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精選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17:49:05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精選15篇)
時間:2023-11-24 17:49:05     小編:HT書生

一個好的教案應該具有明確的目標、清晰的步驟和引導性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思考。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教案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備課工作有所啟發(fā)。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一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培養(yǎng)學生愛國熱情,激發(fā)民族自信。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香港回歸是什么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新聞,帶領(lǐng)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現(xiàn)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了解新聞的相關(guān)知識: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fā)生的有社會意義并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真實性、時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結(jié)構(gòu)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jié)尾四個部分。

標題又分為主題、引題和副題三種。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內(nèi)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

主體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緊接導語之后,對導語作具體全面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聞還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huán)境及其他方面的聯(lián)系等,其作用在于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nèi)容和價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題的作用。

結(jié)尾時指新聞消息的結(jié)語,有小結(jié)式、啟發(fā)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本文選取了五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場景,作為典型性的特寫鏡頭,把生動的現(xiàn)場氣氛傳達給讀者,試找出并概括這些場景(按時間順序)。

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1、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義?

明確:第一次是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志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tǒng)治:第二次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但這一次標志著被英國統(tǒng)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三次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標志著英國對香港的統(tǒng)治徹底結(jié)束,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quán)。

2、文章在寫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又相應的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請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確: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關(guān)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降旗儀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結(jié)尾,從1841年1月26日……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

這些背景材料靠現(xiàn)實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也使得現(xiàn)實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讓人更加體會出事件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中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與漫長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人民這段屈辱的歷史已經(jīng)永遠成為了過去,彰顯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復興。

1、準確得體的語言。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明確:準確生動地描寫出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時黯然神傷的神情,以及他對大英帝國失去香港的失落感。側(cè)面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這片土地上。

2、恰當?shù)膶Ρ群妥h論。

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

明確:運用對比,強調(diào)了這次升旗是具有標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金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明確:“不列顛尼亞”號和巨幅紫金花圖案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即將結(jié)束,而作為特別行政區(qū)象征的紫金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將回歸祖國。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明確:短短13個字,運用對比手法,包含著無窮的意蘊:當年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黯然的從海上離去,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寓虛境寓實景,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

角度選取獨特。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xiàn)場多么的莊嚴,也沒有寫回歸的人群多么的激動,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義和影響,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簡介英國人降旗,參加交接儀式,登上“不列顛尼亞”號回國這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穿插英國人登上香港開始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增強文章的歷史厚重感。

主體: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結(jié)尾: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二

消息《別了,“不列顛尼亞”》記錄了在香港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撤離時的情景。它以獨特的方式把細節(jié)勾連在一起,巧妙地把現(xiàn)實場景和歷史場景編織在一起,字里行間蘊含著見證歷史、演繹尊嚴的深刻內(nèi)涵,全篇顯得蕩氣回腸、別具一格。

一、生動的細節(jié)勾連。

有人說,細節(jié)是文學作品和通訊作品里的專用道具,在強調(diào)精短的消息作品里派不上用場。仔細研讀本文,你就會發(fā)現(xiàn)細節(jié)在消息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報道中,既不能諷刺英方撤離的情況,又要見證殖民統(tǒng)治歷史結(jié)束的象征意義,演繹祖國國家尊嚴,細節(jié)勾連的作用功不可沒。

例如,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這個特定的歷史時刻,“在蒙蒙細雨中”,作為“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兩個細節(jié)把英國對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纖毫畢現(xiàn)地見證了這一微妙的歷史時刻,在含蓄的細節(jié)勾連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尋味。

再如“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這一細節(jié)的點染,進一步烘托出英國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了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正是有了這些生動的細節(jié),突出了見證歷史、演繹尊嚴的主題,反映了中國人民揚眉吐氣走向富強的豪情,使報道的思想內(nèi)涵更為深刻。

二、巧妙的場景編織。

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

的場景,把生動的現(xiàn)場氣氛傳達給讀者。不僅如此,作者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巧妙地編織了與香港回歸相對應的`一些歷史背景,從而使讀者從場景的氣氛中感受到深刻的歷史內(nèi)涵,演繹出一曲蕩氣回腸的祖國贊歌。

例如,第一個場景寫到下午4時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時,作者回憶了港督府的修建,“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包括彭定康在內(nèi)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和裝修”。筆鋒一轉(zhuǎn),“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陳跡”二字寫盡了香港回歸后,中國人民的一段屈辱的歷史已經(jīng)永遠地成為過去的民族尊嚴、民族自豪。“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不僅見證了那段歷史,時時警醒國人,而且演繹了今天國家的尊嚴,彰顯了民族的復興。

又如,最后一個場景寫到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時,作者默默計算“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香港離開祖**親的懷抱整整156年5個月零4天!這是一段讓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漫長的歷史,字里行間回蕩著百年巨變的滄桑感嘆。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沒有諷刺,沒有痛罵,也沒有歡呼,我們卻可以在看似平實的言語中感受到作者反思歷史時心潮的起伏。

總之,《別了,“不列顛尼亞”》用靈活的筆法,深沉的感情,豐厚的內(nèi)涵,記錄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為我們上了一堂形象而深刻的歷史課:落后就要挨打!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三

目的要求:1.了解特寫與一般消息的異同。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重點:了解特寫的寫法。

難點:了解特寫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香港回歸導入。

二、掃除字詞障礙。

三、簡介文題與體裁。

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新華社社級好稿。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xiàn)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xiàn)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cè)重于“再現(xiàn)”,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四、分析課文。

1.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

的場景,把生動的現(xiàn)場氣氛傳達給讀者。文章按什么順序主要描寫了哪幾個場景?

3.文章在報道新聞事實時,還適當?shù)剡\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想想有什么用處?

五、拓展延伸。

閱讀附文,說說我國政府為什么能成功地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

作者郵箱:feifei_1@。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四

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根據(jù)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tǒng)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nèi)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晚6時15分,象征英國管治結(jié)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軍營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p>

7點45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lǐng)士兵占領(lǐng)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tǒng)治宣告終結(jié)。

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qū)升起,兩分鐘前,“威爾士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

零點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wèi)下,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五

結(jié)語:(最后一段)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2.大家概括的還不錯,接下來給大家播放一段視頻,我們一起把目光回歸到19香港回歸的一個場景(中英易幟視頻,3分鐘)。

明確:香港回歸真振奮人心的大事,這個時刻是雪恥辱,長志氣,振國威的時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語調(diào)來播報。(個人朗讀、集體朗讀導語部分)。

五、再讀課文,研習文本。

1.本文是一篇新聞特寫。

特寫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六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培養(yǎng)學生愛國熱情,激發(fā)民族自信。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香港回歸是什么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新聞,帶領(lǐng)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現(xiàn)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了解新聞的相關(guān)知識: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fā)生的有社會意義并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真實性、時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結(jié)構(gòu)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jié)尾四個部分。

標題又分為主題、引題和副題三種。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內(nèi)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

主體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緊接導語之后,對導語作具體全面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聞還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huán)境及其他方面的聯(lián)系等,其作用在于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nèi)容和價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題的作用。

結(jié)尾時指新聞消息的結(jié)語,有小結(jié)式、啟發(fā)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本文選取了五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場景,作為典型性的特寫鏡頭,把生動的現(xiàn)場氣氛傳達給讀者,試找出并概括這些場景(按時間順序)。

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1、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義?

明確:第一次是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志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tǒng)治:第二次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但這一次標志著被英國統(tǒng)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三次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標志著英國對香港的統(tǒng)治徹底結(jié)束,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quán)。

2、文章在寫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又相應的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請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確: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關(guān)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降旗儀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結(jié)尾,從1841年1月26日……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

這些背景材料靠現(xiàn)實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也使得現(xiàn)實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讓人更加體會出事件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中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與漫長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人民這段屈辱的歷史已經(jīng)永遠成為了過去,彰顯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復興。

1、準確得體的語言。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明確:準確生動地描寫出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時黯然神傷的神情,以及他對大英帝國失去香港的失落感。側(cè)面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這片土地上。

2、恰當?shù)膶Ρ群妥h論。

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

明確:運用對比,強調(diào)了這次升旗是具有標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金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明確:“不列顛尼亞”號和巨幅紫金花圖案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即將結(jié)束,而作為特別行政區(qū)象征的紫金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將回歸祖國。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明確:短短13個字,運用對比手法,包含著無窮的意蘊:當年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黯然的從海上離去,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寓虛境寓實景,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

角度選取獨特。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xiàn)場多么的莊嚴,也沒有寫回歸的人群多么的激動,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義和影響,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簡介英國人降旗,參加交接儀式,登上“不列顛尼亞”號回國這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穿插英國人登上香港開始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增強文章的歷史厚重感。

主體: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結(jié)尾: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七

文章記敘了香港回歸的盛事。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在眾多香港回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被選入語文教材。學習本文,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聞舊知的復習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聞匯聚一般消息類文章所有的特點于一身,并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時,滲透愛國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據(jù)本文的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知識。

2. 品味文章的語言。

3. 培養(yǎng)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4. 了解史實,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學生對新聞并不陌生,但是他們?nèi)狈Κ毩㈤喿x新聞的能力,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shè)定:

把握文章重要信息,體會本篇新聞的突出特點(描寫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回顧,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 “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币虼耍覍⒉捎锰釂柡蛯υ挼慕虒W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配以多媒體圖片,滲透愛國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歸是97年的事件,當時雖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學生對此體會并不深刻。因此,授課前,我會安排學生通過多渠道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讓學生在重溫當時回歸畫面的同時,根據(jù)教師指導,獨立閱讀課文、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

作為新聞單元的第一篇,首先帶領(lǐng)學生回顧新聞知識,明確這篇新聞的結(jié)構(gòu)。由于作者按時間順序,在抓取重要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所以重點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現(xiàn)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體會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一)、情景導入 激發(fā)興趣 在《東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榮的圖片。讓學生帶著興趣一起走進新課。

(二)、復習舊知 掌握新知 先提問文體知識,由于初中學習過新聞。所以在這里簡單復習新聞定義,而《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特寫,所以重點介紹新聞特寫。

(三)、獨立閱讀 掌握字詞 學生獨立朗讀課文,學生讀過后,教師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詞

(四)、整體感知 理清結(jié)構(gòu)

1、在排除字詞干擾和獨立閱讀基礎(chǔ)上,學生找出本篇新聞的結(jié)構(gòu)

2.由于結(jié)構(gòu)中,重點是主體部分,我設(shè)置兩個問題:

(1)主體部分按照什么順序展開的描寫的?(2)這部分寫了幾個重要場景?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行文思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容易明確:主體按時間順序描寫,共抓取了四個重要場景。

在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我將引導學生對文中重點情景描寫進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現(xiàn)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學會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學習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與特點,我設(shè)計了歸納式板書,以幫助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更好得把握課文。具體的板書設(shè)計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為大家呈現(xiàn)。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特寫與一般消息的異同。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特寫的寫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香港回歸導入??。

二、????掃除字詞障礙。

三、????簡介文題與體裁。

19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xiàn)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xiàn)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cè)重于“再現(xiàn)”,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四、分析課文。

的場景,把生動的現(xiàn)。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聞特點,掌握特寫性消息的寫作特點。

過程與方法:

品味語言,體會對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新聞知識的掌握。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圖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英國米字旗、香港行政區(qū)區(qū)旗。

1841年鴉片戰(zhàn)爭這個以后,英國強占香港島;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197月1日香港回到祖**親的懷抱。

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全世界都在向東方聆聽一個聲音,它響徹寰宇,向世界宣告: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一個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作為中華民族兒女,我們應該銘記這一時刻,歷史記載了這一時刻,我們也深深地記住了1997年7月1日。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新聞特寫《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聞特點,掌握特寫性消息的寫作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品味語言,體會對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預習檢測文體常識。

1.什么是新聞。

2.新聞的分類。

3.新聞的主要特征。

4.新聞的結(jié)構(gòu)。

四、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根據(jù)新聞的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結(jié)構(gòu)。(個人為單位,查找信息,然后回答,時間2分鐘)。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十

文章記敘了香港回歸的盛事。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在眾多香港回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被選入語文教材。學習本文,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聞舊知的復習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聞匯聚一般消息類文章所有的特點于一身,并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時,滲透愛國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據(jù)本文的特點,我制定了如下。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知識。

2、品味文章的語言。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4、了解史實,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學生對新聞并不陌生,但是他們?nèi)狈Κ毩㈤喿x新聞的能力,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shè)定: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重要信息,體會本篇新聞的突出特點(描寫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回顧,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學難點:

自主閱讀過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將現(xiàn)實場景和背景材料有機融合的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币虼?,我將采用提問和對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配以多媒體圖片,滲透愛國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歸是97年的事件,當時雖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學生對此體會并不深刻。因此,授課前,我會安排學生通過多渠道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讓學生在重溫當時回歸畫面的同時,根據(jù)教師指導,獨立閱讀課文、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

作為新聞單元的第一篇,首先帶領(lǐng)學生回顧新聞知識,明確這篇新聞的結(jié)構(gòu)。由于作者按時間順序,在抓取重要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所以重點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現(xiàn)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體會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據(jù)以上分析,我將教學過程設(shè)定為以下環(huán)節(jié):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在《東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榮的圖片。讓學生帶著興趣一起走進新課。

(二)、復習舊知掌握新知先提問文體知識,由于初中學習過新聞。所以在這里簡單復習新聞定義,而《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特寫,所以重點介紹新聞特寫。

(三)、獨立閱讀掌握字詞學生獨立朗讀課文,學生讀過后,教師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詞。

(四)、整體感知理清結(jié)構(gòu)。

1、在排除字詞干擾和獨立閱讀基礎(chǔ)上,學生找出本篇新聞的結(jié)構(gòu)。

2、由于結(jié)構(gòu)中,重點是主體部分,我設(shè)置兩個問題:

(1)主體部分按照什么順序展開的描寫的?

(2)這部分寫了幾個重要場景?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行文思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容易明確:主體按時間順序描寫,共抓取了四個重要場景。

在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我將引導學生對文中重點情景描寫進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現(xiàn)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學會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學習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十一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的第一課《短新聞兩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新聞和報告文學貼近生活,有很強的實用性,反映了課標對學生實際能力和素質(zhì)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將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秳e了,“不列顛尼亞”》是新聞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長,非常適合作為學生閱讀新聞的范本,多接觸一些有價值的新聞,可以讓學生多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生活,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因此學生對于新聞這種文體是熟悉的,但這種熟悉很大程度上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閱讀與寫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把握,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情的特點,根據(jù)新課標新聞與傳記鑒賞能力的要求,在教學中,我計劃重點達到以下兩個教學目標:(1)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新聞的習慣,使學生能迅速、準確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觀點作出自己的判斷。(2)掌握新聞特寫的特點以及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從新聞的特點可以看出,本文的重點在于揣摩新聞語言簡潔、準確、委婉的特點和對細節(jié)內(nèi)涵的領(lǐng)悟力。

從學情的特點可看出,本文的難點在于把握新聞記者客觀冷靜敘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與喜悅之情。

教學方法有講讀法、問答法、討論法。理由是:除了講讀法外,新聞的鑒賞要通過學生的探究來實現(xiàn),討論和問答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的好辦法,為此,設(shè)計好的討論題和好的提問是我試圖上好這課的重點。

或:說教法和學法。

1、播放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shè)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2、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nèi)祟惖你藓?,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3、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一些歷史圖片來導入,邊播放ppt邊介紹這篇新聞的寫作背景這樣既可給學生一個視覺上的沖擊又可引出今天所要著重探討的新聞的內(nèi)容。

我會先花一到兩分鐘的時間給學生介紹通訊、報告文學、消息這三種新聞樣式的共同點和區(qū)別,這些共同點和區(qū)別將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現(xiàn),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新聞,這樣也是為這一單元后面的幾篇通訊和報告文學打好鋪墊。

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作用是讓學生熟悉文本,并且初步感受平實的語言背后的震撼力與強烈滄桑巨變的自豪感。

題目創(chuàng)意是本篇新聞的一大亮點,本文語言的莊重含蓄正是從題目開始的。題目不僅凝練地概括了這篇新聞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聞的感情基調(diào)。我將引導學生從句式(主謂倒裝)、歷史淵源(《別了,司徒雷登》)、虛實結(jié)合這三方面來探討題目的創(chuàng)意所在。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香港飄揚了------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通過齊讀讓同學概括出這則新聞的主要信息: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給學生2分鐘時間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的4個特寫的現(xiàn)實場景和有關(guān)歷史回顧的句段一個班四個小組的學生剛剛好一個組一個特寫場景,讓同學來討論特寫場景中給他們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詞語或句子,學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儀式”、“雨越下越大”、“廣場上燈光漸暗”之類的詞語或句子,因為這些都是同學們自己找到的,所以他們能夠比較清楚地品讀出里面的深刻涵義,比如,可以從“面色凝重”讀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儀式”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的“日不落帝國”,“雨越下越大”、“廣場上燈光漸暗”這些都屬于氣氛的渲染等,這樣就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到了學生的手上,老師此時的作用則是補充總結(jié)同學的觀點并且引導同學體會語言背后的感情本篇新聞突出的特點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比,所以學生可能會將現(xiàn)實場景之間的對比忽略,比如,第三個特寫場景中“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個特寫場景中則是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號角聲中降下旗桿,強烈的對比使得作者的喜悅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現(xiàn)實場景之間的對比性教師在學生的觀點上再通過分析這篇新聞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一個詞語“最后”和多次出現(xiàn)的時間,這些時間甚至精確到了秒來進一步強化這篇新聞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和隱藏于作家客觀冷靜敘述背后的自豪感最后通過設(shè)置一個問題:“如果我僅保留現(xiàn)實場景描寫,而將歷史回顧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學們覺得如何?”這個問題結(jié)合課后的練習一予以點撥,我將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樣穿插描寫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此時不僅要緊密結(jié)合文本進行分析還可以通過學生們所熟悉的電影的閃回手法給予說明這樣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

主體(2-11自然段),可分四層,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第一層(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7段):晚6時15分,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征著英國長達156年統(tǒng)治的結(jié)束。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8~9段):子夜時分,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時間:0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小結(jié):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xiàn)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fā)生的現(xiàn)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但都有著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guān)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經(jīng)過以上的整體分析后相信同學對這篇新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通過設(shè)置一個問題:“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可以說在1997年7月1日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都是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報道,那么這篇新聞為何可以在眾多新聞報道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請同學們分析這篇新聞獲獎的理由?!边@樣就可以使學生再一次回顧了新聞的題目創(chuàng)意、現(xiàn)實與歷史結(jié)合的手法、語言風格的莊重含蓄、視角的新穎,以鞏固和加深理解。

新聞是實用性很強的文體結(jié)合新課標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我要布置的作業(yè)是讓學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寫一篇通訊報道。

場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場景二:晚6:15,添馬艦東面廣場英國舉行告別儀式。

場景三:晚7:45,'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場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場景五:0:40,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離開。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它包括導入、分析體裁、聆聽錄音、題目創(chuàng)意、提煉主要信息、政權(quán)交接過程分析、概括總結(jié)和布置作業(yè)這8個部分,重點講解的是題目創(chuàng)意和對主體部分的解讀,以達到我教學的重、難點。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十二

《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點是在了解新聞相關(guān)知識的基礎(chǔ)上教會學生明白現(xiàn)實場景與歷史回顧是如何做到有機融合及其作用。1課時完成本課教學,從學習效果看,總體比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針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情況作如下反思:

一、反思教學過程。語文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過程和方法”有時可能比偏重于結(jié)果的“知識與能力”更為重要。這節(jié)課,由音樂《東方之珠》及一些香港的圖片導入,讓學生對香港有一個大體印象。接著對課文結(jié)構(gòu)、四個典型場景進行了分析,在第三個場景時插入了交接儀式的視頻,對當時剛出生的學生來說,這段視頻增強了他們對歷史的了解,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去打動學生,激發(fā)了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以這種方式來凸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要比空洞的說教省時、有力的多。之后,重點對課后第一題及“這篇課文為什么能獲獎”展開了討論。最后,用了近6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就不懂的問題自由提問,其他學生討論共同解答。從結(jié)果來看,上課之前我怕學生把握不了相關(guān)知識,不敢大膽放開“手腳”的想法是錯誤的。其實,學生的潛力很大。為此,我們可以把這一課的重點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小組自由討論解答。

二、反思新課改教學方式。新課改主要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作為公開課,我必須在這方面體現(xiàn)的更充分。課前讓學生去搜集有關(guān)香港的資料,加深對香港歷史的了解,學生搜集的過程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然而由于條件的限制,學生并沒有完成這一任務。授課過程中,我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討論,尤其是最后6分鐘讓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討論共同解答,由于受公開課完整性的限制加上學生有許多老師在場不敢大膽發(fā)言的情況下,并沒有充裕的時間去自由、大膽的討論。雖然其過程貫穿了不少合作、探究,但學生的表現(xiàn)及效果并沒有平常課理想。為此,以后每堂課都應加強這方面訓練。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提出問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總結(jié)出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經(jīng)??偨Y(jié)、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十三

教具:1.香港回歸影音資料.

2..課件。

重點:1.新聞知識的掌握。

2.情感價值態(tài)度的培養(yǎng)。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xiàn)在我們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車時,經(jīng)??梢砸姷酱蠓膫ト说漠嬒?且不說法律上是否合乎規(guī)范,他們的確已經(jīng)成了鄉(xiāng)村.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了一種文化,我們看到過:毛澤東同志的.鄧小平.江澤民……今年8月22號正好是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與之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的偉大構(gòu)想、香港回歸……今天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溫那段歷史.(播放香港回歸的影音資料,大約5分鐘)。

二.研討過程。

1、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感慨.

2、討論前明確:學生對“新聞”一詞自己提出問題。

(1)、什么是新聞?(2)新聞的特點(3)新聞的結(jié)構(gòu)。

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學生完全可以互相幫助解決問題。

3、從結(jié)構(gòu)出發(fā)完成新聞稿的標題和導語------小組討論成稿,基本掌握新聞的知識。

4、大家交流新聞稿。

6、出示思考問題:

(1).這則新聞為什么會獲此榮譽?(提示:可以從那些角度考慮????如:它的結(jié)構(gòu)中的`標題等角度)。

(2)?我們學習新聞的意義何在?(聯(lián)系我們生活的時代特點)。

(3)?我們學習這則新聞的意義何在?(所得所感)。

分組討論問題,

7各組交流,達成共識:

(1)??????????????????共識:形式好:標題好,主體好/內(nèi)容好:分析新聞事實和背景資料的結(jié)合(通過分析自然的明確新聞本身的內(nèi)容)。

大好時光好好學習,為祖國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結(jié)束語:

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雪白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jīng)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

教學反思:

新課程第四單元的體裁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我認為應該聯(lián)系現(xiàn)實懂得設(shè)計這個單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討過程中將知識性和情感價值態(tài)度觀的培養(yǎng)并重,畢竟我們應該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都貫徹新課程理念,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在無形中在各個方面能夠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聞單元,還存在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切合點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將努力。

語文教案-別了,不列顛尼亞由本站會員分享,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請注明出處!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十四

文章作者:周婷楊興(周樹春、楊國強、徐興堂、胥曉婷)。

創(chuàng)作年代:1997年7月1日。

文章體裁:特寫性消息,新聞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新課標(2019)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新聞領(lǐng)域)的課文。

好的教學方式是激起學生學習愛好的前提,教師在課前很難完全把握學生在課上的表現(xiàn),所以,上課時難免會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那么,課后反思就顯得很重要了。經(jīng)常性的總結(jié)課后經(jīng)驗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秳e了,“不列顛尼亞”》這一課用了一課時的時間完成,從學習的效果來看,總體上說比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針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情況作反思如下:

首先,從課時安排上看。這節(jié)課用了一課時,關(guān)于課的內(nèi)容學生很輕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覺得這節(jié)課完全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上課之前,我總是怕學生把握不了相關(guān)的知識,所以,總是放不開“手腳”,但通過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學生是有很大潛力的。在這一課中,《別了,不列顛尼亞》一課內(nèi)容比較簡單,教師可以把這一課的重點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課下小組討論。

最后,教學形式可以多樣化。比如說,可以先讓學生把課文預習一遍,然后抽出一個學習小組共同和教師配合完成這節(jié)課的教學。具體實施如下:可以讓學生自主出題,教師進行修改補充,然后,把題印成篇子,發(fā)給同學們回答,學生不明白的都可以問這一組的學生,解決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師,師生共同解決。另外,還可以采取抽條的方式,把學生找到的問題寫在紙條上,其他組的學生抽到哪道題就回答哪道。形式的多樣可以提升學生的愛好,讓他們在玩中學到知識。我覺得假如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會比我實際運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讓學生喜歡上你的學科。所以,我決定以后會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授課。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總結(jié)出了自身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經(jīng)??偨Y(jié)、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篇十五

教具:1.香港回歸影音資料.

2..課件。

重點:1.新聞知識的掌握。

2.情感價值態(tài)度的培養(yǎng)。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xiàn)在我們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車時,經(jīng)??梢砸姷酱蠓膫ト说漠嬒?且不說法律上是否合乎規(guī)范,他們的確已經(jīng)成了鄉(xiāng)村.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了一種文化,我們看到過:毛澤東同志的.鄧小平.江澤民……今年8月22號正好是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與之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的偉大構(gòu)想、香港回歸……今天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溫那段歷史.(播放香港回歸的影音資料,大約5分鐘)。

二.研討過程。

1、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70783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