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流程和評估方式等內容。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豐富的教學材料和教具。編寫教案時,教師可以借鑒其他教材和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一
1.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的分類。
2.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fā),使學生了解自然資源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和重要性,以及中國資源豐富、人均不足,且破壞嚴重的國情現(xiàn)狀。
3.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導節(jié)約資源的嶄新觀念,培養(yǎng)資源保護意識。
內容點析。
1.自然資源與我們。
自然資源是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關系國家經濟發(fā)展、產業(yè)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學生從實際生產、生活的實例出發(fā),從身邊用到的、看到的物品出發(fā),體會“自然資源與我們”的密切聯(lián)系。在“活動”課文中,又安排學生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舉例說明自然資源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充分挖掘學生的自身體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便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自然資源的相關知識。
什么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哪些基本的種類?教材沒有使用一些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字敘述,而是舉出實例,說明其“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對人類有利用價值”這兩個基本屬性。并以圖3.1四組圖片代表性的說明了自然資源從自然界中的原始狀態(tài)到各種利用形式的轉化。
圖3.2以土地和小河流水的例子讓學生體會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差別,并提出了對于不同種類的資源應有區(qū)別的進行合理利用和保護:對于可再生資源,要注意培育和保護;對于非可再生資源,要十分珍惜和節(jié)約使用。在“活動”課文中,又安排學生對可再生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說法進行討論。以此層層深入地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觀滲透給學生。
圖3.3以黃河斷流、淮河水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為內容,既說明了可再生資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護,就可能失去其“永續(xù)利用”的特性;又讓學生直面我國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的現(xiàn)實問題;引起學生對這類問題的關注,并培養(yǎng)學生保護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2.資源豐富,人均不足。
科學辯證地認識“地大物博”這個常用的形容詞,對合理利用和保護我國的自然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一段課文中,通過數(shù)字說明、文字分析和閱讀資料等形式,將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突出特點客觀地展示給學生。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資源大國”的優(yōu)勢,特別是和上學期學習過的世界上一些資源貧乏的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對比(例如日本、西歐),更可增強學生們的愛國熱情,鼓勵學生們富國強民的信心。同時,也應啟發(fā)學生分析“人口大國”對以上優(yōu)勢的負面影響,對學生進行“危機教育”。
圖3.4通過三個學生的對話將問題引向深入,提出了人口與資源的矛盾還將繼續(xù)激化: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基數(shù)大,人口還會不斷大量增長;另一方面,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自然資源的消耗量也將持續(xù)增長。再加上我國資源利用不當、保護不力、管理不善等問題突出,導致破壞和浪費嚴重,更加劇了我國資源問題的嚴峻性。由此,節(jié)約資源、保護資源的重要性呼之欲出。這種課文形式活潑,內容簡潔,避免了刻板的說教。
對于學生而言,環(huán)保教育的成果應落實在行動上。“活動”課文啟發(fā)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fā),關注社會;從身邊小事做起,參與環(huán)保;提出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可行性的行動計劃和倡議,這些都很好的體現(xiàn)了教材注意挖掘學生體驗和生活經歷,密切聯(lián)系社會實踐,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圖。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jié)安排1~2課時。
【新課導入】。
建議提出一個與學習新課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興趣。
例如:“是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都是自然資源?你知道的自然資源有哪些?”繼而通過學生的討論,以及閱讀課文,明確自然資源的相關概念和種類。
【自然資源與我們】。
教學時應充分挖掘學生的自身體驗??勺寣W生從課桌上、教室里的紙筆、書包、桌椅開始聯(lián)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產中的原料、燃料,都和哪些自然資源密切相關?要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并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
進而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圖3.1的四組圖片。從資源到成品的轉化過程不必細講,但應引導學生就“是否可以循環(huán)或重復利用”這一問題,結合圖3.2,引導學生區(qū)別礦產資源和其他資源的不同。并可由此得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概念。
這里,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實例,讓學生判別哪些是可再生資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資源。例如:太陽能、石油、風能、鐵礦、動物、草原等。
結合圖3.3,可從更多方面對我國的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的情況進行介紹。由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信息,在班內進行交流。最后使學生由大量的實例認識到:可再生資源如果不能被合理的利用,也會枯竭的。至于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建議在這里先不必展開,可在講完“人均不足”后,結合我國的人口數(shù)量及人口素質問題,再展開拓展討論。
【資源豐富,人均不足】。
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既要突出我國資源總量豐富的特征,又要引導學生說出人口問題對我國資源產生的壓力??梢远嘌a充一些相關數(shù)據(jù),總量和人均的對比,使學生對我國資源現(xiàn)狀有辯證的了解。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的人口要與本國資源環(huán)境的承載力相平衡,中國的經濟要走符合我國人口與資源環(huán)境國情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
【活動】。
結合教材中的“活動”,可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究學習。例如開展小組討論:“可再生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或由學生收集資料,進行相關題目的講演;或開展辯論賽,注意設計的辯題應有充分的爭議性和現(xiàn)實意義,例如正方辯題為“在我國,可再生資源的破壞和退化是可以避免的”,反方辯題為“在我國,可再生資源的破壞和退化不可避免”等。相關可進行拓展的討論題目還有:
黃河斷流是天災還是人禍?
昔日草原為何變成沙漠?
水資源第六大國為何還有水荒?
沙塵暴為何越刮越烈?
……。
教材中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自然資源的問題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即使是中學生也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為保護我們的資源和環(huán)境做出貢獻。在這里可以啟發(fā)學生,提出更多可行性建議或計劃,并在班內或學校內開展例如垃圾分類、收集廢舊電池、節(jié)水宣傳等方面的實際行動。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二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fā)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1、國家和地區(qū)。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jù)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qū):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jù)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jù)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shù)?。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
發(fā)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fā)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fā)達國家,南表示發(fā)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fā)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fā)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lián)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fā)展的知識,重點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lián)合國,奧林匹克等。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三
1、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2、識記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
3、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通過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培養(yǎng)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儀,教學掛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新課導入:展示地球的衛(wèi)星照片,啟發(fā)學生認識地球形狀的熱情。
2、閱讀課本第3頁,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分幾個階段。
(講述)自從人類產生開始,人們對于地球的形狀的探索就從沒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視線所限,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圓地方”之說。后來,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可能是圓的,于是出現(xiàn)了“渾天說”。
板書:
1、認識過程:古代:天圓地方-渾天說
近代: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現(xiàn)代:人類進入太空,精確反映地球的性狀
(講述)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近代屬于第二個階段,它雖然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不能精確的反映地球的性狀和大小。到了現(xiàn)代,人類進入太空,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測得地球的性狀和大小。
板書:
2、地球的性狀:不規(guī)則的球體
閱讀第5頁地球圖,找出三個半徑和周長等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大小:半徑:
周長
(總結)通過人們的測量,認識到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不但兩極和赤道長度不同,即使兩極也不對稱,北極大約比南極長40米。因為相差比較少,所以當縮小到地球儀大小的時候,就可以看成一個正球體了。
描繪地球示意圖,標出各種數(shù)據(jù)閱讀課本,相互討論,分成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三個階段
看課本的插圖,討論什么是天圓地方和渾天說。
閱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了解麥哲倫對于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貢獻,這屬于第二個階段。
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例如:遠方駛來的帆船,月食等。
討論找出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周長——4萬千米。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四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二、三章是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世界,反映地理學和社會發(fā)展的。
本節(jié)教材是講述自然地理學最基本的知識——地球的自轉、公轉及其最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本節(jié)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圖》的第三節(jié),通過對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讓學生對地球的運動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讓學生對地球運動的基本狀態(tài)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熟悉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4、用實例解釋時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備時差的知識。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對教材中,四季的形成問題不容易理解,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目標的偏離,不利于正確認識四季的形成。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一)、引入新課: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下面請看---------(教師演示地球活動)
師: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
(二)、閱讀書本,自主學習
1、地球運動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樣的?
3、請列舉自然界中什么現(xiàn)象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三)、合作學習,分析成因
1、教師演示投影片,講解晝夜形成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為不透明的球體,二是太陽光線是平行光。圖中的虛線是晝夜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且與太陽光垂直的大圓圈。
提問:觀察投影片,看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那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教師將地球儀轉動1800,再讓學生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請學生上來用投影片來演示中國和美國晝夜交替的情況,思考晝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閱讀書本第10頁中“暢暢與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師總結:可見,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經度的地區(qū)產生了時刻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五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fā)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fā)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jié)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fā)現(xiàn)自然規(guī)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從動態(tài)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xiàn)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huán)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guī)律,解釋自然地理現(xiàn)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jié)的基礎。本節(jié)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jié)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jié)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lián)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臻g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fā)點:為學生展現(xiàn)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fā)展過程,激發(fā)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guī)律的探討?!暗厍蜃赞D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xiàn)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yè),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xiàn)象入手,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jié)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qū)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拔鍘У膭澐帧币孕〗M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jù),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六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351)、(355)、(356)、(357)、(359)和(340)六個班的地理教育教學工作。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特制定以下計劃。學生已經修完了七年級地理上冊,大多數(shù)學生已初步了解了全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總體概況,已經知道地理學科的學習方法和要求,已經具備一定的讀圖、作圖、析圖能力和地理閱讀分析能力以及空間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地理學習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但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欠佳,不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有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差。這都會給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教材總體分析。
七年級地理下冊以區(qū)域地理為主要內容,全書分為“認識大洲”、“了解地區(qū)”、“走進國家”三章,本書根據(jù)世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特征,第一章認識大洲分為“亞洲和洲”、“非洲”、“美洲”三節(jié);第二章了解地區(qū)分為“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北極地區(qū)和北極地區(qū)”、共五節(jié),這樣編排既有利于當前和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相連系,也適當體現(xiàn)了自然地理特征;第三章走進國家分為“埃及”、“俄羅斯”、“法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共七節(jié),其中“日本”、“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做為國家地理學習的范例,從位置、地形、氣候、經濟、交通、城市等方面作了比較全面的講述,其他國家不面面俱到,只重點地講述這些國家的突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或從專題的角度介紹一些有特色的國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地理素質和全球觀念。
目的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大特點。
2、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進一步的地理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jù)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fā)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
4、運用適當?shù)姆椒ê褪侄?,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p>
重視地理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不但給了學生提供了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而且有利于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初步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3、增強對環(huán)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逐步養(yǎng)成關心和愛護環(huán)境的行為習慣?!贝龠M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
方法與措施。
(一)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靈活科學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講授方法、引導方法、直觀方法、邏輯方法、練習方法、練習方法、復習方法、講解-演示法、啟發(fā)提問發(fā)、發(fā)現(xiàn)法、自學輔導法等)、力求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學。
2、以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設計不同,因人施導、因材施教。
(二)措施:
1、狠抓教學常規(guī)管理,培優(yōu)與補差相結合,重點放在后進生的管理上,隨堂檢查學生課堂筆記,多進行個別輔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以落實課程的三維目標為主,對教材標準中的重點、難點精講多練,確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認真批改作業(yè),加強作業(yè)講評。積極組織一些單元測試,實施定期定量分析,及時反饋,查漏補缺。
4、注重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認真批改作業(yè),加強作業(yè)講評。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七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初步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
3、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樹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識。
】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識,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1、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通過學生的自學、讀圖比較,小組討論等活動,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運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圍的事物。
教學過程教學設計分析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泉州景觀圖引入新課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觀賞
利用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從宏觀上對城市有一個感性認識,為下面的交談鋪墊。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觀和鄉(xiāng)村景觀的主要差異引導學生分析城鄉(xiāng)景觀差異
展示不同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景觀圖
2、聚落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
與同學交談或與老師交談讀圖:比較不同地區(qū)鄉(xiāng)村的景觀
閱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將相關知識用直線劃出。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出來,學生在交談中掌握新知,并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到“即使同樣是鄉(xiāng)村,不同地區(qū)的景觀也是不一樣”。
通過閱讀將所學知識落實到書上,以達到鞏固的效果,同時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分析文字的能力,學會從文章中獲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1、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問題: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舉例,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民居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運用已學的人口分布知識判斷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選擇感興趣的民居閱讀、討論:各地民居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關系。
由學生共同選擇幾個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舊知識做鋪墊引出新知識,降低學習的難度。利用鄉(xiāng)土地理作為分析問題的載體,可培養(yǎng)學生會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
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jù)能力選擇,擴大知識面
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講述聚落的發(fā)展組織學生對有關四合院的問題進行討論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加強學生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的意識了解聚落的`發(fā)展學生活動:
1、討論
2、小記者采訪
3、小記者小結
讓學生知道事物在不斷變化
樹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識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八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黃河”,我的說課內容圍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設定、目標的落實過程、教后反思展開。
教材分析:
八年級地理把目光從世界移向了中國,研究中國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從世界到中國是整體到局部的一個深入認識過程,是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運用、拓展過程。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主要從地形、氣候、水文三個方面介紹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在水文方面重點介紹了黃河和長江。黃河對中華民族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學習黃河對認識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懸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初步樹立人地關系協(xié)調的環(huán)境意識。從教材結構看,本課既是學習河流湖泊概況的延伸,又是以后學習水資源的基礎。
學情分析:
了解了地球、地圖、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后,八年級的學生,基本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已經形成,具備了中國省級行政區(qū)、中國的地形、中國氣候區(qū)等基礎知識;掌握了讀圖、填圖等基本的地理學習方法,所以本節(jié)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黃河是母親河,在歌曲和詩句中都有贊美,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但是具體的自然概況、母親河的貢獻、母親河的憂患,好多學生僅僅是略知一二,所以這些具體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又全部是新鮮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愛表現(xiàn)自己,多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學生就容易參與進來。
目標的設定:
有關“黃河”的課程標準要求是:運用地圖說出黃河的概況。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xiàn)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根據(jù)課程標準,本節(jié)課從以下三個學習目標滲透學習方法:
1、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qū),各段分界點;。
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xié)調。
讀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qū),各段分界點,就成為本節(jié)的第一個學習重點;黃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濫的嚴重隱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xié)調,是本課第二個重點。一節(jié)課必須要有重點,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難點,本節(jié)內容主要是讀圖掌握、歸納總結、分析體會,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所以沒有難點的設置。
目標的落實:
本節(jié)課學生通過讀圖、填圖,歸納總結,分析體會依次完成三個學習目標。簡要復習內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學內容,中華的母親河-黃河,分為3個內容:黃河概況、黃河的奉獻、黃河的憂患。將黃河比作母親,有親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衛(wèi)黃河》烘托氣勢,學生背誦李白的《將進酒》前兩句,體會古人對黃河源頭和歸宿的遐想,了解母親河,我們必須要知道她的源頭、歸宿、流經地區(qū),引出本節(jié)課第一個學習目標:
目標1: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qū),各段分界點;。
這一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讀圖、依次回答完成。以學生的讀圖、回答為主。地圖是這一目標學習的重要依托,除了學生讀圖外,我把黃河水系簡圖呈現(xiàn)到黑板上,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標,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的部分習題,鞏固目標1。
目標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這部分主要通過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討論黃河母親留下的財富,歸納總結出三個方面主要的奉獻:豐富的水能資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目標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xié)調;。
引導學生自讀49頁最后一段,找出黃河的憂——下游的地上河,副板書地上河夸張簡圖,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動,激發(fā)學生興趣,積極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討論,緊接著,提出問題: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導學生自讀51頁“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積形成,進一步追問泥沙是從哪里來?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圖“黃河流經哪一段產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結論:黃河在流經中游產生的泥沙最多,泥沙來自中游;深入提問:中游為什么會產生大量泥沙?學生討論探究得出3點原因,這三點導致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每年有16億噸的泥沙從中游輸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學生感受黃河下游隨時都有決口泛濫的危險。在此基礎上又留下懸念:把如何治理黃河下游水患留作課后思考。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九
地理是初一學生剛接觸的新學科,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
本節(jié)課分三大模塊來進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我國東漢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記述”。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對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二、“為什么要學地理”?
(一)解開地理之“謎”
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fā)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huán)境對荷蘭農牧業(yè)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qū)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tài)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xiāng)隨俗”。
三、“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jù)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yǎng)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yè)。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
(一)、學習目標:
1.亞洲的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
2.亞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稱。
3.亞洲之最。
(二)、重點: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4—6頁“地形和河流”部分內容。
1.讀書上第4頁圖6.5。
2、看書第6頁圖6.7和6.8。
說出亞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和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的不同點?
3、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亞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陸地最低點。
(7)世界最大半島。
(8)世界最大群島。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一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qū)。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qū)。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qū)、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qū),中國地處哪個地區(qū):()。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二
能區(qū)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lián)系實際區(qū)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yǎng)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
1.區(qū)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里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xù)高溫,每天氣溫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里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xiàn)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臺風等。(圖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么氣候有什么特點呢?誰能說說我們當?shù)氐臍夂蚰?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qū)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fā)言。
師:總結發(fā)言。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了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么我們從哪里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著科技和媒體的發(fā)達,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么,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了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衛(wèi)星云圖,衛(wèi)星云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衛(wèi)星云圖。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xiàn),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三
2.能夠說出不同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并說出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及人文特點。
亞洲的地理位置。
世界面積最大的洲是亞洲,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
:播放中東的戰(zhàn)爭新聞,請問中東在什么地方?——亞洲。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亞洲的位置和范圍。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
自主預習:讀圖6.1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位于東、西半球的:半球。
2、亞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亞洲的海陸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稱。
經度范圍:
4,、亞洲的緯度范圍:
合作探究:讀課本p3圖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洲和大洋,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預習:閱讀p4-5,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面積約為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的大洲。亞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廣,距離最長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qū)。
合作探究。
1、讀圖6.6亞洲不同地區(qū)居民生活的差異,分析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
2、大致認識亞洲的一些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亞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國,分別為。達標測驗:
1、下列關于亞洲的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亞洲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
b、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北溫帶。
c、亞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
d、亞洲全部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峽或運河,不是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分界線的是()。
a、白令海峽b、土耳其海峽c、蘇伊士運河d、馬六甲海峽。
3、2011年3月24日,緬甸東北部地區(qū)發(fā)生里氏7.2級地震,緬甸位于亞洲的哪個區(qū)域?()。
a、東亞b、南亞c、東南亞d、西亞。
4、與亞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鄰的大洲分別為()。
a、歐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歐洲、北美洲d、歐洲、大洋洲。
5、中國位于()。
a、東亞b、東南亞c、南亞d、西亞。
教后反思: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四
2.主要的礦產資源。
經濟特點。
南非教學課件。
(導入)由于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經濟結構的單一,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來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們一提到世界上貧困國家最多的大陸,同學們都會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中有一個非常特殊,它的經濟在非洲大陸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陸上唯一富裕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南非。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問)1.南非位于非洲大陸的什么位置?該國的國名同它的位置有沒有聯(lián)系?
2.該國面臨哪些海洋?
(簡要總結)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國家,三面臨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2.為什么蘇伊士運河開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過南非的南部海區(qū)?
(引導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
(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好望角)。
(講解)在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區(qū)是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間的最近通道,經過好望角的航線是溝通東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經過的船只多于10萬噸級,西歐1/4的食品、美國1/5的食品均需靠經過此線而獲得。同時大型和超大型油輪由于蘇伊士運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繞道好望角。這為南非的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優(yōu)越的條件。
(課件展示)好望角。
(簡要講解)。
(課件展示)開普敦。
(引導學生讀圖)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開普敦?
(課件展示)南非礦產在世界地位統(tǒng)計表。
(提問)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礦產都由哪些?
2.儲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礦產是哪些?
(講解)南非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國。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硅酸鹽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黃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實的“黃金之國”。
(提問)南非如何發(fā)展自己的經濟?
(引導學生討論)。
(總結)利用豐富礦產發(fā)展以礦業(yè)為主,制造業(yè)為輔的工業(yè),成為世界重要的礦產出口國和先進的工礦業(yè)國。
(課件展示)南非的礦產分布。
(引導學生讀圖)找出約翰內斯堡。
(講解)南非最大的金礦開采和機械制造中心。
(承轉)南非是非洲大陸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也是該大陸最富裕的國家,被譽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南非在國家上的聲譽卻很不好,那時我國與南非也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原因在與當時的南非推行種族主義政策,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抵制。
(課件展示)南非人種統(tǒng)計圖。
(提問)南非的主要人種有哪些?
(講解)南非的長期統(tǒng)治者是白種人,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斗爭才被廢除的。
(課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曼德拉。
(講解)曼德拉的事跡。
(設問)我們能夠從曼德拉從囚犯到總統(tǒng)的歷程中得到哪些啟示?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第三節(jié)南非。
1.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國家。
南非最大港——開普敦。
2.礦產豐富,經濟發(fā)達。
(1)主要礦產。
(2)經濟特征。
3.南非人民反對種族主義的斗爭。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五
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
2、認識巴西的位置范圍和自然環(huán)境。
3、了解巴西工農業(yè)發(fā)展的狀況。
4、概括并歸納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危機及保護措施。
5、認識巴西的城市化問題。
(二)能力目標。
1、利用錄像、圖片和相關資料,幫助學生認識巴西是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2、利用世界政區(qū)圖和巴西的地形圖、礦產圖、氣候圖等讓學生直觀認識巴西的位置范圍和自然環(huán)境。
3、通過數(shù)字、圖表等資料,了解巴西工農業(yè)發(fā)展的狀況。
5、借助圖片、文字等資料,了解巴西城市化帶來的問題。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人口觀,激發(fā)對地理學習興趣,探討地理的學習的方法。
(一)教學重點。
認識巴西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自然環(huán)境,了解巴西的工農業(yè)生產特色及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和熱帶雨林的危機等。
(二)教學難點。
1、如何利用資料說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理解巴西的工業(yè)多集中于東南沿海的'原因。
3、探討解決巴西能源不足的問題。
5、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環(huán)境觀、人口觀、資源觀。
2課時。
(一)第1課時。
一、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1.創(chuàng)設情景導課。
大家看錄像,說出展現(xiàn)的內容。
播放日韓世界杯,巴西隊獲得冠軍時的錄像片斷。
說說看,你還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總結: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巴西。
板書:第二節(jié)巴西。
2.展示世界政區(qū)圖。
要求:指圖說出巴西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總結:巴西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緯度較低,光熱資源豐富。
板書:位置、環(huán)境、熱帶面積廣大。
3.展示巴西的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亞馬孫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緯4到南緯32之間,赤道從北部穿過,東臨大西洋,西部與阿根廷、巴拉圭等國相鄰。
4.總結(投影資料):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長河。
過渡:巴西有著廣闊的土地,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1.7億人口,居民的種族構成及文化風俗會怎樣呢?下面我們集中研究這個問題。
5.閱讀教材1—3段及相關閱讀材料,
概括歸納巴西的發(fā)展歷史。
巴西的開發(fā)歷史有濃厚的殖民色彩。當?shù)氐耐林用裼〉匕踩嗽鴦?chuàng)造了燦爛的瑪雅文明。15世紀末,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開發(fā)了種植園,發(fā)展了罪惡的非洲黑人奴隸貿易。
在巴西,白種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種人約占40%,黑種人占6%,還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華人。
巴西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
因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種族偏見,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間通婚普遍,使他們后代的很多人成為混血種人。
洲和拉丁美洲愛好人數(shù)最多的運動。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fā)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
8.總結:所以說,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區(qū)。
板書: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六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探索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初步形成“聯(lián)系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觀念。
2.初步讓學生懂得學習地理知識的手段與途徑,讓他們了解學習地理并不難,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和技能,就能獲得豐富多彩的地理知識,進而發(fā)展地理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
3.認識到地圖對于地理學習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地圖各要素的判讀與使用。能夠完成要素齊全的學校平面簡圖。
4.通過實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應用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七年級學生的感受和知識積累中,已經積淀了大量的地理知識,為地理課程的進一步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直接經驗和知識、技能儲備。特別是相關學科知識的提升,也為地理課程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隨著學生認識能力的提高、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對過去的探求和未來的關注更為主動,地理課程在初中單獨設立便自然而又必要了。
七年級學生對地理的感受往往是以眾多的、饒有興趣的、缺乏聯(lián)系的“知識點”構成的。他們能夠說出許多連老師也未聽說過的奇聞趣事,卻很少關注其中的聯(lián)系和規(guī)律。也就是說,他們的地理知識,起于興趣,仍止于興趣,這正是地理教學中應該體現(xiàn)的教師的價值所在:將學生的興趣導向對規(guī)律的探求,在規(guī)律的探求和應用中,激發(fā)更高的興趣。
本章是初中學生接觸地理的第一課,此時學生對本學科富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很高的期望值,如果此時我們能夠滿足這種好奇,達到學生對學科的高期望,將對今后的教學和學生的進步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務必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求知欲,以生動、有趣的內容,活潑、新穎的教學組織形式,變好奇為探究,化期望為參與。
學生大腦中存在的疑問本身就千奇百怪,富有想象力和吸引力,如果能很好的利用,便可化疑問為資源、化想象為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應注意保護學生的想象力,鼓勵他們大膽參與,說出自己的疑問,為教學創(chuàng)造和諧卻又充滿問題的情境。
課堂教學中建議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說和做的機會,將課本提供的內容作為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線索,使其暢所欲言,感受地理知識的豐富多彩和重要價值。
第一節(jié):我們身邊的地理。
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的第2-5頁。
本節(jié)教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初步了解身邊的地理知識,產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解開地理之謎、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生產建設、地理與風土人情。
知識與能力。
地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求知欲,從而使學生注意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動態(tài)的地理知識和發(fā)展的地理知識。使學生初步形成聯(lián)系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觀念,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都離不開地理知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看圖完成活動要求,認識到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閱讀材料理解社會生產特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并聯(lián)系實際列舉出生產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的現(xiàn)象。通過仿照舉例活動來進一步認識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影響生產的原因。列舉出不同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由此而形成的不同風土人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欲。
2.初步形成“聯(lián)系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觀念。3.培養(yǎng)學生保護環(huán)境、熱愛環(huán)境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重點。
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明白地理環(huán)境對于人類的重要意義。難點。
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所知所想。
教學突破。
關鍵是讓學生通過事例認識到地理知識在各個方面的重要性,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建議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及師生間互動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
1.給學生提供一些搜集地理資料的途徑,如圖書館、網絡教室等。2.將學生分組,以便課堂活動。
3.布置學生搜集一些與課堂活動有關的圖片。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一些老師布置的以及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和地理圖片。
本節(jié)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1.導入新課。
2.提出一些地理問題,引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列舉與生活、生產建設以及風土人情相關的地理知識。
學生活動1.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2.思考問題,并出示自己收集的圖片并提出問題。3.通過事例親身感受地理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地理知識就存在于我們生活和生產的各個方面,地理學科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常識性和知識性學科。地理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擁有豐富的地理知識是一個現(xiàn)代公民的基本素質。
第一節(jié)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一、解開地理之謎二、地理與日常生活三、地理與生產建設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1.調查住家附近的商場是如何選址的,歸納其選址所考慮到的因素。將調查結果撰寫一篇小論文。
2.家里都有產自哪里的工業(yè)日用品和農產品?
隨堂練習設計。
個性練習設計。
1.新疆有句俗語:“早穿棉,午穿紗”。你知道其中的含義嗎?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教學探討與反思。
本節(jié)課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所以對課本中的知識點不強求學生掌握。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對地理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愿意主動接觸地理知識,形成探索地理的觀念。
補充資料。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七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jié)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jié)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huán)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fā)展表現(xiàn),在變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傳統(tǒng)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tǒng)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fā)展,順應學生心理發(fā)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xiàn)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huán)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發(fā)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tǒng)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fā)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聚落對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xiàn),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聚落對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xiàn)。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推陳出新,創(chuàng)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fā)學生分析:分出鄉(xiāng)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huán)境,謀求生存與發(fā)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huán)境。因而,聚落與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八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
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復習已學知識,引入課題.。
活動1。
用多媒體演示某城市地區(qū)的一部分.(如北京市、上海市或本地區(qū)的一部分)。
問題:
(1)如圖6.2-1,你是怎樣確定各條街道位置的?
設計意圖:
生:
(1)用坐標可以表示各條街的位置.。
(2)“東四十條街”和“天安門廣場”的東5格,北8格處.。
師:很好,在(3)的約定條件下,你能把其他街道的位置表示出來嗎?
生:能,西長安街的位置是(-3,-1.3)。
建國門內大街的位置是(5,-1).。
……。
在活動1中教師要關注:
(1)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2)建立適當?shù)闹苯亲鴺讼担?/p>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篇十九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如礦產分布)對其經濟帶來的影響。
4.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guī)律。
5.了解俄羅斯的地方名勝、文化、技術方面的情況。
1.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qū)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認識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guī)律,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俄羅斯有發(fā)達的航天航空工業(yè),這一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由此聯(lián)系到我國,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鞏固的地位,必須要發(fā)展科技,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俄羅斯的自然特征和經濟特征。
1.俄羅斯氣候成因。
2.俄羅斯自然與經濟的地區(qū)差異。
1.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俄羅斯風土人情的'資料;。
2.相關地圖、景觀圖片。
引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嗎?(同學回答:俄羅斯)。
俄羅斯的面積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也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中疆界最長的國家。既然地域遼闊,自然環(huán)境就會多種多樣。
設疑:你想了解有關俄羅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活動:分組提出問題,把問題進行歸納、篩選,選擇主要的問題。
教師小結:問題歸類,確定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國土遼闊。
課件:投影世界政區(qū)圖,并讓學生找出俄羅斯的位置。
教師:先讓學生讀圖說出俄羅斯的緯度位置。
同學回答:50°n~70°n。
同學回答: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決定了其大范圍是溫帶和寒帶氣候,沒有熱帶氣候。所以總的來說,氣候比較寒冷。
教師:誰能說出俄羅斯的海陸位置。
同學回答: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黑海、里海。陸上鄰國有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師: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
(同學活動)。
教師:大家還記得這是哪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嗎?
同學回答:亞歐分界線。
教師:所以說俄羅斯是一個瀕臨三大洋、地跨兩大洲的國家。
教師:再讀圖,看俄羅斯所跨的經度。
同學回答:20°e~180°e。
教師:俄羅斯從東到西大約跨160°經度,實地距離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國家。而我國東西距離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國的2倍。
從圖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課件:投影幾大國家的面積,進一步證明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面積:1710:997:960:937:851:768。
活動:1.讀圖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貝加爾湖、太平洋、白令海峽。
同學回答:略。
同學回答:略。
課件:點擊出俄羅斯的地形、河流圖。
教師提問1: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qū)。
同學回答: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是其地勢傾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提問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學回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問3:讀圖,看中俄邊境上還有一條河流,是什么河?
同學回答:阿穆爾河,為中國的黑龍江,向東注入太平洋。
課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羅斯地形、河流:
活動:讀圖7.46。
1.看等溫線分布圖,分析俄氣溫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從南向北,氣溫降低,同一緯度地區(qū),大陸西部氣溫高,東部氣溫低。
2.看降水分布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么規(guī)律?
同學回答: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教師:俄羅斯由于所處緯度較高,因此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又由于東西距離長,出現(xiàn)了在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qū)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在俄羅斯北部從亞洲到歐洲,亞寒帶針葉林綿延很廣。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活動:試著描述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寒極”的氣候特征。
(同學討論)。
教師: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曾達到-71℃的低溫,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極”之稱。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里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建筑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墻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容易折斷。有人說,新來的人頭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鐘都已凍僵,每吸一口氣你都能感到鼻毛彎腰。你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夠聽見它變成冰。
所以,俄羅斯的氣候特征是:
活動:閱讀“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進一步了解俄羅斯。
日本俄羅斯比較課件內容預覽:
1.自然環(huán)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積和領土組成、地形、氣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現(xiàn)象和自然災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日本和俄羅斯自然環(huán)境比較歐洲東部亞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由圖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個國家地形較為()的地方。俄羅斯大部分地區(qū)是()氣候,由于所處()較高,冬季氣候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日本是()和()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487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