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為了指導和安排教學活動而制定的有關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和教學資源等的書面計劃。編寫教案前,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并與教學內容相匹配。以下是一些成功教案的特點,希望對您的教學設計有所啟發(fā)。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一
復習目標:熟讀課文,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并能在句子運用。背誦課文、古詩。
復習重點:復習鞏固生字新詞,正確書寫字詞,掌握筆畫和部首。
復習時間:2課時。
復習過程:
一、復習生字。
第一課時。
2.復習部首。
3.復習要寫的字(書空、數(shù)筆畫)。
二、熟讀課文,背誦古詩《春曉》。
1.《春天在哪里》:采用問答的方法朗讀。
春天在、在()、在()、在()。
2.《鬧花燈》:采用引讀的方法朗讀。
積累詞語:人流如潮、燈火通明、金光閃閃、情不自禁的。
書空“片”和“豎心旁”。
3.《春雨沙沙》齊讀課文。
復習“提土旁”,積累帶有“提土旁”的.字。復習多音字“種”。
4.《一粒種子》采用分角色朗讀,問:種子發(fā)芽需要哪些條件?
5.《小山泉的心愿》分角色朗讀,問:小山泉的心愿是什么?你懂了什么?
積累帶有“衣字旁”的字。
6.《綠》背誦課文。
練習說話:()是()。
什么怎樣。
第二課時。
做復習卷。
教后反饋:
詞匯量大,復習鞏固側重音、形、義方面來區(qū)別并記憶,根據(jù)部首歸類、積累。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二
1.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擴散現(xiàn)象的是()。
a.春天刮起沙塵暴,飛沙漫天b.三九寒天下雪時,雪花飛舞。
c.煮稀飯時,看到鍋中米粒翻滾d.槐樹開花時,周圍香氣彌漫。
2.(o汕尾)關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認識中正確的是()。
a.擴散現(xiàn)象只發(fā)生在氣體之間b.液體分子間只存在吸引力。
c.固體的分子間沒有空隙d.宇宙天體、分子都在不停息地運動。
3.(2014o泰州)常見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擴散現(xiàn)象是由于分子______形成的;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總體積變小,是由于分子之間存在_______;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是由于分子之間存在_________.
4.(2014o淮安)如圖所示,是由微顆粒(1-50nm)制備得到新型防菌“納米紙”.在“納米紙”的表面細菌無法停留且油水不沾.與此現(xiàn)象有關的判斷正確的是()。
a.組成“納米紙”的分子間沒有間隙。
b.油與“納米紙”分子間有斥力沒有引力。
c.“納米紙”可阻止細菌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
d.油分子間引力使紙面上的油匯集成小油珠。
5.(2014o懷化)公共場所禁止吸煙.這主要是考慮到在空氣不流通的房間里,即使只有一個人吸煙,整個房間也會充滿煙味,這是因為()。
a.分子很小b.分子間有引力。
c.分子間有斥力d.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三
教學內容:課本p13~14頁,例1、例2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準備:各種食物若干、實物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平均分”
1、談話導入,實際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學的老師決定帶同學們去春游,他們要分發(fā)一些食品。而且還給你們帶來了禮物)今天老師要分給你們。請小組長來領禮物(12塊糖)同學們動腦筋想辦法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個同學都滿意)。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3、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板書課題)。
(2)小朋友再說說什么是平均分?
(3)你們用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二、實際操作,學習平均分。
1、教學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3)學生匯報分法。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三、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2、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3、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四、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
教學反思:學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義,并會動手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平均分。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四
1.復習第一單元內容;(重點)。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重點)。
3.掌握一些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難點)。
【過程】。
一、內容要點:
第一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詩歌,有散文;有現(xiàn)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國作品,有外國作品。
《在山的那邊》,“山”與“?!钡男蜗蟾挥邢笳饕饬x。這首詩抒寫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奔向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過一件小事,寫怎樣面對困難,是成功的經(jīng)驗之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要學會分解困難,從而戰(zhàn)勝困難。
《短文兩篇》中的《蟬》,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先抑后揚,表達了對生命的感悟。它啟示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敦悮ぁ芬彩怯梢粋€小小的“物”引發(fā)出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它啟示我們,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仔細、精致,一絲不茍。
《紫藤蘿瀑布》觸景生情,富于哲理,寫人在遇到不幸時,要豁達、樂觀、積極、進取。
《童趣》極富于想像力,表現(xiàn)一種獨特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二、基礎知識:
1.聽寫。
啜泣。
寬恕。
收斂。
佇立。
嶙峋。
癡想。
2.解釋。
忍俊不禁。
一絲不茍。
小心翼翼。
3.積累。
吟詠花木的詩句:
——含“花”的詩句:
雪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杏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桂花:(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菊花:(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含“樹”的詩句: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
曹操:《觀滄?!贰?/p>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賈島:《題李凝幽居》。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詠柳》。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崔顥:《黃鶴樓》。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楊萬里:《小池》。
——花木象征義。
蓮——純潔高尚。
牡丹——富有高貴。
銀杏——古老文明。
松柏——堅強偉大。
芝蘭——正氣清遠。
百合——團結友好。
紫荊——兄弟和睦。
竹子——正直虛心。
楊柳枝——依依不舍。
并蒂蓮——夫妻恩愛。
梅花——堅貞不屈。
萬年青——友誼長存。
吉祥草——鴻運祥瑞。
壽星草—延年益壽。
桂花—高尚不俗。
紅豆——相思。
橄欖枝——和平。
黃月季——勝利。
含羞草——知恥。
夭桃——淑女。
鐵樹——莊嚴。
菊花——高潔。
三、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斷,回答文后的`問題。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jīng)歷。
1.請概括選文敘述的事件。
指導、引導、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懸崖。
2.當“我”邁第一步時,那種恐懼心理克服了沒有。
請你仔細閱讀第七段,從文中找?guī)讉€關鍵詞語來證明白己的看法。
(沒有解除恐懼心理。“似乎”、“小心翼翼”、“探”幾個詞語都能表現(xiàn)這一點?!八坪酢?,表了“我’’對邁出第一步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則表現(xiàn)了“我”依然恐懼的心理。)。
(“我”成功邁出第一步,“頓時有了信心”;成功邁出第二步,則“信心大增”;完全爬下懸崖之后,“產(chǎn)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狀態(tài)是在獲得成功的行動中變化的。)。
4.文中的這位父親是值得贊賞的。你認為他哪一點最值得贊賞。
請說明理由。
(例如:他具體指導兒子第一步應踏在哪塊石頭上,引導兒子成功地邁出第一步。理由:這使兒子產(chǎn)生了自己戰(zhàn)勝困難的自信心,激勵兒子獨立走向完全成功。)。
(例如:字要一個一個地認,書要一段一段地背。只要克服一個一個小困難,學習任務總是會完成的。)。
閱讀下面《紫藤蘿瀑布》片斷,回答文后的問題。
每一穗花都是上。
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1.聯(lián)系后文,回答:“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
2.如何理解“香氣似乎……輕輕地籠罩著我”這一句話的含義及其作用?
(這淡淡的淺紫色的芳香,帶著點淡淡的哀愁,亦不乏寧靜,作者由這夢幻的芳香引入回憶。)。
3.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這一段?
(寫這紫藤蘿也曾遭遇不幸,為后面點題作鋪墊。)。
4.談談對文末“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這句話的理解。
長河是無止境的”“加快腳步”表示抓緊時間,珍惜生命。)。
三.閱讀下面《童趣》,回答文后的問題。
余憶童稚時……驅之別院。
1.“拔山倒樹而來”一句中的“山”指(土礫),“樹”指(叢草)。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為之怡然稱快”和“興正濃”都是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物外之趣”)。
3.從選文看,發(fā)現(xiàn)或產(chǎn)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四、學生自主復習。
1.讀課文,摘抄精彩句子,以應對語感檢測題。
2.復習課后作業(yè)和同步訓練。
3.結合自己手中的輔導資料、課外書,自主復習。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五
觀察物體(2)。
教學內容:
教材第2頁例2。教材第3~4頁練習一第3、6、7題第2課時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
2.能根據(jù)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能根據(jù)給定的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的數(shù)量范圍。
3.讓學生主動參與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學習利用實物或圖形進行直觀和有條理的思考,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能根據(jù)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行空間圖形的平面和立體想象來找出被遮擋住的小立方塊。
教具運用:
課件,小正方體積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給出一個實物圖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讓同學畫不同的擺放方法,引導學習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二、新課講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頁例2。
3.學生小組合作操作。
4.各組展示本組搭好的作品。
5.師:請說一說你搭過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師:可以先根據(jù)正面圖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體圖形,再根據(jù)上面觀察到的圖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體圖形,最后根據(jù)左面圖形確定最后的.立體圖形。根據(jù)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只有唯一的一種情況。
三、課堂作業(yè)。
1.完成教材第2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頁練習一第3、6、7題。
四、課堂小結。
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研究了一個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呢?
五、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體圖形,再擺出符合上面的立體圖形,最后確定立體圖形。根據(jù)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只有唯一的一種情況。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六
學習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chǎn)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xiàn)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xiàn)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xiàn)象、總結結論。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器材:電腦、音叉、鼓、鬧鐘、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節(jié)研究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因此要求盡可能利用實驗、周圍現(xiàn)象去進行教學??梢岳谜n本外的實驗、現(xiàn)象去進行教學。
2、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指導學生歸納出正確的結論,并能利用所學知識去解釋有關的現(xiàn)象。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二、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chǎn)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fā)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
(4)、擴展:錄制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
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
三、小結:
小結本節(jié)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四、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節(jié)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
外練習。
五、課后活動:
練習:物理套餐的部分內容。
作業(yè):16頁1、2、3題。
教學后記:
1、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jié)課,可降低難點。
2、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七
教學目標:
1、能聽、說、認讀thin,fat,tall,shrt,并理解詞義。
2、聽懂含有形容詞的幾個指令,并按指令做動作。
3、在活動中習得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育學生愛護動物,懂得動物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教學重點是能聽、說、認讀幾個形容詞thin,fat,tall,shrt。聽懂含有形容詞的幾個指令,并按指令做動作。
教學難點是單詞thin的發(fā)音。
二、說學法。
我通過與扮演司機跟導游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既復習了新知,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習完本節(jié)的單詞后,又讓學生們用恰當?shù)脑~語來形容上出現(xiàn)的動物,為了進一步鞏固今天的學習要點。而且做到自己造句子。其中,有幾次都復習了舊知,把學過的動物單詞再次的擴展,讓學生們會描述其特征。
三、說教法。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利用有趣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用旅觀光團通過唱歌曲、走迷宮活動,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通過用舊知識引入本課新知識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在猜一猜、的活動過程中,嘗試做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使他們不僅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新經(jīng)驗、新認識,并由此發(fā)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促進個性成長。
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我主要采用圖片、多媒體以及教師豐富的體態(tài)語言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它們能活化教材,輔助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序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充分利用有的教學時間,改善信息的傳遞方式,增強信息的傳遞能力,使外語學習變得生動活潑,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四、說教學環(huán)節(jié)。
五、說預期效果。
本節(jié)課,我下了很多功夫,通過畫畫,開火車,做游戲等環(huán)節(jié),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益,本課中我從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fā),利用圖片、創(chuàng)設了多種生動的情景,使教學過程自然融于快樂活動之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積極的情感較好地為知識、能力目標的達成服務,同時本課中,我始終注意讓學生多個感官動起來,不但在聽說讀方面加強訓練,還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維、大膽嘗試的能力。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八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jīng)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jīng)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路線圖。
例1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例2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例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例4使學生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例5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現(xiàn)實的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三、教學時間:7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例1及練習。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具準備:東、南、西、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chuàng)造情景讓學生說說“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轉”。復習和感受方位。
2、組織學生活動: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出示課題:東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引出東。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么?(黑板)。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么?
5、完成書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掛圖:
*圖書館在操場的東面,體育館在操場的()面。教學樓在操場的()面,大門在操場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先觀察,你從對話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確定了兩個方向:北和西)。
你能說說哪邊是東、哪邊是南嗎?說說房間是怎樣布置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么?
4、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南寧市的東西南北方向?(瑯東、西鄉(xiāng)塘、江南區(qū)、城北區(qū))。
5、背兒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陽,前邊是東后邊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
四、小結。
課外作業(yè):認方向。
第2課時。
教學內容:例2、例3及練習。
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2、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過程:
一、復習:
1、匯報課外認方向的情況。
2、說說教室和校園的東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認方向”的游戲。
二、新課:
(一)例2:
1、觀察第3頁的校園圖,你能畫出校園的示意圖嗎?怎樣畫,能讓別人看懂方向?
2、學生同桌合作畫。
3、交流匯報:把學生畫的多種情況展示出來。
4、請大家觀察這幾種不同的示意圖,你覺得怎么樣?(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太亂了。)。
5、為了方便交流,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F(xiàn)在,你能按這個要求畫出示意圖嗎?并注意標上“北”的方向。
6、學生獨立繪制“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示意圖。
(二)例3:
1、觀察例3圖,你是怎么找到“北”邊的?(圖上標有)。
2、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宮怎么走?請你先用手指出路線圖,同桌互相看看指對了嗎?
4、同桌互相說:
去體育館怎么走?
去醫(yī)院怎么走?
去商店怎么走?
去電影院怎么走?
三、鞏固練。
1、認一認地圖上的方向:(掛圖)。
2、做一做:
從圖上獲知“北”,根據(jù)“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練習指一指。
完成問題。
四、總結:
在這節(jié)課中你學會了什么?對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幫助?
第3課時。
教學內容:綜合練習。
學習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東西南北方向的認識。
2、進一步熟練根據(jù)路線圖描述行走路線。
過程:
一、練習:
1、誰來說說前面兩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2、老師給知一個方向(郵局在百貨大樓的東面),學生說出其他的3個方向。
3、看圖說方位:出示掛圖,同桌互相說說誰在誰的哪一邊。
4、分組活動:送…回家(用東西南北卡片)。
二、綜合練。
1、觀察第2頁天安門廣場圖,請根據(jù)示意圖指出東西南北。
2、你能說說這幅天安門廣場圖中哪個建筑物分別在哪邊嗎?
3、第6頁第3題:
4、第7頁第4題:
觀察中國地圖,先找出“五岳”。
現(xiàn)在告訴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據(jù)這個說說其他的山分別是什么“岳”嗎?比一比,誰說得對!
講評。
5、引導學生閱讀:你知道嗎?
三、總結。
四、課后。
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東西南北著名的旅游區(qū)。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九
單元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100以內數(shù)的認識)。
單元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100以內數(shù)的讀法和寫法。
2、難點:數(shù)100以內數(shù),特別是數(shù)到幾十九、下一個整十數(shù)應該數(shù)幾十比較困難。
3、關鍵:初步建立數(shù)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別注意講清數(shù)位的意義,使學生在理解數(shù)位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讀法和寫法。了解數(shù)位的意義包括知道數(shù)位的名稱、數(shù)位的順序、每個數(shù)位上的計數(shù)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shù)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2、認識計數(shù)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和一十一十地數(shù)出數(shù)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shù),懂得100以內的數(shù)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100以內數(shù)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shù)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個位、十位的數(shù)位的概念。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能夠正確地、熟練地讀、寫100以內的數(shù)。
4、能夠熟練地口算整十數(shù)加一位數(shù)和相應的減法。
單元課時安排:約6課時。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
一、充分體現(xiàn)數(shù)學探究型課型的特點。
本節(jié)課我按照游戲操作引入——產(chǎn)生問題——猜想——驗證——推廣運用這一主線組織教學的。讓學生在行動中生問題,由問題生猜想,由猜想生價值。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經(jīng)歷擺一擺、畫一畫、算一算的自主探索過程,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一些課后的練習不能在這堂課中解決,但是我認為是很值得的,我們不光是獲得結論,更應該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思維得到發(fā)展。
二、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創(chuàng)設融洽的學習氛圍。
本節(jié)課我比較注重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問題為中心,吸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形成師生互動,同時還注重用激勵式的語言評價學生,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求。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33—35頁中的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了加法的運算定律及其相關簡便運算后學習的。我主要是從下面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的。
1、復習環(huán)節(jié),我首先讓學生共同回憶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因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實際上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它們的基本原理一樣,只是所處的運算不同。我在教學中,就充分把握這一點,引導學生利用舊知遷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還進行了諸如“2×5,25×4,125×8,20×5,……”這樣的口算題訓練,其目的之一是通過這組口算題的練習,明確這些題目的共同特點是都是乘法運算,而且積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數(shù),為后面運用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奠定了基礎,其目的之二是通過這一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學習內容。
2、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題圖的觀察,讓學生探究解決“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澆多少桶水?”這兩個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并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對兩種方法的比較,歸納總結出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隨后還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剛剛學到的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yǎng)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3、鞏固練習主要穿插在各個知識點的教學之后,及時反饋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注重引導學生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過程的同時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導規(guī)律的過程中,導課比較快主觀上是時間緊張,可課后想想,實際上是引導不到位,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結合律。結果,有個別學生對乘法結合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
2、教學語言還要注意精煉,有時還是喜歡重復學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體運用和板書的有機結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學習優(yōu)秀教師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一
一、教學內容:
54——55頁。
二、教學目標:
1、在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和除法的意義,了解有關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初步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有關0的除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仔細觀察畫面,說說從圖中都看到了什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幾個月亮?”
(二)、學習0的除法。
問題:把幾個月亮平均分?分給幾個猴子呢?
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想法表達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個)。
引導:分給6個猴子呢?0÷6=0(個)。
分給7個猴子呢?0÷7=0(個)。
得出結論: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
小練習:0÷3=0÷8=0÷9=6×0=0×8=。
(三)、鞏固練習。
做自主練習1和2。
(四)、拓展練習。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學反思:
大部分同學內容能夠掌握有關0的除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不是很熟練,必須多做練習。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二
2、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文試表述。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課前準備動物分房圖若干;四只動物頭像若干;課件。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初步體會上下的含義,培養(yǎng)想象能力。
1、看看我們的教室,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頂,穿透這棟樓房,你的上面還會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繼續(xù)往下想,你的下面還會有什么呢?
5、揭示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感受“上、下“。
二、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養(yǎng)空間觀念。
1、創(chuàng)設情境(1),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
b:看它們的位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誰能完整的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創(chuàng)設情境(2),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a:大家說得好,小松鼠也想來聽一聽(cai)顯示。
b:觀察:你還能用“上”或者“下”來說說它們現(xiàn)在的位置嗎?先跟你的同伴說說看。
c:再觀察小松鼠的位置:說“小松鼠在上面”對嗎?
“小松鼠在下面“對嗎?,那怎樣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來說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結:看來,比的參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創(chuàng)設情境(3),進一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b:現(xiàn)在,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比一比,誰問得好,誰答得好。
小結:看來,位置變,上下關系也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
三、創(chuàng)設活動,加深理解,促進情感體驗。
1、擺一擺。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1)聽口令擺一擺。
(2)同桌合作擺一擺,說一說。
2、找一找。在生活中體會上下的位置關系。
(1)全體起立,從教室中,你能發(fā)現(xiàn)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還能用上下來說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嗎?
四、分層活動,鞏固理解、增強應用意識。
1、出示北師大教材的第58頁的練一練圖,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
2、出示北師大教材的第59頁的第3題。讓學生自由的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3、確定位置,培養(yǎng)簡單的推理能力。
小紅住在小英樓上,
小英住在小蘭的樓上。
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三
1、充分挖掘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再設計。
教材中對于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探索是兩個分散的情景,在第一次的備課時我依據(jù)書上的過程設計教學,可試課時發(fā)現(xiàn)在探索結合律時,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計算小長方體的塊數(shù),但幾乎沒有用括號的。他們習慣于先算哪一面就把哪兩個數(shù)字寫在前面,教師在引導出書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牽強,而且我發(fā)現(xiàn)學生列出的這些算式中本身就有乘法的交換律。那么何不先探索乘法交換律,把探索交換律的過程作為探索結合律的階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大膽改變教材結構,先探索乘法交換律,并利用淘氣這個人物把書中分散的情景進行整合,突出整體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注意滲透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
對于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于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的啟蒙教育,本節(jié)課我抓住這一教學重點,有意識地設計了“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概括規(guī)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并在此過程中注意滲透“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一般方法,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3、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當然獨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學中也有體現(xiàn),例如在進行猜想驗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要求每個學生自己先寫一個式子,再四人小組進行交流,最后全班進行交流。為學生搭建充分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平臺,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四
單元教材分析:100以內的加減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數(shù)學知識,是生活數(shù)學的最好體現(xiàn),它的學習對學生學習多位數(shù)加減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礎,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心算。因此這一單元的教學是全冊的重點,這部分知識的掌握對以后的計算的正確和迅速程度產(chǎn)生直接影響,不僅有利于學生在用數(shù)學中進一步領會加減法的含義,而且還可以為今后發(fā)現(xiàn)和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本單元的計算按難易程度分三段編排: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和整十數(shù)、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和整十數(shù)。
各節(jié)中教學內容的編排大體分為三個層次:一、以實際情境提供計算題,并呈現(xiàn)多種計算方法,二、讓學生動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數(sh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提出有關計算問題,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由動手操作,觀察、交流依靠動手和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于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在教學中以具體事物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利用小組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方法內化知識,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單元教學要求:
1、使學生會口算100以內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和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和整十數(shù)。
2、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是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3、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計算,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
單元教學重、難點:
(1)10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教學是本單元的重點。
(2)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進位)和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退位)的計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
單元課時安排:
1、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3課時。
2、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和整十數(shù)…………………4課時。
3、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和整十數(shù)…………………6課時。
4、整理和復習…………………………………2課時。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五
單元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圖形的拼組)。
單元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能夠辯論和區(qū)分所學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了,這里主要是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圖形間的立體圖形間以及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一些關系。本單元教學的關鍵是把握好教學要求,既不能在上學期的基礎上簡單重復,又要能拔高教學要求,上學期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也有拼擺,但那時只是用所學的形狀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圖案和事物,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圖形的認識,從中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同時體會圖形的顯著特征。而本單元“圖形的拼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拼、剪等活動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和立體圖形間以及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關系。
單元教學要求:
1、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以及正方體的形狀,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辨別和區(qū)分這些圖形。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發(fā)展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單元課時安排:約3課時。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六
活動目標:
1.能將物品按用途進行分類。
2.能正確表述自己的分類理由。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4.愿意大膽嘗試,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幼兒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關經(jīng)驗。
物質準備:若干實物,圖譜標記、實物圖片,分類盒,分類板等。
活動過程:
一、以認識物品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二、整理物品,讓幼兒初步學習按物品的用途分類。
1.引導幼兒將籃子里的物品,按照它們的特點分到籃子里的三個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說說你的分類理由。
三、師觀察幼兒操作并個別指導。
四、師幼互動交流。
師:誰來說說他是怎么分,為什么要把它們分在一起?
五、運用圖譜標記幫助幼兒梳理分類經(jīng)驗。
1.師:出示嘴巴、手、蘋果、積木、汽車等標記卡,引導幼兒從中選出分別代表“吃的”“玩的”“用的”的標記。
2.師引導幼兒根據(jù)標記,將自己籃子里的物品按標記擺放好。
六、分組練習,鞏固按物品的用途分類。
1.介紹操作材料。
2.提出要求。
3.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4.師小結。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主要是讓幼兒能將物品按用途進行分類,并且能正確表達自己的分類理由。在活動中,我首先以“認識物品”導入活動,并讓幼兒“整理物品”,學習按物品的用途分類,幼兒個個都能將物品按食物、日用品和玩具等不同用途進行分類,也能說出分類的理由。接著引導幼兒運用圖譜標記“送物品回家”,幼兒也都能將自己籃子里的物品按標記擺放好??墒窃诮酉聛淼牟僮鞑牧现校變涸诮o物品按標記分類中產(chǎn)生很大的分歧,有的標記相差非常細微,有很多小朋友容易看錯,雖然在操作之前我有提示過了,但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時有很大一部分幼兒不仔細觀察標記,都分類錯了。而這一切都反應出幼兒對畫面的觀察不夠細心,做事太過于急促。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七
1.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鄉(xiāng)》。
2.了解變奏曲式的相關知識。
3.圍繞著“月亮”的主題展開,讓學生理解“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其蘊含的文化底蘊。
4.啟發(fā)學生用真摯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鄉(xiāng)》。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月之故鄉(xiāng)》,體會歌曲內在的情感,表現(xiàn)歌曲的意境。
2.辨別弦樂合奏、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的不同,從而進一步理解樂曲的內涵。
3.臨時變化音#4的演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朗誦著名詩人李白的古詩《月下獨酌》。(《月兒高》片段)。
2.教師提問:此首詩作者抒發(fā)了何種感受,背景音樂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
學生回答:李白、《月下獨酌》,詩人以明月、身影為伴,對月高歌,抒發(fā)的是作者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獨奏等。
3.師:古往今來,月亮是中國人永恒的話題,也是文人騷客吟唱的對象。因為月亮傾注了無盡的情思,寄托著人們對故鄉(xiāng)的無限眷戀。提起月亮,胸中涌起無限期望。千百年來,多少人把月亮的贊歌唱響!今天讓我們一起歌唱、贊美月亮,一起學習第一單元《月亮頌》。(出示月亮圖片)。
二、欣賞琵琶獨奏曲《月兒高》。
師:月亮,這個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貴禮物,月中有美麗的嫦娥,有古老的傳說。(欣賞嫦娥奔月動畫)讓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機和活力,有了靈性和感悟。那份眷戀之情油然而生,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與她相關的優(yōu)美音樂作品。音樂家是如何運用不同的音樂形式描寫月亮的呢?剛才大家聽到的背景音樂就是琵琶獨奏曲《月兒高》的片段,下面就請同學們完整地欣賞《月兒高》這首作品。
1.聆聽過程中請同學們思考問題:
(1)在聆聽中,想象樂曲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2)《月兒高》的旋律有何特點?音色是怎樣的?
(3)琵琶屬于哪個樂器組?
2.學生回答問題:
(1)樂曲描繪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掛的情景。
(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風格把我們帶到了美麗的月夜之中。
師可提示:這首樂曲的旋律是(舒展、緊張)?音色是怎樣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樂器,屬彈撥樂器組。
師補充:彈撥樂器琵琶常用的定弦法是a、d、e、a低音區(qū)渾厚、低沉;中音區(qū)柔和、明亮;高音區(qū)清脆、堅實。
三、學唱歌曲《月之故鄉(xiāng)》。
1.最佳的賞月時間是哪一天?說一說這一天我們都要做什么?(八月十五,家人團聚、吃月餅、賞月)。
2.我們來了解一下關于中秋節(jié)的一些小知識。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3.中秋節(jié)這天我們都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歡度佳節(jié),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卻一直漂流在他鄉(xiāng),不能和家人團聚。他們又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呢?下面就請大家欣賞一首思念故鄉(xiāng)的歌曲《月之故鄉(xiāng)》。
4.欣賞歌曲《月之故鄉(xiāng)》后,讓學生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感。(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月夜思鄉(xiāng)、心系中華的共同情愫。)。
5.發(fā)聲練習:(解決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的切分節(jié)奏型和臨時變化音的音準問題。)。
1=c4/4。
#4—3—|23#43—||。
lulululululu。
6.視唱樂譜。(《月之故鄉(xiāng)》歌曲學習)。
7.填唱歌詞。
歌曲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哪些地方應做強弱處理?
感受樂曲的力度變化:當唱到“看月亮,思故鄉(xiāng)”時,聲音和感情要有推進,而后的“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復原速,最后的結束漸慢、漸輕,把人帶入遐想的空間。
8.今年的春節(jié),兩只熊貓團團、圓圓在臺北的動物園和寶島臺灣的同胞們一起過年。它們帶著我們的期盼和思念,更帶去了我們的祝福和掛牽。讓我們用輕柔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歌唱藝術的核心是情,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大熊貓團團、圓圓的生活照)。
四、欣賞《二泉映月》。
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提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痹铝烈娮C了人間的悲歡離合,人類對月亮也傾訴了無數(shù)的人生夢想。下面請欣賞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對月的感情流露。
1.播放《二泉映月》音樂主題,結合阿炳的身世,你從音樂中感悟到了什么?學生能說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強的學生還說出音樂優(yōu)美、樸實、時而也激動。
2.介紹民間音樂家阿炳。(《二泉映月》電影片段)。
4.聽賞后,請學生稍加議論,共同歸納有三個樂句。各句之間以什么為劃分標志?如何正確判別?各句之間主要是音區(qū)逐漸向高發(fā)展,表現(xiàn)作者不安于現(xiàn)狀,要斗爭的激動心情。
繼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jié),在全曲中共出現(xiàn)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qū)上流動,并出現(xiàn)了新的節(jié)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
5.初聽《二泉映月》。
在主題a的基礎上變奏五次。高潮部分在第四次變奏。
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并結合旋律活動音區(qū)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xiàn)音樂的發(fā)展和迂回前進,深化主題。
樂曲第一變奏變化大,它是將a句縮減,b句保持不變,而將c句伸展變奏發(fā)展而成。而碎弓的演奏,隱含著凄楚之情。
樂曲第二變奏系用a句微變,b句不變,c句變化發(fā)展而成。旋律中出現(xiàn)新的高點音。變宮音“7”的出現(xiàn)使旋律具有離調的性質,音樂情緒有所轉折,表現(xiàn)出對新生活的向往。
樂曲第三變奏的a句變化不大。但b句中出現(xiàn)了長音“2”,這和前面樂段僅屬一音之差,但樂思卻迥異,可謂妙筆,它使音樂產(chǎn)生了疑問的語氣。清角音“4”的出現(xiàn),使音樂具有新的情調。這一樂段音樂色彩較為暗淡,或許是作者回憶起了過去的不幸。
樂曲第四變奏,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動蕩較大,隨著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緒一步緊似一步。而用強力度﹑小抖弓和頂點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樂似沖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開了壓抑的閘門奔瀉而出。這是盲藝人積壓多年的憤怒情緒的爆發(fā)。
第五變奏是以全曲最低音開始做為尾聲,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旋律最后幾拍,聽來果敢﹑雄健,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現(xiàn)。
7.變奏曲式。
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講解。比如:把主題材料稱為傳統(tǒng)月餅、變奏分別在傳統(tǒng)月餅的基礎上變化重復發(fā)展成五仁月餅、豆沙月餅、棗泥月餅等,學生會有很好的理解。
8.欣賞弦樂合奏《二泉映月》視頻片段,思考二胡獨奏與弦樂合奏。
教師提示學生從音色、風格、表現(xiàn)手法上分析。總結二胡演奏音色質樸,有民族風味。弦樂合奏音色豐滿,音響敦厚。
五、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了歌曲《月之故鄉(xiāng)》,深刻體會到了游子們借“月”思鄉(xiāng)的真摯情感。只要我們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用“心”歌唱,相信一定會字字帶情、聲聲感人的。《二泉映月》被作為民族器樂曲中珍貴的遺產(chǎn),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著名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聽完樂曲后淚流滿面地說:“此樂曲應跪下來聽。”音樂是沒有國界的,真正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才是世界的寶貴財富。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音樂,喜歡自己的音樂并向世界宣傳我們的音樂。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八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班數(shù)學活動按物體的顏色分類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動目標:
1、學從多種顏色的物體中找出同一種顏色的物體,并進行歸類。
2、促進幼兒比較,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創(chuàng)設春天花園的情景,花園里有紅、黃、白、三種顏色的花若干朵。
2、物質準備:花籃若干個,紅、黃、白蝴蝶頭飾各幼兒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錄音機,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幼兒伴隨著輕柔的音樂,自由地到春天的花園里參觀。
提問:花園里有幾種顏色的花?都有哪幾種顏色?
(二)教師講訴故事《三只蝴蝶》(經(jīng)過改編)。
提問:1、故事里有幾只蝴蝶?她們是什么顏色的?
2、她們喜歡什么顏色的花?
(三)引導幼兒進行按顏色分類。
1、以“送花”的游戲,引導幼兒進行顏色的分類,并請幼兒自行檢查是否送對了花。
(1)請幼兒給紅蝴蝶送它喜歡的花。
(2)請幼兒給黃蝴蝶送它喜歡的花。
(3)請幼兒給白蝴蝶送它喜歡的花。
2、以“避雨”的游戲,引導幼兒進行把顏色分類。
(1)教師講解游戲玩法,
玩法: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的蝴蝶的頭飾,扮演蝴蝶,在花園里自由飛翔玩耍。當聽到打雷的聲音后,趕快去找和自己相同顏色的花朵避雨。當太陽出來后,蝴蝶高高興興地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做游戲。
(2)幼兒游戲,教師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是否找到對顏色。
(四)幼兒在游戲中自然結束活動。
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一單元篇十九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教材注意貫徹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精神。統(tǒng)計內容的選擇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如學生統(tǒng)計花壇每種顏色花的數(shù)量,統(tǒng)計學生的生日在幾月份,調查同學們周日喜歡做什么事情,調查同學們喜歡吃什么水果等。.內容的編排注意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tǒng)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tǒng)計的方法,初步認識統(tǒng)計的意義和作用;如通過統(tǒng)計學生喜歡什么顏色、喜歡吃什么水果、喜歡做什么事情等,了解到大家的愛好是什么?特長是什么等等,使大家體驗到統(tǒng)計確實是有用的.。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
2、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和簡單的統(tǒng)計表,能根據(jù)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shù)據(jù)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單元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和簡單的統(tǒng)計表。.
單元教學難點:。
初步體驗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
單元課時安排:約3課時.。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09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