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是指個人與他人之間相互聯系和互動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非常重要??偨Y要貼切、客觀和準確,我們需要對所總結的內容進行真實和全面的反映,避免主觀色彩和片面性。以下是關于各個領域的總結示例,希望能為您的寫作提供一定的啟示。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一
學習目標:1、積累部分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篤、索、輿、徑、素、卒、而、了、既、俱等。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誼。3、了解人物的形象說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教學設想:1、課前準備搜集有關《世說新語》的資料;掃除字音障礙,熟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2、課時數:一課時3、教法:引導、點撥,給以適時地幫助。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1、音樂緩起,播放中國古曲《高山流水》。伴隨著音樂詢問學生關于這首古曲的相關背景知識。
2、從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友情談起,回憶前面的父愛,導入今天的手足之情。
板書:人琴俱亡二、落實常規(guī)展示預習1、交流搜集到的有關《世說新語》的資料。2、檢查朗讀情況,結合朗讀正音。讀后由學生評議,并在評議中進一步朗讀。(主要從音量、語速、節(jié)奏、感情等方面評價。)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1、讓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把不會的詞、句圈出來,以備小組合作討論。2、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并給以適時地幫助。共性問題,在全班內交流。3、檢查詞的解釋和句子的'翻譯的落實情況(投影)。4、教師指名學生復述故事或翻譯課文。四、研讀課文體會感情學生齊讀課文,然后思考:1、你認為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表達子猷與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調”說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義了嗎?2、王子猷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喜歡這個人物嗎?3、探究、交流,教師板書。五、作業(yè)布置: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把課文編寫成“課本劇”,并且表演。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二
一、內容回顧:明確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二、研讀“文化傳統(tǒng)”部分:
1、作者是怎樣論述什么是文化傳統(tǒng)的,文化傳統(tǒng)的實質是什么?
明確:首先還是從“傳統(tǒng)”和“文化”兩個概念的關系方面進行分析。“傳統(tǒng)”是中心詞,“文化”是修飾詞,重點應落在傳統(tǒng)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較的論證方法,說明文化傳統(tǒng)是不可捉摸、難以名說、無所不在的,這是從表現形態(tài)上說的。接著從產生過程上來看:一是實踐性;一是體現出來的形式——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民族精神。
2、文化傳統(tǒng)是如何形成的?
明確:同一片園地的人們,形成共同心理狀態(tài),并且為群體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歷經歲月沉淀而形成。
3、文化傳統(tǒng)有什么作用?
明確:是一種惰性力量。既能制約人們,又能團結凝聚人們。
4、文化傳統(tǒng)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穩(wěn)定性(惰性)和可變性。
5、分析文化傳統(tǒng)的變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
明確:文化傳統(tǒng)與外來文化相接觸、交流,經過驚奇、觀望、攻訐——學習、交流、消化、吸收、整合這一系列過程,就會發(fā)生變化并帶來后果:雖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卻讓人感到陌生。
三、研讀“財富與包袱”部分:
1、應該如何看待傳統(tǒng)?
明確:既是財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傳統(tǒng)既是財富也是包袱?文章論述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文化傳統(tǒng)”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個民族正因為有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才有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才能在傳統(tǒng)的制約與支配下,凝聚成了一個穩(wěn)定而團結的集體。所以說,傳統(tǒng)是財富。然而傳統(tǒng)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鉗制思想、束縛行動的本性,妨礙進步和發(fā)展,因而傳統(tǒng)又是包袱。作者論述這個問題,是要我們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這兩重屬性,既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古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棄其落后的保守的東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東西,促使傳統(tǒng)不斷發(fā)展與進步。
四、回顧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如何闡述“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這兩個概念的?
明確:首先,從語言結構分析入手,將“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分別落腳到“文化”和“傳統(tǒng)”上。
接著,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認識入手,對兩者作出“定義”式的簡單判斷;傳統(tǒng)文化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遺產,文化傳統(tǒng)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從“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過程的角度,闡釋了兩者的特性:傳統(tǒng)文化是具體的,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傳統(tǒng)是意識和精神,是一種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闡述了兩者的兩重屬性:既是財富,也是包袱。
五、板書設計:
傳統(tǒng)。
第三課時。
一、總結本文主題:
文章通過闡述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內容、特點及利害關系,表達了作者的'觀點: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未來大廈。
二、辯證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點,請舉例說明文章是如何進行辯證分析的?
明確:例如,在闡釋“文化傳統(tǒng)”時,一方面既肯定其“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確指出“對后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分析批評的任務,明辨其時代風貌,確認其歷史地位,接受或拒絕其余風遺響”。在闡述“文化傳統(tǒng)”時,一方面指出“沒有文化傳統(tǒng),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民族如何能存在,一個社會如何能穩(wěn)定,一個國家如何能鞏固”,另一方面又明確指出“當然這并非說文化傳統(tǒng)是不變的”,“這也并非說文化傳統(tǒng)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而變化自己的內容”。作者在闡述“財富與包袱”這一內容時,更是充滿辯證分析:例如課文最后三小節(jié),這三節(jié)起著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辯證地把握傳統(tǒng)的兩重屬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認識偏差而引發(fā)的兩種傾向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接著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當,指出傳統(tǒng)是內在物,是人群共同體的品質和精神。這和前一節(jié)形成正反對比,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最后進一步明確,說明這種內在物的本質屬性和由來,闡明應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
三、賞析課文寫作技巧:
1、采用小標題形式,新穎別致,令讀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回顧課文內容,完成板書)。
提出問題:民族傳統(tǒng)與文化密不可分,弄清“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很有必要。
與分析。
問題文化傳統(tǒng)是民族精神。
文化傳統(tǒng)的變化是緩慢而復雜的。
傳統(tǒng)是財富,也是包袱。
結論。
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雙重性。
3、語言特色:
(1)、句式整齊,整散結合,生動活潑。
例如:“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缺,化為明日黃花;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也有的曇花一現,未老而先亡”,這一段話眾多成語連用,主要語句句式整齊,以整句為主,整散結合,將論述性很強的話表達得鏗鏘有力,既給人文化內涵厚重的感受,又讓人覺得活潑輕松,讀起來朗朗上口。
(2)、運用多種修辭,給枯燥的議論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紙上描繪未來,那么,所走向的絕不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擬人。
誰要想拉住傳統(tǒng)前進的腳步,阻擋傳統(tǒng)變化的趨勢,縱或得逞于一時,終將徒勞無功。
四、開放性問題: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三
2008年1月13、14日,我在所任班級上完了《林黛玉進賈府》這篇經典小說。課文具有很特殊的敘事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1、通過林黛玉進賈府,寫出整個賈府的環(huán)境;2、介紹賈府復雜的人際關系;3、描述了王熙鳳的出場和寶黛初會。小說最為突出的敘事特點是“人物有限敘事視角”的巧妙運用。
因此,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引導學生運用“人物有限視角敘述”的新知識鑒賞小說,來把握小說主要人物形象;采取多重視角與小說人物形成對話,讀出“一千個賈寶玉”“一千個林黛玉”。
本課意在尋找古代小說教學的突破口和最佳切入點,領略小說在“人物有限敘事視角”作用下所展現的奇妙的敘事藝術,同時可以深刻和多元化地把握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借人物的視角觀察環(huán)境,聆聽人物心聲,進入小說的審美世界。
二、課例過程描述。
把握敘事視角,傾聽人物心聲。
--以《林黛玉進賈府》教學為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
師:請你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紅樓夢》。
師:下面我介紹馮其庸的《讀紅三要》,并了解一下《紅樓夢》的故事梗概(主要講初稿后三十回的結局)。
一要了解《紅樓夢》誕生的時代、社會;二要了解曹雪芹自身的家世紳士;三要重視《紅樓夢》的版本,祖本為80回左右的脂評本(包括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等)。
(二)明確視角,理清行蹤。
師:請你為林黛玉畫一幅進賈府的簡明行程圖,初步感受人物的悲歡。
師:說說黛玉去了哪幾處?見了哪些人?
根據學生回答歸納:
揚州--金陵賈府。
大門--賈母處(史、王、邢、李--三姐妹--王熙鳳)。
--賈赦處--賈政處--賈母處(寶玉)。
(三)品讀林黛玉的“看”和“聽”
生1:透過林黛玉的眼展示賈府環(huán)境。大門建筑宏偉,幾個院落顯示出富貴豪華的氣派,用飯禮儀可以看出賈府的等級森嚴。(同學跳讀相關語句。)。
師:賈府環(huán)境還與主人的性格、脾性有關,如賈母喜興,賈政莊嚴,賈赦奢靡。
師:林黛玉如何見賈母、三姐妹和鳳姐的?
生2:賈母“鬢發(fā)如銀”,用“迎”“摟”“叫著大哭”來描寫她的慈愛。
師:脂硯齋評道:“寫盡天下疼女兒之心腸?!辈⑶沂膛?、黛玉各有不同的哭法,烘托出了賈母的性格。
生3:林黛玉聽賈母介紹眾女眷。
生4:林黛玉見到賈氏三姐妹。(同學讀外貌描寫)迎春溫柔沉默,探春精明才高,惜春年幼。
師:加上進宮的貴妃元春,合成“原應嘆息”的諧音,暗示貴族小姐的命運堪悲。(介紹她們的判詞。)。
師:林黛玉怎么看鳳姐出場的?可按戲曲中主角登場的程式來解讀:“上場--亮相--介紹--表演”。
生5:黛玉先聽到有人笑聲,結果人人斂聲屏氣,感到“納罕”,覺得這人“放誕無禮”??梢婘煊竦募毿拿舾?。
生6:然后看到這人的打扮“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她長著“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是個姿容俏麗的貴婦。(同學齊讀鳳姐的肖像描寫。)又聽賈母戲稱她為“鳳辣子”,眾姐妹叫她璉嫂子。
生7:鳳姐對著黛玉一翻夸贊,迎合了賈母,又顧及三姐妹的心理感受,實在是一個乖巧機變的當家少奶奶。(同學讀鳳姐贊黛玉的語言。)。
師:鳳姐回王夫人話時,“王夫人一笑,點頭不語”等細節(jié),說明了什么?
生8:是側面描寫,同樣表現她的機變。
生9:鳳姐忽悲忽喜,全是沖著賈母來的。
師:王蒙評:“著一‘忙’字而出性情”
師:說說你是怎么看鳳姐的?根據她的個性,試給她取個諢名。諢名或褒或貶都可以。
生10:阿鳳天生麗質,也愛黛玉這樣的美貌之人;她很有才干,是個精明強干的當家少婦。諢名是:神妃仙子。
其他同學補充褒獎的諢名:八面玲瓏、紅粉英雄、萬綠從中一點紅等。
師:鳳姐的判詞是:“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睋{查,當代大學生喜愛鳳姐的比例甚至超過寶玉和黛玉,這說明鳳姐很有才,這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
生11:王熙鳳在賈母面前很乖巧,處處迎合賈母;另外,她還有種種劣行,如“弄權鐵檻寺”“毒設相思局”“迫害尤二姐”等,是個陰險毒辣的女人。綽號是:美女蛇、胭脂虎。
其他同學補充貶斥的諢名:鳳辣子(戲謔口吻)、笑里藏刀、烈貨、弄權雌鳳等。
生12:王熙鳳照例不該當家,當家的該是珠大嫂子李紈,因此兩人之間有過很大矛盾。
師:是的,王熙鳳是個復雜的人物,在賈府有著特殊地位,她是長房兒媳,又是二房的內侄女,最主要的是她管家能干好勝有魄力;當然,她受男人社會的污染有著種種劣行,很刻毒,阿諛貪婪,受到作者的批判??梢杂盟膫€字概括:“美”“才”“威”“諛”。
(四)總結黛玉的視角和賈母、王熙鳳等人物出場藝術。(略)。
第二課時。
(一)回顧復習,導入新課。
師:上堂課我們隨黛玉看到了賈府的具體環(huán)境,也見到了賈府的重要人物出場,特別是賈母和王熙鳳,一出場就充分展現出鮮明立體的個性。
一般小說,作者仿佛無所不知,通過作者的敘述,我們知道了發(fā)生的一切事情,我們把這種敘述叫做“全知視角敘述”。
而課文借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來敘述,稱為“人物有限視角敘述”。我們可以透過“林黛玉的視角”看到賈府的一亭一院,見到人物紛紛亮相,并能感受到黛玉的一顰一笑、一喜一怒的微妙感受。下面我們繼續(xù)從人物視角來品讀黛玉的“看”和“聽”。
師:《紅樓夢》描寫寶玉和黛玉,用的是“雙峰并峙”法。
第一回:“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今日神瑛侍者意欲下凡……絳珠仙子道:‘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钡谌芈牎都t樓夢曲》第三支《枉凝眉》:“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一個是鏡中花,一個是水中月”。
(二)聚焦寶玉。
師:在家族眼中、丫鬟眼中、世俗眼中的寶玉各是怎樣的面貌?
生1:家族眼中的寶玉,王夫人說他是“混世魔王“孽根禍胎”,黛玉母親說他“頑劣異常,極惡讀書”。
生2:丫鬟眼中的寶玉,既貪玩又長得帥。
生3:從丫鬟的“笑”可以看出寶玉的隨和可親,他踏著青春的腳步來了,給丫鬟們帶來了太多的快樂。
生4:世俗眼中的寶玉,是個不通世務的花花公子,性情乖張的紈绔子弟。
生5:是個花心大蘿卜,可謂“繡花枕頭一包草”。
(學生讀《西江月》二首)。
生6:(讀寶玉肖像描寫)透過黛玉的多情目,寶玉“轉盼多情”“即_視而有情”,他明艷清新,英俊多情,風情萬種。
生7:敏感多慮的黛玉“吃一大驚”,好生奇怪,感到“眼熟如此”。
師:可見,不同人眼中的寶玉面目各異:賈府主子對寶玉的看法就像是“空谷傳音”,以或溺愛、或批評的口吻從側面烘托出一個貴公子形象,使得黛玉未見寶玉之前對他有了惡感;世俗對他也持基本否定的態(tài)度;然而他又是如此受到丫鬟的喜愛,黛玉頓生一見如故之感。
王蒙認為,曹雪芹對寶玉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小說中有許多批評的議論,如“下流”“癡呆”“富貴閑人”等,固然不能說作者認為寶玉一無是處,但也不能說反語和寓褒于貶的手法;另一方面,曹雪芹對寶玉的態(tài)度是變化的,在寶玉身上,有著更多的“自況”,因而時而責備、懺悔,時而留戀原諒,時而自怨自嗟。
(三)聚焦黛玉。
師:再看黛玉,在寶玉眼中,和眾人印象有哪些不同?
生8:(讀出黛玉的肖像)在寶玉看來,林妹妹她柔弱嬌美,體弱多病,多愁善感,聰慧過人,簡直賽西施。
生9:眾人眼中,黛玉雖然年幼,但“言談不俗”,神態(tài)自然,有不足之癥。
生10:寶玉眼中,絲毫沒有留意妹妹的衣著,而且突出人的“有情”。
師:寶黛相會,兩人的反應為何有些不同?
生11:跟人物的身份、性格有關,寶玉直爽,于是笑著脫口而出,只當久別重逢;而黛玉拘謹受禮,“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師:黛玉進賈府時的敏感多慮還體現在哪些細節(jié)中?
生12:從三次讓座和辭飯的細節(jié)可見一斑,還有回答讀什么書時的改口,也表現她的謹慎態(tài)度。
師:黛玉雅號為“情情”,既細心多慮,又纖弱多情。在大觀園中,她不僅有多疑尖刻的一面,還有對寶玉溫柔體貼的一面。因此,看人物不能簡單化,尤其是黛玉。
(四)品評寶玉的問字、摔玉。
師:見了黛玉,寶玉一問名字,二問讀書,三問美玉,你從中看出了什么?
生13:問名字,因為這是人格、性格的標志。
師:寶玉送給黛玉的字是“顰顰”,有哪“兩妙”?
生14:“顰顰”突出了林妹妹的'柔弱多情的美態(tài)。
師:另外,古人取字要與名有聯系,這“黛”可代畫眉之用,所以與“眉尖若蹙”的“顰”字有關。所以有“兩妙”。
生15:問讀書,是寶玉對林妹妹權利的尊重,與封建傳統(tǒng)認為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價值觀不同。
師:寶玉問玉、摔玉僅僅是耍賴嗎?為何只為“顰兒”而摔呢?
生16:反映寶玉對封建觀念的反叛,他認為男女人格是平等的。
生17:太喜歡黛玉了,不想讓一塊玉成為他們之間的隔閡。
師:王蒙認為,這是瞬間的愛的沖擊波所引起的激動、狂喜的表現,墜入情網的少男少女總會說些傻話做出傻事,來引起對方的注意。所以,他寧愿生活更凡俗一點,而有玉無玉的區(qū)別阻隔著他與姐妹們的交流和認同,摔玉正是一種叛逆的心理,流露出的是平等的意識。
(五)讀者看“寶黛”
師:綜合起來,你對寶玉、黛玉怎么評價?可以給人物取雅號,可以展開爭論一下:
2、寶玉的雅號有兩類:神瑛侍者、多情公子、風華絕代、怡紅快綠等;情不情、無事忙、風流情種、混世魔王等。你贊同哪一類,說明理由。
師:(初步交流之后)同學們結合《紅樓夢》的閱讀,寫一篇人物短評,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盡量從多個視角來品評人物。
(六)總結“敘事視角”的小說新知識。
作業(yè):課后嘗試利用“人物有限視角”來閱讀《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
三、教學反思。
1、本課試圖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鑒賞小說,開拓學生的文學視野。為達到小說多元解讀的目標,必須借助于小說的敘述角度、敘述主體的新知識,所以我著力引進了小說“全知視角敘述”和“人物有限視角敘述”的知識,為學生提供了鑒賞小說的新的視野和新的方法,帶來了新的感受和一定的突破。
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是為了不教”,通過《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例的學習,是要教會學生運用小說敘事視角的知識,掌握這一類古代小說的教學圖式。小說敘事視角的知識是一種“程序性知識”,也是一種“策略性知識”,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2、由于考試的功利性,學生對古代小說缺乏足夠的興趣和熱情,課上沒有預期的興奮和激賞的氛圍,對小說人物也沒有多少個性化的見解,因為他們對原著很隔膜,對“寶玉挨打”等情節(jié)不了解,對整個情節(jié)不熟悉,對人物的把握更缺少整體感。
學生對小說文本缺少審美感知,如黛玉敏感細心的幾個細節(jié),如寶玉說“豈不兩妙”的含義和摔玉的深層含義基本沒感覺,缺少從心理、體驗層面形成共鳴共感,進而對人物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評價。
3、對策:
(1)對引導對“寶黛故事”的關鍵情節(jié)精讀和細讀,并結合閱讀原著寫故事梗概;也可以組織觀看《紅樓夢》的電影電視,寫作人物評論;進一步可以展開研究性閱讀,搜集前賢今人對寶玉黛玉的研究成果作為研讀的基礎。
(2)通讀中國古典名著,接受新的小說理論知識,逐漸養(yǎng)成小說閱讀的審美趣味和品讀習慣、方法。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不間斷地滲透古代小說閱讀的意識、視野和策略,還要定期開展有關的知識講座,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和興趣習慣。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四
2.學習關系性議論文的寫法以及正反議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的運用。
教學重、難點。
如何運用正反議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寫作。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世紀初,中國大地上,發(fā)生了一場由傳統(tǒng)文化危機引發(fā)的大規(guī)模文化革新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它倡導、確立了20世紀中華民族新的語言方式、思維模式和文化結構,使中華文明得以完成從傳統(tǒng)向現代化的轉變,開辟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她變革的勇氣、開放的胸懷、獨立的意識、創(chuàng)造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文明史上最為寶貴的財富。這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一般的觀點,我們的教材也是這樣。
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如何認識新文化運動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有成就的,它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價值,提出了人的個性解放問題。這些,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沒有并為現代化發(fā)展所不可缺少的,在當時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特點是激烈的反傳統(tǒng),“重新估定一切價值”,欲以西方模式來建構中國的新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采取了過于激憤的態(tài)度,在思想方法上有重要失誤,她將傳統(tǒng)與現代對立起來,斷然否定傳統(tǒng)文化有現代化所需的內容,因而走向了絕對主義。
而現在我們仍然生活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所開辟的這個大時代里,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身上的中國傳統(tǒng)日益稀薄,中國味淡不可聞。且看一個鏡頭: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于心,幾乎都是“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心生絕望。但自從19xx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時,近一個世紀后,孩子對這《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tǒng)?到哪里才能尋找我們缺失的文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值得反思的命題——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
(二)文本研習:
1、文章開頭部分就用一個句子點出了這兩者的差別之大。同學能否找出來。
2、接著,我想請同學從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這兩個部分中找出關鍵詞和關鍵句,從概念和特點兩個方面對這兩個對象作一比較,完成下表:
比較對象?概念?特點。
3、?我們能否結合一些實例來分析這兩者的差別呢?
4、?通過閱讀課文,完成表格,列舉事例,我們會發(fā)現作者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雖然差別很大但關系密切,那文章第三個大標題中的“財富與包袱”又是針對哪一點提出的呢?快速閱讀這一部分,找出答案。
明確:??????。
5、?怎樣理解傳統(tǒng)既是財富又是包袱?我們應該怎樣去正確對待傳統(tǒng)?(細讀17、18段)。
明確:
如儒家學說思想倡導入世為官,如果從這種思想能激勵年輕人應該具有自己的積極奮進、自強不息的人生目標,或者說是年輕人應該有事業(yè)心的角度而言,它應該是一種財富。但如果從古時不少青年為了順應這種主流思想,以為官作為自己的唯一出路,這就不好了。如范進中舉,最后以發(fā)瘋而告終,實則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社會的悲劇。因而從這個角度而言,它應該是一種包袱。
從要求婦女對婚姻的忠貞,對丈夫的忠誠角度來說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說是一種財富;但這種婚姻觀是殘缺的,婚姻需要男女雙方的忠誠,堅貞,僅靠婦女一方堅守是不行的,這種觀念助長了男性在婚姻中的責任感的流失和婦女的悲慘命運,如《祝?!分械南榱稚K赃@又是封建禮教的包袱所在。
下面我們就用本文的一些論述來思考一些圖片的內涵,談談你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關系的理解。(課后練習4)。
明確: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學習了本文的一些關于文化和傳統(tǒng)的觀點,不知大家對我們的現代文化是如何看待的?
拓展延伸: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節(jié)選.作者學識淵博,學術造詣頗深。本文所論述亦頗深,我們卻并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么呢?選取你體會最深的一點談談理由。
(三)總結:希望借著對文化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文化的景仰和理解,在傳統(tǒng)文化日益缺失的今天,我們能重拾中國文化曾有過的從容與優(yōu)雅,在體會傳統(tǒng)的路上越走越遠!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文本的學習,了解傳統(tǒng)的內涵、本質意義,從而正確的對待傳統(tǒng)。
2.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和已學得的知識,表述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化”
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是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內向;西方人見面握手擁抱,是因為西方人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別人的手;內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這就正如中國人吃飯用筷子夾,是內向用力;西方人吃飯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內,一向外。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為十字架,中國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極圈。
文化無疑是林林總總的文化現象構成的。
作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的落腳點在“文化”,是相對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的,包括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等等,簡言之就是文化遺產。有形的。
文化傳統(tǒng)的落腳點在“傳統(tǒng)”,它不可捉摸卻無所不在,產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反復實踐,從而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言之就是民族精神。無形的。
板書關鍵詞:
傳統(tǒng)文化:“文化”文化遺產有形的。
時代性民族性。
文化傳統(tǒng):“傳統(tǒng)”民族精神無形的。
惰性漸變性。
三.提問:文章中作者闡述了一個怎樣的基本觀點?
明確: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既是財富,又是包袱。運用它而不被其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四.討論你所了解的傳統(tǒng)文化。
如:傳統(tǒng)習俗:正月十五鬧元宵、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團圓賞月。
傳統(tǒng)建筑:四合院、兵馬俑、皇家園林、徽居。
傳統(tǒng)思想:儒家思想。
問1:有沒有糟粕?有沒有現在還殘存的?學生舉例,教師補充。
裹足、宦官、貞節(jié)牌坊、三從四德、重男輕女、迷信……。
“三綱”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構。
等級觀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會。
孔子的訓條扼殺了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
問2:有沒有精華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呢?學生舉例,教師補充。
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淡化、端午節(jié)韓國申遺、西方別墅取代傳統(tǒng)建筑、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
補充漢服(幻燈片)。
漢服的淺斟低唱。
曾經,有個怪異的青年名叫嵇康,他臨刑前,彈奏了一曲絕響,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他用了最優(yōu)雅的姿態(tài)面對死亡.幾千年過去,依舊有余音繞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夢回大唐,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云游四方,他用來下酒的是劍峰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長風吹開他的'發(fā)帶,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們懂得民主自由,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個禮儀之邦?在哪里,我的漢家兒郎?
在哪里,那個信義之鄉(xiāng)?在哪里,我的漢家兒郎?
我不愿為此痛斷肝腸,不愿祖先的智慧無人嘆賞,我不愿我華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揚.所以,我總有一個渴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撐起民族的脊梁.
記住吧,記住吧,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曾經有一個帝王叫商湯,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曾經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熱點討論: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紅對傳統(tǒng)是幸還是不幸?
學生發(fā)言。教師指出一點:這種現象說明國人對傳統(tǒng)的渴求,他們缺少途徑,需要我們提供。但是傳統(tǒng)不能只登堂,還要入室,我們不能只認識朱熹的孔子或于丹的孔子。
五??偨Y。
我們對傳統(tǒng)應該如何“古為今用、批判繼承”?
1.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重形成的優(yōu)秀價值原則,可轉化為時代精神。
2.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
3.糟粕,一定要否定和拋棄。
教學反思: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是什么促使我們對傳統(tǒng)的消失,如服飾的滅絕,道德的淪喪,禮儀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稱快的呢?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有責任思考這個問題并改變這樣的現狀。對傳統(tǒng)的呼喚符合當下學生傳統(tǒng)意識的淡薄的現狀。對傳統(tǒng)應該一分為二的看,但對現在的學生來說更多的是要喚醒他們的尊崇傳統(tǒng)的意識。考慮到公開課課堂教學的完整性,一課的時間其實是稍有些緊。所以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還太少,因為討論交流的問題較多。如果時間充足,我想學生能有更多的思想火花。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六
《論語》。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體會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重點難點。
1、文言知識積累、學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一、導入新課: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游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論語》《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墩撜Z》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段褰洝肥侵浮对姟贰稌贰抖Y》《易》《春秋》。
全文結構謹嚴,以“志”為焦點,以孔子為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實詞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等,虛詞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難點解決過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字詞句,通過研討解決困惑。學生結合注釋閱讀課文,教師答疑,幫助學生疏通課文。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
侍坐:陪從尊長而坐,課文中指陪從孔子坐著。攝:課文注釋說“夾、迫近”,二者意義差別較大,不宜并選,選前一個義項即可。因之:之,指代師旅。亦:副詞,這里有“只是”、“不過是”的意思。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認為。這一句省略了成份,還原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了解你們。如,如果?;颍腥?。爾,你們。
則何以哉--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要前置,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
加之以師旅--狀語后置句,即以師旅加之,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耙浴?,介詞,用。四、指名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點評,掌握重點知識:(一)、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3、則何以哉?翻譯以前學過的句子,注意句式特點1、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2、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4、何陋之有?(《陋室銘》)5、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6、唯利是圖(成語)尋找規(guī)律和方法1、古代漢語的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2、古代漢語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3、以結構助詞“是”、“之”提前賓語。(二)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的詞1、吾一日長乎爾2、乎大國之間3、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風乎舞雩這四個句子中的“乎”都相當于“于”,可翻譯成比、在。(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爾”的用法1、子路率爾而對曰2、鼓瑟希,鏗爾這兩個句子中的`“爾”是助詞,表狀態(tài),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后,相當于“然”1、爾何如?爾:代詞,你翻譯學過的句子,復習“爾”的用法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2、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3、宗廟之事,如會同?;蛘撸ㄋ模⒎g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準則復習學過的知識1、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方形2、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五)、翻譯下面句子,注意“與”的用法1、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與:同意2、唯求則非邦也與大利與:語氣助詞復習學過的知識1、失其所與,不知與:結交、親附2、遂與外人隔絕與:和3、生三人,公與之母與:給予(六)、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詞的用法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甫: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帽子。2、鼓瑟希,鏗爾鼓:名詞作動詞,彈奏。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4、浴乎沂,風乎舞雩風:名詞作動詞,吹風一、復習:指名學生口頭翻譯下面的句子,特別要注意加點詞。1、居則曰:“不吾知也?!?、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5、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何傷乎?7、吾與點也。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二、學生討論:1、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2、根據內容,課文可劃分為幾個段落?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三、學生發(fā)言,教師明確:1、這是一篇以記敘為主的記敘文?!墩撜Z》是一部語錄體的著作,相對而言,本文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學性。這篇文章記敘了孔子師生談話的整個過程,不僅逼真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所以還應該把它看成一篇記敘文。2、全文可以根據內容劃分三個段落:第一段(從開頭到“則何以哉”):寫孔子問志。第二段(從“子路率爾對曰”到“吾與點也”):寫弟子述志。第三段(從“三子者出”到結束):寫孔子評志。四、思考并回答:(1)從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什么性格特點?(2)簡析孔子對三人述志的態(tài)度。(3)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tài)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五、學生交流作業(yè)中的問題答案并發(fā)言。師生明確。1、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孔子問志,子路首先發(fā)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即使在有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談之中,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說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搶先發(fā)言,確也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發(fā)問后才開口。子路剛說自己可以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冉有則說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說“方六七十”,又說“如五六十”,說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于“足民”一點,至于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愿對自己估計過高)公西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說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說“非曰能之,愿學焉”,然后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愿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實際上,最低一級的“相”的地位也不低。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愿”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于辭令的特點)2、對子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tài)度不夠謙虛,這屬于“其言不禮”。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3、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開始便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勸導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tài)度謙和、親切,接著引用學生平時發(fā)牢騷的話,既激發(fā)他們發(fā)言,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因為孔子主張“人不知而己不慍”),可見他了解學生,注意引導;再如,他雖對子路的“不讓”有所不滿,但為使弟子能暢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沒有加以評論;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沒有立刻說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沒有加以責備,仍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述志后,對曾皙的問題,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4、課文中的孔子既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苦悶的活生生的形象??鬃颖緛硎菃査牡茏釉谡紊显鯓邮┱棺约旱谋ж摚獏s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鬃印班叭弧倍鴩@,對曾皙所說的深表贊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鬃右簧?,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游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嘆,便形象地表現出這種苦悶。所以,課文中的孔子,較之那個掛著“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為可信動人。
附:板書設計。
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讓)。
如或知爾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則非邦也與。
則何以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非諸侯而何。
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吾與點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七
b、培養(yǎng)專心傾聽,適當補充,積極提問的好習慣;
(師)收集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圖片或實物,制作簡單課件。
一、激情導入。
師:各位同學,我們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無比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一直流傳到今天。同學們,請小組交流一下你們所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的資料。
(設計意圖:以最簡潔的導入,使學生馬上進入互動交流中,節(jié)省時間,為下面學生間的展示交流留下充足的時間)
二、小組交流,推薦導游。
生活中。
4、推舉心目中的最佳導游,說出理由來。推舉者和被推舉者進行互動。
5、小結。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播放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圖片、音像資料,再次給學生以視覺和心靈的震撼,并舉例說明傳統(tǒng)文化并不古老,傳統(tǒng)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勉勵學生傳承傳統(tǒng)文化。推舉心目中的.最佳導游時,再次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保護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培養(yǎng)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獻身國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教學重點:讓學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強不息,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教學方法;情景體驗法、討論法教學手段:課件、ppt課型:新授課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益于下代的優(yōu)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優(yōu)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二、內容。
(一)表現方面1.愛國。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fā)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準則。它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具有科學性的優(yōu)秀的遺產。
三、
總結。
傳統(tǒng)道德一般都是在社會穩(wěn)定時發(fā)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證明,儒家倫理往往在太平盛世發(fā)揮它穩(wěn)定社會、緩和矛盾、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社會功效。當代中國已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發(fā)展時期,社會穩(wěn)定、政治穩(wěn)定是中國的大局。為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團結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設無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抓手。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道德建設水平的如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九
知識和能力:
1.了解梁啟超及其作品。
2.了解講演詞的特點,學習這篇講演詞論證條理清晰,論據生動有力。
3.掌握議論的基本知識:三要素、基本結構以及論證方法。
4.對“敬業(yè)與樂業(yè)”精神的品味與領悟、反思與批判。
過程和方法:
1.反復誦讀,體會語言特點。
2.理解這篇講演詞的結構安排,體會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分專題搜集、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大量經典語句、格言的積累”的習慣。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體會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政府官員醫(yī)生作家農民學者。
翻譯律師演員教師美容師。
建筑師工人清潔工。
2.《敬業(yè)與樂業(yè)》是梁啟超七十多年前,對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學生的一次講演,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啟超先生所講的內容對我們仍然很有教育意義。
二、簡介作者、文體簡介及詞的音形義(略)。
三、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明確:課文共七段,總體結構是“總一分一總”式:開頭總起全篇;然后分別論述敬業(yè)和樂業(yè),兩個分論點平行并列;最后總結全篇。條理清晰,綱舉目張。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論述敬業(yè)和樂業(yè)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總結全篇,勉勵人敬業(yè)樂業(yè)。
四、探究問題。
1、講演詞開頭交代題目的來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話揭示了全篇論述的中心?
2.怎樣理解“業(yè)”的含義?
3.怎樣深入理解“敬業(yè)”精神?
4作者在文中提出許多有關敬業(yè)和樂業(yè)的觀點,你最信服哪一點?你有沒有不同意見?說說你持這種意見的理由。
5、做資料卡片。。
讓學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句子,制成資料卡片,要注明出處以及卡片的類型等;書寫要清楚規(guī)范。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五、小結。
1.中心意思:這篇講演針對聽講者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論題,深入地論述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發(fā)揚敬業(yè)、樂業(yè)的精神,去過人類合理的生活。
2.寫作特點。
(1)論證業(yè)與樂業(yè)》是梁啟超七十多年前,對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學生的一次講演,雖然時間和樂業(yè)的重要,末尾總結全篇。條理很清晰。證明論點的過程,舉了多種論據:有生活中的實例,有古代、外國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親身經歷中卓有成效的經驗,還有古人的流傳至今的名言警句等。這些論據的精選運用,使講演詞具體、生動,富有說服力。
(2)語言通俗淺顯,準確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講演用簡明的短句,很少用長句;多用口語,明白如話,一聽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時,注重化深為淺。同時文中多次用了設問句和反問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煉了許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語言顯得概括有力。
(3)論證上的最大特點。
(a)引用經典、格言論證自己的觀點。如儒家的《禮記》、《論語》、《老子》、《莊子》等。
(b)舉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如:孔子、朱熹、曾國藩。
六、布置作業(yè)(略)。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
一、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理清文脈。
能力目標:
掌握綜合概括的能力。
提高分析欣賞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領悟生與死的真諦。
2、體會無私雋永的母愛。
二、教學重點:
1、領悟生與死的真諦。
2、體會無私雋永的母愛。
三、教學難點:
1、掌握綜合概括的能力。
2、提高分析欣賞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兩個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那是毫無預兆的一天,就像平常一樣踩著單車享受著明媚的陽光,在那個熟悉的轉彎處,忽然有一個絢爛的紅點似乎正在閃爍而我卻沒有在意,就在單車使過去的剎那,生命中的痛苦就無限地綿延開了,后來我才知道那個紅點就是特地等在那里的,似乎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不偏不倚地等在那里。這是老師對史鐵生的那場車禍的描述。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是我國當代有名的散文家、思想家。他的生命充滿了坎坷,在他21歲的時候,也就是當他活得最絢爛滿懷理想抱負的時候,他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腿,從此只能坐在輪椅上度過他的余生。對于這樣一個充滿抱負的年輕人來說,這是多么殘忍的一件事啊!但是命運并沒有因為對這個年輕人的不公而停止它的殘忍,在史鐵生活到壯年的時候,患上了腎病,從此他開始化療。這篇《我與地壇》就是在他患上腎病以后寫的,他說:寫作就是為了不自殺。是的,人活在世上不能沒有一個精神支柱,也許對他來說寫作對他的.作用僅僅是為了不自殺,但是對于我們活在當今的年輕人的意義不僅僅如此,可以說史鐵生用寫作拯救他的生命,而他的作品卻在拯救我們的靈魂。所以無怪乎,當代文學界將史鐵生看作是當代中國一個精神標志,還說自史鐵生之后,談生是奢侈,談死是矯情。那么從這個結論我們足可以看出史鐵生的了不起,也可以約略窺見史鐵生寫作的內容了。
總括:
分析:
地壇的破敗沉靜(第1、2、3自然段,重點的是第三自然段)。
第1、2自然段。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我與地壇的關系。同學們先來齊聲朗讀第一、二自然段,“我在好幾篇”一二讀。(同學們讀得非常好)但是請注意一下,“滄桑”的讀音。第一段中所提到的地壇,就是明清時期在北京用于祭祀的祭壇。我們可以從這兩段中體會出作者的一種什么樣的思想?宿命,他認為一切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前世都已經安排好的,人是無力反抗的只能接受。
第3自然段。
什么是剝蝕生命最有利的手段呢?老師來讀一下第三自然段同學們找出問題的答案。
3個問題:
1、“它”指的是什么?宿命。
2、如果把“四百多年里……玉砌雕欄”中的動詞后面的賓語前置可不可以?不可以,因為由原來的受動變?yōu)橹鲃?,沒有了宿命的意味,變得直接平白,沒有文采,收不到強調命運作用的效果。
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第4、5自然段)。
同學們默讀第四、五自然段,找出地壇中體現生命律動的景物描寫,并大聲朗讀。這段關于生命律動的描寫非常精彩,它用的是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呢?擬人。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自由發(fā)言)老師最喜歡的是“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因為露水尚且能夠在生命的盡頭迸發(fā)絢爛的光彩,更何況人呢,難道人連一顆露珠都不如?作者從地壇的景物當中體會到了院子雖然荒落但是并不衰敗。
由地壇得到啟示(第6、7自然段)。
他悟出了什么樣的生命的真諦呢?同學們迅速從第六自然段中找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在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他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史鐵生已經看破了死亡,那么擺在他眼前的是一個比死更加難以想明白的事,那就是怎么活下去的問題。最后同學們齊聲朗讀一下最后一個自然段。最后我們從時間是永恒不變的,你即使在最苦難的時候也要活出精彩。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所說到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
第二課時。
提問:
1、同學們用五分鐘時間來概括一下史鐵生的母親的特點并找出支撐特點的依據。
善解人意、謹小慎微、寬厚--第2自然段。
堅忍、無私--第3自然段。
2、作者理解母親嗎?(剛開始時不理解,后來理解了)。
從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理解母親了?(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閑暇……活得最苦的母親。)。
3、理解母親之后他做了哪些彌補?(他想通過寫作來告慰他的母親,并且為了他的母親他要堅強地活下去)他真的那么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4、從作者和母親的關系中,我們可以得到一種什么樣的啟示。先從原文中找出。(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總是加倍的;千萬不要和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加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我的車轍,有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課外拓展:
這讓老師想起了一個故事,春秋皋魚周游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侍床,現在已追悔莫及了!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大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因為這緣故,后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升華:
史鐵生雖然已經感受到這兩句話的意味,但是永遠都沒有辦法去彌補孝敬母親的遺憾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你不知道你什么時候會失去它,也不知道你的親人能陪伴你多久,所以在我們還能珍惜他們的時候,何不用我們的行動去報答身邊關心我們的人呢。如果把地壇、母親、我的關系用一個比喻句來闡明我想我會說母親是我心中永恒的地壇。好了,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后同學們預習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這篇課文比較難,所以同學們要注意預習。好的,下課!
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史鐵生。
我與地壇----死(必然降臨、不必急于求成)。
我與母親----生(為了母親、活出精彩)。
母親是我永恒的地壇。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傳統(tǒng)”對人的影響。
3、正確對待傳統(tǒng),提高思辨能力,弘揚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辯證地看待傳統(tǒng)。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問答法、討論法、問題研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過西方的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等等,而對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卻越來越淡漠,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中元盂蘭盆會驅儺……這些傳統(tǒng)過節(jié)方式離我們漸行漸遠。但韓國卻把江陵端午祭申報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jié)“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中韓兩國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態(tài)度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那么,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它與文化傳統(tǒng)是不是一回事?應該怎樣對待它們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龐樸的《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
二、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
引子部分:是全文總起,闡述什么是傳統(tǒng),正確對待傳統(tǒng)的重大意義。提出應區(qū)別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這兩個概念。
“傳統(tǒng)文化”部分:闡述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范圍,以及應該采取的方針和態(tài)度。
“文化傳統(tǒng)”部分:將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相比較,從而揭示出文化傳統(tǒng)的特點,探討其誕生、生長、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礎。
“財富與包袱”部分:論述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屬性,闡明應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tǒng)。
三、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完成表格。
1、什么是傳統(tǒng)?
2、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具有什么特征?你能說說你熟悉的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嗎?
比較對象含義特點舉例。
傳統(tǒng)在已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
民族性民族服飾。
生活習俗。
古典詩文。
漸變性和睦共處。
尊老愛幼。
團結奮進。
四、問題探究。
1、讀“傳統(tǒng)文化”部分,說說后人應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
2、細讀“文化傳統(tǒng)”部分,說說應該如何理解“文化傳統(tǒng)是一種惰性力量”。
明確:“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文化傳統(tǒng)”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個民族正因為有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才有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才能在傳統(tǒng)的制約與支配下,凝聚成了一個穩(wěn)定而團結的集體。所以說,傳統(tǒng)是財富。然而傳統(tǒng)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鉗制思想、束縛行動的本性,妨礙進步和發(fā)展,因而傳統(tǒng)又是包袱。作者論述這個問題,是要我們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這兩重屬性,既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古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拋棄落后的.保守的東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東西,促使傳統(tǒng)不斷發(fā)展與進步。
五、結合寫作背景總結文章主題。
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寫于1991年4月。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外國尤其是港臺新儒學的興起,再加之改革開放以后比較寬松的政治思想環(huán)境,在中國大陸,興起了一股文化熱,學術界普遍對即將過去的一個世紀進行反思,試圖總結中國長期革故鼎新運動中的經驗教訓,對于一些過激的口號和行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論界也比較活躍。也有人提出了“回歸傳統(tǒng)”的口號,讀經、復興儒學,成為一時的時尚。針對這種種現象,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文章通過闡述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內容、特點及相互關系,表達了作者的觀點: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未來大廈。
六、拓展延伸--時事論壇。
1、漢服熱。
2、禁播令。
七、課后作業(yè)。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1.掌握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區(qū)別以及作者辯證看待傳統(tǒng)的觀點.
2.掌握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
3.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辯證看待傳統(tǒng).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含義以及如何看待傳統(tǒng).
2.引導學生學習辯證表達自己的觀點.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探究身邊文化現象的習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探究身邊文化現象的習慣。
教學過程:一、課前預習。
學生課下閱讀課文,熟悉課文大意。
二、導語設計。
請同學們觀看ppt。
1.提問:圖片一中的孩子們在做什么?反映了當下的一種什么熱潮?
明確:孩子們在讀私塾,反映了當下大中城市興起的私塾熱。
2.提問:圖片二所反映的哪一個節(jié)日?
明確:七夕情人節(jié)。
近幾年,國內一些較發(fā)達的城市興起了一股私塾熱,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新式私塾中去學習儒學經典,唐詩宋詞;七夕情人節(jié)重新興起,成為情人們的又一節(jié)日。這些反映出人們渴望“回歸傳統(tǒng)”的心理需求,“回歸傳統(tǒng)”成為當今社會的又一熱門話題。那么,我們如何正確而科學地回歸傳統(tǒng)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傳統(tǒng)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共同學習《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一課。希望同學們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不僅學會如何正確科學地看待傳統(tǒng),而且養(yǎng)成辯證思考問題,關注探究身邊文化現象的好習慣。
三、觀點解讀。
1.提問:重讀課文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傳統(tǒng)?(用原文回答)。
明確:傳統(tǒng)是那個在以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
2.提問:重讀課文“傳統(tǒng)文化”部分,思考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
明確:傳統(tǒng)文化的全稱是傳統(tǒng)的文化,落腳在文化,是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的。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遺產。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下寬上窄,前襟纏身的高領連衣裙。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很有意思,男子比女子更愛美,他們喜歡涂脂抹粉,服飾講究飄逸舒適,因此這個時代產生了很多美男子,這些美男子有三大愛好,剃須,抹粉,熏香?!度龂尽分杏涊d,有一次曹丕薰香薰得太過分了,連他的坐騎也受不了了,照著他的膝蓋就咬了一口。氣得曹丕把馬給殺了??梢娔莻€時期的美男們對薰香這件事有多熱衷了。同學們知道那些那個時代的美男子?如潘安,蘭陵王,衛(wèi)王介等。同學們知道衛(wèi)王介他是怎么死的嗎?衛(wèi)王介長得極美,美如珠玉。有一次他一外出就被“粉絲”們包圍了,“觀者如堵墻”,看他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衛(wèi)王介估計缺氧了,當場就暈過去了,回到家后不久就死了,這就是典故“看殺衛(wèi)王介”的由來。唐朝時期,婦女穿的多是上襦下裙,意思就是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長裙,同學們都知道,唐朝以豐滿為美,因此唐朝女人的衣服領口很低,這樣便于凸現女性的豐滿之美。清裝在這里就不細說了,同學們在《還珠格格》《孝莊皇后》等電視劇中都見過了。那時的男子們還普遍有著女性化的審美,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大書法家王羲之了。王羲之走起路來則是“飄如游云、矯若驚龍”,走起路來一扭一扭的,有著女性的嬌柔和嫵媚。
再如生活習俗方面,從古至今,中國人過年都要吃餃子,貼對聯。對聯可以分為春聯、喜聯、壽聯、挽聯等,以春聯為主。同學們都知道那些關于春聯的小常識呢?春聯最早叫什么?有怎樣的傳說?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蜮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城。鬼城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當然現代人也把招財娃娃貼在門上,想必是想財源滾滾來了。春聯有哪些組成部分呢?.春聯,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討論:同學們還能舉出那些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呢?
3.提問:重讀課文“文化傳統(tǒng)”部分,思考什么是文化傳統(tǒng)?
明確: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不同,它不具備有形的實體,不可捉摸,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傳統(tǒng)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現實文化之中,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文化傳統(tǒng)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tǒng)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其成員共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共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心理素質和性格特征的總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質的總和。如中華民族具有愛國主義民族精神,重視團結統(tǒng)一,勤奮勇敢等,猶太民族經商意識,競爭意識很濃,大和民族具有強烈的民族擴張的本性和武士道精神等。
楊靖宇將軍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馬名尚德,號驥生。19生。他短暫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領導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人的侵略。1940年2月23日在靖宇縣與日偽軍激戰(zhàn)中陣亡,年僅三十五歲。楊靖宇的頭顱與軀體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園。
4.提問:重讀“財富和包袱”部分,思考為什么說傳統(tǒng)既是財富又是包袱?
明確:傳統(tǒng)是財富--如果某個民族沒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每一天都在從頭開始去練習生存本領,那情景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傳統(tǒng)文化是祖宗的豐富遺產,文化傳統(tǒng)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傳統(tǒng)是包袱--傳統(tǒng)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鉗制思想,束縛行動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會引起某種不堪設想和不忍設想的后果。傳統(tǒng)是民族沉重的負荷,是社會前進的包袱。
舉例:傳統(tǒng)是財富--這個例子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我們現在所運用的語言文字都是自古以來繼承演變過來的,我們掌握的許多生存本領,如建筑本領,造紙本領,制藥本領都是從古人那里學習繼承的。前人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許多諸如紅樓夢,史記,論語,唐詩三百首等優(yōu)秀文史遺產,供我們當代人學習欣賞。
傳統(tǒng)是包袱--如封建社會對待婦女的許多落后做法,論語中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將女子與小人化等,三妻四妾,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裹小腳等。裹小腳,由于中國古代的男人喜歡小腳女人,大腳的女人在古代是很難嫁出去的,估計我要在那個時代的話,就得當一輩子的尼姑了。這種做法對女性身心造成了極大的摧殘。男尊女卑等落后的觀念至今影響著中國,只不過程度明顯降低罷了。例如選美,往好了說是展現女性的自信和魅力,那么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么評委絕大多數都是男性,美麗的標準都是男性來定。說白了,選美為了什么,還不是滿足男人喜歡漂亮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磒pt圖,這個人同學們都知道吧?她到底是不是美女?我覺得李宇春很美,她是中國第一個由女人自己選出的美女,她的美不符合男人對于女人嫵媚性感的審美標準,而符合女性欣賞帥氣陽光的審美需求,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非洲有一個叫尼日爾的母系氏族社會國家,那里的選美選的不是女性,而是男性,選美評委都是女性,我看這樣就很好嘛,我們中國也應該都搞一些這樣的活動。
同一種傳統(tǒng)也可以既是財富也是包袱,中國人的中庸思想一方面是人注重適度原則,做事講究分寸,但同時也使人失去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的勇氣和精神。古代傳統(tǒng)私塾教育,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教學和學習經驗,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但同時也桎梏了學生的發(fā)散和創(chuàng)新思維,單一的語文教學使學生的知識面變得很狹小。
討論:請同學舉例談談你對傳統(tǒng)既是財富又是包袱的看法?
5.提問:既然傳統(tǒng)既是財富又是包袱,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tǒng)呢?
明確: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傳統(tǒng),批判地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繼承其精華,摒棄其糟粕。用原文的話來回答就是,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是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未來大廈。
討論:舉例談談怎樣批判繼承中國傳統(tǒng)?
四、寫作特點。
明確:比喻論證--在倒數第三段中,用服裝和文物比喻,說明傳統(tǒng)既是財富也是包袱。這樣說理,形象生動,便于讀者理解。
類比論證--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并不一樣,兩者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相媲美。
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事物的特證和本質在對比中最容易顯露出來,特別是正反相互對立的事物的比較,具有極大的鮮明性,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問:除了精確地運用各種論述方法外,本文還有那些寫作特點?
明確:采用小標題形式,使文章層次分明,脈絡清晰。
另外,句式整齊,整散結合,生動活潑。傳統(tǒng)文化部分倒數第二段第二句話,眾多成語連用,主要語句句式整齊,以整句為主,整散結合,將論述性很強的話表達的鏗鏘有力,既給人文化內涵厚重感,又讓人覺得活潑,讀起來朗朗上口。
五、小結:
以上我們共同學習了傳統(tǒng)文化,文化傳統(tǒng)的含義和區(qū)別,分析了作者辯證看待傳統(tǒng)的觀點,探討了如何辯證對待傳統(tǒng)問題,希望同學們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不僅學會如何正確科學看待傳統(tǒng),而且養(yǎng)成辯證思考問題,關注探究身邊文化現象的好習慣。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三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研究課(人教版高二教案設計)。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內涵及其意義,理解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區(qū)別,正確看待兩者。
學習關系性議論文的寫法以及正反議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的運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會正確對待文化,增強學生對祖國文化遺產的認識。
教學重點:正確看待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
教學難點:理解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龐樸,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蘇省淮陰縣,學者。先后在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任職。曾任山東大學講師、《歷史研究》主編等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fā)展史》國際編委,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辯證法研究》、《龐樸學術文化隨筆》等。
有興趣可上網查看龐樸的`博客:/m/pangpu。
三、出示教學目標:
1.認識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內涵及其意義。
2.理解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區(qū)別,正確看待兩者。
3.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和已學得的知識,表述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閱讀全文,思考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綱。
1.引出論題:傳統(tǒng)的作用。
2.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
4.財富和包袱。
五、閱讀傳統(tǒng)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述的。
歷代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2.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有何特點?
有的變?yōu)樾碌膬热莺托问剑挥械幕癁槊魅拯S花;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有的曇花一現,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別舉例進行說明嗎?
對應的分別為:對聯,紅燈籠;線裝書,黃包車;武術,中藥;鼻煙壺,陰陽宅。
4.你認為應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呢?請用實例進行說明。
(1)發(fā)掘搶救。泥人、面人、風箏、刺繡、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
(2)批判繼承:孔孟之道、倫理道德。
(3)古為今用:修身克己、中庸之道。
六、閱讀文化傳統(tǒng)部分,理解什么是文化傳統(tǒng),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簡單地說,文化傳統(tǒng)就是民族精神。
2.閱讀文化傳統(tǒng)的特點、產生及發(fā)展,思考中華民族具有哪些文化傳統(tǒng)。
(1)愛國主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重視人的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應如何對待文化傳統(tǒng)的變化?請分別舉例說明。
文化傳統(tǒng)的變化:自身發(fā)展中的變化,交流中產生的變化。分別為: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法制的觀念。
七、閱讀財富與包袱部分,文章中已經舉例說明,你能再舉一例對它進行說明嗎?
1.財富:周莊、烏鎮(zhèn)。
2.包袱:安土重遷的思想。
八、理解寫作特點,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本是較深奧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于理解的?
(1)比喻:更形象。“文化與傳統(tǒng)”是“蜜蜂和蜂蜜”。
(2)排比:更深入。“制約著……支配著……控制著……左右著……”
(3)文學語言:更生動。較之專業(yè)術語更有文采。
(4)論證過程:較嚴密。
九、對下列各組圖片,運用本文有關論述,將每組圖片綜合起來思考,談談你的理解。
十、小結。
十一、作業(yè):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
黃小超。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四
本框題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內容。
【教材分析】。
本框題分為三個目: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圍繞“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這條主線,分析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為什么要繼承傳統(tǒng)文化,怎樣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內容與現實聯系非常密切,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課外資料,引導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
【學情分析】。
在外來文化的強烈攻勢下,不少學生盲目崇尚外來文化,追捧外來文化,甚少關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了解該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通過本框的學習,從直觀的賞析入手,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思辯中進一步明確該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形成正確的觀點。
同時高二學生經過中學階段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接觸了解了不少的傳統(tǒng)文化,具備一定歸納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能夠自主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為。這為教師引導他們通過分析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具體內容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從學生生活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入手,通過豐富的圖片,音像資料,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強感性認識。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形成觀點,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觀點、態(tài)度,并且能學以致用。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體現新課改學生主體地位。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紹興的傳統(tǒng)文化,分析當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激發(fā)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學習傳統(tǒng)文化、繼承傳統(tǒng)文化和愛國愛家鄉(xiāng)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傳統(tǒng)文化的在今天的特點,辯證看待傳統(tǒng)文化。
教學難點:傳統(tǒng)文化作用的雙重性。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時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以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利用電子教學課件進行直觀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
【課前準備】。
(一)學生學習準備:搜集有關中秋節(jié)、四合院、京劇和大同思想的由來及特點,關于《傳統(tǒng)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辯題有關資料的搜集。
(二)教師教學準備:電子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感受身邊文化。
教師設疑: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們稽山中學是一所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學校,她的前身是紹興府學宮,投醪河環(huán)抱著校園,那么有哪個同學能解釋一下“投醪河”的來歷。(來自越王句踐投醪出征的故事)。
學生回答。
教師引出學校的校訓為“臥薪嘗膽”這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與越王句踐投醪出征有關。進一步引出學校所在的紹興市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歷史文化和山水風光為特色的中國首批優(yōu)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最佳魅力城市。5000年文化積淀和2500年建城歷史,文物資源極其豐富;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風光,眾多的名人勝跡,使紹興成為特色鮮明的旅游城市。假如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學生來參加“跟著課本游紹興活動”,請在座的同學擔任導游,向同學們介紹紹興的傳統(tǒng)文化,那么大家會把紹興哪些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介紹給同學們。當然了,要介紹紹興的傳統(tǒng)文化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以及傳統(tǒng)文化主要通過哪些形式繼承。
【設計意圖】。
導入從同學們所處的環(huán)境入手,引導同學們回味生活,關注生活世界。從本地資源入手,讓學生容易接受,感覺親切,激發(fā)學習興趣。同時導入中所用的“臥薪嘗膽”典故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一、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交流,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
教師:請同學們?yōu)g覽書本,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及繼承的四種形式。
學生看書。
教師講解:那些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文化,統(tǒng)稱為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設情境)剛才講到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學生來參加“跟著課本游紹興活動”,請在座的同學擔任導游,介紹紹興的傳統(tǒng)文化,接下來分四組分別以傳統(tǒng)習俗游、傳統(tǒng)建筑游、傳統(tǒng)文藝游、傳統(tǒng)思想游為主題設計一條旅游路線,并講出設計理由。要求每組推薦一位同學發(fā)言。
學生分四組進行討論設計。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進行適當補充)。
第一組學生代表發(fā)言。
傳統(tǒng)習俗游線路---魯迅故里、咸亨酒店。
傳統(tǒng)習俗是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或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jié)和習慣?!白8!笔墙B興的傳統(tǒng)習俗,它始于元朝,每逢舊歷臘月除夕前夕,紹興城鄉(xiāng)差不多每家每戶都請“祝福菩薩”。后由于年深月久,竟演變?yōu)橐荒暌欢鹊牧曀琢?。魯迅筆下曾經有描述,魯迅故里作為浙江省首次確立的14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保護示范地之一,在周家老臺門“德壽堂”有向游客表演《祝?!防锏那榫?,表演者準備好福禮香燭。福禮包括雞、豬肉、魚、鵝、牛肉或羊肉五牲福禮,及粽子、年糕、茶、酒、鹽、豆腐干和燉熟的禽血。然后依次行四拜四叩頭之禮。儀式完成后,一起喝散福酒、吃散福年糕,同時魯迅故里還進行紹興傳統(tǒng)婚禮的表演。
第二組學生代表發(fā)言。
傳統(tǒng)建筑游----八字橋、書圣故里、倉橋直街歷史街區(qū)。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標志,紹興傳統(tǒng)民居,色彩以黑、白、灰為基調,和諧淡雅。倉橋直街、書圣故里的民居、老臺門、河埠頭就展示了古城歷史文化積淀,而八字橋則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城市梁橋(有文字標記的)。這些都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獨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并成為展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標志。
(教師可出示上述建筑圖片,以增強直觀性)。
第三組學生代表發(fā)言。
傳統(tǒng)文藝游線路:柯巖——蘭亭。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國傳統(tǒng)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tǒng)戲曲、傳統(tǒng)繪畫等為代表,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劇、紹劇、蓮花落是紹興的傳統(tǒng)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魯迅筆下的社戲每天都在紹興柯巖風景區(qū)內的古戲臺上上演,游客能夠欣賞到各種流派的越劇唱段,而在蘭亭風景區(qū)欣賞王羲之書寫的行書《蘭亭序》更是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教師播放一段越劇視頻,讓學生獲得藝術的`熏陶,或可介紹越劇的由來)。
第四組學生代表發(fā)言。
感受傳統(tǒng)思想游線路:大禹陵——府山越王臺。
中國傳統(tǒng)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社會發(fā)展產生深刻影響。在我們現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響,大禹陵中我們能感受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吃苦耐勞、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府山越王臺上,更能感受到2500多年前,越王勾踐率領子民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轉弱為強,成就霸業(yè)的壯舉。(此環(huán)節(jié)為后面分析傳統(tǒng)文化特征之相對穩(wěn)定性做好了鋪墊,教師可出示相關圖片)。
【設計意圖】。
讓學生更充分的參與課堂,真正當課堂的主體。從生活觀察、體驗中來感受文化的繼承性。同時通過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展示,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由于地方文化與共性文化知識之間的統(tǒng)一性,學生對理論性文化知識更易產生認同感和對接認知趨勢,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了人文素養(yǎng)。
二、學習探究,擴展知識技能。
教師:通過對紹興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受,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及其傳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1、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及其傳承方式。
師生一起以表格的形式進行小結。
傳統(tǒng)習俗;
傳統(tǒng)建筑;
傳統(tǒng)思想。
含義:
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或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jié)和習慣;
建筑被成為凝固的藝術;
文學藝術,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
影響:
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
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有悠久的歷史。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
地位:
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形式之一;
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標志;
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請學生結合前面交流的內容分析傳統(tǒng)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這一特點。
教師歸納:無論是紹興的傳統(tǒng)習俗——祝福,越劇、紹劇、蓮花落等傳統(tǒng)曲藝,還是獨具一格的江南水鄉(xiāng)建筑和行云流水般的《蘭亭序》,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古越情和濃濃的中國風。“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就是因為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激起了無限的鄉(xiāng)情,海峽兩岸會引起兩岸同胞最大的“鄉(xiāng)愁”,就因為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認同感。
(請學生看書繼續(xù)回歸書本知識,落實知識目標)傳統(tǒng)文化作為特定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
教師設問:今天,紹興市委、市政府提出紹興人民要弘揚此“膽劍精神”,請學生講述“膽劍精神”的由來及內涵。
學生根據前面的分組探究內容回答。
教師歸納:“膽劍精神”是紹興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2500多年前,越王勾踐在古越大地上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成就霸業(yè)。此后,以"硬骨頭"精神和"韌的戰(zhàn)斗"精神為內涵的"膽劍精神"在紹興代代相傳。而今,"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敢作敢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新時期"膽劍精神"更是成為紹興城市精神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由此可以看出傳統(tǒng)文化具有穩(wěn)定性,當然,從新時期膽劍精神的內涵可以看出,它繼承了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的基本特征,同時也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所以,傳統(tǒng)文化的穩(wěn)定性是相對的。課本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諧理念”在今天的一脈相承也說明了這一特征。(教師簡單講解書本舉例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諧”理念,回歸書本)。
【設計意圖】。
通過對紹興傳統(tǒng)文化的感性認識,從中歸納出基本的知識點,上升到理性認識,既能落實知識能力目標,同時又能讓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有說服力,增強可信度。
三、思維碰撞,形成理念。
(過渡)同學們都知道,紹興建城近2500年,越國、晉朝、吳越王、南宋、明末先后五次在此建都。在全盛時的宋代,紹興府山上共有72處樓臺亭閣。而現存的只有越王臺、越王殿、南宋古柏等文物景點十余處,為重現古越遺風,xxxx年底,府山越王城保護工程這一市區(qū)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古城保護項目動工實施。但是在此項目實施之前,也有很多人認為還原越王城要拆遷很多戶居民,浪費太多土地資源,還要花這么多錢,真是勞民傷財。面對著前人們給我們留下這么多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該怎么對待它們?我們要繼承,還是否定拋棄它們呢?(引導學生結合紹興傳統(tǒng)文化思考書本43頁兩個觀點,并進行辯論)。
它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持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如果沒有傳統(tǒng)文化,我們的生活將失去精神家園。
傳統(tǒng)文化,我們的生活將失去精神家園。
它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鉗制著我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控制著我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制約著我們的價值取向。
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正方觀點“傳統(tǒng)文化是財富”,反方觀點“傳統(tǒng)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組討論,準備辯論的事例和觀點。選出4位學生進行現場辯論,在允許的情況下,其他同學,可以進行場外的提示。在針鋒相對的激烈辯論中,教師的積極引導下,使學生樹立正確看待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態(tài)度,形成辯證看問題的觀點,進一步生成知識。
教師:通過剛才的辯論,我們明確了傳統(tǒng)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也要因時而變,傳統(tǒng)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的發(fā)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tǒng)文化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fā)展。
(2)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
如何繼承傳統(tǒng)文化,正確的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在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如“臥薪嘗膽”精神,“和諧理念”等,應該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也有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我們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無為、天神化”,和古代社會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個人才能自由全面發(fā)展,更好地創(chuàng)造新生活;只有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tǒng)文化的消極作用,國家與民族才能興旺發(fā)達。
【設計意圖】。
通過辯論,促使思維碰撞,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啟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會更全面、客觀的看問題,學會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yǎng)分辨?zhèn)鹘y(tǒng)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樹立正確“看待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繼承觀。
四、學生踐行,回歸生活。
【作業(yè)設計】。
為落實新課程生活化理念,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體驗中生成、在體驗生成中提高,在課堂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一個開放性作業(yè),要同學們能走進生活,學以致用。
投影:請在課堂探討的基礎上,為紹興某旅行社設計一條紹興傳統(tǒng)文化經典游線路,線路要求涵蓋傳統(tǒng)文化繼承的四種形式,并配好解說詞。
(課堂總結)(引導學生自主歸納)。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形式、特點以及對待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的重要影響和作用,我們需要重點把握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五、教學反思:
課堂的設計理念是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的,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在知識的介紹和重點突破這兩點都教給學生去完成,注重通過在課堂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由于教學內容是講述傳統(tǒng)文化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本節(jié)課把重點放在情感目標上,重點引導學生認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認清傳統(tǒng)文化的現狀,為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事實證明,學生的潛力是很大的,學生有很多方面的觀點可以進行發(fā)現,再加上有些觀點從學生的口中表達出來會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這樣也可以更好的達到情感價值觀目標。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五
陳秋生。
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紅三軍在沿河的那段歷史。
2.讓學生了解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
3.了解黔東人民對革命做出的貢獻。
教學重點與難點:1.了解黔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歷史。
2.了解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的意義。
情感目標: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珍惜今天的生活,從而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課時數:一個課時。
一.談話導入:師:同學們,知道遵義會議嗎?
生:知道。師:誰能說說遵義會議的意義呢?
生:遵義會議確立了毛主席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師:是呀,遵義會議確立毛主席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中國革命發(fā)生了巨大的轉折。中國革命從此走上了勝利道路。可是你們知道當年我們的家鄉(xiāng)也建立過革命根據地,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板書課題)。
師:黔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長征的紅三軍在賀龍、夏曦、關向應的率領下來到黔東,與黔東人民共同開創(chuàng)的根據地。
師:同學們想知道那段歷史嗎?生:想知道。二.新課。
會議地點:沿河自治縣譙家鉛廠壩張家祠堂。
代表人數:135人)。
師:黔東革命根據地建立了黔東特區(qū)革命委員會,20個區(qū)革命委員會和約百個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成立了中共黔東工委、黔東特委及各級革命群眾組織,先后在蘇區(qū)發(fā)展了黨員50名。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運動。師: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地域和范圍,包括咱們貴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還有重慶的酉陽、秀山等縣毗鄰地域,縱橫200多里,人口10多萬。(板書)師:在這次會議上,大會還討論并通過六項會議決議案:(1)沒收土地和分配土地,(2)農村工人保護條例,(3)關于工農武裝問題決議,(4)優(yōu)待紅軍及其家屬的條例,(5)關于肅反問題決議,(6)關于苗族問題決議。
大會選舉寧國學、冉云、夏國安、劉本玉、孫秀亮、鄧吉星、夏曦、賀龍、關向應、盧冬生、李佛如、朱紹田、鐘炳然等80人為委員。以羅享舉、孫秀亮、符公高、秦育清、張均望、胡昌進、黎光富、湯福林等32人為常務委員。生:那紅軍在黔東還有那些活動呢?師:紅軍在沿河、印江、德江、黔東、川黔邊建立了五個獨立團,在各區(qū)、鄉(xiāng)設立自衛(wèi)隊、少先隊。把當時的地方武裝“神兵”收編“組成為黔東縱隊,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黔東獨立師。(板書:黔東獨立師)。
生:黔東革命根據地后來怎么樣了呢?師: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紅六軍團離開湘贛根據地,轉移到湖南中部開展游擊戰(zhàn)爭,并同紅三軍取得聯系。10月24日,紅三軍主力與紅六軍團在印江木黃會師。(板書:木黃會師)。
生: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對中國革命有什么作用呢?
師:紅。
二、紅六軍團在黔東印江縣木黃會師后,向湘西發(fā)動攻勢,攻占永順、大庸、桑植等縣及廣大地區(qū)。11月26日,成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和軍區(qū),由任弼時任書記,賀龍任主席和司令員。黔東根據地的建立,壯大了紅軍的力量,牽制了大量的敵人,有力的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拓展。
師:你們知道紅軍在沿河有過那些戰(zhàn)斗嗎?
生:強渡烏江。在烏江岸邊還有紅軍紀念碑。
生:解放淇灘場。生:解放甘溪。
四,小結:通過這次學習,同學知道了在我們的家鄉(xiāng)原來也有這樣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黔東人民為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把我們的家鄉(xiāng)建設得更美麗。
五.作業(yè):搜集紅軍在沿河的資料,寫一篇作文。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六
1、對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進行成果展示。
2、檢驗學生課外合作學習的能力。
一、整理本單元的知識結構: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學習的主題是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認識了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老子,學習了一個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同時還了解了古代建筑藝術的代表趙州橋、繪畫藝術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圖》。通過學習,我們對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已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那么,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還有哪些呢?前幾天老師已經布置同學們在課外合作收集有關材料了,有些小組收集得還不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展示一下吧。
二、展示成果。
1、各小組先匯報展示的內容:
(1)、民間工藝;
(2)、風俗習慣;
(3)、神話故事;
(4)、書法繪畫;
(5)、古詩賞析;
(6)飲食文化……。
2、請各合作小組上臺展示。
教師提示:
(1)、有實物的話要出示實物,讓大家充分了解。
(2)、小組成員要確定誰先介紹,誰補充。
(3)、如果臺下同學有疑問,要盡量回答。
(4)、還要介紹你們小組是如何完成任務的。
3、全班評價。哪一組展示得?
三、總結成果。
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多么像一個巨大的寶庫啊!在這一座寶庫中,還有很多的傳統(tǒng)文化等著我們去發(fā)現和認識呢。希望以后同學都能多多的留意和觀察。那么,通過這一次活動,你對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有了哪些深刻的認識?有了哪些收獲呢?請寫下來吧。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七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框題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分析。
本框題所處的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從地域角度介紹文化的橫向傳播,即世界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另一條線索則是從時間順序介紹傳統(tǒng)文化縱向繼承和發(fā)展;最后對兩條線索進行整合介紹文化創(chuàng)新。本框題主要是介紹第二條線索的內容,重點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作用和繼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向后又為今天如何發(fā)展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做了鋪墊,是承前啟后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將對學生提高辨析先進與落后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對于本框題,《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內容目標為:“解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tǒng)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對本框題教學內容的體現主要有:在第一目《體統(tǒng)文化面面觀》中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表現形式;在第二目《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中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在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介紹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內容要求,在教學要求這樣掌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明確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標。
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辯證分析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師情感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樹立熱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現實作用”和“對待態(tài)度”兩個問題。為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平常都接觸過這一概念,但其具體內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只有通過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并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來概括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是教學的一個重點。
在文化生活日漸多元化、多種文化相互激蕩的今天,學生對為什么還要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看到今天的優(yōu)秀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關系,沒有看到傳統(tǒng)文化中與時俱進的文化對社會發(fā)展和個人進步的促進作用。同時,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十分重視,但教材中只有簡單的理論闡述而沒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補充。學生只有認識了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確今天我們要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原因,才能從情感上形成熱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同時只有認識其雙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因此,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是教學的又一個重點。
由于絕大多數學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課開設順序是按照教材順序進行的,所以學生還沒有學習過哲學常識,認識和對待事物還不能自覺地做到一分為二、全面辯證。從學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確對待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難點。同時,要真正做到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分清什么是精華、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斷的標準,即它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作用。對于這個標準和作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從價值觀形成上看,要引導學生形成一個科學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只有突破這個難點,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并為后面的文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教學打好基礎。
1.教材處理。
(1)教材各個目的標題設計得比較輕松活潑,但對教學內容的反映似有不足。為此,在教學要點設計和板書設計上,我進行了提煉:對第一目“傳統(tǒng)文化面面觀”,我提煉為“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和含義”;對第二目“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我提煉為“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作用”;對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提煉為“正確對待傳統(tǒng)”。這樣做有利于使學生明確不同的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
(2)教材上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表現和特點,特別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這對于學生更好的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是必要的。但敘述的順序改變教材從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出發(fā)的做法,而是從傳統(tǒng)文化現象入手,通過分析概括出含義和特點,遵循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個性到共性、從感受到認知的認知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認識順序,讓學生在更熟悉的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下達到教學目的。在傳統(tǒng)文化的幾種表現中根據福州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實際情況,新增添一種表現形式--“傳統(tǒng)工藝”,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表現。
(3)在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這部分,教材只介紹了“相對穩(wěn)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課主要講文化的繼承,所以我增加了“歷史繼承性”這一特點;同時,利用傳統(tǒng)文化教學的時機,將后面將要涉及的“時代性”提前放在這里,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
(4)在分析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作用之后,學生能夠初步懂得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但判斷一種傳統(tǒng)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后,是精華還是糟粕卻相當困難。因此在這部分內容處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對傳統(tǒng)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來,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判斷的標準,學會明辨是非善惡,進行科學文化選擇。
以上對教材的調整和處理比較多,目的是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程序和教學邏輯更加清晰。
2.教學資源利用。
根據新課程強調生活化、實踐性和倡導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課以學生生活地福州的閩都特色地域文化作為主要課程資源,以課本上的案例為輔助材料進行教學,運用了學生課前調查探究、課中展示討論的教學方法,自始至終圍繞福州相關地域文化來展開教學。這樣做使學生更加明確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意識,產生于客觀的社會實踐之中,又將對社會發(fā)展起反作用,將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我們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我盡量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適時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知識、能力、情感的統(tǒng)一和全面發(fā)展。
1.學情分析。
從知識能力上看,關于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和作用,學生在第一課中已經學過,具有一定的認知、思辨和實踐能力,為理解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礎。從學習心理上看,作為高二學生,他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敢于提出問題,對事物具有新鮮感,同時,他們又具有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會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看問題容易產生片面性,被現象所迷惑,認為傳統(tǒng)就是過時,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論分析。
美國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潛能等內心世界的研究,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勵?!睘榱思ぐl(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傳承文化的意識,我秉承了我校“兩情兩主”的教學模式,即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主動發(fā)現,主動發(fā)展的教學模式,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fā)現。
3.教法學法。
(1)教法。
設疑激趣法: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在教學的四個層次中層層設疑,讓學生帶著疑惑去學,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激發(fā)好奇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行為。
情感引導法: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結,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性情,以達到知、情、行統(tǒng)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學法:將視頻、圖片、音像、時事等資料有機整合,將學生帶入到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中,圍繞著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討論、去運用,使教學中的內容、學生、教師較好地融為一體,師生共同在教學中獲得新知。
(2)學法。
合作探究法:課前的實踐調查、收集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共同協(xié)作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的能力。課堂上合作探究討論,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分析,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和辯證認識事物的能力。
對比分析法:從不同地域傳統(tǒng)文化的對比,得出福州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從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現的對比,得出辯證看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價值觀,突破教學的難點。
立足實際,發(fā)揮學生實踐調查和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根據本模塊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前準備的分工安排,在課前就布置四五位學生分別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藝(福州三寶、榕城三絕)、藝術(閩劇、評話、十番)、民間傳說(陳靖姑祈雨、林則徐放鶴)、三坊七巷等傳統(tǒng)文化的產生、發(fā)展歷史、現狀,進行探究活動收集資料。
在教學中,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統(tǒng)一于學生的發(fā)展。從形式上說,以學生展示、思考、討論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在一定的情境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獲得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內容上說,主要以福州地方傳統(tǒng)文化為素材,圍繞海峽兩岸同時舉辦的“元霄燈會”為主線,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情感,并將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銜接起來,在實際情景中分析傳授相關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提高學生認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傳統(tǒng)文化,分為“激趣導入--活動感悟--探究思辯--升華導行”四個層次,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激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國的普克朗認為:“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因此,一開始,我就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設問,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樣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你們同意嗎?(有的學生會表示同意,有的學生可能會表示驚訝并質疑。)然后再設問:“為什么說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進一步制造懸念,引發(fā)學生思考,由此開始新知的學習。
2.活動感悟。
緊接“為什么說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的懸念,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展示,并與教師經典點撥相結合,使學生產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感情,并從中悟出傳統(tǒng)文化的真正含義。
播放視頻:元霄燈展。
要求學生圍繞著教師提供的元宵燈會的傳統(tǒng)習俗、制作工藝、節(jié)日活動、舉辦地點的建筑等方面,以圖片影音資料等方式進行展示,然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評議。
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首先,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比如,對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燈展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同根同祖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源遠流長,說明中國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現了政治學科特色。再如,通過文化現象的分析,讓學生對福州傳統(tǒng)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她雖沒有寵大恢宏的氣勢,卻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閩文化特色。如此,使學生看到了福州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內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圓滿,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產生這樣的情感,能為后面重點知識的突破提供基礎。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歸納提練,通過所展示的材料進行歸納,讓學生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幾種表現形式。第三,引導學生思維延伸、思想升華,通過引導學生從認識福州傳統(tǒng)文化延伸到認識中華民族,從福州地方傳統(tǒng)文化上升至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達到個性和共性的統(tǒng)一,從而增強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過學生的展示活動,和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讓學生在點評中思考歸納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這些特點教材中介紹了“相對穩(wěn)定性”“鮮明的民族性”。此外,對于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學生容易簡單將二者直接等同,教師應抓住契機,引發(fā)課堂討論,讓學生明白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于歷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歷史淵源,又在歷史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所以歷史繼承性和與時俱進應該是傳統(tǒng)文化應有的特點。這樣,師生在課堂中通過討論、探究,產生共識,在疑中思,思中辯,辯中悟,悟出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歷史繼承性、相對穩(wěn)定性、鮮明的民族性、應有的時代性。
3.思維探究。
(1)問題探究,培養(yǎng)能力,突出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
繼續(xù)運用燈會的案例,進行遞進式設問。設問一:福州市政府為什么要舉辦燈會?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設問二:是否所有的傳統(tǒng)文化都能起促進作用?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設問三:為什么同是傳統(tǒng)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陳靖姑祈雨故事(見資料)中包含的積極與消極作用的對比分析,溫習第一課中學習的“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系”的道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能力。借助問題的探究和學科知識的支撐,突出傳統(tǒng)文化作用雙重性的這一重點,為實現難點突破提供基礎。
在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作用時,要突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反映課標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標準,突破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難點。
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雙重作用的學習,學生能較容易看出相對應的態(tài)度:對先進的傳統(tǒng)文化要繼承;對落后的傳統(tǒng)文化要拋棄。
明確了對待先進與落后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態(tài)度,可是如何判斷傳統(tǒng)文化的先進與否呢?引導學生圍繞著“如何評判福州傳統(tǒng)節(jié)日“拗九節(jié)”這一案例,掌握辨別傳統(tǒng)文化精華與糟粕的標準尺度:是否與時俱進,是否促進社會個人的進步發(fā)展。由這一判斷標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評價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
4、升華導行。
(1)小結延伸:教師運用講述法,配合多媒體展示板書(見附一),點出傳統(tǒng)文化“是什么”,“為什么”要繼承,“怎么樣”繼承的問題,進一步引導思想和行動上的升華。
(2)升華:作為中華子孫有義務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個追求進步的現代人也必須借助先進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
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所以,繼承發(fā)展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3)導行。
思考:福州地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但在洋節(jié)盛行的今天,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請你結合自身實際從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角度,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
本課教學緊扣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傳統(tǒng)文化進行教學,對于其他地域的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感受不深,但對于福州本地學生來說觸動很大,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不錯。但要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老師對當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缺少多媒體設備的學校,本課也可以以豐富的圖片、文字、幻燈片等材料來輔助教學。
本節(jié)課,我以福州閩都文化為平臺,以元宵燈展為線索,將生活現象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通過情理上的引導,讓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提升學生認知、分析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知我福州,愛我福州,通過認識感受地方文化,進而提升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同和傳承。但由于廣泛引用學生身邊的文化現象,課堂生成不斷。因此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使預設與生成有機統(tǒng)一起來。
這堂課中涉及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在課后還可以延伸引用,如組織學生就其如何發(fā)展,某種具體文化形式如何創(chuàng)新等活動進行課后探究,撰寫學生小論文,同時也為下一課教學做好準備。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導!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八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中的綜合性學習課。綜合性學習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它重在學習過程,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并把能力運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本次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設計的。
本節(jié)課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哪些內容,通過查閱網上資料,使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親自指定方案、積極搜集處理信息、組織策劃,學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問題意識、創(chuàng)造精神都在活動中得到發(fā)展,從而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學生通過查一查、說一說、聽一聽、演一演等形式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拓展活動,繼續(xù)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品質,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分工與合作的意識,在研究的過程中,熟悉搜集資料的途徑,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形式來展示研究成果。
教師幫助學生從其生活世界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去進行調查,注意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在學習中快樂生活。
(一)、知識目標。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和傳統(tǒng)文化的來歷。
(二)、能力目標。
1、學生在自主分組的基礎上合作、探究,在調查訪問、分析整理搜集資料、匯報交流中整合語文學習資源,學會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通過活動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2、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四)、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目標: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和傳統(tǒng)文化的來歷。學會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學情分析】。
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共同面對困難,分擔責任。由于活動工程的“龐大”,準備工作的繁多,他們發(fā)現以個人的精力和時間實在難以勝任,經過失敗后,他們選擇了合作研究壯族。不但組內有合作,小組之間也有合作?;顒又校瑢W生漸漸會悟出一個道理:搞這樣的活動,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能獲得成功。
通過計劃的制定,學生不但對活動步驟十分明確,他們的分工意識也增強了,知道了誰負責找音樂,誰負責制作演示文稿,誰負責編排小品、誰負責學舞蹈等,在活動中學生真正感受到分工與合作是完成整個活動任務的基礎,誰游離于小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責。
本次活動中的每一個過程,考慮到實際情況,我對學生進行了詳細的指導,特別是材料的選取和整編過程。課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師生共同完成的。
【教學策略】。
本次活動中,我特別設計了“計劃制定”這一內容,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有序地完成任務,提高效率。在初定計劃時,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計劃,為什么要制定計劃,怎樣來制定計劃。我在學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了詳細的指導,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計劃,制定計劃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怎樣制定計劃。學生在此基礎上改進了自己的計劃,并以不同的形式設計了第二稿。我們相信,學生會將這些良好的學習策略遷移到以后的學習、活動中,而這種意識的形成將會使學生終身收益。
學生的能力有差別,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較強,有的學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學生上網下載資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練,有的學生有創(chuàng)意,能編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長處,也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長處。他們也看到了他人的長處,改變了以成績?yōu)闃藴试u價他人的習慣。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學生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一定會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為他們發(fā)現了自我價值。讓我學會綜合地評價一個孩子。
【過程(教學或學習過程)】。
第一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驅動。
一、創(chuàng)設情景,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出示課件:兩扇宮殿的大門緩緩打開,“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映入眼簾。
二、出示教師演示文稿介紹,明確學習目的。將學生提的專題進行歸類選擇古詩欣賞、傳統(tǒng)節(jié)日、民族藝術、民族風情。(備注說明:除以上幾個專題之外,學生可能還想研究其他方面,為此設置了“備注欄”,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孩子們留有更大的空間。)三、成立小博士活動小組,制定方案,調查研究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第二階段:制定方案,調查研究。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和愛好,經過反復思考和討論,明確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網絡資源、圖書資源、影音資源、實地考察、向長輩或專業(yè)人士咨詢。自由組合成多個調查小組。討論、撰寫實施方案。
一、小組成立后,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按調查的主題給組員分工,討論調查方式,了解調查情況表的填寫方法。調查情況表如下。
1、結合某一專題,教師在全班進行“制定實施方案”的指導。
2、專題小組進行討論并填寫分工計劃表。
第三階段:根據方案調查研究。
各小組根據制訂的研究方案,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地進行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并及時地記錄活動中所獲得的基本資料,在實踐調查中發(fā)現什么新問題,隨時做好記錄。
第四階段:解決問題,匯報結果。
(一)小組匯報交流。
師:我省要建一個“傳統(tǒng)文化博物館”組委會派老師來督導檢查。這節(jié)課我們召開一個模擬的“傳統(tǒng)文化博物館”的試營業(yè)典禮。博物館共設四展區(qū)告訴大家你們是哪個展區(qū)。(學生把標牌擺放好,說出自己是什么展區(qū))。
1、談話:哪個展區(qū)愿意打頭陣來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組成員邊聽邊想,有問題可以及時提出。除此以外,當學生有個性化的展示時,教師應予以鼓勵,充分肯定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2、各組展示。
民族藝術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樂的視頻演奏及樂器圖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燈片、小組展示自己刻的剪紙、觀看戲曲視頻表演。
詩詞賞析組展示:
配樂詩朗誦,分類別背詩(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詩手抄報。民族風情組的展示:
創(chuàng)設情境,民介紹各個少數民族的風情。選擇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以導游員的身份(藏族導游詞、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導游詞、蒙古族課件)進行介紹,同時出示課件。
傳統(tǒng)節(jié)日組的展示:
出示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圖片,讓學生猜是什么節(jié)日。小組成員談每個節(jié)日的來歷和習俗、故事傳說、談自己過的最有趣的節(jié)日。
3、談感受、提疑問或對他們再繼續(xù)充實資料提點建議。
5、各個小組派代表說廣告詞。
師:我對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有濃厚的興趣,還專門制作了主題網頁,同學們可以登錄我校的網站查詢,將你們搜集到的資料鏈接到網站上,我們就可以在網上繼續(xù)交流,歡迎你們發(fā)布最新信息。
6、教師總結本次活動的情況,以鼓勵為主,根據學生個體專題小組的不同表現頒發(fā)各類小獎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問之星、評價之星、創(chuàng)意之星、同心協(xié)力小組等不同智力方向、層次的學生。
(二)整理歸納。
1、學生將自己所搜集的專題資料整理成冊。(教師幫助整理,幫助鏈接。)。
2、通過這次活動,你有什么收獲?請把它寫下來。
3、指名讀自己的感受。
(三)總結: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你要掌握更多更豐富的知識,就要打開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門。老師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思考,在學習中不斷地發(fā)現新的值得研究的問題,努力探索、學會創(chuàng)造。你們個個都是愛動腦筋的小專家,愿你們在傳統(tǒng)文化這座寶庫里,繼續(xù)探索,愉快地遨游!
第五階段:繼續(xù)延伸,后續(xù)活動。
(一)教師點撥。
剛才,同學們都談到了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多么豐富多彩,是呀,它不僅僅局限于我們今天所研究的這六個專題,比如,你可以去制陶,體會制陶的樂趣;可以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欣賞京劇,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學唱幾曲。我們可以用“燦爛輝煌、源遠流長”來形容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
(二)拓展探究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啊,愿不愿意繼續(xù)探寶呢?那么,除了今天我們研究的專題,你還打算繼續(xù)探究哪些內容呢?(學生自由發(fā)言)。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教學設計篇十九
一、內容回顧:明確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二、研讀“文化傳統(tǒng)”部分:
1、作者是怎樣論述什么是文化傳統(tǒng)的,文化傳統(tǒng)的實質是什么?
明確:首先還是從“傳統(tǒng)”和“文化”兩個概念的關系方面進行分析。“傳統(tǒng)”是中心詞,“文化”是修飾詞,重點應落在傳統(tǒng)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較的論證方法,說明文化傳統(tǒng)是不可捉摸、難以名說、無所不在的,這是從表現形態(tài)上說的。接著從產生過程上來看:一是實踐性;一是體現出來的形式——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民族精神。
明確:同一片園地的人們,形成共同心理狀態(tài),并且為群體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歷經歲月沉淀而形成。
明確:是一種惰性力量。既能制約人們,又能團結凝聚人們。
明確:穩(wěn)定性(惰性)和可變性。
明確:文化傳統(tǒng)與外來文化相接觸、交流,經過驚奇、觀望、攻訐——學習、交流、消化、吸收、整合這一系列過程,就會發(fā)生變化并帶來后果:雖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卻讓人感到陌生。
三、研讀“財富與包袱”部分:
1、應該如何看待傳統(tǒng)?
明確:既是財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傳統(tǒng)既是財富也是包袱?文章論述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文化傳統(tǒng)”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個民族正因為有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才有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才能在傳統(tǒng)的制約與支配下,凝聚成了一個穩(wěn)定而團結的集體。所以說,傳統(tǒng)是財富。然而傳統(tǒng)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鉗制思想、束縛行動的本性,妨礙進步和發(fā)展,因而傳統(tǒng)又是包袱。作者論述這個問題,是要我們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這兩重屬性,既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古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棄其落后的保守的東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東西,促使傳統(tǒng)不斷發(fā)展與進步。
四、回顧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如何闡述“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這兩個概念的?
明確:首先,從語言結構分析入手,將“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分別落腳到“文化”和“傳統(tǒng)”上。
接著,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認識入手,對兩者作出“定義”式的簡單判斷;傳統(tǒng)文化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遺產,文化傳統(tǒng)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從“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過程的角度,闡釋了兩者的特性:傳統(tǒng)文化是具體的,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傳統(tǒng)是意識和精神,是一種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闡述了兩者的兩重屬性:既是財富,也是包袱。
五、板書設計:
傳統(tǒng)。
第三課時。
一、總結本文主題:
文章通過闡述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內容、特點及利害關系,表達了作者的觀點: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未來大廈。
二、辯證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點,請舉例說明文章是如何進行辯證分析的?
明確:例如,在闡釋“文化傳統(tǒng)”時,一方面既肯定其“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確指出“對后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分析批評的任務,明辨其時代風貌,確認其歷史地位,接受或拒絕其余風遺響”。在闡述“文化傳統(tǒng)”時,一方面指出“沒有文化傳統(tǒng),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民族如何能存在,一個社會如何能穩(wěn)定,一個國家如何能鞏固”,另一方面又明確指出“當然這并非說文化傳統(tǒng)是不變的”,“這也并非說文化傳統(tǒng)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而變化自己的內容”。作者在闡述“財富與包袱”這一內容時,更是充滿辯證分析:例如課文最后三小節(jié),這三節(jié)起著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辯證地把握傳統(tǒng)的兩重屬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認識偏差而引發(fā)的兩種傾向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接著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當,指出傳統(tǒng)是內在物,是人群共同體的品質和精神。這和前一節(jié)形成正反對比,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最后進一步明確,說明這種內在物的本質屬性和由來,闡明應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
三、賞析課文寫作技巧:
1、采用小標題形式,新穎別致,令讀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回顧課文內容,完成板書)。
提出問題:民族傳統(tǒng)與文化密不可分,弄清“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很有必要。
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
與分析。
傳統(tǒng)是財富,也是包袱。
結論。
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雙重性。
3、語言特色:
(1)、句式整齊,整散結合,生動活潑。
例如:“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缺,化為明日黃花;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也有的曇花一現,未老而先亡”,這一段話眾多成語連用,主要語句句式整齊,以整句為主,整散結合,將論述性很強的話表達得鏗鏘有力,既給人文化內涵厚重的感受,又讓人覺得活潑輕松,讀起來朗朗上口。
(2)、運用多種修辭,給枯燥的議論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紙上描繪未來,那么,所走向的絕不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擬人。
誰要想拉住傳統(tǒng)前進的腳步,阻擋傳統(tǒng)變化的趨勢,縱或得逞于一時,終將徒勞無功。
四、開放性問題:
五、板書設計:
提出問題:民族傳統(tǒng)與文化密不可分,弄清“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很有必要。
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
與分析。
傳統(tǒng)是財富,也是包袱。
結論。
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雙重性。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2889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