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2-12 17:53:10
最新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8篇)
時間:2023-02-12 17:53:10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篇一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來到了草堂的正門,眼前這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杰作。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的參觀。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篇二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游覽杜甫草堂,我是你們的導游小李。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來到了草堂的正門,眼前這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杰作。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的參觀。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篇三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游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坑H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筑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huán)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他是草堂第一重建筑。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所書。步入正門,將看到的便是大廨,他是草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筑。大廨內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

穿過大廨,徐行數十步,就來到了草堂的主廳——詩史堂。他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為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建筑以此為名。

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第四重建筑——“柴門”迎面而開。步入柴門即可見草堂主體建筑的最后一重——工部祠。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吧倭辍北緸榈孛?,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guī)模小于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后,草堂破敗,經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fā)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lián)想??磥磉@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游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里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茅屋景區(qū),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篇四

大家好!說起杜甫草堂,大家可能首先想起的是成都杜杜甫草堂。其實呢,杜甫草堂在全國不止一兩處,其中有一處鮮為人知的杜甫草堂,就是我們今天要前往憑吊的成縣杜甫草堂。它的修建比成才杜甫草堂要早,是國內最早的一處杜甫草堂。好了,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開始今天的朝謁詩圣之旅吧!

各位朋友,眼前即是杜甫草堂所在地飛龍峽口,東側為鳳凰山,又稱鳳凰臺,草堂處在西南側坡地,坐西向東。周圍東、西、南三面,或山,或崖,北側為東南兩河匯聚之處,二水合流出峽,水勢仿佛飛龍穿空?,F在請大家順著我手指方向望,鳳凰山東南方向山巖跌宕起伏,簡單地勾勒出了一幅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偉人頭像輪廓??赡苡信笥岩芽闯鰜砹?,那是魯迅。魯迅頭像素面朝天,最有個人特征的平頭,胡髭,惟妙惟肖,相當逼真。這還是最近兩三年發(fā)現的,我們稱它“魯迅問天”。一邊是現代文壇巨匠魯迅,一邊是古代詩圣杜甫,隔峽谷而相鄰,似乎在進行著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壇對話,不能不說是一處自然與歷史的造化。

有的朋友可能想問,杜甫為什么會到成縣來并選擇此地落腳呢?和大家一樣,杜甫也喜歡旅行,站在社會文化行為的角度上說,他所進行的是一種文學旅行。像李白,柳宗元,歐陽修,蘇軾,陸游等大文人,都有過豐富的旅行經歷,古人不是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但就杜甫而言,他所進行的并不是一種輕松的,充滿愉快的浪漫之旅,而是充滿坎坷的顛沛流離,真正的“文化苦旅”。

天寶初年考進士不中,進長安后,求官無門,困頓了十年,才得到個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哪知不久就爆發(fā)了“安史之亂”,他顛沛流離,還被叛軍俘獲。脫險后,追隨唐肅宗,授官左拾遺。公元759年,因為替當年的好友,被罷去宰相職務的房館辯護,觸犯龍顏,被貶至華州任司功參軍。官場的失意,再加上這年夏天關中鬧饑荒,杜甫憤然棄官,攜家西赴秦州,就是現在的天水,又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旅行生活。在秦州雖有親友資助和采藥收入,但生活還是極端貧困。正好這時,同谷有位叫宰蓋的人,來信請他去同谷居住。杜甫也聽說同谷是塊富庶地方,生活可能會有所改善。于是這年十月,前往同谷,就是現在的成縣。杜甫來到同谷,在鳳凰山下選擇了這么一處背靠青山巨崖,面對峽谷山峰,避風向陽,自己感到滿意的地方住了下來,在這里杜甫還遇到了一位長安故舊——贊公禪師,二人久別重逢,時常互相走訪,賦詩贈答。但在生活上,這年仍然是艱苦的一年。數月的長途跋涉,加上時近寒冬,相邀來同谷的“佳主人”宰蓋也未能在生活上給予多少幫助。年近五旬的杜甫,只得冒著嚴寒上山覓拾橡栗,扛著鋤頭挖掘黃獨,以至于手腳都被凍得皸裂了。有時因大雪封山,尋食無所收獲,兒女則餓得牽衣蹄哭,以至幾個孩子都夭折在這里。老杜作過京官,地方官,雖說官不大,好賴當過官;在文壇上也是個知名人士,雖說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也沒想到竟然落得個無米下鍋,兒女餓死的窘迫境地,心中怎能平靜呢?也難怪他發(fā)出了“三年饑走荒山道”、“我生何為在窮谷”的憤怒呼嚎。詩人不能不正視當時生活上的困難,所以在同谷住了一個多月,于當年十二月一日再度奔上漂泊的征途,經劍門關赴成都。杜甫在成都,寓居在浣花溪草堂,就是大家熟悉的成都草堂,曾一度入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幕府,以檢校工部員外郎的頭銜充任節(jié)度參謀,所以后世稱他杜工部。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之后,公元768年,攜家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貧病交加,兩年后死在湘水的船中。

杜甫在同谷度過了一個冬月時間,先后寫下了《泥功山》、《鳳凰臺》、《萬丈潭》、《同谷七歌》、《發(fā)同谷縣》等二十余首有名的詩篇。杜甫中年以后遭遇坎坷,強烈的生活動蕩,使他比較多地接觸了現實社會,從而在生活上走向人民,在思想上貼近人民。所以,他的詩作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折射出國家的危機,社會的矛盾,人民的疾苦。詩人在《鳳凰臺》一詩中寫道:“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心當以竹實,炯然無外求。血當以醴泉,豈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詩人把自己的宏圖大志寄托于鳳凰,寧愿剖開“心血”,喂養(yǎng)饑寒中的雛鳳,以實現“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的忠君思想,表達自己盼望中興,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一片執(zhí)著之情。詩中杜甫憂國憂民,愛憎鮮明,有血有淚的感情,正是他長期以來和人民同呼和浩特吸,同苦難,命運相連而得到的一種思想升華。所以一千二百多年來,這位偉大的詩人深受人民崇敬,而他在中國詩歌藝術上的成就,貢獻,也是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根由。

杜甫當年雖在這里饑寒交迫,卻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不朽詩篇。杜甫在離開同谷縣時,寫下了《發(fā)同谷縣》一詩,詩中寫道:“臨歧別數子,握手淚再滴”,表達了他對患難與共的同谷人民和朋友的一片真情,對同谷山水的無限眷戀。所以,這小小的草堂,年年都有難以計數的游人前來緬懷,悼念。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環(huán)境中來,成縣杜甫草堂始建于北宋,明代成歷年間修葺,最早名曰“子美草堂祠”,又稱“詩圣祠”。眼前的新建大門為清式彩繪牌坊,上方正中“杜少陵祠”4字匾額,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長啟功先生所題。我們抬階而上,便是草堂前院。草堂一進兩院,二級臺階,前院的南北兩座廂房,現在開辟為展室。沿階再上,便是后院,也是草堂大殿所在處。院內正中是杜甫漢白玉全身雕像,詩人扶手佇立遠眺,憂國憂民,形態(tài)逼真。正西為大殿,供有詩人石雕坐像,上掛“氣吞江?!睓M匾。院南北兩側都是碑廊,有杜甫同谷詩及歷代游人題詞碑刻24方,毛澤東書寫的杜甫名篇《登高》、《登岳陽樓》、《過武侯祠》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仿佛刻于碑石。從遠處看,最能吸引人們目光的除了杜甫雕像之外,當屬這幾株蔥蘢古柏了。這院內曾有8株參天古柏,一棵國槐和一叢海棠,人稱“八柏一槐一海棠”,相傳為杜甫親手所栽,現在只剩下這幾株古柏。它們蒼勁古老的樹干和郁郁蔥蔥的枝葉,是杜甫草堂千百年來衰敗興盛的見證。草堂雖經歷代修葺,幾度變化,而這幾株古柏依舊挺拔在原地,用年輪默記著歷史。院后南北各有一個月洞門,南門通往后山坡,直達子美崖。后山上白皮松遍布蔥籠,瀑布分級疊降,飛流而下。北門接碑廊,連亭引橋,又是一派庭園景象。整個草堂,一片靜謐清幽,令人神往。

成縣杜甫草堂,是杜甫當年由陜西經甘肅入四川在隴南的一個重要足跡。今天草堂所在的飛龍峽已非昔日的荒郊野地,公路在草堂下穿隧洞而過,古老的棧道依然可見。玉繩泉瀑布從崖洞頂上噴下,如縷似珠,凜冽甘甜;峽壁上的摩岸和碑刻昭示后入,飛龍峽,飛龍?zhí)?,飛龍崖不僅是自然風光,而且還是人文勝境。子美崖依然林木森森,澗流潺潺,崖壁上的“石崖云潭”4個大字遙遠可見。

好了,各位朋友,讓我們倘佯于這片詩魂繚繞的幽靜之地,呤誦詩圣的光輝詩句,去感觸那個時代的脈搏,領司杜甫對祖國山河深沉的愛慕情懷吧!說不定哪位朋友有幸得到老杜在冥冥之中的啟迪,靈感勃發(fā),妙筆生花,文章發(fā)表于報刑雜志,得它個什么文學大獎呢!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篇五

國慶節(jié)到了!碰巧干爹去成都出差,媽媽就決定讓我和干爹一起去成都,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高興,因為又可以去旅游了!

坐飛機和高鐵來到成都后,游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三個地方。其中,杜甫草堂讓我的印象最好,決定寫出來了。

我們進去杜甫故草堂后,先看到一個很大的坑,里面有很多東西。導游阿姨詳細的介紹了那坑的歷史,說那原來是杜甫的村落。還介紹了一些杜甫的歷史。我好奇的看著,這里有很多歷史資料,還有許多文物,比如鏡子、棋子、碗等等,這些都很破舊,都快看不出來了。

接下來,就是去看杜甫的草屋。到了那里,我們發(fā)現那草屋很新,不像破舊的樣子。導游阿姨說由于杜甫后來走了,草屋年久失修,已經倒塌了,這是按照杜甫后來書里寫的造的。旁邊還有課很高很高的樹,拍都拍不下來,簡直比兩層樓還高。

最后,就是去看杜甫的雕像了。到了那里后,我才看到雕像的樣子。雕像是一個老人,坐在椅子上,眼睛閉著,好像閉目養(yǎng)神。旁邊還有很多詩人的資料,比如李白、屈原、杜牧等等。介紹完這些,參觀就算結束。

參觀結束了,我走出大門,心里還在回想剛才的情景。這次杜甫故居之旅,讓我知道了許多知識和文化。在這里,我還想給大家欣賞一首杜甫的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傾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次游杜甫草堂,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景色的美也讓人流連忘返。杜甫草堂,下次有機會,我一定還來!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篇六

各位游客朋友們,歡迎大家來到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觀光游覽。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園旁。這里雖不是杜甫的誕生地,但是是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卻在這里創(chuàng)造詩歌240余首,成就了杜甫“詩史”的文壇地位。近代馮至先生在他所著《杜甫傳》中這樣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這一時期,詩人創(chuàng)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傳世名作。他的許多著名詩句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云真士俱歡顏?!睙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只可惜好景不長,大歷五年冬,杜南在返鄉(xiāng)途中的岳陽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們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仍然完整地只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繕擴建時的建筑格局。它的造型古樸典雅,園林渚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博物館按功能區(qū)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qū)(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qū)(梅園)和服務區(qū)(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他附屬建筑,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體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因為杜甫在成都時,曾被嚴武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人尊稱他為杜工部,將紀念他的祠稱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歷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于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lián)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后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

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與思想。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人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就像孔慶翔說的一樣是“中國唯一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公元10世紀初,五代前蜀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這一個時期,中國刮起了“新樂府運動”的狂潮,杜甫作為這一次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啟發(fā)者備受推崇。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后的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p>

請跟隨我來到浣花祠,浣花祠又名冀國夫人祠。從草堂的詩史堂北往東行,在花徑紅墻的中部有一門樓,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墻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凈。是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國夫人而于清光緒十二年(1866)修建。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成都后,冀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辟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國夫人舍宅為寺。冀國夫人死后,寺中立專祠并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現在所見的浣花祠。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區(qū)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詩人雖逝,但卻給我們留下些氣雄天下的詩歌,還有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前進。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篇七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游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坑H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里,詩人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遠離戰(zhàn)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為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chuàng)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門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huán)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無關。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紙為業(yè),他們取溪水來制十色彩箋,“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西面為岷山山脈,古代空氣澄凈,能遠眺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浣花溪屬長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東吳)。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所書?!叭f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對聯(lián),是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點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萬里橋”就在現在的南門大橋,史載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送費韋出使東吳,在此設宴餞別,諸葛亮深感費韋此行路途遙遠,聯(lián)吳抗魏任務艱巨,故說道:“萬里之行始于此。”橋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橋的西邊;“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現名“龍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為這里水淺灘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開放;又有人說是因當時浣花溪畔花樹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陸游詩)花飛花謝,滿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現在的百花潭公園,現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黃云鵠尋訪古百花潭舊址時,聽信當地人隨口所言而樹碑誤定的。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這處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杰作。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較為抽象和夸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詩人飽經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在此駐足凝視,似乎感到時光已經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仿佛正向蒼天發(fā)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嘆。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2019年出生于河南鞏縣,770年因貧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憂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體驗到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和困苦,并用詩歌把這一切反映了出來。他傳世的1400多首詩,大都是這種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為杜甫有著深沉而博大的思君、憂國、愛民的情懷,還因為他的詩歌代表著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為“詩圣”。葉劍英元帥曾撰書對聯(lián)評價說杜甫寫詩,筆鋒直指社會弊端與逆臣賊子,他的愛國憂民情懷與日月同輝而長存天地間。這正是對杜甫的思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極高評價。

大廨東西兩壁還懸掛有一副清代學者顧復初的名聯(lián)。上聯(lián)“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币馑际牵何?作者)與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試問這人杰地靈的神州河山,古往今來,在眾多詩人墨客中,能有幾個像你我這樣才華橫溢、立志報國?但卻不能為世所重,只能如蜷龍臥虎,不得伸展凌云壯志! 下聯(lián)“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是說: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樣,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卻留下了這座伴隨著明月清風而流芳千古的草堂,與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為流寓,我的命運更為不幸,什么也沒留給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銷而跡滅了??墒亲髡邊s沒有想到,正是因為撰寫了這副對聯(lián),所以他的名字竟得與草堂共存。這副對聯(lián)寫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尋味。1958年毛澤東同志游覽草堂時在這里仔細觀賞,久久沉思。郭沫若稱贊它是“句麗詞清,格高調永”。您能品出它的獨特韻味來嗎?”大廨內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離開成都,順長江向東飄泊。詩人離去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畫在墻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后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19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2019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吊“詩圣”的紀念性建筑群,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后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筑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筑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梁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筑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筑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吊詩圣,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fā)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筑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范。

詩史堂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為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建筑以此為名。

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边@副對聯(lián)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詩史堂內還懸掛有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贝寺?lián)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上聯(lián))與憂民(下聯(lián))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wěn),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水檻和柴門

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八畽憽迸c“柴門”都是當年杜甫的草堂曾經有過的建筑,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所謂“水檻”,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欄,“柴門”也不過是茅屋的籬笆門,可以說都是很簡樸的,遠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F在的“水檻”與“柴門”,是后人重修草堂、擴大庭園時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們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當年詩人在這里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情景。柴門楹柱上懸掛著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陳云誥補書的一副對聯(lián):“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睂β?lián)構思非常巧妙。上聯(lián)“萬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而“信有文章驚海內”與下聯(lián)“猶勞車馬駐江干”,則出自杜甫《賓至》詩中“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兩句。杜甫詩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動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勞賓客乘著車馬到江邊來相訪了! 這本是詩人的自謙之語,但何宇度將兩句詩各改動了一個字:把“豈”改為“信”(信,確實、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為“猶”(猶,還、仍之意),整個對聯(lián)的意思就變成了贊譽之辭:您先生的大作確實稱得上光芒萬丈,可以震動海內,因此千年之后人們仍然懷著景仰傾慕的心情,乘車騎馬來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嗎,我們今天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不遠千里萬里來游草堂。可見對聯(lián)作者還是很有“預見”的呢!

碑亭

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

“少陵”本為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guī)模小于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

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后,草堂破敗,經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fā)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lián)想??磥磉@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游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里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茅屋景區(qū)

游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么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huán)境,杜甫草堂博物館于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qū)”。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qū)”。景區(qū)內溪流環(huán)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郁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里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xiāng)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

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篇八

各位朋友:

歡迎大家游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坑H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里,詩人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遠離戰(zhàn)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為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chuàng)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門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huán)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無關。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紙為業(yè),他們取溪水來制十色彩箋,“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西面為岷山山脈,古代空氣澄凈,能遠眺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浣花溪屬長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東吳)。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所書。“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對聯(lián),是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點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萬里橋”就在現在的南門大橋,史載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送費韋出使東吳,在此設宴餞別,諸葛亮深感費韋此行路途遙遠,聯(lián)吳抗魏任務艱巨,故說道:“萬里之行始于此?!睒蛞虼硕妹2萏谜跇虻奈鬟?“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現名“龍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為這里水淺灘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開放;又有人說是因當時浣花溪畔花樹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陸游詩)花飛花謝,滿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現在的百花潭公園,現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黃云鵠尋訪古百花潭舊址時,聽信當地人隨口所言而樹碑誤定的。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32494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