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本好書之后,我總是有一種種種感悟和思考。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用適當?shù)恼Z言和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觀點。以下是一些讀者自己撰寫的讀后感,與大家共享交流。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一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shù)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jīng)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泵馈北旧硎莻€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毙误w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xiàn),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二
內容主要是一些議論性質的短文,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和想法。內容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倫理等許多方面,其中有《談讀書》、《論真理》、《論嫉妒》、《論死亡》、《論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學方面的代表作,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蘊含著培根的思想精華。
“狡猾就是一種陰險邪惡的聰明。一個狡猾人與一個聰明人之間,卻有一種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不但是在誠實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备ヌm西斯·培根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
下面我對培根的名句做了分類:
一個機敏謹慎的人,一定會交一個好運。類別:人生。
禮節(jié)要舉動自然才顯得高貴。假如表面上過于做作,那就丟失了應有的價值。類別:修養(yǎng)。
內容豐富的言辭就像閃閃發(fā)光的珠子。真正聰明睿智的卻是言辭簡短的。類別:道德。
美的至高無上的部分,無法以彩筆描出來。類別:人生。
一般來說,青年人富于「直覺」,而老年人則長于「深思」。類別:青年。
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愛,造出兒女;因友情而產(chǎn)生的愛,造就一個人。類別:友情。
以上的分類讓我悟出了愛恨美丑……。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三
在前幾日上學期間有位朋友曾和我說,現(xiàn)在學習形勢太嚴緊,所以平常只要補課,不用靠自己學就能夠輕松了。對于這種觀點,我不大贊同。
補課對于我們來說,其一是要幫助我們在基礎之上鞏固知識,即為加深印象;其二是要在我們不會的前提下,對新知識進行瓦解,這樣在上學時即為之所學了。這樣一來,我們就在大腦中學了三遍,加深了印象,也就符合“學而又習”的根本了。可補課畢竟是學習中不公平的體現(xiàn),所以,學習還是在個人。
學了知識,我們不能說只一味的學,那樣必然會變得機械??桌戏蜃硬皇钦f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嘛,這位老夫子說得很對,我就很贊同。不是因為他們的身份不同,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學了不思考,就會對所學的知識感到迷惑,思考了而不學習,就會有一定的害處,這樣長時間以來,遇到處事辯證之時,必會不知所措。
說到辯證,即為口語表達能力,也一樣和學習有關。有的人自作聰明,不學知識也不做練習,長久下去,他講話時將會啞口無言,不是說他天生的缺陷,而是后天缺乏語言表達這種能力,而造成他這樣的直接原因就是不學習。恰恰相反的是,如果一個人平常多讀書,勤于思考,多做練習,努力認真,堅持不懈,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所說的話就會富有文采,言辭就會很華麗。
綜上所述,我本著朋友的身份告知天下的朋友,我們學習,不要只為了走捷徑而偏棄了那些足以帶給我們磨練的曲路!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边@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笨梢娗笾軌蚋淖內说拿\,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chǎn)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好表露于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jīng)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梢娫谌松胁乱?,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shù)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于“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懊馈北旧硎莻€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就應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xiàn),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因此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有些知識要求迅疾、新鮮;細嚼爛咽,如經(jīng)典思想需要品讀,要品讀,需要把心靜下去,需要把時間投入進去,使之消融于我的精神之中。初次的閱讀經(jīng)典,可能給你的感覺就像一盞很小的路燈,照亮你的腳下,光圈也不見得范圍很大,不過,只要堅持下去,又會迎來第二盞路燈……一盞盞路燈延續(xù)到未來的路上。
等到走過漫長的道路,遠離你熟悉的環(huán)境時,你若是回頭遙望,盡管是山重水復,煙霧迷茫,但你會從心底里發(fā)現(xiàn)第一盞路燈的意義。
培根進一步的提醒很有必要,“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他們的節(jié)本就夠了,但這僅限于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jié)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辈贿^,這里原則的話說了一大堆不行,對實際的操作沒有意義,按照我的觀點,只能選擇簡潔、便捷。
要我的做法便是選讀古詩詞,瀏覽的可能是小說,精讀的,就是那些有一定思想意蘊的著作,如《蒙田隨筆錄》、《培根隨筆集》、《帕斯卡思想錄》、《理想國》、《叔本華隨筆》、《尼采隨筆》、《西方哲學史》等;還有《道德經(jīng)》、《論語》、《孫子兵法》、《幽夢影》、《菜根談》等等。
讀書的問題,有時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問題在書中無法解決,只能在書外化解。培根的閱歷,使他談讀書有了更厚的底子,更廣闊的視野,談吐就變得非常精妙,“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shù)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彼?8篇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的文章,被收錄在《培根隨筆》一書中,由于這本書的精妙和里面深厚的哲理,擁有很多讀者。我在暑假里讀了這本書以后,有了很多感想。
我最喜歡《論求知》中的一句話:“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這句話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求知欲的多少將左右人生的方向,天資再聰慧的人,如果沒有求知欲,沒有了“我想學”、“我要學”的勁頭,照樣碌碌無為;天資不佳的人,即使愚頓,但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就如同有了一雙強勁的翅膀,照樣能展翅飛翔。“天才是1%的聰明加99%的汗水”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天資聰慧的仲永為什么后來會變得才學平庸呢?這就是因為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和發(fā)展,而是讓他到處炫耀,從而扼殺了仲永學習的興趣,也就變得和常人一樣了。聰明的仲永因為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求知欲,只是貪圖眼前的成就,不為將來打算,所以長大以后也像其父一樣碌碌無為了。
有個叫“鑿壁借光”的成語,講的是匡衡小時候家里貧窮,買不起蠟燭,于是匡衡便在墻上鑿一個洞,晚上利用鄰居家透過來的光讀書學習,最后成為偉大學者的故事??锖怆m然貧窮,天資也不怎么聰慧,但是他卻有著很強的求知欲,最終取得成功。
求知,是做學問的根本,天資固然重要,但假如沒有了求知欲,照樣成不了氣候,所以,在做學問時,一定要牢牢地抓住求知欲,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培根隨筆談讀書讀書筆記600字【第五篇】:培根隨筆讀書筆記《培根隨筆》為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shù)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jīng)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話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xiàn),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綻放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四
本暑假我讀了《培根隨筆》,讀完后感觸很深。本書總共有58篇,經(jīng)歷了3個發(fā)展階段,經(jīng)過作者的不斷增刪修改,才問世于世界,本書是作者窮其畢生精力所著的一部人生隨感作品,凝聚了培根思想的精華,嚴密的邏輯思維,精辟有力的辯論,睿智的遠見等,這些鑄就了這部書是一部傳世名著,永不褪色。
其中最讓我感觸頗深的是《論生死》,培根認為,人類恐懼的思維的原因是聽信了太多的鬼怪傳說,然而作者卻冷靜的看待死亡——將其視為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以及對塵世罪孽的償還。這種看透生死,大無畏的精神令我敬佩!這部書真的“狠”不錯,推薦大家閱讀!
翻開培根的《隨筆集》,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58篇隨筆中,很多都不超過一千字,個別最長的也只有五千多字。培根自己也在《談快捷》一文中說:“冗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于快捷,就像長袍拖裙不利于賽跑一樣?!彼耘喔η笠宰疃痰钠鶖[明事實,講清道理,擯棄那種空洞、膚淺、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重有力,幾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層見疊出。
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了這些短小精悍的說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買弄幽默風趣,從不談論自己。所以讀培根的隨筆我們是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高人賜教,一位法官判案。
通過讀《培根隨筆》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知道了友誼是什么,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對與錯,懂得了什么是美。
前些日子,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讀后感想很大。
這本書主要講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警句迭出,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這本書很不錯,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
《培根隨筆》給我很多的感觸。簡潔優(yōu)美的語言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此書分為《論求知》,《論真理》等許多隨筆。很多都聯(lián)系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xiàn)你的愿望。然而,人活著并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使你的生命更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zhàn)是必不可免的。只有挑戰(zhàn)自我才能讓你更上一層樓。其實,生命就像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只有挑戰(zhàn)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yōu)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斗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前些日子,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讀后感想很大。
這本書主要講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警句迭出,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這本書很不錯,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五
培根將“讀書”二字做了最詳盡深刻的解讀,王佐良先生的譯文堪稱經(jīng)典,推薦此文給大家,望大家能夠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
人是經(jīng)驗主義的,從過往經(jīng)歷中總結規(guī)律、吸取教訓,從而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我們親身經(jīng)歷過后才能夠明白,并非只有直接經(jīng)驗可以給我們啟發(fā),我們可以通過間接經(jīng)驗為基礎來學習。例如看別人怎么做自己學著做,比如看書上怎么說自己學著來……書本,應當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我們都知道開卷有益,但如何讓這個“益處”真正得到發(fā)揮,還在于如何讀書。
培根告訴我們“明智之士用讀書”,“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關鍵在于“用”。讀書的關鍵在于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當中,用經(jīng)驗加以證明和鞏固,所謂活學活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那是讀死書、死讀書。要讓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真正為自己所用,就應當讓自己“活”起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靈活運用和掌握,消化吸收為自己的經(jīng)驗,由書本上的文字轉化為自己的思想。
讀書時要心懷敬意,“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也不能心懷迷信,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一本書代表的是一位作者的觀點,讀書,就如同與這位作者做心靈和思想上的交流,我們可以贊同他的說法,也可以否定他的理論。讀書的目的'不是要與作者展開辯論、爭個勝負,讀書的目的只在于交流中,我們能夠得到感悟、啟發(fā)思維、有所收益。
做讀書筆記對加深理解記憶有很大的幫助,這點,我感觸頗深、受益良多。
當你在浩瀚書海當中無從選擇之時,可以選擇讀好書、讀經(jīng)典。個人以為,這個好書的標準,不能以市場銷量為準,也莫以書評宣傳為準;沒有把握時,以時間做為標尺,是選擇的最好標準。一本書能流傳幾千年而仍然被傳閱拜讀,必定有其魅力所在。
因此,一本書對你是否有益,不在于此時此刻是否讓你感覺好受些,更在于對你今后發(fā)展是否有益,對你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
開卷有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如果讓讀書有益于自己,只在于如何讀書,讀怎樣的書,以及讀書之后如何運用。
不求書中黃金屋,不求書中顏如玉,只求書中真知識,只求書外真實踐。望大家都能從書中獲益。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六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同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一書,對于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為哲學和文學事業(yè)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對于死亡,培根告訴人們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堅定執(zhí)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對日趨嚴重的宗教沖突,他希望人們能以和平為本,對血腥的戰(zhàn)亂說不,。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讀過這本《培根隨筆》的話,就不會讓巴以沖突日益惡化了。對于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他總是把它們當做上天給予人的磨礪白己的機會。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面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希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zhàn)勝心中的專制統(tǒng)治等等。其次,在此書中,作者不僅提出了獨到見解,還引用著名文學作品中的經(jīng)典語句加以論證,這大大提高了文章觀點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隨筆》語言優(yōu)美,層次清晰,讓人讀后有一種回味無窮之感。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yōu)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七
這個假期,我讀完了《培根隨筆》這本深奧的書,說到培根,他是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學家。
《培根隨筆》是培根的經(jīng)典代表作,是他窮其畢生精力所著的一部人生隨感作品。它凝聚了培根思想的精華,嚴密的邏輯思維,精辟有力的辯論,飽含哲理的文字等,這些都鑄就了這部書是一部傳世名著,永不褪色。
《培根隨筆》包括了58篇散文隨筆,重在對人性中的某個側面或人生的某種境遇闡述見解,其中涉及了真理、宗教、信仰、婚姻、愛情、善良、勇敢、貴族、旅行、友誼、強國之道、財富、言談、青年與老年等人生各個方面,涵蓋范圍廣,同時也都進行了透徹的分析。
《培根隨筆》用語簡練而寓意深刻,很容易讓人理解并賞識。風格靈活多變,格調公正超脫,文章緊湊,脈絡分明,用詞分明,用詞精當準確,比喻通俗易懂,如“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友誼對于人生,就像煉金術士所要尋找的那種‘點金石’,它既能使黃金加倍,又能使黑鐵化金?!蔽恼麓朕o警策,暗含哲理,辭藻典雅,議論從容。
其中我記得最深的是《論讀書》“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集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精準,物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迸喔凇墩撟x書》中這句經(jīng)典論述得以廣泛流傳,源于他對閱讀的透徹解剖,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而讀書正是這樣一條完善性格的道路。沒有書本的靈魂沉浸在無知的黑暗中,當文字與心靈撞擊燃起智慧的火花時,你就能體會到徜徉在書籍中的無盡樂趣。
作者擁有一種直揭人心、透徹靈魂的智慧,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中肯而不偏激。馬克思曾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它帶給我們一種來自塵始終的靈感,使我們變得充滿理性并世事洞明。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八
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人的出生并不是什么都懂,因為知識不能靠遺傳得到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我們的精神和思想上雖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獲取知識來改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知識是人一生的財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學到的東西都是屬于自己的,要通過實踐,把閲讀的知識發(fā)揮到現(xiàn)實當中去。因爲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zhèn)巍?/p>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們要博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發(fā)揮個人價值,乃至對社會作貢獻。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識來作扎實的根基。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九
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嘗試則可檢查修正知識本身的真?zhèn)巍?/p>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維聰明者善于運用學問。知識本身并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jīng)實驗就不能學到。求知時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是應該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有的知識只要淺嘗即可,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數(shù)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鉆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讀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書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于少數(shù)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后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只限于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好書將要象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乏味了。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辨是非,做筆記則能使知識準確。
因此如果一個人不愿做筆記,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只愿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是一個狡黠的家伙。
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休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長于思辯??傊?,“知識能改變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還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腎,射箭可闊胸利肺,散步則有助于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也可以研習數(shù)學,因為數(shù)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缺乏分析判斷的人,也可以研學經(jīng)院哲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學法律學,如此等等。這種頭腦的缺陷,是都可以通過求知來療治的。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十
有人說,你可以把《培根隨筆》當做生活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也是追求權力的一生。作為一個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的培根,也許就是世事的復雜,造就了他的思想復雜,面目多變。手里的這本小小的書,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培根的思想,嘗到它不同的味道。
無論從哪個角度,我都比較喜歡培根的《論真理》,《論死亡》,《論天性》。從這三篇文章中,我看到了我所喜歡的培根對哲學的激情。
他崇尚真理,認為“人生至樂莫過于高踞清新純靜的真理之巔,俯瞰谷底種種謬誤迷惘,云遮霧障?!绻妓钅芤匀蚀葹橹髟?,以天道為歸宿,以真理為樞紐,那簡直是身居塵世樂比天堂?!蔽铱吹郊で榈呐喔錆M希望。我看到他對天堂的向往,他不甘于沉浸塵世的渾流中,就像是一名佩帶重劍的騎士,有著無法克制的欲望,所以我看到他在戰(zhàn)斗,灰飛煙滅,轟轟烈烈。
他參透生死:“復仇之欲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于死亡,悲傷之極向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劳鲩_啟榮譽之門,熄滅嫉妒之心?!蔽铱吹蕉嗲榈呐喔鶎θ耸赖母锌?。死亡,這個令人恐懼的字眼,而培根正闡述了人內心的對這種情感的恐懼的原因。不同的心態(tài)面對同一件事,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他直指人性:“德以善為首,此乃上帝的特性。若無這種品性,人將淪為蠅營狗茍,惹事生非,無可救藥的賤貨。”我看到清高的培根踞于塵世之上,俯瞰滄桑變故。高高在上,那么遙不可及。
我看到的培根,儒雅,激情四射,冷靜,驕傲……多面而豐富。
《培根隨筆》猶如一杯濃茶,苦澀難懂,卻朦朧中好似一股清泉流過心田……。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讀了《培根隨筆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飯),真是愛不釋手。培根,是近代思想史上最優(yōu)秀的人之一。他的話常常被人們拿來當作格言,比如有名的“知識就是力量”即是一例。他的這本《隨筆錄》充滿了閱世經(jīng)驗,閃爍著智慧之光。我是小學教師,書中一些論述與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正好相合,這自然引起我特別的注意。
培根寫道:“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是:笫一、無所畏懼,笫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蔽矣X得,在我們小學教師身上,似乎缺少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我們怕的東西太多,工作中好容易產(chǎn)生了一點新思想,比如一個教學改革方案,“怕”就來了,怕領導批評指責,怕同行評頭品足,怕學生紀律不穩(wěn),怕家長議論紛紛,怕考試一塌糊涂??傊?,怕出婁子。我們總是以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別人稱贊我們的“謙虛”,其實正是我們的自卑。教宵的現(xiàn)代化需要有勇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小學教師很應該有一點勇氣。
如果以為自己不行,便只好去迷信權威。《培根隨筆錄》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我們小學教師有時就喜歡迷信別人、否定自己,常常心悅誠服地讓別人替我們去思想。所以,我們小學教師很缺少點個性,有許多人,教了十幾年、二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書,竟沒有一點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真有點枉做教師一場。而只有小學教師都發(fā)揮了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會有小學教育的現(xiàn)代化。
缺少創(chuàng)新,就意味著因循守舊。正如培根所說:“既成的習慣,即使并不優(yōu)良,也會因習慣而使人適應。而新事物,即使更優(yōu)良也會因不習慣而受到非議?!蔽覀?j、學教師做工作似乎有點過于講究有根據(jù),對新事物不那么敏感,工作以不出“事”為上乘。這就使我們失去了最可寶貴的東西一思考和開拓創(chuàng)新。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議論:“現(xiàn)在的學生比過去的學生差遠了?!薄斑@些新教師哪象我們參加工作的時候?!倍坏┒挤狭恕斑^去”的樣子,大家便相安無事了。
教育改革,不能不硏究教師,而硏究教師就不能諱言我們自己的弱點。如果我們對教師的硏究取得重大學術成果,那么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無疑將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培根隨筆錄》盡管不是專門談教育的書,但對教育工作者卻極有幫助。我讀后就獲益不淺。如果我們小學教師能深刻認識并加以克服自己的弱點,樹立起勇敢、自信、獨立思考和大膽開拓創(chuàng)新的品質,那么我們的小學教育就一定能充滿活力,欣欣向榮。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十二
從小媽媽就會買很多文學雜志給我,但每次讀到第一頁的“卷首語”時,我總會隔過去,因為我覺得那些文章讀得太累。所以,媽媽常常在我不想讀卷首語時說:“這些文章都是文學佳作,要在心情靜如止水的時候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諦?!蔽冶愠T谧钇届o時翻看這些文章,真的大有所獲。暑假,我讀了弗蘭西斯·培根的《培根隨筆》,覺得它就是我們人生這本書的“卷首語”。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梢哉f,《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shù)《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于孤獨的人不是屬于人而是屬于獸的?!边@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边@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么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實沒人能真正說清。我想,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xiàn),在三者中最高。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卻是如此——每天關注著自己形體和顏色之美,對于自己的內在的美卻一點也不關心,就出現(xiàn)了很多很美麗的女生卻出口臟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yǎng),很不穩(wěn)重的情況了。正如培根所說:“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p>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并寫下來讓后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為作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十三
正如培根所說,我們其實并不是懼怕死亡本身,而是懼怕伴隨死亡而來的種種一切。日益衰竭的器官,變得十分丑陋的容顏,不能進食的口腔,再也無法說出來的言語,倦曲的身體……都會讓我們聯(lián)想到別離的那一天,聯(lián)想到永別,聯(lián)想到死亡。而更突出的是,當昨天還在一個辦公室同事,同個餐桌就餐,同一條小道上散步。僅僅一個夜晚,也許就是一瞬間,一個意外就可能陰陽兩隔。那時候,我們對死亡是多么的憎恨和恐怖啊!
面對死亡——隨風搖曳——夢里夢外面對死亡——隨風搖曳——夢里夢外面對死亡——隨風搖曳——夢里夢外面對死亡——隨風搖曳——夢里夢外但是,歲月會讓我們成熟,歲月會讓我們堅強和偉大。只要我們回首人生時無所遺憾,我們也許就會平靜的面對死亡,無論是我們的親人、朋友,還是我們自己。這就是“人生最好的挽歌,無過于當你在一種有價值的事業(yè)中度過了一生后能夠說:‘主啊,如今請讓你的仆人離去。’”(培根語)釋意。
見過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在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之后,對死亡已沒有年輕時的那種憂慮和恐懼的心理。就是今年父親在住院最嚴重最讓人憂心的日子里,好象也沒有太多的對死亡的概念。那個時候,只是想如果有能力,有辦法改變或改善他的痛苦,就是最好的對他的回報和安慰了。所以,當看到年輕的護士為給他找血管注射,慢慢的從手背一直打到手腕的時候,就特別想有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人來給他注射,以減輕他的痛。而在這個過程中,與死亡無關。
有時候,想到安樂死。從內心真實來說,我贊成實行安樂死,無論是對我的親人,還是對我自己。人的一生其實是很痛苦的,所以應該讓善良的人們,讓經(jīng)歷了諸多痛苦的人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快樂、安祥、平靜的離開這個美好的世界。
愛玩小聰明者,一般得實惠多多。許多小聰明的人,雖然沒有特別能耐,也沒有驚人業(yè)績,卻每每總能玩得讓領導心花怒放。于是,升職、提薪、加級……便一一如期而至。
無論怎樣,面對死亡,我肯定會無所畏懼。雖然,我會悲傷,但不會怕。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十四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只是:“論”“說”“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
我挑一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嘗,慢慢消化。
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shù)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yǎng)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嘗,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嘗到甜頭。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shù)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十五
不久前,經(jīng)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后頓覺受益匪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yōu)美而且論述精辟,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復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于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p>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于省時度勢,看清發(fā)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xiàn)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盡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盡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chuàng)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有些人非??炭?,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xiàn),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第三,一旦出現(xiàn)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yè)業(yè)地抓住它。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于在復雜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機遇。許多學生念書時成績很好,但后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于面對新出現(xiàn)的復雜局面時,能否發(fā)現(xiàn)機遇。
機遇難得,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機遇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然可以,但一定要要善于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比绻蠹叶级眠@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采眾家之長,那么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還要注意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chuàng)造機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現(xiàn)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這本書上所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對每一個人,尤其是對即將畢業(yè)走向社會的人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愿每一個心中有夢想的青年,懂得抓住機遇,學會創(chuàng)造機遇,早日實現(xiàn)心中的夢!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十六
《論求知》是一篇啟迪人們增長學問,探求真理的文章。
我們現(xiàn)在讀的課內書本,最終的目的是運用。
需要實踐,使一門技藝。
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人的出生并不是什么都懂,因為知識不能靠遺傳得到的。
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我們的精神和思想上雖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獲取知識來改善。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知識是人一生的財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學到的東西都是屬于自己的,要通過實踐,把閱讀的知識發(fā)揮到現(xiàn)實當中去。
因為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zhèn)巍?/p>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們要博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發(fā)揮個人價值,乃至對社會做貢獻。
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識來作扎實的根基。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十七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具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xiàn)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fā)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jīng)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jīng)驗來規(guī)范,否則便太迂闊了。
讀書不是為著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說,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jié)本就夠了,但這僅限于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jié)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那些有實際經(jīng)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jié),但對于事業(yè)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培根筆記讀后感篇十八
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許多獨到而精辟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熏陶指導,如:“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皼]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guī)諫”?!敖苹褪且环N陰險邪惡的聰明。一個狡猾人與一個聰明人之間,卻有一種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不但是在誠實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薄绊樉车拿赖率枪?jié)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后一種是較為偉大的一種德性?!?/p>
從《培根隨筆集》的“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于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歡的就是《論美》,美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它包含著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們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視內在美。就如培根所說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遠都有,但是內在美卻可以。所以我們要把外在美與內在美結合起來,體現(xiàn)出一個人舉止談吐的高雅,心靈的純潔。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326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