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乒乓球教學技術要領 乒乓球教學技術總結兩百字(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2-01 10:20:06
2023年乒乓球教學技術要領 乒乓球教學技術總結兩百字(3篇)
時間:2023-02-01 10:20:06     小編:zdfb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guī)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偨Y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乒乓球教學技術要領 乒乓球教學技術總結兩百字篇一

1、站位錯誤

初學者往往容易平行站位或前后站位,加之不會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拍面角度,攻球時易出左邊線。

2、拍面方向錯誤

橫拍手由于手腕內旋導致拍面向前、拍頭朝上;直拍手腕內收導致拍面斜向右側。如此兩種拍形均易造成漏球、掉球、無意滑板和不規(guī)則球。

3、拍面角度錯誤

拍面前傾過度和后仰均易造成攻球失誤。

4、擊球時機錯誤

不是在球反彈到網高時擊球,而是過早或過遲。

5、擊球部位錯誤

不是擊球的后中上方,而是擊球的后上部或后中下部。

6、摩擦大于擊打

攻球時是應該有擦有打,但近臺快攻不是以摩擦為主,而是以擊打為主。

7、擊球位置錯誤

根據乒乓球攻球的“三角形”理論,人、球、拍三者構成的三角形空間位置是否合理,是攻球準確性的關鍵,偏前、偏后、偏近、偏遠、偏高、偏底都直接影響攻球的準確和質量。正確的位置是:球反彈到胸前或腹前的正前方一肘遠且與網齊高時為最佳擊球的空間位置。

8、肘關節(jié)外張過大

抬肘很容易造成拍面朝下、擊球上方,使攻球下網。此動作不僅影響攻不旋和上旋球技術,而且更壞地影響了今后的拉下旋球技術。

9、夾肘和拖肘

夾肘——大臂與右側上體貼死;拖肘——大臂向體后拖。這兩個動作在攻球時幅度都比較小,擊球點太近,不易發(fā)力,是典型的攻球錯誤動作。

10、大、小臂夾死

大小臂夾死的動作僵硬程度就像上了石膏一樣,攻球時只有肩關節(jié)在運動,動作緩慢、爆發(fā)力差還易疲勞。

11、直臂打球

此動作也主要是肩關節(jié)在運動,動作大而不靈活、不協(xié)調。由于直臂攻球,擊球點較遠,動作大,影響動作的還原和速度??雌饋碇北鬯坪踉鲩L了力臂,為加強力量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由于肘關節(jié)承受的力量負荷大,直臂用力攻球時很容易受傷。

12、只擺小臂

就持拍手臂而言,正確的擺動應該是大臂帶動小臂,而只有小臂的擺動,從動作幅度、力量來看顯然都不夠。

13、手腕擺動

在攻球前,手腕有內收(下擺),在擊球時又有外展(上擺)動作,從理論上講是可以增加力矩,但實際上手腕的擺動又減弱了攻球的穩(wěn)定性。因此,在攻球時,手腕要相對固定。

14、握拍時手腕外展或內收

手腕外展,橫拍手容易使拍頭豎起來,手腕緊張易疲勞;手腕內收,直拍手易使拍面朝外或吊板,造成碗部損傷和漏球及滑板球。

15、揮臂路線錯誤

揮臂直接朝前和朝上都是錯誤的,應該是朝左側前上(右手持拍);直上直下的路線也是錯誤的,應該略帶弧線。有的揮臂到中途就停下,不能充分發(fā)揮擺臂的力量;有的在起點或止點增加多余的附加動作,使得還原變慢、攻球不及時。

16、習慣性停留

有些人在攻完球后喜歡把球拍停留在止點處,這樣耽誤了下一個動作的連續(xù)進行。

17、沒有后引和橫擺動作

在攻球之前沒有向后的引拍動作,連鎖反應的向前橫擺動作也不可能有,缺乏這兩個動作,攻球就沒有力量。

18、大小臂用力不協(xié)調

揮臂擺動時不只是大臂用力,也不只是小臂用力,而是大臂帶動小臂一起協(xié)調用力。根據不同情況,有時是小臂用力為主,有時是大臂用力為主。

19、舉拍攻球

就像舉手一樣,高高地揚起球拍(此動作多見個子矮的小學生)。在攻球前后大小臂的夾角是不同的,攻球前的大小臂的夾角是120度左右,攻球結束后的夾角是小于90度,如果總是舉著手打球,不僅影響動作的'發(fā)力,而且球拍舉得過高,容易造成漏球。

20、腰部無轉動和用力

攻球時很大的一部分力量來自于腰部,如果腰部不會轉動用力,不僅動作不協(xié)調,像木偶戲動作,而且極大地影響了攻球的力量、速度、線路、落點及旋轉。

21、重心無轉移還原不及時

攻球時重心不能總在一個點上,必須變化,既不能在在某一個腳上,也不能在總在中間,應該是向攻球的方向或向移動方向隨時轉移,這樣可以利用重心的自然力量增大攻球的的力量。此外重心轉移后要馬上還原,以保持動作的連貫性和連續(xù)性。

22、身體不能協(xié)調用力

一個完整的攻球動作是全身肌肉關節(jié)等協(xié)調配合的結果。如果只是上肢動,下肢不動,那攻球肯定沒有力量和威脅。把全身力量都集中在球的某一點上,從腳前掌內側開始一直向上傳遞到手腕手指最后球拍觸球這一復雜過程,要求人必須在一瞬間完成,這確非一件易事,也非一日之功,非多年磨礪不可。

23、移動選位慢

這是初學者普遍存在的問題。打球時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球,即使發(fā)球機也不可能發(fā)出兩個完全相同的球來,因此我們對每一個來球都要進行積極地快速地移動選位,調整好身體與球的位置,這樣才能準確地攻好球。

乒乓球教學技術要領 乒乓球教學技術總結兩百字篇二

1.選擇安全的環(huán)境

單純對于乒乓球運動而言是十分安全的,但不得不注意潛在的危險環(huán)境,比如乒乓球臺地面是否平整干凈,是否有過多的障礙物,是否有積水或者外露的磚石和鋼筋等危險物。

2.打球需熱身

通常在做運動前都要進行熱身,避免出現韌帶、關節(jié)部位的拉傷,進行乒乓球運動之前的熱身較為簡單,如甩手、慢跑、關節(jié)操等。

3.控制運動負荷

對于中老年人應避免進行競技性的比賽,因為隨著競技程度的加劇,運動強度也會升高很多,因此要根據個人體質、體能狀況妥善控制,避免過度疲勞,一般每次練習30~40分鐘,心率在120~130次/分,就可以達到鍛煉效果。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另當別論。

4.做好整理活動

整理活動對于剛做完劇烈運動的人來說十分重要,整理運動可以調節(jié)身體機能,使其恢復正常,緩解運動疲勞或者關節(jié)損傷。乒乓球的整理活動通常以擺動四肢、伸展運動、慢跑為主,整理活動時間一般為5~10分鐘。

5.防止運動損傷

乒乓球運動時,腕、肘、肩部、腰部用力較大,常易引起手腕關節(jié)肌腱牽引過度及肩關節(jié)周圍的腱鞘炎,其他如膝關節(jié)、腰部也會因運動不當而引起損傷,因此要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要掌握正確的打球方法,避免引起損傷。

乒乓球教學技術要領 乒乓球教學技術總結兩百字篇三>乒乓球的教學技術

一、擺短

擺短是乒乓球運動中接發(fā)球的常用戰(zhàn)術之一。由于擺短動作小、回球快、弧線低、落點近網,且前進力很小,往往使對方很難上手搶攻。用以還擊近網下旋來球很有效,但對付長球或不轉球有一定難度。

二、劈長

劈長是乒乓球比賽中常用的接發(fā)球技術之一。劈長速度快、線路長、旋轉強,弧線低平,出手兇狠。常使對方無法獲得上手進攻所必須的引拍距離,在接發(fā)球時與擺短配合運用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挑打

在挑打下旋球時,球拍用撞擊和摩擦結合的方式觸擊球的中下部,擊球時,摩擦大于撞擊,前臂和手腕向前上方用力。在挑打上旋球時,球拍用撞擊和摩擦結合的方式觸擊球的中部,擊球時,撞擊大于摩擦,前臂和手腕向前略上方用力。

四、推擋

是以球拍推擊球的一種技術。有擋球、快推、快撥、加力推、減力擋、推下旋、擠推、拱推等。特點是站位近,變化多,速度快,動作小,在相持或防御時使用能起到調動對方和助攻的作用。

五、快撕

乒乓球技術中的“快撕”,可以簡單地看成橫板反手或直板反手反面快帶。由于在使用中具有較強的特異性和針對針,在實戰(zhàn)中就在快帶的基礎上,人們又給它起了個新名,謂之“快撕”。

六、快拉

正手快拉技術是乒乓球技術當中運用最廣泛、最頻繁的一項技術。

七、側切

側切,主要用于對付高吊弧圈球和加轉弧圈球效果非常好。它采用側旋擠壓的原理, 避開球的旋轉方向,以橫向發(fā)力降低來球的縱向旋轉。同時吸取了長膠減力的動作特點,使 "切"回的球極不規(guī)則,落臺后有些側拐,對手很難形成連續(xù)進攻。

八、弧圈球

日本乒乓球隊發(fā)明了弧圈球打法,它是一種強烈的上旋球,特點是既有強大的攻擊力又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由于它的旋轉非常強,因此它雖然是上旋球,卻從傳統(tǒng)上旋球中分離出來成為單獨的一類。按擊球的方位來劃分,弧圈球可分為兩種:正手弧圈球,反手弧圈球。

九、扣殺

.扣殺是乒乓球運動攻球的一種。動作要點是:擊球時,拍面和擊球約成直角,前臂和手腕同時下壓,等球彈到高點時擊球的中上部,要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整個手臂的力量,并配合轉腰和蹬地的力量。

十、削球

削球是乒乓球運動技術名詞。其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擊球的一種技術。擊球時,球拍后仰,由體側上方向前下方揮拍,揮拍呈圓弧路線,在球的下降期觸球的中下部。

其中第3、7項屬于高級技術,對于普通愛好者來說要掌握實在太難,建議可適當嘗試,不用勉強,以免浪費時間。擰拉、挑打可由擺短、劈長代替,馬龍很少用擰拉,樊振東做技術調整后,擰拉使用頻率也大為降低,因為擰拉對步伐要求太高,退臺稍慢幾毫秒,下一板就可能銜接不上。側切、斜切可由其他對付上旋球的技術代替。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2801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