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陽上學記讀后感(專業(yè)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4 15:17:21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專業(yè)13篇)
時間:2023-11-14 15:17:21     小編:紫薇兒

讀后感是在讀完一本書后,根據自己的認知和感觸進行的文字表述。寫讀后感時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精煉度,避免使用模糊、籠統(tǒng)的詞匯。這里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為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看了一場感人的電影,《走路上學》。這部電影講述了山區(qū)里的小孩渴望讀書的故事。

里面主要講得是:在云南怒江流域,交通不便出行困難,只能通過溜索道跨過波濤洶涌的怒江,就連小朋友上學也只能溜索過江,去對岸的學校讀書。其危險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這里有對姐弟叫娜香和瓦娃,姐姐每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溜索過江上學。而弟弟聽著姐姐從學校帶回來的知識,也想去上學,他不顧媽媽對他溜索過江的禁令,也偷偷的溜索到對岸看姐姐讀書。

隨后在城里支教聶老師來家訪并送鞋的時候,意外將這件事全盤托出,瓦娃被痛打了一頓,不過后來瓦娃決定要了姐姐的鞋做為條件就不溜索過橋去學校。不過懂事的瓦娃還是把鞋還給了姐姐娜香。

有一天,滿心歡喜的娜香。帶著聶老師送給瓦娃的鞋子,急匆匆地溜索回家,中途鞋子不小心掉了下去,姐姐下意識地翻身去抓住鞋子。可是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鲾嗔耍憬愕袅讼氯?,被無情的江水淹沒了。瓦娃只找到了那雙鞋。

六個月后,政府在怒江上修了一座橋。小朋友們終于可以走路上學了。

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山區(qū)的小朋友們克服艱苦環(huán)境,不怕苦、不怕危險堅持去上學,渴望去上學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跟他們相比,我們生活條件優(yōu)越,交通便利,吃穿不愁,出門汽車,上學接送我們真是太幸運了,但我們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吃要好,穿名牌,喝飲料,住高檔,不比學習,講求物質,不講節(jié)約,講求奢侈。因此,我們要珍惜目前所擁有的生活,好好珍惜上學的機會,要知足才能常樂。

我們不但要學習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要學習他們團結和睦的風格,更要有一顆愛心,去幫助山區(qū)里那些貧困的小朋友,讓他們也像我們一樣幸??鞓返某砷L。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城美好的人間”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二

很喜歡老先生在里面提到的自己對于讀書的態(tài)度,借用了五柳先生中的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本就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所追求的不過是一時的快樂,喜歡什么,喜歡看什么,喜歡怎樣去讀,都是個人的選擇。

不是說一本書讀完會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也不是說能夠帶來多少利益上的回報,很多事情本就不應該用金錢去衡量,不過就是追尋一時的快樂,記得住,記不住又有什么要緊的呢,看進去,看不進去也都沒有多大的區(qū)別。

不過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選擇,堅守好屬于自己人生的課題就行了,不要去妨礙別人的人生。現在讀著讀著,發(fā)現很多不理解的事情也能夠換得一種看開,大概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三

今天,劉老師但我們去看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走路上學。看完電影后,我認為這是一部感人又好笑的'電影。電影中的娜香是一個善良又總為弟弟著想的人。而瓦娃又是一個可愛、勇敢的孩子。看完了電影我覺得他們姐弟的感情是永遠都抹不去的。

他們山區(qū)里的人都要用繩索溜索過江去,因為那里是一個貧困的山區(qū),可能要過好幾個月政府才能給他們建橋。而一天,瓦娃和娜香的奶奶中風了,媽媽就叫娜香過江對面去叫醫(yī)生來。我當時想:為什么么她(媽媽)不自己去呢?我想或許是她要留下來照顧奶奶吧。當娜香找到醫(yī)生時,醫(yī)生本來還不肯去的,因為他今天就要去城里了。我就想:真是一位沒良心的叔叔??!不過娜香就不斷的求醫(yī)生,醫(yī)生最后還是答應她了。娜香想讓醫(yī)生用繩索過江,可叔叔不要,他寧愿走很遠的山路。不過,最后呢,還是溜索過江了。看好了奶奶的病后,娜香對叔叔說:“我還有一個朋友生病了。”于是,娜香指了指明明(狗)。治好后,醫(yī)生說:“想不到我在這里治的最后一個補然是給狗治?。 边@時,我們都“呵呵”的笑了起來。

瓦娃為了上學想偷偷溜索,可是第一次就給媽媽發(fā)現了。但他不沒有放棄。有一天,他把外套綁在木頭上,接著就偷偷帶上繩索去他姐姐的學校偷學。怎料到第一次去到就給聶老師發(fā)現,第二次還是這樣。當媽媽知道時就馬上打他,而且還說:“我以前有一次溜索差點兒就從索上掉下江去!”于是。瓦娃就答應了以后不再溜索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聶老師給每位同學都發(fā)了鞋,而弟弟卻很想要,姐姐就給他了。并說:“我都習慣了,沒事!”這真是一位為弟弟著想的姐姐啊!不過弟弟第二天又還給姐姐穿了。娜香那天放學時,很想給弟弟買雙鞋,可是自己卻沒有錢。這時,聶老師替她買了,娜香又感激又開心!因為弟弟終于不用再穿拖鞋了。娜香把鞋塞進包包,可是在溜索過江的時候(兩只鞋的鞋帶是綁在一起的)有一只掉出包包了,娜香伸出一只手想去撿,可是夠不著,她就伸出兩只手去撿。突然,她掉入江中……看到這里,許多人都流下了眼淚。一家人知道后都十分傷心,特別是瓦娃,這件事在他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我們要好好珍惜和別人感情,特別是親情。而且想把自己沒有用的學習用具捐給貧困山區(qū)。還要學習娜香這種善良、為別人著想的精神!

這個電影讓人笑一下又哭一下,不過,我更覺得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四

自實證主義興起之后,形而上學便不斷面臨各種形式的詰難1。20世紀的后期,隨著"后形而上學"2等提法的出現,形而上學似乎進一步被視為已經終結或應該終結的歷史現象。然而,作為對存在的"總的看法"(康德:《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82,第168頁),形而上學的消亡與否,并不僅僅取決于哲學家的拒斥或疏離;人類思維的歷史早已表明:"世界上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有形而上學"(同上,第163頁)。在這里,更有意義的也許并不是對形而上學表示哲學的輕蔑或憎惡,而是從理論的層面沉思形而上學何以存在(何以會有形而上學),歷史上的某一種形而上學能否歸結為形而上學的惟一形態(tài),把握真實存在的形而上學是否可能,等等。這種哲學的追問,也可以看作是對形而上學本身的進一步反思。

在其邏輯學中,黑格爾將存在視為起點,并由此展開了他的本體論的學說3。黑格爾所討論的"存在",首先具有邏輯范疇的意義,而有別于具體的實在,從"存在"出發(fā)的本體論,也相應地主要表現為邏輯的分析。然而,本體論的邏輯展開并不僅僅是一種思辨推繹,它在某種意義上植根于現實的關系;以"存在"為本體論的邏輯出發(fā)點,同時也折射了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本原性。

存在著這個世界或有這個世界,這是對存在作進一步追問的邏輯前提。從常識的層面看,"有這個世界"是不斷為生活實踐所確證的事實;從哲學的層面看,關于世界是什么、世界如何存在等等的辨析,總是基于世界本身的存在,絕對地否定世界的存在,往往很難擺脫哲學的悖論:如笛卡爾已注意到的,當一個人否定或懷疑世界的存在時,這種否定或懷疑本身已確證了某種"在"(懷疑者及其懷疑活動本身的"在")。海德格爾曾將"為什么在者在而無反倒不在"視為形而上學的基本問題或最原始的問題,(參見《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96,第3-4頁)這一問題同樣以存在的本原性為前提:惟有"在者"已在,追問在者之"在"才有意義。

對存在的探究,既展開為"為什么在者在"這一類終極根源或原因的追問,也涉及具體的知識領域,后者與經驗之域有更切近的聯(lián)系,其形態(tài)往往呈現多樣的特點。在近代的知識分類系統(tǒng)中,知識領域通常被區(qū)分為所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前近代的知識系統(tǒng)雖然不一定有這種近代意義上的學科分類,但按近代的分類標準,亦可歸入相應于以上類別的形態(tài)),而每一種知識的分支又常常對應于存在的某種形態(tài)。以自然科學而言,物理學主要把握存在的物理形態(tài)(波、粒子等),生物學以生命存在為主要對象,化學著重考察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如此等等;若進一步細分,則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學科尚分別包括電磁學、量子力學、核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分子生物學、物理化學等分支,這些學科領域各自又指向不同的存在形態(tài)。同樣,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往往也分別地指向社會存在的相關方面(如社會的經濟結構或經濟運行過程,社會政治體制,個體、家庭、社區(qū)及其相互關系等)。

以存在的某一或某些形態(tài)為對象,特定的知識領域總是有其界限,物理學把握的是光、波、粒子等物理現象,生命的新陳代謝、原子的化合分解等往往在其視野之外;同樣,生物學、化學、以及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也有各自確然的對象,彼此之間往往界線分明、各有定位。知識形態(tài)的這種特點并非僅僅見于近代,在近代的知識分類尚未形成之時,"知"即已表現出對存在加以明分別異的趨向,莊子早已注意到了這一點:"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莊子·天下》)百家眾技,可以理解為不同的知識形態(tài),它們各自涉及存在(包括日用常行)的某一方面,無法涵蓋其他(皆有所長、不該不遍)。廣而言之,每一特定的知識領域所指向、所達到的,都只是存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層面;當人的視域限于這一類特殊的知識領域時,存在也相應地呈現片面的、分離的形態(tài)。

這種分離的形態(tài),也體現在對人本身的理解上。人既是追問、理解存在的主體,又是"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的"存在者,(海德格爾:beingandtim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6,p10《存在與時間》,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15頁)作為存在者,人同樣也以整體性為其特征,并包含多方面的規(guī)定。然而,當人成為知識的對象時,他往往同時也被分解為互不相關的不同方面。對生物學而言,人無非是具有新陳代謝等功能的生命體,在經濟學中,人主要是財產關系、生產活動等承擔者,在社會學中,角色往往被視為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存在方式,在心理學中,意識及其活動則構成了人的主要規(guī)定,如此等等??梢钥吹剑R層面的人,主要呈現為某種單一或特定的形態(tài):他或是生物學領域的對象,或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或呈現為意識的主體,或定位于某一或某些社會角色;是此則非彼,彼不能易此。在這里,存在的分離伴隨著人自身的單一化或片面化。

寬泛而言,作為對存在本身的研究,形而上學或第一哲學的特點在于越出特定的存在視域,從整體或總體上對存在加以把握。亞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學》中曾指出:"有一種學科,它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這種存在因自身而具有的屬性。這種學科不同于任何其他特殊的學科,那些特殊的學科沒有一個普遍地將存在作為存在來對待。它們把存在的某一部分加以截斷,研究這一部分的屬性,例如數學便是這樣做的。"(metaphysics,1003a25,thebasicworksofaristotle,randomhouse,1941,p731)在此,亞里士多德將一般的存在理論與特殊的學科區(qū)分看來,并注意到特殊學科的特點在于以分門別類的方式,對存在加以研究,一般的存在理論則從普遍的(總的)方面把握存在;后者(研究作為存在之存在的學科),也就是后來所說的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的以上看法,同時也彰顯了第一哲學整合存在的理論特征。在談到哲學與存在的關系時,黑格爾也曾有類似的論述:"哲學以思想、普遍者為內容,而內容就是整個的存在。"(《哲學史講演錄》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一卷,第93頁)這里所說的哲學,即包括作為存在理論的形而上學1,而"整個的存在",則指存在的統(tǒng)一形態(tài)。在邏輯的層面上,對"整個存在"的把握,無疑適合了揚棄存在分裂的理論需要。

康德曾指出:"人類精神一勞永逸地放棄形而上學研究,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辦法,這種辦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無論什么時候都需要形而上學。"(《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63頁)但他同時又區(qū)分了獨斷的形而上學與科學的形而上學,認為只有通過批判,才可能使形而上學成為科學。(同上,第160-161頁)康德的以上看法既對形而上學是否必要的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又注意到了形而上學的形態(tài)并不是單一的。相應于對存在的不同理解,以存在為沉思對象的形而上學確乎可以區(qū)分為不同的形態(tài),其中,抽象與具體之分無疑更具有實質的意義;而對抽象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的批判考察,則是澄明具體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的邏輯前提。

以存在的整體或總體把握為旨趣,形而上學每每展示為多重進路。歷史地看,在哲學思維濫觴之時,對存在的統(tǒng)一性的探求便已開始,而這種探求往往又以追問存在的終極本原為形式。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說,便可以視為對存在本原的較早追尋?!渡袝ず榉丁芬烟岢鑫逍械母拍睿?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里所涉及的是五種物質元素,《洪范》分析了這些元素所具有的潤下、炎上等不同功能,并將其理解為事物的性質(咸、苦、甘等)所以形成的根源,由此從一個方面表現出對存在本原的追溯。西周末年,五行說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作為基本的物質元素,五行往往被理解為萬物之源。(參見《國語·鄭語》)。

在中國哲學爾后的演進中,萬物之源往往被歸結為氣。王充已指出:"萬物之生,俱得一氣。"(《論衡·齊世》)"天地合氣,物偶自生"(《論衡·自然》)即現象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以氣為其實體,萬物均為氣運行作用的結果。氣與萬物的關系具體表現為氣聚而為萬物,萬物又復歸于氣:"兩儀未判,太虛固氣也,天地既生,中虛亦氣也,是天地萬物不越乎氣機聚散而已"。(王廷相:《慎言·乾運》)"有聚氣,有游氣,游聚合,物以之化?;瘎t育,育則大,大則久,久則衰,衰則散,散則無,而游聚之本未嘗息焉。"(王廷相:《慎言·道體》)萬物終始于氣,氣構成了存在的終極根源;特定事物有衰有散,但作為本源的氣則始終存在。

類似的觀念也存在于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之中。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泰利斯即把水視為萬物的原質,認為一切事物均由水構成;1赫拉克利特以火為萬物之源,認為世界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恩培多克勒進而作了某種綜合,肯定萬物都由土、氣、水、火四種元素構成。這些元素與中國哲學中的五行無疑有相通之處。在德謨克利特那里,多樣的元素開始為單一的原子所取代,原子論與中國哲學的氣論雖然有所不同(前者趨向于對世界的機械理解,后者則蘊含著某種有機的、辯證的觀念),但作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單位,則又彼此趨近。

對存在本原的如上追尋,可以看作是試圖在始基或基質(substratum)的層面達到存在的統(tǒng)一性1。水、火、原子、氣等元素盡管有本原程度上的不同(原子、氣相對于水、火等似乎更為基本),但都屬構成事物的質料,以質料為始基,意味著將物質元素視為宇宙之磚。不難看到,這里首先涉及世界或存在的構成:把宇宙之磚理解為存在的基礎,也就是從世界的構成上,把握存在的統(tǒng)一性。按其實質,世界或存在的構成屬于科學的論域,把存在的統(tǒng)一性歸結為存在的終極構成,同時也意味著將哲學層面的問題轉換為科學領域的問題。當哲學家把原子或氣理解為事物的本原時,他們所作的,其實是一種關于世界構成的科學假設,建立于這種設定之上的存在統(tǒng)一性,似乎亦未能完全超出特定的科學論域。事實上,如現代的基本粒子理論對世界構成的解釋屬于物理學等具體科學一樣,以原子、氣等說明存在的本原,在相當程度上也帶有科學解釋的意義:盡管解釋具有某種思辨的形式,與嚴格意義上的實證科學有所不同,但透過其自然哲學等思辨外觀,我們所看到的,仍不外是一種與科學處于同一序列的特定視界。

從另一方面看,在質料的層面追尋萬物的始基或基質,同時展開為一個還原的過程,即從事物既有的、完成的形態(tài),向其最原始的構成回溯。當哲學家試圖從始基出發(fā)建構存在的統(tǒng)一時,他們同時也將存在的統(tǒng)一歸結為從既成的形態(tài)向其原初形態(tài)還原。按其本來意義,肯定存在的統(tǒng)一,包含著對多樣性的合理定位,而多樣性的定位則以確認事物的豐富性為前提。然而,向原初始基的還原,卻意味著回歸某種單一的存在形態(tài)。在"水"或"火"成為萬物的始基時,統(tǒng)一的世界便被歸結為單一的"水"或"火";以"原子"為構成萬物的基本質料,則存在的統(tǒng)一性便被理解為其原子構成的單一性。把握存在的統(tǒng)一性的本來意義在于超越一維或單向的視域,但在還原的形式下,存在似乎依然被置于一維或單向的視域。

以質料為存在的始基,主要是從對象世界本身尋找存在的統(tǒng)一性。對統(tǒng)一性追尋的另一種方式,是以觀念性的存在為出發(fā)點。中國哲學中所謂心外無物論,便含有在"心"的基礎上達到存在的統(tǒng)一之意。當然,"心"也可以指一種意義視域,而以心為本,則相應地指存在惟有進入意義視域,才構成意義世界。但就其在"心"的基礎上整合存在而言,似乎仍帶有向某一類存在形態(tài)(觀念的存在形態(tài))還原的性質。另一些哲學家以感覺為最本原的存在,所謂"存在即是被感知"即表現了這一趨向。盡管感覺論的立場在一些哲學家(如休謨)那里導向了對傳統(tǒng)形上學的存疑,但化存在為感覺,本身也體現了對存在的理解。相對于涵蓋諸種精神現象的"心",感覺無疑具有更特殊、更特定的性質,將感覺視為本原性的存在,意味著將存在統(tǒng)一于某種特定的精神現象。

水、火等質料與"心"、感覺等精神現象盡管有觀念形態(tài)與非觀念形態(tài)的分別,但當二者被理解為存在的本原時,蘊含于其中的思路又具有了某種相關性:二者都表現為在一種或一類存在之上建構世界的統(tǒng)一性。當然,以質料為統(tǒng)一始基,體現的是一種質料的還原,它在向初始的存在形態(tài)返歸的同時,又滲入了某種科學的視域;以"心"、"感覺"為終極的存在,則可以視為精神或觀念的還原,相對于質料的還原,向特定精神形態(tài)的返歸無疑更多地顯示了一種思辨的趨向。

揚棄存在的分離性、把握存在統(tǒng)一性的另一種形式,是預設和確認普遍的大全(thewhole)。大全是其大無外的總體,它往往被視為存在的最高統(tǒng)一形態(tài)。在這方面,布拉德雷(y)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布拉德雷對現象(appearance)與實在(reality)作了區(qū)分,認為關于現象的知識是不真實的,終極的實在是絕對(theabsolute)。從形式的層面看,"絕對"不包含邏輯矛盾,它是一,是整全(awhole),而非多。作為整個存在,它包含著差異,但又并不為關系所分離,相反,關系形式在任何地方都指向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蘊含著超越關系的實質總體(asubstantialtotalitybeyondrelations)。宇宙中的一切差異都和諧地存在于作為整體的絕對之中,在它之外,什么也不存在。(參見appearanceandreality,chaptersxiiiandxiv,london,1916;又見theidealismtradition,,thefreepress,1957,pp135-143)這里首先可以看到對個體間分離形態(tài)的揚棄及對統(tǒng)一性的追求,而存在的這種統(tǒng)一性,又是通過無所不包的絕對而達到的。作為整體或總體(thewholeortotality),絕對既統(tǒng)合個體,又將個體間的關系納入自身,具有凌駕于一切特定存在的性質。

在中國哲學中,同樣可以看到指向整體的思維趨向?!独献印芬粫阌腥缦抡撌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這里包含著《老子》一書對道的理解:"混成",表明道具有統(tǒng)一而未分化的特點;"先天地生",指出其在時間上的超越性或無限性;"寂兮寥兮",彰顯了道無特定的、感性的規(guī)定;"獨立不改"意謂道不依存于他物而以自身為原因;"天下母"隱喻著萬物對于道的從屬性,"大"則從總體上突出了道的統(tǒng)一性、整體性或普遍的涵蓋性。未分化、超時間、超感性等等,或多或少凸現了道與特定存在之間的距離,《老子》在此前提下強調道的整體性、涵蓋性(大),無疑使道同時成為超然于具體存在的大全,而由此實現的統(tǒng)一,也相應地呈現出某種抽象的形態(tài)。

無論是布拉德雷的絕對(theabsolute),抑或《老子》的道,作為統(tǒng)一的大全,顯然都具有封閉的性質。這種封閉性表現為絕對或道將一切存在置于自身之中,無一物能出乎其外。在這種存在形態(tài)中,事物之間的關系往往僅僅具有內在的性質,而無外在性,布拉德雷便直接了當地指出了這一點。在他看來,關系只有在整體(thewhole)的基礎上才有意義,一旦承認關系的外在性,便會陷于邏輯上的無窮后退:將關系r視為關系項a與b之外的一種存在,則r本身也成了關系項,于是在a與r之間又會出現關系r1,而根據同一道理,在a、r、r1之間又會有r2,以此類推,將導致層層后退,因此,外在關系缺乏實在性。1對關系外在性的截然否定,往往使個體的實在性很難得到定位:當個體與關系完全合而為一時,它便同時融合于大全之中而失去其相對獨立的性質。事實上,在各種形式的大全中,我們確實可以一再看到整體對個體的消解。

如前所述,作為存在的統(tǒng)一形態(tài),大全同時被規(guī)定為終極的實在。終極既有至上之意,又意味著已完成,后一意義上的終極,與大全的封閉性彼此相關。完成表明存在過程的終結,在此意義上肯定大全的終極性亦包含著對過程的漠視。當《老子》強調道"先天地生"時,作為統(tǒng)一形態(tài)的道便被賦予非過程的性質。同樣,布拉德雷的絕對(theabsolute)也略去了時間之維,表現為既成的、靜態(tài)的存在形態(tài)。

在如何揚棄存在的分離、達到存在的統(tǒng)一這一問題上,以質料為本原與預設大全、總體固然呈現不同的思維趨向(前者試圖通過向始基的還原而達到存在的'統(tǒng)一,后者則通過大全、總體對個體、殊相的超越而實現統(tǒng)一),但二者同時又包含著某種共同之點,即不同程度地將存在的統(tǒng)一理解為同一。向質料的還原,意味著在某一種或某一類存在形態(tài)上,整合全部存在,其中蘊含著從多樣性到單一性的轉換1;以大全、總體為統(tǒng)一的形態(tài),同樣以消解個體、殊相等等為前提。在此意義上,無論是向質料的還原,抑或對大全的追求,都以存在的自我同一為實質的內涵,二者在試圖克服存在分離的同時,似乎都未能對差異、多樣性等作出合理的定位。

形而上學的以上形態(tài),無疑具有較為傳統(tǒng)的特征。較之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當代的分析哲學表現了不同的視域。從注重語言分析的立場出發(fā),分析哲學對傳統(tǒng)的形上學較多地持批評的態(tài)度,但與邏輯實證主義截然拒斥形而上學有所不同,分析哲學的一些代表對形而上學表現出某種寬容性。首先可以一提的是奎因??蛘J為,科學的理論都蘊含著某種本體論的立場,本體論的問題則可以簡要地概括為何物存在的問題。關于本體論,奎因同時區(qū)分了兩個不同的問題,其一是何物實際存在的問題,其二則是我們在言說中涉及的存在問題;前者屬本體論的事實問題,后者則屬語言使用和表達中的本體論承諾(ontologicalcommitment)問題。本體論承諾的核心觀念是:"存在就是作為一個變項的值(tobeistobethevalueofavariable)。(參見fromalogicalpointofview,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0,pp12-15)奎因所說的變項,也就是約束變項或帶有量詞的量化變項,在命題中,這種變項是不確定的代詞,它可以代表一類事物中的任何一個,但未特指某一個,而這一類事物就是變項的變域。"我們的本體論不管取得何種形式,都在’有些東西’、’沒有東西’、’所有東西’這些量化變項所涉及的范圍之內。""被假定為一個存在物,完全只是被視為一個變項的值。"(ibid.p13)例如,當我們說"有些狗是白的"時,指的是有些東西是狗并且是白的,要使這個陳述為真,"有些東西"這一約束變項所涉及的事物必須包括"有些白狗",而這同時也就承諾了白狗的存在。

就其肯定命題或陳述蘊含著對存在的承諾而言,奎因的以上看法無疑肯定了形而上學話語的意義,然而,奎因同時強調,本體論的承諾并不論及"實際上什么東西存在",而僅僅關涉"某種陳述或理論說什么存在",因此,"這差不多完全是與語言相關的問題,而什么存在則屬另一個問題。"(ibid.p15-16)換言之,奎因的本體論承諾所討論的,主要是對存在的言說和表述,而不是實際的存在本身,在此意義上,奎因將"存在就是作為變項的值"這一斷論理解為"語義學的公式(semanticalformula)",并認為關于什么存在的爭論可以在語義學的層面展開(ibid.p15,p16)。在這里,語言的邏輯分析似乎取代了對存在本身的把握。

從分析哲學的角度進一步探討形而上學問題的,是斯特勞森(on)。在《個體》一書中,斯特勞森區(qū)分了兩種形而上學,其一是描述的形而上學(descriptivemetaphysics),其二是修正的形而上學(revisionarymetaphysics)。在他看來,"形而上學一直常常是修正性的,而較少是描述性的。描述的形而上學滿足于描述我們關于世界的思想所具有的現實結構,修正的形而上學則關注于產生一個更好的結構。"(on:inspanidual,london,1959,p.9)所謂"描述我們關于世界的思想所具有的結構",也就是分析與形而上學思維相關的語言所具有的意義,即它不是對世界本身加以描述,而是對我們把握世界的思維結構和語言結構加以分析。盡管斯特勞森將亞里士多德和康德都歸入所謂描述的形而上學之列,但這種形而上學按其實質主要應歸屬于分析哲學的論域,事實上,斯特勞森在其主要的形而上學論著《個體》中,即標上了《論描述的形而上學》這一副題。

與奎因的本體論承諾一樣,斯特勞森的描述形而上學所指向的,不是存在或世界本身,而是把握世界的語言及其結構。不難看到,在分析哲學中,語言取代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中的質料或觀念的形態(tài),成為研究的基本單位,而在語言分析的層面上建構統(tǒng)一的世界圖景,則構成了分析的形而上學的特點,這里似乎同樣可以看到某種還原:存在的結構通過邏輯的分析被還原為語言的結構。與質料的還原在于追溯存在的本原有所不同,語言的還原往往導致與存在的脫節(jié):如前所述,分析的形而上學所注重的并不是實際的事物本身,相反,在以語義為分析對象的同時,它又要求將語言的結構和世界的結構區(qū)分開來,其中蘊含著形而上學與存在本身的分離。同現實存在的這種脫節(jié)與分離,常常使分析的形而上學陷于另一種意義上的抽象。

從追求存在的始基,到以觀念為存在的本原,從預設終極的大全,到建構語言層面的世界圖景,形而上學呈現傳統(tǒng)形態(tài)與現代形態(tài)、實質與形式等區(qū)分,但上述意義上的形而上學同時存在著某種共同的趨向,即對世界的抽象理解。關于世界的看法運用于考察世界,往往便轉化為思維的方法;在作為存在理論的形而上學與作為思維方法的形而上學之間,同樣存在著這種聯(lián)系。當形而上學以某種或某類存在形態(tài)為本原,以終極的存在為統(tǒng)一的大全時,它也蘊含著對世界的靜態(tài)、片面等看法:向某種質料或觀念形態(tài)的還原,意味著對世界的片面規(guī)定;對終極存在的追尋,則導向靜態(tài)的、封閉的觀念,這種抽象的存在理論運用于研究世界或存在本身,便常常轉換為對世界片面地、靜態(tài)地、孤立地考察,后者也就是與辯證法相對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五

很久沒有去寫讀后感,之后一定要很快補上閱讀的進度。

這一本,為數不多的讀了第二遍的書,好書在不同的年齡段去讀,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常讀常新,直至現在,才算是真正明白了經典的意義。更像是生活的一個回顧,這樣的回顧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下,變成了個人眼中的時代記憶,從眾生的角度去看當時的世界,多了幾分無可奈何,也少了幾分動蕩變幻的迷惘。最初看并沒有太大的感悟,現在去看,結合自身的情境,能夠深刻的體會到為什么西南聯(lián)大組建僅有短短的時間,卻引得那么多人的懷念。

動蕩的時代,似乎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似乎打亂了人們所有的生活,卻還是會有一群人,潛心學術,潛心研究。思想上的交融,沒有標準的講授,每個教授講出的都是自己的研究,多年來深刻感悟的東西,沒有那么多的規(guī)劃與標準,也沒有那么多的.限制,就好像只是思想上的沖突。會有學生與老師的辯論,會有老師之間相互的埋怨,會有言語上的沖突思想上的不一致,卻也還是會成為很好的朋友,不因為思想觀念相左就分離指責。

那樣的生活,是現在達不到的,也是不敢去想的,自由,分散,或許不再會是當今大學所選擇的目標了。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六

今天,陸老師又給我們推薦了一部電影——《走路上學》。

剛聽到電影名字的時候,我掩著嘴偷偷笑了起來,心想:“走了上學?哪個學生不用走路上學啊,這部電影能好看嗎?”有點懷疑,這次陸老師是不是推薦錯了。

帶著懷疑,我開始了觀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娜香每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越江溜索上學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弟弟瓦娃給姐姐娜香穿新雨鞋的那個部分。瓦娃把娜香穿的鞋脫了下來,用自己的衣服輕輕地擦拭娜香的腳,再細心地給娜香穿上聶老師朋友捐的新雨鞋。這時姐姐娜香高興地合不攏嘴。這時我的眼眶濕潤了,心頭為之一震,他們穿個新雨鞋都那么高興,山區(qū)的孩子們實在是太可憐了??!后來,老師知道了他們的生活艱苦,就幫他們買了新鞋。這時,我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當我正為他們高興時,娜香在溜索時,一不小心,懷里的新鞋露了出來,娜香不假思索地探出身子,想拿回鞋子,手一松,這時,悲劇發(fā)生了,溜索的鉤子沒有掛住,娜香掉入了滾滾江水中。就這樣,娜香死了,看到這里,我的眼淚抑制不住地流了出來。一雙鞋,一條命??赐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同學們,我想說,讓我們一起努力,幫助山區(qū)的孩子吧!我們可以把我們平時穿不了的鞋子,洗洗干凈放進小區(qū)的回收站。一起寄給山區(qū)的孩子,讓他們有鞋穿,讓電影里的悲劇不再發(fā)生。我們還可以把我們的壓歲錢捐給山區(qū),幫他們造橋,讓他們不再冒險溜索上學。

讓我們行動起來,為山區(qū)的孩子獻出我們的一份愛心,讓世界充滿愛!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七

一直認為自己是個不稱職的學生,是個不合格的讀書人。

也曾通過各種途徑興致勃勃的參考各所名校名師名人所開出的書單,分門別類的整理出來,去學校的圖書館網址上搜出索取號然后一本本的細細品讀?;蚴悄扯螘r間里突然對某一個領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便會搜羅一整套有關的書籍囫圇吞棗地似乎恨不得馬上成為“大師、專家”。如今回首過去,大學兩年有余,在圖書館耗去的時間也不算少,但數來數去,給我?guī)黻P于“讀書”、關于“求學”的最大觸動的便是這本由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撰寫的《上學記》。

書中故事的背景是北洋政府、民國政府,經歷的重要的歷史事件有五四、民國的統(tǒng)一、抗戰(zhàn)和內戰(zhàn)。還記得那個時候,我先是忍不住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隨即又深感后悔與不安,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甚至是現在,我都經常會隨手翻閱其中的幾篇章節(jié),細細品味??偟膩碚f對其中兩點深有感悟。一是何先生對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之間差異的觀點,頗有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之新穎。二是對當年西南聯(lián)大讀書生活的回憶,讀來讓人心馳神往。

我們以前所學的歷史,提到北洋政府,恐怕很多人心中都會想起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這樣的詞兒。混戰(zhàn)自然是常態(tài),但也正因為是軍閥統(tǒng)治,是混戰(zhàn),所以,他們“沒有,也拿不出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何先生提到有兩件事,讀來特別好玩兒。一是北洋軍隊的軍歌,是“三國戰(zhàn)將勇,首推趙子龍,長坂坡前逞英雄”,滑稽可笑。二是北洋政府的國歌,竟然是先秦無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和這些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相反的,國家的體制采取的則是完全的西方議會制。政治上的無意識形態(tài)帶來的,是非常自由的思想和文化環(huán)境。所以,才會有類似五四運動的思想啟蒙,才會有蔡元培在北大完全的自由開放,才會有他們那一代人“無故亂翻書”的輕松而隨意的讀書生活。

西南聯(lián)大的七年讀書生活是書中重點。何先生說,那七年是他一生中最愜意、最值得懷念的好時光。我們沒福氣,不能恭逢其盛,但看看何先生的回憶,亦足夠幸福。

我們是不是也向往過這樣幸福的學習生活:沒有任何組織紀律,沒有點名,早起晚睡沒人管,不上課沒有管,完全自由的轉系,自由的討論,喜歡聽的課就聽,不喜歡的就不聽,當面提出質疑無所謂,甚至罵罵不喜歡的`老師也無所謂。

在那個時候確是真真實實的存在過的自由,在西南聯(lián)大里培養(yǎng)出那么多大師的那種風骨到底去哪里了?在這里,我并不是要提倡完全的自由主義,我也明白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只是我認為,大學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更不該還像高中一樣有那么多條條框框,我們有權利要求應有的自由。我們應該站起來看看這個世界,我們應該能自由的在書海中徜徉,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而不是日復一日的學著一模一樣的知識,成為學校工廠流水線培養(yǎng)出來的學習機器。我們應該能夠大聲的講出自己的所聞所想,能夠跟全世界的青年人甚至忘年之交們自由的交流思想,而不是被困在小小的局域網里,在隨時會被和諧的貼吧里小心翼翼的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甚至在暑假和寒假,很多學校的貼吧還會被封掉!要知道自由是學術的靈魂!試看如今學生的自由何在?學術的靈魂何在?就像何先生自述的,那是一個艱難的時代,但大家都懷揣著希望。在這艱難的時代的背景中,名家大師卻燦若星辰,為什么?我想何先生就是在思考其中的緣由吧。何先生可能進一步在思索何謂好時代。何先生說,每個人對所處時代都有不滿,都懷揣希望,我也真實的希望以后,時代會更好。

只是那已經是一段逝去的歲月,同時遠去的,還有那個時代的精神和理想。

而今天的我們,需要重拾先輩的信仰。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八

做家教帶的是語文和英語,因此常常有機會和小朋友們閑扯,免不了的就是扯到關于大學里的一切。

這就像每一次有即將要上大學的網絡好友來問我一些建議一些描述時我總是不把話說得太全一樣,因為我覺得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而在這些年里發(fā)生的一切也足以讓我自己變得更加悲觀,我還是愿這些才讀初三、高一的小朋友對于未來有一份憧憬,如果大學都對他們沒有想象了的話,那么他們還要靠什么來撐過這暗無天日的三年呢?當然,如果他們想象的是無拘無束的打游戲的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時候我總看著他們說,都并不是說希望你考個好學校來光宗耀祖,你考好不好和我也沒半毛錢關系,只是我真是從大學里走出來了,我好歹還是上了一個211,我不希望你以后真的對你的生活因為環(huán)境、因為周邊的人、因為學校而覺得失望和迷茫,這些我都見多了。

我說一個選修課150人來個70人就不錯了。輔導員點完了到,就有些學生當著教授的面沖出教室逃走了。然后教授帶一點苦笑地說道,現在的學生是真的很自在啊,我們當時上課,有個學生調皮,趁著教授轉過身子寫粉筆字時從窗戶跳出去,被教授瞥見了,摔了粉筆就走了。

我說上當代文學課,老師問看過這個沒,一個人舉手,看過那個沒,沒人舉手,最后是阿城的棋王,看過這個沒,兩個人,老師停了一下,說,好吧,兩個人也算是很多的了。

小朋友多半是當笑話聽,聽完也沒什么感受,只覺得驚訝。我說,所以沒覺得自己會出淤泥而不染,我是已經覺得很痛苦的麻木了,我也是不太希望你要繼續(xù)走這條路下去。

所以,正如何老在書中一直提到的,“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一是你覺得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會越來越美好,一是你覺得自己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當些年吃粗糧,天天躲飛機,可是為何就有人有這樣的信念。如今倒是每天都活在恐懼、擔憂之中,工作沒落實、家庭沒落實下來之前,談不上更多對于幸福的期待。但是看《上學記》的整個過程,卻又真切是幸福的。

就像每一次看80年代的各種描述和訪談錄或者看帶相同內容《巨流河》一樣,分明自己壓根沒有經歷,可是看著就會從內心深處帶著一種幸福感,一種期盼。這就是曾經在這片大地上發(fā)生過的事情,而且尚處不遠之前。并不是盼望著能夠重新回到那樣的時代,只是看著,單純地看到“自由”這樣的詞語,聽到那些有個性的人,聽到那些日常瑣事,都覺得饒有趣味。

是真正覺得幸福的閱讀時光。

也許還是要說回現狀。那一日看去年的國際大專辯論會,一個人在宿舍里看了一晚上。那種幸福感和興奮感與今日閱讀無他。突然就想起小學的時候,和母親每天早上守在電視機前看大專辯論會的轉播,然后就覺得原來大學就應該長這個樣子。就像高中時候窗外的那一柱高高的水塔,總覺得我把太多幻想都寄予在它身上。

然后才發(fā)現,寫作學一年就寫了一篇練筆,并不教授小說的寫作技巧,而只是談所謂的.“素材”“寫作主體”“寫作客體”“積累”“結構”“散文的特性”,以至于在那個看完大專辯論會后的夜晚,我久久不能入睡。我開始慢慢回憶當初我曾經有過的,來中文系的幻想,想認識一些巨有個性、巨牛逼的人,想顛倒三觀,想好好學習寫小說。

然后我才發(fā)現,如果說有的人回憶起過去的夢想還會覺得遺憾和心痛的話,我四年后的處境,竟是麻木地再也想不起這些夢想,已經當回想起來絲毫不會覺得難過了。

我還記得從杭州回長沙的火車上,和幾個人討論到80年代。我總是不忍表達對那個年代的喜愛之情。但是幾個歲數大一點的人馬上打斷了我,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只看到那些年的文藝氣息,沒看到物質生活的貧乏,沒看到如今生活的便利,你要啥有啥。我深覺得他們說的特別對,于是之后在談及民國或者是80年代,我都會收一筆,因為我確實也會開始想象如果我生活在那些年,一定也會抱怨生活的種種不方便和丑陋。

可是我還是在《上學記》里面看到了有人在談論“幸?!?,而且是心甘情愿從字里行間中提及到的那種幸福。即使是在承認物質條件不好、社會兵荒馬亂的前提下的幸福。那種幸福真的是與現實無太多關聯(lián)。

可能我又得好好再想想這個問題了。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九

今天,我和媽媽共讀《米小圈上學記》之——魏老師的仇人。魏老師還有仇人?是誰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原來故事是這樣的:最近鐵頭一直在補習功課,他要爭取第一批加入少先隊,所以沒時間陪米小圈玩耍。今天魏老師說,她已經選好了第三位加入少先隊的同學是誰。魏老師把手指向了鐵頭,鐵頭開心的差點兒暈過去。誰知道,魏老師竟然說,是邢鐵的'同桌郝靜,鐵頭聽完徹底暈倒。魏老師表揚郝靜的助人為樂,而米小圈也覺得自己可以加入少先隊,卻遭到魏老師的打擊。

我知道了,同學之間,助人為樂是不求回報的。

成語迫不及待:迫:緊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如:清·《鏡花緣》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戲,該仙子何以迫不急待?!庇秩纾核炔患按赝崎_門,走進屋去。

成語助人為樂:幫助人就是快樂。如:冰心《咱們的五個孩子》:“在我們的新社會里,這種助人為樂的新風尚,可以說是天天在發(fā)生,處處在發(fā)生?!庇秩纾核幌蚨际侵藶闃?。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十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名為《上學路上》的電影,觀電影《上學路上》有感。

影片中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燕,由于她家境特別貧寒,母親又重男輕女,家里決定不讓她繼續(xù)上學??墒峭跹嗍莻€十分好學的孩子,她非??释蠈W。為了掙夠下學期的學雜費――二十四元八角錢,能夠繼續(xù)上學,她利用整個暑假的時間,每天冒著酷暑炎熱賣雞蛋,拉著板車割羊草,背著包袱去打工……整整一個暑假,她不知受了多少苦難和委屈,終于掙夠了所需的錢。開學那天,她把攥在手心里已經被汗水浸濕的依靠自己辛苦所掙的二十四元八角錢交給了老師,圓了自己能夠繼續(xù)上學的夢,小學三年級作文《觀電影《上學路上》有感》??吹竭@里,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一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為了能夠上學,是多么的不容易?。?/p>

看了這部電影,我感觸很深。我的家庭條件比她要好很多,我從來就不用為學費而發(fā)愁,自己過一次生日的花費就夠她報一次名的費用。書包、文具等也是喜歡什么樣的,爸媽就給買什么樣的。與她相比,我的學習條件要好很多,但我刻苦好學的精神卻遠遠趕不上她。有時不認真完成作業(yè),有時遇到不會做的題也不主動去請教別人。想到這些,我很慚愧。

我今后要向王燕同學學習,珍惜自己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抓住美好的學習機會,好好學習,爭取早日成材,多為社會做貢獻,也為象王燕那樣因家庭困難面臨失學危險的孩子主點力。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十一

我很小的時候,便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沒事就喜歡拆玩具,喜歡在大自然中找昆蟲。爸爸看了沒辦法,見我那么喜愛科學,就買了一套《上學就看》的百科全書給我。這套書分為8個類別,分別是中國家園、動物園、科學館、太空館、科學館等。我最喜歡的是動物園這一本,當我看到觀賞魚時,做夢都想自己能飼養(yǎng)這些小魚。

我知道,科學探索需要實踐。很快我從市場上買回了3只小金魚,第一天它們還在水里游來游去,到了第2天它們便沒精打采,不肯動了。到了第3天清晨,可愛的小金魚便肚皮朝上了,我既傷心又疑惑,她們?yōu)槭裁磿o緣無故的死了?我絞盡腦汁地想。正無計可施時,我打開了《上學就看》,很快我找到了答案,呀,原來是魚缸中的氧氣不夠才讓小魚死去的。有了科學知識指導,我便又買了一個大一點的魚缸和幾條金魚回來飼養(yǎng)。這一回,小金魚陪我度過了約半個月的快樂時光。

我心中暗暗高興,可好景不長。一天,我放學回家,發(fā)現小金魚竟不吃食了,在水里也不肯游動了,我開始擔心起來。于是我認真細心的觀察,發(fā)現小魚的腮上有細細密密的小白點。我問媽媽,媽媽告訴我不喂食就會好的??墒沁^了一天,小金魚的白點更多了,我覺得還要用科學去救活它。我翻閱大量的資料,在知識的大海洋里,我找到了病因:小金魚得了白點病,必須用鹽水消炎,用藥物白點凈才能救治它。我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每天不厭其煩的為小魚加藥換水,大約3天左右,小金魚痊愈了,看著它們又能快樂,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來游去,我真高興啊!現在,小金魚已經長得很大了,可以說它們已經真正地成為我們家幸福的成員了!

在喂養(yǎng)小金魚的日子里,愛思考、愛探究的我真正明白,大自然真是一本無字的書,科學在生活中誰也離不開它,如果沒有科學,不去探索,我們的世界將變得多么黯淡無光。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才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當然,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有聲有色!我們的愛和夢想將由童話變得真實。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十二

暑假到了,我終于可以好好讀書嘍!媽媽給我買了四本《米小圈》,我一下子就看完了,又和我的好朋友借了8本,這下可以飽讀一頓了。8本米小圈當中其中有一本是我最愛看的,名字叫做《班里有個小神童》。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叫王聰聰,他的年紀雖然才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可是他懂的知識非常多,又特別愛學習愛動腦筋,做數學題的時候還會舉一反三,連四年級的題目都不在話下,所以學校的校長同意他跨年級上課。

可是有一次王聰聰咳嗽很厲害,生病了,還在房間里大哭大鬧,他的`爸爸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原來啊,因為他特別愛看書愛學習而忽視了鍛煉自己的身體,所以才導致身體抵抗力差,被病毒悄悄地攻擊了。讀了這個小神童的故事,讓我有了自己學習的榜樣,也懂得學習的一些方法,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就像媽媽說的,我們要快樂地學習,該學習就學習,該玩就玩,要勞逸結合,也要鍛煉身體,這樣才會全面發(fā)展,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學習。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篇十三

《走路上學》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邊上的小姐弟倆,為了到對岸去上學而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滑索過江的感人故事,真正觸動了靈魂最深處的情感。

走路上學,這在常人看來只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情,然而對于這對小姐弟卻是個難以企及的夢想。姐姐娜香靠危險的滑索溜過江上學,在弟弟的眼里,這卻是讓人無比的羨慕,但媽媽堅持要瓦娃等爸爸回來帶著才可以溜索??墒?,事與愿違,在外打工的爸爸總也不回。終于一天,弟弟沒能抵抗住來自對岸的誘惑,偷偷溜索過江,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不曾想,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被家訪的聶老師戳破,聶老師送來的那雙紅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應媽媽和姐姐: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偷著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這雙漂亮雨鞋還給了姐姐。

影片最后段娜香的墜江相對觀眾的視覺沖擊尤為強烈,故事也因此達到了高潮。這部“將美撕毀給人看”的影片,自始至終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劇中人物無論是主角姐姐娜香,還是弟弟瓦娃,以及聶老師,甚至配角村長等等,都無限深情地投入,決不懈怠其中任何一個細微處,那么感人至深、沒有悲情、濫情的噱頭,《走路上學》通過孩童瓦娃的純凈視角,以樸素而真實的故事藍本、克制收斂的敘述方式、清新自然的影調、真摯動人的情感和精美簡約的風景,緊緊拽住了我們的心靈。

客觀上講,也許人生來就不是那么的平等,而處于優(yōu)越環(huán)境的我更加應該珍惜目前美好的機會和安逸的生活,做到和聶老師那樣愛護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的希望沒有那么遙遠!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99518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