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的教案(優(yōu)質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07:10:21
夜書所見的教案(優(yōu)質20篇)
時間:2023-11-24 07:10:21     小編:JQ文豪

教案可幫助教師提前預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在寫教案時要注重評價的設計和實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范文中的教案設計合理,思路清晰,值得學習借鑒。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一

課文分析:《夜書所見》描繪了秋天夜景圖,表現(xiàn)詩人孤身在外孤獨、寂寞的心境。抒發(fā)了一種思鄉(xiāng)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xiāng)、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述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fā)詩人的聯(lián)想。他會想起自我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趣味;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完美,他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詩文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一方面是要把古詩作為一個識字的載體,另一方面是要學生經過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美,理解詩意也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不要求學生一一對譯,使學生產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今后的學習。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所以要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法分析:

語文的閱讀教學應當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根據《夜書所見》一文的詩歌題裁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讀促知、以讀促解、以讀促悟”的方法進行教學。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相同的閱讀材料,不一樣的'學生有不一樣的閱讀感受,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感悟。在讀的基礎上,經過引進資源、練習說話、啟發(fā)想像、改編古詩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學習的自主狀態(tài)。整個教學設計,突出表現(xiàn)以讀為本,說、寫結合,突出本事訓練。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詩歌的感染。課堂上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努力營造自主空間,使學生學得得法,學得主動,學得生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憶、蕭、梧”五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

經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重難點、關鍵:

1.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朗讀詩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具準備:

課文掛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自我的想像創(chuàng)編小故事。

2.“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教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必須會很精彩!來,我們一齊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貼合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經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本事,二是為了有一個簡便的開始,創(chuàng)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情。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近而解題。

2.齊讀題目。

3.根據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教師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5.教師范讀,劃出朗讀節(jié)奏,男女生分組讀。

6.告訴教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

(從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了機械的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經過整體感悟文章資料,邊讀邊想,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1.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那詩人在這樣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讀詩文,在你認為的重點詞語下頭劃線,說說感受。

2.在這樣凄涼的秋夜,詩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覺他想到什么呢(板書“動客情”。)。

3.請同學帶著自我的感受齊讀寫景部分。(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尊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感受,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圖文結合,自由讀文,聯(lián)系上下文討論“知”的意思。(品“挑”)(品詞析句,進取思維,展開聯(lián)想,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性。)。

5.在圖中標出從詩文中摘到的詞,給圖畫配上“注釋”。(看圖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鮮明的圖畫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圖文結合是第二學段閱讀的重要途徑。)。

6.作者看到孩子們玩得那么投入,就會想到什么(家鄉(xiāng)、童年。)是的,這就是“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也就是—詩人思念自我的家鄉(xiāng)和童年。

(抓住文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資料,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為深入,學生體悟了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四、誦讀詩文,品味詩蘊。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評出“朗讀之星”。(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方式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及熱情,避免出現(xiàn)“朗讀疲勞”。)。

2.齊背詩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共處,同時進一步升華了詩歌的情感。)。

3.說說自我的感受,你想對詩人說些什么。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與文中人物對話,學生在情境中將自我融入其中,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

4.回憶一下關于思鄉(xiāng)的詩,如《靜夜思》。(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回應本課情感體驗。)。

五、小小詩人,再現(xiàn)詩韻。

把這篇古詩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現(xiàn)代詩。

(注重積累與表達的訓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很自然地完成讀寫結合。樹立了“生活中學語文,生活中用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空間。給學生留下自主空間,可做課堂小練筆,也可課下寫成,下節(jié)交流。)。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二

葉紹翁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在外。一個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他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心情非常愁悶,雖然兒時的回憶讓他感到幾分親切,但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仍然濃烈,于是他便提筆寫下了這一首詩,《夜書所見》。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三

1、老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兩句詩的意思。

(放映第五張幻燈片,畫面中出現(xiàn)兩個問題。)。

問題一:詩中描寫了哪幾種事物?

問題二:這首詩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學生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各自對上面的問題發(fā)表見解。

3、(放映第六章幻燈片,畫面出現(xiàn)參考答案:)老師重點點撥理解:

答案一:詩中描寫了梧葉、秋風、兒童、燈明。

答案二:一是動思鄉(xiāng)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朗讀。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四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課文分析:《夜書所見》描繪了秋天夜景圖,表現(xiàn)詩人孤身在外孤獨、寂寞的心情。抒發(fā)了一種思鄉(xiāng)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xiāng)、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fā)詩人的聯(lián)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詩文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法分析:

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叭衷?,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根據《夜書所見》一文的詩歌題裁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讀促知、以讀促解、以讀促悟”的方法進行教學。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相同的閱讀材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感受,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在讀的基礎上,通過引進資源、練習說話、啟發(fā)想像、改編古詩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學習的自主狀態(tài)。整個教學設計,突出表現(xiàn)以讀為本,說、寫結合,突出能力訓練。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詩歌的感染。課堂上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努力營造自主空間,使學生學得得法,學得主動,學得生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憶、蕭、梧”五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重難點、關鍵:

1.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朗讀詩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具準備:課文掛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chuàng)編小故事。

2.“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chuàng)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情。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近而解題。

2.齊讀題目。

3.根據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老師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5.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jié)奏,男女生分組讀。

6.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

(從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了機械的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1.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那詩人在這樣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讀詩文,在你認為的重點詞語下面劃線,說說感受。

2.在這樣凄涼的秋夜,詩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覺?他想到什么呢?(板書“動客情”。)。

3.請同學帶著自己的感受齊讀寫景部分。(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尊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感受,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圖文結合,自由讀文,聯(lián)系上下文討論“知”的意思。(品“挑”)(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聯(lián)想,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性。)。

5.在圖中標出從詩文中摘到的詞,給圖畫配上“注釋”。(看圖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鮮明的圖畫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圖文結合是第二學段閱讀的重要途徑。)。

6.作者看到孩子們玩得那么投入,就會想到什么?(家鄉(xiāng)、童年。)是的,這就是“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也就是—詩人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和童年。

(抓住文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為深入,學生體悟了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四、誦讀詩文,品味詩蘊。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評出“朗讀之星”。(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方式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及熱情,避免出現(xiàn)“朗讀疲勞”。)。

2.齊背詩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共處,同時進一步升華了詩歌的情感。)。

3.說說自己的感受,你想對詩人說些什么?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與文中人物對話,學生在情境中將自己融入其中,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

4.回憶一下關于思鄉(xiāng)的詩,如《靜夜思》。(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回應本課情感體驗。)。

五、小小詩人,再現(xiàn)詩韻。

把這篇古詩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現(xiàn)代詩。

(注重積累與表達的訓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很自然地完成讀寫結合。樹立了“生活中學語文,生活中用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空間。給學生留下自主空間,可做課堂小練筆,也可課下寫成,下節(jié)交流。)。

板書:

見:梧葉??挑促織一燈明。

感:動客情。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五

分析教材:《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并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古詩《回鄉(xiāng)偶書》,說說詩中的思鄉(xiāng)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么怎么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理解詞語(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了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四)明詩義。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注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xiàn)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

(3)為什么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為……所以……來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說說詩句意思。

(五)悟詩情。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南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思鄉(xiāng)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六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讀讀背背。

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圖文結合,熟讀成誦。

根據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詩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學會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在此基礎上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1、反復朗讀詩歌,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

2、讓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詩句并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3、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1、反復朗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1、詞語積累。

2、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3、通過誦讀悟詩情。

1讓學生借助注解、理解詩意。

2、通過誦讀體會詩人在詩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ppt。

過程設計。

1、解詩題。

書:寫所見:(詩人)所看見的。

詩人把夜晚所看見的景物寫下來。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嗎?讓他穿越時空來給我們做一下自我介紹吧!

(一)一讀解字詞。

1、初讀古詩,用筆圈出詩中的生字、詞語,并畫出詩歌的節(jié)奏。

2、教師檢查學生完成情況。

生字:蕭、梧、促。

詞語:書、見、蕭蕭、寒聲、動客情、知、挑促織、籬落。

節(jié)奏劃分:2/2/3。

(二)二讀繪意境。

1、孩子們,詩歌的文字高度凝練,一字、一詞、一句話就會呈現(xiàn)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請孩子們再讀詩歌,邊讀邊想,把自己讀到的畫面描述出來。試用“讀了這首詩,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我是從詩中---------讀出來的”句式說話。讀完同桌之間交流。

2、抽學生班上交流,師生作評價。

(三)三讀悟情感。

好詩我們要反復朗讀,理解詩意,才能更好地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齊讀詩歌,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抽生講述詩意。

3、男女生互讀,思考:這首詩寫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1、讀一首好詩如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讀一首好詩如欣賞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讀一首好詩如與詩人促膝交談。好詩就讓我們把它背下來,珍藏在記憶深處。孩子們,快快背下來吧,看看誰是最強大腦!

2、教師巡視并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1、背誦《夜書所見》2、預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八

課時:一課時。

課型:古詩。

教學目標:1.會認6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

重點難點:1.會認、會寫生字。

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誦,讀中體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此刻我們已經進入了秋季,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也是個迷人的季節(jié),人們常常仰望南歸的大雁,生發(fā)出濃濃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這天我們要學的這兩首詩都是寫詩人在秋天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

2、本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一首詩夜書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介紹作者。

1、本詩作者葉紹翁,作者簡介。

2、《夜書所見》“夜”指的是?“書”呢?“見”呢?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

3、在夜晚葉紹翁都見到了什么?dd出示課件,板書學生的回答。

三、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要求圈出生字,讀準字音。

2、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小老師領讀、齊讀、男生讀、女生讀。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開火車讀,齊讀。

四、指導寫字。

1、出示本課要寫的生字“促”。

(1)、學生觀察字的結構,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師范寫。學生生字組詞,練習說話。

(3)、學生練寫。

2、出示本課要寫的生字“深”。

(1)、學生觀察字的結構,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師范寫。學生生字組詞,練習說話。

(3)、學生練寫。

五、學習古詩,體會感悟。

(一)、通讀古詩。

1、生字這些小的攔路虎解決了,把他們送回到古詩中,要求把古詩讀通順。

2、請同學再讀一遍,要讀流利。

3、介紹七言絕句與七言律詩的差別。

(二)、學習第一、二句。

1、指名讀詩的第一、二句。

(2)、看到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帶著這種感受讀一下。

(5)、是啊,瑟瑟秋風帶給人絲絲寒意,片片落葉給人以無限的飄零,秋風落葉凋零之感,詩人孤獨郁悶,思念起了家鄉(xiāng)。

(6)、讓我們齊讀來體會詩人的情感。

(7)、這兩句詩情感真摯深沉,所以在讀的時候語速上可舒緩一些,指名讀,齊讀。

2、總結前兩句的學習,介紹學習古詩的方法。

(三)、學習第三、四句。

1、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后兩句古詩。

2、出示學習要求。

3、小組合作學習。

4、學習匯報。

(1)、說一說這些字、詞的意思:知?挑?促織?籬落?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把兩句詩結合起來理解,注意邏輯順序。

(3)、想象夜深人靜時,籬笆下燈光中閃爍兒童的身影,兒童正在捉蟋蟀的畫面,又會使客游在外的詩人想些什么?情緒有事怎樣的?帶著這種情緒讀一讀這兩句詩。

(4)、孩子們捉蟋蟀的情景讓人倍感親切,也許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回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詩人此時會有一種親切之感,帶著這種親切之感讓我們齊讀度體會。

(5)指導朗讀。

六、指導全詩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如何掌握節(jié)奏。

七、課件范讀,配樂學生練習朗讀。

八、練習背誦。

九、本課小結:作者以詩的形態(tài)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期望同學們能夠學會運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作業(yè)設計:

2、收集一些關于思鄉(xiāng)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能夠與大家一齊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細心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這時你也有怎樣的感受呢,把它寫下來。

板書設計:

梧葉。

郁悶、孤獨。

秋風。

兒童。

親切之感。

籬落。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九

1、會認生字“螢”、“微”、“簇”。

2、正確流利地讀古詩,讀出情感,熟讀成誦。

3、結合畫面和注釋,了解古詩大意,能用自己的話描繪透過詩句看到的美麗夜景。

4、象詩人一樣發(fā)現(xiàn)生活中細小的美,能大方地說一說。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

1、初讀古詩,用筆圈出詩中的生字、詞語,并畫出詩歌的節(jié)奏。

2、教師檢查學生完成情況。

生字:蕭、梧、促。

詞語:書、見、蕭蕭、寒聲、動客情、知、挑促織、籬落。

節(jié)奏劃分:2/2/3。

(二)二讀繪意境。

1、孩子們,詩歌的文字高度凝練,一字、一詞、一句話就會呈現(xiàn)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請孩子們再讀詩歌,邊讀邊想,把自己讀到的畫面描述出來。試用“讀了這首詩,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我是從詩中---------讀出來的”句式說話。讀完同桌之間交流。

2、抽學生班上交流,師生作評價。

(三)三讀悟情感。

好詩我們要反復朗讀,理解詩意,才能更好地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齊讀詩歌,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抽生講述詩意。

3、男女生互讀,思考:這首詩寫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一

學習《舟夜書所見》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讓學生搜集材料、小組合作學習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學生與這首詩第一次接觸,詩中所描寫的美境感性認識又少,且部分學生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所以,理解上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差。特別是對詩的后兩句“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導致了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學方式。

教學本課時,針對學生了解河(海)面漁火知識過少和“燈光”與“滿河星”之間的關系不易理解的特點,結合“根據詩句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美麗畫面”的要求,我從網上下載了多媒體課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漁船點著孤零零的一盞漁燈,仿佛螢火蟲的光亮,從遠處緩緩駛來,那情景非常寧靜;陣陣微風漾起層層細浪,原來那點亮光散開成河面閃爍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動畫演示畫面,不但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燈光”與“滿天星”之間的關系,而且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為進一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做了鋪墊。

受前兩首詩的影響,特別是當學生看到“月黑”、“孤光”、“一點”等詞后,學生往往會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這首詩表達的也應為作者孤獨、寂寞的心情。其實不然。為強化詩所表達的`意境,我在學生初步理解詩意后,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老師范讀文章,邊想象詩所描寫的畫面。通過老師的范讀和課件演示,同學們悟出了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夜色中水面漁火景象的贊美。

在學生理解詩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們各自背誦了查慎行的一首詩作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二

另外還有一首詩和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首在題目上有點相似,只多了一個字。

(清)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六、作業(yè)。

抄寫本課生字并組詞。

板書。

(宋)葉紹翁。

梧葉。

江秋風。

兒童促織籬落燈。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1、掌握本詩的生字、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3、學會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在此基礎上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過程方法:1、反復朗讀詩歌,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2、讓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詩句并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1、反復朗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1、詞語積累。2、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3、通過誦讀悟詩情。

教學難點:1讓學生借助注解、理解詩意。2、通過誦讀體會詩人在詩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ppt。

過程設計。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四

1、說說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2、想象古人離開故土后如何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

教師引述: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下這首詩。(課件顯示課題——夜書所見)。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五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放映第三張幻燈片,重點指導生字詞)。

3、放映第四張幻燈片,指導古詩朗讀: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jié)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4、借助字典和詩后注釋,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處。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六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重點:1.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七

1、學會本課8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lián)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初讀課文。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后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p>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5囊环N,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里振蕩。)。

(4)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p>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干什么,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后,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四、敘說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熟讀全詩。

2、說說下面幾個詞語的意思。

振,欲,捕,鳴,閉,口,立。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全詩,說出詩意。

1、看插圖,講圖意。

2、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著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著。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著樹上的知了。)。

三、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

1、比較字形。振——晨,蟬——彈,忽——物,閉——閑。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六、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八

1.提問: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首杜牧的關于秋天的詩,同學們還記不記得?全班背誦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讀音)。

2.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也是一首與秋天有關的詩,請同學們打開書。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十九

1、讀一首好詩如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讀一首好詩如欣賞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讀一首好詩如與詩人促膝交談。好詩就讓我們把它背下來,珍藏在記憶深處。孩子們,快快背下來吧,看看誰是最強大腦!

2、教師巡視并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夜書所見的教案篇二十

一、導入。

1、(多媒體課件出示幾首古詩及所表現(xiàn)的畫面并伴隨舒緩的音樂。)師述: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古詩。大家知道,古代詩詞是我國文化歷一顆璀燦的明珠,詩人常常用短短的幾句話、幾十個字就把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一處處迷人的景致生動地再現(xiàn)于我們的眼前。隨著詩人的筆,我們今天將進入一個什么樣的情境呢?讓我們來學習《舟夜書所見》。請把課本翻開到79頁。

2、出示課題,學生讀題。

二、解題,簡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嗎?為什么這樣理解?(根據學生答強調“書”在這里是寫、記的意思。)。

2、你能為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作者嗎?你怎樣了解到的?

過渡:詩人能將他在黑夜里見到景色寫成一首小詩,這景色是否別有一番情趣呢?

1、讀通全詩。(將讀落到實處,讓學有困難的學生獲得幫助。)。

(1)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讀詩句,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讀,正音。

(3)請同學之間互相聽讀,指出對方的錯誤并幫助他(或她)改正。

2、在讀的過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嗎?如果有,看看這幅圖能幫幫你嗎?(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看圖讀詩,體會詩意。(展示詩人筆下的“情境”、形象對照詩文的“語境”,從而豐富學生的“心境”。)。

3、小組研讀,品味詞句,感悟詩情。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調控,指導讀懂詩意,讀好詩句。重點扣住漁燈從“一點螢”到“滿河星”的變化讓學生領略詩中情境的美妙與神奇,體會詩人比喻之精妙。(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把握在讀中悟,在讀中品。)。

4、美讀詩文。(多媒體課件出示動態(tài)畫面伴隨音樂。)。

過渡:看到這樣一幅絕妙的水上夜景圖,我情不自禁地跟著詩人一起吟誦。

(1)師范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先由學生推薦班上讀得的學生讀,然后鼓勵其余學生向他挑戰(zhàn),盡自己所能達到化,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

四、開拓思維,發(fā)展、積累語言。

過渡:古人尚且能夠寫出精妙的小詩,我們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話把這樣一幅水上夜景圖描述得更美。

(1)指名說。

(2)師:給個機會讓我也來說一說,好嗎?(多媒體課件出示動態(tài)畫面及音樂)我看到這如詩如畫的江上晚景,不禁詩興大發(fā),賦上這樣一首小詩。(師朗誦:江上晚景)(附詩詞)。

(3)師:如果你喜歡我這首小詩,可以和我一起朗誦。(重復一遍)。

(4)師:查慎行和你的同學還有我都描述了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賞誰的描述,為什么?

(5)給學生配上音樂,學生自由讀或說。(選擇《舟夜書所見》或《江上晚景》配樂讀,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五、作業(yè)。

過渡:詩人筆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詩情畫意,(展示事先準備好的詩配畫圖片)遺憾的是,我這兒還有一幅畫只有詩情,沒有畫意,試著為這幅畫上《舟夜書所見》這首詩吧。

(1)要求學生試著默寫詩文,忘記了可以看一看,不會默就認真地抄下來。師巡視、評價,挑選的作品剪貼后讓大家欣賞,把畫送給這個學生以示鼓勵。

(2)提出課外作業(yè)要求。

夜里看長江,別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現(xiàn)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筆寫一寫或畫一畫當時的景致,倘若你寫的是詩,可以給它配上一幅畫,倘若你畫了一幅畫,請為它題上一首詩。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453097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