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不僅可以用于學習和工作,還可以應用于生活中各個方面,如家庭管理、情感處理等。8.總結需要反映出自身的成長和改進的能力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如何運用合適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寫作技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一
1、‘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近代史開端,《南京條約》開始淪為半殖半封——(英國工業(yè)革命后需要打開中國市場)。
2、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馬關條約》資本輸出為主取代商品輸出為主(經(jīng)濟侵略方式改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
二、高中歷史知識點之中國人民的愛國救國方案和斗爭。
1、1852—1864年,——農(nóng)民階級救國——太平天國運動。
2、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運動。
3、18——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康梁)——戊戌變法。
4、19——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孫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資產(chǎn)階級激進派(陳獨秀、李大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6、19——1949年——共產(chǎn)黨——新民主主義革命。
三、高中歷史知識點之中國向西方學習實現(xiàn)近代化的進程。
1、地主階級(林則徐魏源)——學習西方軍事技術。
2、地主階級(洋務派)——學習西方軍事和民用工業(yè)。
3、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康梁)——學習西方君主立憲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孫)——學習西方的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國人的路)。
5、資產(chǎn)階級激進派(陳李)——學習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
6、無產(chǎn)階級(共產(chǎn)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革命(走蘇聯(lián)人的路)。
四、高中歷史知識點之孫中山為維護民主與共和進行了哪些斗爭?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國。
2、19——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獨裁。
3、19——護國運動——粉碎袁世凱復辟帝制。
4、19——第一次護法運動——反對段祺瑞,維護《臨時約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6、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國共合作反對北洋軍閥)。
五、高中歷史知識點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黨時期(2個大會1個綱領)。
2、(1924——1927)——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時期(即“國民大革命”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
3、(1927——1937年)——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道路、長征、遵義會議、西安事變)。
4、(1937——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2個戰(zhàn)役、1條統(tǒng)一戰(zhàn)線1個大會)。
5、(1946——1949年)——第三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即”解放戰(zhàn)爭時期“)。
走“農(nóng)村包圍城市道路”或者叫“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道路”
六、高中歷史知識點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經(jīng)濟恢復時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
2、(1949——1956年)——八年過渡時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設時期。
4、(1976——1978年)——二年徘徊時期。
5、(1978年——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即“改革開放時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二
摘要:李大釗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是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李大釗早期思想是啟蒙思想,是要以西方近代自由民主的政治學說作為武器,批判封建專制及封建文化,破除封建偶像、圣人、王者、英雄之權威,樹之自我權威,通過喚起國民之自覺心以改造國民性。1918年后,李大釗的思想轉向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視其為新世紀的新潮流,他引導了新文化運動由思想改造到社會改造的方向性轉變,選擇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作為拯救中國的主要思想,選擇了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并論述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關鍵詞: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轉變思想。
一、李大釗思想--萌芽時期。
1907年,李大釗報考了當時著名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揭開了他人生新的一頁。當時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雖然是清政府為挽救覆滅命運,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推行"新政"所設立的一所大專學校,但畢竟是一所培養(yǎng)法律、政治等專門人才的近代新式學堂。李大釗在這里開始接觸西方各種學說和思想,開始為"振奮國群"而"急思深研政理,求挽救民族"。
李大釗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表示了切齒的痛恨,對于自己的民族、祖國則表現(xiàn)了無比的熱愛,為了保衛(wèi)民族、國家的獨立和尊嚴,李大釗不惜"出其丹心碧血","愿為國死"。但這兩篇檄文都只是把矛頭對準了日本帝國主義,而不是袁世凱所代表的北洋政府。他對于救國的責任,分別從國民和政府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認為國民"應以銳敏之眼光,沉毅之實力,策政府之后,以為之盾。決勿許外敵以虛喝之聲,愚弄之策,誘迫我政府,以詢其請。蓋政府于茲國家存亡之大計,實無權以命我國民屈順于敵。此事既已認定,則當更進而督勵我政府,稗秉國民之公意,為最后之決行,縱有若何之犧牲,皆我國民承擔之。"[4]以這兩篇文章為標志,比較突出地反映了李大釗早期民族主義思想的突出特點,那就是反抗外國侵略高于反對國內(nèi)封建勢力,更加強調(diào)民族國家主義,強調(diào)國家至上。
二、李大釗思想--發(fā)展時期。
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本質上是激進民主主義。激進民主主義有三個突出特點:一、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封建歷史傳統(tǒng)持全面批判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集中表現(xiàn)為對孔孟儒家學說的政治價值觀的徹底否定。二、主張以文化作為革新社會的主要手段。認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決中國的民主化問題,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但它并未給中國帶來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眾觀念是舊的。三、主張引進西方文化精神來改鑄中國群眾的精神狀態(tài)。激進民主主義思想以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天賦人權說、進化論等作為理論工具和政治動力,來動搖封建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擊破封建復辟勢力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撲,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李大釗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人之一,在新文化運動的前期,其思想深受激進民主主義的影響。五四新文化運動固然與西方文化思想的傳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密切有關,但最根本的還是國內(nèi)民主主義和封建主義矛盾斗爭的產(chǎn)物,是和辛亥革命失敗以及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國內(nèi)局勢密不可分的。"接受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彌補這次革命的不足,建立理想的共和制度,徹底反對袁世凱及其所代表的封建主義,徹底鏟除在中國產(chǎn)生新的袁世凱的條件,是這場運動的最主要任務。"[5]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倡導人之一的李大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重新思考中國的出路和前途問題,他的民族主義思想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從之前的擁袁到反袁,他開始激烈抨擊北洋軍閥的專制統(tǒng)治,強調(diào)改造國民性、通過中'華民族的更新再造,來反對封建專制、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
袁世凱刺殺宋教仁,解散國會,復辟帝制這一系列丑惡行徑徹底改變了李大釗對北洋軍閥政府的幻想,認識到要救中國非推翻封建專制,打倒軍閥,反對帝國主義不可,為此,李大釗發(fā)表《民彝與政治》這篇長達兩萬多字的戰(zhàn)斗檄文,提出了"民彝"的政治理想,只有如此,才能"我不負此中國,中國即不負此河山",中國的前途"于此實利賴之"。
三、李大釗思想--成熟時期。
中國自從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以來,民族危機日益嚴峻,先進的中國人先后用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一義、民主革命等手段尋找解決中國的出路問題,但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阻撓,都沒有擺脫被奴役、被壓迫的命運,而且國家狀況日趨糜爛。正在這個時候,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迷茫中的先進的中國人:中國人民沒有別的出路,只有采取更加堅決、更加徹底的革命方法,徹底清除前進的障礙。封建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只能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用"根本解決"的方法去完成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李大釗的一生主要從事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他把十月革命和中國聯(lián)系在一起,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提出了中國要走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同時他結合了中國半殖民封建社會的特點,提出了最初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雖然由于歷史環(huán)境的限制、最初知識分子認識問題的局限性和過早的犧牲等原因,他對社會主義的理解還不能完全深刻,但他對社會主義的思考和所形成的理論體系,為后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具有跨時代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大釗在早稻田大學[j]。齊魯學刊,1987(1)。
[2]劉民山。李大釗與幸德秋水[j]。近代史研究,1995(4)。
[3][4][6]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最新注釋本[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2006.
[5]朱成甲。李大釗早期思想與近代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5.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三
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作為清代咸豐同治年間“中興”的第一名臣,拜相封侯,全國景仰;也是湘鄉(xiāng)近代最知名的大人物,號稱曾湘鄉(xiāng)。他自幼熟讀經(jīng)史,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又點翰林,學問相當了得,可以說是一位傳統(tǒng)的高級知識分子。正當曾國藩在仕途上不斷攀升的時候,太平天國起義勢如破竹,攻克南京,改稱天京,正式建立起與清王朝相對峙的天國政權。于是,曾國藩以一介書生,辦團練,組建統(tǒng)領湘軍,與太平軍作戰(zhàn),幾經(jīng)反復曲折,艱苦奮戰(zhàn),終于取得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全面勝利。他可以說是極具典型意義的一名儒將,值得研究。我對本縣這位先賢沒有專門研究過,卻也頗感興趣,頗為敬仰,或亦有些惋惜。個人有幾點粗淺認識,提出來就教于學者方家。
一、保衛(wèi)傳統(tǒng)與學習外洋。
太平天國與清朝的斗爭,原是農(nóng)民起義與封建王朝兩個對立政權的斗爭;而曾國藩卻從文化的角度,說他所率領的湘軍與太平軍的戰(zhàn)爭,是保衛(wèi)傳統(tǒng)文化——儒家名教與學習外國文化——拜上帝教的斗爭。在《討粵匪檄》中明白指出:
曾國藩又揭示太平軍“焚彬州之學宮,毀宣圣之木主,十哲兩廡,狼藉滿地。嗣所過州縣,先毀廟宇。即忠臣義士,如關帝、岳王之凜凜,亦皆污其宮室,殘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廟不焚,無像不滅。此又鬼神所共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闭菑倪@樣的角度,曾國藩號召湘軍及軍民人等,為保衛(wèi)中國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而戰(zhàn)。這樣的口號對于官僚士紳和一般讀書人,自然都有極強的鼓動與號召力量;即對于長期在儒教和傳統(tǒng)思想風俗熏陶下的民眾,同樣有相當?shù)恼賳玖?。正因為如此,湘軍從兩萬人出征,迅速擴大,雖經(jīng)不少曲折挫敗,還是取得了戰(zhàn)勝太平軍的巨大勝利。
洪秀全所領太平軍,學習外國,提倡一種朦朧的平等觀念,認為天下民眾都是天主的子民,皆以兄弟姊妹相稱;又提倡剪辮留長發(fā),故俗稱“長毛”;還提倡放腳。這些都有積極的意義;起義之初,能激起長期受壓迫剝削的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及下層知識分子的反抗意識。因而隊伍迅速擴大,戰(zhàn)爭進展順利,勢如破竹,先后打敗了滿清王朝由八旗兵和綠營兵組成的江南江北大營,占據(jù)南京,改稱天京,建立了與滿清相對峙的天國王朝。
應該說,他們學習外洋文化是不錯的。但他們只學到了皮毛,并不真正了解耶教的本義。而更大的錯誤在于全盤抹煞傳統(tǒng)?!胺裁裰改附苑Q兄弟姊妹”之說,否定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等傳統(tǒng)美德,加上欺神滅道等行徑,使所學外國的東西,難以被本國民眾所接納,也就不可能在本國生根。其實早期(或耶穌教),曾反映被壓迫的奴隸階層對奴隸制度的憎恨,但后來也曾為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所利用。而洪秀全本身也曾深受孔孟儒家思想的侵染,是多次應考失意的下層小知識分子。進入天京以后,竟完全搬用封建王朝的那一套,他做“天王”,自稱“萬歲”,其實質等同于做皇帝,奢靡享受,后宮竟選用有數(shù)十位“姊妹”,供他一人淫樂享用,與眾多“妃嬪”無異。天國封了許多王,大多奢侈驕橫,爭權奪利,民眾對這些王稍有不敬,便要遭殺頭懲處,并沒有什么平等可言。凡此種種,便成為招致天國政權崩潰失敗的重要原因。
曾國藩既中進士,又點翰林,是清代道咸以后,正統(tǒng)派一路文人。他崇尚儒學及其后續(xù)的程朱理學,傳承了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良好道德風尚。如孝道、宗親之情;師道、友道;對鄉(xiāng)鄰的關切,鄉(xiāng)間社倉積谷的熱心,以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等等,都有良好的表現(xiàn),不必贅述。
曾國藩所尊奉的儒學,確是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適應中國封建主義專制王朝的需要,也曾促成封建社會的安定和諧。然而時移世異,清道咸以后,世界早已進入工業(yè)資本主義時代,儒學已不適應近代世界的發(fā)展,而且蔽固思想,阻礙革新,致我堂堂中華日趨衰憊,屢受外敵侵凌,割地賠款之事屢見不鮮。究其根源,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儒學便難辭其咎。而曾國藩這時卻說:“我朝崇儒一道,正學翕興?!盵2]大加吹捧,這就顯得十分保守,近乎頑固的了。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曾氏在某些地方也曾突破儒家的藩籬。如他本來是科舉出身,官運亨通,卻也開始意識到科名進學的道路不合世用,“此中誤人終身多矣”。在家書中謂紀譯兒“八股文,試帖詩皆非今日急務,盡可不看不作,至要至要”;“紀鴻兒亦不必讀八股文,徒費時日,實無益也”[3]。又說他“所望于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無”,“毋徒汲汲于進學也”。[4]而更重要的是,曾國藩在實踐中也開始感受世界潮流,主張向外國學習,成為洋務運動的先行倡導者和最初的實行者。早在咸豐年間,他已經(jīng)認識到“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5],并嘗試創(chuàng)辦軍械所,造小火輪;同治二年(1863)派容閎赴美購辦機器,隨后即在上海建立并擴充江南制造總局,在國內(nèi)自己制造兵器和輪船。曾氏的這些舉措,不僅僅是為“可以剿發(fā)逆”,而且為的是“可以勤遠略”[6],即振本自強的長遠謀略。同時為了振本自強,曾國藩曾幾次上書朝廷,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書院及軍政、船政等院,分門學習[7];“同治十年”(1871)七月初三日,曾氏又與李鴻章專門合奏《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肄業(yè)摺》,并訂有章程12條,為具體實施辦法[8]。他們希望把幼童培養(yǎng)成人才,歸國以后,“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后可以漸圖自強?!狈泊朔N種,不必諱言,也表明了曾國藩思想和行為的某種進步意義。
二、尊崇孔子與帝王專制。
作為儒將,曾國藩在根本上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和踐行者;他要保衛(wèi)的傳統(tǒng)文化,也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他對孔子的尊崇,是相當真誠的,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曾國藩所表彰的文周孔孟以下儒家的思想家們,確實承繼了儒家“修齊治平”的道路和宏遠理想。曾國藩自己也是努力這樣做的。他曾說:
他是因六弟為“小試不利”,有些牢騷,笑“其所憂之不大也”,故在家信中發(fā)了這番議論,表達的是正統(tǒng)儒家那套“修齊治平”,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曾是這樣表白,他一生確也是這樣做的。按孔子教導的那樣克己治家,那樣治軍治國,從而與諸多同仁一道實現(xiàn)了所謂“咸同中興”。
然而,儒家的后繼者一直到曾國藩,他們所尊崇的孔子,在自己生活的春秋時代,其實也是很平常普通的儒者;他所代表的儒家,只不過是當年百家爭鳴時代較為突出的九家中的一家而已。他后來之所以成為“圣人”,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這樣闊得可怕的頭銜,正如魯迅所說,“完全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是那些權勢者或想做權勢者們的圣人”。[15]從漢武帝時代,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16],從而為促成漢朝大一統(tǒng)帝國的出現(xiàn)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鬃尤寮覍W說是在小生產(chǎn)經(jīng)濟的條件下,總結東周以來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成為封建思想的集大成者,故能適應君主專制社會的需要,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能獨占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長達二千余年。后繼的許多思想家們自然也有發(fā)展與完善,承傳并發(fā)展了儒家的優(yōu)秀成分,故促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及康雍乾等鼎盛時段的出現(xiàn)。然而儒家思想的根本——三綱五常,君主專制,卻也一直傳承下來,長期適應并服務于封建專制社會,而成為封建專制主義的靈魂。它對人性的壓抑,對個人自由的束縛與摧殘,對外的閉關鎖國,愈到后來愈加發(fā)展到極至,以致中國社會的專制主義也特別嚴酷,殘忍和保守。如前所述,近代中國也便愈加落后而衰憊,不斷被外敵侵凌欺辱。曾國藩尊孔,正處于這樣的時代,也便和帝王專制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這是他難以超越的時代局限。
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升任翰林院侍講,感激涕淋,說“受君父皇上天恩,蒙祖宗之德蔭,將來何以為報,惟當竭力盡忠而已。”[17]他要努力盡忠并維護滿清封建王朝。即如他的征討太平天國所要捍衛(wèi)的以孔子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為了挽救清王朝的危機。在《討粵匪檄》中,有明白的表述。曾國藩之所以“臥薪嘗膽”,統(tǒng)湘軍征討,“不特紓君父宵旰之勤勞,而且慰孔孟人倫之隱痛”;同時贊頌“今天子憂勤惕厲,敬天恤民,田不加賦,戶不抽丁”。[18]這就把尊崇孔孟與忠于君父、頌贊君主,完全統(tǒng)一起來。咸豐十一年(1861)三月,太平軍圍逼集賢關,安慶形勢緊急,曾國藩在家信中說:“此次安慶之得失,關系吾家之氣運,即關系天下之安危?!盵19]這位孔丘信徒,已經(jīng)把自家的命運,與清王朝的安危連成一氣,不可分割了。
辯證法告訴人們,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有兩面或多面,孔子及儒家思想也不例外。曾國藩也知道孔子最初并不時行,“仲尼干諸候不見用,退而講學于洙泗之間”。[20]那時諸子各家自由爭鳴,到漢武帝以后,孔子儒家思想才一家獨尊,終止了自由爭鳴的時代。二千余年來,孔丘既有代表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面,也有與封建帝王專制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的一面。正如李大釗所說的,孔子是“歷代君主所塑造之偶像”,是“專制政治之靈魂”。[21]以史為鏡,凡尊孔的時代,多是封建帝王專制的時代。民元以后,實現(xiàn)共和,而袁氏尊孔,接著便上演復辟丑??;張宗昌尊孔,便是辮子軍企圖扶溥儀復辟坐龍廷。國民黨政府明令規(guī)定孔子誕辰為“國定紀念日”,令全國舉行“孔誕紀念會”,說如此可以“奮起國民之精神,恢復民族的自信”。胡適批評說,這是“做戲無法,出個菩薩”。[22]而緊跟著國民黨便提倡所謂“一個國家,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法西斯專制。由此可見,既要繼承孔子儒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面,又要批判其封建主義靈魂的消極一面;只熱加追捧,而不正視并批判其負面,便有思想文化倒退復辟的危險。驗之歷史,屢試不爽!
三、曾國藩湘軍傳統(tǒng)的正面與負面。
曾國藩及其所統(tǒng)率的湘軍,既有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對后世有良好的影響,但也有其負面的不良的影響。試分述之。
其一,曾氏以儒家“仁者愛人”的傳統(tǒng),統(tǒng)率湘軍,而“以愛民為第一義”。在咸豐十年(1860)四月,《致沅弟》信中說:
這是曾國藩的真心話。剛隔一年,又說到同樣的意思[24];其他地方還多次提到。咸豐十一年(1861)舊歷除夕,在軍中遇大雪,外間饑民甚多,故而放賑的舉措;[25]皖南亦有設粥廠放賑的事[26];對湘軍統(tǒng)領營官哨弁的教誡,第一條便是“禁騷攏以安民”,指出“若官兵擾害百姓,則與賊匪無殊矣”[27]。又說:“凡為將帥者,以不騷擾百姓為第一義?!盵28]他看到大亂之世,“一片荒涼之景”,凋喪不忍耳聞情境所表示的同情[29]。以上數(shù)端,都可見曾國藩戎行之間對百姓的關心。而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xiàn),則是他所作的《愛民歌》,歌前有“禁擾民之規(guī)”的引言,其中說:“用兵之道以保民為第一義”;“故兵法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愛民”。[30]歌詞中的扎營不要“取門板”,“莫踹禾苗壞田產(chǎn)”,莫打雞鴨,“切莫擄人當長夫”,“號令要嚴明”,“軍士與民如一家”,及后作的《解放歌》中優(yōu)待俘虜?shù)恼叩葍?yōu)秀傳統(tǒng)[31],對后世影響更為明顯。毛澤東早年崇拜曾國藩,受過曾氏影響。他創(chuàng)建領導紅軍,制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便體現(xiàn)出受曾氏影響的痕跡。自然,毛澤東點石成金,其思想境界的高度,表現(xiàn)的完整縝密,影響的廣大深遠,則與曾國藩所言不可同日而語了。
其二,曾國藩認識到,“制勝之道,在人而不在器”[32],因此特別重視人才的選拔與使用。他曾說“凡將才有四大端”,第一條便是“知人善用”;再加上“善覘敵情”,“臨陣膽識”和“營務整齊”。他自己這樣考察人才,也希望弟弟曾國荃于這四大端下功夫,并以此“考察同僚及麾下的人才”。[33]他曾告僚屬“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尤以習勞苦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34]總之,人才是辦事之本,也是戰(zhàn)爭勝利之本。
曾國藩以為“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乃是“君子之樂”[41]。他的知人善用,成績最顯著者,莫若對李鴻章,左宗棠的選拔,培養(yǎng)與支持。李鴻章,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間進士。原在本籍辦團東,后投靠曾國藩充任幕僚。曾對其賞識有加,影響良善。咸豐十一年(1861),李初組淮軍,曾國藩便多方關注支持,說“少荃一軍……新軍遠涉,孤立無助,殊足危慮”[42];曾對九弟說,“少荃欲再向弟處分拔千人,余亦欲許之,不知弟有何營可拔?”[43]一個“再”字,可見支援幫助之多。這是因為曾國藩認為李鴻章“勁氣內(nèi)斂,才大心細”,是一個可任封疆大吏的干才。說李研核兵事,于水師尤有心得,故向朝廷奏請派李“前往淮揚,興辦水師,擇地開設船廠”;又請旨擢授兩淮鹽運使,“以濟舟師之餉”,代其籌劃周全[44]。使李鴻章的淮軍得以迅速成長,發(fā)展壯大,連外國人戈登的“常勝軍”對李也不敢怎么樣。曾在家書中贊揚說,“此間近事,惟少荃在蘇州殺降王八人最快人意”;“戈登雖屢稱欲與少荃開仗,少荃自度力足制之,并不畏怯。戈登亦無如之何。近日漸就范圍矣”。[45]李鴻章后來的建成淮軍勁派,稱霸北洋水師,與曾國藩的愛賞、支持和影響是分不開的;李也始終對曾國藩感恩不忘,待以師禮;曾死后,在《曾文正公神道碑》里猶極加頌揚。而左宗棠則有所不同。左系湖南湘陽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舉后,幾次會試皆不第,便不再去應考。每自比諸葛亮,出語令人感覺狂放。曾為胡林翼所賞識,后入駱秉章幕府,贊助湖南軍務。咸豐六年(1856),曾國藩攻克武昌,因左宗棠“濟師濟餉”有功,曾奏請朝廷升任兵部侍郎,加四品卿御,入曾營襄辦軍務。期間,湖廣總督官文“為蜚語”攻擊左,曾國藩胡林翼等皆奏左無罪得免。曾國藩在后來的奏稿中,對左有分析,還有評價。說他“求才太急,或有聽言稍偏之時,措辭過峻,不無令人難堪之處”,深中左氏缺點。另又褒揚宗棠“其才可以獨當一面”,且“思力精專,識量閎遠,于軍事實屬確有心得”;又說他“素知大局,勇敢任事,必不肯舍難而就易,避重而就輕”,故奏請留左宗棠襄辦江皖軍務[46],優(yōu)點評論也相當精當。曾在家信中也說,“與左季高同行,則以氣概識略過人,故思與之偕,以輔吾之不逮。”[47]這些都說明曾國藩對左宗棠的賞識和器重。然而左宗棠后來卻自己說有些意氣用事,以致八年與曾國藩不通音問。曾國藩卻還是從大局出發(fā),在左宗棠任陜甘總督,西征叛回過程中,曾國藩以兩江總督之重任,為左籌解餉銀,每月以三萬兩協(xié)濟左宗棠軍營。并強調(diào)“甘肅艱險情形,實為各省至苦之區(qū),權衡緩急,不能不先盡甘餉”,“每月仍籌足三萬兩,全數(shù)解交甘肅”。[48]左宗棠之所以能蕩平新疆,并取得新疆建行省的歷史性勝利,與曾國藩的協(xié)助和支持是分不開的。因此讓左十分感動。最終結果是大家所知道的,左氏終于在贈曾國藩的聯(lián)語中,上聯(lián)說:“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這樣的話從左宗棠這位戰(zhàn)功卓著,又睥睨一切的人口中說出來,對曾是極大的慰安,尤其可見左對曾國藩是從心底折服了。
其三,曾氏組建統(tǒng)領湘軍另一顯著特點,是多用書生領兵。湘軍的四大名將,曾自己是道光十八年進士,左宗棠是道光十二年舉人,彭玉麟是附生,胡林翼是道光十六年進士。名將李鴻章,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江忠源,道光十七年舉人。湘鄉(xiāng)人羅澤南,諸生,講學鄉(xiāng)里,他的學生李續(xù)賓也是諸生,李續(xù)宜系文童,王鑫諸生,許多弟子都跟隨老師出征;所謂“矯矯學徒,相從征討,朝出鏖兵,暮歸講學”。[49]這是羅澤南師生提兵破賊的特點,也大致可以概括儒將治軍的特色。語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雖不一定是所有儒將能夠做得到的,但曾國藩提出的將才四大端,則基本上都能具備;特別是“知人善用”,“善覘敵情”,可以說是儒將的長處。曾國藩還因知識豐厚,往往善于總結吸取歷史經(jīng)驗教訓,能講求輿地,相度山川脈絡,審慎行軍;斷言兵事,“宜從大處分清界限,不宜從小處剖析微茫”[50];又能從大局出發(fā),顧瞻戰(zhàn)爭全局,如同治《湘鄉(xiāng)縣志》所說:“其治軍,則不分畛域,湘、鄂、江、皖、蘇、浙諸軍,聯(lián)為一氣,而糧臺之軍火餉糈,以時分應他軍,接濟鄰省”[51]。這正是曾氏之所以為各地各軍將士擁戴,湘軍迅疾凝聚擴大,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然而,曾氏及湘軍不僅有優(yōu)秀傳統(tǒng),如前所述,也有重要的不良方面,對當世和后代都有突出的影響。
統(tǒng)領湘軍的儒生,曾國藩以下諸人,都是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飽受“四書”“五經(jīng)”的熏陶,“三綱五常”那一套牢不可破。他們無論領軍打仗,治理民眾,或提倡洋務,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清王朝的統(tǒng)治。所謂“咸同中興”的短暫光焰,其實正敲響了滿清王朝統(tǒng)治崩潰的喪鐘。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存,逆之者亡。任何人也阻擋不住民主共和取代帝王專制的歷史潮流。
曾國潘標榜“不要錢,不怕死”[52],他也曾嚴懲貪官,這些自然很好;他自己大致也做得不錯。但到后期,湘軍中腐敗現(xiàn)象卻也逐漸滋生發(fā)展,甚或相當嚴重。打破天京以后,曾經(jīng)搶掠數(shù)日。洪秀全的天國金庫,原來傳說金銀多多,后來竟無有下落,不僅朝廷懷疑,國人也不無疑問。留下一個大謎團。有些人諷稱曾國荃為“老饕”;而湘鄉(xiāng)后來流傳俗諺云,“打開南京發(fā)洋財”,大概都是這謎團中的事例。
四、研究儒將曾國藩需有一定的知識準備。
曾國藩一生讀書甚多,經(jīng)史百家,涉獵廣泛;后來軍旅生涯,仍堅持每日讀書數(shù)十頁,很少間斷。應該說他的知識相當廣博,而且豐富;生活閱歷也十分充裕而多經(jīng)驗。但大半生戎馬倥傯,學問成就不突出,不足名家。而要研究他,卻需有多方面的知識,否則容易出偏差。湘鄉(xiāng)出版的《曾國藩與湘軍文化研究》2012年第一期所刊曾氏手書日記若干篇的文字移譯,便有不少的紕漏,大多由于知識準備不足。我并未全部接觸過曾氏手書日記,更不用說研究,僅就上述若干篇按刊發(fā)順序說點個人意見。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二日]溫《詩經(jīng)》《鼓鐘》《楚茨》。三者不能并列。前面是總書名;后者是《詩經(jīng)》中的兩篇??捎凇对娊?jīng)》后用冒號,或不用標點?!皞愊伞?,應是“崙仙”。《漢書》后可用冒號或不加標點。馬官傳,應為《馬宮傳》;為《漢書》中三人合傳的末篇,先天讀完了前兩人傳,接著又讀下一篇三人合傳,這是曾國藩讀經(jīng)史的特點,一篇接一篇點讀,基本上不間斷,很值得后人學習??蓜佟案拧痹眨瑧獮椤翱??!俺跤萑铡?,應是“初度日”,出自《離騒》,后即指稱生日。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大人“壽履”反菲,應是“壽辰”,系指本月初九日,父親“大人壽辰”,“酒食太菲”。自己生日反而“酒食較豐”,故覺得“顛倒錯謬”。下面“應酮”,系“應酬”之誤。“天頭”以下數(shù)語,是國藩的前輩好友,倭仁字艮峰的批語,整句應加括號。他的日記寫好后,請師友傳看,并求批評指教。艮峰看過后加批語,“自壽詩”是否改為自警詩或自勉詩,如何?故斷句應為:“壽字,易警、勉等字,如何?”“次于自壽詩韻”,“于”應為“予”,《正韻》與“余”同,即“我”。次韻,亦稱步韻,即根據(jù)我的自壽詩的韻及用韻的次序來作和詩。
[道光二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夜月如畫”,似應為“夜月如晝”。繁體畫與晝兩字易混。用晝可與夜對照,因夜月如晝光明,可以清楚觀覽南山雪景、渭水寒流諸美景?!八拧币赃^此,當是“何”以過此。
[咸豐八年十月十一日]書籍字“面”,是書籍字“畫”?!皹淞⒂趯O”是“樹立子孫”。這反映曾國藩不積家財遺留子孫,而要讓子孫自立的思想。
[咸豐十年十月十一日]“鬯談”誤為“久談”。鬯談與久談二者在曾的日記中均多次使用,卻有區(qū)別。顏師古注《漢書》,謂鬯同暢。久談只表談話的時間長久;而鬯談則可能表談話的對象相悅,談話的內(nèi)容投機,含感情色彩。兩者一般不應混同。
[咸豐十一年十月十一日]“因國割未滿百日”,“國割”系“國制”之誤。咸豐帝(文宗)于本年七月十七日(癸卯)崩,朝廷規(guī)定百日喪制禮,全國遵行,不得娛樂宴請等。因百日喪制未滿,故曾的生日也“謝絕請客”。旋改水陸各軍克復“無力”運漕等處摺一件,“無力”系“無為”之誤,地名。又“隋”心泉“樸”安慶府摺一件,系“陳”“補”之誤,手書繁體“補”。本日所改另二片,合計四件,并皆見于《全集·奏稿三》整理本此日均不誤。
[同治元年十月十日]《爾雅義奠》,是《爾雅義疏》,書名,為我國古代解釋詞義名物的專書,后被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各家注疏頗多,而以清代郝懿行(字恂九,號蘭皋)的《爾雅義疏》較為詳審。寫祭帳四幅,“帳”系“幛”之誤。幛,在較長寬的整幅綢布上題字或詞句,用作慶賀或悼唁用。帳則是蚊帳或帳(賬)冊,《全集·日記》整理本亦錯。
后面幾日日記文字移譯,大多不誤,只有幾處衍字、漏字及標點不甚妥當處,不贅述。
以上若干篇的紕繆,或者出于對經(jīng)史不太熟悉,或者由于社會風俗禮制知識缺欠;或由于小學(文字音韻訓詁)知識未備,或對古代各種書畫文體了解不多,等等。除有些純粹由于粗心所致外,大多是知識準備不足。這些缺憾對于研究作為著名儒將的曾國藩,應該是有妨礙的。補救的辦法,看來還得向曾國藩學習,勤字當頭,“總以發(fā)憤讀書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間斷”[53],“讀經(jīng)必專一經(jīng),不可泛騖”,此之謂“專學訣”;又說“讀經(jīng)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54]自然,還得在實踐中學習,充實閱歷,豐富社會知識,熟悉風俗習尚等等。說得如此頭頭是道,在下做得怎么樣呢?實未能至,心向往之,愿與諸君共勉。
注釋:
[1]《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232頁。以下凡引是書,均簡稱《詩文》、《家書》、《日記》、《信札》、《奏稿》等。
[2]《書學案小識后》,見《詩文》,第166頁。
[3]《家書》,第292頁。
[4]《家書》,第87頁。
[5]《奏稿》三,第1603頁。
[6]《奏稿》三,第1603頁。
[7]《奏稿》十二,第7191頁。
[8]《奏稿》十二,7331—7335頁。
[9]《書學案小識后》,見《詩文》,第165頁。
[11]《送唐先生南歸序》,《詩文》,第167頁。
[12]《書學案小識后》,《詩文》,第166頁。
[13]《詩文》,第249頁。
[14]《家書》,第39頁。
[15]魯迅:《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14—316頁。
[16]《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17]《家書》,第62頁。
[18]《詩文》,第233頁。
[19]《家書》,第673頁。
[20]《送唐先生南歸序》,《詩文》,第167頁。
[21]李大釗:《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載1917年2月4日《甲寅》,后收入《李大釗全集》。
[22]胡適:《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后》,載《獨立評論》第117號,后收入《湖適論學近著》第一集。
[23]《家書》,第540頁。
[24]《家書》,第548—549頁。
[25]《日記》,第699頁—670頁。
[26]《家書》,第814頁。
[27]《詩文》,第437頁。
[28]《詩文》,第456頁。
[29]《日記》,第632頁。
[30]《詩文》,第466頁。
[31]《詩文》,第429—432頁。
[32]《家書》,第868—869頁。
[33]《家書》,第352頁。
[34]《家書》,第559頁。
[35]《日記》,第740頁。
[36]《詩文》,第393頁。
[37]《家書》,第183頁。
[38]《日記》,第391頁。
[39]《奏稿》二,第1247頁。
[40]《奏稿》九,第5506—5507頁。
[41]《日記》,第421頁。
[42]《家書》,第814頁。
[43]《家書》,第808頁。
[44]《奏稿》二,第1188—1189頁。
[45]《家書》,第1061頁。
[46]《奏稿》二,第1181—1182頁。
[47]《家書》,第585頁。
[48]《奏稿》九,第5799—5800頁。
[49]《詩文》,第307頁。
[50]《家書》,第723頁。
[51]《湘鄉(xiāng)縣志》(同治本)人物志·名宦篇。
[52]《家書》,第388頁。
[53]《家書》,第11頁。
[54]《家書》,第55頁。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四
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導致國內(nèi)出現(xiàn)嚴重的“銀荒”,從而造成“錢賤銀昂”“商民交困”的狀況。為了穩(wěn)定貨幣,挽救國家財政,林則徐提出了一系列貨幣改革主張。
一、聽從民便,稍示限制“洋錢”
洋錢之入中國久已,因其具有計算簡單、攜帶方便、成色重量準確等優(yōu)點,以致“自閩、廣、江西、浙江、江蘇漸至黃河以南各省,洋錢盛行。凡完納錢糧及商賈交易,無一不用洋錢。”當“銀荒”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很多人認為是由“洋錢”導致的,并提出對“洋錢”實行抑價或禁止其流通的建議,以防止白銀的外流。對此,林則徐反對以“驟平洋錢之價”和“驟禁洋錢流通”的辦法解決“銀荒”危機。
關于“抑價”問題,林則徐認為,“各處情形不同,時價亦非一定,若不詳加體察,欲使銀價驟平,誠恐法有難行,轉滋窒礙”。他以江蘇為例闡明自己的立場:“江蘇商賈輻輳”,洋錢“行使最多”。平價之時,一枚洋錢可換紋銀七錢三分;價昂之時,可至七錢六分七分以上。這一現(xiàn)象在“閭閻市肆久以通行”,“恬不為怪”;若勒令定洋錢之價,“恐民間生計因而日蹙停閉,即抗阻不行,仍屬于公無裨”,“一旦價值虧折,貧民見小,尤恐情有難堪”,故此時抑價多窒礙。關于禁止“洋錢”流通問題。林則徐認為:“銀錢貴在流通”。他說:洋錢之所以流通廣泛,“蓋民情圖省圖便,尋常交接,應用銀一兩者,易用洋錢一枚,自覺節(jié)省,而且毋須彈兌”。眾商民也認為:“百年以前,洋錢尚未盛行,則抑價可也,即嚴禁亦可也”。然“自粵販愈通愈廣,民間用洋錢之處轉比用銀為多,其勢斷難驟遏”。故林則徐認為,“今若創(chuàng)立例禁,則于商民買賣,海關稅務,未免皆有窒礙”。
當時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傳統(tǒng)貨幣在使用上極為不便,而洋錢正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但是,林則徐也不同意“洋錢”在我國長期流通,應使洋錢“悉照紋銀為準”,“不得浮于足紋之上”。否則,對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極為有害。故“拔本塞源,理應將洋錢全行禁用”。然洋錢久行“不能驟然阻止”,也只能在聽從民便之中稍示限制,以免“藉端滋擾”。
二、自鑄銀錢,試造“銀餅”
既然洋錢不能“抑價”也不能“禁止”,更不能在我國長期流通,于是林則徐提出了自鑄銀錢的建議。
林則徐認為,“欲抑洋錢,莫如官局先鑄銀錢”。具體辦法是:“每一枚以紋銀五錢為準,輪廓肉好,悉照制錢之式,一面用清文鑄其局名,一面用漢文鑄‘道光通寶’四字”。并“將銀錢先于兵餉搭放,使民間流通使用,即照紋銀時價兌換,而藩庫之耗羨雜款,亦準以此上兌”。在試行時“洋錢并不必禁”,等察看民間是否樂用“新錢”,“再為斟酌定制”,以免“虧折”。盡管林則徐將“鑄銀錢”說成是“推廣制錢之式”,以“期于便民利用”,“并非仿洋錢”。但是,道光帝仍以“改鑄銀錢,太變成法,不成事體”予以駁斥。
盡管“鑄銀錢”的建議未獲采納,但是林則徐在江蘇上任期間還是試造了“銀餅”。周騰虎在《鑄銀錢說》記有“林文忠公造銀餅,其制渺少,全無法度,后又無法以行之,宜其不行也”。鄭觀應《盛世危言》亦記載:“侯官林文忠公巡撫江蘇,見民間洋銀日增,遂鑄七錢三分銀餅以代之。初亦使用,未幾而偽者低者日出,遂使良法美意廢而不行,可為太息?!边@些記載對林則徐“鑄銀錢”的結果或頗有微詞,或惋惜失敗。雖然這次實踐沒有成功,但卻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運動的先聲。
三、支持使用錢票,然須防其流弊。
當“銀荒”嚴重之時,一些大臣以“錢票”造成“銀價日昂”為由,提出嚴禁使用錢票的建議。道光十八年,寶興上折奏請“嚴禁各錢鋪,不準支吾磨兌,總以現(xiàn)錢交易”。對此,林則徐上書反對禁用錢票的措施,并闡明了自己對錢票的認識和看法。
首先,林則徐承認錢票有它的弊端?!板X票之流弊,在于行空票而無現(xiàn)錢。”雖然有此弊端,但是林則徐認為“治亦不難”,“但須飭具五家錢鋪,連環(huán)保結,如有一家逋負,責令五家分賠?!⒕心锰用撝亼簦照E騙財物例計贓從重科罪,自可以遏其流?!逼浯?,林則徐認為錢票與“銀荒”無關?!板X票之通行,業(yè)已多年,并非始于今日?!薄柏M能因用票之故,而將銀之僅可兌錢一串者,忽抬至一串六七百文之多?”既然錢票與“銀荒”的現(xiàn)象無關,那么禁用錢票也就沒有依據(jù)了。最后,林則徐指出錢票對貨幣流通的積極作用。錢票之流通,在于“錢重難攜,每以用票為便”。在“銀荒”之時,錢票更不能禁止。因為錢票有利于商業(yè)活動,可以彌補現(xiàn)金的不足,并能減輕“銀荒”的現(xiàn)象。他說:“查近來紋銀之絀,凡錢糧、鹽課、關稅一切支解,皆已極費經(jīng)營,猶借民間錢票通行,稍可濟民用之不足。若不許其用票,恐捉襟見肘之狀,更有立至者矣?!绷謩t徐從有利于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的觀點出發(fā),主張在防其流弊的前提下任其使用以發(fā)展商業(yè)貿(mào)易。顯然,這種主張肯定了錢票的積極作用,亦符合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方向。
四、嚴禁私鑄、收繳小錢。
關于私鑄洋錢的問題,林則徐認為:“奸民”私鑄洋錢是為了牟利,但當民間“兌驗洋銀,極為精細”之時,商家自己就會將成色差的“私銀”剔除不用;再加上“仿鑄洋錢”者,皆“照白銀出洋”治罪,則“足以杜其弊”。至于“最為錢法之害”的“私鑄小錢”,林則徐提出由朝廷“設局收繳小錢”,“每小錢一斤給制錢六十文,鉛錢一斤給制錢二十文?!绷罡魃啼仭半S時收買”,待收繳有成效之時,則“捶碎繳官”,由官府“照例給價”;再加上嚴密查拿,“自可漸期凈盡”。林則徐的這一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自連年收繳以來,細查各屬舊存小錢,均已繳銷凈盡,現(xiàn)在市廛行用俱系制錢,尚無小錢羼雜,是收繳已著成效?!?/p>
五、結語。
面對西方的侵略,清政府既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舉措,又對改革方案多方掣肘。在此情況下,林則徐提出以自鑄“銀錢”為主要內(nèi)容的貨幣改革思想符合我國貨幣發(fā)展的方向,也是挽救清廷財政危機的一個希望。他既從理論上倡導“鑄銀錢”,又在實踐上進行嘗試,實開近代中國幣制改革之先河。它反映了資本主義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要求,同時亦有抵制“洋錢”,維護本國幣制獨立的積極意義??上?,林則徐的貨幣改革思想被道光帝否決,其實踐活動也因多種原因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這卻不能抹殺他在我國貨幣思想史上的價值。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五
1.引用有關政策、方針性內(nèi)容務必正確無誤,不得泄漏國家機密。
2.一律使用a4紙打印,雙面使用。
3.編排格式。
摘要:四號宋體,居中;內(nèi)容為小4號宋體。
目錄:四號宋體,居中;內(nèi)容為五號宋體,右對齊。
一級標題:3號黑體,居中。
二級標題:小4號黑體,左對齊。
三級標題:小4號楷體,左對齊。
正文:小4號宋體(字數(shù)要求:文科類不少于6000字,理工類不少于4000字)。
表題、圖題:小5號黑體,居中。
參考文獻:小5號楷體,左對齊。
版芯:39行40字。
4.封面采用a4白色紙,格式見附件。
5.使用普通語體文寫作,要文句通順,體例統(tǒng)一,無語法錯誤,簡化字應符合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符號的上下角標和數(shù)碼要寫清楚且位置準確。
7.使用外文縮寫代替一名詞術語時,首次出現(xiàn)的,應用括號注明其含義,如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器)。
8.國內(nèi)工廠、機關、單位名稱等應使用全名。
9.公式應另起一行并居中書寫,一行寫不完的長公式,最好在等號處或在運算符號處轉行。公式編號用圓括號括起,示于公式行末右端。公式編序可以全文統(tǒng)一依前后次序編排,也可分章編排,但二者不能混用。文中公式、表格、圖的編排方式應統(tǒng)一。
10.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時,應寫成由公式(10)可知。
1.學術論文格式。
2.學術性論文格式。
3.標準學術論文格式。
4.大學學術論文格式。
5.學術論文格式標準。
6.關于學術類標準論文格式指導。
7.學術論文格式模板參考。
8.學術論文格式和撰寫規(guī)范。
9.學術論文格式規(guī)范模板。
10.標準學術論文格式模板參考。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六
中國近代史,就其主流本質來說,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斗爭,經(jīng)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jīng)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吧一個極度貧困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上的歷史。
重視歷史和學習與研究,注意總結和汲取歷史經(jīng)驗,這是中國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說過,“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他還多次發(fā)出過“學一點歷史的”號召,鄧小平也十分注意用歷史來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說過: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歷史?!耙眯v史,這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各條戰(zhàn)線的生力軍。為了勝利的擔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我們必須了解中國國情,不僅要了解中國的今天,還應當了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對于我們來說,不論今后將從事何種專業(yè)工作,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都是很必要的。
所以說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說是必要的。
中國近代史主要是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
一、外國資本-帝國主義侵中國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項歷史任務;懂得必須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為集中力量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開辟道路,認識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懂得了自覺地繼承和發(fā)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了解了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救國圖存而進行艱苦探索、頑強奮斗的歷程及其經(jīng)驗教訓;注意比較的主賣辦資產(chǎn)階級、民族資產(chǎn)階級和工人階級政黨的政治方案,懂得了舊民族主義革命讓位給新民族主義革命、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的原因;認識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增強擁護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自覺性。
三、聯(lián)系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了解到了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產(chǎn)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了解了實行改革開放和搞好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聯(lián)系社會主義改造以后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正確性;進一步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的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四、緊密結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了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fā)展方向的能力。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為了爭得民族獨立、自身解放和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進行過長期的英勇頑強的奮斗。正是這些斗爭,粉碎了外國侵略者的圖謀,推動了中國的發(fā)展和進步。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先進的中國人曾經(jīng)歷經(jīng)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是,多次斗爭的失敗,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后,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的斗爭才走上了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勝利發(fā)展的道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七
內(nèi)容摘要:中國的近代史中有這樣的一個女人,她不像武則天那樣直接當權,也不像呂后那樣干涉朝政,她用了一個新的詞,叫“垂簾聽政”。她曾經(jīng)是咸豐的妃子,從咸豐末年得勢開始,歷經(jīng)三朝皇帝,倘若計上她臨死時欽點的宣統(tǒng)帝溥儀總共是四代人,她——就是慈禧。對于她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慈禧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是很大的,同時她對愛心覺羅氏的江山其實“孝心可鑒”。自1861年當政,到1908年駕崩,慈禧太后控制中國實際政治近五十年之久,其間處理應對了很多大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善后、平定太平天國、中法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新政改革,等等。在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里,她是中國的實際掌舵人,她的功與過是與非,都有太多的總結價值。
關鍵詞:慈禧改革派政治家知人善用鋪張浪費。
正文:
他曾是咸豐的妃子,鼓勵過咸豐進行鴉片戰(zhàn)爭,她相信中國地大物博,是天朝大國。因此在最初的幾十年里,她不斷進行戰(zhàn)爭,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反對新的技術和觀念,即使一次次失敗也還是堅持。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nèi)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wèi)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fā),所作之舉很少成功。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zhàn),以及鎮(zhèn)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fā)展近代化工業(yè)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暫時鎮(zhèn)壓內(nèi)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系中國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并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縱觀慈禧的一生,上蒼壓根就沒把她當做女人看待,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戰(zhàn)亂紛爭變革貫穿始終。慈禧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動的格局,治理國家的難度要遠超歷代的帝王。按這一點來說,武則天也好呂后也罷又或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都是無法與之比擬的。故我認為,我們應從理性的基礎上客觀評價慈禧。
毫無疑問,她可以稱得上是晚清時期最重要的一名政治家。她對于中國發(fā)展在某種角度上來說是起促進作用的。
首先,慈禧還是知人善任的,且不說曾國藩,象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都是為慈禧所重用的,客觀的說,慈禧還是勤政有為的。從她垂簾聽政,就能看得出她的能力可見一斑,切她當權以后,很快撲滅了太平天國,及時調(diào)整了統(tǒng)治政策,在她統(tǒng)治的四十八年時間里,除了革命黨,維新派,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如果她真是桀紂之輩,怎么可能穩(wěn)坐四十八年的江山。
其次,慈禧晚期也是改革派。不錯,慈禧確實鎮(zhèn)壓過百日維新,那是因為她長期隱居深宮,對真正的國內(nèi)形勢并不了解,事實上,如果沒有慈禧的默許和支持,光緒皇帝的新政一個月都維持不了,在維新變法的初期,是得到了慈禧的贊同的,當然后來在周圍守舊派的挑唆下,慈禧鎮(zhèn)壓了維新派。兩年后,當八國聯(lián)軍打到北京,慈禧被迫西逃的過程中,她終于看到了真正的社會實際情況,她怒斥大臣們說:國家壞到這種地步,你們怎么忍心騙我母子?;鼐┮院?,慈禧立即著手改革,其力度實際上遠遠超過光緒的維新。延續(xù)了上千年的六部制度被新式制度所取代,戶部改制成為大清銀行,這是中國新式銀行的發(fā)端,毅然排除守舊派的阻攔,大興鐵路和開礦,著名的中國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就是得到慈禧的支持得以開工的,廢除了科舉制度和各種酷刑,開始準備實施君主立憲,派大臣出國考察外國制度等等,只是她死了早了一些,所以沒有徹底完成。
再次,對于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tǒng)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勉力維系并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于陷入割據(jù)亂局。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并無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于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最后,她能體驗民間疾苦,她是從民間選入宮中的秀女,對民間生活有直接的了解,這種出身使她不同于自嘉慶之后歷代出身深宮的皇帝,這對她的政治決策作用很大。
當然,她也有不足之處。第一,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斗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于熱河避暑山莊后,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lián)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fā)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并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后為建立及維系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于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操縱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竣。
第二,慈禧皇太后的選擇,一直是以婦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xiàn)其政治之干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1885年在對法戰(zhàn)爭中贏得鎮(zhèn)南關大捷,并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yōu)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zhàn)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條約等之締結,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戰(zhàn)敗,以及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失敗。慈禧皇太后的執(zhí)政及決策,于此二事件之發(fā)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干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系滿清的對中國的統(tǒng)治。
第三,慈禧個人于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jié)儉與勵精圖治,但后來即日漸奢靡。。
“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花費巨資重修和擴建圓明園(后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即后來的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秩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nèi)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甚至在戰(zhàn)敗簽約、割地賠款之后,1895年又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雖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皇家陵寢,然而耗資巨大,放在清季國事日非的歷史脈絡下,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于國家興衰的貴族心態(tài)。且對于皇帝及大臣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并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
第四,慈禧皇太后對于李鴻章等漢臣的重用,以及對于洋務運動的接受,均乃出于維系清廷統(tǒng)治的現(xiàn)實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因其本身的保守心態(tài)及攬權私欲,慈禧皇太后表面上雖讓光緒皇帝于1894年起親政,并容許皇帝及一班主張維新的臣僚在1898年實施變法,實際上對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卻從未放松。終于,帝后兩黨之間的矛盾沖突在一場帝黨方面?zhèn)}皇籌劃的流產(chǎn)政變中爆發(fā);皇太后大權在握,在守舊派親貴朝臣以及近畿軍權的支持下,順勢從皇帝手中收回政權,實際上等于后黨政變成功。于是,史稱百日維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實驗,尚未及實施,即嘎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趨保守,對于當時中國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強大的阻力。
總之,既然歷史已經(jīng)過去,我們就應該正視歷史。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币虼宋覀儜搹臍v史中得到教訓,同樣的道路不要再走一遍。一個人的好與壞,不能單從一個方面去考慮,慈禧既是我們的政治家,但同時亦是導致國家閉關鎖國,落后挨打的罪人。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八
每一段歷史中,都有其杰出的人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名愛國將領,他們都應該被我們這些后世的人牢牢銘記在心中,去敬重去瞻仰去懷念。
劉志丹(1903—1936),陜西保安縣(今志丹縣)人,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劉志丹原名劉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生于陜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金湯鎮(zhèn)。“追求真理,救國救民”是劉志丹一生的宿愿。他從青少年起,就對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敬。特別是五四運動后,他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響下,崇尚科學民主,反對封建壓迫。他生長在貧瘠落后的陜北,親眼目睹了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的凄慘景象,對舊中國的黑暗狀況十分不滿,立志救國救民,決心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社會。
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學,在共產(chǎn)黨員魏野疇、李子洲等老師的教育指導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者,決心“為自己的信仰奮斗到底”。1926年初,他按照中共陜西黨組織的決定,投筆從戎,考入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這是他軍事生涯的開始。組織領導渭(南)華(縣)起義,是劉志丹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起點。1928年5月,他按照中共陜西省委的決定,同唐澍、謝子長等領導我共產(chǎn)黨控制的國民黨軍新編第三旅,與渭華地區(qū)的農(nóng)民暴動隊伍相結合,正式宣布起義,公開打出工農(nóng)革命軍的旗幟。1928年冬,他按照中共陜西省委的決定,到達榆林擔任陜北特委軍委書記。
1931年9月,劉志丹把南梁地區(qū)的游擊武裝,連同分散活動在合水、慶陽山區(qū)的民間武裝改編為黨所直接領導的南梁游擊隊,親自擔任總指揮。1932年12月,又按照中共臨時中央、陜西省委的決定,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這是陜甘地區(qū)建立的最早的一支正規(guī)紅軍,是進行武裝斗爭、開展土地革命和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左”傾冒險主義的干擾,這支僅組建半年多的弱小紅軍在南下渭華途中遭到失敗。劉志丹認真總結經(jīng)驗教訓,批判“左”傾錯誤,并于1933年11月恢復了紅二十六軍,新組建了第四十二師,使得革命武裝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1935年1月,劉志丹按照中共駐北方代表的指示,率紅二十六軍北上到達陜北安定(今子長)縣,同謝子長(因傷勢嚴重于2月21日逝世)領導的紅二十七軍會合。2月5日,中共陜甘邊特委和陜北特委在周家崄舉行聯(lián)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從此,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劉志丹等的統(tǒng)一領導和指揮下,逐步成長壯大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重要力量。劉志丹亦被朱德稱贊為“忠實英勇的紅軍領導”。1936年4月14日,在紅一方面軍東征戰(zhàn)役中,作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二十八軍軍長的劉志丹,身先士卒,親臨一線指揮,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毛澤東獲悉后十分悲痛。他說:“我到陜北只和劉志丹同志見過一面,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共產(chǎn)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與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后來,他在一次干部大會上又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死了開追悼會,群眾的反映怎樣,這就是衡量的一個標準,劉志丹同志犧牲后,陜北的老百姓傷心得很,這說明他是真正的群眾領袖?!边@是對劉志丹光輝一生的最好褒獎。
為紀念劉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并在城北建劉志丹陵園,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題詞石刻。劉志丹烈士一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戰(zhàn),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忠心赤膽,為創(chuàng)建紅軍和革命根據(jù)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被毛澤東同志譽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
陜北是中國的革命圣地。黨中央和毛**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陜北革命精神。1993年10月4日,是劉志丹誕辰90周年。習仲勛撰文紀念,文章寫道:“說起來,志丹同志感人的事情太多了,我在志丹同志身上學的東西很多,以后我工作很自然就用上了。我今年已80歲了,但想起來,他的教誨還很有用,好作風是可以代代相傳的。在紀念他90誕辰的時候,不忘他的革命精神,學習他的革命作風,就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劉志丹作為一名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更是有著令人崇敬的革命先烈精神。在革命根據(jù)地艱苦的歲月中,依然保持著共產(chǎn)黨人良好的革命品質。他身上有太多好的精神與品質供我們學習與瞻仰,對劉志丹烈士最好的追憶方式便是去懷念去學習他的革命精神革命作風。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九
證明和反駁等邏輯思維手段,進行分析、闡明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和科學技術研。
究中的。
各種問題及成果的文章,都屬于學術論文的范疇。
學術論文是一種具創(chuàng)新性的科學研究成果的記錄,是進行成果推廣和交流的手段。
也
是考核科技人員業(yè)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它是人類知識寶庫的基本單元,
或為人。
類精神財富的一部份,并能為科學界有效地利用,對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進步起推動作。
用。
(一)、學術性。
學術性或稱為理論性。學術論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體產(chǎn)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論,
或某。
一具體實驗,將其研究過程的資料或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加工、提煉與濃縮的程序,提升為。
理論性。
的敘述。故學術論文側重理論的辨證,這些理論和技術成果,且都必須在實踐中經(jīng)。
過反復。
探索、研究而成,實踐即是學術論文的源泉。而學術論文如果缺乏學術性,也就失。
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創(chuàng)造性大,論文價值高;反之,論文價值。
就低。
這里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論文中闡述世人尚未談過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或創(chuàng)。
造性的。
模仿。一篇沒有創(chuàng)見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會經(jīng)濟價值,但它對科學技術發(fā)展。
不起作。
用,也無法提供科技領域新的內(nèi)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nèi)空白,但國外已有,
嚴格言。
之應無創(chuàng)造性。
學術論文是記錄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知識載體,是傳遞新生的科學信息。有些成果不宜。
作科。
學論文,但可以作科技報告發(fā)表。
(三)科學性。
『科學性』這個詞在論文中有多重含義:
(1)內(nèi)容的客觀性:論文內(nèi)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要求科學內(nèi)容真實、成熟、
可行,
而且可重復性。
(2)表達的全面性:論文的科學內(nèi)容,須用語言、文字或圖片等方式表達,并且力求。
文字簡。
潔、明確及全面性。
(3)結構的邏輯性:文章結構所顯現(xiàn)的科學內(nèi)容必須符合邏輯推理、論證反駁等思維。
規(guī)律,
其邏輯性強。
(4)格式的標準化:論文寫作格式已逐漸趨標準化,必須嚴格遵守其法則。
(四)可讀性。
論文中之文字應力求平易通順,切忌生澀難懂,否則大大削弱文章的社會效果。
學術論文包括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是學位申請者為申請學位而提出的論文。這種。
論文。
是考核申請者能否授予學位的重要依據(jù),可分為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及博士論文等。
三種,
其水平由淺而深。學士要求達到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擔負專業(yè)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碩士。
要求達到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則要求達到具有獨立從事科。
學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由字數(shù)來看,學士論文約一。
萬字,
碩士論文約五萬字,博士論文則在五萬字以上,有時多達十至廿萬字。茲分述如下。
大學本科畢業(yè)生運用在校期間學得的基礎理論和專業(yè)知識,進行分析、解決某一。
不太。
復雜的科研課題所寫的畢業(yè)論文,順利通過簽辨者,均可授予學士學位。其條件如。
下:
1.能夠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
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碩士論文。
碩士所提之碩士論文應為指導教授指導下,由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者,其論文須。
有自。
己的新見解,并在過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論文工作的時間約一年左右。
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的專門知識。
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
博士論文對本學科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本學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深入的專門知識,
2.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學科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
學術論文是論述創(chuàng)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書面文件,是某些實驗性、或理論性、或。
觀測。
性的新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
學術論文的內(nèi)容應該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進步,而不是簡單重。
復、
純屬模仿或全盤抄襲前人的成果。學術論文應具有新的信息。
學術論文通常在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在學術報刊上發(fā)表等。它反映學科最。
新的。
前瞻科學技術水準及其發(fā)展動向,體現(xiàn)了科技工作者擁有的成果。
為進一步探討學術論文寫作特點和規(guī)律,應從內(nèi)容性質和結構形式的差別方面將。
學術。
論文分為理論型、實驗型、描述型和設計型等四大類。
理論型論文的重點在于理論證明和分析。依研究對象可分兩種:一種以抽象的理。
論問。
題為研究對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論推導和運算;另一種則以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的觀。
測數(shù)據(jù)。
以及有關的文獻數(shù)據(jù)為對象,其研究方法是對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及抽。
象化,
并通過歸納、演繹、模擬等過程,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見解。一般說來,理論型論。
文正文。
結構型式靈活,沒有固定格式,可將研究的對象或結果劃分為若干有聯(lián)系的層面,
按一定。
邏輯逐層進行論述。
實驗型論文的重點在于設計實驗以及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和分析。它也可分兩種:
一種。
是介紹實驗本身為目的,重在說明實驗裝置、方法和內(nèi)容;另一種是通過對實驗結。
果的分。
析和討論,從而認識客觀規(guī)律。實驗型論文的正文結構與理論型論者不同,主要是。
由實驗。
報告的結構演化而來,并已形成一定約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
結果』。
和『討論』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適當調(diào)整,其重點內(nèi)容則必須對實驗作說明。
和分析。
描述型論文的重點是對研究對象進行描述和說明,向讀者介紹新發(fā)現(xiàn)的某種客觀。
事物。
或現(xiàn)象,重在說明事物或現(xiàn)象。描述型論文的結構通常由描述和討論兩大部份構成。
如論。
述動、微生物新物種,描述新發(fā)現(xiàn)的地質現(xiàn)象,新發(fā)明儀器等的論文屬之。
設計型論文是指對新產(chǎn)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進行全面論述的書面技術文件,一。
般由。
設計說明和設計圖紙組織而成。其內(nèi)容有理論或實驗,也有設計的描述說明(包括圖。
紙)。
建筑工程方面之論文屬之。
上述學術論文的『四分法』是相對的,理論型論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會引用一。
些實。
驗材料,實驗型論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論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論文也不是全無理論分。
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點。當然,有些論文可能介于上述幾類論文中間,這。
得看其。
歸類。
一、科研課題、論文題目與主題的關系。
課題、論文題目與主題是三個有區(qū)別又有一定聯(lián)系的概念。科研課題是指人們所。
圍繞。
進行研究并想得以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課題一般要經(jīng)過調(diào)研、篩選和可行性論證。
最后。
才能正式確定。
論文題目就是論文的名稱。通常在科研課題完成以后,以整個課題的研究成果或。
某一。
部份寫成論文。因而,一個課題可以寫一篇或數(shù)篇論文。但論文的內(nèi)涵與延伸不能。
超越課。
題的內(nèi)涵與外延。
論文主題是作者解決科學技術問題的基本觀點,也是論文的中心論點,或課題研。
究的`。
結論。因此,主題不等于科研課題,也不完全等于論文的題目。有的論文,題目概。
括表達。
主題內(nèi)容,但也不是題目就等于主題。亦即,題目和主題是兩個概念。
科研成果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提練與再創(chuàng)造,才能成為學術論文,而選題不僅。
關系。
到科研的成敗,也是形成學術論文的重要步驟。對此,英國科學家貝爾納認為『評。
價和選。
擇課題,便成了戰(zhàn)略的起點』。實踐證明,只有擇適當?shù)恼n題,才能收到較好的科。
學研究。
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論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學家都是十分重視課題的選擇。愛。
因斯坦。
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
上或實。
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
要有創(chuàng)。
造性想象力,而且標明科學的真正進步』。一些著名科學家重視科研選題,又有洞。
察世界。
某個領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課題的能力,往往可獲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一)選題原則。
選題是科學研究成敗的關鍵,也與學術論文之撰寫休戚相關。在確定科研課題時。
必
須以正確思想指導,考慮客觀條件及主觀作用,選題合適,科研工作較能達其預期。
結果,
從選題者立場而言,題目有約束性和非約束性兩種。一般來說,參與大計劃的研。
究時。
研究人員無法依個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選題而必須遵從總主持人的分配故這種。
選題屬。
約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獲得最大自由度,就其興趣、意愿選擇題目,甚至有可能。
自行調(diào)。
動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則屬非約束性選題。無論那一種選題,都必須共同遵循科。
學性、
創(chuàng)新性、應用性和可行性原則。茲說明如下:
1.科學原則。
研究課題的內(nèi)容是否科學,尚待研究中去證實,但其選擇,應以前人在該領域取得。
的成。
果(理論與事實)為基礎。若違背已知的科學理論與技術事實,就會導致科研工作的。
失敗。
2.創(chuàng)新原則。
所選課題要以已知科學理論或事實為基礎,且不是已知理論或事實的重復,而是在。
此基。
礎上的創(chuàng)新,這才是科學研究的價值。因此,選題時,一般應選前人未做過的,或。
前人做。
過而有謬誤或不足的課題。當然,這是一種估計和預測,并不是論文的結論。
3.應用原則。
研究課題著重于其實際應用,故其成果以能獲得實質效益為原則。由于科學技術的。
迅速。
發(fā)展,人類知識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慮這類課題時,一要注意信息,避免。
重復;
二要充分估計課題的完成時間,爭取盡快得以應用。
4.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是課題滿足主觀和客觀條的要求。從理論和主觀上可行的課題,事實。
和客。
觀上可能無法實現(xiàn)。因此,要選擇主觀因素占優(yōu)勢的課題,諸如容易發(fā)揮業(yè)務專長。
經(jīng)過。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來的題目,其效果較佳。
此外,選題目時還要考慮經(jīng)費來源、實驗條件及環(huán)境污染等方面。這些客觀條件不。
具備。
再好的題目也難以進行。
(二)選題目的方法。
在選題原則指導下,注意選題方法,就會迅速選到適當題目。
1.從實際系統(tǒng)中尋找課題。
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的學科分支已達2500種,各學科交錯的情況日益增多。
各
學科之間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因此,有些題目也必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在科學研究或生產(chǎn)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賴下構成的大大小小的。
系統(tǒng)。
這些『系統(tǒng)』又從屬于另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從考察實際系統(tǒng)之后會發(fā)現(xiàn)一些大。
小不等。
的課題,可以供研究者根據(jù)主、客觀選擇研究。
2.在舊理論和新發(fā)現(xiàn)的矛盾中尋找課題。
在人類認識過程中,新的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事實,有時難以用已知的理。
論去。
解釋。在這種舊理論與新事實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潛藏著未知的科學領域。選擇這。
種課題。
容易有新的突破。
3.在學科史上提出的問題、猜想、假設中選題。
這類著名課題,難度大,若能解決科學性,其創(chuàng)新性是無疑的。
4.在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地帶』找課題。
遺傳工程亦稱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遺傳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技術。它是物。
理學。
化學滲透到傳統(tǒng)生物學之中,使生物學的研究推進到分子以下的層次而形成的新。
學科。
在上述學科的交叉地帶找到科研的課題,往往容易出成果。
當今,科學技術正由專業(yè)化向綜合化階段轉化,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不。
斷涌。
現(xiàn),有很多新的課題有待研究。
5.計算技術在各學科開發(fā)中提出課題。
近年來,計算器應用日趨普遍。以計算器為工具,對實際結果作分析,可以使課題。
深入。
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有些過去達不到的計算深度藉助計算器可以實現(xiàn)。其次。
利用。
計算器直接作為控制手段并與實驗裝置串連,這系統(tǒng)的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造。選擇這類。
課題也。
容易獲得成果。第三節(jié)科學論文的信息。
一、何謂信息。
人類在認識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主觀與客觀相互交換的內(nèi)容稱為信息??刂普摗?/p>
創(chuàng)始。
人維納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過。
程中,
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nèi)容名稱?!荒敲矗饔^與客觀相互交換的內(nèi)容是什么呢?具。
體說,
就是消息、情報、指令、代碼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內(nèi)容的符號。隨著通信技術和控制。
論的發(fā)。
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紀中期普遍被認識后,迅速與材料、能源齊名,成為現(xiàn)代科學。
技術的。
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類。
信息是社會有機體的一個活躍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礎。信息的特性如下:
(1)既依附于某種介質,又具有獨立的意義。
(2)既可生產(chǎn),又可消失。
(3)既可傳遞,又可封鎖。
(4)既可記錄,又可存貯。
(5)既可搜集,又可擴散。
(6)既可濃縮,又可延伸。
(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
(8)既可共享,又可獨占。
(9)既可消費,又可增值。
(10)既可免費使用,又可成為商品。
信息的分類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為兩大類: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員在科學考察或科學實驗中直接獲取的數(shù)據(jù)。如:自己觀察。
的試。
驗記錄(或原始實驗記錄)、觀察日記等等。
(2)間接信息。
間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員收集到各種文獻資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稱一。
次文。
獻、二次文獻)。例如:前人積累的事實、數(shù)據(jù)、理論、方法和假說??梢允菚娴摹?/p>
也可。
以是其它各種存儲信息的載體。
三、信息與科研和科技寫作的關系。
信息是科學研究和科技寫作的基礎,信息又是科學研究的產(chǎn)物。從信息論角度看,
科
技工作者通過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腦加工和處理(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并向外。
輸出新。
的信息。這就是寫作的過程,也是信息的接收、處理、輸出的傳遞過程。通過實踐。
檢驗輸。
出的信息,即構成信息的使用。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還不斷收到反饋回來的信息。
并用。
來不斷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學研究的全部過程應該看作為一個互相聯(lián)系。
互相。
制約的可控系統(tǒng)。
科技寫作是科技研究過程中,信息傳輸?shù)淖詈笠粋€環(huán)節(jié),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
它
要求作者正確,論據(jù)充實、有力。但要達到此目的,是與信息搜集與處理密切相關。
所以。
歸根究底科技與寫作是以信息為基礎的。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傳輸信息的方式不斷改進,人類征服自然、改進自然的信息。
日益。
增多。這給科技寫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們創(chuàng)造性地勞動,迅速處理大量的信。
息,以。
便及時交流,取長補短,以滿足『信息社會』中,其后之科學研究與生產(chǎn)發(fā)展的需。
要,把。
科學技術不斷推向前進。
四、信息的作用。
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傳遞給有關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
至創(chuàng)。
造財富。
在信息、科學研究和寫作的關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專就寫作而言,信息。
的功。
能有:
(1)通過信息數(shù)據(jù)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點』。
(2)通過信息數(shù)據(jù)了解前人在該領域科研上的經(jīng)驗教訓,使自己論文少走彎路。
(3)與論文暫時無關的信息保存和傳播,也是有一定科學價值。
五、信息的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義有四層:
(1)信息的接收。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
自己直。
接實踐時)兩種。
(2)信息的求索。這是指主動地去搜集數(shù)據(jù),主動地在科研或社會實踐中去尋找。
(3)信息的累積。這是指信息的儲存,可以是剪報、錄音、錄像等。
(4)信息的處理。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類、選擇、歸納,而不是指加工。
成論文。
只有經(jīng)初步整理后,信息才變活,才能為我所用。
(一)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獲取新的知識,就應從研究對象中直接獲取最新的信。
息,
以便推動科研工作。
1.通過實驗獲取信息。
實驗是在較理想條件下,使自然現(xiàn)象(或過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給人們獲取第一。
手資。
料。實驗方法能夠強化研究對象,使其處于極端狀態(tài),有利于揭示新的規(guī)律。利用。
實驗獲。
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
(1).觀察記錄。
在實驗時,要全神貫注地觀察所有實驗現(xiàn)象的細節(jié),并作詳盡記錄所發(fā)生現(xiàn)象的客。
觀條。
件。任何現(xiàn)象的微小變化可能帶有本質性的信息,而產(chǎn)生某種現(xiàn)象的條件也是重要。
信息。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有一個飛行員信手抓住飛機舷艙旁的一顆子彈,這是在。
飛機與。
子彈相對運動等于零的條件下出現(xiàn)的。杰出數(shù)學華羅庚為了推行優(yōu)選法,到過二十。
幾個縣。
市,數(shù)以千計的工礦、農(nóng)村。他觀察到,優(yōu)選法可以在不添人員,不添設備,不增。
加投資。
的情況下,收到優(yōu)質、高產(chǎn)、低耗的效果。
在觀察時,需要選擇觀察時間與觀察點。如,觀察哈雷慧星,不能選在皓月當空或。
艷陽。
高照的時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處亂找,否則會事倍功半或亳無結果。
(2).測量記錄。
實驗中常常要對某些現(xiàn)進行定量測量。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是反映自然現(xiàn)象的重要信。
息,
應認真作好記錄。為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有時要重復實驗,要記錄一連串數(shù)字,
同時,
要用精密儀器,良好的測試方法等,以便獲得更準確的信息。
(二)通過考察獲取直接信息。
科技工作者在對研究對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條件下進行觀察的過程就叫考察??疾臁?/p>
和實。
驗不同。它要求選好觀察點后細心地觀察每一個細節(jié)??疾焓鞘謴碗s的事,必須。
緊緊圍。
繞科研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觀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紛繁的事實中選擇。
出來的。
然后才可用這些真實的信息說明問題。
考察(特別是野外考察)是異常艱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需要。
有踏。
實細致的作風。有人說:「直接的信息滲透著考察者的血汗」,這話毫不過分。
(三)間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文獻、情報數(shù)據(jù)及其它存儲的科技信息,均叫間接信息。間接信息可分為書。
面存。
儲和非書面(包括計算器軟件、微縮照相、電視錄像、電影等)存儲信息兩大類。下。
面簡單。
介紹書面文獻的分類和搜集方法:
1.一次文獻的搜集。
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稱為文獻。書面文獻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獻等。一。
次文。
獻又叫一級文獻。它是直接從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寫的文字數(shù)據(jù),是新技術、新。
知識、
新發(fā)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記載和報導。
一次文獻包括:科技專著、論文期刊、科技報告、專利文獻(主要指專利說明書)。
教
科書、技術標準和其它有一定價值的文獻(如學位論文、內(nèi)部學術報告等)。
一次文獻的搜集一般分四步進行:
(1)檢索準備,即分析研究課題基礎,明確檢索范圍。
(2)選擇檢索工具。
(3)確定檢索途徑和選擇檢索法。
(4)根據(jù)文獻線索找原始文獻。
2.二次文獻的搜集。
二次文獻又稱為二級文獻。是在一次文獻基礎上,經(jīng)過加工、壓縮后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
以
便作為查找一次文獻的檢索工具。二次文獻功能如下:
(1)廣泛了解科技動態(tài)創(chuàng)造條件。當今是信息的社會,要想通過一次文獻的閱讀來全。
面了解。
本學科或本課題的動向簡直不可能。然而,二次文獻是經(jīng)過加工、摘要、提煉的文。
獻資料。
為科技工作者廣泛了解科技動態(tài)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為查找一次文獻提供線索。通過題錄、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很快找到你。
需要的。
一次文獻。
鑒于上述二次文獻的功能,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二次文獻的處理工作,這些文獻。
在一。
般圖書館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網(wǎng)絡上供人查尋。
3.間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
(1).采訪。除查閱文獻數(shù)據(jù)外,通過采訪或專訪都可得到有用的書面信息。國外有。
人出售。
信息,國內(nèi)也有科技咨詢機構。
(2).參加會議、展覽會,搜集書面信息。專業(yè)會議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較集中,
參加會。
議可以受益非淺。在產(chǎn)品或科技成果展覽會、博覽會上,都可得到有用的書面信息。
(3).交換、索取。除了數(shù)據(jù)交換,有時可與其它構相互交換一些信息,以充實自己。
的『資。
訊庫』。當你從信息流中發(fā)現(xiàn)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寫信求索。有。
時這樣。
也可得滿意的信息。
4.科技信息的利用。
一次文獻數(shù)據(jù)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見于圖書期刊中。正確利用這。
些材。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十
中國近代史是指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國歷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它是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xiàn)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xiàn)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xiàn)人民富強的斗爭史。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大家前來參考查閱!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鴻章在《復議制造輪船未裁撤折》中稱:“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于中國,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光緒元年(1875年),李鴻章又在《籌議海防折》中稱:“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shù)國構煽,實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
“三千余年一大變局”、“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是李鴻章對于當時中國所面臨形勢的分析,“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則表明了當時中國所對峙的列強勢力??少F的是李鴻章他不同于保守的頑固派,他處在當時的階段卻能正確的看待晚晴所處的局勢實為不易;他和一些洋務派更不同于頑固派,他們不僅看清了局勢還敢于冒險嘗試向前邁進開展了洋務運動,雖然并沒有改變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結局,但是促進了中國近代化,他們在當時邁出了這一步實屬不易。
清朝也是歷史上一個典型的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政權,在鴉片戰(zhàn)爭的前期乃至鴉片戰(zhàn)爭后,一個不可被忽視的階層值得被思考,那就是士大夫階層。“閉關鎖國”固然有著很大一方面的因素,但是鴉片戰(zhàn)爭開始后即使林則徐、魏源、黃爵滋等人已經(jīng)認識到和西方列強的各方面差距后,清朝卻沒有馬上實行變革,很大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階層?!爸袊说氖嘏f性太重,我國文化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根深蒂固;文化是士大夫階級的生命線,文化的動搖,就是士大夫飯碗的動搖;中國士大夫階級(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有少數(shù)人看事較遠較清,但是他們怕清議的指摘,默而不言。短短幾句話已經(jīng)總結了清朝士大夫階層大部分人麻木、迂腐等特點,鴉片戰(zhàn)爭后可以說不論軍事還是政治上,都與列強有著很大的差距,雙方對比之下,清朝統(tǒng)治下的中國真的是遇到了“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
鴉片戰(zhàn)爭前,對于如何對待列強,清政府內(nèi)部就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主要分為撫夷派和剿夷派,也就是主和派與主戰(zhàn)派。隨著過程中的各種結果,道光帝也在主站主和間舉棋不定,這也使得清政府內(nèi)部派別爭論更為激烈。
在道光帝決心迎戰(zhàn)后,卻出現(xiàn)用人失誤的問題,從而引出不斷失城的連鎖反應。于是道光帝又倒向主和派一方,雖然中途有官員奮勇抵抗,但是道光帝一意妥協(xié),最后耆英、伊里布與璞鼎查還是簽訂了《江寧條約》。
在這一過程中,主和派主要凸顯的人物是琦善、伊里布、耆英等人,琦善的妥協(xié)態(tài)度則是建立在他親身了解到了當時英國的軍事實力后所下的態(tài)度,主戰(zhàn)派別的官員中也不乏為了捍衛(wèi)國家領土與主權但是不了解英國的官員,而期間道光帝所派不乏像奕山這樣虛報奏折而導致對英國預估不實的官員,這些種種因素也導致了道光決策時忽主站,忽主和的不堅定立場。
從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來看,道光帝的舉棋不定十分影響形勢的走向,士大夫們在決策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會來源于揣摩圣意。其中固然有堅定站在主站或主和的堅定立場的官員,但也不乏與道光帝一樣沒有堅定決心的官員。如果道光帝堅定決心勢必與英國決戰(zhàn)至終,侵略者一路遭遇頑強的抵抗,他們也不一定能入侵的如此迅速。假使英國一開始的意圖也許只是想要一個和平的條件與環(huán)境經(jīng)商,那么清政府的不明確態(tài)度也給了英國一個可乘之機。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迫從古代史邁入近代史,同時鴉片戰(zhàn)爭也使得中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通過一系列條約,中國直接遭受到的侵犯包括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司法、關稅等主權都開始喪失,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也被沖擊。當然這些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影響,而更加深遠的影響和隱患是,清廷為賠償大額的白銀增加的稅費直接影響農(nóng)民的利益得失,甚至沉重的賦稅使他們無力支付。由于康乾盛世,使得清朝時期的人口大增,嘉慶九年(1804年)纂修的《巴陵縣志》在講到該地經(jīng)濟、人口分布和各行各業(yè)居民狀況時寫道:“十分其農(nóng),而佃種居其六?!鞭r(nóng)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佃戶,其余百分之四十,則是地主和自耕農(nóng)。道光中編寫的《江陰縣志》,敘述該縣風俗,說到“農(nóng)之家十居八九,農(nóng)無田而佃于人者十居五六”。當時該地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占統(tǒng)治地位,絕大多數(shù)居民是農(nóng)業(yè)人口,而增加賦稅會使得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積貧積弱。另一方面列強在華開設工廠,會使得許多手工業(yè)者或者失業(yè),或者淪為廉價勞動力,鴉片戰(zhàn)爭使得中國多數(shù)人口都陷入苦難的狀態(tài),也使得清政府陷入失威局面。
在鴉片戰(zhàn)爭后不久,清政府就迎來了大規(guī)模的起義運動,這其中最著名的則屬“太平天國”運動。太平運動可以說是鴉片戰(zhàn)爭的產(chǎn)物,其參與運動的多數(shù)為農(nóng)民階級,源于鴉片戰(zhàn)爭后國內(nèi)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的矛盾。太平軍的發(fā)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或許是因為洪秀全的“拜上帝會”使農(nóng)民有了精神寄托,或許是因為《天朝田畝制度》,使農(nóng)民有了希望與目標,無論如何太平天國的動向、舉措和號召力都側面反映了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統(tǒng)治下的社會正在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正朝著不可預估的方向發(fā)展,以一個不可預算的速度發(fā)展著,并且這些變化都一點點的成為清朝的隱患。
參考文獻:
[1]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6.
《申報》創(chuàng)刊于1872年4月30日。創(chuàng)辦人為英國商人安納斯脫?美查,后轉賣給民族資本家并幾經(jīng)易主,抗戰(zhàn)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0月在上海復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幾經(jīng)波折,歷時78年,共出版25600期?!渡陥蟆纷鳛橹袊F(xiàn)代的報紙開端和標志,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申報》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技資料。特別是記錄了上海當?shù)丶叭珖酥潦澜绲闹卮笫录?,再現(xiàn)了當時軍閥、地方勢力、中共和其他黨派及人民群眾的活動。
(一)報道全國性重大事件。
《申報》曾對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包括學界如何反對割讓領土、拒絕對德合約;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并迫使他們辭職的報道,學生罷課與學生被捕情況的詳細記錄。更加珍貴的是,保存了罕見的的歷史照片,將的全貌更直觀的呈現(xiàn)給后人。
(二)報道地區(qū)性史實。
1872―1929年,《申報》對蘇滬等地進行了長達80年的持續(xù)報道。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報道區(qū)域也精確到具體縣市。《申報》通過這些鮮活的新聞,對江南地區(qū)人民生活方式,社會生產(chǎn)方式,社會風貌形成以及社會變動軌跡進行了持續(xù)而廣泛的報道。這些細節(jié)性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空泛,使史的研究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申報》無論是從辦報宗旨,報道角度的拓寬還是新聞業(yè)務的改革,都值得后來人學習借鑒。
(一)辦報宗旨。
它始終都在追求新聞獨立自由、客觀公正、及時準確、為大眾服務的理念,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美查稱,“利”和“義”并不完全對立,辦報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時仗義執(zhí)言,報紙的言論要“上關皇朝經(jīng)濟之需,下知小民嫁穡之苦”。
《申報》在國內(nèi)報紙中最早使用電報傳送新聞稿。1874年《申報》刊出經(jīng)由丹商大北電報公司海底線路拍來的關于英內(nèi)閣改組的倫敦電訊,為國內(nèi)報紙刊出的第一條電報新聞。津滬電報線路于1881年12月交付后,《申報》立刻把握機會,利用線路傳遞南北各報新聞。
(二)輿論監(jiān)督。
報刊一直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公共輿論的平臺,因此,把握并利用報刊的輿論導向就成了近代中國各種勢力追求權力表達,訴求政治立場的必選之地。在每次劇烈的政治斗爭或者社會對抗中,報刊會被卷入其中,并置于風口浪尖?!渡陥蟆纷詣?chuàng)刊以來,始終被不同時期的各種政治勢力所爭奪的公共輿論平臺。不管是美查為賺錢擴張經(jīng)濟勢力創(chuàng)辦報紙,到席子佩接手經(jīng)營,再到史量才主持,最后到共產(chǎn)黨接手大陸而退出輿論界,中外各種政治勢力為占據(jù)《申報》這個輿論至高點,進行了紛繁復雜,“刀光劍影”的斗爭和合作。《申報》一路走來,中國社會的公共輿論空間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輿論空間的不斷擴大,公共輿論平臺的建立,人民擁有了更多的表達機會。各種政治勢力進行爭斗時,不得不考慮到人民大眾的呼聲和言論。報刊輿論公共空間的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減階級對抗,促進社會和諧。
(三)時評。
陳冷在新聞評論方面提出,報紙應該做到“明白公正”,即言論既要為讀者提供明白的觀點又要有公正的態(tài)度。對于評論的文體,他主張用言簡意賅的時評文體取代《申報》傳統(tǒng)的“論說”。他的每日一議、尖銳潑辣的是評委《申報》贏來了不少讀者的喜愛,使《申報》步入巔峰。
“時評”在很長時間里起到了《申報》的“社論”作用。社論是“代表報刊編輯部的權威言論。它集中反映并傳播一定的政黨、社會政治集團和社會群眾團體對當前重大事件和迫切問題的立場、觀點、主張,是影響并引導社會輿論的有力的評論形式”。時評”專欄是報刊業(yè)務的一種進步,半文半白的語言已經(jīng)被白話文取代,報刊語言的白話趨勢已成必然,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時評”適應了語言的變化。對于時評文章的發(fā)展而言,這是一次大的調(diào)整,雖然放棄了原有的特點與風格,但迎合了時代的發(fā)展,為時評文體帶來新的生機。
報紙可以宣達政令,也可以掌握主動權,分析時局,探討國家出路?!渡陥蟆分杏泻芏鄷r評是對時局政治的客觀分析或是探討國家出路的“救世文章”?!熬乓话恕笔伦冎?,《申報》發(fā)表了時評《國人乎速猛醒奮起》號召國人迅速驚醒:“今日之事,痛哭不足以救國,輕舉不足以救國,待助于人猶不足以救國。救國在于積極有效之行動,在于萬眾一心之團結?!贝送猓糠暝?,《申報》都要發(fā)表一篇新年展望的時評,年末又要發(fā)表一篇對一年之內(nèi)進行總結的時評。雖然每年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要勸告政府善待國民,增強國力。
(四)重視發(fā)表副刊性文字。
這是《申報》在新聞業(yè)務上的一大創(chuàng)造性舉措。該報公開征集竹枝詞等文藝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藝類作品的篇幅,以滿足當時主要讀者群――舊時文人的興趣愛好。這一創(chuàng)舉為后起的報紙所效仿,開我國報紙副刊之先河。研究讀者愛好,滿足其正當需求,保證一個穩(wěn)定的受眾群。
報紙的企業(yè)化是民初中國新聞事業(yè)職業(yè)化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無暇估計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有了快速的發(fā)展空間,給中國商業(yè)性報紙實行企業(yè)化方針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渡陥蟆肥紫认颥F(xiàn)代企業(yè)化報業(yè)方向邁步。
(一)廣告。
該報聘請張竹平任經(jīng)理,設廣告推廣科,派出外勤四處招攬廣告,改進廣告設計,代客戶繪制廣告圖樣,撰寫文字說明,直至客戶滿意,這些服務都深受工商界的歡迎。因此,《申報》的廣告日增,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廣告的版面面積逐漸由十分之五六增為十分之六七,超過了新聞報道的版面。
《申報》廣告值得挖掘的東西有許多,完全可以按照時間線索,從《申報》創(chuàng)直直至??瑢V告的形式和內(nèi)容進行細細分析,追溯近現(xiàn)代廣告發(fā)展變化的軌跡,把握近現(xiàn)代廣告的發(fā)展規(guī)律,理清現(xiàn)代廣告如何一步步從粗糙走向成熟,其中義有哪些是值得借鑒的合理要素,這在廣告學上是很有意義的。倘若對其中的各種廣告進行深人分析,對廣告者、廣告內(nèi)容、廣告對象、廣告效果進行剖析,從而找到許多有價值的廣告經(jīng)驗和手段,這對制作現(xiàn)代各種類型的廣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更新技術設備。
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理論。在漫長的人類發(fā)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義的,有價值的的“訊息”不是各個時期的傳播內(nèi)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chuàng)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麥克盧漢從媒介技術的角度,強調(diào)了媒介的社會歷史作用,雖有片面性,但媒介技術的變革的巨大歷史功效是不容忽視的。
《申報》花費70萬兩白銀于1918年建起高5層、擁有百余間房間的報館大樓,又從美國購進兩部最新式的印報機,兩小時可以印完十多萬份報紙,添置配套的制銅版機、鑄字機、壓紙版機、澆鉛版機、銅字銅模等機器,還自備汽車,加快送報速度。這一切,使《申報》成為當時全國設備最新、最完備的報紙,并為以后進一步企業(yè)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知人善任。
文化與經(jīng)濟領域一樣,一切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媒介的成敗其實就取決于媒介從業(yè)人員的素質與實力。像任何成功的事業(yè)一樣,《申報》的經(jīng)驗在于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并讓其各展所長,用好了人才,使這支隊伍的團隊效應得到充分發(fā)揮。
史量才自接辦《申報》起,就分外注重報社的人才建設,從創(chuàng)業(yè)初期被稱之為史氏“左膀右臂”的經(jīng)理張竹平、總編輯陳景韓,守業(yè)期經(jīng)理馬蔭良、總編輯張?zhí)N和、《自由談》編輯周瘦鵑的選擇、使用,到鼎盛期規(guī)劃人才黃炎培、陶行知、報業(yè)專才戈公振、副刊編輯黎烈文等人的吸納、任用,無不顯示其慧眼識人,唯才是用,用人不疑,靈活實際的用人風范。史量才非常善于抓住對方身上最適合于《申報》的特質,為他所用。越是在報紙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他越能大膽放權,給人才足夠的發(fā)揮空間。
《申報》作為近代中國最大影響、實力最強、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商業(yè)報紙,有著很強的研究價值與意義,無論是從史學、新聞學、經(jīng)濟學角度提供參考,在法學、文學等其他人文社科方面也有很大的價值,對中國近代新聞史的發(fā)展有不可忽視的貢獻,值得后期報紙及現(xiàn)代報業(yè)借鑒。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師為尊的傳統(tǒng)教育觀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個性,控制了人們的思想,這樣的一種師生關系逐漸遭到強烈批判,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隨著“五四”運動爆發(fā),西方民主科學教育思想的傳入,為中國的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引發(fā)了無數(shù)愛國者對如何革新教育中的師生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
“五四”運動爆發(fā)前,中國一直尊崇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思想,教師具有至高的地位,學生必須服從教師的安排,是一種以師為尊的師生關系。早在《尚書·周書·泰誓》中就以提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綏四方?!本煻际菐椭系蹃韾圩o人民的,他們具有同等地位。漢代儒家代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華》中提出“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苯逃c政治相結合,進一步鞏固了教師的權威地位。宋元明清時期理學思想家們制定“三綱五?!眮砑s束學生民主意識的發(fā)展,晚清傳奇人物譚嗣同提出“為學莫重于尊師”。在知識傳播過程中,教育被封建統(tǒng)治階層所壟斷,教育的傳播途徑少,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自然地處于教育權利的中心,形成了教師在教學中的霸權地位。
傳統(tǒng)師生關系以教師為主導,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知識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傳播,為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以師為尊的師生關系從人倫天性出發(fā),有利于師生間矛盾的緩和,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了深厚的師生感情。但是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思想也存在比較嚴重的弊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喜好和對生活的觀念深受教師思想的影響,缺乏對知識和生活現(xiàn)象的獨立思考。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教師以“長者”、“智者”的身份位于“金字塔”的頂層,學生是被教育的對象位于“金字塔”的底端,因此教師掌握著教學的絕對話語權,控制著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方向。
(一)思想革新促進師生關系新探索。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西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涌入中國,與中國本土教育觀念發(fā)生劇烈的撞擊,中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以師為尊”的師生關系受到了強烈的抨擊和批判。師生關系應當如何革新的問題引發(fā)了中國有志之士開始對傳統(tǒng)教育進行不斷反思,對外來教育理念進一步探索。“1901年清政府依照西方現(xiàn)代教育模式建立了新型學制系統(tǒng),西方的教育理念被大量引入最終導致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解體,近代教育在形態(tài)上得到確立?!盵1]這一舉措為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成長提供了沃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社會各個階層喊出了“民主”、“科學”的口號。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影響下,中國青年的意識開始覺醒,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人都為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和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做出了新的設想,融入了更多民主、平等的元素。
(二)平民教育為民主平等型師生關系打下基礎。
“五四”運動中平民教育思潮爆發(fā)給了更多下層人民接觸教育的機會,教育不再是統(tǒng)治階級、官僚貴族所固有。“平民教育的興起首要在于精英知識分子的倡導,在他們看來‘平民主義’的踐行首先在于打破特權,維護‘平等’而其關鍵在于使得平民接受教育?!盵2]平民教育的精神是讓社會各分子得到真正的平等和真正的自由,主張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教人做人,要培養(yǎng)有知識、有生產(chǎn)能力、有社會公德心的新型學生。平民教育使得教育的范圍擴大,教育觀念普及,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階層性,促進了教育的公平。隨后1923年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朱經(jīng)農(nóng)兩位先生共同編寫了《平民千字課》和《老少通千字課》,為廣大勞動人民提供了學習教材?!氨本┐髮W學生鄧康(鄧中夏)廖書倉等發(fā)起組織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以教育普及與平等為目的,以露天講演為方法,宗旨是‘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盵3]“五四”運動引發(fā)的平民教育促進了教師育人意識的變革,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注重傳統(tǒng)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注重人的自身發(fā)展,加強對學生道德、情感、意志、批判性的培養(yǎng),教學開始結合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需要、社會進步的需要和新型人才成長的需要。平民教育加快先進思想的傳播,普及了知識和先進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教師開始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設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育內(nèi)容,促進了人民思想的開化,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課堂角色轉變加深民主平等思想。
20世紀初期,以實用主義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我國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早在“1919年2月24日,陶行知發(fā)表《教學合一》主張“教學合一”指出1.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2.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3.先生必須一面教一面學,“五四”運動之后,陶行知把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不久很多學校響應,也用教學法?!盵4]1919年5月杜威(johndewey)在胡適、蔣夢麟和郭秉文的聯(lián)合邀請下來華講學,實用主義教育的運用達到高潮。在實用主義教育的影響下師生關系開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教師開始由教育的把控者轉向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更加注重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選擇和學習。課堂不再是教師單向知識、理論傳授的場所,而是師生間關于教育問題平等交流對話,共同探討,各抒己見的平臺。
(一)“五四”運動中師生關系的反思。
相較于傳統(tǒng)“以師為尊”的師生關系,“五四”運動時期以學生為主導的新型師生關系日益得到更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支持。“五四”運動促進了教育觀念的革新,為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演變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這一時期的民主平等作為西方教育的“舶來品”具有一定的激進性——過度主張學生地位的提升和思想的解放,沒能更好的調(diào)和師生間的人際關系。
“在當時中國的整個教育實踐界中,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思想?!盵5]長期以來受教育者遭受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束縛,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道德依舊鐫刻在中國人的骨頭上。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竭盡全力構建民主平等師生關系已經(jīng)成為“五四”運動后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走向。“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進入了全新的發(fā)展時期,主體間性、共享、平等、對話等紛紛涌入“師生關系”話語而日漸成為主流。”[6]隨著社會發(fā)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術成為知識傳播的主要途徑,學校和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民主平等師生關系在新的時期又面臨著方方面面的考驗。
(二)“五四”運動對現(xiàn)代師生關系的啟示。
“五四”運動促進了師生關系革新,對教育現(xiàn)代化中師生關系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交流與對話,讓教師從傳統(tǒng)教育的絕對權威中轉化出來,走近學生與學生相互尊重、教學相長,擔當教學活動中平等交流的首席,積極引導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中的雙主體,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構建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特點和對教師文化、道德提升的新要求。
“五四”運動產(chǎn)生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社會進步、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然產(chǎn)物。同時我們也要積極關注,在發(fā)展民主平等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各個發(fā)展階段中心理和認知上的缺陷,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引導性,促進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向著更為健康科學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55。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對東西文化進行了研究,他用靜、動范疇來描述東、西方文化的特點,認為中國可以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的優(yōu)點來彌補自身文化形態(tài)的不足,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表面上看李大釗這樣做是在調(diào)和中西文明差異,實質上是解決現(xiàn)實的新舊矛盾,以新代舊,以至于創(chuàng)造中國新文化。
關鍵詞:李大釗;進化論;階級論;東西文化觀。
從晚清開始,中國大批知識分子懷抱救國救民之志負笈東瀛,在日本接受新式教育,由此這些新型知識分子受日本所謂東洋、西洋的影響,很早便形成了將世界劃分為東、西二元化的習慣。李大釗在1914至1916年間曾短暫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專業(yè),期間也受到這一觀點的影響?;貒螅祰鴥?nèi)新文化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李大釗任職于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北京大學,也積極投身于這場文化運動之中。
“五四”時期東西文化之爭,伴隨著袁世凱的稱帝、世界大戰(zhàn)的血火、新文化運動的狂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全面展開。新舊勢力生死搏斗,各種思潮旁流雜出,各類人物粉墨登場,既有康有為“尊孔復古”的叫囂,又有陳獨秀“民主科學”的吶喊;既有章士釗“東西調(diào)和”的鼓吹,又有胡適“全盤西化”的說教。李大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用犀利明快的文論,深刻剖析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辯證分析了東西文化的優(yōu)勢,從而得出必須走十月革命的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結論。因此,研究李大釗的東西文化觀,有助于我們理解李大釗思想從進化論到階級論的發(fā)展,從激進民主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的轉變。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積極籌劃復辟帝制。1913年10月,袁世凱在憲法中規(guī)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之大本”??涤袨榈热艘钥捉虝榛A,以《不忍》雜志為喉舌,攻擊辛亥革命是“離經(jīng)叛道”,提出“定孔教為國教”的主張,吹捧孔子教義是“放諸四海而皆準”[1]657的經(jīng)典,一時尊孔復古的逆流泛起。面對彌漫于社會的復古思潮,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主將,從鞏固共和的目的出發(fā),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倫理道德進行了強有力的鞭撻。
李大釗明確提出:“中國的一切風俗、禮教、政法、倫理,都以大家族制度為基礎,而以孔子主義為其全體結晶?!盵2]244因此他著重批判孔子學說中的倫理道德。李大釗認為,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在君臣關系方面,只強調(diào)一個“忠”字,使臣子完全成為君主的附屬品;在父子關系方面,只強調(diào)一個“孝”字,使子女完全聽命于父母;在夫妻關系方面,只強調(diào)“順從”“貞節(jié)”,使妻子從肉體到精神完全隸屬于丈夫,沒有任何人格獨立可言。接下來,他進一步提出“孔門的倫理是使子弟完全犧牲于他自己以奉其尊上的倫理;孔門的道德是與治者以絕對的權力,責被治者以片面義務的道德”。[2]244這些論述可謂一針見血,直接擊中了儒家學說的要害。李大釗進一步指出孔教的反動本質是“保護君主政治偶像”“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因此他立場鮮明地提出“民與君不兩立,自由專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則國民死,專制活則自由亡?!盵3]56他大聲疾呼,奔走相告,鼓勵新時代的廣大年輕人要“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盵4]38李大釗明確表示“吾人為謀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進展……雖冒毀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3]80。這充分表達了李大釗與孔教勢不兩立的決心。
李大釗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自然存在”,由宇宙產(chǎn)生的一切現(xiàn)象,都要按照自然法“漸次發(fā)生漸次變化”[3]79,道德也要隨著社會的自然進化而進化。據(jù)此李大釗指出孔子“其人已為殘骸枯骨,其學說之精神已不適應于今日之時代精神”,[3]80“孔子者,數(shù)千年前之殘骸枯骨也。憲法者,現(xiàn)代國民之血氣精神也”“今以專制護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證券之憲法,則其憲法將萌芽專制之憲法,非為孕育自由之憲法也”[3]77。通過嚴密的論證,李大釗否定了孔子學說存在的價值,從而使“國教”之說不攻自破。
綜上可知,李大釗這時的思想是以進化論作為武器,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的。他對于社會進化只從一般意義上來解釋,還不能夠了解社會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因此,他只是抽象地批判孔家的倫理道德,沒有說明儒家學說存在的社會根源,所以對尊孔復古派的批判就顯出理論上不足,說理性不強。
十月革命后,李大釗獨辟蹊徑,最早拋棄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武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孔子學說作了較為正確的分析。他指出:“孔子學說之所以支配中國人心長達兩千多年,正是因為其適應了中國自封建時代以來長期存在且未有任何變化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并與宗法制度緊密結合,構成了封建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和精神基礎?!崩畲筢撨M一步強調(diào):“中國經(jīng)濟一旦變動,中國封建家族制度將會逐步瓦解,‘三綱五?!确饨ㄔ闫伤枷胱罱K退出歷史舞臺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從經(jīng)濟上解釋孔子儒學的存在、消亡的方法,戳穿了孔家學說“神圣”的外衣,使人耳目一新。當然,李大釗對于唯物主義的運用還有不夠準確的地方,但是他的論述已遠遠高出當時思想論壇上其他人的見解。
還應該提到的一點是:李大釗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歷史作用,而是從歷史的考察中肯定孔子學說的價值。他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時代之社會,確足為其社會之中樞,確足為其時代之圣哲,其說亦確足以代表其社會其時代之道德”[3]79。他進一步講到“故余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者也。”[3]80這一科學地對待孔子儒學的態(tài)度,比較合乎歷史的實際,既沉重打擊了尊孔復古派,又論證嚴密無懈可擊,由此反映出李大釗嚴密的思維邏輯和高超的斗爭藝術。
在東西文化運動倡導者與尊孔復古派激烈交鋒時,《東方》雜志以“不偏不倚”的面目出現(xiàn),在“調(diào)和東西文化”的名義下主張保存中國舊文化,反對新文化?!稏|方》雜志主編杜亞泉根據(jù)東西方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將東西文化概括成“靜”的文明和“動”的文明,認為現(xiàn)在西方“動”的文明已露弊端,“西洋諸國日以其科學所發(fā)明之利器戕火其同類,悲慘劇烈之狀態(tài),不但為吾國歷史之所無,亦且為世界從來所未有”,而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固有文化提供了舉國上下衡量是非的統(tǒng)一標準,因此主張用“中國固有靜的文明”來救濟“西洋文明之弊”。李大釗也把東西文明概括為“靜”“動”的文明,但比較的結果卻迥然有異。
1917年,李大釗發(fā)表了《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一文,以“動”“靜”及其相互關系為東西方文明之特質,并勉勵當下中國的青年學子努力,讓“我國家由靜的國家變而為動的國家,我民族由靜的民族變而為動的民族,我之文明由靜的文明變而為動的文明,我之生活由靜的生活變而為動的生活?!盵5]96第二年,李大釗又撰寫了《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在文中他列舉多方面事物的二元對立現(xiàn)象,具體論證“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之說。李大釗從地理環(huán)境的角度解釋了“動”“靜”的原因。他說,東方民族是“南道文明”,西方文明是“北道文明”。由于“南道得太陽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賜予厚,故其文明為與自然和解,與同類和解之文明”,而“北道得太陽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賜予嗇,故其文明為與自然奮斗,與同類奮斗之文明”[6]212。南道民族由于“自然之富,物產(chǎn)之豐”,所以多為定居的農(nóng)業(yè)民族;北道民族則由于“自然之賜予甚乏”,所以多成為遷徙流動的游牧工商民族。
這樣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面向的國民性:“一為自然的,一為人為的;一為安息的,一為戰(zhàn)爭的;一為消極的,一為積極的;一為依賴的,一為獨立的;一為茍安的,一為突進的;一為因襲的,一為創(chuàng)造的;一為保守的,一為進步的;一為直覺的,一為理智的;一為空想的,一為體驗的;一為藝術的,一為科學的;一為精神的,一為物質的;一為靈的,一為肉的;一為向天的,一為立地的;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征服自然的?!盵6]213正是因為中國是定居的農(nóng)業(yè)民族,家族不斷繁衍生息,所以實行“家族主義”;而西方主要是從事游牧工商業(yè)的民族,家族成分單一,所以推行“個人主義”。此外,從性別比例來說,中國女子比男子多,因而推行一夫多妻制,而逐漸形成重男輕女的陋習;而在西方,女子比男子少,所以嚴格執(zhí)行一夫一妻制,切實保障婦女應有的權利。
李大釗認為東西文明區(qū)別很大:“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支配自然的?!痹谒枷肷蠔|方人“以個性生存不甚重要,則事事一聽之天命”,西方人“信人道能有進步,則可事一本自力以為創(chuàng)造”;就宗教信仰而言,“東方之宗教是解脫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就倫理而言,“東方道德在個性滅卻之維持,西方道德在個性解放之運動”;就政治而言,“東方想望英雄,其結果為專制統(tǒng)治,有世襲天子……西方依重國民,其結果為民主政治?!盵2]57由此,李大釗認為中國封建文化有以下弱點:厭世的人生觀;惰性太重;不尊重個性;輕侮婦女;缺乏同情心;偏重神權;專制主義盛行。因此,李大釗大聲呼吁中國文明的弊端已經(jīng)逐漸顯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要進行一次徹底的自我革新,這在當時如黃鐘大呂,引人深思。
李大釗認為西方文化雖然也有缺點,但仍處于優(yōu)勢地位。他指出:“東方‘靜的文明’已處于‘屈敗之勢’,而西方‘動的文明’則‘實居優(yōu)越之域’,”[2]59因此,他力主向西方學習。李大釗強調(diào)西學先進于中學,主張學習西方,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靜止的觀念”“怠惰的態(tài)度”。但應該指出,李大釗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出發(fā)比較東西文明優(yōu)劣的,這反映出李大釗在這一時期理論上的不成熟。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中國“固有文明”受到更加猛烈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章士釗等守舊派提出了“新舊調(diào)合”的論調(diào),以圖保存舊文化。
新舊調(diào)合派強調(diào)可以汲取西方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的優(yōu)秀部分,但也應重視自身的精神和道德文明形態(tài)。他們認為國故象“破布”、歐化象“破紙”,都可以用來造“新紙”,因此得出:“研究國故”“實欲制造新紙”的結論。章士釗保舊的思想更為明顯,他說:“凡欲前進,必先自立根基。舊者根基也。不有舊,決不有新;不善于保舊,決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進化,不善于保舊之弊,則幾于自殺”,因此提出“道德上復舊”甚于“物質上之開新”[2]的觀點。他們以“新舊”文化不可分割對立為理由,否定進行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新文化運動的戰(zhàn)士們立即起而應戰(zhàn)。
但是在批駁“東西調(diào)和論”過程中,胡適等人偏執(zhí)一端,主張全盤西化;陳獨秀等仍然停留在對“舊道德”的鞭撻上,沒有進行科學的理論分析。李大釗運用唯物史觀批判“新舊調(diào)和派”的理論觀點,認為人類社會一切精神的構造都是表層構造,只有物質的、經(jīng)濟的構造是這些表層構造的基礎構造,不管身處哪個時代,如果經(jīng)濟上發(fā)生了變動,思想上也必定會發(fā)生變動。一切宗教、哲學、風俗習慣、政策、主義都隨著物質的變動而變動?!暗赖隆睙o非是人們?nèi)粘I畹摹胺▌t”而已,時代生活變了,作為習慣法則的道德必然因之進化遞變。由此李大釗得出結論:“物質若是開新,道德亦必是跟著開新”,因此他理直氣壯地說:“新思想是應經(jīng)濟的新狀態(tài)、社會的新要求發(fā)生的,并不是幾個青年憑空造出來的?!边@些論證雖然不夠完整,但明確肯定了道德是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是隨著社會物質生活變動而不斷改變的。這種精辟的論述,給“東西文化調(diào)合派”以致命的打擊,在理論上論證了新文化運動發(fā)生的歷史必然性,因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應該說明的是,李大釗雖然指出封建文化病入膏肓、不可救藥,號召人們學習西方,但他并不提倡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他講到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就如同推動世界不斷進步的兩大機軸,也像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一樣,缺一不可,二者各有優(yōu)劣,“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中?!币虼瞬粦摗巴秊檐庉e”。針對東西文化論爭中抹殺傳統(tǒng)文化全部價值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李大釗熱情贊揚了中華民族在古代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他無不自豪地說:“中國于人類進步,已嘗有偉大之貢獻。其古代文明擴延于高麗,乃至日本,影響人類者甚大?!盵2]68他對中華民族的崛起充滿希望,“吾人深信民族可以復活,可以于世界文明為第二次大貢獻?!边@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的激揚文字,飽含愛國熱情,閃爍著辯證的光芒。
四、結語。
綜觀五四時期李大釗的東西文化觀,可以看出:李大釗鞭撻了“非復辟不能救國”的尊孔復古派;批判了“物質開新、道德復舊”的東西調(diào)合派,批評了“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全盤西化派,闡明了自由的東西文化觀,從而促進了他的思想由進化論到階級論的發(fā)展,奠定了由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堅實基礎。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釗最終自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由此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東西文化觀。
參考文獻:
[1]李華興,吳嘉勛.梁啟超選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陳崧.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李大釗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8.
[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文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
[5]李大釗,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1917年)[m]//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1918年7月)[m]//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羅志田.無共識的共論:五四后關于東西與世界的文化辨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十一
近代史人物是歷史長河中的中流砥柱,他們的事跡和思想觸動著每一個人的靈魂。作為普通人,當我們回顧歷史,探究人物的功過得失,同時也需要從中汲取一些心得體會,來啟迪我們自己的人生。在下面的五段式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近代史人物的心得體會。
近代史人物的一生都是奮斗的歷程,他們在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比如孫中山,他開辟了中國革命道路,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讓中國人民獲得了翻身解放;還有毛澤東,他帶領中國人民在長達20年的斗爭中戰(zhàn)勝了全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主義,成為新中國的締造者和建設者。他們都深深地激勵著我們,讓我們學會自強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權利。
第二段:對特定人物的感悟。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非常欽佩毛澤東這位偉大的領袖。盡管我們身處現(xiàn)代,但世界上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公和不平等。毛澤東為人民解決了這些問題,在毛澤東時代,社會財富的分配更加平等和公正。這位人民領袖的思想、精神、風骨深深感染著我們。他的一生是奉獻,他的為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的精神給了我們無窮的啟示。
第三段:對人物的創(chuàng)新和機遇的思考。
歷史的洪流猶如滔滔江水,一代又一代人在其中奮斗。近代史人物成功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充分利用機遇并走創(chuàng)新之路。比如,在發(fā)展中國共產(chǎn)黨的過程中,毛澤東及其同志們開創(chuàng)了毛澤東思想,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思想上的第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功創(chuàng)新。我們應該學習他們走創(chuàng)新之路的勇氣和毅力,在機遇面前不退縮,在困難面前不氣餒,不斷推進自己的思想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
第四段:追求卓越的道路。
近代史人物的生命中充滿了挑戰(zhàn)和選擇,更充滿了追求卓越的道路。他們執(zhí)著于自己的愿景,對于理想果敢前行。比如,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發(fā)明家和科學家都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甚至數(shù)百年的苦苦尋找,才有了其偉大的成就。他們教會我們,只有不怕困難和挫折,充滿熱情,對自己的觀念執(zhí)著追求,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實現(xiàn)人生價值。
第五段:人物的力量在于行動。
近代史人物是志存高遠、才華橫溢的社會名流。但他們最真正的貢獻與意義,不僅僅是在他們的才華和名聲上,而是在于行動。他們知道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重要的,并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推動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事業(yè)中。他們的榜樣力量,鼓舞和激勵著我們,讓我們感受到人生的精神高度和幸福感。
致力于理想,追求輝煌,人生需要不應滿足于安逸的生活,而應該是一種激發(fā)個人潛能、挑戰(zhàn)極限的過程。從近代史人物中汲取智慧,從中汲取力量,珍惜人生、去追求卓越成就是每一個人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十二
匆匆地走過求學的兩年時間,畢業(yè)即將來臨卻依舊渾然不覺,只記得剛踏入研究生階段時的激情與理想,細數(shù)著現(xiàn)今的遺憾與感慨,兩年多的研究生涯讓我得到了很多,也讓我明白失去的是什么。
首先要感謝我的恩師李懷政教授,您見證了我的求學路上的磕絆與成長,在我的一段重要的人生道路上給予我指引。當我在學習上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您總會以開導與幫助讓我重新建立起信心;而當我犯錯誤時,您總是細心勸導,幫助我改正。懷藏萬卷書的您,總是將之前所走過的萬里道路濃縮成人生真諦,傳導于我們。所以,您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其實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從您那兒,我學會了很多很多。這篇論文無處不滲透著您的心血,在此,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老師,謝謝您!
此外,我還要感謝陸云航老師與林杰學長,因為有你們的鼓勵,我才能更加順利地完成研究。同時,我還要感謝我的師姐鄭霞、鐘冰平和黃娜,感謝我的師兄陳俊斌與王林立,感謝我的同門唐凌男和陳先特,感謝我的好友查永波、嚴龍、鄭航星、吳金薪以及我的室友陳鏨宇、陳健、王江航,感謝徐小紅,謝謝你們在我論文的完成過程中給予我的支持與鼓勵。感謝我家人的關懷與理解,感謝國貿(mào)班的全體同學,是你們陪伴我度過了快樂而又意義的兩年研究生生活。
最后要向各位評審專家和老師致以真誠的謝意,感謝您們?yōu)楸疚母冻隽藢氋F的時間。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十三
近代史人物的眾多英雄故事、激情與奮斗,讓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了解他們的事跡和思想,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理解歷史的滄桑巨變,尊重偉人們的努力與奉獻。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通過介紹幾位近代史人物的心得體會,來闡述他們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們所傳遞的重要價值觀念。
首先介紹的人物是馬克思。馬克思是19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他的思想影響了整個世界。他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象的批判和剖析,預見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必然到來。他提出了“資產(chǎn)階級的滅亡”和“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這兩個重要口號,宣示了無產(chǎn)階級的權利和解放的必要性。他的作品《共產(chǎn)黨宣言》和《資本論》被譽為近代革命運動的圣經(jīng)。通過學習馬克思的思想,我深刻意識到社會的變革需要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只有如此,人類社會才能朝著一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發(fā)展。
第二位我要介紹的人物是孫中山。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民主革命家。他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國的歷史。他提出了“三民主義”的思想,認為中國應該實現(xiàn)國家獨立、民主自由和人民幸福。他的思想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礎,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qū)。孫中山一生流亡漂泊,但他始終堅持不懈地為中國進行抗爭和革命。學習孫中山的思想,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我們堅守信念,并為之付諸行動,就能改變自己和社會的命運。
接下來介紹的人物是尼古拉·特斯拉。特斯拉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學家和發(fā)明家,他的貢獻對世界的科技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特斯拉發(fā)明了交流電發(fā)電機,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工業(yè)化進程。他的發(fā)明和研究還包括無線電通信、射頻工程和電磁學等領域。特斯拉的貢獻不僅僅是科技領域的突破,更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他的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鼓勵我們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新的科學技術,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最后一個要介紹的人物是羅斯福。作為美國歷史上的偉大總統(tǒng),羅斯福領導了美國在20世紀三十年代的經(jīng)濟大蕭條中重新崛起。他實施了一系列的新政政策,包括金融改革、勞動標準法案和社會保障等措施,穩(wěn)定了美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羅斯福領導了美國與盟軍進行斗爭,并最終取得了勝利。他的勇敢和堅強精神是人們向往的,尤其是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我們應該像羅斯福一樣,堅持信心,勇往直前。
通過了解近代史人物的故事和思想,我深刻感受到他們對我們的啟示和激勵。這些人物的偉大,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因為他們所傳遞的精神和價值觀念。正是這些精神和價值觀念,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追求進步和成功。我們應該尊重歷史,學習先賢,為了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近代史人物論文篇十四
摘要:本文作者介紹了室內(nèi)裝飾工程預算編制的現(xiàn)狀及要求,指出了室內(nèi)裝飾工程預算需注意的問題,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裝飾工程;預算編制;探討。
中圖分類號:u655.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確定室內(nèi)裝飾工程造價預算,必須在裝修建設程序的各個階段即從裝飾方案的提出進行可行性研究,選擇最佳施工方案到初步設計和施工階段,均采用科學的計算方法和切合實際的計價依據(jù),才能對設計方案的優(yōu)秀程度、投資的使用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
1室內(nèi)裝飾工程預算編制的現(xiàn)狀及要求。
建筑裝飾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優(yōu)秀的建筑裝飾能夠體現(xiàn)人的藝術性,具有良好的實用性。隨著我國裝飾工程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做好室內(nèi)裝飾工程預算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現(xiàn)行裝飾工程預算定額的管理體制按其管理分工,分為全國統(tǒng)一定額和地區(qū)統(tǒng)一定額。這種狀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跨地區(qū)跨行業(yè)進行設計、招標和施工的諸多不便,弱化了國家對定額標準的宏觀調(diào)控能力,不利于促進全國統(tǒng)一的建筑市場的開拓發(fā)展。
在我國裝飾施工的目前情況下,為了達到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施工單位首先應該不斷的提高裝飾施工的水平,并在提高裝飾質量的同時做好裝飾工程的預算工作。其中,施工人員是施工質量的生命線,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就必須極強施工隊伍的建設,適當?shù)募訌娬呃碚摵蛯I(yè)知識的培訓,保證這些施工人員能夠不斷的學習新知識,不斷的在提高施工質量的同時改進施工方法,達到節(jié)約造價的目的。從事經(jīng)濟工作的專業(yè)人員還要具有較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在具體的操作中要嚴格執(zhí)行國家的有關政策,保證裝飾工程預算的相對準確性和嚴密性,對工程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費用控制,從預算、施工到?jīng)Q算層層把關,以保證資金的正常運轉,達到增收節(jié)支的目的,提高企業(yè)的整體經(jīng)濟效益。
2室內(nèi)裝飾工程預算需注意的問題。
2.1提高裝飾管理人員的素質。
目前建筑裝飾行業(yè)的項目管理人員素質普遍較低,致使先進的成本管理理論和方法在裝飾工程中得不到應用。因此,必須加強項目管理人員的培訓,使他們通過學習現(xiàn)代成本管理理論和先進的成本管理方法不斷的增強成本管理意識,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將現(xiàn)代成本管理理論和成本控制技術與裝飾工程特點相結合,運用科學的成本管理方法實現(xiàn)對項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2.2樹立成本控制意識。
目前我國建筑裝飾企業(yè)由于大部分延續(xù)了建筑業(yè)的管理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出現(xiàn)了許多經(jīng)營思想與組織管理上的缺隱,產(chǎn)生了諸如成本控制責任不明,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成本開支的范圍未能全面考慮成本的補償,許多規(guī)定不盡合理等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成本控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其難點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在于人的管理思想,在于人的成本意識。
現(xiàn)代成本控制提出了一種嶄新的經(jīng)營觀念和成本經(jīng)營模式,它要求對傳統(tǒng)的企業(yè)管理觀念和管理方式進行改革。
2.2.1在經(jīng)營思想上破除單純依靠提高工程造價來提高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的思想,對立“低成本,高效益”的觀念,著眼于企業(yè)內(nèi)部挖潛改造,降低成本。
2.2.2在成本經(jīng)營上變成本的事后核算為事前的成本控制;變成本開支的實報實銷為先算后用,限制使用;變財物部門的單兵作戰(zhàn)為全員參加的成本控制;實現(xiàn)“哪里有費用,哪里有成本控制點”的全過程、全方位控制。
2.2.3在分配上,建立和完善誰節(jié)余誰受益,誰超支誰受罰的管理制度。
2.2.4在考核上,變過去單純考核人員消耗指標為不僅考核人員而且考核與成本密切相關的管理工作,解決成本控制過程中職責不明,歸屬不清的問題。從而把項目成本與全體員工的經(jīng)濟責任和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全員參加成本管理的氛圍和格局。讓參與施工項目管理與實施的每個人都意識到加強項目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對施工項目的經(jīng)濟效益及個人收入所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那么,各項成本管理工作才能在施工項目管理中得到貫徹和實施。
2.3運用好施工圖預算。
施工圖預算是裝飾單位工程造價計價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室內(nèi)裝飾工程造價按工程項目核算具有單件性,需要就各個具體工程,按程序計算其造價。裝飾工程是一個周期生產(chǎn)過程,歷經(jīng)方案的提出、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招投標、合同簽訂、施工、竣工驗收使用等程序,并建立相應的經(jīng)濟關系。因此,造價計算也應分階段進行,形成投資估算、設計概算、施工圖預算、標價與合同價的確定、施工結算、竣工決算等環(huán)節(jié),最后得出工程的實際造價。作為單位工程,裝飾工程也或多或少地由各類分部分項工程組合而成。其造價只能是各個不同分部造價的匯總。由于裝飾工程構成的復雜性,我們更應注意選擇裝飾工程造價的編制方法。
2.4工程量計算。
工程量是審核工程預算的依據(jù),是工程結算的基礎。由于設計單位設計深度不夠,或施工單位不按圖紙施工,這就顯示出審核人員在審核中必須以工程竣工圖及現(xiàn)場實現(xiàn)情況為依據(jù)的重要性?;蛘咭允┕D設計和現(xiàn)場經(jīng)濟簽證為依據(jù),或者以現(xiàn)場實測取得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嚴格按裝飾工程預算定額、工程量計算規(guī)則及有關說明逐項進行核對。為防止超規(guī)模施工,應嚴格按審定設計方案進行控制,凡任意擴大工程量部分,不能進入結算。在建安工程和裝飾工程單獨承攬時,應注意工程內(nèi)容和范圍的劃分,避免重復計算,例如室內(nèi)地面、墻面、天棚的找平層或整體面層,門窗口和扇,給排水管線和潔具,照明中的燈具,吊頂?shù)念A埋件等工程量易重復計算;測量數(shù)據(jù)當場核對、分析、確定,審核人員根據(jù)現(xiàn)場測量結果,結合有關施工過程記錄、簽證,綜合分析確定工程量;隱藏工程應及時通知甲方代表和監(jiān)理檢查簽字,否則按最合理最經(jīng)濟的狀態(tài)推測計量。
2.5加強工程直接費的控制。
2.5.1材料費的控制。
工程成本由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其他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組成。在裝飾工程項目成本中,材料費約占工程成本的75%-80%,因而,應將控制材料費作為工程成本控制的重點??刂频拇胧┯幸宰罴逊绞讲少彶牧?,努力降低采購成本,與材料供應商之間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按工程進度計劃采購供應材料,避免因材料大量積壓而增加了材料的損耗和保管費用;對于常年使用的大宗材料,如膨脹螺栓、自攻螺釘、電焊條、綁絲、水泥、黃砂等可根據(jù)經(jīng)濟訂購批量訂貨。
2.5.2人工費的控制。
從定額的編制時間和執(zhí)行時間來分析,定額的人工費具有滯后性。在施工過程中,人工費的控制具有較大的難度。盡管如此,我們可以從控制支出和按實簽證兩個方面來著手解決。首先是按定額人工費控制施工生產(chǎn)中的人工費;二是考慮用其他直接費、間接費適當補充一些;三是如產(chǎn)生預算定額以外的用工項目應按實簽證。
2.5.3機械費的控制。
機械費的控制要盡量減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機械臺班量,通過合理施工組織、機械調(diào)配,提高機械設備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時加強現(xiàn)場設備的維修、保養(yǎng)工作,降低大修、經(jīng)常性修理等各項費用的支出,加強租賃設備計劃的管理,充分利用社會閑置機械資源,從不同角度降低機械臺班價格。
3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國家經(jīng)濟宏觀調(diào)控政策進一步突進,特別是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市場條件下,施工企業(yè)要想增加市場份額、實現(xiàn)經(jīng)濟效益,必須做好裝飾工程項目的工程項目管理,因此做好裝飾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斌.工程預算定額在招投標中的應用[j].科技致富向導,,(8).
[2]韓一彬.建筑裝飾工程施工技術管理探討[j].企業(yè)導報,2019,(11).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51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