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時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以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教案的編寫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教案的設計和實施需要教師的耐心和細心,以下是一些針對性強的教案建議供您參考。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一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xiàn)在來說都已經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后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問:(1)為何要將肉塊放在籠子中?
答:排除了胃對肉塊的物理性消化。
問:(2)對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質?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現(xiàn)在已經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問:(3)進行肉類消化的過程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說,需要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二、問題探討。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于一個生物體來說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fā)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三、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2h2o2h2o+o2。
問:如何獲得過氧化氫酶?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溫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對照的作用。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么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么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xiàn)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溫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問:為何酶的催化效率會比無機催化劑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罨芫褪欠肿訌某B(tài)轉化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罨茉酱螅磻驮讲蝗菀走M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四、總結。
在生物體中,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每時每刻進行著。以人為例:據估計人體細胞內每分鐘大約要發(fā)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么多的化學反應能在人體中順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醫(yī)院常用雙氧水作為身體出現(xiàn)小傷口的消毒用藥,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嗎?試解釋該現(xiàn)象。
能看到傷口有氣泡產生。原因是人體細胞中產生的酶將雙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氣。
課后小結。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巴斯德:發(fā)酵與活細胞有關,發(fā)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發(fā)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畢希納: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xù)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薩姆納:酶是蛋白質。
2.提示:(1)細胞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需要高效率地進行,酶的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得多。
(2)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需要在常溫、常壓、酸堿度適中等溫和條件下進行,無機催化劑常常需要輔助以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條件才能有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題。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學過的鑒定蛋白質的方法。在薩姆納之前,之所以很難鑒定酶的本質,主要是因為細胞中酶的提取和純化非常困難。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二
1.施萊登與施旺的稱謂的區(qū)別。在講細胞學說時,學生常將植物學家施萊登與動物學家施旺的稱謂混淆。我就告訴學生施萊登的“萊”字上有一草頭,“草”乃植物也,故其為植物學家。這樣學生就馬上把兩者的稱謂記住了。
2.支原體無細胞壁,衣原體有細胞壁。常見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體沒有細胞壁,但學生常將支原體和衣原體混淆,搞不清兩者誰有誰無細胞壁。我就對他們說,“衣”原體就像穿了一層衣服,因此衣原體有細胞壁,支原體也就無細胞壁了。
3.常見的七種微量元素。可采用諧音記憶法,“甜夢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種微量元素。
4.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采用聯(lián)想記憶法,“蘇賴甲、本色亮、潔異亮”,想象出意義:蘇賴(人名)的指甲,本來顏色就亮,清潔之后異常亮了。即“蘇氨酸、賴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八種氨基酸。
5.細胞有絲分裂五期的變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記憶難度很大。可以把各期的變化歸納為一句口訣,借助口訣記憶。間期:“復制合成暗準備”,意為在間期細胞表面沒有變化,但實質上在進行染色質復制,包括了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合成,為分裂期作物質上的準備。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意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紡錘體及染色質變成染色體。
中期:“形定數(shù)晰赤道齊”,意為到中期,染色體不再縮短變粗,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便于觀察,并整齊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點裂數(shù)加均兩極”,意為后期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裂成兩條染色體,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實現(xiàn)平均分配。
末期:“兩消三現(xiàn)生二子”,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紡錘體消失,染色體變回染色質,核膜、核仁重現(xiàn),細胞中央出現(xiàn)細胞板,形成新的細胞壁,把一個細胞分隔成兩個子細胞(動物細胞中歸納為“兩消兩現(xiàn)生二子”,因為不會出現(xiàn)細胞板了)。
6.濾紙條上四色素帶記憶。用紙層析法分離綠葉中色素時,濾紙條上會出現(xiàn)4條色帶,從上到下依次為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可用概括記憶法,概括為“胡黃ab”四個字記住。
7.神經纖維靜息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神經纖維在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表現(xiàn)為“內負外正”,學生很易跟“內正外負”混淆??刹捎寐?lián)想記憶法,聯(lián)想“內含豐富(負)、外樹正氣”這句話,從而記住“內負外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三
1.闡明孟德爾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及自由組合定律。
2.分析子二代中各種性狀的基因型種類,并總結規(guī)律。
3.運用自由組合定律的解釋一些遺傳現(xiàn)象。
4.理解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學習重難點】。
1.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解釋,歸納自由組合定律。
2.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及應用。
3.探討孟德爾實驗的成功之處。
【學法指導】。
結合教材“本節(jié)聚焦”有關問題,運用分析歸納法按照孟德爾的探索過程順序來構建知識框架。由現(xiàn)象到本質,層層深入地分析總結,削枝強干,突出重點,在探索過程中思考、領悟科學的方法。
【預習導學】。
一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1.過程(用遺傳圖解表示)。
2.現(xiàn)象。
(1)f1全為。
(2)f2中出現(xiàn)了不同性狀之間的。
(3)f2中四種表現(xiàn)型的分離比為。
3.分析。
(1)孟德爾研究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是位于一對還是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2)f2代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各有哪些?數(shù)量比例如何?
(3)f2中的純合子共占多少?每種表現(xiàn)型中純合子又占多少?
(4)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與一對相對性狀實驗的數(shù)量關系有聯(lián)系嗎?關系如何?
二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分析。
(一)解釋。
1.兩對相對性狀分別由遺傳因子控制;
2.f1產生配子時,彼此分離,可以自由組合f1產生的雌雄配子各有種:,且數(shù)目相等。
3.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的。
(二)驗證——實驗。
1.過程:親本:×。
遺傳圖解:
預測結果:
實驗結果:測交后代有四種性狀,比例為1:1:1:1,符合預期設想。
三自由組合定律及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一)自由組合定律。
1.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四
系統(tǒng)的邊界——細胞膜。
生命系統(tǒng)的組成和結構系統(tǒng)內的分工合作——細胞器。
把細胞作為基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細胞核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系統(tǒng)的功能。
能量的供應和利用。
系統(tǒng)的發(fā)展細胞的生長和繁殖。
細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變。
1.生物分為細胞生物和非細胞生物。細胞生物包括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非細胞生物指的`是病毒。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但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2.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3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病毒不在生命系統(tǒng)范疇。
4血液屬于(組織)層次,皮膚屬于(器官)層次。
5植物沒有(系統(tǒng))層次,單細胞生物既可化做(個體)層次,又可化做(細胞)層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是(細胞)。
7種群:在一定的區(qū)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鯉魚。8群落:在一定的區(qū)域內所有生物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魚)9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無機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
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本質區(qū)別是有無核膜包圍的成型的細胞核。
2.顯微鏡的使用。
(一)取鏡和安放。
1.打開顯微鏡箱,一手握鏡臂,一手托鏡座,將顯微鏡取出。
1.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
2.轉動載物臺下的遮光器,選一較大的光圈對準光孔。
1.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2.眼睛從側邊看著物鏡頭和標本之間,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
1.移動裝片,在低倍鏡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動到視野中央。2.轉動轉換器,移走低倍物鏡,換上高倍物鏡。3.緩緩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清晰。4.調節(jié)光圈,使視野亮度適宜。
換上高倍物鏡后禁止向下轉動粗準焦螺旋。
注意物鏡目鏡和放大倍數(shù)。
3.細胞學說。
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fā)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五
答: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yǎng)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么?
答: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答:因為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別是什么?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答: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嗎?
答: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
答:洗去鹽酸便于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么?
答: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答: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0)為何要找分生區(qū)?分生區(qū)的特點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qū)嗎?為什么?
答:因為在根尖只有分生區(qū)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qū)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于分裂狀態(tài);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qū),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范圍很小,難以發(fā)現(xiàn)分生區(qū)。
(11)分生區(qū)細胞中,什么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么?
答: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后期嗎?為什么?
答: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么?
答: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么?
答:沒有找到分生區(qū)細胞;沒有找到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六
簡述動物細胞培養(yǎng)的過程、條件及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細胞的基礎知識,分析細胞工程的理論基礎;。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細胞培養(yǎng)的學習,體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關注細胞工程研究的發(fā)展和應用前景。
二、教學重難點。
動物細胞培養(yǎng)的過程及條件。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展示兩幅燒傷程度不同的病人圖片。
師:俗話說:“水火無情”,火災過后,都會有燒傷病人。在治療燒傷病人時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燒傷病人的健康皮膚進行自體移植,但對一個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卻無奈,用他人的皮膚來源不足,而且會產生排異反應。怎樣獲得大量的自體健康皮膚呢?這個難題,動物細胞工程為我們找到了解決辦法。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七
1.施萊登與施旺的稱謂的區(qū)別。在講細胞學說時,學生常將植物學家施萊登與動物學家施旺的稱謂混淆。我就告訴學生施萊登的“萊”字上有一草頭,“草”乃植物也,故其為植物學家。這樣學生就馬上把兩者的稱謂記住了。
2.支原體無細胞壁,衣原體有細胞壁。常見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體沒有細胞壁,但學生常將支原體和衣原體混淆,搞不清兩者誰有誰無細胞壁。我就對他們說,“衣”原體就像穿了一層衣服,因此衣原體有細胞壁,支原體也就無細胞壁了。
3.常見的七種微量元素。可采用諧音記憶法,“甜夢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種微量元素。
4.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采用聯(lián)想記憶法,“蘇賴甲、本色亮、潔異亮”,想象出意義:蘇賴(人名)的指甲,本來顏色就亮,清潔之后異常亮了。即“蘇氨酸、賴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八種氨基酸。
5.細胞有絲分裂五期的變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記憶難度很大??梢园迅髌诘淖兓瘹w納為一句口訣,借助口訣記憶。間期:“復制合成暗準備”,意為在間期細胞表面沒有變化,但實質上在進行染色質復制,包括了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合成,為分裂期作物質上的準備。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意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紡錘體及染色質變成染色體。
中期:“形定數(shù)晰赤道齊”,意為到中期,染色體不再縮短變粗,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便于觀察,并整齊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點裂數(shù)加均兩極”,意為后期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裂成兩條染色體,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實現(xiàn)平均分配。
末期:“兩消三現(xiàn)生二子”,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紡錘體消失,染色體變回染色質,核膜、核仁重現(xiàn),細胞中央出現(xiàn)細胞板,形成新的細胞壁,把一個細胞分隔成兩個子細胞(動物細胞中歸納為“兩消兩現(xiàn)生二子”,因為不會出現(xiàn)細胞板了)。
6.濾紙條上四色素帶記憶。用紙層析法分離綠葉中色素時,濾紙條上會出現(xiàn)4條色帶,從上到下依次為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可用概括記憶法,概括為“胡黃ab”四個字記住。
7.神經纖維靜息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神經纖維在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表現(xiàn)為“內負外正”,學生很易跟“內正外負”混淆??刹捎寐?lián)想記憶法,聯(lián)想“內含豐富(負)、外樹正氣”這句話,從而記住“內負外正”。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八
1.教材內容分析。
《遺傳與進化》一書是以人們對基因的發(fā)現(xiàn)、研究和應用歷程,即遺傳學發(fā)展史為主線編寫的。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fā)現(xiàn)》隸屬于“基因的發(fā)現(xiàn)”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質》、第四章《基因的表達》和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基因的應用”部分包括第六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由此可見,教材的編排不僅符合課標中“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本質、現(xiàn)象”的認知規(guī)律。
1.1本章概述。
1.1.1本章地位。
結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要求和教科書內容編排的順序,本文確定出本章的地位有:
(1)《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隸屬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
(3)本章有關減數(shù)分裂的內容與《分子與細胞》。
第六章有關細胞增殖、有絲分裂的內容有聯(lián)系;
(4)是本模塊“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內容,是后面學習內容的基礎。
1.1.2本章作用。
與上同理,本文確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生物通過生殖和遺傳。
實現(xiàn)生命延續(xù)和種族的繁衍,通過進化形成物種多樣性和適應性,實現(xiàn)生命的發(fā)展。在本章中,選取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內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續(xù)的細胞學基礎;學生再次體驗觀察―提出假說―實驗驗證的科學思想方法,領略科學家嚴謹求證的科學態(tài)度和大膽假設、富于想像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
1.1.3本章知識體系。
本章是針對“基因在細胞中有沒有物質基礎?孟德爾提出的遺傳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質實體?如果是,有存在于細胞的什么位置?”等問題,按照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伴性遺傳的順序編寫,正體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的歷程。因此,本章知識體系為(圖1):
圖1。
1.2各節(jié)內容分析《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知識體系。
1.2.1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
本節(jié)包括“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兩小節(jié),由于在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染色體行為和數(shù)目的變化,因而,第1節(jié)的“問題探討”部分是從比較“果蠅配子和體細胞的染色體差異”開始的。結合教材的內容及布局,本節(jié)知識有以下特點:
減數(shù)分裂:
思考題”幫助學生對精子形成過程的理解,其中在“圖2、2”的中央羅列出了“減數(shù)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有了精子的形成過程作基礎,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就可以介紹得比較簡略,教科書也借“圖2、4”介紹了卵細胞形成的部位,隨后用比較法敘述了卵細胞形成過程與精子形成過程的不同點,并配以圖解(圖2、5),最后用“圖2、6”對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除此,本小節(jié)還用黑體字將重要知識標出,以示重要,如減數(shù)分裂、聯(lián)會的概念,四分體,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的時期等,用圖2、3幫助學生理解“交叉互換”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實驗幫助學生對本小節(jié)知識的鞏固。
受精作用:
本小節(jié)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通過建立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數(shù)目和行為變化的模型,模擬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數(shù)目及主要行為的變化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另一個是受精作用的過程、實質和意義,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詳細闡述的同時,還用“圖2、7”展示了受精過程的開始,用黑體字標示了受精作用的實質,最后教材用“技能訓練”部分加強學生對精原細胞形成精子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理解,同時注重對學生識圖和作圖能力的培養(yǎng)。
1.2.2基因在染色體上。
科書采取問題串的形式,并結合相關實驗圖解,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逐步揭開遺傳的奧秘,最終證實基因的確位于染色體上,同時,還用小號楷體字介紹了“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將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的進展,并配以彩色圖片,這一內容不要求學生掌握,只是為了拓展學生視野。最后,教科書用黑體字標注了“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xiàn)代解釋”,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同時,由于dna與染色體也是存在著明顯的平性關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訓練”部分,采用了類比推理的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對dna與染色體的關系,這樣便于今后對“dna和染色體關系”的講解與學習。教材不僅給出了一定的練習題,還在“科學家的故事”欄中對摩爾根進行了簡單介紹。
1.2.3伴性遺傳。
紅綠色盲和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學生比較熟知、比較感興趣的兩大伴性遺傳病,因此,該教材在“問題探討”部分,從這兩種遺傳病的病癥入手,讓學生討論這兩種遺傳病,為什么在遺傳表現(xiàn)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lián),為什么兩種遺傳病與性別關聯(lián)的表現(xiàn)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遺傳”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體字標識。教材在“伴性遺傳的特點”的講解中,教科書詳細介紹和分析了“人類紅綠色盲癥”。首先,教材用小號楷體介紹了紅綠色盲發(fā)現(xiàn)的故事,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對學生情感的教育,隨后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學生學會識別并分析家系圖,教材隨后用“表2、1”展示了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并且由此得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主要的幾種情況。遺傳方式總共有6種情況,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變現(xiàn)型是與他們一致的,所以教科書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只介紹了其余4種遺傳方式,并重視學生對遺傳分析的能力,用“圖2、14和圖2、15”進行展出,隨后,用文字對“交叉遺傳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在“抗維生素d佝僂病和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的呈現(xiàn)中,由于教材已對“人類紅綠色盲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所以教材僅用文字進行了闡釋,并且教材采用了開放式的結尾,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多了解有關伴性遺傳規(guī)律在生產實踐中的其他應用。本章最后還設有“本章小結”和“自我檢測”,使得教材在總結本章內容的同時,也使學生們得以整體的檢測,除此,教材還向學生提供了幾個有關的學習網站,便于學生“繼續(xù)學習”。
2.目標體系。
本章的總目標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能力三方面目標。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闡明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舉例說明受精過程,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概述伴性遺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認同基因是物質實體,認同觀察、提出假說、實驗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能力目標方面,要求學生“使用高倍鏡,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和行為的變化,嘗試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規(guī)律”。
3.重難點。
通過上述對。
第一文庫網。
各節(jié)教材內容的分析,并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將本章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第一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過程和受精作用的過程;教學難點是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比較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第二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和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xiàn)代解釋;教學難點是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和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第三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伴性遺傳的特點,教學難點是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
4.教學建議。
結合課標要求、教材內容的編排、本章目標和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為了實現(xiàn)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xiàn)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本章課可采用以下教學思路:
第一節(jié)《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學思路采用:
(3)本節(jié)教學建議用3課時完成,其中減數(shù)分裂部分的教學用2。
課時。
第二節(jié)《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教學思路采用:本節(jié)教材內容是“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的一部分,教學難點較多,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圍繞“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探索過程,精心設計學生參與的活動,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探究。同時,本節(jié)課建議用1課時完成。
第三節(jié)《伴性遺傳》的教學思路采用:伴性遺傳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比較貼近,又能夠解釋一些常見的遺傳病例,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極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分析,并練習繪制遺傳圖解,真正理解伴性遺傳的特點,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再及時引導學生學習伴性遺傳的意義和應用。同時,本節(jié)課建議用1課時完成。
5.教學活動設計。
根據上述對各節(jié)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與認知水平,同時結合教學重難點,本章各節(jié)可采用如下活動體系。具體如下:
5.1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
的現(xiàn)象,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對重點概念、精子形成過程的特點的理解與記憶。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出“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奥鸭毎c精子形成過程的比較”部分,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根據“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圖解,采用比較法,與精子形成過程的特點進行比較,并自主歸納出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特點?!办柟炭偨Y”部分,根據教材中“圖2、6減數(shù)分裂圖解”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實驗,引導學生加深對“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特點的理解。
“受精作用”的活動體系為:提問設疑、探討配子的多樣性、歸納原因、閱讀教材,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與意義、技能訓練與練習。具體到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展示“人的染色體組型圖”通過提問如“人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人的精子和卵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從人的精子、卵細胞到人的體細胞之間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變化過程?人的體細胞是怎樣形成的?”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理解受精作用的過程?!疤接懪渥佣鄻有浴辈糠郑钟袃蓚€小部分,即“展示配子多樣性的現(xiàn)象”和“分析多樣性來源”。在第一小部分中,教師敘述教材中“父親的所有精原細胞中染色體組成并無差別,母親體內的卵原細胞也是如此??墒恰耙荒干抛?,九子各不同。同樣的精(卵)原細胞會產生不同的配子嗎?”的內容,引導學生回憶精子或卵細胞形成過程和思考配子中染色體組成多樣的原因。第二小部分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的照片及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這與配子中染色體組成的多樣性有什么關系?隨后,繼續(xù)“模型建構”活動,“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及討論”,并讓學生嘗試計算可能出現(xiàn)的配子類型數(shù)目,進而歸納出配子多樣性的原因。最后讓學生閱讀“受精作用”部分的教材內容,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與意義,通過“技能訓練與練習”對本節(jié)知識加以鞏固。
5.2基因在染色體上。
學生思考“摩爾根為什么把果蠅作為為實驗材料?”和分析“果蠅紅白眼雜交過程”,隨后借助教材中“圖2、10”,讓學生嘗試推演果蠅雜交;“嘗試用研究結果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部分,首先借助教材第28頁中“思考與討論”部分,促進學生解釋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并讓學生嘗試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最后“技能訓練”部分,教師借助書中第28頁,講述“類比推理”,隨后讓學生嘗試采用此方法,推斷基因與dna長鏈的關系,同時,安排課后任務,即練習和閱讀科學家故事。
5.3伴性遺傳。
法是采用思維導圖或概念圖法進行表示。除此,還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分析時,盡可能地在ppt中展現(xiàn)教材中的內容,如圖片、材料分析等信息可用超級鏈接進行展現(xiàn),這樣助于教材分析的完整和直觀。為此,衷心感謝李玉玲老師和同學的細心的點評和指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6、17.
[2]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40.
[3]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2、67.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九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xiàn)在來說都已經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后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問:(1)為何要將肉塊放在籠子中?
答:排除了胃對肉塊的物理性消化。
問:(2)對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質?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F(xiàn)在已經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問:(3)進行肉類消化的過程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說,需要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二、問題探討。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于一個生物體來說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fā)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三、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2h2o2h2o+o2。
問:如何獲得過氧化氫酶?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溫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對照的作用。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么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么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xiàn)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溫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問:為何酶的催化效率會比無機催化劑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罨芫褪欠肿訌某B(tài)轉化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應就越不容易進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十
生物與非生物》選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了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特征和蝸牛的形體特征及感覺兩部分內容。本節(jié)課是本章觀察生物知識的重要內容。
在學習了科學觀察的步驟和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后,本節(jié)課實為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同時本節(jié)課為后續(xù)學習細胞,常見的動物和常見的植物的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本節(jié)課在教材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性作用。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十一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簡述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提高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提高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過程。
難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和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設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著,ppt展示兩組圖片:(1)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它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2)熒光水母的圖片,熒光水母因為它體內的“熒光蛋白”,使得它能發(fā)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神奇的生命現(xiàn)象是由誰來承擔的?蛋白質有什么樣的結構?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課題)。
(過渡)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二)資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擁有4種氨基酸,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四種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組成?有什么共同特點?區(qū)別是什么?
(2)如果將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嘗試歸納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種氨基酸都由c、h、o、n四種元素組成,每個分子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共同點);r基不同(不同點)。
教師邀請兩位學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并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三)動手操作,演示蛋白質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讓一組學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嘗試怎樣才能連接起來。學生會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問:
(1)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2)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3)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4)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還能繼續(xù)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shù)”、“脫去的水分子數(shù)”和“氨基酸數(shù)”之間存在的數(shù)量關系(用表格的形式)。
創(chuàng)設情景:觀看蛋白質形成的flash動畫。
課件展示:胰島素的空間結構。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蛋白質的形成過程。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活動:將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同學相互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fā)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種類不同;氨基酸數(shù)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順序變化多端;多肽鏈盤曲折疊形成的蛋白質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五)鞏固新知,歸納總結概念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概念圖。
(六)作業(yè)拓展。
課后調查資料:科學上第一個人工蛋白質的誕生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研究進展及成就。
四、板書設計。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和結構通式。
二、蛋白質結構的形成。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十二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授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們七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xiàn),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wěn)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十三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lián)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fā),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fā),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tǒng)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tǒng)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tǒng)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tǒng)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xiàn)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十四
生:(異口同聲)想。
師:那就讓我們一同乘坐宇宙飛船到太空去遙望我們的地球吧!
生:閱讀課文。
師:生活在這樣一個異常美麗的地球上,我們一定會感到非常幸福。今天就讓我們。
一起來關注一下身邊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環(huán)境,以進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講授新課。
師:大家看屏幕上展示的幾張照片,你們熟悉嗎?
生:那是我們校園的不同地點。
1指出學校教學樓。
2指出教學樓前的花壇。
3指出校園旁邊的稻田地。
4指出操場上訪的藍天、白云。
5指出水房子的一角。
師:在我們熟悉的校園中你能找出那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嗎?
生:教學樓、藍天、白云和水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锏母鞣N花草,蜜蜂,蝴蝶,蜻蜓,水稻,青蛙是生物,因為它們是有生命的。
生:不對。我認為水也是生物。
生:水是非生物。(學生觀點出現(xiàn)不一致)。
生:是。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分組討論:
包括金魚在內的生物都有哪些特征?
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生:金魚能進行呼吸。人和其他動物也能呼吸。比如:鯨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師:很好。那么,植物能呼吸嗎?
生:金魚要吃水藻等食物。其他的生物也要吃食物以補充營養(yǎng)。
師:植物是怎樣吃食物的?
生: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機物。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生物只有在營養(yǎng)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的成長。尤其是我們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階段,更應該注意營養(yǎng)的合理攝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生物對吃進的食物能全部吸收嗎?
生:不能。除了吸收外,還要產生一些廢物排出體外。
師:生物排出體內廢物的途徑是什么呢。
生:學生討論。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
金魚可以通過呼吸、排尿排出體內廢物。
師:那么植物也是通過出汗、排尿?
生: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通過蒸騰作用還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
師:同學們回答的比較全面。
現(xiàn)在,看我伸手抓金魚時,它是乖乖的讓我抓嗎?
生:不是。而是逃跑。
師:這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生: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
師:你們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嗎?
生:獅子發(fā)現(xiàn)獵物后迅速追擊;斑馬發(fā)現(xiàn)敵害后迅速奔逃。
生: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子會合攏。生:小貓眼睛的瞳孔到了中午變成一條縫,到了晚上則變得很圓。
生:豬籠草的小葉片受到某種小動物的刺激時會自動關閉。
生:向日葵總是向著陽光生長。
生:種子播下后,根總是向下,而莖總是向上。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部分知識已經掌握的很好。那么,金魚還有什么特征?生:金魚還能由小長大,如果是雌的,還能產卵,繁殖下一代。
師: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除了產卵繁殖外,還有哪些繁殖方式?
生:有產仔繁殖,如:貓、狗、豬。
師:這實際上叫胎生,是哺乳動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又是怎樣繁殖的?
生:有的植物是用種子繁殖,有的植物是用莖繁殖,還有用根和葉繁殖的。
生:金魚還會睡眠休息。
生:金魚有一定的壽命。其他的生物也有一定的壽命,如: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植物是龍血樹,有8000多歲。
生:生物還能自衛(wèi),有的生物能產生毒素,特殊的氣味或披針帶刺等等。
師:同學們觀察的非常仔細,所以說的很準確,希望同學們今后更要注意觀察我們身邊的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
師:你自己是否也具有這些特征呢?請你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
生:我也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鞏固練習。
生: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鐘乳石是非生物。
珊瑚蟲是生物。
珊瑚是非生物。
師:學完這節(jié)課,你們該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那么,水是生物嗎?
生:學完這節(jié)課,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有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yǎng),進行新陳代謝,有生老病死,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活動有規(guī)律,可以適應環(huán)境,還可以影響環(huán)境……..所以水不是生物。
生:不會。因為它們和我一樣都是有生命的。
師:讓我們共同去珍愛生命,保護生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十五
1、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會使用放大鏡。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物的分類,發(fā)展判斷、分析、綜合等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將進一步加強社會協(xié)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師活動】。
走下講臺,查看學生的討論結果。必要時,給學生提示。
學生活動】。
預設:積極討論,小組代表及時記下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活動】。
五分鐘后教師拍掌示意時間到,停止討論。請一組小組發(fā)言,其他小組做適當?shù)难a充。教師并且詢問學生答案的依據,并且讓學生舉例說明。學生若回答正確及時給予表揚,回答不好的教師及時給予糾正。
學生活動】。
預設:我們認為生物可以生長,比如大樹是從小樹苗長成大樹的,我們人也是從一點點大的小孩兒變成了現(xiàn)在的大人。例外小組回答:我們認為生物可以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組回答:生物對外界刺激有有反應,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會合攏。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寶寶。
教師活動】追問:還有其他的特征讓你可以很快的區(qū)分生物和非生物嗎?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回答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提出進化一個詞,但大多數(shù)學生不能理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設:與教師一起總結剛剛的特征,對每一個特征進一步思考與理解。積極思考老師提的問題。學生回答:狗是生物,機器狗是非生物,兩者的原理不同。學生回答各種各樣,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師活動】。
狗轉彎是生物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是生物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而機械狗轉彎受電腦程序的控制,與適應外界環(huán)境無關。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搭建視頻支架以及學生探究實驗支架,學生沿著支架作用,獨立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以落實教學重難點。較好。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87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