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7 11:56:14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
時間:2023-11-17 11:56:14     小編:MJ筆神

教案的編寫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資源的利用程度。教案的編寫要注重與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的有機結合,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和具體。如果你正在尋找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不妨看看下面的教案范例,或許會給你帶來一些靈感。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一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jīng)緯儀并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guī)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jié)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

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2【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shù)貓D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shù)貓D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三、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三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fā)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xx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qū),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四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fā)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說一說。

學生回答完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系。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溫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里的氣溫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溫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五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jīng)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jīng)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六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fā)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qū),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qū)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qū),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七

2.這部分教材中的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觀圖,包括圖5.9中的“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5.10的“東北林海雪原”、圖5.11的“海南島熱帶風光”。另一類是地理圖表,包括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長江和黃河的流量過程線圖,這部分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

3.指導學生分別閱讀哈爾濱和北京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得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征。再將這樣的特點與武漢和廣州的氣候進行對比,認識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氣溫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時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點和植被的特點打下基礎。填活動1表格。

4.由降水的特點引導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的河流來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由于南方地區(qū)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區(qū)多,所以造成了長江流量比黃河流量大。進一步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河流的流量隨著降水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減少。引申到我國南方地區(qū)夏季會出現(xiàn)洪澇災害,明確災害的形成原因,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5.由氣候的特點引導到對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不同區(qū)域的植被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植被類型與氣候條件的關系。首先分析“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區(qū)別,然后繼續(xù)分析區(qū)域內部植被的區(qū)別,又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差異明顯的特征。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6.總結歸納,繼續(xù)完成活動2的討論,歸納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

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進一步比較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差異。所以,活動1的表格中可以多設計幾行讓學生填寫。

【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1.“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自然差異,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2.閱讀比較圖5.12和圖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差異,并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對比體現(xiàn)出來。這實際上是八年級上冊有關我國農業(yè)部分的知識的再現(xiàn),學生通過回憶上學期所學知識,再通過兩張素描圖的比較體現(xiàn)出來。

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

農耕制度土地利用類型旱地為主水田為主。

主要農作物小麥、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

傳統(tǒng)運輸方式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水運。

傳統(tǒng)民居屋頂坡度較小、墻體較厚屋頂坡度大,墻體高。

其他不同。

3.組織學生探究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和南方農村景觀差異的原因,完成活動1:

主要形成原因。

農耕制度土地利用類型地形、氣候。

主要農作物氣候。

作物熟制氣候。

傳統(tǒng)運輸方式地形。

傳統(tǒng)民居氣候。

其他不同。

4.通過區(qū)域比較研究歸納區(qū)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別通過比較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說明兩個區(qū)域的不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歸納每個區(qū)域的特征,對于理解區(qū)域內人地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意義重大。完成活動1之后,教師應引導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北方地區(qū)的區(qū)域特色和南方地區(qū)的區(qū)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受到生動的人地關系的教育.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師引導讀圖并提問,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guī)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6,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溫線,并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

(經(jīng)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并且,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不平直,等溫線會發(fā)生彎曲,這說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溫的分布外,還有海陸的分布也會影響氣溫的分布)。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教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氣溫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愿意去城市郊區(qū)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后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8,并根據(jù)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shù)臍鉁貞撌?4℃。所以說,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溫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九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空間概念。

5.培養(yǎng)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qū)氣候特征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布。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1.在熱帶、溫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出現(xiàn)地區(qū)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溫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fā)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qū),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fā)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qū),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qū)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qū),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乙圖。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qū)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后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陸東岸沿海地區(qū),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這里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fā),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于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fā),結合當?shù)氐膶嶋H,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jié),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yè)生產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fā)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shù)氐膶嵗蜃寣W生結合自己家里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經(jīng)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shù)貧夂驐l件的了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shù)剡m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愿望能不能實現(xiàn),為什么?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qū),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qū)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qū),不能憑主觀愿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結合當?shù)匕l(fā)生過什么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jù)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fā)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xiàn)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qū),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就不同了,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jīng)濟發(fā)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yè)區(qū),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yè)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jīng)濟發(fā)達區(qū)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jīng)濟落后的地區(qū)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yǎng)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么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么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huán)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huán)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

1、知道什么是聚落;運用圖片說出城市景觀與鄉(xiāng)村景觀的差異。

2、培養(yǎng)學生讀圖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正確認識和對待城鄉(xiāng)差異。

重點:比較城、鄉(xiāng)景觀的差異。

難點:造成城鄉(xiāng)差異的原因。

讀圖分析、比較、歸納。

引入新課: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出示圖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東方明珠、鄉(xiāng)村……。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把人類的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現(xiàn)在請大家欣賞幾幅聚落的圖片,觀察總結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為哪兩大類?

學生回答略,

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來說先有什么后有什么?鄉(xiāng)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

聚落僅是人們的居所嗎?

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出示圖片)農村、漁村、牧村、林場。

(承轉)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回答:鄉(xiāng)村和城市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一樣嗎?

鄉(xiāng)村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居民從事工業(yè)、服務業(yè)等。

由于人們生產方式的差異,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景觀。

(提問),你是住在哪里呢?你這里的景觀是怎樣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活動)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對抗賽,全班分為甲乙兩大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鄉(xiāng)村,各組說說自己的優(yōu)點,看哪一組說得多,再讓甲乙兩組各說對方的缺點,看哪一組說的多。

(小結)甲乙兩組選一名代表各總結一下各自的景觀。通過剛才的了解,我們把鄉(xiāng)村和城市景觀對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類房屋道路修筑情況商店多少學校多少醫(yī)院多少有無農田有無果園有無魚塘。

鄉(xiāng)村密集度高度。

城市。

(多媒體顯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觀”

讀圖分析:這些圖片的內容,各有哪些特點?由此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鄉(xiāng)村的景觀,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所呈現(xiàn)的.景觀是不同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五彩斑斕的世界,令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難以忘懷。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現(xiàn)出的有如此差異呢?這就是我們下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設計。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場所)。

2、分類: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原因:生產活動生產方式不同。

3、鄉(xiāng)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

第三節(jié)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第二課時)。

萬州天興學校黃郁寒。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說出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學會根據(jù)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對知識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掌握。

3、。理解聚落的價值,初步形成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難點: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分析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新課教學: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生: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從而推動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

師:同時這也都說明,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和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自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師: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地區(qū)。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qū),工農業(yè)生產比較發(fā)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qū)少有或沒有聚落。

承轉:既然多種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聚落的景觀也是不同的。

(多媒體顯示圖片)觀察幾幅圖片的景觀一樣嗎?由此說明什么問題?

師:世界各地自然環(huán)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異。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指導學生讀圖4.23-4.25,討論各圖所示民居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關系。

(2)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當?shù)氐臍夂蛱攸c民居建筑特點。

北極因紐特人冰屋。

我國黃土高原窯洞。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師:閱讀課文,結合所見所聞,講一講:聚落的發(fā)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現(xiàn)?

生: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來多,道路越來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遺憾呢?

學生回答:傳統(tǒng)民居越來越少。

學生朗讀82頁閱讀材料,從而加深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問題如下:

1、為什么在聚落發(fā)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有特色的傳統(tǒng)聚落和民居?

2、關于北京城市建設中四合院的問題,有幾種觀點和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

師:傳統(tǒng)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將導致無法挽回損失。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要懂得,傳統(tǒng)聚落不僅是古老建筑,同。

時也是一種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要給予保護。

板書設計。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1、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資源。

2、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聚落:因環(huán)境而異。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1。聚落發(fā)展的主要表現(xiàn)。

2。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一)、學習目標:

1.亞洲的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

2.亞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稱。

3.亞洲之最。

(二)、重點: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4—6頁“地形和河流”部分內容。

1.讀書上第4頁圖6.5。

2、看書第6頁圖6.7和6.8。

說出亞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和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的不同點?

3、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亞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陸地最低點。

(7)世界最大半島。

(8)世界最大群島。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學習目標:

1、準確說出地球的形狀,學會運用有關地球的基本數(shù)據(jù)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2、認識地球儀,能在地球儀上準確找出地軸、南北兩極、經(jīng)線、緯線、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3、了解赤道、緯線、緯度的定義。

4、分析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guī)律,明確南北緯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5、根據(jù)所給出的緯線圖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緯度區(qū)位置。

學習重點:

1、了解赤道、緯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guī)律,南北半球的劃分。

學習難點:

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guī)律,并能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緯度區(qū)。

學生自學。

學習任務(一)自學課本14—16頁地球的形狀部分思考回答以下問題1、說出地球的形狀。

2、利用圖中有關地球的基本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組內:相互交流自己的認識,比較出不同之處,提出疑問并記錄。

組間:以各組代表為代表交換各組記錄,作出匯總。并互相解答。

學習任務(二)自學課文第16—17頁地球儀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儀?

2、在地球儀上準確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經(jīng)線及緯線。

3、說出赤道、緯線、緯度的概念,南北緯度的是如何劃分的,南北緯度各用那個字母表示。

4、觀察“緯線與緯度”圖分析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guī)律。,填下表。

緯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特點。

緯度的范圍。

度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

相同度數(shù)的區(qū)分。

零度線的確定。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qū)----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jié)是在認識大洲,了解地區(qū)這后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后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征。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jié)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并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lián)系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初一學生正處于思維邏輯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并盡量聯(lián)系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jié)課教材特點,根據(jù)教學基本原則和規(guī)律,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xiàn)象,設置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探究-。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qū)域地理特征。

c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tài)的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tài)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jù)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jié)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jīng)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yǎng)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yǎng)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以前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大洲、地區(qū)兩種范圍大小不同的區(qū)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并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為活火山,導出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lián)系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么辦?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征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為了體現(xiàn)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xiàn)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征。

為了鞏固課堂學習我布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搜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了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了解地圖的種類,并能正確地選擇地圖和從地圖中獲取信息。教學重點及難點能夠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應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實地距離,明確比例尺大小與表示范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多媒體教學教學資源教材、互聯(lián)網(wǎng)、地圖冊教學過程個人視角【導入】迷語:“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同學們知道老師說的是什么嗎?(迷底:地圖)同學們猜得對,是地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知識。板書第三節(jié)《地圖的閱讀》。

1、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千山萬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預期:把實物縮小,用符號表示……。

2、下邊我們就實驗一下,把實物畫在紙上。

3、同學們畫的非常好,誰能告訴大家,畫圖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什么?

預期:把課桌縮小。

4、你們把課桌縮小了多少倍?

預期:縮小了10倍。

5、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寫成1:10(注意單位用厘米)。

【新課】。

(板書)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學生活動:打開地圖冊,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

6、請一學生寫在黑板上。

(根據(jù)學生寫的比例尺的形式歸納出比例的三種表示形式)。

(板書)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shù)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7、數(shù)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現(xiàn)地圖縮小的倍數(shù),線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圖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義。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由千米換算成厘米時,要在千米數(shù)字后加上五個零,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時,要在厘米數(shù)字中去掉五個零。

學生活動:1)寫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兩種形式。

2)讀“臺灣島”圖,此圖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從臺北到高雄大致有多遠?從高雄到臺北往哪邊走?(小組同學可以一起做)。

8、地圖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圖縮小的程度,可以用來量算距離,看地圖不僅回讀比例尺,還要回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9、(演示)“日本圖”指導學生讀圖、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經(jīng)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2)標出圖中x、y、z三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3)圖中的x點在y點的什么方向,z點在y點的什么方向?

預期:1)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略。

3)x點在y點的西南方向,z點在y點的東北方向。

10、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要根據(jù)經(jīng)緯網(wǎng)來定方向,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板書)1、經(jīng)緯網(wǎng)定方向。

11、同學們打開書,看圖“某地區(qū)平面圖”,誰發(fā)現(xiàn)了這張圖與“日本圖”有什么不同?

預期:這張圖沒有經(jīng)緯網(wǎng),有一個標志。

(講解)這個標志叫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要注意:指向標指向北方。

(板書)2、指向標定方向。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動;。

黑板畫板圖: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這節(jié)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guī)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jù)“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guī)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jié)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后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陸東岸沿海地區(qū),降水較多)。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qū)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第七單元我們所在的大洲—亞洲本單元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將上冊所學的海陸分布,氣候,居民,經(jīng)濟等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大洲,同時也為繼續(xù)學習地區(qū)和國家提供基礎知識和具體方法。本冊教材只安排了一個大洲—亞洲。亞洲這一“案例”引導學生學會從哪些地理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一個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分析一個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本章既是對亞洲的學習,更是對區(qū)域研究方法的學習。

第1課“世界第一大洲”用過讀圖,人物對話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亞洲的位置,即從半球位置,洲際位置,經(jīng)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方面,讓學生運用地圖說明其他任何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第2課“世界最大的季風氣候區(qū)”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從宏觀上把握展現(xiàn)一個大洲氣候特征的樣板,同時設置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歸納:亞洲氣候特點奠定基礎。

第3課“人口最多的大洲”首先講述了亞洲人口的數(shù)量,自然增長率,人口分布,并更具相關圖文資料,讓學生描述對亞洲人口的總體印象。

第4課“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差異”運用相關資料說明亞洲各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說明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之路。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運用地圖說明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的特點,理解地形與河流之間的關系。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居住的大洲亞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4,根據(jù)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及相關資料,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歸納氣候的主要特點,并能分析原因。

5、了解季風氣候帶來的自然災害,環(huán)境問題以及對人類的影響。

6、通過相關統(tǒng)計圖表,了解亞洲人口數(shù)量,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長較快的大洲。

7,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體驗,說明亞洲人口增長帶來的對環(huán)境和發(fā)展的壓力。

8,運用某些典型的數(shù)據(jù)指標,說明亞洲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運用某個國家地圖和資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發(fā)展條件,探究該國因地制宜,發(fā)展本國優(yōu)勢的成功經(jīng)驗。

三、教學重難點。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運用地圖說明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的特點,理解地形與河流之間的關系。

3、根據(jù)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及相關資料,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歸納氣候的主要特點,并能分析原因。

4、通過相關統(tǒng)計圖表,了解亞洲人口數(shù)量,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長較快的大洲。

5、運用某些典型的數(shù)據(jù)指標,說明亞洲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運用某個國家地圖和資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發(fā)展條件,探究該國因地制宜,發(fā)展本國優(yōu)勢的成功經(jīng)驗。

四、本單元知識結構。

世界第一大洲東方日出之地。

地形與河流。

世界最大的季風氣候區(qū)復雜多樣的氣候。

季風氣候與我們的生活。

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的增長與分布。

人口帶來的壓力。

經(jīng)濟發(fā)展差異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

因地制宜發(fā)展優(yōu)勢。

五、課時安排。

第一課世界第一大洲2。

第二課世界最大的季風氣候區(qū)1。

第三課人口最多的大洲2。

第四課經(jīng)濟發(fā)展差異1。

七年級地理地圖教案人教版篇十九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教師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qū)分兩條度數(shù)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寫出該緯線的緯度(強調緯度的正確寫法)。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jù)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guī)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xié)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274001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