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學生表揚信(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2-06 10:27:49
最新學生表揚信(4篇)
時間:2023-02-06 10:27:49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學生表揚信篇一

薛君同學在久候失主不來的情況下,下午向班主任報告了此事,班主任建議通過廣播尋找失主。

正在此時,校廣播播出通知,說高三(8)班一同學丟失了存款折,急切尋找。

薛君同學從高一五樓又跑到了高三(8)班所在的三樓。

向失主說明此事。

經(jīng)證實存款折確系該同學遺失,并當面把存款折交還失主。

薛君同學品學兼優(yōu),在金錢面前不動心,為尋找失主辛苦奔波,始終保持一名優(yōu)秀中學生應有的本色,他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

xxx同學是高一(5)班學生,x月x日下午3點多,xxx同學騎車路經(jīng)一中后院,撿到一部手機,當時他就在想失主一定很著急,過一會,電話響了,得知電話是失主的媽媽打來的,她還不知道手機丟了,說明情況后,她連忙道謝,xxx同學只簡單的說了一聲:“沒事”。

她就開始聯(lián)系了一個親戚,帶著失主一起來了,xxx同學就把手機當面歸還給失主,失主連忙道謝,問xxx同學叫什么名字,在幾年級幾班,xxx同學一一告訴他之后就很放松的回去了。

xxx同學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值得每一位同學學習,特此提出表揚。

政教處

學生表揚信篇二

貴家長:

見信好!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我國古代文化浩瀚的星海中,詩詞一直散發(fā)著奪目的光輝。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更好地吸收文化營養(yǎng),提高自身的文化涵養(yǎng),陶冶情操,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五(3)班于20xx年x月x日下午現(xiàn)場舉行了古詩詞比賽。經(jīng)過激烈的角逐,結果現(xiàn)知分曉。

同學榮獲20xx—20xx學年度第二學期語文古詩詞比賽:一等獎

特致此信,以作祝賀!

臨近期末,請給予貴子弟更多精心的照顧和積極的鼓勵!

xxx

xxxx年x月x日

學生表揚信篇三

尊敬的各位xx:

你好!

首先我為貴校能造就出優(yōu)秀品德的孩子而致敬!

事件是這樣的:自己于20xx年12月12日喪失錢包(錢包內(nèi)有現(xiàn)金660元,卡3張,暖氣費收據(jù)一張),由于雪下的很大,錢包被雪籠罩,第二天貴校3年級7班同窗在雪地里撿到了錢包,并交給物業(yè),物業(yè)依據(jù)暖氣費收據(jù)接洽到我,他并不留下姓名,后來他家長找到我確認我收到了錢包,我才曉得他是貴校的學生。

本人的感謝之情無奈言表。xx同學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全部同學學習,她的舉動充足體現(xiàn)了貴校高貴的道德情操跟精力風貌。所以盼望貴校能在公然場所給予表彰,以示激勵。讓更多的孩子能從中學習,承前啟后,發(fā)揮優(yōu)良傳統(tǒng)的良好品德!

再次為貴校能培育出精良品格的孩子而致敬!

此致

敬禮

表揚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學生表揚信篇四

尊敬的xx職業(yè)大學領導:

您們好!

貴校于20xx年11月份派送過來的16名實習生在歷經(jīng)幾個月的實習過程中,發(fā)揚了吃苦耐勞、勤奮好學、嚴于律已、團結協(xié)助的良好工作作風,能夠及時有效得完成公司領導交付的工作任務,善于思考,能夠舉一反三,同時也能很好得遵守我公司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沒有出現(xiàn)無故缺勤,早退等現(xiàn)象,能與其他新老員工相處融洽,為他們樹立好的榜樣,不僅展現(xiàn)了貴校良好的教學成果,也充分體現(xiàn)著當代有志青年的良好精神風貌,同時也給我公司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

其中梁主花、王婷、張杰、曹偉四位同學更是表現(xiàn)出色,能夠?qū)①F校教與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積極開動腦筋,為公司出謀劃策,也很好得帶領其他實習員工辛勤工作、努力付出,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展現(xiàn)出一定的管理氣質(zhì)。鑒此,我公司領導商量決定,已將四位同學提升至我店樓面領班的崗位。

在此,我公司在對貴校表示誠摯的感謝,同時,也向貴校表示熱烈祝賀!貴校培育出來的學生一定能在當今激烈的競爭市場上占領一席之地,成為社會之有用人才!

此致

敬禮!

表揚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7022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