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個提高效率、促進發(fā)展的重要方式。如何處理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zhàn)?接下來是一些專家給出的總結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一
端午節(jié)各地的風俗習慣導讀:我根據(jù)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關于《端午節(jié)各地的風俗習慣》的內容,具體內容:想了解端午節(jié)各個省市的風俗習慣嗎?如果有興趣請繼續(xù)往下看,我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各地的風俗習慣。河北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想了解端午節(jié)各個省市的風俗習慣嗎?如果有興趣請繼續(xù)往下看,我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各地的風俗習慣。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葚,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鄒平縣端午,?a>。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jù)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jié)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jù)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游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shù)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fā)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qū),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面皮包餡煮食]的傳統(tǒng),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桐廬縣鄉(xiāng)塾之學童,端午節(jié)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醫(y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yī)星臨空。
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黃岡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
三、
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曬,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jù)說可以洗去污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
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chǎn)。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jié)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lián)以彩線,系于釵上。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從化縣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也與鄭成功有關。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jié)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jié)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二
輾轉蕩風,與友共度。
時光荏苒,端午已至。
粽香濃濃,龍舟賽舞。
詩詞。
歌賦,琴瑟簫管。
紀念屈原,端午安康。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
端午節(jié)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qū)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jié)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便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從小到大,端午節(jié)的記憶總是彌漫著濃濃的中國味。各地的端午節(jié)習俗也會稍有區(qū)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海南的端午節(jié)有哪些習俗吧!
01。
包粽子,品棕香當然是端午節(jié)的標配啦。與別處的粽子不同,海南粽子大部分由柊葉包成方錐形,體型較大,糯米中有咸蛋黃、叉燒肉、臘肉等食材,蒸好之后的粽子軟糯鮮香。另外,黎族地區(qū)還有三色粽和用椰子葉包制的粽子。
02。
賽龍舟也是海南當?shù)靥貏e受歡迎的活動。每逢端午,人們就會舉辦龍舟競渡活動。海島上的先人每逢端午時,便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于南渡江中競渡。
03。
洗龍水可以說是海南當?shù)刈钣刑厣亩宋绻?jié)習俗了。當?shù)厝苏J為經(jīng)過“龍水”洗浴的孩子會得到龍神的保護,身體健康不長熱瘡熱痱,也能保證一年的健康、平安,端午節(jié)“洗龍水”成為每個家庭的必修課程之一。
04。
掛艾草—扶陽氣保平安。在端午節(jié)前夕,每家每戶都會買好艾草、百日紅、燈籠草、牙菜、雞屎藤等,兩三枝為一小束挷起來掛在門兩邊,或幾支艾草插在門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
05。
躲午也是一項特殊的活動,不過分布的地區(qū)也比較少,人們認為五月為“惡月”,酷暑將臨,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當日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
海南當?shù)氐亩宋绻?jié)習俗真是豐富,我相信,還有很多當?shù)氐牧曀兹栽诘却覀內ヌ剿骱土私?。希望大家在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可以多參與一些和端午文化有關的活動,這樣既可以拉近和親朋好友的距離,又可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真是很不錯呢!不在父母身邊的同學也別忘了給家中的父母送去端午節(jié)的祝福哦!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五月節(jié)、五日節(jié)......在春秋之前端午節(jié)是祛病防疫的節(jié)日,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1]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jié)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
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jié)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qū)以龍舟競渡及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3]自古以來端午節(jié)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jié)日活動。自20xx年起,端午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xx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xx年9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jié)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端午,別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節(jié)日起源于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節(jié)日活動: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等,節(jié)日意義: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楚國)。
解讀端午習俗起源于古代禊禮。
端午節(jié)即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叫五月節(jié),是一個流傳較廣的民俗性節(jié)日。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殞身,端午節(jié)便被染上了愛國主義的色彩,有了紀念的意味。然而,端午節(jié)的習俗起源于古代禊禮。
端午介紹。
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岸宋绻?jié)”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名稱由來。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岸恕惫艥h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讹L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泵吭掠腥齻€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shù)以至五謂之端五?!?/p>
民間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qū)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tǒng)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jié)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yǎng)。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jù)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jié)時,陜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jù)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蝎、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各地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椹,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jié)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jù)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jié)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jié),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于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xiāng)”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shù)匮睾Q睾泳用衩糠甓宋?,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家在海南的小鄭說,從小過端午,家里總會四處彌漫艾草香味。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掛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著艾草,洗洗身子,說是這樣,可以驅魔避邪,強身健體。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里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自幼,海島內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jié)”。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據(jù)說,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著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戶戶,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
陜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上海市。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游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shù)萬。光緒二一年(一八xx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fā)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江蘇省。
儀征縣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jù)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浙江省。
桐盧縣鄉(xiāng)塾之學童,端午節(jié)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醫(y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y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chǎn)。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jié)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lián)以彩線,系于釵上。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三
包粽時,我們不要將粽包得太大,否則便難以將它弄熟。粽子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不然對健康有損。
2、忌保存太久。
已包好的粽比較好盡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時亦要再次加熱。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潔衛(wèi)生,比較好放于陰涼透風的'地方。
3、忌大量進食。
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卻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腸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較差,所以吃粽時必需有克制,并且盡量趁熱吃,以免冷卻后更難消化。
4、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會在胃里停留很長的,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復發(fā)。
5、不吃過冷過硬的粽子。
6、不喝冷飲。
吃粽子時不宜喝冷飲吃粽子的時候不要喝冷飲,喝冷的東西更輕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7、睡前不吃粽子。
睡前兩小時比較好別吃粽子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含過多脂肪、鹽、糖,專家建議睡前兩小時比較好別吃粽子。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四
戰(zhàn)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續(xù)為傳統(tǒng),漸漸演化為端午節(jié)。
聞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是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傳說端午節(jié)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處,令度尚為之立碑,又令其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1、吃粽子。
對于愛吃的小朋友來說,端午節(jié)就意味著要吃粽子啦。小愛小時候總聽大人們說,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時,百姓為了不讓江中的魚群損傷他的身體,投到江中很多飯團、雞蛋等食物,后來就發(fā)展成了用葦葉等包飯做成粽子的習俗。
現(xiàn)在,粽子的餡料品種更為繁多。北方多是甜口味,比如棗粽、豆沙粽;南方則是咸粽居多,像鮮肉粽、火腿粽、蛋黃粽不一而足,浙江嘉興粽子可是最出名的?,F(xiàn)在吃粽子的風俗還流傳到了我們的鄰居朝鮮、日本和東南亞。
2、賽龍舟。
賽龍舟可謂是端午節(jié)最普遍的習俗啦。相傳是因為楚國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群?,F(xiàn)在,賽龍舟除了紀念屈原之外,還衍生出了更多的意義。
比如,貴州苗族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慶祝插秧勝利,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1980年,賽龍舟還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3、佩香囊。
古人一般會在端午節(jié)給孩子們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的作用,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常見啦。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面包上絲布,清香四溢,掛在小朋友的衣襟上,分外玲瓏可愛。
4、插艾條。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莖葉有揮發(fā)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端午節(jié)自古以來也是祛病防疫的節(jié)氣,因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會在這一天打掃門庭,將艾條插在門上,殺菌消毒。
5、拴五色線。
中國古代一直以紅、黃、白、青、黑五色為吉祥色。每年端午節(jié)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傳說五色線不能隨便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疾病沖走。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常保安康。
6、涂雄黃。
端午節(jié),南方常有飲雄黃酒,給小孩子涂雄黃的習俗,為的是討吉利、驅病邪。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可是有毒的哦。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黃酒中加入微量雄黃制成,現(xiàn)在,城市中很少有這個習俗了。小愛唯一記得的是,白娘子就是因為誤飲了雄黃酒現(xiàn)出了原形。
7、吃五毒餅。
小愛和朋友聊天才發(fā)現(xiàn),原來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jié)特有的節(jié)令食品,其實它就是玫瑰餅,只不過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這“五毒”形象的印戳,蓋在玫瑰餅表面上作標志而已。因為初夏時節(jié)正是毒物活躍的時候,古人食用“五毒餅”來消病強身,祈求健康。
8、躲端午。
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jié),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9、沐蘭湯。
蘭不是指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湖南、廣西等地,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jù)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10、屈原竟然不姓屈?
屈原其實姓羋(發(fā)mi音),屈原的“屈”字并不是他的姓,而是氏。姓是族號,而氏則是姓的分支,本來姓是一個相對較穩(wěn)定的稱號,可后來一些大的分支也成了姓之后,氏的作用就出來了。
11、亮瞎眼的奇葩粽。
12、還記得讓白素貞現(xiàn)原形的雄黃酒嗎?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難怪法力高強的白娘娘也招架不住呢,但由于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jīng)醫(yī)生指示,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黃酒才能喝。
13、端午節(jié)餐桌上的“五黃”
端午節(jié)餐桌上的“五黃”是哪五黃呢?五黃指的是: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和黃酒,在江南人的傳統(tǒng)中,端午節(jié)都要吃“五黃”的喲!
14、并不是人人都能吃粽子?
并不是人人都能吃粽子?你是屬于能吃粽子的那種嗎?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兒童、胃腸道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都不宜多吃。粽子好吃可不要貪多喲!
含義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岸恕钡囊馑己汀俺酢毕嗤Q“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含義二:
端午節(jié),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本名端五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天長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nóng)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五
端午節(jié)的第一個傳說是紀念屈原,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公元23--220年),曹娥為救父投江。事情是這樣的,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紀念伍子胥,關于這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那么,人們在過端午時又有什么風俗習慣呢?第一個就是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第二個就是端午節(jié)吃粽子;第三個是佩香囊,據(jù)說可以避邪驅瘟;第四個是懸艾葉菖蒲;第五個是掛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第六個是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小時候記事起端午節(jié)好像就只有吃粽子這一風俗,感覺家里人也不是很重視這個節(jié)日,不過我倒是挺喜歡的,因為我超喜歡吃粽子的。
返回目錄。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六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這些節(jié)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端午節(jié)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節(jié)期間通過傳統(tǒng)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七
端午節(jié)-劃龍舟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
菖蒲插門民間認為農(nóng)歷五月是五黃毒月,揚州人是忌諱在五月舉行婚娶喜事的。立夏一過,天氣漸熱,五毒就孳生活躍起來。揚州人認定的五毒是蛇、蝎、蜈蚣(揚州人叫百腳)、蟾蜍(揚州人叫癩蛤?。?、壁虎。民間有用菖蒲、艾草插在...
端午節(jié)喝什么酒:雄黃酒。
端午節(jié)喝什么酒?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是從古時候就傳承下來了的習俗。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是不會純飲的。雄黃酒具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yī)還用來治皮...
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的意義,端午節(jié)為啥喝雄黃酒。
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的來歷傳說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鄉(xiāng)的人們?yōu)榱瞬蛔岒札埑缘羟倪z體,紛紛把粽子、咸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y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由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
端午節(jié)五彩繩亦稱長命縷,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制成的五彩線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又有一說如果小孩還沒滿一歲,就只系紅...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掛香囊?
掛香包也叫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
端午節(jié)艾草的作用,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掛艾草?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掛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
端午節(jié)為什么帶五彩繩?
端午節(jié)系五彩繩的習俗起源于漢代,至今不衰。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端午節(jié)又稱小兒節(jié),五月被古人稱為毒月,端午節(jié)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之意。隨水沖走的五色繩就會變成小龍,帶走你身上的不好的東西。這樣一來,煩惱、憂愁...
端午節(jié)為什么吃咸鴨蛋?
因為端午節(jié)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征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節(jié)吃粽子習俗。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根據(jù)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F(xiàn)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賽龍舟將成...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八
2023法定節(jié)假日端午放假安排:6月22日至24日放假公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就現(xiàn)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于端午節(jié)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xiàn)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九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不同的地方習俗都是一樣的。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習俗,希望對你有用!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2、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折疊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4、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5、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吃粽子:清熱除煩。
中醫(yī)認為,糯米是糧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
總的來說,粽子有清熱除煩、通利小便、助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tips:過量進食棕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
艾葉、菖蒲:驅毒除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
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凹矣腥臧芍胁挥脕怼?。艾葉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臨床上常用來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藥效最佳。現(xiàn)代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的確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蚊效果更好。
雄黃酒:殺蟲解毒。
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qū)都已步入梅雨季節(jié),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涂灑雄黃酒是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在端午節(jié),將雄黃摻在酒里制成雄黃酒,灑在居室的墻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
tips:由于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積涂擦,以防中毒。
喝五加酒:祛濕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
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qū)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jié)喝五加酒。
掛香囊——散風驅寒。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jié)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y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端午節(jié)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1、紀念屈原說。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jù)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chǎn)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
5、龍的節(jié)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6、惡日禁忌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yǎng)成人。一旦撫養(yǎng)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xiàn)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zhàn)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后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xiàn)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jié)。
7、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jié)如涓涓之水發(fā)源于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節(jié)源于夏至說聞世后,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jié)中“斗百草”、“采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jié)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jié)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jié)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jié)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jié)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jié)又可稱為天中節(jié)。由此端午節(jié)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20xx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說,又提出端午節(jié)即夏至。
8、源于蓄蘭沐浴說。
據(jù)《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洞蟠鞫Y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蹦铣喝俗阢痢肚G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9、紀念介子推說。
據(jù)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jié)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10、源于勾踐操練水軍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十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jù)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jié)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椹,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jié)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古時"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此后,"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端午節(jié)也叫端陽節(jié)、天中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解粽節(jié)、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菖蒲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艾節(jié)、夏節(jié)等等。 端午節(jié)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歲時節(jié)日,也是一個有著大愛內涵的節(jié)日,其重要性僅次于春節(jié),與清明、中秋并列。端午節(jié)的來源版本多樣,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據(jù)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族--一個龍圖騰部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
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說:"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梢哉f,屈原投江殉國的傳說賦予端午節(jié)獨特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端午節(jié)經(jīng)數(shù)千年歷代承襲,形成了我國端午文化這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聯(lián)佳句。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十一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填入汩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們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裹著糯米投入江里,并且人們也要吃粽子、咸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
首先是包粽子,要把竹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在準備好綠豆、雞蛋黃、肉等材料做餡。再把長長的竹葉折疊,圍攏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均,最后把竹葉包著的粽子做四個角的形狀。包粽子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棉線繩包好粽子,不然粽子在煮的過程中就會松開。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水要漫過粽子,用猛火煮,大約一個小時后,改用文火煮三十分鐘。等粽子熟了以后,就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
然后是劃龍舟,千姿百態(tài)的各式彩龍在江面游弋,有的舒展著優(yōu)美的身姿,有的搖頭擺尾,有的神采奕奕。當劃龍舟比賽開始時,各色各樣造型的“蛟龍”如箭里弦,欲爭群龍之首。此時,健兒們狠勁猛劃,奮力沖刺,兩岸滾起陣陣“加油”的聲浪。
端午節(jié)不僅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xiāng)情,還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十二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十三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約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由于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同盟,沒有成功,反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后,依舊寵信奸佞,再次將屈原革職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不忍再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顛沛的苦難,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于是選擇以死明志,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亡。
這一說最早是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jù)說,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氐陌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個時候,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F(xiàn)在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p>
2,紀念伍子胥說。
在江浙一帶,流傳著一個關于賽龍舟傳說。
東漢《曹娥碑》和《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為報殺父兄之仇,助吳伐楚,五戰(zhàn)五勝攻下楚都。其后,越國也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吳王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嚭受越國賄賂進讒言誣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讒言,賜伍子胥自盡。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狈虿畲笈?,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袋子里于五月五日投入錢塘江。袋子隨波逐流而不沉沒,當?shù)匕傩照J為是天帝憐憫他為盡忠而枉死,于是就封他為錢塘江的潮神。
老百姓為了紀念伍子胥就有了駕舟競渡迎潮神的習俗,老百姓認為祈禱潮神可保地方平安,漁業(yè)豐收。以后每年五月五日,當錢塘江口江潮翻騰之時,人們就駕舟逐潮競渡,希望能重見伍子胥顯靈。
3,紀念曹娥說。
曹娥(公元130-143),東漢時期會稽上虞人,他的父親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體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zhèn)即更名為曹娥鎮(zhèn),殉父之江為曹娥江,并建造寺廟來表達孝心。
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屈原,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xiàn)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jù)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zhàn)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后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fā)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于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lián)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涂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打擊。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里,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十四
戴搭拉,給孩子求吉利。天津人講究為孩子佩長命縷,也就是老人們口中的“老虎褡拉”,這種布藝制品用五色絲線縫制,內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藥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蟲避瘟作用。
用九子盤堆角黍。
說起吃粽子,咱就先說一個和粽子有關系的習俗。所謂九子盤,又稱“攢盤”,始于明萬歷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國,它是古人為婚喪嫁娶或重要節(jié)日款待賓客的一種實用器物。到了端午節(jié),天津人常用九子攢盤來擺放粽子,即角黍。
粽子最早用菰葉即茭白葉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稱“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葉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棗子等餡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食五毒餅。
除了吃粽子,天津人端午節(jié)還要吃一樣東西,就是“五毒餅”,那講究可是多了去了。民謠說:“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倍宋绻?jié)不少習俗都和“避五毒”相關。貼五毒圖、戴五毒兜、將“五毒”形象剪紙做成門符貼在門上。
用柳葉水洗臉。
在天津靜海一帶,端午節(jié)還有用柳葉水洗臉、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體健康的習俗。
佩香囊。
端午節(jié)也稱“浴蘭節(jié)”,除了戴搭拉,佩香囊也是一項端午習俗。中藥香囊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將具有芳香開竅效用的中草藥如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藥末,裝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也可以掛在車里、家里。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從古時候起,端午節(jié)就有著祈福平安的內涵寓意,古人會在這一天集體進行聚午宴、佩戴長命縷、畫額、洗草藥水等等活動,以便能夠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節(jié)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jié)日,直到今天我們對端午節(jié)的重視程度依舊沒有降低過,甚至將其設立為法定節(jié)假日。
懸艾。
每當端午節(jié)到來的時候,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懸鐘馗像。
鐘馗捉的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趕邪佞。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的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的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所以說懸掛鐘馗可以辟邪。
端午是二十四節(jié)氣嗎。
不是,是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龍節(jié)、正陽節(jié)、天中節(jié)等,節(jié)期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jīng)·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jié)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fā)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jié)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jié),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chuàng)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jié)日。因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偟膩碚f,端午節(jié)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chǎn)物。
端午祝福語。
1、讓我駕一葉龍舟,滿載著祝福駛向你;讓我掛一束艾草,為你每日祈求平安;讓我斟一杯濁酒,盼你一世安康。祝端午節(jié)快樂!
2、快樂像一根根棕繩,牢牢捆住你;幸福像一片片粽葉,緊緊包著你。愿你的生活如粽子般永遠幸??鞓废氯?,祝端午節(jié)快樂!
3、一粒粒糯米飽含著快樂的滋味,一顆顆紅棗甜蜜著美好的未來,一片片粽葉包裹著大愛的情懷,端午將至,愿你一生幸??鞓贰?/p>
4、糯米再香香不過我對你的思念,紅棗再甜甜不過我對你的問候,粽葉再大也大不過我對你的祝福,愿你端午節(jié)吃著香甜的粽子,想起帥氣的我。
5、親愛的,送你一個粽子,成分:100%純關心;配料:甜蜜+快樂+開心+寬容+忠誠=幸福;保質期:永遠;保存方法:珍惜。
6、端午伴五谷,幸福填滿屋;糖餡裹幸福,吃下沒苦楚;香粽艾葉煮,走過漫漫路;棕艾有情意,一生長相惜。祝親愛的端午節(jié)快樂!
8、滿城盡聞粽子香,眷戀源系汨羅江,道不盡的纏綿,捆不完的幸福,剝不完的快樂,嘗不夠的甜蜜,扔不掉的順意,祝你端午節(jié)快樂!
9、快樂化作糯米,粘住你的心;幸福化作蜜棗,甜透你的心;平安化作艾葉,清爽你的心;健康化作細繩,捆住你的心。端午祝你幸??鞓访恳幻?
10、日出日落是一天,花開花謝又一年。變幻的是世間萬物,不變的是心中牽掛。發(fā)出的是文字,編輯的是祝福,收到的是好運,祝你端午快樂!
11、龍舟泛起我的惦念,艾草傳遞我的情意,粽子包裹你的幸福。端午來到,只愿你開心快樂每一分,自在逍遙每一秒!
13、端午來到,愿你的事業(yè)“粽'盛不衰,愿你的幸?!棒铡睗q不減,愿你的容貌“粽”不見老,“粽”而言之,粽子能給你帶來好運,快樂!
14、送你一個粽子,祝福作粽葉,里面包裹著一生一世的幸福,一心一意的愛情,一點一滴的關懷,一朝一夕的快樂,祝你一切順心。
15、清風捎來了我的問候,月光倒映著我的身影,夜色浸透了我的溫暖,短信連接了你我的情意,祝你端午節(jié)快樂,一生幸福。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十五
端午節(jié)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xiāng)――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jié),當?shù)氐睦先藗兙蜁谧约业拿恳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jié),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jié)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詞,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在我們的中國有著許許多多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現(xiàn)在我為大家說說端午節(jié)吧!端午節(jié)又稱為端陽節(jié),是我們中國十分隆重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前的舊習俗,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在過端午節(jié),它是紀念我國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農(nóng)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jié)了,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還有有趣的劃龍舟比賽呢!奶奶在家已經(jīng)煮好了香噴噴的粽子,打開鍋蓋滿屋都飄著粽子的清香,讓我聞得口水直流個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子葉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真是回味無窮呀!
吃完粽子后,爸爸帶我去看劃龍舟比賽,這里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可熱鬧了!比賽開始了,各個隊伍都蓄勢待發(fā),隨著一陣槍聲一條條龍舟飛快地劃過水面,猶如一支支箭向前飛去。在場的觀眾們興奮喊道著加油加油,在為參賽者加油鼓勵,參賽者們聽了心里充滿了信心使勁地劃槳,水花到處飛濺。各條龍舟你追我趕的`,最后,落后的一號終于追上了遙遙領先的二號第一個沖過了終點,觀眾們不禁歡呼起來,到處都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啊!這真是我最難忘的一天了。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真是豐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等著你去找呢!
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xiàn)。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jié)食品?!讹L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jié)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xiàn),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jié)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jié)的民謠??傮w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jié)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粽子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jīng)成為端午節(jié)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xiàn)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jié)局限。明代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xiàn)在清代乾隆年間。.
飲雄黃酒。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十六
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很多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
作文。
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在我們的中國有著許許多多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現(xiàn)在我為大家說說端午節(jié)吧!端午節(jié)又稱為端陽節(jié),是我們中國十分隆重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前的舊習俗,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在過端午節(jié),它是紀念我國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農(nóng)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jié)了,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還有有趣的劃龍舟比賽呢!奶奶在家已經(jīng)煮好了香噴噴的粽子,打開鍋蓋滿屋都飄著粽子的清香,讓我聞得口水直流個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子葉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真是回味無窮呀!
吃完粽子后,爸爸帶我去看劃龍舟比賽,這里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可熱鬧了!比賽開始了,各個隊伍都蓄勢待發(fā),隨著一陣槍聲一條條龍舟飛快地劃過水面,猶如一支支箭向前飛去。在場的觀眾們興奮喊道著加油加油,在為參賽者加油鼓勵,參賽者們聽了心里充滿了信心使勁地劃槳,水花到處飛濺。各條龍舟你追我趕的,最后,落后的一號終于追上了遙遙領先的二號第一個沖過了終點,觀眾們不禁歡呼起來,到處都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啊!這真是我最難忘的一天了。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真是豐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等著你去找呢!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xiāng)――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jié),當?shù)氐睦先藗兙蜁谧约业拿恳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jié),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jié)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詞,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篇十七
每逢端午江南地區(qū)講究吃“五紅”,時至今日,“五紅”不僅僅是我們舌尖上的美食,更是中華民族一種文化的根,永遠傳承。那么“五紅”指的是什么呢?“五紅”的來歷是什么?下面一起隨本站小編來探個究竟吧!
“五紅”,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黃鱔”,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傳說很久以前,玉帝宣布,天上的毒物要等春雷響第一聲才可以到凡間去,所以人們都叫那個時候為驚蟄。不過有的毒物怕冷,于是,它們就約好到端午節(jié)天氣暖和后再一起去為害人間。這五個毒物就是蛇、蜘蛛、蝎子、蜈蚣還有壁虎。
它們在端午的時候來到了人間,剛到一戶人家的門口,就聽見這家里女主人在說,快吃,這是油炸的五毒。五個毒物大吃一驚,便趴到窗戶上看,只見桌上五個盤子里有紅紅的五道菜。那女主人一邊吃一邊說,這五毒菜真好吃?!拔寮t菜”看在五個毒物的眼里變成了它們的血,五個毒物嚇得魂飛魄散,急忙從這戶人家逃走了,從此再也不敢去了。
以后,人們都在端午這天吃五種紅顏色的菜來嚇退那些有毒的動物,希望它們不進自己的家里。于是,所謂的“五紅”也成了端午節(jié)餐桌上必定菜單。
端午節(jié)吃五紅,除了傳說因素外,主要是這五種食品都是初夏季節(jié)的時令佳肴,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非常適合大眾改善飲食的需求。
南京人嘴里常說的“五紅”版本很多,有的說“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黃鱔”,也有人說是“五黃”,包括雄黃酒、黃魚等,古人最初的風俗食品究竟是什么?記者采訪了南京著名的民俗專家王涌堅。
其實,南京傳統(tǒng)意義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黃”,即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從這些習俗看,南京是一個包容的城市,她包容了其他城市的風俗。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這“五紅”、“五黃”,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在江南人的傳統(tǒng)中,端午節(jié)要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另外,也有其他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農(nóng)歷五月,杭嘉湖地區(qū)稱五黃月,江南民間在端午節(jié)吃“五黃”的食俗由來已久。不少人都知道端午要吃“五黃”,可是為什么要吃,可能知道的不多。
白蛇傳中的許仙,聽了法海和尚的“忠言”,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勸妻子白娘娘喝下了雄黃酒,使之露出了白蛇的真身……。白蛇傳的故事,出于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從中使我們了解到;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的習俗,古之有之!
“五黃”者,為黃瓜、黃鱔、黃魚、咸蛋黃、雄黃酒(說法不一,有人將黃梅、黃泥螺也作五黃之一。因雄黃有毒,現(xiàn)今將雄黃入白酒內飲者已少見,今多見以黃酒替代雄黃酒)?!拔灏住闭?,為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黃”與“五白”的菜,可清熱降火,健脾和胃。
為什么在端午節(jié)吃五黃?這是因為雄黃是一味中藥,用雄黃末與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黃酒有解毒殺菌之功效。江南有。
諺語。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也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而黃魚、黃鱔、咸蛋黃、黃瓜則是端午時節(jié)的當令食品。
黃瓜:“五黃”中的黃瓜有“第一瓜果”之稱。農(nóng)歷5月。能吃到新上市黃瓜,時間上正好與端午對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黃瓜有清熱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
黃鱔: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蓄養(yǎng)和一個春天的復蘇,再加上天氣轉暖,食源豐富,端午時節(jié)的野生黃鱔格外的體壯肥美,而且此時黃鱔肉質細嫩,是擇食的最好時節(jié)。這時候的黃鱔還很補,古時醫(yī)書也曾有記載,黃鱔之功用為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因此,民間素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但需要注意:黃鱔體內含組氨酸較多,死后體內的組氨酸迅速分解為有毒的物質組胺,食后易中毒,故死黃鱔不能吃。
黃魚:平時喜歡棲息在較深海域,四到六月份在近海洄游產(chǎn)卵,秋冬又回到深海區(qū),所以被用作端午前后的時令菜。則端午時節(jié)的大、小黃魚,量多質優(yōu),為這一時節(jié)的主打海鮮,營養(yǎng)豐富且當令的大、小黃魚,理所當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黃”。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78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