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詳案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7 11:36:19
地理教案詳案范文(14篇)
時間:2023-11-17 11:36:19     小編:影墨

教案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設計,因材施教。編寫教案時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節(jié)奏和認知特點,制定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理教案詳案篇一

1.知道我國民族的構成狀況,正確區(qū)分民族和少數民族的差異,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2.了解我國一些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3.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4.讀圖并總結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

地理教案詳案篇二

3.理解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1.能通過閱讀太陽黑子與降水量的相關圖分析太陽黑子變化的周期及太陽黑子對降水的影響。

2.能通過展示的圖片理解太陽活動增強時會使地球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干擾及產生磁暴現象的原因。

3.能通過計算機的演示分析月相產生的原因和規(guī)律。

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宇宙觀,和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關于太陽輻射的教學建議。

太陽輻射這部分內容屬于常識性的介紹,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讓學生看教材的兩張圖,了解太陽常數的概念,以及由于緯度、地形和氣象條件的不同,太陽輻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這里介紹一個小實驗可以讓學生更生動的了解太陽輻射。

實驗是這樣的:拿兩個瓶子,一個涂成白色,一個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個小氣球,氣球沒有充氣。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陽下照射,觀察結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氣球沒有太大變化,而黑色瓶子的氣球開始膨脹。通過實驗比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陽輻射。從而讓學生明白太陽輻射的能量巨大,對地球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由于本節(jié)主要是要講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將月相這部分內容作為了必講內容。關于月相,重點有三個: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在發(fā)生改變。地球在繞太陽公轉,月球繞地球公轉,如果同時考慮兩者地球和月球的運動,學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著頭腦。其實,由于空間兩點是決定一條直線,地球雖繞太陽一周,而地球和太陽總是能連成一條直線。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讓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不動,而僅僅考慮月球的公轉。

我們可以從地球、太陽、月球成直線開始考慮(注意,嚴格地講大部分時間它們不在一條直線上,否則,每個月都會發(fā)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繞地球一周回到相對位置繼續(xù)成直線,所需要的時間是一個朔望月的時間(29.53天),而不時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轉周期27.32天)的時間。月相形狀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發(fā)光的,只能反射太陽光。月球總是半個球發(fā)光,半個球不發(fā)光。而觀測者的角度不同,發(fā)光的部分對于觀測者來說就有了不同的形狀。

對于幾個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滿月、下限月)的月相,應該是什么時候觀測呢?關于這個問題,重點在于掌握地球的運動規(guī)律。對于某一個月相而言,地球上總是只有半個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當然,也只有半個地球能看到太陽。初一新月的時候,太陽和月球是一起在東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對于太陽向東邊移動12°,這樣,整個朔望月周期內,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時間和日出日落的時間才有了變化。有一點必需強調,不論太陽還是月亮,對于地球上的觀察者來說,都是東升西落的(因為地球的自轉),白天并不是沒有月亮,只不過由于太陽光太強,月亮根本顯現不出來。

教材中提到了觀察者觀測不同月相的時間不同,觀看的方位也不一樣。既然新月時月球和太陽是同升同落,那么隨著月球的東移,月相出現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漸遠離太陽落下的方位。教師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能借助多媒體軟件。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應該盡量使用教具(如地球儀、三球儀)等。

地理教案詳案篇三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fā)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

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fā)達的農牧業(yè)。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yè)。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yè)。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二、繁榮的旅游業(yè)。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jié)。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jié)。

(四)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五)作業(yè):

地理教案詳案篇四

1、認識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認識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發(fā)展變化,學會動態(tài)地認識人地關系。

3、培養(yǎng)讀圖分析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關系的能力。

認識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影響因素的變化。

2課時。

(第1課時)。

閱讀[探索]材料,思考問題:

1、墻壁厚度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這個案例說明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有何影響?

(歐洲傳統民居墻壁厚度自西向東逐漸增大,主要是由于氣候變化引起的。歐洲處于中高緯度,冬季寒冷,冬季氣溫自西向東遞減,在沒有普遍使用保溫材料的時代,只能依靠增加墻壁厚度來防寒。這體現了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對民居建筑的影響,說明了人類活動與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關系密切。)。

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具體有哪些影響呢?

(在認識這種影響前首先認識兩個概念:1、地理環(huán)境: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環(huán)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2、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一定區(qū)域內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總和。)。

——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是一成不變的嗎?

(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在漫長的人類發(fā)展史上,是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人類依賴于自然環(huán)境而生存,所以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發(fā)展與變化對人類的發(fā)展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也是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

(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可分為兩大方面,即陸地地理環(huán)境與海洋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由于各時期人地關系不同,陸地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也不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影響這一時期人類活動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是什么?(氣候、地形、動植物分布)。

——這一時期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在哪些區(qū)域?(少數氣候溫暖濕潤、動植物資源豐盛的地區(qū))。

——這一時期的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如何?(人類依賴自然、崇拜自然)。

——影響農業(yè)生產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氣候、生產力)。

——讀圖1-2-3早期農業(yè)主要起源地區(qū),回答:人類早期農業(yè)起源地區(qū)有哪些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適宜的'氣溫、充足的日照,這些條件是農業(yè)社會發(fā)展的自然基礎。因此,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成為世界農業(yè)文明的發(fā)祥地。)。

——這一時期,影響工業(yè)生產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資源、金屬資源、交通狀況等。)。

(因此,在有豐富自然資源與有利的自然條件空間組合緊密的地區(qū),往往形成重要的工業(yè)區(qū)。)。

——世界上這樣的工業(yè)區(qū)有哪些?(英國南部地區(qū)、美國東北部、德國魯爾區(qū)等傳統工業(yè)區(qū)。)。

——是否只有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qū)才能形成工業(yè)區(qū)呢?(不是,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發(fā)達的海運,擺脫了對礦產資源的地域依賴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業(yè)帶。主要的五個工業(yè)區(qū):京濱(東京與橫濱)、名古屋、阪神(大阪與神戶)、瀨戶內海(福山與廣島)、北九洲。主要的工業(yè)部門:鋼鐵、機械制造、汽車、造船、石油化工、電子電器等。)。

——是否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就一定能形成工業(yè)區(qū)呢?(不是,為什么?)。

(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對區(qū)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如果一個區(qū)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環(huán)境條件較差,那么這一區(qū)域的良性發(fā)展也較難實現。如我國西部很多地區(qū)自然資源很豐富,但經濟發(fā)展水平卻很低,這與西部的地理環(huán)境較差有著很大的關系。)。

(這個時期新技術興起,并被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整體下降,環(huán)境質量對社會的影響上升。)。

——環(huán)境質量對高新技術產業(yè)有何影響?(1、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可以提高新技術產品的質量;2、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員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術產業(yè)的集聚效應。)。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yè)區(qū)有哪些?(如:美國硅谷、德國南部、日本九州等。)。

——海洋對人類活動的價值體現在哪幾個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資源漁業(yè)、礦產、能源、空間等)。

——在不同歷史時期,海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何差異?

(1)航海技術落后階段:障礙、疆界、海域不被重視。

(2)航海技術發(fā)達階段:交通通道、人口與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區(qū)經濟發(fā)展?jié)u超過內陸原有經濟中心地區(qū)。目前,世界上人口200萬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帶。西歐、日本、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經濟最活躍的區(qū)域。

(3)海洋開發(fā)技術進步階段:海洋資源開發(fā)的領域大為擴展,海洋權益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解決海洋權益紛爭的法律依據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解讀圖1-2-10上海港的集裝箱碼頭)。

(集裝箱:貨物運輸中專供周轉使用的大型金屬容器。使用集裝箱,可直接在發(fā)貨人的倉庫裝貨,并運送到收貨人的倉庫卸貨,中途換車船時不必從箱中取出換裝,減少貨物搬運次數,節(jié)省了時間,節(jié)省了包裝材料和費用,有利于實現雜件貨物的機械化和自動化運輸,是交通運輸專業(yè)化的表現。)。

(解讀圖1-2-12海底石油和錳結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qū),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幾內亞灣、東北大西洋沿岸。錳結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錳結核蘊藏量最豐富,占了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

(解讀閱讀材料:領海和大陸架)。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領海:每一個國家有權確定其領海的寬度,直至按照本公約規(guī)定的從基線量起不超過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為止。領海海域是沿海各國領土的一部分。大陸架:沿海國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qū)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陸架的自然資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礦物和其他非生物資源,以及屬于定居種的生物,即在可捕撈階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動或者其軀體須與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觸才能移動的生物。中國在1958年9月4日關于領海的聲明中宣布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中國的大陸架最寬處達400海里。東海2/3的海底是中國陸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陸架。)。

——島嶼對人類的價值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島嶼本身具有的自然資源、港口、旅游景觀資源、周圍海域的歸屬權等)。

——在不同歷史階段,島嶼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何差異呢?

(1)工業(yè)化前:經濟發(fā)展水平低;島上居民、文化、技術傳入;旅游地。

(2)工業(yè)化后:利用港口發(fā)展經濟(如日本、英國);利用海洋旅游景觀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獲取專屬經濟區(qū)權益。

例如:“沖之鳥”是太平洋上的一處珊瑚礁,地處我國臺灣省東南部“沖之鳥”,從前在漲潮時可有5塊巖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長年沖蝕,現在在漲潮時只有北露巖和東露巖兩塊巖石勉強露在海面之上。

“沖之鳥島”高約1米,由直徑僅為數米的兩塊巖石組成,日本政府擔心該“島”被海浪侵蝕,特意在兩塊巖石上澆鑄水泥,以保證可按日方一貫主張,以此島為中心劃定半徑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qū)海域。日本政府為了防止“沖之鳥”的消失,從1988年開始花費近500億日元,以鐵制設施及水泥等防護工事將“沖之鳥”加固加高,并設置了氣象觀測裝置,造成“島”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無人駐守。日本如此煞費苦心地保持“沖之鳥”的存在,并堅持其為“島嶼”的用意非常明顯。因為,如果“沖之鳥”是巖礁,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的規(guī)定,巖礁不具備主張專屬經濟區(qū)的條件(那么日本在資源開發(fā)與海洋調查的主權范圍僅限于其周圍的40平方公里);如果“沖之鳥”是島嶼的話,那么以此為圓心的方圓200海里內(約4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日本全部專屬經濟區(qū)面積的10%,比日本陸地面積還要大)都將成為日本的專屬經濟區(qū)。

案例研究:地理環(huán)境與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的分化。

——本案例說明了什么問題(現象)?(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人類生產活動方式的差異)。

地理教案詳案篇五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yè)發(fā)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yè)化和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fā)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地理教案詳案篇六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本節(jié)知識要求:“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大氣運動的規(guī)律,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guī)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jié)課時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三圈環(huán)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jié)性移動規(guī)律,為后面課時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季風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做好基礎鋪墊?!皻鈮簬Ш惋L帶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節(jié),本節(jié)內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全球大氣運動的規(guī)律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原理、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系等知識來分析,而后面的氣候類型的判斷則也需要由全球大氣運動規(guī)律的知識來分析。三圈環(huán)流控制著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布及變化直接影響著天氣和氣候,因此三圈環(huán)流是本節(jié)重點,是關鍵之關鍵。為了能讓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進而使學生發(fā)現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guī)律,以免死記硬背。

高一學生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由于九年級地理課程開設的缺失,基礎較差,同時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象能力上較欠缺,再加之理解運動又需要相關的物理學科知識,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為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于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1.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guī)律。

2.能力目標:繪制三圈環(huán)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繪制示意圖的地理技能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yǎng)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

1.重點:

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

采用設問式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層層講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設條件,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得出單圈環(huán)流的結論;再否定其中條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環(huán)流的結論;否定其中條件之二,分析得出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移動的結論。

學生采用探究式學習,通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發(fā)展技能、培養(yǎng)能力,在“重新發(fā)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自主學習。

講解分析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復習熱力環(huán)流,本節(jié)知識的講解及學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熱力環(huán)流的知識,復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課的知識。說明太陽輻射在高低緯度間的熱量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規(guī)律以及對人類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本節(jié)課開始學習的知識,引入新課,展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認識大氣環(huán)流的概念及其影響,課件展示總結板書。

大氣環(huán)流的概念及影響。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從課本33頁“活動”入手,假設條件“地球表面均勻,不考慮地球的自轉”。展示課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在上節(jié)課學過熱力環(huán)流的基礎上很實現知識的遷移,完成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huán)流圖,得出結論形成單圈環(huán)流。

假設條件“若地球表面均勻,且地球自轉”。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講解分析說明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三圈環(huán)流要把它講清楚、講透徹,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完成。

課件展示“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知識框圖,引導學生認識總結三圈環(huán)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p>

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課件展示并演示“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明確其位置和范圍,各個風帶的風向變化,強調說明氣壓帶和風帶是近地面的大氣環(huán)流狀況,引導學生從圖中認識氣壓帶和風帶“南北對稱,相間分布”空間分布特點。

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的規(guī)律(略)。

指導學生閱讀“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認識總結規(guī)律。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課件展示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略)。

課件展示知識網絡圖,總結本課知識。(略)。

地理填充圖冊、練習冊(略)。

地理教案詳案篇七

[內容]。

同一篇課文,在不同教師的手下,會有不同的處理和教法。這自然取決于主客體的`諸多因素。從客體說,要深切把握教材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從主體說,則關系到教師個人的學養(yǎng)和秉賦的差異。正因如此教學才會呈現出千姿百態(tài)。

本輯三篇教案,都是有關《故都的秋》,但設計不同,教法各異。有的側重于講析“秋”的底蘊,有的引導學生去自讀自解,有的預設目標安排教學。但結果都能殊途而同歸,登堂而入室。所謂“同歸”、“入室”,即是都能起到使學生啟智益能的作用。

因此,在實現語文教學總體功能的前提下,我們提倡語文教學的個性、多樣性和藝術性。

(特約編輯王茂明編稿并點評)。

安師大附中肖家蕓。

一、觀秋色。

蘆花、柳影、夜月、碧空1、識“秋色”―。

藍朵、槐蕊、青布、灰棗2、辨“秋色”―融灰、白、藍、暗多種冷色調于一體。3、感“秋色”―冷清。

二、聞秋聲。

蟲唱、鐘聲、鴿聲、帚聲1、識“秋聲”―。

蟬聲、風聲、雨聲。

[1][2][3][4]。

地理教案詳案篇八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jié)氣劃分及對農業(yè)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 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 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jié)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jié)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jié)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jié)氣劃分四季對農業(yè)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這部分 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qū)向高緯地區(qū)減少的規(guī)律。最后, 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 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 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guī)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qū)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 教師在 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ji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jié)u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jié)u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qū)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jié)u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jié)u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qū)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jié)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yè)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jié);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jié)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jié)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jié)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jié)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yè)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jié),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guī)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qū)向高緯地區(qū)減少的規(guī)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guī)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guī)律

地球公轉的規(guī)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guī)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fā)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地理教案詳案篇九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書)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書)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讓學生通過讀圖,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學生注意小行星帶的位置,然后教師可根據以下資料把九大行星給學生做一個簡單介紹。

(1)寵愛的小個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個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國古人稱它辰星,國際名“墨丘民”,是羅馬神話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個固體行星,自轉一周(一天)58、6天,公轉一周(一年)約88天,體積、質量均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個不發(fā)光的天體,依靠反射太陽光而發(fā)亮。用望遠鏡看水星,像一個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實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沒有。

(2)美麗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輝,我國古代稱它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國際名為“維納斯”。在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里描寫有一位白胡子老頭,到花果山請孫悟空上天當弼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稱為長庚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稱為啟明星。西方國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陽神阿波羅的先驅和使者,又說它是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俄共向金星發(fā)射了近20個探測器。飛向金星的第一個探測器是美國1962年8月27日發(fā)射的“水手—2號”。根據觀測資料,科學家們認為,金星表面溫度很高(可達380℃),那里沒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沒有磁場,至今沒有發(fā)現有生命的痕跡。

金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轉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戰(zhàn)神瑪爾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發(fā)出火紅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顆紅色星球?;鹦窃谖缫箍煽吹剑覈湃朔Q它為熒惑,國際名叫瑪爾斯。

科學家認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顆星。它被大氣包圍著固體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氣候變化,但證實大氣很稀薄,無氧氣,也無液態(tài)水。

近些年對火星的探測較多,有人說火星上有運河,有人說有生命,但至今無定論。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均的一顆星。朱庇特是古羅馬主神的名字,現為國際名。我國古人叫它歲星,民間傳說中的太歲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轉最快,它9時50分自轉一周,但公轉慢,需11.8年。

人類訪問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驅者——10號”,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國發(fā)射的。據探測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氣,周圍有光環(huán),是一個流體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陽系中一顆美麗的行星,淡黃的球體,淺藍的極區(qū)。用望遠鏡看土星,它周圍有一圈明亮的光環(huán),像是戴了一頂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個雅號: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羅馬神話中稱它為農神,國際名叫薩圖恩。中國古代叫它填星或鎮(zhèn)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都名列第二,僅次于木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轉一周需29.5年,相當于地球上2萬天,但自轉很快,僅需10小時14分。

(6)躺著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國際名叫“烏刺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爾發(fā)現的。他出生在德國,起初是一個音樂家,17歲去了英國,當宮庭歌會的雙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業(yè)余愛好。1774年,他親手制成了一架望遠鏡,用來觀測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發(fā)現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側著身子轉的,而天王星的自轉軸和軌道面只有8度的夾角,好像躺著運動。它公轉慢,自轉快。

(7)筆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發(fā)現后,一些天文學家發(fā)現它運動有點“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側可能還有一顆星。1843年,英國劍橋大學23歲的青年學生亞當斯,運用萬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這顆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臺。當時天文臺并沒理睬這位“小人物”。

在亞當斯的同時,法國青年勒威列也獨立計算出這顆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結果寄給了德國柏林天文臺的臺長伽勒。當伽勒接到信的當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這顆星。

古羅馬神話中有一位統治水晶宮的海王,名叫“尼普頓”,現為國際名。天文學家根據這個神話,把這顆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魯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國洛威爾天文臺的22歲青年天文工作者湯博發(fā)現的,是九大行星中發(fā)現最晚的一顆星。

因冥王星距太陽非常遙遠,相當于日地距離的40倍,所接受太陽的光、熱僅相當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處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學家給這顆行星命名時,想起了希臘神話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魯托(現為國際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一個行星,體積為地球的1%,質量為地球的1/400,比月亮還輕。它繞太陽一周需248年。

引導學生分析表1.1,依據其質量、體積和距日距離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即類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質量、體積都很大的行星;遠日行星,即距離太陽較遠的三顆行星。從表中提供的五項資料數據來看,地球與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板書)

(承轉、過渡)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別是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顆適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宇航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科學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間還會有能夠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它們。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生物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分析課文,可以分組討論,來尋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書)

(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并板書)

[課堂小結]

宇宙是運動著的物質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是較穩(wěn)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備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有利條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物質。

[課后作業(yè)]

1、根據課本p4表1.1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據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一顆有生命物質的天體的原因。

答案:略

板書設計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地理教案詳案篇十

學習目標:通過閱讀,了解動物的出生,知道動物會長大。喜歡讀書,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

有關動物成長的圖書。

動物媽媽和寶寶圖卡(見材料制作)。

活動過程學習領域:

形式:集體。

1.向幼兒提問:樂樂去看過什么動物。

2.出示幼兒用書或電子書,講故事《樂樂去看小花貓》:

有一天,爸爸跟樂樂說:“我今天帶你去一個神秘的地方?!痹瓉戆职忠獛窐啡ヒ粋€朋友的家,那個人的家里養(yǎng)著幾只貓,有的是灰黑色的,有的是黃色的。

有一只大貓剛剛做了媽媽,它生了5只小貓咪。樂樂看見3只小貓咪正在吃貓他*的奶,有兩只小貓咪吃飽了正在睡覺。

樂樂問爸爸:“我可以把小貓咪帶回家嗎?”爸爸說:“小貓咪剛出生,它們都需要貓他*的照顧。你能當貓媽媽嗎?”樂樂搖搖頭,爸爸還說:“如果小貓離開了貓媽媽,貓媽媽和小貓都會很傷心的?!?/p>

樂樂又問:“爸爸,你可以再帶我來看小貓咪嗎?”爸爸說:“可以啊,你可以看著小貓咪長大。小貓咪像你一樣,會慢慢長大的?!?/p>

3.向幼兒提出問題:你知道小貓是怎樣出生、長大的嗎?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尋找答案。

4.并將自己找到的信息與小朋友分享。

5.與幼兒一起閱讀有關動物成長的圖書,幫助幼兒了解:狗和貓的寶寶會先在他*的肚子生長發(fā)育,然后才會出生。

6.出示動物媽媽和寶寶圖卡,請幼兒把“媽媽”和“寶寶”正確地配對。

活動評價:能知道動物會長大。

喜歡閱讀圖書。

活動建議:

本活動的幾個過程可以分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如:過程1、2可以利用過渡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過程3請家長配合在家進行;過程4、5、6可以在班級通過教學活動的形式開展。同時,過程4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搜集的信息的情況,利用早晨談話的時間持續(xù)進行。

在圖書區(qū)投放有關動物成長的圖書,供幼兒自己選擇。

地理教案詳案篇十一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運用地圖說明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的特點,理解地形與河流之間的關系。

3、根據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及相關資料,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歸納氣候的主要特點,并能分析原因。

4、通過相關統計圖表,了解亞洲人口數量,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長較快的大洲。

5、運用某些典型的數據指標,說明亞洲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運用某個國家地圖和資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條件,探究該國因地制宜,發(fā)展本國優(yōu)勢的成功經驗。

地理教案詳案篇十二

1、引導學生體會郁達夫對“故都秋景”的獨特審美體驗。

2、使學生把握本文“雅俗相融”的語言風格,體會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3、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品味《故教的秋》的雅趣與俗趣,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1、由學生自身經歷入手,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

2、指導學生具體品讀課文,體會郁達夫作品里的雅與俗,真與美。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導入。

問題一:同學們,請大家用一句話真實地表達自己對今天天氣的感受。

問題二:如果請大家任選一種事物來表達這種感受,你會選什么?準備如何講述?

(給學生一二分鐘時間,讓學生做個思維的熱身運動,喚起學生體驗,讓學生能動起來,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出語文課堂的張力來)。

二、談談議議,接觸文本。

討論:下面詞語在你的印象中,是富于詩意的嗎?

【課件展示】。

悲涼一碗濃茶破屋秋草牽牛花落蕊掃帚的絲紋秋蟬衰弱的殘聲。

都市閑人黃酒/白干稀飯/饃饃鱸魚/大蟹黃犬/駱駝。

學生議論:“我”眼中的這些詞語。

教師歸結:

1、多數詞語較“俗”;。

2、多數詞語在傳遞情感方面傾向于“悲”;。

3、若要欣賞這些詞語的詩意,得具有“與眾不同”的品質。

【教學準備】。

受學生審美取向及生活體驗限制,估計大多數學生對上述詞語的詩意無法傳述,甚至于還可能出現“這些東西哪會美呀?”之類的看法。這正是《故都的秋》這篇散文學習的難點所在: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存大較大的距離。為此,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了解審美中的“俗趣”,讓學生盡可能地發(fā)掘出上述詞語中的趣味,為下一環(huán)節(jié)作者在文中顯示的“寓雅于俗”的大方之家奠下基礎。

三、讀讀品品,走近文本。

1、“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p>

學生思考,討論。

2、品讀精彩句子,談談感受。

步驟:教師示例,側重于教師自身的閱讀經歷;學生摘句欣賞,交流體驗。

【課件展示】。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說明“秋”不是一種高貴的事物,“秋”不過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種季節(jié)更替?!懊ā笨偸蔷哂幸环N高貴典雅的氣質和姿態(tài),其開放時總是處于一種很柔和很內斂的狀態(tài);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當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應以品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處。作者認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說“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開放在原野的野花,開放時是那樣的潑辣和肆無忌憚——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無遺;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鍋頭”,要端起大碗,一飲而盡,大醉之后,還喊著痛快痛快——喝這樣的酒才過癮。因此,要想飽嘗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須處于一種“全開全醉”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領略真正的秋。而北國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2、“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p>

這四組對比性的比喻句,從四個角度精當地寫出了南國與北國之秋的差異。第一組從“酒”的角度寫味道的足與不足;第二組從“飯”的角度寫質的實在與不實在,饃當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組從“菜”的角度寫味道的濃與不濃。前三組正好是一桌菜,構思可謂獨特。第四組是從格調著眼,駱駝比之黃犬,可謂“大氣大派”,“駱駝”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國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四、立足文本,認識作者。

學生談論——“我”心目中的大城市。

教師:郁達夫又是把“相思”寄托在什么上呢?

【課件展示】。

1、“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p>

2、“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p>

色彩:逃避鮮艷,追求淡素。

欣賞點:殘敗的生命——色調十分地淡,還得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秋草)。

郁達夫:淡雅之人,雅趣之人。

3、“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p>

五.延伸拓展,余韻裊裊。

1、課堂小結:

郁達夫把秋天寫得這么有詩意,賦予它以一系列詩意的高雅的話語,然而又不時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語進去,如:茅房、耗子、稀飯、饃饃。這些話語本身是缺乏詩意的,用在這充滿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很難調和的。但是,郁達夫卻使之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根源在于他的感情把大雅與大俗融為一體了。

2、深入閱讀:

郁達夫《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

地理教案詳案篇十三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3、了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qū)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峰(喜瑪拉雅山及主峰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動4、5題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jié)“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一、位置

緯度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所跨的緯度約90度,經度約164度。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瀕地中海。位于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地理教案詳案篇十四

教學目的:

1、了解長江的源流概況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2、了解長江在水能、灌溉、航運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開發(fā)利用的現狀。

3、學會閱讀長江水系圖和干流剖面圖,了解長江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段。

4、通過講述我國長江建設上取得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教材分析:

這部分教材包括長江的源流概況,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長江的水能資源及著名水利樞紐,長江的航運價值四部分。

重難點分析:

“滾滾長江”的重點是長江的源流概況及長江各河段名稱,長江上游的.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中游的荊江,下游的揚子江等都是長江干流某一段的名稱,學生常誤認為是另一條河流,教師應結合長江水系圖,找到各河段的位置。

“滾滾長江”的難點是長江干流水能資源的開發(fā)。

教學方法:讀圖,講授,討論,歸納。

教學流程:/gzzj/gzzj/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引入新課:播放歌曲《長江之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然后從分析歌詞入手,自然過渡到新課。

講授新課:

1、幻燈展示長江水系圖,找出發(fā)源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區(qū)(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11個省級行政區(qū))、注入東海、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等)和湖泊(洞庭湖、鄱陽湖)、上、中、下游的劃分(以湖北宜昌、江西湖口為界)等。利用中國地形圖,查閱長江流域的范圍、長江依次流經的地形區(qū)(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峽的位置。

[1][2]下一頁。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73282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