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古詩教學設計(優(yōu)質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6 07:57:17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優(yōu)質17篇)
時間:2023-11-16 07:57:17     小編:文鋒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傳統(tǒng)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保障。2、完美的總結應該具備內容全面、關鍵明確的特點。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總結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葵,衰,煮,羹,煎。

2.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詞的意思。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1理解詩句的意思。

2把握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長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學習課文中的“葵”“羹”“煎”三個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4、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激情導入。

同學們,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古文學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而中國詩歌就像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一直盛開在世界文苑之中。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使我們領略詩中描繪的雄壯、優(yōu)美的意境。

大家曾學過不少古詩,那就把你最喜歡的一首背誦下來吧?。ㄏ茸杂杀?,再指名背。)。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三首古詩。(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介紹詩人。

1、三首古詩的作者分別是誰?哪個朝代的?(板書作者和朝代)。

2、根據(jù)課前查閱的資料,說說你對其中兩位詩人的了解。

1、教師導入:我們曾經(jīng)學過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個同學能為我們背一背呢?(指名背)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這種形式的詩--《長歌行》。

2、(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全詩)學生自由朗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

3、學習向導:(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學習向導”)。

(1)讀一讀《長歌行》,想一想這首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并在學習小組間展開交流。

(3)記下不懂的問題,畫在書中,尋求同伴的幫助。實在解決了的,在全班討論交流。

(4)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匯報。

4、給足自學時間,指導學生按照“學習向導”進行學習。

5、組織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2)按照“學習向導”中問題的順序,依次進行匯報,交流自學情況。(再次出示多媒體課件--“學習向導”)。

(3)學生充分談,教師隨時進行朗讀指導。

甲組:匯報詩句的意思。

園中的葵花綠油油的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陽光。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常常擔心寒秋季節(jié)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么時候呀它會在向西流淌?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乙組:主持開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丙組:以朗讀作為主要的回報形式。教師提供相應的音樂錄音。

匯報的形式力求多樣……。

(4)教師參與環(huán)節(jié):同學們設計的匯報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機會出幾道題,考考大家。(出示多媒體課件--練一練)。

練一練:

先解釋加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6、通過學習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長歌行》勸導人們珍惜青春年華,是一首傳誦經(jīng)久的勸誡詩)。

7、帶著這種感情再次朗讀古詩。

8、教師請一名同學配樂朗誦,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9、詩中的哪句話,對世人有規(guī)勸的含義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0、教師小結:《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還打比方,說明光陰似流水,一去不復回,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fā)奮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這首古詩背誦下來,也可以加上適當?shù)膭幼鳌?/p>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搜集有關勸誡后人勤奮好學的詩句。

附:板書設計。

長歌行漢樂府民歌。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七步詩》,了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二、學習《七步詩》。

1、導言:同學們從《長歌行》中不僅領略了這首詩生動形象地比喻,更使我們受到了有益的啟發(fā),那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不時地激勵我們珍惜時間,不斷努力。今天我們將要賞析的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和詩名嗎?(板書題目及作者)。

2、解詩人及創(chuàng)作經(jīng)過。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沛國譙縣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當皇帝后,他受排擠、迫害,終生遭受軟禁。

(2)請學生介紹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

3、(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全詩)學生自由朗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

4、放聲朗讀這首詩。(自讀、互讀。)。

5、學習向導:(跟隨“學習向導”自學本詩。)。

(1)讀一讀《七步詩》,想一想這首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并在學習小組間展開交流。

(3)記下不懂的問題,畫在書中,尋求同伴的幫助。實在解決了的,在全班討論交流。

(4)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匯報。

6、自學,指導學生按照“學習向導”進行學習。

三、組織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2、按照“學習向導”中問題的順序,依次進行匯報,交流自學情況。(再次出示多媒體課件--“學習向導”)。

3、(學生充分談,教師隨時進行朗讀指導。)。

甲組:匯報詩句的意思。

拿來豆子煮豆羹,濾掉豆渣成為了豆汁。豆秸鍋下燃得旺,豆子鍋里哭啼:咱們本來是同一個跟上生,你為什么迫害我這么急!

乙組:主持開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丙組:以朗讀作為主要的回報形式。教師提供相應的音樂錄音。

匯報的形式力求多樣……。

4、教師參與環(huán)節(jié):同學們設計的匯報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機會出幾道題,考考大家。(出示多媒體課件--練一練)。

練一練:

先解釋加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過學習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七步詩》全詩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長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鍋下燃燒的豆秸,比喻詩人的哥哥魏文帝;鍋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詩人自己。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部相互排擠斗爭的殘酷現(xiàn)實。)。

6、帶著這種感情再次朗讀古詩。

四、拓展創(chuàng)新訓練。

1、教師導語;這首詩中蘊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是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為曹氏兄弟為了爭奪王位而不顧及兄弟情誼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們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處境。今天讓我們運用我們的智慧與才能重新演繹這個故事吧!

2、學生分頭準備。

3、進行匯報表演,考查學生對這首詩思想內涵的理解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預習《出塞》一首詩。

附:板書設計。

七步詩。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豪邁奔放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請同學們一起讀題目《出塞》。揭題《出塞》。

二、檢查預習情況,介紹作者。

2、小組討論預習生字詞的情況并匯報。

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地名,又稱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

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漢武帝時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戰(zhàn),匈奴稱他為“飛將軍”。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

度陰山--度,指越過。銀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南部。

三、學習古詩(看視頻,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讀:結合課后注釋,試著小聲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學習:在小組里每位同學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請同學、老師幫助。

(3)各小組推舉一位同學匯報學習情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边@句詩的意思是: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zhàn)士萬里長征不見歸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边@兩句詩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戰(zhàn)的李將軍依然健在,決不會讓匈奴的兵馬度過陰山的。

四、再讀古詩,體會意境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同學之間互相讀。

2、互相交流,談談詩中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樂府中的一首軍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他的詩作多以當時的邊塞軍旅生活為素材。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緬懷,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xiàn)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詩中充滿了對國家安危無限關心的愛國激情。

五、指導朗讀。

六、背誦古詩。

1、自己讀一讀,試著背一背。

2、同學之間互相背一背。

七、推薦欣賞:(投影)。

教師導入: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緬懷,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xiàn)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F(xiàn)在老師在為同學們推薦一首歌頌李廣的詩作,請大家一起來欣賞。

塞下曲。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作業(yè):預習《草船借箭》。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二

1.通讀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了解《長歌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教師演示《古詩三首》誦讀動畫,導入新課。

1.讀通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對照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標出不懂的地方。

3.小組內簡單交流。

1.導入新課。

“行”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我們曾經(jīng)學過哪首詩?(背誦《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學一篇這樣的詩歌叫《長歌行》。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2.交流自學結果。

(l)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相機點撥,指導學生解決。

(4)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背誦《長歌行》。

附板書:

長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教學目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出塞》。

1.背誦《長歌行》。

2.“三國”以后,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3.教師演示誦讀動畫。

1.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試著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3.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曹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聯(lián)系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1.錄音范讀。

2.學生練習朗讀。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zhàn)亂不斷發(fā)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xiàn)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1.背誦課文,默寫《出塞》。

2.向別人講述《七步詩》的有關故事。

附:板書設計。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教師從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啟發(fā)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的:1、理解古詩的意思,學會古詩學習的方法。

2、通過對古詩的理解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3、教會學生聯(lián)系自己生活實際理解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古詩的意思,學會古詩學習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對古詩的理解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看到古詩一詞,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學過的古詩,就讓其背誦;或想起學詩的方法,引導學生補充,教師板書;或問本節(jié)學哪首詩)適機板書課題――長歌行。

師:是呀,古詩語言凝練,有許多千古流傳的名句,告訴我們深刻的人生哲理。《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題為“長歌行”的樂府民歌都有對人生苦短的感悟,這篇《長歌行》也不例外。

二、學習。

師:請同學們各自放聲讀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生:讀課文。(教師關注讀的不好的學生)。

師:誰愿意來讀一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評價他們讀得怎樣?

(指名幾個學生讀,大家評價)。

生:說不懂的字句。

師:請你和同桌議議這些字句的意思。

師:這首詩寫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讀懂)。

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的?請和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交流。

生:討論交流。

匯報:

2、寫花草易萎:“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jié)至,j黃華葉衰?!睖嘏拇禾旖o萬物帶來了恩惠,使它們充滿生機;但常常擔憂秋天的到來,因為一到秋天,草木枯黃,百花凋零,萬物失去了活力。――萬物的`生命雖是美好,但多么短暫啊!

3、寫百川歸海:“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北姸嗪恿鞫枷驏|流入大海,什么時候才能流回來呢?――百川東流,永遠是一去不復返的呀!

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全詩的主旨句,也是流傳千古的名句。青年時期不努力學習,到老了只能白白地傷心后悔。全詩借助朝露易逝、花草易萎、百川歸海等自然現(xiàn)象警示人們:美好時光短暫而易逝;人生短促,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徒然嘆息。全詩令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5、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fā)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扒嗲唷庇髌渖L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jié)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指名有感情讀詩)(悟情)。

三、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從中獲得的道理;或是別的惜時名言詩句。

(根據(jù)情況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選擇你喜歡的背誦)(延伸)。

師總結:是呀,燕子去了,會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我們的日子,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毕M覀兩賶讯嗯?,老大不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呀!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葵,衰,煮,羹,煎。

2.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詞的意思。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1理解詩句的意思2詩人感情的把握。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整體把握。

1.導言:我們曾經(jīng)學過《古朗月行》,誰給大家介紹或背誦一下?

2.簡介“行”是詩歌的一種形式,今天,我們再學一首這種形式的詩――《長歌行》。

3.這是一首古代樂府民歌。

二.朗讀詩句,理解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練習朗讀。

1.師范讀,能力較強的同學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3.指名朗讀;齊讀。

(二)理解大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讀自悟。

小聲朗讀詩句,根據(jù)注釋,逐句理解大意。

2.小組合作:每人說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內容,推選出最貼切的理解,留待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1)各組代表說出每句的大意,大家評議,教師點撥。

(2)啟發(fā):全詩講了自然界的什么現(xiàn)象?(自然界萬物從繁盛到衰敗的自然規(guī)律)你體會了什么?(光陰一去不復返)。

(3)由此作者發(fā)出了什么樣的感嘆?。ㄉ賶巡慌?,老大徒傷悲)。

(4)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練習背誦。

五、識記生字:癸、衰。

六、導入學習《七步詩》。

1、剛才,大家學習《長歌行》時,非常認真,下面的時間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詩――《七步詩》。

2、誰知道關于《七步詩》的傳說。(學生知道就由學生來講,如果不知道,由教師來做簡單介紹。)。

七、朗讀詩句。

1、教師范讀;學生范讀。(注意讀出抑揚頓挫)。

2、同桌間練習朗讀,互相糾正讀音、語氣。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4、齊讀。

八、品讀詩句,想想每句詩的大意是什么?(可根據(jù)注釋)。

九、作業(yè):把你對詩句的理解講給你的家人聽,請他們提出意見。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弄懂詩句大意。

1、大家把你理解的詩句的意思講給你的家人聽后,他們有什么建議或給予你什么樣的.評價?(學生暢談)。

2、小組合作:在組內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同學交流。

3、全班交流:各組推舉同學與大家交流,學生評議,教師點撥。

二、理解詩句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比喻兄弟相殘)。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兄弟之間手足相殘的無奈與哀怨。)。

4.練習朗讀這兩句詩。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練習背誦。

五.教師總結:我們深深同情曹植的無奈,同時被他橫溢的才華所折服。也可看出封建社會的帝王之家為了爭奪、捍衛(wèi)權勢不惜手足相殘的扭曲人性。

六.導入:下面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熟悉的詩――《出塞》。誰能給大家背誦這首詩?

七.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八.根據(jù)注釋理解詩文。

1.組內討論:每人根據(jù)注釋說說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商議。如解決不了,留與向全班同學或老師請教。

2.全班交流,并提出不懂得問題,大家商討,教師點撥。

3.練習說出全詩的大意。

九.通過具體詩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介紹本詩的歷史背景。

2.出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讀詩句,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表現(xiàn)詩人對朝廷不能抵御外敵的一種失望,以及渴望出現(xiàn)“飛將軍”李廣式的英雄。

十.舉行“賽詩會”。

類似《出塞》這樣描述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還有很多,你還讀過哪些?給大家背一背。

(全班可分男女生兩組,進行比賽式背誦)。

十一.作業(yè):預習《草船借箭》。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五

1、出示謎語:看不見,摸不著,跑著快,又沒腳。一去永遠不回頭,千金萬金買不到。

2、學生猜出后,教師借機板題:時間。

二、引導學生觀察圖,激發(fā)學生興趣。

1、仔細觀察書中插圖,討論問題:(1)圖中畫的是什么地方?(2)他們在干什么?

2、學生邊看邊說,要求自言自語。

3、組織在班內交流后,切入到學習主題:《長歌行》的理解及背誦、認字、識詞……(提出學習任務)。

三、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請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試著讀一讀,要讀準音,正對調(正確)。

2、劃出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長、川、何、復、歸、少、努、徒、傷悲。

3、(放錄音)請聽一聽你的朋友認對了嗎?請學生自己驗證。

4、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1)個人自由讀。(2)兩人合作讀。(3)四人小組合作讀。

四、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1、指名試讀詩,請仔細聽后評議。

2、再放錄音,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及韻律特點。

3、教師范讀,學生小聲跟讀(有語氣)。

4、教師重點指導下列詞語:復西歸、少壯、老大、徒、傷悲。

5、請學生試著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6、質疑問難: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1)合作解決;(2)請教老師;(3)師生討論。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容。

二、走進“一休屋”

1、請你把詩句與意思連起來。

百川東到海(1)什么時候才能再回來呢?

時間也是這樣一去不回啊!

何時復西歸?(2)條條江河向東奔去,流入大海。

少壯不努力,(3)如果年青的時候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4)到年老時,再傷心后悔也來不及了。

2、詩與詩意結合起來讀一讀,認真感悟。

3、同桌兩人互相說詩,對詩意。

三、指導背誦,當堂檢查,及時反饋。

1、教師抓住重點詞指導背誦:少壯、老大……。

2、學生自由背誦。

3、抽查學生背詩,指出優(yōu)缺點。

四、回顧插圖,說演結合。

1、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老爺爺將會對小孫子說些什么?小孫子又是怎樣回答的?

2、編一編、演一演、評一評:學生合作自由表演。

五、識字教學。

1、在詩句中學詞,在詞中識字,出示詞條:。

長歌行、百川、何時、復西歸、少壯、努力、傷悲、徒、海。

2、學生讀詞,然后小組討論:你是。

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1)通過分析字形記;(2)擴詞記;(3)說話記;(4)換偏旁或取偏旁記;(5)看拼音記。

3、組織學生班內交流識字方法。

4、描一描、寫一寫。注意讓學生寫好“悲”字的“心”字底。

六、學習了《長歌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七、課堂小結。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葵,衰,煮,羹,煎。

2.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詞的意思。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1理解詩句的意思2詩人感情的把握。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整體把握。

1.導言:我們曾經(jīng)學過《古朗月行》,誰給大家介紹或背誦一下?

2.簡介“行”是詩歌的一種形式,今天,我們再學一首這種形式的詩――《長歌行》。

3.這是一首古代樂府民歌。

二.朗讀詩句,理解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練習朗讀。

1.師范讀,能力較強的同學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3.指名朗讀;齊讀。

(二)理解大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讀自悟。

小聲朗讀詩句,根據(jù)注釋,逐句理解大意。

2.小組合作:每人說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內容,推選出最貼切的理解,留待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1)各組代表說出每句的大意,大家評議,教師點撥。

(2)啟發(fā):全詩講了自然界的什么現(xiàn)象?(自然界萬物從繁盛到衰敗的自然規(guī)律)你體會了什么?(光陰一去不復返)。

(3)由此作者發(fā)出了什么樣的感嘆?。ㄉ賶巡慌?,老大徒傷悲)。

(4)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練習背誦。

五、識記生字:癸、衰。

六、導入學習《七步詩》。

1、剛才,大家學習《長歌行》時,非常認真,下面的時間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詩――《七步詩》。

2、誰知道關于《七步詩》的傳說。(學生知道就由學生來講,如果不知道,由教師來做簡單介紹。)。

七、朗讀詩句。

1、教師范讀;學生范讀。(注意讀出抑揚頓挫)。

2、同桌間練習朗讀,互相糾正讀音、語氣。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4、齊讀。

八、品讀詩句,想想每句詩的大意是什么?(可根據(jù)注釋)。

九、作業(yè):把你對詩句的理解講給你的家人聽,請他們提出意見。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弄懂詩句大意。

1、大家把你理解的詩句的意思講給你的家人聽后,他們有什么建議或給予你什么樣的評價?(學生暢談)。

2、小組合作:在組內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同學交流。

3、全班交流:各組推舉同學與大家交流,學生評議,教師點撥。

二、理解詩句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比喻兄弟相殘)。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兄弟之間手足相殘的無奈與哀怨。)。

4.練習朗讀這兩句詩。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練習背誦。

五.教師.總結:我們深深同情曹植的無奈,同時被他橫溢的才華所折服。也可看出封建社會的帝王之家為了爭奪、捍衛(wèi)權勢不惜手足相殘的扭曲人性。

六.導入:下面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熟悉的詩――《出塞》。誰能給大家背誦這首詩?

七.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八.根據(jù)注釋理解詩文。

1.組內討論:每人根據(jù)注釋說說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商議。如解決不了,留與向全班同學或老師請教。

2.全班交流,并提出不懂得問題,大家商討,教師點撥。

3.練習說出全詩的大意。

九.通過具體詩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介紹本詩的歷史背景。

2.出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讀詩句,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表現(xiàn)詩人對朝廷不能抵御外敵的一種失望,以及渴望出現(xiàn)“飛將軍”李廣式的英雄。

十.舉行“賽詩會”。

類似《出塞》這樣描述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還有很多,你還讀過哪些?給大家背一背。

(全班可分男女生兩組,進行比賽式背誦)。

十一.作業(yè):預習《草船借箭》。

《長歌行》、《七步詩》、《出塞》《古詩三首》教學設計之五由本站會員分享,,請注明出處!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七

1、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

一、初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匯報朗讀。

2、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zhàn)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jù)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huán)境艱苦)。

4、現(xiàn)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

戰(zhàn)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zhàn)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zhàn)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shù):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zhàn)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zhàn)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zhàn)爭(渴望戰(zhàn)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體讀全詩。然而,戰(zhàn)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升華。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教師印發(fā)詩歌《和平頌》,課后自學,朗誦。

出塞。

邊關。

對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對和平的向往。

《出塞》一課的教學,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2、創(chuàng)設意象、營造意境。詩歌是一門藝術,對于詩歌的意象的創(chuàng)設和意境的營造,本節(jié)課做了一些嘗試。如本課的導入,借《靜夜思》導入,抓住睹月思鄉(xiāng)中的明月,聯(lián)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親人啊,那么征人望著那從秦到漢一直高懸的明月,心中當作何感想?再如,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fā)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在學生悟到征人們一個樸素愿望回家后,教師再引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4、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冻鋈返那皟删鋵懙酶叨饶?,沒有涉及征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補充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xiàn)對前兩句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鳴點。古詩所表現(xiàn)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較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幫助理解詩歌,《出塞》教學中,我抓住人人思家這一情感的共通之處,從李白思鄉(xiāng)到自己思鄉(xiāng)的感覺,進而理解有家不能回無家可歸永遠永遠不能回家的感覺,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但本課的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夠簡潔,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詩的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過于繁雜,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xiàn)不足。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八

1、學習《長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學習課文中的“葵”“羹”“煎”三個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一、背誦古詩,激情導入。

大家曾學過不少古詩,那就把你最喜歡的一首背誦下來吧?。ㄏ茸杂杀常僦该?。)。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三首古詩。(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介紹詩人。

1、三首古詩的作者分別是誰?哪個朝代的?(板書作者和朝代)。

2、根據(jù)課前查閱的資料,說說你對其中兩位詩人的了解。

三、學習《長歌行》。

1、教師導入:我們曾經(jīng)學過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個同學能為我們背一背呢?(指名背)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這種形式的詩——《長歌行》。

2、(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全詩)學生自由朗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

3、學習向導:(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學習向導”)。

(1)讀一讀《長歌行》,想一想這首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并在學習小組間展開交流。

(3)記下不懂的問題,畫在書中,尋求同伴的幫助。實在解決了的,在全班討論交流。

(4)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匯報。

4、給足自學時間,指導學生按照“學習向導”進行學習。

5、組織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2)按照“學習向導”中問題的順序,依次進行匯報,交流自學情況。(再次出示多媒體課件——“學習向導”)。

(3)學生充分談,教師隨時進行朗讀指導。

甲組:匯報詩句的意思。

園中的葵花綠油油的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陽光。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常常擔心寒秋季節(jié)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么時候呀它會在向西流淌?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乙組:主持開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匯報的形式力求多樣……。

(4)教師參與環(huán)節(jié):同學們設計的匯報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機會出幾道題,考考大家。(出示多媒體課件——練一練)。

練一練:

先解釋加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7、帶著這種感情再次朗讀古詩。

8、教師請一名同學配樂朗誦,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9、詩中的哪句話,對世人有規(guī)勸的含義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1、大家把這首古詩背誦下來,也可以加上適當?shù)膭幼鳌?/p>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搜集有關勸誡后人勤奮好學的詩句。

附:板書設計。

長歌行漢樂府民歌。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學習《七步詩》,了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一、復習舊知。

指名背誦《長歌行》。

二、學習《七步詩》。

1、導言:同學們從《長歌行》中不僅領略了這首詩生動形象地比喻,更使我們受到了有益的啟發(fā),那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不時地激勵我們珍惜時間,不斷努力。今天我們將要賞析的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和詩名嗎?(板書題目及作者)。

2、解詩人及創(chuàng)作經(jīng)過。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沛國譙縣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當皇帝后,他受排擠、迫害,終生遭受軟禁。

(2)請學生介紹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

3、(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全詩)學生自由朗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

4、放聲朗讀這首詩。(自讀、互讀。)。

5、學習向導:(跟隨“學習向導”自學本詩。)。

(1)讀一讀《七步詩》,想一想這首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并在學習小組間展開交流。

(3)記下不懂的問題,畫在書中,尋求同伴的幫助。實在解決了的,在全班討論交流。

(4)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匯報。

6、足自學時間,指導學生按照“學習向導”進行學習。

三、組織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2、按照“學習向導”中問題的順序,依次進行匯報,交流自學情況。(再次出示多媒體課件——“學習向導”)。

3、(學生充分談,教師隨時進行朗讀指導。)。

甲組:匯報詩句的意思。

拿來豆子煮豆羹,濾掉豆渣成為了豆汁。豆秸鍋下燃得旺,豆子鍋里哭啼:咱們本來是同一個跟上生,你為什么迫害我這么急!

乙組:主持開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匯報的形式力求多樣……。

4、教師參與環(huán)節(jié):同學們設計的匯報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機會出幾道題,考考大家。(出示多媒體課件——練一練)。

練一練:

先解釋加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6、帶著這種感情再次朗讀古詩。

四、拓展創(chuàng)新訓練。

2、學生分頭準備。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古詩。

附:板書設計。

七步詩。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豪邁奔放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請同學們一起讀題目《出塞》。揭題《出塞》。

二、檢查預習情況,介紹作者。

1、師生共同介紹作者:王昌齡(698—756),字少伯,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人(今陜西西安人。)他擅長寫邊塞詩。選擇邊塞軍旅生活作為寫詩的素材。

2、小組討論預習生字詞的情況并匯報。

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地名,又稱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

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漢武帝時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戰(zhàn),匈奴稱他為“飛將軍”。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

度陰山——度,指越過。銀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南部。

三、學習古詩(看視頻,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2)互助學習:在小組里每位同學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請同學、老師幫助。

(3)各小組推舉一位同學匯報學習情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句詩的意思是: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zhàn)士萬里長征不見歸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边@兩句詩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戰(zhàn)的李將軍依然健在,決不會讓匈奴的兵馬度過陰山的。

1、同學之間互相讀。

《出塞》是古代樂府中的一首軍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他的詩作多以當時的邊塞軍旅生活為素材。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緬懷,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xiàn)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詩中充滿了對國家安危無限關心的愛國激情。

五、指導朗讀。

六、背誦古詩。

1、自己讀一讀,試著背一背。

2、同學之間互相背一背。

七、推薦欣賞:(投影)。

教師導入: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緬懷,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xiàn)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F(xiàn)在老師在為同學們推薦一首歌頌李廣的詩作,請大家一起來欣賞。

塞下曲。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附:板書: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九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1.師生共同查找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zhàn)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征》,讓我們體會到了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zhàn)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復習方法,交流資料。

1.復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是什么內容?(生敘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匯報,品味詩句。

a、匯報前兩句。

(1)說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為什么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么感覺?

(2)反復吟詠,熟讀成誦,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

(4)聯(lián)系課外,鏈接知識。

b、匯報后兩句。

(1)匯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了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一)憑借情境,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一)解決書后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冬冬的問題,理解多數(shù)古人選擇戰(zhàn)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十

1、學會一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3、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強對古詩的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理解、感悟古詩的方法,加強對古詩理解、感悟的能力。

教學準備古詩教學的幻燈片。

一、由題導入。

那么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善于寫邊塞詩的唐朝詩人王昌齡。

二、理解詩意。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聽準字音。

2、學生自由讀詩,說一說讀后的感受。

3、根據(jù)書下的注釋,談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zhàn)士萬里長征不見歸還。

如果英勇善戰(zhàn)的李將軍依然建在,絕不會讓匈奴的兵度過陰山的。

4、理解感悟詩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古詩的朗讀當中。

5、自由朗讀古詩。

6、指名讀古詩。

7、完成課后練習一。

三、談方法,講感悟。

說一說自己理解、感悟古詩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二。

四、學習積累古詩《塞下曲》。

五、背誦古詩。

六、作業(yè)。

1、查找其他的邊塞詩。

2、背誦古詩。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一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yǎng)。

3、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明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體會詩人愛國憂民的情懷。

1、提問:“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朝代,能用簡明的詞語進行概括嗎?(繁榮昌盛、富足、強大……)。

2、同學們知道嗎,在這繁華昌盛的背后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背井離鄉(xiāng),別妻離子,常年戍守在大漠邊關,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濟濟的唐代詩人中,也有這樣一些詩人,他們不留念都市的繁華與喧囂,而把目光投向了荒涼的大漠和駐守邊關的將士們。這些詩人以邊塞生活為創(chuàng)作題材,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這就是我們今天將學習的——邊塞詩。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輕讀《出塞》《涼洲曲》這兩首詩歌,注意把每個字音讀準確,并想想它們有哪些共同之處。

2、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相機正音。

3、全班齊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這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都是唐代詩人的作品,且詩人都姓王。

(2)都是邊塞詩。

1、過渡:兩首詩歌雖然類型相同,但側重點卻有所不同。讓我們先來看看《出塞》這首詩。

2、同學們自己細致地讀讀詩文,聯(lián)系注釋,想想這首詩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圍的同學議一議,說一說。

3、指名說說詩文的大意,疏通詩意后追問:

(1)作者一開篇就抓住了“明月”和“邊關”這兩樣事物進行描寫。但老師卻有一絲疑惑,詩人為什么要在“明月”和“邊關”這兩樣事物前加上時間限定詞“秦”和“漢”呢?我斗膽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邊關”,行嗎?(不行,“秦”和“漢”兩個時間限定詞,說明邊關的戰(zhàn)事已延續(xù)多年,使詩歌顯得雄渾蒼茫,韻味悠長。)。

(2)是呀,從秦至唐近千年的時光,邊塞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駐守的將士換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還是那輪恒古不變的明月,邊關還是那蒼涼寂寥的邊關,想到這,作者此時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讀來表達作者心中的感慨嗎?(指名讀后再齊讀)。

(3)歲月更替,可駐守邊關的將士們的命運卻大多相同,詩中哪一句告訴我們了?(萬里長征人未還)。

(4)你知道將士們不能還家的原因有哪些嗎?又有哪些人在盼著他們早日歸家呢?

(6)面對這千年來不斷重復的人間悲劇,詩人多想時光能倒流啊,讓時光能回到漢朝,回到那一段相對安寧的日子,因為……(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保?。

1、過渡:李廣,西漢一代名將,驍勇善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令敵軍是聞風喪膽,好幾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詩人盧綸曾有一首詩歌《塞上曲》就描寫了李廣將軍的英勇威猛。

2、教師范讀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線昏暗的叢林中風吹草動,將軍拉開了弓箭射向獵物。等到天明去尋找箭頭,卻發(fā)現(xiàn)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頭的棱角中。

3、學生齊讀《塞上曲》。

4、對李廣這位漢代名將懷念的背后,隱含著作者另一層深意,你能揣摩出嗎?(唐朝無良將,企盼有良將能平息戰(zhàn)亂。)。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讀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嗎?

1、過渡:詩人期盼良將,沙場上的將士們又何嘗不是呢?讓我們來到疆場,看看將士們的生活吧。

2、學生自讀《涼洲曲》,聯(lián)系注釋,想想詩歌大意。

3、指名讀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齊讀。

5、品悟詩情:

(1)、即將趕赴戰(zhàn)場,卻還舉杯暢飲,將士們真的是飲酒作樂,貪杯好酒而醉嗎?(不是,他們是借酒消愁。)。

(2)將士們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腸愁更愁,將士們心里知道“古來征戰(zhàn)……”。誰來用讀說出它們的心聲。

1、是呀,“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正是因為“幾人回”,才致使“萬里長征人未還”。讓我們再來讀讀《出塞》和《涼洲曲》,邊讀邊想,這兩首詩歌表達了哪些共同的愿望。(愛國憂民,盼望和平,厭惡戰(zhàn)爭,企盼良將)。

2、這些美好的愿望不僅僅是唐代詩人們的愿望,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聲表達出了同樣的心愿,聽歌曲《出塞曲》。

秦時明月漢時關,葡萄美酒夜光杯,

萬里長征人未還。人未還——幾人回欲引琵琶馬上催。

但使龍城飛將在,醉臥沙場君莫笑,

不教胡馬度陰山。盼望和平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厭惡戰(zhàn)爭。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二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征的傳統(tǒng)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zhàn)斗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zhàn)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zhàn)斗生活的畫面,戰(zhàn)斗的激烈與戰(zhàn)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zhàn)士風風火火、迎接戰(zhàn)斗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干”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zhàn)士的內心——熱血并未因為戰(zhàn)斗的結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zhàn)斗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zhàn)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yōu)閲鴼沉⒐Φ挠赂揖瘛?/p>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成一種氣氛。把戰(zhàn)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三

1.結合課后注釋及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詩的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悟詩歌博大的人性美.

3.課內外結合,激發(fā)對詩歌的興趣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大體把握詩歌含義,想象詩境,體會詩人情感.

在賞析中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古詩文化,激發(fā)學習古詩興趣,培養(yǎng)自學古詩的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

教學準備:。

課件資料。

教學方法:。

自讀自悟為主,點播為輔.

課時:一。

課前游戲:賽詩會,看誰背誦的古詩多。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歌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閃耀在文學的王冠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景?,F(xiàn)在,我們就隨著詩人王昌齡的筆跡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

簡介作者: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后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xiàn)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冻鋈?、《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現(xiàn)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說詩的意思.個別字意指導.

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

學習古詩的方法:借助課文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后通過朗讀,進上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十四

《出塞》第二首的翻譯是: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駿馬出戰(zhàn),戰(zhàn)斗結束后戰(zhàn)場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頭上的戰(zhàn)鼓聲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出塞》第一首的原文內容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第二首的原文內容是: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五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意。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此詩經(jīng)“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見“白云”?其實,“黃河直上”并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chuàng)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xiàn)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起“萬仞山”,山天相連,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xiàn)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景?!耙黄鲁恰?,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肮鲁恰敝腥说母惺?,尤其如此。這“孤城”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xiāng)之情?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鄉(xiāng)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xiāng),而說“怨楊柳”。“怨”甚么呢?從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fā)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xiàn)實,便想到故鄉(xiāng)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因作結。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與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李a《詩法易簡錄》進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p>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更多。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十六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解】:

1、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種管樂器,有二孔。

3、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

4、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韻譯】:

黃河發(fā)源于黃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間,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萬仞高山。

莫須埋怨,羌笛吹奏折楊柳的'悲調曲,

誰還不知道,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

【評析】: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涌澎湃的黃河,發(fā)源于云。

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

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等),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

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

《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凍、征戰(zhàn)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

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

詩的絕唱。

出塞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七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zhàn)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zhàn)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xiàn),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賞析二:

出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jīng)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扒貢r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一直持續(xù)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lián)想起秦漢以來無數(shù)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叭f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jīng)戰(zhàn)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叭宋催€”,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fā)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于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35546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