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優(yōu)質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22:49:10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優(yōu)質16篇)
時間:2023-11-25 22:49:10     小編:飛雪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所讀內容的總結和感悟,它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故事和思想,引發(fā)我們對生活的思考。讀后感是一種思考和回顧的過程,通過它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讀完一本書之后,我覺得應該寫一篇讀后感,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記錄下來。寫讀后感時可以選擇適當的文體和寫作形式,如散文、議論文、雜文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范文能夠啟發(fā)和幫助大家寫出更加有深度和思考的讀后感,歡迎大家一起來欣賞和探討。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一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肥且槐娟P于教育方法的選擇和應用的書。它介紹了作者獨特新穎的教育方法,是李躍兒22年摸索的結果。她倡導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教育的本質是幫助人類生活。教育就像鞋子,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走上生活的道路。教育者,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像為孩子做鞋的人。鞋匠只能在充分了解腳的尺寸、形狀、需求和感覺的前提下制作合適的鞋子。同樣,教育者也只能在研究兒童、了解他們的心理歷程、精神世界和成長機制的前提下,設計適合兒童的教育方法。

讀完《誰奪走了孩子的幸?!泛?,我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被書中的情感所感染,被書中的思想所教育,被書中強烈得無法化解的愛所融化。謝謝你,李躍兒先生,為我和許多在這個時候迷失在教育中的人奉獻了這么好的一本書,這樣的一個想法,這樣的一種情感和這樣的愛的宣言。這讓我突然醒來,非常幸運——我今天讀到了關于她的事。教育的'困難不在于有現成的方法,而在于為兒童選擇“唯一合適的”方法。教育應該適合兒童,不是一般兒童群體,而是每個兒童個體。我們遵循這一理念,運用建構主義教育,尊重兒童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每個兒童的獨特性。相信孩子天生有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同時,在兒童先天發(fā)育的機制下,應該給予兒童適當的幫助,幫助他們實現良好的發(fā)展。古人說:藥物既不貴也不便宜,治療疾病的人是好的。如果兩者之間沒有競爭,機會是昂貴的。我就是這個意思。給孩子應有的幸福,關心和珍惜幸福的童年。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更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孩子的精神成長。片面的應試教育使我們不愿意給孩子犯錯的機會。我們應該知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然而,我們總是在責備的聲音中磨去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情。每個孩子都是非凡的,也許是因為我們錯誤的教育方式,我們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他們的幸福。孩子們的世界就像兒歌中唱的幸福: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可以和小怪物戰(zhàn)斗。也許是有一點時間和朋友自由玩耍,睡得晚一點,和父母擁抱和交談。

李躍兒老師寫了一本關于她在教育孩子、老師和父母方面的經歷、經歷和成就的書。她告訴讀者,因為她不了解孩子,應該給孩子幸福的成年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沒有幸福,人們就很難變得有用,因為只有沉浸在幸福中,才能獲得足夠的內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一個人也應該在理解孩子內心聲音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努力成為一盞照亮孩子心靈的燈。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二

豆豆家推薦的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芬粫?,作者李躍兒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到“孩子的狀態(tài)就是父母的狀態(tài)”、“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經過這一段時間在豆豆家的學習積累,我已經非常認可這兩點??纯此推渌议L對待孩子所犯的錯,里面也有我的縮影,欣慰的是雖然我還沒做到先知先覺,至少已經后知后覺了。

書里有一些內容讓我感觸頗深,首先是“孩子的行為已經把一切都說明了,為什么非要說呢”,天哪,我就是這樣糾結的啊,我就是覺得一鳴說的不夠,太少用語言去表達自己,我是知道他已經用行動來表達了,但是我就是糾結他,要求他說出來,可是越逼越不行,經常不歡而散。

“錯誤是有價值的,學習和家庭應該是允許孩子犯錯的地方”,大人也會犯錯了,犯錯是正常的,而且我們會在錯誤中成長。

“帶孩子就像種菜,天天盯著的反而長不好”,這個我最有體會了,一鳴寫作業(yè)、錄音頻、閱讀,只要我在旁邊他就搞不好,我看到他做的不好的地方會不停挑刺,他就越做不好,情緒越來越差,后來索性讓他自己在房間里安靜的做,我做自己的事情,效果反而來的.更好對兩個人都好。早上起床也是,孩子總是會磨磨蹭蹭的,之前我會提醒他,語氣也不太好,我們兩個人感受的很差,后來跟他做了約定,定好出門時間,中間時段他自己安排,也沒有遲到,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好,在關注和放手之間把握分寸。

我在書中也學到如何去賞識孩子,賞識需要具體所指,避免系統(tǒng)夸獎;另外通過“示弱”的方式來賞識孩子,也是很好的方法,周邊看到有媽媽這樣做的,孩子有成就感、沒有依賴性,獨立能力很強。在象棋這個事情上,我已經嘗到甜頭,正在往學習中延伸。

我非常同意李躍兒的觀點:只要父母把心帶回家,就能把孩子的心安駐在心里;要是孩子的心已經丟失,你也能找回;只要父母能夠找到自己的幸福,你的孩子也就能夠生活在幸福之中了。所以為了孩子的幸福,我們需要自修內功,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生活精彩起來,多學習多交流,和孩子共進步。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三

作者:林安璐。同事推薦給我三本書,一本是家庭養(yǎng)生,兩本教育類(都是李躍兒的),這本是第一本讀完的,主要講案例,以一個又一個案例為索引,很適合入門,能講案例的和只會講理論的完全沒有可比性,為所有能講案例的作者打call?。?!

第一個驚艷到我的觀點:讓孩子自然發(fā)展也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她把家庭教育分三類:1.懂教育的家長管理孩子,這種孩子很大概率會優(yōu)秀;2.不管孩子,任其自然成長,這種孩子也可能出現優(yōu)秀的;3.最可怕的是不懂教育卻有責任心的,大量失敗的孩子都由這類家長制造出來的。如果你不會教,就讓孩子亂走亂爬吧,大腦也可以充分發(fā)育的,家長們放下焦慮便是最大的幫助,這是家長和孩子都察覺不到的影響。

不由得想到自己的成長經歷,小學初中期間爸媽沒空管,他們經常很晚才回家,中午飯是自己吃的,自己燒或者外面買,喜歡什么吃什么,放學了可以看電視或者自己看書,晃蕩晃蕩回家路過報亭買本雜志,有時候大晚上不寫作業(yè)看電視玩手機,有時候放學了去圖書館,日子很舒心,輕輕松松成績也不錯,挺喜歡上學的。中考考了個不錯的學校,他們發(fā)現自家女兒學習還挺好,開始“負責”了,可是他們沒怎么讀過書,不僅學習上幫不到,還只會用強制的命令,為什么總有人覺得必須有刻苦的姿態(tài)而無視效率呢?(長大后發(fā)現不止是父母會這樣)。可能是高中時期厭學的一部分原因,為了和父母角力而角力。所以,懂教育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隨便負責!懂才是真正的負責。

作者分享了許多失敗案例,觸目驚心的問題孩子背后是更加觸目驚心的問題家長,比如,五六個家長一起管,讓孩子分不清方向活在矛盾中精神異常;過于注重面子的官二代,家里沒有愛,孩子的價值觀錯誤不自愛。曾經在別處看過一個案例:父母雙方都非常優(yōu)秀,讀書成績好,體面的職業(yè)和社會地位,孩子成績差,背后原因竟是他們已經離婚,為了孩子裝作和諧的樣子生活在一起。只有將生活重心轉移到家庭中,孩子心中的大山才能穩(wěn)固。我們應該抓住生命的核心,自然地活著,真實地活著,將一切欲望、焦慮、緊張化為樸素、超然。但是做起來有多難呢?可能比教育孩子更難。

因為我還沒有孩子,只是把這本書當做《讀者》來讀,不料受益匪淺,書籍可以幫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自己又在職高當老師,很自然地就會用和以前不一樣的視角關注學生們,讀書再差的孩子身上也會有值得賞識的地方,這便是老師對學生的愛,愛學生不僅一件很快樂的事,也是工作的最大樂趣呢。老師的目光有限,目光觸及到了便是師生的緣分。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四

在周一的例會上,我們最敬愛的程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這本書的書名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變在我家附近的.報亭里找到了這本書,買下來,讀一讀。

李躍兒《誰拿走了孩子的幸?!?,作為教師很值得我去讀,多少次我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著、教育著、融化著。有著一顆真愛知心的作者,他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yǎng)生活,永愛去生化生活。

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在讓孩子們學習各種文化課、特長班,不讓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中淘汰,所以經常要求孩子必須是聽話學好,然而大多數的孩子都無法實現家長的超值期待,這令他們很失望。其實家長過于要求孩子的學習東西是素質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個性培養(yǎng),禁錮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在他們看來,孩子是介于植物和寵物之間,為自己的私有財產;高興了寵著,生氣了一腳踢開。在愛與恨之間會給孩子帶來心靈的扭曲,孩子的心里怎么能夠承受得住呢!

究竟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誰讓我們的孩子變得冷漠?很值得我們深思……。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五

一手翻看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一邊在心理暗暗稱奇,仿佛發(fā)現了新大陸一般,讀完最后一頁時,竟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讓我不禁感嘆這確是“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

我自認為是懂孩子的人,也懷有一顆想要喚起孩子們真、善、美的教師心。讀完李老師的書,才覺自己之幼稚,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幸運的是,我讀了這本書,有了莫多的收獲。

我看到了李老師的愛與智慧。但凡愛教育的教師,是不乏愛的,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愛自己子女的。我記得做過一道教育類的選擇題,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師都回答他們是愛學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確實,愛,需要方式。不是父母、老師愛的方式,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就像書中提到那個叫楊一帆的女孩爺爺奶奶愛她么?非常愛。一直把她抱在懷里,因為擔心被其他的小孩欺負,不讓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蛇@讓“孩子作為人的所有技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體里,那顆作為人的靈魂很少被感動過,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边@是錯誤的愛的方式。當孩子因被錯誤的愛而變成“問題孩子”時,就需要老師的智慧。

當楊一帆問老師樹怎么畫時?老師并沒有一板一眼的按著樹枝、樹干、樹葉、樹根去分步描述,而是用孩子的口吻說“你瞧,拿上筆,這樣,嗚、嗚、嗚亂繞,三繞兩繞,不就長出一棵樹來了么?”只有“孩子”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只有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才能讓他把作業(yè)變成樂趣。我尤記得一次送小侄女去學鋼琴,那的老師說的是,既然先到了,就去玩起來吧,而不是你去練鋼琴、你去彈鋼琴。還有《死亡詩社》里的基汀老師,在給學生上第一堂詩歌課時,讓學生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書中的緒論撕掉。在朗讀著惠特曼“哦,我!這個問題不斷重演的生命在載運無信仰者的綿延的車廂中在充滿愚蠢人的城市里身處其中的意義何在哦,我!哦,生命!答案是你在這兒,使生命存在,使其有一致性,使這個強有力的戲演下去,而你能貢獻一首好詩歌”時,又怎能拿著一套理論讓學生們去解讀呢?朗讀,忘我的朗讀,在操場上朗讀,在山間朗讀,用生命朗讀。這才是教育,這才是智慧的教育,這才是愛的正確表達方式。

教育不是溺愛,但更不是“嚴教”。李躍兒也曾是一位糟糕的母親。會把兒子趕出家門,會抓住兒子的胳膊怒吼,會讓兒子因恐懼連拉褲子都不敢吱聲。幸好,她終能領悟到棍棒是不能成材的,甚至連人都成不了。讀書筆記。我對照著文中的反例一遍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憤怒咆哮的時候,是不是太過嚴苛,是不是兇起來像不可遏制的潑婦。孩子是需要賞識的。就像許久前看的那個視頻,一杯水會因為別人夸它純凈而更加純凈,別人批評他污濁而日益污濁。這讓我想起《地球上的小星星》中尼克老師對伊夏父親說“在所羅門島,當原住民想用森林里的一部分來耕種,他們不會將樹砍掉,他們只是在樹的附近聚集,然后開始對著樹大聲的辱罵,不用幾天的時間,樹就干枯了……”更讓我想到自己有一次在外人面前說自己的小侄女學習自覺性不高,貪玩。小侄女事后對我講“姑姑,你好不好在外人面前說好話。我都和我同學說,我小姑姑要來,我老期待的?!蔽毅读艘幌?,自責自己不當的言行,也慶幸小侄女的勇敢,更由衷地生出一份敬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有許多許多讓我感觸頗深,更有許多許多值得我去接受、去反思、去實踐。能讀過這本書是我的一件幸事,我希望這不僅是我的幸事,也能成為更多人的幸事。每位老師,每位父母,都應該讀一讀,如果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還回去,如果沒拿,也能讓孩子更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六

1、如果家長不懂什么是創(chuàng)造力,不會欣賞藝術,那么當孩子進行創(chuàng)造的時候就無法識別出來。比如只會按照畫的像不像為標準,而把孩子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畫畫視為差作!

2、哭是一種訴求,孩子哭的時候家長應該傾聽??尥炅嗽賮斫鉀Q問題。

3、我們說過“在錯誤中成長”,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他們的認知過程都是由低向高發(fā)展的,所謂“錯誤”,其實是由低向高、通向正確的必由之路。優(yōu)秀的教師允許孩子失敗。再說,這只是你認為的失敗,是不是孩子的`失敗呢?認知的過程沒有失敗的概念,只有一次又一次嘗試教師的作用在于,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你給他提供恰當的幫助,使孩子提升。

孩子來到沙灘,不但對制造技巧無所知,甚至還不知道需要鏟子這樣的工具。他們在造的過程中就能體會到沒有技巧的無奈以及缺乏工具的不便,從而產生出心理上的渴求。這時,我們可以將鏟子悄悄放在他們的手邊,他們就會自然地拿起,忘情地使用。而且,每個孩子,由于個性的不同,會以不同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鏟子,技巧就這樣產生了當城堡完成之后,我們再與孩子同討論:方法對不對?鏟子怎樣使用效果更好?這時,他們就會驚異地發(fā)現,呀,原來這樣制造效果更好!鏟子在使用上還有這樣多的竅門!要是我能掌握這些,下一次就能造出更棒的城堡了!

5、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最好的辦法是從故事進入,因為孩子最愛聽故事你講大師的故事,大師一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經歷和人格的魅力,很能感染人、打動人。孩子一旦被感染、被打動,就會對這位大師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想與他親近。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七

李躍兒老師所著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屛伊私獾搅耸裁词钦嬲饬x上的用心去愛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回味多時:“在現實當中,成人對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后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美好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睕]錯,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應當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于孩子的心靈關心卻是越來越少的,老師和家長所關心的大多是孩子的進步,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卻無人問津。

書中提到李躍兒老師在對5歲的楊一凡的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都關注著她。從孩子的各個方面著手,仔細觀察著孩子的每一個點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實想法。這讓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從各個方面觀察孩子,觀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從而進行適當的活動。很多孩子是內向的,他們的表達能力常常會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只是看著你。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仔細的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于是我開始關注這個不講話的孩子。經過幾次的觀察,我發(fā)現,他其實很想玩游戲,但是他根本就不會玩,完全沒有理解游戲規(guī)則,這樣就使得他在游戲中無法正常的介入。

于是再一次角色游戲時我說:“今天,我和你一起玩游戲,我牽著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媽媽,我?guī)阃妫愫煤每纯磱寢屖窃趺赐娴?,今后你也那么玩,好嗎?”他對媽媽這個詞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為這個詞,他愿意和我接近。我?guī)е粋€一個的玩,他很高興,拉著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別的眼神看著我,這也讓我的`心頭涌起陣陣的暖風。我們來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么水果???媽媽買給你好不好?。俊薄笆菕臁币??什么聲音?“是掛”再一次的聲音,讓我知道我并不是在做夢,他開口講話了?!笆裁??剛剛媽媽沒有聽清楚,再說一遍好嗎?”“是掛”想了半天,沒有明白這“是掛”是什么?!皩Σ黄?,媽媽聽不太懂,你能指給我看嗎?”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原來是西瓜?!案鷭寢屨f:西瓜”于是我開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語言交流。

雖然只是短短的言語,但是他愿意和你交談了,這是那么久以來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對話,這讓我的心激動不已。孩子的成長要靠溫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說,只是說,他一點也感受不到什么,似乎我只是簡單的在和他說而已。但是通過觀察我發(fā)現了問題,于是我用行動溫暖了他的心,同時的他也用他小小的舉動來回報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簡單的幾次觀察、溫柔的一次交流,讓我和這個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幾個音節(jié)讓我明白,什么是從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我們能夠平等地寬容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中,作者并不簡單要我們一心一意去愛孩子就行了,而在愛的基礎上,要有智慧的愛,愛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躍兒老師所說:“作為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但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老師的。因為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后果?!币虼?,我們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躍兒老師是個有著一顆真愛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yǎng)生活、用愛去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要做到這一點,相信這樣孩子們的明天會是一片燦爛的陽光。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八

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談到教育,總是與一系列矛盾和悖論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管教與自由、慈愛與溺愛、幸福與痛若、希望與失望……人們在不斷地探尋以期得到答案,養(yǎng)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斷地反思: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嗎?問題在哪兒,怎么解決呢?正是這些疑問,讓《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肪哂辛藷o比現實的意義。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肥侵麅和逃龑<依钴S兒所著,李躍兒從自己創(chuàng)辦的中國第一所“巴學園”的教育實踐,和自己育兒實踐的切膚之痛中領悟到教育的真諦,然后用流暢的故事語言表達出來,出版了這本書,深受讀者喜愛。在北京召開的一次這本書的專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與其說這是一部關于教育的專著,不如說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關于愛育的宣言。

著名育兒專家小巫把李躍兒稱為“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認為她不僅精通教育,而且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能讓我們入迷地讀著故事的同時,學習著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家長;愿天下父母都來讀一讀她的故事,學一學其中的道理,把幸福還給我們的孩子,并在為這本書寫的序言中把它推崇為“一定要看的一本書”。她寫道:

“對讀者,我想說,如果你想博覽教育群書,我推薦你先看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如果你懶得多看書,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議你別的書都可以不看,卻一定要看這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分為四部,分別是“用靈魂感受孩子的靈魂”“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薄鞍押⒆幽樕系男θ菡一貋怼薄靶腋J购⒆赢a生學習的動機”。書中,李躍兒用她那愛與真誠的語言講述著關于愛育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性格鮮亮的小精靈,告訴人們孩童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要人們去理解那個色彩斑斕而鮮活跳亮的心靈。用她自己的話說:“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對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錯的?!?/p>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返姆饷嬲Z上赫然寫著“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這是李躍兒的教育觀,她的教育座右銘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意味著做鞋的人一定要讓穿鞋的人感到舒適;舒適的先決條件就是鞋子適合于腳。對教育來說,只要適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書中表明,孩子總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孩子從出生到學會走路、說話、吃飯、寫字,一切從無開始,就像生命之樹,只要你種下種子,什么時候發(fā)芽,什么時候出土,什么時候抽葉,什么時候開花結果那是按預先設定好了的機制在起作用。嬰兒實際上就是一顆準備長成精神大樹的種子。

李躍兒告訴人們,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并尊重和理解這些規(guī)律。在一次家長會上,她苦口婆心地勸說一位家長:孩子6歲之前是屬于大自然的,他們天生就具有自己的發(fā)展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都不是由養(yǎng)育他們的成人所決定的。正因為他們能夠固執(zhí)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帶來的方式去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法,才使他們成為他們自己。閱讀本書,我們就能明白什么叫“愛育的宣言”。她大聲疾呼,要為孩子營造愛的平臺,用愛占有孩子的靈魂。

很多時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于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fā)展。故事中的楊一凡,起初她的身體里像沒有靈魂一樣。她并不是天生就是這樣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變的,我們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變成這樣沉睡的狀態(tài)。如果由于不懂使孩子成了這樣,我們也可以引領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狀態(tài)。

讀完《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我感覺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感動著我。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著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yǎng)生活、用愛去升華生活的一個人。李躍兒在書中所提到的教育,說白了就是“愛”的教育。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九

在李老師的書中有對孩子至高的愛,就算一個殺人犯、惡魔,她也未置一句惡語。在她的心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純凈的種子,種子如何發(fā)芽、如何成長來源于澆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錯誤都是父母無知、不重視而造成的。首先應受到教育的應該是父母,只有父母擁有了健康、科學的教育觀,幼兒的教育質量才能提高。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記憶猶新:孩子是通過自己生活的經歷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當他發(fā)現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愛他時,將來他就會認為自己是被歡迎被接納的;當他發(fā)現他的父母不愛他時,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會輕易愛他,也不會接納他。

幼兒工作之瑣碎、繁復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與教育兩者間,我們更趨向于保育。剛剛脫離父母的孩子有著獨自面對社會的恐懼,用蹣跚的小腿走向遠方,離開他們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想再強大的技能知識都是無力的,如果這時的`教育者沒有一顆愛的心,面對孩子的哭鬧,他煩了;面對孩子的調皮,他惱了;面對孩子的彷徨與無知,他厭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們心中都有愛,是不是就不會出現許多幼兒園教育者虐傷孩子的事件。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十

上周我為錦繡童年書店進貨時一眼就看到了這本很奪目的書。說它奪目,一是因為它的大紅色封面,在鋪天蓋地的書展平臺上特別突出;二是因為它的標題顯示這是一本關注孩子幸福的書。市面上充斥著太多“哈佛女孩”“清華男孩”等等直奔“望子成龍”主題的書,但這本書的立意全然不同?!芭c其說這是一部關于教育的專著,不如說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關于愛育的宣言”!作為一個母親、一個正誠意“幫助孩子建設書香童年”的兒童俱樂部的經營者,直覺令我第一時間感覺到這本教育書籍的價值。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也是我始料未及的。這個周末,我一直捧著這本書,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本書解剖了中國教育體系、分析了失敗的家庭教育、也分析了國內流行的劉亦婷等育兒招數,同時以大量的鮮活的育兒和教學實例來例示了作者22年來的作為母親和美術教師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探索。作者深受國際著名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和皮亞杰認知理論的影響,并在自己豐富的藝術教育經驗和感受的基礎上,提出了富有哲理和啟迪意義的教育觀點,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與藝術教育體系。

首先,和蒙特梭利教育觀類似,作者認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礎?!昂⒆邮悄_,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腳的大小、形狀,腳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夠制造出合腳的鞋子;同樣,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長機制的前提下,才能設計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p>

其次,作者提出自己關于素質教育的看法?!八刭|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愛的教育。教育者應該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愛來愛孩子,同時要孩子學會愛,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所有人、愛所有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愛的交互,也是教育的終極目的?!薄皯囵B(yǎng)孩子在不幸的時候找到幸福的感覺的能力?!?/p>

此外,基于多年的家長工作經歷,作者把中國的家長分為三類:“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占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边@一分類令人沉思和反省,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以典型的教學案例系統(tǒng)地闡述了關于對孩子進行智慧培養(yǎng)的具體操作方法,包括欣賞能力、思維能力(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探索能力和與人合作能力等等,以幫助居絕大多數的第二類家長成長為第一類家長。為家庭教育解毒,自然也就雙雙解救了家長和孩子。

合上這本大紅書,我意猶未盡,立即上網瀏覽了“李躍兒教育網”,更令我加深了對李躍兒這個民間教育家、畫家、和母親的了解、認同和猩猩相惜。網上有讀者說一口氣買了50本送給身邊的朋友,對此我毫不意外。我相信這本深深打動了我、也給了我很大啟發(fā)的書一定同樣會打動和啟發(fā)眾多真正關心孩子幸福的家長。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十一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更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教育孩子真是一門學問,是我們終身都要學習的一門課程。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智慧的愛能使孩子富于理智,愚昧的愛只能毀滅孩子。我要做的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感悟童心,嘗試智慧的愛。

作為母親,我該如此。作為老師,我更應該象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用智慧愛學生。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易事。在平時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煩惱之事,難免會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時候,當看到孩子鬧事鬧情緒時,有時就會發(fā)脾氣。周弘老師有句話講得好:“當你改變不了社會,你就學會改變自己?!焙⒆拥娜涡?、頑皮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我們改變自己,自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

只要我們能夠細心琢磨孩子的.心態(tài),順著孩子的意愿,善意引導,用心去賞識孩子的對與錯,走進孩子的心靈,正確引導孩子逐步走向成熟,這樣,無論是作為母親還是老師,我們才不會拿走孩子的幸福,才能讓孩子幸福成長。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十二

自從走進李躍兒老師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就有那種想一口氣把它讀完強烈愿望。但每讀完一篇,卻又不得不停下閱讀的步伐,因為有太多的感促和聯(lián)想,讓我去深刻反思和剖析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家庭教育。特別是李老師在“巴學園”中給孩子們上美術課的那些章節(jié),更讓我對美術課中“創(chuàng)造能力不能教,只能培養(yǎng)”有了全新的認識;還有就是在如何看待和說服學生和家長在教育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學到了有效的方法。

“創(chuàng)造能力每個人天生俱有,我們做的只不過讓這種能力展露出來罷了。”當我們意識李老師提出的這個觀點,就不會在美術課上一味地讓學生一步一步地跟著老師的示范去繪畫,也不會一味地去指責學生“怎么畫得這么難看?”、“你畫的怎么一點也不像呀”?作為美術教師,需要的是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上可以讓孩子們放飛想象,放飛思維”;在這個平臺上,老師要“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茫的眼睛帶來光明”。

讀到這,我不禁想起我給學生上的那節(jié)美術欣賞課:《國內外著名建筑》。課中,我把巴黎的凱旋門、悉尼的歌劇院、英國的國會大廈、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一張張優(yōu)美的圖片、一座座雄偉的建筑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把這些尚未有條件走出國門的同學們帶到了世界各國的著名建筑中,仿佛是環(huán)球了一周世界,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增長了不少知識。他們知道了不同的國度有著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歷史條件,影響著當代建筑物的風格,所以才有了帝國風格建筑、希臘復興建筑、歌特式建筑等不朽之作。之后,我讓同學們圍繞“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很想知道什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思考和參與,他們不斷提出了質疑:為什么在埃菲爾鐵塔建成114年后的今天,它早已不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卻仍舊那么吸引人?為什么比薩斜塔不會倒塌?悉尼歌劇院的構造特點能使歌唱水平更加出色嗎?……我不敢說,孩子們在這節(jié)課中得到了很大收獲,但我敢肯定,他們不僅知道了:除了我們中國的長城、故宮,在其他國家里也有更多氣勢渾厚、莊嚴雄偉的建筑。更重要的是,通過欣賞,還為他們樹立了將來要為祖國的建筑史增添光輝一頁的信心和決心。我想,這已經達到了本節(jié)課的目的所在,這是更為重要的。正如李躍兒老師說的:“教育不止是教,不止是傳授,更多的是用前人的知識技能的結晶作為刺激,提供給我們的孩子,使每個不同的孩子接受刺激后產生認知的實踐過程,最后由孩子產生自己的結晶,再將這個結晶與前人的潔凈進行比較,從而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p>

在“創(chuàng)造是孩子身體里的種子”這一章節(jié)里,讓我更加佩服李老師的是說服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方面不能急于求成的策略與智慧。

當家長們質疑李躍兒老師的的教學質量時,李老師讓家長們跟著她畫小女孩,他們都畫得很認真,一點點地擦、一點點地改;之后他們再跟著李老師的口述畫《長襪子皮皮》的時候,家長們畫的“皮皮”和第一次畫的小姑娘很像,而且所有的家長畫的都差不多。這會兒輪到李老師質疑家長們了:這是什么回事?為什么這么多人畫的全部一樣?家長們這才醒悟:我們的'思維被侵略了,被李老師所教的東西控制了,第二幅畫受到了教給他們畫的第一幅畫的影響,使我們沒有了個人的空間,沒有了想象,沒有了創(chuàng)造。所以李老師告訴家長:“我們的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感受、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尋找機會使他們產生知識與技術的需求。不會畫臉,我就告訴他需要的臉的畫法;不會畫辮子,我就告訴他畫辮子的畫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學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的,沒有負擔,只有樂趣?!绻麄兊乃季S被我控制了,就像孫悟空落到了如來佛的掌心似的,怎么跳也跳不出來?!薄鋵?,這正是長期以來美術教學的瓶頸,也是家長們沒有認識到:學習美術其實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呀!

愿我們的老師、家長們給孩子們一個充足的空間和時間,放飛孩子的想象,放飛孩子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種子發(fā)芽、長莖、開花、結果,這才真正的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十三

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摯的言語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溫馨,沒有華麗文藻,沒有專業(yè)的術語。她站在一個敘事者的角度,詳盡卻不繁復的講述一個一個她所遇到、看到、聽到的故事。不講為什么,應該怎樣去做。

在李老師的書中有對孩子至高的愛,就算一個殺人犯、惡魔,她也未置一句惡語。在她的心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純凈的種子,種子如何發(fā)芽、如何成長來源于澆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錯誤都是父母無知、不重視而造成的。首先應受到教育的應該是父母,只有父母擁有了健康、科學的教育觀,幼兒的教育質量才能提高。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記憶猶新:孩子是通過自己生活的經歷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當他發(fā)現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愛他時,講來他就會認為自己是被歡迎被接納的;當他發(fā)現他的父母不愛他時,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會輕易愛他,也不會接納他。

我很認同這段話,在現今這個高速發(fā)咋還能的社會,我們更多關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學歷、高素質,各種技能的比賽、書面的文章……而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教育者被評定能不能勝任幼兒教育這一職業(yè)時,是不是要再次評定他是否懷有一顆有愛的心?幼兒工作之瑣碎、繁復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與教育兩者間,我們更趨向于保育。

剛剛脫離父母的孩子有著獨自面對社會的恐懼,用蹣跚的小腿走向遠方,離開他們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想再強大的技能知識都是無力的,如果這時的教育者沒有一顆愛的心,面對孩子的哭鬧,他煩了;面對孩子的調皮,他惱了;面對孩子的彷徨與無知,他厭了。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許我們都要反思,看完全書我才覺得這句話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驚心。沒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寶劍的騎士,這樣的他將如何面對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荊棘?他的人生還能完整嗎?請還給孩子幸福之劍,請守護孩子美好童年!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十四

假期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芬粫?,這是由酷愛藝術的女畫家李躍兒撰寫的一部關于教育的專著,她在經歷了太多傳統(tǒng)教育的失敗后,大徹大悟:終于從高于孩子的“教育寶座”回到了以平等的生命來看待孩子的成長,開始享受欣賞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多彩世界。這是一部愛育的宣言,居高臨下的教育會壓抑、束縛甚至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的愛育卻能大大發(fā)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chuàng)潛能。作者在書中通過具體的事例深入闡述了成人、教育者、老師、父母——不當的教育對孩子身心造成的影響與傷害。

孩子們向往的幸福豐富多彩、五花八門。但深入的想想,他們說的只不過是自己的真實感受,有些事情確實讓他們感覺不自在、不舒服,甚至不幸福了,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社會、教育者、老師、家長——-太多因素導致孩子沒有幸福感。

現在社會獨生子女居多,競爭壓力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便不惜重金、不遺余力地給孩子開小灶,送入各種補課班“深造”,就拿我朋友的妹妹家的孩子來說吧,家在義烏,今年十歲,四年級,除了正常上學外,要學習書法、乒乓球、大橋外語、電子琴,偶爾還要學習游泳。為了孩子學習方便,特意買輛車,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而每個月花在孩子身上的費用一大筆。我以為這孩子各方面都應該是非常出色的,可就在前幾天去他家時我才發(fā)現,我的想法是錯誤的,晚上八點時,他的父母開始互相讓對方輔導孩子一篇寫人的`作文(學校留的作業(yè)),后來任務落到了媽媽的身上,媽媽開始埋怨:“讓孩子學作文你不讓,一寫作文就不會,我也不會呀。哎呀,正好阿姨是老師,讓阿姨教教你吧?!比蝿沼致涞搅宋疑砩?。其實我已經很累很困了,沒辦法硬著頭皮接受吧,這孩子,我給他輔導他不聽,一會吹兩下笛子,一會擺弄手里吃零食積攢的積分卡,一會又滑兩下滑板車(就在地板上),一會又看一眼電視。我又不好意思聲嚴厲色地說他,寫的字很毛草,還有很多錯字。我讓他好好寫字,他理直氣壯地說:“這又不是在學書法,寫那么好有什么用?”后來,幾乎是我說一句,他寫一句,完全是我的作文他代筆。一直到十點多才完成這篇作文。躺在床上,我已全無睡意,社會的競爭、家長的望子成龍、老師及學校的追求升學率——這一切都強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其實孩子一點都不幸福,甚至有的孩子說爸爸媽媽把他們生下來就是為了折磨他們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各種補課班里,孩子們學到了什么,補課老師為了能留住孩子,長期在自己的班里補課,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辦法:凡事哄著孩子,上課時可以吃零食、可以嬉笑打鬧、甚至給發(fā)點糖和獎品取悅孩子們。結果孩子在學習上沒有一點好習慣,學的越多孩子越煩。我們所說的平等自由的愛育,絕不是縱容。今年義烏要求嚴,假期不許補課,很多家長認為別人都不補我們補,效果會更好,于是補習又轉到了“地下”,打起了游擊戰(zhàn)。就這樣大家看你也補、他也補,多數都在補,也就跟著補。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十五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肥且槐娟P于選擇與運用教育方法的書,介紹了作者的一套獨特而新穎的教育方法,是李躍兒老師經過二十二年摸索的經驗結晶。

她倡導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教育的本質是協(xié)助人類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幫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無論教師還是父母,就像是給孩子造鞋的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腳的大小、形狀、腳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夠制造出合腳的鞋子;同樣,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長機制的前提下才能夠設計出適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泛?,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著,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著,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

感謝李躍兒老師,在這個時候,為我、為許許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們,傾情奉獻了這樣的一本好書,這樣的一個理念,這樣的一份情感,這樣的一聲愛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慶幸——今天我讀到到了她。

教育的難點不在于有沒有現成的方法,而是在眾多的方法中選擇出“只適合”孩子自己的方法。教育要適合于孩子,不是適合于普遍意義上的孩子群體,而是具體到每一個孩子的個體。

我們遵循這一理念,使用建構主義教育,尊重兒童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每個兒童的獨特性;相信兒童天生有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同時,在兒童的先天發(fā)展機制下,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協(xié)助兒童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古人講:藥無貴賤,醫(yī)病者良;法無高下,契機者貴,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還給孩子本應有的幸福,呵護與珍愛幸福童年,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數成績,而忽視孩子們的心靈成長。片面的應試教育,使我們不愿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錯誤中成長?。∥覀儏s總是在斥責聲中磨盡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平凡的,也許會因為我們錯誤的教育方式,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他們的幸福。

孩子的世界就像那兒歌里唱的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能打小怪獸。也許就是能有一點兒時間和朋友自由的玩耍,能睡幾個懶覺,有點兒時間和父母抱抱,聊聊。

李躍兒老師已將自己教育孩子、教育教師、教育家長的經歷、經驗及成果寫成一本書:她告訴讀者:由于不懂孩子,本應給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卻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沒有幸福感,人就很難成材,因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會獲得足夠強大的內在驅動。

作為一名教師也要在了解孩子心聲上多努力多探索,爭取做一盞能照亮孩子心靈的明燈。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篇十六

利用寒假時間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芬粫斋@頗豐,作者李躍兒有著二十多年的摸索經驗,用一個個人性教育的個案分析,充分向我們詮釋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長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們又該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長。

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到底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過李躍兒的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相信我們會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是李躍兒提出的教育觀點。教育者(教師、家長)是造鞋人,只有他們了解了孩子腳的大小、形狀、特點,造出合適的鞋,孩子才會感到幸福。

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并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強的時期。而大多數家長此時逼著孩子認字、計算,完全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

人的生理生長機制不但是預先設置好的,精神的機制也是預先設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樹,何時發(fā)芽、何時出土、何時抽葉、何時開花都由其內在預先設置好了的機制所決定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處于感性認知階段,還沒有發(fā)展起邏輯思維的能力,如果逼著他們算算術,無疑于趕著鴨子上架,結果只能徒勞無功。不尊從孩子成長機制的行為是愚蠢的。

正是因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著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但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tài)!這是一個慘痛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變。

作者李躍兒在書中還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讓人成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長智慧、傳達知識的?!倍F實當中,尤其是在中國,成人對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后的那個心靈。

我們作為家長也好,老師也罷,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愿望,但我們要重新定義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決于他有多少財富,是否過著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內心有沒有釀造幸福的工廠,有沒有對于“幸?!边@個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有沒有獲得幸福的智慧。

作為教育者和家長,我們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滿足什么。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09648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