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家鄉(xiāng)名人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2 06:54:19
寫家鄉(xiāng)名人范文(18篇)
時間:2023-11-22 06:54:19     小編:HT書生

人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強調時間的重要性??偨Y應該遵循簡潔明了、條理清晰的原則,展現出觀點的連貫性。請大家欣賞這些總結范文,并從中汲取知識和智慧。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一

在中國的版圖上,有哪座城市能與南通相比,在這里深深地打上一位清末狀元的烙印——他便是赫赫有名的張謇。

張謇為我們南通作出的貢獻可大了,如果沒有張謇就沒有我們現在南通的輝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張謇會了,張謇會又稱南通商會。這里除了擁有一般的功能外,更是體現了傳播一種精神和文化,那就是張謇先生延襲下來的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文化傳承。張謇創(chuàng)造的南通商會能闖能拼,他們南征北戰(zhàn),商行中外,在造船,建筑,家紡,五金,新能源,礦業(yè)和電子等領域上都為我們開辟了新的天地。還有張謇創(chuàng)辦的大生滬事務所,這些靜默的建筑物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張謇和大生事務所的崢嶸歲月。大生事務所原是賬房,是張謇在上??疾斓穆淠_點。張謇先生通過創(chuàng)辦的事務所不斷地向南通發(fā)回考察信息。最終張謇把這些信息整理歸納讓南通跟著發(fā)展,使得南通的經濟水平更上一層樓。除此之外,張謇還開發(fā)了狼山,軍山,劍山三大景區(qū),還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所聾啞學校等等。

張謇不僅在我們南通事業(yè)上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而且在學習上張謇也是我們的榜樣。

張謇作為南通清末的第一位狀元,他的成績和自己的勤奮努力是分不開的。張謇少年時候受母親的影響,懷上了興業(yè)救國的遠大志向,為此他每天飽讀詩書。有一次,張謇晚上生病了,他便去診所治病,晚上十點多才回到家?;氐郊液?,他拖著疲憊的身軀開始寫作業(yè),父母都勸說他去休息,可一切都是徒勞的。他熱愛學習,自己還總結出了今日學習今日畢的道理。他這種學習的勁頭給我們做了很好示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二

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掛在藤蔓上,在陽光的照射下,好似一棵棵紫水晶。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來葡萄園買葡萄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阿德林”葡萄園里熱鬧極了,站在一旁的“老板”濮建林臉上笑得樂開了花。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經常會在“阿德林”葡萄園看到這一幕。如今,這“阿德林”葡萄園園主濮建林也算得上村里的名人了。

濮建林是如何開設“阿德林”葡萄園的呢?這件事,還得從20xx年說起。那時,33歲的濮建林和妻子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只能靠打工來養(yǎng)家糊口,家里很窮。

后來,濮建林對種葡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就想開一個屬于自己的葡萄園??赡菚r的濮建林一沒錢二沒地,開不開得成還是個未知數。這件事被村書記榮冬林知道了,在榮書記的幫助下,他終于承包了14畝土地種葡萄。開了葡萄園之后,濮建林又想:自己親自種葡萄還是第一次,沒有技術,怎么能種好呢?于是,他就開始刻苦學習技術,決心要把葡萄種好。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于收獲了一箱箱晶瑩的葡萄,并有了自己的品牌“阿德林”!20xx年,“阿德林”牌葡萄的收入超過8萬元!因此,大家都親切的叫他“阿德林”。

濮建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終于澆灌出一串串晶瑩的葡萄!現在,他又在無錫承包了100多畝地種葡萄呢!

看,這就是我們家鄉(xiāng)的“葡萄大王”濮建林!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三

他是北京2008年殘奧會開幕式上在體育場“鳥巢”內傳遞圣火的第四棒火炬手,他是2004年雅典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旗手,他在17年的運動生涯里30多次打破世界紀錄……他就是中國著名殘疾人舉重選手啟東的張海東。

張海東出生在啟東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在他開始蹣跚學步的時候,一場高燒使剛滿周歲的他雙肢癱瘓,那之后的十多年是他人生最灰暗的時期。1987年,張海東開始參加體育運動,開始練習輪椅競速和輪椅投擲。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海東認識了南京市盲人學校體育都師王興江。在王興江老師的引導下,開始用業(yè)余時間練舉重,開始了人生旅途中一項更加艱難的跋涉。從此,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張海東始終如一地搖著輪椅車,每天往返十幾公里趕往一個幾乎露天的棚子里進行訓練。寒冷的冬天里,他曾多次連人帶車摔倒地冰天雪地上,半天爬不起來;炎熱的夏天里,汗水浸透全身,雙手抓杠鈴時直打滑,險象頻生;但他從未有過放棄。

功夫不負有心人,驕人的成績回報了張海東的努力。張海東的17年運動生涯中,得到過無數塊金牌。

1994年,在第六屆“遠南”運動會兒上,他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個舉重,之后的十年中,只要是他參加的比賽,都會旗開得勝,遙遙領先。張海東曾說過:“體育讓他這個曾經極度自卑的人變得成熟而自信?!?/p>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四

我的家鄉(xiāng)有一位名人,那就是“逮黃鱔能手”——朱伯伯。大家都親昵地稱他“黃鱔王”。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對黃鱔的需求也大了,可黃鱔越來越難抓,朱伯伯抓黃鱔卻能手到擒來,我心里可好奇了。帶著這個疑問,我做了一回小記者,去采訪我們的“黃鱔王”朱伯伯。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朱伯伯從小就在水邊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摸魚的本領,特別是逮黃鱔。一進他家院子,就能看到滿地用竹子做的“l(fā)型”籠子。我好奇地拿起一個仔細觀察:竹籠子的其中一端開口處有一個可以打開的活動的蓋子;另一端口有用竹簽做成的圓錐形倒刺。我好奇地問:“這些籠子是干什么的?”朱伯伯說:“抓黃鱔就靠這些籠子了!”我更好奇了:“難道黃鱔會自己跑到籠子里不成?”只聽朱伯伯說:“黃鱔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白天喜歡在多腐植質的淤泥中鉆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夜間出洞覓食。知道黃鱔的這些特點,你就可以逮到它了?!蔽疫€是似懂非懂,只見朱伯伯嫻熟地把一條大約二十厘米長的蚯蚓,串到一根竹簽上,然后把有蚯蚓的竹簽,固定到“l(fā)型”籠子有倒刺那一節(jié)里。朱伯伯說黃鱔喜歡夜里出來找食物,特別喜歡蚯蚓,聞到蚯蚓身上的味道就會自己順著味道去找。只要它從有倒刺的進口鉆進籠子,就出不來了,只能做甕中之鱉。

裝好這些籠子,太陽已經西斜,朱伯伯說可以去下籠子了。走到一塊水稻田邊,朱伯伯像偵察員一樣左顧右盼,然后用鐵鍬在田埂邊鏟了幾鏟子,接著把籠子有誘餌的一端順著田埂,埋在水里,另一端露出水面,上面蓋上草,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可以隱藏籠子,二是留出氣孔,防止鉆進籠子的黃鱔悶死。就這樣,朱伯伯一路偵查地形,一路下籠子,直到天完全黑了才下完所有籠子。朱伯伯直起腰,爽朗一笑,說:“明天大清早就可以收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到朱伯伯家,跟他一塊兒去收籠子。只見朱伯伯熟練地打開一個個籠蓋,然后將籠子里的“收獲”倒進準備好的大塑料桶里。有的籠子里有三四條黃鱔,有的籠子里還有泥鰍、小魚甚至小龍蝦。這些小東西一起倒在桶里,噼里啪啦的,好不熱鬧。看來今天朱伯伯又是大豐收。

由于家鄉(xiāng)近幾年開挖了一個“萬畝荷塘”,每年都會召開一個“荷花藝術節(jié)”,荷塘的面積大了,黃鱔也多了,現在逮黃鱔和小龍蝦已經形成一個產業(yè)。在朱伯伯的帶領下,村民們都過上了幸福生活。

我打心眼里佩服朱伯伯逮黃鱔的技術,他真不愧是“黃鱔王”!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五

一說起家鄉(xiāng)的名人,我就想到了這位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孔繁森。

提拔為國家干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調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xiāng)”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進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擔任副部長,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干,便任命他為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xiāng)村、牧區(qū),與村民一起收割,打場,修水利,干農活,是百姓心中的好領導,人們對他十分愛戴,他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1年,他返回了故鄉(xiāng)。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干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這一次,孔繁森在4個月的時間里跑遍了拉薩八個縣區(qū)里的公辦學校和一般農村小學,把入學率由百分之四十五提到了百分之八十。孔繁森是一位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得好領導,他說:“人民政府干部,要為人民辦事,為人民服務。”

這就是孔繁森,我們學習的榜樣。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六

家鄉(xiāng)的名人有很多,但是,令我最最欽佩的還是我們教英語的孟老師。

孟老師是教育局英教辦公室的主任,也是我們補課的老師。孟老師說起英語來如關不住的水龍頭,似乎怎么也說不完。“叮鈴鈴”,上課鈴響了,我們陸陸續(xù)續(xù)回到了教室。孟老師來到了教室,先把我們的名字點了,然后進入了美妙的'課堂!首先,孟老師先讓我們不認識的單詞用橫線劃出來,然后老師一一把不認識的單詞用音標寫出來讓我們拼,“攔路虎”就這樣被我們清除掉了。下來,就進入了學課文的階段了,學完課文,就下課了。第二節(jié)課時,我們先把上一會學來的音標復習一遍,在學四個音標。音標學完后就開始對練習冊。

這就是我們大名鼎鼎的名人——孟老師。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七

城里是沒有黃昏的。鄉(xiāng)下的黃昏卻是遼闊的,博大的。夏日的傍晚,風吹過,散開來荷花池畔的清香,濡濕在雨無邊似輕愁的小庭院里。那種香,印有水的痕跡。

平常的夏日,意味著漫長的學校生活,坐在密不透風的教室里,渾身大汗的學著背誦書籍,和那奇怪又繞口的單詞作斗爭只有今年的夏日不同于尋常,那讓我不用和那單詞作斗爭,可以在鄉(xiāng)下好好地度過一段平靜的日子。

鄉(xiāng)下,老屋旁,牽牛花爭著搶著爬上了籬笆;傍晚時分,就算是夏季也是比較涼爽的;晚風吹過臉龐,有一絲絲的涼意襲來。我喜歡鄉(xiāng)下的夏。

我坐在老屋邊上的那棵石榴下眺望遠方,看著天邊大片大片的火燒云慢慢的退去,留下一片片陰影r一只只歸鳥的影子輕輕掠過天際,飛到那不知名的遠方。在這樣的時刻,我轉過頭看見老屋后邊連綿的梯田,嘴角便微微上揚。再過一兩個月,成片的金黃會鋪滿整個山坡,那時候,打谷和割谷的聲音回蕩在山谷間,好比天籟哦。

收回視線,天也在慢慢的黑了下去,一些星星已經在閃爍,在城里,哪還能看見這么亮的星星呢?農戶中的裊裊炊煙融入到了無邊無際的暮色之中。風吹過,空氣中彌漫著清香,依稀可以看見牧人牽著黃牛步行的影子,穿梭在山野之中。

鄉(xiāng)下的夏,是安逸和舒適的;鄉(xiāng)下的夏,那是一種言不盡的溫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八

我家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的爸爸。他高高的個子,看見人總是一臉笑容。我的爸爸在我家附近可是小有名氣,他人緣好,會燒一手好菜。

爸爸對美食情有獨鐘。平日里,他一有空就研究燒菜的書,只要電視上一出現美食類節(jié)目,他就連忙湊過來,目不轉睛地盯著看,生怕錯過學習的機會。他還常常照著做,反復嘗試比較,日子一長,爸爸的廚藝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

爸爸會做各種各樣的美食。他燒出誘人的美食,把我和媽媽、爺爺、奶奶都養(yǎng)得白白胖胖的。他做的砂鍋魚頭更是一絕,湯汁鮮濃,湯色如乳,魚肉白里透紅,細嫩似豆花。夾一塊吃起來,魚肉肥而不膩,魚腦黏而不爛,魚湯鮮而不腥,吃上一口,美過天仙。我每次吃都能吃下一大碗,吃過后,嘴里還有魚湯鮮美的'味道,讓人大呼過癮。

別人家辦喜事,總會請我爸爸去掌勺。每次,桌上的飯菜幾乎一點也不剩,每個人都撐得直打嗝,還不時咂咂嘴,回味著飯菜的味道,臉上漾著滿意的笑容。一次,我到廚房去,發(fā)現爸爸正忙得滿頭大汗。一個叔叔走過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瞇瞇地對爸爸說:“峰兒啊,吃來吃去,還是覺得你燒的菜好吃。我以后做事就找你來燒菜。你的手藝這么好,怎么不去當廚師?這樣,你來我廠里吧,我保你賺大錢。”爸爸連忙推辭了那個叔叔,誠懇地說:“謝謝你的好意。我不想賺多少錢,我的工作很穩(wěn)定,我只希望能照顧好我的家人?!闭f完,爸爸又轉身去忙菜了。聽了這番話,我的心中涌起了一陣陣暖流。

這就是我的爸爸,一個時刻愛著自己的親人的廚師,一個眾人皆知的普通人。

(指導老師:叢亞忠)。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九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使人熱血沸騰的口號令整個中華民族變的激情亢奮,奮起向上,成為支持人民奮斗的精神力量。這句神圣的話語,正是出自我的家鄉(xiāng)的一位名人——顧炎武之口。

顧炎武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思想家、史學家和語言學家,蘇州昆山人,一生創(chuàng)作的大量愛國主義的詩篇。他小時候有一個小小的讀書故事,成為了扭轉他人生的轉折點。正是因為這件事,他從一開始那迷迷糊糊的印象轉化為事業(yè)的輝煌。

年幼的顧炎武被寄養(yǎng)在在叔叔嬸嬸家。叔叔早逝,留下小顧炎武和嬸嬸相依為命。顧炎武的嬸嬸出身書香門第,喜歡讀書且有學問,對顧炎武寄托著很大的期望。為了教育顧炎武,嬸嬸教他讀書寫字,給他講歷史故事,讓他背誦名言名著。小顧炎武十分聰明好學,知識接受力也很強,不久便有了很大的進步。鄰居們紛紛夸贊,顧炎武開始有些驕傲了,學習也有些心不在焉了。嬸嬸很快就覺察到了他的這種思想苗頭。一天,嬸嬸讓顧炎武背誦劉基寫的一篇文章《賣柑者言》。太簡單了,顧炎武心想。于是他搖頭晃腦,十分流利的背了下來,喜滋滋地等著嬸嬸的夸獎。然而,嬸嬸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夸贊他,而是問他:“你知道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意思嗎?”“文章揭露了某些人有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形象,華而不實,是不值得欣賞的唄?!鳖櫻孜洳患偎妓鞯鼗氐降?。嬸嬸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長地說:“那如果一個人剛有了一點進步就驕傲自滿,滿足于一知半解的知識,不求上進,最后淪落為廢物,這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顧炎武聽出了嬸嬸的言外之意,臉蛋“刷”的一下子紅了,慚愧的垂下了頭。嬸嬸見他醒悟,就又親切地對他說:“孩子,你的'人生道路還很長,不能只滿足于小時候的一點點知識,要精益求精,步步向上,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為祖國做出貢獻?!鳖櫻孜涿靼琢藡饗鸬牧伎嘤眯?,從此牢記嬸嬸的忠告,是刻謙虛敬慎地學習,終于長大后成為了一代大家,實現了他當年的夢想。他開始鉆研文化,發(fā)現了中國漢字和語言的巧妙,從而發(fā)掘出了他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在戰(zhàn)爭暴發(fā)期間,面對國家的軟弱,顧炎武心急如焚,他真希望自己的文學也能加入進這場戰(zhàn)斗中;而更讓他痛恨的是有一些統治者竟然逃離了祖國,從此不見了蹤影,這分明是在拋棄自己的母親??!想到這兒,顧炎武悲憤交加,隨后,他長嘆一聲,說出了那句千古傳誦的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應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此全心全意忠于祖國的一位偉大的文豪,他不僅是我家鄉(xiāng)的名人,更是我們整個中國的驕傲!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十

說起名人,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跳水冠軍——勞麗詩。

勞麗詩從小有著不服輸的精神,使她從游池游跳臺。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從校跳到市,再從市隊跳到省隊,國家隊。勞麗詩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因為父親是“個體”工作的,母親也是幫人做些活來度過日子。每到夏天,勞麗詩就被媽媽喊到泳池游泳,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勞麗詩被對面跳水網吸引住了。就偷偷溜上了網,當時的跳水教練鐘權生看到她身手敏捷,又大膽,覺得她是個跳水的好苗子。便在1994年春,讓她學跳水。訓練四年時間磨礪了她的意志、斗志。

大家奔走相告,祝愿她再創(chuàng)佳績。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十一

這是一篇450字作文,題目是朱芳雨,范文中講述了朱芳雨國家籃球隊隊員,從小訓練就很刻苦,經過自己的努力最后進入了國家隊,下面我們和作者一起來欣賞下這篇文章吧!

我的家鄉(xiāng)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多得數不勝數。

今天,我要介紹的名人是國家籃球隊隊員——朱芳雨。

朱芳雨生于19xx年1月5日,漢族;身高201cm,體重100kg?,F服役于國家籃球隊,在對的位置是小前鋒。

19xx年9月被廣西省體校教練蘇國培看中了,之后進了體校。19xx年9月,年僅15歲的他進入了廣西男籃。同年底為了尋求更大的空間,經體校朋友牽線進入了廣東宏遠隊。12月份要隨隊去鄭州參加全國男籃冬訓,而被國家青年隊看中。19xx年,朱芳雨成為宏遠隊正式隊員。20xx年至20xx年的cbn賽場上代表宏遠隊出場,經過兩個多月,他成為cba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20xx年6月中國男籃主教練王非將這顆新星召入了國家青年隊,司職小前鋒。那一年的8月,他隨國家隊去北京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奪得第二名。入選了nba訓練營。這就是他的人生經歷。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十二

名人不一定是一些什么聞名遐邇的英雄模范,就是我們身邊的一些有著特殊本領、優(yōu)良品質的人,也可以成為我們泰州的名人。而我心中也有著一位名人,她就是我們的班長。

我班長在其他人眼中可能并不是什么名人,但在我眼中她確實是當之無愧的泰州名人。白天,她在學校認真學習,輔導同學,幫助老師做各種各樣的工作,是老師的左膀右臂,同學們的好幫手。我為我能有這樣的班長而自豪。

我班長在我眼中是一塊金子,而是金子就總會發(fā)光,發(fā)光的金子在生活中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用途。我們的班長本事可大啦!說她是孫悟空可一點兒也不為過。她是一位很棒的玩魔方好手,可以在短短一兩分鐘內將徹底打亂的魔方復原,速度是疾如閃電。那兩只手轉動的那么快讓人根本看不清楚,所能見到的就只有幻影。當你回過神來的時候,只見她手捧一個六面對的好好的魔方,正朝你笑呢!為此,大家對她非常崇拜。

有一次,我不服氣,想向她挑戰(zhàn)一下,證明誰才是班上的魔方之王。隨著裁判員的一聲令下,我倆同時飛快的轉起來。我轉得滿頭大汗,雙手盡自己所能的擺弄著。反觀班長,轉的是不慌不忙,手卻擺弄的飛快。當我做到最后的小魚時,她已經完成了比賽,正看著我手忙腳亂的做呢,我不得不認輸??磥?,姜還是老的辣呀!班長的魔方之王的稱號可真不是浪得虛名的呀!這回,我可是崇拜的五體投地了!

我們班長不僅玩魔方厲害,出黑板報也是一把好手。她寫字工工整整,非常漂亮,讓人無可挑剔。她繪畫也同樣很棒。十幅畫畫出來,起碼有九幅會被老師打上優(yōu)加五角星。所以每次輪到我們辦出黑板報,班長總是個必不可少的角色,而且還總是被委以重任,常常去完成最重要的版塊。要知道,如果你去吃飯,主人肯定會上一道能夠讓你回味無窮的大菜,而這道大菜就一定會讓主人家最優(yōu)秀的廚師來做。而我們班黑板報也好比是一桌宴席,最重要的版塊也就可以當作是我們給其他參觀班級的一道大菜、我們班長每次都被分配去做這樣的一道大菜,她出黑板報的本事究竟有多高,可想而知了。

名人,不只局限于一些偉人,普通人也同樣可以成為名人。像我們班長,本領又高,人品又好,難道不能算作是名人嗎?或許你們認為:這還能算名人?但在我心中,名人卻只有一個。她好比一顆閃爍的星星,將我的心照的亮堂堂的。誰是這顆星星?除了我們班長還能有誰!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十三

“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xiāng)”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xiāng)——徐州,這里是華夏九州之一,這里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一個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這里誕生過很多名人?!皾h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后來為帝者,誰人曾出范圍中”說的就是徐州最有名的漢高祖劉邦。

劉邦出生在徐州沛豐邑中陽里,年輕時不務正業(yè)。然而他卻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yè)。其原因大概與他的性格有關:一、他是一個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的人。其二、他是一個知人善任情商極高的人;其三、他是一個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人。

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劉邦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愿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乘著酒意,夜里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罷?!眲钜炎恚f:“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展示了他的勇氣過人。

劉邦與群臣論所以取天下之道,他說,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其成功在于“能斗智時決不斗力”,劉邦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劉邦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皇帝,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所創(chuàng)立的漢朝統一長達400余年,劉邦作為漢唐盛世之一的大漢盛世的肇基者,其偉大歷史功績?yōu)楹笫浪Q頌與敬仰。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名人之一漢高祖劉邦,我以我家鄉(xiāng)的名人而自豪,我以我的家鄉(xiāng)而自豪。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十四

說到家鄉(xiāng)的名人,有人喜歡才華橫溢的作家。有人喜歡身強體壯的運動員,還有人喜歡勁歌熱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歡的是我家鄉(xiāng)的名人——奚仲。

說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奚仲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后。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長造車,曾任夏王朝“車正”,被封于薛,為薛國始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qū)的奚村,古稱奚邑。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熏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充分的發(fā)揮了自己的才智,潛心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在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決心把車造成,為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于試制成功了。奚仲發(fā)明了車,其貢獻不亞于“四大發(fā)明”。奚仲是當今薛城地面上出現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發(fā)明家、政治家,過世后被百姓奉為“車神”,后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凹腊蒉芍伲桨渤鲂小钡拿裰V流傳至今。

奚仲發(fā)明的馬車是什么形狀,由于時代相當遙遠,不可能有實物保存下來。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辭中,已出現象形文字“車”。觀其字形結構,分別由輪、軸、輿、轅等部件組成。這是一種單轅車,由車輿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較直轅木,牽車的馬匹分別套在轅木左右兩側,通常由兩匹馬駕駛,多者可用4匹,但絕不能用單數。這種以木為主體結構的馬車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成為貴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當時,馬車還是一種特殊的禮器,是特權階層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奴隸主和貴族死后的重要陪葬品。

馬車的發(fā)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性能,增強了人們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于各地區(qū)的聯系和信息交流,擴大了各地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奚仲為民族和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在景仰、懷念他。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十五

我的家鄉(xiāng)在安徽,在安徽有一位名人 ——張小泉。他有一門十分精湛的技藝——制作剪刀!

張小泉,明末安徽黟縣會昌鄉(xiāng)人。其父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小泉在父親的悉心指教和實踐中,也練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藝。

明朝末年,災害頻繁,烽煙四起。黟縣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父子二人,制剪為業(yè),小泉特意求師訪友,使得技藝大進。經過反復琢磨,終于創(chuàng)制出嵌鋼制剪的新技術。他選用聞名的“龍泉”鋼為原料,制成的剪刀,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刀口鋒利,開閉自如,因此名噪一時。一些專業(yè)藝人如裁縫、錫匠、花匠等慕名前來定制剪刀。

有一天,張小泉的媽媽在山腳下一個泉眼里洗衣裳,生下了他,撲通一聲掉進泉水里,趕快撈起來,便給他取個名字叫張小泉。

張小泉有三個兒子,拉扯大了,大兒子就接過了他的大錘,二兒子和阿哥做對手打小錘,小兒子也幫忙拉風箱。

張小泉這人別樣都好,就是生性暴躁。他又愛管閑事,打抱不平,所以得罪了財主富紳,在鄉(xiāng)下立不住腳了,爺兒四個只好挑起鐵匠擔子,流浪到杭州,在大井巷內搭個席棚,開起一爿鐵匠鋪來。大井巷在城隍山腳,是一處熱鬧的地方,張小泉在這里開鐵匠鋪,生意倒很不錯。再加上他的手藝好,出品精,爺兒們又肯下死力做生活,日子倒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起來了。

大井巷里有口大井,井水很深,也很清涼,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吃這口井里的水。有一天清早,大家都來挑水,吊起水一看,黑漆漆的,象爛泥漿,臭味直沖鼻子,連隔 夜 飯 都要吐出來。真奇怪,昨天還是清洌清洌的,怎么一夜工夫就變了樣呢?后來到處打聽,據一個年紀頂大的老公公說:他小時曾聽老輩人講過,這大井直通錢塘江,錢塘江上游有兩條烏蛇,隔許多許多年就鉆到這口清涼的大井里來交尾下蛋。烏蛇嘴里吐出毒涎,就把井水弄得象爛泥湯一樣。

張小泉聽說這事,帶了兒子也擠進人群里來看個究竟。他皺起眉頭,想了一回,拉住一個街坊說:“拜托你到酒店買兩壇老酒來!”又拖牢一位鄰居說:“麻煩你到藥鋪買兩斤雄黃來!”街坊鄰居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就照著他把老酒和雄黃買來了。他又回過頭去,朝大兒子吆喝道:“快回家去拿我的大錘!”等他兒子拿了回來,張小泉就把兩斤雄黃倒進兩壇老酒里,順手捧起一壇,“咕嘟咕嘟”一口氣喝干了。接著,解開鈕扣,脫下衣裳,露出紫紅色的胸膛,鼓鼓突突的肌肉。又捧起另一壇酒,往自己頭頂上一倒,嘩啦一聲,雄黃酒從他頭頂直淋到腳跟。大家看了,還來不及問他做什么,要不要幫忙,他一把奪過兒子手中的大錘,往前小跑幾步,撲通一聲,就跳進大井里去了。

張小泉喝了、解毒的雄黃酒,跳進井里后,只覺得身子呼呼地往下沉,沉呀沉呀,好一會兒才沉到井底。他睜開眼睛一看,嗨,井底里寬闊得很哩!他朝東找找,沒發(fā)現什么;朝西尋尋,也沒有發(fā)現什么。后來走到北面盡頭,才看見暗角落里有兩條漆黑發(fā)亮的烏蛇,有手臂那么粗,頸交頸地盤繞在那里。張小泉眼明手快,不等兩條烏蛇分開,就揮起大錘,“咣!咣!咣”一連三錘,錘錘都砸在兩條烏蛇相交著的“七寸”上,把兩條烏蛇的頸脖子砸得扁扁的,粘到一塊了。兩條烏蛇就這樣甩甩尾巴死啦。張小泉砸死了烏蛇,便一手提著大錘,一手拎著蛇尾,屏住氣,慢慢地泅出水面來。

等張小泉的頭鉆出水面,圍在井邊守候了一整天的鄉(xiāng)鄰,趕緊放下繩索,一把一把地將他拉上來。張小泉爬出井口,就把兩條烏蛇往地上一摔,咣!一聲,把人們嚇了一大跳。大家起先很害怕,后來看它一動不動,真的死了,才敢走近去,伸手摸摸,冰涼冰涼的,拿棒子敲敲,梆硬梆硬的直響。傳說這是兩條烏蛇成了精,煉成鋼筋鐵骨的緣故,張小泉要不是個老鐵匠,恐怕還收伏不了呢。

除掉了烏蛇,大井里的水又變得清洌洌了。

張小泉把兩條死蛇拖回家里,看看又想想,想想又看看,看了三天,思了三夜,在紙上畫出一個圖樣來。爺兒四個就照著圖樣,在蛇頸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釘子,把蛇尾巴彎過來做成把手,又將蛇頸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飛快飛快的。這樣,就打造出第一把很大的剪刀來。爺兒們高興極了,便將這把剪刀掛在鐵匠鋪門前,當做招牌;又仿著打造出許多剪刀出賣。

以前,人們還不知道用剪刀,裁衣用刀子劃,斷線拿刀子割,很不方便。張小泉造出剪刀以后,裁衣剪線那就輕快方便得多了。因此大家到張小泉鐵匠鋪來買剪刀,差點擠破了這小鋪子,踏平了這店門檻,忙得張小泉爺兒四個,光打剪刀都來不及賣。

張小泉剪刀的名氣后來越傳越大,銷路也越來越廣,便成了聞名全國的杭州特產。張小泉死了以后,他的三個兒子各立門戶,三家鐵匠鋪都用“張小泉剪刀”的招牌。張小泉還收過不少徒弟,他們知道了,就說:“兒子好用阿爸的招牌,徒弟也好用師傅的牌子!”于是,也都掛起這個招牌來。兒子傳兒子,徒弟傳徒弟,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店也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清了。所以到后來,杭州的刀剪鋪掛的都是一色“張小泉剪刀”店的招牌。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名人——張小泉,你喜歡他嗎?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十六

江陰自古鐘靈毓秀,英才輩出,如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中國圖書館之父繆荃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闖將、現代著名文學家劉半農……他們?yōu)榻幍淖蛱鞎鴮懥司实钠?,為江陰的今天提供了無窮的力量,更為江陰的明天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些人中,徐霞客是最耀眼的一顆星!

徐霞客自幼聰慧過人,好讀書。15歲博覽祖遺“絳云樓”藏書,特好史籍、地志圖經,萌遠游五岳之志。

他21歲摒棄仕途,開始漫游祖國,直到56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更可貴的是,在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他靠徒步跋涉,考察活動主要在崇山峻嶺間。山中絕糧,就吃野菜野果為生;無處投宿,就以山洞樹林為家。

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xiāng)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qū)。他多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

28歲那年,徐霞客來到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蕩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他仍不罷休,繼續(xù)前行到一個大懸崖,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巖石上,然后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他緊緊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爬。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巖石,繼續(xù)費力地向上攀援,終于爬上了崖頂,以自己的機智保住了性命。

徐霞客就是用這種精神,成為江陰的驕傲。

徐霞客用自己的大半生時間寫成的《徐霞客游記》,被譽為“千古奇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對喀斯特地貌進行大規(guī)模考察,作詳細記錄和深入研究,是舉世第一人。這比歐洲最早進行石灰?guī)r地貌系統分析的羅曼要早200多年。

我們應該向徐霞客學習,早早在心中立下志向,堅持努力,向自己的理想前進,用所學到的知識來回報祖國。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十七

搖曳的燈光下,有一白發(fā)蒼蒼的老叟,而在他的心里,有一日新月異的南通,他就是南通一人,輕工業(yè)的巨人張謇。

張謇自幼聰穎好學,不論何時何地,都帶上一本書。有一年夏天,蚊蟲滋盛,小張謇一心想要讀書,可沒多久腿上就布滿了紅包,怎么辦呢?他就讓家人取來兩個盛滿水的大甕,將腳插入其中,蚊蟲就無法干擾他了。只見他撫平書頁,仔細閱讀,那紅撲撲的小臉上露出了笑容,好像比吃了蜜還要快樂,竟連晚飯都忘記吃了,經過書香的熏陶,小張謇的才華突飛猛進,并在科舉考試中鋒芒畢露,高中狀元。

高中狀元不久后,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了,張謇與老師翁同龢之間書信來往頻繁。在信中,他堅定地說:抵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并親自在戰(zhàn)后赴日本,經過七十余天的考察,他充分體會到日本明治維新帶來的社會發(fā)展,呼吁清政府進行效仿,不幸失敗。

仕途走不通,張謇便回到家鄉(xiāng),施展他的政治抱負。那里要新建學校,那里要疏通江水,哪里要開墾種田,哪里要安置流民,他都親力親為。白天他跑地方,了解民情;夜晚,他鋪開地圖,進行規(guī)劃,并安排第二天一天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之下,南通形成了一城三鎮(zhèn)格局,達到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育,病有所醫(yī),殘有所學的理想狀態(tài)。

在做講解服務的過程中,有人曾這樣問我:張謇為什么要這樣為南通賣力?我說:張謇追求的不是名與利,而是百姓安居樂業(yè);他所希望的也不是錢和財,而是國家繁榮昌盛。濠南別業(yè)二樓大廳懸掛的《荷鋤圖》就是最好的證明:退出政壇的張謇甘當一名農夫,在江海大地上經營他的實業(yè)救國事業(yè),想要探索出一條救國救民的可行道路,以此示范全國。所以懷有如此抱負的張謇,怎能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呢!

是??!張謇的一生為民著想,為國分憂。面對國難,他義無反顧地在南通試點,躬身實踐,以便讓全國效仿。他是南通的農民,是人民的衣食父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更是我的榜樣。

寫家鄉(xiāng)名人篇十八

我的家鄉(xiāng)在南京,那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曾經有不少偉人,在那里創(chuàng)造了許多豐功偉績。例如愛國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而我最敬佩的,還是我們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陶行知。

陶行知前額寬大,一副圓圓的黑框眼鏡加在鼻梁上,雖然乍一看看不出什么名堂,但是你一細看,就能感覺到他滄桑的眉宇間有一顆美麗的智慧之星。

陶行知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有一次,陶行知一位朋友的夫人前來看陶行知,并氣呼呼得說:“我家兒子太不懂事了,真是的,把我前幾天剛買的金表拆壞了,害得我把他狠狠地揍了一頓?!碧招兄犃T,連連搖頭,說:“哎呀夫人,你可別打壞了一個'愛迪生'??!”接著,陶行知又親自來到夫人家,領著孩子來到了修表店,看修表師傅修表。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一個浸在藥水里,又看著他把零件一個一個組裝起來,再給機器澆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塊六毛的修理費。事后,陶行知深有感觸說:“鐘表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塊六毛錢是學費,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與其因為孩子拆了表而揍他,不如花一點時間,讓他去學習。可別讓棍棒打跑了一個‘愛迪生’??!

本來犯了錯的孩子,在陶行知的教育下,成為了一名‘小愛迪生’,可見他是一個多么愛孩子的教育家??!

有一天,陶行知校長在校園里看到一個男生用泥塊砸另一男生,于是馬上制止,并要他放學后到校長辦公室去。放學后,這個男孩早早來到校長辦公室門口等低著頭等待挨訓。陶校長走來,一面給他一塊糖,一面說:“這塊糖果是獎你的,因為你按時到,我卻遲到了?!蹦泻Ⅲ@疑地接過了糖。接著,陶校長又掏出一塊糖放在手里說:“這塊糖果也是獎你的,因為我叫你不再砸人,你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尊重我,應該獎你?!蹦泻⒏芋@疑了,睜著大眼睛看著校長。陶校長又掏出第三塊糖,說:“這塊糖果還是獎你的,因為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個男生是不遵守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正義、善良,敢跟‘壞人’做斗爭,應該獎你?。 蹦泻⑷滩蛔×?,流著眼淚呼喊:“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校長笑了,又掏出一塊糖:“為你能正確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我的糖沒了,我們的談話結束了?!?/p>

陶行知,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話語像勝利的贊美一樣鼓舞人心;他的微笑像春雨一樣滋潤心田;他的鼓勵像號子一樣催人奮起!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414987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