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精選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19:36:08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精選22篇)
時間:2023-11-24 19:36:08     小編:FS文字使者

教案是教師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學計劃的具體體現(xiàn)。編寫教案需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的利用。這些教案范文展示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對學生學習的關愛和期望。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一

由此可推理出:如果小車不受力,小車將。

2、關于慣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靜止時有慣性,運動時沒有慣性b、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時才有慣性。

c、物體受力作用時才有慣性d、物體的慣性與運動狀態(tài)或是否受力無關。

3、我國公安部門規(guī)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車駕駛員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帶,主要是為了減輕下列哪種情況下可能造成對人身的傷害()。

a、汽車加速b、汽車速度過快c、緊急剎車d、汽車突然啟動。

4、一本書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對力是書受到的平衡力()。

a、書的重力和書對桌面的壓力b、書的重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c、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d、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5、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為了防止由于慣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規(guī)則是()。

a、某些地段要對機動車輛限速b、車輛快速行駛時要保持車距。

c、車輛靠右側行駛d、小型客車的駕駛員必須系安全帶。

6、跳傘運動員在空中張開落傘后,跳傘運動員勻速下降,這是因為跳傘運動員()。

a、沒有受到重力作用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7、畫出在平直公上勻速行駛的汽車受力的示意圖。

8、慣性和慣性定律不同之處在于:描寫物體運動規(guī)律,描寫物體本身的性質(zhì);的成立是有條件的,而是任何物體都具有。

能力提高。

9、舉例寫出你觀察到的在生產(chǎn)、生活以及交通運輸?shù)确矫姘l(fā)生的慣性現(xiàn)象的兩個例子,并結合所舉事例分別說明如何防止或利用慣性。

10、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物體就會靜止。這個結論是亞里士多德對生活中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總結出來的。人們確實看到,用力推一個木箱它就運動,停止用力,木箱就靜止。因為這種現(xiàn)象,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在兩千多年里被人們普遍接受,直到后來伽利略推翻了這個觀點。

你認為亞里士多德錯在了什么地方?怎樣解釋上述“推木箱”的現(xiàn)象?

11、請你設計一個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要求:寫出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并比較二力平衡的條件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條件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二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牛頓第一定律。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guī)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jīng)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xiàn)象掩蓋了本質(zhì)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qū)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概念。

2、通過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jié)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jié)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三

2、了解控制變量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牛頓第二定律的知識及其應用;難點:實驗演示的操作。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引導回答)有外力作用----狀態(tài)改變----速度改變----有加速度產(chǎn)生。

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還講了: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質(zhì)量越大的,狀態(tài)越難改變。這就涉及到三個物理量:力、加速度和質(zhì)量,三者之間到底有何關系呢?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它。

二、進行新課。

1、實驗介紹。

實驗是我們掌握物理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今天就利用實驗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f、m、a三者都是變量,在研究此類問題時,我們先使其中一個量保持不變,來研究另外兩個量的關系,這就是控制變量法。

(1)原理:f可以用彈簧秤測量,m可以用天平測量,那加速度呢?

a=(s2-s1)/t2。

測量加速度的方法:a=(vt-v0)/t2。

(2)設計。

在光滑的導軌上放一量小車,一端系有細繩,繞過定滑輪后吊著砝碼,砝碼質(zhì)量遠小于小車質(zhì)量。

受到恒力作用的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有s=v0t+at2/2----s=at2/2------a=2s/t2,為了便于比較,我們?nèi)蓚€小車做雙軌實驗。當時間t相同時,有a1/a2=s1/s2。

(3)實驗操作(1)。

平衡摩擦力;將兩輛質(zhì)量相同的小車放在導軌上;系上細繩,跨過定滑輪掛上質(zhì)量不同的砝碼;利用控制桿控制兩輛小車同時運動;記錄數(shù)據(jù)。

(4)實驗操作(2)。

將兩輛質(zhì)量不同的小車放在導軌上;系上細繩,跨過定滑輪掛上質(zhì)量相同的砝碼。

利用控制桿控制兩輛小車同時運動;記錄數(shù)據(jù)。

2、實驗結論。

m一定時,f與a成正比;f一定時,m與a成反比。

內(nèi)容:物體的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zhì)量成反比。公式:f=kma;注:取國際單位時,k等于1。

平衡摩擦力分析(導出)牛頓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物體的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與質(zhì)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本節(jié)小結。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作業(yè)第1、2、3題。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四

關鍵詞:平衡力、阻力、速度、靜止狀態(tài)、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一、教學理念。

1、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的教育理念。

運用實驗法圖象法、數(shù)學極限法、受力分析法、等效法,邏輯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2、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

從生活中找出二力平衡的例子,過渡到學習牛頓第一定律,降低學習的難度,最后又通過學生練習,將所學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

3、注重探究歷程。

讓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經(jīng)歷實驗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科學方法、實驗能力,有助于學生對“物理與生活”的認知。

4、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活動與分析讓學生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二、學情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初中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難點,它是通過實驗對比分析推理得出的理想狀態(tài)下物體不受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與它緊密相連的是慣性及應用慣性解釋簡單慣性現(xiàn)象。人教版原有的書本知識順序:先上牛頓第一定律,再上二力平衡的知識,打破這個順序,先上二力平衡知識,再上牛頓第一定律,從教學實踐上看,學生更易接受這樣的順序安排,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在實驗基礎上結合運用圖象法、數(shù)學極限法、受力分析法、等效法,邏輯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學會應用實驗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

(2)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3)運用數(shù)學圖象法、極限法和二力平衡知識過渡到研究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狀態(tài)。

2、教學重點。

在實驗基礎上結合數(shù)學圖象法、極限法、等效法推理牛頓第一定律。

3、教學難點。

四、教學設計:

1、教學用具:小車(1輛)、長木板(兩塊)、毛巾(1張)、玻璃(1塊)。

2、教學處理。

先學習二力平衡知識后再學習理想狀態(tài)下物體不受力時的牛頓第一定律。

3、教學過程。

演示實驗:出示一輛小車,用手推小車運動,停止用力后,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下。

啟發(fā):前面我們學習過二力平衡知識,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保持平衡狀態(tài)即保持勻速直。

(1)電線下吊著的一物體原來處于靜止狀態(tài),電線突然斷了,物體在重力作用下顯然會下落,改變了運動狀態(tài)而不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

(2)如圖a所示,一豎直下落的物體受到重力和阻力作用,重力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一致,而阻力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由于重力作用效果大于阻力作用效果,致使這個物體運動越來越快。

(3)如圖b所示,一豎直上拋的物體受到重力和阻力作用,重力方向、阻力方向都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致使這個物體運動越來越慢。

總結:物體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不能保持平衡狀態(tài)。只有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會保持平衡狀態(tài)。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結果,讓學生看本節(jié)的“探究”部份內(nèi)容。b.設計實驗。

讓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處滑下以獲得到達斜面底端相同的速度,接著讓小車以這樣相同的速度在毛巾、木板、玻璃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運動,并比較小車在不同的平面上運動路程的長短。

提問:做此實驗注意什么問題?

答:保持斜面傾斜度不變,每次小車都從同一斜面同一位置處滑下。c、進行實驗。

(a)圖是減速運動,(b)是加速運動,(c)勻速運動。故選(a)圖象來表示運動速度與時間變化關系。

畫出小車在毛巾、木板、玻璃平面運動時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

推理:繼續(xù)換用比玻璃更光滑的平面,所得到的圖象傾斜度越來越小,當平面無限光滑時,圖象將與橫坐標平行,得到與(c)圖相同的圖像,即物體作勻速運動。

v初。

t

運動小車不受任何阻力時,等效于運動的物體受平衡二力的作用,據(jù)二力平衡知識可知物體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物體的運動方向和運動快慢保持不變。當物體靜止不受力作用時也等效于受平衡二力的作用,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介紹伽利略、笛卡兒的運動思想,物體不受阻力作用時,運動快慢不變作勻速運動。可見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只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原因。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說明:此定律適用于一切物體。

(1)定律前提條件: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或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還可以推廣到物體受平衡力的作用,或在某一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結論: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tài),原來運動的物體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在不受力的方向上將保持原來的相對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受平衡力或在某一方向上受平衡力作用亦如此。

f、鞏固練習:(1)重為50n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作用在這個物體上水平拉力是n。

(2)一本重為80n的書靜止在桌面上,如果書所有受到的力突然全部消失,書將處于狀態(tài)。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收獲了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請同學們從以下方面進行表述。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五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什么是慣性,能夠用慣性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知道慣性與質(zhì)量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斜面小車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通過實驗分析,初步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學會分工與合作,提高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感悟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曲折,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重點】。

對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的正確理解,體會科學思想的建立過程。

【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明確斜面實驗的整個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設計兩個實驗。提出問題: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在桌面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牛頓第一定律》。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敘述古代人們對于運動的認識和伽利略對于運動的觀點。

演示實驗:“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棉布鋪在水平木板上,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

提問:兩次實驗為什么都讓小車在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

回答:使小車滑到斜面底端時速度相同。

總結實驗現(xiàn)象:小車所受的阻力減小,向前滑行的距離變大。

推理:如果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速度就不會減小,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強調(diào)雖然牛頓第一定律建立在大量經(jīng)驗事實的基礎上,但卻是一個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定律。

提問:牛頓第一定律蘊涵幾部分知識,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包含三部分內(nèi)容:

(1)物體在不受力時,總保持勻速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2)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zhì),叫做慣性。

(3)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需要外力。

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問與引導,導出慣性這一概念,講解慣性僅與質(zhì)量有關,列舉生活中有關于利用慣性的事例。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提問同學們牛頓第一定律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什么是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

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回答。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提問總結,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點。

作業(yè):查閱伽利略斜面實驗的完整設計過程,同時觀察生活中有關利用慣性的事例。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六

】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節(jié)課是在學習了運動學和力學知識基礎上,首次將力和運動聯(lián)系起來,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和規(guī)律的知識,本課內(nèi)容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后面平衡力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nèi)容,它把理論聯(lián)系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從而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物理的興趣。本節(jié)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安排學生實驗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第二課時要理解慣性的內(nèi)容。

通過實驗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它是總結事實,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這方面要注意強調(diào)。

1、通過分析具體事例,知道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4、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1、通過問題1、2、3、4、5、6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通過問題7、8、9、10、11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通過教師整合說明和問題12檢測目標3的達成。

4、通過問題8、9、10、11檢測目標4的達成。

一、導入新課:(教師根據(jù)學生看到的演示實驗,在設置問題,引發(fā)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車演示:

(1)、用力拉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

(2)、停止用力,小車停止。

問題1:什么原因使小車前進?

問題2:能否說物體運動必須受力?

問題3: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3)、將小車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讓小車滑下。

問題4:到水平面上后會立即停止嗎?

問題5:小車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4)教師總結:學生形成兩種不同結論分別代表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運動不需要歷來維持。(板書他們的觀點)。

(5)教師總結:阻力會影響物體的運動。

二、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轉化成可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進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時知道了自己應支持誰的觀點)。

問題8:小車在水平面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讓學生充分猜想后,總結:斜面坡度,小車質(zhì)量,小車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問題9:研究小車在水前進的距離和水平面對它阻力的關系,你應該如何設計實驗?

(學生猜想,小組討論,分享猜想設計的依據(jù)和研究方案。)。

教師總結:運用控制變量法必須讓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車在同一位置開始運動,分別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進行多次試驗。

選擇合理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試驗。

教師根據(jù)實驗引導學生分析:

問題10:三個表面相比,哪個阻力最小,哪個阻力最大?

問題11:小車在木板上運動得最遠,在毛巾表面上運動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阻力越小,前進的距離越遠,若表面更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更小,前進的距離更遠;若表面非常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將非常小,速度減小得也將非常慢。

進一步推理問題12:如果物體不受力,它將以一個恒定的速度永遠地運動下去。

通過比較推理的結果,讓學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話說出實驗結論,得到運動和力的關系,并指出自己支持兩位誰的觀點。

三、教師整合說明(根據(jù)推論引出牛頓第一定律,讓學生明確它不是實驗結論)。

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guī)律:牛頓第一定律(板書課題)-----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板書內(nèi)容)。

四、教師強調(diào)說明:(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這條規(guī)律的普遍適用性,不符合這條規(guī)律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條件,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它也包含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總保持”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只有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5)它雖然不是直接由實驗得來的,但經(jīng)受了實踐的檢驗,是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結。

【板書設計】:

亞里士多德(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七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主要推理過程和推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及意義;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zhì)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會用慣性解釋一些現(xiàn)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1、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1、力和運動的關系。

2、慣性和質(zhì)量的關系。

1課時。

[引入]。

師: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怎樣描述物體的`運動,知道了物體的一些運動規(guī)律,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同一個物體不同的情況下可以做出不同的運動,究竟是什么決定了物體的運動情況?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研究運動與力的關系。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運動與力的關系。

一、據(jù)生活現(xiàn)象思考探究。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結合日常生活經(jīng)驗,分組探討一下運動和力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并試著回答以下一些問題。

1、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是不是有力物體就能運動,沒力物體就靜止。給物體一初速度,物體在不同平面上滑動,體會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物體的運動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樣嗎?

以拋粉筆為例。

3、物體的運動僅由力決定嗎?

拋粉筆為例。

4、物體什么情況下做直線運動?什么情況下做曲線運動?

以拋粉筆為例。

5、物體做直線運動時,什么情況下加速?什么情況下減速?

以拋粉筆為例。

【牢記】: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沒有力物體也能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運動方向與力的方向無必然聯(lián)系;當速度與力同一直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速度與力不在同一直線時,曲線運動;同一直線時,力與速度同向,加速;力與速度反向,減速。

要讓學生明白:物體此刻的速度是由上一刻的速度和上一刻的受力決定的,此刻的速度及此刻的受力決定下一刻的速度。(比方:今天的結果是前面的表現(xiàn)決定的,要想今后的結果能改變,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

二、歷史上人類對運動與力的關系的認識。

師:愛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學家探索自然奧秘的努力,比做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中警員破案的過程。在偵探故事中,有時候明顯可見的線索卻把人們引到錯誤的判斷上去,也就是說光憑經(jīng)驗來做判斷是靠不住的。

師:長期以來,在研究物體運動原因的過程中,人們的經(jīng)驗是:要使一個物體運動,必須推它或拉它。因此,人們直覺地認為,物體的運動是與推拉等行為相聯(lián)系的,當不再推、拉的時候,原來的運動便停止下來。根據(jù)這類經(jīng)驗,亞里士多德得出結論: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便要停止。我想不僅是亞里士多德這樣想,就是在現(xiàn)在,很多人還是這樣想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相一致。但這卻是個錯誤的結論。是由明顯可見的線索引出的錯誤判斷,而且這個錯誤結論竟維持了近兩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伽俐略創(chuàng)造了有效的“偵察”方法,發(fā)現(xiàn)了正確的線索,揭示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成為物理學中的福爾摩斯。

師:伽俐略注意到,當一個球沿斜面向下滾動時,它的速度越來越大;向上滾動時,速度越來越小。他由此猜想:當球沿水平面滾動時,速度應該不增不減。實際上他發(fā)現(xiàn),球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伽俐略認為,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原因,因為他同樣還觀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會滾動得越遠。于是他推斷:若沒有摩擦阻力,球將永遠滾下去。

師:伽俐略為了說明他的思想,設計了一個實驗(伽俐略斜面實驗):讓一個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狀態(tài)開始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升到原來高度。減小后一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達到同樣高度,但這一次為了達到同樣高度,比第一次滾得遠些。繼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達到同一高度時將會滾得更遠。于是他問道:若將后一個斜面放平,球會滾動多遠?結論顯然是,球將永遠滾動下去。這就是說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沒有力物體也可以運動(比如在光滑水平上,只要給物體個初速度,物體將以這個速度永遠運動下去),而力恰好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運動速度)的原因,比如物體加速和減速時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當然我們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水平木板做得無限長,所以這個實驗是“理想實驗”帶領學生觀察動畫及視頻文件,先看理論動畫,再看演示實驗。

注意:理想實驗不是空想實驗,它是可靠實驗事實加上理論推導。

師:與伽俐略同時代的法國科學家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明確指出:除非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或運動狀態(tài),永遠不會使自己沿曲線運動,而只保持在直線上運動。他還認為,這應該作為一個原理加以確立,并且是人類整個自然的基礎。

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伽俐略和笛卡爾的正確結論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頓總結成動力學的一條基本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八

這節(jié)教材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介紹了四位科學家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然后講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這是初、高中知識相銜接的一節(jié)課程。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nèi)容,高中階段的學習,首先應該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糾正一些片面的、不恰當?shù)恼J識,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對相關問題的認識,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應以教材中有關“力是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這一問題認識的發(fā)展歷史為線索,以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讓學生思考亞里士多德是一個非常博學的人,為何他的錯誤觀點能影響人們兩千年呢?牛頓所做的工作不僅是進行總結,更是從物理上賦予了明確的內(nèi)涵,這其中包括慣性和力作為科學概念的提出。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理解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研究、思考、推理過程,學習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實驗方法。在牛頓第一定律內(nèi)容的學習上,注重知識的理解及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為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思維的積極性,本課采取學生自主探究模式組織教學。

學生在初中學習中,已經(jīng)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nèi)容,了解了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但是對其認識還不夠深入。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還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學生還不是很清楚。要正確認識它,就要克服日常經(jīng)驗帶來的錯誤認識,讓他們通過觀察、思考,來澄清錯誤的認識。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特別注意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注意它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學研究方法,課堂教學中,還應要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情景。

(一)知識與技能:

2、知道慣性的概念,知道慣性大小跟質(zhì)量有關,能夠正確解釋有關慣性的現(xiàn)象。

(二)過程與方法:

回顧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及牛頓等物理學家的科研過程,感受他們的研究方法,重點感悟伽利略的物理研究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通過對笛卡兒的觀點和牛頓第一定律的比較分析,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曲折性。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重點難點】。

重點:

2.科學思想的建立過程。

難點:

2.質(zhì)量是慣性唯一量度的理解。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考綱對其要求屬于理解、應用級別。

【學習內(nèi)容】。

問題1:

問題3:馬如果不拉車,車為什么總要停下來呢?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1)(實驗事實)。

(2)(科學推想)若另一個斜面光滑,則小球一定會滾到另一斜面的高度。

(3)(科學推想)若減小另一個斜面的傾角,則小球高度,不過,在另一個斜面上將滾得更遠。

(4)(科學推想)若把另一個斜面改成光滑的水平面,則物體將。

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實驗事實基礎上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愛因斯坦評價伽利略:伽利略的發(fā)現(xiàn)以及他所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問題5:閱讀課本69頁第三段,笛卡爾的觀點是什么?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得出牛頓第一定律。閱讀課本69頁第。

四、第五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1、內(nèi)容:一切物體總保持狀態(tài)或狀態(tài),除非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思考:牛頓第一定律能不能用實驗來驗證?什么時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舉例說明。

(1)明確了慣性的概念。

(2)確定了力的含義。

定律的后半句話“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實際上是對力的定義,即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并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物體時的運動規(guī)律,他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而實際中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所受為零時,其效果和不受外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列舉演示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并解釋本科開頭的兩個視頻。

三、慣性與質(zhì)量。

1、慣性與力的關系。

(1)慣性力,而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性質(zhì),因此說“物體受到了慣性作用”“產(chǎn)生了慣性”“受到慣性力”等都是錯誤的。

(2)力是改變物體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慣性越大,運動狀態(tài)改變。

(3)慣性與物體的受力情況。

2、慣性與速度的關系。

(1)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性質(zhì)。

(2)一切物體都有慣性,與物體是否有速度及速度的大小均。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

1.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數(shù)值等于使單位質(zhì)量的物體產(chǎn)生單位加速度時力的大小。國際單位制中k=1。

4.當物體從某種特征到另一種特征時,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的轉折狀態(tài)叫做臨界狀態(tài)。

5.極限分析法(預測和處理臨界問題):通過恰當?shù)剡x取某個變化的物理量將其推向極端,從而把臨界現(xiàn)象暴露出來。

1)矢量性:加速度與合外力任意時刻方向相同。

2)瞬時性:加速度與合外力同時產(chǎn)生/變化/消失,力是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對性:a是相對于慣性系的,牛頓第二定律只在慣性系中成立。

4)獨立性:力的獨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產(chǎn)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對方影響。

5)同體性:研究對象的統(tǒng)一性。

高中物理學習方法。

1應降低起點,從頭開始。

我們要轉變概念,不要認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會好。初中物理的知識比較膚淺,只要動動腦筋就能學會,在加上通過大量的練習,反復強化訓練,對物理的熟練程度也會提升,物理成績也會穩(wěn)步提高??梢赃@么說分數(shù)高并不代表學得好。要想學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學們對物理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加上好的學習方法,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所以我們要轉化觀念,踏實的學習,穩(wěn)中求進!

2注意每個環(huán)節(jié)。

1、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guī)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

2、獨立做題,要獨立地保質(zhì)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shù)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zhì)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shù)理化不經(jīng)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要花費一些時間,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過程,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guī)、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作狀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狀態(tài)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tài)分析是活的、連續(xù)的。

3有目的的做題。

在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習題的作用千萬不能忽視,做題不是說題海戰(zhàn)術,而是要通過有目的的做題理解相關的物理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中有選擇性地做題,包括認真分析教科書上的例題,根據(jù)教學重點和難度選擇課外習題.選題不能一味依靠老師,要品味出老師選題的思路和要求,逐步做到能自己選題;在解題時要保持思路清晰,圍繞知識點加深學習效果.當然,在學習中多向老師請教,將自己的想法與老師溝通一直是我們的極佳選擇.

4多讀課外參考書。

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們來說,課后利用剩余時間可以閱讀物理課外參考書以及其他讀物。此過程是課堂學習的繼續(xù)和延伸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和非智力優(yōu)秀品質(zhì)。

選擇課外參考書一定注意:所選課外參考書的數(shù)量不要太多,太濫。要注意閱讀參考書最好在學完一部分或這一章內(nèi)容之后進行。閱讀課外參考書時,要對重點內(nèi)容深入鉆研、領會內(nèi)容。

磁場知識點。

4.在重力忽略不計(不考慮重力)的情況下,帶電粒子進入磁場的運動情況(掌握兩種):

(1)帶電粒子沿平行磁場方向進入磁場:不受洛侖茲力的作用,做勻速直線運動v=v0。

?解題關鍵:畫軌跡、找圓心、定半徑、圓心角(=二倍弦切角)。

(2)磁感線的特點及其常見磁場的磁感線分布要掌握;。

(3)其它相關內(nèi)容:地磁場/磁電式電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磁性材料。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一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一、復習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課引入

教師: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三、進行新課

1.歷史的回顧

教師: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jù)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初看起來,他的觀點似乎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這個觀點在人類的歷史上統(tǒng)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們才開始對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提出疑問,并由伽利略和牛頓等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關系提出了科學的論斷。

2.做課本圖91所示實驗

(1)教師:這是一塊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塊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鋪一塊毛巾。讓一輛小車從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注意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

(演示,并在小車停止處放一面小旗做為標志。畫板圖)

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師:亞里斯多德認為維持運動必須有力。現(xiàn)在,小車恰恰是因為受到了阻力,它的運動不能維持??梢?,他的觀點缺乏一定的前提條件,因此是不確切的。

(2)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復上述實驗,并在小車停止處放小旗做標志)

教師:小車從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這樣可以保證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具有跟剛才實驗時相同的速度,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得更遠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畫板圖)

教師:從實驗可知,木板對小車的阻力小了,小車運動得更遠了,它的速度經(jīng)過較長的時間才變?yōu)?。

(3)教師:我們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換成一塊比較光滑的板,重復上述的實驗。

(演示,并畫圖)

可見,水平木板對小車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它的速度必須經(jīng)過更長的時間才能變?yōu)?。

3.牛頓第一定律

(學生討論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實驗做基礎,這種無限光滑的平面雖然沒有,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這就是歷史上伽利略所做過的實驗和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

法國的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結論,使人們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兒認為,物體不受外力時,除了速度的大小不會改變,永遠運動下去,也不會改變運動的方向。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guī)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這個規(guī)律說明了維持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需要力的。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實驗基礎。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由這個定律進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學推論都經(jīng)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早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4.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的故事”。

四、作業(yè)

復習本節(jié)課文。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二

二次備課 新課引入:

物體的運功需要力來維持嗎?

教師強調(diào)實驗中注意事項: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學生要理解實驗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實驗: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師提問:

小車滑行的距離怎么長了?

(學生回答)

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變小了

3)教師提問

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前進越遠。

小車應該永遠運動下去

也就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也能運動,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的科學推理得到的非實驗定律。

大家要學習科學家的刻苦鉆研精神,也要向他們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推理法。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zhì),這種性質(zhì)叫做慣性。

1、打棋子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將七個象棋子疊放講臺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個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失去了第四個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慣性雞蛋實驗:突然彈擊雞蛋與水杯間的硬紙片,雞蛋有慣性,不會隨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水杯里。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2.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慣性只與物體 質(zhì)量 有關。

與物體的速度,體積等無關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三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和結論。

3.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理解有關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二、教學內(nèi)容剖析。

本節(jié)課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慣性定律的內(nèi)容及導出過程,強調(diào)它在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茖W的發(fā)現(xiàn)都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科學背景,同時,科學家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zhì)和敢于置疑、堅持真理的獻身精神又成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

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

本節(jié)課教學難點:

1.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點。

3、慣性概念的理解及應用。

三、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

人和車子為什么會做這種或那種運動.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知道運動和力的關系.在力學中,只研究物體怎樣運動而不涉及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運動學,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動力學.

動力學的奠基人是英國科學家牛頓.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這部著作中,牛頓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這三條定律總稱為牛頓運動定律,是整個動力學的基礎.這一章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牛頓運動定律.

二.正課。

1、歷史的回顧.

演示實驗: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

1.1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17世紀前人們普遍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據(jù)這類經(jīng)驗事實得出結論說: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在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兩千年內(nèi),動力學一直沒有多大進展.直到17世紀,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才根據(jù)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教師對亞里士多德做簡單的介紹,以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家們的熱愛。

1.2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若阻力非常小,物體將做什么運動呢?

課件演示實驗:物體沿氣墊導軌的運動很接近勻速直線運動.

介紹:上海磁懸浮列車示范運營線、設計時速430公里/小時.

若阻力減少到零,情況又會怎樣呢?

計算機模擬實驗: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結論:設想沒有摩擦,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xù)運動下去.

而水平桌面上推物體物體動起來,不推物體就不動,正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物體改變了運動狀態(tài),所以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jīng)過抽象思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guī)律.

對伽利略進行簡單的介紹。

1.3笛卡兒(descartes)。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講解:牛頓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并根據(jù)他自己的研究,系統(tǒng)地總結了力學的知識,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經(jīng)歷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過程重點與難點:對牛頓第一定律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是本節(jié)的核心教學過程:

復習:1、什么是力?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學生回答)。

板書:(1)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2)力改變物體的形狀。

有生活現(xiàn)象引導學生思考:

板書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有沒有不同意見呢?伽利略意見不同:

板書伽利略的觀點: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用一系列的實驗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教師演示實驗,同時用課件展示次實驗。

比較小球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并回答課件中針對實驗提出的幾個問題。

1、小球為什么會停下來?受到阻力。

2、小球在三種表面運動的距離為什么不同?阻力大小不同。

4、在此實驗中,怎樣做到讓小球水平初始速度相同的?讓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由實驗得出的結論:水平面越光滑,小球受到的阻力越小,則小球水平運動距離越長,速度減小的越慢。

經(jīng)過推理有: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力,它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實驗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guī)律,即:

板書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如何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呢?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第一定律及下面的內(nèi)容,回答問題:

1、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得出的?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jīng)推理概括得出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

2、適用范圍是什么?一切物體都適用。

3、成立的條件是什么?

a、完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物體受多個外力,但效果互相抵消,這種狀態(tài)等效于不受力(合力為零)。

4、“總”指:物體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總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就總保持力消失時的速度和方向一直勻速直線運動下去。

5、“或”指:兩種情況必具其一,不能同時存在。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練習:

(1)、正在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

則它將()。

a.立即停止。

b.速度減小,最后停止。

c.運動方向變?yōu)榕c原來相反。

d.做勻速直線運動。

(2)、如果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靜止的物體永遠保持靜止。

b.運動的物體是不會停下來的。

c.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d.物體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

(3)、一個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靜止開始運動,當速度達到3m/s時,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則物體將()。

a、慢慢停下來。

b、做勻速直線運動,但速度小于3m/s。

c、立即停下來。

d、做勻速直線運動,且速度為3m/s。

(4)、用繩子栓住一個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圓周運動,當繩子突然斷裂,小球將。

[].

a.保持原來的圓周運動狀態(tài).

b.保持繩斷時的速度和方向作勻速直線運動.

c.小球運動速度減小,但保持直線.

d.以上三種都有可能.

(5)、忽略一切阻力,原來靜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頭被另一塊小石頭水平撞擊,大石頭的運動情況是()。

(6)判斷:

1.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運動就一定靜止.

2.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

3.如果物體受到的合力為0n,物體一定靜止.

解析: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是勻速直線運動,對應的受力情況是“不受力”或“多個外力互相抵消(即合力為零)”。在此基礎上再施加給此物體一個外力,此時物體受合力一定不為零,故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一定會發(fā)生改變。

作業(yè):1、網(wǎng)上查閱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的主要功績和主張。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五

知識目標: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guī)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jīng)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xiàn)象掩蓋了本質(zhì)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qū)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jié)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jié)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xiàn)象,(如推桌子)。這些現(xiàn)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xù)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二、講授新課:。

1.規(guī)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shù)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jù)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tài)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tài))。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jù)現(xiàn)象學。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六

(一)教學目的。

1.知道慣性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yǎng)科學的.

(二)重點與難點。

難點: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理。

師: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力又能使運動物體速度增大或減小,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物體不受力又怎樣呢?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力和運動的一系列問題.

[板書1]第九章力和運動。

2.新課教學。

師:請同學們觀察實驗。

[實驗1]靜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車.

師:小車處于什么狀態(tài)?

生:靜止.

師:靜止的小車,水平方向不受推動和拉力的作用,它將會怎樣?

生:永遠處于靜止.

[實驗2]如圖1所示,小車受水平拉力作用時.(讓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立即用手使它靜止下來)。

師:觀察小車的狀態(tài)發(fā)生怎樣變化?

生:由靜止到運動.

[實驗3]如圖1.繼續(xù)實驗2,鉤碼使小車水平運動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鉤碼.小車失去水平拉力后,繼續(xù)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停止.

師: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

生:小車繼續(xù)運動一段距離后才靜止.

師: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變?yōu)殪o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師:是不是這樣呢?請大家繼續(xù)觀察下面實驗.

[實驗4]用同一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記下三次小車靜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圖2(a)、(b)、(c)所示.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短?

生:第一次.

師:為什么?

生:小車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速度最小(后半句話學生回答不出來,第一次可由說).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長?

生:第三次.

師:為什么?

生:小車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師:(介紹牛頓第一定律演示裝置)這是一個斜面,把它放在講臺桌上.(如圖3所示.)。

[實驗5]讓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觀察小車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運動的情況.(在桌面鋪上毛巾、棉布.)。

師:哪次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最短,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離最短.(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填寫表1第一行前三項)。

師:很短距離,速度變?yōu)榱?速度變化快呢,還是慢呢?

生:最快.(填寫表1第一行最后一項)。

師:第二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較大、滑行距離較長、速度變化較快.(填寫表1第二行)。

師:第三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較小、滑行距離長、速度變化較慢.(填寫表1第三行)。

師:假定我們做第四次實驗,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實驗結果會怎樣呢?(填寫表1第四行前兩項)。

生:小車滑行的距離長,速度變化最慢.(填寫表1第四行后兩項)。

生:那么小車滑行距離就更長,最最長,速度變化最最慢.

師:大家一起來填表1第五行(見表)。

師:假如水平表面對小車沒有阻力,實驗結果又會怎樣呢?

生:小車永不停止地運動下去!

師:一起來填表1的第六行高中物理.(見表)。

表1。

師:大家注意這個表格的前三行我們是做了實驗的.第四、五行沒有做實驗,只是根據(jù)前三行的實驗結果,加上邏輯推理得出來的結論.雖然沒有做實驗,但是在正確實驗的基礎上加上正確的推理,得到的結論也是正確的.

大家再仔細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沒有阻力,而第四、五行還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師:沒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實際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結果就是理想實驗,實際上不存在,是在正確實驗的基礎上正確推理得出來的.

師:這種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得到理想狀況下的結論,也是研究的一種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就是這樣通過實驗推理得出來物體不受阻力將如何運動的.

師:誰給大家朗讀書第104頁倒數(shù)第三段?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把這段倒數(shù)第三行“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下去”.畫下來.

師:法國科學家笛卡兒,又對伽利略的結論作了補充,他是怎樣說的,請一位同學讀教材第104頁倒數(shù)第二段.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從此段的倒數(shù)第三行“如果運動物體……運動下去”.畫下來.

師:笛卡兒的說法和伽利略的說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說明了什么?

生:笛卡兒把伽利略的“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改為“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說明,不是僅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師:再后來英國的科學家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七

2.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二)教具。

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課引入。

三、進行新課。

1.歷史的回顧。

2.做課本圖91所示實驗。

(演示,并在小車停止處放一面小旗做為標志.畫板圖)。

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2)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復上述實驗,并在小車停止處放小旗做標志)。

(畫板圖)。

(3)教師:我們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換成一塊比較光滑的板,重復上述的實驗.。

(演示,并畫圖)。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八

2、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二)教具。

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三)教學過程。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教師: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1、歷史的回顧。

教師: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jù)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初看起來,他的觀點似乎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這個觀點在人類的歷史上統(tǒng)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們才開始對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提出疑問,并由伽利略和牛頓等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關系提出了科學的論斷。

2、做課本圖91所示實驗。

(1)教師:這是一塊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塊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鋪一塊毛巾。讓一輛小車從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注意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

(演示,并在小車停止處放一面小旗做為標志。畫板圖)。

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2)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復上述實驗,并在小車停止處放小旗做標志)。

教師:小車從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這樣可以保證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具有跟剛才實驗時相同的速度,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得更遠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畫板圖)。

教師:從實驗可知,木板對小車的阻力小了,小車運動得更遠了,它的速度經(jīng)過較長的時間才變?yōu)?。

(3)教師:我們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換成一塊比較光滑的板,重復上述的實驗。

(演示,并畫圖)。

可見,水平木板對小車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它的速度必須經(jīng)過更長的時間才能變?yōu)?。

(學生討論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實驗做基礎,這種無限光滑的平面雖然沒有,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這就是歷史上伽利略所做過的實驗和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

法國的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結論,使人們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兒認為,物體不受外力時,除了速度的大小不會改變,永遠運動下去,也不會改變運動的方向。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guī)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實驗基礎。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由這個定律進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學推論都經(jīng)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早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4、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的故事”。

復習本節(jié)課文。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十九

二次備課 新課引入:

物體的運功需要力來維持嗎?

教師強調(diào)實驗中注意事項: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學生要理解實驗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實驗: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師提問:

小車滑行的距離怎么長了?

(學生回答)

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變小了

3)教師提問

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前進越遠。

小車應該永遠運動下去

也就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也能運動,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的科學推理得到的非實驗定律。

大家要學習科學家的刻苦鉆研精神,也要向他們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推理法。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zhì),這種性質(zhì)叫做慣性。

1、打棋子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將七個象棋子疊放講臺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個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失去了第四個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慣性雞蛋實驗:突然彈擊雞蛋與水杯間的硬紙片,雞蛋有慣性,不會隨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水杯里。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2.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慣性只與物體 質(zhì)量 有關。

與物體的速度,體積等無關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二十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牛頓第一定律。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guī)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jīng)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xiàn)象掩蓋了本質(zhì)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qū)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jié)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jié)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xiàn)象,(如推桌子)。這些現(xiàn)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xù)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二、 講授新課:

1.規(guī)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shù)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離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較大 較長

3 玻璃 較小 長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為零 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jù)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奔醋鲃蛩龠\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tài)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tài))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jù)現(xiàn)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guī)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 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d.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雖然現(xiàn)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guī)律,它是經(jīng)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

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五、作業(yè) :閱讀本節(jié)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個人或自由結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1、網(wǎng)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個人或自由結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xiàn)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yōu)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1、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二十一

1.知道并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能根據(jù)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2.通過演示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發(fā)現(xiàn)自然科學規(guī)律,體會物理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上課,同學們請坐。上課之前,老師在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圖片,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是在太空當中靜止的一滴水,我們結合之前的知識,想一想這滴水為什么能夠靜止在空中呢?嗯,好,看到很多同學有答案了。來,后排這個女生說一下,非常好,請坐。她說是因為在太空當中的物體,不受到力的作用,所以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由于沒有初速度,所以就靜止在空中了。表達的非常完整。對于剛才同學所說的,其實涉及到了牛頓第一定律。那今天我們繼續(xù)來探究牛頓第一定律。(板書:牛頓第一定律)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模塊1】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歷程

我們都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其實是牛頓總結歸納得出的,那為什么牛頓總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好,現(xiàn)在老師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教材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好,現(xiàn)在很多同學已經(jīng)坐直了,想必已經(jīng)是完成了。那誰能來分享一下,好這位同學。嗯,非常好,請坐。他是根據(jù)人物來進行梳理的。他說先后經(jīng)歷了亞里士多德、伽里略、笛卡爾、最后是牛頓進行總結而得出的定律。所以牛頓才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好,對于這幾個人物來說呢,我們詳細地來看一看,他們分別有怎樣的觀點和言論。首先是亞里士多德,他說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如果沒有力,那運動就會立即停止。那這樣的觀點是否正確呢?嗯,不正確。這個我們之前已經(jīng)學過了。在20xx多年之后,伽利略推翻了這個觀點。那他說什么呀?對,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也就是說,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時,這個物體會持續(xù)的運動下去。物體運動停止,是因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好,后來笛卡爾將這個言論的推廣到更加理想化的情況。最后由牛頓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嗯,好,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歷程。(板書:一、發(fā)現(xiàn)歷程)

【模塊2】牛頓第一定律

對于牛頓第一定律,其實我們之前已經(jīng)知道了他的完整表述。誰能來嘗試說一說?嗯,好,你來說。嗯,不錯,請坐。表述得不是非常完整,但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不錯的。牛頓第一定律的完整表述是,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對于牛頓第一定律,其實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了。當時探究實驗過程是怎樣的,大家還記得嗎?嗯,好,來這位男同學你來說一說,非常好,請坐。這個男同學說,之前探究時,是讓小車或者是讓滑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通過改變平面的粗糙程度,觀察滑塊滑行的距離,會發(fā)現(xiàn)阻力越小時,滑塊滑行得就越遠。

那么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在高中階段,這個實驗有沒有可以優(yōu)化的地方呢?應該怎樣去改進呢?嗯,好,我看到很多同學有想法,這位女同學你來說一說,很好,請坐。她說想盡量減小阻力之后,然后給小車一個初速度,此時觀察一下它的速度是不是會發(fā)生改變,來進行驗證。嗯,好。根據(jù)這樣的想法,老師準備了一段實驗視頻。視頻當中的實驗器材是氣墊導軌,在啟動的時候,導軌會向上噴氣,在滑塊和導軌之間就會形成空氣層。此時就會大大減少滑塊在運動時的摩擦力。好,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如果給滑塊一個初速度,他到底會不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呢?好,現(xiàn)在實驗播放開始。嗯,好,視頻播放結束了。從剛才的顯示屏當中的數(shù)字來看,滑塊的運動時速度發(fā)不發(fā)生改變呢。好,同學們都說是不改變的,確實是這樣。當物體運動的時,所受到的合外力為零,他將會一直勻速直線運動下去。好,在初中的基礎上,我們將這個實驗進行了改良。

【模塊3】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1

那么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歷程以及準確表述,我們已經(jīng)了解清楚了?,F(xiàn)在老師有兩個小問題想去考考大家。剛才在牛頓第一定律當中,我們說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此時對于這樣的狀態(tài)來說,他的受力情況一定是怎么樣?對,不受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說,他的合外力怎么樣,嗯,很好,是為零的。好,怎樣才能算是合外力為零呢?同學們思考兩分鐘,老師找人來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學已經(jīng)有答案了,這個男同學你最積極,你來說一下,非常好,請坐。他說合外力為零,可能是這個物體就是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此時合外力就為零了。那還有哪位同學來補充一下。好,這位同學。好,請坐。他說也可能是物體受到力。但是這些力合成之后,合外力是等于零的。說得非常的好。這個其實就是合外力為零的兩種情況。(板書:二、牛頓第一定律、1.合外力為零)。

【模塊4】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2

現(xiàn)在老師還有一個小問題想去問問大家,我們可不可以通過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之間的聯(lián)系,來判斷一下,物體在處于某種運動情況時,它的合外力是怎樣的呢?嗯,好,現(xiàn)在老師在多媒體上了展示一幅過山車的圖片。過山車在運行的時候,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時刻發(fā)生變化。于是我們可以推斷他所受的合外力是怎樣的呢?嗯,好,后面戴眼鏡的男同學,來跟大家說一下,很好,請坐。這位男同學說,如果這個物體速度大小和方向不變化的時候,說明合外力為0。但此時速度大小和方向均變化,說明此時合外力一定是不為零的。所以根據(jù)大家說的,牛頓第一定律可以通過物體運動狀態(tài),大致的去推斷受力情況。(板書:2.運動力)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好,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所有內(nèi)容,通過剛才的兩個小問題的討論,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對于牛頓定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好,這節(jié)課呢,我們就上到這里。課后同學完成書后的習題。好,下課。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篇二十二

1、作用與地位。

本節(jié)內(nèi)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節(jié)《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識基礎上,來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兩者聯(lián)系起來,為后續(xù)的牛頓運動定律和平衡力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重點、難點分析。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2)慣性是所有物體的特性。

2、過程與方法。

(2)通過慣性現(xiàn)象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養(yǎng)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三、學生的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5章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結合初中知識為生長點,以教材內(nèi)容為線索,借助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即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tài))來歸納推理出牛頓第一定律。

四、教法和學法分析。

教學中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實驗,引導啟發(fā)學生展開討論,總結規(guī)律并得出結論,最后,教師總結并說明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情況,其只是根據(jù)實驗推理的.、合乎邏輯的定律。

五、教學程序分析。

(一)導入新課:

通過介紹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進一步思考運動與力的關系,引出動力學,說明動力學的奠基人是牛頓,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學好整個力學知識的關鍵,引入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chuàng)設情境:介紹早在多年前,古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的論斷,通過“迷你實驗室——圖6-5書本的運動”的實驗來說明,當推力撤去后,書本并不會立刻停止運動,而是會繼續(xù)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導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2、演示實驗: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利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面一步一步說明當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當另一傾角逐漸減小為零時,小球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持續(xù)運動下去。

3、演示“迷你實驗室——氣墊導軌實驗”。這里提出“如何實現(xiàn)完全理想的情況”而介紹氣墊導軌的特點,并引導學生如課本圖6-7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探究滑塊的運動情況。注意提醒學生這是一個近似實驗。

4、介紹在伽利略的基礎上,笛卡兒對伽利略觀點的補充,最后由牛頓總結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并分析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nèi)容及其是一個推理的而無法用實驗證明的論斷;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5、通過“信息窗——圖6-9太空中的航天飛機”來重點引導分析“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的特性”。

b、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c、慣性是性質(zhì)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難易程度等。

(三)鞏固練習:

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有關慣性知識的應用,加強對牛頓第一定律知識的理解。

(四)作業(yè)布置:課本課后作業(yè)1、3、4、6。

(五)板書設計:(略)。

六、教學預測。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從新課程的具體目標要求出發(fā),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設計力求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出發(fā),圍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為主題,并通過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澄清錯誤認識。但在將物理學史與物理規(guī)律教學進行有機滲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因為師生互動不足達不到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合理的調(diào)節(jié)。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73741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