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教學設計(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07:00:02
杠桿教學設計(模板16篇)
時間:2023-11-24 07:00:02     小編:飛雪

真正的智慧來自于對世界的觀察與思考,不應僅限于書本知識??偨Y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不要只是機械地堆砌素材。如果大家有任何關于總結寫作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隨時向我提問,我會盡力給予幫助和指導。

杠桿教學設計篇一

在這個探究實驗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成功之處:

1、緊貼生活創(chuàng)設思維的空間,為學生撥開云霧,展開猜想的翅膀。

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為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jù)的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數(shù)據(jù)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

2、引導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形成科學的結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這一節(jié)課的關鍵是對數(shù)據(jù)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shù)據(jù)中不易被發(fā)現(xiàn),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shù)臄?shù)據(jù)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數(shù)據(j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3、營造寬松環(huán)境,培養(yǎng)敢想敢說的精神。

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往往使學生不敢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因而課堂上巧妙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chǎn)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fā)更多的學生發(fā)言,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4、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學會探究方法。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只作適當?shù)囊龑В蟛糠肿寣W生自己思考、分析、發(fā)現(xiàn)、實踐、歸納。通過該節(jié)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fā)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yǎng)了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協(xié)作的精神。

這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guī)格的鉤碼、杠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杠桿由學生自己制作,用小桶裝沙、硬幣等作為阻力,實驗的數(shù)據(jù)不會類同就更有說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

杠桿教學設計篇二

第一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然后介紹杠桿的五要素,并通過作圖來強化。再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只介紹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然后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并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在上述兩種思路中,您贊成哪種方法,理由是什么?談談您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及設計意圖。

我的選擇是第二種思路。

一、設計意圖。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是一種物理模型,杠桿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是對動力臂和阻力臂的認識,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并考慮學生對模型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中可以先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做”來體驗杠桿、認識杠桿。再通過學生熟悉的蹺蹺板創(chuàng)設便于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huán)境,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然后通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體現(xiàn)自主學習和探索精神,提高發(fā)現(xiàn)式、探索式自主學習能力。給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見解和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機會,滿足他們創(chuàng)造的愿望,獲得施展自己創(chuàng)造才能的機會。

二、設計思路。

我是如此設計的,首先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中的各種杠桿,提取其共同特征,來認識杠桿。

(2)能在杠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會畫力臂。

(4)能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的平衡進行猜想與假設,并設計出實驗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探索杠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根據(jù)目標和本節(jié)教材特點,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及認識過程。

要求學生課前準備:

(1)尋找生活中與杠桿相關的圖片和工具,例如:各種用途的剪刀(理發(fā)剪、手術剪、手工剪、園藝剪等)、指甲剪、鑷子、鉗子、羊角錘、鋼絲鉗,螺絲刀等。

(2)繪圖工具:直尺、鉛筆。

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問題。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畫面(撬棒、壓水井手柄,羊角錘撬釘子),引導學生找到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在討論后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后,引出杠桿的特點: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引導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使用過哪些杠桿?進一步加深對杠桿的認識。

(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常見的又充滿趣味的情境來引出研究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研究的興趣,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啟發(fā)引導,鼓勵猜想。

在上面比賽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比賽中發(fā)現(xiàn)有什么秘密,引導學生畫出杠桿的三要素(動力,阻力,支點)。并猜想杠桿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省力?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費力?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不省力又不費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根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的研究,來判斷什么時候杠桿是平衡的,什么時候是不平衡的,從而認識幾種不同的杠桿。

出示“小蹺蹺板”和天平,請學生分析出動力、阻力和支點。教師模擬蹺蹺板和天平實驗,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見杠桿的平衡除了與力的有關,還與力的有關。

投影: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還與力的有關。

(再次為力臂的知識做好鋪墊)。

3、悉心輔導,設計實驗。

安排學生分組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主要讓學生用平衡架來進行實地研究。因為平衡架是在兩邊各掛鉤碼使其平衡,學生對把平衡架的實驗結果與杠桿原理聯(lián)系起來有一個思維的轉化過程,并且讓學生找到支點、阻力和動力這三個點,充分地預測,進行實驗驗證,獲得一組正確的數(shù)據(jù)。

在實驗過程中,除用鉤碼做三次實驗外,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先豎直拉,再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力臂,并板書示范力臂的畫法。

討論:在探究實驗中,為什么要使杠桿處于水平位置平衡?

(這種設計思路,易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難點,能卓有成效的開發(fā)學生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4、組織討論,獲得結論。

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實驗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實驗結論,讓學生成為“杠桿平衡條件”的“發(fā)現(xiàn)者”、課堂的主人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后讓學生將自行研究自己帶來的各種類型的工具和杠桿的平衡條件,對杠桿進行分類。認識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的特點。讓他們找到生活中應用到杠桿原理的地方,以及為什么要應用杠桿的道理。他們對一些工具提出改進意見,并設計改進方案進行改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及創(chuàng)新能力。

討論:1、用一只彈簧測力計能測出一頭大象的重嗎?

2、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桿子我能撬動地球”,他的說法能實現(xiàn)嗎?

(讓學生學會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能力;此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

1、什么是杠桿?2、杠桿平衡的條件;

杠桿教學設計篇三

本節(jié)內容是華師大版九年級科學第三章第三節(jié)內容,由杠桿、杠桿的平衡條件和杠桿的分類三部分組成。教材安排2課時,因為要讓學生自主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我打算用3課時,第一課時認識和體驗杠桿,第二課時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第三課時杠桿的分類和應用。本節(jié)課是第二課時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本節(jié)課是第一節(jié)課認識杠桿的延續(xù)和深化,也是學習第三課時的必備知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力學知識的延續(xù)和應用,也是學習滑輪、滑輪組及功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功的原理和機械效率的必要準備,是力學的重點內容。

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杠桿的五要素,對杠桿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教師引領可以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對杠桿的平衡的條件的理解有個前概念,是二力平衡的條件的遷移,認為只要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以,所以突破這個錯誤的前概念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杠桿的平衡,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jīng)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歸納得出杠桿平衡條件,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力等。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很明確:探究杠桿的的平衡條件,細化下去我覺得有以下四個難點:

1、理解杠桿的的平衡,我準備先通過演示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轉動情況,然后展示杠桿停止時的狀態(tài),提問:為什么不動了,讓學生思考到平衡,再追問那杠桿怎樣算平衡呢,提示類比二力平衡。從而得出杠桿的平衡是指在動力、阻力作用下的靜止狀態(tài),另外補充緩慢或勻速轉動也就看成杠桿處于平平衡了。

2、對杠桿的平衡條件的猜想,猜想之前先讓學生體驗杠桿平衡,不同位置,力的大小不同,杠桿在各種情況下仍能平衡。實在猜想不出,可以讓學生翻閱書本,從資料中獲得猜想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3、實驗設計時對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理解。我首先讓杠桿在傾斜的情況下靜止,讓學生思考杠桿是否平衡,這樣既是對杠桿平衡的概念的鞏固,又引出力臂測量的困難。讓學生找出并測出動力和阻力,動力和阻力臂。讓兩個學生上臺測量,感受測量的困難和不準,然后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讓學生測量力臂。對比之下讓學生選擇哪種情況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比較方便。

4、對為什么要多次實驗的目的的理解,我的處理是讓學生按照我的要求做第一組實驗左邊4個砝碼2格處,右邊2個砝碼找出應該在哪個位置平衡,然后分析第一組數(shù)據(jù),杠桿平衡后四個數(shù)據(jù)有什么關系?學生根據(jù)猜想會得出乘積相等,教師提出他們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讓他們分別計算其他組是否也成立,從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組數(shù)據(jù),會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規(guī)律。

1.知識準備。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平衡概念等有比較熟悉;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jié),這些都為學習本節(jié)做好了鋪墊。另外能運用常用的實驗測量工具。

2.學生現(xiàn)狀。

九年級學生對科學觀察、實驗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

學生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平衡的特征及平衡條件。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fā)生變化。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學生主動探究,闡述觀點、明辨是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1、復習引入。

通過兩題杠桿的作圖題,復習杠桿五要素。通過習題復習杠桿五要素,可以避免知識的枯燥呈現(xiàn)。通過作圖可以強調力臂的概念,這樣可以為之后的實驗的順利測量提供保障。

2、概念的提出。

先通過演示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轉動情況,然后展示杠桿停止時的狀態(tài),提問:為什么不動了,讓學生思考到平衡,再追問那杠桿怎樣算平衡呢,提示類比二力平衡。

3、杠桿平衡的體驗。

根據(jù)課本中的活動體驗如何使杠桿平衡,感受用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通過活動學生既感受了杠桿的平衡,又可以通過活動提出:杠桿的平衡應該滿足怎樣的條件呢?通過不同的位置所用力的大小不同,體會杠桿的平衡跟力和力臂都有關系。那到底力和力臂應該滿足怎樣的條件才能使杠桿平衡呢?從而引出了《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活動。

4、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提出問題: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2)做出猜想:因為有體驗杠桿的平衡活動的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跟動力和阻力的大小,動力和阻力臂的大小有關,可以進一步提醒學生具體滿足什么關系呢?是動力等于阻力,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嗎?有了剛才的體驗活動一部分學生應該可以否定這個答案。讓學生放開猜想,學生肯定會去看書,即使沒有也可以讓學生看書,最后得出準確的猜想。

(3)設計實驗:有了體驗杠桿平衡的活動,學生肯定會想到用這些器材,為了讓學生體會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意圖,我首先讓杠桿在傾斜的情況下靜止,讓學生思考杠桿是否平衡,這樣既是對杠桿平衡的概念的鞏固,又引出力臂測量的困難。讓學生找出并測出動力和阻力,動力和阻力臂。讓兩個學生上臺測量,感受測量的困難和不準,然后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讓學生測量力臂。對比之下讓學生選擇哪種情況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比較方便。(提醒學生最后可以直接在杠桿上讀出力臂)。

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和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然后通過攝像頭展示設計較好的小組的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布置第一組數(shù)據(jù)的要求:左邊4個砝碼2格處,右邊2個砝碼找出應該在哪個位置平衡,主要為下面數(shù)據(jù)處理解決多次實驗的目的的理解)。

(4)實驗探究:這個環(huán)節(jié)并不難,學生應該能比較順利的完成。(強調每次實驗前應調平)。

(5)數(shù)據(jù)處理:先討論第一組數(shù)據(jù),杠桿平衡后四個數(shù)據(jù)有什么關系?學生根據(jù)猜想會得出乘積相等,教師提出他們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讓他們分別計算其他組是否也成立,從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組數(shù)據(jù),會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規(guī)律。

(6)得出結論:。

(7)應用鞏固:

先規(guī)定左邊是4個砝碼,6格處,右邊有幾種方案能使杠桿平衡。

杠桿教學設計篇四

實驗研究;小組討論、交流為主的“參與式”教學法;采用“大膽猜測---實驗研究——分析數(shù)據(jù)——形成結論”教學流程。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六年級三個班中,每班學生均為23名,從平常接觸以及與其他老師交流中得知,學生整體學習態(tài)度比較認真。

2、已有知識、經(jīng)驗: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不強。家長和某些教師由于觀念的問題,低年級時偏重于語數(shù)教學及輔導,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進行實際觀察、操作。更沒有得到家長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

3、學生分析:在小學六年級,兒童對周圍事物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而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實際,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知識目標:

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弄明白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費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

用杠桿尺做實驗、通過實驗收集并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理解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并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對杠桿尺實驗研究。

對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

杠桿尺、鉤碼等實驗用品;女孩壓水圖(ppt)、蹺蹺板(ppt)、羊角錘撬釘子圖(ppt)等8張幻燈片。

一、簡單操作導入。

生產(chǎn)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撬大石頭的情況,請同學們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試一試家長們是怎樣撬石頭的?為什么家長們會這樣做呢?讓我們來揭開它蘊含的科學道理。

二、學習新知。

認識杠桿:剛才我們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們農(nóng)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這樣的簡單機械,我們把它叫做“杠桿”。請一個同學來講臺上示范,其他同學自己操作,教師適時分析指出杠桿各部分的名稱及定義。榜書:支點、用力點、阻力點。自己在小組內指一指這三個點位置,說說定義。

三、鞏固新知。

那么我們以后遇到一些簡單的機械,如何判斷它是不是利用杠桿的原理呢?想想該用那些知識去判斷呢?要求組內簡單交流,教師請同學交流,其他同學談談想法,說說同不同意這樣的判斷。教師在總結說明。

四、應用所學。

出示女孩壓水圖(ppt)、蹺蹺板(ppt),請同學們自己認真思考,這是不是杠桿?是,你的判斷依據(jù)是什么?想好后,組內討論。教師請小組代表在班內交流。(學生觀察的很仔細,部分學生想到蹺蹺板的阻力點、用力點在隨時改變,教師對同學的這種觀察仔細、勤于思考精神給予表揚)。

五、實際判斷。

出示羊角錘撬釘子圖(ppt)、老虎鉗(ppt)、剪刀(ppt)等6張幻燈片,請學生判斷是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組交流)。教師抽小組代表逐圖分析。

六、實驗研究。

教師讓學生試著猜測判斷:所有的杠桿都省力嗎?帶著這個猜測我們來深入研究隱藏在杠桿上的科學道理。

教師指導各組安裝實驗裝置,敘述清楚實驗要求。讓各小組做實驗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費力、費力的三種情況,要求小組分工,記錄好實驗數(shù)據(jù),把它填寫到課本第6頁的表格中。

七、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省力情況有()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種;費力情況有()種。

八、對數(shù)據(jù)梳理分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規(guī)律。

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杠桿有三個重要的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理解了有的杠桿省力;有的杠桿費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這節(jié)課同學們討論積極,能認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xù)發(fā)揚。

杠桿教學設計篇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的內容是力和機械。第四節(jié)“杠桿”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實用性,杠桿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源于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桿平衡條件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這一結論。三是基礎性,這一節(jié)是學習滑輪和其他機械以及機械效率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內容設計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幾個概念,會確認并畫出力臂;

2、知道杠桿平衡條件;

3、了解杠桿的一些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中的幾個概念。

2、經(jīng)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進一步學會提出問題,分析歸納實驗數(shù)據(j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關心社會生產(chǎn)、生活,保持對自然現(xiàn)象的好奇心,并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逐步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難點:

1、通過實驗,理解力臂概念。

2、杠桿平衡條件的運用。

鐵架臺,木棍,磚塊,繩子,彈簧測力計,鉤碼,杠桿原理演示器(教材圖13.4-5),三角板,多媒體設備等。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1、用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導入;

2、出示磚塊、鐵架臺、木棍、細繩等,請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調動學生激情。

二、認識杠桿。

用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的實物,介紹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圖)。

三、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用上圖實物,演示并講解什么叫杠桿平衡。

2、提出問題:如果將支點右移,觀察l1、l2如何變化?f1又會如何變化?反之,又會怎樣變化呢?(學生憑經(jīng)驗應該說能回答正確)。

3、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參照教材圖13.4-5,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為什么要改變幾次鉤碼重和位置(f1、f2以及l(fā)1、l2)?

(3)分組合作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4)學生填寫數(shù)據(jù),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找出規(guī)律。

(5)學生交流發(fā)言,最后總結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4、鞏固與拓展。

(2)用彈簧測力計演示、驗證。

(3)設問: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改為斜向上拉,則讀數(shù)會如何變化?

(4)學生猜想,教師演示,設問:為什么會這樣變化?

1、引導學生畫出以下幾個杠桿的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錘拔釘子。

(2)收漁網(wǎng)。

(3)天平。

2、比較以上三種杠桿中的動力、動力臂的大小,學習三種類型的杠桿。

杠桿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的:

知識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能力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物理結論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并能運用解決簡單問題能力。

教學難點:

能夠正確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圖,且能正確找出各種器具的支點。

教具:

抽水機模型、瓶起子、鑷子、扳手、羊角錘、天平等,蹺蹺板掛圖,細線。

探究性實驗:杠桿平衡、杠桿和支架(不帶刻度)、鉤碼若干、刻度尺。

課型:

探究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看錄像片或圖片。

看錄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桿搬動巨石修金字塔。

(2)游樂園里小朋友玩蹺蹺板。

(3)農(nóng)村里從井里提水的壓水機的杠桿。

(4)釣魚。

(4)縫紉機的腳踏板。

師:人們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簡單機械,如鉗子、板手、螺絲刀、瓶起子(出示實物)等。有些機械是復雜的,如車床、收割機等復雜機械由許多簡單元件組成,其中象杠桿、滑輪等,初中我們主要研究杠桿、滑輪。

(二)新課教學:

大家看這些裝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有一個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一根繞著固定轉動的硬棍。

[演示]。

撬棒撬石頭的投影片。

[板書]。

1.杠桿:

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師:杠桿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學生:看圖理解。

師:“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fā)生形變,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杠桿的結構及有關名詞:

對照杠桿撬石頭投影片講杠桿結構。

[板書]。

杠桿平衡條件:略。

這個條件就是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杠桿原理。

師:如果動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

驗證杠桿平衡條件(使用帶有刻度支架)介紹實驗目的方法。

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能省力呢?引導學生閱讀“科學世界”歸納杠桿的分類及各類杠桿的特點。

(1)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桿?特點是省了力但費了距離。

(2)動力臂小于阻力臂?費力杠桿?特點是費了力但省了距離。

(3)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桿?特點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請學生分別舉例。

小結:

1.本節(jié)課主要掌握動力等七個要素,能夠熟練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確作圖。

2.能夠用杠桿平衡條件解答簡單問題。

杠桿教學設計篇七

知識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能力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物理結論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并能運用解決簡單問題能力。

能夠正確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圖,且能正確找出各種器具的支點。

教具:

抽水機模型、瓶起子、鑷子、扳手、羊角錘、天平等,蹺蹺板掛圖,細線。

探究性實驗:杠桿平衡、杠桿和支架(不帶刻度)、鉤碼若干、刻度尺。

課型:

探究型。

(一)引入新課:

看錄像片或圖片。

看錄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桿搬動巨石修金字塔。

(2)游樂園里小朋友玩蹺蹺板。

(3)農(nóng)村里從井里提水的壓水機的杠桿。

(4)釣魚。

(4)縫紉機的腳踏板。

師:人們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簡單機械,如鉗子、板手、螺絲刀、瓶起子(出示實物)等。有些機械是復雜的,如車床、收割機等復雜機械由許多簡單元件組成,其中象杠桿、滑輪等,初中我們主要研究杠桿、滑輪。

(二)新課教學:

大家看這些裝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有一個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一根繞著固定轉動的硬棍。

撬棒撬石頭的投影片。

1、杠桿:

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師:杠桿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學生:看圖理解。

師:“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fā)生形變,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杠桿的結構及有關名詞:

對照杠桿撬石頭投影片講杠桿結構。

杠桿的七要素:

注:畫力臂方法:

(1)確定杠桿支點和力作用線;

(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點到力作用線垂直距離;

(3)標明力臂。動力和阻力可以在支點兩側,也可在支點同側,當力與杠桿某部分重合時,力臂才恰好是杠桿本身一段長度。

2、杠桿平衡條件:我們知道天平平衡時才能讀數(shù),這時橫桿這根杠桿平衡了,這時左右盤質量有什么特點?探究:我們現(xiàn)在探究一下杠橫平衡條件?,F(xiàn)有杠桿和支架,但沒有刻度,如果在一邊用細線掛鉤碼(支架原來平衡),一邊不平衡,現(xiàn)在如何使其平衡?生:找?guī)讉€同學做幾次,使鉤碼在不同位置時,杠桿平衡,并記下鉤碼個數(shù)和力臂長度(用刻度尺測量力臂長度),記在課本表中(使用前調節(jié)使杠桿平衡)師:大家觀察上表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什么特點?總結出杠桿平衡條件。

這個條件就是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杠桿原理。

師:如果動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

驗證杠桿平衡條件(使用帶有刻度支架)介紹實驗目的方法。

杠桿的應用:

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能省力呢?引導學生閱讀“科學世界”歸納杠桿的分類及各類杠桿的特點。

(1)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桿特點是省了力但費了距離。

(2)動力臂小于阻力臂費力杠桿特點是費了力但省了距離。

(3)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桿特點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請學生分別舉例。

小結:

1、本節(jié)課主要掌握動力等七個要素,能夠熟練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確作圖。

2、能夠用杠桿平衡條件解答簡單問題。

杠桿教學設計篇八

杠桿這節(jié)課可以有如下兩種教學思路:

第一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然后介紹杠桿的五要素,并通過作圖來強化。再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只介紹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然后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并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在上述兩種思路中,您贊成哪種方法,理由是什么?談談您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及設計意圖。

我的選擇是第二種思路。

一、設計意圖。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是一種物理模型,杠桿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是對動力臂和阻力臂的認識,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并考慮學生對模型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中可以先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做”來體驗杠桿、認識杠桿。再通過學生熟悉的蹺蹺板創(chuàng)設便于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huán)境,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然后通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體現(xiàn)自主學習和探索精神,提高發(fā)現(xiàn)式、探索式自主學習能力。給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見解和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機會,滿足他們創(chuàng)造的愿望,獲得施展自己創(chuàng)造才能的機會。

二、設計思路。

我是如此設計的,首先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中的各種杠桿,()提取其共同特征,來認識杠桿。

(2)能在杠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會畫力臂。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的平衡進行猜想與假設,并設計出實驗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探索杠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根據(jù)目標和本節(jié)教材特點,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

要求學生課前準備:

(1)尋找生活中與杠桿相關的圖片和工具,例如:各種用途的剪刀(理發(fā)剪、手術剪、手工剪、園藝剪等)、指甲剪、鑷子、鉗子、羊角錘、鋼絲鉗,螺絲刀等。

(2)繪圖工具:直尺、鉛筆。

杠桿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的:

知識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能力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物理結論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能夠正確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圖,且能正確找出各種器具的支點。

教具:

抽水機模型、瓶起子、鑷子、扳手、羊角錘、天平等,蹺蹺板掛圖,細線。

探究性實驗:杠桿平衡、杠桿和支架(不帶刻度)、鉤碼若干、刻度尺。

課型:

探究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看錄像片或圖片。

看錄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桿搬動巨石修金字塔。

(2)游樂園里小朋友玩蹺蹺板。

(3)農(nóng)村里從井里提水的壓水機的杠桿。

(4)釣魚。

(4)縫紉機的腳踏板。

師:人們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簡單機械,如鉗子、板手、螺絲刀、瓶起子(出示實物)等。有些機械是復雜的,如車床、收割機等復雜機械由許多簡單元件組成,其中象杠桿、滑輪等,初中我們主要研究杠桿、滑輪。

(二)新課教學:

大家看這些裝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有一個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一根繞著固定轉動的硬棍。

[演示]。

撬棒撬石頭的投影片。

[板書]。

1.杠桿:

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師:杠桿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學生:看圖理解。

師:“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fā)生形變,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杠桿的結構及有關名詞:

對照杠桿撬石頭投影片講杠桿結構。

[板書]。

杠桿的七要素:

這個條件就是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杠桿原理。

師:如果動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

驗證杠桿平衡條件(使用帶有刻度支架)介紹實驗目的方法。

3.杠桿的應用:

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能省力呢?引導學生閱讀“科學世界”歸納杠桿的分類及各類杠桿的特點。

(1)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桿特點是省了力但費了距離。

(2)動力臂小于阻力臂費力杠桿特點是費了力但省了距離。

(3)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桿特點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請學生分別舉例。

小結:

1.本節(jié)課主要掌握動力等七個要素,能夠熟練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確作圖。

杠桿教學設計篇十

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問題。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畫面(撬棒、壓水井手柄,羊角錘撬釘子),引導學生找到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在討論后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后,引出杠桿的特點: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引導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使用過哪些杠桿?進一步加深對杠桿的認識。

(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常見的又充滿趣味的情境來引出研究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研究的興趣,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啟發(fā)引導,鼓勵猜想。

在上面比賽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比賽中發(fā)現(xiàn)有什么秘密,引導學生畫出杠桿的三要素(動力,阻力,支點)。并猜想杠桿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省力?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費力?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不省力又不費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根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的研究,來判斷什么時候杠桿是平衡的,什么時候是不平衡的,從而認識幾種不同的杠桿。

出示“小蹺蹺板”和天平,請學生分析出動力、阻力和支點。教師模擬蹺蹺板和天平實驗,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見杠桿的平衡除了與力的有關,還與力的有關。

投影: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還與力的。

有關。

(再次為力臂的知識做好鋪墊)。

3、悉心輔導,設計實驗。

安排學生分組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主要讓學生用平衡架來進行實地研究。因為平衡架是在兩邊各掛鉤碼使其平衡,學生對把平衡架的實驗結果與杠桿原理聯(lián)系起來有一個思維的轉化過程,并且讓學生找到支點、阻力和動力這三個點,充分地預測,進行實驗驗證,獲得一組正確的數(shù)據(jù)。

在實驗過程中,除用鉤碼做三次實驗外,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先豎直拉,再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力臂,并板書示范力臂的畫法。

討論:在探究實驗中,為什么要使杠桿處于水平位置平衡?

(這種設計思路,易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難點,能卓有成效的開發(fā)學生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4、組織討論,獲得結論。

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實驗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實驗結論,讓學生成為“杠桿平衡條件”的“發(fā)現(xiàn)者”、課堂的主人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后讓學生將自行研究自己帶來的各種類型的工具和杠桿的平衡條件,對杠桿進行分類。認識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的特點。讓他們找到生活中應用到杠桿原理的地方,以及為什么要應用杠桿的道理。他們對一些工具提出改進意見,并設計改進方案進行改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及創(chuàng)新能力。

討論:1、用一只彈簧測力計能測出一頭大象的重嗎?

2、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桿子我能撬動地球”,他的說法能實現(xiàn)嗎?

(讓學生學會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能力;此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

杠桿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的:

知識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能力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物理結論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并能運用解決簡單問題能力。

教學難點:

能夠正確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圖,且能正確找出各種器具的支點。

教具:

抽水機模型、瓶起子、鑷子、扳手、羊角錘、天平等,蹺蹺板掛圖,細線。

探究性實驗:杠桿平衡、杠桿和支架(不帶刻度)、鉤碼若干、刻度尺。

課型:

探究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看錄像片或圖片。

看錄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桿搬動巨石修金字塔。

(2)游樂園里小朋友玩蹺蹺板。

(3)農(nóng)村里從井里提水的壓水機的杠桿。

(4)釣魚。

(4)縫紉機的腳踏板。

師:人們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簡單機械,如鉗子、板手、螺絲刀、瓶起子(出示實物)等。有些機械是復雜的,如車床、收割機等復雜機械由許多簡單元件組成,其中象杠桿、滑輪等,初中我們主要研究杠桿、滑輪。

(二)新課教學:

大家看這些裝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有一個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一根繞著固定轉動的硬棍。

[演示]。

撬棒撬石頭的投影片。

[板書]。

1、杠桿:

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師:杠桿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學生:看圖理解。

師:“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fā)生形變,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杠桿的結構及有關名詞:

對照杠桿撬石頭投影片講杠桿結構。

[板書]。

杠桿的七要素:

這個條件就是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杠桿原理。

師:如果動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

驗證杠桿平衡條件(使用帶有刻度支架)介紹實驗目的方法。

3、杠桿的應用:

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能省力呢?引導學生閱讀“科學世界”歸納杠桿的分類及各類杠桿的特點。

(1)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桿?特點是省了力但費了距離。

(2)動力臂小于阻力臂?費力杠桿?特點是費了力但省了距離。

(3)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桿?特點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請學生分別舉例。

小結:

1、本節(jié)課主要掌握動力等七個要素,能夠熟練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確作圖。

2、能夠用杠桿平衡條件解答簡單問題。

杠桿教學設計篇十二

高駿(安徽省宣州區(qū)新田中心初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第一文庫網(wǎng)技能。

1.能識別出杠桿,并能準確找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2.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相關的計算。3.能對杠桿進行分類,并能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杠桿。

(二)過程與方法。

2.通過對杠桿的研究,讓學生逐步學會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從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杠桿模型的過程,了解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使學生勇于并樂于參與科學探究,增進交流。

與合作的意識,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精神。

3.通過杠桿分類及應用的學習,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領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學生在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中對于一些屬于杠桿的簡單機械已有一定的知識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jié),這些都為學習本節(jié)做好了鋪墊。這些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的特征及平衡條件。

杠桿知識是前面幾章力學知識的延續(xù),也是學習滑輪和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jié)內容由“杠桿”“杠桿的平衡條件”“生活中的杠桿”三部分構成。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在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數(shù)據(jù)處理等方面給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的機會,使他們加深體驗。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是畫杠桿的力臂。為了使學生能較準確地畫力臂,教師有必要講清力臂的概念,但課堂上不宜花費過多的時間訓練,否則會影響本節(jié)重點的教學。

難點:杠桿示意圖中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

三、教學策略。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屬于杠桿的工具入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觀察、分析,從而抽象出杠桿概念。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探究實驗得出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設備、實物投影儀,(教師)鐵架臺、杠桿、鉤碼、大剪刀、鉗子、大鑷子、羊角錘、起子、釘有釘子的木板、未啟封的飲料;(學生)鐵架臺、杠桿、鉤碼(50g,8個)、彈簧測力計(5n量程)。

五、教學過程。

舉出實例或聯(lián)系。

拿出自己事先準實際生活備的實物,踴躍地中的實例。

上講臺操作,其余進行學學生進行觀察并習,再現(xiàn)。

生活情景,激發(fā)。

討論。

觀察與思考學習興。

后回答:工具在轉趣。動,可以省力,有。

鍛煉。

一個固定點,工具沒有變形。

觀察投影片,

對照自己使用工具的情形,確認這。

些特點的存在。明白“支點”

對構成杠桿的重分析實際要性。

觀察黑板上。

問題的能力。

杠桿教學設計篇十三

1.能識別出杠桿,并能準確找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相關的計算。

3.能對杠桿進行分類,并能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杠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2.通過對杠桿的研究,讓學生逐步學會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從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杠桿模型的過程,了解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使學生勇于并樂于參與科學探究,增進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精神。

3.通過杠桿分類及應用的學習,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領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

學生在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中對于一些屬于杠桿的簡單機械已有一定的知識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jié),這些都為學習本節(jié)做好了鋪墊。這些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的特征及平衡條件。

杠桿知識是前面幾章力學知識的延續(xù),也是學習滑輪和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jié)內容由“杠桿”“杠桿的平衡條件”“生活中的杠桿”三部分構成。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在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數(shù)據(jù)處理等方面給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的機會,使他們加深體驗。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是畫杠桿的力臂。為了使學生能較準確地畫力臂,教師有必要講清力臂的概念,但課堂上不宜花費過多的時間訓練,否則會影響本節(jié)重點的教學。

重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杠桿示意圖中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屬于杠桿的工具入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觀察、分析,從而抽象出杠桿概念。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探究實驗得出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

多媒體設備、實物投影儀,(教師)鐵架臺、杠桿、鉤碼、大剪刀、鉗子、大鑷子、羊角錘、起子、釘有釘子的木板、未啟封的飲料;(學生)鐵架臺、杠桿、鉤碼(50g,8個)、彈簧測力計(5n量程)。

展示圖片:一個人正在用一個巨大的杠桿撬動地球。

提問:這幅圖的`內容是什么?能聯(lián)想到什么?

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顯示了科學家基于科學理論的宏大氣魄,也使我們接觸到杠桿這個詞。

觀察,交流感想,并踴躍回答,說出自己的看法。

會心地接受,體會到“一人之力可以撬動地球,使用杠桿似乎是可以省力的”,急于了解有關杠桿的科學理論。

創(chuàng)設情景活躍課堂氣氛,引入課題。

生活中有很多幫助人們工作的工具,實質上都是杠桿。

同學們能舉出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杠桿的實例嗎?

出示釘有釘子的木板、未啟封的飲料、羊角錘、起子等器材,讓學生選擇工具起出釘子、打開飲料。

這些工具在工作過程中,都像杠桿在撬動重石一樣(投影片),可以繞一個固定點轉動,本身沒有變形。

阿基米德要的那個支點,是指圖1中的哪個點?為什么這個點如此重要?

杠桿: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杠桿五要素:

1

.支點o:

2

.動力f。

1

3

.阻力f。

2

4

.動力臂l。

1

5

.阻力臂l。

2

點撥:力臂可簡稱為“點線距”

舉出實例或拿出自己事先準備的實物,踴躍地上講臺操作,其余學生進行觀察并討論。

觀察與思考后回答:工具在轉動,可以省力,有一個固定點,工具沒有變形。

觀察投影片,對照自己使用工具的情形,確認這些特點的存在。

明白“支點”對構成杠桿的重要性。

觀察黑板上教師的板示,在筆記本上畫圖,標出杠桿的五要素。

著重從數(shù)學角度確定力臂的定義,回答:“點”“線”“距”的含。

觀察、思考后舉手回答。

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學習,

再現(xiàn)生活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鍛煉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請同學們利用手邊的直尺、鉛筆、橡皮等文具,做一個杠桿水平平衡實驗。

將學生猜想寫在黑板上,并鼓勵有創(chuàng)意和科學思維的猜想。

發(fā)放學生分組實驗器材。

請同學們利用老師剛才所發(fā)的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對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探究。

在學生進行初步設計后,組織交流設計思想,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白:

(1)實驗中動力和阻力是人為規(guī)定的;

(3)設計一個好的表格對探究活動是否能成功很重要。

請同學們針對所要測量的內容,參照教材p77所示“實驗探究”,設計好實驗步驟和記錄表格,然后動手進行實驗。

測量次數(shù)f1/nl1/cmf2/nl2/cm123456。

讓完成情況較好的實驗組報告實驗結論,組織學生對上報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綜合學生的討論結果,對板書中學生的猜想進行評價,得出正確結論。

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

1

l

1

=f。

2

l

2

學生猜想:

(1)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熟悉并清點器材,學生設計實驗,確定需測量的物理量、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通過交流回答:

(1)動力和阻力的大小可以用鉤碼的重力和個數(shù)確定,或者用彈簧測力計測出。

(2)力臂大小可以通過數(shù)格子數(shù)確定。

(3)使杠桿水平靜止是平衡,但在其他位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也是平衡。

分析數(shù)據(jù),學生代表匯報實驗結果。

對實驗結論進行確認。

(1)探究活動:

準備好一個書包、一根1.5米長的桿,

請一位同學體驗撬書包的方式和感覺。

(2)將杠桿按其動力臂與阻力臂的相對長度分類,并對不同類型的杠桿的特點及功能做一總結。

杠桿分類力臂關系平衡時力的比較特點應用舉例省力杠桿l1l2f1f2省力費力距撬棍費力杠桿l1l2f1f2費力省力距鍘刀等臂杠桿l1=l2f1=f2不省力不費距離天平

體驗撬書包的感覺:書包離肩很近,感覺輕松;書包離肩很遠,感到吃力。發(fā)現(xiàn)杠桿在不同的情況下既可以省力,還可以費力。

理解杠桿分類原理,結合實際記憶不同杠桿的特點及應用。

切身體驗,加深影響,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物理是有用的。

分類總結,便于記憶。

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要點:杠桿的概念;杠桿的五要素;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的分類。

難點:杠桿五要素的確定;畫力臂。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杠桿教學設計篇十四

5、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桿。

在力學里,典型的杠桿是置放連結在一個支撐點上的硬棒,這硬棒可以繞著支撐點旋轉。古希臘人將杠桿歸類為簡單機械,并且嚴謹?shù)匮芯砍龈軛U的操作原理。某些杠桿能夠將輸入力放大,給出較大的輸出力,這功能稱為“杠桿作用”。杠桿的機械利益是輸出力與輸入力的比率。

杠桿教學設計篇十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的內容是力和機械。第四節(jié)“杠桿”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實用性,杠桿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源于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桿平衡條件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這一結論。三是基礎性,這一節(jié)是學習滑輪和其他機械以及機械效率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內容設計如下。

【】。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幾個概念,會確認并畫出力臂;

2.知道杠桿平衡條件;

3.了解杠桿的一些應用。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中的幾個概念。

2.經(jīng)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進一步學會提出問題,分析歸納實驗數(shù)據(jù)。

1.關心社會生產(chǎn)、生活,保持對自然現(xiàn)象的好奇心,并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逐步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1.通過實驗,理解力臂概念。

2.杠桿平衡條件的運用。

【】。

鐵架臺,木棍,磚塊,繩子,彈簧測力計,鉤碼,杠桿原理演示器(教材圖13.4-5),三角板,多媒體設備等。

【】。

1.用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導入;

2.出示磚塊、鐵架臺、木棍、細繩等,請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調動學生激情。

用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的實物,介紹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圖)。

1.用上圖實物,演示并講解什么叫杠桿平衡。

2.提出問題:如果將支點右移,觀察l1、l2如何變化?f1又會如何變化?反之,又會怎樣變化呢?(學生憑經(jīng)驗應該說能回答正確)。

3.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參照教材圖13.4-5,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為什么要改變幾次鉤碼重和位置(f1、f2以及l(fā)1、l2)?

(3)分組合作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4)學生填寫數(shù)據(jù),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找出規(guī)律。

(5)學生交流發(fā)言,最后總結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鞏固與拓展。

(2)用彈簧測力計演示、驗證。

(3)設問: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改為斜向上拉,則讀數(shù)會如何變化?

(4)學生猜想,教師演示,設問:為什么會這樣變化?

1.引導學生畫出以下幾個杠桿的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錘拔釘子 (2)收漁網(wǎng)。

(3)天平。

2、比較以上三種杠桿中的動力、動力臂的大小,學習三種類型的杠桿。

省力杠桿:l1l2,省力但費距離,如(1)。

費力杠桿:l1l2,費力但省距離,如(2)等臂杠桿: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如(3)。

閱讀科學世界,思考并討論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杠桿教學設計篇十六

1.能識別出杠桿,并能準確找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相關的計算。

3.能對杠桿進行分類,并能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杠桿。

(二)過程與方法。

2.通過對杠桿的研究,讓學生逐步學會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從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杠桿模型的過程,了解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使學生勇于并樂于參與科學探究,增進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精神。

3.通過杠桿分類及應用的學習,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領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學生在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中對于一些屬于杠桿的簡單機械已有一定的知識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jié),這些都為學習本節(jié)做好了鋪墊。這些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的特征及平衡條件。

杠桿知識是前面幾章力學知識的延續(xù),也是學習滑輪和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jié)內容由“杠桿”“杠桿的平衡條件”“生活中的杠桿”三部分構成。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在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數(shù)據(jù)處理等方面給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的機會,使他們加深體驗。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是畫杠桿的力臂。為了使學生能較準確地畫力臂,教師有必要講清力臂的概念,但課堂上不宜花費過多的時間訓練,否則會影響本節(jié)重點的教學。

難點:杠桿示意圖中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

三、教學策略。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屬于杠桿的工具入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觀察、分析,從而抽象出杠桿概念。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探究實驗得出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設備、實物投影儀,(教師)鐵架臺、杠桿、鉤碼、大剪刀、鉗子、大鑷子、羊角錘、起子、釘有釘子的木板、未啟封的飲料;(學生)鐵架臺、杠桿、鉤碼(50g,8個)、彈簧測力計(5n量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52785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