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專業(y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7 04:05:27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專業(yè)18篇)
時間:2023-11-17 04:05:27     小編:曼珠

在面臨挑戰(zhàn)或需求時,我們需要制定合理的方案來解決問題。在制定方案之前,我們應該先進行充分的調研和數(shù)據(jù)分析。方案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其實施的力度和堅持程度,以下是一些建議供你參考。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一

按照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總體部署,結合xxxx市教育局《xxxx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實施方案》,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及黑龍江省教育工作大會精神為指導,貫徹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黑龍江省教育廳《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通過組織實施xxxx市第一中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工程,推動我校中小學教育教學信息化深入發(fā)展,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

二、目標任務。

到xxxx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chuàng)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新機制,開展全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培訓(每人不少于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于50%),基本實現(xiàn)“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簡稱“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fā)展目標。

第一階段xxxx年6月啟動階段。

第二階段xxxx年9月——xxxx年7月推進階段。

第三階段xxxx年9月——xxxx年7月考核階段。

第四階段xxxx年下半年驗收階段。

三、組織機構及其職責分工。

1、組織機構。

組長:校長書記。

副組長:教學副校長教務主任副主任教研主任副主任。

成員:學年及其他各部門負責人。

2、職責分工。

教務處負責工程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與管理協(xié)調,制定能力提升工程規(guī)劃方案及工程實施過程中的業(yè)務管理與支持服務等具體工作;教研處負責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作校本研修、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等指導工作,探索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研組織工作;信息技術中心負責培訓工作,網站設置等技術支持;其他部門具體實施。

四、實施路徑。

(一)健全工程管理機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管理機制,圍繞工程實施總體目標任務,以教師全員培訓為核心,統(tǒng)籌設計好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內容。

(二)組建骨干培訓團隊。積極配合各方力量,同時選拔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骨干教師,建強校級培訓團隊;采取集中培訓方式實施團隊培訓,同時建立有效工作機制,有力保障教師全員培訓的質量。

(三)有序實施整校推進。分年度實施整校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xxxx年6月,啟動提升工程2。0工作,xxxx至xxxx年完成整校推進及考核任務。

(四)測評教師應用能力。按照“省市統(tǒng)籌、學校自主、全員參與”的實施路徑,結合省、市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規(guī)范,組織開展校本應用考核,實現(xiàn)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精準測評。

五、主要措施。

(一)開展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行動。學校是提升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節(jié)點,由校領導擔任組長,組建由校長領銜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采取集中培訓和網絡研修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方式,開展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專項培訓,著重提升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能力、混合式校本研修設計與組織實施能力、指導學校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校本應用考核能力;指導管理團隊結合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目標,形成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推進數(shù)字校園、智慧學校建設,探索教育、教學、教研、管理、評價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二)開展培訓團隊指導能力提升行動。學習先進地區(qū)的經驗,提升團隊規(guī)劃制定、組織教研、指導校本研修、開展校本應用考核等能力;指導學校選拔一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教師,采用專題研修、分類培訓與學習共同體建設等模式,開展培訓骨干隊伍專項培訓;探索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研組織形式,推動教師開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科教育教學的研究,提高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等的能力。

(三)開展教師全員應用能力提升行動。整校推進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采取校本研修、區(qū)域教研、教師選學等多種方式,將集中培訓、網絡研修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組建“骨干引領、學科聯(lián)動、團隊互助、整體提升”的研修共同體;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專題研修活動,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推動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qū)等,利用線上資源,結合線下研討,打造“技術創(chuàng)新課堂”,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yè)評價等能力。

(四)開展工程實施效益提升行動。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案例、工程實施案例評選活動,每年逐級上報,最終向xxxx市推薦教學應用優(yōu)秀案例和工程實施典型案例;開展工程實施整校推進示范校評選活動,通過能力提升工程2。0監(jiān)管服務平臺匯總各校培訓數(shù)據(jù),結合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案例和工程實施管理案例評選結果、以及實地評估檢查等綜合評定;通過設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專項課題的形式,激發(fā)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六、工程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我校成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領導小組,制訂能力提升工程規(guī)劃方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實施精細化管理,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分,建立推動學校與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相關制度,健全完善教育系統(tǒng)網絡安全制度體系。

(二)明確職責任務。我校將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整合各方力量,科學統(tǒng)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項目,有效遴選學員,打造市級工程培訓團隊和整校推進示范校,構建示范帶動輻射體系;中小學校是提升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節(jié)點,制訂本校信息化發(fā)展目標和規(guī)劃,并組織開展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和校本應用考核,落實教師全員培訓任務,切實提高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水平。

(三)做好監(jiān)管評估。我校制定的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由市級工程實施培訓團隊進行審核,在教師全員培訓、線下研修、校本應用考核過程中,由市級培訓團隊全程進行監(jiān)管和督導。

總之,信息技術2。0工程關系到教育長遠發(fā)展大計,我校認真實施,提前準備,精準落實,推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二

教師信息素養(yǎng)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xxxx年至xxxx年,我省按照教育部的總體部署,組織實施了首輪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工程的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意識明顯增強,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初步具備,信息素養(yǎng)初步形成,部分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改變教育教學、優(yōu)化課堂等方面進行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隨著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移動互聯(lián)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出現(xiàn),信息化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鄉(xiāng)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各級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支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日益突出。為切實增強我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要求,根據(jù)教育部和我省有關會議及文件精神,結合工作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及xx省教育工作大會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決策部署,按照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xxxx-xxxx年)》及xx省委省政府印發(fā)的《xx教育現(xiàn)代化2035》總體部署,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實施方案(xxxx-xxxx年)》,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xx省《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實施方案(xxxx-xxxx年)》、xx省教育廳《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含幼兒園、普通中小學,下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動中小學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發(fā)展,促進教育信息化有力支撐我省教育現(xiàn)代化。

二、目標任務。

到xxxx年,全面構建適合我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機制,打造信息化教學應用支持服務體系,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每人5年不少于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于50%),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基本實現(xiàn)“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簡稱“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fā)展目標。

三、基本思路。

一是統(tǒng)籌規(guī)劃,頂層設計。圍繞工程實施總體目標任務,以教師全員培訓為核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統(tǒng)籌設計好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健全組織管理機構,完善管理體制機制,明確目標,夯實責任,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調動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進奠定基礎。做好“x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監(jiān)管服務平臺”的建設,為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提供保障。

二是建強隊伍,保障全員。調動電教、教研、師訓等各部門力量,組建工程培訓團隊,打造“過得硬、靠得住、推得動”的信息化教育教學應用支持服務隊伍。遴選培訓資源豐富,專家隊伍業(yè)務能力強,教師教學信息化培訓基礎好,管理團隊認真負責的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和教師培訓機構,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圍繞信息化教育教學和能力提升工程的組織實施開展工程培訓團隊培訓。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的力量,確保工程實施各環(huán)節(jié)、各內容緊密銜接,有力保障教師全員培訓的質量。

三是以校為本,整校推進。結合我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實際,圍繞基本實現(xiàn)“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fā)展目標,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chuàng)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新模式;探索骨干引領、學科聯(lián)動、教師選學、整校推進的應用能力提升新路徑;形成校有規(guī)劃、組有計劃、師有清單的整校推進新機制。建立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分批跟進、注重實效的示范帶動體系,保證推進有示范引領,實施有經驗借鑒。

四是測評并舉,推動應用。結合教育部校本應用考核有關要求,制定出臺符合我省實際的校本應用考核指導意見,指導縣區(qū)學校組織開展校本應用考核,督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信息技術。依托x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監(jiān)管服務平臺,建立監(jiān)管評估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流程,強化工作措施,發(fā)揮團隊上下聯(lián)動作用,加強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培訓團隊、各中小學的監(jiān)督檢查力度,保障工程實施效益的高效發(fā)揮。

五是傾斜鄉(xiāng)村,鼓勵創(chuàng)新。以國家級貧困縣鄉(xiāng)村學校為重點,整合資源,重點扶持,因地制宜開展貧困地區(qū)鄉(xiāng)村教師信息化教學示范培訓,提高鄉(xiāng)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推動鄉(xiāng)村教育現(xiàn)代化。面向信息化教學應用基礎較好的中小學校和學科骨干教師,開展智能化教育領航名校長和名師培訓,打造智能化教育領航團隊。指導有條件的縣區(qū)和學校開展跨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骨干教師和示范學校,推動信息化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

四、主要措施。

(一)開展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行動。

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試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確保信息技術應用與學校各領域發(fā)展緊密結合;組建由校長領銜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在示范培訓的基礎上,逐級逐年推進面向所有學校的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專項培訓。依據(jù)《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試行)》,將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訂與落實作為培訓主線,指導管理團隊結合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目標,形成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推進數(shù)字校園、智慧學校建設,探索教育、教學、教研、管理、評價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確定相應的信息化教學研修主題及教師培訓計劃。支持學校管理團隊落實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組織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培訓,有效提升管理團隊領導全校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創(chuàng)新的能力。

(二)開展培訓團隊指導能力提升行動。

發(fā)揮各級電教、教研、師訓以及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等專家的作用,選拔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骨干教師,專兼結合,建強省、市、縣三級工程實施培訓團隊。依據(jù)中省有關文件精神,面向各級工程實施培訓團隊進行一輪信息化教育教學及工程組織實施等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學習工程實施先進地區(qū)的經驗,切實提升團隊規(guī)劃制定、組織教研、指導校本研修、開展校本應用考核等能力。指導學校選拔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教師,建強培訓骨干隊伍;采用專題研修、分類培訓與學習共同體建設等模式,開展培訓骨干隊伍專項培訓,推動教師開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科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研組織形式,提高學校骨干團隊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訓設計、管理、評價以及指導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等的能力。

(三)開展教師全員應用能力提升行動。

在學校管理團隊完成培訓,明確整校推進能力提升目標任務的基礎上,以學校為單位申報研修主題和培訓需求,在縣級工程實施培訓團隊指導下,采取校本研修、區(qū)域教研、教師選學等多種方式,將集中培訓、網絡研修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以學科信息化教學為重點,整校推進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依據(jù)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組建“骨干引領、學科聯(lián)動、團隊互助、整體提升”的研修共同體,以《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校本應用考核規(guī)范》提出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三種環(huán)境下的四項能力為導向,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專題研修活動,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推動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qū)等,利用線上資源,結合線下研討,打造“技術創(chuàng)新課堂”,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yè)評價等的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助力學校教學創(chuàng)新。

(四)開展信息化教學幫扶行動。

結合我省教育脫貧攻堅任務,根據(jù)省內深度貧困地區(qū)鄉(xiāng)村學校實際需求,多層次、多學科、多方式開展名師網絡課堂和遠程協(xié)同教研相結合的“雙師教學”模式教師培訓改革,加強鄉(xiāng)村教師信息化培訓精準幫扶工作。鼓勵城鄉(xiāng)之間校際合作,發(fā)揮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及示范校等的引領作用,通過優(yōu)質學校與鄉(xiāng)村學?!敖Y對子”、建立“雙師工作坊”等方式,利用專遞課堂、同步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采取教師模仿名師網絡錄像,或者名師網絡錄像與當?shù)亟處熭o導結合等模式開展教學。鼓勵合作校教師組成協(xié)同教研共同體,通過網絡研修加強集體備課、研課、交流,遠程授課教師對鄉(xiāng)村教師進行長期陪伴式培訓,定向幫扶鄉(xiāng)村教師提高專業(yè)水平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助力貧困、邊遠地區(qū)教學點及鄉(xiāng)村學校開齊國家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延長能力提升工程各承訓機構教師培訓平臺向鄉(xiāng)村學校教師開放的時間,助力貧困地區(qū)鄉(xiāng)村學校教師提高教育教學信息化應用能力。

(五)開展信息化教學領航隊伍培養(yǎng)行動。

遴選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企業(yè)等組建高水平培訓團體,開展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教學培訓,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骨干教師,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積極發(fā)掘中小學基于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教學優(yōu)秀示范案例,形成本地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培訓資源,建設一批省級跨學科教學示范校。以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托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開展智慧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重點面向學校信息化基礎較好的中小學校長和學科專業(yè)骨干教師開展引領性信息化教學研修,推動教育理念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變革創(chuàng)新,優(yōu)化課程教學結構,積累一批可操作、易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yōu)秀案例;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領導力和教育教學能力示范培訓,幫助參訓校長、教師形成智能化教育意識,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

(六)開展教師培訓資源建設行動。

以信息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精準指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為重點,依據(jù)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和實際應用水平,統(tǒng)籌做好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訓資源建設。圍繞教育部2014年印發(fā)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校本應用考核能力點,遴選培訓機構優(yōu)質資源,引進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慕課資源。依托x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監(jiān)管服務平臺,建立優(yōu)質培訓資源遴選機制,引入本省優(yōu)秀教學案例,吸收本周期優(yōu)秀生成性資源。向一線教師開放資源,推送能力提升相關資源,為教師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條件。鼓勵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建立適合學校和教師自身發(fā)展需求的、涵蓋信息化教育教學理念、信息素養(yǎng)、學科教學軟件等方面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庫。

根據(jù)教育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guī)范》,制定出臺《x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指導意見》,指導市縣以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目的,以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混合式教學環(huán)境和智慧教學環(huán)境下的教學應用能力評價等為主要內容,制訂校本應用考核實施細則。校本應用考核由縣區(qū)統(tǒng)一安排組織,采取教師組內互評、學校骨干復評、縣級專家團隊審核認定、省市專家團隊抽查的方式進行。教師在參加完不少于25學時的線上培訓任務后,依據(jù)學校研修目標和教研組研修任務,至少選擇2個能力點作為線下實踐活動主要內容,通過研課、磨課、授課、評課等環(huán)節(jié),最終將線下實踐內容轉化為成果提交到校本應用考核系統(tǒng);校本應用考核結果以教師具有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混合式教學環(huán)境和智慧教學環(huán)境下的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yè)評價的能力呈現(xiàn);考核結果在教師教學評比、專家團隊遴選、教學名師評選等活動中作為重要依據(jù),并且作為xxxx年以后教師資格定期注冊主要指標之一,并列入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評估、學校信息化教學應用評估指標體系中。

(八)開展工程實施效益提升行動。

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案例、工程實施案例評選活動,每年由各市向省級推薦參訓教師總數(shù)1%的教學應用優(yōu)秀案例和工程實施典型案例,由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進行評審。開展工程實施整校推進示范校、示范縣區(qū)評選活動,通過能力提升工程2。0監(jiān)管服務平臺匯總各校、各縣區(qū)培訓數(shù)據(jù),結合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案例和工程實施管理案例評選結果、以及實地評估檢查等綜合評定。通過設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專項課題的形式,調動教師學習研究的積極性,激發(fā)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每年定期組織全省工程培訓團隊、中小學教師赴工程實施管理案例評選優(yōu)秀縣區(qū)、學校進行現(xiàn)場學習,交流經驗。

五、工程保障。

(一)加強領導。省教育廳成立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教師工作處,負責能力提升工程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與管理,制訂能力提升工程規(guī)劃方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實施精細化管理,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分,建立推動學校與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相關制度,健全完善教育系統(tǒng)網絡安全制度體系。執(zhí)行辦公室設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負責工程組織實施的具體工作。各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qū)能力提升工程的組織管理,統(tǒng)籌規(guī)劃好本市各縣區(qū)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整校推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做好本區(qū)域能力提升工程的監(jiān)管評估,推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明確專門機構具體負責工程的組織實施和業(yè)務聯(lián)系工作。

(二)明晰職責??h級教育行政部門是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組織管理的責任主體,要完善制度、健全機制,調動電教、教研、師訓等部門力量,科學統(tǒng)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項目,有效遴選學員,打造本地工程培訓團隊和整校推進示范校,構建示范帶動輻射體系。中小學校是提升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節(jié)點,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要制訂本校信息化發(fā)展目標和規(guī)劃,并組織開展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和校本應用考核,落實教師全員培訓任務,切實提高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水平。

(三)落實經費。省級充分利用“國培計劃”等項目,做好省市縣三級工程培訓團隊培訓和整校提升示范性培訓,2019年完成省市縣三級工程培訓團隊培訓和214所省級試點學校的整校推進任務,為全面推動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打好基礎;支持56個國家級貧困縣區(qū)完成能力提升工程任務,2020年,完成貧困縣轄區(qū)學??倲?shù)30%學校(1874所)的整校推進,2021年和xxxx年各完成貧困縣轄區(qū)學校總數(shù)35%學校(2186所)的整校推進。地市及區(qū)縣要建立經費分擔機制,將教育經費向能力提升工程傾斜,全力保障教師全員培訓,支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典型培育和經驗推廣;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支持中小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鼓勵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與企業(yè)和社會機構合作,參與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及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2020至xxxx年,各市分別完成轄區(qū)內20%、50%、30%學校的整校推進任務;省市嚴格按照任務分解開展整校推進工作,各市年度推進計劃和完成情況報省教育廳備案。中小學校要統(tǒng)籌整合多方資源,為本校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提供良好條件。

(四)監(jiān)管評估。省教育廳將加強對各市縣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情況的監(jiān)測、督導,定期匯總各地各校整校推進情況,并進行公布。通過招標遴選前組織專家對各培訓機構的資質、資源、上年度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審核,培訓過程中,組織專家到縣區(qū)、學校對機構專家力量、課程設置、資源提供等進行檢查;培訓結束后,結合調查問卷、各級培訓團隊實地檢查及各縣區(qū)優(yōu)秀課例參評情況等對培訓機構培訓服務能力進行綜合評估。中小學校制定的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由區(qū)縣工程實施培訓團隊進行審核,在教師全員培訓、線下研修、校本應用考核過程中,由區(qū)縣培訓團隊全程進行監(jiān)管和督導。省、市培訓團隊根據(jù)各縣區(qū)工作安排,在培訓期間每縣區(qū)抽查3-5所學校檢查學校全員培訓的組織實施情況。檢查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通過現(xiàn)場、書面等形式作以反饋。必要時進行復查,確保培訓質量。各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jù)本地實際情況,做好能力提升工程實施規(guī)劃及整校推進的時間表、路線圖,規(guī)劃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總結報省教育廳審核;各縣能力提升工程規(guī)劃方案和工作計劃總結報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報省教育廳備案。縣區(qū)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和自我測評,對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進行過程督導和質量評估,并將評估結果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三

今年,有機會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全員培訓,我十分高興。通過培訓,不僅能提高自己信息技術能力水平,而且還能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有效課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我打算下功夫學好培訓的所有課程內容,真正學到一些信息技術,學以致用,讓課堂教學變得更精彩,用信息技術能力水平啟迪學生,使學生插上騰飛的翅膀。

認真學習各個階段的課程內容,按考核的要求高質量完成作業(yè)任務,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培訓學習與課堂教學結合,把信息技術與自己從事的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讓技術服務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習所有推薦的選修和必修課程,對部分課程進行反復學習,摸索研究,爭取學到更多的東西,使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水平有一個大提升。

1、研讀網絡培訓資料。采取通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式,結合自身的成長需求,認真研讀教材,學后做到及時反思,認真完成作業(yè)。

2、積極互動,參與網上討論。圍繞學習內容和進程,積極參與討論,思考預設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分享同伴的認知,感悟專家的點評。

3、積極嘗試運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進行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能力。

4、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每天先看課,邊學邊實踐練習。如果這樣不行,先通覽課程一遍,明確學習的內容,明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針對性地請教專家同行。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不斷前進,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從心里越來越覺得學習并掌握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了使自己的學習更有目的性,更有實效性,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特制定如下學習計劃:

我們知道,不論學習什么,技術也好,知識也好,最困難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能否轉變思想,付諸行動。所以我首先從轉變自己的思想做起,為了能夠更快地轉變自己的思想,我一方面自覺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報紙,一方面主動地運用電腦,操作電腦,哪怕是一些最簡單的也絕不放棄。

“以一帶五”活動,就是一名資源教師帶領五名非資源教師,幫助他們學習、掌握并運用信息技術,運用教育資源,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啊!是絕對應該積極參加的。我準備珍惜每一次的活動,認真聆聽資源教師的講解,細心領會資源教師的操作,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困難,要向資源教師主動請教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效益。

要真正讓信息技術走進自己的生活,走進自己的教學,走進自己的課堂,最根本的是要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的意識,提高運用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的頻率。哪怕是運用word打印一兩道習題,一兩篇心得體會,運用powerpoint制作幾幅幻燈片。剛起頭,重要的不是你一口氣要學會多少,重要的是要堅持學,要不斷用,要有進步,要有提高,否則,便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便“欲速則不達”,因為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以上就是我的學習計劃,相信在計劃的幫助下,在學校資源教師的帶領下,我運用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的本領會一日比一日增強,自己的教學實效也會一日比一日提高。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四

到20xx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chuàng)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新機制,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每人5年不少于50學時,其中線上自主學習25學時,實踐應用25+學時),基本實現(xiàn)“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fā)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

結合我校實際、教師需求、分類分層分學科培訓,支持、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學發(fā)展。明確提升工程實施路徑與環(huán)節(jié),以學、練、用、評、建五個環(huán)節(jié)為一體,提升搜、拿、用、享能力,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

根據(jù)提升工程實施方案要求,學校要開展全員的提升工程2.0培訓和校本應用考核,要統(tǒng)籌全校各項工作,要將考核工作與學校開展信息化教學相結合,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相結合,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相結合,重點考核信息技術的應用。

1、對教師的考核:按照提升工程2.0目標任務要求,結合我校教育教學情況、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教師隊伍現(xiàn)狀,堅持立足應用,依據(j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考核規(guī)范》,從三種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混合式環(huán)境、智慧環(huán)境)、四個維度(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yè)評價),30個微能力點中選取10個微能力作為校本研修主要內容。教師在學校確定的微能力點范圍內,再從中選擇3個微能力點進行學習,完成不少于50學時的混合式培訓,即線上自主學習25學時,線下實踐應用校本研修25+學時。在微能力點選擇上,采取“1+1+x”模式,即交互式白板(一體機)使用(a6),作為全員必選的一個微能力點;根據(jù)我校信息環(huán)境和信息化教學發(fā)展規(guī)劃,自主確定a1第二個微能力點;教師根據(jù)所教學科及工作崗位,自主在學校選取的10個微能力點中選擇第三個微能力點,40周歲以下的年輕教師確定b2為第三個微能力點(也可以選擇混合學習環(huán)境的任意一個微能力點)。40周歲及以上的教師可以選擇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的任意一個微能力點(也可以選擇混合學習環(huán)境的任意一個微能力點)。根據(jù)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建設不同層次學校分兩個梯級團隊,引領信息化教學發(fā)展方向。考核時,既考核線上研修學習情況,又考核三個微能力點學習成果,尤其是考核教師信息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的實踐應用情況。

1、組織開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常態(tài)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動。

2、在骨干引領、學科聯(lián)動、互幫互學、整體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圍繞學科課程標準,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修為抓手,應用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教學軟件等,開展教學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

4、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yè)評價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滿足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1、線上自主學習考核,以平臺積分為準。

2、教師微能力考核采用“校本自測——教師互評——校本應用”的考核路徑。

(1)校本自測是指在培訓過程中,教師依據(jù)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學科教學特點或自身的崗位職責,借助平臺工具,根據(j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guī)范》確定的標準,對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診斷。

(2)教師互評是指教師向校本考核平臺提交成果證明時,依據(jù)平臺的提示,對他人提交的成果進行評價。

(3)校本應用考核是指由學校管理團隊對教師個人提交的成果及信息技術實踐應用進行考核。教師的應用能力考核側重評估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信息技術操作的熟練程度等,教師提供的證據(jù)應符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guī)范》要求,證據(jù)具有有效性,凡提供的證據(jù)未包含教師本人影像的或不能確定是教師本人制作的,視為無效證據(jù)。

3、教師最終考核成績由教師互評、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評價兩個部分構成。

1、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負責統(tǒng)一組織全校教師的校本應用考核工作??己私Y果為優(yōu)秀、合格兩個等次。

2、對于未取得信息技術2.0工程提升合格證的教師,不能評職晉級。優(yōu)秀學員在評職晉級總分中加1分,優(yōu)秀教研組組長總分加2分(組員優(yōu)秀率達到20%及以上),非優(yōu)秀教研組組長(取得合格證書)總分加1分。

3、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學校組建由校長朱紅莊領銜,主管校長鄭勇佳、教導主任王國印、工會主席程顯波、教師呼斯楞、程卓璇組成的考核團隊,負責校本應用考核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以制度建設為手段,通過校本研修活動,督促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教師信息技術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教學方式有所轉變,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yè)評價等能力,全面完成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和應用實踐考核。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五

根據(jù)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教師〔xxxx〕1號)《xx省教育廳關于印發(fā)〈x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的通知》(xx教函〔xxxx〕266號)和《成都市教育局關于印發(fā)〈成都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的通知》(成教函〔xxxx〕89號)文件精神,為全面提升我區(qū)中小學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加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現(xiàn)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實施方案公布如下:

—、實施目標。

通過對區(qū)域骨干培訓團隊、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學校信息化骨干教師團隊的專項培訓,全面完成我區(qū)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每人不少于50學時(其中線上課程不少于20學時,實踐應用不少于30學時)的全員培訓任務。建立協(xié)同培訓機制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核機制,構建“實踐、實證、實效”的適應學校發(fā)展需求的整校推進混合式研修新模式,提升管理團隊的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團隊的信息技術應用指導能力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二、主要任務。

建強區(qū)級研訓團隊。

以校為本,整校推進,開展教師全員培訓,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三、參培對象。

全區(qū)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含所有普通中小學校、幼兒園、中職學校、特教學校以及社區(qū)治理和社事局等具有教師資格證的教師序列人員和行政管理干部)。

四、考核認證。

(一)合格認定。

測評結果由20課時線上網絡課程培訓和30學時線下校本實踐應用(其中能力點實踐應用認證材料15學時,參加能力點的校本教研10學時,完成綜合應用能力點課堂實錄5學時)兩個板塊構成,認定等級分為優(yōu)秀、合格和不合格。

(二)證書打印。

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tǒng)一制定合格證書。

五、研修階段安排。

培訓采取“集中面授+管理實踐”的混合模式。

第一階段:xxxx年1—4月,xx天府新區(qū)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管理辦公室(簡稱項目辦)組織專家對學校信息化團隊進行政策解讀與理念更新。

第二階段:xxxx年4—8月,新區(qū)“項目辦”對試點校參培教師情況進行摸排,審核“整校推進”方案,進行全體管理員培訓。

第三階段:xxxx年9—12月,基于試點經驗總結,組織學校教師(人數(shù)約為全區(qū)教師總數(shù)的60%)參與培訓,初步形成區(qū)域精品應用成果。

第四階段:xxxx年3—6月,組織余下學校教師開始進行項目實施,完成合格認定,形成可推廣應用成果。

第五階段:xxxx年6—12月,對全區(qū)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工程進行全面總結,打印證書,梳理各校優(yōu)秀教學案例、課堂實錄、個性化學科教學模式等實踐應用成果。

六、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

加大經費預算,確保經費投入。

開展督導評估,營造良好氛圍。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六

根據(jù)《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結合我區(qū)“互聯(lián)網+教育”示范區(qū)建設與發(fā)展需求,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xxxx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chuàng)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新機制,通過實施能力提升工程2。0,帶動全區(qū)各地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每人不少于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于50%),基本實現(xiàn)“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fā)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信息化管理團隊建設,提升信息化領導力。建立校長牽頭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由校領導擔任學校首席信息官(c10),組建由校長領銜、主管教學副校長、教學主任(教科室主任)等相關管理人員、教研或學科組長、信息技術教師等3-8人構成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通過短期集中、網絡研修等混合式培訓和跟蹤指導,提升校長團隊的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教師研修計劃的制訂與落實能力,提升校長組織和指導教師實施信息化課堂應用的能力。

(二)加強信息化培訓團隊建設,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指導力。建立自治區(qū)、市、縣(區(qū))三級信息化應用指導團隊,選拔信息化應用有專長的高校專家、教研員和學科教師,按照自治區(qū)15一20人、市10-15人、縣(區(qū))8-10人的標準組建專家團隊,逐級研制培訓團隊的建設標準、管理辦法與動態(tài)考評機制。采取短期集中、網絡研修、“做中學”相結合的形式,提升培訓團隊的頂層設計、方案研制、送培送教、指導校本研修、指導技術變革課堂、實施應用測評等能力。

(三)實施全員教師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治區(qū)教育廳通過“國培計劃”支持,三年內完成對全區(qū)所有市、縣(區(q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整縣推進。組織每名教師完成至少50學時的研修學時任務(其中線上研修25學時,線下實踐應用25學時),提升全體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線上研修為25學時,培訓機構根據(jù)能力提升工程2。0要求和教師需求,設計系列課程模塊,將必修與選學相結合,開展全員教師網絡研修;同時,充分發(fā)揮自治區(qū)、市、縣(區(qū))三級培訓團隊的指導作用,在教育廳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培訓機構的協(xié)同下,組織培訓團隊開展線上線下應用指導,保證網絡研修質量。

線下實踐應用為25學時。構建市縣(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培訓團隊、教師“四位一體”的信息技術應用共同體,以問題解決(任務驅動)為主線,進行線上線下一體化設計,確定研修主題,以成果為導向,實施“線上研修+線下實踐+跟進指導與研究”學用研一體化的能力提升新方式,實現(xiàn)邊學習邊應用邊研究;各市、縣(區(qū))教育局可設立信息技術應用專項課題,組織教師團隊申報,在培訓團隊的指導下,開展應用研究,以研促學、促用,形成本地應用案例和典型經驗以及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學校組織實施教師線下實踐應用和校本教研。

(四)開展對口幫扶,推進鄉(xiāng)村學校培訓模式改革。根據(jù)鄉(xiāng)村學校實際需求,多層次、多學科、多方式開展名師網絡課堂和遠程協(xié)同教研相結合的“雙師教學”培訓模式改革,加強鄉(xiāng)村教師信息化培訓精準幫扶工作。鼓勵城鄉(xiāng)之間、信息技術示范校與鄉(xiāng)村學校之間的校際合作,發(fā)揮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創(chuàng)新示范校的引領作用,利用同步課堂、名師課堂、專遞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組成教師協(xié)同教研共同體,開展“結對子”、“雙師工作坊”、“伴隨式培訓”等,促進城鄉(xiāng)教師、優(yōu)質校與薄弱校之間的交流互動,提升鄉(xiāng)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五)發(fā)揮示范引領,開展跨學科、智能化教育等“新領航”應用培訓。整合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校外科技活動中心、企業(yè)等多方資源,組建培訓團隊,開展100所“互聯(lián)網+教育”標桿校建設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共育計劃,面向校長和學科專業(yè)骨干教師,分別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領導力和教育教學能力示范培訓。通過實施專項培訓、組織多校協(xié)同的跨學科教學研修、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活動等方式,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骨干教師、智能化教育領航名校長、名師,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打造全區(qū)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樣板間”,輻射和帶動本區(qū)域內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均衡提升和發(fā)展。

(六)堅持成果導向,組織實施全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依據(jù)教育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fā)展測評規(guī)范》、《自治區(qū)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測評實施辦法》,組建測評專家團隊,利用寧夏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管理平臺(學分管理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普查與抽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師成果導向的應用能力測評,完成全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任務。

(七)加強平臺建設與應用,不斷豐富課程資源建設。建設完善寧夏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管理平臺(學分管理平臺),增設教師管理和能力提升測評模塊,實現(xiàn)培訓管理和開展在線測評等工作,實現(xiàn)數(shù)據(jù)實時、可視、共通,讓各級管理團隊和培訓團隊方便直觀了解培訓、測評等工作開展情況和進度。加強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課程資源建設和應用,開展教學技能比賽、應用成果征集等活動,遴選優(yōu)質教學案例,不斷豐富課程資源。

三、實施進程。

第一階段(xxxx年):頂層設計,試點先行。一是先行遴選5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項目縣,實施整縣推進能力提升工程2。0。二是組織100所“互聯(lián)網+教育”標桿校整校推進,實施百所“互聯(lián)網+教育”標桿校建設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共育計劃,打造全區(qū)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樣板間”。三是其他市縣(區(qū))要按照自治區(qū)統(tǒng)一安排部署,結合自身實際,做好本區(qū)域能力提升規(guī)劃,啟動和實施能力提升工作。四是組建150人的自治區(qū)、市、縣(區(qū))三級培訓團隊,開展培訓團隊指導力提升,組織培訓團隊對示范縣、標桿校開展線上線下應用指導、研究、總結提升等工作,形成一批典型經驗、應用模式與案例。五是組織培訓團隊完成示范縣、示范校的全員測評工作,年度內完成全區(qū)約30%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任務。

第二階段(xxxx年):示范引領,全面推進。一是組織召開“工程”實施階段性總結會和全區(qū)示范縣區(qū)、示范校經驗推廣交流會,發(fā)揮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實施第二批市、縣(區(qū))應用能力提升任務。第一批測評不合格的教師繼續(xù)參加xxxx年項目,直至測評合格。三是第一批完成任務的和下年度進入的市、縣(區(qū))可依據(jù)自身實際繼續(xù)開展能力提升工作。四是組織“工程”相關資源成果的申報與評選活動。五是各市、縣(區(qū))組織專家團隊完成本批次學校全員教師測評工作,年度內完成全區(qū)約40%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任務。

第三階段(xxxx年):成果導向,總結提升。一是剩余市、縣(區(qū))全部進入能力提升工程實施中,開展全員培訓和所有教師測評達標,xxxx年測評不合格的教師繼續(xù)測評,直到合格,全面完成兜底測評工作,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總體工作任務,基本實現(xiàn)既定目標。二是召開全區(qū)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總結表彰大會,全面總結能力提升工程的成效與經驗,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

四、管理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教育廳建立健全自治區(qū)級專家團隊,依據(jù)教育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標和任務,統(tǒng)籌全區(qū)項目規(guī)劃、過程質量監(jiān)控、項目評估、應用測評、資源建設等,指導做好區(qū)級示范校實施工作;各市、縣(區(qū))教育行政部門是能力提升工程2。0組織管理的責任主體,教育局長是第一責任人,組建市、縣(區(qū))工程辦和專家團隊,建立健全適合本地的相關制度和保障措施,負責工程的管理和實施,實施和督查評估本市、縣(區(qū))的全員教師培訓及應用測評,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學校建立由校長牽頭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結合本校實際、從教育教學、管理等真實問題出發(fā),科學制定學校信息化教學發(fā)展規(guī)劃、年度工作計劃和教師研修計劃,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各項制度,做好校本應用考核測評工作。

(二)落實經費保障。自治區(qū)教育廳通過“國培計劃”專項經費支持,開展“能力提升工程2。0”專項培訓、資源開發(fā)、區(qū)級能力測評、研究跟進與成果推廣等工作。各市、縣(區(qū))教育局安排專項經費,依據(jù)《xxxx自治區(qū)本級黨政機關培訓管理辦法》(xx規(guī)發(fā)〔xxxx]3號)等相關文件精神,確保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市級培訓團隊建設以及全員培訓、能力測評等工作順利開展。中小學校要在學校公用經費中安排資金,為本校教師實踐和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三)加強制度保障。自治區(qū)將各地開展能力提升工程2。0的情況納入教育督導評價體系。將教師參與項目情況與教師職稱評聘掛鉤,將能力提升工程2。0學時納入教師繼續(xù)教育學時;遵選優(yōu)秀成果,納入優(yōu)質課項目評選范圍,充分調動教師參訓的積極性。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圍繞廣大教師的實際需求和項目實施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和制度保障,確保能力提升工程2。0有效實施。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七

很有幸參加了本次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為了能讓本次培訓有所收獲,我制定了如下的自我研修計劃。

通過診斷測評,我覺得自己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還非常欠缺,平時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也是偶爾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開展教學,自己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能力還急需提高,測評中我感到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希望在此次培訓中我能收獲多多。

1、通過學習,提高自己對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

2、能夠熟練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掌握教學中常用軟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熟練應用于日常教學之中。

1、嚴格按照本次研修的日程安排進行基本知識技能的學習。

2、除統(tǒng)一安排學習外,自己找時間加強理論學習和具體實踐。

3、堅持在學中練,練中學,切實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4、保證學習時間,堅持每天至少學習1-2小時,認真完成培訓期間各項任務和作業(yè)。

5、多與同行研討交流,取長補短,不斷總結和反思,不懂的地方及時通過上網查詢或向專家、同行請教。

6、養(yǎng)成網絡學習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八

為我參加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習。為了能讓本次培訓學習起到真正的實效,真正讓自己獲得一定的進步,我制定了一套研修方案。

3、轉變固有的教育觀念,與新時期的教育觀念保持一致。

1、聆聽請教。

對講解中不明白問題和教學中的困惑,及時上網查詢并向同行請教,努力向尋求專家?guī)椭鉀Q。積極參與研修班的各項研討活動,努力向各位學員交流學習,拿出自己的問題請教各位學員,與各位學員共同探討。

2、反思提升。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積極參與在線研討。

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合理利用軟件、數(shù)字教育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

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有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綜合能力。

利用教師網絡研修社區(qū),養(yǎng)成網絡學習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3、積極學習。

1、每天利用12小時登陸網絡研修平臺,認真完成培訓期間各項任務及作業(yè)。

2、認真聆聽專家們視頻講座,做好筆記,并把理論運用于實踐,提高自己業(yè)務水平。

3、培訓期間多與同行研討交流,取長補短,不斷總結和反思,力爭讓信息技術更好的服務我們的教學。

4、多閱讀信息技術方面的書籍,掌握教學中常用軟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

研修目標。

1、通過學習信息技術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技術支持。

2、通過研讀學習方式的轉變案例,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3、通過對身邊師德故事的學習以及自我的反思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撐。

學習內容。

2、研讀學習方式轉變的案例,主要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學習、課外學習。

3、學習身邊的師德故事,主要學習媒體宣傳的典型的師德故事以及學校真實發(fā)生的師德故事。

實施計劃。

2、積極參加坊內探究活動,討論分析校本研修課題。

3、按時記錄自主學習心得做好積累。

4、寫一篇論文對研修成果進行總結,分享成果。

預期成果。

1、自覺轉變教學方式,增強對教師職業(yè)的自我情感認識。

2、能夠掌握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策略。

3、寫一篇研修成果論文。

本次國培計劃,很榮幸能夠和大家一起在研修二班進行學習,真正能夠從信息技術培訓中學到知識,為了能夠讓培訓落到實處,讓自己真正的.學到知識,特此制定本次研修計劃。

在培訓前,認真閱讀關于培訓的要求,遵從領導安排,按時入班報道,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做好培訓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培訓中,通過對信息技術研修培訓與學習,能讓我深刻意識到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中,學習信息技術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我的信息技術水平還需要提高,在本次的國培中,我一定會認真學習,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生活相結合,用信息技術改變我的教學方式,真正的讓信息技術改變教學生活。在培訓后,及時總結,讓自己真正的能夠從研修中學到知識,并多和他人進行交流,取長補短,讓自己通過培訓受益。

通過此次培訓,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使用小組合作、教師有效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有效的改變學生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全面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九

1、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建立現(xiàn)代課程觀、教學觀、教師發(fā)展觀和評價觀;改進原有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走進、理解新課程、新課標,提高教學藝術。讓自己能夠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起帶頭、示范、輻射作用,從而推動我市小學數(shù)學教育的發(fā)展。

2、教學和研究相結合,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論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提升駕馭課程的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善于學習、善于反思、善于研究,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推動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升。

1、自我學習開拓視野。利用網絡視頻學習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多種教學軟件,達到熟練使用。

2、認識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和特點,認同網絡學習+自主研修+校本實踐的教師成長模式,善于借助遠程培訓獲得良好的專業(yè)成長。

3、注重資源整合,加強教學、科研、培訓的有機統(tǒng)一;注重校際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遠程教育手段。

4、課后做到及時反思,認真完成作業(yè)??偨Y學習經驗,作好論文撰寫。

1、研讀網絡培訓資料。采取通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式,結合自身的成長需求,認真研讀教材,記好學習筆記,寫好讀書心得。

2、積極互動,參與網上討論。圍繞學習內容和進程,積極參與討論,思考預設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分享同伴的認知,感悟專家的點評。

3、提升個人的教學能力。

4、積極嘗試運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對這節(jié)課進行反思,寫好教學札記,在反思中提升科研能力。

5、鏈接崗位實踐。要把學到的理論和知識,有效鏈接到崗位實踐中,用理論指導實踐,案例引領實踐,行動豐富實踐,反思完善實踐。

6、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累積原始記載,豐富過程素材,濃縮反思體驗,表達研修成果,促進培訓資源的集成和拓展、培訓績效的提升和彰顯。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十

根據(jù)上級要求,學校制定發(fā)展測評委員會,指導、督促、審核老師們的發(fā)展測評工作。

測評委員會名單:

顧問:xxx。

總負責:xxx。

技術支持:信息組。

校級管理員:xxx。

評審委員:xxx。

成員:各教研組組長。

測評對象:全體在編在職老師。

具體安排:

一、各教研組長統(tǒng)計本組參加測評老師名單,3月15日前上報教科室。本次發(fā)展測評要求小學完成全校教師50%以上,力保合格率達到90%以上,優(yōu)秀率50%以上。全體在職老師準備好前期資料(網絡空間、主題一致的教案、課件、反思、課堂實錄視頻)。

二、3月16日上午8:30-9:30在教科中心培訓樓406室,組織校級發(fā)展測評管理員業(yè)務培訓。(吳娟)。

三、校級管理員組織全體老師操作培訓。(3月20日)。

四、老師們上傳準備好的資料。(3月20日——4月10日)。

五、評審委員審核反饋負責學科老師們提交的資料。(3月20日——4月16日)。

語文:xxx。

英語、數(shù)學:xxx。

行政:xxx。

綜合組:xxx。

六、審核不合格的老師完善資料。

七、教科室提交資料至區(qū)審核部門。

附區(qū)通知。

局屬各單位:

按照省教育廳《關于實施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發(fā)展測評的通知》(湘教通〔xxxx〕175號)要求,根據(jù)湖南省提升工程辦公室《關于做好xxxx年第一期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fā)展測評工作的通知》(湘教工程辦〔xxxx〕2號)的`部署,芙蓉區(qū)將在3月份啟動xxxx年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fā)展測評工作(測評方案見附件),現(xiàn)將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1、芙蓉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教科中心)負責本區(qū)域教師全員發(fā)展測評的組織管理、提升培訓和申報發(fā)展測評對象的材料審核工作等。

2、學校教研室為各學校發(fā)展測評的組織和管理部門,為教師提供必要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條件和營造寬松的校本研修環(huán)境,組織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提升培訓,同時對本校發(fā)展測評對象所提交測評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3、每個學校指定一位校級發(fā)展測評管理員,負責發(fā)展測評平臺的技術支持、教師操作培訓、發(fā)展測評材料校級審核等工作,盡量安排參加了首批發(fā)展測評并達到合格以上水平的電腦操作水平嫻熟的老師擔任,教科中心將于3月15日下午2:30-4:30在教科中心培訓樓406室,組織校級發(fā)展測評管理員業(yè)務培訓。

4、本次發(fā)展測評的指標要求:本次發(fā)展測評要求小學完成全校教師50%以上(中學下學期進行),學校要認真組織培訓,嚴格校級審核,力保本次發(fā)展測評合格率達到90%以上,優(yōu)秀率50%以上。7月份將對本次測評優(yōu)秀組織單位和優(yōu)秀個人進行評審和表彰。

5、區(qū)發(fā)展測評聯(lián)系人:xxx,聯(lián)系電話:xxx,負責全區(qū)的統(tǒng)籌安排,組織管理。技術支持聯(lián)系人:xxx,聯(lián)系電話:xxx負責校級管理員的培訓、技術支持、區(qū)級審核等。芙蓉區(qū)提升工程工作群:xxx,各學校的發(fā)展測評校級管理必須加入。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十一

為了能讓本次培訓學習起到真正的實效,真正讓自己獲得一定的長進,我以在培訓期間各位專家教授的授課精髓為指導,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1.轉變固有的教育觀念,與新時期的教育觀念保持一致。

3.能結合有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針對教學不斷反思和總結,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能力。

1.積極學習。

珍惜這次培訓提升機會,認真遵守培訓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項要求,每天擠出時間上網學習,專心聽講,認真聆聽專家報告,并做好必要的記錄。無論專家報告何種風格,都堅持在最快的是時間內調整思路,融入專家講解思路,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彌補自己專業(yè)知識的不足。

2.聆聽請教。

與各位學員共同探討。

3.反思提升。

每天結合自己在培訓學習中的感受寫出學習心得、研修日志,發(fā)表在班級培訓平臺上,與各位學員共同交流探討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能力。

4.學以致用。

爭取通過學習,在研修結束后寫出研修學習的體會和收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能力,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使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教學媒體互相滲透,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不足。

有老師說,好學才能博學,博學才能讓教學生動有意義。一個教師的認知背景是怎樣的,他的學生的能力就是怎樣的。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認知背景,才能得到學生的喜歡。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師。希望能得到導師的指導,助我成長!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十二

教師研修立足于教師的自己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了當前素質教育的理念。對于現(xiàn)代教育管理理論要深入不斷地學習,接受現(xiàn)代教育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業(yè)務水平。所以,在接受培訓的同時,我也要主動自修,強化自己的學習意識,接受新思維的挑戰(zhàn),這次培訓給我搭建了一個認識自己,反思教育,自覺提高的平臺。借此機會,我要不斷加深研修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

結合本次培訓的具體要求,在培訓期間,不斷學習,認真思考,反復實踐,提高管理能力,錘煉專業(yè)精神,豐富管理智慧,形成管理風格。并把理論積極賦予實踐,增強管理知識,提高管理水平,樹立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精神,以專業(yè)研修為抓手,努力將提升個人素質。

1、勤于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堅持不懈地學?;畹嚼?,學到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多渠道地學。要做學習的有心人,在書本中學習,學習政治思想理論、教育教學理論和各種專業(yè)知識,增強自己的`理論積淀;也要在“無字處”學習,學習他人高尚的師德修養(yǎng),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廣泛地閱讀各類有益的書籍,學習各種領域的知識、技能,特別要學習現(xiàn)代管理理論,不斷構建、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2、立足管理,善于思考,在實踐中探求、感悟。

在管理工作中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管理理念,反思管理的實際成效。探求成功的教育管理模式,思考教育教學管理的現(xiàn)實問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

1、深入學習師德師風方面的理論知識。

2、基本功提升、教育教學管理理論學習、教育教學實踐研究。

3、抓住時機到先進學校參觀、聽課,學習管理方面的經驗及聽課指導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研修特色學校建設理論,校本教研理論,創(chuàng)新管理理論,創(chuàng)建獨到的學校管理理論。

5、充分利用縣內教育專家的資源,珍惜專家講座的學習機會,主動與專家溝通學習進程,促進自身更快的發(fā)展。

1、分階段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書。做好讀書筆記。做到認真研讀,讀有心得。結合教育管理實踐、生活點滴,撰寫學習感悟文字。把所讀經典作為反觀自身的明鏡,端正教育教學管理行為方式。

2、網絡平臺,積極學習研討。每天瀏覽教育類網頁半小時,進行網上交流和研討。參加培訓班內博客交流。利用網絡寫教學日志,不斷在反思中進步。

3、深入開展校本課題研究。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將培訓心得滲透在具體的教育管理之中。充分利用團隊優(yōu)勢,開展集體研討?;ハ鄬W習提高教學實效。立足學校實際,解決當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研促管。

4、積極參加培訓,潛心學習研討,認真參與研討活動,相互交流,共同進步。積極向專家請教,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學習機會。

我將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業(yè)務水平。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十三

運用新的思想、新的知識、新的信息技術來武裝自己,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實踐自己發(fā)展的空間奠定扎實基礎。

1、勤于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堅持不懈地學,活到老,學到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做學習的有心人,在書本中學習,學習政治思想理論,教育教學理論和各種專業(yè)知識,增強自己的理論積淀;同時也要學習他人高尚的師德修養(yǎng),豐富的教學經驗,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3、立足課堂,善于思考,在實踐中探求、感悟。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反思教學的實際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學模式,思考教育教學的現(xiàn)實問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

4、提升業(yè)務,樂于動筆,揚長補短。正人先正已,育人先育已,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從而轉化為教學的動力之源。

5、時刻不忘調整心態(tài),始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工作,面對學生。

1、網絡平臺,積極學習研討。每天瀏覽教師研修網,進行網上交流和研討。利用網絡寫教學日志,從而不斷反思進步。

2、認真聽課評課,積極備課做課。利用網上研修的.機會,學習提高。通過網上研修與自身實踐,逐步提高教學能力,優(yōu)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藝術。

3、積極參加培訓,潛心學習研討,認真參與小組活動,相互交流,共同進步。積極向專家請教,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充分利用好每次學習機會。

4、學習專業(yè)知識,拓展視野,提升素養(yǎng)。在提高自身業(yè)務的同時,通過多學習多交流來尋求教學的新起點。

5、深入開展校本課題研究。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將網上研修的心得滲透在具體的教學之中。充分運用團隊優(yōu)勢,開展集體備課,集體研討,相互學習來提高教學實效。立足教學實際,解決當前教學難題,以研促教。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十四

1、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建立現(xiàn)代課程觀、教學觀、教師發(fā)展觀和評價觀;改進原有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走進、理解新課程、新課標,提高教學藝術。讓自己能夠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起帶頭、示范、輻射作用,從而推動我市小學數(shù)學教育的發(fā)展。

2、教學和研究相結合,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論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提升駕馭課程的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善于學習、善于反思、善于研究,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推動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升。

1、自我學習開拓視野。利用網絡視頻學習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多種教學軟件,達到熟練使用。

2、認識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和特點,認同網絡學習+自主研修+校本實踐的教師成長模式,善于借助遠程培訓獲得良好的專業(yè)成長。

3、注重資源整合,加強教學、科研、培訓的有機統(tǒng)一;注重校際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遠程教育手段。

4、課后做到及時反思,認真完成作業(yè)??偨Y學習經驗,作好論文撰寫。

1、研讀網絡培訓資料。采取通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式,結合自身的成長需求,認真研讀教材,記好學習筆記,寫好讀書心得。

2、積極互動,參與網上討論。圍繞學習內容和進程,積極參與討論,思考預設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分享同伴的認知,感悟專家的點評。

3、提升個人的教學能力。

4、積極嘗試運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對這節(jié)課進行反思,寫好教學札記,在反思中提升科研能力。

5、鏈接崗位實踐。要把學到的理論和知識,有效鏈接到崗位實踐中,用理論指導實踐,案例引領實踐,行動豐富實踐,反思完善實踐。

6、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累積原始記載,豐富過程素材,濃縮反思體驗,表達研修成果,促進培訓資源的集成和拓展、培訓績效的提升和彰顯。

一、總體目標。

到20xx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chuàng)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新機制,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每人5年不少于50學時,其中線上自主學習25學時,實踐應用25+學時),基本實現(xiàn)“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fā)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

結合我校實際、教師需求、分類分層分學科培訓,支持、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學發(fā)展。明確提升工程實施路徑與環(huán)節(jié),以學、練、用、評、建五個環(huán)節(jié)為一體,提升搜、拿、用、享能力,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

根據(jù)提升工程實施方案要求,學校要開展全員的提升工程2.0培訓和校本應用考核,要統(tǒng)籌全校各項工作,要將考核工作與學校開展信息化教學相結合,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相結合,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相結合,重點考核信息技術的應用。

1、對教師的考核:按照提升工程2.0目標任務要求,結合我校教育教學情況、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教師隊伍現(xiàn)狀,堅持立足應用,依據(j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考核規(guī)范》,從三種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混合式環(huán)境、智慧環(huán)境)、四個維度(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yè)評價),30個微能力點中選取10個微能力作為校本研修主要內容。教師在學校確定的微能力點范圍內,再從中選擇3個微能力點進行學習,完成不少于50學時的混合式培訓,即線上自主學習25學時,線下實踐應用校本研修25+學時。在微能力點選擇上,采取“1+1+x”模式,即交互式白板(一體機)使用(a6),作為全員必選的一個微能力點;根據(jù)我校信息環(huán)境和信息化教學發(fā)展規(guī)劃,自主確定a1第二個微能力點;教師根據(jù)所教學科及工作崗位,自主在學校選取的10個微能力點中選擇第三個微能力點,40周歲以下的'年輕教師確定b2為第三個微能力點(也可以選擇混合學習環(huán)境的任意一個微能力點)。40周歲及以上的教師可以選擇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的任意一個微能力點(也可以選擇混合學習環(huán)境的任意一個微能力點)。根據(jù)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建設不同層次學校分兩個梯級團隊,引領信息化教學發(fā)展方向??己藭r,既考核線上研修學習情況,又考核三個微能力點學習成果,尤其是考核教師信息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的實踐應用情況。

1、組織開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常態(tài)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動。

2、在骨干引領、學科聯(lián)動、互幫互學、整體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圍繞學科課程標準,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修為抓手,應用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教學軟件等,開展教學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

4、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yè)評價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滿足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1、線上自主學習考核,以平臺積分為準。

2、教師微能力考核采用“校本自測——教師互評——校本應用”的考核路徑。

(1)校本自測是指在培訓過程中,教師依據(jù)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學科教學特點或自身的崗位職責,借助平臺工具,根據(j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guī)范》確定的標準,對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診斷。

(2)教師互評是指教師向校本考核平臺提交成果證明時,依據(jù)平臺的提示,對他人提交的成果進行評價。

(3)校本應用考核是指由學校管理團隊對教師個人提交的成果及信息技術實踐應用進行考核。教師的應用能力考核側重評估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信息技術操作的熟練程度等,教師提供的證據(jù)應符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guī)范》要求,證據(jù)具有有效性,凡提供的證據(jù)未包含教師本人影像的或不能確定是教師本人制作的,視為無效證據(jù)。

3、教師最終考核成績由教師互評、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評價兩個部分構成。

1、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負責統(tǒng)一組織全校教師的校本應用考核工作??己私Y果為優(yōu)秀、合格兩個等次。

2、對于未取得信息技術2.0工程提升合格證的教師,不能評職晉級。優(yōu)秀學員在評職晉級總分中加1分,優(yōu)秀教研組組長總分加2分(組員優(yōu)秀率達到20%及以上),非優(yōu)秀教研組組長(取得合格證書)總分加1分。

3、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學校組建由校長朱紅莊領銜,主管校長鄭勇佳、教導主任王國印、工會主席程顯波、教師呼斯楞、程卓璇組成的考核團隊,負責校本應用考核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以制度建設為手段,通過校本研修活動,督促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教師信息技術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教學方式有所轉變,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yè)評價等能力,全面完成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和應用實踐考核。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十五

1、加強學習,掌握正確的教育觀點。

2、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方法,進行教育實踐。

3、了解學科的發(fā)展動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將掌握的教育理論轉變成教育教學的實際能力。

5、進一步提高現(xiàn)代信息意識,提高現(xiàn)代信息技術水平,能對計算機進行必要的維護,會熟練使用辦公軟件進行文字處理,素材加工,課件修改、制作,網絡資源搜索等。

(一)豐富教育教學理論。

閱讀相關的教育書籍如《教育新理念》、《教師專業(yè)化的理論與實踐》、《現(xiàn)代代藝術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愛心與教育》、《電腦報》等。

繼續(xù)學習相關的.課件制作方法如:photoshop、flash等軟件的學習;用dreamweaver制作靜態(tài)網頁;音頻視頻處理軟件的使用編輯;計算機的保養(yǎng)與維修等。

(三)繼續(xù)加強個人師德的修養(yǎng),學習先進個人的事跡。

1、利用課余時間堅持每周進行業(yè)務學習,做到定時、定內容,學習有關優(yōu)化課程結構的文章和走進課程的信息報道。充分集中時間學習相關的信息技術與專業(yè)的練習,確保課課有輔助教學的多媒體課件。

2、及時對每天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思,用筆隨時記錄下來抽時間整理,并爭取與同行們進行交流,共同切磋,共同進步。

3、虛心向各科教師學習優(yōu)秀的教育經驗,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平時加強校內外聽課,虛心與本校同學科教師交流上課心得,取長補短,盡量擠時間爭取去聽課,吸收別人的先進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4、多聽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上公開課,通過集體備課、交流學習等形式,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

5、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做學生的表率。積極參加培訓活動,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yǎng),在此過程中,學習正確處理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及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時間、學習內容。

20xx、9閱讀《現(xiàn)代代藝術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新理念》《電腦報》。

20xx、10photoshop繪圖軟件的學習。

20xx、11photoshop繪圖軟件的學習。

20xx、12音頻視頻處理軟件的使用編輯。

20xx、3《愛心與教育》、flash動畫的制作。

20xx、4flash動畫的制作。

20xx、5學習用dreamweaver制作靜態(tài)網頁。

20xx、6計算機的保養(yǎng)與維護。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十六

到20xx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chuàng)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新機制,采用整校推進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對全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開展不少于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于50%)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全員培訓,基本實現(xiàn)“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fā)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做好整體規(guī)劃。

我縣現(xiàn)有各類學校26所,其中普通中學8所(完全中學1所,高級中學1所,獨立初中6所)、中職學校1所、小學12所、幼兒園4所、特教學校1所,另有37個教學點。全縣現(xiàn)有中小學、幼兒園在編教職工1483人,其中中學教師684人,小學教師670人,幼兒園教師94人,其它事業(yè)單位35人。此外,臨聘人員543人,其中:代課教師226人。教師基本上都已參與了提升工程1。0的項目學習,初步具備信息技術能力,并可以應用于平日教育教學活動,但層次水平有所區(qū)別。學校信息技術環(huán)境建設相對完備,大多數(shù)學校處于多媒體環(huán)境,部分學校處于混合式環(huán)境,少數(shù)學校為智慧教學環(huán)境。依據(jù)現(xiàn)有實際情況,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將分年度、分層次組織實施,確保在20xx年前以整校推進的模式完成所有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完成提升工程2.0培訓與能力考核這一目標。根據(jù)省提升工程2.0培訓工作的整體安排,20xx年提升工程2.0項目啟動年,完成首批示范校教師的培訓和能力考核,通過示范校先行先試,探路子、建模子;20xx年完成全縣其余的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和能力考核。

(二)探索培訓機制。

建立“全縣統(tǒng)籌、各校負責、培訓助力、學校自主、全員參與”五位一體的協(xié)同培訓機制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核機制;校長牽頭,自主研修,結合學校發(fā)展目標和教師研修計劃,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新模式,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三)打造培訓團隊。

整合區(qū)域內的培訓、教研、電教、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骨干教師,組建專兼職培訓、測評團隊。各個學校也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組建相應團隊,為順利開展培訓工作保駕護航。

(四)做好幫扶工作。

針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薄弱的學校、鄉(xiāng)村教師,采取“送教下鄉(xiāng)”和“送培上門”等培訓方式;發(fā)揮縣學科骨干教師的輻射幫帶作用,探索名師遠程課堂,提高鄉(xiāng)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推動鄉(xiāng)村教育現(xiàn)代化,整體提升縣信息化管理、教學能力。

(五)保障服務體系。

順應信息技術發(fā)展趨勢與分層分類培訓需求,依據(jù)《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優(yōu)化培訓指導團隊建設,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方法,提高培訓指導的針對性;激勵開放建議,資源共享;變革評價方式,提高測評助學精準性。

(一)開展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培訓。

中小學校是提升教師全員培訓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節(jié)點,校長是第一責任人。由校長領銜、學科相關管理人員構成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采取集中培訓、網絡研修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組織學校的管理團隊參加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專項培訓,著重提升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能力、混合式校本研修設計與組織實施能力、指導全校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校本應用考核能力。

選拔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專職培訓教師、教研員、學科骨干教師進入培訓指導團隊,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指導團隊。依托教師培訓機構課程資源,采用專題研修和分類培訓相結合,遴選指導團隊參加專項培訓。指導團隊要探索“互聯(lián)網+教研”的組織形式,提高指導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能力,提高學科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管理、評價等的能力。

(三)實現(xiàn)校本研修的常態(tài)化,充分發(fā)揮教研作用。

各學校要圍繞本校的信息化教學發(fā)展目標制定校本研修規(guī)劃,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組建校級信息技術應用指導團隊,指導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探索“互聯(lián)網+教研”、公益直播課堂等活動。學校要確定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校本應用考核的類別和數(shù)量,組織開展多元評價機制,開展常態(tài)化監(jiān)測,監(jiān)測結果記入教師繼續(xù)教學分檔案。

教研組長是校本研修的主力軍,是帶動教研組有效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組織者。教研組長根據(jù)學校制定的信息化教學發(fā)展規(guī)劃,圍繞學科課程標準,應用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教學軟件組織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努力打造“技術創(chuàng)新課堂”,引領學科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yè)評價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滿足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助力學校教學創(chuàng)新。

借助片區(qū)教研、大集備等形式,采取“龍頭校”牽頭的形式,加強教學共同體建設。帶動區(qū)域內各校的共同發(fā)展,使信息技術薄弱校有法可循,有樣可學,有人來幫。

(五)做好指導與測評工作。

依據(j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評指標》圍繞組織領導、基本條件、培訓業(yè)務、應用技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內容進行測評;注重課堂教學、現(xiàn)場說課、網絡作品等成果的評價與選拔。按照測評方案,采用學校測評與專家(抽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測評。

(一)加強組織管理。

制定縣能力提升工程規(guī)劃方案,指導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混合式校本研修的組織實施,推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二)明確主體責任。

要完善制度,健全機制,科學統(tǒng)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項目,加大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中小學校是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節(jié)點,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要制定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和規(guī)劃,圍繞目標和規(guī)劃開展校本研修,支持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落實全員信息化培訓學分要求,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學水平。

(三)建立主動應用機制。

要出臺整校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激勵措施和管理辦法,以及規(guī)劃本縣(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核工作,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分,建立推動學校與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相關制度等。

(四)做好監(jiān)管評估。

教育局將結合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和現(xiàn)場檢查的方式,對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進行過程督導和質量評估,并將評估結果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導體系。

根據(jù)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教師〔20xx〕1號)《xx省教育廳關于印發(fā)〈x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的通知》(x教函〔20xx〕266號)和《xx市教育局關于印發(fā)〈xx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的通知》(x教函〔20xx〕89號)文件精神,為全面提升我區(qū)中小學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加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F(xiàn)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實施方案公布如下:

通過對區(qū)域骨干培訓團隊、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學校信息化骨干教師團隊的專項培訓,全面完成我區(qū)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每人不少于50學時(其中線上課程不少于20學時,實踐應用不少于30學時)的全員培訓任務。建立協(xié)同培訓機制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核機制,構建“實踐、實證、實效”的適應學校發(fā)展需求的整校推進混合式研修新模式,提升管理團隊的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團隊的信息技術應用指導能力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建強區(qū)級研訓團隊;

以校為本,整校推進,開展教師全員培訓,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全區(qū)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含所有普通中小學校、幼兒園、中職學校、特教學校以及社區(qū)治理和社事局等具有教師資格證的教師序列人員和行政管理干部)。

(一)合格認定。

測評結果由20課時線上網絡課程培訓和30學時線下校本實踐應用(其中能力點實踐應用認證材料15學時,參加能力點的校本教研10學時,完成綜合應用能力點課堂實錄5學時)兩個板塊構成,認定等級分為優(yōu)秀、合格和不合格。

(二)證書打印。

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tǒng)一制定合格證書。

培訓采取“集中面授+管理實踐”的混合模式。

第一階段:20xx年1—4月,xx新區(qū)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管理辦公室(簡稱項目辦)組織專家對學校信息化團隊進行政策解讀與理念更新。

第二階段:20xx年4—8月,新區(qū)“項目辦”對試點校參培教師情況進行摸排,審核“整校推進”方案,進行全體管理員培訓。

第三階段:20xx年9—12月,基于試點經驗總結,組織學校教師(人數(shù)約為全區(qū)教師總數(shù)的60%)參與培訓,初步形成區(qū)域精品應用成果。

第四階段:20xx年3—6月,組織余下學校教師開始進行項目實施,完成合格認定,形成可推廣應用成果。

第五階段:20xx年6—12月,對全區(qū)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工程進行全面總結,打印證書,梳理各校優(yōu)秀教學案例、課堂實錄、個性化學科教學模式等實踐應用成果。

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

2、加大經費預算,確保經費投入;

3、開展督導評估,營造良好氛圍。

很有幸參加了本次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為了能讓本次培訓有所收獲,我制定了如下的自我研修計劃。

通過診斷測評,我覺得自己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還非常欠缺,平時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也是偶爾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開展教學,自己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能力還急需提高,測評中我感到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希望在此次培訓中我能收獲多多。

1.通過學習,提高自己對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

2.能夠熟練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掌握教學中常用軟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熟練應用于日常教學之中。

1.嚴格按照本次研修的日程安排進行基本知識技能的學習。

2.除統(tǒng)一安排學習外,自己找時間加強理論學習和具體實踐。

3.堅持在學中練,練中學,切實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4.保證學習時間,堅持每天至少學習1-2小時,

5.多與同行研討交流,取長補短,不斷總結和反思,不懂的地方及時通過上網查詢或向專家、同行請教。

6.養(yǎng)成網絡學習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我參加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習。為了能讓本次培訓學習起到真正的實效,真正讓自己獲得一定的進步,我制定了一套研修方案。

轉變固有的教育觀念,與新時期的教育觀念保持一致。

1、聆聽請教。

對講解中不明白問題和教學中的困惑,及時上網查詢并向同行請教,努力向尋求專家?guī)椭鉀Q。積極參與研修班的各項研討活動,努力向各位學員交流學習,拿出自己的問題請教各位學員,與各位學員共同探討。

2、反思提升。

(1)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積極參與在線研討。

(2)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合理利用軟件、數(shù)字教育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

(3)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有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綜合能力。

(4)利用教師網絡研修社區(qū),養(yǎng)成網絡學習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3、積極學習。

(1)每天利用12小時登陸網絡研修平臺,認真完成培訓期間各項任務及作業(yè)。

(2)認真聆聽專家們視頻講座,做好筆記,并把理論運用于實踐,提高自己業(yè)務水平。

(3)培訓期間多與同行研討交流,取長補短,不斷總結和反思,力爭讓信息技術更好的服務我們的教學。

(4)(多閱讀信息技術方面的書籍,掌握教學中常用軟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

1、通過學習信息技術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技術支持。

2、通過研讀學習方式的轉變案例,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3、通過對身邊師德故事的學習以及自我的反思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撐。

2、研讀學習方式轉變的案例,主要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學習、課外學習。

3、學習身邊的師德故事,主要學習媒體宣傳的典型的師德故事以及學校真實發(fā)生的師德故事。

1、積極參加坊內探究活動,討論分析校本研修課題。

2、按時記錄自主學習心得做好積累。

3、寫一篇論文對研修成果進行總結,分享成果。

1、自覺轉變教學方式,增強對教師職業(yè)的自我情感認識。

2、能夠掌握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策略。

3、寫一篇研修成果論文。

本次國培計劃,很榮幸能夠和大家一起在研修二班進行學習,真正能夠從信息技術培訓中學到知識,為了能夠讓培訓落到實處,讓自己真正的學到知識,特此制定本次研修計劃。

在培訓前,認真閱讀關于培訓的要求,遵從領導安排,按時入班報道,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做好培訓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培訓中,通過對信息技術研修培訓與學習,能讓我深刻意識到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中,學習信息技術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我的信息技術水平還需要提高,在本次的國培中,我一定會認真學習,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生活相結合,用信息技術改變我的教學方式,真正的讓信息技術改變教學生活。在培訓后,及時總結,讓自己真正的能夠從研修中學到知識,并多和他人進行交流,取長補短,讓自己通過培訓受益。

通過此次培訓,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使用小組合作、教師有效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有效的改變學生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全面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十七

通過對信息技術、學習方式轉變和師德故事的自主學習,進一步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課程進行研修。

1、通過學習信息技術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技術支持。

2、通過研讀學習方式的轉變案例,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3、通過對身邊師德故事的學習以及自己的反思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撐。

1、學習信息技術知識,主要學習word文檔的`編輯、圖片的編輯、視頻的編輯、flash模板的制作、微電影的制作。

2、研讀學習方式轉變的案例,主要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學習、課外學習。

3、學習身邊的'師德故事,主要學習媒體宣傳的典型的師德故事以及學校真實發(fā)生的師德故事。

1、每天按要求學習網絡國培課程。

2、積極參加坊內探究活動,討論分析校本研修課題。

3、按時記錄自主學習心得做好積累。

4、寫一篇論文對研修成果進行總結,分享成果。

1、自覺轉變教學方式,增強對教師職業(yè)的自己情感認識。

2、能夠掌握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策略。

3、寫一篇研修成果論文。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實施方案篇十八

我參加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習。為了能讓本次培訓學習起到真正的實效,真正讓自己獲得一定的進步,我制定了一套研修方案。

轉變固有的教育觀念,與新時期的教育觀念保持一致。

1、聆聽請教。

對講解中不明白問題和教學中的困惑,及時上網查詢并向同行請教,努力向尋求專家?guī)椭鉀Q。積極參與研修班的各項研討活動,努力向各位學員交流學習,拿出自己的問題請教各位學員,與各位學員共同探討。

2、反思提升。

(1)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積極參與在線研討。

(2)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合理利用軟件、數(shù)字教育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

(3)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有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綜合能力。

(4)利用教師網絡研修社區(qū),養(yǎng)成網絡學習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3、積極學習。

(1)每天利用12小時登陸網絡研修平臺,認真完成培訓期間各項任務及作業(yè)。

(2)認真聆聽專家們視頻講座,做好筆記,并把理論運用于實踐,提高自己業(yè)務水平。

(3)培訓期間多與同行研討交流,取長補短,不斷總結和反思,力爭讓信息技術更好的服務我們的教學。

(4)(多閱讀信息技術方面的書籍,掌握教學中常用軟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

1、通過學習信息技術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技術支持。

2、通過研讀學習方式的轉變案例,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3、通過對身邊師德故事的學習以及自我的反思實現(xiàn)對“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撐。

2、研讀學習方式轉變的案例,主要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學習、課外學習。

3、學習身邊的師德故事,主要學習媒體宣傳的典型的師德故事以及學校真實發(fā)生的師德故事。

1、積極參加坊內探究活動,討論分析校本研修課題。

2、按時記錄自主學習心得做好積累。

3、寫一篇論文對研修成果進行總結,分享成果。

1、自覺轉變教學方式,增強對教師職業(yè)的自我情感認識。

2、能夠掌握打造高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策略。

3、寫一篇研修成果論文。

本次國培計劃,很榮幸能夠和大家一起在研修二班進行學習,真正能夠從信息技術培訓中學到知識,為了能夠讓培訓落到實處,讓自己真正的學到知識,特此制定本次研修計劃。

在培訓前,認真閱讀關于培訓的要求,遵從領導安排,按時入班報道,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做好培訓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培訓中,通過對信息技術研修培訓與學習,能讓我深刻意識到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中,學習信息技術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我的信息技術水平還需要提高,在本次的國培中,我一定會認真學習,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生活相結合,用信息技術改變我的教學方式,真正的讓信息技術改變教學生活。在培訓后,及時總結,讓自己真正的能夠從研修中學到知識,并多和他人進行交流,取長補短,讓自己通過培訓受益。

通過此次培訓,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使用小組合作、教師有效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有效的改變學生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全面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了提高我校全體教師的教育應用能力和水平,加快學校教育現(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步伐,按照《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xxxx]13號)文件對教師應用能力提升的要求,和《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xx年修訂)》以及吳江市教育局關于開展《吳江區(qū)20xx年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種子骨干教師培訓班”和校本培訓的函》等文件的相關要求,結合學校教育裝備情況和教師隊伍實際,制定我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校本培訓實施方案如下:

以學科建設信息化、教師自主學習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為目標,推進信息技術與中小學教育的整合,進一步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為教育技術培訓打下堅實基礎。充分利用現(xiàn)有技術設施設備,使全體教師應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全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在校長的領導下,由信息技術教師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各科室協(xié)調配合。

組長:xxx。

副組長:xxx。

組員:xxx。

學校全體任課教師。

微課程的設計、微課程制作工具培訓(ppt、camtasiastudio)。

培訓以校本培訓為主,采取學校集中培訓和教師個人分散學習相結合、網上交流和定期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時間: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校本培訓自20xx年10月開始,20xx年11月結束。主要利用課余時間安排進行集中培訓,其余時間學員分散學習。

地點:亨通樓四樓報告廳、電腦房。

集中培訓,分散學習,互幫互助,提高成效。

在培訓結束后,每名教師完成培訓學習任務:具體要求為40周歲以下教師提供微課程成果,40周歲以上教師則提供微課程成果、ppt課件成果或其它應用信息技術的成果(三選一)。11月中旬把成果交董永飛老師。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58538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