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熱門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20:49:10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熱門14篇)
時間:2023-11-24 20:49:10     小編:琉璃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系統(tǒng)化地整理教學內容,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得到充分準備。寫教案時應注意明確教學目標,確保學生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不同學科的教案范文,涵蓋了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一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被稱作“果中珍品”,它就是荔枝。相信大家一定都品嘗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樣的一種水果。

二、關于荔枝的簡介:

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艷可觀,俗稱丹荔。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yǎng)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水果。

三、解題。

(一)假如要你寫一篇介紹荔枝的說明文,你會給文章起個什么名呢?

課文題目用的是明代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共7個字,卻表達了哪幾層意思?

明確:南州——荔枝的產地,泛指我國南部地區(qū)。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是舊歷,按公歷算是七月。

荔枝丹——荔枝的顏色。

提問:文章用詩句作題目有什么好處?

明確:好處——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此題內涵豐富,突出了荔枝生態(tài)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tǒng)一起來。)突出了科學小品的文藝性風格。

(二)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

2.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四、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chuàng)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F(xiàn)任中國科普創(chuàng)作協(xié)會副理事長。早在30年代,他就出版了《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出版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xiàn)代鳥類學著作。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五、檢查預習、初步感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二

本篇文章是九年級下冊的一篇說明文,學生在八年級已經學過作者的另一篇說明文:《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對說明文還是比較理解的。但因為是九年級畢業(yè)班,在教學的時候,教案的設計仍然太注重于文本,而對說明文的閱讀方法指導性仍然不夠強。

開頭的導入還是略顯啰嗦,作者已經在之前了解過,不必過于重復,可以拿作者兩篇文章進行比較歸納,更高層次的'指導學生了解生動說明文的特點,以及作者有序的說明,說明思路清晰的特點。

生字詞比較多少用的字,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抓幾個重點的,教學生記憶的方法,以便課后能舉一反三。

說明的順序、語言、方法都是閱讀說明文要抓的重點,建議指導學生在答題的時候,能規(guī)范答題的語言,而不是泛泛而答。

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思考,我們的初中閱讀教學,除了要抓住文體的特點去指導閱讀外,是不是對經典的文章也要用心去體會作者的語言和思路,從而去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以及作者的精神所在。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三

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明確學習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提問法。

兩課時。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fā)人豐富的聯(lián)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2、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tài)。

荔枝花。

二、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jù)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jù)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荔枝大多數(shù)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能產荔枝的地區(qū),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

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

5、根據(jù)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jù)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2、列數(shù)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xiàn)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

3、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jù)。

b.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展現(xiàn)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1、科學性。

“現(xiàn)代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xiàn)在確數(shù)、約數(shù)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2、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xiàn)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xiàn)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xiàn)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1、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yǎng)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完成講義練習。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四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辈恢挥X已是農歷四月的中旬,在嶺南的梅雨季節(jié)里,那一顆顆綴在綠葉間的荔枝已初染紅暈,猶如一個忸怩羞澀的少女欲露還遮的半掩臉兒埋在枝葉的中間;卻也有不怕羞的,大大方方無拘無束的在枝頭搖曳,對著人們盈盈淺笑。遠遠看去,整個荔枝林一片紅浪翻飛,我終于領略到什么叫“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周圍的綠色的植物與之交相輝映、藍天白云與之互相襯托著,像是一幅巨大的濃墨重彩的`油畫,橫臥于天地之間。

荔枝的成熟,最歡喜的莫過于孩子們。看枝頭的一抹紅暈初染,已經有孩子迫不及待的躍躍欲試,全然不顧剛剛雨后枝干的濕滑,也不理會枝葉上殘存的雨水會把衣服打濕,身手敏捷的爬上樹,摘下一大串來。還不夠成熟的荔枝往往甜味已具而酸澀味稍重,但這并不影響孩子們急于享受的心情,一會兒就風卷殘云,只剩下一地散落的殼和核。

看著孩子們狼吞虎咽,生怕手慢了荔枝就沒有了的樣子,我又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時80年代,家里只有兩畝多的薄田,為數(shù)不多的旱地,田要種水稻,地要種副糧,一年還要納幾百斤的糧食給國家。家里六口人,父親和他的兄弟們還要輪流供糧食給爺爺奶奶。當時的生活頂多只能用僅僅溫飽來形容,所以家里沒有多余的地用來種果樹,水果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極為奢侈的食物。其實這種情形并不單是我家,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這樣的,只有一兩戶人家有余地種上一兩棵荔枝樹。而每年到荔枝成熟的季節(jié),看著別人家枝頭上的紅艷,不管如何垂涎欲滴,也只有暗暗吞口水的份。

也有同齡伙伴忍不住嘴饞,瞅準主人不在家時爬上樹去偷摘。但往往是迎來主人的一聲怒斥,原來是人家故意臧起來引你上鉤。這自然是招來一頓臭罵,爾后是通知家長,又招至家長的一頓呵斥毒打。我倒是從來不敢去偷,我母親甚至要求我不能走近果樹,以免招至別人的誤會。但有一次和堂妹出去玩耍,恰從荔枝樹下經過,看著一顆顆紅彤彤誘人的果實,惹得饞蟲直在肚子里鉆。她慫恿我爬上樹去摘,但我說什么也不敢。

她就自顧自地準備爬上樹去摘一兩顆下來嘗嘗,但還沒等她走近樹根,荔枝主人只比我們大一歲的兒子在樹上一聲吆喝,嚇得我們一溜煙的跑了。后來荔枝主人的兒子在他母親面前添油加醋的描述一番,我們又招來一頓辱罵,甚至跑到我母親面前告狀,說我們偷了多少多少她的荔枝。母親急了,問我偷了沒有,我說我還沒有走近她的荔枝樹呢。但她一口咬定我們是偷了她的荔枝,就算我用詛咒發(fā)誓來維持自己的清白也沒用。

再后來父親在家附近的一塊田里種上了幾棵荔枝樹和龍眼樹,而我在等待荔枝長成的漫長歲月里,再也沒有走近過別人的荔枝樹,只在自家的田里盼著荔枝快快長大。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日復一日的盼望中,我終于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顆荔枝,當剝開荔枝紅色的果殼,露出瑩白如雪、晶瑩通透的果肉時,我迫不及待地放進口中狂嚼,那種酸甜芳香的如瓊漿玉液的滋味瞬間充斥于口齒之間時,我也終于明白蘇軾為什么會發(fā)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感嘆了;我也明白了為什么會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故事了。荔枝的滋味實在令人難以抗拒,范成大有詩曰:“甘露凝成一顆冰,露濃冰厚更芳馨?!卑拙右赘性娰潎@荔枝說:“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我生為嶺南人,能近水樓臺先得月,每年在享受荔枝的美味中,感覺此生足矣!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現(xiàn)在,日子進入了農歷五月、公歷的六月。嶺南的荔枝已普遍成熟,在荔枝迎風搖曳的季節(jié)里,到處一派絳雪艷浮,云霞似錦,瓜果飄香,歡歌笑語,盛世太平的景象。

那天晚上父親打電話來叮囑我回家去摘荔枝。第二天一早,我迎著清風晨露,在鳥鵲唧啾聲中一路馳騁,經過摩托車四十分鐘的路程,家鄉(xiāng)就在眼前。摘了滿滿一框荔枝,凝視著枝頭上仍然碩果累累,突發(fā)詩興,大聲吟誦著明朝陳輝的那首《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闌干?!眹^的孩子們望著我,不明所以,看著孩子們茫然的表情,我哈哈大笑,每人分上幾顆荔枝,他們便都躲到陰涼處吃荔枝去了。

日暮時分,我們收獲了滿滿的幾框荔枝,一些拿去賣,一些放進冰箱儲存起來,留著日后慢慢吃。

這段日子,因為有了荔枝的點綴,整個夏天都變得絢麗多彩。而每天空閑時分,一邊欣賞著天邊云卷云舒,庭前花開花落,一邊啜著荔枝的甘香芳醇;然后一杯清茶,一本詩集,在愜意中靜看時光用纖纖巧手把日子慢條斯理的渲染,或水彩,或油墨,或工筆,或寫意,在悠然自得的歲月中,我期待著來年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五

一、導入部分(謎語導入)。

師:先請同學們猜一個謎語“脫了紅袍子,是個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個黑圓子?!保ù蛞凰?。

學生:答案:荔枝。

師:非常棒,謎底就是荔枝,看來同學們對荔枝的樣貌還是比較熟悉的。雖然我們平時都有吃過荔枝,但是可能沒有仔細觀察了解過荔枝。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賈祖璋的說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在從前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認識荔枝。

二、主體部分。

(一)解題。

師: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老師想請一位同學來說說,從這個題目里,你能發(fā)現(xiàn)哪些信息。

生: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qū);成熟的季節(jié)六月(陽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生態(tài)的主要特點之一)。

師:xx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這個題目引用自明朝陳輝《荔枝》這首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作者不是以“荔枝”二字作為標題,而是以“南州六月荔枝丹”這樣一句古詩為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激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增加了濃厚的文學氣息。

再來了解下本文的作者賈祖璋。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他撰寫的科普讀物主要有《鳥類研究》、《生物的韌性》、《生物學碎錦》等。他的科學小品,內容充實,構思精巧,語言簡潔洗練,文筆清新樸實。

小品文: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茖W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二)開始正式的文本內容。

1、理清字詞。

2、文本層次的梳理,以及說明順序的說明。

先讓學生自己閱讀,分別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師再總結概括文本的層次、結構。

(這篇課文主要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和荔枝的相關知識兩個部分。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tài)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tài)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tài))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tài)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2、重點賞析獨特的語言魅力,以及說明方法的說明。

師:全篇閱讀下來,同學們有沒有覺得這篇課文,與其他的一些說明文不太一樣。讀起來比較具有藝術性,不是那般枯燥無聊?;叵胍幌?,之前學的《物種起源(緒論)》,是不是有意思多了。那么,接下去就讓我們細細品味一下,這篇課文獨具有特色的語言魅力吧!下面請同學們以四個人為一組,找出具體的例子說明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每個小組至少找出一處進行說明。

(1)作引用(主要用了引資料):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六

知識與技能:

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

明確學習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教學方法:提問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解題: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fā)人豐富的聯(lián)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2、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tài)。

荔枝花。

二、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jù)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jù)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荔枝大多數(shù)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能產荔枝的地區(qū),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shù)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qū)”,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xiàn)在知道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5、根據(jù)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jù)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2、列數(shù)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xiàn)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

3、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jù)。

b.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展現(xiàn)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1、科學性。

“現(xiàn)代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xiàn)在確數(shù)、約數(shù)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2、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xiàn)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xiàn)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xiàn)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yǎng)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布置作業(yè)。

完成講義練習。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七

1、知識目標:

把握說明對象的基本特征及其相關知識。

掌握以引用古詩文為主的說明方法。

整體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篩選信息,把握基本特征。

選擇運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

品味生動、精確的語言。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敢于質疑,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

形成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

1、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技法。

2、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合理、嚴謹?shù)恼f明順序。

引導,點撥,歸納。

把握特征,梳理文脈。

篩選信息,質疑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學生對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觀感性認識,更談不上深層次的體悟。以本為本乃是破解難題的根本途徑。

(一)導入新課。

賈祖璋。

(二)出示目標。

1、掌握荔枝的形態(tài)及內部特征。

2、分析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4、品味縝密準確的語言。

投影顯示上述目標,學生齊讀目標。

(三)出示學法。

篩選信息,抓住特征;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討目標。

第一、解決第一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荔枝的基本特征?

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勾畫與荔枝特征有關的語詞。討論,小組展示:

1、外部:外殼(粗糙);顏色(深紅或紫色);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大?。ㄖ睆饺剿睦迕祝恢亓浚ㄊ嗫说蕉嗫耍?。

2、內部:膜(白、輕、薄、艷);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長圓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無核)。

3、生長: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產地(我國);古籍記載;習性(喜溫暖)。

生小結:從外部到內部,再到生長情況等方面介紹荔枝,具體、生動、準確。

第二,解決第二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

1、本文運用哪些方法進行說明?

2、最突出、最典型的說明方法是什么?分析其作用。

回顧舊知:初中學過幾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舉數(shù)字、打比方(比喻)列圖表、分類別、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等。

要求:瀏覽課文,就第一個小問題進行討論。小組交流意見,形成本組結論:

展示:

舉例子:20世紀60年代,廣東調查所得,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據(jù)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

舉數(shù)字: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打比方:心臟形,有細長如指形的“龍牙”,有圓小如珠的“珍珠”。

接下來就第二個小問題進行研討:

掃讀文本,自主學習,思考。將用得最多或者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找出來。

明確:引用古詩文。

要求:學生將文中引用的古詩文勾畫出來,小組推薦代表有感情地朗讀。

小組討論:引用這些古詩文有什么作用?

展示:

“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成片荔枝樹林的景色。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膜的輕、薄、艷。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耐貯藏、運輸。

要求:再讀文本,分析引用古詩文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提醒:注意標題,開頭,中間,結尾。

組內爭議,組間交流。

展示:

以詩句為題概括文章的基本內容,引起閱讀興趣。

開頭引用白居易的文章,概括介紹以前對荔枝的總體印象,引發(fā)質疑。

中間部分針對荔枝的幾個特征(外殼、顏色、膜、不耐貯藏、習性)引用詩文進行具體生動形象的說明。

結尾引用蘇東坡的詩句點出荔枝的發(fā)展前景。

第三、解決第三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作者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

要求:瀏覽課文,回顧第一個大問題,討論。

明確:先說果實,后說花期、產地、古籍記載、習性,是先主后次。就果實來說先外部后內部,是從外到內,由表及里。

師小結:抓住荔枝的基本特征,整體上從主到次。具體到果實上,從外到內,由表及里。盡管材料多卻組織得井然有序,詳略得當,脈絡清晰,一目了然。

第四、解決第四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品味精確的語言。

學生瀏覽課文,找出用詞精確的語句加以解釋。

展示:

大多數(shù)是深紅或紫色……也有淡紅色的,又有黃荔,淡紅色而略帶淡紅。

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厘米。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

師小結:語言的精確性體現(xiàn)了科學小品的科學性、嚴謹性。準確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征。

(五)自主互動。

再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自主交流解決。

問題組:本文還有那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

互動展示:作詮釋,引用史料。

(六)探究拓展。

投影顯示:請同學們寫一段有關荔枝的文字,把文中引用的古詩文連綴起來。比一比,看誰寫的又快又好!

(七)課堂總結。

投影顯示: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特別是引用古詩文按照從主到次,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順序,準確、生動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征。體現(xiàn)了科學性與文藝性相結合的文體特點。讓我們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了荔枝的科學知識,受益匪淺!

(八)布置作業(yè)。

投影顯示:介紹一種你最喜愛的水果,突出引用的說明方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八

2、把握本文說明順序。(重點)?。

3、理解、運用本文獨特的說明方法。(難點)?。

預習作業(yè):?。

1、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認識荔枝。?。

2、劃出本文重要詞語,正音、辨形、釋義。?。

3、熟讀下面這首詩,挖掘所蘊涵的一條重要信息。?。

惠州一絕?。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課堂研習:?。

三、閱讀下段介紹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與課文寫法風格的區(qū)別。?。

——摘自《辭?!?。

1、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

——梁元帝《詠石榴》?。

2、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

——白居易《山石榴》?。

——潘岳《安石榴賦》?。

——《事類合聚》。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掌握說明文的特點,理解說明文的順序和說明方法;

2、理解科學小品是一種用文學來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

3、體會作品中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及文學性。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按要求篩選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態(tài)及其生產情況;

2、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3、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說明文知識單元學習指導:

1、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功能、特征,或闡述事理。說明文的范圍比較廣泛,如科普讀物、知識小品、解說詞、說明書等均屬于說明文。

2、說明文大致包括三種具體樣式:一帶有一定文藝性的,指科學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為主的,如《向沙漠進軍》《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實用性的,如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guī)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3、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引用等。

4、常見的說明的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的順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條理和人的認識規(guī)律來安排的。比如介紹景物,建筑,多是根據(jù)地理環(huán)境、方位布局來安排;介紹事物源出、演變,多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安排;闡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邏輯順序來安排。總之,是按照一定的順序,由表及里,由實到虛,由分到合,由遠及近,由淺到深,逐步闡述。

5、說明文常見的形式有:(1)總(概說)分(具體)式(2)總(概說)分(具體)總(概說)式(3)分(具體)總(概說)(4)并列式(5)遞進式。

6、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為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么”,還要說明“為什么”是這樣。應用性說明文一般只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征,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準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并不矛盾。

7、說明文的考試點主要有:

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征的理解;

2.對說明方法的辨識與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的體會。

二、作者及解題:

1、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chuàng)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F(xiàn)任中國科普創(chuàng)作協(xié)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xiàn)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xù)寫出了許多優(yōu)秀科普作品?!赌现萘吕笾Φぁ贰痘▋簽槭裁催@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qū);成熟的季節(jié)六月(公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tài)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tǒng)一起來。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三、閱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列出提綱,了解荔枝的生態(tài)及其生產情況。

明確: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引出話題,總領全文。

外殼:龜裂片、片峰(粗糙)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態(tài)。

殼膜:白色果肉:顏色、味道、肉質、制作。

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果實: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產。

產地:中國南部果譜:種類、內容、荔枝品種。

移植:習性、古荔枝移植情況產銷:因地制宜,大力發(fā)展,滿足需要。

2、分析課文是按何種順序進行說明的。

明確: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

四、篩選課文主要信息,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的文字。

明確:

1、根據(jù)提綱,概括要點;

2、注意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3、把握說明語言的樸實主、準確。

五、布置作業(yè):完成《學案與測評》。

第二課時。

一、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與科學性。

明確:一是舉例子,有歷史的,有現(xiàn)實的,也有來自調查材料的。二是打比方,在生動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贊美之情。三是列數(shù)學,準確、科學。四是畫圖表,形象、生動,直觀。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詩文,共征引資料二十余條,從唐宋明清至今。

2、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哪里?

明確:(1)推測語氣;(2)確數(shù)、約數(shù)的使用;(3)語言周密,合乎科學性。

3、科學小品文語言的文學性較強,本文體現(xiàn)在哪里?(找出課文中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并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的作用)。

明確:體現(xiàn)在大量引用古代詩詞典故和比喻修辭的運用上。

類別。

材料。

詩歌散文。

史書記載:

南越王向漢高祖進貢荔枝;《三山志》。

科學專著:

《四川果樹良種圖譜》、《中國果樹栽培學》、蔡襄《荔枝譜》、陳鼎一譜。

引用的作用:(1)充實文章內容,豐富讀者知識;

(2)使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引起讀者興趣;

(3)寓科技知識于文學描寫,使讀者可由文學欣賞而獲得科學知識。

二、講評練習冊《學案與測評》。

三、布置作業(yè):預習下一課。

附與課文相關的詩文:

1、明朝陳輝《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欄桿。

2、徐勃《詠荔枝膜》: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客消。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白玉薄籠嬌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3、白居易《荔枝圖序》: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譯文: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于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看到它三天以內的變化情況的人。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十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上的一篇課文。在高中六冊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冊教材選入了一個說明文單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單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說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生在已有學習說明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學會從哪些方面來閱讀此類作品,鍛煉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繼學過兩個單元的說明文:一是第三冊第一單元的《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核舟記》《松鼠》;一是第五冊第二單元《統(tǒng)籌方法》《晉祠》《烏賊趣談》。對說明文的學習有一定的基礎。同時,說明文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個具體可感的說明對象”,與其它文體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本篇的說明對象是“荔枝”,學生不僅看過,也吃過,但很少閱讀過對其詳細介紹的文字資料,學生的興趣自然會更濃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2、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1、明確學習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3、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1、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tài)度。

2、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設計思想:1、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切入點。

2、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導向。

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對象特征。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

分類別、列數(shù)字、畫圖表、引資料。

學前指導:說明文的學習要點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科學性(正確、準確)。

說明語言。

文學性(生動、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題解。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fā)人豐富的聯(lián)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后,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征。

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fā)展生產。

2、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tài)。

荔枝花。

三、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jù)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jù)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荔枝大多數(shù)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能產荔枝的地區(qū),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

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

5、根據(jù)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jù)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能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2、列數(shù)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xiàn)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等等。

3、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jù)。

b、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展現(xiàn)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1、科學性。

“現(xiàn)代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xiàn)在確數(shù)、約數(shù)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這些詞語的運用,十分準確表達了信息。

2、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xiàn)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xiàn)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xiàn)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yǎng)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教學后記。

1、本篇設計最大的特點是緊扣“實用”二字。讓學生在學習完本篇課文后,知道從哪些方面來學習說明文,能夠準確地概括要點、篩選文章信息,進而能夠運用所學,達到寫作的目的。

2、本篇設計最大的亮點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讓學生根據(jù)畫面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他心中的荔枝是怎樣的,篩選信息以學生最喜歡的“判斷題”的方式進行;在拓展延伸上,讓學生選取身邊的特產進行介紹。

3、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比較突出,學生反應熱烈,課堂氣氛活躍,尤其出彩的地方是亮點的設計之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從教學方式來看,以學生為本,從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性這一塊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指導,引導了學生的方向。

4、當然,一篇教學設計不能十全十美,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一是教學設計安排的時間過于緊湊,導致課堂教學深入性不夠;二是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上,設計不夠周到;三是教學設計在備學生方面考慮不全,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高。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十一

(1)不了了之:該辦的事情沒有辦完,放在一邊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縱然:即使。

(3)資料:用作依據(jù)的材料。

(4)鉆牛角尖:陷入無法解決的問題或不值得研究的小問題之中。

(5)粗糙:不光滑。

(6)術語:某門科學的專用語。

(7)龜裂:呈現(xiàn)出許多裂紋。

(8)眼簾:指眼皮或眼內。

(9)逼真:極像真的。

(10)絢麗:燦爛美麗。

(11)絕種:(某種生物)因不能適應新環(huán)境而逐漸稀少,終于滅絕。

(12)夸張:為啟發(fā)聽者或讀者的想像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夸大的詞句來形容事物的修辭手段。

(13)渣滓:物品提取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14)不耐:受不住,禁不起。

(15)嘲諷:嘲笑諷刺。

(16)退化: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某一部分器官變小,構造簡化,機能減退甚至完全消失。

(17)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8)特產:某地或某國特有的;某地或某國特有的著名產品。

(19)明證:明顯的證據(jù)。

(20)進貢:封建時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

(21)更足珍惜:更加值得珍重愛惜。

(22)北限:最往北的限度。

(23)移植:把播種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連土掘起,種在田地里。

(24)遷怒:受了甲的氣而拿乙出氣,或自己不如意時,跟別人生氣。

(25)極刑:死刑。

(26)吹噓:夸張地宣揚。

(27)造化:自然界的創(chuàng)造者,也指自然。

(28)當年:就在本年;同一年。

(29)下文:比喻事情的發(fā)展或結果。

(30)幅員廣闊:領土面積廣大寬闊。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

(31)因地制宜: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具體情況規(guī)定適宜的方法。

(32)切合:十分符合。

(33)盛產:出產非常多。

2.句子。

這兩句一感嘆一反問,再加上“實在”“更”,有力地強調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小時“沒有見過鮮荔枝”“只知道荔枝干”。后兩句的兩個“沒有”,兩個“鮮荔枝”,突出本文說明對象是“鮮荔枝”,目的在于使“沒有見過”鮮荔枝的人對荔枝有全面的科學的知識。

(2)“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tài),的確也有不足之處。”

從第1段的設置疑問轉到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銜接緊密。對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貶,表明其隨時糾正前人錯誤的態(tài)度。這一句總領2至10段的說明內容,回應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體會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寫荔枝形態(tài)生動形象的對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的確”加強“有不足”的語氣起強調作用?!靶螒B(tài)”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點,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點。比喻的筆法與本段后4句“用果樹學的術語”作的準確細致的解說形成對比,作者的解說顯然更準確如實。后4句主要是對“殼如紅繒”一句中“繒”的比喻失當進行批評:把粗糙的殼面描寫得滑潤了。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數(shù)是深紅色或紫色?!?/p>

修飾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數(shù)”用語準確,有保留地肯定了“殼如紅繒”中“紅”的描寫。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后一句的“也有”“又有”補正了“紅”表述上的不足。使人認識到“紅”只是成熟期時大多數(shù)荔枝果外殼的顏色。這樣寫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實,經得起推敲。

這一句是對作為文章標題的所引古詩句的內容的必要解釋:“六月”是就陰歷而言,切勿以習用的陽歷視之。這樣就可使粗心的讀者避免誤解了。如果說這一句側重說明的是“六月”當如何理解,那么本段第1句到第3句則說明的是“丹”當怎樣體會。

(4)“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p>

這一句描繪荔枝的形狀,該內容是白文所無、本文特補的?!巴ǔ!薄吧浴?,用語精確,從范圍或程度對事物進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飾。最后一句對“龍牙”“珍珠”品種的介紹,就使人們對一般和特殊品種的荔枝的形狀都有較深刻的印象了。下幾句對果肩、果頂、縫合線等生物學術語的詮釋,用語簡潔、準確,也都給人以明白無誤的認識。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p>

這是用數(shù)字說明法具體確切地說明荔枝果實的大小和重量?!叭睦迕住薄笆嗫恕倍际歉艛?shù)。當用概數(shù)就不能用確數(shù)。概數(shù)用得恰當,能更確切地反映客觀事物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給人以真實可信、準確、精當?shù)母杏X。下兩句舉例說明,仍結合了數(shù)字說明。特別是第3句不但仍用概數(shù),而且兩說并存,如實引錄,不妄作揣測、任意取舍,反映了作者嚴謹審慎、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讀了使人感到更加真實可信,增強了文章的科學性。第2句中舉例是“調查得知”,第3句中舉例是專著記載,數(shù)字來源的可靠性是無庸置疑的。

(6)“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p>

“所謂”與第1段所引白文回應,又表明了作者對此說的不以為然。因為膜自身是白色的。下一句就指出了白文描繪有誤在于他觀察有誤:“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p>

(7)“荔枝的肉大多數(shù)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p>

“完全”加強了這一肯定的語氣,但這一肯定是以“大多數(shù)”為范圍的。下一句“有的則微帶黃色?!睆浹a了白文的不足。對荔枝的肉的顏色的介紹更趨全面后,三四句“從植物學的觀點”指出人們習慣(包括白文)稱為果肉(或瓤肉)的部分,其實“應稱假種皮”;而為人們當作膜的倒是“真正的果肉”。作者用現(xiàn)代科學知識糾正了前人的謬誤,使人們茅塞頓開,這一說明是十分必要的。

“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p>

“特別”,強調“薄”的程度,是“不留渣滓”的原因。“一般”用在“都”前,既肯定了荔枝肉入口不留渣的佳處,又不排除極少數(shù)、特殊情況,留有余地而不絕對化。接下去的三句回應白文“漿液甘酸如醴酪”,肯定了這種說法,肯定了荔枝作為水果,味道之佳。最后一句寫荔枝果“生食”之外還可加工作荔枝干,與開頭段遙相呼應。句中“完全”二字,表現(xiàn)出加工制作的荔枝干與鮮荔枝果外觀變化之大,難怪幼年時只見過荔枝干的作者,上小學時不能接受白居易文章的說法。

(8)“現(xiàn)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

作者先肯定了白的說法,再以現(xiàn)在情況與白居易的說明相比,對現(xiàn)代科研成果予以充實肯定。下一句“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表明作者對科研工作者的期望,也突出了荔枝“不耐”貯藏,要延長其貯藏決非易事。

(9)“荔枝的核就是種子,……少數(shù)品種為綠色?!?/p>

說明了荔枝核的一些情況,語言簡潔,是介紹荔枝必然要涉及的。“就是”與第7段“假種皮”大有關系。光說“核”,人們也許會忽略;強調它“就是”種子,人們自然會想起種子的皮,也會聯(lián)想到“假種皮”。

(10)“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p>

由荔枝果而寫到荔枝花,補白文之不足,狀荔枝所必需。這一段前面寫到一些荔枝花的“缺點”:比如“僅極少數(shù)品種有完全花”等等,需“混栽”以“增加授粉機會。再比如“生花”多,而結實少,“十花一子”,說明荔枝“結實”之可貴。這最后一句寫了荔枝花的“優(yōu)點”:花多、花期長,是蜜源?!爸匾摹蓖怀隽似浣洕鷥r值。這是荔枝鮮果能生吃,做荔枝干可食用外另一重要功用:荔枝花是蜜源,這蜜當然是“荔枝蜜”啰!

(11)“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p>

兩個“我國”,飽含作者熱愛祖國的激情,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一水果佳品的贊美。這一段緊扣文題的“南州”,把范疇具體到廣東、四川、福建、廣西、云南等。第二句中“海南島和廉江”并列,今日看有些不妥,因為海南已自成省,廉江是廣東省的一個地區(qū);作者寫此文時海南島屬廣東省,這樣寫是很自然的。

“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薄熬汀痹谶@里有“僅”、“只”之意,用在這兒強調我國栽培荔枝歷史悠久,至少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使讀者對祖國的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產生自豪感。

(12)“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xiàn)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承上段進一步證明荔枝原產我國。

此處的“書”指專著,不是提到荔枝的就算數(shù)的?!鞍ú滔宓脑趦取卑堰@一段與上一段,緊緊連貫起來。“現(xiàn)在知道的”決不可少,這樣限制一下比較客觀,留有余地,不能肯定這是完全的,不排除目前有未被發(fā)現(xiàn)、而將來也許會被發(fā)現(xiàn)的;既然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果去掉這幾個字就未免太草率、不嚴謹,給人以以偏概全,妄下結論之感。

“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p>

“不僅……也……”的句式、“最”的修辭,強調說明該書的地位、文獻價值和意義引人自豪。下面三句,不但介紹了此書的內容,還用書中提到的“陳紫”“現(xiàn)在仍然廣為栽培”,“宋公荔枝”“有老樹一株”“依然每年開花結實”,證明了這一點。

(13)“現(xiàn)在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p>

這一段在指出荔枝的“生產北限”后,舉過去的三個例子證明北移之不易。表達前人因喜愛荔枝而欲使其遍布祖國南北的愿望,引出“現(xiàn)在”應當與過去不同,有所進步,因為“科學發(fā)達”了嘛!這是作者的主觀愿望,更是讀者的共同心愿?!安皇恰弧彪p重否定表肯定,表現(xiàn)作者愿望之迫切;“也許”,表推測語氣,表明“將來”只是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能不能發(fā)生還不一定。這既是作者說話留有余地,又表明此事難度之大,能否成為現(xiàn)實目前還很難說,表達恰當、準確,分寸適度,并能激起人們鉆研科學,解決難題的熱情。

(14)“盛產荔枝的地區(qū),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的生產”

這是作者對“盛產”地區(qū)的建議,只有“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荔枝生產,才“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币源俗鹘Y,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是為人民謀福利的,表明他寫這篇文藝性說明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以今昔的不同,未來的發(fā)展收束全文,深化主題,使立意更高了。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十二

整理記錄之后,觀照課堂實錄和教案,發(fā)現(xiàn)兩者出入其實很多。以前是喜歡按著教案上課,往往會出現(xiàn)學生思維要發(fā)散,而我死命的想將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節(jié)課熱熱鬧鬧(因為有背景的補充和介紹),而后半節(jié)課就顯得枯燥無趣。而此次課堂上的突發(fā)情況卻讓我清醒認識到,一個教師,光是備課是不夠的,需要教學機智!如原本在我的設想中,由荔枝誘人的圖片激發(fā)學生興趣,帶出我的問題,即學生是否曾品嘗過荔枝,由此讓學生來介紹比較,然后引出所要學習的課文,讓學生自發(fā)的去尋找作者以及相關的文章特點??梢宰寣W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認知性學習和體驗性學習結合起來。但有部分學生的回答卻是相反的,他們抱著一種玩笑的心態(tài),有小部分甚至說“沒有吃過!”幸好當是手中準備了荔枝,急中生智,由此逆轉情勢。荔枝由此可見荔枝這一小道具的運用也激活了課堂氣氛。雖然和原來的預計有所差別,但總算物盡其用。

優(yōu)點:應該說,本次課堂教學,與我所準備的教案還是有較大出入的。但通過教學反思,我卻發(fā)現(xiàn)有一種歪打正著的感覺。雖然在我的教學設想中,希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但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還是限于條條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紹、字詞正音。其實現(xiàn)在看來,既然已經布置了學生預習,課堂上并沒有非講不可的理由。從此堂課,學生的自我見解和對說明文論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見其是花了精力和時間去預習的。因此,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檢查學生的預習,包括字詞,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也是我這堂課所得之一。

的確,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的生成的,預設的教學流程只能參考,不能死守,應該根據(jù)課堂情況機智處理。

不足:比較可惜的是,由于時間的問題,最后與學生的一句結束語未能行成。作業(yè)布置時也未讓學生寫一句感想,這樣會更直觀。至少我可以明了學生對這堂課的感受。覺得很遺憾。但學生對課后練習的認真完成至少讓我感覺到了一點: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這方面可以放手讓學生練,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我評價。以前曾經嘗試過課前演講,但后來因為學生的反應冷淡而中止?,F(xiàn)在看來,這還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介紹荔枝是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tài)特征,次要介紹荔枝其他知識,如生產情況。總之本課教學程序的設立,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有利養(yǎng)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形成,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拓充知識,更好學習鍛煉歸納表達能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十三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上的一篇課文。在高中六冊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冊教材選入了一個說明文單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單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說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生在已有學習說明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學會從哪些方面來閱讀此類作品,鍛煉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繼學過兩個單元的說明文:一是第三冊第一單元的《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核舟記》《松鼠》;一是第五冊第二單元《統(tǒng)籌方法》《晉祠》《烏賊趣談》。對說明文的學習有一定的'基礎。同時,說明文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個具體可感的說明對象”,與其它文體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本篇的說明對象是“荔枝”,學生不僅看過,也吃過,但很少閱讀過對其詳細介紹的文字資料,學生的興趣自然會更濃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2、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1、明確學習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3、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1、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tài)度。

2、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設計思想:1、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切入點。

2、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導向。

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對象特征。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

分類別、列數(shù)字、畫圖表、引資料。

&n。

[4]。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十四

知識與技能: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2、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1、明確學習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3、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1、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tài)度。

2、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75704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