點兒機會嗎?(學生點頭表示同意),好,謝謝!你請坐!
生1:《談讀書》運用了大量排比句式,句式整齊,而《不求甚解》沒有。
生2:《談讀書》的語言具有古典風格?!恫磺笊踅狻穭t明白如話。
生3:《談讀書》舉例時語言簡潔,《不求甚解》事例詳細一些。
師:你讀得他細!你也領略到了運用舉例論證的技巧,既可簡潔陳述,也可圍繞觀點稍詳一點。
生:《不求甚解》引用了名言,而《談讀書》中沒有。
師:能說說細點兒嗎?
生:《不求甚解》中引用陸象山的話“讀書且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論證了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能摳一字一句的觀點。
師:一個全新的發(fā)現?像這樣運用名言警句或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論證論點的方法叫道理論證。
這是兩篇圍繞讀書這一話題展開議論的文章,這又是兩篇風格迥異的文章。請大家再用各自喜歡的閱讀方式把兩篇文章讀一遍,品味兩篇文章的語言,學習兩篇文章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學生品讀兩篇文章)。
師:有人說“不求甚解”就是囫圇吞棗,又有人說“不求甚解”是不拘泥于局部,而是著眼于整體。你是怎么看待“不求甚解”的?你同樣可以發(fā)表你的觀點。請以“我說‘不求甚解’為題說一段話。要求:(1)觀點鮮明;(2)學習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展開論述。
(學生思考)。
生:讀書而不求甚解對于正處在求學關鍵時期的我們是有害的。既然“不求甚解“,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呢?就如我們吃飯,不就是為了吸收其中營養(yǎng)嗎?而吸收的前提應該是消化。
師:精彩極了!還記得《談讀書》中一段話嗎?“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運動除之?!蹦阋欢ㄊ菑倪@里學到民不少東西,你自己學會了類比論證。祝賀你!
生1:我曾讀過一本印度名著,書中涉及許多印度風土人情,當時,我根本就不懂這些,但我并沒有在這一點上糾纏,而是跳過去繼續(xù)讀。隨著知識的增長,今天,我早已明白了這些知識。所以說,讀書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們廣泛閱讀,廣泛吸取。
生2:不求甚解不僅是一種不好的學習習慣,而且容易養(yǎng)成一種做任何事情都不深入的毛病。讀書不求甚解帶來的后果是讀了也白讀,吃飯“不求甚解”帶來的后果是消化不良,工作中“不求甚解”,做事浮于表面,走馬觀花,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
師:措辭嚴厲,步步進逼,怎一個“妙”字了得!
生:我覺得前面兩位同學正是犯了他們所謂的“不求甚解”的毛病。(師生笑)“不求甚解”出于陶淵明之手,他全句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肚子餓極了,你怎么吃飯的?狼吞虎咽!吃下去再說,到了肚子里再慢慢消化。如果真是說吃不下了不管不顧,哪會“會意”呢?所以說“不求甚解”只是一種讀書的方法,目的仍然是讀明白。
師:簡潔明了!同樣以吃飯為例來說,你還能不服!唉!我真想繼續(xù)聽大家精彩的論述!但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我不得不忍痛割愛!沒關系!把你想說的寫在周記本上,咱們周記本上見!我期待著下一個精彩!
十年寒窗,我們在馥郁的書香中一天天長大。在閱讀中,我們有自己獨特的經驗,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情。如果把它們用簡練的文字記錄下來,這也就成了讀書名言。
試一試,自擬一條讀書名言。
(學生思考,自擬名言)。
師:把你的名言向同學們大聲讀出來。這是為自己喝彩,也是為別人加油!
生:讀書,是心與心的交流。
師:如果你覺得精彩,就不要吝異你的掌聲!
生:讀書,猶如與人相處,你得用“心”對待。(掌聲)。
生:讀書如飲酒:啤酒需豪放地喝;白酒要細細地品;而葡萄酒則需要一份好心情。(師生笑)。
生:讀書猶如登樓,讀得越多,你會站得越高。(掌聲)。
生:書中有命運之神為我們立下的前行的標志。(掌聲)。
生:知識能塑造性格,性格能決定命運。(掌聲)。
師:請大家下課后把這些名言也寫進自己的《讀書名言精評》,再為這本集子寫上前言和后記,設計一個封面,在班上展出。
我相信,我們能創(chuàng)造出如此精彩的語言,也一定能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精彩的人生!
最后,我想把王國維的一段話送給每一位讀書人,讓我們一起共勉:讀書成大事者必經三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為闌珊處。
同學們,好好讀書吧!知識就是力量!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四
這篇文章的作者馬南邨,原名叫鄧拓,,福建閩侯人,當代作家。本文選自雜文集《燕山夜話》。這本書的所選文章,剛開始時均發(fā)表在《北京晚報》的副刊上,后來收集成書,就取了這個名字。
作者為什么寫此類文章呢?作者在《燕山夜話》第三集《作者的話》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常常想到、看到、聽到一些東西,覺得有了問題,隨時就產生一個題目;每一個題目有關的材料和觀點,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點時間,就自己現有的水平,有什么寫什么;寫的時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維過程,用文字表達出來。這個寫法,似乎對自己的寫作比較方便,而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隨著這個思維過程,好像也容易體會問題的來龍去脈。
通過這段話,我們發(fā)現作者的寫作是有感而發(fā),同時作者寫作是按照自己的思維過程而寫,交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那么,下面我們就順著作者的思路去看一看他發(fā)的是什么感,為什么要發(fā)這個感。
作者的思路大體上是這樣的:
第一段,人們常認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但作者不同意,作者開門見山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簡化一下就是: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第二段,分析“不求甚解”的出處,陶淵明的原文中人們只斷章取義關注前一句,而沒有看到后一句,從而造成了曲解,并點明陶淵明的讀書態(tài)度是正確的,我們應虛心學習。
第三段,這一段講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而會意的基礎則是好讀書。如果不好讀書,談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是沒有意義的。
第四段,分析陶淵明說“不求甚解”的本意,有兩層含義:一是出于虛心,因為書不一定一讀就能懂,所以說“不求甚解”;二是著重在讀書方法,不固執(zhí)一點,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以普列漢諾夫為例子,進而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即虛心讀書,了解書的精神實質(會意)。
第六段,又以諸葛亮為例子,證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知識面更廣,了解問題更全面。
第七段,對“不求甚解”作出解釋,即不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第八段,舉陸象山的道理論據來證明上一段的觀點,不要因小失大。
第九段,最后介紹了一個讀書方法,就是書要反復地讀。這實際上就是說會意不是一步就達到的,需要讀一遍就會意多一點。
綜觀全文,作者所持的總觀點是讀書是可以“不求甚解”,但是這“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一、會意,即理解書的精神實質;二、整體觀,即不要固執(zhí)于一點,不要因小失大,應注重整體。
怎么去學寫這篇文章呢?
第一步。
目標:了解作者的觀點——方法:閱讀全文整體獲得——學習層次:讀懂。
第二步。
目標:作者為什么要持這一觀點——方法:分析全文的論證——學習層次:讀懂。
第三步。
目標:你認同作者觀點嗎——方法:與自己對話——學習層次:讀出自己。
第四步。
目標:此文的現實意義——方法:與生活對話——學習層次:讀出深度。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五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罔殆謂哉焉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a、三分鐘演講
b、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c、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d、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e、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g、指導背誦
h、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么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六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c、體會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為順序的?)及神奇壯麗的幻境(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
:反復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一、導入(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
提問:你見國這樣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嗎?
(學生自由發(fā)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qū),經??梢钥匆娫诳罩谢虻孛嬉韵掠羞h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qū)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投影補充、
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為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白居易在香山/歐陽修六一歡/李清照號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蘇軾爬東坡/李白采青蓮)。
作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為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三、指導朗讀:
3、齊讀課文一遍。
四、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能解決的句子。
2、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是以什么為順序的?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表現了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4、山市的具體變化如何,畫出描繪的詞語?
5、請學生以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圖畫或語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腦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讀課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么?(課后查閱資料:參考高中物理第二冊191頁)。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后朗讀課文。
2、課后課后查閱資料。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七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仿佛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詩歌描繪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chuàng)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么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1、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3、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并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八
1、詮釋徽標的構圖設計及含義。
2、概括徽標蘊含信息。
3、評價構圖思想。
概括徽標蘊含信息。
評價構圖思想。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及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1課時。
一、考點解析:
二、近三年全國各地出現的考題類型。
三、復習課——徽標。
(一)、徽標的含義。
徽標,即徽記、標志,它不是一般的圖標,往往“言簡意賅”,高度凝煉,蘊涵著豐富的寓意。
(二)例子講解。
例1、右圖是中國電信企業(yè)標識,仔細觀察后,根據你的理解,請用簡明的語言說說中國電信圖標的創(chuàng)意。
解析:這個標志是以中國電信英文“chinatelecom”的首字母“ctc”組成,上半部分的“c”字也是一個牛角,代表了電信的未來上市的愿景。中間的“c”字是一個飛翔物的造型,寓意電信的騰飛。同時也組成了中國電信的一個生動的“中”字。標志流露出有速度的弧形結構代表著中國電信行業(yè)的特征與電信寬帶的未來趨勢,也符合中國傳統(tǒng)特有的平衡的哲學思想。兩個“c”也是電話的形象,標志著以地球圓形為背景,代表中國電信的`國際化。整個標志顯得簡潔大氣厚重,直截了當,識別性強,便于廣泛推廣。
點撥:
1、把握徽標的組成部分:如中英文大小寫和變體,以及涉及的時間、事物等。
2、說明(介紹)畫面要分清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例2、右圖是“中國郵政”的標志,請你用簡潔的語言說明一下標志中所包含的意義。
點撥:
1、整體觀察表象,抓住徽標特征,對圖標的創(chuàng)意(含義),要聯(lián)系具體對象作出合理聯(lián)想。
2、在聯(lián)想的基礎上,扣住行業(yè)的特點來分析其內涵和寓意,
例3、下面是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天地人”的圖形(上面圖形的顏色由上而下分別是紅藍綠色),請認真觀察,并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寫出圖案的構圖設計及其含義。
參考答案:
構圖設計: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天地人”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圖形部分,即由紅、藍、綠三色構成的“之”字形;二是“beijing2008paralympicgames”字樣;三是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標志。
會徽含義:
會徽圖形部分,以書法的筆觸表現出一個運動的人形,仿佛一個向前跳躍的體操運動員,又如一個正在鞍馬上凌空旋轉的運動員,體現了運動的概念。會徽圖形部分同時也可看作是中文的“之”字?!爸?,有出生、生生不息之意,也有到達之意,其字形曲折,寓意歷經坎坷最終達到目標獲得成功。
會徽所使用的色彩中,紅色,寓意著太陽;深藍色,寓意著藍天;綠色,寓意著大地。三種顏色的三個筆畫綜合起來成為一個運動的人形,即為“天地人”,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表達了現代人秉持科學的發(fā)展觀,追求運動的和諧,人的自身與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理念。
會徽還以色彩選擇充分體現了三大理念。紅色,是具有濃重中國特色的“中國紅”,體現了“人文奧運”理念;深藍色,代表著高科技,體現了“科技奧運”理念;綠色,代表著環(huán)保,體現了“綠色奧運”理念。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以天、地、人和諧統(tǒng)一為主線,把中國的文字、書法和殘奧精神融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精神。
點撥:分析各種色彩的寓意。
該題可作如下想像:徽標圖形部分像中文的“之”字,像運動的人形;紅色寓意太陽,深藍色寓意藍天,綠色寓意大地。
(三)小結:
1、把握徽標的組成部分:如中英文大小寫和變體,以及涉及的時間、事物等。
2、說明(介紹)畫面要分清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3、整體觀察表象,抓住徽標特征,對圖標的創(chuàng)意(含義),要聯(lián)系具體對象作出合理聯(lián)想。
4、在聯(lián)想的基礎上,扣住行業(yè)的特點來分析其內涵和寓意。
5、分析各種色彩的寓意。
注意:
1、分析寓意,文字表述要簡潔、準確、簡明、平實、清晰。
2、不能隨意亂聯(lián)想,要扣住圖中的信息點來聯(lián)想。
3、要認真觀察圖的組成部分,力求避免遺漏說明內容。
四、習題練習。
1、右圖是“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的會徽,請簡明說說其構圖設計及含義。
2、觀察圖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圖畫的特點。
中國探月標識確定暗寓龍傳人的登月夢。中國月球探測工程標識圖案簡潔明了,凸現中國特色。它以中國書法的筆觸,抽象地勾勒出一輪圓月,一雙腳印踏在其上,象征著月球探測的終極夢想,圓弧的起筆處自然形成龍頭,象征中國航天如巨龍騰空而起,落筆的飛白由一群和平鴿構成,表達了中國和平利用空間的美好愿望。整體圖形由一弧兩點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寫意的筆觸旨在傳達一種探索的信念。
3、構成:會徽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是大紅底色的酷似漢字“文”的白色“京”字圖形,約占整個會徽的3/5,取意為中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整個“京”字圖形為一個向前奔跑,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熬白謭D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樣。最下是奧運五環(huán)標志。會徽非常完美,很有詩意,充滿了青春和活力,代表著中國的發(fā)展和未來,它是奧林匹克精神和中國燦爛文化的完美結合。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九
一、導。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義是什么?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種讀書態(tài)度是否可???
二、定。
1、閱讀課文,劃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該段中心觀點的句子。
(尤其注意從正面表觀點的判斷句)。
2、本文屬于何種實用文體?依據論證思路劃分屬于哪一小類。
(駁論文)。
3、駁論文是用文字和別人在思想上打仗。駁論分文“破”和“立”兩個環(huán)節(jié)。前者是攻取別人的陣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經占領的陣地。
本文哪些段落為“破”、哪些段落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為“破”第五到第六段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與“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如何?
(3)世人用怎樣的行動“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樣反駁世人的理解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經據典,正本清源,補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價值)。
4、先破后立的議論思路有何益處?
(消滅敵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占領了陣地;破除錯誤的觀點,正確的觀點才能站住腳)。
四、立。
1、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鞏固自己的論點,使之更有說服力?
(第五、六段運用舉例論證,事實論據)。
2、本文在舉例論證上有怎樣的特點?其益處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態(tài)度、方法)。
3、反對馬馬虎虎的讀書態(tài)度對于鞏固本文論點是否必要?
(彌補可能留下的邏輯漏洞,使論證更為嚴密)。
4、“攻取陣地”(破)難還是“守住陣地”(立)難?談談鞏固陣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種論證方法科學搭配(火力強勁)。
全面思考,彌補邏輯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思。
1、畫出文中表現作者對“不求甚解”態(tài)度的語句,體會其中語言的微妙變化。說說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盡然”、“不必提倡”、“沒有充分理由”——語氣委婉、態(tài)度曖昧。
第二段“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語氣肯定、態(tài)度鮮明。
(先婉轉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處,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觸,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
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義是什么?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種讀書態(tài)度是否可取?
1、閱讀課文,劃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該段中心觀點的句子。
(尤其注意從正面表觀點的判斷句)。
2、本文屬于何種實用文體?依據論證思路劃分屬于哪一小類。
(駁論文)。
3、駁論文是用文字和別人在思想上打仗。駁論分文“破”和“立”兩個環(huán)節(jié)。前者是攻取別人的陣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經占領的陣地。
本文哪些段落為“破”、哪些段落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為“破”第五到第六段為“立”)。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與“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3)世人用怎樣的行動“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樣反駁世人的理解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經據典,正本清源,補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價值)。
4、先破后立的議論思路有何益處?
(消滅敵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占領了陣地;破除錯誤的觀點,正確的觀點才能站住腳)。
1、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鞏固自己的論點,使之更有說服力?
(第五、六段運用舉例論證,事實論據)。
2、本文在舉例論證上有怎樣的特點?其益處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態(tài)度、方法)。
3、反對馬馬虎虎的讀書態(tài)度對于鞏固本文論點是否必要?
(彌補可能留下的邏輯漏洞,使論證更為嚴密)。
4、“攻取陣地”(破)難還是“守住陣地”(立)難?談談鞏固陣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種論證方法科學搭配(火力強勁)。
全面思考,彌補邏輯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1、畫出文中表現作者對“不求甚解”態(tài)度的語句,體會其中語言的微妙變化。說說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盡然”、“不必提倡”、“沒有充分理由”——語氣委婉、態(tài)度曖昧。
第二段“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語氣肯定、態(tài)度鮮明。
(先婉轉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處,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觸,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顧本文論證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一
3、體會“不求甚解”的讀書態(tài)度和方法。
了解知識性雜文的特點;掌握反駁的方法。
歸納知識性雜文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思考:本文對什么觀點提出了質疑,作者對這個問題是什么態(tài)度?
三、自讀課文,思考:
1、本文的`論證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種論證方法?
2、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3、舉有關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的事例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四、學生自由提問。
五、閱讀《閱讀文選》中的《燕山夜話》三則,思考:
1、《不要秘訣的秘訣》這個題目,又“不要秘訣”,又介紹“秘訣”,是否矛盾?
2、《歡迎“雜家”》這個題目中的“雜家”為什么要加引號?
3、“學問不可穿鑿”,那么,應該怎么樣?
六、總結鄧拓雜文的特點。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二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tài)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末,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fā)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梢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tài)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磥碇T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三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文中論證方法的運用。
4、了解駁論方式。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一課時。
一、導入:
“不求甚解”是我們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學到的一句名言,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為題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淵明的本義。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義什么呢?我們一起從這篇文章中尋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作者針對什么說法進行論述?
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對此持什么態(tài)度?
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什么?
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4、“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好讀書”講的是一個人要養(yǎng)成好的讀書習慣;“不求甚解”則強調的是讀書的謙虛態(tài)度和正確的方法。
5、文中例舉列寧批評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的事例與“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有什么關系?
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
6、引用陸象山的話有什么用意?
作為論據對“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行論證。
7、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討論了該怎樣正確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的問題。主要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
8、本文在論證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有立有駁,駁立結合。
三、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對“不求甚解”的含義的論述,告訴我們既要養(yǎng)成好的讀書習慣,也要有謙虛的讀書態(tài)度和正確的方法。
四、布置作業(yè):
1、掌握課文中的要點問題。
2、預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四
學習和掌握節(jié)奏急促的語言和句式變換的作用。
1、學習和掌握寫景的順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視角全方位、立體反映描寫對象)。
2、學習和掌握修辭方法的運用。
引導學生思考在現代物質文明的挑戰(zhàn)下如何固守傳統(tǒng)的問題。
把握本文“移步換景”的寫法,獨特的語言風格,以及修辭方法、句式變換的運用。
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體會文中反映出來的作者在紐約生活的心理狀態(tài)。
從“9·11”事件導入,簡介紐約: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聯(lián)合國總部所在地。位于紐約州東南哈得孫河口,瀕臨大西洋,有“美國的門戶”之稱。紐約市區(qū)人口732萬,加上連在一起的都市及衛(wèi)星城市,人口約1809萬,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積約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頓、布魯克林、布朗克絲、昆斯和里士滿五個區(qū)。市中心在曼哈頓區(qū),多摩天大樓,故紐約有“站著的城市”之稱。
華爾街,位于曼哈頓區(qū)南端,長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銀行中的6家總行,為美國金融帝國的象征。
百老匯大街,為娛樂場所集中地。市內還有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研機構和藝術中心。
紐約是重要的陸、海、空交通樞紐。地鐵四通八達??夏岬蠂H機場名揚全球。
美國的交通十分發(fā)達。公路網稠密,長達630萬公里,高速公路約7萬公里。70%公路網集中在北部。汽車保有量約1.7億輛,其中80%以上為小汽車。汽車在客運中占84%。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邊讀邊思考:
作者是從什么角度來描繪紐約的?
明確:看紐約,觀察視角有平視、俯視和仰視。
要求學生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人走在陰森森的峽谷之中(仰視)。
俯首望去(俯視)。
環(huán)顧四周(平視)。
立體反映描寫對象。
學生朗讀課文,體會文章反映出來的節(jié)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為小組進行討論:
1、描寫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靜態(tài)描寫?哪些段落用了動態(tài)描寫?試把相關語句勾畫出來,并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填寫下表。
段落描寫對象原句靜或動這樣寫的好處。
2、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上俯首望去靜。
5、夜景不知什么時候,暮色已從紐約的每個墻角每棵樹后鉆出靜。
颶風萬里長風……無法站穩(wěn)動風力之大,大廈之高。
交通乘電梯……按摩動將事物寫活,充分反映出紐約充滿活力和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
明確:旨在讓學生掌握描寫景物的不同方法。
2、看下列短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顧客的嘈雜。黑人的鼓聲。警車和救護車的尖叫……”
表現出紐約喧囂嘈雜。
路。直線。交叉線。弧線。拱起的線。隱沒的線。圓圈。
有重疊的線,甚至,纏在一起的線。……”
表現出紐約的道路縱橫交錯,交通十分發(fā)達。幾字一頓,語言簡潔,鏗鏘有力,氣勢激越、昂奮。
明確:節(jié)奏急促,恰當地反映出紐約充滿活力和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
3、讀下列疊詞、疊句、排比句,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好象全球五大洲將近二百多個國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嶺、一切峰巒,都一起匯攏到這兒來了!”
“左看是溝壑,右看是溝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溝壑,仍然是溝壑,溝壑,溝壑?!?/p>
明確:加強了氣勢和力量。這樣的語氣,汪洋恣肆,充分表現出紐約的高樓大廈聳立如群的雄偉場面。氣勢迫促,令讀者有透不過氣來之感。
明確:比喻手法,如:
“它們是一片蒿草,而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樹。它們是一堆玩具,而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葉的長頸鹿?!毙蜗笊鷦拥赝怀隽说蹏髲B和世貿中心的高峻。
“萬里長風如透明的長天巨龍,正以七八十里的時速掠過,龍爪和龍鱗,碰撞著、撕扯著每個人的衣裳和頭發(fā),使每個人都狼狽得如同龍的掌中玩物,無法站穩(wěn)?!边@些比喻句,極力表現了紐約高處風速之快,風力之大。
夸張手法,如:
“登上了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有如越過雪線,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雖不見白雪皚皚,氣溫卻驟降,寒氣砭骨?!?/p>
5、從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我不屬于紐約。我的家鄉(xiāng)在地球的那一邊。我出生在北中國的一個飄蕩著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頭和暴風雨剝奪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黃土高原?!?/p>
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身在異邦,雖然處在繁華的大都市,但依然時時心向祖國,心系落后、封閉的家鄉(xiāng),希望她能早日繁榮富強。
“啊,紐約,這就是紐約!面隊它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fā)的現代文明,我必須調整我的鄉(xiāng)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腳步?!?/p>
作者看到紐約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fā)的現代文明”,深感必須調整腳步,學習其先進之處,力爭趕上。
作為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紐約充滿勃勃生機。同時文中也反映了紐約的另一方面: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文中寫只有小松鼠“沒有追求,沒有壓力”,反襯出生活在紐約這樣環(huán)境的人們,“遠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貶。
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寫繁華的同時,和常人不一樣,采用新奇的構思?
走進紐約。
看紐約: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華爾街:大名沖天,全是溝壑。
帝國大廈如越過雪線氣溫驟降。
市貿中心:寒氣砭骨。
作者心態(tài):我不屬于紐約調整腳步。
紐約交通:直線、交叉線、弧線、拱起的線……立交橋:五彩蓮花。
紐約人:拼命三郎、爭分奪秒。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五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要訣、不求甚解、咬文嚼字、開卷有益”等詞的意思。
2、熟讀課文,知道作者是怎樣水到渠成的確立自己的主張,達到反駁對方的目的。
3、了解駁論文的特點,會寫一般的小駁論文。
情感價值態(tài)度:學會根據不同的文章選擇不同的讀書方法。
過程與方法: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本文怎樣反駁對方的。
引導理解本文的反駁方法。
駁論文的反駁法。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談讀書》,誰能說說文中哪種讀書方法你最喜歡?其實,我們讀書沒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來論哪種方法好哪種不好,有時得根據文章內容、個人習慣來論。就像我們平時說話,有時得留余地,否則,別人有會找出漏洞反駁我們。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當代作家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樣反駁對方的不當說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本文是反駁哪種錯誤觀點。
2、文中作者拿什么來反駁對方?
引導明確:
敵論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p>
作者拿“讀書”一事來反駁。
(過渡)作者是怎樣反駁對方的?現在,我們繼續(xù)看課文。
三、再讀課文,明白作者怎樣反駁。
1、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
(1)課文說“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劃線。
(2)“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好嗎?課文是怎么樣論說的?
(3)文章說的哪些讀書方法類似于“不求甚解”?
2、小組代表自由回答,老師指點明白:
濤淵明讀書“不求甚解”,一是表謙虛,二是告訴人們讀書不要固執(zhí),不要咬文嚼字,只顧局部,不看整體。應該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課文為了反駁對方,列舉了正反兩個例子:“普列漢諾夫因為讀書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馬克思著作?!薄爸T葛亮能夠不求甚解,所以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绷硗?,還引用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話來佐證。
文中的“觀其大略”“未曉處且放過”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讀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結合進而反駁對方。
4、作者反駁對方的觀點后,提出了什么主張?讀課文最后一段,劃出正面觀點的句子。
5、回頭修改課文一開始對方的話,讓它顯得合理。
通過學習,我們應該怎么修改對方的'論點才顯得合適?(對有的問題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讀書)。
小結:課文先不急忙反駁對方,而是從解釋“不求甚解”的意思開始,然后通過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用事實說明“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反駁對方“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說法的錯誤。達到反駁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讀課后第三題,明白本文的看法和葉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因為他們各代表著儒道兩家的讀書方法。
五、總結。
由此可見:讀書方法沒有一定之規(guī),主要看自己的習慣和文章內容。本文主要是為了反駁對方而說的一種讀書法,不是說凡是書都要用“不求甚解”法來讀。
六、拓展訓練。
學習本文的寫法,對你身邊的說法進行反駁。比如:謙虛使人進步。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六
2.按照游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情景交融的寫法。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借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學習。(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預習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fā)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游覽的順序,即:游蹤。
發(fā)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2、瀏覽重疊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fā)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便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向導。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huán)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十一、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七
2.能對照注釋掌握一些實詞,讀懂文章的意思。
3.能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故事。
4.能從文中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象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目標1、3。
目標3。
錄音機、投影膠片、小黑板。
一教時。
簡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1.提出聽讀要求,聽課文范讀錄音。
要求:聽準字音,注意停頓,詞義句義不懂處做記號。
2.(出示投影)檢查聽讀效果。
(1)讀準下列字音。
(2)下列兩個句子該怎樣處理停頓?
3.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對朗讀情況作評價。
4.學生齊讀課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節(jié)奏。
1.學生就不懂的字詞質疑,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2.檢查同學字詞句掌握情況。(出示投影)。
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樣一個形象?請試加說明。
2.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樣一個形象?請試加以說明。
3.讀了這個故事你有哪些啟發(fā)?
1.(出示投影)讓學生觀察五幅圖畫,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對應。
2.(出示投影)根據圖畫,結合文章內容,復述故事。
2.能對照注釋掌握一些實詞,讀懂文章的大意。
3.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故事。
4.能從文中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象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八
教學目標:1、掌握運用遞進式安排論述層次的方法。
2、讀書要虛心領會作者的意思,樹立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
3、學習作者運用喻證、引證闡述觀點以及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掌握運用遞進式安排論述層次的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運用喻證、引證闡述觀點以及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
教學程序與教學內容:
導入:
作者簡介:
馬南邨,即鄧拓,1912年出生于一舊知識分子家庭。歷任《晉察冀日報》社長,晉察冀新華分社社長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報》社長,總編輯等職。鄧拓畢生揮筆,熱情謳歌黨的事業(yè)所取得的每一個光輝勝利,對“左”“右”傾機會主義,特別是“左”傾機會主義思潮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斗爭。1961年,鄧拓應《北京晚報》的要求,遵照毛澤東同志倡導的雙百方針,以提倡讀書,豐富知識,開闊眼界等為宗旨,開設了《燕山夜話》專欄。在此之后,他又與吳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線》雜志上開設了《三家村札記》的專欄。這些雜文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中時弊,妙趣橫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和支持。當時全國許多報刊效仿這一做法,開設類似雜文專欄,為當時的文苑增添了生氣。
新課:
理解原文出處:
“不求甚解”一語出自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讀書只領會要旨,不過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屬褒義。今多謂學習或工作態(tài)度的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淺嘗輒止,含貶義。
《不求甚解》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不求甚解》一文通過對“不求甚解”一詞的辯正,提倡讀書要多次反復、虛心領會。(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文章反彈琵琶,令人耳目一新,在輕松愉快中使讀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的思路來說,是對“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來說,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學生閱讀課文,理解結構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開宗明義,從“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題。先提出現在人們對于“不求甚解”古義的否定。用“對任何問題”指出這種否定屬于看問題絕對化,不作具體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這種觀點的人為數不少,并非偶然?!捌鋵嵰膊槐M然”表明對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語氣委婉?!安槐M然”是不把話說死。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觀點,“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應“盲目的反對”。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樣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的反對“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結論迥異。這正是本文肯綮之所在。
第二部分(第2至4段),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義。
一是全用原文,言之有據,認為持不正確的觀點的人之所以犯片面性的錯誤,原因在于斷章取義,“只抓住了他所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斑@是何苦來呢?”語氣幽默態(tài)度平和,被批評者斗會感到親切。
二是對引文進行全面的辯正。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讀書”,好讀書才有發(fā)言權。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要訣,在于會意”;“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是對陶淵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熱情贊揚。三是全面具體解釋陶淵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兩層意思,一戒“自負”,二戒“固執(zhí)”。舊詞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風吹進讀者的心里。
第三部分(第5段至結束),進一步強調不能求只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讀書,理解“精神實質”。
采用了哪些論據?
學生閱讀明確:
一是引列寧批評普列漢諾夫的例子,強調我們今天學習“應當抱虛心的態(tài)度”;二是引諸葛亮的例子,贊揚“觀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是引宋儒陸象山的話,說明“未曉處且放過”的方法與陶淵明的提法“很相似”。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一個“且”字,說明“放過是暫時的”,只要認真“會意”,“未曉處”最后還是會“曉”的。
三處例證、引證,或外或中,或古或今,信手拈來,自由騁筆,又恰到好處。怎樣才能達到“活讀書”,理解“精神實質”呢?“書必須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這就是結論。
學生閱讀課文。
小結:
本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逐層深入地剖析問題,并通過引用、對比、舉例等論證方法闡述分析,從而明辨是非,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文章見解獨到,文筆簡潔生動,說理明白曉暢。眾多的引證,生動的故事,深刻的見解,娓娓道來,既開拓讀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識漫談之中,可謂別開生面,獨具一格。
初中語文不求甚解教案篇十九
1.知識儲備點:
(1)積累重要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及詞義。
(2)積累語言,揣摩語言
2.能力培養(yǎng)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特別是品味鑒賞語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4)夾敘夾議的寫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受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和歡樂純真的情,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1、重點:
(1)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2)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難點: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1.多媒體設備
2.音像資料:歌曲《致愛麗絲》《?;丶铱纯础?/p>
: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
1.朗讀課文,自己查字典,解決字的讀音,找出課下注釋中沒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詞,整理在筆記本上,小組同學之間交流字詞整理情況。
2.朗讀課文,感受親情的和暖。用一句話說說你讀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討環(huán)節(jié):
課堂導入:
記得周國平說過,家,是一只船,是避風的港灣,是游子心中永遠的岸。家庭中,正因為有了父母堅強的臂灣,有了他們無微不至的噓寒問暖,我們才感受到無盡的溫情與和暖。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再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著他們走進暖暖的春天,去共享親情的無限。
(一)初讀入情整體感悟
1、配樂朗讀。
閱讀提示:(1)播放樂曲《致愛麗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家庭的親和力。
我們一起來探究以上兩個問題。)
2、反饋、點評、小結:(1)我們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師生明確:“和美”的家庭。
(二)研讀入境合作研討
(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討論)
1、展示題目:
(1)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理由是什么?(小組口頭表達)
(2)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說了算?假如是父親或母親,當尊老愛幼不能兩全時,你會怎么做?(班上書面交流)
2、研讀要求:
(1)小組內個人見解獨到、精彩,每人欣賞一個人。
(2)小組觀點一致:中心、補充、記錄、發(fā)言代表
3、小組討論,教師參與,點評討論情況。
4、反饋、小結。師生明確:
(1)中年人是家庭的頂梁柱,他一肩挑兩頭,上要贍養(yǎng)父母,下要撫育子女,責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愛幼的親情鏈條綴接而成的。
(3)家和萬事興
(三)美讀入理品味意境
這是一篇短玲瓏剔透、小精悍的敘事散文,但在寫景上也別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賞析本文語言特色。
1、提示:
(1)你喜歡文章哪幾個寫景的片段?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2)師生明確:第4段: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樹、魚塘(“粼、鱗”)
(3)集體朗讀,注意讀出初春的生機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
(1)從你更喜歡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樣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讀品味
(3)學生簡談文中寫景的作用。(點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對生命的禮贊,同時渲染一種和諧而充滿生機的氛圍。)
(四)賞讀入心學習技巧
(我們品味了本文生機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有些句子雖然不是寫景,但我喜歡)
1、展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闭垖W生猜老師喜歡的原因?
2、反饋:形式對稱,音韻和諧,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這樣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請畫出來(每組看兩段,找到一句即可舉手)
4、深情賞讀:領讀輔之以跟讀,評價。
5、師生一起朗讀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義。師生明確:以小見大,以輕襯重,體現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讀)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93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