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開題報告(熱門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06:49:21
中文系開題報告(熱門15篇)
時間:2023-11-23 06:49:21     小編:靈魂曲

報告的語言要準確、簡練,避免使用過多的行話和術語,以便讀者能夠輕松理解并獲得正確信息。在完成報告后,我們可以進行自我評估,反思自己的寫作過程和表達能力,以提升下次報告的質量。請繼續(xù)閱讀下文,了解更多實用的報告寫作技巧和方法。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一

一、論文題目:

論《水滸傳》中的血腥暴力描寫及其文化內涵。

(一)選題背景。

一部分人對電視劇中直觀的血腥暴力場面產生了一陣陣熱議。

選擇本題主要是想從歷史、文化、人物、史實等幾個方面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描寫的原因和目的進行研究,也通過多方研究,發(fā)掘其暴力美學的文化內涵和心理影響。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水滸傳》的研究在國內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讀,例如,《水滸》小說主要人物的象征意義,《水滸傳》的女性意識,水滸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運用,《水滸中》中的生命倫理意識,《水滸傳》的各種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觀、價值觀,通過不同角度對作品的細節(jié)進行剖析等等。

關于《水滸傳》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還是有一些值得借鑒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師大學報上名為《論水滸傳的血腥氣》一文中寫到“小說在表現好漢們奮起抗爭、鋌而走險的時候,直接地、具體地描寫了許多爭打斗毆、殺人流血的場面,甚至不加掩飾地描寫血淋淋的兇殺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種濃重的血腥氣氛,所謂‘說時殺氣侵人冷,講處悲風透骨寒’第十回。《水滸傳》所表現的這類場景,不僅一般人在現實生活中聞所未聞,即使在其他文藝作品中也絕無僅有,自然引起讀者的注意?!边€有《水滸爭鳴》第九輯中認為“水滸英雄因暴決性格一怒而起的殺人行為,往往只是憑自己品行便判定對方有錯對方該死,以自己為標準,隨意裁斷他人的性命,這種情況下的殺戮行為,往往不甚顧及,也不會在殺戮之前查詢對方是否具有該死的惡行,這種殺戮行徑,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實在是草營人命。因此我們說,水滸英雄因性格自負及暴決而引起的殺戮行為,雖經種種消解,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還是血腥味?!?/p>

學術界不少學者對《水滸傳》所歌頌的梁山好漢形象提出了質疑,如大陸學者陳洪、孫勇進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說水滸》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礎上進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漢野蠻暴戾的行為,在指責了武松的血濺鴛鴦樓、宋江的計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殺小衙內、吳用的燒殺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無感慨地說:“水滸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氣沖鼻的行為,連追求正義的幌子都沒有,完全是為蠻荒的嗜血心理所驅?!?/p>

而第二期《明清小說研究》中《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的問題迪考思考》一文中,認為水滸中產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語境;二,不能用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代替審美評價;三,把血腥殘暴喜劇化、戲謔化、公式化?!?/p>

(三)初步設想。

本文擬在抓住關鍵詞“血腥”,通過從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將其來源,發(fā)展,表現形式及其過去到現在的內涵變化進行較深的剖析,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描寫的原因和目的進行研究,也通過多方研究,發(fā)掘其暴力美學的文化內涵和心理影響。

(四)擬解決的問題。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義進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將血腥與暴力美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彌補以往研究成果陳舊性和狹隘性。

2.將人物,意義,時間等進行相互滲透相互聯(lián)系的分析,以添補以往研究的一些領域的匱乏和粗淺。

三、論文撰寫過程中擬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層次分析法。

從“血腥”的表面入手,進行更深一層的意義的挖掘。

2.系統(tǒng)分析法。

把《水滸傳》這部作品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從人物刻畫、寫作方式、寫作特點、文化內涵等幾個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寫的具體含義和文化影響,引出暴力美學的部分內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寫的最終含義。

四、論文撰寫提綱。

1.何為“血腥”

1.1血腥的定義。

1.2血腥與其他相關暴力美學的關系。

1.3其他作品對血腥和暴力的描寫。

2.《水滸傳》中為什么會有“血腥”

2.1當時的歷史文化條件。

2.2作者與讀者當時的普遍心理與情緒影響。

2.3人物刻畫的必備條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現實文化意義與內涵。

3.1現代社會審美觀念及其當時歷史語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態(tài)以及環(huán)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潛在的暴力美學思維。

4.結語。

五、工作進度安排(時間、內容、步驟)。

(一)準備階段。

1.20xx年12月10日至20xx年1月8日,查閱收集文獻資料,確定論題,準備開題報告。

2.20xx年1月9日至2月17日,進一步修正研究目標、內容和方法,完成開題報告。

3.20xx年1月18日至3月1日,進一步查閱文獻,在網上開展問卷調查,收集資料,為論文寫作做準備。

(二)寫作階段。

1.20xx年3月2日至3月9日,整理文獻資料和數據。

2.20xx年3月10日至3月31日,撰寫論文初稿。

3.20xx年4月1日至4月21日,提交論文初稿,并根據指導教師意見修改論文初稿和二、三稿。

4.20xx年4月22日至4月25日,論文定稿、打印、送審,準備論文答辯。

(三)答辯階段。

論文答辯的具體時間由系確定。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二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獨特的抒情方式表現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帶來的處世態(tài)度和心靈感悟,抒發(fā)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廣泛的引起讀者共鳴,長久的感動人。作為五言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詩十九首》在謀篇、遣詞、摹景、傳情等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嘗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適當借鑒其他學者的觀點,對《古詩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響幾個方面來探討。在取各家之長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更加明確《古詩十九首》在摹景傳情、借物抒懷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獨特的抒情風格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認識意義和深遠影響。

(二)研究現狀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抒情詩的典范,在五言詩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對它的研究圍繞寫作年代、作者、思想內容、藝術特色、修辭技巧、抒情藝術等多方面廣泛展開。在情景交融的藝術領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大致可分為兩派:一派繼承《文選》李善注的詮釋型傳統(tǒng),如陳桂的《古詩十九首解》、錢基博的《古詩十九首講話》,尤其是隋樹森的《古詩十九首集釋》,包括考證、箋注、匯釋、評論等四個部分,是迄今為止收錄資料最多,對于研究者最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另一派是繼承元人劉履《選詩補注》的分析型傳統(tǒng),如徐中舒的《古詩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詩十九首釋》等。

20世紀50到70年代,由于國內政治和社會原因,對《古詩十九首》的研究進入空窗期,但海外漢學者和港臺學者的研究成果彌補了中國大陸這一時期的“文化荒漠”,如勞節(jié)的《古詩“明月皎夜光”節(jié)候釋》、臺灣學者張清鐘的《古詩十九首匯說賞析與研究》等。材料豐富,內容翔實。

20世紀80年代后,《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現為研究視野的拓寬和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表現出一種可貴的探索精神。如王建華的《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王亞《試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等。現代學者對《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觀分析,在理論層面的論述很少。此外,還有大量關于《古詩十九首》的論文,如黃凌的《歡愉之詞難工,憂愁之詞易好——談古詩十九首的感傷情懷》。這一時期的研究觸及了一些本質問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綜上所述,20世紀對《古詩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藝術的研究有繼承也有發(fā)展,有創(chuàng)新也有局限,關于《古詩十九首》情景藝術的研究,仍然有許多的研究空間。本文試圖通過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結合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古詩十九首》的情與景的藝術作一個整體的關照和全面系統(tǒng)的探討,希望對《古詩十九首》情與景的藝術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

(三)主要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xx。

[2]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齊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樹森。古詩十九首[m]。北京:中華書局,1955。3。

[6]楊樹增等。盛世悲音———漢代文人的生命感嘆[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xx。

[7]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1。

[10]張秉光。漫談《古詩十九首》的情與景的抒寫。[j]。佛山:佛山大學佛山師專學報,1990(01)。

[11]孟英。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xx(12)。

[12]王亞。試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d]。宿州: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xx(04)。

[13]王有景?!豆旁娛攀住放c東漢末文人的生命意識[d]。重慶:重慶學院學報,20xx(03)。

[14]彭庭松。論《古詩十九首》之感傷情懷及審美特征[d]。山東:石油大學出版社社會科學版。20xx(12)。

(一)研究內容

《古詩十九首》以抒情見長,本文著重探討《古詩十九首》長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句短情長、事俗意真、情與景水x交融的藝術境界。分別從《古詩十九首》的情感內容、情感藝術和情感魅力及對后世的影響幾個方面來分析《古詩十九首》中動人的抒情藝術。為《古詩十九首》能夠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動人的藝術魅力給出自己的解釋。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細讀法

反復閱讀詩歌,領悟深刻情感內容。

2、文獻資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搜索相關的研究資料,充實論文的研究素材,從而根據本文的研究方向與大致思路對素材進行梳理、利用。

3、理論分析法

在掌握足夠豐富的資料基礎上,運用歸納法、演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提煉,準確凝練的用作本文的理論支撐。

4、邏輯論證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獻資料和著作等相關材料的基礎上,運用邏輯論證的方法對本文中有關問題作深入思考,進行深入的理論闡述。

(三)研究進度安排

1。學生選題: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綱:20xx年11月18日前。

3。開題報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論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論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論文答辯:20xx年5月26日。

題目: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

一、《古詩十九首》的情感內容

(一)亂世流離——獨處他鄉(xiāng)的無依感

1、游子思鄉(xiāng)無路樂景寫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襯

(三)婉轉附物的托物起興

三、《古詩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語簡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傷時嘆逝的感傷主義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三

學生姓名:學號:

院(系):中文系。

專業(y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題目:解析張愛玲小說的恐怖電影式鏡頭。

指導教師:

20xx年xx月xx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本課題的目的及研究意義。

研究目的:

張愛玲與電影有過長期親密的接觸,在小說寫作中創(chuàng)造性地化用了電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組合帶有豐富的視像性和表現力。文本以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為切入口,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在體會張愛玲語言的“現代性”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1種獨特的審美方式,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張愛玲小說的表現手法。

2.本課題的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表現手法的研究主要從小說的電影畫面感、電影造型、電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張愛玲作品對電影藝術手法的借鑒技巧:

(2)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造型:《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4)研究張愛玲小說的死亡意識: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等。

國外研究現狀:

海外研究對張愛玲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標等人對她作品的介紹與評述”“第2階段1985年至今,輻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華文文學的影響研究分析和評價”。1995年9月后,她在美國辭世后,海外學者多運用西方現代文藝理論來剖析。

3.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內容:

張愛玲的小說映照了1個陰陽不分、鬼氣森森的世界,恐怖鏡頭繁復繽紛,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擬鬼,她筆下的人物均飄蕩在凄冷荒涼的宿命軌道上。本文嘗試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在學術界既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張愛玲小說、相關的研究書籍及其評論等出發(fā),分析整理資料,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當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

4.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及預期效果。

方案、進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資料。重讀作品,確定論文題目,查閱相關資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師的指導下,擬定寫作提綱和開題報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論文修改。聽取老師意見,撰寫論文初稿,并交指導老師評審。

2007年4月——:定稿。

預期效果:

本文結合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闡釋,嘗試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5.已查閱參考文獻:

書籍:

1、張愛玲,《張愛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達,《華麗影沉》【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m】。北京:3聯(lián)書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類時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四

1.1.1由邊沁開始的快樂與功利研究。

1.1.2經濟學關于快樂與效用的量化研究。

1.1.3心理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主觀幸福感測量。

1.1.4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生活質量與滿意度測量。

社會學領域關于快樂與幸福研究的著眼點在于社會群體體驗,其目的是找到一種能夠用以評價特定社會主觀生活質量與滿意度的指標體系。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測量主要表現為生活質量主觀指標的構建過程。

1.2國內的研究綜述。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重視生活質量的研究。1985年林南等首次在天津展開調查他們認為生活質量是對生活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和總結,因此研究以人們的主觀態(tài)度資料為基礎從22個方面測量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1987年,林南等又利用上海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數據從個體生活的13個方面探討了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這兩個研究領域之間的因果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林南所做的這兩次研究側重于生活滿意具體領域的分析及與社會指標關系的探討,為我國社會學領域對人們生活滿意度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

綜觀國內外關于快樂指數的研究,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諸多領域,關于快樂的思考從未停止過,說明快樂對人們整個社會生活的重要性。需要強調的是,快樂是最能夠準確表達人類正向情感的概念,幸福、滿意、效用、偏好等概念所包含的狀況最終都是以主體自身愉悅、快樂的內心體驗為根本尺度的。

快樂是人的一種主觀的身心體驗。事實上,快樂雖然是一種內在的情緒體驗,但這種個體體驗與感受決不是“主觀隨意”的。其實,不同的人對外物的刺激回產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因而對快樂的體驗不同。本人認為,快樂是人們主客觀統(tǒng)一性的產物??鞓肥且环N通過外物的刺激作用于主體而產生的內在體驗,并且通過主題評價,它隨主體身心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由于快樂最終是通過主體感受的,因此快樂指數又稱主觀快樂感,是以百分數表示的人們的主觀快樂滿足程度。[8]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忽視外界對主體的作用。

2選題原因及意義。

2.1選題的原因。

小學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為其繼續(xù)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對學生未來的人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質教育口號下,孩子們是否享受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鞓放c否,不僅影響著小學生現在的生活以及學習,甚至伴隨著他們一生的成長。作為未來祖國的培養(yǎng)人才,小學生的快樂、快樂感受與快樂指數,是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的。

在東環(huán)小學實習期間,班上的敖文清同學是一個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女孩。在她的臉上,我看不到她天真爛漫的笑臉,看不到孩子們童年時代所應有的快樂。她從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同學經常嘲笑她不寫作業(yè)的行為。有一次我問她:“為什么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呢?”她悶悶不樂地回答:“不想寫,我后媽不幫我在作業(yè)上簽字?!钡降资鞘裁匆蛩刈屵@些四年級的孩子多了一份傷感,而少了一份快樂,我想這不僅是家庭、學校的原因,也許還存在其他的因素,那么這些因素是什么呢?這就引起了我思考。

在思考的基礎上,我編制了《小學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0個題目,題目涉及可能影響小學生快樂的9個因素(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余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2選題的意義。

此研究是從實證的角度,通過自編的問卷調查手段來來探究小學生的快樂程度,進而測算出小學生快樂指數。對于當代小學生的快樂指數實證研究的價值,筆者認為:

(1)對小學生“快樂指數”進行探究,是檢測小學生精神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對小學生“快樂指數”進行測量與分析,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改善快樂的感受,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從而有助于小學生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2)掌握小學生的快樂狀況,能為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3)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積極意義,對于他們樹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4)進行快樂教育,可以更好地促進孩子們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成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發(fā)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為祖國的未來建設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3研究的構想。

3.1研究的內容。

(1)小學生快樂的研究評述。

(2)小學生快樂的研究現狀。

(3)對影響小學生快樂因素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出統(tǒng)計結果。

(4)根據統(tǒng)計結果分析小學生快樂的影響因素,探索影響小學生快樂的根源。

(5)根據影響小學生快樂因素以及學生的心里特征,探索和諧、健康、完整的社會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根據研究的結果現實,呼吁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小學生的快樂問題,凈化小學生生活中的周邊環(huán)境。

3.2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3.2.1對象。

調查選取玉林市及鄉(xiāng)鎮(zhèn)兩所小學兩個班級四年級共110名學生進行測試,回收有效問卷97份。

3.2.2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通過自編《小學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0個題目分別對玉林市東環(huán)小學和桂平市油麻鎮(zhèn)中心小學兩所小學四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題涉及對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余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9個不同情境下的情緒體驗。每道題采用李克特氏5點尺度計分的方法,學生從中選擇一項符合自己的答案,統(tǒng)計時各項賦分分別為5、4、3、2、1。因此,本問卷關于快樂體驗滿分為100分,表示很快樂,最低分為20分,表示很郁悶。

(2)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閱報刊雜志,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論文及相關研究成果。

(3)訪談法。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編制訪談提綱,對學生進行訪談。

3.2.3數據處理。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3.2.4研究假設。

(1)父母的不同職業(yè)、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式影響學生快樂感的主要因素。

(2)兒童的年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學生的快樂感。

(3)城鄉(xiāng)學校學生的快樂感現狀不同。

(4)調查問卷中的9個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小學生的快樂感。

4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1)開展本課題研究,是在汲取國內外有關快樂指數、快樂感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影響快樂的因素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編制而成的《小學生快樂指數問卷》,編制問卷采用了專家評判法,同時征詢了小學教師的意見以及吸取同學的意見認為這些題目是具有一定的內容效度的,保證小學生看得懂,能夠測量出小學生的快樂感。

(3)本問卷以玉林市城鄉(xiāng)兩所小學的四年級兩個班級的110位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具有代表性,只代表玉林市。

5研究的進程。

本課題研究分為六個階段:xx年6月至xx年5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6月至xx年11月)。

(1)選擇研究課題。

(2)編制調查問卷。

(3)發(fā)放調查問卷。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12月至xx年1月)。

(1)選擇畢業(yè)論文導師。

(2)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撰寫開題報告。

(3)完成調查問卷統(tǒng)計。

(5)上交相關表格。

第三階段:論文撰寫、修改(xx年1月19日至xx年5月14日)。

(1)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畢業(yè)論文初稿。

第四階段:論文評閱、答辯資格審查(xx年5月17日xx年5月21日)。

(1)打印裝訂,送交指導老師和相關專業(yè)評閱人評閱。

(2)提出答辯申請,由系學位委員會對我的畢業(yè)論文進行資格審查。

第五階段:論文答辯(xx年5月24日至xx年5月28日)。

(1)參加論文答辯會。

第六階段:整理畢業(yè)論文及相關材料(xx年6月1日xx年6月7日)。

(1)整理畢業(yè)論文及相關材料,按照要求歸檔或上交,完成工作。

參考文獻。

[3]杰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00。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五

《呼嘯山莊》被譽為“最奇特的小說”,成為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絕色異彩的一粒寶石。艾米麗·勃朗特筆下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更是以他特有的性格和對愛情的追求方式深深的吸引了眾多讀者。選題的目的在于從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對希思克利夫的性格進行分析,提出希思克里夫內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劇烈沖突,以及他內心中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和由愛為恨的轉變過程。研究在瘋狂復雜的現實社會中,人性的扭曲和復雜的心態(tài),以此展現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扭曲的性格,進而闡述人性在扭曲社會中發(fā)生裂痕,扭曲和毀滅的社會根源。

通過描述希思克利夫和凱瑟琳之間的愛情,展現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畸形社會中人性扭曲,進而變得暴虐無情,產生強烈的復仇心理,達到復仇目的以后以自殺告終,它以狂飆般猛烈的情感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從男主人公出走,重歸,報復的過程中表現出的雙重人格進行進一步的探討,進而提出自己對這部作品深刻的理解,努力發(fā)掘人性的現實意義,展現《呼嘯山莊》對人物深刻的心理描寫所體現出的巨大藝術魅力。

1、《呼嘯山莊》出版時并未引起國內外評論界多大的注意,即便是書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認為令人作嘔的恐怖,評論界一些人斥之為駭人聽聞,荒謬絕倫,毫無意義的作品。近年來人們開始越來越認識到這部書的價值。作品發(fā)表一百五十年來,從最初的遭受冷遇,到后來的備受崇拜,評論界從未停止過對這部作品的關注。如今,《呼嘯山莊》被公認為一部不朽的傳世之作,艾米麗·勃朗特也因此受到了極高的評價,被認為是唯一可以同莎士比亞齊名的偉大作家。但是對小說中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評價可謂眾說紛紜,盡管也有少數評論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與同情,認為他的復仇是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的正常反應,但多數評論家都對他橫加指責,認為他的復仇毫無人性可言。

2、在國內,很多學者對《呼嘯山莊》也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有的學者從作品的社會背景和故事結構上分析它的思想主題,也有的學者對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對婚姻愛情的自我追求進行研究,有的學者對作品所運用的哥特式藝術手法進行分析。但是大多數學者還是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呼嘯山莊》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性格、形象分析上。通過對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瘋狂的復仇計劃進行研究,分析其復仇根源,探詢他的悲劇人生。

3、在國內有很多研究《呼嘯山莊》的作品,如葛志宏的作品《論呼嘯山莊中的現代主義因素》,袁翠珍的作品《一個扭曲的靈魂——簡評〈呼嘯山莊〉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黃曉燕的《仇恨與愛情》等等。

理論研究法:通過對弗洛伊德人格結構學說的研究分析,增強對作品主人公的了解,并對其形象進行深刻的研究,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對比分析法:通過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形象性格的分析對比,對研究對象進行進一步分析。

文本分析法:通過閱讀作品,分析文章的主要思想及精神信仰,價值追求等,充分顯示作品的藝術魅力。

[英]艾米麗·勃朗特:《呼嘯山莊》,楊苡譯,譯林出版社,1990年。

[奧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高覺敷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

[美]約翰·霍夫曼:《弗洛伊德主義與文學思想》,王寧譯,三聯(lián)書店,1987年。

黃曉燕:《仇恨與愛情》,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厚得:《西方文論精解》,吉林大學出版社,20xx年。

方平:《希望在人間——論〈呼嘯山莊〉》,上海譯文出版社,20xx年。

徐光興:《世界文學名著心理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

第10周(5月7日——5月12日)撰寫開題報告,整理已有文獻資料。

第11周(5月13日——5月19日)撰寫論文提綱,確定文章框架結構。

第12周(5月20日——5月26日)完成正文部分,形成初稿。

第13周(5月27日——6月2日)根據指導教師意見,對初稿進行修改。

第14周(6月3日——6月9日)根據指導教師意見,對論文進行再次完善。

第15周(6月10日——6月16日)論文定稿,裝訂成冊。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六

與論文選題相關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語言文字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毋庸諱言,當前社會用字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規(guī)范現象。這不僅給人們的學習、工作和交往帶來諸多不便,而且也損害了漢字的正常使用和健康發(fā)展。社會用字是指書寫、印刷、刻制、澆鑄等具有公共性、示意性的漢字,主要包括計算機用字、出版印刷用字、影視屏幕用字和城鎮(zhèn)街頭用字。規(guī)范社會用字作為語言文字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既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的問題,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目前社會用字中的不規(guī)范現象:

某些地方還存在大量繁體字。盡管各市情況不同,但就整體而言,繁體字的比例仍較高。這包括牌匾、告示和廣告用字,商品的名稱、說明文字和臨時性的宣傳用字。它們分布于街頭、商場、火車、輪船等各種外顯用字領域。

許多已廢止的二簡字仍在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雖于1986年6月廢止,但有些字仍在一定范圍內用,有的已出現在正式牌匾中,如雪、建、停、器、餐等字的二簡字!。

出現了一些生造簡化字。目前社會上還出現了一些生造簡化字。兩、插、零、褲、管、樓、鍋、場、源、現、營、出、磁等字,都有相應的生造字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人既想用繁體字但又不愿忍受繁體字繁瑣的筆畫的矛盾心態(tài)。

錯別字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目前社會用字中還有一些錯別字,如:電覽(纜)、紫沙(砂)壺、隹(佳)肴、電攬(纜)廠、裝璜(潢)、萍(蘋)果店、油柒(漆)、密(蜜)餞、家俱(具)等。有些別字到了是非難辨的地步。

外文使用不規(guī)范中文系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范文(3篇)工作報告《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guī)定》:廣告不得單獨使用外國語言文字。廣告中如因特殊需要配合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時,應當采用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主、外國語言文字為輔的形式,不得在同一廣告語句中夾雜使用外國語言文字。但是調查發(fā)現,有的商家并沒有做到這一點。

國家語言文字政策法規(guī)匯編【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齊滬揚、王敏敏,《商業(yè)廣告中繁體字使用情況的調查》【期刊論文】1999年3月。

左民安,王盡忠著《細說漢字部首》【m】北京出版社20xx年版。

王祥之著《圖解漢字起源》,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第1版。

《咬文嚼字》雜志。

左民安著.《細說漢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xx:321.

王貴元《漢字與文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年5月第1版。

中國知網上的相關論文:

(3)邵敬敏,廣告語研究的現狀與我們的對策【j】。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七

題目。

填表說明。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yè)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

2.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相關系主任審查后生效。

3.學生應按照學校統(tǒng)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準格式,用a4紙打印。

5.開題報告作為畢業(yè)設計(論文)資料,與畢業(yè)設計(論文)一同存檔。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八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

e、問題研究的意義: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實踐意義;方法論意義。

以上幾點要求做到:少而精;針對問題;能指導操作;表述簡明、準確,有具體貫徹要點,涵蓋子課題,能理解把握。

對課題題目的界定;對條件詞、關鍵詞的界定,包括內涵與外延。

a、研究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學的、政治理論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b、研究的具體目標??偰繕?、分目標,目標要實在,要可行。和內容。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后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準確、精練、明了。相對于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tǒng)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么,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

c、研究的具體內容。內容要緊扣課題的目標來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則與策略:方法、原則與策略的理論支撐;方法、原則與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則與策略的活動性。課題研究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敘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樣做"。

e、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么時間開始,至什么時間結束都要有規(guī)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學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預測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課題研究擬取得什么形式的階段研究成果和終結研究成果。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經驗總結、調查量表、測試量表、微機軟件、教學設計、錄像帶等。其中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g、有效的組織保障: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在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干。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是要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h、其他保障:如課題組活動時間;學習什么有關理論和知識,如何學習,要進行或參加哪些培訓;如何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課題經費的來源和籌集;如何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如何與校外同行交流等。

開題報告的結語要簡潔,可以對課題管理部門提希望,給研究人員提要求,可以表示課題組的態(tài)度和決心。

撰寫開題報告時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點、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處。反映出課題組嚴肅的科學態(tài)度,體現出開題報告的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九

與的關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識不是能力,但卻是獲得能力的前提與基礎。而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個體的社會實踐。下面是編輯老師為大家準備的開題報告方向。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tǒng)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guī)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制成表式,分發(fā)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統(tǒng)計和研究。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lián)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干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fā)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于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茖W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tài)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fā)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十

課題的就是通過研究,要達到什么目標?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tǒng)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么,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下面是學科教學與研究方案所寫的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各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

2、提出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

3、制定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方案;

4、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機制下的中小學學科教學基本理論;

5、全面提高實驗學校學生的素質,促進實驗學校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

6、促進實驗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組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十一

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的特征。其實,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課程,語文的人文性側重教育學生,培養(yǎng)和滋潤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情感策略,大力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使學生在富于情感的狀態(tài)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熏陶,提高語文素養(yǎng),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探尋在語文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推進語文教學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學,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同時也有助于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新課標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目標,情感目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寓情感教學于語文教學已成為語文教育中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情感是語文教學藝術化的重要標志,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在觀念上認同了這點。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將情感教學作為知識傳授的附庸的狀況依然存在。恰當的教學策略對于中學語文情感教學廣泛而有效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傳統(tǒng)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現狀亟待改觀,由于教師對教育目標的認識不全面,缺乏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意識等到原因,在傳統(tǒng)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知”輕“情”的思想,有是情感教育被德育所替代,情感教育變得“戒律化”,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脫節(jié),不能真正關注到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和發(fā)展。把情感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課題進行研究和探索,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師對情感教育的重視,達到讓學生“知”“情”同步發(fā)展的目的,進而讓教育行為影響和改變學生的“意”和“行”。

二、國內外關于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及趨勢

情感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已成為教育理論和實踐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還有對學生自尊、個人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關注,以促進學生個體的和諧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在我們的課題研究之前,可以看到國內外的教育家們已經有了諸多的理論,從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學、好學、樂學”到當代著名教授盧家楣的“情感教育心理學理論”,從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的“愉快教學”到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的“動機原則”,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是我們進行此次課題研究的不竭源泉。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符合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基本理念,為語文學科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將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嶄新亮點。

三、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研究重點及預計突破的難點

1、基本內容

首先對古今中外的情感教學理論進行梳理,明確情感教學的內涵、特征,然后分析并指出語文情感教學的功能,并重點分析語文情感教學現狀及主要原因。最后以現代教學論、心理學理論、教育學原理等為理論依據,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發(fā)揮教師情感、中學語文文本富含的情感以及各種情感教育有利因素的作用,形成可行性方案,提出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的策略。.

2、研究重點

發(fā)掘教材情感生發(fā)點,以情引情;發(fā)揮教學者的情感教化作用;調動學生的情感潛能。

3、預計突破的難點

從情感教學理論與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語文情感教學的探索,提出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的具有普適性的策略。

四、本課題的研究方法和途徑

本課題擬通過:文獻研究法、比較法、實踐法、行動性研究、調查法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從情感教學理論與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將情感教學心理學理論與優(yōu)秀教師教學實踐及自身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等方面相結合,較為全面和深入地對中學語文情感教學進行新的探討。

五、課題具體實施步驟

按照本課題研究的設計框架,研究過程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階段一: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理論依據的學習階段;(20xx年4月——5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組內分工,明確研究任務。

2、組織語文教師學習情感教學理論,閱讀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研究的相關期刊文獻。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十二

一、選題依據(包括課題研究的意義、研究的現狀、主要參考文獻等)。

(一)研究意義。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獨特的抒情方式表現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帶來的處世態(tài)度和心靈感悟,抒發(fā)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廣泛的引起讀者共鳴,長久的感動人。作為五言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詩十九首》在謀篇、遣詞、摹景、傳情等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嘗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適當借鑒其他學者的觀點,對《古詩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響幾個方面來探討。在取各家之長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更加明確《古詩十九首》在摹景傳情、借物抒懷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獨特的抒情風格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認識意義和深遠影響。

(二)研究現狀。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抒情詩的典范,在五言詩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對它的研究圍繞寫作年代、作者、思想內容、藝術特色、修辭技巧、抒情藝術等多方面廣泛展開。在情景交融的藝術領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大致可分為兩派:一派繼承《文選》李善注的詮釋型傳統(tǒng),如陳桂的《古詩十九首解》、錢基博的《古詩十九首講話》,尤其是隋樹森的《古詩十九首集釋》,包括考證、箋注、匯釋、評論等四個部分,是迄今為止收錄資料最多,對于研究者最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另一派是繼承元人劉履《選詩補注》的分析型傳統(tǒng),如徐中舒的《古詩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詩十九首釋》等。

20世紀50到70年代,由于國內政治和社會原因,對《古詩十九首》的研究進入空窗期,但海外漢學者和港臺學者的研究成果彌補了中國大陸這一時期的“文化荒漠”,如勞節(jié)的《古詩“明月皎夜光”節(jié)候釋》、臺灣學者張清鐘的《古詩十九首匯說賞析與研究》等。材料豐富,內容翔實。

20世紀80年代后,《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現為研究視野的拓寬和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表現出一種可貴的探索精神。如王建華的《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王亞《試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等。現代學者對《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觀分析,在理論層面的論述很少。此外,還有大量關于《古詩十九首》的論文,如黃凌的《歡愉之詞難工,憂愁之詞易好——談古詩十九首的感傷情懷》。這一時期的研究觸及了一些本質問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綜上所述,20世紀對《古詩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藝術的研究有繼承也有發(fā)展,有創(chuàng)新也有局限,關于《古詩十九首》情景藝術的研究,仍然有許多的研究空間。本文試圖通過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結合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古詩十九首》的.情與景的藝術作一個整體的關照和全面系統(tǒng)的探討,希望對《古詩十九首》情與景的藝術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

(三)主要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2]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齊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

[4]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隋樹森.古詩十九首[m].北京:中華書局,1955.3.

[6]楊樹增等.盛世悲音---漢代文人的生命感嘆[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

[7]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3.

[9]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

[10]張秉光.漫談《古詩十九首》的情與景的抒寫.[j].佛山:佛山大學佛山師專學報,1990(01).

[11]孟英.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12).

[12]王亞.試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d].宿州:宿州教育學院學報,(04).

[13]王有景.《古詩十九首》與東漢末文人的生命意識[d].重慶:重慶學院學報,(03).

[14]彭庭松.論《古詩十九首》之感傷情懷及審美特征[d].山東:石油大學出版社社會科學版.(12).

二、研究方案(包括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進度安排)。

(一)研究內容。

《古詩十九首》以抒情見長,本文著重探討《古詩十九首》長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句短情長、事俗意真、情與景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分別從《古詩十九首》的情感內容、情感藝術和情感魅力及對后世的影響幾個方面來分析《古詩十九首》中動人的抒情藝術。為《古詩十九首》能夠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動人的藝術魅力給出自己的解釋。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細讀法。

反復閱讀詩歌,領悟深刻情感內容。

2.文獻資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搜索相關的研究資料,充實論文的研究素材,從而根據本文的研究方向與大致思路對素材進行梳理、利用。

3.理論分析法。

在掌握足夠豐富的資料基礎上,運用歸納法、演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提煉,準確凝練的用作本文的理論支撐。

4.邏輯論證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獻資料和著作等相關材料的基礎上,運用邏輯論證的方法對本文中有關問題作深入思考,進行深入的理論闡述。

(三)研究進度安排。

1.學生選題: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綱:20xx年11月18日前。

3.開題報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論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論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論文答辯:20xx年5月26日。

三、寫作提綱。

一、《古詩十九首》的情感內容。

(一)亂世流離——獨處他鄉(xiāng)的無依感。

1.游子思鄉(xiāng)無路。

2.思婦等待無期。

(二)功名難就——亂世報國無門的挫敗感。

(三)人生如寄——生命意識的覺醒。

二、《古詩十九首》的情感藝術。

(一)巧合無垠的意象選擇。

1.暗景抒凄情。

2.樂景寫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襯。

(三)婉轉附物的托物起興。

三、《古詩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語簡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傷時嘆逝的感傷主義。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十三

(選題依據、選題研究價值等)。

(至少應列到二級標題,不包括詳細論述,框架結構一目了然)。

(不少于三萬字)。

………………………………………。

(一)著作類。

…………………………。

…………………………。

(二)論文類。

…………………………。

…………………………。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十四

(一)選題背景。

一部分人對電視劇中直觀的血腥暴力場面產生了一陣陣熱議。

選擇本題主要是想從歷史、文化、人物、史實等幾個方面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描寫的原因和目的進行研究,也通過多方研究,發(fā)掘其暴力美學的文化內涵和心理影響。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水滸傳》的研究在國內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讀,例如,《水滸》小說主要人物的象征意義,《水滸傳》的女性意識,水滸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運用,《水滸中》中的生命倫理意識,《水滸傳》的各種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觀、價值觀,通過不同角度對作品的細節(jié)進行剖析等等。

關于《水滸傳》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還是有一些值得借鑒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師大學報上名為《論水滸傳的血腥氣》一文中寫到“小說在表現好漢們奮起抗爭、鋌而走險的時候,直接地、具體地描寫了許多爭打斗毆、殺人流血的場面,甚至不加掩飾地描寫血淋淋的兇殺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種濃重的血腥氣氛,所謂‘說時殺氣侵人冷,講處悲風透骨寒’第十回。《水滸傳》所表現的這類場景,不僅一般人在現實生活中聞所未聞,即使在其他文藝作品中也絕無僅有,自然引起讀者的注意。”還有《水滸爭鳴》第九輯中認為“水滸英雄因暴決性格一怒而起的殺人行為,往往只是憑自己品行便判定對方有錯對方該死,以自己為標準,隨意裁斷他人的性命,這種情況下的殺戮行為,往往不甚顧及,也不會在殺戮之前查詢對方是否具有該死的惡行,這種殺戮行徑,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實在是草營人命。因此我們說,水滸英雄因性格自負及暴決而引起的殺戮行為,雖經種種消解,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還是血腥味。”

學術界不少學者對《水滸傳》所歌頌的梁山好漢形象提出了質疑,如大陸學者陳洪、孫勇進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說水滸》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礎上進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漢野蠻暴戾的行為,在指責了武松的血濺鴛鴦樓、宋江的計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殺小衙內、吳用的燒殺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無感慨地說:“水滸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氣沖鼻的行為,連追求正義的幌子都沒有,完全是為蠻荒的嗜血心理所驅?!?/p>

而第二期《明清小說研究》中《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的問題迪考思考》一文中,認為水滸中產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語境;二,不能用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代替審美評價;三,把血腥殘暴喜劇化、戲謔化、公式化?!?/p>

(三)初步設想。

本文擬在抓住關鍵詞“血腥”,通過從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將其來源,發(fā)展,表現形式及其過去到現在的內涵變化進行較深的剖析,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描寫的原因和目的進行研究,也通過多方研究,發(fā)掘其暴力美學的文化內涵和心理影響。

(四)擬解決的問題。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義進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將血腥與暴力美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彌補以往研究成果陳舊性和狹隘性。

2.將人物,意義,時間等進行相互滲透相互聯(lián)系的分析,以添補以往研究的一些領域的匱乏和粗淺。

三、論文撰寫過程中擬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層次分析法。

從“血腥”的表面入手,進行更深一層的意義的挖掘。

2.系統(tǒng)分析法。

把《水滸傳》這部作品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從人物刻畫、寫作方式、寫作特點、文化內涵等幾個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寫的具體含義和文化影響,引出暴力美學的部分內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寫的最終含義。

四、論文撰寫提綱。

1.何為“血腥”

1.1血腥的定義。

1.2血腥與其他相關暴力美學的關系。

1.3其他作品對血腥和暴力的描寫。

2.《水滸傳》中為什么會有“血腥”

2.1當時的歷史文化條件。

2.2作者與讀者當時的普遍心理與情緒影響。

2.3人物刻畫的必備條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現實文化意義與內涵。

3.1現代社會審美觀念及其當時歷史語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態(tài)以及環(huán)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潛在的暴力美學思維。

4.結語。

中文系開題報告篇十五

就網上調查情況反饋:

(4)全國專家在蓉研討高中新課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校長作用"為主題,舉辦中外八國校長論壇,研究開題報告。

就數學教學而言,還未有進行關于初中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的研究的案例。

學習羅增儒老師《數學教學論》---21世紀高等師范院校學科教學論教材,使我們認識到初中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的研究至關重要。因為這種有效性的研究,就是讓學生在汲取知識,學習技能,鍛煉思維,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感受到有效性,因其而受益。學課程與教課程與教學的變革和發(fā)展,需要一線教師的積極參與,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是決定課程與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開題報告《研究開題報告》。新課程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及課程管理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chuàng)新和突破。它既有教師培養(yǎng)過程中融入新課程理念,了解新課程、理解新課程,又要求一線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進原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重新確立和認識自己的角色,改變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提升課程意識,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

教師的教學的具體方法、過程,展現是多層次的、多種類的設計和方案,如何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和科學性,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其有效性的研究具有指導作用。這種有效性的研究,可以根據數學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學數學教學的新形勢,對中學數學教育方面的教材加以充實、更新。就社會責任而言,不僅要主動適應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而且要在理論上、在對中學教師的教育中發(fā)揮出推動或牽引的作用。實現我們對數學學科教育轉型的自覺啟動。

本次申請小課題《關于初中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的研究》,這種有效性的研究,我們力圖做到以下幾點:

(1)總結初中數學教材教法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理論提升,既在操作層面上介紹初中數學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學"等問題,又在理論層面上提供現代教育學、數學學習心理學的依據。

(2)在努力繼承數學教育傳統(tǒng)優(yōu)勢的同時,著力吸收國內外數學教育的新成果,特別要體現當前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內容、新框架,反映教師角色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新視野。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關于初中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的研究》關鍵詞界定:

1、全過程是指:

在教和學兩個層面上使初中數學的全過程教學,在課前的學法指導、課中的學習體驗過程、課后的深化提高,及課后學習的延伸等過程卓有成效,使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各個全過程的學習中得到發(fā)展。

2有效性是指:

初中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的研究至關重要。這種有效性的研究,就是讓學生在汲取知識,學習技能,鍛煉思維,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感受到課程目標中的知識的理解性、應用性、活動的可操作性、評價的激勵性等過程中有效性,教師因其而受益,學生因其而受益。如何重新建構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發(fā)展需求的"教"、"學"行為。

1、組內成員共同參與,研究各有側重。

張傳敏、郭琳靖(教學過程設計的有效性)。

陳文涵(課前教學學法指導的有效性)。

李整社、熊敏(基本技能訓練的有效性)。

耿艷萍、趙方(精選例題習題的有效性)。

賈金博(學生數學思想引導的有效性)。

白小朋柴璐(課后學習延伸、拓展的有效性)。

2、階段劃分。

初一第二學期結束:

第一階段小結,成文《初一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初二第二學期結束:

第二階段小結,成文《初二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初三第二學期結束:

第三階段小結,成文《初三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3、總結《初中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的主體部分:分類一:用于學生學習有效性的學法指導。

分類二:用于教師教學有效性的教法法指導。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為研究中產生的相關論文、隨筆、敘事、設計、課件、教具等,這里的預期主要是對附件的成果表述)。

msn空間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29682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