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23:25:15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范文(17篇)
時間:2023-11-20 23:25:15     小編:MJ筆神

讀后感是讀者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理解,對書籍進行個人評論和評價的一種文章形式。如何在讀后感中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熱門圖書的讀后感分享,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思路。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一

季羨林大師已經(jīng)仙逝了,但是他說的“做人與處世”的道理依然鮮活,還會讓人受益匪淺。他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人與人的關(guān)系,包括家庭關(guān)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guān)系。這三個關(guān)系,如果處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后,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關(guān)鍵是怎么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個: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tài)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從表面上看是勝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們征服了。自從產(chǎn)業(yè)革命以后,西方人屢創(chuàng)奇跡。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的、能懲罰的。報復和懲罰的結(jié)果,是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chǎn)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或者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或哲學基礎(chǔ)是“天人合一”。我們把大自然看做伙伴??上覀兊男袨樵谀撤N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jié)果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至于人與人的關(guān)系,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設(shè)想。

至于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出自私心雜念。解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p>

我認為大師的話說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性的“征服”,因此,我們目前正在遭受著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天災人禍不斷,自然災害頻繁,不是水災就是旱災。前年,老天爺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災;現(xiàn)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區(qū),一直干旱無雨,天天說飲水困難、喊森林防火;現(xiàn)在許多老年人的疾病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也有高血壓,富貴病越來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發(fā)病,腦心血管疾病和癌癥成為現(xiàn)代人死亡的罪魁禍首,這些現(xiàn)象都與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失衡有關(guān)。近年來社會上假冒偽劣的產(chǎn)品層出不窮: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等等,讓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問題,令人沮喪和嘆息,但老百姓對這些事又無能為力。

我很贊同人與人的.關(guān)系貴在真誠和包容。沒有真誠難以產(chǎn)生互信,沒有包容難以和諧相處。所以大師說的“真”和“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滅心中的私心雜念,一點也不錯。淡泊名利,心平氣和,內(nèi)心不會太糾結(jié),自然也就平靜下來了。這點老年人較容易做到,年輕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當年輕人正處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就更難做到了。但希望年輕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則,也會欲速不達的。

我讀了文字,談了這些話,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也希望朋友們快樂;但結(jié)果是感覺這些話題有些沉重,不可能讓人快樂,也許是事與愿違了,那就不再多說啦。還是抄幾個笑話請博友們笑一笑吧。祝愿朋友們愉快多,苦惱少,健康、幸福到永遠!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二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中闡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紀老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這本書字里行間流露著他的謙遜品格與平和心態(tài)。

對于寒窗苦讀十年后的我,人生閱歷很少,很難說清人生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季老告訴我們: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先啟后的責任感。是啊,只有擁有責任感的人,才能夠成為“社會的脊梁”。

對人生,季老懷著一種“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態(tài)度。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我想,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學主客觀辯證統(tǒng)一的原理。季老認為: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里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尋求的就是一種平衡吧!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薄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帶漸寬中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季老認為大家能拿出“衣帶漸寬中不悔”的精神做學問或干事業(yè),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季老的'長壽之道是:“走運時,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保持平衡。我想這可以用我以前看過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p>

在生命的進程中,我們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只要我們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揮灑過辛勞的汗水,就一定會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三

在《人生》的封面上,印著這樣一句話,也正是這句話,概括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命運,讓我銘記在心。作為民辦教師的高加林活得很艱難,在三年任教期內(nèi),他僅憑著對文學的向往和自己的努力,在地區(qū)報上發(fā)表了兩三篇小詩和散文,且每每回家時總要為父母帶上城里特有的蛋糕和面包。

像這樣有追求有志氣又孝順的年輕人,按常理來想,自然將來是會有出息的。然而,命運的敲門磚沒有敲開門,反而砸到了高加林,砸得他頭破血流。大隊支書高明德走了后門,將自己的蠢兒子安插成民辦教師,頂替了高加林。高加林心灰意冷地回到農(nóng)村,憤怒地想要打官司,卻被父母攔住。

作為膽小怕事的農(nóng)民,同時又是飽經(jīng)世態(tài)炎涼的老人,他們害怕兒子告狀受到打擊報復,竟然裝作渾然不知兒子被替代的緣由,反倒比以往更巴結(jié)高明德,這無疑讓高加林倍感屈辱。

在無業(yè)時,高加林因為讀書人的面子不敢在集市上叫喊著賣饃,最后竟讓自己“仇人”親家的二女兒――巧珍幫了他,幫他賣了一整天的饃,也因此,加林收獲了一份愛情。

隨著時間推移,加林的心也沉淀下來,一面頂著村里的流言蜚語與巧珍戀愛,一面拼命地干農(nóng)活,甚至到城里拉糞。沒有了體面的工作,他便成了鄉(xiāng)巴佬,在同學及其父母面前無形的自卑,受到了羞辱,卻終不敢去打,只是頂回去,也不敢罵。

像是為了保持自己曾經(jīng)作為讀書人的體面、曾經(jīng)作為教師的尊嚴,或是他不愿就此墮落。但不可或缺地,高加林在這期間見識了世間人情,心性也得到了成長,少了幾分年輕氣盛的沖動,多了幾分飽經(jīng)滄桑的沉穩(wěn)。

加林命運的轉(zhuǎn)折,是因為轉(zhuǎn)業(yè)的二叔在本地任職,高明德和勞動局副局長便為了討好他二叔,把他安排到縣城當通訊干事,也就是記者。加林也因此嘗到了走后門的滋味,這可比前門好走得多。作為記者,又勤勞踏實,文采四溢,加林很快便出了名,漸漸地,他與農(nóng)村戀人巧珍的差距越來越大。再隨著高中同學,大家千金黃亞萍的插足,加林與巧珍的關(guān)系徹底斷裂。

可命運是公平的。加林將別人的生活搞成一團糟,自己的災難也接踵而至――被舉報、被撤職,又主動與城里戀人提出分手,想挽回巧珍,卻發(fā)現(xiàn)對方早已結(jié)婚。接連的打擊與挫敗感,讓這青年想自行了斷,但終究還是擔憂父母而挺了下來。而在后半生中,他也就一直待在了農(nóng)村,孤身一人。

從沖動到沉穩(wěn),由剛硬到順從,在不服命運到接受命運的轉(zhuǎn)變,或是正確,或是錯誤,都無可厚非,都是自己的選擇。人生的機會有許多,道路也有千萬條,可決定命運的選擇只有那么幾次,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最后無論如何,也要一任風雨,活在當下,這就是我對《人生》的感悟,對人生的認識。

有時候,你爭取得到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你得到了不一定守得住,反而會失去更多。就像加林贏得了黃亞萍,卻失去了城里的工作,這是來自黃亞萍前男友及其家族的報復,也是命運之神對他喜新厭舊的懲罰。

社會中的人際關(guān)系導致的種種后果是無法避免的,不管它是好是壞。因此,作為一個人,也應合理處理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和與外界的交流,對于自己的生活來說,這有利無害。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四

前段時間有幸讀了季老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季老談到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季老結(jié)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精彩的人生畫面。

季老在書中談到人生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沒有經(jīng)歷過是很難把它說出來。從你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氣時,已經(jīng)接任了這項工作。在這期間,有人會慫恿你,還有人會鄙視你。無所謂,人生的步伐不在于走的快,而在于走的穩(wěn)。俗話說“穩(wěn)中取勝”。雖然別人鄙視你,但不代表自己鄙視自己。人生等著你探索,得其志,雖死猶生;不得其志,雖生猶死,為人生而精彩的背后就是志向。沒有志向怎能立足天下。就像我國古代岳飛,一位抗金英雄。如果他不重視人生,也必定沒有志向,因沒有志向,才成不了大器。為人民而奮斗,為國家而奮斗,這就是人生立志的原因。

關(guān)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季老明確告訴我們,他認為一個人存活于社會的意義在于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歷史責任。季老說的這個傳承應該包括生命的傳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以及環(huán)境的傳承等所有這些需要或者是應當傳承的東西。啟后的歷史責任就在于個人在人生階段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有的人雖然有錢算的上是成功人士,可從來沒為社會做過貢獻。那他的人生其實沒有意義,一味的為自己著想,不為社會貢獻,他的人生實在不能算是精彩。

其實,立志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升華,他們的事業(yè)是可逆的,貢獻也是可逆的。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了什么,而不應看他取得了什么。就像一位百萬富豪,他取得了許多的財寶,但他未貢獻給任何人。他死之后,將蕩然無存。如果你不努力創(chuàng)造價值,你也會悄然而去。人生的三大要素分為:立志,工作,成功。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成功人士的經(jīng)歷也是這樣。我看來人生三大要素可分為三階段:青年,中年,晚年。青年為立志階段、中年就為工作階段,成功階段就在于晚年。得呼吸最后一口空氣時,你也死得其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后人會永遠把你刻進輝煌的里程碑。這是成功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五

書不厚,很快就讀完了。久聞季老的大名,以前卻很少有機會拜讀季老的文字,對他也不太了解。讀了這本書,有了切身的感受。

他是一個十分趣味的老人。性格堅強,個性鮮明,有很強的自我做人的原則。他是1911年生的,和我外公同歲。他們那個年代人的特點就是古文底子十分好。詩詞歌賦,信手拈來,還頗有古代文人之風。說話風趣幽默,經(jīng)常拿自我開玩笑,是位開朗的老人。

這些文章基本都是季老80歲以后寫的一些人生感悟的隨筆,發(fā)表在各種報章雜志上,也有些他給別人寫的序言。80歲,在很多人看來都很老了,應當是安度晚年的時候。他還迎來了自我的學術(shù)生涯的第二春。天天泡在北大圖書館里查資料,寫出了幾十萬字的講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糖史》,還翻譯了吐火羅語的《彌勒會見記》。常年的堅持思考,研究和寫作,也許就是他長壽的原因。

這些人生感悟里,季老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應對老年和死亡。人到了八十以后,肯定難免要思考如何應對死亡的問題。一方面,季老顯得很瀟灑。他常說自我在文革里就想自殺了,是死過一次的人,從那以后的生命都是白撿的,所以并不怕死。

他研究了中國詩詞歌賦里面的三種死亡觀,一種是害怕,最著名的是江淹的《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另一種是逃避,竹林七賢里面的劉伶,經(jīng)常帶著一壺酒,讓人抱著鏟子跟著他,說,“死便埋我”。第三種是季老最喜歡也最推崇的陶淵明的順其自然。他把陶淵明的詩,“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作為自我的座右銘。

雖然季老無數(shù)次的這么說,但從字里行間能夠看出來他對生仍然有種深切的渴望,并沒有他自我說的那么超脫。他經(jīng)常地思考死亡的問題,反復的談自我的死亡觀,對古代著名文人的死亡觀進行研究,這些都很能看出他的心態(tài)。也正是如此,我覺得他活得很真實,不虛偽。他就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對死亡也充滿了恐懼和擔心。

可能是年紀大了的緣故,所以這些文章里經(jīng)常重復講一個思想。除了談老年,談死亡,他談得比較多的是為人處事,要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思想的關(guān)系。

我覺得季老到了老年還很與時俱進。很能把握時代的脈搏。他十分關(guān)注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坦言這是21世紀最大的問題。他感覺西方文化提倡征服自然,這就和環(huán)境尖銳對立。要在21世界解決環(huán)境問題,季老認為要用東方的天人合一的觀點。人與自然到達一種和諧共存的關(guān)系。

在這方面,季老還是很敏銳的。但天人合一畢竟太抽象了。如何把這種理念跟現(xiàn)實生活,和此刻的現(xiàn)代化(西方化)的經(jīng)濟發(fā)展結(jié)合起來,找到一條可操作的實用的道路,季老沒有說。這可能也超出他的學術(shù)范疇了。

季老這么多文章里,我認為《八十抒懷》寫得最好。充分表現(xiàn)了他向往簡約樸素的生活和不懈地追求學術(shù)的更高境界的人生觀。文字樸實而優(yōu)美。一開始就寫八十歲生日早上起來,本來很擔心,不明白八十了會怎樣樣,但看了看自我,再看看家里周圍的環(huán)境,一切都很平常,沒有什么變化。才發(fā)現(xiàn)八十歲也沒什么可害怕的。

這跟我自我過三十歲生日的感受完全一樣。29歲的最終一天,我十分忐忑不安,明天就要進入三十歲了。不明白會怎樣樣。可三十歲那天一睜眼,也沒覺得有什么異樣。人生本來就是漸變而不是突變的過程。無論是三十,還是八十,九十,都是我們一生中平常的一天。這種平常心是最好的心態(tài)。

季老之后還寫了篇《九十抒懷》,也十分真實。那里面寫了社會對他過度的需求。將他一匹垂老的瘦馬,當作日產(chǎn)千磅的大奶牛來擠。他感覺身心都十分疲憊。能夠想象,他名聲在外,很多單位和個人都想攀附他的名氣來在社會中求提高。這樣對待他這樣一個老人,真是太殘忍了。

看來季老的文章,感覺自我的古文修養(yǎng)實在太欠缺了。這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不了解中國古代的詩詞和文章,就不能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重要的,能感到季老和所有傳統(tǒng)文人一樣,都過著一種詩意的生活。如果隨時隨地能夠把自我生活寫成詩歌,那么生活也就詩化了。在世間詩意的棲息,這是何等高雅的生存狀態(tài)!我可望而不可及。期望以后有機會多讀古詩詞,還能邁進這樣的生活。

剛看完書不久,就聽到消息說季老去世了。十分震驚,也很難過。我外公是去年走的,98歲。季老今年也是98歲。他和我外公同年生,同樣經(jīng)歷九十八個寒暑,又同樣的離開了。而我在他去世之前,這么巧就正好看到了他的這本書。感覺上和季老冥冥中有些緣分。所幸的是,在電視里看到,他走之前一天還精神矍鑠的給全國中小學生提了,愛國,孝親,尊師,助友,八個字。相信他老人家走的時候必須很安詳,充滿平安喜樂,沒有痛苦。

僅以此文祭奠季羨林大師,期望他如愿回歸造化,與天地合一。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六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nèi)心的和諧。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思考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一個人內(nèi)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chǔ),是根本中的根本?!甭?lián)系季老對人生的解讀,一切釋然。“用心進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滿足,不持續(xù)心態(tài)平衡,又哪來內(nèi)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nèi)心的蕪雜、淺薄。如果不這么細致地讀他,我還真的質(zhì)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nèi)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光,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為由苛求季老,其實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好處,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思考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quán)術(shù),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為什么活這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明白為什么活這一生。”如此直截了當?shù)呐惺浇衣?,酣暢淋漓,痛快而又入骨?/p>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向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一向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職責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好處也就找到了。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七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guān)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光。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一樣,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最終得出自我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所以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qū)區(qū)兩頁紙結(jié)束確讓我訝異,可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樣怎樣寫的,個人自由嘛,自我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以前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fā)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xiàn)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應對著來自于疾病、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chǎn)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fā)展與提高。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時期、不一樣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我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guī)湍阕呦蚋昝赖奈磥怼?/p>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終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僅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作為一名步入社會三年的成年人,生存問題已經(jīng)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可是生活不僅僅僅是為了生存,發(fā)展、提高,創(chuàng)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發(fā)展談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透過司法考試,但相對于其他經(jīng)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tǒng)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chǔ)素質(zhì)及法律理論基礎(chǔ)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fā)展首先應對的壓力。我該怎樣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xiàn)了我的不足,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xiàn)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么經(jīng)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shù)第一,而是透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與之相關(guān)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jié)果,而忘記自我就應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于比武結(jié)果的擔憂。不擔憂結(jié)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可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光,針對自我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就應感激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都玖w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經(jīng)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光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八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僅平常人能夠?qū)Υ舜蟀l(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個性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人生的好處認識也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quán)利,那么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好處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好處不明白,那么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tài)度也無從確定,于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稅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稅大舞臺上,為納稅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稅,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好處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就應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處,不斷地去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fā)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jīng)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我決定的,也是我們務必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但是真正扎扎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獲,就只有靜下心來,踏著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zhì),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于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于工作。作為年輕人,更就應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九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佛學家、比較文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同時也是散文家。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并著有很多專著。(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已是97歲高齡了)是我崇拜和敬仰的我國當代學界泰斗。這位智者的思想火花,給我啟迪、震撼。讀之使人明智。他的語言樸實而不失睿智,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在簡便的氛圍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靈的愉悅。如同一個和藹的鄰家老人娓娓道來,猶如促膝談心,感覺是那麼親切。道理中蘊藏著極為精辟的見解,有撥云見日、頓開茅塞之功。讀后使我收益非淺。讓我愛不釋手。并對人生、人性方感大徹大悟。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季老先生語:“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種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以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偽等概念調(diào)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我國正處在一個大發(fā)展、大變革時期,穩(wěn)定是第一位的,必須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除了法律、行政手段的進一步強化和完善以外,道德是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必不可少的行為規(guī)范和調(diào)節(jié)手段?!钡赖率切枰e累并付諸于行動的。由此可見一個不講道德的人,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能夠預見的。古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季老先生語:“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我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我著想,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自我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研究自我生存不研究別人生存,這就是惡”。在我的視野里,一些人戴著虛偽的面具,一面為自我涂金抹光,一面做著并不那末道德的事情,為了自我的生存、發(fā)展,更為了報復他人,發(fā)泄私憤,一次次無視別人的尊嚴,踐踏他人的人格。這種不擇手段的卑劣行為,難道不就是惡嗎?可謂十分惡劣。這些人的所做所為,無非是私心、私欲過度膨脹在做崇,唯有消滅私心,才是解之之方。讓我們都來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睘樽晕业淖毅憽?/p>

季老先生語:“什麼又叫做”壞人”呢?記得魯迅曾說過,干損人利己的事還能夠理解,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千萬干不得。我此刻利用魯迅的話給壞人作一個界定:干損人利己的事是壞人,而于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則是壞人之尤者……根據(jù)我的觀察,壞人是不會變好的。這有點像形而上學了??墒牵覅s沒辦法。天下哪里會有不變的事物呢?哪里會有不變的人呢?我觀察的幾個“壞人”偏偏不變……”我的感受與季老的感受是如此驚人相似。幾年來有個人始終在跟我們過不去,說她是壞人她肯定不承任,但她的“興風作浪”引出的是是非非,攪的眾人不得安寧。帶來的惡劣影響,是用幾句話難以形容的。我真期望此人有所醒悟,人生苦短,遠離仇恨和卑鄙、拋開那些過分的妒嫉和私欲,其實做好人并不難,何必繼續(xù)作“惡”;還為其找出種種堂而皇之的理由。我真期望有一天她能夠番然醒悟,做一個真正講道德、講禮儀的人。

季老先生語:“蒙田在一篇名叫《論自命不凡》的隨筆中寫到:對榮譽的另一種追求,是我們對自我的長處評價過高。這是我們對自我懷有本能的愛,這種愛使我們把自我看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景完全不一樣。我決不反對一個人對自我本能的愛。應當把這種愛引向正確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天才”,引向傲慢,則會損己而不利人?!笔前?,一些人自命天才,唯我獨尊。無知和狂妄緊緊連在一齊。有的竟成了“害群之馬”。

季老先生語:“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包括家庭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guān)系。這三個關(guān)系,如果能處理的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白哌\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堅持平衡,情緒始終堅持穩(wěn)定,此亦長壽之道?!奔纠蠌那嗄甑嚼夏昃褪且赃@樣的平和心態(tài)、博大的胸襟,做人做事的。老人的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思想境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

季老先生語:“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老的這句“不完滿才是人生”是一個平凡的真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再重復一次的,人生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和遺憾,但經(jīng)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是能夠把遺憾降低到最低限度。只要以一種豁達、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人生,才能把握好自我的心境。也僅有真誠待人、誠摯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在生活里得到完美的東西。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而《季羨林談人生》卻不同,耄耋老人結(jié)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話語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卻又時時讓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讀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靜靜的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而美好。

季老開篇便強調(diào),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仔細思索: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當然自殺除外,但人不能老處在被動和糊里糊涂之中,應該有所作為。季老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懂得如何尋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許不平凡些。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對社會、對他人、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才能像個“人樣”地活出生活質(zhì)量來。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要食人間煙火,都會有人情煩惱,都逃不脫“生、老、病、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最重要的是采取一個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有時生活就像參禪領(lǐng)悟,只有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在書中,先生對人生的“世態(tài)炎涼”、“走運與倒霉”、“緣分與命運”進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讓我們對做人與處事、遷就與適應、成功、毀譽、壓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領(lǐng)悟到另一思維方式,另一種生活智慧。

通觀全書,季老講得最多的是倫理道德,強調(diào)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guān)系”,從更深層面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這世界不屬于哪一個人,甚至也不僅僅專為人類所備。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gòu)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前書店里、書攤上,擺滿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叢書,大談人生奮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厚黑之術(shù)”,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讀者,但到頭來卻會讓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淺。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個人,對國家和社會、對家庭都要盡自己的責任,都應該在道德方面不斷修養(yǎng)和鍛煉,“能做到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倘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平凡的人生就會增添不少的光輝。

讀完此書,深感季老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一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在《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小內(nèi)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后產(chǎn)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jié)。

他在《論壓力》一文中寫道:什么是“壓力”?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nèi)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他認為大至全社會,小至每一個人都會有壓力。他認為壓力是好事。從大處來看,全球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來卻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范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都是壓力。如果沒有壓力,社會將會陷入混亂,人類將無法生存。壓力如何排除呢?壓力粗略可分為倆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能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的來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說話太多;二忌倚老賣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無所事事;六忌提當年勇;七忌自我封閉;八忌嘆老嗟貧;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憤世嫉俗。我認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這十忌,晚年會過得快樂、充實,會為長壽增加砝碼。

總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們?nèi)ニ伎寂c借鑒。例如:

“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就是一個及格的人。”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p>

“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要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wěn)定,此也長壽之道。”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包括家庭關(guān)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guān)系。這三個關(guān)系,如果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p>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二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zhèn)。又是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季羨林6歲離開父母,跟叔父到濟南讀書。從私塾、一師附小到新育小學,因為認識“騾”字而直接讀高校12歲考入正誼中學。15歲轉(zhuǎn)入山東大學附設(shè)高中。山東大學的校長是前清狀元、當時的教育廳長王壽彭。季羨林因第一學年連續(xù)獲得兩個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長獎勵的兩件墨寶,“從此才有意識地努力學習”。18歲,轉(zhuǎn)入省立濟南高中,得到國文老師、著名作家胡也頻、董秋芳等人親切教誨和鼓勵。這里學習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于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p>

可見,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業(yè)是天底下最陽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肩負著創(chuàng)造人類未來的歷史使命。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是老師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師能夠幾十年如一日不但為人師表,還為學生以后的道路鋪滿陽光的紅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親了。

季先生一生對親人和朋友都是十分真誠的。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親,他在自述中說到“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赣H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母親去世時卻不在身邊是季羨林心中永遠的痛。季老在晚年每當談到母親就會淚流滿面。

季老文章里最大的特點是樸實,看他的散文就如同與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侃侃而談。你不會有生疏難懂的感覺,而且文字又不失優(yōu)美。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我想季老的文風與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這樸素了。這樣的文風不知是否與他的出生與人品有關(guān)呢?我認為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另外留學德國10年也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日爾曼民族就是一個很樸實講究規(guī)矩的民族,10年也許會在他身上有一定影響。

文化老人季羨林先生20xx年7月11日逝世了,享年98歲。如此高齡去世,在過去被看作“喜喪”。老人一生歷經(jīng)滄桑,有起有落,憂患過,也歡喜過,走時終究福壽全歸、功德圓滿。

季羨林先生走了,他也帶走了的一段讓人唏噓感慨的歷史。他漫長的一生經(jīng)歷過清末、民—國和共和國幾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筆耕不輟,思想常新,保持著良知與清醒,成為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導師。對于這個時代來說,相信大多數(shù)人看到他逝去的消息時,都會感到他音容宛在。那個可愛的老人形象,在我們心中一定很久都不會磨滅。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三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里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匯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fā)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伙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guān)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tài)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四

我已經(jīng)很久不好好看書了,也很久不做讀書筆記了?,F(xiàn)在想到如何能寫出一份差強人意的讀書筆記的方法,大概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這份讀書筆記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是寫給別的人看,不必帶著濟世的口氣,不必帶著演講的顧慮,對自己誠實。更不必像上班打卡一樣為了表示看完一本書去做筆記。我這樣說是因為這些相反的事我以前在短暫的時間里都干過,我20xx年開始用博客寫過文章,我是在被社交網(wǎng)絡影響的一代中長大的。在社交媒體上的寫作,或多或少有一種傳播的意圖,而作者這種潛在的心理動機,大概是由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說話的目的總歸是想與外界交流。然而社交網(wǎng)絡看似開放,實則封閉,這種交流未必有效,這構(gòu)成了人的意愿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沖突?,F(xiàn)在我漸漸意識到,在網(wǎng)絡上寫作雖然不可能是純粹的私人寫作,但是更多程度上是自娛自樂。

我的這篇讀書筆記更強調(diào)的是個人感受,而非對內(nèi)容本身的評價。

這本書是我高中時候買來看過第一遍?,F(xiàn)在想來,我那時之所以會買這本書,動機實在是比較功利的:以為自己看完了就能參透些什么,實則什么也沒記住。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別人的經(jīng)驗自己體會過的理解最深,沒用心想過的偷不來。如今看第二遍,仍然沒有看全,是跳讀的。原因是因為季老的一些話,常常讓我想起更多,于是先記下一些再說。我過去以為這種書讀得最快,實則讀得最慢了。讀書的速度,不跟它的厚度成比例。

要說我第一遍讀時什么都沒記住也是假的,我還偏偏就記住了這句:“根據(jù)我的觀察,我還發(fā)現(xiàn),壞人是不會改好的。”(《壞人》)為什么唯獨對這句印象最深,我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是因為我害怕“壞人”。但是我人生中并沒有遇到過真正的壞人,這才是最壞的事情。季老對壞人有個簡單的評定:損人不利己。但是我對人的評價趨向于多元化,這有可能使我走向這種情境,即“一般人雖受相當教育,但缺乏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保ā蛾P(guān)于人的素質(zhì)的幾點思考》)。

這次再讀,這句話依舊在我腦海中出挑得很。另外關(guān)于長壽之道,季老的回答讓我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養(yǎng)生無術(shù)是有術(shù)?!彼摹叭弧敝髁x——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最后一條當屬最重要,是我去年也體會到的一點。

他那句“哲學家同詩人一樣,都是在做詩。做不做由他們,信不信由你們。這就是我的結(jié)論”(《真理愈辨愈明嗎》)讓我笑他的頑皮和“真誠”的語氣。我在一本完全不同的書里(《致青年學者》)竟也讀到過類似的言論。一位諾貝爾生理與醫(yī)學獎獲得者認為,哲學家總結(jié)出那套創(chuàng)造性的科研想法是如何形成的理論,跟實際上一個問題是怎么解決的是兩碼事。言外之意就是:別聽他們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

季老在不止三篇文章里都提到過,“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也就是社會關(guān)系;第三,人自己的關(guān)系,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三個關(guān)系處理的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則人就痛苦?!钡撬麤]有提到,這三個關(guān)系的解決次序。我想這三個關(guān)系人在一生中是同時解決的,但是對于不同關(guān)系的感知的先后、輕重取決于不同的人格。

季老這本書的很多文章都是著重討論后兩個關(guān)系的,這也是日常大家常關(guān)心的話題。我沒有都看完,覺得一下都看也記不住,不如以后再來翻翻。就第一個問題,季老給出了一個我不能理解的答案。他指出西方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為大自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并認為西方思想對解決這個問題已經(jīng)走到了窮途末路,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但是他也說,“天”到底指的是什么,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估計他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本書里,有更多論述。他這個說法在我看來特別模糊,幾乎沒有指導意義,因為他沒有解釋,一個哲學觀念是如何解決科學難題的。我估計解釋這個問題,雖為他所愿,但非他所能。他所做到的是提出這樣一種觀點讓后人去積極想辦法。我作為一個研發(fā)人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倍感困惑,聯(lián)想起李約瑟難題。我不知道季老具體指的是什么,但是我會帶著這個問題繼續(xù)我的工作。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五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的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

季羨林先生還是一位別具一格的散文家,早在高中時期就開始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小說,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寫作的《年》、《黃昏》、《寂寞》、《枸杞樹》等散文,直到現(xiàn)在,還是贏得一片贊美之聲。近年來集結(jié)成冊出版并為大眾所熟悉的散文集也非常多,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觸頗深。

該書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季老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愛情、長壽之道、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談感悟,細細品讀,感覺自己在同大師對話,對人生的體會也隨之得到凈化和提升。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季老強調(diào),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承擔責任”“有所作為”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lián)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當然,對于普通人來說,若非要要求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并為人類發(fā)展貢獻力量就有些矯情了。但是一個成年人能夠在單位和家庭里都承擔好相應的責任,還是可以身體力行的。在供職的單位里,勇于擔當,奮發(fā)有為,做好本職工作;在家庭里悉心孝敬父母、培育子女,創(chuàng)造并保持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我認為,做到這些也是“承擔責任”“有所作為”,也實現(xiàn)了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季老的座右銘是陶淵明的詩作《神釋》中的最后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奔纠险J為:成功來自于天資加勤奮加機遇,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不期而來,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是有我們自己決定的,“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弊约阂龅氖聭_踏實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其他不必多慮。中國古話說得好:“盡人事而聽天命?!笔紫缺仨殹氨M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里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態(tài)的平衡。

書中季老強調(diào):“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逼鋵嵲谏钪惺|蕓眾生大都是平凡人,沒有一個是一個完滿的人,我們可以一直去追求完滿但不必強求得到,只要腳踏實地工作生活,盡到自己的責任和本分,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疇內(nèi)不懈努力,爭取去做到最好,就活出了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六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七

已經(jīng)好久沒有特意寫讀后感了,一直挺喜歡閱讀,但也僅限于看,幾乎不寫評論或讀后感。借這次參加局工會讀書小組活動的機會,又開始重操舊業(yè)啦。不過,這次還真全憑興趣,可以隨意漫談,而不是當年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yè),刻意地去拼湊文字。

我這次看的書是《季羨林談人生》。其實,說來慚愧,對于季老,這位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讓我真正關(guān)注他,對他產(chǎn)生敬仰敬佩之情的,卻是在今年,在他98高齡驅(qū)去世的時候。之前,是通過他的著名弟子錢文忠知曉他的。錢文忠的《三字經(jīng)》火了,我也買了翻看過,還教年幼的女兒一起學習背誦。

于是乎,對季老也想有所了解。這次正好局里購置的第一批書籍中,有《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來。常說“書非借不能讀”,對于借來的書,我總是第一時間消化。花了一個多星期看完,大多是在上下班地鐵車廂里閱讀的。

這本書是由52篇千字隨筆組成,季老用極其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無法回避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態(tài)詮釋我們?nèi)松募娂姅_擾。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深深烙在我的心上。他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他還說:“不完滿才是人生”?!胺e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一種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同樣也是一種人生,而我們的心境是至關(guān)重要的。改變心境就是尋求內(nèi)心的和諧。記得溫總理曾對季老說過:“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一個人內(nèi)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chǔ),是根本中的根本?!?/p>

通讀此書,感覺季老先生為人謙遜真誠、樂觀開朗、淡泊名利。雖然社會外界給了他國學大師等多頂名譽光環(huán),但他卻以平和的心態(tài),忘我的爬字耕耘,在80歲高齡以后依舊堅持每天四點半起床,勤奮寫作。雖然身體上、地位上受到嚴重迫害,但用他自己話講,卻是精神極其豐富的時候,也正因為這段時間的空閑,他翻譯、著作多篇極有價值的書籍。一位世紀老人,依舊關(guān)注、憂慮這社會的未來,特別對目前人與自然難以和諧的現(xiàn)象而吶喊。

這本書每篇文字都較短小,語言也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哲理。我們這代青年人,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容易迷失方向,容易變得浮躁。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余,潛下心來閱讀季老的文章,真能給我們打一針強心劑,讓我們的思想得到洗禮和升華。在此,我也向在座書友特別是年輕人強烈推薦此書。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385647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