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教案(精選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03:14:08
西江月教案(精選13篇)
時間:2023-11-19 03:14:08     小編:曼珠

教案可以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反思,從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編寫教案時要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設(shè)計和實施需要教師的耐心和細心,以下是一些針對性強的教案建議供您參考。

西江月教案篇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詩人。

多媒體課件、扇子。

1、猜一猜詩人:(出示詩人介紹)。

2、我們還學過他哪首詞?能背出來嗎?(《清平樂·村居》。

3、你對他還有其他了解嗎?辛棄疾,號稼軒,是我國南宋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中,曾遭貶職,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繞閑居多年。)。

是啊,聽說,上繞那兒風景優(yōu)美,農(nóng)田水利條件好。辛棄疾對那一帶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詩人到黃沙嶺的小路上欣賞風景,即興寫下了一首詞。叫《西江月黃沙道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

6、板書課題,齊讀,你知道了什么?(詞牌名、課題的意思、黃沙的位置)。

過渡:這首詞寫了什么呢?下面讓我們讀一讀。打開書本。

1、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現(xiàn)):讀的時候,哪個字音要特別注意,齊讀。生評價。

(2)讀得真棒,要把這首詞讀好,要注意什么?停頓和重音(再出示詞)。

3、自由讀。

4、齊讀。

過渡:

同學們讀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話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1、默讀,自行解決詩句的意思。

a、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釋、看圖、單音變雙音字、調(diào)換順序、補充詞語等)。

b、不懂的地方反復默讀幾次。

c、有疑問、不懂的地方作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

(1)你懂得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出示詞語:別枝驚鵲鳴蟬說豐年七八個。

兩三點舊時茅店社林忽見)。

有不懂的詞意思嗎?

(2)你懂得了哪句話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質(zhì)疑一:

(1)指名說:誰在說豐年”?師質(zhì)疑:你從哪看出是豐年?(出示稻花圖)。

學生回答(農(nóng)民、詩人、青蛙)。

(同桌自由選擇表演)。

請學生表演:(3組:詩人與農(nóng)民、青蛙之間、詩人與農(nóng)民之間的對話)。

從剛才的表演,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板書:說豐年,喜悅)。

是啊,與農(nóng)民相處了20多年的詩人,看到了農(nóng)民將要豐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興啊,他情不自禁高聲吟道:男生讀句子。

是啊,“鋤禾日當午,漢滴禾下土,農(nóng)民豐收之不容易啊,想到這,詩人又忍不住大聲呤道:請女生讀。

看,詩人多關(guān)心農(nóng)民的生活,所以他給自己起的字號叫?(稼軒)。

稼是什么意思:種植莊稼,從他起的號可以看出辛棄疾很(十分關(guān)心種莊稼)的人。他在黃沙嶺還建有黃沙書院,為農(nóng)民的子女讀書著想。

質(zhì)疑二:為什么為什么過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會使詞人覺得忽然呢?

小組討論。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品讀。

同學們,剛才我們讀懂了詞句的意思,下面,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南宋時,與詩人同行,一起欣賞那里的美景,愿意嗎?(出示圖)。

好,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黃沙嶺,天已經(jīng)黑了,走在黃沙嶺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聽老師讀(配樂)。

2、匯報。

聽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覺?美在哪?請你說說,你認為最美的地方,把你認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讀給同桌聽。

3、學生匯報。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引導:美在哪?你覺得哪個詞用得最好?(驚、鳴),一,體會“以動襯靜的寫法。(板書:景美。請你來讀讀,你覺得怎么讀好這句?(舒緩)。

2、對比讀:誰愿意挑戰(zhàn)他,讀得更美?給掌聲。

???。

看見了----(明月高懸)(綠樹環(huán)繞)(喜鵲鵲翻飛),辛棄疾不禁高興地吟道――(齊讀第一句)。

聞到了和聽到了-----(蟬兒輕叫)(蛙鳴齊唱)、聞到了(稻香撲鼻)豐收在即;喜訊遠傳,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齊讀第二句)。

走著,走著,忽然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毙翖壖惨剐猩降?,不禁興奮地唱道——(齊讀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師也被你們的朗讀給陶醉了,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讀,好嗎?看看我們的讀能否把后面的老師也陶醉了?有信心嗎(配音師生串讀)。

過渡:

從你們的讀中,我感受到詩人筆下田園風光在夜晚獨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戰(zhàn)詩人,用現(xiàn)代文改編這首詞,做一個現(xiàn)代小詩人。(配樂)。

推薦同學們上臺表演。(我們班誰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最厲害?有請黃怡昕同學邊說邊演。

你們想編嗎?現(xiàn)在拿起筆來,寫下來吧。

提示:

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深夜回到家,詩人忍不住揮筆寫了《》:……。

溫馨提醒:展開豐富的想象,用上優(yōu)美的詞句,可詩人的動作、語言、心情等,把當時的畫面描繪出來。

一首美妙的詞我們已經(jīng)學完了,你想為自己設(shè)計一份怎樣的作業(yè)呢?(自選)。

1、積累其他田園詩或辛棄疾的其它詞。

2、把這美景畫下來,做成詩配畫。

3、把詞改寫成美文。

景:以動襯靜(迷人)熱愛大自然。

情:說豐年(喜悅)關(guān)心農(nóng)民生活。

西江月教案篇二

上片寫景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下面我們一起研讀一下它的教案設(shè)計吧。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設(shè)計理念:

通過創(chuàng)設(shè)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通過課后搜集宋詞,吟誦宋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xiàn)“大語文”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歌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語言導入:課前,同學們已經(jīng)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近宋詞,領(lǐng)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二、讀懂題。

1、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自由說,如這首詞的詞牌名,黃沙道是哪里,整個題目的意思,對作者的了解等)。

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yōu)美,農(nóng)田水利條件好。

2、簡介作者,這是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他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國家。他曾遭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較熟悉。,曾遭貶職,那兒多年生活,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三、讀通詞。

1、教師范讀。

2、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

3、師激勵學生讀:“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你們朗朗的讀書聲。想不想展示你們美妙的聲音?”(生:想)。

4、教師指導學生讀準節(jié)奏。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5、男女生比賽讀。

四、讀懂詞。

過渡:光會讀是不夠的,你還得理解它才行??粗⑨專囍约鹤x懂這首詞。

1、理解詞義。檢查:驚鵲鳴蟬豐年茅店社林。

2、讀著讀著,你好象和作者一道走進了黃沙嶺,你有什么收獲?

交流。

a:看到的:美麗的風景。

明月驚鵲風吹稻田天外疏星……。

在作者的筆下,它們是靜止不動的嗎?讓我們再讀,用心去體會。

指名描繪自己的所見。(理解詞意)。

“明月驚鵲”可以聯(lián)系“月落烏啼”來理解。

b:聽到的:悅耳的聲音。

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誰說豐年?青蛙、作者還是路過的農(nóng)人?說些什么?

c、聞到的:好聞的氣息。

稻花香。

d、觸覺:清風吹拂臉頰的涼爽。

你能體會到作者在黃沙嶺中行走時心中是怎樣的嗎?(愉快、喜悅、著急……)。

深入:這么多收獲中,你最喜歡哪一樣?為什么?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詞的意思,并描述。)。

五、拓展。

1、讀著讀著,你聯(lián)想到了學過的哪些詩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驚喜。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撵o。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舾小?/p>

……。

2、我們可以怎樣開展詩的學習?你打算怎么學?

拓展閱讀:釋“七八個星天外”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分上下兩闕,上闕主要是從聽覺著手,下闕主要從視覺落筆,勾畫出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簡樸有趣的鄉(xiāng)村豐收美景。詞句看似明白如話,細品又覺意味深沉。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就是一例。粗看,近似口語,有誰讀不懂?但如果多想一想,其中“天外”到底指何處?就很難準確說出來。曾經(jīng)有參考書解釋說,“天外”即“天上”。“天上”有七八個星星,似乎也說得過去??伞疤焐稀庇衅甙藗€星,明明是晴天;“山前”卻又出現(xiàn)“兩三點雨”,雨從何而來?既悖常理,又講不通。再說,如果把“天外”理解為“天上”,“天上”與“山前”,一高一低,一上一下,僅有高低之分,而無遠近之別。所以,把“天外”理解為“天上”及不準確。

前些時候,從工具書《詞源》中,查到“天外”一詞,方知“天外”即“天邊之外”,指“級遠的地方”。俗話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可見“天邊”本來就很遠了,“天邊”之外,不久更遠更遠了嗎?正因為“天外”很遠很遠,再加上是“夜行黃沙道中”,隱隱約約看見“七八個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不妨試著把“天外”理解為“天邊之外”,看上下兩句詞意:

遠處,有幾顆星星閃爍;近處,有幾滴小雨散落。詩人漫步黃沙道中,頓生點點涼意……。

“天外”有幾顆星星,近處有幾滴小雨,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就一點也不矛盾了。

順便說說“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中的“七八個”與“兩三點”,它們都不是確數(shù),而是概數(shù)或約數(shù),只能譯為“幾顆星星”“幾滴雨”。

西江月教案篇三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閱讀全詞,思考:

1、概括詞的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2、全詞表達了詞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賞畫面。

誦讀詩歌,以“我從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畫面?!钡木涫剑f說從詞中讀出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品讀析技法。

細讀全詞,選擇你所欣賞的一句品析精妙之處。(提示:可從用詞凝練、寫景角度、藝術(shù)手法等方面賞析)。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nóng)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稻花香,既寫出了所見、所聞,又寫出了所嗅,使人身臨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寫景的同時,作者又于人們不知不覺之中,自然地抒了情?!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一句,作者將“蛙”擬人化,不僅顯得生動,形象,同時還寫活了一個境界,即:寫出了農(nóng)家的熱鬧氣氛和歡樂的心情,抒發(fā)了人逢豐年的喜悅。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這一句寫得有景,有聲,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聲情并茂。另外,在這畫面里,作者緊緊扣著夏夜、農(nóng)村這一特定時間、特定環(huán)境,鮮明地突出了兩點:“熱”和“靜”。先說“熱”?!懊髟聞e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币馑际牵好髟鲁跎ι闲獥臑貔o,象受了驚一樣,清風吹著,直到半夜,樹上的蟬還象在呼救似地鳴叫。這里的“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是說明熱的程度;從“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說明熱的時間。“清風”不爽,就更顯其熱。作者著意渲染“熱”,一是夏天特點的真實寫照,再,就是為下面寫“雨”設(shè)下伏筆。再說“靜”。寫“靜”,作者并不是從正面去寫,而是用反襯的手法,以“鳴蟬”、“蛙聲”來烘托。在這一特定環(huán)境,以動寫靜,就愈顯其靜,大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shù)境界。這種“靜”與“明月”、“清風”、“稻花香”交織在一起,真是寫絕了農(nóng)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筆鋒一轉(zhuǎn),進人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云四起,透過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經(jīng)灑向山前,那么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轉(zhuǎn)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qū)さ乇苡甑男那?。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币驗樽髡咂綍r經(jīng)常往來于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jù)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這該叫人多么高興阿!

寫雨,作者寫得既有層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個星天外”寫雨前的天象,再以“兩三點雨山前”寫驟雨來臨,最后寫雨中人的心理變化。寫雨前天象,預(yù)示已有雨意。這里,雖沒寫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這一句,作者把“七八個星”“兩三點雨,”分別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僅突出強調(diào)了雨前的天象,驟雨的來臨,照顧到了音韻的需要,而且還構(gòu)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寫出了夏雨的特點。暴雨忽至,確使夜行的人焦急起來,到哪兒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邊”的“茅店”,可那是“舊時”,現(xiàn)在不知在否。等他轉(zhuǎn)過“溪頭“,“茅店”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薄昂鲆姟币辉~,人物的喜悅心情活脫脫地再現(xiàn)了出來。這一句寫得靈活,輕快,富有情趣,讀后,那個急而復喜的雨中人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

該詞是辛棄疾少有的描繪農(nóng)家自然風光的小令。

上片描繪鄉(xiāng)村仲夏的夜里,靜謐的美?!懊髟聞e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一句運用得特別自然,而且別樣的工整。以擬人的手法描繪出大自然里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給人以恬淡閑適的美感:明月升高了,驚起了歸巢的.喜鵲;清風悠悠流淌,伴著蟬的鳴叫。“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這樣的夜里,聞到了稻花隱隱隱約約的香氣,聽到了蛙聲一片。作者不但從視覺上,更從嗅覺與聽覺里,描繪出了鄉(xiāng)村夏夜里一派祥和與和諧的美。

再加上驟雨初至,驚慌地想去尋找那茅店避雨,卻忽然不見了??墒?,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拐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真是驚喜交集!

上片與下片緊密銜接,天衣無縫。讀來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農(nóng)家風味。此時的作者,就像一個老農(nóng),在寧靜的夏夜里,美滋滋地嗅著蜜蜜的稻花香,想著秋后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尋找避雨之所的憨態(tài)躍然紙上。讀著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兒時的童年:有裊裊的炊煙;有星星;有清風;有蟈蟈的鳴叫;有大人高一聲低一聲喚小兒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西江月教案篇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教案篇五

這篇課文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用問題為切入口,想象詩歌的意境。

4.培養(yǎng)學生再造想像、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1、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課件。

1、名句背誦。

2、簡介辛棄疾,知背景:

3、揭示課題:

而“稻花鄉(xiāng)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jié)課我們就跟隨詩人一起到詩歌的王國去遨游吧!

教師介紹黃沙道。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用問題為切入口,想象詩歌的意境。

4.培養(yǎng)學生再造想像、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1、請看屏幕,指明讀“學習任務(wù)”,齊讀“自學提示”。

2、學生自學。

3、檢驗:

(1)指明讀詞語,齊讀詞語。(評價)。

(2)解釋詞語。

(3)檢查朗讀:(評價)。

1、分組讀“學習任務(wù)”、“溫馨提示”。

2、教師巡視指導。

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p>

生1:詞人看到了明月當空,喜鵲正在枝頭歡叫,驚飛……(隨機出示句子)。

板書:看:(學生寫)明月清風驚鵲鳴蟬。

聽:(學生寫)鵲聲風聲蟬聲。

師:誰還從這一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生2。

師:明月無語,但流瀉的是清幽的月光;樹枝不動,但鵲兒飛起,引起枝兒搖曳;它飛到另外的枝頭,甚至邊舞邊鳴。明月之夜,清風無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來,令人神清氣爽;蟬兒一改酷暑的喧囂鳴叫,或許是被枝的顫動驚醒,送來幾聲悠長而又涼絲絲的蟬聲。)。

師:多美的月夜啊,詞人深情地贊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引讀)。

師:多美的月夜啊,我們深深地贊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

師: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烏啼”的場面,讓我們再次感受詩句——。

2、“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p>

引:還看到、聽到或聞到了什么?

板書:聞:(學生寫)花香聽:蛙聲人聲。

a、此時此刻,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耳聽著水國的驕子們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詞人擁有怎樣的心情?為什么(板書:愉悅、與民同樂)。

師引:作者行走在黃沙嶺的道途之中,沐浴著清風、明月,嗅著晚風送來的稻花的清香,那種輕松與愉悅之情已經(jīng)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從心湖之中溢出來,流淌出來。

他會想些什么呢?(課件)板書:想。

(如:“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彼谛闹星椴蛔越匕l(fā)出了這樣的贊嘆?。?/p>

師:是啊,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溢于言表。就讓這種喜悅通過你的朗讀傳遞出來吧!

b、朗讀詩句生1。

評:讀得怎樣?(生評)。

誰再來吟一吟?生2齊讀。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句千古名句,讓我們也感受了豐收的喜悅。

過渡:還有另外的發(fā)現(xiàn)嗎?

3、“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卑鍟河曷?。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掛著幾顆星星,聽到了雨的聲音。

師:誰也從這句聽到了、看到了和想到了什么?

a、這里詞人采用了什么手法?(對偶)。

(師引導:“天有不測風云”幾顆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眨著眼睛,小雨沙沙送來夜的清涼。這是無聲中的有聲,這是不動中的悄動。)。

b、師:讓我們再次詩意地讀——。

4、“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p>

過渡:還看到了、聽到了什么?

a、從這句詩,你想到了哪句詩?(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詩人此時此刻有怎樣的心情?(轉(zhuǎn)急為安、興奮不已、激動萬分……)。

c、你是從哪里發(fā)現(xiàn)的?

d、請你帶著詩人此刻的心情,再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興奮、激動)。

師:是啊,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齊讀這一句——。

先配樂,后畫面展示。

師:這樣的一個夜晚,不僅是一首詞,也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這幅畫你可以用語言來描繪。咱們再默默地讀一讀這首詩,體會一下詩歌的意境。

1.仔細品讀,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時此刻,你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2、配樂寫話。

師:此時此刻,老師知道你們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請你拿起筆,靜靜地想,靜靜地寫。寫下那動人的畫面。(師巡視指導)。

3、展示畫面。

(1)師:你能給自己的畫配上一個動聽的名字嗎?盡量用精煉的語言。

(若有困難,小組討論,比一比哪組的小標題最美。)。

(江南夏夜圖、山村夏夜美景圖、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

4、課件展示部分譯文,一生朗誦。

(1)學生補白。

(2)譯文展示:(師范讀)。

·夜晚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

月兒出來驚動了樹枝上的鵲兒,

輕輕吹拂的夜風中不時送來陣陣蟬鳴。

稻花飄香沁人心脾(預(yù)示豐收),

駐足聆聽那一片蛙聲,

好似在為人們的豐收而歡唱著……。

你看,天邊還偶爾看得見七八顆星星,

轉(zhuǎn)眼山前便灑落了兩三點雨。

大雨將至,趕緊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頭轉(zhuǎn)彎處,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3)教師朗誦。

師:簡直是一幅優(yōu)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盡管詞人沒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筆下的一幅幅藝術(shù)畫面,卻流露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太平生活的珍愛。讓我們再次把詞人這種情、這種愛讀出來吧!會背的可以背誦。

板書:珍愛生活。

5、齊讀(或背)整首詞,整體感知(師生共讀)。

師:我又一次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在這首詞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怎樣的文筆,怎樣的風格?(清新歡快,豪放)但是由于詞人的生活遭遇,他的風格沉郁頓挫,悲壯激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也是最優(yōu)秀的愛國詞作之一,有人甚至稱此詞為辛詞之首。全詞表達了詞人堅決主張抗金,而又反對冒進輕敵的思想,抒發(fā)了對淪陷區(qū)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敗,亦流露出詞人報國無門的苦悶。同屬豪放派,與蘇軾相比,辛棄疾少了一份曠達、一份雄邁,多了幾許悲涼、幾許蒼勁。)。

師生共讀:

念奴嬌o赤壁懷古。

西江月教案篇六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guān)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zhuǎn)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yè)。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jié)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業(yè)。

1、默寫這首詞。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教案篇七

1.借助教材注釋,結(jié)合課內(nèi)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

2.體會重點詩句的情境,在反復誦讀,合理想象,

1.了解古代詩詞的有關(guān)常識。

2.理解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在誦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嘗試通過詩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

感受詩人熱愛農(nóng)村、關(guān)心農(nóng)事的質(zhì)樸情懷。

結(jié)合課內(nèi)外資料,了解古詩的意思。

一、導入新課

詞是古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原來也稱曲子詞,又因句子參差不齊而稱長短句。詞,最早都是入樂的,要按照曲調(diào)的要求來寫,所以作詞也叫“填詞”。每一個曲調(diào)都有一個名稱,叫“詞牌”,如這首詞的詞牌名《西江月》。詞按字數(shù)多少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三種,58字以內(nèi)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diào),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diào)。其實并無根據(jù),但習慣如此。長一點的詞還可以分段,有雙調(diào)、三疊、四疊之分。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diào)。讀雙調(diào)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之間的聯(lián)系。

二、感知作者

辛棄疾是南宋的愛國詞人,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有關(guān)。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fā)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在上饒帶湖期間寫的,記一次夜行的經(jīng)歷,比較容易讀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師領(lǐng)讀全詞一至二遍,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互動1: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明確:長。因為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明月、清風,后來烏云四合,下了幾滴雨,還可以從詞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互動2:路長,為什么要夜行?

明確:白日酷熱,因為從鳴蟬、說豐年、驟雨等可以看出這時正值夏季。

互動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上片的內(nèi)容?

明確:深夜時分,月兒從云縫里鉆了出來,山林頓時變的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頭上棲息的山鵲,清風吹拂,蟬也叫的格外歡快。此時,詞人和他的同伴們正行進在黃沙道中,一路上他們都聞到了稻花的香氣,田間的青蛙也不斷的鳴叫,他們一邊走一邊談?wù)撝衲甓ㄊ且粋€好年成。

互動4: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

明確:到了后夜,天邊尚余幾顆星。

互動5:“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著急嗎?

明確:從下句看,他是著急的,因為這是驟雨將至的信號。

互動6: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

明確:從下文“舊時”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動7:最后兩句注釋里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確:詞人用的是倒語,表現(xiàn)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xiàn)倒語,有的出于表達內(nèi)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表述下片內(nèi)容(可參照上片的表達方式)。

四、總結(jié)

凡雙調(diào)的詞,內(nèi)容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它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詞人輕松、喜悅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此外,讀詞也要注意詞中的關(guān)鍵性字眼,過去叫做“煉字”。這首詞中“忽見”二字就煉的好,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

西江月

辛棄疾

寫景烘托:明月 驚鵲 清風 鳴蟬 稻花香 蛙聲

真情流露:熱愛田園 避雨 驚喜 興趣 盎然

西江月教案篇八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guān)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簡介作者、時代背影。

1、猜一猜詩人:(出示詩人介紹)。

2、我們還學過他哪首詞?能背出來嗎?(《清平樂·村居》。

3、你對他還有其他了解嗎?辛棄疾,號稼軒,是我國南宋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中,曾遭貶職,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繞閑居多年。)。

是啊,聽說,上繞那兒風景優(yōu)美,農(nóng)田水利條件好。辛棄疾對那一帶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詩人到黃沙嶺的小路上欣賞風景,即興寫下了一首詞。叫《西江月黃沙道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

6、板書課題,齊讀,你知道了什么?(詞牌名、課題的意思、黃沙的位置)。

過渡:這首詞寫了什么呢?下面讓我們讀一讀。打開書本。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現(xiàn)):讀的時候,哪個字音要特別注意,齊讀。生評價。

(2)讀得真棒,要把這首詞讀好,要注意什么?停頓和重音(再出示詞)。

3、自由讀。

4、齊讀。

過渡:

同學們讀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話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句意思。

1、默讀,自行解決詩句的意思。

a、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釋、看圖、單音變雙音字、調(diào)換順序、補充詞語等)b、不懂的地方反復默讀幾次。c、有疑問、不懂的地方作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

(1)你懂得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出示詞語:別枝驚鵲鳴蟬說豐年七八個。

兩三點舊時茅店社林忽見)。

有不懂的詞意思嗎?

(2)你懂得了哪句話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質(zhì)疑一:

(1)指名說:誰在說豐年”?師質(zhì)疑:你從哪看出是豐年?(出示稻花圖)。

學生回答(農(nóng)民、詩人、青蛙)。

(同桌自由選擇表演)。

請學生表演:(3組:詩人與農(nóng)民、青蛙之間、詩人與農(nóng)民之間的對話)。

從剛才的表演,我們感受到了什么?

四。賞讀,悟詩情。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品讀。

同學們,剛才我們讀懂了詞句的意思,下面,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南宋時,與詩人同行,一起欣賞那里的美景,愿意嗎?(出示圖)。

好,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黃沙嶺,天已經(jīng)黑了,走在黃沙嶺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聽老師讀(配樂)。

2、匯報。

聽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覺?美在哪?,請你說說,你認為最美的地方,把你認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讀給同桌聽。

3、學生匯報。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引導:美在哪?你覺得哪個詞用得最好?(驚、鳴),一,體會“以動襯靜的寫法。(板書:景美。請你來讀讀,你覺得怎么讀好這句?(舒緩)2、對比讀:誰愿意挑戰(zhàn)他,讀得更美?給掌聲。五、總結(jié)。

引讀: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在夜晚行走在黃沙嶺上,

看見了----(明月高懸)(綠樹環(huán)繞)(喜鵲鵲翻飛),辛棄疾不禁高興地吟道――(齊讀第一句)。

聞到了和聽到了-----(蟬兒輕叫)(蛙鳴齊唱)、聞到了(稻香撲鼻)豐收在即;喜訊遠傳,,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齊讀第二句)。

走著,走著,忽然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毙翖壖惨剐猩降?,不禁興奮地唱道——(齊讀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師也被你們的朗讀給陶醉了,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讀,好嗎?看看我們的讀能否把后面的老師也陶醉了?有信心嗎(配音師生串讀)。

五、布置作業(yè)。

西江月教案篇九

清點蓮霧澄澄,霄中寒夜繁星。

夜半遮月黯柳青。眨目照書螢窗。

人生若無根蒂,飄如陌上煙塵。

盛年易逝難復拼。賦詞鞭笞自勉。

幽潔恬淡嬌謙,葉翠托襯紛芬。

風撫親曳奕采揚,吹徹閣園溢香。

恍憶少時甜夢,相邀閨友拾賞。

舉目芳影今難見,花語與情深藏。

蓮荷潔而不污,嬌美馥郁如故。

塵世繁華而不俗,心清恬雅透悟。

人生何論完美,曲折繡作彩幅。

得失看淡歸云霧,放棄擁有無誤。

冰清高雅脫俗,經(jīng)年斗雪凌霜。

傲骨笑靨著春衫,朵朵粉紅嬌綻。

浮生賢友相伴,浩氣拼揚向上。

壯志凌云譜剛強,惜梅惜友存芳。

晨曦青杏晶露,拂面輕風醉煙。

一只紫鳶迎上天,纏云暇意連綿。

鴨戲暖波瀲瀲,笑隨蝶舞翩躚。

燕追鶯羞繞村旋。景牽夢縈迷戀。

西江月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小黑板、課前搜集有關(guān)宋詞的資料等。

教學過程: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zhuǎn)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yè)。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jié)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業(yè)。

1、默寫這首詞。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教案篇十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jié)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夜行黃沙道中。

驚鵲鳴蟬。

社溪橋。

文獻摘錄:

黃沙:地名,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畝。黃沙嶺一帶風景優(yōu)美,農(nóng)田水利條件較好。

西江月:詞牌的一種名稱,標明詞的調(diào)子。詞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著歌詞而改變,因此又叫做長短句。

西江月教案篇十二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上闋詞。

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句子里的關(guān)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上闋詞的意思。

根據(jù)上闋詞意,借助圖畫,展開想象,進行景物描寫,體會詞的意境美。

重點理解句子里的關(guān)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上闋詞的意思。

難點根據(jù)上闋詞意,借助圖畫,展開想象,進行景物描寫,體會詞的意境美。

1課時

多媒體課件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2、詩與詞有什么區(qū)別?

3、解題。

(1)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2)你們在夜間走路有什么感受?作者也和我們一樣嗎?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看投影,聽課文朗讀,注意重音和停止的地方。

2、自由練讀上闋詞,并在書上標出重音和停頓的地方。

3、指名讀并評議。

4、齊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上闋詞的意思。

1、復習學習詩詞的方法。投影:學習詩詞的方法:字詞句詩意體會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美和作者表達的感情。

2、默讀詞的上闋,想想每句話的意思,參照老師提供的一些詞的意思先自學,投影詞意。

3、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上闋詞的意思。

4、交流上闋詞的意思。

(1)指名讀第一句,并說說這句的意思。

(2)指名讀第二句,并說說這句的.意思。

(3)齊讀三、四句。討論:

a、是什么送來一陣陣稻花香?

b、是誰聽取蛙聲一片?

c、是誰在說豐年?

d、指名說說三、四句的意思。

5、把上闋詞的意思連起來說說。(同桌互說、指名說)

(四)體會上闋詞的意境。

1、上闋詞中,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書:看聽聞想)

2、上闋詞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你是從哪些詞看出來的?

4、上闋詞中,作者從看、聽、聞、想著幾個方面來描寫鄉(xiāng)村夏夜月光下的清麗美景,你從中能體會到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板書)

(五)指導朗讀。

1、自由有感情地朗讀上闋詞,用心體會景物的美麗。

2、指名讀,齊讀并評議。

(六)拓展:觀察圖畫,想情景寫一段白話文。

1、出示圖。

2、投影。小練筆:根據(jù)上闋詞,圖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寫了那些景物?把作者看、聽、聞、想到的補充進去,寫一段白話文。提示:可抓住“明目”、“清風”、“稻花香”、等詞展開豐富的想象去描寫。

3、生練筆,師巡視。

4、展示,交流,修改。

原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譯文: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喜鵲,清爽的夜風吹來了蟬兒的鳴叫。

稻花飄香談?wù)撝S收的年景,耳聽得陣陣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剛還遠掛天邊,轉(zhuǎn)眼滴滴細雨酒落山前。

過去的小客店還在村廟的樹林旁,道路轉(zhuǎn)過溪水的源頭,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xiāng)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里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guān)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jié)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jié)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chǎn)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nóng)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huán)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芭f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xiàn)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zhuǎn)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西江月教案篇十三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閱讀全詞,思考:

1、概括詞的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2、全詞表達了詞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賞畫面。

誦讀詩歌,以“我從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畫面。”的句式,說說從詞中讀出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品讀析技法。

細讀全詞,選擇你所欣賞的一句品析精妙之處。(提示:可從用詞凝練、寫景角度、藝術(shù)手法等方面賞析)。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nóng)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稻花香,既寫出了所見、所聞,又寫出了所嗅,使人身臨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寫景的同時,作者又于人們不知不覺之中,自然地抒了情?!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边@一句,作者將“蛙”擬人化,不僅顯得生動,形象,同時還寫活了一個境界,即:寫出了農(nóng)家的熱鬧氣氛和歡樂的心情,抒發(fā)了人逢豐年的喜悅。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這一句寫得有景,有聲,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聲情并茂。另外,在這畫面里,作者緊緊扣著夏夜、農(nóng)村這一特定時間、特定環(huán)境,鮮明地突出了兩點:“熱”和“靜”。先說“熱”。“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币馑际牵好髟鲁跎?,枝上歇棲的烏鵲,象受了驚一樣,清風吹著,直到半夜,樹上的蟬還象在呼救似地鳴叫。這里的“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是說明熱的.程度;從“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說明熱的時間?!扒屣L”不爽,就更顯其熱。作者著意渲染“熱”,一是夏天特點的真實寫照,再,就是為下面寫“雨”設(shè)下伏筆。再說“靜”。寫“靜”,作者并不是從正面去寫,而是用反襯的手法,以“鳴蟬”、“蛙聲”來烘托。在這一特定環(huán)境,以動寫靜,就愈顯其靜,大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shù)境界。這種“靜”與“明月”、“清風”、“稻花香”交織在一起,真是寫絕了農(nóng)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筆鋒一轉(zhuǎn),進人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云四起,透過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經(jīng)灑向山前,那么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轉(zhuǎn)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qū)さ乇苡甑男那?。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jīng)常往來于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jù)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這該叫人多么高興阿!

寫雨,作者寫得既有層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個星天外”寫雨前的天象,再以“兩三點雨山前”寫驟雨來臨,最后寫雨中人的心理變化。寫雨前天象,預(yù)示已有雨意。這里,雖沒寫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這一句,作者把“七八個星”“兩三點雨,”分別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僅突出強調(diào)了雨前的天象,驟雨的來臨,照顧到了音韻的需要,而且還構(gòu)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寫出了夏雨的特點。暴雨忽至,確使夜行的人焦急起來,到哪兒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邊”的“茅店”,可那是“舊時”,現(xiàn)在不知在否。等他轉(zhuǎn)過“溪頭“,“茅店”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薄昂鲆姟币辉~,人物的喜悅心情活脫脫地再現(xiàn)了出來。這一句寫得靈活,輕快,富有情趣,讀后,那個急而復喜的雨中人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

該詞是辛棄疾少有的描繪農(nóng)家自然風光的小令。

上片描繪鄉(xiāng)村仲夏的夜里,靜謐的美。“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一句運用得特別自然,而且別樣的工整。以擬人的手法描繪出大自然里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給人以恬淡閑適的美感:明月升高了,驚起了歸巢的喜鵲;清風悠悠流淌,伴著蟬的鳴叫?!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這樣的夜里,聞到了稻花隱隱隱約約的香氣,聽到了蛙聲一片。作者不但從視覺上,更從嗅覺與聽覺里,描繪出了鄉(xiāng)村夏夜里一派祥和與和諧的美。

再加上驟雨初至,驚慌地想去尋找那茅店避雨,卻忽然不見了??墒牵^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拐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真是驚喜交集!

上片與下片緊密銜接,天衣無縫。讀來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農(nóng)家風味。此時的作者,就像一個老農(nóng),在寧靜的夏夜里,美滋滋地嗅著蜜蜜的稻花香,想著秋后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尋找避雨之所的憨態(tài)躍然紙上。讀著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兒時的童年:有裊裊的炊煙;有星星;有清風;有蟈蟈的鳴叫;有大人高一聲低一聲喚小兒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及時演練。

1、熟讀、背誦這首詞。

2、默寫這首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把這些形象巧妙地組織起來,卻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詞的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鳥驚、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音響,把黃沙道寫得生機勃勃,頗不寂寞;詞的下片以輕云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游之地的突然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夜行鄉(xiāng)間的樂趣.作者筆下的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314572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