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實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11:48:18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實用17篇)
時間:2023-11-23 11:48:18     小編:HT書生

讀后感是通過文字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讀的書籍。如何通過讀后感來表達自己對一本書的理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作者本人的讀后感,他們對于自己的作品的評述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觀點和理解。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一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佛學家、比較文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同時也是散文家。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并著有很多專著。(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已是97歲高齡了)是我崇拜和敬仰的我國當代學界泰斗。這位智者的思想火花,給我啟迪、震撼。讀之使人明智。他的語言樸實而不失睿智,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在簡便的氛圍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靈的愉悅。如同一個和藹的鄰家老人娓娓道來,猶如促膝談心,感覺是那麼親切。道理中蘊藏著極為精辟的見解,有撥云見日、頓開茅塞之功。讀后使我收益非淺。讓我愛不釋手。并對人生、人性方感大徹大悟。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季老先生語:“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種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以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偽等概念調(diào)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我國正處在一個大發(fā)展、大變革時期,穩(wěn)定是第一位的,必須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除了法律、行政手段的進一步強化和完善以外,道德是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必不可少的行為規(guī)范和調(diào)節(jié)手段?!钡赖率切枰e累并付諸于行動的。由此可見一個不講道德的人,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能夠預見的。古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季老先生語:“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我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我著想,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自我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研究自我生存不研究別人生存,這就是惡”。在我的視野里,一些人戴著虛偽的面具,一面為自我涂金抹光,一面做著并不那末道德的事情,為了自我的生存、發(fā)展,更為了報復他人,發(fā)泄私憤,一次次無視別人的尊嚴,踐踏他人的人格。這種不擇手段的卑劣行為,難道不就是惡嗎?可謂十分惡劣。這些人的所做所為,無非是私心、私欲過度膨脹在做崇,唯有消滅私心,才是解之之方。讓我們都來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睘樽晕业淖毅?。

季老先生語:“什麼又叫做”壞人”呢?記得魯迅曾說過,干損人利己的事還能夠理解,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千萬干不得。我此刻利用魯迅的話給壞人作一個界定:干損人利己的事是壞人,而于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則是壞人之尤者……根據(jù)我的觀察,壞人是不會變好的。這有點像形而上學了??墒?,我卻沒辦法。天下哪里會有不變的事物呢?哪里會有不變的人呢?我觀察的幾個“壞人”偏偏不變……”我的感受與季老的感受是如此驚人相似。幾年來有個人始終在跟我們過不去,說她是壞人她肯定不承任,但她的“興風作浪”引出的是是非非,攪的眾人不得安寧。帶來的惡劣影響,是用幾句話難以形容的。我真期望此人有所醒悟,人生苦短,遠離仇恨和卑鄙、拋開那些過分的妒嫉和私欲,其實做好人并不難,何必繼續(xù)作“惡”;還為其找出種種堂而皇之的理由。我真期望有一天她能夠番然醒悟,做一個真正講道德、講禮儀的人。

季老先生語:“蒙田在一篇名叫《論自命不凡》的隨筆中寫到:對榮譽的另一種追求,是我們對自我的長處評價過高。這是我們對自我懷有本能的愛,這種愛使我們把自我看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景完全不一樣。我決不反對一個人對自我本能的愛。應當把這種愛引向正確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天才”,引向傲慢,則會損己而不利人?!笔前?,一些人自命天才,唯我獨尊。無知和狂妄緊緊連在一齊。有的竟成了“害群之馬”。

季老先生語:“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的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堅持平衡,情緒始終堅持穩(wěn)定,此亦長壽之道?!奔纠蠌那嗄甑嚼夏昃褪且赃@樣的平和心態(tài)、博大的胸襟,做人做事的。老人的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思想境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

季老先生語:“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老的這句“不完滿才是人生”是一個平凡的真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再重復一次的,人生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和遺憾,但經(jīng)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是能夠把遺憾降低到最低限度。只要以一種豁達、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人生,才能把握好自我的心境。也僅有真誠待人、誠摯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在生活里得到完美的東西。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二

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盡管久仰季羨林大名,盡管《季羨林談人生》就放在案頭,我卻遲遲未能細讀。年前在電視和網(wǎng)絡中,聞年過耄耋的季老說,請摘去他頭上的國學大師等三頂帽子。我還和多此一舉的炒作聯(lián)系起來,至于他那句“此刻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溫總理談論當今社會時語),更是讓我等常寫時評的憤青耿耿于懷。

帶著這種矛盾的情緒,為了完成暑假讀書筆記。我拭去《季羨林談人生》書面上的灰塵,一篇一篇地細讀起來。

前三篇直接談人生,季老開宗明意,首先點明了寫作的年齡塵埃從“謙虛”:望九之年還不清楚什么是人生。這樣的開頭很吸引人,一代宗師,著作等身,國家總理幾度探望,執(zhí)手相慶;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設“季羨林研究所”?;畹竭@種境地,還一口一個“吾輩凡人老百姓”,真讓我等倍感慚愧。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nèi)心的和諧。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思考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一個人內(nèi)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聯(lián)系季老對人生的解讀,一切釋然?!坝眯倪M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滿足,不持續(xù)心態(tài)平衡,又哪來內(nèi)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nèi)心的蕪雜、淺薄。如果不這么細致地讀他,我還真的質(zhì)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nèi)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光,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為由苛求季老,其實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好處,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思考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quán)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為什么活這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明白為什么活這一生。”如此直截了當?shù)呐惺浇衣?,酣暢淋漓,痛快而又入骨?/p>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向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一向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職責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好處也就找到了。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三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里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匯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fā)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伙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tài)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四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jīng)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shù)條曲線迂回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jīng)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才是人生。”

整本書讀完,發(fā)現(xiàn)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fā)現(xiàn)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zhàn)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后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五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中闡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紀老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這本書字里行間流露著他的謙遜品格與平和心態(tài)。

對于寒窗苦讀十年后的我,人生閱歷很少,很難說清人生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季老告訴我們: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先啟后的責任感。是啊,只有擁有責任感的人,才能夠成為“社會的脊梁”。

對人生,季老懷著一種“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態(tài)度。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我想,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學主客觀辯證統(tǒng)一的原理。季老認為: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里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尋求的就是一種平衡吧!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帶漸寬中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季老認為大家能拿出“衣帶漸寬中不悔”的精神做學問或干事業(yè),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季老的'長壽之道是:“走運時,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保持平衡。我想這可以用我以前看過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p>

在生命的進程中,我們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只要我們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揮灑過辛勞的汗水,就一定會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六

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兼通古今,對中華文化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著作也一直頗受推崇。近來賞讀季老的隨筆雜談《季羨林談人生》,從中體會到不少季老的人生感悟,很是受用?!都玖w林談人生》,單是看這本書名就讓人眼前一亮,心頭渙然冰釋。細細翻來,書中理論并無玄妙莫測、恍兮惚兮之處,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

說到人和自然的關系,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環(huán)境問題。這兩年坊間一直流傳著2012地球滅亡的瑪雅預言:神奇的瑪雅人預見到地球和人類會在2012年徹底被毀滅。雖說這已經(jīng)被無數(shù)的科學家證實只是一個謠言,但卻給我們每一個人都敲響了保護環(huán)境的警鐘。我們砍伐森林,我們圍海造田,我們能飛上天空,潛入海底,一時間人們真的以為人定勝天,人類無所不能。我們按著自己的意愿改造著這世界,樂此不疲??赡阌袥]有停下腳步看看,這世界天空還那么藍嗎,綠色還那么多嗎?我們對大自然的改造就像是物理學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也回報在我們的身上。全球變暖,冰川惡化,厄爾尼諾等異?,F(xiàn)象的增多,這都是大自然向我們發(fā)出的警示。大自然已經(jīng)告訴我們,與它相處,我們要學會彼此適應,互相合作,那種只顧著自己的發(fā)展享樂,而絲毫不考慮它的賠本買賣,大自然是不會答應的。若是一意孤行,我們只能得到大自然的同等回報。

這里要拽出兩個人,一說名字——張明寶與高曉松,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人的共同特征。這兩個酒駕的罪犯,因為漠視生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終鋃鐺入獄。季先生在書中列舉了數(shù)多個“傻瓜”,雖然這兩人已遠不能僅用“傻瓜”二字來形容,但是,他們在處理自身與他人的關系上,確是“傻瓜”之最——既損了人,又不利己。圖一時之快,逞一時之能,給他人造成了重大傷害的同時,自己也損失重大,悔恨終身,是實打?qū)嵉拇蟆吧倒稀?。所以,季先生在書中還提到要處理好抑制本性和放縱本性的關系。為什么要抑制本性?無非是既讓自己活,又讓別人活。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比方大馬路上的紅綠燈,你著急趕路,想加大馬力,別人也如此這般,每個人都不加以限制,想往哪走就往哪走,想跑多快就跑多快,那這樣的馬路上一定是交通事故不斷,人們都嚇得不敢出門。所以,我們這個社會愈發(fā)展,各種規(guī)章、制度、法律就應當愈完善,這是讓所有人都能跑得更快的有力保障。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七

我已經(jīng)很久不好好看書了,也很久不做讀書筆記了?,F(xiàn)在想到如何能寫出一份差強人意的讀書筆記的方法,大概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這份讀書筆記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是寫給別的人看,不必帶著濟世的口氣,不必帶著演講的顧慮,對自己誠實。更不必像上班打卡一樣為了表示看完一本書去做筆記。我這樣說是因為這些相反的事我以前在短暫的時間里都干過,我20xx年開始用博客寫過文章,我是在被社交網(wǎng)絡影響的一代中長大的。在社交媒體上的寫作,或多或少有一種傳播的意圖,而作者這種潛在的心理動機,大概是由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說話的目的總歸是想與外界交流。然而社交網(wǎng)絡看似開放,實則封閉,這種交流未必有效,這構(gòu)成了人的意愿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沖突?,F(xiàn)在我漸漸意識到,在網(wǎng)絡上寫作雖然不可能是純粹的私人寫作,但是更多程度上是自娛自樂。

我的這篇讀書筆記更強調(diào)的是個人感受,而非對內(nèi)容本身的評價。

這本書是我高中時候買來看過第一遍?,F(xiàn)在想來,我那時之所以會買這本書,動機實在是比較功利的:以為自己看完了就能參透些什么,實則什么也沒記住。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別人的經(jīng)驗自己體會過的理解最深,沒用心想過的偷不來。如今看第二遍,仍然沒有看全,是跳讀的。原因是因為季老的一些話,常常讓我想起更多,于是先記下一些再說。我過去以為這種書讀得最快,實則讀得最慢了。讀書的速度,不跟它的厚度成比例。

要說我第一遍讀時什么都沒記住也是假的,我還偏偏就記住了這句:“根據(jù)我的觀察,我還發(fā)現(xiàn),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保ā秹娜恕罚槭裁次í殞@句印象最深,我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是因為我害怕“壞人”。但是我人生中并沒有遇到過真正的壞人,這才是最壞的事情。季老對壞人有個簡單的評定:損人不利己。但是我對人的評價趨向于多元化,這有可能使我走向這種情境,即“一般人雖受相當教育,但缺乏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保ā蛾P于人的素質(zhì)的幾點思考》)。

這次再讀,這句話依舊在我腦海中出挑得很。另外關于長壽之道,季老的回答讓我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養(yǎng)生無術是有術。”他的“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最后一條當屬最重要,是我去年也體會到的一點。

他那句“哲學家同詩人一樣,都是在做詩。做不做由他們,信不信由你們。這就是我的結(jié)論”(《真理愈辨愈明嗎》)讓我笑他的頑皮和“真誠”的語氣。我在一本完全不同的書里(《致青年學者》)竟也讀到過類似的言論。一位諾貝爾生理與醫(yī)學獎獲得者認為,哲學家總結(jié)出那套創(chuàng)造性的科研想法是如何形成的理論,跟實際上一個問題是怎么解決的是兩碼事。言外之意就是:別聽他們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

季老在不止三篇文章里都提到過,“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第三,人自己的關系,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三個關系處理的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則人就痛苦?!钡撬麤]有提到,這三個關系的解決次序。我想這三個關系人在一生中是同時解決的,但是對于不同關系的感知的先后、輕重取決于不同的人格。

季老這本書的很多文章都是著重討論后兩個關系的,這也是日常大家常關心的話題。我沒有都看完,覺得一下都看也記不住,不如以后再來翻翻。就第一個問題,季老給出了一個我不能理解的答案。他指出西方科學技術發(fā)展為大自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并認為西方思想對解決這個問題已經(jīng)走到了窮途末路,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但是他也說,“天”到底指的是什么,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估計他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本書里,有更多論述。他這個說法在我看來特別模糊,幾乎沒有指導意義,因為他沒有解釋,一個哲學觀念是如何解決科學難題的。我估計解釋這個問題,雖為他所愿,但非他所能。他所做到的是提出這樣一種觀點讓后人去積極想辦法。我作為一個研發(fā)人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倍感困惑,聯(lián)想起李約瑟難題。我不知道季老具體指的是什么,但是我會帶著這個問題繼續(xù)我的工作。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八

已經(jīng)好久沒有特意寫讀后感了,一直挺喜歡閱讀,但也僅限于看,幾乎不寫評論或讀后感。借這次參加局工會讀書小組活動的機會,又開始重操舊業(yè)啦。不過,這次還真全憑興趣,可以隨意漫談,而不是當年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yè),刻意地去拼湊文字。

我這次看的書是《季羨林談人生》。其實,說來慚愧,對于季老,這位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讓我真正關注他,對他產(chǎn)生敬仰敬佩之情的,卻是在今年,在他98高齡驅(qū)去世的時候。之前,是通過他的著名弟子錢文忠知曉他的。錢文忠的《三字經(jīng)》火了,我也買了翻看過,還教年幼的女兒一起學習背誦。

于是乎,對季老也想有所了解。這次正好局里購置的第一批書籍中,有《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來。常說“書非借不能讀”,對于借來的書,我總是第一時間消化?;艘粋€多星期看完,大多是在上下班地鐵車廂里閱讀的。

這本書是由52篇千字隨筆組成,季老用極其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無法回避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態(tài)詮釋我們?nèi)松募娂姅_擾。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深深烙在我的心上。他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彼€說:“不完滿才是人生”。“積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一種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同樣也是一種人生,而我們的心境是至關重要的。改變心境就是尋求內(nèi)心的和諧。記得溫總理曾對季老說過:“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一個人內(nèi)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p>

通讀此書,感覺季老先生為人謙遜真誠、樂觀開朗、淡泊名利。雖然社會外界給了他國學大師等多頂名譽光環(huán),但他卻以平和的心態(tài),忘我的爬字耕耘,在80歲高齡以后依舊堅持每天四點半起床,勤奮寫作。雖然身體上、地位上受到嚴重迫害,但用他自己話講,卻是精神極其豐富的時候,也正因為這段時間的空閑,他翻譯、著作多篇極有價值的書籍。一位世紀老人,依舊關注、憂慮這社會的未來,特別對目前人與自然難以和諧的現(xiàn)象而吶喊。

這本書每篇文字都較短小,語言也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哲理。我們這代青年人,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容易迷失方向,容易變得浮躁。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余,潛下心來閱讀季老的文章,真能給我們打一針強心劑,讓我們的思想得到洗禮和升華。在此,我也向在座書友特別是年輕人強烈推薦此書。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九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

錢鐘書因病住院,這本書的序言是錢老先生的妻子楊絳代寫的。在序言中,楊絳提到錢鐘書先生“壓根兒不愿出《集》”“因為他的作品各式各樣揉合不到一起”.我不禁莞爾。似乎看見他隨性地擺擺手像是怕事多,嫌麻煩。楊絳在后面特地為錢鐘書聲明“絕對不敢以大師自居”“他從不廁身大師之列”我有些驚奇,驚奇的看他一個一個地摘掉自己頭上金光閃閃的帽子,那么堅決,一點也不在意。摘完帽子以后他和別人是一樣的了。他也認為自己和別人并無二致,所以他一直那么謙虛,那么虛懷若谷“偶爾聽到入耳的贊許,會驚喜又驚奇”.殊不知,那帽子是隱形的,永遠存在的,無論如何也摘不掉,也只有他能戴的。

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這本《錢鐘書集》是《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和《石語》的合訂本。中間把三部分隔開的頁面上會有錢鐘書先生自己題寫的標題。我仔細看了看,當然我看不懂書法,但我有個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所有題字中的“人”這個字,寫的比其他字大一倍,似乎是刻意為之。小時候?qū)W寫字的時候,經(jīng)常聽別人說“人”這個字不好寫。錢鐘書先生的這一撇和一捺是堅定的,是雷厲風行的。這個“人”字穩(wěn)穩(wěn)地又頗為自信地站在那里,就像錢鐘書先生本人,也像他筆下光明磊落的文字。

一篇文章的標題最多只有三個字,但文章是洋洋灑灑的幾千字。由某一個具體的物質(zhì)形態(tài)引申出各種關于自己,關于社會,關于人生的理論。作者把最最簡單、最最平常的物象描繪的有聲有色,從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趣味橫生。錢先生是個敏感而仔細觀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著智慧的火花,他卻很少從大處著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細微之處,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體驗出人生百態(tài)。有誰能說人生不是一本大書呢?原來生活中處處可寫!我不禁贊嘆。但寫文章不能單單討論表面,要動腦子,要思考,要深度挖掘其中潛在的聯(lián)系。這所有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擁有一雙清晰、智慧、銳利的雙眼。用這雙眼去理性的觀察世界。接著用身體去感知。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生活,投入自己的人生。這必定就是熱愛了,但這份熱情不會過了頭,經(jīng)過頭腦的加工,反映出的是嚴肅,真實的現(xiàn)狀。最后還是回歸到了理性上,再用筆記錄下來。

在書中腹背受敵,讓我發(fā)現(xiàn)愛教訓人的壞毛病實在讓人深惡痛絕。這真的需要改變,我這個愛教訓人的人在生活中也確實遭到了一次大大的打擊。對方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爆發(fā)了,寫了滿滿的一張紙,來控訴我對她的不公,傾訴她受到的委屈與積壓在心底的不快。那次我也是被嚇到了沒想到她會發(fā)那么大的脾氣,后來好好反省了一下,我真的需要做出改變。尖酸刻薄往往是發(fā)現(xiàn)問題就脫口而出。我開始學著隱忍,慢慢吸氣呼氣,吸氣呼氣,把心中的不爽過濾掉。強迫自己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多想想對方的好,而不是正面發(fā)起沖突。我多嘗試了幾次,再遇到這種情況就會很快冷靜下來,開始理解對方,漸漸的就把不爽抵消了。

讀錢先生的作品很費腦神經(jīng),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時候你很認真去閱讀,卻發(fā)現(xiàn)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資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楊絳先生所說的,錢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澀,讀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暢銷作品。乍一聽,覺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虛,實際上就是自我的水平不到家,看書如同牛聽琴一般無用。

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蘊含了錢先生獨特的觀點,并且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讓讀者透過思考來理解他的思想?!秾懺谌松吷稀?,這個名字,確實也取得巧妙。作者將人生比喻為一本書,將一部分人比喻作書評家或批評家,而另一些人則為消遣者。這樣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貼切。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一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的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

季羨林先生還是一位別具一格的散文家,早在高中時期就開始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小說,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寫作的《年》、《黃昏》、《寂寞》、《枸杞樹》等散文,直到現(xiàn)在,還是贏得一片贊美之聲。近年來集結(jié)成冊出版并為大眾所熟悉的散文集也非常多,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觸頗深。

該書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季老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愛情、長壽之道、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談感悟,細細品讀,感覺自己在同大師對話,對人生的體會也隨之得到凈化和提升。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季老強調(diào),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承擔責任”“有所作為”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lián)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當然,對于普通人來說,若非要要求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并為人類發(fā)展貢獻力量就有些矯情了。但是一個成年人能夠在單位和家庭里都承擔好相應的責任,還是可以身體力行的。在供職的單位里,勇于擔當,奮發(fā)有為,做好本職工作;在家庭里悉心孝敬父母、培育子女,創(chuàng)造并保持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我認為,做到這些也是“承擔責任”“有所作為”,也實現(xiàn)了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季老的座右銘是陶淵明的詩作《神釋》中的最后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季老認為:成功來自于天資加勤奮加機遇,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不期而來,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是有我們自己決定的,“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弊约阂龅氖聭_踏實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其他不必多慮。中國古話說得好:“盡人事而聽天命?!笔紫缺仨殹氨M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里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態(tài)的平衡。

書中季老強調(diào):“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逼鋵嵲谏钪惺|蕓眾生大都是平凡人,沒有一個是一個完滿的人,我們可以一直去追求完滿但不必強求得到,只要腳踏實地工作生活,盡到自己的責任和本分,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疇內(nèi)不懈努力,爭取去做到最好,就活出了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二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光。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一樣,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qū)區(qū)兩頁紙結(jié)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樣怎樣寫的,個人自由嘛,自我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以前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fā)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xiàn)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應對著來自于疾病、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chǎn)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fā)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時期、不一樣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我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guī)湍阕呦蚋昝赖奈磥怼?/p>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xiàn)了我的不足,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xiàn)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么經(jīng)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shù)第一,而是透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jié)果,而忘記自我就應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于比武結(jié)果的擔憂。不擔憂結(jié)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光,針對自我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就應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都玖w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經(jīng)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光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三

自從認識了幾個字,讀了幾本書,走了幾里路,我便開始思考人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可那時候小,沒經(jīng)過世事,自然也就沒有答案。今天,當看到季羨林隨想錄時,又勾起了我心底沉睡的思考。

季羨林說,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當看到這句話時,我頓悟,終于找到了一種完滿的答案,能夠解釋所有人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答案。但他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歸結(jié)于有沒有責任感,這一點我的理解又跟他有所不同。我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

若論一個普通人的存在,放在小小的一輩子里,局限于這狹小的時間與空間里,或許很難明了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哪里,亦看不出我們對于人類發(fā)展所做的貢獻在哪里。但如果是作為人類發(fā)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段鏈條,或者是接力賽中的一段路程呢,我們的存在明顯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義與價值。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談不上為社會做了多大的貢獻。但作為一個社會人,他必然與周圍發(fā)生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每一種聯(lián)系又都會產(chǎn)生相應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不可否認,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有它自身的意義。這就是一種傳承,一種人類文明的進化方式,最終形成一股推動人類不斷發(fā)展的默默的力量。我覺得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季羨林還說,這個道理不是很多人都能夠明白的,他們都活的渾渾噩噩,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但我要說,明不明白又有什么關系呢?即使不知道意義何在,就像廣大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工人,還有我們,每個人都同樣努力的活著,關于的`責任并沒有被推卸掉,我們都承擔起了本該承擔的一切,完成了人生的接力賽,怎么能說是沒有價值的呢。馬克思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發(fā)展的主要力量。這當然包括了所有的人,好人壞人,平庸的人,杰出的人等等,他們都對人類的發(fā)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好人自然受到推崇,被作為社會道德的典范;而壞人則作了反面教材,教會了人們什么事情是錯的,是不能去做的。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也都創(chuàng)造了社會價值,只是按照現(xiàn)代人的標準,價值的大小不一而已。

總之,我認為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與價值。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四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先生談人生問題的短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fā)出的人生感悟,最近有幸拜讀之。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出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觀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到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先生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的小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哲理。讓人讀后產(chǎn)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禮與升華。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到: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作“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jié)。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老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節(jié)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為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睂Υ磺猩屏嫉娜耍还苁羌覍?,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誠實意對待,不充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唯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總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們?nèi)ニ伎寂c借鑒。季老的思想象一本厚厚的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五

《季羨林談人生》,單是看這本書名就讓人眼前一亮,心頭渙然冰釋。細細翻來,書中理論并無玄妙莫測、恍兮惚兮之處,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匯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fā)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伙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tài)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里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匯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fā)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伙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睂Υ磺猩屏嫉娜?,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tài)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僅平常人能夠?qū)Υ舜蟀l(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個性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人生的好處認識也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quán)利,那么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好處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好處不明白,那么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tài)度也無從確定,于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稅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稅大舞臺上,為納稅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稅,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好處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就應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處,不斷地去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fā)出燦爛的光彩。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jīng)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我決定的,也是我們務必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但是真正扎扎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獲,就只有靜下心來,踏著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zhì),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于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于工作。作為年輕人,更就應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六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一直到2000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間。

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

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同,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qū)區(qū)兩頁紙結(jié)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么怎么寫的,個人自由嘛,自己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

大學時曾經(jīng)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fā)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

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xiàn)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面對著來自于疾病、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

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

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chǎn)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fā)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

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

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己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guī)湍阕呦蚋篮玫奈磥怼?/p>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后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作為一名步入社會三年的成年人,生存問題已經(jīng)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但是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發(fā)展、進步,創(chuàng)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發(fā)展談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通過司法考試,但相對于其他經(jīng)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tǒng)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素質(zhì)及法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

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

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fā)展首先面對的壓力。

我該怎么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xiàn)了我的不足,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xiàn)錯誤。

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么經(jīng)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

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shù)第一,而是通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

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

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jié)果,而忘記自己應該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于比武結(jié)果的擔憂。

不擔憂結(jié)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

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過后,細細想來,我從中可取的教訓也是可觀的。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

還好,我還有時間,針對自己的問題,我還可以補足。

我應該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己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

《季羨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己一生的經(jīng)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間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盡管久仰季羨林大名,盡管《季羨林談人生》就放在案頭,我卻遲遲未能細讀。

年前在電視和網(wǎng)絡中,聞年過耄耋的季老說,請摘去他頭上的國學大師等三頂帽子。

我還和多此一舉的炒作聯(lián)系起來,至于他那句“現(xiàn)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溫總理談論當今社會時語),更是讓我等常寫時評的憤青耿耿于懷。

帶著這種矛盾的心情,為了完成暑假讀書筆記。

我拭去《季羨林談人生》書面上的灰塵,一篇一篇地細讀起來。

前三篇直接談人生,季老開宗明意,首先點明了寫作的年齡背景,卻又“謙虛”:望九之年還不清楚什么是人生。

這樣的開頭很吸引人,一代宗師,著作等身,國家總理幾度探望,執(zhí)手相慶;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設“季羨林研究所”。

活到這種境地,還一口一個“吾輩凡人老百姓”,真讓我等倍感慚愧。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

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

季先生強調(diào),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

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有所作為”“承擔責任”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lián)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

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

季老先生還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

盡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會讓你稱心如意呢?況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脫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關鍵在于我們采取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讀到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為什么說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評價一個時期,如果不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找準參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標準去要求,明顯屬于空想。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nèi)心的和諧。

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

一個人內(nèi)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聯(lián)系季老對人生的解讀,一切釋然。

“積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

不懂得滿足,不保持心態(tài)平衡,又哪來內(nèi)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nèi)心的蕪雜、淺薄。

如果不這么細致地讀他,我還真的質(zhì)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nèi)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間,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

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為由苛求季老,其實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

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

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quán)術,耍一點小聰明。

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這一生。

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

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鎖。

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么活這一生?!比绱酥苯亓水?shù)呐惺浇衣叮〞沉芾?,痛快而又入骨?/p>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直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

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

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考慮了。

但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一直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

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

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責任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找到了。

(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 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

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七

季羨林大師已經(jīng)仙逝了,但是他說的“做人與處世”的道理依然鮮活,還會讓人受益匪淺。他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處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后,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關鍵是怎么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個: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tài)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從表面上看是勝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們征服了。自從產(chǎn)業(yè)革命以后,西方人屢創(chuàng)奇跡。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的、能懲罰的。報復和懲罰的結(jié)果,是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chǎn)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或者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或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我們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我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jié)果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至于人與人的關系,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設想。

至于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出自私心雜念。解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p>

我認為大師的話說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性的“征服”,因此,我們目前正在遭受著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天災人禍不斷,自然災害頻繁,不是水災就是旱災。前年,老天爺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災;現(xiàn)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區(qū),一直干旱無雨,天天說飲水困難、喊森林防火;現(xiàn)在許多老年人的疾病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也有高血壓,富貴病越來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發(fā)病,腦心血管疾病和癌癥成為現(xiàn)代人死亡的罪魁禍首,這些現(xiàn)象都與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失衡有關。近年來社會上假冒偽劣的產(chǎn)品層出不窮: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等等,讓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問題,令人沮喪和嘆息,但老百姓對這些事又無能為力。

我很贊同人與人的.關系貴在真誠和包容。沒有真誠難以產(chǎn)生互信,沒有包容難以和諧相處。所以大師說的“真”和“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滅心中的私心雜念,一點也不錯。淡泊名利,心平氣和,內(nèi)心不會太糾結(jié),自然也就平靜下來了。這點老年人較容易做到,年輕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當年輕人正處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就更難做到了。但希望年輕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則,也會欲速不達的。

我讀了文字,談了這些話,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也希望朋友們快樂;但結(jié)果是感覺這些話題有些沉重,不可能讓人快樂,也許是事與愿違了,那就不再多說啦。還是抄幾個笑話請博友們笑一笑吧。祝愿朋友們愉快多,苦惱少,健康、幸福到永遠!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37124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