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猴子下山》教案反思篇一
知識與技能
1、會認“猴、結、掰”等生字,會寫“塊、非、?!钡壬?。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結合插圖講述故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終,而不應這山望著那山高。
重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動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圖導言,激趣導入
教師板畫一座小山。教師:同學們都很喜歡小動物,瞧,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就來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貼上一只小猴子圖片)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猴子呢?(學生自由發(fā)言)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書課題:小猴子下山)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大聲讀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在文中畫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組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1.給下列漢字注音。
( )掰( )扔( )摘
( )捧( )蹦( )追
三、學習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來了,他首先來到玉米地里。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書:玉米地)
課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見,非常高興,就。
2、理解“掰、扛”兩個動詞。
(1)指名上臺做“掰、扛”的動作。
(2)讓學生說說小猴子為什么用“掰”“扛”這樣的動作,進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導表情朗讀。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猶豫地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甭提有多高興了!現在請同學們戴上小猴子的頭飾跟著老師一起做動作,有表情地朗讀第1自然段。
(2)指名上臺表演讀。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小猴子來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興?!胺浅!币辉~可以用來替換。(填序號)
a.時常
b.十分
c.經常
四、回顧所學,小結學法
1、剛剛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師板書: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總結出學習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來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動作。
(3)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4、照樣子,說一說。
(又大又多的)玉米
( )蘋果
( )葡萄
《小猴子下山》教案反思篇二
《小猴子下山》是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四課。課文講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來,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見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進樹林里不見了,小猴子一無所獲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義以外,教材還注意到了本文的構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當作這篇課文的生字來進行學習,讓識字規(guī)律可循。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認識“猴、結、掰、扛、滿、扔、摘7個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非、?!?個漢字。
3、 了解故事內容。
4、 理解并運用本課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識字寫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理解文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加強學生對動詞的準確使用。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生字卡片、貼畫。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認識本課7個生字,正確書寫“非、?!薄?/p>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1、 師出示一則謎語:“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樹是能手,擅長模仿人動作,家里沒有山中有”。生自主閱讀并猜出謎底是猴子。(師出示猴子的圖片和“猴子”詞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
2、 和小猴子打招呼?。▽W生打招呼)
3、 這是一只怎么樣的小猴子?(可愛的、機靈的、調皮的……)把“小猴子”三個字讀的可愛一點,誰來試試?
(指名讀“小猴子”,讀的機靈可愛)“子”要讀成輕聲,誰能讀好輕聲?
4、 學習“猴”字,(出示卡片“猴”)誰有好辦法能記住這個字呢?
預設1:“反犬旁”+“侯”(小結:“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動物有關)。識字方法:加一加。
預設2:形聲字。
5、 師激趣: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煩了。這一天,它準備下山去玩,會有什么有趣的故事發(fā)生呢?這個故事就藏在書本里,趕快打開書本找到它。(師板書課題,指名學生朗讀課題。)
1、 生自主朗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來到了哪些地方,請用“_____”劃出。
2、 讀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樹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擺放路線圖。故事還藏在這些圖畫中,誰能把小猴子來到哪些地方按照順序排一排。(聽錄音讀)
4、 師生看路線圖一起梳理故事內容: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一塊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樹下,接著來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時,看見了一只兔子。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 要求:
(1)同桌共讀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線”畫出,小猴子看見了什么?是怎么樣的?
2、指名學生交流,明確小猴子來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師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師小結: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點。(翻開作業(yè)本p63,第三題)
4、正音“結”,懂意義,記生字。
5、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標出來。用“o”把小猴子的動作圈出來。
6、引導學生抓住“非常高興”來體會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當小猴子看到這一片玉米地時會想些什么,在此過程中,師對于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勵。。
7、交流“掰”和“扛”,出示圖片,并結合動作示范來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師小結識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紅,江(換一換)
8、我會說。用“小猴子走到……看見……做了……”的句式對第一自然段再次認知。
9、朗讀。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見。.。.。.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指名學生交流,師適當小結:小猴子來到了一顆桃樹下,看到了又大又紅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師出示“滿樹又大又紅桃子”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又大又紅”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當小猴子看到桃子時會想些什么。
4、師出示“滿”,滿桌,滿樹,滿星,理解“滿”。(組詞)
5、出示圖片、結合動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動作。師小結識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換一換);“摘”,摘蘋果,摘桃子,摘花(組詞)
6、再次指名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
7、比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關的。動作。(翻開作業(yè)本p63,第四題)
1、學生觀察,指導書寫。
“非”:獨體字,兩根旗桿六面旗,中間拉開小距離。第二豎比第一豎長,注意同樣的筆畫在同一個字里也有變化,在寫橫時,注意間距均等。
“?!保杭由蟽筛g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頭”和“巾字底”寬度一樣。“禿寶蓋”要舒展,口字形體小又扁。
2、書空,范寫,練寫。
小朋友們,那今天我們學習了小猴子來到玉米地和桃樹下的場景,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xxx
《小猴子下山》教案反思篇三
1.課文,教育學生把道理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復習檢查
①課堂作業(yè)本。
②按課文內容填空。
(二)朗讀課文
(1)找出課文中帶“一”的詞語,指“一”的變調:
一天一只一塊一斤一片
(2)指名朗讀:小猴子看見好東西時,“非常高興”,應滿臉帶笑地讀,動作詞要讀清楚,最后一節(jié)要讀出小猴子懊喪。傷心的心情。
(指名讀--小組輪讀一一齊讀)
(三)討論
為什么小猴子下山,最后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只好空著手回家去?讀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聯系實際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做過像小猴子這樣的事嗎?以后打算怎么做?(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
:在我們的學習生括中,不要喜歡一樣就丟掉另一樣,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終,有明確目的。這樣才能把事做好,有所收獲。
(五)課堂練習
(1)(課堂作業(yè))①,照樣子把句子說完整。
(2)練習用“又。.。.。.又。.。.。.”說話。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464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